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7:28:25

计量问题

计量问题范文篇1

[关键词]计量检定;技术问题;措施

计量检定的过程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验证过程中使用的技术设备往往可能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环境条件如果恶劣再加上进行计量检定的工作人员不够合格等等。诸如这些因素堆在一起都有可能会导致测量数据和实际数据之间的误差。在这些因素中,测量仪器和计量检定人员造成的数据误差最明显。分析影响质量测量验证过程中技术问题的因素,找出解决措施,十分关键。

1导致计量检定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的因素

规章制度不够完备:目前,虽然中国在质量计量和核查方面有一些规则和规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它已经被新时代的要求所淘汰,跟不上仪器和技术不断改进。计量检定人员的实际操作也缺乏严格的监督其操作的系统。因此,建立健全测量和验证规章制度已成为确保提高测量和验证技术水平的迫切任务。仪器误差:在计量过程中,仪器错误是由计量装置本身的问题引起的。例如由于混乱的砝码指标而产生的误差。重量指标的描述不清楚。检查用户设置的重量指示器以导致最终测量结果中的错误或甚至错误。其次环境不合格导致的误差。如验证过程中严格要求电子天平,化学分析仪器,长度测量仪器,温湿度测试仪器等,必须有一定的恒温恒湿时间,但由于某些原因,环境要求不符合标准并产生错误。最后,对于较低级别的仪表,由于夹具本身的限制,它被转移到作业工具。表达的信息不完整,甚至信息错误都会导致数据丢失影响计量检定验证的准确性。同时,部分机构的旧设备和设备无法满足计量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需要,导致该单位的检查能力,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受到严格限制。计量检定人员的主观错误:这是操作人员主观原因导致的误差。首先,在计量的检定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准确地理解程序,掌握验证程序的要求,只是运用自己的主观意愿来测试,从而导致实际位置和检测到的元素位置出现差异。其次,由视角问题引起的读数误差引起的误差,要求工作人员进行重复验证以使误差值最小化。还有就是检定的工作人员没有掌握验证仪器恒温恒湿引起的准确性和误差。另外,由于个人不良习惯,保守思维,思维不够活跃等因素也可能造成技术操作失误。工作人员对检定过程中的疏忽并不认真去反思。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计量检定的工作人员应尽量不受外界干扰,仔细检查并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其次数据处理的不得当引起的误差。俗话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处理任何数据时的任何轻微错误都可能导致检定结果出现大量错误。小数点和校正间隔误差将使最终结果与实际结果非常不同。

2计量检定中技术问题的解决策略

健全计量检定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仅是行业不断发展的基本规范,也是行业内管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因此,为了确保计量检定工作的有效实施,必须改进与计量检定相关的规则和规定。国家需要通过对验证方法和验证条件制定相关规定,努力确保计量检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检定工作具有规章制度。同时,政府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确保核查工作的透明度,从而提高计量检定核查工作的效率。加大计量系统的内部审核:没有监督和评估,就无法有效地开发和运营。近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加强计量检定的内部审计,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计量检定数据的确认,测量过程中的控制,测量设备的检查,测量设备识别的使用等。审查和测试进一步标准化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以提高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改善计量检定的工作环境:计量检定的工作环境是影响计量检定工作的重要因素。工作环境的改善首先确保了工作场所的整理,整顿,清洁和安全,以及环境温度20摄氏度,环境湿度为50-60,灰尘含量小于0.2mg/mL等等要求。其次,管理人员应制定和完善合格的规章制度,确保核查人员的工作环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有一章。根据法律规定,保证员工愉快的心情,这样一来计量检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得到提高。提高计量检定人员的素质:计量检定人员的质量决定了整个检定工作的水平,因为计量检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检测能力与测量的最终结果直接相关。所以这一岗位直接就要求了技术人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综合素质也要强,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因为这一工作不容许出现丝毫的误差,小数点的错误都可能会导致预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以提高和巩固工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此外,工作人员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以确保最终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对该单位的工作态度是对国家负责。这样检定的结果才会让单位、国家放心。

3结语

计量检定工作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例如设备质量问题,工作人员的能力问题等等,对此都进行分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并不能让这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所以说从事计量检定的工作人员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的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献红,金俊岭.衡器计量检定中的技术问题与解决策略[J].河南科技,2017(3):69-70.

[2]任立超.衡器计量检定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策略[J].建材与装饰,2017(29):58-59.

计量问题范文篇2

全市医学计量工作存在的问题

聊城市计量测试所作为聊城市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依法对聊城及下属八县市的医用计量器具实施强制检定已经有近二十年了。强检工作90年代初从市属医院开始,逐步扩展到区、镇医院,目前已覆盖到乡镇以上人民医院和规模比较大的私营医院,基本能够覆盖市、区卫生局所属医院。从检定的具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医院对计量工作都有一定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计量意识还有待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颁布实施已经有20年了,但少数医疗卫生机构的计量工作基础还很薄弱,相当多的医务人员对计量知识知之甚少,计量法制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计量管理的重要性,与《计量法》和国家强检目标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医院领导对计量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主观上还存在计量部门的强制检定是给医院找麻烦的潜意识,更谈不上督促有关部门搞好这项工作,只是将计量管理作为一项临时性辅助工作,没有专人管理,更无计量管理制度和计量设备档案,医院计量管理工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少数医院将经济效益与强检工作对立起来,存在抵触情绪,对医用计量器具量值不准有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比较突出问题有是部分医院不愿检定或象征性地检几台,还有的是谎报停用来逃避强检,个别医院甚至抗拒强检工作的实施;相当多的医院对新购或维修过的计量器具没有需经检定合格后才能使用的意识。这样势必要造成部分计量器具的漏检,难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应有的计量性能,给医疗工作带来隐患。2.检定合格率还需提高。从近几年检定的结果来看,公立医院的设备检定合格率都比较高,个别公立医院甚至可以达到100%的合格率。私营医院的设备合格率相对比较低,尤其是血压计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医院血压计的检定合格率还不到50%。由于医疗设备准确性不高,难以保证医疗质量,甚至引发了医疗事故,产生医患纠纷。例如,我们在某医院120抢救车上发现两台血压表测量误差超过50%,该医院护士反应给病人测得血压值差的离谱,无法参考;某乡镇医院的尿液分析仪,10项结果就有6项超标;某社区服务中心,经常检查出该社区的小孩贫血,经我们检定发现是因为该中心的血细胞分析仪测量结果偏低,造成很多小孩的“贫血”;有医院的X光机的分辨力很差,看上去就象蒙上一层雾一样,根本没法满足正常透视的需要,该院的医生都知道这台光机不行,生病的医生和亲属也不会在本院的X光机上透视,医院用这样的光机器来给病人透视,其结果可想而知。3.计量执法还有待加强。这几年我市几家拒检单位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计量器具一直处于失控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1)计量测试所是纯事业单位,没有执法权,任务多,致使有些问题处理不及时;(2)计量法中有关拒检、超期使用问题处罚额度太低,起不到警示作用;(3)有些乡镇医院经济效益太低,无法正常支付检定费用,而国家有没有相应的可执行文件。

促进全市医学计量检定工作健康发展的对策

“求医问药,人命关天”,医学计量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有些医院使用不合格的设备导致了误诊和漏诊,用于危重病人的监测仪器有的心率不准,有的报警阈值不准类似这些,随时都有可能引发医疗事故,出现医患纠纷。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必须寻求好的对策来推动我市医学计量工作顺利进行。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强检工作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从法制的角度来看,医用计量器具的检定非常有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章第九条的规定:“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行强制检定。未按照规定申请检定或检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1987年国务院专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并且公布了强检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五章第二十六条规定:“属于强制检定范围的计量器具,未按照规定申请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继续使用的,责令停止使用,可以并处罚款。”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不要忘记对医疗单位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医护人员的计量法制意识,帮助各医疗单位健全计量管理制度,对列入强制目录的医用计量设备实施强制检定,没有列入强检目录的设备,根据使用的重要程度,确定合理的检定或校准方法。2.加大计量执法工作力度,推动强制检定工作顺利开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年7月19日发出"关于加强医用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监督管理的通知",要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依法对医用强检计量器具进行监督管理,对使用未经检定、超检定周期和检定不合格继续使用的计量器具,要严格执法,特别要加强对医用三源(超声源、激光源和辐射源)的监督管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强化新闻监督力量,严厉打击拒检单位。现代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闻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先天优势。我们要积极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及其它传媒手段,定期一些计量检定情况。评出计量检定优秀单位,曝光拒检单位。这样形成强大的监督机制,让拒检单位无藏身之处,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4.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计量检定工作。在平时通过广泛宣传,提醒广大人民就医时要看清使用贴有有效期内合格证的医疗设备,如发现无小合格证或超过有效期,积极拨打电话12365进行投诉,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提高人民的积极性。总之,医学计量是确保医疗设备准确、有效、安全、可靠的必要手段,是医疗质量保障体系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证,是医院现代化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将计量管理方式和计量技术手段应用于医疗质量控制各个环节,才能使临床获得准确可靠的诊断和治疗。认真贯彻《计量法》,加强医院计量工作的监控,做好内部质量控制,提高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将促进医院的规范发展。

本文作者:临清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单位:聊城市计量测试所

计量问题范文篇3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业务模式不断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企业对公允价值的内在需求日益增长,实际上有些企业已经在会计处理中变相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近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速,不动产和基础材料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无形资产的价值也日益体现。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老企业来说,其会计报表在现行准则框架体系下基本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回避公允价值的使用导致企业在会计处理上前后不一致,在相关性、可靠性及可比性上无法找到较好的平衡点,同时也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始终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对于不动产和固定资产我国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国际会计准则(IAS)在固定资产的计量时除按其账面价值来计量外,还允许按公允价值进行重新估价;在所有者作为资本投入的无形资产计量上,我国是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计量,IAS规定按公允价值计量;对于非货币性交易,我国是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不确认利得或损失,IAS规定所有的资产变换交易均应以公允价值计量,除非该项交易不具有商业性质,或者收到资产和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地计量。此时,以所放弃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收到资产的成本。如果主体能可靠地确定收到资产或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按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收到资产的成本,除非取得资产的成本更加可靠。

(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的必然联系

公允价值之所以被拿来与历史成本作对比,是因为我们常常将公允价值计量理解为按报表日的市价重新计量,如此则公允价值成为公允的现时价值,从而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与历史成本的二元对立。实际上,公允价值每期必须进行新起点的计量,静态的历史成本只能量化企业所投入的努力,而预期的资本增值则结晶于动态的公允价值。不过因此指责公允价值不如历史成本可靠却不一定站得住脚。说历史成本更可靠实际上是就可靠性中的可验证性而言;但若究及可靠性的另一层含义的“真实反映”,则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也许要超过历史成本,至少不比历史成本不可靠,比如涉及重大摊配的自建资产。

二、公允价值的含义及其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公允价值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在自愿双方之间现行交易时,不是强迫销售所达成的购买、销售或结算的金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公允价值的含义进行理解:

1.虽然公允价值必须在公平交易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才能产生,但若无相反的证据证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2.计量客体的价值凡不是在市场上达成的,而是其他不同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形成的都不能视作公允价值,因为不同主体得出的价值信息缺乏可比性。

3.在某些事项不存在实际交易的情况下,则可在市场上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

4.有时在市场上也寻找不出相类似的交易价格,则必须在公允、合理的基础上估计相关的计量属性,除非市场上存在相反的证据证明该估计是非确当的。

(二)公允价值的计量

1.通常情况下,最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市场价格。公允价值最适用于对金融工具尤其是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计量。这是因为很多金融工具的交易和事项并未实际发生,签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亦未履行,也不可能有历史成本的发生,传统的会计很难对其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即现行市场交换价格计量可解决这一问题。此外,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也是按购销双方达成的现行市价即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存货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是部分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2.会计人员无法取得可观察的市场金额时,可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现值计量更能反映形成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用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和包含在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非确定性以及一些难以识别的其他因素等。因此,现值计量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具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分析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模式,从相关性的角度来看,有其自身的优势。它与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能够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正如前面提到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人为操纵提供了便利。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方面。选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样一个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的模糊性计量概念来作为会计计量的目的和手段,相对于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从事实性基础出发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为相关性的信息,但在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上却不敢保证能提高多少或至少不会减弱。

市场环境的预知性方面。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但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尤其对于长期性的应收应付之类的项目,在市场环境的预知性上难以把握。

企业主体计量的一致性方面。企业主体对某些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价值的确定,通常是基于其未来收益(或损失)与不确定性的计量(估计),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这种价值信息一般更有助于投资者的预决策即更能提供对企业管理当局有用的信息,但往往与其公允价值不完全相符。

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性方面。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易推行应用的难点。

总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在其属性和应用上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加之影响会计计量模式择用的因素又是多种复杂的,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对计量属性的不同要求,不可能将所有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都统一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会计系统的不断完善,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公认的计量方法接轨,一种自然的选择就是取长补短、兼容并存,适时地选择相应的计量模式,所以,多种计量模式并存会是一种趋势。

计量问题范文篇4

关键词:经济效益;社会发展;营销方式;信息化建设;数据采集

1现阶段电力营销计量改造中有待优化的问题分析

1.1计量仪器失准

电能计量装置是电力企业对电力使用情况数据统计的重要设备,现阶段部分地区电能计量装置存在失准的问题,电能表显示数据与用户实际使用电量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用户与电力企业之间的信任度不断降低,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计量仪器失准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电能计量装置存在一定的老化问题,或是在进行电能计量装置改造过程中相关操作人员没有严格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致使显示数据与实际使用电量产生较大偏差。

1.2信息化建设有待完善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在使用传统的电能计量装置。在电量使用统计过程中,电力工作人员要逐个打开电表进行数据记录,并且传统的电能计量装置功能也较为单一,在电路发生故障时不会发挥警报作用,既为用户用电安全带来风险,也影响了电力企业营销活动的开展。传统的电能计量装置的使用严重影响了电力统计分析工作的效率,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电力企业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

1.3缺乏有效的窃电漏电防范措施

部分用户法律意识较差,为降低用电费用而做出窃电漏电的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也对人身安全也造成了安全隐患。一些用户利用绕过电能的计量装置接电,或是分流电能计量装置计量回路电流的方式进行窃电,甚至部分用户在电能计量装置上加装具有反监测功能的窃电装置进行窃电。对电力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目前电力企业对此仍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2电力营销计量改造的优化路径

2.1采取预付费计量方式

电力虽然是商品,但是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营销工作的难度,传统的营销付费方式是用户按月进行缴费使用的,电力企业允许用户拖欠部分电费,但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大量用户缴费不及时的现象。现阶段应当采取预付电费的计量方式,进行电路改造,设置预付费用计量装置,可以安装在室外电线杆等位置,在用户使用前对各个线路的使用电量进行收集控制,做好密封保护措施,以加强控制电力使用源头的方式杜绝窃电漏电行为。

2.2优化电量统计方式及减少统计误差

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证明,在电力营销计量工作中采用复合变比电流互感器,计量工作中的误差和偏差会大大减少,该自动转换计量装置可以实施电流的在线实时监测,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对电流互感器实施指令下达,从而对互感器实施有效调控,提升电力计量工作的精确化水平,较好的降低误差。

2.3加强计量改造的定点实行

这种定点位置的改造主要适用于一些大型的用电客户。对于此类客户,可以实施专线进行计量,可以较好的避免窃电漏电行为的发生。而对计量定点位置的改造一直是各电力企业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通过采用了大量的精密设备,比如S型精度计量器等,可以大大减少此类情况发生,尽可能的缩小误差。

2.4优化电力数据采集方式

传统的电力数据统计需要电力企业的抄表员对各个小区或是商业区的用电情况进行实地抄录统计,工作效率始终难以得到提升。当前形势下,在进行电力营销计量改造过程中采取阶段计量方式:第一阶段以信息化智能化统计手段进行数据整合,提升用电信息采集效率;第二阶段通过低压载波的方法对电能计量装置的配变站数据进行收集分类;第三阶段利用网络技术将统计数据发送至电力企业网络中,以信息化手段对电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

2.5创新计量通信技术

创新计量通信技术能够为信息化数据传输提供保障,目前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应用,计量通信技术的使用方式也变得多元化。现阶段,电力企业可以采用无线扩频、复合通讯等技术形式对计量通信技术进行优化。无线扩频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数字进行转变,以信号传播的方式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所受影响因素较少,在一些偏远地区使用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复合通讯技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实际计量改造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复杂情况,影响信息传递,复合通讯技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不会受到其他信号的干扰,有效的提升计量工作效率。

3结束语

当前形势下,电力营销的重要内容是电力计量改造。面对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电力企业应当积极寻求现代化优化措施,有效杜绝窃电漏电行为,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计量工作质量,协调供需平衡关系,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形式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江浩.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电能计量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4,33(36):57-58.

[2]张立辉.我国发电企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

计量问题范文篇5

关键词:分户热计量节约能源供热

1、引言

由于建筑节能在建筑各项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增高,大范围推广和实行分户热计量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计量方式主要是为了节约能源,但不能忽略提高(至少要)保证供热的质量,同时可以解决部分地区和区域收费难的问题。但是,推广和实行该技术还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我所了解的作简单的介绍,并发表一点自己的愚见。

2、正文

2.1分户热计量的意义:

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现在明确规定:新建居住建筑的集中采暖系统应当推行温度调节和户用热量计量装置,实行供热计量收费。这个规定出于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分户热计量有利于分户按照自己的需要控制和调节热量,可以提高热舒适性;其次,利用分户计量的自控可调特点可以节约一部分热量,在不需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自行切断用热;再次,采用分户热计量后有关单位对各用户的用暖收费将更加公平一些,同时,对于不按时付费的用户可以通过停止供气来督促其交费。【1】【2】

2.2分户热计量系统的形式

分户热计量有较多的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1)竖井内双管式,户内水平串联,入口设热水表、锁闭阀,每组散热器需设跑气器。(3)竖井内双管式,户内水平并联,入口设热表、锁闭阀,每个散热器均设温控阀。(2)竖井内双管式,户内水平跨越式串联,入口设热量表、锁闭阀,每个散热器均设温控阀。(4)户内双管水平并联,每户设热量表、锁闭阀,散热器设温控阀。(5)竖井内双管式,户内地板辐射采暖,每户设热量表、锁闭阀,散热器设温控阀、分集水器。【1】

2.3实行分户热计量给系统提出的要求

采用分户热计量系统实现了耗热量分户计费、节约能源和满足用户对采暖系统多方面功能要求的同时也对建筑结构和采暖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3】

一方面,实现住宅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后必须有高质量的供热。用户使用热流量的变化加大,为了适应整个系统变流量运行的需要,供热系统的调节性能也要增强,这是保证系统在运行调节中有较稳定的工况的前提。所以必需在系统中设置有较大裕度的调压装置,以分配到各个用户系统的压力。【2】【4】

另一方面,对室内供暖系统的设计也有了要求更高,以往很多设计院在设计计算的时候很多都是凭经验估算的,如果还按照以前的算法,系统将会出现很大的水力失调;并且,如果把热负荷计算等忽略掉,则采用分户热计量的意义就不那么明显了。

2.4分户热计量计费两方面的不合理性

虽然说分户热计量可以较好得实现热用费分户计算,但是这中间还是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其一:运用分户热计量后,不同房间、不同用户的用热量不同,各室的温度产生差异,这将引起不同用户不同房间的温差传热,对于室内温度低的用户或者房间,这部分损失热量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后应该是一个足以能够引起业主重视的数目。那么,这部分损失热量的费用算在该用户就不十分合理了。分户计量实行不交费用不能用热,当某用户停止用热时,其他用户还在用,此时两用户之间的温差更大,相当于有一部分热量是消耗在不用热的房间,这对不被停用的用户是不公平的。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可以做的只有采取增加建筑物的隔热措施,但这同样造成建筑造价的增加,房价的增加。其二:通过维护结构散失的热量,如果算在用户是不合理的。我认为,合理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分三份,一部分为业主;一部分归建筑方承担,可以作为建筑方税金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开发商负担,因为这部分失热量的大小与房间的朝向、高度等因素有关,对于处于不利环境的用户,开发商应该给予用户这部分补贴。

2.5分户热计量的限制性

对于新的居住建筑可以根据计算直接采用分户热计量,但是对于原本不是采用该系统的建筑要使用分户热计量系统则需要作较多的改造。但是鉴于改造费用较高(大概每户改造费用为100~200元人民币),很多用户都不愿意。即使愿意,我觉得很多用户在改造之后在用热过程中肯定也有很多不满意。原因有二: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的需要在每一用户管路的起止点安装关断阀和在起止点其中之一处安装调节阀,这些阀门的设置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局部阻力,如果在这个原有的系统中这部分阻力不予考虑,再加上原本系统与该系统存在的不协调性,可能会导致用热不足、系统不稳定的现象;人想要的总是比现在拥有的更好的东西,踏上一个台阶总想踏上第二个。在一个系统改造实现了分户热计量后,每个用户所能采用的最大和最小的热量是一定的,当用户需要更多的热量的时候,怎么办?是否可以在某个地方采用增压装置,使用户末端压力减小,流速增大。但是增加了加压装置后又可能引起其他用户的压力不稳定。

分户热计量系统应便于分户管理及分广分空控制、调节供热量。在散热器支管安装热表来计量耗热量,不仅使系统变复杂、造价昂贵,而且管理麻烦,因此需要经过改造后才能广泛使用,但这样的改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的系统设计和改造使系统读数、计算工作量大,计数的不准确性也增加。【3】

2.6分户热计量的推广

对于旧建筑,分户热计量的推广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素有不少,如不想付改造费而反对的,还有长期不与供热单位配合、不按期缴纳暖气费的住户也反对,还有很多用户不能忍受不交费用立即停止供热的规定。采用分户热计量的建筑用热费用将近是普通用热的3倍,很多用户在选择买房的时候都不能接受这一点。【5】【6】

2.7分户热计量与节能

实行分户热计量的最终目的就是节能,分户热计量是住宅节能所采取的关键措施之一。总节能率50%在建筑物和供热系统中分配比例是建筑物负担30%,供热系统负担20%,如要考虑收费因素,节能率则更高。所以说,除了供暖系统来完成一部分节能外,建筑物本身的节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建筑物本身不是节能建筑,则还会影响供暖系统的节能,而只强调建筑物本身节能,不实行分户计量也是不全面的。因此,分户热计量系统的应用和节能都是要和建筑物相互配合相互使用的,对于建筑节能来说,二者应融为一体,缺一不可。【7】

2.8分户热计量该注意的问题

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采用分户热计量系统必需注意选择较优的水质,因为分户热计量系统对阀门的等部件具有较高的要求,水质不好可能会损坏阀门等部件;还有注意系统形式的选择,有些系统在某个分户热计量系统中可能无法达到水力和热力平衡,这就不能采用该系统;当然,更要注意各种产品的厂家和型号,至少要选质量硬得过产品。

3小结

随着世界性的节能运动的发展,建筑节能已经成为土建和水暖电各个方面的主题,对于我们即将踏入社会投入这个行业中的人来说,首先要有节能意识,其次,要学习足够多的理论知识来充实这个意识。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和相关技术规定实施各项内容。充分与其他行业的相关人员配合,争取找到最符合国家倡导的建设节能型形式以及最有效解决隐藏问题的措施。对于供暖技术中的分户热计量,它的推广和实行还存在着很多的阻碍因素,如解决供需双方的热收费问题、推广问题等,我们作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对这些内容引起足够重视,为以后在工作和实际中自如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刘丹涛等,分户热计量供暖方式简介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3卷第8期2004.8

【2】张德良,浅析供暖用户热计量的意义2004年2月

【3】陆亚俊等,暖通空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岳少青,武文彩浅析住宅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及其不合理因素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20卷第2期2002年6月

【5】蔡敬琅,也谈住宅供暖的分户热计量问题暖通空调2001年31卷1期

计量问题范文篇6

1、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以我校为例,《计量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要求定量分析较多,应以理论方法为主,而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并且,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必然导致计量经济学在各专业的应用和应用程度有较大的区别。然而,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规范都过于泛化,难以适应专业需求。特别是教学案例的分析,此专业学生听彼专业的案例,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的,结果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尽量一个专业一个班,而不是多个专业一起,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大体经历了由黑板教学到黑板与多媒体结合,再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黑板教学多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基础方法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而多媒体教学则更多以PPT的板书方式、计量软件辅助教学来展开计量经济的学习。现在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黑板表达相关方法的基本数学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计量经济学课时至少要48课时,有的甚至要96课时。那么,对于如此复杂的课程来说,要想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完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联立方程和时间序列等内容,来配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进度计划,就算是从事多年计量经济教学的教师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掌握教学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重点和难点,何况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刚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收老师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难吸收、理解这些信息的内容和作用,更无从谈其应用。

3、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与分析。然而,现在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还包括实践课,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如实验室太小,计算机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况,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再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演示机会不多,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改进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老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的学习,大三第一学期就应该紧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不是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四,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寻或重拾学过但已忘记的内容。再者,我在教学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这样就给计量经济学老师授课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但占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也会打乱教学大纲安排,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强调专业教学。这样做主要是比较有针对性,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怎么实践等,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而模糊或无从下手的局面。以国贸专业为例,就会根据专业背景选取实际利用外资额(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等问题来研究,既从定量角度让学生真正了解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情况,又将所学计量经济的内容融会贯通,并且一个案例的分析还能启发、衍生出新的问题,就可以跟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发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3、重视启发教育。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那么就需要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才能充分展示计量经济这门工具的有效性。为此,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展开课程论文研究与写作等形式。老师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解哪些是好的选题,哪些是不好的选题,这一选题的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以问题出发,结合所学的计量经济内容让学生参与、判断、分析这些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就会改被动变主动,积极去学习。此外,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取也是很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教材的选取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简练,深入浅出,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2)重点介绍计量经济方法、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3)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学会计算操作;(4)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要具有继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顾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介绍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计量问题范文篇7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强化落实完善、规范的制度是保证电力计量工作安全可靠开展的基础,有助于提高电力计量管理水平。各项电力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制度和实施电力计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正常检查制度、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电力生产调度制度、设备事故调查报告制度,以及安检员管理条例、供电系统管理制度、计量设备安装和检修制度等,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全面保证各项制度的切实执行。制度具有约束性,缺乏强制性,所以制度只有真正的落实到现实之中,才能保证电力计量工作的顺利进行。2不断加强管理领导,建立相关管理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在电力计量技术管理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构,强化主人翁意识。在建立电力计量信息化管理网络过程中,要做到全方位管理,互相监督、协调,保证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动员人人参与管理之中,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确保每项工作都有相关负责人。3加大对工作队伍的培训,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对于电力计量管理工作人员,做好电力计量工作,必须不断加大对设备研发人员的培训,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实现自学与互学制度,全面提高工作人员专业化素质。不断鼓励工作人员不断革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在吸取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掌握电力计量技术动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及时做好计量产品更新换代,把新技术、新设备及时地应用到现实之中,全面提高管理水平。4加强电力计量技术和设备的综合管理工作电力计量技术和设备管理工作是整个电力计量工作的关键部分,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对电力计量技术和设备的管理工作,及时对技术和设备进行收集和整理。加强对设备运行的监督和维护,完善设备的报废、修理、改装、购买等制度,建立技术管理档案,为以后电力计量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最后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自我检查工作,不断增强创新研发能力,最终实现电力计量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等。

二.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对策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利用先进技术随着我国近年来电力计量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应用,其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相关技术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电力计量技术应用时,必须要在电力计量设备使用技术和性能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加强对国外电力网络新技术发展状况的关注,积极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大创新产品的研究力度,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智能量测体系的基础,建立智能计量电网的技术,不仅解决了我国电能在线准确计量问题,还可以通过对整个电网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对每度电的实时跟踪,随时随地掌握每个支路上的电网损耗,以及电网末端每块电表的计量误差;随时发现任何一个支路、任何一点发生窃、漏电问题。2加大对核心元件的研究力度,保证元件的精准性对于继电器这类核心元件的研发,必须立足于高水平、高效率、高科技的角度,加强电力计量设备的自我诊断、自我识别、自我修复、自我矫正等功能研究,保证电力计量设备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同时要保证设备的精准性和实用性,提高设备的质量。在电力计量设备运行过程中,要准确、及时地判断和修理电力计量设备发生的各种故障,正确预测设备故障并及时排除故障,保证设备安全精准运行。系统设计要采取可靠性和开放性较高的模块,强化现代通讯手段的应用,提高信息快速、准确的收集、处理,实现电力计量设备自动化调整,保证设备时刻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加大在高压电网上进行电能计量现场校准实践,掌握高压电网电能计量现场校准技术,研制出可以模拟标准电网的标准装置。

三.结束语

计量问题范文篇8

(一)金融界:市场失灵,公允价值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在金融危机的市场环境下,按公允价值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在账面上确认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巨额损失,而这些仿佛是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使投资者进入了严重的误区,相关金融机构的股票被他们恐慌性地抛售。之后,次债和其他金融产品的风险暴露头寸不断降低,最终使得这些市场濒临崩溃,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或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最终引发金融产品螺旋式的价格下跌浪潮。为此,那些著名的金融机构,例如花旗、美林瑞银、百士通等,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和其他金融产品的实际损失,放大了金融危机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停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二)会计界:公允价值反映了危机,而不是引发和加剧了危机。会计界普遍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所以受到猛烈的抨击,无非是金融界为了转移公众的视线,为了替自己的过度投机和失败的风险管理行为找到借口而推出来的替罪羊。会计各界人士普遍认为,金融危机的产生,自然是因为金融机构本身的原因所造成的,例如信贷标准的无条件放松、住房按揭贷款的无限制发放、资产证券户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大量无计划的使用等。而会计界在金融危机中所做的,只不过是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一有效的核算工具,及时、透明、公开地揭示出了金融机构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一行为最终只不过是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金融风险。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公允价值是与市场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而言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在此次危机中公允价值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在市场不活跃时,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公允价值要做到公允其所依赖的市场必须是活跃的,以活跃的交易价格为最佳估计。而在金融危机出现的情形下,市场不活跃,有序交易难以确定,缺乏可观察的公平公正的市场报价这一经济背景之时,公允价值的这一优点将不复存在。问题是如何改进?FASB与IASB在危机后对公允价值准则提出了改进方案,FASB采取的措施是允许在不可能获得可观察的市场输入数据时,使用主体自身关于未来现金流量按适当风险折现的现值为公允价值,此种方法所确定的公允价值只是估价,缺乏可靠性且会给报表编制者留下巨大空间来操纵利润,对投资者产生不利。IASB为解决在市场不公允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采取的措施是:允许金融资产在极少数情况下(指金融危机下,难以估计公正可靠的公允价值)进行重分类,为交易而持有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重分类,将非衍生金融资产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类型中转出,且当金融资产满足贷款与应收账款的定义且未曾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时,只要主体有意愿且有能力持有该金融资产,便可重分类为贷款与应收账款。这种改进降低了公允价值变动对期间损益与权益的影响,使会计信息进一步接近真实。

三、对后金融危机时期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思考

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服务于会计目标,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观。而这些人不仅仅关注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也就是希望财务信息面向未来,这就使得信息的相关性成为重要的质量特征,排在可靠性之前。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事实上,现阶段没有比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更好的替代性选择,暂停157号会计准则是实践的倒退,将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不一致和混乱,回到历史成本计量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4月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认为: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其中一个关键挑战,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要完善公允会计准则框架,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正确认识公允价值计量,谨慎

运用公允价值现在我们对于公允价值的认识还很不全面,公允价值计量的确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了一定的放大作用,美国的金融精英也没有预料到公允价值计量在非正常市场环境下会有如此大的杀伤力,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公允价值会计在有效市场下的重大作用,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公允价值计量还将会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恢复投资者的信心。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我国会计准则不仅要引导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在资产定价上也应该制定出可以参考的标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有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在美国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也不过才二三十年的历史,我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现在还很不成熟,需谨慎使用。一是将公允价值计量与其他会计计量属相性结合,控制公允价值计量使用范围以降低对财务报告的不利影响;二是在选定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后,在使用过程中采用谨慎原则,从公允价值的取得到披露等都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重视对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

计量问题范文篇9

一、计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计量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和现场实际应用管理脱节

部分计量规章制度游离于各专业管理体系之外,与现场管理脱节。以我院新建JKP-1装置为例,在新建装置过程,各主干专业都参与管理,但是没有将计量专业纳入项目管理,装置开车过程中厂际间公用工程计量仪表无法正常运转,改造后能够计量。但因前期进行设计安装时没有考虑计量设备的使用、依法检定工况要求,部分基础设施长时间投入生产运行中得不到维护,无法进行定时拆卸,逐渐丧失了计量控制作用。同时该装置有运行周期,现场设备安装后,在运行过程中,无法按照检定计划进行检定,造成计量设备超检定周期服役的情况。最后造成计量不准确,给实际生产带来误差,影响产品的质量。

2.基础资料管理松散

每件计量器具应具有相应的基础资料,以我院一台电子秤的基础资料管理为例:首先购置时需填写购置计划单,到货后,需要计量员与计划员共同验收,填写验收单,保存基础材料。使用过程中计量人员组织定期检定,闲置不用时,填写封存单。当重新使用时,需计量管理人员将电子秤重新检定合格后,填写启封单方可使用。电子秤失去使用功能时,需要执行报废手续,填写报废单。但目前研究院计量员根本控制不了计划采购的程序,无法执行计量购置计划、验收程序,这样电子秤的基础资料丢失,造成使用和检定无法进行。计量基础管理记录不及时填写,计量记录相对松散。

3.计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不到位

企业里的计量培训一般就是培训与压力表、温度计、变送器等检定相关的知识。而对于计量基础知识的培训,如计量法律法规、数据不确定度分析、计量标准建立等基础直至更深层次的计量知识涉及很少。基层计量员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管理上,加上部分上级部门高层决策者认为计量是只投入不产出的工作,不能产生直接效益,对计量工作重视不够,因而在计量管理上培训欠缺。

二、加强计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计量管理,领导是关键

因素、制度是保证、人员是基础公司高层管理者要重视计量管理,首先强化计量管理要从“脑”上重视计量工作,加大对计量管理与装备的投入。其次,建立健全企业三级计量管理体系,明确公司、院、车间三级计量员职责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再次,加强计量管理人员梯队建设。

2.细化计量设备流转程序,闭环管理

一是建立计量管理台账和档案。二是对每台测量设备登记建档,做好设备购买计划单、验收单;验收合格后,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登记在计量台账上。三是做好检定计划,保证送检率、检定率达到100%。四是设备闲置时,封存处理,建立封存台账、封存记录单,重新投用时,办理启封单,转入在用台账。五是当计量设备损坏无法维修或者达到报废年限时,计量管理机构出具不合格单,执行报废手续。这样计量设备流转程序就达到了闭环管理。

3.现场计量设备的可控管理

测量设备需要受控管理。首先要建立台账,通过它对所有设备的使用情况清晰了解。其次是现场计量设备的管理。以我院计量设备管理为例,做到账、物、人一一对应,即以计量设备为核心,账物对应,物账对应,台账上每条计量设备记录都可以到现场找到,并且使用状态对应上;现场的测量设备跟台账一一对应。同时计量设备跟使用人员也一一对应,计量设备的使用人员保证自己的设备在有效状态下使用。管理者抽查或者计量设备到送检周期时,计量员能够及时准确找到该设备。再次是标识的管理,以台账为中心,以标识分级管理为目视化管理重点,做到了账、物、标识一一对应管理。

4.建立计量设备日常抽查和受检情况控制报表制度

计量管理的目的是保证计量设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为了保证计量受检率达到100%,就需要计量员根据单位计量设备的使用情况,填写月计量设备检定调整计划,院级主管部门制定院级计划,基层管理人员要根据检定计划送检计量设备,根据检定结果,给上级填写报表反馈送检单,从而达到计量送检受控。上级计量员应不定时抽查基层的计量设备是否处于稳定、有效的合格状态,抽查设备计量管理标识及内容是否与管理台账相符合、日常使用和维护有无记录等。

5.加强计量基础知识的培训

计量问题范文篇10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计量属性

二十世纪末,全球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给会计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经济社会的变动性和风险性要求会计计量的基础从历史成本基础转向更相关的价值计量基础。我国曾经过一些要求运用公允价值的具体会计准则,如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性交易等,但是在2001年修订上述准则时,又取消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完善,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的企业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中又广泛涉及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而具体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施行)》(以下简称《规定》)也于2006年在上市和准备上市的商业银行中试行。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应用中的“一波三折”突现出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陌生和怀疑。然而,目前对公允价值仍存在许多争议和忽视,包括公允价值属性的确切定义、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公允价值适用的条件,等等。本文结合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方法、国内外公允价值应用比较以及执行了新会计准则后部分上市公司股东权益调节表年报的研究,进而辨证认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目前显得十分有必要。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一些资产项目,尤其是一些金融资产项目的计量和编报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新的准则体系已经于2007年1月起在所有上市公司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无论从实务界实施的情况来看,还是从学术界的讨论来讲,关于公允价值均存在着许多争论。本文从公允价值的产生与发展入手,分析了当前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实际运用情况,并针对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公允价值概述

(一)国内外公允价值的产生与发展

公允价值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200多家金融机构因为依据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财务报告进行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困境,从而引发了对历史成本计量的争论。1990年9月,时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在此之后,有关公允价值的概念与应用逐步发展并日趋成熟。

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规范提出最早体现在1986年颁布的《债务重组》及随后的《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中,之后公允价值被广泛运用。2006年2月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由于公允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更好地为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服务,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共有17项,分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二)公允价值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另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有序的市场中,交易双方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C、F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所谓公允价值,是充分了解情况的双方自愿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负债的金额。也就是双方都同意的交易价格。

狭义上,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计量属性,其所反映的是一种模拟市场价格,在尚未交易和非清算的情况下,采用各种估价技术对缺乏有效市场的资产或负债项目的价值进行近似市场定价方式的评估,从而试图得到相对公允、合理的价格,以反映报表截止日各项资产或负债项目的静态价值。

广义上,公允价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涵盖了其他几个计量属性,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涵的公平、允当的价值,同时兼具可靠、相关的信息质量特征。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市场的确认。正是由于公允价值是理性双方自愿达成的交易价格,所以其确定并不在于业务是否真正发生,而在于双方一致同意就会形成一个价值。

(三)公允价值的级次划分

1.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如,对于在证交所公开交易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以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改变了原来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的做法。利润表中单设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反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

2.资产或负债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以调整后的类似资产或负债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

3.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可比市场交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利弊分析

FASC于2006年9月正式颁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2006年底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了《公允价值计量(讨论稿)》征求意见。我国财政部派员直接参与了该准则的讨论与制定,并多次就讨论稿中的有关问题与理事会沟通,以期引起IASB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国家情况的重视与考虑,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综上可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引入公允价值的目的都是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现时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新企业会计准则仍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但只要能取得公允价值的就采用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或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还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也就是,既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又引入了公允价值,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针对当前一段时间的运用来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利弊主要如下:

(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现实意义

公允价值最真实地反映了交易的实质,反映了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有利于金融工具等的核算与创新。

公允价值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对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决策进行评价,从而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并有利于验证其以前所作预测的合理性,从而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利益,维护公平、公正和社会稳定与和谐,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公允价值信息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能够合理反映企业现时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以与“资产负债表观”较好地吻合,更具相关性。而历史成本信息则更多地反映“过去”而非将来,相关性要差一些。

公允价值运用是我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要求。公允价值审慎引入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总体趋势,能够使企业的会计核算的计量属性不断趋于统一。

(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因素

判断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公允存在有一定的困难度。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其可以从观察到的市场价格中得到,也可以通过有效的估价技术直接得到,这样得到的公允价值比较可靠。但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为这样做往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程序繁杂,用时过久。同时,在公允价值的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进一步应用,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将成为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之后的另一个利润调节的重要手段。因此,现阶段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一定的困难,财务风险会因为公允价值判断的不准确而有所提高。

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更高。由于公允价值不仅关注过去,更多地面向现在和未来,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了解并熟悉企业自身的经济业务、市场状况、管理层意图、甚至所处行业整体经营状况和市场状况等因素,而且要更多地了解并把握企业的潜在风险;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各种现代技术手段,能够及时准确地利用其获取公允价值,而且要求会计人员拥有丰富的职业判断经验和相关的知识背景,从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缺乏专门的理论和规范的方法体系。虽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使用了采用公允价值,但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专门的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框架或指南为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公允价值计量还未形成一套比较规范、标准的方法体系,因而不宜于公允价值计量在企业的全面使用。

相对历史成本信息,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不足。在缺乏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取得缺乏依据;加之估计公允价值时存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使得少数企业有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机会,而这反过来损害了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也就是说,公允价值的确定不易得到市场的验证,尤其当无法从活跃市场中获取公允价值时,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依赖一些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因此我们主张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应贯彻审慎原则,确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能可靠计量时方采用公允价值。

三、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意见和建议:

1.不断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和细化具体应用指南。公允价值的应用虽然是一个实务方面的问题,然而却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指导。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以计量属性、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等为核心的一系列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因为正确的理论指导是所有实务工作的方向引领。此外,还应不断细化具体应用指南,从而加强准则的操作性。

2.建立相应价值参考系统。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基于公开市场的条件下交易双方对资产或负债认可的公平价格。笔者建议,由指定的部门(如财政部门)实时收集相关数据,然后进行分析整理,得出一个或几个有一定规律的较为客观、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信息,然后公布于相关的官方网站并不断更新,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参考标准。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信息来自企业的管理当局,只有对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利用公允价值操控企业财务信息的问题。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允许董事会设立专门委员会;适当调整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监事会的法定权限;扩充监事会的权力,建立名副其实的监事会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

4.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素质和执业能力。在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营造会计诚信的社会环境;二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及个人信用体系;三是要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四是加强对于财务人员相关业务的培训;最后是加大对有关违法违规人员和单位的惩戒力度。

5.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后一道把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一是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二是在审计准则中明确和细化有关公允价值的执业标准和措施;三是加强对相关领域评估专家工作成果的引用。

6.大力发展独立的评估中介机构。在大力发展独立的评估中介机构的同时还应注意不断提高评估中介机构的执业水准、独立性和公信力。

7、随着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进程的不断深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也必将愈来愈热烈,这对探索会计发展规律、完善会计理论、促进会计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8、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国际上有关公允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水平,切实加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让财务报告使用人读到的是一份可以为其决策提供有力依据的“有用的”财务报告。

9、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困难,合理取得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取得不仅与其定义相关,还关系到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实质。当一些既定市场存在时,使用公允价值自然毫无问题,否则则需要采用估值技术。由于市场缺乏流动性或不够活跃,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会遇到很大困难。除在公开市场合理取得公允价值外,可以参考最近的交易价格,或者参考另一个实质上的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现在市场价格,并且调整反映其任何差异,确定尽可能合理的公允价值。

10、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取得法律对公允价值的认同。在国际国内逐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现实情况下,相关法律必须尽快完善,至少在法律上基本取得认同,承认公允价值的合法地位,逐步夯实公允价值运用的法律基础,从而保证公允价值的真正实施。

11、加大培训力度,创设公允价值运用条件。面对当前的实际情况,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尤其需要提高评估人员和审计师的技能,培养其风险意识和未来观念,在充分了解企业自身经济业务和市场状况的基础上,更多地把握企业的未来潜在风险,运用自己丰富的职业判断经验和相关的知识背景,在规则范围内灵活进行业务处理,及时准确地取得公允价值。

随着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进程的不断深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也必将愈来愈热烈,这对探索会计发展规律、完善会计理论、促进会计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未来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历史成本信息愈加显示出巨大的局限性,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对未来预期估计的需要。公允价值信息正是迎合了这一时展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适度引入公允价值,既是会计国际趋同的需要,也是我国会计发展的自身需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国际上有关公允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水平,切实加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让财务报告使用人读到的是一份可以为其决策提供有力依据的“有用的”财务报告。

[参考文献]:

1.张清芳.公允价值的本质及意义探析.经济师,2007.7

2.郭道扬:会计史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张婧.现代风险导向观下的公允价值审计.财务与会计,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