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3:38:20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范文篇1

1资料和方法

1.1患者临床资料。对于我院本次开展的研究工作,将我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这一段时间收治的80例妇产科治疗中使用了抗生素药物且患者临床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这些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得知,其使用到的抗生素药物主要包括大环内酯类以及头孢菌素类等。对所有的患者进行临床随机编码,然后从中随机抽选出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临床护理中开展常规护理内容,患者年龄21~66岁。剩下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在临床治疗中采用的是护理干预模式,患者年龄22~66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础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1.2方法。对于本次研究工作,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的是不同的临床护理模式,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模式主要是在患者进行抗生素药物治疗之前对其进行皮试实验,确认患者无不良反应之后对其进行临床治疗。在治疗时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其年龄等调整不同的滴注速度,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滴注治疗过程中的情况。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是护理干预模式,其具体的护理对策为:第一,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日常抗生素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对患者日常临床中常见的抗生素药物有全面的了解,同时掌握不同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状况,并对不良反应发生后的应对策略进行学习。第二,对于抗生素药物的配备,一般情况下是现配现用,但一些医院由于护理人员不足,其往往会将所有的抗生素药物一次性配备完成,这种情况会使得抗生素药物出现沉降或者污染等问题,导致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感染和不良反应的几率大大增加。第三,在患者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反映进行全程监测,发现患者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时需要及时停止抗生素药物的滴注治疗,同时通知治疗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等。1.3统计学方法。针对本次研究工作,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数据采用的是SPSS18.0软件统计,临床治疗过程中的资料计量则是采用均数±标准差方式进行表示,对于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性检验采用t,在两组患者的差异性满足P<0.05时,代表数据统计差异性明显。

2结果

在临床统计完成之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数据,对照组患者,其在临床护理完成之后,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21.8%,明显优于观察组画患者(9.1%),且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面是具体的统计数据。

3讨论

对于妇产科疾病患者,其在临床手术治疗中非常容易发生感染情况,为了更好的降低患者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医院往往会对妇产科患者进行抗生素药物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抗生素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对这些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临床护理治疗中出现不灵反应的几率。对于抗菌药物的毒性反应,其主要分为耳毒性和肾毒性,在当前的妇产科临床治疗中,出现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事实大环内酯类,对于这类药物,其在临床使用中通过加强对药物剂量和滴注速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够在毒性反应的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而对于过敏反应,其主要发生在青霉素等头孢菌素类药物中,对于这类药物,其在进行使用之前需要对患者的过敏病史进行了解,同时通过皮试感应对患者进行测试,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过敏反应的出现。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妇产科患者,其在临床治疗中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进行使用,能够使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大大降低,在本次研究工作中,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人数仅仅为9.1%,对照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高达21.8%,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差异性非常明显,P<0.05。

参考文献

[1]常玉敏.针对妇产科用药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184-185.

抗菌药物范文篇2

[关键词]抗菌药物;Ⅰ类切口;围手术期;药学干预

Ⅰ类切口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手术类型,该类手术局部无炎症、损伤,不涉及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等器官,一般情况下不需应用抗菌药物,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预防感染,会预防性的应用抗菌药物[1]。据统计,多数医院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不仅会增加经济资源浪费,还会增加用药不安全概率。为了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实施必要的干预非常必要。本院在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中应用药学干预,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Ⅰ类切口患者12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22~68岁,平均(38.16±3.75)岁;研究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3~66岁,平均(39.05±4.0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常规应用抗菌药物,剂临床医师根据患者手术情况、病情以及生理状况应用相关抗菌药物进行感染预防。研究组的患者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适应展开药学干预,根据本院围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规定制定出Ⅰ类切口围手术抗菌药物的标准与规范。用药前临床药师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解,分析检验报告,对临床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对存在问题处积极与医师沟通,并制定出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用药期间,做好药学监护,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若用药后患者发生异常反应,应及时与医师沟通,并调整用药方案。危重患者,临床药师应向患者结家属讲解药物使用相关注意事项,并告知家属或患者,有任何疑问,可随时咨询。1.3观察指标。详细记录各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平均费用、住院平均费用,对两组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进行比较分析。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应用费用以及住院费用比较。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抗菌药物应用费用以及平均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分析。研究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为90.00%(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6例、抗菌药物应用合理54例),低于对照组的48.33%(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32例、抗菌药物应用合理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不仅能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中开展药学干预,还可促进临床医师与药学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对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治疗有积极作用[2]。为了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本院在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中展开药学干预,与常规用药管理相比,实施药学干预后,临床药师会对医师开出的处方进行审核,对用药不合理处积极与医师进行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对临床用药安全性、合理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另一方面,临床药师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能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临床用药的必要性、注意事项的了解,能提高患者对临床工作的配合度,还能降低患者擅自增减、停用药物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方面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抗菌药物费用方面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药学干预在提高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中的应用价值。综上,对Ⅰ类切口围手术应用的抗菌药物实施药学干预,能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降低患者抗菌药物费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林家萍.药学干预对提高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J].抗感染药学,2019,16(4):603-605.

[2]姜彩娥,曹利波,张健维,等.临床药师干预钻颅血肿外引流术、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1):1181-1185.

抗菌药物范文篇3

目前,我国的医疗领域对于抗菌药物的应用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抗菌药物的大规模使用已经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抗菌药物对于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所以其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对于抗菌药物的大规模应用,普遍存在较多不合理的情况。一定程度的滥用不但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还容易引起耐药菌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危险事件发生,对患者自身健康和公用医疗卫生的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总结我国目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1)对于临床指征不明的病例,存在错误用药情况;对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错误使用抗菌药物,造成抗菌药物滥用情况时有发生。(2)临床中存在错误应用对感染细菌不敏感,或使用具有耐药性的抗菌药物的案例。对于安全性存疑的抗菌药物,没有经过仔细斟酌比对就进行使用,造成了用药危险事件发生。(3)许多医院科室采用大处方诊疗,对于抗菌药物,动辄进行联合应用。方法不当,导致许多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延长了住院时间,且效果不佳。

2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与临床合理应用

2.1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首先要保证使用药品的安全性,以及对症治疗的绝对安全。在此前提下确保治疗效果,在用药过程中严格应遵循明确的用药规范。其次对于非感染性疾病,或者已经确诊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严格禁止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病原学检查和药敏培养应认真执行,根据显示结果,审慎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与此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产生和二次感染事件的发生。对于急性感染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72小时后,如果患者仍没有明显改善症状,则要判定药物使用是否对症,以便及时更换药品,确保治疗及时。最后要注意避免随意性联合用药。2.2TDM临床药学研究应用。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对于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具有积极意义。治疗药物监测(TDM)是目前我国开展临床药学抗菌药物干预的有效方法。TDM是近年来医学领域出现的一门新的学科,其主要研究目的,即通过对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测定,同时利用药学原理进行分析,促使用药的个体化和针对性,使患者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反应,同时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TDM对于氨基糖苷类药物、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治疗指数较低、适用安全范围较小的药物,能够进行实时的血药浓度监测,以便及时调整剂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2.3药师临床治疗。药师的临床治疗是临床药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临床药师参与查房,与临床医师交流探讨,共同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对于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具有积极意义。临床药师利用自己的专业药学知识,对抗菌药物的熟悉,在对抗菌药物的选择、给药手段、用药剂量方面给与临床医师以专业性建议。这种诊疗方式大大提升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在疾病治疗监测过程中,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同时对患者进行药物检测,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研究具有个体针对性的合理用药方案。

3药学对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作用

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药学对于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效的药学干与引导,可以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水平与安全性。据某市人民医院,对于抗菌药物用药过程进行药学参与的案例总结分析,显示在治疗过程中,没有进行药学分析的病例,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率为45.3%。而进行了药学指导干预后的治疗病例,药物不合理利用率降至了32%。同时,在进行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药学干预大大减少了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疗程,极大地减少了治疗费用,降低了患者的负担。采用循证药学的手段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管理。对比管理前后病例治疗的有效率,可以发现,采用循证药学治疗后,患者的用药有效率大大提升,感染复发率得到降低。管理后患者的抗菌药物胜率、联合用药率、抗菌药物持续使用时间均优于管理前,细菌学检查率或药物敏感性试验率高于管理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低于管理前。循证药学可有效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从而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药物滥用及药品不良反应等情况的发生,对临床药物治疗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见,药学对于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而广泛深入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安全合理应用,对与我国的医疗卫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目前我国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过多和滥用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情况极大地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和无效治疗,带来了许多严重危险后果。因此,如何安全合理的科学使用抗菌药物,是目前医疗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药学为中心,探讨了药学在抗菌药物临床干预中的方法和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药学对于临床抗菌治疗的干预过程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真正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高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平,金大源,玮琴.开展全程化药学服务,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中国药房,2015(05).

[2]滕永和,李洁.临床药师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J].中国药事,2013(11).

抗菌药物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查2006年1月至12月儿科出院患者病例200份,记录患者细菌感染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包括抗菌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是否做过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按预先设计好的调查登记表规范填写,然后进行统计。

2结果

2.1抗菌药物使用率

调查的200例患儿中,使用抗菌药物198例,使用率99.0%,单独用药、二联及三联用药使用率分别为22.5%、62.5%、15.0%。

2.2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按金额排序依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脂类(阿奇霉素)等。

2.3病原学检查情况

198例应用抗菌药物病例中,仅有2例有明确的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其余均凭经验给药,而无明确的细菌感染相关依据

2.4给药途径

全部患儿均采用静脉给药,少数结合口服及雾化给药,其中静脉+口服给药15例、静脉+雾化给药25例。

2.5给药方法

抗菌药物给药方法1次/d有168例,占84.0%,2次/d有30例,占15.0%。具体见表1。

3讨论

抗菌药物范文篇5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药学;作用

抗菌药物在目前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相关药物的耐药性也随之上升,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对患者造成多方面不良影响。故本次我们从合理用药角度对药学的详情进行刍议,目的在于总结相关经验供广大同僚参考,现将详情实施分析总结,并作出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将前一年未使用药学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作为对照组数据,将后一年应用药学管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作为观察组数据。两组分别纳入100例处方进行分析,100例处方分别对应的患者一般情况均无显著差异,故组间可比(P>0.05)。本次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同时院内有关科室表示愿意支持本次研究。1.2方法。对照组的抗菌药物处方开具,主要是医生按照患者的病情诊断情况给予用药,同时其处方完整;观察组则在处方开具前,基于患者的病情和药学知识,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斟酌和把握。后对两组含有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包括用量用药不当、用药时间过长、药物连用不合理、无适应症用药等情况,并对其最终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比[1]。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中计数资料以例(n)统计、计量资料用“x±s”统计;并分别使用x2检验、t检验,检验后P值在0.05以内表示两组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0.0软件。

2结果

观察组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时间为(11.31±2.03)天,短于对照组的(17.32±3.04)天;同时观察组的不合理联合用药、无适应症用药、用药时间过长等不合理用药现象均少于对照组,两组详细数据见下表1。

3讨论

本次我们针对药学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可见:观察组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时间为(11.31±2.03)天,短于对照组的(17.32±3.04)天;同时观察组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其结果产生差异的机制可能在于:药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抗菌药物使用的过程中,将药学的相关知识融入进去,充分考虑到不同药物的作用机理、联合效果、使用禁忌症等方面特点,将抗菌药物合理开具到对应的疾病中,从而使得处方可以在用药少、时间短的基础上对患者获得良好效果,提高患者疗效的基础上,实现药物的经济学价值[3]。从人文角度而言,药学则是从患者的利益角度出发,考虑到患者的切身利益,实现药物的安全、经济、有效,同时这也是最为合格药师的重要使命和责任[4]。而本次对照组在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医师按照患者的疾病诊断情况进行处方开具,并未切实应用到药学的相关知识,观察组在抗菌药物使用时,则从药学的专业角度出发,尽可能对各个处方的用药情况均进行科学、合理的斟酌,使得不合理用药现象明显减少,并实现了药物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起到良好效果的价值,因此药学的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药学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显著,可降低不合理用药现象,缩短药物应用时间,因而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彦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中循证药学的应用意义评价[J].中国处方药,2017,15(6):50-51.

[2]何兆红.循证药学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8):1135-1137.

抗菌药物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我院临床药学室在2011年4月份随机抽取2010年12月份~2011年4月份住院肾内科归档病历30份,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18岁,平均年龄45.93岁;住院时间最长的39天,最短的1天,总天数278天,平均住院天数9.27天。

1.2方法

分别记录住院病案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入出院时间、疾病诊断、手术情况、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病原菌检测情况、阳性标本+药敏试验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根据WHO建议,用限定日剂量[2](defineddailydose,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rugutilizationindex,DUI)作为医生是否合理用药的指标,对应用的药物作统计分析,以此来分析用药的合理性。DDD值的定义为:药物达到治疗目的所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DDD值参照WHO制定的DDD(《药品的解剖学治疗学化学分类索引》)和《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新编药物学》(16版)等权威书籍和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成人平均日剂量及我院常规日用剂量。用药频率(DDDs)=总用药量/DDD,DDDs是不同药品间消耗比较的指标,DDDs越大,药品使用的频率就越大,反映临床对该药的选择倾向就越大;DUI=DDDs/实际用药天数,DUI>1为用药不合理,DUI≤1为用药合理。

2结果

2.1抗菌药物应用品种情况(见表1)

本次抽查的30份病历中,有20份病历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6.67%。使用品种共涉及4大类13种抗菌药物(成分相同,剂型、规格或品牌不同者以1种计)。其中头孢菌素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10种、喹诺酮类1种、青霉素类1种、大环内酯类1种。以头孢菌素类使用人次最多。

2.2使用抗菌药物DDDs及DUI值(见表2)

使用的抗菌药物经过计算得出DDDs排序及DUI值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抗菌药物DDDs排序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美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所用的抗菌药物除克拉霉素、头孢呋辛DUI>1外,其余均DUI≤1。

2.3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20份病历中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中单用16例、二联3例、三联1例,可见单用抗菌药物所占比例位于之首。单用多为头孢美唑、头孢呋辛、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地尼、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阿莫西林;二联可见于头孢美唑+头孢唑肟或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头孢地尼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唑肟;三联可见于左氧氟沙星+头孢唑肟+头孢美唑,见表3。2.4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情况(见表4)本次抽查的30份病历中,有8份病历用于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占26.67%。其中在7份中段尿培养标本中,只有2份检测出大肠埃希菌,其他检测菌均为阴性;1份全血培养标本中,无阳性菌检出。

3讨论

本次调查的我院住院肾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6.67%,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抗菌药物应用率<50.00%的要求还有所差距。所抽查的病历中,DDDs排序前3位的是分别是头孢美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反映出我院住院肾内科对以上3种抗菌药物的选择倾向性大,不过在病历抽查中的克拉霉素使用仅为一个特案病历患者,该患者慢性肾脏病5期并发慢性浅表性糜烂性胃炎,出院带药克拉霉素总量有9天之久,而住院期间用药仅3天,由此可以看出克拉霉素并非能反映出住院期间用药的倾向性。所用的抗菌药物除克拉霉素、头孢呋辛DUI>1外,其余均DUI≤1,本次抽查的克拉霉素主要是用于肾内科并发的慢性浅表性糜烂性胃炎,日用量0.5g/次,2次/日,符合国内推荐根治Hp阳性患者的二、三联疗法,这种推荐的日剂量已经超过DDD值,如此计算出的DUI值在合理用药的研究中已无多大临床意义。说明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3.1存在的问题

3.1.1出院带药没有注明剂型或给药途径查病历00299156,出院带药没有剂型及给药途径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不合适。

3.1.2联合用药不当窄谱速效抑菌剂克拉霉素与繁殖期杀菌剂阿莫西林联合用药时间未错开。查病历00299156,住院用药及出院带药期间同时使用克拉霉素与阿莫西林,不合适,应该在病历记录上注明分开使用时间。根据头孢美唑[3]说明书,头孢美唑半衰期为(1~1.2)小时,主要以原形经肾排泄,6小时内经尿排出给药量的85%~92%,肾功能减退者药物排泄减少,血浓度增高,血浆半衰期延长,如与呋塞米等强利尿药合用,可增加肾毒性,查病历00295054,该患者慢性肾脏病5期、肾性高血压、全心功能衰歇伴尿路感染,给予头孢美唑静滴7天,期间6天给予呋塞米静脉注射,应引起临床重视。

3.1.3选择用药不当根据头孢美唑[3]说明书,该药可影响乙醇代谢,使血中乙酰醛浓度上升,出现双硫仑样反应,使用本药期间和用药后1周内应避免饮酒,以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查病历00307879,该患者因酒精中毒,医嘱给予头孢美唑预防抗感染,显然不合适,另外该患者在使用头孢美唑期间,同时静脉注射呋塞米一次,也是不适宜的,应该引起临床上重视。

3.1.4更换抗生素过于频繁或重复用药查个别病历如病案号00081828,该患者尿路感染,急性肾盂肾炎,住院13天,住院前后先后使用5种抗菌药物,其中氟喹诺酮类1种(左氧氟沙星)、头孢抗生素类4种(包括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美唑、头孢地尼)。根据3月7日10:00医嘱记载,病人在入院前考虑尿路感染已经自行口服头孢地尼抗感染4天,入院后长期医嘱先后改用左氧氟沙星静滴(3月7日)、头孢曲松静滴(3月7日)、头孢唑肟静滴(3月7日~18日)、头孢美唑静滴(3月18日~19日)其中临时医嘱头孢唑肟3月8日静滴1次,说明该患者入院前后17天内(不包括出院带药)先后共使用了4种头孢类抗生素和1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之后出院带药还开写口服左氧氟沙星胶囊12天,头孢地尼分散片14天。另外长期医嘱开写是否科学,因为当天开的长期医嘱如果没有加以说明,笔者认为当天就应该认可使用,若此同一天内就有重复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嫌疑(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头孢唑肟+头孢美唑),不严谨。

3.1.5越权使用抗菌药物按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细则》的规定,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线管理,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规范使用、防止滥用,如确需超越权限使用“①必须注明使用理由,②由上级医师签字”。查病历00273294,头孢美唑属于二级管理类抗生素,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可以开用,住院医生开用属于越级使用,必须请上级医师签字,该病历未见上级医师签字,不妥。

3.2合理用药探讨

抗菌药物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群众用药安全,完善药物管理体系。通过整治工作,强化抗菌药物依法经营流通意识,规范抗菌药物流通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我市抗菌药物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体系。

二、整治范围及主题

范围:全市抗菌药物有关经营企业

主题:促进抗菌药物管理,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三、实施阶段及工作措施

(一)部署启动阶段:2012年5月

1.宣传动员

相关药品经营企业制定抗菌药物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对内教育与对外宣传等途径,营造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

2.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各相关科室及药品经营企业为主体,成立本单位抗菌药物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于5月15日前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邮箱备案存档。

(二)检查整治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6月

1.自查自纠阶段: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20日

各相关药品经营企业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管理相关规定进行自查自纠,主动对发现的问题加以纠正、整改,并做好整改记录。

2.指导检查阶段:2012年5月21日至2012年5月31日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药物流通领域对全市药品经营企业进行随机抽查。检点包括凭处方销售处方药、药品分类管理及执业药师在岗情况等。与相关药物经营企业签订《规范抗菌药物流通保证书》,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者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3.专项检查阶段: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6月20日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展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的专项检查,加大对药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药品零售单位的负责人和营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凭医师处方销售处方药。对患者要凭处方报销等特殊原因造成处方留存确有困难的,零售药店要做好详细处方登记及销售记录,确保用药安全。终止妊娠药品和蛋白同化制剂等零售药店不得经营的品种,严禁违规销售。

4.总结上报阶段:2012年6月21日至2012年6月30日

各有关单位要及时将本单位内开展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检查结果和工作总结上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三)督导检查阶段:2012年7月至2012年10月

1.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不定期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各企业整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2.各相关企业及时上报检查结果及整改情况,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形成总结报告,上报市局,并积极准备迎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督导检查,确保我市抗菌药物整治工作万无一失。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本次整治工作是近期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为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相关部门、企业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扩大宣传,广泛动员。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时期敏感,意义重大,各相关部门、企业要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通过各种渠道,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动员全社会人民参与,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监督。

抗菌药物范文篇8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提取某二级医院信息系统2006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数据,调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各项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及采取干预措施后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

1.2调查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计算方法统计抗菌药物使用各项指标,本次调查的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也不包括滴眼剂、滴耳剂、软膏剂、阴道片等外用抗菌制剂[2]。

1.3干预措施

该院于2006年底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开始采取干预措施,主要是建立安全用药文化,统一文化价值观,使不合理用药会给患者带来伤害、患者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医生应用抗菌药物由传统的经验用药转变为循证应用、精确用药。其次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合理用药的知识培训力度,并进行考核;职能科室跟进,检查督导临床应用情况;利用信息化技术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2006年该院制定并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分级管理;2010年依据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修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调整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2011年全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和医院等级评审,该院又进一步加强抗生素应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2011年10月1日起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不仅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指标进一步下降,促进了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一步规范,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真正达到了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2结果

2.12006年—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变化趋势

2006年—2015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54.00%,40.99%,43.09%,44.79%,42.83%,29.52%,28.89%,27.63%,28.91%和33.60%。该院住院患者近10年抗菌药物使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54.00%降至2015年的33.60%,降幅明显;而且从2011年起,该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未超过40%,完全达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3](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见图1。

2.22006年—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2006年—2015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90.08,58.22,54.96,62.30,56.48,35.19,30.52,30.72,35.50和25.33(单位:DDD/100人/d)。该院住院患者近10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90.08DDD/100人/d,降至2015年的25.33DDD/100人/d,降幅明显;而且从2011年起,该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未超过40DDD/100人/d,完全达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3](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2.32006年—2015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2006年—2015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6.60%,13.07%,13.02%,9.52%,14.63%,62.82%,71.15%,67.13%,66.56%和66.74%。该院住院患者近10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6.60%上升至2015年的66.74%,增加明显;而且从2011年起,该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一直在60%以上,完全达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4](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见图3。

3讨论

抗菌药物是当今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及围术期感染起到重要作用[2]。但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可能会引发细菌耐药性增强,给个体带来损害[3]。加强管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有效控制细菌耐药、加强医疗安全和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医疗机构中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成为控制细菌耐药性的重要策略之一[4]。因此,自2011年开始,卫生部先后下发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加强管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连续3年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指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多个方面对抗菌药物管理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并对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及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指标做出明确规定。该院自2001年开始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索管理的思路和模式,2006年底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开始采取干预措施。主要是建立安全用药文化,统一医疗文化价值观。首先尊重生命,循证医学,合理用药,精确用药,给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方案;其次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培训力度,职能科室跟进检查督导;利用信息化技术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科学指导临床。根据国家及省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2006年制定并实施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开始对该院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2010年根据国家新的法律法规修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调整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2011年该院根据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又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2011年10月1日起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2012年至2015年,该院充分利用好医院等级评审和标准化建设这个契机,进一步加强药品管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在对全体医务人员继续强化合理用药理念的同时,强调医学发展已经由经验医学进入循证医学时代,强调先诊断后治疗、根据临床指南用药的理念,同时充分发挥职能科室作用,质控科和医务部负责临床指南应用监管,药学部对科室用药合理性进行点评,将结果定期上报院领导并全院公布。每周的院周会上,合理用药管理及用药理念的教育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不定期就各科室常见病诊治指南及推荐用药情况对科主任进行提问。近15年来,该院共进行了两次大的持续质量改进,使得药品管理尤其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本调查显示,该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和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等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在采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前后有了明显的变化,各项指标趋于下降,在采取强化管理措施后下降尤为明显,并且一直保持在较好的水平。表明该院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且具有可持续性,值得借鉴。

作者:刘洁 王超花 单位:东阿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尚旭明,刘芸,王盛华.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47.

[2]王超花,郭瑞臣.某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干预措施的调查评价[J].中国药房,2013,24(23):2669.

抗菌药物范文篇9

关键词:药学;对口支援;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2018年根据北京市委组织部文件《关于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专业技术人才选派和接收有关工作的通知》,密云区医院选派医务人员到滦平县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笔者作为一名药师于2018年9月3日~2019年9月3日被选派滦平县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在工作中,笔者发现滦平县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各项考核指标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有一定差距,根据受援医院需求将工作重点放在该部分,带领药师开展工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取得一定效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通过计算机系统提取门、急诊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的百分率、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总金额占药品总金额的百分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数据。其中以2018年1~8月份为对照组,2019年1~8月份为研究组。指标要求及合理性评价标准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1.2方法。针对受援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使用存在问题,药师和医院各部门紧密协作,带领医务人员完成以下工作。1.2.1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带领药学人员完善及修订原有的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制度,并新增《抗菌药物使用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实施细则》等制度。紧抓制度落实情况,以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临床医生的用药行为[2]。1.2.2加强医护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培训为三个层面,首先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讲座,使医务人员认识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使临床医生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症、禁忌症、联合使用的指征及预防用药指征、细菌学等相关知识。其次制定药学人员合理用药培训计划,阶段性进行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之后开展处方病历点评工作打下基础。最后针对存在问题严重的科室,深入科室开展培训和指导,促进整改。1.2.3制定各临床科室考核指标结合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参考周边二三级医院指标,制定各临床科室考核指标。每月对各临床科室实际完成情况在院长查房过程中进行反馈,引起临床科室重视。1.2.4发挥药师作用,开展抗菌药物处方、病历点评工作每月抽取5~6个科室的处方和病历,药师带领受援药师点评分析其合理性,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反馈给临床科室。对提出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连续两次以上未更改的上报医院纪委,由书记找相关负责人谈话。点评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3]、各类疾病治疗指南进行等。1.3评估指标。比较药师对口支援前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1.4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2019统计软件对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排序。

2结果

门、急诊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的百分率、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总金额占药品总金额的百分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比药师支援之前有所下降,其中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下降,从60.63DDD/100人×天下降至42.63DDD/100人×天。具体见附表。

3讨论

3.1影响受援医院抗菌药物考核指标不达标的因素分析。3.1.1缺乏药学专业人才。受援医院-滦平县医院建于1948年,是滦平县唯一一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设22个临床科室及8个医技检查科室。医院年门、急诊人次达到16.5万人次,年住院患者1.3万人次。药剂科分为门诊药房、中药房、病区药房,西药库、中药库、材料库等部门。共有在职员工28人,其中调剂员6人,药师12人,主管药师8人,副主任药师2人。26人主要从事药品调剂、管理工作,主任和一名主管药师兼职药事管理工作和临床药学工作。工作量大,药学专业人才少,限制了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开展。3.1.2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知识缺乏支援。药师在点评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和病历时发现临床医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用法用量等知识未及时更新,使用上存下以下问题: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手术预防给药时机不适宜-术前不用药术后才开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大,没有考虑感染的严重程度,均使用说明书推荐的最大剂量;抗菌药物使用频次不合理,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使用一日两次,没有考虑到该类药物PK/PD特点;通过存在问题药师发现临床医生缺乏抗菌药物使用相关知识,这也是导致受援医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支援药师针对医生、药师、护士、管理人员开展不同层面的培训,提高医生专业水平,转变使用观念,逐渐改变用药习惯。3.2药学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效果。通过采取培训,处方与病历点评与反馈,药师深入临床科室指导,考核指标公示等措施,2019年1~8月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各项考核指标较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尤其是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明显,逐渐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定的要求。取得这样的效果与医院管理部门对支援药师工作的重视、支持与认可密不可分。在支援过程中支援药师与院长、业务副院长、科室主任及临床医生、药师广泛交流征求意见,根据意见和需求制定工作内容。工作中始终坚持以自主发展为主、支援为辅的原则,带领药师一起点评处方和病历,遇到问题指导其查阅指南和专业资料,注重培养基层药师能力,稳步提高滦平县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水平,为对口支援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基层药师逐渐了解到医院药学工作转型的迫切性,使医院管理部门认识到药学部门开展临床药学和药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3.3药学对口支援的必要性。在《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合作拓展,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符合中国特色的举措,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大医院的人才与技术优势,还促使受援医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技术进步、队伍管理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4]。一直以来医疗对口支援工作中,医院的临床科室比较受重视,针对药学部门的支援的活动非常有限。此次安排药学人员也是应受援医院的要求。现阶段基层医院越来越重视合理用药,医务人员和患者对药学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药学对口支援工作逐渐成为受援的医院的一项重要需求,给药师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会,药师应紧紧抓住机会,根据受援医院需求开展工作,同时起到纽带的作用,帮助两家医院药学部门建立联系,形成持续、长效的对口支援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对口支援工作管理的持续、有效开展,以利于支援医院根据受援医院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从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援助。医疗对口支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仅是新一轮医改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举措。药学对口支援工作在医疗技术对口支援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提高了受援医院药学服务水平,提升了药师在医院的影响力,同时也使支援药师的管理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南山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5~147

2朱君荣,陶宜富,刘军,等.采用综合干预措施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4):57~59

3JayPSanford.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4~60

抗菌药物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2月我院未实施药学干预的1400张抗菌处方(定义为对照组),与2016年1~12月我院实施药学干预后的1400张抗菌处方(定义为研究组)。研究组中758例男性,642例女性,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43.7±6.8)岁,其中517例内科患者、408例外科患者、294例妇产科患者、181例其他科室患者;对照组中763例男性,637例女性,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44.1±6.9)岁,其中521例内科患者、413例外科患者、289例妇产科患者、177例其他科室患者。入选处方患者中需排除临床资料不全与合并神经、认知及意识障碍;观察分析两组临床基本资料显示,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1.2方法:研究组实施药学干预,对照组不实施药学干预。药学干预方法主要包括:①对药学干预小组进行建立,主要是由临床药剂师及药房工作人员组成,负责药物干预,并在干预前对药学干预小组成员进行药学干预知识的培训,以将其专业素质提高;②对药学干预管理小组进行建立,主要是由医院领导及部门负责人等组成,对药学干预情况进行管理、监督;③对药学干预制度进行建立、完善,药学干预小组应依据医院及各个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药学干预制度,并严格要求各科室在抗菌药物的应用中按照制度及《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等进行,以对抗菌药物用药行为进行规范;④对临床患者的用药档案进行建立,应包括全用药过程的药物监测、记录情况,及用药治疗疗效、生存质量情况的评价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用药治疗过程中的用药问题,并实施解决措施;⑤医院应定期组织临床药师进行药理及药物合理应用知识的培训,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与研讨会,并进行用药考核,以将临床药师对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及意识等加强;⑥药学干预小组还应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宣传及监督等加强,将抗菌药物的应用要求及制度等在每个科室张贴,并定期对临床病理及抗菌药物用药处方进行抽查,以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估、了解,提出用药改进对策。1.3观察指标:分析两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其不合理应用情况;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主要是对药物联用情况、用药治疗疗程及药物费用等进行观察了解;不合理应用情况主要是对用药剂量、方法、档次、疗程情况等及药物联用、溶媒应用、用药指征是否合理等进行观察分析。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选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开展分析、处理,数据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或者百分比(%)表示,通过t检验或者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比较:通过对全部处方资料观察分析,对两组抗菌药物联用情况、应用疗程及药物费用等进行观察对比显示,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见表1:2.2两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通过对全部处方资料观察分析,对组间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观察分析显示,研究组1400张处方中,有539张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不合理率为38.50%;对照组1400张处方中,有902张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不合理率为64.43%;组间对比,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见表2: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