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内涵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4:50:05

科学内涵

科学内涵范文篇1

关键词:生态园林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

一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1〕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一)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裸露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二)改善环境质量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三)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三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2〕

(二)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春天杜鹃花争妍斗艳,夏天槭树与杜鹃乔灌错落有致、绿色浓郁,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秋天槭树叶片转红,在不同的季节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四)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

四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不同的城市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布局形式和环境状况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就对生态园林的群落类型及其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对以下几种生态园林建设类型的探索:

(一)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

1美学原则的应用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上海外滩南京路-九江路以市花白玉兰花为主调,林下种红杜鹃,红装素裹,相映成趣;北京东路-南京路,用草花、绿篱、草皮组成形似“浪花”和“如意”的大图案,色彩醒目;四平路两侧由广玉兰、银杏、美人蕉组成有节奏变化的绿带,上海九亭绿化示范园中,规划了由广玉兰、红叶李、银杏、红运玉兰和茅白杜鹃,八角金盘组成的绿带,形成“步移景换”的流动画面。

2意与形的统一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如利用优美的树枝,苍劲的古松,象征坚韧不拔;青翠的竹丛,象征挺拔、虚心劲节;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象征“金玉满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象征富贵,幸福;合欢象征合家欢乐;利用丰富的色彩:色叶木引起秋的联想,白花象征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等。〔4〕

(二)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

例如宝钢: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环保型生态园林建设的典范,他们以生态园林理论为指导,以提高绿化生态目标和绿化效益质量为目的,根据宝钢的生产情况和环境的污染情况选择配置了360多个具有吸收有害气体或吸附粉尘能力较大的植物,绿地总面积达414.55万m2,其中草坪130万m2,绿地覆盖率28.52%,人均绿地面积达129.54m2,〔5〕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金山石化:在卫生防护林带建设中,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按生态学原理进行配置,其结构合理,效益明显。如SO2、NO2通过林带,在生活区的浓度递减60%,乙烯、飘尘及铅递减100%,风速平均递减43%~62%;增加空气负离子;含菌量降低;改良了土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招引来鸟类达94种之多。

(三)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例如:枇杷树、丁香+桃树+八仙花-八角金盘,林沿种枸骨-葱兰;

银杏、广玉兰+香樟、桂花、胡颓子-薰衣草;含笑+蜡梅+丁香+桂花-结香+栀子-玫瑰、月季;

其中,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广玉兰散湿风寒,许多香花树种如含笑、桂花、广玉花、栀子等,均能挥发出具有强杀菌能力的芳香油类,银杏叶含有氢氰酸,故保健和净化空气能力较强。

(四)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

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如:上海植物园的进化区,闸北公园内的生态园,规划为市花区、海棠区、进化区、名花区、珍濒区、藤蔓区、水生区等,可使游人在观赏植物的同时学习到有关植物学的不少知识;建议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园内普遍建立科普知识型生态园。

(五)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

(六)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不同的植物材料,运用其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布局则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环境气氛,如常绿的松科和塔型的柏科植物成群种植在一起,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气氛,高低不同的棕榈与凤尾丝兰组合在一起,则给人以热带风光的感受,开阔的疏林草地,给人以开朗舒适、自由的感觉,高大的水杉、广玉兰则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觉,银杏则往往把人们带回对历史的回忆之中。因此,了解和掌握植物的不同特性,是搞好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内涵范文篇2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热爱祖国是指热爱祖国的国土、人民、国家的情感、思想和行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把对祖国的忠、对民族的爱视为做人的根本与大节。那些热爱祖国、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英勇牺牲或立下丰功伟绩的人,都为世代所崇敬和歌颂。反之,那些危害祖国、损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人,总是要受到人民的咒骂和唾弃。在当代中国,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一体,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国。具体地说,热爱祖国就是每个公民都要忠实于自己的国家、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的山河、捍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热爱祖国的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热爱祖国的和平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反对破坏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建设事业,为建设祖国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直至生命。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特别是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饱满的爱国热情化为发奋学习的实际行动,为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马克思主义历来提倡为人民谋利益、服务人民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列宁提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号召“为人民服务”,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同志提出“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重要论述,进一步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对于大学生来说,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为国家献身。说到底,就是要坚持和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把个人的行动融入到服务人民的洪流中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我们党历来提倡的道德风尚。倡导形成“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良好风尚,则是当前我们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的重要举措。“以崇尚科学为荣”里所讲的科学,是指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自己的专业领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技术,潜心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勇于做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先锋。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热爱劳动,反对懒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当前,我们提倡“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对热爱劳动准则的弘扬和倡导,它所提倡的是要辛勤劳动,而且要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它不仅提倡人人参与劳动,以劳动为荣,以轻视劳动、贪图享受为耻;而且提倡以尊重劳动者用汗水甚至鲜血凝结的成果为荣,以糟蹋他人劳动成果为耻。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个人成长环境的变化,一些人对劳动的认识和评价悄然发生着变化。有的人轻视体力劳动、厌恶繁重劳动、不参加低收入劳动。大学生中也有人受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对体面、轻松、舒适的工作抢着干,对苦活、脏活、累活的工作则敬而远之,毕业了只想去条件优越、环境优美、生活待遇好的地方或行业工作,而不愿到条件艰苦、环境较差、生活待遇不好的地方或行业工作。对此,大学生一定要有正确认识,要牢固树立热爱劳动、反对贪图安逸的观念,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互助是指在关心、爱护和帮助人的方面所应当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它集中体现为在社会生活中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当前我们倡导团结互助,反对损人利己,就是对这一集体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在这方面大学生承担着推动和促进的光荣任务。大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关键是要力戒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意识,努力做到“两个学会”:一是学会互相关心。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他人、社会及国家,对那些遭遇不幸和困难的人,要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和支持、帮助。二是学会合作。既高度分工又密切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事实上也只有团结各种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战胜各种困难,在推进集体事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准则。通俗地讲,所谓诚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所谓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童叟无欺等等。对于不同的领域,诚信有不同的内涵表现,但其精神实质都一样。在政治生活中,就是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经济生活中,就是要公平交易,恪守合同,反对假冒欺诈;在日常工作中,就是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反对欺上瞒下;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就是要坦诚相见,以诚相待,言必信,行必果,反对坑蒙拐骗。对于大学生来说,坚持诚实守信,还要正确对待各种个人利益,把各种不良的利益追求都放在荣辱观教育中予以匡正。

科学内涵范文篇3

教学目的:通过奉课的学习,使广大基层干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深刻认识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先进性认识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从而更好地保持党的先进性。

教学提示:本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系列党课之一”《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的深化。认识党的先进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条件。因此,讲好这一课至关重要。本课《提纲》写了3个大问题,第二、第三个大问题是本课的重点。第一个大问题说的是如何判断一个政党的先进性,《提纲》已有明晰的阐述,备课时除阅读《提纲》外,还可参阅本课教学参考《如何理解判断一个政党先进性的标准、《历史的对比》、《红军长征中的彝汉结盟》、《智利人民阵线政府垮台的启示》这几篇文章。第二个大问题:认识和把握党的先进性的科学方法。这个问题实际上说的是如何认识党的先进性。如何认识党的先进性?同志有深刻的论述(见这个大问题开头第一自然段)。为了讲课的条理性,《提纲》分4点进行了阐述。备课时可先阅读本课教学参考《党的领袖论共产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政治要求》、《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这三篇文章对如何理解关于党的先进性的论述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为了论证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本课教学参考《历史长河中的杰出共产党员》、《从四次党代会看党的先进性》、《日本自民党执政地位的得与失,可作讲课时论证之用。第三个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先进性认识的最新成果。这个问题是本课重点的重点。《提纲》从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备课时,在阅读《提纲》的基础上,参阅本课教学参考《为什么说“三个代表”赋予党的先进性新的时代内涵》、《“三个代表”深化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党的认识》、《“三个代表”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指明了方向》。第一篇文章是对《提纲》中(一)的观点作进一步的阐述;第二篇文章是对《提纲》中(二)的有关观点作进一步的阐述;第三篇文章是对《提纲》中(三)的观点作进一步的阐述。

教学时间:3小时(讲课、讨论各1.5小时)。

教学提纲: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系列党课之一”已作了透彻的阐述——编者注)。这话告诉我们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极端重要性。然而,要保持党的先进性,还必须对什么是党的先进性有科学的、深刻的认识,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条件,不然,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一句空话。本课就如何认识党的先进性问题进行探讨。

一、判断党的先进性的基本标准

同志在200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明确地提出了判断党的先进性的基本标准。

(一)党的理论基础是否先进。

理论是一个政党的旗帜,代表一个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一个先进的政党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最先进的理论,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建党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二)党的纲领是否先进。

一个政党的纲领是一个政党的行动准则和方向。一个政党的纲领先进与否,是判断这个政党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先进的纲领必然忠实地反映和符合基本国情,必然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必然代表和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来的,也是根据党的性质、宗旨制定出来的。因此,它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愿望的。因此,我们党的纲领是先进的。

(三)党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

一个先进的政党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写进了党章总纲中。80多年党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是深受最广大人民拥护的。

(四)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大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不仅要看其怎么说,更要看其怎么做,看其对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作用大小。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执政5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认识和把握党的先进性的科学方法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这就明确地提出了认识和把握党的先进性的科学方法。

(一)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具体的,历史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特征,两者密不可分。

所谓具体的,是指事物不是抽象的、虚无的,而是实在的、客观的。所谓历史的,是指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总是与特定的环境和条件相联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具体地、历史地看问题,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

(二)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

就是说,党的先进性不仅要体现在先进的理论基础和阶级基础上,而且要体现在它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最终推动历史前进。

(三)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

这是指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一切先进的政党,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解决特定时代提出的课题,肩负起推动历史前进的使命。

1.人类社会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历史条件不断发展变化,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不同特征和具体课题。

2.党的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客观情况来确定党的先进性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也就是说,党的先进性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四)党的先进性要靠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来体现。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所在,广大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先进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广大基层党组织来贯彻、执行,党的宗旨要靠广大“细胞”来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靠广大党员来践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决定了党的先进性。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先进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在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握历史全局,紧扣时代脉搏,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揭示了面向2l世纪党的建设的根本规律,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保持先进性指明了方向。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科学的时代内涵,它是新时期对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提炼和集中概括。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时代向我们党提出的新课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提供了理论武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伟大历史任务指明了方向。要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先锋力量;必须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和高度的精神文明;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带领人民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指明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努力方向。

1.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贡献力量,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首要的时代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党的先进性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构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形态和强大的精神支柱贡献力量,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的时代要求。共产党人要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倡导共产主义理想,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用先进的思想道德吸引群众、凝聚人心,构建强大的精神支柱。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维护群众的权利、利益作出自己的贡献,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的时代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人民根本利益忠实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自觉地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同一切危害人民民主权利和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共产党员,更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参考书目链接:

1.闽德民:《党的先进性:涵义、价值与实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2002年第6期)

2.陈传阔:《认识先进性,保持先进性》(《人民日报》2003年2月17日)

3.杨彬:《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光明日报》2002年11月27日)

4.戴可义:《深刻把握党的先进性特征》(《大众日报》2003年1月11日)

5.薛建中:《深化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党建研究)2002年第8期)

讨论题:

1.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先进性认识的最新成果?(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学参考之一:

如何理解判断一个政党先进牲的标准

曹招根

同志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论述为判断党的先进性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因为:

首先,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与其阶级基础密不可分。衡量一个政党先进与否,人们首先看这个政党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毫无疑问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重要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阶级,是最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的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尽管今天我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地位,相反,它恰恰是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日益发挥的重要体现。

其次,衡量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不仅要看其阶级基础,更要看它的理论和纲领。实践证明,一个先进的政党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这个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最严谨的思想体系。另外,还要看这个政党的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就拿我们党来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并宣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直至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执政党,就是因为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了符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纲领和路线。如果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

再次,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还要看它是不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政党的先进性,来源于它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事业,实质上就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的活动,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越紧密、越广泛,党的群众基础就越坚实,党的生命力就越旺盛。(作者系求是杂志社副编审)

教学参考之二: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谷安林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客观事物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观念形态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党的先进性也是如此。因为:

第一,党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党的阶级基础和党的理论上,还体现在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是否适应时代的进步潮流,是否充分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问时代课题,提出和调整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组织、带领和引导中国人民不断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使国家走向富强,人民走向富裕。广大人民群众正是通过各个时期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通过各个时期在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指引下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认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还体现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因此,我们党历来强调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党不断适应各个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例如,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确保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党的任务的变化,民主集中制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人民群众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来衡量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我们党也是通过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改进党的执政方式,解决各个时期的时代课题。

第三,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就是说党的先进性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党的先进性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表现。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先进性表现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带领全国人民英勇斗争,直至夺取胜利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的先进性表现为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上。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先进性表现为积极投身和带领群众实行改革开放,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的先进性表现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教学参考之三:

党的先进性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政治要求

薛建中

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要求并非一成不变。时代不同,国情不同,对党的先进性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突出强调党的阶级性和思想上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工人群众在参加反对封建贵族和专制君主的斗争中,接受了资产阶级的领导,思想上受到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要争得解放,在不得不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过去的领导者和同盟者时,无产阶级要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取得胜利,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首先是要使工人运动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其他错误思潮的影响,建设一个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的先进政党。而要建设这样一个先进政党,则必须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划清与资产阶级的界限,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列宁为保持党的先进性,集中强调了三个方面:—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对党的指导作用。列宁认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选集》第1卷,第242页)。二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三是党应当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党“是阶级的觉悟的、先进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列宁全集》第19卷,第407页)。列宁为保持党的先进性而强调的这三个方面,既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先进性的理论,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因为,列宁时代,资本主义已发展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同时,俄国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阶级状况也大不相同。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照搬列宁提出的党的先进性标准。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一个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应该是“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选集》第2卷,第602页),是一个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的党。因为面对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只有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党,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同敌人决战。面对大量吸收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分子入党的实际,只有实现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完全巩固,才能建设一个布尔什维克化的工人阶级政党;只有在党内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个党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志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我们党自身的变化,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党的先进性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时展的新特征、新要求上,进一步揭示了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

教学参考之四: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赋予党的先进性新的时代内涵

张文镝

过去,人们一般都是从阶级性角度来理解党的先进性。应该说,这样认识党的先进性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但是,仅仅这样理解党的先进性是不够的。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也就是说,“三个代表”对党的先进性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看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我们党是否保持和体现了自己的先进性,这就要看我们党是不是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敏锐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是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不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新途径。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又一根本要求。先进文化是一个先进政党引导社会前进的思想旗帜和精神动力,是时代前进的重要推动力和标志。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同志要求我们党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并把它摆在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同的位置上,使我们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更加丰富。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生命和力量的源泉,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群众性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要求更加紧密地统一起来。坚持了“三个文明”的统一、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的统一,从而给党的先进性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作者单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

教学参考之五:

“三干代表”深化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党的认识

苟欣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领导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

思想路线方面提出了与时俱进;发展道路上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任务上提出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上提出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开放上提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经济建设上提出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政治建设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化建设上提出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国防与军队建设上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外交和国际战略上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领导核心上提出党要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执政党建设上提出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根本目的上提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新观点。

在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同志强调:一定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我党建设成为是“两个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个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怎样建设党?就是要按照党的政治路线,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朝着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坚持“四个一定要’(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

教学参考之六:

“三个代表”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蔡霞

判断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看这个政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三个代表”之所以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指明了方向,是因为“三个代表”对推动历史前进至关重要。

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看。人类社会的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一个先进的政党就要自觉反映和努力实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样才能推动历史前进。一个政党离开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就无从谈起,其先进性也无从谈起。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现阶段,我们党就是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来看。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创造出反映先进生产力的思想文化。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然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党的先进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第二,社会的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巨大增长,而应当是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始终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就要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第三,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努力建设先进文化,以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看。第一,政党是阶级的代表,是实现阶级利益的工具。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活动都要为了实现、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第二,人民是生产活动的实践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源泉。执政党只有自觉代表、反映、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充分激发和调动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才能实现党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第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由党自封的,是由人民来评判和认可的。而人民的评判和认可,不是看党说什么,而是看党实际干了什么。这就要求全党同志始终做到言行一致,不说空话大话套话假话,而是在实践中努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只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去做,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和创造力。

教学参考之七:

党的领袖论共产党的先进性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列宁全集》第6卷第23--24页

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

——《列宁全集》第43卷第109页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94—1096页

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8页

我们党所以坚强有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行动指南。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土的作用;拒绝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的人,就不会有真正的党性,就没有资格存身于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行列。

——:《论党的建设》第11页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

教学参考之八:

历史的对比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张新华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只有53名党员,处于地下秘密的非法状态。此时的国民党,是一个合法的全国性的政党,其党员人数远远多于共产党员的人数。然而,前者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推翻封建专制(后为反对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而奋斗。后者虽然通过孙中山的改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国共合作中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但是,1927年叛变革命后,国民党成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控制的政党。1927年4月18日,集团开始建立南京国民政府,这实质上是一个反革命军事专政的政权。叛变革命后,国民党成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对人民实行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剥削。而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逐渐成熟起来,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解决了占中国多数人口的农民土地问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敌当前,共产党人捐弃前嫌,以民族大义为重,提出并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国民党则实行消极抗战路线,不断制造国共摩擦,企图挑起内战,后虽然被迫抗战,但拒绝发动工农群众,把抗战的胜利纳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私利之中。在全面抗战路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使敌寇陷入人民战争的大海中,人民抗日力量得到空前发展,成为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而在消极、片面抗战路线下,国民党军队则节节败退。

1946年,国民党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当时,国民党拥有430万军队,而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只有127万。自恃军事和经济方面的优势,又有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不可一世。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无论是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但由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代表正义和人民的利益,国民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代表非正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人民解放军在人民的支援下,到1948年,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l。“前方打蒋军,后方刨蒋根”,从根本上昭示了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而国民党政府则由一个全国性的政权变成了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权。

中国共产党执政50余年来,在探索中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而在台湾的国民党,由于黑金政治和四分五裂,就在这一年,失去了在台湾的执政地位。

教学参考之九:

红军长征中的彝汉结盟

杨国宇陈斐琴李鞍明王伟

编者按: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判断一个政党先进与否,要看这个政党及其成员的言与行。《红军长征中的彝汉结盟》这个故事印证了上述观点。彝族同胞正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国民党领导的军队的言行比较中,认清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因而才会拥护共产党、拥护红军。

这是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1935年5月19日,中央红军占领泸沽后,继续北亡抗日。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前堵后追的困境,红军决定抢渡天险大渡河。

从泸沽通往大渡河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走大路,前面有敌人一个旅的阻击;走小路,要通过彝民区。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地对彝民进行盘剥、压榨和镇压,彝民十分仇恨国民党军队和汉人,不允许国民党军队和汉人进入彝民区。

、、、等人经反复研究比较,决定走小路,并决定由任司令、聂荣臻任政委,抽调一军团的部队组成先遣队,进入彝民区做彝民工作,为中央红军主力开辟道路。

5月22门,先遣部队向彝民区进发。当部队刚进入彝民区境内,四周便传来“呜嗬!”“呜嗬!”的怒号声,随着响彻山谷的呼喊,彝民们成群结队地拿着大刀、土枪、长矛、棍棒挡住了去路。红军耐心地向彝民说明情况:我们不是国民党军队,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彝族人民的兄弟,是专门打国民党军队的。红军不是来抢劫彝民群众的财物,只是借道北上抗日。彝民们对这番话似乎不理解,仍然挥舞着手中的武器,高喊着不让部队通过。这时,先遣部队后面突然响起枪声,一队彝民在一些人的唆使下,向红军工兵连开枪,并将工兵连的架桥器材和物品一抢而空,还扒光了战士身上的衣服。

然而,先遣队的官兵们遵照党和军队的性质、宗旨,牢记的嘱托:“过彝民区,一定要尊重彝族同胞,不能打枪,不能伤害彝族兄弟。先遣队的任务是宣传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族达成友好。”他们对彝族同胞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反复宣传共产党的宗旨和红军的性质,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彝民们看到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与国民党的军队完全是两种军队,从而改变了对红军的看法。彝族首领小叶丹得知情况后便提出:如果红军真的把彝族人民看成是兄弟,就应当和小叶丹结为兄弟。

听后十分高兴,当即表示:我们和彝族不结盟是兄弟,结盟更是兄弟。”于是,他和聂荣臻等商议后,驱马来到了约定的地点,按照小叶丹的要求,举行了结盟仪式:和小叶丹并排跪在地上,面前摆着两碗滴过鸡血的清水(当时没有酒),小叶丹首先端起—碗,郑重地宣誓:“刘司令和小叶丹,在海子塘边结为兄弟,以后如有改变,同鸡—样地死!”也双手高高地端起碗,宣誓道:“上有天,下有地……愿与小叶丹结为兄弟……”两人说罢,将血水一饮而尽。结盟仪式结束后,向小叶丹讲了许多革命道理。刘司令员的话,句句打动了小叶丹和彝族同胞的心。临别时,小叶丹把自己骑的一匹高大的黑骡子送给,并一直把送到自己管辖区的边缘,还亲自选了几个彝民兄弟为向导,给红军带路。

红军主力向北进发了,彝民的呼喊声又—次在山间回响。不过这一次和上一次不同,这次的呼喊声表达的是彝民对红军的欢送之情。小叶丹率领彝民们站在村子里热烈欢送红军,经过七天七夜,把红军全部安全地送出了彝民区。(摘自《军事生涯》)

教学参考之十:

历史长河中的杰出共产党员

编者按:下面介绍的几位杰出共产党员处于不同的时代,他们的先进事迹也各不相同。从这几位党员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对党的先进性有不同要求。

“爆破元帅”

马祥林

1948年,党中央发出“打倒,解放全中国”的号召。

l948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响了解放隆化县城的战斗。共产党员所在的6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出发前,身为爆破组组长、在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称号的,代表大家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

战斗十分激烈。当人民解放军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工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河道桥上的暗堡里的机枪突然向我军开火,部队遭受重大伤亡。为了拔掉前进中的这颗“钉子”,我军派出了一个个爆破手欲把这颗“钉子”炸掉,但由于敌人火力太猛,一个个爆破手都在途中倒下了。面对凶猛火力,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了桥底。此时,他的左腿已被敌人的机枪打断。暗堡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距离,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两次安放的炸药都因没有支架而滑了下来。这时,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

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他年仅19岁。

“铁人”王进喜

马祥林

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当上了国营甘肃玉门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队的石油工人,副司钻。1956年,王进喜升任钻井队队长,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钻井技术还很落后,外国给我国扣上“贫油”的帽子。为了甩掉这顶帽子,多产石油,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王进喜提出“月上千,年上万,钻透祁连山,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口号。1958年,他领导的钻井队创造了月进尺5000米的全国纪录,成为中国中型钻机最高标杆单位,获得“卫星井队”红旗,被命名为“钢铁井队”。

1959年,王进喜到北京开会,看到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因缺油背着煤气包,作为石油工人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中央决定抽调力量到大庆展开石油大会战。

王进喜从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来到大庆油田。刚到大庆时,油田工人脚下荒原一片,吃的是苞米炒面,住的是四壁漏风的马棚,条件十分艰苦。王进喜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率领的钻井队被誉为“硬骨头钻井队”。

1960年4月,苦战5昼夜,大庆第一口油井开钻,不久即喷出原油。第一口抽井打好之后,王进喜的腿被钻杆砸伤,他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缠着绷带连夜回到井队。在第二口油井发生井喷又没有重晶石粉的危急时刻,王进喜当机立断,决定用水泥代替重晶石粉。没有搅拌机,水泥沉在泥浆池底,王进喜便扔掉双拐,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经过3个多小时的战斗,井喷被制服了,但王进喜身上却被碱性很大的水泥浆烧起

了大泡。房东大娘感慨地说:“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从此,“王铁人”的名字传遍了油田,传遍了全中国。

抗非英雄邓练贤

金敬迈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2003年农历正月初一,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转来一位被称为“毒王”的重症病人。这位患者30多岁,体重80多公斤。转来之前,他已经使救治过他的医生护士、开救护车的司机以及包括亲属在内的七八个人病倒。他烦躁不安,狂呼乱叫,几个人都摁不住他。邓练贤是治疗肝病的专家,平时对付这样的病人他有一套办法,可这位患者根本不听招呼,不停地撕扯胸前的衣衫。在病人严重缺氧的危急关头,邓练贤与其他医务工作者一道,果断采取措施,给患者上呼吸机供氧。可就在刚刚插好管子时,病人又拼命挣扎,刚插进的气管也掉了,病人的唾液、血泡、分泌物喷得到处都是,连无影灯、天花板上都溅满了红色的脓液,医务工作者脸上、手上、口罩上、防护衣上都密密麻麻地沾满了这些巨毒物质……此时,邓练贤和他的同事们都明白,眼下应立即更换所有防护设备,否则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会受到很大的威胁。但这样做,就意味着彻底放弃对患者的抢救。这时,邓练贤和同事们没有顾及生命危险,而是争分夺秒,继续抢救。

病人终于逐渐平静下来,呼吸渐渐匀和。然而,邓练贤和同事们却因抢救病人被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邓练贤光荣殉职,终年53岁。(摘蝙自人民网)

教学参考之十一:

从四次党代会看党的先进性

文英

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时,我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也即将开始。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了七大。在这次大会上,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把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统一全党思想的理论基础。党的七大制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以及确立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诞生后,中共作为执政党,交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到1956牛,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年,鉴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共产党及时召开了八大。面对怎样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重大课题,党的八大根据时代与条件、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规定了八大的基本任务: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八大明确地宣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邓小平逝世后,后继者怎样确定自己的方向?全党和全国人民为之关注。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作出了明确回答: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十五大不但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将我党历史上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使党永葆先进性有了新的理论保障。

进入21世纪,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我党面临着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我党审时度势,在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上,确立了正确的大会主题,鲜明地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妁重大问题。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上述四次党代会中,我们可以看出,每当社会、历史发展到一个关键时刻,党都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制定适合形势、任务需要的体现党的先进性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

教学参考之十二:

日本自民党执政地位的得与失

唐洪英

编者按: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8本自民党执政地位的得与失》迷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政竞以前得到国民的拥护,不等于现在和将来也能得到国民的拥护。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始终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

1955年,日本自由党和合并而成的自由(简称自民党)在大选中获胜,该党在国会众院中占有299个议席,成为国会中议席超过半数的第一大党和执政党。

作为执政党,自民党有明确的纲领和目标:第一,“以民主信念为基本方针,刷新和改进各种制度和机构,以期建成文明的民主国家”;第二,“立足于人类希望和平与自由的普遍正义,纠正和调整国际关系,以期完成自主与独立”;第三,“以公共福利为规范,制定和实施基于个人创意和企业自由的综合经济计划,以期稳定民生,建设福利国家”。同时,明确规定了党的性质:自民党是国民政党,是和平主义政党,是真正的民主主义政党,是议会主义政党,是进步政党,是为实现福利国家而努力的政党。

自民党执政后,以党的鲜明的纲领、明确的目标赢得了国民的支持。更主要的是,随着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中间阶层不断扩大,自民党不但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护垄断财团的利益,同时,在农村,自民党实行改革,以赎买方式,由国家从地主手中收买出租土地,再转给佃农,并给佃农贷款,从而赢得了广大农村居民的支持;在城市,自民党注意改善中小企业主、中高级职员、教师、机关人员、白领工人等的生活状况,使之成为自民党的重要支持力量。另外,自民党执政后,在日本形成了一套社会协商机制,促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民主制度的建立,有组织地让民众参与政治,从而缓解了劳资矛盾。因此,自民党执政后,日本经济发展较快,自民党社会基础比较广泛,使其能在日本这样一个多党制国家中,保持“一党独大”、“一党执政”的态势,连续执政38年之久。

但是,1993年自民党却丧失了执政地位。自民党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自民党失去了民心。自民党执掌权柄后,由于党内派别林立,久而久之,自民党内部派系之间勾心斗角,金钱政治大行其道,丑闻不断,民怨日增,党的社会基础逐渐丧失。自民党丧失执政地位的直接导火线是“金丸信事件”。作为自民党副总裁、竹下派领导人的金丸信,因收受佐川快件公司巨额贿赂而被捕入狱。此丑闻一曝光,群情激愤,自民党的民众支持率一下子降到仅有20%。1993年7月,自民党在大选中败北,痛失政权,沦为在野党。(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

教学参考之十三:

智利人民阵线政府垮台的启示

1932年,智利“自由同盟”领袖阿图罗·亚历山德里在当选该国总统后,对内取消人民民主,残酷镇压工农运动,实行法西斯独裁;对外同美国垄断资本相勾结,公开支持西班牙法西斯头目佛郎哥的反革命叛乱,纵容德、意、日法西斯势力。

为了反对亚历山德里的反动统治,智利共产党与社会党、、激进党和劳工联盟等于1936年组成了人民阵线。1938年,人民阵线的总统候选人塞达尔,一举击败了反动派的总统候选人罗斯,当选总统,开始了人民阵线执政时期。

人民阵线执政初期,大力推行民主改革,恢复了某些公民权利,并创办“生产发展公司”,努力发展民族工业。1944年,智利同原苏联建交,翌年,宣布对轴心国作战,参加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人民阵线所采取的这些纲领和政策,顺应了人民的意愿和历史的要求,因而得到智利人民的广泛支持。1942年和1946年,人民阵线的总统候选人里奥斯和魏地拉相继当选总统。

但是,1946年魏地拉政府上台后,对内,背弃人民阵线原来的纲领和政策,将共产党人赶出政府,还建立了比萨瓜集中营,大肆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实行反共、反民主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魏地拉政府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在多次召开的美洲国家会议上,公开支持美国提出的西半球“联防”公约,与美国签订双边军事协定,使智利更加依附于美国。

科学内涵范文篇4

一、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中心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要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

一是要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报告强调,“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只有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才能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就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执政后的中心任务。党的八大全面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蓬勃生机,是与我们党始终扭住发展不放松、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分不开的。科学发展观继承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深化了对发展这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的认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

二要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志强调,“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要发展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而且符合历史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三要把握发展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从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的联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的联系中把握发展。发展既包括物质也包括精神,既包括经济也包括社会,既包括人也包括自然,既要看局部和眼前也要看全面、看长远。发展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实现党的*提出的发展目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四要把握发展关键是要抓住机遇。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失去机遇就很难实现发展的突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真正的发展机遇是不多的,要珍惜机遇、善于抓住机遇。正是因为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很好地抓住了90年代国际和平发展、世界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内改革开放深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才使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尽管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国内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从整体上说,我们面对的形势依然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多于不利。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坚持正确的政策,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概念,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认识。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一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核。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强调社会主义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深刻反映了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前进方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进一步丰富了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的认识。科学发展观一切内容都贯穿以人为本的要求,都以以人为本作为逻辑起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最根本的区别,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才能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只有把握以人为本才能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二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主张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主张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主张人民是发展的受益者,发展的成果应当惠及全体人民,回答了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成果“归谁所有”的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三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践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就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引导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发展,不是不计代价、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理解和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

一要把握什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体现了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方针,是一系列的基本观点、方针政策和战略思路的依据。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平衡的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衔接,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发展要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要把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社会,是人与自然相和谐、持久永续发展的社会。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缩小社会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才能妥善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系,真正构建起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三要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一要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五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进循环经济较大规模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使我国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理解和把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

一要把握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同志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方针。1956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继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重要方针,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新的要求,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同时要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要鼓励沿海先发展,同时要统筹两个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同志坚持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方针,提出要处理好关系现代化全局的12种关系,要处理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统筹兼顾方针进一步具体和丰富。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赋予这一重要方针和原则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对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科学内涵范文篇5

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涵盖了社会全体成员,又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以人为本中的“本”,应从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去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认并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在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价值观及所主张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方法问题上存在根本区别。

同志指出,做好“*”时期的各项工作,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以人为本中“人”和“本”的基本含义

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首先应弄清楚其中“人”的基本含义。对此,我国理论界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社会全体人员或所有个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人”为本。这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因素,但都不全面。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人”是一个集合名词,它是包含所有个人、群体和整个人类在内的广泛的社会范畴。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始终重视尊重和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即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宪法赋予的其他权益。所以,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应包括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民始终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体、在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人群共同体。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理所当然地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从“人人”和人民这两个层面去理解,才能全面把握以人为本中的“人”的基本含义。

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还应弄清楚其中“本”的基本含义。对此,我国理论界目前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所说的“本”,只是一种价值观,主要涉及人的利益和价值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不只是一种价值观,还具有世界观、社会历史观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以人为本中“本”的基本含义,应从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去把握。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它深刻阐明了人民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所持的根本立场,这就是在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人民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原则界限

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除了正确把握其中“人”和“本”的基本含义,还必须从理论上明确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原则界限。

二者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不同。西方人本主义主张在认识自然界和社会时应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主义的“神本”、“君本”思想,这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但是,它在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问题上是唯心主义的:把人看作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认为人性和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始终不变的。西方人本主义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违背人道的现象,但它用抽象的“人性”来解释历史,把所谓人类的“善良天性”或“理性”看作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不可能深刻揭示各种反人道现象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唯心论和唯心史观相对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以承认物质世界的第一性为前提的,只有遵循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运动的客观规律,人类才能实现持久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与西方人本主义把人归结为“个人”或抽象的“类”根本不同,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是个人、群体和类的集合,个人总是结成一定的群体,分属于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人民是最大的人群共同体,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学内涵范文篇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把握。古往今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一部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都告诉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把握。在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和实践,我们党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应该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应该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应该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建设这样一个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十分重要。我们对这个科学内涵理解得越深刻,把握得越准确,就能在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就能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扎扎实实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内涵范文篇7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共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内涵范文篇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

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把握。在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和实践,我们党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应该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应该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应该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建设这样一个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十分重要。我们对这个科学内涵理解得越深刻,把握得越准确,就能在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就能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扎扎实实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内涵范文篇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

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把握。在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和实践,我们党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应该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应该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应该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建设这样一个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十分重要。我们对这个科学内涵理解得越深刻,把握得越准确,就能在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就能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扎扎实实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内涵范文篇10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

党的报告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1]。而“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发展和建设关系着全国的发展和建设大局,没有美丽乡村建设,就不会实现美丽中国。正如主席说的那样:“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美丽乡村建设是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方略。美丽乡村建设战略自提出以来,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因此,有必要对美丽乡村的科学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提供切实的实施路径。

一、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内涵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首先,“美丽乡村”的创建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党的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农村的占地面积远远大于城镇,是保护和优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第一线,只有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扶持起来,才能为城市的生态文明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不合理利用的前提上的,存在牺牲生态换金银的情况。部分农村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经济虽然上去了,但农村曾引以为傲的良好生态环境却不见了。农村发展面临着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污染等挑战。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农村回归绿色的重要途径。再次,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过去的十几年,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村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绝大部分农村都实现了通水通电通网,乡镇道路的规划也越来越完善。但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因此,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生态人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最后,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绿色发展,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过去粗放式的农村发展已经不可持续,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新的方向,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前提。只有生态环境改善了,宜居环境建成了,农村才可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旅游业,从而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此外,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也会推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内涵。1.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美丽乡村战略的提出并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治性要求,而是中国农村实践中先自下而上总结出先进经验,再经过中央的考察和完善,最后推广到全国的实践性十足的科学方案。因此,要深入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就必须从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浙江省安吉县讲起。2007年,浙江省最先提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乡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建设“美丽乡村”。2008年,安吉县正式实施“中国美丽乡村”计划,着手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当时的安吉县虽然通过工业实现了脱贫,但环境污染的速度远超过了收入增长的幅度,安吉县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在美丽乡村计划公布后,安吉县努力改进生态,力图通过生态致富。通过建设万亩竹林、白茶,退耕还农、还林,短短三年,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安吉的竹产业给全县农民人均年增收6000元;白茶人均可收入1857元。依靠改善后的生态环境,安吉县开始发展特色旅游业,依靠生态环境搞农家乐,全县农家乐收入达6420万元。2008年安吉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343元(数据来源:安吉县人民政府官网)。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2013年2月,农业部在总结浙江等省创建美丽乡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意见》指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农业部决定从2013年起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自此,美丽乡村的建设开始推向全国。[3]2.美丽乡村的具体内涵。2014年,国家标准委员会《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确定了“美丽乡村”的内涵:“规划布局科学、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且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4]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将新农村建设提升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旨在强调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但其内涵并不局限于此,“美丽乡村”之美应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具体地说,美丽乡村应实现乡村经济、文明与生态发展的有机统一。首先,美丽乡村是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乡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丽乡村建设必然离不开物质基础作为支撑。美丽乡村首先应该是富裕的乡村,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才有心思去追求更加美好的家园。相反的,在经济条件达不到满足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时候,生态文明只能成为空谈,要将生态与经济结合起来建设美丽乡村,而不是为了生态而损害经济,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徐徐图之。其次,美丽乡村是绿水青山、生态怡然的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必须坚持的底线。当前中国农村大都依山傍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虽然有所污染和破坏,但只要进行科学的治理和养护,就能逐渐恢复。我们要抓住机遇,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思维模式,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新道路。最后,美丽乡村是乡风淳朴、人文气息浓厚的乡村。美丽乡村不仅美在自然环境宜人,更美于人文。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乡村的人居条件改善了,经济条件提高了,乡村的文化也应该同步的提高,不能成为文化建设的软肋。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的文化素养也会越来越高。农村除了之前的淳朴、善良之外,更应该兼有进步、创新的新时代特征。美丽乡村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农民而建设,乡村文化的建设则是农民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优秀的乡村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是乡村在长期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乡村文化有不同于城市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不能使其丧失这种独特性,沦为城市文明的附庸,要让乡村成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丽居所。

二、“美丽乡村”建设现存困境

(一)经济方面。1.乡村经济薄弱,发展后劲相对不。足目前,大多数农村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因此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为主。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因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口严重不足,有朝着“空心村”发展的趋势,并且农村留下的老人、妇女和小孩,普遍缺少有文化知识、有技术的人才作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继续推进,这一情况可能还会延续。虽然我们已经实施了乡村振兴计划,鼓励企业进驻乡村,为乡村带去技术、就业岗位和发展理念,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的经济仍将落后于城市,这就意味着美丽乡村建设的经费,一大部分仍然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2.基础设施不完善并缺少相关管护机制,导致资源的浪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管理与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旧两种体制机制之间以及国家、集体和受益农户三方责任如何划分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基础设施的建、管、用相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的现象频发。[5]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存在着重视建设、轻视管理的现象。政府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在乡镇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呈现出有人建、无人管的状况,导致国家投资的浪费,影响了农村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二)生态方面。目前,农村的生态环境方面依旧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农村普遍存在着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使用,一方面,许多山林被开垦成农田,导致了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衡,另一方面,为了增产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土地质量下降,也同时影响了地下水的安全。其次,农村普遍存在着垃圾处理的难题,由于农村垃圾种类复杂,再加上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许多垃圾都是随地倾倒,既影响了乡村形象,又导致了环境污染。许多乡镇企业只顾经济效益,没有做好污染物排放治理工作,严重污染了空气和水源,再加上农村环保意识水平不高,又缺乏生态保护的现实利益,“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待全面开展。(三)文化方面。农村居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要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必须要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以人文内核支撑乡村生态发展,提高他们建设美丽乡村的意愿和能力。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农村人口依然存在着较为保守的思想观念,不能理解生态文明理念,有些农民还不能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更强调个人的经济利益,又因为缺乏全面、长远的思考,所以很容易产生破坏生态环境换取金钱的行为,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障碍。(四)美丽乡村治理机制长效不足、管理不力。“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前期规划不清、后期动力不足等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的问题。一是部分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大拆大建、千村一面等问题,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解尚停留在基础设施、乡村建设等表层要求上,没有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精神内涵。部分乡镇盲目应对上级政策要求,忽视农民需求与乡村特色,大搞“面子工程”,因此存在着许多农村建房规划落后,楼房空置率高的现象,有悖于政策初衷。二是乡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建房秩序较乱,规划监管不够。挤占道路等公共施设和资源现象较为普遍。只管建,不管维护的思想需要改变,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引导,才能让农民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三是长效管理机制缺失,许多招商引资、生态改建做完了就不在关注了,导致许多项目的建设最后偏离了轨道,而且缺乏奖惩机制,使得上令下行的执行出现折扣。

三、“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路径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奠定坚实经济基础。首先,要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绿色农业、集体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农业是农村的主要生产活动,通过推动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农药使用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其次,要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在国家农业扶持政策的背景下,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水资源浪费,减轻土地等资源的污染与破坏,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农产品要注重突出区域品牌,通过农村生产合作实现规模效应。推动建立互联网+平台,依托农产品电商和农业大数据为农民卖货提供交易平台。最后,要充分利用当地生态环境,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和特色手工业,尽量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的模式。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部分乡村地区已经成为众多旅游者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应结合旅游市场消费趋势,加快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在充分挖掘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和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二)坚持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加强农村居住环境的综合整治,现阶段,农村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美丽乡村建设,就必须改变这一落后面貌。要建立垃圾综合整治系统,每家每户门前都要有规定制式的垃圾桶,并派专人进行不定时的巡视,对不遵守的村民予以惩罚。另一方面,要按照科学布局、特色鲜明的原则,建设村落整体景观。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以村为基础单位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比如沼气池的建立,地热资源的利用等。同时,还可以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良,尽量使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通过生态防虫的方式,来减少农药的使用,建设无害型的生产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农村用地的监管,对于一些违章建筑要依法予以拆除,努力实现道路无阻化与光亮化、垃圾处理规范化、村容村貌整洁化,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美丽乡村内涵式发。展美丽乡村的灵魂在于文化,要发展乡村优秀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促进美丽乡村内涵式发展。首先,要做好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美丽乡村的灵魂在于乡村文化,要深入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与良好道德风俗,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弘扬良好“乡风”,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农村生态发展需要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作为支撑,要在农村开始形式多变、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活动,如生态文明村、绿色家庭建设等。要结合实际接受能力,深入浅出的培养低碳环保的文明意识。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推动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着力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农村。另外,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的乡村文化是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其发展相关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引导文化企业参与竞争和开发乡村传统文化,打造充满文化创意的美丽乡村。(四)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随着美丽乡村战略的实施,全国各地都取得了大量丰硕的成果,为了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建立美丽乡村中心村长效机制管理势在必行。首先,做好美丽乡村相关制度、标准、机构的建设。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美丽乡村的标准化文件,但还是不够具体,各省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美丽乡村制度的细则,在标准化的同时兼顾地方特色。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多个部门间的通力合作,必须组建由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专门机构,用来协调美丽乡村建设的各种问题,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等阻碍建设的情况。其次,推进规划制定的科学化。美丽乡村的规划工作必须坚持实地调研、专家参与的原则,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实用性、可行性,既要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又要兼顾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完善美丽乡村的建设机制,又要完善美丽乡村的保障机制。此外,还要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政策的协同,实现政策合力。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中国共产党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17-10-18.

[2]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强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脚踏实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J].人民日报,2013-07-24(1).

[3]黄克亮,罗丽云.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探求,2018(03):5-12.

[4]房旭平,郑浩,白雪冰,王珊,杜帅.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提出、指标构建和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8(0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