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十篇

时间:2023-03-14 05:14:3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篇1

目前,抗菌药物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由于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性的提高、不良反应中的死亡比例增大、面对超级细菌束手无策等现象发生。严酷的事实告诉人们,对抗菌药物严格监管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文就2011年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与国务院法制办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结合样本医院用药情况做一些分析,以提醒相关人员要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品种结构和营销策略。

抗感染药物占医院用药的比例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的4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1%,但在样本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中所占份额依旧位居各大类用药首位。2011年4月卫生部颁布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是近4年间第3次出台类似的文件,既说明国内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严重,也说明对前2次文件的出台没有引起重视,执行力度不大。而在2011年8月以国务院法制办的名义再度征求意见,更说明推行实施之难。深信在严管3年之后会给医院用药结构带来很大的变化,而相关药品的使用频率变化将直接影响制药企业有关品种的生产和销售,希望有关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

1相关政策和有关推行措施[1]

1)2003年10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从2004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未列入非处方药(OTC)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

2)200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国内唯一的官方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3)2007年3月1日起,上海市开始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则》。

4) 2008年4月15日,国家卫生部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

5)2009年3月23日,国家卫生部办公厅颁布《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6) 2011年4月,国家卫生部医政司下发《关于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卫医政疗便函[2011]75 号),规定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

7)2011年8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下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至2011年9月5日。与2011年4月卫生部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加强了对基层用药的约束。

2曾内部征求意见的有关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几个版本的比较

2.1新老版本相同点

1)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药品不得重复采购。

2)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3级,即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有相当一部分品种被排除在目录之外)。

2.2新老版本不同之处

1)取消了新上市抗菌药物的使用限制。

2)明确了抗菌中药制剂不在分级管理范围内。

3)基层医疗机构只能使用基药目录抗菌药物,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须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方可开展抗菌药物静脉注射。

4)清洁手术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5)新版规定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相关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老版本为半年)。

2.3彻底去除的内容

1)抗菌药物占医院药品收入比例不得超过西药的20%。

2)医疗机构的中医师经培训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后,可开具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

3)社会药店坐堂执业的中医师不得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等。

2.4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变化

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应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2)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3)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周期原则上不得少于1年。

4)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和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审核申请。

5)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和数量,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二、三级医院使用品种数仍有限制。

6)删除一些硬性指标,如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50%、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15%。

3样本医院用药金额分析

3.1抗感染药物购入金额总体分析[2]

为了能更透彻地分析全身用抗感染药在样本医院中使用的变化,笔者特从2004年开始统计分析。因为国家发改委2004年6月颁布《关于降低24种抗感染类药品零售价格的通知》、2005年9月公布《关于降低头孢呋辛等22种药品零售价格的通知》、2006年8月公布《关于制定青霉素等99种抗微生物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短期频繁3次降价的目标直指抗感染药。而卫生部在2008-2009年又连续2次颁布《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应对抗感染药在医院的使用有所遏制。

图1为全国22城市样本医院购药金额统计。从2004-2006年抗感染药的增幅小于药品购入总金额的增幅看,说明降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抗感染药大类购入金额同比增长自2007年起出现明显下跌趋势,但2007-2009年与药品购入总金额增幅相差无几,说明不但“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收效甚微,而且有新的抗感染药进入临床使用并取代了降价品种如头孢替安、头孢孟多等。抗感染药大类占药品总金额的份额在24%左右徘徊,2010年为23.24%,尚属于平稳下滑的态势[3]。但据2011年上半年最新数据统计,抗感染药物购入金额同比增长虽随着样本医院购入药品金额的下降而下降,但同比增幅只有4.21%,占总金额的份额也只有21.69%,均跌入历史低谷!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少样本医院对卫生部的《关于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持观望之态或在某些省市因开始实施管理办法而减少了抗感染药购入量的缘故。

3.2上海样本医院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分析

上海地区医院的用药无论是水平还是品种等都一直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药品集中采购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特检索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样本医院处方数据库,藉此说明由于各地疾病谱与用药习惯有所不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目录由各省市自主制定是非常正确与可行的。由于上海地区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融入了大量的合资药,所以在二、三级医院的品种统计上就出现了这些品种购入金额多、使用频率高的特点。相信统计这些数据也有助于国家政府部门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推进与实施。

3.2.1按医院等级分析品种

按3个半年度分析,前20位药品占抗感染药品总金额比例除头孢西丁、头孢地尼等品种有所增加外,其它变化不大,只是位序稍有变化;在二、三级医院所占的比例变化也不大,说明已被医师与患者所熟悉与认可。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克洛、头孢他啶5个品种属于非限制使用的品种,能进入前20位说明这些品种在临床上仍有其治疗价值(表1)。

3.2.2抗感染药物按类、按供应医院治疗部门统计

数据采集部门将抗感染药物分成24小类,笔者将其在二、三级医院的使用情况按门、急诊与住院治疗三部分统计,发现所占比例有一定的变化(表2、3、4)。

4分析与讨论[4,5]

4.1对产品供应链的影响及思考

4.1.1对生产环节的影响

有些品种垄断性很强,比如头孢噻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比阿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伏立康唑、替考拉宁等品种,但是仔细分析这些品种都不是生产企业当家或主打品种,所以对这些企业乃至整个医药企业影响面不会很大。但从总体上分析,对专门从事抗感染药物生产的企业冲击颇大,应该考虑对品种结构进行调整,在做好市场销售策略的同时更要考虑到药品创新的问题。

制度的出台实施使国产抗菌药物处于不利地位。从临床使用效果来看,外企的药品确实有优势,而且比较明显。除去利益驱使,医生从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上出发也愿意选择它们的产品,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也有这样的需求。看来,国企提升药品质量乃是根本。

4.1.2对于药品流通环节的思考

我们认为对于属于基本药物中的抗感染药物,应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定价。考虑到这些药品都属于医疗保险甲类目录品种,由国家社保部门“买单”,所以能否考虑定点生产、集中配送?而其它抗感染药物由于经各省市遴选后品种会有略同,因此,我们认为有配送条件的生产企业可以自行配送;若委托医药商业配送,希望委托通过新版GSP要求的、有相当规模的、具备一定物流基础的、在各省市中标的医药流通企业。

4.1.3对临床使用环节的影响与对策

在这次加强临床应用管理品种目录中,波及样本医院临床使用面极广。对医院来说,虽目前还处于“以药养医”时代,但建立和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是需要医院来贯彻执行的。“以药养医”是加速抗菌药物滥用的重要原因之一,真诚希望此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实施能彻底杜绝部分医生因收取药品回扣所致乱开抗感染药物处方的见利忘义行为。

4.2应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销售策略

1)努力提高药品质量标准,符合USP、BP、EP、JP等标准是获得市场的关键。

2)有产品独创性和安全性的优势才能真正体现市场价值。

3)已严重依赖抗菌药物的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新型抗菌药物,药物创新是必须的。

4)抗菌药物的营销方式将从模式逐渐发展到学术推广。

5)学习外企在抗菌药物销售上的经验,业务拓展模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一场为期3年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正式拉开了序幕。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多方监督和努力,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工作,加大执法力度;需要药品监督部门加大对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品种的检测;需要生产企业及时进行产品创新,生产出更多的好药;更需要对老百姓加强健康教育,彻底摒弃滥用抗菌药物的恶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起到效果,这是所有真正关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人们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白 云,干荣富. 政策导向对医院用药市场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2008,29(8):508-509.

[2] 徐培红,干荣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新政解读及其对医院用药品种结构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2011,32(8):67-71.

[3] 干荣富.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简析[J].上海医药,2010,31(9):398-401.

[4] 周志强,干荣富.对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之思考[J].上海医药,2008,29(7): 293-296.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抗菌药物;综合干预;成效

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将细菌耐药列为威胁人类安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如果不有效遏制抗菌药物的滥用,我们将进入“后抗菌药物时代”,也就是没有有效的抗菌药物可用。为此,卫生部于2011年5月下发了《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期达到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的活动目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将综合干预前抽查资料作为对照组,即抽取我院2007年、2008年每年度3, 9月份第二周全部出院病历,以及2007年、2008年各科室每月病历3份,填写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将综合干预后抽查资料作为干预组,即抽取我院2009、2010年每年3,9月份第二周全部出院病历,以及2009~2010年各科室每月病历3份,填写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

1.2 调查方法选择临床药师6名,培训统一标准,专职承担调查任务。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根据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成员单位统一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方案(技术部分),对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进行逐项调查。

1.3 评价指标主要遴选评价指标: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天数及时机、全院抗菌药物费用比例(药品占医院总收入比例及抗菌药物占药品总收入比例)、患者平均住院日、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医院感染率及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病原菌送检率等。

1.4 综合干预措施

1.4.1 组织保障医院成立了院长统帅、分管副院长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及临床科室分兵把口、职责明确的药品监控管理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项督查管理组织,强化院长在合理用药管理中的第一责任人角色,在全院范围内多部门联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认真开展药品监控管理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1.4.2制度保障根据卫生部2004年制定并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精神,我院在2008~2011年分别制定了“医院药事管理核心制度”、“处方点评管理实施细则”、“医院合理用药监测工作实施细则”、“医院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考核方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规定”、“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手术室进行工作方案”、“抗菌药物使用超常预警制度及诫勉谈话制度”等一系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

1.4.3设备保障一是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药品监控管理系统,系统实现如下功能:药品消耗量排序、药品用量动态分布、药品费比例监测、药品处方权执行情况监测、门诊大处方监测、药品异常消耗量监测、抗感染药物使用率调查、在院病人用药情况及药品费比例、每个医生用药情况及药品费比例等。二是全面推广使用合理用药监控软件,对不合理用药设置系统自动警示提醒及限制功能。三是加入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网络。

1.4.4考核督查

1.4.4.1常态考核:医院医务科、药学部、医院感染管理科主要根据各自管理职能进行常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测与考核,分为外科医疗组、内科医疗组、临床药师组每月抽查各科规定数量的医嘱及处方,进行点评,责任到人,并扣减科室质量管理考核分。

1.4.4.2 重点督查:监察部针对药品监控系统提供的信息,将监测到的异常药品列为重点监控药品,将药品费比例超标严重的科室和医生列为重点监控对象,监察部牵头组织医务部、药学部、医院感染管理科专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其用药合理性,并形成报告交药品监控管理领导小组及药事管理委员会,为医院对异常使用药品作出干预处理、宏观调整用药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必要时启动超常预警机制及诫勉谈话机制。

1.4.5 强化责任分级签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状,明确下达各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标,如:药品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DDD值、细菌标本送检率等。上述指标直接纳入院领导、科主任目标管理考核及科室质量管理考核。每月集中公示各科室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2结果

综合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比

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后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品占医院总收入比例、抗菌药物占药品总收入比例均有所下降。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天数、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机、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医院感染率、无菌切口感染率及标本送检率均有较为明显下降。

3 讨论

3.1 一把手院长重视,多部门统筹协调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关键俗话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涉及医务部、药学部、医院感染管理科等多部门,也涉及分管医疗、药学、感控的多位院领导,因此,必须在一把手院长的统一领导协调下,由各分管副院长及职能部门分兵把口,各负其责才能做好工作。我院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管理组织均由一把手院长牵头,院长直接听取各块管理情况汇报,并综合统筹协调,做出相应管理决策,再由各位院领导及部门分头落实,及时反馈院长。从而避免了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及出现管理死角的现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 临床药师; Ⅰ类切口手术; 抗菌药物; 干预

卫生部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各级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对于医院在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卫生部于2009年3月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1]和2011年4月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2],反复强调围术期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本院从2013年开始以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为管理切入点进行整改,严格控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和合理性。本文拟选取药师干预前后两组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病历,评价其用药合理性,以考查本院临床药师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临床药师干预前后两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出院病历,以2013年1-6月的病历资料为干预前组,2014年1-6月的病历资料设为干预后组。对两组病例进行筛查,入组病例均为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术前患者体温、血象正常,无其他并发感染。筛查后干预前组取得有效病例1581例;干预后组取得有效病例2508例,然后对各病例中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

1.2 方法 对调查的两组病例分别填写调查表格,资料来源为住院病历和术后随访,统计两组病例手术名称、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给药时机、用法用量、疗程等情况。

1.3 合理性评价标准 参照有关指南和规定[3-5],并结合本院实际,制订具体评价指标与合理性评价标准,判断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与否,见表1。

1.4 干预措施 (1)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临床专家组成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小组,根据卫生部相关法规及国内外有关标准制定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规定,并监督其执行情况;(2)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小组每月抽取出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进行点评和分析,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经济处罚并与相应科室考核挂钩;(3)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查房治疗,为临床医师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意见[6];(4)实行抗菌药物三级管理制度;(5)在临床药讯上开设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栏,通报不合理用药情况[7],安排抗菌药物专家做讲座,让医生更熟悉药品应用;(6)临床药师参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的数据上报工作,并找出本院在抗菌药物应用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8]。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PEMS 3.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两组患者术前情况、平均年龄、体重、男女比例、手术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合理情况比较 干预前组1581例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488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9%,抗菌药物合理比例为21.5%;干预后组2508例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者739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9.5%,抗菌药物合理比例为97.3%。两组比较,干预后组抗菌药物使用率较干预前组有所下降,干预后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显著提高(P

2.3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频次使用率 干预前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共涉及5大类9个品种;干预后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共涉及3大类4个品种,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及使用频次

抗菌药物类别 2013年1-6月(n=488)

2014年1-6月(n=739)

使用频次(例次) 构成比(%) 使用频次(例次) 构成比(%)

青霉素类 3 0.61 0 0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450 92.21 727 98.38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 9 1.84 0 0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 2 0.41 0 0

头霉素类 10 2.05 1 0.14

氟喹诺酮类 1 0.20 0 0

林可酰胺类 13 2.66 11 1.49

2.4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 根据表1评价标准,干预后组较干预前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P

3 讨论

3.1 严格预防用药指征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入手术、免疫缺陷者等高危因素时考虑预防用药;且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干预前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超过30%,无指征用药高达21.31%。经过干预后,干预后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小于30%,无指征用药仅为0.54%,较前有明显改善[10]。

3.2 合理选择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选择要综合手术切口的病原菌和药物的抗菌谱。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病原菌多为金葡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故药物的选择应以第一代头孢菌素为主,对头孢类过敏的患者,可选用克林霉素。干预前组抗菌药物选择的不合理比例为5.12%,品种除了第一代头孢菌素外,还有青霉素类、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甚至还有氟喹诺酮类。经过一年的干预,干预后组药物品种选择的不合理比例为0.14%,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选择的不合理性明显下降[11]。

3.3 给药时机 抗菌药物最佳给药时机是术前0.5~2 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确保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和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杀菌浓度[12]。干预前组共有50例(占10.25%)给药时机不合理,其中7例是术前未用药,手术结束后才用,另外43例均为术前1 d预防用药;干预后组5例(占0.68%)给药时机不合理,有明显下降。

3.4 疗程 Ⅰ类切口手术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干预前组疗程超过24 h的有142例,超过48 h的有39例;干预后组疗程超过24 h的仅有10例,且均不超过48 h。

3.5 用法用量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和药品说明书,部分病例给药剂量和频次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给药剂量过大,给药频次不当。干预前组给药剂量不正确的有23例,如头孢西丁单次使用剂量为4 g,每日1次,正确单次用量应是1~2 g,每日2次;美洛西林单次使用剂量为6 g,每日1次,正确单次用量为3 g,每日2次。干预后组用法用量全部正确,不合理用法用量的病例明显减少。

通过对2013年1-6月和2014年1-6月本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干预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存在无指征用药、选药不合理、疗程长、用法用量不合理等情况,分析上述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主要是临床医师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有关规定不了解、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不了解[13]。有的医师害怕出现术后感染进而出现医患纠纷,而采取广泛滥用药的情况,但事实证明,通过合理消毒技术和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感染的情况并未发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逐步符合规范要求,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明显提高,证实了临床药师干预措施是有效的[14],因此要继续加强临床药师对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和监测,不断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2009-03-23.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1]56号,2011-04-18.

[3]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2004-10-09.

[4]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2]32号,2012-03-05.

[5]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84号,2012-04-24.

[6]龙梅,姚冬杰,李春芳.培养临床药师队伍及优化临床药师服务模式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79-80.

[7] 周华晨.利用医院药讯推进临床药师工作的实践和体会[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29):136-137.

[8] 杨亮.浅析医院药师的职责与指导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155-156.

[9] 杨晓往. 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126.

[10] 李振知,韩凤昭,杨文华. 临床药师干预围术期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J].中国药房,2012,10(22):6-8.

[11] 姜海艳. 临床药师对普外科I类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干预的分析[J]. 当代医学,2012,11(21):134-135

[12] 薛光运. 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2013,14(3):18-22.

[13] 曲晓宇,陶娌娜,蔡航,等. 临床药师干预前后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5(3):281-28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 清洁手术;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9(a)-014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usage of prophylactic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urgery Ⅰ-type incision. Methods 60 cas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May 2013 with Ⅰ-type incision such as thyroidectomy,adenomammectomy,and hernia repair were chosen randomly to investigate the rationality of prophylactic use of antibiotics as a prospective study. Results The rate of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was 33.3% (20 cases).Of unreasonable cases,improper species selection was 10 times,incorrect usage and dosage was 9 times,improper timing of drug administration was 16 times,overlong treatment courses was 15 times.There were no problems regarding unsuitable dissolvant selection and drug combination without indication. Conclusion Some problems of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still exist,such as higher usage rate,irrational opportunity,longer usage period,higher-ranking drugs and so on,which indicates that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of cases with Ⅰ-type incision surgery should be standardized.

[Key words] Clean operation;Antibiotics;Rational use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是指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通常无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4],仅在患者年龄≥65岁,或并发糖尿病等情况下允许应用抗菌药物。然而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如甲状腺、心脏手术、膝/髋关节置换术等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不容乐观。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发(2009)38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等要求,本研究随机抽取行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住院患者,调查其手术期间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化管理及患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3年5月住院患者行甲状腺肿物切除术、乳腺肿物/区段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等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现架病历60例,分析上述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1.2 方法

设计抗菌药物调查表,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①基本情况:病历号、性别、年龄、诊断、有无预防用药指征。②手术情况:手术名称、手术开始与结束时间、术前初次用药时间(>2 h,切皮前0.5~2 h、

1.3 评价标准

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发(2009)38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等要求,进行统计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各个相关科室,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Excel软件录入调查内容、数据,采用SPSS 10.0对数据进行总结、分析、评价。

2 结果

2.1 Ⅰ类清洁切口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情况的统计

本次抽查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患者的现架病历60份,其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病历20份,Ⅰ类清洁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33.3%。Ⅰ类清洁切口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病历中,品种选择不合理有10例次,不合理率为为50.0%;用法与用量不正确有9例次,不合理率为45.0%;用药时机不合理有16例次,不合理率为80.0%;用药疗程过长有15例次,不合理率为75.0%(表1)。

2.2 用药时机不合理情况的统计

在16例用药时机不合理的病例中,术前>2 h用药有6例次,术前未用术后用有10例次,无术中不合理用药问题(表2)。

3 讨论

3.1 Ⅰ类(清洁)切口预防用药使用率

本调查结果显示,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使用率为33.3%。超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的“Ⅰ类清洁切口抗菌药物预防用总药使用率< 30%”的规定[3-4]。建议抗菌药物督查组严格管理甲状腺切除术、乳腺切除术、疝气修补术等Ⅰ类切口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避免抗菌药物的不规范应用。

3.2 药物选择及用法用量

《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单一药物可有效预防清洁手术切口感染,Ⅰ类切口手术均不需联合用药。Ⅰ类切口手术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主要由革兰氏阳性(G+)球菌引起,所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应选用针对G+球菌作用强的第一代头孢菌素。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如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1~2 g[4,11-14]。由表1可见,在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的现架病历中,品种选择不合理有10例次,主要为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替安、头孢呋辛,个别病历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注射用头孢噻利预防给药,选药起点偏高,不符合规定,这也是引起细菌耐药、疗效下降的重要原因。其次,9例(45.0 %)给药剂量偏大(用法与用量不正确),给药剂量过大是诱发毒副作用、加重病情的危险因素。有报道显示,作为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利,剂量过大易致患者痉挛、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症状(频度不明),尤其对肾功能障碍患者更易于发生。头孢噻利诱发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头孢噻利阻断了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激活,导致GABA的释放减少[15]。因此,临床预防用药剂量不宜过大,须十分慎重。如发现上述类似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合适的对症治疗,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浓度维持在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上的时间,对于病原菌的清除甚为关键,这类药物的浓度在MIC的4~5倍时杀菌作用即处于饱和状态,盲目加大剂量毫无意义,而血清和组织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又很快开始继续生长,这种做法既不能有效杀灭细菌,还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诱导耐药性的产生。另外用药剂量过大,甚至达到药品说明书中严重感染的使用剂量,不仅会使药物毒性增加,也会使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增大[14]。

3.3 给药时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等规定: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 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3-4]。若术前过早给药,由于术中体内药物浓度不足,达不到很好的预防用药作用;若仅术后用,由于错过细菌发生污染或定植的时间,同样难以达到预防用药的预期效果。如手术>3 h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 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能超过24 h[3-7]。为了保证给药时间,国外推荐手术前预防使用的抗菌药物可带到手术室,由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师给药[6-13]。一般在麻醉诱导期给药,或在手术开始前0.5~2 h给药。不注明术前给药时间属于不规范用药情况[7]。由表1可见,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用药时机不合理率达80.0%(16例)。其中,术前>2 h给药的有6例(37.5%),术前未用而在术后使用的有10例(62.5%)。这可能与没有明确首次预防用药的执行地点有关。由于工作繁忙,部分医院手术室护士不愿意患者将抗菌药物带入手术室用药,增加工作量,所以导致部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患者预防用药时机过早,建议医务处予以协调解决,减少不合用药的客观因素。

3.4 预防用药疗程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等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 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手术时间较短(

3.5溶媒选择及联合用药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我院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溶媒选择全部合理,Ⅰ类切口清洁手术预防用药不存在无指征联合用药情况。这与近阶段医务处加强抗菌药物法律、法规学习,并进行监督考核有关。

综上,我院Ⅰ类切口清洁手术预防用药存在使用率高、术前用药时机不合理、部分品种起点高、术后用药疗程长等问题。建议医院抗菌药物监督组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培训、定期考核;加强督导检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耐药的产生[10,16-17]。只有进一步完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并长期坚持不懈,才能从根本上促使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11]。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2004.

[2] 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Z].2009.

[3]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Z].2012.

[4] 卫生部.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卫办医政发[2012]32号)[Z].2012.

[5] 周后凤,张彬.某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14):246-247.

[6] 时萍,李娅娟,于馨,等.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20(24):3982-3984.

[7] 刘永华,祝洪珍,牛俊奇.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8):922-924.

[8] Ohtaki K, Matsubara K, Fujimaru S,et al.Cefoselis,a beta-lactam antibiotic, easily penetrate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causes seizure independently by glutamate release[J].J Neural Transm,2004,111(12):1523-1535.

[9] 吴明,王芳,李佳佳,等.170例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 22(14):3139-3141.

[10] 蒋欢欢,孙琳,孙岩,等.213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6):78-81.

[11] 张士勇,叶云,程军,等.444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2,9(3):156-158.

[12] 范敏,周晓峰,宋欣颖.普外科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6):513-515.

[13] 王惠珍,吕淑容.某院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1):72-73.

[14] 王乃文,颜耀东,刘茵,等.清洁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药学学报,2010,26(3):265-267.

[15] 夏文松,胡必杰,高晓东,等.政策干预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20(12):1776-1778.

[16] 董矗徐雅萍,龚美亮,等.高龄住院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相关基因的监测[J].医学杂志,2012, 37(3):234-237.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篇5

抗菌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耐药菌株的数量也在以极快的速度增多,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针对我们基层医院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为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规范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笔者对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以期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院 2011年1月开始在全院范围内施行综合措施干预抗菌药物的应用随机抽取2010年上半年(干预前)和2011年上半年(干预后)各500例患者的病历,分别作为A组和B组,对比分析A组和B组两组的情况。

1.2 综合干预措施

1.2.1 制订制度,宏观调控:成立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专家组,制订医院年度抗菌药物用量控制总计划;根据各个科室相关抗菌药物应用特点,参照文献[1],结合之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制订各科室抗菌药物应用比例,规定抗菌药物收入不纳入科室奖金核算,医生工资分配与抗菌药物收入脱钩;超出比例的抗菌药物收入不是科室医护人员工资收入,且在成本核算中将超比例部分进行倒扣;成立由医院感染科、医务科和药剂科组成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督组;为使医院有效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抗菌药物占患者药品支出比例,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制订考核办法,医务科和药剂科每月对各个临床科室进行考核,对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进行严厉处罚,甚至吊销其处方权,这些制度使各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更加重视。

1.2.2 强化抗菌药物使用的分级管理:根据我院临床实际情况,结合不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特性,同时依据细菌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2],将抗菌药物分为一线二线、三线等[3,4],分级给予不同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有处方权的医师可根据临床情况使用一线抗菌药物;二线类抗菌药物须由主治医师审核且签字后方能使用;三线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须由副主任医师以上或专科会诊后同意且签字后应用,临床医生选择抗菌药物时,应遵循临床指导原则,结合患者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和致病微生物种类等,同时考虑药物价格等因素合理应用。

1.2.3 对临床各级医师进行知识培训:联合我院和外院感染科、药剂科、临床药学方面的专家,组成培训专家组,通过岗前知识训练、举办药学多媒体讲座和强化班介绍新特抗菌药物等多种形式,对临床医师进行全面培训、重点培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和临床合理用药考评标准等,使各级临床医师都能依据规定自觉合理地选用抗菌药物;让护士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配制要求,做好各种细菌微生物培养标本的留样和送检工作,强化做药物敏感试验的用药观念,提高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综合素质。

1.2.4 加强前瞻性调查及回顾性的监督、检查:每周2-3次深入临床科室调查住院病例用药,对于不规范用药情况当场向主治医生指出,每周四感染管理科联合临床药师对出院病历按设计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登记表进行细致的检查, 并反馈到医务科, 在临床会议上通报。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应用 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并进行对照回顾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干预前的500 例住院患者,住院天数为(13.9±1.8)d,使用抗菌药物者317例(63.40%),抗菌药物费用188723元,其中感染和疑似感染患者104例,病原菌送检62例(12.40%),干预后的500例住院患者,住院天数为(10.4±1.5)d,使用抗菌药物者212例(42.40%),抗菌药物费用80368.80元,其中感染和疑似感染患者145例,病原菌送检121例(24.20%)综合措施干预前后的两组数据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综合措施干预前,随机抽取的500例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615例次,其中合理使用 442 例次(71.87%),不合理使用 173 例次(28.13%) ; 综合措施干预后,随机抽取的 500 例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412 例次,其中合理使用 370 例次(89.81%),不合理使用42 例次(10.19%), 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指在有明确抗菌治疗指征下,遵循高效、低毒、廉价的原则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采用合理的剂量、途径和疗程,达到控制感染、杀灭致病菌的目的;同时尽量避免细菌耐药性产生。抗菌药物是临床控制严重感染不可缺少的一类药物,科学、有效地使用能救治大量的患者,若应用不当甚至滥用,轻者延误病情,重者危及患者生命[5]。

经综合措施的干预,我院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取得了很大成效, 从综合措施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可知,经综合措施干预后,我院抗菌药物的总体使用率,患者住院天数和抗菌药物费用都有显著降低,临床病原菌送检例数明显上升, 说明本院制订的综合干预措施对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有效的,临床床抗菌药物总体使用率由干预前的63.40%下降到了干预后的42.40%,已低于国内其他相关报道[6,7],同时也低于卫生部要求小于50%的标准;临床病原菌送检率由干预前的12.40%上升到干预后的24.20%,高于国内其他相关报道[8]。

综上所述,开展抗菌药物综合干预管理后,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有了明显的改进,但仍存在着术后用药时间偏长和用药起点太高等方面的不足,仍需进一步控制,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钟初雷, 张国荣, 陈文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2): 199

[2] 孙迎娟, 孙运波, 陈庆增,等.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23): 5032

[3] 王晓萍, 王春勇.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有效提高医护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 2008(5): 101

[4] 陈文光, 蒋景华, 章泽豹,等.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4): 447

[5] 马宏宇.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5): 116

[6] 孙仁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0(6): 60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 信息化;PDCA循环管理;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1-0134-03

为了实现抗菌药物使用的管控长效机制,2011年以来我院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开发抗菌药物管理模块,尝试将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管理方法(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阶段)[1]应用于规范抗菌药使用管控[2]。为评价干预措施在我院抗菌药物应用中实施的效果,本文现对我院干预前后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1~2012年的处方、用药医嘱,通过信息系统提取并全样本统计,其中门急诊处方107 348张,普通门诊处方80 724张,住院病历31 252份,作为调研的资料。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指标要求,包括抗菌药用量控制、处方与医嘱点评、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等进行全样本统计分析,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有关科室与医师。

1.3 评价标准

采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32号),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如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门诊使用率、清洁手术预防使用率、微生物检查送检率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2 PDCA循环管控

2.1 计划阶段

2.1.1 抗菌药物选药不合理 (1)门诊用药指征不明确,有些病毒感染甚至无细菌感染使用抗菌药。(2)内科多为经验用药,选药与治疗指南不符,药物剂量不足或过大且使用频次不当;长疗程用药缺乏血常规或药敏支持。病原学送检率低,不能及时地针对病原菌进行治疗,即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的药物使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甚至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3)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规范,预防用药时间长、疗程不合理[3],抗菌药的用药起点高,伤口愈合出院带抗菌药物。(4)抗菌药联合不适当,伍用二联、三联抗菌药物构成比高,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使用重复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物。(5)管控抗菌药合理用药人工抽样工作量大,费时且误差大。(6)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反弹,缺乏长效机制。

2.1.2 分析原因 (1)管理不到位,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法律法规缺失,缺乏约束力与可操作性[4]的配套管理措施。(2)市场竞争无序,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按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3)医师对抗菌药物使用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改变不良行为。(4)医生迎合患者心理,按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使用抗菌药物。(5)医患关系紧张,为“保险”起见而盲目应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量和应用强度增加。

2.1.3 制定目标 通过抗菌药物监控软件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摸底,完善细化了《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指标》,通过行政干预控制抗菌药物使用[5],规范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不良习惯,以达到卫生部对抗菌药物管理的要求。(1)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ICU、感染科、儿科、内二科、五官科≤60%;内一科、妇产科、外一科、外二科、外三科≤50%;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送检率≥50%,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标本送检率100%(不要求病原学一定阳性,只要有用药前病原学送检即可)。绩效奖惩:低于部分每份病历扣50元;高于部分每份病历奖励10元。(2)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指标:门急诊科(门诊、儿科、外科、五官科)≤40.0%,门急诊科(内一、二科)≤30.0%;普通门诊、口腔科≤20.0%;普通门诊(皮肤科、妇产科) ≤10.0%;门诊中医科、麻醉科、康复科≤5.0%;按照处方数计算抗菌药物使用率的绩效奖惩:超过部分每张处方扣50元;低于部分每张处方奖励2元。本月未用抗菌药物奖励100元。(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①手术类型:Ⅰ类切口:良性肿瘤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乳腺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骨折术后的内固定物取出术等。Ⅱ类切口:子宫摘除术、剖宫产术、阑尾切除术等,根据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要求考评择期手术。②Ⅰ类切口甲级愈合未用抗菌药物,每份病历奖励100元。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30%,预防用抗菌药物时限Ⅰ类切口≤24小时;Ⅱ类切口≤72小时,无感染指征超过规定使用时限,超过每份病历扣50元。③抗菌药物使用符合率,按照《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执行,抗菌药物选用不符,每份病历扣50元。(4)重点处方点评影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因素,加强如围手术期超规定时限使用抗菌药物、两种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物联合注射或口服、超说明书规定剂量上限使用抗菌药物、痊愈出院带抗菌药物等处方医嘱点评。预防用药时机不符合要求,如未注明医嘱执行时间“术前30 min”、剖宫产未注明“扎脐后用”、“术中增加”、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未在“医师说明”中说明使用理由,如注明感染诊断、血常规高、CRP高、有药敏试验等,点评的问题处方每张扣50元。

2.2 实施管理阶段

2.2.1 健全管理机构 我院成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疗质量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在院长的领导下,相关科室主任与临床药师组成抗菌药物管理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牵头医务科、信息科、检验科、手术室、门诊部、护理部、感染科和抗感染专家各司其职,督促落实《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指标》等管控措施。

2.2.2 开发管控抗菌药物模块 我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开发医师处方抗菌药权限管理、抗菌药用量疗程控制、处方与医嘱点评、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等模块;能够全样本地准确及时分析评估抗菌药物使用趋势,及时对抗菌药物进行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以体现持续性改进。

2.2.3 完善管理制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加强我院合理应用的管理,完善了《抗菌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抗菌药物遴选使用建议》、《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等制度。药剂科、医务科和质检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抗菌药进行专项调查分析、处方医嘱点评。每星期通过OA系统对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警,如抗菌药使用率排名预警、医师使用抗菌药总量排序与用药频度预警,门诊与住院各科抗菌药使用强度与使用率预警、抗菌药使用数量预警。每月通过OA系统公示抗菌药使用率排名、手术使用抗菌药专项调查分析、抗菌药物使用趋势分析等,对未按规定应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医师纳入医疗质量管理绩效奖惩考核。每季度销售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各类药品预警公示、科室、医师用药金额单品种排名预警通报、耐药菌动态。

2.2.4 全员动员与加强培训 组织临床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全员培训,采取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合理用药为目标,不断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我院临床药学室印发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材料;定期进行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小讲座;增强了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责任意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同时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医师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确保抗菌药物使用安全、有效和经济。

2.3 检查落实阶段

检查落实制度的关键是执行力,及时反馈抗菌药物使用趋势,使得医师自我调控,如此不停地循环,使抗菌药物使用逐步达标。如每星期六对门急诊科与普通门诊处方、住院医师的在院医嘱抗菌药物使用达标情况,通过OA系统进行滚动预警通报(即每月通报四次,叠加时间段统计达标情况,每月底绩效奖惩),临床科室主任能够通过抗菌药物使用预警,以督促医师加以持续性改进,使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合理,减少或避免处罚。每月在《医院药事通报》上进行评估比较,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通过内部网公布。每年召开4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会议,每半年对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达标情况进行汇报并提出改进意见,遗留问题通过调整抗菌药物绩效奖惩转入下一个管控循环,使得抗菌药物的使用达标。

2.4 总结分析评价阶段

2011~2012年我院采用信息化条件下PDCA循环管控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流程,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了控制,经过持续性改进,取得一定成效,对门诊处方与出院病历按科室等各项指标进行全样本统计,基本达到卫生部抗菌药物有关要求。

2.4.1 抗菌药物使用率模块全样本统计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为82.2%,干预后为62.4%,下降了19.8%;门急诊处方总数分别为50 926张、56 422张,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为59.2%,干预后为28.0%,下降了31.2%。普通门诊处方总数分别为39 596张、21 153张,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为39.5%,干预后为15.1%,下降了24.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干预前为每百人天71.3DDDs,干预后每百人天39.2DDDs,下降了31.4DDDs。符合国家卫生部门的要求: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2.4.2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全样本统计送检率 限制使用级微生物送检率干预前为10.6%,干预后77.7%,增加了67.1%;特殊使用级微生物送检率干预后由30%达到100%;符合卫生部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的要求。

2.4.3其他模块全样本统计 I类手术切口使用时限干预后由6.5 d下降为2.9 d;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干预后由6种降为2.1种(未剔除皮试用药)。普通门诊抗菌药物静脉注射使用率干预前为8.3%,干预后为1.8%,下降了6.5%;门急诊处方抗菌药物静脉注射使用率干预前为31.1%,干预后为15.5%,下降了15.6%;与“建议综合医院门诊接受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治疗患者比例不应超过门诊人次的2%或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10%[6]”仍有差距。

2.4.4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模块全样本统计 二年门诊处方总数分别为90 522张、97 550张,每张处方抗菌药物使用平均金额干预前为36.78元,干预后32.28元,减少了4.49元。终末病历分别为14 245份、17 007份,每份病历抗菌药物使用平均金额干预前为518.84元,干预后495.05元,减少了55.8元。在门诊患者与住院患者增加的情况下,干预后节约资金91.5万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占西药使用金额比(27.6%、24.5%)与占西药出库金额比接近(25.2%、21.9%)。

3 结论

实践证明: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PDCA循环管控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突出效果,不但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节约了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还减少细菌耐药、减少或避免医师被惩罚,有效地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质量。但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还不足,如门诊抗菌药物静脉注射使用率、I类手术切口使用时限等有待调整抗菌药物绩效奖惩转入下一个管控循环。近年来卫生部相继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重要文件,要很好地执行这些文件,领导重视很重要,须根据所存在问题进一步细化《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指标》调整奖惩规定,并将其视为考评医疗服务质量的一项内容,从根本上遏制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减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量[7]。采取信息化手段建立长效机制定期滚动预警,使绩效奖惩有法可依。每周滚动通报预警结合开放抗菌药使用查询模块,医师可随时查询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更能够达到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曹荣桂. 医院管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05.

[2] 雷,赵心懋,王少利,等. PDCA循环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院,2008,12(7):56-57.

[3] 张东伟,刘会林,冯春雷. 外科急症患者抗菌药的经验治疗[J].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00-103.

[4] 吴若琪. “史上最严”抗菌药管理办法将出台[N]. 中国医药报,2011-5-31.

[5] 雷永兰,罗仁勇,周国民,等. 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策略[J]. 中国药业,2008,17(8):46-48.

[6] 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编.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释义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教材[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9.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 处方点评;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处方是医生为预防和治疗疾病而给患者开具的取药凭证, 是药师为患者调配和发药的依据, 是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药物流向的原始记录。处方点评是发现临床不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不合理处方的剖析, 及时发现问题, 合理干预, 将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卫生部2007年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 填写处方评价表, 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 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 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本院根据该办法制定了处方点评制度, 定期抽查处方进行点评分析, 以了解本院门诊用药现状, 提高处方质量,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10月19日全天西药门诊电子处方, 计数总处方张数及妇科、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和其他科室含抗菌药物、注射剂的处方张数, 对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类统计, 并作进一步分析。

1. 2 方法 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张数/总处方张数×100%;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张数/各科室总处方张数×100%;注射剂使用百分率(%)=使用注射剂的处方张数/总处方张数×100%;各科室注射剂使用百分率(%)=各科室使用注射剂的处方张数/各科室总处方张数×100%。

2 结果

2. 1 本院2013年10月19日的全天西药门诊处方总数为张, 其中对各科室的处张数, 以及含抗菌药物、注射剂的处方张数及所占总数的百分比分类统计, 见表1。

表1 处方分析统计结果(张, %)

科室 处方数 抗菌药物使用率 注射剂使用率

内科 250 37.2 28.4

外科 99 43.43 34.34

儿科 64 62.5 56.25

妇科 29 17.2 0

五官科 30 46.67 3.33

皮肤科 14 28.57 7.14

其他 12 16.67 0

合计 498 40.16 28.5

2. 2 整体上看来, 本院抗菌药物和注射剂的使用都是偏高的。抗菌药物处方中, 联合用药处方也不少, 全部为二联用药, 主要为阿奇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联用以及左氧氟沙星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联用。

2. 3 处方中使用的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使用最多, 主要品种有头孢克肟、头孢地尼、头孢丙烯。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也较高, 主要为克拉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其他类如奥硝唑、甲硝唑的使用也较高。

2. 4 本次处方点评中发现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9张,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无适应证用药、选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剂量过大、用药频率不够、联合用药不合理。

3 讨论

3. 1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控制细菌性感染、减少病死率、增加治愈率,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毒性反应、二重感染、细菌耐药性等, 尤其是细菌耐药性的传播与蔓延, 将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面临无药可医的严重局面。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不应该盲目的自行购买抗菌药使用。临床上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 2 本院门诊注射剂的使用几率较高, 主要是医生凭经验用药, 认为注射剂纯度高、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因此, 在选择药物时首选注射剂, 往往忽视了注射剂在使用中存在的潜在危害。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 应严格掌握注射剂的适应证和使用原则, 凡是可以用口服药物治疗的疾病, 就首选口服给药, 尽量不注射给药, 如果选用注射给药也应严格掌握用药次数、剂量和疗程, 尽量减少注射剂的联合用药。如此用药能减少一些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 降低注射给药对人体存在的危害。

3. 3 处方不合格情况 本次点评中出现的问题如下。

3. 3. 1 临床诊断不明确或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临床诊断为“上感”, 却开具胃肠类用药;临床诊断为“外伤”开具抗菌药, 规定诊断用语为“外伤伴感染”;诊断书写不全导致诊断与用药不符等。临床诊断是医生行医治病、开具处方的根本, 还需仔细认真。

3. 3. 2 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 如口炎清颗粒的用法是6 g/次, 1~2次/d, 医师普遍开成3次/d, 此外还有同类药物重复使用、药物应用剂量偏大等。药物用法用量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师在开具药品时不可盲目用药。

3. 3. 3 开具药品用量超过7 d用量 开具的药品量是关系到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方面, 本次点评有不少处方中药品的用量超过7 d。急诊处方不超过3 d用量, 普通门诊处方不超过7 d用量。对于需长期服药的情况, 也应定期检查, 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做到合理用药。

3. 3. 4 超范围用药 如外科开具妇产科处方, 儿科开具高血压等慢性病处方等, 属个别现象, 加以注意即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抗菌药物;门诊处方;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1]。为了解某院门诊贯彻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及时完善合理用药检查和指导的工作制度,有效地持续提高用药合理水平。回顾性随机抽查2010年1至12月门诊处方10655张,对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逐一审核、统计、分析和总结。

1 资料和方法

抽查某院2010年1至12月门诊处方10655张,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概况、各类抗菌药物处方所占比例、使用科室、使用频次前5位及不合理使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使用概况统计本次共抽查处方10655张,其中使用抗菌药的处方4190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32%。门诊抗菌药物单用抗菌药物的处方3436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82.00%;二联抗菌药物处方746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7.80%;三联以上使用抗菌药物处方8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0.19%。口服抗菌药物处方3062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73.08%,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452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10.79%。

2.2 各类抗菌药使用情况及给药途径表2显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为临床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种类,分别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35.37%、26.68%和16.37%。

2.4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统计该院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统计,见表3。

2.5 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诊断

3讨论

3.1 抗菌药物使用概况表1统计结果显示,该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39.32%,高于WHO要求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30%的标准和国内合理用药水平较好的医院 [2-3]。

近年来,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增加,与抗菌药物过度应用呈正相关,临床医师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对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至关重要。

表1说明该院门诊抗菌药物以口服为主,符合门诊患者轻症感染以口服抗菌药物为主要途径的做法;注射剂使用率与国内合理用药水平较高的医院基本一致[4]。为减少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患者经济负担,门诊使用抗菌药物应执行WHO提倡的“能口服的就不肌注,能肌注的就不静滴”原则。

3.2抗菌药物使用种类表2说明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和国内其他地区情况相同。头孢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因此在门诊广泛使用。

3.3 抗菌药物品种使用频次图1可见,该院门诊使用抗菌药物频次列前5位的药品分别为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1),罗红霉素胶囊、螺旋霉素、乳酸左氧氟沙星片,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分别为10.69%、9.93%、9.79%、9.59%、8.91%, 表明门诊使用的抗菌药物大多为广谱抗菌药物。本次调查发现,门诊使用的头孢菌素多为头孢三代口服制剂,说明医师选择抗菌药物品种还需更严谨,如“前列腺炎”使用在前列腺组织和前列腺液中浓度较低,达不到有效浓度的头孢克肟分散片;如“皮肤挫裂伤”使用头孢地尼、螺旋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与螺旋霉素同属大环内酯类药物,其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基本相似,不同的是结构上红霉素与罗红霉素为14元环,螺旋霉素为16元环,但价格相差悬殊,螺旋霉素使用频次提示该院门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品种在综合考虑“安全、有效、经济”还需进一步提高。

3.4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分析

3.4.1无指征用药或预防用药指征不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抗菌药物使用必须具有明确指征。本次调查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或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放宽的处方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4.61%,如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处方使用抗菌药物明显违反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如属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临床诊断应注明清楚。还有妇科的绝经前出血、月经失调使用抗菌药物;等等。这既有患者夸大抗菌药物效果,思想上强烈要求使用抗菌药物的因素,也有医师自信心不足盲目使用抗菌药物的因素。无数事实证明,合理用药既需要医师、药师、护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认知。

3.4.2用法不恰当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给药间隔时间、给药方法均影响到疗效。β-内酰胺类抗菌药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应一日给药多次,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的4-5倍时,杀菌速率达到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MIC时间的长短有关,血液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值时,细菌迅速重新生长繁殖。本次调查发现部分处方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一日给药一次,给药间隔时间不合理。还有口服抗菌药物处方外用,如:甲硝唑片属口服制剂,适宜在胃液环境(PH值1.3~1.8)崩解、释放后被吸收。阴道PH值4.5~5.5,甲硝唑不适宜阴道PH值环境给药。口服制剂和阴道用制剂的质量标准也不同,阴道给药制剂对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制标准比口服制剂高,说明临床医师对药剂学知识了解甚少,应加强与药师交流,少犯低级错误。抗菌药物口服制剂餐前口服处方未注明,此种情况为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最常见现象。同一种药物说明书与专业参考书的用法不同也是造成用法混淆的原因,如《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实用抗感染治疗学》注明食物对罗红霉素的影响较大,应餐前口服以避免降低其生物利用度,但说明书未明确注明。

3.4.3 剂量不合适抗菌药物治疗病原菌所需的药物剂量,应依据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参数考虑[5]:①给药后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抗菌药物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的比值(AUC/MIC);②血药峰浓度与最低抑菌浓度的比值(Cmax/MIC);③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T>MIC)。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Cmax/MIC、AUC/MIC的比值,一般治疗轻、中度感染时,Cmax/MIC值需达到4~8,严重感染时以8以上为宜。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持续的时间,一般认为血药浓度超过MIC持续的时间应至少≥40%~50%的两次间隔给药时间,才能取得较满意疗效。因此,以常用量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感染,可迅速取得效果。《处方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医师应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本次处方调查发现存在抗菌药物用量与说明书用量不一致的现象,如处方中诺氟沙星胶囊治疗肠道感染口服一次0.2g,tid,不符合说明书用量0.3~0.4g,bid;处方中头孢地尼胶囊用于直肠炎,0.1g,tid,不符合说明书用量0.3g,bid等等。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师必须认真对待用药剂量,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不管口服还是肌注、静滴。

3.4.4 联合用药不合理(1)杀菌剂+抑菌剂:如支气管肺炎患者注射用头孢硫脒+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头孢硫脒为繁殖期杀菌剂,其作用机制为主要抑制肽聚糖合成的第三步合成,阻止肽聚糖链的交叉连结,使细菌无法形成坚韧的细胞壁;阿奇霉素为快效抑菌剂,其作用机制为作用与核糖体的50S亚单位,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上的位移,抑制肽链的延长和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因此与繁殖期杀菌剂合用时有导致其活性减弱的可能,临床应考虑使用。(2)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近年来发现氟喹诺酮类与头孢菌素类有部分交叉耐药,细胞膜通透性降低可能为产生交叉耐药的主要原因,并且两药联用肝肾损害增强。(3)抗菌药物与微生态制剂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多数学者认为,原则上任何微生态药物在使用时应避免与抗菌药物联用;或选用敏感、高效、窄谱的抗菌药物,并分开服用;或选用酵母菌、乳酸菌等死菌制剂,以免影响微生态制剂药效发挥;或控制感染后再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菌群失调。但此次调查发现腹泻、肠胃炎等疾病的治疗过程发现处方使用微生态制剂和抗菌药物联用但未注明分开服用时间的现象。

3.4.5 溶媒选择不当临床使用药物选择注射用法,需要合适的溶媒溶解或稀释后经静脉输入患者体内,溶媒的选择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医师应选择药品说明书标示溶媒来溶解或稀释药物,使配成药液,浓度适宜,既产生最佳药物治疗效果,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从表4可见,本次检查处方发现门诊使用头孢硫脒选择溶媒的正确率仅为50.9%,头孢美唑钠为69%,头孢他啶为78.6%。其原因是处方医师没有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也不了解药物理化性质。

3.4.6 喹诺酮类抗菌药应用不合理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明确规定抗菌药物只能经验用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治疗。制酸剂、含钙、铝、镁等金属离子的药物、多种维生素可减少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应避免同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与喹诺酮类药物合用可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并有发生惊厥的危险性。图3可见本次检查处方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符合规定的处方仅为65.9%,还有34.1%处方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符合规定,必须加大技术干预力度才能根本上纠正不合理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该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说明医院重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还存在多数医疗机构普遍存在问题如无适应症用药或诊断不全、用法用量不当、联合应用不合理等现象。有研究表明,严格实施《处方管理办法》、多科室协作、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以及管理层面的干预可有效提高门诊处方质量包括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曾颖,杨敏,刘晓琦.我院门诊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调研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6):737

[3]关爱武,李玲,盛琳等.我院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现场调研[J].中国药房.2007,18(25):199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 抗生素 出院病历 门诊处方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013

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常用的药物,然而,在基层医院中,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现象相当普遍,且越来越严重。根据这种情况,卫生部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重点对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规范。

规范方法

医院与临床各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制定《朝阳区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将各科室抗生素临床应用情况作为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按照管理办法规定,医院开设感染性疾病科和临床微生物室,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

医务科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朝阳区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临床医生、临床药师进行培训,考核通过给予抗生素处方权和药剂师调剂资格。

医院对全院门诊处方、疗区处方、门诊病历、疗区运行病历、出院病历进行抗生素质控,每月对全院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科室给予通报,责任人给予扣款,每月对全院的抗生素按照使用数量和金额,排出前10位,对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进行通报。

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1年9月共出院病历1029份,其中内科疗区出院病历432份,神经内科疗区出院病历339份,外科疗区出院病历258份;抗生素药物使用病历281份,其中内科疗区抗生素药物使用出院病历123份,神经内科疗区抗生素药物使用出院病历56份,,外科疗区抗生素药物使用出院病历102份;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7.31%,内科疗区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8.47%,神经内科疗区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6.52%,外科疗区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53%,不超过卫生部规定的60%;2011年7月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4.9DDD,8月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2.7DDD,9月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3.11DDD,控制在40DDD以下。

医院现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以非限制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为主,特殊使用级抗生素为头孢吡肟。临床医师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和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在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上,经治医生使用非限制使用级别的抗生素,病程记录中有上级医生查房签字,病历中有限制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申请表。

处方分析

2011年7月份门诊处方3108张,其中抗生素处方839张,门诊患者抗生素处方比例为19.3%,未超过20%;8月份门诊处方3706张,其中抗生素处方1119张,门诊患者抗生素处方比例为22%;9月份门诊处方3815张,其中抗生素处方813张,门诊患者抗生素处方比例为21.3%。8月、9月门诊患者抗生素处方比例超过卫生部规定的20%,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门诊处方11张,应继续加强门诊医生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管理。

外科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术前30分~2小时,一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24小时。但是临床上有个别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因疾病原因和个人体质问题,导致抗生素应用时间超过24小时。

讨 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用药频次;避光;合理使用

[Abstract]Objective:Lean clinical departments in our hospital using fluoroquinolones drug form medical records drug use.Methods: Sampling in Q4 2010 in our hospital clinical departments use of fluoroquinolones (fleroxacin injection) form the hospital medical records of 100 copies,for analyzing the drug use.Results: Found that the widespread use of fluoroquinolones in clinical (fleroxacin injection),frequency is not correctdid not pay attention when using "dark";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 physi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Conclusion: Enhance clinicians to study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for clinic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issues,"strict control the Indications of fluoroquinolones (fleroxacin injection) ,learn more about drug usage, dosage, contraindications information,rational use of fluoroquinolones (fleroxacin injection).

[Key words]frequency of administration, dark, rational use.Retrospective

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主办的首届合理用药会议暨2011年世界卫生日开展了“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的主题活动。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选择的药物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疗程是否与患者的感染状况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宜,目的是有效控制感染,同时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要求医院要有严格的管理措施促进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临床医生使用抗菌药物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为了提高临床药物的治疗水平,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与经济。我科临床药师,采用定期对某一科室的的某一病种的用药情况进行抽查的方式,加大了对临床用药的检查和监督力度。2010年4季度,调查了我院临床科室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住院病历用药情况且进行了分析。(因为氟罗沙星注射液用量偏大,所以选择其作为调查的品种)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的来源

抽查我院2010年4季度我院临床科室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氟罗沙星注射液)的院住病历100份,其中内一科43例、外一科2例、外二科20例、内三科18例、眼科11例、耳鼻喉科6例,对氟喹诺酮类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中男性52名,女性48名。年龄最小的29岁,最大的80岁。平均住院天数为8.83天。

1.2调查内容

将所抽查病历按设计好的表格(包括住院号、性别、年龄、出入院时间、诊断、药物品种、剂量、给药方法、起止时间、应用指针、实验室检查、用药合理性分析与评价等)逐项填写,并统计分析,将结果及时上报医务科及临床科室。

1.3评价标准

依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2005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文献和药品说明书,同时结合我院具体用药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2结果

在调查的使用氟罗沙星注射液的院住病历100份中,有54份(占54%)使用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问题是:

1)、在使用时应该注意避光,临床科室除了内一科在住病历医嘱单上标明“避光”外,其他临床科室均没有标明和执行。

2)、没有注意患者的生理状况,部分患者年龄在70-80之间,肝、肾功能已经减退,用药量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给药。通常使用量为正常成人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二患者四分之三的量,但是临床医生在用药时仍然根据标准成人的量在进行使用,其中内一科有21例没有根据生理状况调整用药剂量。

3)、没有注意用药频次,氟罗沙星注射液为浓度依赖型药物,药物的量应该一次性给足,才能够有效地发挥药物疗效,而增加用药的频数,不仅不能达到增强治疗效果的作用,反而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上部分用药频次为一日二次是错误的,应该为一日一次,(其中眼科有3例,外二科有10例,内三科有18例)希望今后在用药过程中予以改正。

3分析

3.1做药敏实验极少,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缺乏依据

100例中有15例做了药敏试验及病原学送检,占15%。有3例做了药敏实验,占3%。但是临床医生并没有按照实验结果用致病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这说明临床医生对药敏实验结果重视度不够。

3.2抗菌药物使用

调查中发现,主要是使用氟喹诺酮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者两类合用,这与临床的病例有关,大部分是呼吸系统疾病及泌尿道系统疾病,100例患者患者都使用了氟喹诺酮类药物或者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有24例单独使用氟罗沙星注射液。在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76例中:头孢哌酮舒巴坦+氟罗沙星注射液那有36例。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氟罗沙星注射液有8例,注射用头孢他啶+氟罗沙星注射液有8例,头孢替唑+氟罗沙星注射液有4例,氟罗沙星注射液+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有4例,氟罗沙星注射液+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有4例,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氟罗沙星注射液有4例,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氟罗沙星注射液+甲硝唑注射液有4例,氟罗沙星注射液+甲硝唑注射液有4例。

在用药过程中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用药频次问题,根据PK/PD理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氟罗沙星注射液为浓度依赖型的抗菌药物且具有抗菌药物后效应,其特点是浓度越高,杀菌能越强,杀菌效果与单位时间的最高浓度有关;另有研究表明,当AUC/MIC>125时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0%和82%,同时增大AUC/MIC值,可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因此一次性给足足够的浓度非常重要,可以更好的发挥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使病人获得最大利益。①并且药品说明书上明确规定使用方法为一日一次。在使用氟罗沙星注射液的有33例中,为一天二次,;氟罗沙星注射液为浓度依赖型药物,只有一次性达到足够的血药浓度,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因此使用频次应为一天一次。

2.临床广泛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②但是我院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疾病除了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外,还有眼角膜溃疡,继发性肺结核,甚至面部泡疹都在使用,这与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是不符合的。

3、建议在采用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及时留取感染部位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2-3d,待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疗效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实现个体化给药。

住院平均费用为5524.44元,平均药品费用为2353.50元,抗菌药物平均费用为885.93元。平均每天用药费用是266.53元。平均药品费用/住院平均费用为42.6%;抗菌药物平均费用/平均药品费用为37.64%;抗菌药物平均费用/住院平均费用为16.04%。按医院等级达标的合理用药比例要求:抗菌药物平均费用/平均药品费用应控制在30%以下,平均药品费用/住院平均费用为45%以下。我院平均药品费用/住院平均费用比例是正常的,抗菌药物平均费用/平均药品费用是正常的。

4讨论:

转变错误的用药观念,纠正错误的用药行为,摒弃错误的用药习惯,切实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并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自觉抵制抗菌药物的滥用。由以上分析表明,我院临床科室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应用存在不合理性(注意抗菌药物的用药频次、注意患者的生理状况调整用药剂量、注意在使用过程中应该避光,增加药品敏感性实验的数量,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随着2011年卫生部在全国进行的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工作的开展。对临床医生定期进行临床用药督导和专科用药指南的学习显得更加必要,以上发现的情况已经与临床科室主任联系,对发现问题的医生进行了沟通,科室再次组织临床医生对《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38号)的学习,并按照要求贯彻实施,从而使我院药物的应用更趋于合理。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