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4:10:48

金融政策

金融政策范文篇1

关键词:雾霾防治;金融政策;优化策略

一、长三角雾霾防治金融政策存在的问题

1.长三角雾霾防治金融政策体系不完善。长三角地区的雾霾防治金融政策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与雾霾防治金融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太少。由于长三角地区金融政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有不少金融管理方面的政策内容没有在相关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致使长三角地区一些大气污染企业投机取巧,利用法律的漏洞,导致大气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二是长三角多地区信息政策措施不健全。雾霾防治部门和金融机构在信息处理上存在问题,雾霾防治部门没有及时本地区企业大气污染信息,造成金融机构不能及时得到企业的大气污染信息。三是长三角地区相关的雾霾防治评价政策体系不健全,在评价工作中没有认真对企业大气污染风险进行科学地评价[1]。2.长三角雾霾防治金融政策实施的监管不足。目前长三角地区相关部门对雾霾防治金融政策实施的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金融机构没有对企业大气污染现象进行有效的监管,不少企业在借贷申请、投资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实等现象,企业大气污染风险不能及时发现。二是不少企业在投资时不注重优化投资结构,而是盲目地投资到有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领域,以赚取更大的利润。三是金融机构各部们之间存在相互推脱,违规操作等现象,监管效率低下,缺乏专业监管人才,执法不严,制度缺失,严重影响了金融政策的顺利实施[2]。四是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实行分离式监管方式,再加上受到管理权限、信息沟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各地区金融监管机构只对本区域内的金融业进行监管,没有形成区域性联合监管机制。3.雾霾防治风险投资体系规范化程度较低。长三角风险投资体制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雾霾防治风险投资渠道单一。长三角雾霾防治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是依靠政府、银行以及一些大型的企业,投资渠道单一,没有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二是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由于投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少,影响了雾霾防治风险投资体系的发展。三是没有专业性的雾霾防治风险投资人才,无法发挥雾霾防治风险投资体系的强大作用。四是雾霾防治风险投资过程中,隐藏着很大的风险,雾霾防治风险投资评价机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4.银行信贷缺乏长效机制。目前长三角区域内银行在金融服务领域中存在信贷业务的评价、审查、操作流程不规范,严重影响了信贷平稳安全地发展。主要问题有:一是银行在受理企业贷款时,没有对企业的业务领域进行实质性调查,企业贷款资金所投入的领域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支持政策,企业生产对环境是否造成风险,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是否安全等都不清楚。二是对企业雾霾防治风险管理信息掌握不到位,没有严格控制信贷准入。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即使对雾霾防治产生负面影响,仍有可能得到贷款。三是银行审批工作不合理,审批部门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对企业贷款项目进行再审批。审批流程过于简单,审批人员素质不高,没有认真对待审批业务工作。四是在贷款发放以后,银行没对企业和相关的业务进行跟踪、调查评价,使企业把资金投入到其他领域中去违规生产等[4]。5.银行储蓄存款偏高,投资转化效率较低。当前,长三角地区银行储蓄率偏高,且近年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下表是近几年长三角主要省会或市辖区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年末余额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主要经济发达城市的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年末余额逐年上升,存贷比高居不下,从另一角度来说,投资的比例就相对下降。大量的存款积压在银行金融机构里,资金没有得到利用,对于雾霾防治企业的投资就相对减少,雾霾防治企业本身的借贷问题也受到影响,不利于长三角地区雾霾防治企业的发展和防治雾霾工作。6.雾霾防治企业投资不足,直接融资能力差。一方面,雾霾防治企业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雾霾防治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结构得不到改善,处理大气污染事件时得不到相应的技术支持,无法达到雾霾防治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投资结构不合理,雾霾防治企业在投资项目建设时没有合理优化投资结构,盲目投资,往往会向高收益项目投资,而真正需要投资的雾霾防治企业得到的资金就相对较少,影响企业的雾霾防治工作[5]。7.相关责任保险制度和评价机制不健全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大气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但目前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有:一是责任保险对象单一。目前的责任保险对象简单来说是人,如在爆发大气污染性事件时,公众生活受到严重危害,保险公司只会对公众进行赔偿,而没有对区域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事件进行赔偿。二是没有明确赔偿的额度。在保险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当发生大气污染性事件时相关赔偿的幅度范围,企业在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时,赔偿金额较少,这不利于引起企业对大气污染责任的重视。三是缺少相关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相关责任保险制度缺乏一套完整的法规体系,法律法规不完善,保险制度无法有效实施,在爆发大气污染事件时,无法可依,相关的保险赔偿问题也就无法合理得到解决[6]。

二、长三角雾霾防治金融政策的优化对策

金融政策范文篇2

一、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政策研究综述

目前人们对西部大开放金融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的作用程度认识;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倾斜问题;西部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直接融资政策以及外资政策等方面。

(一)金融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的作用程度认识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推动。问题是金融究竟能起多大作用?人们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1、金融支持处于主导性地位

马润平等人认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须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系统。在该体系中,金融支持处于主导性地位。”他们的理由是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可以拓宽西部开发资金供给的渠道,可以优化资金投向和经济结构调整等等。

2、金融支持不起主导作用

戴小平认为,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主导作用这种提法是过分夸大金融作用,也忽视了金融的特性。在他看来,金融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确实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原因是在西部大开发前期,由于投融资项目的长期性、非盈利性,商业性金融和外资大举投资内在动力不足,应以财政投资和政策性金融为主导;而在中后期西部投资环境改善后,商业性金融和外资才会发挥其资金融通的主导作用。除外,支持这种观点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兰州市中心支行有关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报告。他们认为在肯定金融业支持西部开发作用的同时不能夸大了金融业的作用,原因是金融作用的发挥要与金融领域内外环境紧密相关,不对西部金融环境进行改革,金融将难以真正发挥对西部开发的支持作用。

(二)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倾斜问题

在分析西部地区经济金融落后的根本原因时,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央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和西部地区差异性的矛盾所造成的。为了发展西部,不少人认为必须根据西部地区实际,实施特殊的金融政策,为此提出了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倾斜战略。如马润平等人认为:要推行有差别的货币政策,途径有:①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②扩大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等。马洪波认为实行向西部倾斜的信贷政策其措施有;①降低西部存款准备金率;②东西部差别贷款利率;③提高西部地区商业银行分支行的贷存款比例等。和秀星等人认为,有效的倾斜性金融政策是一种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所不能替代的无形资源,它是金融杠杆撬动西部大开发的“支点”。他们提出的措施有:①按大区实行差别准备金政策;②适当提高西部利率浮动水平;③适当提高西部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等;④提高呆帐准备金比例等。

在这股要求实施倾斜的货币信贷政策的强大呼声中,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戴小平的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倾斜受到很大限制,在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有着不同的货币政策,那将给中央银行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在他看来,货币政策因为主要是调控总需求,即使倾斜后对于结构调节的作用也不大。作者认为他所理解的货币政策的倾斜,应是体现在实施具体的优惠利率和约束性管制的节制等两个方面。

(三)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

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到底是多还是少?人们看法不尽相同。张锖认为,“金融组织体系残缺不全,尤其是区域性商业银行缺位,是限制西部地区外部融资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她的根据是西部金融机构的网点密度与资产总量远落后于东部,提出的对策是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的设立标准等。人行兰州市中心支行有关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谈到要对“机构准入政策进行创新,降低西部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可见,不少人的观点是认为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了,为此提出通过降低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设立的标准等措施来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金融组织体系。

而戴小平则认为,在构建金融组织体系之前,应明白西部需要怎样的金融机构。西部的金融组织体系目前是基本建立了,这时候过多增设网点,无异于自相残杀,引起恶性竞争,当务之急是增强西部现有金融机构的服务职能。他还认为没有必要专门设立西部开发银行,原因是三大全国性的政策性银行可以履行这一职责。

(四)直接融资政策

发展西部金融,通过金融机构融资,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目前西部普遍存在着金融市场不完善的问题,表现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的滞后。但许多人提出的直接融资政策中关注更多的是西部资本市场怎么发展。和秀星等人认为“应放宽直接融资的政策限制,促进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人行重庆营业部一个课题组关于西部大开发中金融政策的建议之一是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张方等人对于直接融资政策的建议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的培育完善;二是设立西部开发基金。他们提出的措施有对西部企业上市给予倾斜和优先;在西部建立第二层次的证交所;在西部发行区域性债券等。

戴小平却是从一个比较广阔的视角来谈直接融资政策。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个内容:一是在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不应忽视货币市场的发展。理由是资本市场主要是解决长期资本的融通问题,货币市场主要是解决短期资金的融通。两种市场对西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在发展资本市场时,应找准切入点,股票上市只是手段,而不能成为目的,更不能为上市而刻意破坏规则;在重视股票市场的同时注意发展债券和投资基金的市场。此外,吴跃云等人在论及货币政策融入西部大开发的难点时,谈到的一点是西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他们主要是从西部货币市场的不完善来说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发展货币市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五)对外资(FDI)的政策

西部大开发必须采取各种政策,以多元化方式提供多种渠道吸引外资参与开发建设,其中灵活的金融政策对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点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外资政策的建议方面,人行重庆营业部课题组认为:实行外资银行国民待遇,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西部设立分支机构。马洪波认为:要加大西部利用外资力度,必须从基于规制的政策来吸引外资,那些对外资金融机构带有歧视性的政策法规和不合理的行为必须及时清除。张锖对外资政策提出如下看法:在间接利用外资方面,可考虑在西部地区率先放宽外资银行的经营范围(首先是人民币经营种类的放开);逐步推行所谓“同步设点”政策,即要求已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金融机构,今后如要在东部增设分支机构时,必须相应的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等。

简言之,人们关于外资政策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两点:其一是为了吸引境外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点,必须实行国民待遇原则,以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外部环境;其二是可以通过西部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政策来吸引外资。

二、制定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政策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从有关西部大开发中金融政策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当前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进程。总结分析各方的观点,笔者得到的启示是,在制定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政策时应注意处理好如下几对关系,这些关系理顺了,才能更好地设计,出现实可行的金融政策。

(一)增长与稳定关系

金融业遵循的最高原则之一是稳健经营,因此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在稳定币值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在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政策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鼓励金融投;资西部大开发与维护金融业稳健经营原则之间的关系。当前有的金融政策主张很有创新力度,但如果执行起来,其结果可能仅仅是在鼓励金融机构的冒险精神,与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的稳健经营基本职责相违背。如适当降低西部企业贷款条件、降低西部设立金融机构的条件等。金融业一旦置于稳健经营原则于不顾,大肆投资放贷,金融泡沫也就为期不远,到时不仅造成巨大金融风险,还影响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所以制定金融政策时,必须正确处理好西部发展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二)政策创新与维护关系

西部情况的差异性和西部大开发的紧迫性需要金融政策的创新思维,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我们在强调金融政策创新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创新本质上属于一种市场行为,而不仅仅是由政府政策就可以推动的结果。金融创新是在经济、技术、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都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在对金融政策进行创新时,应遵循金融创新的这种特性。政府行为不是万能的,政府失败论是客观事实。所以在研究金融政策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政府的金融政策不应过多地于预金融活动主体的自主经营活动,而主要以市场取向为主。有人提出的“同步设点”等措施实质上是强调·以政策的硬性规定(行政干预)来“迫使”外资金融机构来西部设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该政策可行性值得怀疑。②在对金融政策进行创新时,应该是在总结、吸收已有的政策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的创新,不应前后矛盾。如有人主张的降低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措施,“如果硬要实行,则会否定商业银行一级法人体制改革成果,回到原有的以各地分行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③相关金融政策的创新应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如倾斜性的金融政策旨在消除东西部存在的政策不公平现象,具有合理性,但应注意的是,在消除旧有的不公平的同时不应该又造成一种新的不公平产生。这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公共政策的属性之一,因为实现公平是公共政策要寻求的目标之一。有的金融政策主张在消除已有的不公平同时无意中造成新的不公平,并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这是在进行金融政策创新时应加以避免的,如,降低西部法定准备金率等。

(三)国家金融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性差异的关系

当前西部地区的金融落后是由国家金融政策的统一性和西部地区差异性的矛盾所造成的。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金融政策属于“一刀切”做法,这种做法忽视西部经济金融落后的实际以及对统一性政策给西部经济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入主张实行倾斜性的区域金融政策。该政策强调了地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其一系列政策主张的本质是通过政策手段在抑制本地区资源和要素的不断流动的同时吸引外来资金的投资。笔者认为,区域性金融政策的提出同样没有很好地处理国家金融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性差异关系。因为该政策的实质是借助于人为力量将地区市场与全国统一的市场割裂开来,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潮流面前显得不是很合适宜。况且,这种区域性金融政策的存在也会给中央银行的监管带来困难。“原则上,为了区域发展目标,货币政策可以区域化,但由于货币系统的高度一体化,这样做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因此,货币政策是较少用于区域目的的。”所以,该政策的现实性让人怀疑。人们在研究金融政策时需要从系统论观点出发,同时考虑金融政策的一般要求(统一性)与地区现实存在问题,协调好金融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性差异之间的关系,以便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金融政策。

(四)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的关系

针对当前西部地区经济金融滞后的状况,许多人提出的金融政策之一就是放松对西部金融机构相关标准的要求,希望以此帮助西部地区金融业尽快发展起来。如,降低西部地区的法定准备金率、适当降低再贷款条件、降低设立金融机构的条件等措施。人们可能对倾斜性的西部金融政策实施效果寄予了过高的希望。实际上,西部地区经济金融的问题,不仅仅是资金短缺的问题,金融外部环境的不完善则是更深层次的方面。西部地区还属欠发达地区,本地区在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造成地区经济效益普遍较低,投资环境不佳,可投资的有前景的项目不多,银行贷款回收、资产治理和风险问题因而也变得突出。这种状况下如果再降低有关标准,而不同时强调进行有效的金融监管,那么可能的结果是一些并不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一哄而上,为了生存势必恶性竞争,导致的后果将是严重的。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就认为:“在西部开发中,应始终强调投资质量和防范金融风险。”所以,金融当局不可能对西部金融机构一放了事,与此同时强化金融监管也是十分必要的。从政策科学的角度讲,一项政策的周期包含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等环节,其中监控环节对于及时矫正政策偏差、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金融监管措施是一项金融政策的重要环节,在强调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适当放松管制的同时,强化金融当局对其相关金融政策进行监控是其职责所在。总之,放松管制必须与强化监管紧密结合在一起。

金融政策范文篇3

关键词:安徽省砀山县;普惠金融;农村电商;SWOT分析

一、普惠金融政策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联合国在2005年正式提出来了普惠金融一词,普惠金融,其基本含义是: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是金融在一定发展阶段下的产物,其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具有平等与便利等特点的普惠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第一次将普惠金融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中,其主要任务就是使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二)意义。理论意义:通过对普惠金融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和作用,而且对经济与金融的其他理论研究可以提供有关参考。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金融环境表现出良好的趋势,体现了金融是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借助普惠金融政策,可以进一步推动大众对金融的了解,提高每个人获得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可能性,同时又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1]

二、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态势分析,就是使用该方法,对研究对象身处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研究所需要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进而根据研究成果采取相应的方式和对策。在这个分析过程中,可以把所找出影响对象的各种因素列举出来的同时进行分类整理,再结合实际情况得出结论,从而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三、砀山县农村电商金融融入普惠金融政策的SWOT分析

(一)优势。1.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电商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使得农村电商受到政府的重视。国务院在2014年了《关于全国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了“加快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而且在2015年3月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县,推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2]砀山县作为水果之乡,其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充分挖掘本地水果优势,推动该县的电子商务产业建设,在2015年7月成功入选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并且是安徽北部地区第一家示范县。2016年,砀山县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并荣获“2016年中国十大农村电商合作探索奖”,走出了一条国家农村电商的模式,即:砀山模式。2.农村互联网使用率提高。由于农村电商是依托互联网而发展的,可见互联网的普及率是农村电商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相关基础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农村网络方面的建设促进了农村互联网的使用率得到极大提高,这对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2]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超2亿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5%。3.交通基础日益完善。砀山县东临徐州市84公里,西接商丘市72公里,如今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徐州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砀山县的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省道国道依县城而过。同时,砀山可以利用周围的机场,加快与周围地区的联系,促使砀山水果得以进入更大的市场。4.文化节提高果品知名度。砀山县作为中国梨都,素有“世界梨都”美誉。自2013年以来,每年都举办“中国•砀山梨花旅游暨民俗文化节”,吸引国内众多游客来此游玩,提升扩大“果海绿洲、梨都砀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使砀山农村电商进一步发展。(二)劣势。1.金融知识缺乏。由于国家对于普惠金融知识的教育较为缺乏,砀山县存在部分群众不了解普惠金融的现象,尤其对该地区的农民而言,由于生活习惯和方式所养成的金融习惯和城市有所差别,使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普惠金融所提供的有关服务,于是他们把自己放在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可以得金融服务的范围之外。2.针对性不足。砀山县部分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不能满足该地区的个性化需求,特别对有关农村电商的小企业、农户而言,小额贷款服务和相关金融产品缺乏针对性。(三)机会。1.政府大力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政府在其中不能缺位。无论安徽省、宿州市或砀山县都非常重视砀山县农村电商水果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在资金、税收等相关方面给予扶持。2.优化发展战略。普惠金融坚持以商业可持续为原则,积极引领服务小微企业的良好发展。在此引领下,一些有关农村电商的小企业和农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加大资源投入,明确市场定位,坚持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3.增加信贷机会。自银监会提出“两个不低于”目标以来,银行逐渐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如今在惠普金融政策下,国内一些银行更加聚焦服务中小企业及三农,积极发挥贷款的作用,同时也在不同地方进行新举措试点。尤其是国务院在2018年8—10月份间多次召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会议,这对砀山县小企业和农户而言,可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电商的发展中。(四)挑战。1.竞争压力逐渐增大。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有关农村电商的中小企业成立,同时一些企业业务范围不断拓宽,使得农村电商之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2.安全问题。我国农村电商所使用技术存在隐患,对新技术的运用率较低。砀山县位于安徽省的边远地区,其在吸引关于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难度较大。如何提高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及保证消费者的相关信息不泄露,这成了运营农村电商的中小企业、农户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3.经营理念问题。由于受到日常生活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相对不高,农民学习、掌握和运用电商知识和信息技术存在困难,砀山县的农村电商仍处于主观、经验管理的初级阶段,即:农村电商观念落后,经营意识淡。4.人才匮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从事有关农村电商的工作依旧缺乏吸引力。因此,缺乏电商知识的农民依旧是发展农村电商的主力军,可见人才匮乏也是农村电商发展所要面临的挑战因素。

四、砀山县农村电商顺应普惠金融政策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1.重点发展优势产业。砀山县的农村电商是以互联网方式销售该地区水果,在普惠金融政策下,砀山县农村电商应借助自身农产品的优势,利用此产业加强与其他主要地区的合作。同时砀山县每年应举办“中国•砀山梨花旅游暨民俗文化节”活动,这可以不断提高砀山县水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电商的规模,将砀山县的水果销售到更大的市场中。2.政府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砀山县政府与周围省市高校建立合作机制,高校根据砀山县农村电商的特点及模式,为砀山县输入电商所需求的各方面人才,以此来促进农村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引导本地区农村电商走规模化、产业化的集群道路,增强砀山县农村电商的核心竞争力。(二)金融机构。1.寻突破,促发展。普惠金融政策给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资平台,砀山县各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信贷政策的作用,根据砀山县的特有情况,主动寻求新的办法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使金融服务和产品进一步扩展到该县运营农村电商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之中。2.大力建设农村信用体系。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关于该地区农村电商的小企业及农户的信用工作,通过有关信息搜集和反馈机制,协助金融机构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三)农户。1.转变观念,主动学习。有关农村电商的小企业和农户应该转变经营观念,自觉接受相关培训和主动学习相关的电子商务的各种知识。2.坚持品质,追求品牌。在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砀山县的农村电商所销售的水果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坚持精品,打造特色品牌。近年来,砀山县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对金融知识的相关讲解和宣传,促使该县乃至农村地区逐渐了解并接受各类金融服务,促使砀山县农村电商正逐渐迈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参考文献:

[1]胡若梅.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云南省的经验研究[J].河北金融,2018(10).

金融政策范文篇4

一、国外财政对农村金融扶植政策的借鉴

(一)各国把合作金融作为农业金融制度的基础

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经济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合作金融的参加者多是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阶层,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者。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明确信用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税收。

信贷决策以基层信用社为主,资金清算以上层信用社为主。最基层的信用社是信贷决策的主体,上一层次的合作银行或联合社不进行干预,中央合作银行或中间层次的合作银行则发挥“信用社的信用社”作用,为基层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和融资服务,主要是解决“小”信用社普遍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单个信用社法人主体没有像大商业银行一样庞大的分支机构,缺乏自己的结算网络,业务受到限制;二是单个信用社规模小,如果备付金过多,影响信用社的盈利水平;备付金过少,容易发生资金流动性不足问题。这样,基层信用社和上一层次的信用社就形成了有效的业务合作关系。

(二)财政扶植农村金融进而间接补偿农业成为重要通道

各国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和措施。由于财政的力量是有限的,各国政府制定农业金融法规,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对公营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并通过他们贯彻农村金融政策。同时,为了保障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除了政府的银行,也有私人银行、农村信贷协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还有非正式金融组织。政府通过税收、补贴、担雹基金、信贷政策和利率等手段进行调控,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的资金总量,支持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现代化。

各国政府通过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其目的是以农村金融为渠道,把财政的补偿输导给农村经济。通常采取的方法有税收优惠、利差补贴、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资金、提供担保等等。例如,财政贴息后,银行执行低利率的政策,目的是降低农业发展的融资成本。那些坚持合作金融组织基本特点和性质的国家仍然维持了对合作金融组织的优惠扶持政策。为了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各国政府还对那些向农民提供优惠贷款服务的银行直接给予财政资助和补贴,并随着贷款的增加,补贴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1.美国信用社享受免征联邦收入所得税的待遇

美国只有3%的农业人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是与其高度发达的农村金融制度分不开的。美国拥有强大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是政府对农业保护度极强的国家,粮食生产过剩在美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问题,为了保护国内的粮食生产能力和粮农利益,美国政府一方面在粮食压库和销路不畅时,就组织农民休耕和粮食出口,由政府出资补贴农民的损失;另一方面通过健全的金融制度对农业进行间接补贴。

美国的信用社是发放个人贷款,向社员特别是同一个公司的雇员提供消费信贷的非盈利性组织。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法规放宽,允许信用社提供类似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一样的金融服务。联邦注册的信用社能够发放信用卡和住房抵押信贷。许多信用社也提供生息的结算账户(ShareDraftAccount)。信用社免除联邦和州的税收,能够高于市场利率吸收存款,并低于市场利率发放贷款。1984年对信用社会员资格的管理放松了,允许吸纳新的会员,并通过缴纳股金增加信用社的营运资金。目前美国拥有信用社11000多个,有社员7600多万人,约占美国人口的1/3。自愿入社的人只要填一份表格,交5美元股金,即可成为信用社的社员,享有存贷款、获利分红和选举的权利。

美国合作金融的核心是把非盈利性作为其发展的基本宗旨,其主要目的为通过传授金融知识,帮助无力获得商业银行的正规金融服务的工薪阶层和低收入家庭培育良好的金融意识和理财能力,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区合作和经济发展。美国的第一家信用社是1909年成立的圣玛丽教区居民信用社。由于当时正规的商业银行既不愿意接受小额存款,又不愿意发放小额贷款,这些“小存款人和小借款人”就自发地联合起来,以互助合作精神为宗旨,吸纳社员的存款,服务对象主要是工薪阶层和低收入家庭,为这部分特殊群体提供小额消费性贷款。美国信用社对社员有一个基本要求——共同联合要求,规定信用社必须建立在某种共同联合关系的基础上,例如,同属一个雇主,同属一个组织,同属一个社区。美国信用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为社员提供各种便捷廉价的服务,这些服务是其他商业银行所不愿或无法提供的,目的是互助合作,改善社员生活,促进社区发展。关于是否保留信用社特点的问题,在美国有很大争议。1998年4月美国众议院以411比8票通过HRll51法案,允许信用社接收新会员,维护信用社的合作性质和会员扩展计划。

美国信用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法规体系。最主要的法律是1934年通过的《联邦信用社法案》,法律规定了联邦信用社管理局的职能与作用、信用社股份保险以及中央流动性安排等具体内容,信用社管理局1998年修订的《准则与规章》对信用社的具体运作做了十分详尽的规定。1937年美国国会决定信用社享受免征联邦收入所得税的待遇,并在《联邦信用社法案》中作了明确规定。后来当此项政策受到银行业的普遍反对时,国会多次审查信用社的免税资格,以“信用社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合作互助组织,其收入均用于帮助社员提高生活水平和促进社区的协调与发展,因此它的收入不构成利润”为由,也就可以免征联邦收入所得税。美国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其社员的储蓄性股份,作为一种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由储备、公积金和未分配的盈余这三部分组成,不包括储蓄性股份。社员存放在信用社的资金在名义上仍被称为“股份”,所以社员来自股份的收益也就称为“红利”,而不是“利息”,从而得以免征个人利息所得税。这两大免税特点使信用社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金融机构,而社员规模的不断庞大又进一步增强了信用社的政治影响力,使信用社在与商业银行关于税收待遇的长期斗争中,能避免储蓄与贷款协会及储蓄银行的结局,而始终保持着它的税收优惠。

2.法国通过贴息贷款扶植农业

法国对符合政府政策要求及国家发展规划的贷款项目,都实行低息优惠政策。向农业经营者直接发放贴息贷款,鼓励农业经营者积极向农业投资,而优惠贷款利息与金融市场利率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农业信贷互助银行是法国惟一一家享受政府贴息的银行。贴息资金,一直固定由农业部从政府拨给的农业年度预算中统一支付给农业信贷互助银行。贴息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借款者的利息负担,很受农业经营者的欢迎。此外,也增强了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竞争能力,扩大了信贷业务,提高了收益。贴息贷款,在期限上只限于中、长期贷款,在放款用途上,主要用于生产开支和生产设备投资,在行业上主要是对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农村市镇小手工业等放款及住房放款。贴息放款的用途、期限和数量均由农业部按信贷原则确定,具体放款办法则由银行根据农业部制定的基本原则和该行放款章程确定。每年的放款指标由总行逐级分配给省行及基层行,至于贷给谁、贷多少、贷款期限长短、贴息期限长短、贴息幅度大小,则由经办行自主确定。贴息贷款并非整个贷款期限内享受贴息,而只是在一定贷款期限内享受贴息。比如,购买土地的贴息放款,对年轻农民的贷款期限最长为25年,享受贴息期限10年,对一般农户贷款期限最长为20年,享受贴息期限7年;对扩大经营的农场主贷款期限最长为20年,享受贴息期限只有5年。

二、建立以农信为载体、扶持三农的通道

“金融体制缺乏效率的问题,不可能只由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的改善而得到解决。金融体制的改革应与其他非金融政策的改革配套进行。在改革金融制度时如不同时采取正确的国内税收刺激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仅仅改革金融制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爱得华·S.肖)扭曲的财政政策将减少社会的金融资产,制造金融业内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建立财政政策补偿金融、金融扶植农村经济的渠道,就是国家把扶植农业经济发展的补贴和保护政策,更多地通过对农村金融的扶植和补贴,改善金融业的融资环境,增强农村金融抵抗风险的能力和信用创造功能,发挥对经济的亲和力和推动力,以及对经济资源的组织和调节能力,并把对金融的补贴,以降低利率、改善贷款条件、增加信贷额度、扩大贷款范围等方式,输导给需要扶植的农村经济部门,达到反哺农村经济的目的。这是一种直接补贴金融,间接补贴农业的方式。

(一)补偿金融优化财政补农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给予金融机构的补偿,同样的财政资金,效用是不同的。财政补偿银行,银行支持经济的方式,其目的是财政能够利用较少的补贴支出推动数倍的农业贷款的投入。下面举两个例子:

一种是财政直接投资与间接补偿的效用比较。例如,有5个农业项目,需要投资的资金总额都是100万元,共需500万元。由于项目的投资周期长,前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偿还贷款利息(但项目完成后可收回本金),商业银行因现金流量不足“不情愿”贷款。假如财政资金只有100万元,由财政单独用于直接投资,只能投资其中一个项目。现在财政用100万元分别对5个农业项目进行贴息,则商业银行看到收回利息和本金有了保障,愿意给这5个农业项目分别贷款100万元,那么5个项目共500万元的筹资完成了。

另一种是对金融机构补贴的效果。假设某县有10家农村信用社,其中5家亏损,原因是存款都只有800万元,均达不到盈亏点最低存款1000万元的限额。在无人弥补亏损的情况下,只有把5家农村信用社全部撤销,以降低金融风险,则该县农村信用社可能减少存款4000万元。现在通过减免农村信用社税收措施,使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本下降,盈亏点降到了存款800万元的水平,这5家农村信用社能够盈亏持平了,可以继续营业。那么该县就有了这4000万元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经济发展。

以上举例省略了其他因素的干扰,但可以说明利息补贴有利于增加金融机构的信贷意愿、改善贷款条件,从而增加信贷资金供给;减免税收,有利于降低银行营业费用、扶植偏远和落后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也能够起到增加信贷资金供给的效果。

(二)财政多渠道支持金融实现对弱势农业的扶植

笔者认为目前主要可以采取以下财政对金融的补偿渠道,以恢复和提高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功能,并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贷款意愿。

1.适当的税收补贴

1996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城乡信用社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把城乡信用社当作城镇集体企业来对待,征收所得税、营业税和其他各种税赋的规定对农村信用社是不公平的,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公益法人与非公益法人不分的继续,是把合作制等同于集体制错误观念的继续。应该借鉴国外发展合作金融的成功经验,对合作金融必须明确其为公益法人,非纳税团体,免征税赋。可行的方式有:(1)给予支农贷款税收政策优惠,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牺牲的利润和承担的风险进行合理补偿;(2)根据农村信用社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合作金融组织的特点,加之其服务的对象与部门本身需要政策补贴,信用社应当免除营业税,减免或降低所得税税率,或返还所得税;(3)农村信用社存款作为社员存款,视同股金,免缴利息税,减少农民的税收负担,增强信用社的竞争力。

2.合理的收入补偿

目前农业投入机制的致命弱点之一是缺乏投入补偿机制,通常是投入高、产出低,这与农业的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特征密切相关。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都较低,农业的自我积累功能低下,积累效益差,造成投入的资金不能较快地形成投资收益,投资主体投入的积极性遭到打击。由于投入补偿机制缺乏,尽管有政策约束,也容易造成资金对农业的假投入,虽然统计在农贷科目中,实际上投入到其他方面。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和制度,维护农村资金的完整性,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保证农业投资的连续性、有效性,降低投资的风险,使有些项目投资的回报率能够基本达到全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吸引商业银行直接投资。(1)建立农业贷款的保障机制,例如,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2)建立向农业倾斜的信贷激励机制,主要是国家对积极支持农业发展而使经济效益受到影响的农业金融部门给予必要的奖励,从利益上鼓励金融部门增加农业信贷投入的有效供给;(3)建立贷款项目的配套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一些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项目贷款贴息和资金配套,降低单独由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支持的项目风险;(4)对农村信用社历年垫付的保值补贴利息支出给予补偿;(5)对一些明显带有政策性扶贫功能的贷款,要界定合理的政策性亏损空间,其政策性亏损由财政拨补。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农民确实需要,又达不到规模效益的经营亏损,可由地方财政弥补;(6)财政补贴除了补贴金融机构外,还要继续运用财政补贴杠杆对农产品市场进行调控和管理,对边远地区、山区等实行特定的补贴政策,改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环境。

3.贷款利息补贴和免缴存款利息税

存贷款利率是金融资产的相对价格,政府通过干预利率的结构,把它作为征税和作为补贴的一种途径。如存款利率的补贴,在金融机构储蓄短缺的情况下,对储蓄补贴有利于增加储蓄总量,“使储蓄可以从现金窖藏中提取出来”(爱得华·S·肖);存款利息税的免税;对贷款利率的补贴等等。这样,利率由金融手段转变为财政金融综合手段。

商业银行支农贷款的利率安排比法定利率低一些;农村信用社可对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项目,降低贷款利率上浮的幅度,以降低融资成本,达到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减负的目的。给予信用社财政政策优惠的目的,不是提高信用社的利润率,而是通过降低融资费用,从而降低贷款利率水平,反哺农村经济,发挥政策的杠杆效应。

存款利息税是利用利率环节征税的一种形式。我国征收存款利息税,在农村刺激消费的正效应不够明显,反而带来抑制农村经济的负效应。由于农民对金融工具的选择就是存款和现金,其他方面的投资农民得不到,征收利息税不会发生投资的转移,等于增加了财政预算收入,减少了农民的现金收入,同时抵消了贷款利率补贴的作用。免缴利息税可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可以作为扶植农村信用社的措施。巩义、新密农村信用社化解风险过程中采取了利息税由当地政府代缴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剥离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

下决心解决农村信用社由于体制、历史等因素形成的当前信用社存在的大量不良资产问题,补偿其为农村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鉴于财政有困难,可首先解决有支付风险的信用社。第一步,农村信用社在账务方面把与农行分家前(含展期)形成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第二步,由省一级政府成立地方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农村信用社剥离的不良资产。其中,财政部门收购资金的来源:一是把从金融机构取得的税收,返还给农村信用社,作为收购资金的一部分;二是从财政支出中切出一块专项资金;三是经中央政府批准发行地方财政债券;四是直接向中央财政借款。第三步,把不良资产的清理责任按属地划分落实给各级政府,清理收回的现金作为当地农业贷款的担保基金。

5.建立信贷担保基金

地方政府牵头,在县(市)和乡(镇)一级,由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信贷担保基金,其余可在当地企业中募集,作为以工补农的渠道。盈利的信用社可把部分盈利用于认购担保基金。担保难问题也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贷款担保基金,解决农民贷款条件不足的问题。

通过金融渠道,把对金融的补偿转变为以间接补偿方式为主的对农业的补偿,由经济主体对国家政策的被动依赖,转变为市场主体能够清醒地判断和把握市场规律,自主做出经营决策,主动进行投资选择,这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研室赴美农业考察组.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J].中国农村经济,1998,(12).

[2]张贵乐.合作金融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6).

[3]谢安等.德、美、日三国农村信用合作制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4).

金融政策范文篇5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以来,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我国之前通过拉动投资、消费以及出口的方式进行稳定经济增长发展,而这也带来了一段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是长期发展会导致出现很多的经济遗留问题。而在最近的几年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国家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改善和措施,但这种宏观调控的手段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经济的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周期变化的问题,而是在经济结构上出现了供应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所以必须要对结构采取变革措施,进行相应经济政策调整,保证经济能够稳定的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主体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而这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在面对新的世界经济局面时,为了跟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脚步,就必须在创新和制度改革方面做出变革。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就是我国在解决经济困局中的关键性改革,能使我国的金融业向综合性服务性目标转型。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

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生产领域来说,要让优质供给加强,无效和低端供给要减少,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要扩大,使结构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生产潜能得以提高,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方面,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

供给侧结构的改革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启动内需,来带动经济发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的矫正、整合、优化配置经济结构,以提高供给能力来满足需求侧的变化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具体表现在优化投资、产权、流通、产业、分配、消费结构方面,达到开源疏流、国进民进、节省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和产品质量、升级消费品的目的。

4供给侧改革的原因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主体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而这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转型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出现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供需错位,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个关键性障碍。从供给侧而言,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如投资品产业、低端制造业以及能源类产业的过度、重复投资使其产能严重过剩,转型步履维艰;而高端消费品和信息技术业产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来填补严重不足。从需求侧而言,国内传统消费饱和而国外需求萎缩,国内不能相应的有效供给,导致有效需求外流,下降三大产业的速度和盈利能力。

5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了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效的助力,金融业就需要在国家的政策指引下变革相应的基础财政制度,以资本为牵引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流通结构、资源配置,发挥其金融杠杆的作用。在面对新的世界经济局面时,为了跟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脚步,就必须在创新和制度改革方面做出变革。5.1改革和调整财税体制。供给侧的改革,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相关税费的收费标准进行改革和调整。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进行收取的高额的税费导致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从而加大了企业压力,为了减轻中小企业运作负担,破解各层面的难题,比如创新、创业、融资开拓市场,就要放权、减税(费)让利。从我国减税历史上看,减税手段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借钱减税。一边扩大国债发行,扩大财政赤字,,一边实施减税。另一方面减少政府支出的办法来实施减税降费。比如压缩一般性支出,非重点财政支出,不增加三公经费来减少支出。为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之举.削减政府支出与减税降费要并举。5.2制定相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财政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整市场而进行的重要宏观调控政策。在制定相应财政货币政策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稳定市场货币供给,使财政赤字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来减少由通货膨胀带来的发展压力。2015年以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给稳定市场,扩大就业,增长收入,改善环境带来不少实惠。5.3减产能,进一步促进企业重组。减产能就是对企业进行减少过量产能的发展方式,有效的促进、提升、发展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大而不强,其中金属冶炼业等支撑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盈利大大下降;而以传统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生产率低。因此,财政政策要注重“减产能”,“补短板”,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5.4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拓宽第三产业融资渠道。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①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②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鼓励、支持、提升金融业的综合服务水平,积极创新,为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助力。5.5促进资源集约与环境保护。资源价格飙升使得生产成本提高,微观经济盈利空间缩小。①这就要求财政加强对生态资源优化配置的引导功能,扶持环保产品在应用领域的扩散,即要加大产品的政府采购,并通过一系列环保组合政策,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②财政建立专项资金加强节能减排以及补偿自然资源的生态;③资源环境税制改革要深入推进,扩大资源税的计税范围,改革资源税计税依据,推进环境排污收费制度的费改税改革,增强环境税费的权威性。5.6制度变迁与风险相匹配,以降低制度性成本。企业成本包括经济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老龄化带来的成本。经济成本是资源错配导致的高成本。比如产能严重过剩,杠杆率高,财务费庞大,都是资源错配造成的。资源错配会导致成本上升。没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成本的转化率就低就形成了低效成本或无效成本。而这种成本是研发投入不足造成的。而企业成本已不是历史成本而是风险成本,由风险定价。因为我国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比如银行贷款利率的高低是由企业的风险大小来确定,中小企业的高风险会使银行贷款利率高,使得所有的生产要素都会变贵,生产成本就会增大。除了有经济风险还有社会风险,比如企业承担的社会养老缴费。而这种成本都是由于制度变迁滞后无风险造成的。所以为了降低企业各种风险,降低制度性成本就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创新、变迁。

6结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从而使经济结构得到提高和改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就是我国在解决经济困局中的关键性改革,能使我国的金融业向综合性服务性目标转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能照搬、复制以往的财政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否则会与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背道而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金融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引导下,加大服务水平,在实体经济重点领域中发挥出金融助力的作用。比如优化和转型传统行业,并购与重组企业;制度变迁以匹配各种风险,减少制度性成本。

参考文献

[1]肖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J].科学发展,2016(3)

[2]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金融政策范文篇6

一、国外财政对农村金融扶植政策的借鉴

各国把合作金融作为农业金融制度的基础

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实,合作经济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合作金融的参加者多是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阶层,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者。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明确信用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税收。

信贷决策以基层信用社为主,资金清算以上层信用社为主。最基层的信用社是信贷决策的主体,上一层次的合作银行或联合社不进行干预,中心合作银行或中间层次的合作银行则发挥“信用社的信用社”作用,为基层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和融资服务,主要是解决“小”信用社普遍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单个信用社法人主体没有像大商业银行一样庞大的分支机构,缺乏自己的结算网络,业务受到限制;二是单个信用社规模小,假如备付金过多,影响信用社的盈利水平;备付金过少,轻易发生资金流动性不足问题。这样,基层信用社和上一层次的信用社就形成了有效的业务合作关系。

财政扶植农村金融进而间接补偿农业成为重要通道

各国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和措施。由于财政的力量是有限的,各国政府制定农业金融法规,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对公营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直接治理和监督,并通过他们贯彻农村金融政策。同时,为了保障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除了政府的银行,也有私人银行、农村信贷协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还有非正式金融组织。政府通过税收、补贴、担雹基金、信贷政策和利率等手段进行调控,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的资金总量,支持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现代化。

各国政府通过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其目的是以农村金融为渠道,把财政的补偿输导给农村经济。通常采取的方法有税收优惠、利差补贴、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资金、提供担保等等。例如,财政贴息后,银行执行低利率的政策,目的是降低农业发展的融资成本。那些坚持合作金融组织基本特点和性质的国家仍然维持了对合作金融组织的优惠扶持政策。为了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各国政府还对那些向农民提供优惠贷款服务的银行直接给予财政资助和补贴,并随着贷款的增加,补贴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1.美国信用社享受免征联邦收入所得税的待遇

美国只有3%的农业人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是与其高度发达的农村金融制度分不开的。美国拥有强大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是政府对农业保护度极强的国家,粮食生产过剩在美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问题,为了保护国内的粮食生产能力和粮农利益,美国政府一方面在粮食压库和销路不畅时,就组织农民休耕和粮食出口,由政府出资补贴农民的损失;另一方面通过健全的金融制度对农业进行间接补贴。

美国的信用社是发放个人贷款,向社员非凡是同一个公司的雇员提供消费信贷的非盈利性组织。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法规放宽,答应信用社提供类似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一样的金融服务。联邦注册的信用社能够发放信用卡和住房抵押信贷。许多信用社也提供生息的结算账户。信用社免除联邦和州的税收,能够高于市场利率吸收存款,并低于市场利率发放贷款。1984年对信用社会员资格的治理放松了,答应吸纳新的会员,并通过缴纳股金增加信用社的营运资金。目前美国拥有信用社11000多个,有社员7600多万人,约占美国人口的1/3。自愿入社的人只要填一份表格,交5美元股金,即可成为信用社的社员,享有存贷款、获利分红和选举的权利。

美国合作金融的核心是把非盈利性作为其发展的基本宗旨,其主要目的为通过传授金融知识,帮助无力获得商业银行的正规金融服务的工薪阶层和低收入家庭培育良好的金融意识和理财能力,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区合作和经济发展。美国的第一家信用社是1909年成立的圣玛丽教区居民信用社。由于当时正规的商业银行既不愿意接受小额存款,又不愿意发放小额贷款,这些“小存款人和小借款人”就自发地联合起来,以互助合作精神为宗旨,吸纳社员的存款,服务对象主要是工薪阶层和低收入家庭,为这部分非凡群体提供小额消费性贷款。美国信用社对社员有一个基本要求——共同联合要求,规定信用社必须建立在某种共同联合关系的基础上,例如,同属一个雇主,同属一个组织,同属一个社区。美国信用社的注重力主要集中在为社员提供各种便捷廉价的服务,这些服务是其他商业银行所不愿或无法提供的,目的是互助合作,改善社员生活,促进社区发展。关于是否保留信用社特点的问题,在美国有很大争议。1998年4月美国众议院以411比8票通过HRll51法案,答应信用社接收新会员,维护信用社的合作性质和会员扩展计划。

美国信用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法规体系。最主要的法律是1934年通过的《联邦信用社法案》,法律规定了联邦信用社治理局的职能与作用、信用社股份保险以及中心流动性安排等具体内容,信用社治理局1998年修订的《准则与规章》对信用社的具体运作做了十分详尽的规定。1937年美国国会决定信用社享受免征联邦收入所得税的待遇,并在《联邦信用社法案》中作了明确规定。后来当此项政策受到银行业的普遍反对时,国会多次审查信用社的免税资格,以“信用社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合作互助组织,其收入均用于帮助社员提高生活水平和促进社区的协调与发展,因此它的收入不构成利润”为由,也就可以免征联邦收入所得税。美国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其社员的储蓄性股份,作为一种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由储备、公积金和未分配的盈余这三部分组成,不包括储蓄性股份。社员存放在信用社的资金在名义上仍被称为“股份”,所以社员来自股份的收益也就称为“红利”,而不是“利息”,从而得以免征个人利息所得税。这两大免税特点使信用社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金融机构,而社员规模的不断庞大又进一步增强了信用社的政治影响力,使信用社在与商业银行关于税收待遇的长期斗争中,能避免储蓄与贷款协会及储蓄银行的结局,而始终保持着它的税收优惠。

2.法国通过贴息贷款扶植农业

法国对符合政府政策要求及国家发展规划的贷款项目,都实行低息优惠政策。向农业经营者直接发放贴息贷款,鼓励农业经营者积极向农业投资,而优惠贷款利息与金融市场利率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农业信贷互助银行是法国惟一一家享受政府贴息的银行。贴息资金,一直固定由农业部从政府拨给的农业年度预算中统一支付给农业信贷互助银行。贴息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借款者的利息负担,很受农业经营者的欢迎。此外,也增强了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竞争能力,扩大了信贷业务,提高了收益。贴息贷款,在期限上只限于中、长期贷款,在放款用途上,主要用于生产开支和生产设备投资,在行业上主要是对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农村市镇小手工业等放款及住房放款。贴息放款的用途、期限和数量均由农业部按信贷原则确定,具体放款办法则由银行根据农业部制定的基本原则和该行放款章程确定。每年的放款指标由总行逐级分配给省行及基层行,至于贷给谁、贷多少、贷款期限长短、贴息期限长短、贴息幅度大小,则由经办行自主确定。贴息贷款并非整个贷款期限内享受贴息,而只是在一定贷款期限内享受贴息。比如,购买土地的贴息放款,对年轻农民的贷款期限最长为25年,享受贴息期限10年,对一般农户贷款期限最长为20年,享受贴息期限7年;对扩大经营的农场主贷款期限最长为20年,享受贴息期限只有5年。

二、建立以农信为载体、扶持三农的通道

“金融体制缺乏效率的问题,不可能只由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的改善而得到解决。金融体制的改革应与其他非金融政策的改革配套进行。在改革金融制度时如不同时采取正确的国内税收刺激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仅仅改革金融制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扭曲的财政政策将减少社会的金融资产,制造金融业内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建立财政政策补偿金融、金融扶植农村经济的渠道,就是国家把扶植农业经济发展的补贴和保护政策,更多地通过对农村金融的扶植和补贴,改善金融业的融资环境,增强农村金融反抗风险的能力和信用创造功能,发挥对经济的亲和力和推动力,以及对经济资源的组织和调节能力,并把对金融的补贴,以降低利率、改善贷款条件、增加信贷额度、扩大贷款范围等方式,输导给需要扶植的农村经济部门,达到反哺农村经济的目的。这是一种直接补贴金融,间接补贴农业的方式。

补偿金融优化财政补农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给予金融机构的补偿,同样的财政资金,效用是不同的。财政补偿银行,银行支持经济的方式,其目的是财政能够利用较少的补贴支出推动数倍的农业贷款的投入。下面举两个例子:

一种是财政直接投资与间接补偿的效用比较。例如,有5个农业项目,需要投资的资金总额都是100万元,共需500万元。由于项目的投资周期长,前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偿还贷款利息,商业银行因现金流量不足“不情愿”贷款。假如财政资金只有100万元,由财政单独用于直接投资,只能投资其中一个项目。现在财政用100万元分别对5个农业项目进行贴息,则商业银行看到收回利息和本金有了保障,愿意给这5个农业项目分别贷款100万元,那么5个项目共500万元的筹资完成了。

另一种是对金融机构补贴的效果。假设某县有10家农村信用社,其中5家亏损,原因是存款都只有800万元,均达不到盈亏点最低存款1000万元的限额。在无人弥补亏损的情况下,只有把5家农村信用社全部撤销,以降低金融风险,则该县农村信用社可能减少存款4000万元。现在通过减免农村信用社税收措施,使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本下降,盈亏点降到了存款800万元的水平,这5家农村信用社能够盈亏持平了,可以继续营业。那么该县就有了这4000万元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经济发展。

以上举例省略了其他因素的干扰,但可以说明利息补贴有利于增加金融机构的信贷意愿、改善贷款条件,从而增加信贷资金供给;减免税收,有利于降低银行营业费用、扶植偏远和落后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也能够起到增加信贷资金供给的效果。

财政多渠道支持金融实现对弱势农业的扶植

笔者认为目前主要可以采取以下财政对金融的补偿渠道,以恢复和提高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功能,并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贷款意愿。

1.适当的税收补贴

1996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城乡信用社财务治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把城乡信用社当作城镇集体企业来对待,征收所得税、营业税和其他各种税赋的规定对农村信用社是不公平的,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公益法人与非公益法人不分的继续,是把合作制等同于集体制错误观念的继续。应该借鉴国外发展合作金融的成功经验,对合作金融必须明确其为公益法人,非纳税团体,免征税赋。可行的方式有:给予支农贷款税收政策优惠,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牺牲的利润和承担的风险进行合理补偿;根据农村信用社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合作金融组织的特点,加之其服务的对象与部门本身需要政策补贴,信用社应当免除营业税,减免或降低所得税税率,或返还所得税;农村信用社存款作为社员存款,视同股金,免缴利息税,减少农民的税收负担,增强信用社的竞争力。

2.合理的收入补偿

目前农业投入机制的致命弱点之一是缺乏投入补偿机制,通常是投入高、产出低,这与农业的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特征密切相关。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都较低,农业的自我积累功能低下,积累效益差,造成投入的资金不能较快地形成投资收益,投资主体投入的积极性遭到打击。由于投入补偿机制缺乏,尽管有政策约束,也轻易造成资金对农业的假投入,虽然统计在农贷科目中,实际上投入到其他方面。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和制度,维护农村资金的完整性,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保证农业投资的连续性、有效性,降低投资的风险,使有些项目投资的回率能够基本达到全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吸引商业银行直接投资。建立农业贷款的保障机制,例如,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向农业倾斜的信贷激励机制,主要是国家对积极支持农业发展而使经济效益受到影响的农业金融部门给予必要的奖励,从利益上鼓励金融部门增加农业信贷投入的有效供给;建立贷款项目的配套机制,中心和地方财政安排一些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项目贷款贴息和资金配套,降低单独由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支持的项目风险;对农村信用社历年垫付的保值补贴利息支出给予补偿;?砸恍┟飨源姓咝苑銎豆δ艿拇睿缍ê侠淼恼咝钥魉鹂占洌湔咝钥魉鹩刹普Σ埂6岳仙俦咔畹厍呐┐逍庞蒙纾┟袢肥敌枰执锊坏焦婺Pб娴木魉穑捎傻胤讲普植梗?6)财政补贴除了补贴金融机构外,还要继续运用财政补贴杠杆对农产品市场进行调控和治理,对边远地区、山区等实行特定的补贴政策,改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环境。

3.贷款利息补贴和免缴存款利息税

存贷款利率是金融资产的相对价格,政府通过干预利率的结构,把它作为征税和作为补贴的一种途径。如存款利率的补贴,在金融机构储蓄短缺的情况下,对储蓄补贴有利于增加储蓄总量,“使储蓄可以从现金窖藏中提取出来”;存款利息税的免税;对贷款利率的补贴等等。这样,利率由金融手段转变为财政金融综合手段。

商业银行支农贷款的利率安排比法定利率低一些;农村信用社可对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项目,降低贷款利率上浮的幅度,以降低融资成本,达到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减负的目的。给予信用社财政政策优惠的目的,不是提高信用社的利润率,而是通过降低融资费用,从而降低贷款利率水平,反哺农村经济,发挥政策的杠杆效应。

存款利息税是利用利率环节征税的一种形式。我国征收存款利息税,在农村刺激消费的正效应不够明显,反而带来抑制农村经济的负效应。由于农民对金融工具的选择就是存款和现金,其他方面的投资农民得不到,征收利息税不会发生投资的转移,等于增加了财政预算收入,减少了农民的现金收入,同时抵消了贷款利率补贴的作用。免缴利息税可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可以作为扶植农村信用社的措施。巩义、新密农村信用社化解风险过程中采取了利息税由当地政府代缴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剥离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

下决心解决农村信用社由于体制、历史等因素形成的当前信用社存在的大量不良资产问题,补偿其为农村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鉴于财政有困难,可首先解决有支付风险的信用社。第一步,农村信用社在账务方面把与农行分家前形成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第二步,由省一级政府成立地方性的金融资产治理公司,收购农村信用社剥离的不良资产。其中,财政部门收购资金的来源:一是把从金融机构取得的税收,返还给农村信用社,作为收购资金的一部分;二是从财政支出中切出一块专项资金;三是经中心政府批准发行地方财政债券;四是直接向中心财政借款。第三步,把不良资产的清理责任按属地划分落实给各级政府,清理收回的现金作为当地农业贷款的担保基金。

5.建立信贷担保基金

地方政府牵头,在县和乡一级,由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信贷担保基金,其余可在当地企业中募集,作为以工补农的渠道。盈利的信用社可把部分盈利用于认购担保基金。担保难问题也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贷款担保基金,解决农民贷款条件不足的问题。

通过金融渠道,把对金融的补偿转变为以间接补偿方式为主的对农业的补偿,由经济主体对国家政策的被动依靠,转变为市场主体能够清醒地判定和把握市场规律,自主做出经营决策,主动进行投资选择,这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中共中心政研室赴美农业考察组.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中国农村经济,1998,.

张贵乐.合作金融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谢安等.德、美、日三国农村信用合作制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

金融政策范文篇7

基本情况

盐池县妇女发展协会小额信贷服务中心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由国外援助资金(德国爱德基金会)资助成立、在地方民政部门注册的非政府性质、非营利性的小额信贷组织。目前,该小额信贷中心的信贷业务已覆盖盐池县4个乡镇17个行政村的64个自然村,贷款农户1400余户。

组织结构

盐池县妇女发展协会是小额信贷服务中心的管理部门,理事会是最高决策部门,小额信贷服务中心是它的具体办事机构。小额信贷服务中心设主任一名,协调员两名(这三名工作人员分别来自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该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心以下业务目前有5位推广员承担(推广员由热心于小额信贷事业、威望高、人缘熟的当地农民担任),每位推广员负责10~12个自然村的业务。依据自然村大小的不同,每个自然村有3~11个信贷小组,并经民主选举产生一位村大组长和一名记录员,分别承担信贷小组的贷款申请、风险保证金的收取、召集各类活动等工作。每个信贷小组由4~7户农村妇女自愿组成,除要求直系亲属不能结组外,小组成员均可自由相互选择。组织结构及监督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资本构成

1996年,德国爱德基金会提供援助资金4万元,由盐池县沙地资源开发协会管理使用,借助于“促进妇女参与的扶贫与环境改造”项目,开始实施小额信贷项目。通过3年的运行,该项目取得了初步成功。1999年起爱德基金会开始追加投资,成立了爱德盐池县妇女发展协会小额信贷服务中心,至2007年3月末,小额信贷服务中心的资本金共计310万元,其中,爱德基金会提供援助资金138万元;地方财政等部门提供的用于扶贫项目的信贷基金61万元;风险保证金68万元;其他来源43万元。

业务流程

受资金规模的限制,盐池县小额信贷服务中心采取每半年一个贷款轮回,贷户第一轮贷款金额最高1000元,以后每轮增加500元,最高不超过3000元(贷户经营规模扩大后可申请发展性贷款,最高5000元)。该中心在贷款发放方式上采取集中发放方式,即以自然村为单位,批量发放各信贷小组所需贷款,贷款到期日确定在贷款6个月后的一个村民活动日,以便集中收取贷款本息并决定是否提供下一轮贷款申请。同时,小额信贷服务中心要求所有贷款户自贷款后的第二个月起每半月按贷款额1%缴纳风险保证金,每轮贷款到期后需缴足贷款额的10%。如若续贷,这些保证金不予退付,由小额信贷服务中心按6‰给付利息,直至该贷户退出互助组。

财务状况

小额信贷服务中心的贷款采取本息一次性清收的办法,月息10‰,其中80%作为小额信贷服务中心的业务收入,用以支付交通费、差旅费、培训费以及由社会聘用的推广员的工资和中心办公费用;20%作为村民活动经费返还村大组使用。目前,该中心在主任和协调员的工资由其原单位支付、64个村大组长和记录员未支付任何劳务费用的情况下,运管费收入基本满足推广员工资及中心正常运转费用。至2006年,小额信贷服务中心利息收入共计81.1万元,年均6.8万元,仅能满足5位推广员的工资支出和车辆租赁、出差补助和对农民的培训费用。随着小额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其运行成本逐年升高,2006年,该中心推广员工资、中心办公费用、交通费用、培训费用共计22.3万元,占其当年利息收入的90.5%。

发展情况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发展,盐池县小额信贷服务中心在农村贫困地区运用小额信贷资金广泛开展扶贫工作,既保持了信贷资金的循环使用和保值功能,又实现了贷款农户家庭生活的改善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为难以取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的贫困农民解决了资金困难,帮助他们通过发展实现了脱贫。与此同时,小额信贷服务中心自身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信贷资金由最初的4万元发展到310万元,服务农户也由1996年的20户发展到1400余户(见图2)。

经营特点

扎根农村,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拾遗补缺”作用。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资金供给压力急剧增大。在这一背景下,盐池县小额信贷服务中心以其独有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重心,积极引进外部资金,努力为贫困农民解决资金困难,重点帮助他们通过发展种养殖业实现脱贫,弥补正规金融信贷不足。2006年,小额信贷中心业务辐射4个乡镇17个行政村的64个自然村,贷款农户1400余户,占比15%;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886.2万元,受益农村贫困妇女11022户(次),占比近30%。

创新经营理念,始终以贫困农村妇女为贷款对象。小额信贷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贫困的农村妇女为扶持对象,它们认为,妇女在农村地区是弱势群体,需要更多支持;妇女常年在家,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经营的主体力量;妇女非常关心家庭日常开支,少有恶习,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申请小额贷款。许多参加小额信贷组的农村妇女已经成为当地致富能手。小额信贷服务中心也被亲切地称为帮助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好娘家”。在150户样本农户中,有60%的农户在家庭生产出现资金困难时首先选择到小额信贷服务中心申请贷款。无抵押放款,充分利用“熟人机制”防范信贷风险。盐池县小额信贷服务中心受到广大贫困农村妇女欢迎的重要原因是其提供的贷款手续简便和不需要任何抵押。在信贷风险防范方面,该中心的贷款对象是以自然村常住户为结组对象,每4~7户家庭妇女组成一个信贷小组,在小组成员之间的家庭情况、信用状况和劳动生产能力互相知情的情况下实现互助互信,共同承担资金使用风险,充分利用“熟人机制”防范信贷风险,较好地破解了贫困农户在完全没有资产抵押的现实条件下获取贷款这一难题。该中心运行十余年来,除1997年和1998年四笔贷款因借款人死亡造成4000元逾期外,其余贷款均顺利回收,回收率达到99.9%。培养了农民有偿使用资金意识和诚信意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盐池县每年近千万元的扶贫资金虽然解决了当地贫困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但也滋生了部分农民“等靠要”的不良思想,影响了扶贫资金的实际功效。小额信贷以其有偿使用的方式进入农村以后,逐步培养了农民有偿使用资金的意识,使得农民在生产经营或者生活发生困难时不再向政府“伸手”,而是积极寻求以支付利息的方式外借资金缓解困难和发展生产。

以技能培训和文体活动为载体,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当调查问到“当前农民脱贫致富中最缺的是什么”时,除了资金外,有近32%的农户选择了“缺乏技术信息和有销路可赚钱的产品信息”;有36%的农户迫切希望得到技术咨询服务和掌握市场信息。小额信贷服务中心坚持农闲时每月两次、农忙时每月一次的村民活动,一方面掌握了解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贷款农户的种养殖业、市场预测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乡村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冬春农闲时间邀请农技专家和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家畜圈养技术、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和病虫灾害防治技术。2006年,该中心贷款所覆盖的自然村平均每村举办了5场(次)农技培训或专题讲座。1996年以来,参加小额信贷的64个自然村都建立了妇女扫盲班,200多名妇女通过扫盲学习掌握了常用汉字,一些人不但能读报写信,还主动帮助别人学习脱盲。为帮助农民提高生产能力,小额信贷服务中心在64个自然村建有专门的村民活动中心,定期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透过富裕户到达贫困户,协助农村经济组织整合资源。小额信贷服务中心结合各自然村生产资源的实际,发动一些通过小额信贷扶植后家庭经营能力比较好的农户创办农村经济行业协会,吸纳当地种养殖专业户广泛参加,让小额信贷的帮扶理念透过富裕户到达贫困户,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创建行业协会的过程中,小额信贷服务中心以贷款的方式提供启动资金,贷款利息收入结算后全部返还给行业协会作为活动经费。到2006年末,小额信贷服务中心帮助创立了9个农村行业协会,如陈记壕村的柳编协会、龙记湾村的养猪协会等。行业协会在搜集和市场信息、统一市场价格、统一销售渠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效降低了农民经营中的市场风险。

存在问题

资金规模过小,限制了小额信贷的长足发展。资金规模过小限制了小额信贷这种倍受当地农民欢迎的组织形式的发展,乘数效应难以进一步发挥。盐池县小额信贷服务中心仅有的310万元信贷资金,只能解决盐池县极少部分贫困农户的资金困难,所能涉及的家庭不足1500户(2007年3月的数据),难以进一步扩大服务面。参加问卷调查的农民中有93%的人急切盼望小额信贷扩大服务覆盖面,让更多的贫困农民通过小额信贷的帮助实现脱贫。财务收益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虽然小额信贷服务中心有很多人员是在无偿劳动,但运行过程中的高成本仍然使其财务上捉襟见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运行多年来,其利息收入仅能满足推广员的工资支出、车辆租赁、出差补助和对农民的培训费用,中心3名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全部由其所在单位支付,64位村大组长全部义务出工,没有任何补助,一些自然村经常更换村组长,使日常联系和贷后管理工作不时脱节,影响了小额信贷业务的正常发展。

风险补偿机制不够健全。运行多年来极低的逾期率,让小额信贷服务中心对风险的认识仅限于借款人的信用意识而忽略了其他风险,如自然灾害、病虫灾害以及市场风险等,财务上没有提取风险准备,资金管理上实行满负荷运转等,抗风险能力弱。

政策建议

尽快明确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是健全农村新型金融体系的必要补充,有助于解决当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问题。首先,地方政府应积极申请,使小额信贷服务中心成为小额信贷试点单位,在现有法律框架内给小额信贷服务中心这样的非正规金融组织以相应的法律地位,使其在资金规模和服务宗旨允许的范围内更加广泛地开展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信贷活动。其次,在注册方面允许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在民政部门注册,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在工商部门注册,鼓励小额信贷组织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聚资、补遗、扶弱、救急等作用,运用信贷模式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

金融政策范文篇8

房地产商品是家庭消费支出中最大的一部分,房地产商品具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或者租赁两种方式享受住房服务,上述三个特征决定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的关系非常密切,金融政策的改变必然对房地产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一个国家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必然提升人们对房地产投资的利润预期,从而导致房地产投资的过度膨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国外资金也会更多地涌向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因此,合理制定金融政策,并有效利用其变化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对于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快速上升,引导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利率、首付比例和汇率三个方面,从经济学的需求和供给的视角,来分析房地产金融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一、金融政策与房地产需求

(一)利率与房地产市场需求

利率对居民的住宅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当利率降低时,会迫使人们降低储蓄而转向消费或进行其他投资,居民在寻找消费和投资出路时,可能会考虑购买或者扩大住宅的消费或投资。这对于原来已计划扩大住宅消费或投资的居民来说,会加快他们的行动步伐,进而增加对住宅的现实需求;(2)在利率降低时,住宅抵押贷款的利率同时降低,这在实际上降低了居民进行住宅消费或投资的成本,也会刺激居民扩大住宅需求。相反,当利率提高时,住宅需求会必然减少。

住宅是家庭最主要的资产。按照国际测算标准,住宅价格大约是一个家庭可支配收入的7倍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家庭需要7年的时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子。住宅的昂贵价格使得家庭必须靠银行贷款才能购买起住宅,而影响消费者贷款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贷款利率的高低。我国针对居民购买住宅的金融政策大致出现在1996年底1997年初,当时,政府为了鼓励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解决老百姓家有所居的问题,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措施,于是,五大国有银行开始面向居民提供低息住房贷款,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说大多数居民的资金积累有限,以致住宅购买需求还没有普遍形成;再比如,银行新推出一项业务时对风险的评估往往偏高,而居民也对住房贷款从观念到习惯还不能立即接受;除了这些以外,银行确定的大约10%的高利率,不能不说是挡在房地产市场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主要障碍。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央政府对民生问题的更多关注和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基本保持在5%-6%左右),使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通过按揭进行住房投资和提前实现住房消费,住房按揭贷款绝对数量和占总贷款比重都出现了迅速增加。

利率对家庭实际支出的影响,可以通过实际例子予以说明。一套总额100万元的房子,首付20万元,贷款80万元,年限为20年,采用5.04%的年利率(2005年1月1日前的实际贷款利率)则月均还款额为5297元,采用7.83%的年利率(2007年9月15之后的实际贷款利率)则月均还款额为6038元,利率的增加将使家庭每月多支出741元,支出的增加必将减少对住宅的需求。

回顾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利率对消费者具有重要的影响:提高利率必将减少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而降低利率将会降低居民的月均还款额,减少居民的负担,从而增加对住宅的需求。显而易见,提高利率,将对房地产市场需求、从而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具有极大的抑制作用。此情况2007年非常明显,致使国家在一年之内多次提高利率,以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二)贷款首付比例与房地产市场需求

2000年以来,银行不断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首付比例,许多银行甚至提出零首付的方式。首付比例的降低,意味着许多家庭可以提前享受到住房需求,未来的房地产需求得以在短期内实现,降低了住房消费或投资的成本,大大刺激了房地产需求的增加。对银行来说,贷款首付比例的降低,一方面繁荣了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另一方面却也使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进而使住房贷款的坏帐率增加,一旦对风险的评估和对坏帐率的测算达到一定程度,银行旧会逐步提高首付比例。首付比例的增加,既会提高按揭贷款门槛,降低银行按揭贷款的风险,也会加大投机活动所需的资金周转量,从而有效地抑制房地产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具体到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我们认为,政府进行金融政策调控的目的,不应当是限制居民的正常需求(反而应当大力鼓励),而应该是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和减少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炒作行为。根据国外的数据统计结果,在正常的房地产环境下,首付20%之后,银行住房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低于0.5%,但在出现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的时候另当别论。银行的资金大多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存款,因此一定要设立按揭贷款首付比例的门槛来保护储户的利益。当前在20%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首付比例虽然可以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率,但是同时会压缩房地产市场的正常消费需求,所以政府的落脚点应该在大大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

(三)汇率、经济全球化与房地产需求

房地产商品具有投资需求的基本属性,中国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每年国民经济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同时中国处于城市化率快速推进的过程,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这些因素的存在使房地产价格必然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资金的逐利本性决定国外资金必然有强烈的动机来购买中国的房地产商品。另外从汇率的角度分析,中国目前处于人民币升值的加速期,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必将刺激更多的国外资金涌入中国市场。因此,在冷却国内房地产市场投资需求的同时,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国外资金的涌入。

(四)楼市与股市的互动效应

从投资的角度分析,股市和楼市具有同样的特征,尤其是在价格快速上涨的房地产市场中,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属性体现的十分明显。1999年以后整体市场投资渠道的缺乏,特别是2001年6月以后股市的一路下跌,中小投资者对股市逐渐失去信心。另外,由于住宅商品固有的一些属性(不动产;销售不出去可以转租;随着经济发展、周围环境优化可以增值等),房地产投资(尤其在大城市)基本成为高回报、低风险投资的惟一渠道,投资房产的人群包括个人、企业、银行、基金等等(顾建发,2005)。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006年以来,中国股市一路上涨,致使许多家庭财富得到了迅速增加。在股市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资金并不会明显转向房地产市场,但是,一旦股市进入调整阶段,股市的资金将会迅速转向房地产市场,股市本身的财富效应也会增加房地产的消费需求,此时房地产价格又将出现上涨趋势。这种状况在2007年表现得非常突出。

二、金融政策与房地产供给

影响房地产供给的主要因素是房地产市场价格预期、土地成本、税收政策和银行的贷款利率(周伟林、等,2004)。从金融政策的角度,则主要是考虑银行利率的作用。开发商在开发楼盘的过程中,其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贷款利率的提高,将会增加开发商在取得土地、开发楼盘中的现金流支出,加大开发的成本也即提高房地产市场的进入门槛。

住宅通常具有大宗性、昂贵性的特点,其开发往往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离不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因此,银行利率高低直接影响到住宅市场的供应量。如果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银行减少对住宅开发商的贷款,提高市场利率,这样,住宅开发的借贷成本提高,住宅供给往往会减少。另外,由于银行利率提高,人们储蓄愿望增强,进而减少对房产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也会影响住宅开发商的供给愿望。相反,国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扩大放款,市场利率下降,住宅开发成本降低,就会刺激住宅开发商增加住宅供给。同时,利率降低,人们的储蓄愿望随之下降,促使人们进行住宅投资。而住房抵押贷款利率较低,又会刺激人们使用消费信贷方式购房,增加住宅需求,推动住宅价格上涨,进而引起住宅供给的增加。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作用下,如果国家对于国外资本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没有任何限制,也必然会导致房地产商品供给的增加。与此同时,根据股市和房市间的互动影响,可以想象,股市的波动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住房供给发生影响。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由上所述可见,金融政策的变化是通过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此,合理利用金融政策调控房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制定金融政策并使其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不是象有人想象的那样简单。

首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住房贷款利率,或者抬高住房贷款门槛,都将抑制购房欲望和实际投资,从而抑制房价的无序上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出台金融政策的目的,并非简单地降低房价,而是使房地产价格充分反映供给和需求信息,降低房地产商品的投资和投机属性,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说,银行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房地产投资贷款实施差别利率政策。

其次,由于房地产商品的特殊性,在使用金融政策调控房价时,必须同时考虑房地产投资的利润预期走向。因为一般情况下,投资与否或多少取决于预期利润和银行利率的比较。假如房地产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居高不下,而政府对非居住性购房又缺乏必要的限制。那么,即便降低了利率,投资仍然不会减少,从而使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抑制作用就无法发挥出来。

金融政策范文篇9

一、民营经济发展与金融政策的关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企业获得了有利的环境支持和政策帮扶,发展逐渐趋于完善,这也带来了民营经济总量的持续上升,带来民营企业发展规模的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的逐步提升,民营企业也一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主力。从国家公布的民营企业税收贡献率来看,其占比在50%以上,从民营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情况看,其占比已经超过了50%,由此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税收收入构成中的半壁江山,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应敏锐地察觉到民营企业迅速发展也对原有的金融政策、制度、模式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目前我们还处于改革的初期阶段,多数民营企业面临着市场准入门槛高、融资难度大、税费负担重等系列问题。基于此,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考虑到当前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认识到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非公有制与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理应走协同化发展之路,以两者的协同带来民营经济的蓬勃稳定发展,使得民营经济尽快走上发展的正轨,而要想实现民营经济的发力,必须着手金融政策的调整,金融政策的调整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鼎力支持。以金融政策的调整使得民营企业转向更快、活力更大、发展效率更高、运行更灵活,以金融政策的调整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只有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金融政策并共同发力,努力构建服务于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化商业发展新模式,才能真正为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铺平道路。而反过来金融政策、金融机构的支持将实现民营资本流动性的提升,带来民营企业运营风险的合理分散,使得民营企业取得理想的投资收益,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来说也有助推作用。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方式与特点

就我国民营企业而言,内部流动资金时期金融支持的重要来源之一,通常都是生产经营所得或者是股东注入,主要特点便是稳定性强,没有还贷压力。不过数量不多,尤其是对刚起步的企业或者是亟待转型的企业而言,时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主要来源还是外部融资,银行商业贷款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除此之外,一些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能够通过股票市场集资的方式来实现,而刚起步的小企业往往只能借助信通卡透支来当做启动资本。这些外来资金的数额通常会较大,不过在偿还的时候不仅有本金,还有很好的利息。以银行商业贷款为例,如果民营企业在具体运用中没有太大的阻碍,借贷资金主要用于生产经营,利润用于支付利息和支持企业正常运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本积累之后,企业也会有偿还本金的能力,并及时还款。与此同时,企业的信用价值也会跟随着提升,后期如果有需要的话便能从银行贷出更大数额的资金。这便是很多企业的发展现状。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企业遇见问题,那将会陷入困境,难以及时支付利息与本金,出现破产危机。股票融资和其他大型融资方式最大的问题便是投资人对于收益的要求比较高,风险自然也会加大,这无疑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融资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自身特点

相比较于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特点具体有抗压能力不强、规模较小等,这便使民营企业出现竞争能力不强、资金数量以及来源方式有限等不足。除此之外,民营企业最为主要的目的便是盈利,其中的管理结构比较简单,运营者缺乏长远的目标。在具体运营中,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往往不计后果,最终导致企业资金不足,企业发展陷入困境。而且因为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商业贷款,所以如果出现资金链短缺的问题,将极易陷入债务危机,严重时直接导致破产。此外,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贷款担保和抵押压力大的问题,与国有企业不同,民营企业发展时间短,信用记录往往不够完整,会对贷款担保和抵押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民营企业在融资需求量方面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性特征。民营企业建立初期缺乏有效的外部融资,而在成长期又面临着融资难的窘境,进入扩展期凭借自己的信誉享有一定的银行申请贷款优势,当其进入衰退期企业整体发展会趋于稳定,更多的是选择自筹资金的方式。

(二)信用环境较差

就当前情况来看,小型私营企业存在很高的不良贷款率。中小企业往往存在抗压能力不强的缺陷,进而在企业遇见困境的时候,便极易引发违约情况。还有部分不法分子,通过资料造假、空壳公司等手段骗贷。这些情况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时有发生,导致民营企业信用环境不良好,民营企业融资自然也会愈发的困难。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民营市场环境也对民营企业发展进行限制,限制了民间资本的正常流通,这在一些垄断性行业中尤其明显,民营企业在大型国有企业的冲击下艰难生存,经济实力弱导致其经济压力大、负担沉重,改革发展阻力重重。以电信行业为例,国有资本基本上垄断了基础电信业务及部分增值业务,民间资本只得参与二级项目的运营,无法设立基础的电信企业,进入市场只能局限于参股模式。资金是企业运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受内外两方面的影响,民营企业始终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能力,也缺乏有效的优惠帮扶政策支持。

(三)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缺陷

企业运营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即便企业规模再小,也得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现阶段,我国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对此明显不是很重视,不仅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同时整体管理机构也显得十分的松散,使得其余财政支出与收入出现比例失调的问题,这样极易导致企业陷入困境。而且,银行在评估企业贷款信用的时候,往往会将企业管理模式纳入考核范围,如果管理松散,那最终确定的商贷金额也会随之下降。

(四)银行贷款流程繁琐

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商业贷款申请时都遇见过困难,究其原因,银行贷款流程十分的繁琐,而且在具体落实中也比较死板。部分企业口碑不佳,银行在进行贷款审核时自动提高放贷门槛,并且配合严格的繁琐的审核流程。除此之外,因为银行在审批贷款之前需要评估企业的资产,而很多的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存在劣势,所以贷款额度也会比较小。不过银行为了自身利益,贷款往往会偏向于大企业或者是国有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有着一定的偏见,这样便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生存难度。

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分析

(一)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

我国金融部门应该积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的回忆部署,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的提升,这样便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方面也得转变传统认知,结合实际推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手段。例如从加大民营企业信贷投放、渠道拓展等方面以让民营企业获得相应的融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使其调整信贷结构,配合积极构建信贷专营机构,以便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对于一些产能过剩、高排放等行业的贷款,应该加强控制,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注重管理制度的优化,充分考虑到民营经济具体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授信审批机制的构建。将贴现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中小企业的票据融资,为其持续稳定发展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注重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一是适度的放宽业务与机构准入。首先,应方面可以开展社区试点,这样便能更加的了解和熟悉当地客户信息,为社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其次就是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的网店覆盖率。就整体情况来看,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依旧存在很大的不足,银行业对民营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增强;最后就是大力发展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开发符合中小型民营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二是鼓励外资、民间资本等参与进来,这样便能为金融机构的设立提供很大的助力。从整体角度上来看,我国当前的民间资本比较充足,所以应该打开它们的投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注入中小金融机构中。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方面应该加强监管,确保其能稳定合法的运营。除此之外,针对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工作来说,也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促进民间融资的发展,而且还能为正规金融提供支撑和补充。

(三)促进金融机构经营机制改革

一是积极构建与中小企业信贷特点相契合的体制机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需要不断强化自身服务意识,设立专门的机构,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信贷技术也应该与时俱进,想匹配的制度与机制也应该不断完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强注重财物以外的非典型信息,如企业主从事经营的时间、综合素质等。发挥城市中一些效应的作用,从多方面进行引导,使得小银行能够主动增设一些有关小企业的服务产品和网点;二是积极构建企业征信体系。不断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库与数据库;三是积极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前景空间,积极着手盈利结构的改善并落实到行动中,进行了多个方面的创新与优化,旨在更好的开发中小企业的业务。一方面加大民营企业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开发合适的新型产品。创新低碳金融产品,开发绿色基金与债券,并对低碳经济项目给予大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是促进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商业银行应该明确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特色产品的开发,以便更好的支持民营经济的融资。

(四)促进中介组织的发展,加大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的支持

具体就是说借鉴美国、德国等的做法,发展信托、信用评级以及担保等中介组织。这些组织在某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具体优势包括信息挖掘、风险承担等,有效解决民营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弱、融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就是构建多层次的担保机构;另一方面就是将其他机构的作用挖掘且利用起来,如信用评级机构、信托公司等。除此之外,还应该促进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制度的改革,加大对重点产业中竞争力强的企业的支持。同时,结合实际进行贸易信贷登记程序、管理等流程的简化,为重点产业企业进出口提供便利。对金融机构提供支持,鼓励它们灵活应用对外担保、票据贴现等手段,为出口企业解决资金方面的困难。同时,加大力度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的结算试点,注重配套措施的完善。在此过程中,不仅得增加试点企业的数量,而且还得注重试点范围的扩大,加大这方面的监管,推动跨境投融资越来越便利化,使得民营企业能够真正的走上国际舞台。

(五)正确引导中小企业尝试直接融资

进行金融政策的调整也应尝试进行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的尝试,而与之同步的是多层次直接融资市场体系的完善建设。具体来说,可以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前期以股权、债权等方式参与融资,这样处于不同发展层次,有着差异化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能达成所愿,获得相应的融资支持,度过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科技小企业来说,其虽然处于融资的高风险状态,但升值空间大,也应允许其直接融资,让其获得多渠道的融资支持,借助中小板、创业板的上市带来市场的开拓。也可以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带来中小企业债券市场的成熟化发展,配合国家强有力的监管使得中民中小民营企业短期债券发行规模扩大,门槛降低。面向中小企业推行产业投资基金项目。要持续优化产权交易市场环境,积极推行区域性融资试点工程,引导中小企业进行产权、股权、债券等的自主登记,打造中小企业信息交流、服务咨询的良好平台。积极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到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并加强市场秩序的规范引导,以扩大中小企业短期债券发行规模,适当降低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发行门槛,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实际灵活地使用集合票据获得融资支持,让中小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试点项目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六)鼓励支持中介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我们在积极探索民营经济金融政策调整思路和模式的同时,也应着眼国际,学习其他国家经验,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如开展担保信托、融资租赁等业务,借助这些成型的中介组织以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可以发挥中介组织信息挖掘、风险分担、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优势,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时信息不对称、风险压力大等系列问题。具体来说,既要着手建立多层次的担保机构,可分全国性、区域性、社区性级别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并不断创新信用担保模式,确保中介组织真正发挥信用金融服务作用。又要积极发挥其他机构的作用,如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信用评级机构,让他们协同发力,共同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

五、结语

金融政策范文篇10

关键词:租购并举;金融政策;物业行业

租购并举制度为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给物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物业行业发展需要对自身的工作进行优化。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物业行业发展也不例外,物业行业发展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这样可以为物业行业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加快物业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租购并举制度的贯彻和实施。如何有效利用金融政策为物业行业发展提供支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对金融政策支持物业行业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可深入了解物业行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支持手段,有益于加快物业行业的发展。

一、租购并举及金融政策含义

随着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房价不断提高,很多家庭无法满足购房的需求,大量楼房处于闲置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租购并举被提出。租购并举指的是对于有经济条件的居民可以购买房屋用以居住,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居民则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取房屋使用权。租购并购制度的提出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具有帮助作用,其可以加快房屋的销售,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如此,租购并举制度的提出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具有很大的作用,租购并举下,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员可以通过租房获得居住场所,这样就可以缓解社会矛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可以说租购并举是一项符合国家形势的重要手段,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金融政策是政府采取的货币和信用政策,宏观金融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及汇率政策,这些政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企业发展需要金融政策支持,各地结合自身情况可以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加快企业发展。

二、金融政策扶持物业行业的重要性

(一)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城市管理工作涉及很多方面,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部门之间也应该进行相互合作,这样才能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物业管理工作开展中可以进行环境管理、建筑物维护等工作,这样可以使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物业企业提供的服务与居民的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物业企业在工作中可以与委员会进行沟通协调,这样可以使业主获得一定的管理权力,能够更好地解决开发商遗留下来的问题。物业企业发展时还可以对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节,建立一个良好的小区环境。物业管理中可以安放相应的垃圾桶回收垃圾,保护小区的环境,便于业主居民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物业管理工作开展中物业企业还可以向业主提供专业的服务,包括社区养老、快捷出行等,这样可以提升物业管理质量,以便于业主更认可其服务。(二)物业管理可以提供就业岗位。物业管理工作需要各种服务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同时还需要清洁人员、保安人员,这种情况下,在物业管理工作开展中需要进行招聘活动,满足自身业务发展的需求,这样就提供了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在物业管理工作中还可以进行业务拓展,包括环境卫生整洁、厨房用具清洗等,这些又会扩大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物业企业的数量也在增加,每个小区都具有自身的物业管理单位,这些物业管理单位需要进行人才录用满足自身业务的开展,这样就会进一步扩大对人才的需求,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三)物业管理可以提升城市文明度。物业管理所提供的人文方面的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而传播中华文化的基本平台是家庭、社区。优质的物业小区既是广大业主幸福的栖息港湾,也是培养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的精神家园。利用物业小区的各种文化资源和文体设施,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价值观,必将加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步伐。暖暖的文明新风必将形成祥和的邻里关系,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转化为广大业主的自觉追求。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城市美化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物业管理工作中对小区及商业区的环境进行优化,通过优化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物业管理能够起到一定的秩序维护作用,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四)物业管理可以推动城市发展。物业管理促使城市经济总量增加。党的要求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增加人民的财产性收入。我国老百姓普遍具有购房置业的习惯,他们把一辈子的积蓄用于购房作为自己的财产,总希望自己的财产保值增值。一般来说,房地产价值由地段、房型、交通条件、小区配套、周边配套环境等因素决定。房地产的地段、房型、交通等自身因素是客观的,很难改变,但小区配套、建筑物的维护、周边环境等影响房地产价值的其他因素,可以通过良好的物业管理进行改良,借以提高房地产的价值,使物业经济寿命得到延长。从经济学意义上说,物业经济寿命的延长,等于延长了业主对物业所有权的收益期限,这一点在城市经济建设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金融政策支持物业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政策支持物业行业现状。随着国家各项制度的完善物业管理的规模不断增加,物业管理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在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一线城市,物业管理所占的比重超过50%,物业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成为城市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家还出台了很多的物业管理法律框架,为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1994年国家出台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首次提出物业管理制度,随后各地区结合自身的情况出台了很多物业管理规章,对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约束。地区出台了规章制度,如《深圳经济特区住宅物业管理条例》,2003年国家出台了《物业管理条例》,2007年对《物业管理条例》进行了完善,加快了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二)金融政策支持物业行业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有效政策的支持。纳税是企业的义务,企业要依法纳税,物业企业属于服务业,税率为5.7%,其他服务产业诸如文体教育的营业税只有3%,相对于其他服务产业,物业行业的营业税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营业税税率较高,企业需要缴纳的费用越多,这样就会增加物业企业的成本支出,不利于物业企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还体现在缺乏对群众的教育,群众对物业企业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物业管理人员和业主之间是对立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正是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业主不配合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物业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为物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对物业行业进行金融支持时可以对税率进行调整,通过调整税率降低企业税负,增加物业企业的收益。2.缺乏对人才的教育。物业企业属于服务业,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房屋的销售和租赁,可以说物业管理人员的能力对于物业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物业企业为了节省资本,没有对自身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教育和针对性的培训,导致物业服务人员的水平提升缓慢,在工作中不能结合业主的个人特点采用合理的服务手段和沟通技巧,这样就容易导致和业主沟通时产生一定的沟通障碍。物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业主与管理人员之间存在不对等,管理人员居于主导地位,业主的权益容易受到损害,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有待提升。很多物业企业聘用一些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通过这种方式降低成本,但是这样就使得物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影响物业管理质量,降低业主的满意度。3.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是物业行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业主的需求,提升业主对物业的满意度,有利于房屋销售以及租赁工作的开展。物业行业发展中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支持,很多小区安保系统、园林绿化建设缓慢等,造成这些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物业企业融资方式不合理,物业企业融资方式以银行贷款为主,互联网金融融资所占的比重比较小,银行贷款手续复杂,物业企业需要经过层层的筛选,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物业企业无法及时获得资金。融资方式具有单一的特点使得物业企业一旦无法通过银行获得贷款就会制约自身的发展。

四、金融政策支持物业行业发展的路径

(一)加大对物业行业的政策支持。在对物业行业进行政策支持时可以采用税收优惠的政策,当前物业服务行业营业税为5.7%,而其他行业的营业税只有3%,具有很大的差距,同等收入下物业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税负,这样就增加了物业企业的税收负担,制约物业企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可以通过金融政策对物业行业的税率进行调整,保证物业企业的税率与其他服务行业的税率相同,降低物业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快其发展。物业企业在发展阶段可能会购买一些设备,对于一些价值比较高的设备可以进行相应的补贴,这样能够降低其发展成本,加快发展。政府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社会对物业管理的认识,为物业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进行宣传时可以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包括开展讲座活动、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讲座活动指的是在小区邀请相关的专家进行物业行业的讲解,通过讲解使群众转变自身的观念。讲座中群众可以与专家学者进行沟通,通过微信成立相应的公众号,定期在公众号上相关的文章,居民在家中就可以了解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提升对物业管理的认识。这种宣传方式具有很多优势,省时省力,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二)为物业行业培训提供资金支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借贷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随用随取的优势,很多居民将手中的资金投放到第三方支付平台上,银行的发展受到制约。物业行业初期发展时缺乏资金,无法进行队伍建设,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与物业行业进行合作,为物业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银行业务开展中可以适当降低对物业企业的贷款要求,这样可以使物业企业更好地获得资金,用以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提升服务质量,以便于适当地提升物业管理费,获取收益。员工培训中物业企业需要结合员工的个人特点,做好员工需求工作,从工作人员的个人特点以及岗位需求出发,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培训中要做好效果评估,从资金使用情况、员工满意度、员工能力提升等角度,可以更好地了解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相应的改正。物业行业在对人员进行教育时要发挥工作人员的自主能力,工作人员在业余时间需要学习一定的服务手段,掌握一定的服务技能,结合业主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工作人员之间也需要进行经验的交流分享,取长补短。在交流时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避免自身工作中出现类似的错误。物业企业发展时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招聘活动,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工作,招聘活动中可以聘请一些大学生,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这样就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物业企业可以开展校园招聘,通过校园招聘,一方面可以扩大物业企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招聘到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将毕业生掌握的知识应用到物业管理工作中,提升物业管理的效率。招聘活动的开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招聘中要对应聘人员做好审核工作,从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两个角度进行,对应聘人员进行综合评价,确保招聘工作的顺利完成。(三)为物业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物业企业发展时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业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银行可以为物业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满足物业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金融政策支持物业企业时可以对企业实施采用低税率政策,企业贷款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利息支出是物业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成本支出,银行在对物业企业进行贷款时可以降低利率,减少物业企业的偿还压力。物业行业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需要了解业主的需求,从业主的需求出发,这样可以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具有针对性。物业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与业主进行沟通,定期了解业主对物业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对业主提出的一些具有可行价值的建议积极采纳,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物业企业发展时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即在融资时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提升融资效率,这样可以使物业企业获得资金,加快物业企业发展。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