流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1:05:35

流域范文篇1

*省召开第十次小流域治理工作会议,总结*年来小流域实践的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小流域发展的思路,很有必要。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不仅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具体行动。我代表水利部和汪部长对这次会议的召开和受到会议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水土保持事业的各级党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在*水利水保战线上辛勤工作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地处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难度都很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与水土流失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三晋面貌,改善了自身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周边地区、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从全国来说,*水土保持工作最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党政高度重视。*始终把水土保持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从*年起,省政府每两年召开一次全省小流域治理工作会议,每次会议明确一个主题,树立一批样板,总结推广新经验,不断推动水土保持的新发展,今年已到了第十次,这在全国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早在上世纪*年代中期,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省里就每年拿出*万元资金用于汾河上游的水土保持治理,而且一直坚持到现在,这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同时,*从省到市、从市到县的许多党政领导对水保工作非常熟悉,有些甚至是搞水保出身的,能讲出许多水保方面的思路和经验,这既反映出他们对水保工作的重视,也说明水保工作在*有地位。

二是勇于开拓创新。纵观*多年水土保持发展的历程,*在各个时期都创造了极富时代气息的新鲜经验。*年代,阳高县大泉山治理模式和离山县水土保持规划得到了主席的充分肯定。*年代,河曲县曲峪大队成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榜样和明珠,影响较为广泛。*年代,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带动下,开户包治理小流域之先河,开拓出一条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新路子。*年代,在全国又率先出台了拍卖“四荒”的新举措,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速度。进入新世纪,*又在组织形式上总结推广了专业队施工、大户治理的经验,在项目管理上推行了资金报账制管理的做法,有效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近几年,临汾市在淤地坝建设中推行了护坝田制度,这也是一条方向性的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在整个黄土高原总结推广。

三是技术路线完善。多年来,*各地根据其不同的气候、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类型,因地制宜,总结和探索出一系列科学、完善的治理模式,在矿区复垦、坝系建设、沙棘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许多成功的做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实践。这里我想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是我国较早提出“以支毛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地方,并不断予以推动和发展,为全国水土保持基本技术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以说,这个思路的提出和不断实践,为后来形成“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路线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今天,小流域综合治理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成为我国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一条主要的技术路线,成为水保部门一个响亮的“品牌”或水保生态建设的代名词,对提高水土保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又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推进了大流域治理和大示范区建设。同时,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大力推广了集雨节灌、径流水保、山地植物篱、梯田复式生物埂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保实用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生态建设的成效。比如梯田复式生物埂技术的应用,田里种庄稼,地埂栽果树或种经济作物,既稳定了地埂,又减少了风沙危害,改善了田间气候,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四是防治成效显著。经过长期的努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省水土流失治理保存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修建了*多万亩的基本农田,栽植了近*万亩的经济林果,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实现了良性循环。这确实来之不易,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水土保持大规模的基本农田建设,*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扎实的农业生产能力;没有水土保持大规模的经济林果建设,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多的山区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没有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建设,就不可能有今天生态建设的可喜局面。近年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也是有目共睹的,最典型的是在汾河上游、永定河上游、三川河流域、平鲁右玉片以及河保偏等地区,建成数百平方公里集中连片的大示范区,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黄河流域坝系工程建设成效也非常显著,根本上改变了那里的农业生产条件,群众非常欢迎,对生态建设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这些年从*流入黄河、海河的泥沙量也大大减少,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三川河流域、汾河水库上游的减沙率分别达到*%、*%以上,这相当不简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的水土流失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完全遏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既要面对自然地理造成的困难,也要面对经济快速发展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在新形势下,*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新发展,这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从根本上说,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前,各级政府要把水土保持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下面,我就如何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坚持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没有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效解决温饱和贫困问题,更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把其作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部根据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确立了新的治水思路,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新时期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山川秀美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从*来看,目前仍有*%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任务相当艰巨。同时,*是革命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要求非常强烈。从全国来讲,*地处上风、上水地区,承担着减少入黄泥沙、防治京津周边风沙危害、保护首都水资源等生态任务,责任重大。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当前,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水土保持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自身生存发展着眼,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全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切实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力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扎实有序地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说到底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只有让广大群众在水土保持建设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生态安全也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坚决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和要求,并以此为指导统领各项工作。从*来讲,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非常突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须统筹安排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方面的问题,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要优先安排梯田、坝地、水源等事关生态建设全局的建设内容,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为群众增产增收创造条件,使群众能够从生态建设中得到实惠,避免长期依赖政府,甚至回过头来重新走破坏生态的老路。二是在工程建设中,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根据群众的意见不断修改和完善我们的规划设计和内容,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努力寻求一些好的方式、方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重视示范的作用,多做一些示范和引导性的工作,通过示范、试点,引导群众逐渐接受我们的想法和要求。实际上,用“以人为本”的方法做工作,不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治理成果也容易巩固。

三、尊重自然规律,加大封禁保护的力度,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依靠人工治理的手段来治山治水,而忽视了自然的力量,生态改善相对缓慢。近年来,在对自然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各地开始尝试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的做法,短短几年时间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内蒙、陕西、宁夏、河北等地,禁牧舍饲的力度非常大,成效也非常显著,大面积的严重退化草场得到恢复,过去许多光山秃岭重又披上了绿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畜牧业也得到了良性发展。客观地讲,这些地区治理的难度是比较大的,过去也走过不少弯路,现在通过采取少量得当的治理措施和大面积的禁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非常令人振奋。从*来看,尽管近年来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总感到,相对于其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目前采取的禁牧力度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人工治理和生态自我修复都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二者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的。当前在积极开展人工治理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解决生态问题。实际上,对于如此艰巨的治理任务,我们仅仅依靠有限的财力、物力是不可能全部进行人工治理的。这种情况下,就要尽可能利用大自然的力量,特别是像*北部这样人口密度相对较少,气候条件也允许的地区,应充分依靠大自然力量恢复生态。当然,就封论封、就生态修复论生态修复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也必须依靠人们主动地为其创造条件。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中,要积极辅助必要的人工促进措施,把人工治理同生态自我修复有机结合起来。人工治理重点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高效利用水土资源,增加群众收入,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而生态修复主要放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小、自然条件又允许的地方。对一个地方来说,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对于必须生产出粮食、水果的生产用地,应尽可能地进行人工治理,提高产出水平;对于远山、陡坡等生态用地,应尽可能封禁起来,让生态自我修复。

四、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和生态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遏止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开发建设对生态造成的压力很大,必须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作为国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开发建设项目多,资源开发强度大,生态保护的任务尤其艰巨,一定要注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努力在挖出地下资源的同时,建设好地上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增强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根本上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二是加大对开发建设项目,如铁路、公路、开矿等的执法力度,坚决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和“三同时”制度,把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三是加强与煤炭、电力、交通、冶金等有关部门的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共同推动工作。

同时,目前在*实施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比较多,投资比较大,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国家八大片工程、黄河上中游水保工程等,国家每年给*的水土保持投资在全国占的比例很大。这些年来,*实施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比较成功,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惠和好处,增强了大家建设秀美山川的信心。但项目多、资金多、责任也大,今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须继续努力,坚持不懈,把项目抓紧抓好,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另外,希望大家继续发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不断创新和完善水土保持建设管理机制与体制,当好全国水土保持改革与发展的开拓者,为全国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水利部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的水土保持工作。

流域范文篇2

世界各国的流域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一般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或历史沿革的不同而形成或选择较为适合本国条件的管理模式。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趋向于对流域内的自然资源实行综合管理的模式。法国现行的流域水资源管理是世界公认的较为成功的模式之一。

一、流域水管理模式及机构设置法国水管理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他们遵循自然流域(大水文单元)规律设置流域水管理机构的模式。历史上,法国曾实行以省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水需求迅速增长,同时伴随着污染的加剧。针对这种情况,法国在1964年颁布了新水法,对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在从法律上强化全社会对水污染的治理,确定了治污目标的同时,建立了以流域为基础的解决水问题的机制。将全国按水系划分为六大流域,在各流域建立流域委员会和流域水资源管理局(又称水管局),以期统一规划和管理水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流域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1.流域委员会协商与制定方针的机构流域委员会相当于流域范围的“水议会”,是流域水利问题的立法和咨询机构。委员会组成成员为:用水户、社会团体的有关人士,特别是水利科技方面的专家学者的代表;不同行政区的地方官员代表;中央政府部门的代表。流域委员会的主席由上述代表通过选举产生。流域委员会为非常设机构,每年召开1~2次会议,通过一些决议。其作用是增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决策中的民主性,对流域长期规划和开发利用方针、收费计划提出权威性咨询意见。

2.流域水管局技术和水融资机构法国的流域水管局类似于我国的七大流域机构,是具有管理职能、法人资格和财务独立的事业单位。水管局局长由国家环境部委派,水管局领导层成员中地方代表及用水户代表(所占比例约为2/3)从流域委员会成员中选举产生,组成流域水管局的董事会,董事会对水管局进行管理。董事会的组成成员为:用水户和专业协会的代表;地方官员代表;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环境部、渔业部等)的代表,此外还有一名董事来自水管局的职工代表,总体比例基本上是各占1/3。董事长按国家法令提名,任期3年。董事会的职责是负责制定流域水政策和规划、制定水资源开发与水污染治理的五年计划、为公益性水资源工程筹措资金、对公有和私营污染治理工程给予补贴和贷款等。水管局作为董事会的执行机构,主要职能为:征收用水及排污费,制定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对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治理单位给予财政支持,资助水利研究项目,收集与水信息,提供技术咨询。从图看出,流域委员会与流域水管局的关系是咨询制约的关系。水资源工程和水管局的财务计划,如不能取得流域委员会的批准,将不能付诸实施。流域委员会对水管局水政策及流域规划提出咨询意见,水管局董事会将该意见和决定通过水管局,由水管局局长负责实施。框图还显示出,在流域级之上,还有国家一级的水管理与监督。在国家层次上,国家国土规划与环境部是负责水和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政府部门,主要职责是制定全国性的水管理政策及法规,制定与水有关的国家标准;审核流域机构水政策、监督水法规的执行情况。在国家一级还设立了国家水委员会(NationalWaterCommittee)负责引导国家水政策的发展走向,起草法规及规章等。在流域机构之下,还有地方层次上的水管理机构。地方政府按照法律法规,在流域水资源开发管理规划的框架下,提出本区域的水资源开发管理规划,负责生活供水及污水处理等。

二、流域水资源管理特点法国在1964年颁布的水法是法国采取流域管理模式的法律基础。在此基础上经不断修改、补充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与完善,目前采用的是1992年颁布的《水法》。《水法》中的四项原则,明确指出了“实行以自然水文流域为单元的流域管理模式”。在法规的指导下,法国实行以水文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综合管理的设想成为现实,并日臻完善,逐渐显现出其卓越和有效性,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可归纳如下:

1.注重水质水量的综合管理将水资源的水量、水质、水工程、水处理等进行综合管理,是法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特点与成功的标志。不仅管理地表水,也管理地下水,既从数量上管,又从质量上管,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体现了对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流域委员会通过协调,制定水开发与管理的总体规划。规划确定流域经协调后的水质与水量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应采取的措施。流域机构注重从经济、社会、水环境效益上强化水资源的综合管理,重视与强调水质与污染控制管理力度,通过政策、法规、经济手段等方面的措施,减少污染,促进节水。在水资源的管理中,流域采取了“以水养水”即“谁用水,谁付费;谁污染水,谁交钱治理”的政策。这样,通过政策与法律手段,确保了流域委员会稳定和充足的资金来源,使流域委员会有财力对流域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流域委员会制定的规划可操作性强,每5年制定一次,规划有战略目标、有建设重点、有实现目标的具体项目和投资估算,有保证项目有序实施的财政政策。在具体实施上,还辅以经济手段,使流域的综合治理能取得实效。因此,能够真正起到指导流域水资源有效且可持续利用、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法国的罗纳河公司由国家法律授权进行流域水电和航运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带动了整个流域的总体开发治理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将罗纳河流域治理成了世界上少有的美丽的富饶之地,是世界公认的流域综合开发与管理的成功范例。法国这种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管理,有效地促进了法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注重依法规范水资源管理法国是个依法管水的国家,水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水法》体现出必须以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管理的政策原则,明确规定流域水资源开发管理规划必须由流域委员会来制定。流域水资源开发管理规划一经批准,即成为各地方政府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重要的水政策和纲领性文件。依据这些详细的法律条文,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是依法有序的管理,一切水事活动均需依法办事,且社会各界都能严格遵守。在水的管理上,法律明确规定了国家、流域委员会、地方省区乡镇分级管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同时把参与水事活动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职责明确分开,各自在法律赋予的权限范围内充分发挥作用,若有越权或违法行为发生,通过法律手段予以纠正或处罚。

流域范文篇3

在长江水利现代化进程中,水政策的规范和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水政策在各项水利事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一,政策措施能够解决工程措施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如防洪保险),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政策”是“水工程”的必要补充和重要延伸;其二,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经济实力越强,对水利现代化的要求越高,就越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推进和保证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等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其三,在水治理、水开发的历史性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在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之后,当水管理的任务成为水利战线的中心任务时,“水政策”就成为全部水利工作的重心。

如同“水工程”建设需要规模宏大的“前期工作”一样,“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相当规模的“前期工作”——水政策研究。特别在当前条件下,为了推进长江流域的水利现代化,促进水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认识水政策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水政策研究的“前期工作”。要在专职人员、研究经费、课题项目、设施条件等方面保证水政策研究的实际需要。

新世纪长江流域的水政策研究,大体有如下几类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1长江流域水管理体制研究

广义的“水管理体制”包括“水治理体制、水开发体制、水保护体制、水管理体制”诸多内容,并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水管理范围。以防洪为重点的水治理体制,以水库开发为龙头和以水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水开发体制,以水环境和水生态建设为重点的水保护体制,都是水管理体制研究的范畴。长江流域水管理体制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国外水管理体制研究,中国水管理体制研究,流域水管理体制研究,长江水管理体制研究等。对于流域机构来讲,研究的重点是“中外流域水管理体制”和“长江水管理体制”的相关内容。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TVA模式研究”、“泰晤士河务局模式研究”、“罗纳河公司模式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启示作用,对于揭示长江流域水管理体制发展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以便推荐和选择最佳的长江流域水管理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应当下大力气全面系统地展开这方面的资料积累和科学研究。

关于“TVA模式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创建现代化流域集团”的长江委体制发展战略目标。但是,由于研究才刚刚开始,研究还不够广泛深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例如,有的同志认为,在世界水利发展史上,TVA只是一个特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在中国的长江流域推行TVA模式不大现实。实际上,包括TVA模式在内,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既是一个特殊,一个个别,具有特殊性和个性,同时又是一种普遍,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只是这种“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语)而已。一些同志在看到TVA模式的特殊性和个性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的普遍性和共性的一面。那么,究竟什么是TVA模式的“普遍性本质”呢?对长江委体制发展具有可借鉴意义的普遍性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这里,有必要对TVA模式这个“特殊”作一番简要剖析。

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国会立法成立的TVA(TennesseeValleyAuthority,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现在是美国最大的公用电力生产者,又是美国第五大河——田纳西河流域的水管理者和环境保护者。TVA的水管理范围涉及到田纳西流域所在的美国东南部7个州的20多万km2,现有员工13300人,拥有29座水电站,11座火电站,3座核电站及1座抽水蓄能电站,正通过158个电力经销商为800万人民提供电力服务。据TVA网站提供的最新资料,2000年TVA的经营收入已经达到67亿多美元,经营支出达到50多亿美元,两项相抵(即扣除成本后),TVA的年经营纯收益是17亿多美元,加上其他纯收益1700万美元,纯利息支出17亿多美元,TVA的年纯收益是2400万美元,TVA的总资产则达到331.81亿美元。

TVA模式的“普遍性本质”就是其“企业经营的主动性、灵活性与行政管理权威的统一性”。这一普遍性的本质,是由美国人自己揭示的,在TVA网站的“TVA历史”一栏中,他们引用了当年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创造“一个既有政府权威又有私人企业经营灵活性和主动性的法人实体”,这一句经典的话来概括TVA的这一普遍本质。我们知道,美国是极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他们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种“政企合一”的新型法人实体呢?按照美国人的解释,面对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为了使国家从极度的经济大萧条中摆脱出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需要推行“新政”这样创新的解决办法。“政企合一”的新型法人实体TVA,就成了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的诸多创新的解决方案之一。在罗斯福看来,TVA应当成为与现有企业实体完全不同的新型法人实体。历史表明,TVA模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特定条件,却在而后70多年的多种社会环境中发展壮大,它不仅创造了一种流域性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管理体制的典范,而且,还创造了以流域水开发为龙头带动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典范。TVA成功的基本经验是:它既是流域水管理者,最大限度地代表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又是流域水开发者,最大限度地用自主性的经营开发推进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从罗斯福新政到进入新的世纪,TVA的发展史表明,它不仅是典型的,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它更是普遍的,其普遍性突出表现在这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却能够在美国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的阶段,特别是在经济繁荣阶段,都能够持之以恒地发扬光大和发展壮大,由初期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到最后主要依靠市场竞争创造企业经营的辉煌业绩。

2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配套政策研究

“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做得十分成功,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历史的验证。但是,随着治江实践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长江水利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有必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中,加强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配套政策研究的任务,就十分突出地提到了历史的前台。

首先是长江防洪保险的政策研究,已经非常迫切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近几年来,以长江重要堤段隐蔽工程建设为重点的长江防洪体系建设正在显著地改变长江流域的整个防洪形势,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长江防洪的标准,增强了长江堤防的防洪安全性。但是,长江防洪的整体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长江洪水的威胁仍然客观存在。为此,在今后一个时期,仍然需要在长江流域采取一系列工程措施防洪、拦洪、蓄洪,尽可能减少洪灾损失。例如,在长江重要堤段隐蔽工程完工之后,要继续完善蓄滞洪区的建设,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后,要在长江上游地区继续修建一系列综合利用水库,进一步提高长江流域的防洪标准。但是从总体上讲,人类是不可能完全靠工程措施根除洪水灾害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经常受到洪水的袭击,就是一个证明。因此,除了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洪减灾之外,还必须实行洪水保险等非工程措施,在特大洪水到来之前,先期转移人口,对于不可避免的财产损失,则用洪水保险的办法予以弥补。美国是实行洪水保险最成功的国家。1936年和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防洪法》,将洪水问题当做国家的职责。后来,为解决洪水损失问题,“国家防洪保险(NFIP)”提上日程。1968年通过了《国家防洪保险条例》,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洪水保险成为可能;此后20年“国家防洪保险(NFIP)”几经修改,包括管理机构的改变。1973年通过《洪水灾害防护法》后,洪水保险从自愿变为强制执行,防洪保险迅速推开:参加“国家防洪保险(NFIP)”的团体由1971年的158个猛增到1981年的20000个;财产价值由1972年的11亿美元猛增到1988年的1620亿美元。加强防洪保险等政策措施研究,是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研究的内容之一,应当抓紧进行。

其二,长江水开发的政策研究,应当成为新时期长江水政策研究的重点。在经过50多年的长江水治理之后,长江防洪标准得到了显著提高。进入新的世纪,除需要继续完善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之外,长江水利现代化建设和长江水利发展的整个战略重点,应当逐步转移到长江水开发上来。随着长江水利发展战略由水治理向水开发的转变,有关长江水开发的政策研究也应当提上重要日程。长江水开发研究的主要任务有:长江大水利产业研究;长江水开发与水治理、水保护、水管理关系研究(水电开发与流域水管理;水电开发与流域防洪治理;水保护与调水开发等);长江水开发的经营性与公益性研究;长江水开发模式研究;长江水开发的可能性研究(可开发程度研究);长江水开发对象研究(水开发范围研究);长江水开发主体研究(市场主体或政府主体)等。

其三,长江水资源配置(调水与节水)政策研究。水资源配置是新世纪水利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要实现合理的水资源社会再分配,必须大力开展水资源配置的政策研究。长江水资源配置政策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长江流域水权与水利产权研究;水商品与水市场研究;长江流域水价形成机制研究;水资源社会再分配与水价杖益再分配研究;长江流域节水机制与调水关系研究;水资源配置的工程手段与政策手段关系研究;“工程水利”、“资源水利”与长江水利现代化关系的研究等。

其四,长江水保护(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政策研究。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是长江水保护的两大职责。长江水保护政策研究的主要任务有:长江流域水环境、水生态与水利现代化研究;长江流域水保护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研究;水保护中的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研究;水保护的流域性与区域性研究;长江流域上、中、下游水保护的特点及对策研究;长江流域水保护中的“一龙管水”与“多龙治水”研究;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良性经济运行机制研究;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与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社会现代化关系研究等。

3长江水利发展战略研究

长江水利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长江流域水利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长江流域水利发展阶段及其内在规律研究,长江流域水利的发展目标研究,长江流域水利长远发展战略研究,长江流域水利宏观发展战略研究。进入新的世纪,长江水利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应当是长江水利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长江流域水利发展阶段如何划分,当前处于什么阶段,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涉及到长江流域水利发展战略的全局。初步研究表明,世界水利发展史显示了较为明朗的“四阶段”特征,即:“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管理”四个发展阶段。长江流域现正处于“水治理”阶段向“水开发”阶段转变的过渡时期。

长江水利现代化研究,是长江水利发展战略研究的研究内容之一。长江水利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就是要整体推进长江水利现代化,最终建立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水利体系。特别是进入21世纪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之后,长江水利今后发展的战略任务,就是要全面推进长江水利现代化。

流域范文篇4

第一条为保护本省韩江流域水质,防治水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韩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韩江流域的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韩江流域的地表水体水质保护。本省韩江流域(以下简称流域)的范围包括韩江干流、*。*、*河本省境内河段的集雨面积。流域行政区域包括*市的*市区、*市;*市的*区、*县;*市的*区、*、*县、*县、*县、*县、*市、*县;*市的*县、*县。流域沿海海域水质保护不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实行水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流域内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每年至少一次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水质保护情况。第四条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水质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每年从财政中安排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项经费用于水质保护。第五条省和流域内各市、县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质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水利、卫生、农业、林业、渔业、国主、工商、经贸、旅游、海事、建设、规划、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同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质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对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处理。第六条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内各市人民政府制定韩江流域水质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需要调整的,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第七条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本行政区域水环境功能区和边界断面水质符合规定的标准。第八条流域内实施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流域内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和水质控制目标,确定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并逐级分阶段分配到各市、县所辖河段。第九条流域内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所辖河段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水污染物排放量。第十条超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要求该地区的人民政府限期削减辖区内水污染物排放量。同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部门不得批准新建、扩建、改建增加排放水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确需建设的,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必须先行削减本地区的污染负荷,以确保排污不超过总量控制指标,并报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十一条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排放的排污量超出确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国家及地方排放标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治理。被责令限期治理的排污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必须向作出限期治理的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治理计划,定期报告治理进度,按限定的时间和内容完成治理任务,并报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第十二条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水环境污染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当征求相关的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有不同意见并协调不成的,报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裁定。第十三条流域内实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排污单位必须按规定规范排污口设置,安装污水排放计量器具,并保证计量器具的正常运行。第十四条流域内的城镇应当按韩江流域水质保护规划要求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未纳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集水范围的开发区。旅游区和居住小区必须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第十五条流域内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收费制度,具体办法按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第十六条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单位应当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保证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单位应当对其出水水质和水量进行检测,定期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对集中处理产生的污泥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单位排放的污水超出排放标准时,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治理,并征收超标排污费。第十七条港口、码头必须配套与其吞吐能力和货物种类相适应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建立防止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措施,由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检查验收。第十八条流域内禁止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建油、煤码头或者从事造船、修船、拆船作业。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以外的油、煤码头和造船、修船、拆船单位应当配备防止油污染事故的设施。第十九条流域内从事生产、装卸、贮存、运输有毒有害物品,必须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流域内使用车、船等运输工具运输有毒有害物品发生泄漏事故污染水环境时,造成污染事故者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并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第二十条流域内禁止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砍伐非更新性水源林和护岸林、全垦炼山造林以及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开垦。流域内禁止滥采河沙、禁止使用炸药、毒药捕杀鱼类。第二十一条流域内农业、林业部;司应当依法加强对农药、化肥、除美剂使用的管理,减少水环境的污染。流域内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第二十二条流域内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生活垃圾;禁止在离干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两岸最高水位线水平外延五百米范围内新建废弃物堆放场和处理场。已有的堆放场和处理场,要采取有效的防污补救措施,危及水体水质安全的,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搬迁。第二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增加排放水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环保部门撤销原批准决定,对直接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第二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在限期治理期限内未完成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量排污,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关闭或者停业。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未安装污水排放计量器具或者擅自拆除。闲置污水排放计量器具,或者改变污水排放计量器具用途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安装或恢复正常运行,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罚款。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致使出水水质超出排放标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正常运行,没收不正常运行期间获取的污水处理费,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罚款。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作业,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和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流域范文篇5

关键词:婚姻习俗;婚姻圈;清水江流域;文化变迁

清水江是沅江的主源,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市贵定县谷江乡西北的斗篷山南麓青杠坡。干流全长459公里,流域面积14883平方公里,其流域面积覆盖了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主体行政区[1]。清水江流域主要位于今贵州和湖南少数民族地区,流域内居住着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汉族等众多民族。各民族从古至今不间断地互动,使得清水江流域的婚俗既有各民族的特色,又相互融合,呈现出婚俗文化的传统与渐变的特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对清水江流域的婚姻习俗研究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传统婚姻习俗内容及其产生原因的研究

(一)传统婚姻习俗内容研究。一是对姑舅表婚习俗的研究。姑舅表婚是清水江流域比较典型的一种传统婚俗形式,即“姑姑家的女儿优先嫁给舅舅家的儿子为妻”[2]。据《古州厅志》卷一地理部分记载:“苗俗,姑之女,须还舅家,名曰转亲,”“舅之子娶姑之女,此俗谓之骨血还家。”除苗族外,清水江流域一带的侗族也有姑舅表婚的传统。罗康智认为传统婚俗是以个人为媒介建立起来的个体、家族或村寨之间的互惠关系,而这种互惠关系的制度性保障就是姑舅表婚和不落夫家的传统婚俗[3]。因此居住在清水江流域和榕江流域的民族传统婚俗中“姑舅表婚”是一种常被研究的对象。二是对开亲习俗或婚姻圈建构的研究。在清水江流域流传的《开亲歌》主要演唱于结婚典礼场合,它不仅是重要的婚姻仪式,也揭示出清水江流域传统的开亲婚俗。开亲歌主要叙述了清水江流域苗族开亲的艰难历程与婚俗改革。开亲与婚姻圈的建构密不可分,并且有很多规则,如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就在《开亲歌》中强调婚姻应该排斥经济行为的干扰,着重强化亲缘,更不应以财富的多寡来替代姻亲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是以“礼的社会亲缘网络替代物的财富资本霸权”[4]。三是对“姑娘林”习俗的研究。“姑娘林”在当地也叫“十八杉”,为了给出嫁女儿置办“姑娘林”,从女儿出生时便开始种植一片杉林,而在女儿出嫁时作为嫁妆赠予女儿。在清水江流域当地的社会生活中,赠送姑娘林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为婚姻而种植林木可以成为一种传统婚俗行为,并且陶金华认为姑娘林的实质是对新婚家庭的生活资助[5]67-76。因此,“姑娘林”在婚姻缔结中是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四是对婚姻礼物交换习俗的研究。清水江流域婚姻礼物交换都是以实物交换为主,在举行婚礼之前,双方家庭各请人进入重要的磋商环节,一般是男方请“关亲”与女方请陪亲婆进行磋商,这里所磋商的主要内容是婚姻举办中相关彩礼或其他礼物的多少[5]67-76。而在婚姻缔结双方的实物交换中,主要包括:婚礼用品和个人之间的实物交换。除此之外,举办婚礼的主家与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也有交换。如清水江流域苗族的婚姻仪式十分隆重,通常一家有人结婚,整个房族亲属都会前来帮忙,并且会送稻谷表示祝贺,来的亲朋好友会送谷子、红布、钱、酒等,依亲戚家的经济条件而定[6]。待到另一家亲朋好友结婚时又会送礼还情,并且只多不少。五是对主婚习俗的研究。传统社会中一般是以父权为中心的,父亲主婚是主婚习俗最普遍的形式。在清水江流域,若男方家父亲在世,一般由男方家父亲主婚,此时女方家父亲可以发表弃权声明;而未成年子女婚姻,则由双方父亲主事。由兄弟等男性主婚主要表现在为寡嫂主婚、为弟媳求亲、兄长为姐妹主婚等方面,此外还存在由前夫主婚、由叔父主婚等情况。女方父亲也有为自己女儿说话的权利,但女儿在婚姻中的地位及受娘家保护是建立在遵从夫教的基础之上[7]77-82。六是对结婚过程中讨吉利习俗的研究。一般在嫁女时,父母在给女儿的嫁妆里一定要配给一个红色油漆的子孙桶,在子孙桶里要放上蒸熟染红的喜蛋,还配上许多红色包装的喜糖,甚至红色染就的坚果。嫁妆抬到男家安顿后,久婚不育的女人就会向主人讨要子孙桶里的“喜蛋”和“果子”,据说这种讨吉利的行为可以使久婚不孕之女很快受孕。不仅如此,在清水江流域还有婚后小孩诞生来讨吉利的传统,第三天给婴儿洗澡时,周边亲友都会来“添盆”,即是在婴儿洗澡盆里放入红蛋,久婚不育之女便讨来吃,据说也会让多年不孕的妇女受孕生子[8]。(二)婚姻规则的研究。婚姻规则的建构是保证婚姻有序的重要手段,曹端波教授认为许多婚姻规则和习惯法都是在迁徙途中制定的[9]。傅慧平、张金成则认为对婚姻之亲及其社交本质的认识是清水江苗家各种婚姻规则产生的观念基础,亦即其婚姻圈形成的基础[10]。婚姻的缔结是在民族迁徙中注重社会关系的建构,增强家族势力而最终走出困境的重要法宝,所以清水江流域婚姻规则源于当地居民对姻亲网络和社会交往本质的充分认识而产生的。首先是对开亲规则的探讨。在清水江流域同姓不婚在很多地方已经得到证实,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同姓开亲的存在。在一个狭小区域内同姓开亲现象十分常见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规则[11]。马静、纳日碧力戈通过调查发现同姓开亲规则有:血缘家族不婚、结拜兄弟不婚、巫蛊信仰的禁忌通婚。因为血亲和族亲在清水江流域是明确被禁止在婚姻圈之外的,所以无论世居民族和移民,都严格遵循同姓不婚的制度,不能开亲[12]。因清水江流域认识到社交的本质,把结拜兄弟关系与血缘关系都看得很重要,所以结拜兄弟之间也不能开亲,如果结拜兄弟之间开亲,会视为不尊重对方,将会失去两个集团联盟。此外,清水江流域“河边苗”的姻亲网络则以“酒堂”为单位,对于清水江流域的河边苗来说,“鼓社”等同于酒堂,酒堂内部严禁通婚,而各酒堂之间可以开亲[13]。除了上述开亲禁忌之外,其他关系一般都可以开亲。其次是对婚姻圈的认识及其建构规则的研究。陶金华认为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中婚姻圈是一个叠加着文化、经济、地理等多重概念的研究范畴,而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等是决定婚姻圈伸缩的重要因素[5]67-76。清水江流域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开发,由于木材贸易的影响,外来文化的进入开始对传统社会形成巨大冲击。清水江流域的人为了巩固社会,因而强调家、家族、村寨以及姻亲网络,而这种固定化的姻亲网络就是构建婚姻圈的基础[14]。曹端波教授同样从姻亲网络视角来看婚姻圈的构建,认为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社会是建立在“家”及其姻亲网络基础上的社会共同体。婚姻是清水江流域苗人联盟和交换的重要社会关系,因此,各个“鼓社”之间构成了一个给妻者与讨妻者的姻亲网络,此婚姻网络又逐渐成为一个物资交换网络[15]。基于对婚姻圈的认识,可以把婚姻圈的建构方式概括为以下几种:首先以传统文化来构建婚姻圈,破姓开婚和姑舅表婚是清水江流域构建婚姻圈的最传统方式,且婚姻圈较为稳定[13]122-131。其次以服饰圈的特征来建构婚姻圈,清水江流域有一种现象:不同服饰不能开亲,同一婚姻圈的人一定属于同一服饰圈[13]122-131。第三是以地理区域为界构建婚姻圈,清水江流域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一些自然区域的聚落与附近的村寨天然具有婚姻关系,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婚姻圈[9]72-81。第四以文化活动来构建婚姻圈,因清水江流域某些族群每到一定的时间就举行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圈便成为划定婚姻圈的标准。如苗族的芦笙节,每个芦笙场就是一个较稳定的婚姻圈。在此,曹端波教授也认为在迁徙以前,芦笙主要是为了联结婚姻集团[9]72-81。除此之外,清水江下游盛行以资源互动形式建构婚姻圈,如当人们把林木资源当作嫁妆,极大地促进了婚姻的缔结,人们对生态资源的占有、认识和争夺等行为也重构了当地人的婚姻圈[5]67-76。除此之外,对其特点也进行了总结归纳。婚姻圈的建构规则具有独特性,使得婚姻圈具有自己的特征,马静、韦秀勋通过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的个案将苗族婚姻圈划分为三级:以村内婚和邻近婚为一级婚姻圈;省内婚属于二级婚姻圈;省外婚属于新的三级婚姻圈[16]。付慧平、张金成认为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圈具有以下特征:基于服饰、语言、礼物等传统习俗影响下的支系性特征,基于地理位置及市场影响下的地域性特征,基于鬼蛊类信仰习俗影响下的封闭性特征[17]。(三)婚姻习俗产生原因的研究。清水江流域的独特婚姻习俗是当地民族对于该地文化生态的适应,是当地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调适。关于清水江流域婚姻习俗产生的原因研究,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社会遗留因素。如苗族姑舅表婚的特点是舅舅家的儿子对姑姑家的女儿享有优先权,而且舅舅对姑姑家女儿还具有婚姻嫁娶的决定权和成长监护义务,而舅权之权威是母系社会的历史遗留。陶金华认为,舅权对婚姻的影响较大直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舅权对当地传统婚姻占据主导作用,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另一方面直接体现为其对社会秩序之维护,因舅权既可以协调夫妻关系,而且当夫妻关系破裂时可以帮助女方挽回婚姻或者保证财产安全[5]67-76。清水江和榕江流域虽盛行姑舅表婚,但禁止姨表通婚。舅权本身也是一种母系氏族社会的残留,姑舅表婚应属于古代氏族内婚制的一种文化遗留。二是宗教信仰因素。清水江流域普遍存在有鬼蛊信仰,而信仰规训着人们的行为。傅慧平、张金成通过鬼蛊禁忌形式来研究清水江流域苗侗婚姻,认为鬼蛊通过划分不同的联姻群体使地方婚姻和亲属关系呈现出层级状态,以禁忌形式深刻影响着区域内婚姻选择。如婚姻观、婚姻行为以及联姻范围等,成为清水江流域内苗侗婚姻选择中的一种制度性规则[10]50-54。三是社会交往因素。受社会交往因素最大的清水江流域婚姻圈的建构,这种社会因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往需求不断增加而产生的。如清水江流域苗族具有自己特有的婚姻圈层,他们的婚姻圈是伴随着社会的交往方式而形成的,诸如礼物的交换、市场的形成、文化的浸染等[10]50-53。四是宗族因素。婚姻原本是男女双方之间的事情,但清水江流域的民族更加注重宗族因素,因其分属于不同的宗族,故婚姻之事当为宗族之事,故婚书中常出现“凭亲族、房族人等称谓”。如王凤梅以婚书为突破口考察了清水江流域宗族对婚姻关系的作用,既从婚书中妇女冠名和书写、婚书书写纸张与当事双方宗族关系、婚书宗族性称谓表达方式等方面彰显宗族的特性,也从由长辈或男性主婚方面凸显宗族性。此外,在婚书用纸的形式上,用颜色区分性别,潜在地表达男方宗族的主导地位[7]77-82。这些都表明宗族对婚姻习俗产生深刻影响。

二、关于清水江流域婚姻习俗变迁及其原因研究

(一)变迁内容的研究。正如上文所言,婚姻习俗与传统文化、信仰、社会交往、宗族等密切相关,所以随着文化的更替、信仰、社交、宗族等因素的变化,婚姻习俗也会随之变化。李斌、吴才茂从清水江流域的有关婚俗的碑刻入手介绍了流域内婚俗的变迁,变迁的主要内容包括:禁止近亲结婚、减轻和降低彩礼、允许再婚和再嫁、惩罚违反婚俗者[18]189-193。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婚姻思想观念的变迁。刘楚、吴才茂利用地方史志的手段对清水江流域的寡妇进行研究,发现清代的清水江流域,虽为边疆之地,但妇女的贞节观念开始产生,并且寡居妇女很常见[19]。同时也存在较为开放的改嫁思想,罗云丹在研究清水江婚姻文书时发现存在大量再婚婚书,这表明清代及民国时期民间妇女改嫁现象普遍存在[20]。不论是贞洁观念还是改嫁行为都表明清水江流域的婚姻思想开始发生改变。其次是与其他民族婚俗的融合。随着清水江流域贸易往来的频繁,外来民族不仅参与清水江流域的贸易,也参与到当地生活方式的变革之中。如童养媳作为汉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婚姻形式也出现在清水江流域[12]66。与此同时,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人民在婚姻的选择上已然受到汉族民众的影响,同汉族民众一样,也有“讨八字”“宿命观”等思维[21]29-33。从传统的“转娘头”习俗转变为“庚帖为凭”[18]189-193。最后是自由婚姻的发展。在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婚姻缔结模式复杂多样:姑舅表婚、父母包办婚、入赘婚、扁担婚、错辈婚、拐卖婚,但其共性是相对缺乏自主性。马静认为从传统父母包办婚姻到现在自由婚姻的演变过程是该地域婚俗文化的体征表现[22]1-5。经过对文书、碑刻等材料的仔细考证,许可认为清代以降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习俗中自由恋爱的择偶形式已经出现,如“游方制度”允许苗族青年男女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域自由进行恋爱活动[23]。此外,马静、纳日碧力戈还认为在婚姻中,巫蛊禁忌对年轻人的婚姻已不再构成严重威胁,婚姻规则束缚的减少是该区域婚俗变迁中的最大变化[11]57-61。(二)变迁原因的研究。清水江流域文化适应在生活习俗上的表现之一为婚姻习俗变迁,吴声军认为婚姻改革是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24]。这些变化的动力来源多样。首先是当地有识之士的提倡。清水江流域当地知识分子积极提倡改革不适应社会的传统婚俗,并把若干规定刻于石碑上,以此劝教后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文斗立的《婚俗改革碑》;道光十一年(1831)启蒙立的《启蒙八议碑》;光绪十一年(1885)彦洞和瑶伯侗寨立的《定俗碑》和《定俗垂后碑》等。如文斗的《婚俗改革碑》规定:“凡姑亲舅霸,舅契财礼,捕阻婚姻一切陋习,从今永远禁勒……如抗,众人送官治罪。”改革条款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同。其次是生存基础的改变。这是传统婚俗变迁的最根本原因。罗康智认为清水江流域侗族的婚俗变迁是随着木材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清水江流域的人们充分发挥人类的文化适应的能动性,在获取资源的博弈中通过婚俗的改变来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在木材贸易交换的背景下,姑舅表婚的婚姻形式减少、跨族婚配形式的增加都有利于进行资源和权利重新配置,通过婚姻关系积极地促成新的族际关系[3]41-44。向丽从经济制度上深刻认识到苗族的“姑舅表婚”是与原始、半原始的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婚姻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这种落后的经济被封建地主经济取代后,“姑舅表婚”也必然会失去存在的物质基础[21]29-33。此外,李斌、吴才茂从经济基础改变社会结构角度入手,认为由于改土归流和木材贸易的兴起而逐渐改变了清水江流域的社会结构,婚俗也开始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其变化的实质就是经济结构的变迁[18]189-193。在现当代社会,清水江流域的新一代年轻人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使得婚配资源增多,争取自由婚姻成为当地主旋律[22]1-5。或者说由于民众经济状况的好转,传统苗族婚俗中“财礼钱”的限制被打破,这为自由婚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1]29-33。马丽、韦秀勋认为清水江流域苗族聚居区的婚姻习俗也受地域空间文化影响,因传统社会中人口流动范围小,致使传统婚姻模式多为村内婚、邻近婚。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的变化和外出打工的影响,人口流动范围扩大,婚姻圈的空间扩大,婚姻自由且选择增多,逐渐打破原有婚姻模式[16]57-62。三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果说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婚俗变迁的内因,那么外来文化的影响就是婚俗变迁的重要外因。人类社会的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播性,向丽认为随着国家治理苗疆政策的变化、汉族文化的浸润使清水江流域的民族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尤其是国家政治权利的影响,在边疆文化治理中国家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促使婚姻习俗的变迁[21]29-33。如万历《明会典》中规定:凡民间寡妇,三十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外来文化中不论是其他民族的民俗还是国家政策都加速了清水江流域婚俗的嬗变。

三、关于清水江流域婚姻习俗对社会的反作用研究

婚姻也是一种社会规则,虽由社会中的人来规定,但也对社会产生着反作用,是社会文化治理的有效措施。总的来说,婚姻的缔结有利于维护地方的稳固[11]57-61。具体来说婚姻对于地方社会的反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婚姻对家庭结构和生育的影响。在清水江流域,当地传统习俗是在儿子成婚生育之后即自立门户,父母去世后分家,因此清水江流域在家庭结构中主干家庭的现象普遍[12]42。但清水江流域的人又十分注重姻亲网络的构建,而且只有儿女双全的家庭其姻亲网络才是齐全的,由此在生育方面比较重视男女性别的平衡。通过儿女共同建立的姻亲网络可以使家庭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更加牢固,因此清水江流域的人把儿女双全当成家屋成功和幸福的第一标准[15]11-17。二是婚姻对财产划分的影响。传统婚姻习俗实质是一种伦理道德的限制,对家庭有序产生重要影响[25]。吴茂才以清代分家文书为材料对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家庭的分家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清代以来苗族侗族民众有着频繁的分家析产的行为[26]。但在婚姻财产分配上,清水江流域苗族家庭财产的分配中,秉持男性继承优先的男子平均分配以及家庭内部不同身份地位差异分配原则[27]。出嫁女性在出嫁时已获得家庭的资助,婚后原则上无权享受娘家分家财产,但女儿有“部分继承权”,可继承母亲的“私方”④。三是婚姻对女性生活的影响。在婚后女性的地位上,婚姻圈和姻亲网络导致妇女的地位是双重的,既属于父系集团成员,也属于夫家集团成员,但只有妇女怀孕后才能正式进入夫家[13]122-131。在社会参与上,婚后女性具有一定的空间,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的侗族妇女们,可以走出家庭,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甚至作为组织者的角色出现[28]。李颖在研究清水江流域侗族妇女公益事务时通过田野调查表明:清朝至民国时期女性在结婚以后便能参加部分公益活动,如修水井、建房屋地基、修桥铺路、兴教育等,从婚后女性的经济行为来看,在清至民国时期的清水江流域,妇女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种类繁多,经济来源呈多样化,虽然社会和宗族对妇女经济活动存在一定限制,但妇女可以拥有土地,也可以经营土地和借贷[29]。四是婚姻对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的影响。随着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的发展壮大,外地人也逐渐加入其中,但必须取得合法身份,此时婚姻便成为其获得贸易合法身份的常见方法之一。如侗族地区的外地人一方面以“认同年”的方式取得经营的合法身份,但以利益关系建立的“认同年”关系不具备稳定性,所以更多的人还通过与侗族居民缔结婚姻关系参与木材经营[3]41-44。通过婚姻的缔结,外地人依附于侗族宗族集团获得合法身份参加木材贸易,侗族通过接纳外来木材商客而更有利于木材贸易的发展。

四、结语

流域范文篇6

铁炉沟小流域位于丰都县新县城所在地,地处三峡库区中段腹地。根据该流域治理前的1994年统计数据显示,流域总人口17034人,土地总面积35.5km2,其中水田916.47hm2,坡耕地662hm2,林地775.6hm2,荒山荒坡347.87hm2,水域168.6hm2,其它679.46hm2,森林覆盖率为21.85%。该流域原有水土流失面积19.94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6.17%,其中轻度流失5.32km2,中度流失7.94km2,强度流失5.9km2,极强度流失0.74km2,剧烈流失0.04km2。年土壤侵蚀量8.93万t,侵蚀模数2864t/km2·a,直接入库泥沙量约3万t。

铁炉沟小流域新县城建设区规划用地9.3km2,建设用地6.56km2,人口7.9万人。工程开挖土石方总量534.21万m3,工程回填利用土石方量454.17m3,弃方80.04m3,工程水土流失总量达163.56万t。该区以主体工程冲沟改造兴建的排洪渠为轴线,以后缘截洪沟构筑“围城”防护屏障,以弃渣挡墙、冲沟治理、道路防护和建筑组团的点、线、面以及拟建的长江防护大堤相结合建成综合防治体系。

以丰都县水土保持生态园区为中心的该流域新县城建设直接影响区,位于建设区后缘至450—520m的高程,主要冲沟上游源头的单面坡集雨区,面积8.46km2,人口4056人。出露地层为砂溪庙组,以紫色土壤为主,风化严重,地表物质松散,地面坡度多为15°—20°间,水土流失强度高,直接威胁新县城的安全。该区以坡改梯、植物措施和坡面截面排水工程为主,实行水土保持综合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后缘坡面水土流失对新县城建设的影响。

铁炉沟小流域农村综合治理区面积17.74km2,人口8512人。地表岩性松散,地形起伏变化大,山高坡陡,坡长1km—3km不等,前缘坡度3°—8°,后缘坡度10°—20°,植被稀少,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207.8mm,降雨集中且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该区以水系道路、坡改梯工程为主,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并重,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二、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含义

“三位一体”解决“三大问题”,是铁炉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最显著的特点,即对该流域新县城建设区、直接影响区和农村综合治理区进行分区治理开发,解决泥沙、移民和环境三大问题。新县城建设区以预防为主,依法编报城市建设水保方案,以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施工期临时水土保持措施,结合拟建的长江防护大堤和包括滑坡、崩塌点在内的水土保持监测项目,共同构成水土保持综合体系,并形成以滑坡、危岩体为主的预警监测系统。直接影响区以水保生态区为核心,全面治理该区水土流失,使之成为建设区有效的安全屏障,同时考虑丰都县有着“世界鬼文化中心”地位,以此带动休闲观光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丰都新县城的后花园。农村综合治理区以治水为先导,水系、道路、坡改梯并重,推进生态林建设。

三、具体技术措施

(一)组织实施情况

铁炉沟小流域从1994年开始实施以“长治”第三期工程为主的综合治理,1999年实施以“长治”第五期工程为主的精品小流域战略再次配套完善。采取“长治”、“移民”、“国债”、“生态”等项目资金打捆组装,充分发挥各项目资金投入到一条小流域的优势。在具体施工中,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按照水土保持基本建设程序管理。以铁炉沟小流域为代表的丰都县“长治”工程深受好评,该县于2001年被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授予“长治”工程样板县称号。

(二)具体技术措施

1.新县城建设区

按照《水土保持法》第十九条规定“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原则,对新县城建设中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进行了及时治理。

该区弃方80.04万m3,工程水土流失总量达163.56万t,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公路坡面治理工程、弃渣拦挡工程、截洪沟护坡工程、植物工程和建设期临时防护工程,治理程度达100%。公路坡面治理工程共增加重力式挡土墙5131m,工程量为7183.4m3,增加护坡措施的坡面长4507m,面积2.25hm2,其中浆砌石护坡面积0.69hm2,工程量2070m3,植物护坡面积1.56hm2。弃渣拦挡工程共布置挡渣墙长4500m,工程量18000m3,弃坡面种草面积5.51hm2,造林3.9hm2,沿江挡渣带用编织土袋固脚长2200m,工程量660m3,种草面积3.2hm2,采石场拦渣采用临时拦渣编织袋长1200m,工程量360m3,2m高浆砌石挡渣墙1100m,浆砌石工程量1540m3,植草皮护坡0.41hm2,地表恢复植被造水保林5.75hm2。截洪沟护坡工程布置浆砌石挡土墙3642m,工程量4480m3,植物护坡长2437m,面积1.24hm2。植物工程草皮覆盖面积73.0hm2,建设绿地119.0hm2。建设期临时性防护工程种草202.3hm2,用于临时挡护开挖土、石渣的编织土袋916m3。

此外,该区地质构造基本稳定,地质条件简单,但崩坡集中,多卸荷松动,共有崩、滑体及变形体等地质灾害点7处。该县实施了包括滑坡、崩塌点在内的水土保持监测项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滑坡、危岩体预警监测系统。

2.直接影响区

直接影响区位于建设区后缘主要冲沟上游源头的单面坡集雨区,秦家湾、三合浩两条冲沟共有三条沟源,集雨面积350.1hm2,坡度陡峭,汛期流量大,行洪断面小,地表物质松散,对城区防洪构成很大威胁。该区以水保生态园区为中心,主要进行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形成城区安全屏障,同时依托该县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休闲观光为主的第三产业。

该区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沟道治理工程、坡改梯工程、坡面截排水工程、生态造林工程等,治理程度达100%。沟道治理工程浆砌石排洪渠长1.8km,沉沙凼13个;坡改梯工程面积73.38hm2,工程量3.9万m3;坡面截排水工程布置小型水保工程85座,其中沉沙凼74座,截排洪沟渠7.25km,道路7.35km;生态造林工程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疏幼林补植面积122.79hm2。同时,为使新县城相互衔接构成整体防治体系,还在其间的沟谷岸坡营造了水土保持林82.7hm2,疏幼林补植81.4hm2,封禁治理169.5hm2。

3.农村综合治理区

该区从防洪抗旱、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生态环境性循环的目的出发,按照“山、水、田、林、路、能”等方面,以治理水土流失动力——水为先导,构筑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治理程度达85%以上。以该县弹子台水库干渠为中心向分水岭两侧辐射,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系道路骨干网络,路渠并列布设,减轻了汛期洪水威胁;在水系道路周围分层、成串布置蓄水池,汛期蓄水、旱季抗旱;根据该区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实施坡改梯工程,土坎、石坎相结合,降低了治理成本;山丘顶部普遍实施退耕还林以涵养水源,改善微气候,促进生态林建设。

该区截至2001年底,共完成石坎坡改梯102.4hm2,土坎坡改梯117.6hm2,水土保持林162.3hm2,经济果木林137.4hm2,封禁治理360.3hm2,整治山坪塘13座,修建蓄水池32口,沉沙凼509个,灌排水渠16.25km,拦山堰20.5km,田间便道18.06km,累计完成工程量43.67万m3。

四、效益分析

(一)保水保土效益

通过综合治理,铁炉沟小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量减少47.57万t,其中工程水土流失量减少40.64万t,直接入库泥沙量减少16.56万t,植被覆盖面积增加到1267hm2,森林覆盖率达到35.69%,对改善新县城及三峡库区生态条件具有显著作用,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经济效益

根据抽样调查分析,改流域粮食产量由治理前的3945㎏/hm2上升到治理后的5400㎏/hm2,增长36.88%;粮食总产量由治理前的6227t上升到治理后的6533t,增长4.91%;农业总产值由治理前的675万元上升到治理后的1324万元,增长96.1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320元上升到治理后的1750元,增长446.88%。此外,由于水保生态园区的建设,带动了该流域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经济效益显著。

(三)社会效益

由于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搬迁,铁炉沟小流域土地承载力由治理前的480人/km2上升到治理后的2580人/km2,人口环境容量显著提高,同时,工程建设征用该流域土地9.3km2,其中耕地达279.53hm2。通过对该流域实施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开发,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允许人口环境容量,促进了该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了丰都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流域范文篇7

1987年国家计委批复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方案》)中,流域治理以防洪除涝为主,以解决太湖洪水出路为重点,通过加高、加固环太湖大堤,出湖口门建闸控制,增加流域调蓄洪水能力;开辟太湖洪水外排骨干河道,洪水归槽洪涝分开;加大直接向长江引、排水能力,洪水期减少入太湖洪水量,枯水期引长江水补充流域水资源不足;开辟直接向杭州湾排水通道,分泄黄浦江上游洪水;疏通内部骨干河道,建立高低分片控制等工程措施,使流域初步形成防洪、排涝及水资源补给的骨干调度体系。治太工程包括望虞河、太浦河、杭嘉湖南排、环湖大堤等11项流域治理骨干工程,工程从1991年开始实施,总投资97亿元。当前,流域重点骨干工程已完成2/3,望虞河、太浦河、环湖大堤、杭嘉湖南排工程等已基本完成,太湖防洪出路已经打通。

二、当前流域治理的新课题

(一)流域总体防洪标准需进一步提高

经过“八五”、“九五”近10年的流域工程治理,太湖流域的防洪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形成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充分利用太湖调蓄,“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流域防洪骨干工程体系的框架。

治太骨干工程建设过程中,流域遭遇了1995、1996、1998年的3次常遇洪水及1999年流域特大洪水,已建工程均发挥了应有的减灾效益,合计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156亿元。特别是1999年流域特大洪水,太湖创历史最高水位5.08m,通过流域合理调度及全力防汛抢险,治太骨干工程直接减灾经济效益达92亿元,是1991年开展治太骨干工程建设以来资金投入的两倍。实践证明《总体规划方案》所确定的治太工程布局是科学合理的。

但太湖流域防洪形势仍不容乐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规划方案》所确定的治太骨干工程还有1/3没有完成;区域治理标准还不高,城市防洪能力偏低;环湖大堤等部分已建工程尚不能达到新颁布的《堤防工程设计规范》所制定的标准;工程综合管理和调度运行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地面沉降、河道淤积严重,城镇面积扩大,河湖水面积减少,圩区排涝能力增强等因素,正在降低流域骨干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的防洪能力,因此距建立流域完整的防洪体系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随着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和城乡生活污水量和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由于污染治理力度不足,处理水平低,加上平原河网流速缓慢,水环境容量较小,致使河湖水质污染严重。据统计,80年代初期至今,太湖75%的水体水质级别已经下降了两个等级,由原来的Ⅱ类水为主变到以Ⅳ类水为主;水体营养状态上升两个等级,由80年代初期以中营养—中富营养为主,上升到以富营养为主。2000年7月,太湖蓝藻再次大规模爆发,蓝藻最严重的梅梁湖,藻类数量达到2.1亿个/L,严重影响了流域环境质量。

目前,流域水污染防治虽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流域水环境并未整体好转,水质性缺水仍然严重。1990年、l992年、l994年夏季,太湖流域干旱少雨,太湖水位较低,黄浦江取水口由于污水上溯持续黑臭。无锡附近梅梁湖、贡湖以及湖西北水域经常出现大面积“水华”,湖滨城镇供水告急。即使1999年大水季节,太湖总磷浓度仍然达0.095mg/L,总氮浓度达2.38mg/L,大部分水域每L湖水中的蓝藻密度在1000万个左右。太湖流域水质型缺水直接影响了正常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给当地的投资环境和对外开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流域水利管理的非工程手段亟待提高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太湖局和流域内各省市,在防汛调度、水文基础设施及信息采集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手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总体上尚未形成为防汛指挥和各项防汛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的防汛调度系统。特别是自动测报信息尚不能代替人工报汛的信息,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自动化管理程度低,远远不能满足防汛、抗旱各项工作需要。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水质监测完全是由人工定期进行,水资源调度系统尚未开始建设。工程综合管理和调度运行现代化水平还不高。

流域内现有的水位站、雨量站、闸坝站、水库等各类测站中自动测报的站点不够,布局也不够合理。多数水文站点的设施老化失修,委托代管人不稳定,水情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而对于流域工情、水质污染等信息的采集则考虑更少,水质监测的测报频率低,远不能满足防洪及水资源实时调度管理的需要。全流域尚未形成统一的满足防汛及水资源管理的水利信息网,流域与省市、地区的水情、工况、灾情等水利信息的采集各成一套,可靠性差且信息量小,不适应水利信息的交换、统一和共享,不适应汛期抢险救灾、警报通告、指挥调度和及时掌握水情的需要。目前,已建的部分数据库,主要功能也只局限在提供日常查询访问,还没有面向流域的调度模型,难以达到联机作业和为防汛实时调度提供辅助决策服务,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防洪及水资源调度所需要的防洪工程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地理和社会经济数据库等基础还未建立,缺少面向流域防洪及水资源调度决策所需的应用软件系统。

三、新时期流域综合治理

(一)积极开展新一轮流域防洪建设规划

90年代以来,太湖流域连续发生了1991年大洪水和1999年特大洪水,增加了新的成灾降雨典型,与1954年降雨相比,对流域防洪更为不利。为防御不同降雨典型的流域洪水,应延长水文系列修订流域设计暴雨和设计洪水,还要进一步增建和完善原规划的流域防洪工程。

为进一步提高太湖流域防洪标准,解决已建成的防洪体系中暴露的薄弱隐患,根据国家计委和水利部的部署,太湖局自1998年11月起组织开展太湖流域新一轮防洪规划的修订工作,此项工作得到水利部的支持,水规总院的指导以及流域内各省市的积极配合,目前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已出台《关于加强太湖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上报国务院。

近期流域防洪建设主要措施除继续加紧治太骨干工程建设外,重点进行主要堤防加固建设,进一步扩大望虞河、太浦河的行洪能力,实施东太湖口至太浦河进口段及东太湖行洪通道的疏浚,对东太湖进行生态综合治理,进一步落实扩大流域北向长江、南向杭州湾的排洪排涝能力的工程措施。同时提高城市防洪和区域防洪标准,建设能充分发挥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综合功能的现代化管理系统,强化流域管理,加大退田还湖及水土保持力度。

近期防洪建设意见实施后,将增加太湖等重要湖泊的调蓄功能,增加太湖洪水的外排能力,完善城市和区域的防洪建设,建成防汛与水资源调度系统,以现代技术为依托,初步达到流域水利现代化。

(二)实施“引江济太”,改善流域水环境

考虑到当前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节约用水已达到一定水平,当地水资源的潜力十分有限,太湖底泥生态清淤、水生生态恢复等都尚需时日和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充分利用已建的水利工程,实施“引江济太”,加快太湖水体置换速度,改善流域最大的集中式水源地太湖的水环境,既是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应急改善流域水环境的有效途径,又是发挥治太骨干工程综合效益的体现,更是水利部门在承担生态建设方面的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长江水改善流域部分地区水环境的尝试进行了多次。1990年、1992年、1994年,太湖流域干旱少雨,经调度苏州市沿江主要水闸向阳澄湖地区引水,进而向黄浦江上游供水,取得一定效果。1997年,流域降雨偏少,常熟枢纽边建设边投入引水抗旱运行,通过闸站联合运行,仅用5天时间,引入长江水5.35亿m3,将长江水送到望亭水利枢纽,改善了望虞河沿线水质,并具备了向太湖补水条件。

2000年汛期太湖流域干旱少雨,在水利部和国家防办的正确领导和苏浙沪三省市的支持下,太湖局组织制定并实施了《望虞河引水应急方案》。常熟枢纽开闸引水一个月,望虞河引进长江水4.6亿m3,向太湖供水2.22亿m3,贡湖湾水体水质从引水前的劣于Ⅴ类改善为引水后的Ⅱ类。“引江济太”首次实现了望虞河建成以来向太湖供水,发挥了治太工程望虞河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对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的认识,也为深入开展“引江济太”水资源综合调度积累了经验。

“引江济太”实践表明,通过合理的调度,长江水不仅可以引入太湖,而且可以明显改善太湖水体水质。“引江济太”作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水改善水环境的一项主要措施,对于保障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十分重要。

“引江济太”的目标就是通过望虞河工程将长江水引入太湖,并通过太浦河工程由太湖向上海等下游地区供水,由此带动流域内其它诸多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加快水体流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缩短太湖换水周期,缓解地区用水紧张状况。把改善太湖水环境作为“引江济太”的战略重点,搞好流域水资源配置,优先解决城市缺水,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最终实现“静态河网、动态水体,科学调度,合理配置”的战略目标。

流域范文篇8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县处于境内最下游,不仅承担供给下游及首都北京丰沛水源的任务,还要竭尽全力保证我市出境水质达标。因此说,开展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既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生态的现实需要,也是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政治需要。

首先,要充分认识流域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我县230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均为流域。尤其干流和县河、滔河、清油河等一级支流沿岸人口和土地相对比较集中,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是全县农业主产区和工业集聚区,污染防治和水生态治理工作任务极为艰巨,既事关“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水源质量,又事关沿线群众的生活饮水安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正确认识和看待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切实做好各项污染防治工作。

其次,要充分认识流域污染防治的紧迫性。近年来,我们先后启动实施了“丹治”一期、二期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县河流水质距离国家要求(流域水质不能低于Ⅱ类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县部分河段仍不达标。国家要求,中线工程明年正式供水,任务底线和时间底线已经明确,搞好污染防治的任务十分紧迫,已经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懈怠。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紧紧抓住污染防治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大力度整治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确保出境水质稳定达标。

第三,要充分认识流域污染防治的艰巨性。当前,污染防治工作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突出困难:一是思想认识上,我县少数企业对污染治理的认识不到位,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投入不足;二是设施建设上,县城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因管网配套不完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三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未来几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将呈递增之势,全县污染防治的任务和压力将会更大。要顺利实现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需要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铁腕治污,铁拳执法,铁面问责,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各项工作,确保我县出境水质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坚决打赢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攻坚战

近期,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市等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今天会上,县委、县政府也印发了《实施方案》,请各镇各部门和各企业对照方案,结合各自实际,扎实安排,抓好落实。重点要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强化污染减排工作。一要依法推进污染减排工作。要下决心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排污企业,腾出空间用于发展低耗能、无污染的高科技、环保型产业。严把环境准入门槛,把总量控制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污染防治措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用)制度,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行业过快增长。二要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对已建成的县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减排工程,要确保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减排效益。特别是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由于管网建设不完善、进水浓度偏低等原因导致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改进措施,加快污水管网改造和排污口接入,提高污水的收集率。县工业园区及大型住宅小区、各镇和农村集中移民安置点建设,都要把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纳入整体建设规划,同步实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三要加强污染减排监督管理。要将污染减排任务分解到企业、到单位,并加强日常监管。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定期检查运行情况,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审核,确保污染防治工作顺利实施、有效推进。

(二)强化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引导、督促涉水企业加强废水处理力度,最大程度实现废水循环再利用。对于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或达不到排放要求的企业,要鼓励加快技术改造,限期治理到位。特别是对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企业,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完善治污设施、监测制度和应急措施,彻底消除污染隐患。节能减排方案确定的源泉酒精公司、试马砖厂等企业,要坚决淘汰关停;宏源食品有限公司、秦东钒业有限公司白鲁础钒厂等新建企业要尽快完善治理设施,达到环评要求;东正化工公司、魏家台钒矿、鑫阳矿业公司铁矿等17家重点企业要增加环保投入,完善环保设施,确保企业排放全部达标,并逐年减少排放量,削减污染物。

(三)强化流域污染治理。要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开展以河道、工业、农村面源污染整治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县水务及相关部门要对及其重点支流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要加大对河道非法采砂、种养植等行为的整治力度,对流域全线进行清淤疏浚,提高河水自流速度,增强河水自净能力,全面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要充分发挥水库、河坝等水利工程调配功能,合理调控河流的生态径流,加大河流环境容量。要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监管,完善警示保护标志,定期不定期开展巡查,阻止可能污染水体的行为,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四)强化农业污染治理。要积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以及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鼓励支持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要规范养殖行为,积极推进畜禽、水产的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合理规划布局畜禽养殖场,制定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以建设县泽源畜禽养殖合作社、利民农牧产业专业合作社、村生猪养殖小区等10个养殖大场污染处理设施为重点,有效控制畜禽养殖过程中造成的污染。

(五)强化动态监测监管。要加强县环境监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和监测队伍应急能力建设,尽快完成县环境监测站西部地区三级站标准化组建任务,三年内,要在沿线重点镇建立健全环保监管机构,形成覆盖全县水体的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监控断面、各镇出入境断面开展水质监测。全县所有的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必须全部安装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环保监控平台联网,实施有效监管。县环保部门要组建专业的环保应急队伍,建立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演练,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处置环境突发事件。

(六)强化防治资金保障。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涉及治污项目多,工作难度大。资金能否落实,直接影响治污工程能否顺利进行,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多措并举,保障流域污染防治的资金需求。县水务局等有关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规划及天津对对口支援等重大机遇,积极主动与国家部委和省直有关部门衔接,加大项目跟踪落实力度。要统筹各级财政资金,捆绑项目,整合资金,集中“小钱”撬动大项目。财政部门要按照要求,将专项资金纳入年初预算,足额配套落实到位。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要加快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及污染赔偿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性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营工作。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为企业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支持,更新设备、改进工艺、调整结构,提高企业环保水平。

三、加强领导,强化举措,确保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

流域污染防治涉及范围广、完成时限紧、社会影响大,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搞好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力量,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严格落实责任。县上成立了流域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镇、各部门、各企业也要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机构。各镇各部门各企业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及时协调处理有关重要问题,要结合实际制订工作方案,逐区域、逐项目拟定工作规划,落实技术措施、资金来源和完成时限,逐级夯实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实现区域内河流的“无缝覆盖”,确保各项任务有人管,每个项目工程都有人推动。

二要加大宣传发动。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赢得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基础。县委宣传部、环保局、水务局等部门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群众在水环境整治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沿河村民、企业业主爱护家园、保护河道的自觉性;县环保局、水务局对破坏河道的行为要及时予以通报、曝光,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共同推进整治工作的浓厚氛围。

三要加强协调配合。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扎实抓好推进。要建立属地负责制、部门分工协作制度,形成县政府抓总,部门、镇、村合力共治的工作格局。县丹治办要发挥协调作用,确保各项任务同步实施、同步到位。各镇要制定本镇的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确保所有工作都能严格按时间节点推进、按计划要求完成。

流域范文篇9

也是一次再动员、再部署的会议,为期一天的会议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既是一次现场会。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全力推进新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特别是对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推进。刚才,以学同志通报了新流域综合治理和补偿机制试点工作情况,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市水利局等6家市直单位和区作了表态发言。上半年即将结束、各项工作非常繁忙,七一”即将到来、各种活动较多的情况下,花一天的时间,召开这样一个会议,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做好这项工作的决心。等一会,书记将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先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实施新流域综合治理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这是责任所系。新流域覆盖三区四县,第一。面积超过全市的50%受益人口超过120万,赖以生存、赖以发展的重要源泉,母亲河。爱护新保护母亲河,各级各部门和我每一个人都义不容辞的责任。新又地跨皖浙两省,的正源和源头地。保护好新为整个下游地区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安全屏障,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我要求,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政治任务。副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都作了重要批示,所以我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好。

这是发展所需。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要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第二。就必须做好、做活新这篇文章。当前,新综合治理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政策层面讲,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为加快水利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从资金层面看,书记的直接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两年多的工作,终于争取到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各部门各区县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要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推进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以实实在工作,去取得实实在成效。

这是民之所盼。近几年,第三。中心城区通过大手笔地实施新延伸段综合开发,城市防洪保安能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应该说方方面面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是非常满意的但新承载的更多的整个流域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涉及群众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每一位市民都非常关心、非常关注。把新综合治理好、开发好,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工程,一项造福百姓、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全力抓好综合治理各项工作。

这是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6月22日,第四。三运省长主持召开了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与17个市签订了节能和碳强度目标责任书,部署了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任务。当前,节能减排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三运省长强调,要进一步认清节能减排工作的新要求,增强自觉性;要注重发挥节能减排的综合效应,增强主动性;要着力突破节能减排的薄弱环节,增强针对性;要切实强化节能减排的保障措施,增强有效性,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十一五”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省里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获得了省政府完成任务奖,这是很不容易的现在实施新流域综合治理,与当前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相一致的省政府考核“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节能这一块,对是按照分类考核来实施的具体来说,万元GDP能耗分在省的第五类,百分之十,较“十一五”百分之二十的目标有所下降。但要看到现在基数已经很低,省万元GDP能耗约为1%市则只有0.522%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这样低的基数上,还要每年下降,难度非常大。而且,今后五年节能减排考核指标还增加了氨氮排放、氮氧化物排放、碳排放强度三项指标。因此,要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新流域综合治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这项工作实施好了就能够极大地促进全市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希望大家务必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抓好综合治理各项工作。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推进新流域综合治理,开展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必须抓好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这三个关键。

一项纵贯“十二五”涉及面广、耗时较长的系统工程,一是要抓规划。规划是先导、龙头。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和综合治理。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大手笔编制好规划,规划的引领下,一届一届、一代一代地把新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做好。目前,市里正在请有关专业机构,加紧编制新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规划。规划编制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也不仅仅是市里的事,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主动参与到规划编制、规划论证的全过程,群策群力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务必使规划既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更具有可操作性,确保新流域综合治理高起点开展、高标准实施。

项目是基础、关键。落实的项目要实施好。上月底,二是要抓项目。推进新流域综合治理。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密切合作,针对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迅速完成了第一批报省项目的申报、审核、市级立项审批工作。目前为止,已有46个项目获得省发改委的批复,总投资23.2亿元,其中国家专项补助1.86亿元。对于这些项目,各地要尽快走完规定程序,尽快开工建设。需要强调的后续补偿资金能否安排到位,与现有项目建设的考核结果挂钩的项目建设的质量关系到后续项目的争取,各地千万马虎不得、大意不得。上报的项目要争取好。目前,市已经上报到省发改委待批的第一批项目有83个,总投资35.7亿元,申请专项补助2.43亿元。刚才以学同志也说了有一些项目工作做的深度还不够,仅仅是一张纸”还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因此,各区县要认认真真地把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做扎实,力争有更多项目尽快批准实施。后续的项目要谋划好。新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暂定3年,上级补助资金每年3亿元,还要争取延续到5年,每年上级补助资金达到5亿元,后续项目储备非常重要。新综合治理有特殊性,很必要,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好的项目,上级也很难给予具体支持。各区县、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那些水平最高、能力最强的同志安排到项目谋划和编制工作中去,编制出一批既符合新实际,又具有特色的重点项目,力争有更多项目达到能上报、可审批的要求。

新流域综合治理就会成为无米之炊。要用好专项资金。陆续开工建设的第一批项目,三是要抓投入。没有稳定的投入。全部都是专项资金投资项目,要高标准组织施工,规范化使用好项目资金,不仅建设出一批示范性工程,还要在资金使用上率先垂范。要抓好配套投入。今天看了区整治项目,运作的就比较好。还有循环经济园能建到今天这样一个水平,也是很不容易的关键还是要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否则,光靠上级一点专项资金和我财政投入是根本不可能的要创新项目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务求实效。综合治理。

必须远近结合、统筹兼顾,新流域综合治理。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开发。

快速推进实施。开展新流域综合治理,一要抓住切入点。要在点、线、面”三个方面着力。点上治理,就是要加大对工业点源污染的治理。工业点源污染是新流域水质污染最直接的来源,也是国家和下游地区关心、关注的重要方面。要抓紧启动实施一批园区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配套管网项目,重点抓好和循环经济园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污水和废气排放、集中供热和节约能源等方面取得看得见的实效。要进一步加大化工企业整治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坚决查处各种违法排污行为。对超标排污企业要严格实施限期治理,治理后仍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坚决予以关停、搬迁。区循环经济园对工业企业实行集中供热、集中脱盐治污、集中排放,就是节能减排、综合治理的一个亮点,再把账算清楚,就更能说明我治理的成效。线上治理,就是要加强重点河道的综合整治。要切实抓好新中心城区段垃圾清理工作,继续抓好率水、清淤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采砂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要做好中心城区和区县城的河道截污工作,实施“村收集—乡镇集中—区县处理”一体化乡村垃圾处理模式,防止村民向河道乱扔垃圾。要以河道疏浚、堤防建设为重点,切实组织实施好新湖边到段、段、、等重点河道整治。要以源头小流域水土保持为重点,促进生态修复及水环境提升。面上治理,就是要深入开展重点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今年重点是开展好深渡镇和休宁鹤城新安源村、左右龙村两个村庄综合整治试点,进一步抓好集镇、村庄周边绿化和环境整治,净化美化镇容村貌。要切实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农村垃圾的清运和处理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养殖污染占全市水污染排放量近四分之一,要切实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确保畜禽规模养殖场粪便、污水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

科学开发利用。要把治理工作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二要找准结合点。引导企业入园发展,提高招商项目的质量和档次,进一步做大做强市、区县开发区以及循环经济园区;要把治理工作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形成“高山林、中山果、低山茶、岸边竹、水中鱼”立体经济模式;要把治理工作与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加快新延伸段旅游功能开发,推进谜窟—渐江部级风景名胜区建设,打响新山水画廊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新全线打造成一条业态丰富、特色鲜明的旅游经济带;要把治理工作与加强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扎实推进绿色质量提升行动,巩固扩大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成果,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确保综合治理有亮点、科学开发见成效。

四、强力推进,落实责任。

现在关键就是要抓好落实。新流域综合治理目标任务已经明确。

书记在4月13日领导组第一次会议上,一要强化工作责任。关于责任问题。已经作了专门的强调。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都是新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须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担负起各自职责,认真对照实施意见、工作要点的安排和具体的任务分工,把各项工作逐一落到实处,确保每项工作都有人在抓、有人在干。各区县必须把此项工作抓到位,分管的同志要切实负起责任,要把工作机构建立起来,确保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的工作班子。要围绕时间节点倒排进度,加快推进,确保在规定的时间之前,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流域范文篇10

一、整治目标

(一)空气质量指标:全年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0%以上,综合污染指数进一步下降,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二)地表水质量指标:地表水生态补偿考核断面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扣除入境水质影响)。

(三)集中式饮用水质指标: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管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完成乡镇饮用水源地划界、立标工作。

(四)污水处理指标: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中水回用率40%以上;

(五)总量控制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指标分别较上年下降2.36%、2.19%、2%、1.83%,烟尘、工业粉尘两项分别下降2%。完成晋中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二、整治范围及内容

(一)切实做好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加快项目环保竣工验收进度。严格禁止新上“两高一资”行业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环保要求的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严厉打击违法建设项目,严肃查处不审批就开工、不验收就投产的违法行为。督促益兴公司、益隆公司、三佳新材料公司、龙腾碳素公司、裕龙碳素公司、良成碳素公司等加快环保设施建设速度,确保在9月底以前通过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所有新建项目建成后必须办理试生产批复后方可进行生产。新建项目试生产及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率达到100%,违法建设项目查处率达到100%。对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不到位,逾期完不成竣工验收的项目,坚决实施停产措施,从根本上扭转重审批轻监管,重事前评价轻事后评估的局面。

(二)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电厂运行管理,确保重点减排工程正常运转。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污水产生量的80%以上,出水水质达标率要达到100%,完善中水回用管网建设,提高中水回用率,完成日供1.2-1.5万吨,企业用水逐步减少外排量。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达到省市规定的标准。义安污水处理厂要加快建设进度,在9月底前完成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行,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和省厅联网。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收集率达90%以上;除尘设施运行正常,稳定达标排放,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在10月底前完成竣工验收。

(三)开展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提升污染防治水平。一是开展煤炭行业的污染防治。结合煤矿整合,抓好矿山生态恢复、矿井水综合利用、煤矸石井下填充或综合利用、煤场挡风抑尘或建设筒仓等项工作。山西义棠煤业有限公司3月底前完成180吨/时矿井水净化处理项目;大佛寺煤化有限公司12月底前完成大佛寺园区污水处理工程。二是强化电力行业污染治理。确保脱硫、除尘设施正常运行,处理效率达到设计要求,稳定达标排放。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率达到95%以上,综合脱硫效率不低于90%。茂胜公司发电厂在6月底前完成脱硫改造工程,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装置并与省市监控中心联网;路鑫公司、三佳公司、大佛寺公司等企业的自备电厂要实现全行业烟气脱硫,稳定减少二氧化硫排放。三是加强焦化行业污染治理。安泰、茂胜等11个焦化企业焦炉煤气脱硫、装煤出焦除尘设施正常运行,稳定达标排放,焦化废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达到零排放。四是开展碳素行业污染治理。全市所有碳素企业要完善治理设施,电捕焦油器及其烟尘和烟气治理设施必须做到稳定运行,减少污染排放。龙腾碳素公司、裕龙碳素公司、良成碳素公司等要加快环保设施建设速度,在9月底以前通过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五是开展化工行业污染治理。对化工企业要加强全过程控制,严防环境安全事故发生,特别要抓好废水深度处理,努力做到化工废水全部回收利用不外排。维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3月底前完成生产废水接入城市管网进行深度处理工程。六是继续深化洗煤行业污染治理。完善煤场挡风抑尘、喷淋和洗煤废水治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煤尘污染。七是严格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全市19家用源单位107枚放射源必须全面实施放射源安全许可证制度,制定核与辐射安全应急预案,杜绝放射污染事故的发生。

(四)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大力推进集中供热工程,最大限度地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和面积,城市社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0%以上。二是继续加大城区燃煤锅炉的整治力度,大力推广型煤锅炉,以天然气、煤气、电、油、型煤等清洁燃料锅炉替代传统原煤散烧锅炉。努力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扩大烟控区面积,禁止使用燃用散煤的茶浴炉,城市气化率达到85%以上。“城中村”要推广使用型煤等洁净燃料,减少煤烟型大气污染。三是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年内组织实施《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完成张兰镇、三佳乡两个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开展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在9月底前完成《市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试点工作。通过规划管理,典型示范,重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等项工作;采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办法,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每村建立垃圾点,集中清运,开始实施农村垃圾集中运到垃圾电厂用于发电;做好养殖业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同时采取财政补贴的办法,引导村民改变燃料结构,减少烧煤泥和散煤量,加快新农村建设。

(五)加大控制扬尘污染的力度,实施“城市绿色清洁施工”。重点是控制生产性扬尘性规范物料堆放,净化施工现场环境。建筑工地一律采用“绿色围挡”隔离措施,并辅之以喷水固尘,确保施工现场出入口周边区域及道路无浮土、无扬尘。城市主要街道实行机械化清扫,湿式作业。严格控制交通运输扬尘污染,垃圾运输和确实需要进入市区的运输车辆,必须全部密闭运输。严格执行“门前三包”制度,抓好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整治城乡结合部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堆乱放问题。

(六)以汾河整治为重点,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汾河流域建设项目规划,干流及其支流两侧3公里范围内一律停止审批和建设排放含氮、磷等污染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新建项目,对流域内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和限期治理的企业,一律予以关闭,坚决关闭现有超标排放工业废水的排污口。一是加大对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关闭企业的监管,严防死灰复燃。二是严格控制排污量大的涉水新上项目的审批。三是推进工业企业废水“零排放”。在电力、冶金、煤矿、化工等高耗水、高排放和工业园区实施中水回用与深度处理。四是加大汾河沿线废水、废渣排放企业的监管力度,实现沿岸工业企业废水闭路循环不外排,坚决禁止废渣倾倒汾河河道和沿岸,开展对汾河一级支流的整治工作,年内完成龙凤河河道的整治工作。

三、整治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3月5日—3月25日)。完成摸底排查工作,制定2011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召开由各部门和相关企业参加的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

(二)实施阶段(4月1日—9月30日)。各责任单位和整治单位按照各项指标任务,开展整治工作,按时完成整治任务。

(三)验收阶段(10月—12月)。迎接省、晋中环保部门的考核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为确保全市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加强对全市环保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市长王怀民任组长的领导组,各乡镇、市直有关部门领导要确实担负起各自的职责,确保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实行分类处置,加大整治力度。对所有建设项目、排污单位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数,登记造册,分类处置:1、对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未批先建的项目,责令停止建设、补办环评手续,不在县级管理权限的违法项目,报上级环保部门处理;停止审批向流域内水体排放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的建设项目;2、对虽已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规定,但污染设施未按要求建成的项目,已投产的要责令停止生产,不在县级管理权限的违法项目,报上级环保部门处理;3、对已通过环保审批和竣工验收但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要实施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实施停产或关闭,不在县级管理权限的违法项目,报上级环保部门处理;4、对应当停建、停产、关闭、淘汰、取缔的项目、设施、企业,要协调有关部门采取停贷、停电、停运、停水等强制措施,形成强有力的环保执法机制和强大的环保执法声势。

(三)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今年财政要拨付治理资金,加大对水污染重点防治工程项目、城市茶浴炉改造、城中村推广清洁型燃料、集中供热、城市绿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四)突出能力建设。建设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年内完成市环境监察大队新二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网络建设,加快全市污染源监控平台建设,提高对企业污染排放进行监控的能力。逐步建立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重点环境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全面提高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能力。完成市环境监测站三级标准化建设,提高应急监测能力。要严格按照《山西省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加强对城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