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20:21:04

计量观

计量观范文篇1

费尔萨姆-奥尔森模型可用来预测公司的股票价值,然后与公司的实际价值对比,这样可以看出公司的股票价值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了。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支持了计量观。因为如果在资产负债表上报告的公允价值部分越多,则公司价值中包含在未入账的商誉就越少,于是投资者在估计公司价值的构成部分时所犯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就能够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质量。

尽管净盈余理论适用于任何会计基础,但其“企业价值取决于基本的会计变量”的证明与计量观是一致的。

(三)实务中法律责任的承担也支持计量观的运用(不是增加披露)

越来越多的实务因素也支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计量上,比如金融机构的破产表明资产价值被严重高估了,所以,出现了要求用市价计价、最高价测试以及其他公允价值为基础技术的会计准则以有助于减轻审计人员的责任。审计人员为了减轻法律责任,更愿意在资产负债中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观,在不严重丧失可靠性的情况下,会计人员采用公允价值会预测到公司可能出现破产、兼并、环保责任等方面的价值变化,增加决策的有用性,这导致了计量观的复归。

环境的变化也给历史成本会计带来了难题:如技术进步要求公司调整规模和结构,这必然会造成许多兼并、重组、裁员与破产事件的发生,这就给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净收益与资产估值的充分性施加了压力。另外,由于面临许多的未来责任,如环保责任、社会责任,则无法应用历史成本会计的收益与配比原则。计量观的大量使用在减少投资者的偏见以及控制市场的无效率上还是有作用的。对证券市场的研究,关键是确定市场的有效程度问题。所以会计人员主要是要清楚在多大程度上计量观将增加决策有用性,以减少现存市场的无效性。当然,由于存在可靠性问题,计量观永远不会扩展到所有财务报表项目都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比如,资本资产的历史成本的计量基础不会被取代。

三、现值计量观在会计实务上的应用

现值计量观应用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可靠性。如果为了更大的相关性而牺牲了太多的可靠性,则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应在财务报表中恰当的引入公允价值。在计量观下,对某些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来提供信息,财务报告的重心将由利润表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上。

(一)财务报告中已存的现值计量项目

一直以来,财务报告中就存在相当多的现值计量项目,如(1)短期应收和应计项目因支付期间相当短,没有必要折现,实际上是以现值为基础计价。(2)长期债券中使用实际利率法。(3)投资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下,一旦资产价值被冲减,就不再转回。(4)长期资产减值当资本资产账面价值超过可回收净值时,应冲减账面价值,计算可回收净值时所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不需要折现,如果资产减值了,则应当减计至公允价值。(5)下推式会计,若一公司被全部或实质收购,则允许被收购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按重估后的价值进行记录,将计量观引入了财务报告。以上均运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观。这些项目中部分运用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司财务状况和前景,对投资者的决策是有用的(二)美国在金融工具计量观方面的运用

1.债权和权益证券的计价。FASB将债权和权益投资的资产分为持有至到期日的、为交易而持有的、可用于出售的三类。持有至到期日的证券按照摊销后的成本计价,为交易而持有的以及可用于出售的证券按公允价值计价。

2.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是价值取决于一些基础性的价格、利率、汇率或其他变量的合同。衍生金融工具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一笔初始投资,要求或允许用现金交割——不需要交付与基础性变量相关的资产。衍生工具具有杠杆的性质——用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许多保护,或进行投机活动。FASB要求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

3.套期保值会计。进行套期保值主要是为了进行风险管理,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企业可以通过持有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自然套期保值,也可以通过购买套期保值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在信息观下,与套期保值交易有关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予以递延,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直至这些交易真正发生。FASB要求对于指定为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称为公允价值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工具和被套期保值项目上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将指定为预期交易套期保值(称为现金流量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上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包含在综合收益中,直至交易对净收益产生影响。

(三)无形资产会计

无形资产会计是对计量观的终极测试。由于无形资产很难预测其盈利性和成本收回,因而无法确定其公允价值,无形资产只有在其获得高于所用资本成本的异常收益时,才具有商誉,但报告商誉的公允价值会带来信息的可靠性问题。

1.外购商誉。当一家公司并购另一家公司时,兼并公司支付的价格与被兼并公司资产公允价值的净值的差额为商誉。在历史成本基础下,商誉必须在其使用寿命期内摊销。但计量观下,商誉以收购时所确定的价值被保留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除非有证据表明它已经减值,此时应采用最高值测试从而将商誉减计至新的公允价值。新准则取消了权益结合法,并对商誉运用最高值测试使无形资产确认向计量观迈进,净剩余模型可能为估计商誉的公允价值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2.自创商誉。自创商誉由于没有现成的确认成本,所以通常在其发生时就会被冲销,这带来了收入和成本不匹配问题,且报告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很低。改进自创商誉的建议包括将成功地研究项目资本化,以及重编前期的财务报表,以在获取了更多的近期信息后更正提前冲销的无形资产成本。

(四)风险报告

至少由于金融机构的需要,股票市场认为除β外的其他关于公司风险的信息是有价值的,如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风险指标可以较早显示β变化的方向和范围。这些机构的股票汇报对风险敞口以及套期保值对风险敞口的影响很敏感就能证明这一点。财务报告对此做出的反应是在财务报表中报告越来越多的公允价值,并补充披露有关风险及其管理当局的讨论信息以及金融工具合约的信息,这使得投资者能够更好的估计他们的投资可获得的回报数额、时间以及不确定性。基于这种考虑,增加披露金融工具的分解信息将能进一步有助于投资者。财务报告也正朝着为投资者提供定量的风险信息的方向发展,如提供敏感性分析和报告风险价值。虽然还存在技术性的挑战,但这还是表明了风险披露在朝着计量观的方向发展。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在会计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在会计计量上,突出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适度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这增强了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使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并重,计量观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使用,增强了财务报表的相关性,但关键问题是使用公允价值的程度和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总之,计量观的回归使用是会计职业界的共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年版。

[2]WilliamR.Scott:《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魏明海、刘峰等:《论会计透明度》,《会计研究》2001年第9期。

计量观范文篇2

中国在1997年开始出现了的通货紧缩,为此国家动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到2002年期间,中国政府每年大约发行了2000个亿以上的国债,这些国债大多用于基础建设的投资。毫无疑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在2003年底彻底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由国债投资所建成的一大批基础设施,也为我国未来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宏观经济效益的研究从积极财政政策开始实施时刻起就一直在进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财政部有关部门以及一些地方和单位为此设立了许多研究项目,有关的研究论文、报告和著作更是数不胜数。然而,许多研究是以理论研究和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准确的数据支持和缺少建立在经济数学模型基础上的定量分析。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集中在积极财政政策对需求的拉动上,而很少考虑积极财政政策所形成的一大批基础设施对提升整个国家经济整体实力(或生产能力)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宏观计量模型来研究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益。与传统模型所不同的是,我们的模型不仅考虑了需求,同时也引入了社会的供给能力。从而,它不仅区别于建立在一般均衡基础上的以供给为核心的新古典模型(如实际商业周期模型等),同时也区别于传统凯恩斯类型的总需求模型(如IS-LM和AS-AD模型等)。尽管如此,这样一种模型本质上仍然是具有凯恩斯特点的非均衡模型。由于中国所具有的转型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这种具有凯恩斯特点的宏观经济模型更适合于对中国经济的研究。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构筑宏观模型,第三部分为模型的估计,第四部分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最后第五部分是一个简单的总结。

2、宏观经济模型

我们将首先建立一个简单的单部门宏观经济模型。该模型将为我们评估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正如我们所指出的,该模型是一个具有许多凯恩斯特点的非均衡模型。这种非均衡性不仅表现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上,与此同时,价格对非均衡的调整也具有滞后和黏性。

总供给(或总产出)

令Yt代表实际总产出(即实际GDP),Ydt代表实际总需求,总产出与总需求之间的差额为实际存货Vt的变化。于是我们有

(1)

(1)式表明存货Vt是按其t期的期末值衡量。有理由相信,总产出Yt是由预期的总需求Yet决定。经过存货纠正后,总产出Yt可表示为:

(2)

以上,Vdt为理想的库存水平,Vdt-Vt-1可以理解为库存纠正量。如果预期Yet能够实现,即Ydt=Yet,则由公式(1)和公式(2),我们得到Vt=Vdt,即t期的期末存货等于其理想的存货。关于理想的库存水平Vdt,我们假定它与Yet满足线性关系:

(3)

其中,参数βv>0。

接下来我们分析总需求的预期Ye是如何决定的。一个更符合实际的假设是厂商期望的是经济(或实际GDP)的增长率get。这样,通过对增长率的预期,我们可以测算出厂商的总需求预期。按照预期的适应性调整规则(theruleofadaptiveexpectation),我们有:

(4)

其中,参数βg>0。

总生产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按生产函数所给出的产量只能理解为一个社会的总生产能力。我们设该生产能力为Ypt。由于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特点是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与此相对应的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因此在中国当前经济条件下,生产能力不受劳动力供给的制约,而完全由资本存量所决定。这种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不可替代性表明生产函数是Leontief型而不是Cobb-Dauglass型,即

(5)

这里,Kt为t期的资本存量,At为产量-资本比(可理解为资本生产力)。显然,按照等式(2.5)所给出的生产函数,At的上升反映了技术的进步,即同样的资本投入能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能力。给定生产能力Ypt,生产能力利用率Ut就可以写成

(6)

此外,资本存量Kt服从如下累积规律:

(7)

以上,It−1为企业投资;GI,t-1为政府投资;dK为折旧率。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公式(7),我们并没有区分政府资本和企业资本。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相关的数据。

接下来,我们将考查技术At的决定因素。根据Romer(1990),技术是人类思想和知识的凝聚。具体的说,技术可以表现为各种论文、专著、设计和专利等。由于技术是非竞争的,即一项技术可以同时被不同的人和企业使用,因此技术存量的提高通常意味着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令技术存量的提高为At-At-1,按照Romer(1990),我们有

该公式表明技术存量的提高取决于现有的技术存量At−1和用于科研的人力资本Ht−1。由于经验数据表明At−1和Ht-1对新技术的产生具有某种程度的边际递减效应,因此Jone(1995)和Gong,GreinerandSemmler(2004)分别对上述公式进行了修正。按照后者

(8)

以上,φ,θ

和Ad都为(0,1)区间上的参数,其中dA可以理解为技术或知识的折旧率。

总需求

按照定义,t期国内产品的实际总需求Ydt可以表示为

其中,Ct表示消费;It表示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投资;Gt是政府支出;Et是出口;Mt是进口。所有变量都为实际值。其中对于消费函数,我们采用如下简单形式:

(10)

这里,参数c∈(0,1)为边际和平均消费倾向;Tt表示税收;Yt−Tt可以被看成是家庭在t期的可支配收入。

对于投资函数,我们假定:

(11)

以上,参数ξu和ξγ都为正值;γt为实际利率;分别为Ut和γt的稳定状态(由各自的样本均值衡量)。这样,分别表示Ut-1和γt对于它们各自稳定状态的偏离。该公式表明,投资是为了创造生产能力,因此,当生产能力紧缺时(由较高的Ut−1反映),投资较高,反之也然。与此同时,投资也取决于融资成本(这里由利率γt反映)。在另一篇文章中,作者使用货币供给增长率来代替(11)式中的利率,并提供了相应微观基础的讨论。我们想说明的是,此两种类型的投资方程并不冲突。这里,我们只需假设利率和货币供给增长率是密切相关,而这也和中国的宏观调控实践相一致。有关讨论随后展开。

与消费函数相对应,我们假定进口Mt与实际总产出Yt成线性关系:

Mt=mYt(12)

以上,参数m∈(0,1)为边际进口倾向。

最后,对于总需求中的其他变量Gt和Et,我们都假定它们为外生变量。

劳动力市场

我们现在考查劳动力市场。根据标准的凯恩斯理论,劳动力的需求Ldt由产量Yt决定。因此,

Ldt=ltYt(13)

以上,lt可被看作是劳动生产率,它取决于生产技术。与生产函数(5)中的At相类似,我们同样允许劳动生产率可随时间而变化。

假定劳动力供给Lst为外生变量。于是,给定劳动力供给Lst和劳动力需求Ldt,就业率Nt由如下方程给出:

(14)

可以预见,相对於劳动力需求而言,劳动力的供给是绝对过分的,而这将影响我们的工资公式。

价格与工资

现在我们考查价格与工资的决定。我们首先假定价格和工资会对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进行调整。然而,价格的这种调整是有黏性的,即价格的调整既不及时,也不会一步到位,这也同时意味着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出清的。按照被广泛讨论的双重菲利普斯曲线(参见Fair2000和Flaschel,Gongandemmler2001),我们可以把价格和工资的动态变化写成如下形式:

以上,pt为通货膨胀率;wt为名义工资增长率;st可理解成t期的供给冲击,它可能包含生产率的变化和进口产品的价格变化等。分别为变量pt、wt、st、Nt和Ut的稳定状态。当实际的Nt和Ut超过,工资和价格的增长pt和wt将被加速。显然,上述价格−工资模型是建立在相当对称的有关价格和工资浮动原因的假设上。一方面价格和工资的增长来源于需求或市场的非均衡压力(分别由代表);另一方面,它们同时也被成本所拉动(分别由衡量)。

金融部门和货币政策

当前,中国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就货币政策而言,我国的货币当局不仅采用了货币供给(体现为一系列的贷款计划),同时也使用了利率作为其执行货币政策的手段。事实上,这两种手段通常会同时使用(或双管齐下)。例如当经济不景气时,不仅货币供给量会增加,同时利率也会下跌。由于我们在公式(11)中只引入了利率作为投资融资的约束条件,因此,我们这里只需考虑利用类似于Taylor规则(Taylor,1993)的如下利率方程来反映我国的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17)

以上公式表明,利率对生产能力利用率和通货膨胀率作出反应。此外,给定名义利率rt,实际γt则可以近似的写成:

(18)

3、模型的估计

计量观范文篇3

论文摘要:宏观经济学模型,是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本文中,我们首先选取了四部门构成的宏观经济理论,并根据现实的经济情况,构造出了一个联立方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通过了识别。接下来,我们从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筛选出需要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并对估计出的参数进行了四步的检验。最后,我们得出了这个方程,并对这个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一、引言

所谓宏观经济,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在一国的宏观经济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动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并可以用以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决策研究和发展预测。本文中,我们选取了经典的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国外)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理论,作为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来建立模型。

二、模型的构建与识别

1、模型的构建

首先,根据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其中,Y表示GDP,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表示净出口。

我们假设政府购买和净出口额作为外生变量,由系统外部给定,并对系统内部其他变量产生影响。而居民消费和投资这两项指标,又都由当年的GDP决定。根据这些设定,我们分别建立居民消费和投资的方程,如下:

C(t)=a(0)+a(1)Y(t)+u(1)(t),t=1978,1979…2005,2006

I(t)=b(0)+b(1)Y(t)+u(2)(t),t=1978,1979…2005,2006

因此,最后我们得到了如下的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

C(t)=a(0)+a(1)Y(t)+u(1)(t)

I(t)=b(0)+b(1)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2、模型的识别

由于我们完备的结构式模型为:

C(t)=a(0)+a(1)Y(t)+u(1)(t)

I(t)=b(0)+b(1)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结构参数矩阵为:

10–a(1)-a(0)00

01–b(1)-b(0)00

-1-110-1-1

此时,g=3,k=3。

对于第1个方程,有

Β0Γ0=100

-1-1-1

此时,g(1)=2,k(1)=1。

因此,R(Β0Γ0)=2=g-1,所以该方程可以识别。

又因为k(1)=1,则k-k(1)=2>g(1)-1,因此,该方程为过度识别方程。

对于第2个方程,有

Β0Γ0=100

-1-1-1

此时,g(2)=2,k(2)=1。

因此,R(Β0Γ0)=2=g-1,所以该方程可以识别。

又因为k(2)=1,则k-k(2)=2>g(2)-1,因此,该方程为过度识别方程。

而第3个方程,是平衡方程,不存在识别问题。

综合以上结果,该联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可以识别的。

三、实证研究

1、数据的选取

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得到如下样本观测值,用来对模型里的参数进行估计(见表1)。

2、参数的估计

我们将数据导入Eviews软件中,并在软件中进行操作,对各个方程的参数进行估计。我们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到如下模型:

C(t)=2286.983+0.388730Y(t)+u(1)(t)

I(t)=-1222.740+0.415093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3、参数的检验

首先,我们对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

在本模型中,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符号、大小、相互关系,都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相符,因此,我们认为,本模型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第二,我们对模型进行统计检验。

通过上面的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消费和投资两个方程的R-Squared的值,分别为0.986370、0.992586,因此,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都非常好,可以通过拟合优度检验。我们再看变量的显著性。由上表可以看出,两个方程中变量Y的系数的t值分别为44.16973、59.90907。我们给定一个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中,自由度为,α=0.05的临界值,得到t(α/2)(1)=6.314,小于两个方程变量Y的系数的t值。因此,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第三,我们对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

我们使用图示检验法,对模型进行异方程性检验。做出散点图如下:

从以上图中可以看出,两幅散点图中,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散点扩大、缩小或复杂型趋势,即两个方程中的随机干扰项,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变化。因此,我们认为,本模型可以通过异方差性检验。公务员之家

再来看随机干扰项是否存在序列相关性。从上边三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方程的Durbin-Watsonstat的值分别为0.203004、0.281410。查D.W.分布表,我们可以知道,当n=29,k=2时,按1%的上下界时,dl=1.12,du=1.25。因此,三个D.W.值都小于dl,随机干扰项存在一定的正自相关。可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等方法进行进一步修正。

由于本模型的前两个方程中,解释变量只有Y这一个,因此不会发生多重共线性问题。

最后,我们对模型进行模型预测检验。

我们查找到了本次估计中未使用到的2007年的中国GDP数据,并带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得出的各项数据,与模型估计的值,比较好得符合。

至此,我们完成了该模型的检验。

四、结论与评价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最后得到了如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C(t)=2286.983+0.388730Y(t)+u(1)(t)

I(t)=-1222.740+0.415093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这个模型,优点是比较简明,在应用它进行经济预测的时候,使用很方便,分析所用的数据也比较容易得到。所不足的是,该模型只能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中最基本的量,不能详细地分析和预测整个经济系统的细节环节。对比如清华大学研制的256个方程联立构成的“中国宏观计量经济学CMET-1”等更为细致专业的模型,本文中使用的模型还是太显简略,还不能用于对国家经济的深入分析预测,尚有很大的改进和细化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计量观范文篇4

【关键词】计量观;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有用性

一、引言

财务报告方式有信息观和计量观之分,无论信息观还是计量观,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信息观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依靠信息披露来提高财务报告对信息使用者的有用性,该观点认为市场会对所有来源的信息作出相应的反映。作为会计信息的供应者,会计人员以证券市场价格对会计信息的反映程度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自从1968年鲍尔和布朗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会对财务报表的信息做出反应,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信息观在财务会计的理论研究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使得财务报告向计量观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证券市场的有效程度产生了质疑,认为证券市场并不像预期的那样有效。例如Bernard&Tomas(1989)发现季度收益存在公告后的价格波动,依据信息观的观点,投资者是足够理性的,消息是灵通的,公司一旦公布其盈利信息,那么该信息就会立刻被市场消化,不会存在公告后的价格波动现象,这一现象有力的冲击了信息观的主导地位。另外,财务报表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也支持了计量观,研究发现收益信息公布日前后,狭窄窗口的证券变动收益中只有极少部分是由于收益公布引起的,而大部分的收益变动是由净收益以外的因素引起的,Lev(1989)认为存在这一现象是由于净收益的质量不高,这就意味着财务报表的有用性还不高,而计量观中引入公允价值,意味着在决定企业内在价值时,财务报表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弥补了信息观下财务报表有用性不高的缺陷。综合以上观点,鉴于信息观存在的缺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财务报告向计量观的转变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然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又分为决策有用性和契约有用性,下文将具体分析计量观对决策有用性和契约有用性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计量观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计量观强调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是财务报告中两种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计量属性。决策有用性要求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主要的质量构成,二者不可或缺。公允价值的运用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权衡的结果,事实上,现行会计实务中,只有少数确定性的交易和事项同时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而大多数交易和事项的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往往发生矛盾,难以同时保持比较理想的水平。计量观要求在保持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之下,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提高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能够提高相关性是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如SEC认为公允价值能够有效地防范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支持公允价值的运用;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能够保证合理的可靠性?

阿罗的可能性定理使人们认识到不可能存在绝对“真实的”净收益,陈朝晖(2000)也认为可靠性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没有任何计量属性在可靠性方面是无懈可击的。因此,在无法确保绝对正确的前提下,“近似的正确”而非“精确的错误”才是信息使用者应追求的目标。人们普遍认为历史成本的可靠性较强,因此,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信息观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当企业经营环境相对稳定时,历史成本能忠实地履行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的功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当企业面临的经营状况不稳定时,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会引起市场价格的激烈震荡,导致报表信息只能反映资产、负债取得当日的预计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而不能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的真实情况。公允价值只有在交易发生时才有可能是确定的,其余的都是估计数,从这方面来看,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确实值得商榷。但是公允价值要求每期必须进行新的计量,确定每期的公允价值变动,这种新的计量充分考虑到了资产和负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有利于考虑物价变动对未来现金流量产生的影响,并将这一影响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对业绩的影响相分离,从而有利于更准确地比较、评价和预测企业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从这方面来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同样也具有可靠性。因此,公允价值总体上还是做到了计量观的要求,即在保持合理的可靠性的前提之下,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财务报告由信息观向计量观的转变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三、计量观与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交易契约的集合,契约性是企业的本质属性。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在契约签订、监督和执行过程中的作用。契约有效性是以与公司经营相联系的一系列契约为基础的,比如高管人员薪酬契约与债务契约。这些契约往往与企业净利润,产权比例等联系在一起,会计政策的选择虽然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但是会引起这些数据的变化。由于管理人员对这些契约承担责任,其所偏好的会计政策可能与其他的信息使用者所偏好的会计政策存在差异,因此,从契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管理人员可能会反对计量观。

管理人员是理性的,他们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会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最大化公司的利益。计量观下,管理人员需要将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表内确认,公允价值的变化不在管理人员的控制范围之内,但是管理人员的薪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报告净收益,这就可能引发管理人员进行利润的操纵,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方面管理人员可能为了获得更多的奖金或更高的薪酬,选择更适合的会计政策将本应属于以后年度的收益确认为本年度的收益;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也会为了防止或降低债务契约的违约风险,将未来期间的报告盈余转到当期。刘浩、孙铮(2008)认为在债务契约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经理人员可能利用资产的公允价值升值来掩盖资产流动性的实际降低。管理者的这种行为将极大地损害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同时也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契约有效性。

四、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计量观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具体表现为在不损害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2)由于公允价值不能由管理者控制,也就不能反映如实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因此会引发管理者进行利润操纵,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也就是说财务报告向计量观的方向转变,在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同时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充分披露由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所带来的表内项目的变动,使得净利润更能反映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公司利润的监督管理,防止由于利润操纵损害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影响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

参考文献

[1]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0:60-62.

[2]孙铮,贺建刚.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J].会计研究,2008:7-15.

计量观范文篇5

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在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优势而被广为推祟。然而,现代会计环境及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自7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球性通货膨胀促成了现行成本法等通货膨胀计量模式的适时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巨大变化,高新技术被大量的采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企业联合和兼并,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加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成本计量受到了严重挑战。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价值计量基础,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具有高度决策相关性,并且能披露传统会计所无法处理的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会计信息,使资产负债表更能体现企业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因而打破了历史成本法“一统天下”的神话,引起了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

历史成本计量属于传统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会计理论的其他组成部分息息相关,同时也体现了传统会计观念的方方面面。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会计观念的变革。因而,会计理论的根本改善,将可能始于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

一、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二难选择

在传统会计模式下,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及稳健主义紧密相联,反映了会计人员传统的价值取向,即会计应以事后反映为主,而这种反映必须是客观、中立、证据确凿的,且排斥主观的估计和预测,以降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财务风险,更进一步说是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对于当今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还必须能够帮助用户预测将来事项的结果,或者去证实和纠正预期的情况,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相关性就是会计信息所表现出的这种影响判断和决策及决策差别的能力。

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很难两全,可靠性是面向过去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的目的在于事后反映,而相关性的目的在于决策;相关性中的预测和及时性要求,可能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而为了追求完全可靠而忽略了信息的及时性和预测性,再可靠的信息,其相关性也会大大削弱。

历史成本计量是所有会计计量方法中最具可靠性的,而更具相关性的价值计量将取代其成为会计计量的中心,这无疑是可靠性与相关性权衡的结果。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首先,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历史成本法存在大量的确认、计算、分配和备选方案,使损益计算严重失实。其次,通货膨胀和知识经济时代资产新概念的冲击,使历史成本法的根本优势——可靠性受到致命的打击,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既不能反映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也不能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个别价值变动,这样,历史成本不再可靠。而诸如商誉、技术、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则可能根本无历史成本可循。因而,无论从客观实际还是从历史成本法的本身性能上看,以可靠性为借口强调成本计量而排斥价值计量是站不住脚的。

二、稳健主义原则的弊端

稳健主义可以说是经理人员、审计人员、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共同的“价值取向”。人们给其的定义是“会计人员要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和损失”。实质是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所采取的谨慎的或保守的态度。

稳健主义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财产托管人对其受托责任解脱所采取的策略——不预计托管财产的增值是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自我保护方式。这种减轻责任的考虑逐渐为以后的会计界所认可。鉴于类似的原因,美国的会计职业界在本世纪初开始讨论稳健原则,但对稳健原则的普遍关注是在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反思中人们认为,在大危机之前虚夸利润和粉饰经营前景的会计报告的泛滥,导致了各方面对经济的“盲目”乐观,是引发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稳健主义的地位得到最终的确立。

然而,对稳健主义的最大批评是其在强调稳健的同时丧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会计计量领域最能显示这种弊端。第一,在稳健主义原则下,人们只倾向确认或有负债或损失,不确认或有资产;只接受具有历史成本的资产计量,而不接受对资产价值的预测和估计,忽视“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这一资产的本质特征,只强调资产价值的可验证性,因而将对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有巨大价值的会计信息拒绝于会计报告之外。第二,只反映不确定的损失,不反映不确定的收益。例如,对应收帐款的坏帐损失可以提取备抵资金,而对物价变动引起的资产持有利得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利得不予反映,这种以牺牲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为代价的稳健主义,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充分揭示”和“重要性”原则要求甚高的今天,是不合时宜的,而且在稳健的背后潜藏着极大的投资决策风险。

三、权责发生制的困惑

权责发生制与历史成本原则一样,是传统会计的理论支柱,它包含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但这两项原则在现代会计环境中已面临困境。

传统会计的收入实现原则又称收入确认规则,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交易和事项的发生,资产价值的可计量性,收益过程基本完成。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现代会计计量需求的冲击。

(1)交易和事项的发生。传统会计观念认为,企业必须作为参与交易的一方,强调以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作为确认营业收入的依据。由于强调这一点,自然认为历史成本是资产计价最切实可行的基础,它为会计记录提供了客观和可靠的证据。然而,在现代经济环境中,即使企业的经济业务过去没有实际发生,销售业务没有出现,价值计量仍可成为资产计量的工具。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就不是以企业购并业务的发生为前提;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依据仅是证明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企业的合约,并不是实际的交易,其再计量的依据也不是实际交易,而是未实现的市场公允价值。因而,此项原则似乎受到了一定的动摇。

(2)资产价值的可计量性。权责发生制下的营业收入是一定时期内提供商品或劳务而流入企业的资产,假如资产的价值不能客观地计量,那么就不应视为已经发生了营业收入。然而,在现代会计业务中,有许多未来现金流入的价值是不确定的,只能通过预测估算的方法确定其价值;可见,资产价值的可计量性作为收入实现标准又有一定的松动。

(3)收益过程基本完成。收入确认原则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在一个经营周期或收益过程完成以后(收到现金或取得收回现金的权力),营业收入才会全部实现。然而现实情况是: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和人力资源的计量都可以不考虑收益过程是否完成,通货膨胀会计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中持有利得的计价并不考虑其是否真正实现。

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认为:费用是产生营业收入所耗费的资源。由此,费用确认与收入确认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确认费用不能孤立地进行,不能与收入的发生分割开来。因此,费用的确认亦称费用的配比,如果费用与收入没有直接关联,则须采用系统而合理的分摊方式确认,费用的这种分摊过程是传统会计最重要的实务,却也正是现代会计学家批评的重点。因为费用分配过程看似基于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然而主观判断和估计却充斥其中,不论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还是间接费用的分配,都存在多种方法和选择,损益计算几乎成了一个可以任意调节的过程。这也是历史成本计价的可靠性倍受责难的地方。

此外,由于知识和金融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都是极不确定的,与之相对的收入、费用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若将此类收入和费用勉强配比的话,就很难解释企业的损益。倒不如干脆采用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现金流动制,反而能避免人为的分配和估计。

四、越来越重要的充分揭示原则和实质置于形式原则

在传统会计理论中,充分揭示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远没有可靠性、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这些原则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以历史成本原则为中心的传统会计的弊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充分揭示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近年来,对传统会计报表的批评主要集中在:①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导致信息严重失真;②诸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源和衍生金融工具等重要信息无从反映;③损益数据中人为调节的成分太多,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④只反映经营损益,不反映资产利得,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⑤定期编报,时效性太差,信息使用者只能得到过时的信息;⑥立足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反映未来趋势的信息太少;⑦报表数据的来源复杂,各种会计处理的备选方案太多,使报表可读性丧失殆尽;⑧报表的编制和构成因素过于复杂,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从以上批评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对报表体系本身的批评外,会计信息披露不足是人们对会计报表的主要指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需要披露的会计信息范围在不断扩大。依据充分揭示的会计原则,会计主体应披露重要的全部经济信息,它包括全面性、适当性、公正性三方面的要求。现行报表存在信息披露不足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成本计量和传统会计确认方式的不足。上述批评的①—④条以及第⑥条,与其说是现行报表体系的弊端,不如说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弊端——不仅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且造成重要会计信息缺失。因而,对充分揭示原则的重视,实质上也推进了会计确认和计量方式的变革。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理解为,由于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并非总相一致,作为经济信息系统的会计,应当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而非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具体而言,应以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导致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为判别标准。

关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其实与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同出一辙的,是统一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一财务目标下的两种会计行为规范。然而,传统的会计理论从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会计确认标准和会计计量标准三方面阻碍了决策有用信息进入会计报告体系。其中历史成本法从计量可能性上杜绝了引起企业风险与报酬实质性变化的交易与事项的揭示。而公允价值等价值计量形式的出现,打破了计量领域的清规戒律,使金融合约、知识产权等重要信息得以计量。会计计量基础的变革,反映了人们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上的务实精神,最终将促进反映交易和事项实质的会计信息的揭示。

五、财务报表要素的重新定义

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报表编报框架)的公告中,提出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必须包括两个条件:其一,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极有可能将流入或流出该企业;其二,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被计量。

可见,传统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是对过去交易或事项结果的确认,尽管着眼点在未来,但所关注和要确认的信息却是历史信息。所以,采用成本计量来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数额,与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互相匹配。

传统会计要素定义强调了三点:第一,会计要素起源于过去的交易;第二,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方向确定;第三,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金额确定。然而在现代会计环境下,一些重要的交易与事项并不能满足或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衍生金融工具。首先,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所规定的主要经济业务的履行,其立足点是将来而非过去,过去发生的只是数量极少的承诺费或保证金,而占主导地位的合约标的都在将来发生。其次,未来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和流出方向很难确定。如在双向期权交易中合同买方既可以行使买方期权,也可以行使卖方期权,因此,某种经济资源既可能是流出也可能是流入。最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成本和公允市价无法准确地计量。其它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源等都不完全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如果将这些交易和事项拒绝于财务报表之外,即使采用附注或补充报表的形式,也不能充分揭示此类与决策高度相关的信息。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出发,此类会计信息应该被会计报表确认。

于是,对财务报表要素重新定义的要求自然产生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便是在这种要求下进行并取得一定进展的。IASC在其第48号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ED48)中提出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始确认的两条标准,即:(1)与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已经实质上转移到了本企业;(2)企业所获取的金融资产的成本或公允价值或所承担金融负债的金额必须可以可靠地予以计量。

虽然上述两条标准中未直接提出可定义性,但是由于其所界定的前提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所以可以认为它实际上隐含了“可定义性”这一标准。而IASC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定义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中资产和负债定义的一种突破,即认为金融资产不仅指现金和对另一个企业的所有权工具,而且还包括从另一个企业收取现金或另一项金融资产的合同性权利以及在潜在有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个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合同性权利;金融负债则是指向另一个企业交付现金或另一项金融资产的合同性义务以及在潜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个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合同性义务。很明显,这两个定义已经突破了资产和负债是“过去交易的结果”这一现行的会计观点。

计量观范文篇6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和快速发展,计量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计量工作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相连。没有计量,产品质量将无法保证,没有计量,经济活动将不能正常运转,所谓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就将成为一句空话。自治区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将明显增强,新形势、新任务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做好计量工作对促进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快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近期的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就结合自身工作谈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开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实践、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身体力行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够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创业热情,必将使我们的思想得到新解放,认识达到新高度,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工作新局面

1、抓学习,强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知难而上的工作精神状态。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真正掌握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学习如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工作将难以开展。作为计量处处长,除了加强自身的学习外,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引导处里其他同志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营造善于学习、深入学习、勤奋学习的氛围,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素质。

2、加大创新力度,增强创新活力。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成为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与进俱进、开拓创新。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她就不能进步;一个单位没有创新,她就不能前进。我将带领全处同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营造人人思创新,事事讲创新的良好氛围,推进计量处各项工作的创新。

三、从服务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计量工作的重要性

计量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自然和社会、法律与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基础学科。计量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以及高科技领域,离开计量寸步难行。因此,计量工作者应当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党中央制定了宏伟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目标,其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许多任务都需要计量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发挥基础作用。这些任务和目标既为计量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更为严峻的考验。广大计量工作者都要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计量工作的重要性,不能就计量谈计量,要想大事,干大事,坚持紧贴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大局,谋划思路,突出重点,制定措施,切实通过努力,为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科学、有效的计量技术平台和计量基础服务。

四、用科学发展统领计量工作,实现计量事业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将科学发展观与民生计量及能源计量紧密联系到一起,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计量惠民。要解决民众密切关注、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要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加油机的检定速度和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加油机防作弊工作,加大对糖厂收购大衡-监督检查。在新一轮榨糖之际,深入企业,解决大衡短斤少两,坑农害农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计量工作,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加强相关领域计量工作;另一方面,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计量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履行法律法规及党和政府赋予的各项职能,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计量工作属于基础性工作,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无闻。越是这样的工作,越来不得半点马虎,越要不得急功近利。要耐得住考验,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干。只有这样,计量工作的基础作用才得以显现,计量事业才能全面发展。计量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拓宽思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到位。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科学地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执行法定计量检定工作。不能片面追求上新项目,追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忽视对陈旧落后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更新创造;要处理好计量科研和日常检定的关系,做到科研和检定并重,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要妥善协调好上下级技术机构的关系。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确保事业协调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积蓄发展潜力和后劲。要大力加强计量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特别是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改革人才评价标准,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要注重技术机构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强合理规划,加大设备投入,不断适应检测市场发展的需要。要注重创新发展,包括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科研创新、服务创新,增强计量工作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坚持抓好党风廉政和行风政风建设,为计量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五、调动各方面力量和积极性,全面提升计量工作有效性

计量观范文篇7

摘要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意义入手,剖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事项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期末计量的影响,总结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需注意的问题,以达到正确运用公允价值的目的。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核算会计信息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特别突破了历史成本原则,更多强调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将更多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符合经济收益观,为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1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意义

1.1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

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催生了中国会计准则。现代资本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虽然因为具有“可验证”特质而一直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存在,但由于其只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过去价值,而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面向未来决策的需要,这便使以此为基础加工生成的会计信息有用性大打折扣。显然,单纯地追求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然会大大降低有用性,只有既具可靠性,又具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才能真正起到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作用,从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1.2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需要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机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也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基础条件。会计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转型初期,由于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甚至绝对控制地位,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自然而然地成为首要的会计目标。公允价值因其能够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等信息,已经被认可作为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重要计量属性。扩大资本市场、发展市场经济,客观上需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1.3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符合决策有用观目标的要求

由于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条件下,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强调的是资产、负债的客观计量和真实反映。而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正是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所关心的,是他们做出决策的主要依据。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说明我国在会计目标问题上以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己任的受托责任观,开始让位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服务的决策有用观。这种转变是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会计更好地发挥其在资本市场发展中基础设施作用的重要标志。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对会计核算的主要影响

2.1对会计事项初始计量的影响

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其历史成本,即资产取得时的实际资金消耗,而且一经确定不得更改,而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则不然。由于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的一种评价,随着市场的变化,公允价值处在经常性地变化之中,与此相适应,资产的入账价值就不能是确定不变的,而需要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公允价值既可以大于历史成本,也可以小于历史成本,视资产的增值或减值情况而定。部分准则规定直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新会计准则体系规定金融工具、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计量,符合条件的应该采用公允价值,并且一律纳入表内反映,而其他部分准则规定直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2.2对会计事项后续计量的影响

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只需单账户反映资产的实际成本即可。而以公允价值计量时,由于资产的摊销对象仍然是其实际成本,所以,会计既要反映其公允价值,又要反映其实际成本,因此需要设置双账户。在会计报表中,除了有反映资产实际成本的账户外,还需有反映公允价值与实际成本的差额账户,如公允价值大于实际成本,则两个账户同为借方余额;当公允价值小于实际成本,则实际成本账户为借方余额,差额账户为贷方余额。现行的会计科目表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只是针对资产账户设置减值准备账户,应该说这只是一种过渡形式,等到公允价值能够被准确把握的时候,不仅要反映资产的减值,还要反映资产的增值,如商誉、土地使用权等是可以大幅增值的。比如,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中,需要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旧准则中当资产的价值升高时,由于谨慎性原则不对资产进行处理;当资产的价值降低时,要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2.3对会计事项期末计量的影响

2.3.1公允价值运用于期末计量的分配标准

如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按各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换入多项资产且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时,按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因合并形成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将商誉账面价值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时,按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公允价值总额比例进行分摊等等,这就有效保证了期末资产负债表中库存商品成本计价的合理性。

2.3.2公允价值运用于期末计量的判断标准

如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销售净价(即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等,而长期股权投资的确定就是通过比较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初始投资成本而确定的。固定资产期末计价的确定也是依据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价,其中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就是通过比较销售净价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取孰,这就有效保证了资产负债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等计价的合理性。

3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注意的问题

3.1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估价体系

从外因上来讲,在我国要把公允价值作为一项单独的计量属性,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估价体系以保证企业价值的正确判断。但是,目前我国十分缺乏这方面的机制,加之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尚在建立健全中,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真正地显现出“公允”,从而有可能影响“利润”的真实性、可靠性。而盲目地把公允价值作为一项单独的计量属性,不仅不利于价值的“公允”判断,反而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从内因上来讲,在计量属性上目前我国会计计量属性体系中包括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计量属性,现在又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这就要求市场体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并且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估价体系,才能使公允价值的计量真正发挥作用。

3.2正确选择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新准则体现了对公允价值的谨慎使用原则,但这与以公允价值为主导的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新《企业会计准则》考虑到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原因,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列示了4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活跃市场存在着相同或相近地理位置、不同地理位置或不活跃市场存在类似的其他房地产最新交易价格的均可参照类似房地产的现行市场价格,亦可以采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法进行确定。实行公允计价值计量后,现金流成为反映企业管理能力的最重要指标,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公允价值反映了公司的并购价值,但好的资产能否产生好的收益是投资者同样关心的问题。公允价值波动计入当年损益,意味着公司的利润将会巨幅波动,评价意义降低。而真正能够反映企业盈利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的指标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

3.3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利润波动对公司风险的影响

影响公允价值的因素通常不受公司管理当局的控制,公允价值的引入一般都伴随着利润波动的加剧,这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这是否意味着,公司风险也随着利润波动的加剧而增大了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资产与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进入利润表,其作用在于揭示了这部分变动的风险,而不是增加了公司的风险,因为,无论揭示与否,这部分风险其实都真实存在。与不揭示相比,揭示这部分风险会降低公司的风险,而不是增加公司的风险。波动的利润是公司风险的真实表达,并且,并非所有的波动都对公司意味着相同的风险。已经实现的、已经收到现金利润的大幅下滑通常意味着公司经营风险的增加。但是,如果仅仅持产损失增加,可能只意味着企业及时清算价值的下降,并不必然意味着公司未来经营损失会上升,因为这部分资产的价值仍然可能在将来回升,损失并不一定真实发生;在另一方面,会计上与税法上关于利润的计算逐渐分离,使得税收与会计利润的关系逐渐下降,税收风险也基本不受持产损失的影响。因此,简单地惧怕利润波动的心理,以及机械地将利润波动与公司风险联系在一起认识,都失之偏颇。

3.4正确把握利润大小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众所周知,公司价值是未来收益的贴现值总和。在实务中,人们通常将利润作为预测公司未来收益的基准。然而,不同部分的利润在预测中的作用存在着差异。利润中越是可持续的部分,在公司定价中的权重越大;不可持续的部分,权重比较小。而基于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利润带来的影响,通常被认为是不可持续的部分,在定价中的权重较小。由此,是否可以说会计利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变小了呢?其实不然,因为新会计准则在保留了其他可持续和不可持续的利润揭示的同时,增加了基于公允价值变动这部分不可持续的利润揭示,使得公司定价所需的信息更加详尽,因此,事实上会计利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增强了。在新会计准则下,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分析公司的价值。但是,是否会计利润高,公司价值就高,反之就低呢?当然不是,因为除了看利润的多少,还要看利润中可持续与不可持续的比重。即使会计利润有变化,可能只是公司定价中权重较低的不可持续利润部分变化较快,并不意味着公司的基本价值重大变化,而让市场看到这部分利润的变化有好处。

3.5正确理解利润信息在各项契约中的运用

在不同的契约中,利润信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公允价值的引入会进一步引发利润在这些契约中的作用变化。例如,由于资产价值更加公允,将更有利于银行评估公司的清算价值;但是,银行在确定公司的偿债能力时,不宜完全依赖利润总额,以可持续的利润率作为判断标准更合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评价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时,基于公允价值的资产信息将大大帮助其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在设计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方案时,必须区分不同部分的利润,可持续利润通常是管理层可控的部分,适合成为激励的主要考核对象;并且,管理层的受托责任也因为公允的资产价值而更加清晰,不会因为资产被高估而导致管理层的业绩被低估,或者因为资产被低估而导致管理层的业绩被高估。

公允价值的应用对我国会计核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可扭转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能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交易成本,活跃我国资本市场,对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经济地位是十分必要的。(转自:科技创业月刊)

参考文献

1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应用[J].会计研究,2006(4)

2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2006(12)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财政部会计资格中心.中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计量观范文篇8

一、计量一般概念

“计量就是根据特定规则把数额分配给事物或事项”。计量是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1.计量的对象(客体)。

2.计量的属性。世上的事项与事物是复杂的,一个事物也会呈现不同的属性,如物体的质量、体积、运动的速度等。计量的属性需要计量的尺度与规则。

3.计量的尺度与规则。对不同的属性要用不同的尺度与规则,如质量可以用天平来计量,相应的尺度(国际标准单位)千克。

计量水平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类对客体的需要程度,如人类对核能的需要不可能在核物理取得突破之前被满足。当然,人类对某一客体某一属性的强烈需要,对计量水平又有巨大影响。

二、会计计量的特点

作为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的财务会计,“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的特点:

(一)会计计量的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每一个会计主体范围内,财务会计能够反映和控制的经济事物与经济行为,通常被称为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会计不是一种定性的手段,会计主要用于定量,仅仅指出会计对象,不便于量化。为了计量的方便,再将会计对象按照不同性质的基本构成加以分解,一般分为六类要素: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是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的载体或表现,实际上,一个主体单位时间(如一年)的价值增值可以表征其经济效益。什么是价值?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有两种:

l.劳动价值论。由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创立,马克思推向科学与完善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价值以交换价值为表现形式,在商品社会,即货币价值形式;(3)商品按照价值施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劳动价值论有以下特点:(1)价值是面向过去和现在的(劳动创造价值,没有劳动当然没有价值),价值量建立在客观交易的基础上,比较可靠;(2)无法解释价值之谜;(3)无法解释当今众多的创新金融工具的价值。

2.边际效用价值论。由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萨缪尔森(Samulson,B.A)继承和发展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1)效用(类似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是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能力,效用和稀缺性构成价值的充分条件;(2)价值是人们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效用决定物品的价值;(3)边际效用(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最后一单位物品所提供的效用)是衡量价值量的尺度;(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均等定律。边际效用价值论有以下特点:(1)价值不仅面向过去和现在,还面向未来。价值量建立在对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基础上,可靠性差;(2)解释了价值之谜;(3)解释了创新金融工具的价值问题。

两论的共同问题在于:无法给出价值的具体量化模式,一般借用价格来表现价值。在非垄断条件下,交换价值近似地代表了双方对价值的共同认识,是主观心理评价的现实表现。

人们对计量对象尚未达成共识,这是会计计量的第一个显著的特点。

(二)会计计量的单位

会计计量单位主要是货币单位,货币本质上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身的价值也在不断变动。因此,货币单位至少存在两种形式:一是名义货币,即各国流通货币的法定单位;二是不变价值货币单位(一般购买力单位),是以一定时日的货币的价值为基础,将其他时日的名义货币单位调,整(用物价指数来测算)到该基础上,从而使不同时期的货币保持在不变价值的基础上。

作为计量单位的一个首要条件是“刚性”,如米、克等单位有严格的生成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般购买力单位是相对合适的,但这只在持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才被采用。会计计量通常使用的是名义货币,并且假定其价值不变。通过跨国股权投资形成的国际企业集团中,不同国度的企业一般采用东道国的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同样假定名义货币币值不变。

会计计量单位的这种“柔性”,或者说这种假定的“刚性”,是会计计量的第二个显著的特点。

(三)会计计量的属性

1.会计计量属性。既然会计计量的对象是价值运动,而价值运动又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是要计量会计要素的历史价值还是现在价值?由于价值往往是由交换价格代替,那么是要计量要素的现实交易价格还是潜在的交易价格?对会计计量属性一般从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流向(流入、流出、预计,两个方面考虑,合理的计量属性如下表所示。

过去现在未来

流入价格历史成本重置成本

流出价格现行市价

预计价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2.会计计量属性的分析

(1)价值理念、金融创新与会计计量属性。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均末给出价值的具体计量模式,对用什么代替价值存在分歧。

劳动价值论强调交换(过去的)价值可以代替价值,所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恰当的,因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最客观。同时,劳动价值论又认为价值是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同时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不相同。所以,同一资产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对已使用的资产其目前价值的计量,现行市价和重置成本计量属性是恰当的(往往要求有市场对应的参照物),这两种计量属性兼有客观的和主观的成份。至于是否有必要对资产重估则受制于许多因素,如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等。从计量属性的时间角度,劳动价值论对应的计量属性是立足“过去、现在”的,不能突破到“未来”。

边际效用价值论强调效用(使用价值)代表价值,效用是主观评价,从计量的时间角度,它可以突破到“未来”,因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属性对创新金融工具是可行的。对已使用的资产其目前的价值的计量,即使没有现实市场作参照也可以“主观评价”。但是,这些计量属性的客观性较差,不保证客观性,所追求的相关性会成为“空中楼阁”。

实际上,在“过去”的问题上,两论的观点基本相同,特别是不存在绝对垄断的竞争市场上,价格代表了交易双方对使用价值的共同认可,即交换价值就是使用价值(效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最大的特点是客观和“有据可查”,并且历史信息是预测未来信息的重要因素这一特点使这一计量属性很难退出历史舞台。在“现在”的问题上,劳动价值论仍然要求有相应的参照物,使价值重估“有据可查”,边际效用价值论则忽视这一点,强调“主观评价”,劳动价值论末涉及“未来”的价值计量。

(2)资本保持观念与会计计量属性。“财务资本保持观念(financialcapitalmaintenanceconcept)认为:资本是业主投入企业的货币或购买力,是企业净资产的代名词。因此,企业所要保持的资本,就应当是企业原有的净资产。

实体资本保持观念(physicalcapitalmaintenanceconcept)认为: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种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因此是企业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的代名词。所以,企业要保持的资本,也就是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曲晓辉,1991)。根据财务资本保持观念,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成本是可选择的计量属性,无论是以名义货币还是不变币值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将物价变动影响的一部分或全部处理为利得或损失的做法,所保持的资本还是业主原来投人的货币额,最多是其所形成的购买力。根据实体资本保持观念,重置成本、现行成本是可选择的计量属性。收益只能是当期实体资本的增量。对于物价变动的影响,只能处理为企业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在计量上的变动,因而不能计入收益表,只能作为单独项目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部分。

(3)信息技术与会计计量属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统计与预测技术的进步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创造了条件。但这种预测从技术上讲,只能说明“是X的概率为Y”这样的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预测的主体讲,信息提供者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败德行为(MoralHazard)和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的存在,数据预测的客观性难以确保。信息使用者期望有关未来的信息,并不意味期望着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非定量化信息将更受关注。为此,使用者一般倾向于提供有关前瞻性的信息,由他们自己来作财务预测。Jenkins的报告验证了这一结果:“使用者并不主张以公允价值模式代替历史成本模式,其理由主要是出于保证财务信息的一贯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则。不过,他们主张多种计量属性混合模型(Mixed—attributeModel)。

3.会计计量属性的共存。历史地看,一种经济(会计)理论有历史的局限性,新事物出现之后,无法解释而存在不足,如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创新金融工具的价值。而新产生的理论(如边际效用价值论)尚不成熟,也无法解释所有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取代原有理论。于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就是:取长补短地兼容并处。至于如何选择计量属性则要视具体主体、具体要素项目具体分析之后才能确定,如对创新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应当是现值计量属性,所以多种计量属性共存是一种趋势,这是会计计量的第三个特点。

综上所述,现在学术界对会计计量的对象尚未达成共识;会计计量单位具有高度的“柔性”;会计计量属性具有多种共存的趋势。这三方面决定了会计计量是非常复杂的,对许多计量问题的处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注释:

①保尔·拉法格,1891,马集译,1973:《忆马克思》,辑于《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第7页。

②刘峰,1996:“财务会计的确认”“财务会计的计量”,辑于葛家谢主笔,1996:《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99一170页。

③YujiIjiri,1975:“TheoryofAccountingmeasurement”,asStudiesinAccountingResearchNo.10.P29,AAA

④葛家澍,1996:“会计的对象与要素”,辑于葛家澍主笔,1996:《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20一61页。

⑤价值之谜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使用价值很大的物品(如水)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很大的物品(如钻石)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胡寄窗,1989:《西方经济学史》立信会计出版社,第78、188页)。

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随被享用的该物品数量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均等定律是指,在物品供给有限和人的欲望无限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从而使各类被享用的物品的边际效用均等。此时,人能获得一定量收入下的最大总和的享乐。

计量观范文篇9

会计计量过程可以分为初始计量(initialmeasurement)和后续计量(subsequentmeasurement)。初始计量是对交易和事项的数量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以便在复式簿记系统中能被记录,转化为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后续计量则要衡量和确定该交易与事项的货币数量在初始计量后的变动情况,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变动的财务成果。一般来说,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中心的传统会计计量侧重的是初始计量---传统会计环境稳定少变,资产形态单一,大部分资产和负债在初始计量后,其价值基本不变,原则上不需要后续计量。除非两种情况:第一,同质资产的销售和处置;第二,按历史成本计量资产的折旧和耗用。但是这两种情况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后续计量,它只是对原始价值的调整。

新经济形势下传统的资产定义和资产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风险价值已成为资产价值的重要内容。以历史成本进行的初始计量,当资产价值频繁变化时,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后续计量在所难免;有的资产甚至根本不存在历史成本,如衍生金融工具,仅仅是一种合约,从签约到结算过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需要经常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在会计计量变革问题上,我们已经将许多笔墨用在了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等现值手段的讨论上,其实,会计计量过程的重心已从初始计量转移到后续计量,这种侧重的变化本身就是会计计量的变革。

二、折经济形势下的现实选择

21世纪是一个知识时代和信息时代。这个时代资产的形态、会计环境及计量特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续计量之所以成为新经济形势下会计计量的重心,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上变化的巨大影响。

1·资产形态的进化

资产是会计计量的对象,传统的资产形态以有形资产为主,在资产交易过程中,历史成本是确凿的,交易后其价值也相当稳定,因而后续计量并不受关注。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两种新型资产在资产总量中的比重逐步攀升。

第一,软性资产。软性资产是指企业的知识、软件、商誉、人力资源价值等区别于传统资产,具有高技术含量,体现极具发展潜力的资产。软性资产之所以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是因为其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据统计,二十世纪初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5%-20%,而现在这个数字已达60%-80%,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此数字将达到90%以上。软性资产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价值不断变化。初始计量时的投人资本只是其价值中很小的一部分。实物资产在使用中被消耗掉,而软性资产则不会因为被使用而消失。它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增值,其增值额是巨大的,因而需要将其放在市场中以公允价值进行经常的后续评价,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整体资源状况和生产力水平。

第二,虚拟资产。高速发展的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使现代经济中虚拟成分大大增加,信用制度和资产货币化使资本脱离实物经济运行,资本的增值不仅仅只表现为实物与货币的循环,而直接形成G-G''''的资本增值。虚拟资本有两大特点,一是高收益性,二是高风险性。股票、债券、其他金融工具等虚拟资产的价格,在价值的两端随着人们的心理而上下起伏。非虚拟资产的增值来源于企业行为对市场的替代效率,其价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不再进人市场交易,所以初始计量已经能够解决量化的披露需要。而虚拟资产正好相反,风险价值是其价值增值的主要部分。如果只初始计量其投人价值,则完全抛弃了其风险价值主体,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丧失殆尽。

2·会计环境的影响

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是后续计量倔起的重要原因。首先,经济活动变得极其复杂。单一的工业大生产时代一去不返,各种各样的投资活动层出不穷,权益的主体日益复杂,企业已成为社会资产的一部分。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资产取得方式的多样化,使资产价值形成不再是一次投资的结果。兼并、重组、联营等经营方式使资产价值的变化更加频繁,这些都加大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难度。传统计量模式是封闭的过程,它计量和反映的是投资形成时点上的资产价值,根本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其次,不确定性增加。按会计要素分类的企业经济活动与价值之间的偏离日趋严重。企业短期行为增多,网络公司大量存在,交易方式多样化,企业价值的动态变化更加难以定势。第三,风险加大。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的快速更新与膨胀,科技、制度、管理等的不断创新带来了企业所处环境的瞬息万变,使竞争更加剧烈,企业经营的风险加大,同时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也加大。风险收入成为一种稳定的收人来源。准确揭示这部分价值,远非初始计量能够胜任。

会计计量必须突破封闭式计量的限制,在初始确认与计量之后进行后续确认与计量来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动,提供风险价值的动态信息;达到计量结果与客观现值的一致,减少不确定性对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后续计量的侧重与会计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它能准确地体现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风险性,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

3·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会计环境的变化也在改变着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刺激会计的发展变革。第一,信息使用者更重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传统会计中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而且知识的快速更新与渗透,带动经济活动的日新月异,缩短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期限,依据历史信息进行决策的风险加剧,因为过去的买价对于当前的财务决策来说是毫不相干的。第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信息使用者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企业的利润表上,注重经营利润与原始成本的比较。新的经济条件下,信息使用者更注重企业的现在和将来,关注他们的投资是否会增值,企业在严峻的竞争中是否具有成长价值。信息需求者的这种转变,使会计计量已不能停留在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初始计量之上,而在客观上要求会计计量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提供企业现实条件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必然强调以后续计量来反映这部分价值的动态信息。后续计量迎合了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而后者则推动后续计量成为会计计量的核心。

三、支撑这一选择的思想技术条件

I·财务报告由信息观向计量观转变

传统财务报告是根据历史成本基础和名义财务资本保全概念编制的。采用的是信息观,即在有效市场前提下,在不完全和不完善市场中,企业以历史成本基础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这种观念下的会计计量仅仅只是配比的工具。然而市场条件的改变,会计模式面临调整。计量观是指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对资产和权益以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来提供信息。计量观下财务报告的重心将由利润表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上。会计计量的目的是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价值。劳伦斯·A·温巴奇说过:"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现在是会计师们应注意未来发展的时刻。"FASB在第3号概念公告中更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从而使沿用数十年的收益确认的"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计量观所引发的种种变化,使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后续计量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资本市场的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更具有客观公允性

公允价值对于资产,尤其是虚拟资产和软性资产的计量,具有特别的适应性。FASB曾明确表示:"在未来准则制定考虑中,当应用现值技术在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和重新开始计量时,本委员会预期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现值计量,则在初始计量后,必然存在后续计量。因为现值具有动态变化性;要做到公允客观就必然不断地进行后续确认与计量。

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市场还不健全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有失公允,致使人们对公允价值持怀疑的态度。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报价机构增多,使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得到了保证;世界经济一体化,使相互分割的资本市场成为一个统一体;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公允价值可以随时准确地获取,且减少了人为估计的成份;完善的资本市场提的信息是为众人所接受的,极具有效性。因而可以说公允价值的客观公允性是无可非议的。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为其提供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为信息快速准确传送提供了条件。现代通信技术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和多媒体化的综合业务数字功能,为大规模的生产与共享知识、信息奠定了基础。后续计量通过这些工具获取信息,既快速方便又成本低廉。大量复杂繁琐的数据经过计算机的加工后以数据库形式直接存在于计算机中,完备的物质条件使频繁后续计量操作起来极为方便。这样后续计量又有了必备的技术条件。

总之,后续计量已成为新经济形势下会计计量的中心和重点,这是必然的,也是现实的。正是经济形势的发展、信息需求的变化,决定了会计计量的演进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计量观范文篇10

关键词:现值;会计计量属性;理论基础;启示

虽然人们多年来最关注和拟解决的难题是现值会计计量属性(以下简称“现值计量属性”)的“方法论”问题,①但研究并总结现值计量属性的“世界观”(理论基础)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将使我们发现和掌握现值计量属性乃至整个会计计量和会计本身的发展规律,从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但是,迄今为止,对现值计量属性之理论基础的系统研究仍属空白。

本文研究发现:现值计量属性不仅与规范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产生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某些实证会计理论(如计量观)和财务学理论(如净盈余理论、有效市场假说)有紧密联系,它也体现了经济学中的经济收益概念、委托—理论以及管理学中的决策理论等的思想,现值还是许多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或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值计量属性不但能体现现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精髓(如决策有用观、未来经济利益说),更能祛除其内在逻辑上的不一致性,使其能真正一贯地坚持作为概念框架所应遵循的规范的演绎法(而非中途转向实证的归纳法)。对本文主题的深入研究证明:虽然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共存是永恒的必然,但经济越发展,现值计量属性越重要。这是现值计量属性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会计计量发展的历史规律,也在相当程度上是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

一、现值计量属性符合经济收益概念

经济学家对收益所持的观点(即经济收益)与会计学家对收益所持的观点(即会计收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经济学家一致认为,收益是随着未来服务的现值的增加而同时产生的。”②他们认为,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是不可分的,资产是依据企业使用这些资产所带来的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计量的,而收益则是企业在某一期间净资产现值变动的结果。

显然,要计量经济收益,在会计上就必须采用现值计量。而在FASB的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7)和IASC的现值问题文稿(IssuesPaper)③等之前,如何计量现值多少年来一直是会计界的老大难问题,经济收益的计量也就成为会计学家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因此,“在过去的200年问,会计学上的企业收益概念和经济学上的企业收益概念是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的。”“但近来的文献表明,传统的会计学立场似乎正逐渐转向经济学上的收益观点”④。经济学和会计学发展史已经证明,经济收益是比会计收益更全面和正确的收益概念。可见,现值计量属性符合经济收益概念。它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要求。

二、现值计量属性符合现代会计目标的要求

从这里到本文第六个大问题,我们从规范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度来研究。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关于会计目标,众所周知,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一)现值计量属性不符合受托责任观的要求

受托责任观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委托—理论。该理论认为,为了减少人出于自身利益而对会计信息进行随意操纵的败德行为,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的、以事实性数据为基础并具有可验证性。受托责任观代表人井尻雄士(IjiriYuji)将此称为“硬”计量(HardMeasurement)。⑤因此,在这种观点下,对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采用历史成本。

但是,以历史成本甚或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都有其局限性。成本属性只能反映资源的存在、反映资源过去和现在用到何处,不能代表可能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对资源委托者的报酬。只有现值计量属性才能体现经管责任的全部要求。然而,由于现值计量基于一系列假设与判断,难以实现“硬”计量,因此,在这种观点下,现值计量属性不适用。

(二)现值计量属性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

决策有用观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决策理论。⑥决策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要求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内容、种类和披露的深浅程度。信息在时间的分布上既表现为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更表现为将来的信息,因为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因此,会计计量往往采用多种计量属性,而现值是这多种计量属性中对决策最为有用的计量属性。随着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我国会计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将是大势所趋。因而,现值计量属性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现值会计信息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受制于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而决策有用观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人们一般认为,既然现值计量属性更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那么它一定更具有相关性。所以,在所有会计计量属性中,现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相关性最强,而其可靠性最弱。似乎现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来就很难“鱼与熊掌兼得”。

作者以为,正确的(全面的)说法应该是:(1)现值会计信息的质量取决于环境。在理想状况下,现值会计信息既完全相关,又完全可靠;在非理想状况下,现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都将有所降低并产生矛盾。(2)可以创造条件,改善非理想环境,从而提高现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经济学和财务学中的理想状况(IdealConditions)是指:(1)可以确定和公开地得知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经济中的利率;或者,(2)在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折现率是已知和固定的,有一套完整的和为众人所知的状态(States),状态的实现可公开观察到,状态的概率客观和公开。理想状况下的市场是完美而完全的。理想状况下的会计模式就是现值会计模式,这时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于期望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财务报表既完全可靠又完全相关,资产负债表包含所有的相关信息,收益表没有信息含量。⑦

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现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特别是可靠性,是许多人十分关注的问题。国际会计界最新和一致的研究结论是:在现实情况下,完全可以得到既相关又合理可靠的现值会计信息。对这一结论的详细论证和总结,可参见有关文献。⑧

四、现值计量属性符合会计要素的本质定义

各会计要素均有不同的定义。以资产为例,主要有“未来经济利益观”和“成本观”两种定义。其中,FASB(1985)提出的资产定义最能代表资产的主要本质特性(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⑨而现值计量属性是最能恰当反映会计要素“未来经济利益”本质特征的计量属性。

显然,基于过去和现在的计量属性不符合资产定义的要求,未来重置成本和预期脱手价值只能计量资产未来的自身价值(表现为市场交换价格),不能计量资产未来的获利潜能。所以,理想的资产计量属性应是各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推而广之,可以说,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最能恰当反映会计要素本质定义的计量属性。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SFAC3中,FASB中断了“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内涵”之后的演绎法,而开始采用归纳法,即在后续的“会计要素内涵→会计要素外延→会计要素确认→会计要素计量→会计要素报告”的过程中采用了实务中的做法,由于实务中不存在现金流量的确认与计量,因此,与现金流量有关的要素始终没有出现在概念框架中。此外,SAFCl一方面强调财务报告应能提供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另一方面又规定传统财务报告中确认和计量的要素仅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因此也不可能产生未来的现金流量信息。⑩总之,作者认为,FASB是正确地定义了会计要素的内涵,但却没有正确地界定会计要素的外延。

五、现值计量属性符合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

按照FASB概念框架的结构,财务报告目标是起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目标与其他概念的“桥梁”,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计量、报告是财务会计目标的具体体现。

但从国际会计改革的现实顺序来看,却正好相反,即:先提出财务报告的改进问题,再深入研究会计计量中最复杂、最关键的现值问题。(11)对会计确认的根本性改革(非局部性改革,如金融工具的确认)尚未启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最终产品,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意见最能使会计学术界感受到改革的迫切性;二是因为如上所述,FASB中断了概念框架的演绎过程而屈从于会计实务的现状。当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信息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时,改革财务报告的呼声虽不致撼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根基-财务报告的目标(因为它已相当正确地“提前”反映和考虑了信息用户的决策需要),但却会波及其未按目标演绎而来的会计计量和会计确认。(12)笔者认为,不论是报告内容的扩大(把许多表外披露内容纳入表内),还是计量对象的扩大(如包括许多金融工具),在概念上实际上都离不开确认范围的扩大化。因为,广义的确认是包括计量和报告的(SFAC5,para.6)。

葛家澍、刘峰(1998)主张,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属性符合现金流动制的要求。这里的现金流动制用公式表示就是: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其中的净资产是通过盘存法确定的。收付实现制只确认交易的影响;权责发生制除此之外,还确认一些对企业权利和义务已产生影响的事项或情况。现金流动制则彻底摆脱了交易与事项的限制,它从盘存制思想出发,只确认期初、期末净资产的现金等量(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笔者认为,不难看出,现金流动制所确定的收益与经济收益十分相似,只有一点不同,这就是,经济收益只是指“企业在某一期间净资产现值变动的结果”,而现金流动制收益除可以用净资产现值变动计量外,还可用净资产现行市价的变动来计量。实质上,这是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收益,当净资产的现行市价不能直接观察到时,就要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六、现值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的关键

SFAC5曾指出:现行会计模式是一个以“历史交换价格”为主、同时采用多种计量属性的模式;FASB不企图选出单一的属性,强使实务进行变革,用该属性来计量一切类别的资产和负债;它还相信,多种属性并存的现状将会继续下去。可见现行会计理论和实务都没有采用最能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现值作为主要计量属性。而且,正如后来的SFAC7所指出的,现行理论和实务甚至从来就没有将现值作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而“只是一种在资产或负债得到确认并按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进行了计量之后使用的摊销方法。”(SAFC7,para.6)

如前所述,按照概念框架的逻辑顺序,既然人们已普遍接受“未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项本质特征”,那么,在对资产计价时,就应在计量属性的选择上着重考虑现值属性。FASB已于1980年提出介于传统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之间、但更接近于经济收益的“综合收益(comprehensiveincome,也称全面收益)”等概念,但其真正实施仍有赖于会计计量属性尤其是现值计量属性的变革。(13)但是,过去由于从可靠性考虑,因而,现行的资产计价都是以历史成本为主,至多用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来代替;同样,建立在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实现原则之上的传统会计收益一直充斥于会计信息市场,而经济收益则只是收益决定中的一个美好理想。显然,目前这种着眼于过去和现在的会计计量不能体现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它是会计理论界中断理想、规范和演绎而屈服于现实、实证和归纳的又一结果。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的呼吁迫使会计界重新审视现有的概念框架。作为一种信息商品,会计信息必须与其他各种信息进行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样适用于信息社会。只有细心体察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未来决策需求,面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处的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坚定地重续“理想、规范、演绎”之梦,财务会计才会有出路。而要实现这一远大目标,会计计量是关键,而其中的现值计量属性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七、现值计量属性符合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

证券市场中的实证会计研究有两大流派:信息观和计量观。它们都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而提出的关于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观点。

财务理论认为,企业的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现金流量(即股利)的现值决定的。但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不可能提供这一信息。那么,现行会计信息在股票定价方面究竟有什么作用?信息观和计量观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做了说明。

(一)现值计量属性不符合信息观(InformationPerspective)

以Ball和Brown(1968)为代表的信息观以有效市场假设(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和决策理论为前提,对会计信息(主要是盈利信息)、股票价格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至少某些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估计证券报酬的期望值和风险。(14)

在财务会计理论中,“证券价格变化的程度=信息含量=决策有用性”的观点即信息观。(15)

由于信息观只是从外部研究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不研究市场是怎样把信息转换到股价中去的,因此,在这种方法下,股票价格的形成是一个黑箱。它认为,投资者将寻找和吸纳所有有关的信息(而不只是会计信息),以便自己做出对未来证券报酬的预测(而不需要会计人员为他们做出这种预测);为了使会计信息的竞争优势最大化,可通过充分揭示补充信息来提高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决策有用性。

作者认为,FASB产生于1978—1985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前6辑)在许多方面是体现了当时流行的信息观思想的。例如,如上所述,其对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及会计要素定义的论述符合决策理论,但是,FASB又认为,财务报告并不一定包括对未来企业盈利的直接预测,因为,“编制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反映已经发生的业务和事项的财务结果”(SFACl,para.21)。相反,如果会计信息具有概念公告所希冀的某些质量特征,则它们可以是帮助投资者形成“他们自己”(SFACl,para.21)对这些盈利的预测的有信息含量的输入。(16)可见,从确认、计量到报告,现行会计模式在本质上是彻头彻尾的历史成本会计。FASB强调,财务会计旨在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客观地说,历史成本信息对于预测未来、做出决策有一定作用,但它毕竟不如直接着眼于未来的现值信息),但看来FASB没打算让财务会计尽力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预测和决策提供尽可能多的新计量属性信息(如公允价值信息,包括现值信息),以减少信息用户搜寻信息的成本并更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竞争地位-当时的FASB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会计环境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FASB也没有打算改变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模式的现状,而只是希望通过增加披露来加强其相关性。但增加披露并不等于增加计量,增加披露也不等于改变计量,所有这一切表明,经过时间的洗礼和认真的分析,即使现在看来仍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研究典范的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历史局限性也是昭然若揭的!我们只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旧的SFAC、最新的SFAC7及一系列相关文献,才能理解现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它。总之,现值计量属性不符合信息观。

(二)现值计量属性符合计量观(MeasurementPerspective,也译作计价观)

1968年至1989年,占绝对优势的、以证券市场有效为前提的、认为会计只是许多信息来源之一因而必须与其他更多及时的信息来源竞争的信息观首次对会计的地位与作用敲响了警钟。从BallandBrawn(1968)的10%~15%(17)到Lev(1989)的2%~5%(18)的研究结果看,公布的会计盈余数字对公布日前后的窄窗(NarrowWindow)内的股票超额报酬(AbnormalReturn)的解释力日益减弱。然而,1990年代兴起的、以资本市场不那么有效为前提的、认为会计数据在股票计价和企业定价中有明确和重要作用的计量观又给了会计职业界一剂兴奋剂。Ohlson(1990,1995)、FelthamandOhlson(1995)的市值/帐面净值计价模型(Market-to-BookValueModel)(19)确立了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计量观,就是指会计人员承认,会计人员已有了增加了的责任把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均包括现值(20))体现在财务报表本身中。人们可以通过增加对计量的注意(IncreasedAttentiontoMeasurement)(不仅是增加披露),或把更多的计量导向的(Measurement-oriented)方法引入财务报告来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21)

所以说,现值计量属性是符合计量观要求的。不难看出,与信息观相比,计量观是更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的。当然这主要是为了未来会计的生存和繁荣。

计量观取代信息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实证方面,如上述,报告净收益似乎只解释了盈余公布日前后证券价格变化的一个小部分。这就提出了历史成本报告是否具有相关性的问题。另外,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证券市场并不象人们先前所想象的那样有效。这意味着,投资者可能需要比他们从历史成本报表中所得到的信息更多的信息来帮助评价未来报酬的概率。(2)理论方面,净盈余理论显示,企业的市场价值可以按照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变量来表达。尽管净盈余理论适用于任何会计基础,但其“企业价值取决于基本的会计变量”的证明与计量观是一致的。(3)实务方面也支持增加计量(不是增加披露)。因为运用市场基础方法、最高限额测试技术和其他现行价值基础方法的会计准则有助于减少审计人员对金融企业审计失败的审计责任。(22)

(三)现值计量属性符合Ohlson的净盈余理论

净盈余理论(CleanSurplusTheory)为直接根据会计信息(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数据)估价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提供了数学模型。它也提供了一个与计量观一致的框架。该理论认为,企业价值最基本的决定因素是其股利流。股利是投资者获得的报酬,所有股利的现值构成企业价值。在同前所述的理想状况下,一个企业在某时刻t的(简化的)价值计算公式为:

企业价值(PAt)=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资产帐面净值(bvt)+未来非常盈利的预期现值(gt)

上式成立的必要条件是所有利得和损失都必须通过收益表反映,这也是该理论“净盈余”术语的由来。gt为零是该模型的特殊情形,被称为“无偏见会计(UnbiasedAccounting)。”也就是说,当会计无偏见时,非常盈利不具有持续性(Persistence),这时,企业的全部价值都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收益表没有任何信息含量。(23)。

然而,Feltham和Ohlson指出,在现实中,理想状况并不存在,因此,有足够的理由说明收益表具有重要的作用。非常盈利的持续性越强,收益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一个企业的价值的作用也就越大。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知道,他们所处的非理想状况中的未来状态的出现概率是主观估计的而非客观公开的,因此,他们需要寻找其他有关信息来修正其可能错误的预测,而收益表就是这种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但是,有效证券市场异常(Anomalies)的许多证据(24)表明,投资者并不能象信息观所假设的那样能自己熟练地从其他信息来源中算出gt.因此,会计人员应尽可能完整和精确地计量bvt,以减少市场投资者从其他信息来源估计gt的需要。例如,如果能合理可靠地做到的话,至少按市场价值估价某些资产和负债并在帐簿上记录无形资产,这样就会在bvt中包括更多的企业价值,而在gt中包括较少的企业价值,这样做可能对投资者有益处。

可见,净盈余理论直接导向了计量观-会计人员已有了增加了的责任把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均包括现值)体现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本身中,以提高财务报表的有用性。所以说,现值计量属性也是符合净盈余理论的要求的。

八、现值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四点启示

(一)虽然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共存是永恒的必然,但经济越发展,现值计量属性越重要。这是现值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发展的历史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会计发展的规律(因为“会计就是一个计量过程”)。

由上可知,现值计量属性之于财务会计的重要性早已为人们所感知。两百多年来,人们实际上已经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不少与现值计量属性有关的世界观,但由于长期以来现值计量困难所形成的桎梏,人们难以更深入地从理论上探究现值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否则,许多计量性经济学科(25)将会是另一个样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会计计量理论和实践问题日益突出和重要,当现值计量桎梏被打破之时,人们便有了探求计量属性发展趋势的强烈愿望。我们还不难领悟到,由于现值与公允价值有着紧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现值越来越重要)使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侧面诠释公允价值风靡21世纪的原因,它为从理论上进一步解开公允价值这一新的复合计量属性之谜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值计量属性,对现值计量属性的作用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不夸大,指强调现值计量属性绝不意味着该属性将取代其他一切计量属性;不缩小,指现值被使用的可能性正在加大,这一点与近年来各国和IASC将公允价值作为大多数初始确认计量和新开始计量的目的的现实有关。作者认为,与活跃市场(26)国家相比,非活跃市场国家(如我国)运用现值计量属性的机会相对还较多。因为,按确定公允价值的一般原则,如果资产或负债或基本类似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在市场上可被观察到,就没有必要用现值计量。(现值的市场估价已被包含在价格中。)然而,如果被观察的价格不能获得,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该价格应为多少的最好的可用技术(SFAC7,para.68)。(27)不难推断,在活跃市场中,市价易得,因而使用现值的机会相对较少;在非活跃市场中,使用现值的机会相对还较多。

(三)也许我们以前没有明确地认识到,会计学和财务学中的许多概念之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两条线索(其中一条线索中的一个概念对应着另一线索中相应位置上的另一个概念,而每条线索上的所有概念又各组成一条相关和协调的概念链):

(1)决策有用观-相关性-未来经济利益-权责发生制+现金流动制-现值(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全面收益(经济收益)-损益满计观-资产/负债法-计量观(净盈余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的悖论

(2)受托责任观-可靠性-过去经济利益-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会计计量-传统会计收益-当期营业观-收入/费用法-信息观-有效市场假说

(四)现值计量属性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标准、会计实务都互有影响,研究现值计量的理论基础问题有助于提高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水平。

研究表明,在截至2001年底我国(修订)的16项和即将的3项具体会计准则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和现值的准则达56%,间接涉及者达39%,两项合计达95%。特别是,我国目前的具体会计准则在现值和公允价值运用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局面。(28)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研制我国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迫在眉睫!而在我国目前的概念框架研制中必然要涉及计量属性、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忽视甚至回避现值和公允价值这一国际会计关注热点和发展方向的概念框架不会是高质量的概念框架,它将不能逃脱当初《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很快被淘汰的同样命运。因此可以说,探索现值计量理论和方法对于提高(包括我国在内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FASB和IASC等组织已深入研究了现值计量属性的方法论问题(即:如何界定现金流量?什么是适当的折现率?如何反映内在于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并已于近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参见谢诗芬,“现值研究的国际动态概述”,《当代财经》2001年第1期。

②参见Chatfield,AHistoryofAccountingThought.NewYork:RobertE.Krieger,1997,Chapterl8.

③参见谢诗芬:“现值研究的国际动态概述”,《当代财经》2OO1年第1期。

④参见Chatfield,AHistoryofAccountingThought.NewYork:RobertE.Krieger,1977,Chapterl8.

⑤Ijiri,Yuji,TheoryofAccountingMeasurement.Sarasota,FL: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1975,p.36.

⑥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Chapter3.

⑦对此段的详细论述,参见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5—16,p21.

⑧下列文献深入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均得出了上述结论,谢诗芬在《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第13章(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7月)中对此进行了总结性专题研究:

。IASC/CICASteeringCommitteeonFinancialInstrumentsDiscussionPaper,AccountingforFinancialAssetsandFinancialLiabilities,March1997;

。FASB,PreliminaryViews,ReportingFinancialInstrumentsandCertainRelatedAssetsandLiabilitiesatFairValue,AppendixA,Decemberl4,1999;

。AccountingStandardsBoard(U.K),DerivativesandOtherFinancialInstruments-ADiscussionPaper,July1996;

。JWG,FinancialInstruments-ComprehensiveProjeot:DraftStandardandBasisforConclusions,FinancialInstrumentsandSimilaritems,December2000,p.150—155.

。AmericaAccountingAssociation‘s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Committee,ResponsetoaDisussionPaperIssuedbytheIASC/CICASteeringCommitteeonFinancialInstruments,AccountingforFinancialAssetsandFinancialLiabilities,AccountingHorizons,March1998,p.90—97.

。AssociationforInvestmentManagementandResearch,CommentletterofJuly24,1997onIASC/CICADiscussionPaper,AccountingforFinancialAssetsandFinancialLiabilities.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⑨FASB,SFAC6,1985,para.26.

⑩参见葛家澍、刘峰编著,《会计理论》第六题“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研究”,《会计大典》第一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58—159页。

(11)各国和有关组织研究上述问题的具体时间先后各不相同,这里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

(12)迄今为止,笔者似乎还未看到对会计要素外延的根本性的权威性的变革。

(13)谢诗芬,“综合收益会计理论浅论”,《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年第5期。

(14)Ball,R.J.andP.Brown,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Autumn1968),p158—178.

(15)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26,p.100.

(16)IASC(1989)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第13段也指出:“不过,财务报表并不能提供使用者为了经济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因为财务报表主要是描绘过去事件的财务影响,而且不一定提供非财务信息。”

(17)Ball,RayandP.Brown,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Autumnl968),p.159—178.

(18)Lev,B.,OntheUsefulnessofEarnings:LessonsandDirectionsfromTwoDecadesofEmpiricalResearch.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Supplement1989),p.153—192.

(19)Ohlson,J.A.,ASynthesisofSecurityValuationTheoryandtheRoleofDividends,CashFlows,andEarning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90),p.648—676;Earnings,BookValues,andDividendsinEquityValuation.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95),p.216—230;Feltham,G.A.andOhlson,J.A.,ValuationandCleanSurplusAccountingforOperatingandFinancialActivitie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95),p.661—687.

(20)因为现值往往是决定公允价值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现值计量的可靠性是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前提和保障。参见谢诗芬,“公允价值、现值和现行价值的关系辨析”,《财务与会计》2001年第9期。

(21)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34—135.

(22)详见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35.

(23)其实,上述公式对任何会计基础都适用,而不只是在理想状况的无偏见会计下才能运用。例如,如果该企业使用历史成本会计,相对于其市场价值来说,bvt将有偏见地被低估。结果,未记录的商誉gt>0.

(24)详见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il,Inc.,1997,p.136—143.

(25)指其中运用现值很多的经济学、财务学、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证券投资、金融、保险、精算、资信评估、资产评估、价值评估、数量经济学等学科。

(26)活跃市场“指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市场:(1)市场中交易的项目是同质的;(2)通常可在任何时候找到自愿的买方和卖方;(3)价格公开。”(IAS36“资产减值”)

(27)评估价有时也可以,但往往也要遇到折现问题,如使用最常用和最重要的评估方法之一收益现值法时。

(28)详见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第14章,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7月。

参考文献:

[1]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tingTheory[M].Prentice—Hall,Inc.,1997(firstedition,)2OOO(secondedition)。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A].会计大典(第一卷)[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3]谢诗芬。现值研究的国际动态概述[J].当代财经,2001,(1)。

[4]谢诗芬。公允价值、现值和现行价值的关系辨析[J].财务与会计,2001,(9)。

[5]葛家澍,裘宗舜。会计信息丛书-会计热点问题(第四辑)[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TheoreticalBasesofPresentValueAccountingMeasurementAttributeanditsInspi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