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1:09:58

抗菌范文篇1

1.1昆虫抗菌肽

昆虫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生物类群,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和有效的防御机制,昆虫没有B或T淋巴细胞,体液中也没有免疫球蛋白存在,它们通过体内一套特殊的内部防御机制来杀灭或抑制外来物。在杀灭病原菌时,抗菌肽起着重要的作用。

1.2微生物抗菌肽

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使某些微生物种产生拮抗物质来抑制或杀死其他种群,以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抗菌肽就是一种重要的拮抗物质。微生物抗菌肽研究中,对乳杆菌抗菌肽的研究比较广泛和深入。

1.3植物抗菌肽

植物具有内在的防御系统,在外部病原菌侵染之下,自身会产生一系列拮抗物质,如一些低分子量的次生代谢产物植保素、裂解酶、病程相关蛋白或一些小于100个氨基酸的低分子量抗菌Nisin、Defensin等,以阻止病原菌的繁殖扩展危害寄主植物。由于植物抗菌肽是天然植物产物,因此与其他来源抗菌肽相比更容易在植物中表达和调控。

1.4两栖类抗菌肽

在脊椎动物的生物进程中,两栖类处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阶段,形成了独特的生理结构和防循体。

1.5哺乳动物抗菌肽

作为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哺乳动物抗菌肽的研究已引起科学家的浓厚兴趣,对哺乳动物尤其是人类抗菌肽的深入研究将为研制肽类新药提供理想的分子设计模板,有利于早日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抗感染药物。

1.6合成抗菌肽

随着新抗菌肽的不断发现,抗菌肽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天然抗菌肽为模板设计合成的人造抗菌肽克服了天然抗菌肽的种种缺点和不足,不仅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比天然抗菌肽更精短的肽序列,避免分离纯化等复杂步骤,同时经过设计改造还可增强天然抗菌肽的抗菌活性、稳定性、降低或消除溶血性等副作用。2抗菌肽的生物学效应

2.1抗菌肽的抗细菌活性

现在研究已经发现抗菌肽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克莱伯氏菌、沙门氏菌、粪链球菌、乙型溶血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所属的40多个属中大部分菌都具有抑制效果,尤其对目前出现的各种耐药菌株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有较好的杀菌活性。

2.2抗菌肽对真菌的杀伤作用

多数抗菌肽不仅对细胞有活性,同时还具有显著的抗真菌活性,研究表明通过破坏细胞质膜来杀死真菌是抗菌肽抗真菌的重要途径。

2.3抗菌肽对病毒的作用

抗菌肽可以从核酸复制到病毒颗粒包装的整个过程对病毒发生作用,目前发现抗菌肽可以通过3种不同的机制起到抗病毒的作用。第一种是通过抗菌肽直接与病毒粒子相结合而发挥作用。第二种是抑制病毒的繁殖。第三种机制是通过模仿病毒的侵染过程而起作用。

2.4抗菌肽对癌细胞的作用

抗菌肽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可分为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接触性抑杀肿瘤细胞主要是指抗菌肽直接作用于细胞膜、细胞器(线粒体、溶酶体)、核膜、染色体和细胞骨架等来达到抑杀肿瘤细胞的效果。非接触性抑杀肿瘤细胞是指抗菌肽通过积极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来促进白细胞的增殖或诱导癌细胞的调亡等方式来抵抗肿瘤。

3抗菌肽的作用机理

抗菌肽的作用机理还没有完全阐明,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抗菌机理现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3.1细胞膜电势依赖通道的形成。通过脂质体膜经抗菌肽处理后的电势和电流的变化,判断出抗菌肽在膜上形成了孔道。孔道的形成、开启和关闭都依赖于膜的电势,只有当膜的电势高于110mV时孔道才能形成或处于开启状态,因而此孔道被称为电势依赖性通道。通过电镜直接观察到抗菌肽在膜上造成孔洞,为电势依赖通道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这也是目前抗菌肽机理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一种。

3.2抑制细胞呼吸作用。死亡素抗菌肽在0.13~0.16μmol/L时就对大肠杆菌表现出强烈的杀菌作用。但当其浓度提高到70μmol/L时仍检测不到细胞内K+离子的析出。表明抗菌肽不是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来杀菌的。当用40μmol/L的抗菌肽处理细菌1h后,可监测到细菌的呼吸减弱;6h后细菌的呼吸作用完全停止,由此推断抗菌肽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来杀菌的。

3.3抑制细胞外膜蛋白的合成。

3.4抑制细胞壁的形成。SarcotoxinII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使细菌不能维持正常的形态而生长受阻,但对已经形成的细胞壁不起作用。Nisin可以与细胞壁合成前体Lipid-II的特定氮基酸序列结合,而这段特定序列正是万古霉素杀菌时与细菌结合的序列。

【摘要】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菌肽基因重组到微生物体内进行表达,可望成为新一代抗生素的来源,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菌基因转到动植物体内,获得抗病力强的转基因动植物。作为抗菌添加剂和防腐剂,抗菌肽可用于食品工业、饲料加工业、轻工业等领域,具有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杀菌卫士抗菌肽现代病

参考文献:

[1]洪奇华,陈安国.抗菌肽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

[2]柴晓杰,王丕武,徐雅维,左艳婷.抗菌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中国饲料,2005.

抗菌范文篇2

[关键词]抗菌肽;水产养殖;作用机理

抗菌肽是具有抗菌活性的一类多肽,瑞典科学家G.Boman等在1980年发现世界上第一例抗菌肽,并定名为Cecropinss。如今在水产养殖中,工厂化养殖越来越普遍,但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水产动物的患病率随之上升。传统情况下,养殖者会使用渔药或其他抗生素缓解问题,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各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如病菌抗药性增强、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对人体健康有害等。抗菌肽的应用可以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并且相比于抗生素,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以快速杀死病原体,包括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细菌、寄生虫等,而且其副作用小,有不错的稳定性和溶解性,可以说是抗生素的最合适的替代物,在水产养殖中有不错的应用前景。

1抗菌肽的分类

按照来源,抗菌肽可分为六大类,即昆虫抗菌肽,哺乳动物抗菌肽,两栖动物抗菌肽,鱼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抗菌肽,植物抗菌肽,细菌抗菌肽。昆虫抗菌肽是在昆虫血淋巴中产生的短肽,如果昆虫受到病原体的刺激,就会产生大量的抗菌肽[1],而且大多数都带正电。两栖动物抗菌肽主要是从其皮肤腺体中分泌而来[2]。就贝类抗菌肽而言,目前研究较为透彻的是鲍和贻贝抗菌肽。鲍抗菌肽的活性随着病原体诱导时间的增长而加强;于贻贝抗菌肽最为主要的特点是Cys残基含量高,可以形成的二硫键个数较多[3]。鱼类抗菌肽是比较庞大的一部分,虽然对鱼类抗菌肽的研究有些晚,但其重要性还是不可小觑的。鱼类抗菌肽的种类是很多的,不同鱼类含有的抗菌肽也不尽相同。鱼类抗菌肽不仅种类多,其含量也比较大,从鱼类的器官、黏液、血液或组织中都可以提取抗菌肽。Conlon等[4]提取的富含精氨酸和半胱氨酸的抗菌肽来源于海七鳃鳗的皮肤,并发现其氨基酸排列序列与兔分泌的抗菌肽氨基酸排列顺序相近。Huang等[5]研究表明炎症和右旋糖酐铁能够影响某些鱼抗菌肽的分泌。除了根据来源分类之外,还可以根据其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来进行分类,可分为富含脯氨酸的抗菌肽、有分子内二硫键的抗菌肽、富含甘氨酸的抗菌肽及含两性分子α-螺旋的抗菌肽[6]。

2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截至目前,关于抗菌肽的作用机理还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大致分为2种观点,分别是抗菌肽对细胞膜的作用机理与抗菌肽对细胞内部的直接伤害,即抗菌肽的胞膜渗透作用和作用于细胞内靶点[7]。2.1膜渗透作用关于其膜渗透作用主要是静电力影响,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细胞表面带负电荷,抗菌肽表面带正电,两者相互靠近时,两者相互吸引抗菌肽会替换细菌表面的Mg2+或Ca2+,之后相互结合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菌细胞膜不完整进而死亡。但是,有时单单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不能杀死细菌,抗菌素还会通过其他方式来杀死病菌。比如,通过影响细菌的呼吸作用杀死细菌,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内大分子化合物的形成(几丁质等)来抑制细菌生长,再者就是诱导细菌细胞发生凋亡作用杀死细胞[8]。总的来说,抗菌肽的膜作用机制可以概括为3种模式:桶板模式[9]、地毯模式[10]、环孔模式[11]。2.2作用于内靶点作用于细胞内靶点,可以保证细菌细胞膜完整的情况下杀死细菌[12]。但抗菌肽作用于细胞内的前提同样是需要先和细菌细胞膜进行结合,形成能使抗菌肽进入细胞的路径之后,抗菌肽才能发挥其相关作用。并且一般通过这种机制发挥作用的抗菌肽通常含有脯氨酸或精氨酸[13]。研究表明,抗菌肽除了作用于细胞之外,对病毒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抗菌肽通过影响病菌对细胞的吸附入侵来抑制其传播,或者作用于病毒包膜对病毒造成直接影响[14]。

3抗菌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第一,作为饲料添加剂添加到饲料中,以此来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为保证水产动物的正常生长,抗菌肽的添加量应控制在10~8000mg/kg。当然不同抗菌肽的理化性质不同,其添加量也不同;不同水产动物的生理状态不同,抗菌肽的添加量也不同[15]。凡纳滨对虾饲料中加入适当的家蝇抗菌肽,不仅可以增强对虾的免疫活性,并且有利于对虾的生长[16]。对虾白斑病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厚壳贻贝抗菌肽(mytilin)是由人工合成的,对对虾白斑病的控制有不错的效果[17]。宋理平等[18]在对虾的饲料中加入微量的抗菌肽,对虾的相对生长率有较大的提高。第二,制备能够预防水产病害的抗菌肽生物制剂,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是,毕竟关于抗菌肽的药用价值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其相对于普通抗生素具有广谱性、不会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因而抗菌肽在此方面会得到广泛的研究。第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转抗菌肽基因的新品种来提高水产动物的质量。关于利用抗菌肽基因培育新品种方面,在植物领域的研究要深于在动物领域的研究。RexAD等[19]通过将昆虫抗菌肽的相关基因导入到斑点叉尾鮰,得到免疫活性较高的后代子鱼。

4抗菌肽在水产方面的应用前景

抗菌范文篇3

1资料和方法

1.1患者临床资料。对于我院本次开展的研究工作,将我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这一段时间收治的80例妇产科治疗中使用了抗生素药物且患者临床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这些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得知,其使用到的抗生素药物主要包括大环内酯类以及头孢菌素类等。对所有的患者进行临床随机编码,然后从中随机抽选出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临床护理中开展常规护理内容,患者年龄21~66岁。剩下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在临床治疗中采用的是护理干预模式,患者年龄22~66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础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1.2方法。对于本次研究工作,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的是不同的临床护理模式,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模式主要是在患者进行抗生素药物治疗之前对其进行皮试实验,确认患者无不良反应之后对其进行临床治疗。在治疗时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其年龄等调整不同的滴注速度,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滴注治疗过程中的情况。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是护理干预模式,其具体的护理对策为:第一,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日常抗生素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对患者日常临床中常见的抗生素药物有全面的了解,同时掌握不同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状况,并对不良反应发生后的应对策略进行学习。第二,对于抗生素药物的配备,一般情况下是现配现用,但一些医院由于护理人员不足,其往往会将所有的抗生素药物一次性配备完成,这种情况会使得抗生素药物出现沉降或者污染等问题,导致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感染和不良反应的几率大大增加。第三,在患者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反映进行全程监测,发现患者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时需要及时停止抗生素药物的滴注治疗,同时通知治疗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等。1.3统计学方法。针对本次研究工作,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数据采用的是SPSS18.0软件统计,临床治疗过程中的资料计量则是采用均数±标准差方式进行表示,对于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性检验采用t,在两组患者的差异性满足P<0.05时,代表数据统计差异性明显。

2结果

在临床统计完成之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数据,对照组患者,其在临床护理完成之后,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21.8%,明显优于观察组画患者(9.1%),且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面是具体的统计数据。

3讨论

对于妇产科疾病患者,其在临床手术治疗中非常容易发生感染情况,为了更好的降低患者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医院往往会对妇产科患者进行抗生素药物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抗生素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对这些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临床护理治疗中出现不灵反应的几率。对于抗菌药物的毒性反应,其主要分为耳毒性和肾毒性,在当前的妇产科临床治疗中,出现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事实大环内酯类,对于这类药物,其在临床使用中通过加强对药物剂量和滴注速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够在毒性反应的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而对于过敏反应,其主要发生在青霉素等头孢菌素类药物中,对于这类药物,其在进行使用之前需要对患者的过敏病史进行了解,同时通过皮试感应对患者进行测试,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过敏反应的出现。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妇产科患者,其在临床治疗中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进行使用,能够使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大大降低,在本次研究工作中,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人数仅仅为9.1%,对照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高达21.8%,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差异性非常明显,P<0.05。

参考文献

[1]常玉敏.针对妇产科用药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184-185.

抗菌范文篇4

抗菌肽(antimicrobialpeptides)是具有抗菌活性短肽的总称。1975年瑞典科学家G.Boman等人[2]等从惜古比天蚕(Hyatophoracecropia)蛹中诱导分离得到一种杀菌肽,并将其命名为cecropin。此后,许多抗菌肽相继被分离、纯化。一些抗菌肽的氨基酸一级结构和基因序列得到确定。80年代,有关抗菌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的经济昆虫。90年代以来,在继续对大型经济昆虫进行研究的同时,又扩展到一些小型昆虫和其它无脊椎及脊椎动物,抗菌肽已成为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研究的内容包括:抗菌肽的分离与纯化,氨基酸序列的分析,蛋白质构型与功能的关系,抗菌肽的作用机理[3,4],应用基因工程克隆与表达抗菌肽基因,改造合成抗菌肽基因以及动植物的转抗菌肽基因工程等,其中昆虫抗菌肽基因工程研究最受重视[5,6]。目前已发现抗菌肽或类似抗菌肽的小分子肽类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包括细菌、动植物和人类。这种内源性的抗菌肽经诱导而合成,在机体抵抗病原的入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更被认为是缺乏特异性免疫功能生物的重要防御成分。抗菌肽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大多数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有些则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起作用。对某些真菌、原生动物,尤其对耐药性细菌有杀灭作用,并能选择杀伤肿瘤细胞,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1.抗菌肽的分类

迄今为止从不同生物体内诱导的抗菌肽已不下200种,仅从昆虫体内分离获得的就多达170余种。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可将其分为5类:(1)单链无半胱氨酸(Cys)的抗菌肽,或由无规则卷曲连接的两段а-螺旋组成的肽。该类包括天蚕素Cecropins,Magainins等。Magainins最初是从非洲爪蟾的皮肤中发现的,它是爪蟾的皮肤在一定的环境压力下分泌出的抗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的成分,由两个紧密相连的肽链组成,每一个肽链有23个氨基酸,低浓度便可抑制许多细菌和真菌生长[7]。(2)富含某些氨基酸残基但不含Cys的抗菌肽。如富含脯氨酸(Pro)或甘氨酸(Gly)残基的抗菌肽。如从猪肠内分离的抗菌肽PR39中Pro含量占49%[6]。鞘翅肽Coleoptericin和半翅肽Hemiptericin的全序中富含Gly[8]。(3)含一个二硫键的抗菌肽,该二硫键的位置通常在肽链C端。如爪蟾皮肤细胞中产生的Brevinins[9]。(4)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二硫键,具有β折叠结构的抗菌肽。如绿蝇防御素(Phormindefensin),分子内有6个Cys形成3个分子内二硫键,肽链C末段是带有拟β转角的反向平行的β片层[10]。实验证明,分子中的二硫键在其抗菌作用中至关重要。(5)由其他已知功能较大的多肽衍生而来的具有抗菌活力的肽。

2.抗菌肽的作用及机理

2.1抗菌肽的抗菌作用及其机理抗菌肽分子可以在细菌细胞质膜上穿孔而形成离子孔道,造成细菌细胞膜结构破坏,引起胞内水溶性物质大量渗出,而最终导致细菌死亡。抗菌肽分子首先结合在质膜上,接着其分子中的疏水段和两亲性α-螺旋也插入到质膜中,最终通过膜内分子间的相互位移,抗菌肽分子聚集形成离子性通道,使细菌失去了膜势而死亡[10-14]。但是,Gazit[15]等得出的实验结果表明,抗菌肽只是结合到了单位膜的表面上,并未插入膜中,更未形成通道。然而,抗菌肽的作用靶部位是细菌细胞质膜,以及抗菌肽的作用结果是导致细菌细胞质膜通透性增大等基本内容是确切无疑的,这也正是抗菌肽与青霉素等传统抗生素对细菌作用机制不同的本质所在。

2.2抗菌肽的抗病毒作用及其机理研究发现烟芽夜蛾幼虾的血淋巴对6种DNA、RNA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病毒感染力迅速降低,而且这种抗病毒活性具有广谱性。Mariam[16]试验表明来源于爪蟾的抗菌肽Magainins及其它Magainins类抗菌肽具有抗疱疹病毒-HSV的作用,还发现人的嗜中性粒细胞防御素(HNP-1)对一种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此外,蜂毒素和天蚕素也可以在亚毒性浓度下抑制艾滋病毒HIV-1的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减少HIV-1的增殖。这表明抗菌肽对于当今人类的顽症———艾滋病也有抑制作用。

2.3抗菌肽的抗寄生虫作用及其机理抗菌肽可以有效地杀灭产生人类及动物寄生虫病的寄生虫,如疟疾、Chagas氏病、莱什曼病等。目前发现一种合成的天蚕素-蜂毒素杂合体对莱什曼原鞭毛虫有损伤作用,起作用的靶目标是细胞质膜,它可以快速降低H-OH+的通透性,破坏膜电势,质膜形态也受到损坏。Shahabuddin[17]研究发现昆虫抗菌肽对感染蚊子的疟原虫发育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作用,主要对疟原虫的卵囊期和子孢子期造成明显的损伤。

2.4抗菌肽对肿瘤细胞作用及其机理国内外已对抗菌肽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抗菌肽对体外培养的癌细胞的作用主要是使癌细胞膜上形成孔洞,内容物外泄,线粒体出现空泡化,嵴脱落。核膜界限模糊不清,有的核膜破损,核染色体DNA断裂,并抑制染色体DNA的合成,细胞骨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18,19]。通过对荷瘤小鼠的研究证明,抗菌肽能显著抑制ECA腹水瘤荷瘤小鼠腹水的积累;对S180肉瘤和U14宫颈癌的抑瘤率亦达30%-50%[20]。抗菌肽还可以调动机体的免疫机能,从体液免疫方面来抵抗癌瘤的入侵。

3.抗菌肽基因的融合表达

抗菌肽的天然产量低,合成或从机体中提取步骤复杂、产率低、价格相当昂贵,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抗菌肽具有重要意义。抗菌肽所携带的碱性氨基酸使其对蛋白酶非常敏感,必须采用融合表达策略以抵消其碱性并降低其对宿主细胞的毒性。

谢维等合成了家蚕抗菌肽CMIV基因,并将其克隆到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和IgG亲合的结构域ZZ的融合表达载体中,得到Pezz318-CMIVV质粒,以此质粒转化E.coliHB101,得到ZZ-CMIV融合表达的蛋白,用CBr切割后,得到CMIV肽。李秀兰等[21]对天然抗菌肽CMIV的氨基酸序列作了50%的改动,根据E.coli偏爱的密码子人工合成了肽基因片断,重组到测序载体,再将此片断重组到表达载体Pet28上进行表达,融合蛋白经CNBr裂解后,具有与天然抗菌肽相同的生物活性。吴映雅等将柞蚕抗菌肽D基因连接在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cDNA的上游,在酵母中成功地得到了表达,表达产物具有抗菌活性和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抗原性。Kevin等[22]HNP(humanneutrophilpeptide1)和CEME(syntheticcecropin/melittinhybrid)分别与GST(glutathione-S-transferase)、ORRF、IgG结合序列及SPA(staphylococcalproteinA)在E.coli或S.aureus中融合表达,结果在S.aureus中虽实现了与SPA的融合分泌表达,但表达产量较低;Zhang等[23]选择RepA蛋白的序列作为抗菌肽的融合表达伴侣,并插入Histag等序列作为纯化亲和位点,实现了在E.coli中的融合表达。ChristsnenB等研究中得到的融合抗菌肽的抗菌活性比其任何一个供体抗菌肽的活性都高。

4.抗菌肽转基因研究

王志兴等把大麦α-淀粉酶的信号肽序列和抗菌肽CecropinB基因或HhivaA基因构成嵌合基因,并把此基因导入马铃薯,结果加信号肽序列的CecropinB转基因植株发青枯病延迟,病情指数降低。Yarus等[24]用显微注射法将牛气管抗菌肽基因转入小鼠,转基因鼠在牛气管抗菌肽基因控制序列的驱动下成功的表达了牛气管抗菌肽,在鼠乳中的牛气管抗菌肽对大肠杆菌具有抗菌活性。Reed等研究了以IL-2启动子/增强子控制转基因鼠中抗菌肽的合成及随后对布氏杆菌的抑制作用。Reed[25]构建了这样一个DN断:Shivala片断,SV40多腺苷酸化/剪切信号肽基因片断,此片断加到鼠IL-2基因5’侧-593─+110区域。在受精卵精前核时将此融合基因注入受精卵(微注射法),得到26系小鼠。RT-PCR检测:有两系转基因鼠,当其脾淋巴细胞置于3.25mg/kg的conA(刀豆蛋白,一种抗原诱导物)时,可以诱导产生成熟的ShivalamRNA。用一定量的布氏杆菌接种时,有两系小鼠遭到攻击。四星期后,在转基因鼠脾脏组织布氏杆菌比非转基因鼠少得多(P<0.05)。DavidWinder等[26]把编码Ceropin或Melittin的基因放置在MLV(鼠白血病病毒)的启动子下,转染到EJ细胞(人膀胱癌细胞),然后把这些细胞注入到裸鼠内,发现这些肿瘤细胞停止生长或生长减弱DavidWinder等用PCR扩增,Prepromelittin(PPM前蜂毒素原),Premelittin(PM前蜂毒素)和Prececroppin(PC前抗菌肽)三种核酸片断,均置于MLV启动子下构建融合基因转染进EJ细胞。三种类型的EJ细胞分别注入裸鼠后,测定50d后的肿瘤生长情况,无抗菌肽基因片断的EJ细胞(对照组)致瘤率为70%,带Cecropin基因片断的EJ细胞致瘤率只有39%,PPM为50%,PM为65%,其抑制肿瘤的效果明显。

5.抗菌肽的应用前景

目前,大部分植物抗菌肽是从植物种子中分离获得的,它们可以保护植物组织和种子不受真菌病原菌的侵害,但是植物抗菌肽对大部分细菌无抑制活性。因此,依靠基因工程的方法用其它真核生物的抗菌肽基因来转化农作物,培育抗病新品种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

动物抗菌肽和干扰素、补体一样是机体非特异性天然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机体受损伤或病原微生物入侵时,能迅速产生抗菌肽来杀伤入侵者,它对正常真核细胞几乎没有作用。另外,因为抗菌肽的合成速度非常快(假定核糖体上肽键合成速率不变,抗菌肽的产生比IgM要快100多倍),[27]而且小肽的扩散比大的蛋白质和免疫细胞更加迅速,作用更显灵活,所以Boman曾指出,抗菌肽是机体的一种理想的一线防御物。与普通抗生素相比,抗菌肽的“抗菌谱”更广,除了抗细菌外,有的抗菌肽还能作用于真菌、原虫、有包膜的病毒及癌细胞(对癌细胞的选择性作用可能与其细胞骨架的改变有关),同时能加速免疫和伤口愈合过程。这预示抗菌肽在治疗及预防癌症和抗病毒、抗感染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菌株产生了抗性,人们需要寻找新的抗菌药剂。抗菌肽这种从生物体中获得的物质恰巧具有独特的抗菌机理,不是像一般的抗生素那样通过阻断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合成来发挥作用,因而极有希望开发成为一类新型的广谱高效抗菌药物。

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可以预见,抗菌肽及其基因工程在医药、卫生、食品工业及农业等方面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另外,有些抗菌肽分子中含有D-氨基酸,这也为研究D-氨基酸如何在核糖体上合成多肽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模式体系。

6.研究展望及存在问题

抗菌肽是哺乳动物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热稳定、水溶性好、广谱杀菌甚至有的能杀真菌、原虫等优点,而且许多抗菌肽在100℃加热10min条件下仍能保持一定活力,且对较大的离子强度和较低或较高的pH都有较强的抗性,而对真核细胞几乎无作用,仅作用于原核细胞和发生病变的真核细胞,并且与抗生素通过阻断大分子生物合成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病源菌不易对其产生耐药性,由此显示了它具有独特的研究和应用价值。近20年来,人们对昆虫抗菌肽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但有关畜禽抗菌肽基因工程应用研究方面的报道较少。从哺乳动物抗菌肽特有的性质,显示了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在畜牧生产上的研究和应用前景。研究展望及存在问题

6.1药用前景随着传统抗生素的广泛及长期的应用,许多病源菌对它们产生了耐药性,而具有广谱抗菌且有独特的抗菌机制的抗菌肽显然在这方面的应用研究中具明显优势。随着对抗菌肽结构与活性的关系、抗菌肽作用机制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设计一种高效的、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抗菌肽作抗生素替代品是完全可行的。

6.2转基因研究及应用仔猪腹泻、奶牛乳房炎及各种病毒性疾病如猪瘟、鸡新城疫等一直是棘手的疾病,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借鉴已成功的昆虫抗菌肽转基因工程,如转基因蚊子、转基因马铃薯、转基因水稻等,把特异的抗菌肽基因转入畜禽特定细胞让其表达,从而产生抗病新品种,不失为一条发展畜牧生产的新思路,前景深远。

6.3抗菌肽基因表达调控及抗菌肽添加剂研究研究表明,[28]抗生素添加剂的使用严重破坏了动物肠道的微生物平衡,并易在动物体内残留,严重影响了畜产品的品质和人类的健康。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环保型抗菌肽添加剂,或者,通过日粮因素调控抗菌肽基因的表达而达到畜产品无抗素化值得进一步研究。

然而,由于抗菌肽分子小,分离提纯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天然资源有限。化学合成和基因工程法获得抗菌肽是主要手段,但化学合成抗菌肽成本高,而通过基因工程在微生物中直接表达抗菌肽基因,则可能对宿主有害而不能获取表达产物。所以,对抗菌肽的结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抗菌范文篇5

[关键词]抗菌药物;Ⅰ类切口;围手术期;药学干预

Ⅰ类切口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手术类型,该类手术局部无炎症、损伤,不涉及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等器官,一般情况下不需应用抗菌药物,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预防感染,会预防性的应用抗菌药物[1]。据统计,多数医院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不仅会增加经济资源浪费,还会增加用药不安全概率。为了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实施必要的干预非常必要。本院在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中应用药学干预,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Ⅰ类切口患者12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22~68岁,平均(38.16±3.75)岁;研究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3~66岁,平均(39.05±4.0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常规应用抗菌药物,剂临床医师根据患者手术情况、病情以及生理状况应用相关抗菌药物进行感染预防。研究组的患者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适应展开药学干预,根据本院围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规定制定出Ⅰ类切口围手术抗菌药物的标准与规范。用药前临床药师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解,分析检验报告,对临床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对存在问题处积极与医师沟通,并制定出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用药期间,做好药学监护,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若用药后患者发生异常反应,应及时与医师沟通,并调整用药方案。危重患者,临床药师应向患者结家属讲解药物使用相关注意事项,并告知家属或患者,有任何疑问,可随时咨询。1.3观察指标。详细记录各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平均费用、住院平均费用,对两组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进行比较分析。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应用费用以及住院费用比较。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抗菌药物应用费用以及平均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分析。研究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为90.00%(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6例、抗菌药物应用合理54例),低于对照组的48.33%(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32例、抗菌药物应用合理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不仅能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中开展药学干预,还可促进临床医师与药学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对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治疗有积极作用[2]。为了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本院在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中展开药学干预,与常规用药管理相比,实施药学干预后,临床药师会对医师开出的处方进行审核,对用药不合理处积极与医师进行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对临床用药安全性、合理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另一方面,临床药师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能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临床用药的必要性、注意事项的了解,能提高患者对临床工作的配合度,还能降低患者擅自增减、停用药物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方面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抗菌药物费用方面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药学干预在提高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中的应用价值。综上,对Ⅰ类切口围手术应用的抗菌药物实施药学干预,能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降低患者抗菌药物费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林家萍.药学干预对提高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J].抗感染药学,2019,16(4):603-605.

[2]姜彩娥,曹利波,张健维,等.临床药师干预钻颅血肿外引流术、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1):1181-1185.

抗菌范文篇6

目前,我国的医疗领域对于抗菌药物的应用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抗菌药物的大规模使用已经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抗菌药物对于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所以其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对于抗菌药物的大规模应用,普遍存在较多不合理的情况。一定程度的滥用不但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还容易引起耐药菌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危险事件发生,对患者自身健康和公用医疗卫生的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总结我国目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1)对于临床指征不明的病例,存在错误用药情况;对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错误使用抗菌药物,造成抗菌药物滥用情况时有发生。(2)临床中存在错误应用对感染细菌不敏感,或使用具有耐药性的抗菌药物的案例。对于安全性存疑的抗菌药物,没有经过仔细斟酌比对就进行使用,造成了用药危险事件发生。(3)许多医院科室采用大处方诊疗,对于抗菌药物,动辄进行联合应用。方法不当,导致许多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延长了住院时间,且效果不佳。

2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与临床合理应用

2.1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首先要保证使用药品的安全性,以及对症治疗的绝对安全。在此前提下确保治疗效果,在用药过程中严格应遵循明确的用药规范。其次对于非感染性疾病,或者已经确诊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严格禁止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病原学检查和药敏培养应认真执行,根据显示结果,审慎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与此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产生和二次感染事件的发生。对于急性感染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72小时后,如果患者仍没有明显改善症状,则要判定药物使用是否对症,以便及时更换药品,确保治疗及时。最后要注意避免随意性联合用药。2.2TDM临床药学研究应用。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对于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具有积极意义。治疗药物监测(TDM)是目前我国开展临床药学抗菌药物干预的有效方法。TDM是近年来医学领域出现的一门新的学科,其主要研究目的,即通过对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测定,同时利用药学原理进行分析,促使用药的个体化和针对性,使患者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反应,同时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TDM对于氨基糖苷类药物、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治疗指数较低、适用安全范围较小的药物,能够进行实时的血药浓度监测,以便及时调整剂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2.3药师临床治疗。药师的临床治疗是临床药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临床药师参与查房,与临床医师交流探讨,共同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对于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具有积极意义。临床药师利用自己的专业药学知识,对抗菌药物的熟悉,在对抗菌药物的选择、给药手段、用药剂量方面给与临床医师以专业性建议。这种诊疗方式大大提升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在疾病治疗监测过程中,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同时对患者进行药物检测,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研究具有个体针对性的合理用药方案。

3药学对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作用

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药学对于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效的药学干与引导,可以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水平与安全性。据某市人民医院,对于抗菌药物用药过程进行药学参与的案例总结分析,显示在治疗过程中,没有进行药学分析的病例,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率为45.3%。而进行了药学指导干预后的治疗病例,药物不合理利用率降至了32%。同时,在进行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药学干预大大减少了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疗程,极大地减少了治疗费用,降低了患者的负担。采用循证药学的手段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管理。对比管理前后病例治疗的有效率,可以发现,采用循证药学治疗后,患者的用药有效率大大提升,感染复发率得到降低。管理后患者的抗菌药物胜率、联合用药率、抗菌药物持续使用时间均优于管理前,细菌学检查率或药物敏感性试验率高于管理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低于管理前。循证药学可有效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从而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药物滥用及药品不良反应等情况的发生,对临床药物治疗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见,药学对于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而广泛深入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安全合理应用,对与我国的医疗卫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目前我国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过多和滥用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情况极大地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和无效治疗,带来了许多严重危险后果。因此,如何安全合理的科学使用抗菌药物,是目前医疗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药学为中心,探讨了药学在抗菌药物临床干预中的方法和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药学对于临床抗菌治疗的干预过程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真正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高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平,金大源,玮琴.开展全程化药学服务,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中国药房,2015(05).

[2]滕永和,李洁.临床药师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J].中国药事,2013(11).

抗菌范文篇7

1资料与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查2006年1月至12月儿科出院患者病例200份,记录患者细菌感染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包括抗菌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是否做过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按预先设计好的调查登记表规范填写,然后进行统计。

2结果

2.1抗菌药物使用率

调查的200例患儿中,使用抗菌药物198例,使用率99.0%,单独用药、二联及三联用药使用率分别为22.5%、62.5%、15.0%。

2.2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按金额排序依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脂类(阿奇霉素)等。

2.3病原学检查情况

198例应用抗菌药物病例中,仅有2例有明确的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其余均凭经验给药,而无明确的细菌感染相关依据

2.4给药途径

全部患儿均采用静脉给药,少数结合口服及雾化给药,其中静脉+口服给药15例、静脉+雾化给药25例。

2.5给药方法

抗菌药物给药方法1次/d有168例,占84.0%,2次/d有30例,占15.0%。具体见表1。

3讨论

抗菌范文篇8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药学;作用

抗菌药物在目前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相关药物的耐药性也随之上升,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对患者造成多方面不良影响。故本次我们从合理用药角度对药学的详情进行刍议,目的在于总结相关经验供广大同僚参考,现将详情实施分析总结,并作出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将前一年未使用药学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作为对照组数据,将后一年应用药学管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作为观察组数据。两组分别纳入100例处方进行分析,100例处方分别对应的患者一般情况均无显著差异,故组间可比(P>0.05)。本次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同时院内有关科室表示愿意支持本次研究。1.2方法。对照组的抗菌药物处方开具,主要是医生按照患者的病情诊断情况给予用药,同时其处方完整;观察组则在处方开具前,基于患者的病情和药学知识,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斟酌和把握。后对两组含有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包括用量用药不当、用药时间过长、药物连用不合理、无适应症用药等情况,并对其最终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比[1]。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中计数资料以例(n)统计、计量资料用“x±s”统计;并分别使用x2检验、t检验,检验后P值在0.05以内表示两组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0.0软件。

2结果

观察组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时间为(11.31±2.03)天,短于对照组的(17.32±3.04)天;同时观察组的不合理联合用药、无适应症用药、用药时间过长等不合理用药现象均少于对照组,两组详细数据见下表1。

3讨论

本次我们针对药学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可见:观察组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时间为(11.31±2.03)天,短于对照组的(17.32±3.04)天;同时观察组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其结果产生差异的机制可能在于:药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抗菌药物使用的过程中,将药学的相关知识融入进去,充分考虑到不同药物的作用机理、联合效果、使用禁忌症等方面特点,将抗菌药物合理开具到对应的疾病中,从而使得处方可以在用药少、时间短的基础上对患者获得良好效果,提高患者疗效的基础上,实现药物的经济学价值[3]。从人文角度而言,药学则是从患者的利益角度出发,考虑到患者的切身利益,实现药物的安全、经济、有效,同时这也是最为合格药师的重要使命和责任[4]。而本次对照组在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医师按照患者的疾病诊断情况进行处方开具,并未切实应用到药学的相关知识,观察组在抗菌药物使用时,则从药学的专业角度出发,尽可能对各个处方的用药情况均进行科学、合理的斟酌,使得不合理用药现象明显减少,并实现了药物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起到良好效果的价值,因此药学的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药学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显著,可降低不合理用药现象,缩短药物应用时间,因而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彦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中循证药学的应用意义评价[J].中国处方药,2017,15(6):50-51.

[2]何兆红.循证药学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8):1135-1137.

抗菌范文篇9

本文作者:曹雪玲谢莹刘发现工作单位:吉林化工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有关利用微波法制备不同大小、不同形貌的纳米粒子的报道有很多。如HuBo等[11]以L-赖氨酸及L-精氨酸为还原剂,可溶性淀粉为保护剂,硝酸银溶液为前驱体,通过微波照射法制备了均一的、单分散性的银纳米粒子;另外,司民真等[12]以硝酸银及柠檬酸三钠作为反应物,利用微波加热法根据加热时间及加热方式的不同,制备出了5种纳米银溶胶样品。实验发现,加热时间较短时,纳米银表面带正电,加热时间较长时纳米银表面带负电,且加热时间增加时紫外吸收峰红移,纳米银粒子尺寸增大。纳米银胶的尺寸介于原子簇和宏观微粒之间,它作为一种典型的纳米材料,它集合了纳米材料和单质银的特性,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表面能和催化性能,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可应用在催化剂材料[13-14]、电化学[15]、医用材料[16]及抗菌材料[17]等。纳米技术出现,使银在纳米状态下的杀菌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纳米银粉本身无毒、无味、对皮肤无刺激性、不分解、不变质、热稳定性好且价格便宜。纳米银粉作为抗菌剂,具有特殊的性能和优良的化学品质。极少的纳米银可产生强大的杀菌作用,这给广泛应用纳米银来抗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是最新一代的天然抗菌剂[18-20],因而对纳米银胶抗菌性能研究十分必要。

材料与试剂硝酸银:广东省德庆县东风金属冶炼厂;柠檬酸钠:天津大茂;试剂均为分析纯;馒头、豆浆、西瓜:市售。仪器与设备TU-18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公司;JEM-2000EX透射电子显微镜TEM、CDIC数码生物显微分析系统电子:日本电子株式会社。方法纳米银胶的制备及纯化量取80mL蒸馏水加入微波炉牛奶杯,再量取10mL0.01mol/L硝酸银标准溶液加入装有蒸馏水的微波炉牛奶杯并摇匀,再加入10mL0.01mol/L柠檬酸钠标准溶液并摇匀,放入微波炉中加热即得。取出10mL纳米银胶,放在离心管中,采用10000r/min离心机分离10min后,倒出离心管中的上层清液,滴入少量的去离子水,由于有一部分银胶体粒子被吸附在离心管壁,因此放入超声清洗机中,超声振荡10min,取出放入离心分离机中再次分离。重复以上的操作3次,纯化纳米银胶。纳米银胶的表征用透射电镜表征纳米银胶,首先用特制的铜网捞取一定量的纳米银胶,放在红外灯下烘干0.5h后,将铜网放到样品槽内,工作电压调为200kV,获得透射电镜图像;紫外可见光扫描范围为300~600nm;电子显微镜选择100倍的目镜观察。纳米银胶的抗菌性能取抗菌样品若干份,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无菌水和反应8、15、20min制得的纳米银胶,然后用保鲜膜密封,每天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抗菌效果。

纳米银胶的UV-Vis分析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纳米银胶的最大吸收波长也在红移,所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个相差较大波长下的纳米银胶做抗菌试验。图1为微波辅助法制备的纳米银胶分别在反应时间为8、15、20min是的最大吸收波长。纳米银胶的TEM分析为了确证银纳米颗粒的形貌,使用透射电镜表征银纳米颗粒。图2分别给出了反应物浓度比为1:1,反应时间为8、15、20min制备的纳米银胶透射电镜图。从透射电镜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所得的银纳米颗粒是球形或类球形的。图4不同反应时间的纳米银胶对西瓜的抗菌效果图图2纳米银胶的TEM图2.3纳米银胶的抗菌性能纳米银胶对馒头的抗菌性能在室温条件下,空白馒头贮存36h时稍有异味产生,表面有点黏,但未见菌斑;到50h时有明显的异味,馒头表面有黄色菌斑,很黏手;贮存72h时,馒头有非常明显的馊味,表面有多处黄色菌斑,内部有细丝黏连,且馒头表面有一两处青霉霉斑。据文献报道馒头变质是由霉菌和细菌所引起的,还有部分的大肠杆菌、乳酸菌、醋酸菌等。霉菌包括黄曲霉、黑曲霉、黑根霉、青霉和白毛霉。经过观察,3d以后馒头空白样变坏,并且比较严重,其余样品变坏程度依次为20、15、8min。说明反应8min的纳米银胶对于馒头发霉后产生的霉菌和细菌抗菌效果最好。纳米银胶对豆浆的抗菌性能豆浆样2d后变坏,采用显微镜观察,结果如图3所示。反应20min的纳米银胶具有最好的抗菌效果,其次为8min的,次之为15min的,空白加无菌水样品生成发的细菌最多。豆浆变坏后生成的是3株腐败细菌(革兰阴性菌),地衣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和短芽孢杆菌,说明反应20min的纳米银胶对这3种细菌具有最好的抗菌作用。纳米银胶对西瓜的抗菌性能西瓜样品放置2d后开始变坏,采用显微镜观察,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空白样品生成的菌最多,而加入反应8min的纳米银胶的样品生成的菌最少。

本文采用微波辅助法制备纳米银胶,具有简单易行等特点,并利用UV-Vis和TEM对在3种反应时间下生成的纳米银胶进行了表征,说明改变相应的反应条件,可以得到不同的纳米银胶。对制备的纳米银胶抗菌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以豆浆、馒头和西瓜作为抗菌对象,发现纳米银胶对于多种细菌均具有抗菌作用,为以后的纳米银胶在抗菌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抗菌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我院临床药学室在2011年4月份随机抽取2010年12月份~2011年4月份住院肾内科归档病历30份,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18岁,平均年龄45.93岁;住院时间最长的39天,最短的1天,总天数278天,平均住院天数9.27天。

1.2方法

分别记录住院病案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入出院时间、疾病诊断、手术情况、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病原菌检测情况、阳性标本+药敏试验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根据WHO建议,用限定日剂量[2](defineddailydose,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rugutilizationindex,DUI)作为医生是否合理用药的指标,对应用的药物作统计分析,以此来分析用药的合理性。DDD值的定义为:药物达到治疗目的所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DDD值参照WHO制定的DDD(《药品的解剖学治疗学化学分类索引》)和《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新编药物学》(16版)等权威书籍和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成人平均日剂量及我院常规日用剂量。用药频率(DDDs)=总用药量/DDD,DDDs是不同药品间消耗比较的指标,DDDs越大,药品使用的频率就越大,反映临床对该药的选择倾向就越大;DUI=DDDs/实际用药天数,DUI>1为用药不合理,DUI≤1为用药合理。

2结果

2.1抗菌药物应用品种情况(见表1)

本次抽查的30份病历中,有20份病历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6.67%。使用品种共涉及4大类13种抗菌药物(成分相同,剂型、规格或品牌不同者以1种计)。其中头孢菌素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10种、喹诺酮类1种、青霉素类1种、大环内酯类1种。以头孢菌素类使用人次最多。

2.2使用抗菌药物DDDs及DUI值(见表2)

使用的抗菌药物经过计算得出DDDs排序及DUI值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抗菌药物DDDs排序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美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所用的抗菌药物除克拉霉素、头孢呋辛DUI>1外,其余均DUI≤1。

2.3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20份病历中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中单用16例、二联3例、三联1例,可见单用抗菌药物所占比例位于之首。单用多为头孢美唑、头孢呋辛、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地尼、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阿莫西林;二联可见于头孢美唑+头孢唑肟或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头孢地尼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唑肟;三联可见于左氧氟沙星+头孢唑肟+头孢美唑,见表3。2.4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情况(见表4)本次抽查的30份病历中,有8份病历用于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占26.67%。其中在7份中段尿培养标本中,只有2份检测出大肠埃希菌,其他检测菌均为阴性;1份全血培养标本中,无阳性菌检出。

3讨论

本次调查的我院住院肾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6.67%,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抗菌药物应用率<50.00%的要求还有所差距。所抽查的病历中,DDDs排序前3位的是分别是头孢美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反映出我院住院肾内科对以上3种抗菌药物的选择倾向性大,不过在病历抽查中的克拉霉素使用仅为一个特案病历患者,该患者慢性肾脏病5期并发慢性浅表性糜烂性胃炎,出院带药克拉霉素总量有9天之久,而住院期间用药仅3天,由此可以看出克拉霉素并非能反映出住院期间用药的倾向性。所用的抗菌药物除克拉霉素、头孢呋辛DUI>1外,其余均DUI≤1,本次抽查的克拉霉素主要是用于肾内科并发的慢性浅表性糜烂性胃炎,日用量0.5g/次,2次/日,符合国内推荐根治Hp阳性患者的二、三联疗法,这种推荐的日剂量已经超过DDD值,如此计算出的DUI值在合理用药的研究中已无多大临床意义。说明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3.1存在的问题

3.1.1出院带药没有注明剂型或给药途径查病历00299156,出院带药没有剂型及给药途径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不合适。

3.1.2联合用药不当窄谱速效抑菌剂克拉霉素与繁殖期杀菌剂阿莫西林联合用药时间未错开。查病历00299156,住院用药及出院带药期间同时使用克拉霉素与阿莫西林,不合适,应该在病历记录上注明分开使用时间。根据头孢美唑[3]说明书,头孢美唑半衰期为(1~1.2)小时,主要以原形经肾排泄,6小时内经尿排出给药量的85%~92%,肾功能减退者药物排泄减少,血浓度增高,血浆半衰期延长,如与呋塞米等强利尿药合用,可增加肾毒性,查病历00295054,该患者慢性肾脏病5期、肾性高血压、全心功能衰歇伴尿路感染,给予头孢美唑静滴7天,期间6天给予呋塞米静脉注射,应引起临床重视。

3.1.3选择用药不当根据头孢美唑[3]说明书,该药可影响乙醇代谢,使血中乙酰醛浓度上升,出现双硫仑样反应,使用本药期间和用药后1周内应避免饮酒,以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查病历00307879,该患者因酒精中毒,医嘱给予头孢美唑预防抗感染,显然不合适,另外该患者在使用头孢美唑期间,同时静脉注射呋塞米一次,也是不适宜的,应该引起临床上重视。

3.1.4更换抗生素过于频繁或重复用药查个别病历如病案号00081828,该患者尿路感染,急性肾盂肾炎,住院13天,住院前后先后使用5种抗菌药物,其中氟喹诺酮类1种(左氧氟沙星)、头孢抗生素类4种(包括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美唑、头孢地尼)。根据3月7日10:00医嘱记载,病人在入院前考虑尿路感染已经自行口服头孢地尼抗感染4天,入院后长期医嘱先后改用左氧氟沙星静滴(3月7日)、头孢曲松静滴(3月7日)、头孢唑肟静滴(3月7日~18日)、头孢美唑静滴(3月18日~19日)其中临时医嘱头孢唑肟3月8日静滴1次,说明该患者入院前后17天内(不包括出院带药)先后共使用了4种头孢类抗生素和1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之后出院带药还开写口服左氧氟沙星胶囊12天,头孢地尼分散片14天。另外长期医嘱开写是否科学,因为当天开的长期医嘱如果没有加以说明,笔者认为当天就应该认可使用,若此同一天内就有重复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嫌疑(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头孢唑肟+头孢美唑),不严谨。

3.1.5越权使用抗菌药物按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细则》的规定,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线管理,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规范使用、防止滥用,如确需超越权限使用“①必须注明使用理由,②由上级医师签字”。查病历00273294,头孢美唑属于二级管理类抗生素,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可以开用,住院医生开用属于越级使用,必须请上级医师签字,该病历未见上级医师签字,不妥。

3.2合理用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