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观的会计信息有用性综述

时间:2022-02-23 04:08:00

计量观的会计信息有用性综述

【摘要】财务报告有计量观与信息观之分,公允价值的运用使得财务报告从信息观向计量观的方向转变。本文讨论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表明财务报告向计量观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但同时也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

【关键词】计量观;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有用性

一、引言

财务报告方式有信息观和计量观之分,无论信息观还是计量观,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信息观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依靠信息披露来提高财务报告对信息使用者的有用性,该观点认为市场会对所有来源的信息作出相应的反映。作为会计信息的供应者,会计人员以证券市场价格对会计信息的反映程度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自从1968年鲍尔和布朗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会对财务报表的信息做出反应,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信息观在财务会计的理论研究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使得财务报告向计量观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证券市场的有效程度产生了质疑,认为证券市场并不像预期的那样有效。例如Bernard&Tomas(1989)发现季度收益存在公告后的价格波动,依据信息观的观点,投资者是足够理性的,消息是灵通的,公司一旦公布其盈利信息,那么该信息就会立刻被市场消化,不会存在公告后的价格波动现象,这一现象有力的冲击了信息观的主导地位。另外,财务报表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也支持了计量观,研究发现收益信息公布日前后,狭窄窗口的证券变动收益中只有极少部分是由于收益公布引起的,而大部分的收益变动是由净收益以外的因素引起的,Lev(1989)认为存在这一现象是由于净收益的质量不高,这就意味着财务报表的有用性还不高,而计量观中引入公允价值,意味着在决定企业内在价值时,财务报表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弥补了信息观下财务报表有用性不高的缺陷。综合以上观点,鉴于信息观存在的缺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财务报告向计量观的转变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然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又分为决策有用性和契约有用性,下文将具体分析计量观对决策有用性和契约有用性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计量观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计量观强调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是财务报告中两种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计量属性。决策有用性要求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主要的质量构成,二者不可或缺。公允价值的运用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权衡的结果,事实上,现行会计实务中,只有少数确定性的交易和事项同时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而大多数交易和事项的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往往发生矛盾,难以同时保持比较理想的水平。计量观要求在保持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之下,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提高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能够提高相关性是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如SEC认为公允价值能够有效地防范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支持公允价值的运用;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能够保证合理的可靠性?

阿罗的可能性定理使人们认识到不可能存在绝对“真实的”净收益,陈朝晖(2000)也认为可靠性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没有任何计量属性在可靠性方面是无懈可击的。因此,在无法确保绝对正确的前提下,“近似的正确”而非“精确的错误”才是信息使用者应追求的目标。人们普遍认为历史成本的可靠性较强,因此,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信息观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当企业经营环境相对稳定时,历史成本能忠实地履行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的功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当企业面临的经营状况不稳定时,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会引起市场价格的激烈震荡,导致报表信息只能反映资产、负债取得当日的预计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而不能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的真实情况。公允价值只有在交易发生时才有可能是确定的,其余的都是估计数,从这方面来看,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确实值得商榷。但是公允价值要求每期必须进行新的计量,确定每期的公允价值变动,这种新的计量充分考虑到了资产和负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有利于考虑物价变动对未来现金流量产生的影响,并将这一影响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对业绩的影响相分离,从而有利于更准确地比较、评价和预测企业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从这方面来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同样也具有可靠性。因此,公允价值总体上还是做到了计量观的要求,即在保持合理的可靠性的前提之下,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财务报告由信息观向计量观的转变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三、计量观与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交易契约的集合,契约性是企业的本质属性。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在契约签订、监督和执行过程中的作用。契约有效性是以与公司经营相联系的一系列契约为基础的,比如高管人员薪酬契约与债务契约。这些契约往往与企业净利润,产权比例等联系在一起,会计政策的选择虽然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但是会引起这些数据的变化。由于管理人员对这些契约承担责任,其所偏好的会计政策可能与其他的信息使用者所偏好的会计政策存在差异,因此,从契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管理人员可能会反对计量观。

管理人员是理性的,他们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会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最大化公司的利益。计量观下,管理人员需要将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表内确认,公允价值的变化不在管理人员的控制范围之内,但是管理人员的薪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报告净收益,这就可能引发管理人员进行利润的操纵,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方面管理人员可能为了获得更多的奖金或更高的薪酬,选择更适合的会计政策将本应属于以后年度的收益确认为本年度的收益;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也会为了防止或降低债务契约的违约风险,将未来期间的报告盈余转到当期。刘浩、孙铮(2008)认为在债务契约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经理人员可能利用资产的公允价值升值来掩盖资产流动性的实际降低。管理者的这种行为将极大地损害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同时也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契约有效性。

四、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计量观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具体表现为在不损害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2)由于公允价值不能由管理者控制,也就不能反映如实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因此会引发管理者进行利润操纵,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也就是说财务报告向计量观的方向转变,在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同时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充分披露由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所带来的表内项目的变动,使得净利润更能反映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公司利润的监督管理,防止由于利润操纵损害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影响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

参考文献

[1]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0:60-62.

[2]孙铮,贺建刚.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J].会计研究,2008:7-15.

[3]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07:10-16.

[4]钟子英.我国公允价值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