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4:14:28

基层文化

基层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推广

近年来,岳阳县紧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鼓点,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文化逐渐荒芜的态势,达到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凝聚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效果。

一、岳阳县公共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为辅的思路,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设施网络建设。一是精心打造县域文化中心。投入400多万元,改建岳阳花鼓戏传承剧院。投资600多万元,改建县博物馆。县级“五馆一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启动。当前,我县城区中心文化场构建起了以荣湾湖文化休闲广场为主体,厚德广场、城南河广场和县城休闲小游园为辅助的“城市十分钟文化圈”,为各种文化活动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全力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800多万元,对全县14个乡镇、1个办事处综合文化站进行了提质升级。县图书馆建成公田、清水两个乡村分馆;针对行政村调整合并后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或无或破的状况,我县整合资源,结合村民服务中心建设,按“七个一”标准,投入2亿多元,新建改扩建193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构建起以乡镇综合文化站、文体休闲广场、文化休闲农庄为一体的“农村十里文化圈”,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为主体的农民“家门口文化圈”。三是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积极筹建岳阳县文化发展基金。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支持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通过捐资、捐物等方式,我县大部分乡村都建起了文化礼堂、公益堂,如黄沙街镇黄秀农耕文化园、荣家湾镇贺耕九文化活动中心暨衷寒文化广场,扩大了农村文化设施覆盖面,活跃了农村文化,培育了农民新的生活方式。在文化活动开展方面,积极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通过资金赞助文化活动,在每年的“欢乐潇湘”“全民广场舞大赛”,农村“自办文化”活动上,采取冠名、植入广告等激励方式,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出资出力支持活动的开展。(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老百姓的需求对接情况。坚持面向基层、贴近群众,把脉群众文化新需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文化服务中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在文化活动中享受快乐、享受生活。一是下移重心,争做“散花女”。县文化部门坚持每年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湖湘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欢乐潇湘•幸福岳阳•秀美巴陵”大型群众文艺汇演和“我们的节日”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节目,让广大农民群众就近享受文化大餐。认真做好“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惠民工程,组织文艺骨干,精心编排农民喜爱、贴近生活的戏曲节目,以“家门口演出”的形式,深入到全县乡镇村组进行演出,每年各类“送文化下乡”活动200多场次。通过开展“送文化”活动,有效对接了群众文化新需求,为广大基层群众送去了丰盛的精神食粮。二是责任上肩,甘做“耕耘机”。县文化馆每年都组织文艺业务骨干包片进村、下基层开展群文辅导活动,指导农村文艺爱好者策划活动方案、布置活动场所、开展文娱活动。先后举办多次农村文化辅导培训班,受训者达1000人次,建立农村群众文化辅导阵地300多个。通过面对面文化辅导培训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群众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今广大农民自编自演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已成为我县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的文艺汇演中,半数以上是由基层辅导员进行创作编排,乡土节目登上了大雅之堂。三是主动作为,乐架“连心桥”。深入开展“扎根基层、扎根生活”主题创作活动,每年都安排专人深入全县乡村收集地方特色山歌、小调等,邀请老文艺专家指导剧目创新复排,推进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时,积极发挥在群文活动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在这三年开展的“欢乐潇湘”大型活动中,我县专业文艺骨干既是活动组织推动者,也是节目的联络员辅导员,更是连接县乡村和各位演员的服务员,为每年的“欢乐潇湘”活动“村村出节目、镇镇有演出、片区大会演、县城集中赛”岳阳县特色文艺汇演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保障。(三)以公共文化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们组织专家学者、民俗文化顾问以及其他社会力量,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对全县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遗迹、民俗文化、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全面梳理,建立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并在张谷英镇张谷英村、公田镇港口村、黄沙街镇三和村等地率先建起了乡风民俗馆。对岳阳花鼓戏、皮影戏、大云山高腔山歌、甘田牛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创新。对民间民俗文化,特别是湘北习俗、张谷英油豆腐、邓谷村皮粉等传统食品的制作、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婚礼习俗、传统节日文化,开发成旅游者可参与的互动型、体验型旅游产品。努力发掘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宗亲文化、宗教文化资源,吸引游客对同根同源文化的理解、认同。融入文化元素推动旅游转型升级,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建情况。强化既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又突出特色、突出品牌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服务品牌。一是“欢乐潇湘•幸福岳阳•秀美巴陵”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成为我县一张文化名片。坚持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群众唱主角、草根当明星。该活动已在我县连续举办5年,“村村出节目、乡镇有演出、片区大会演、县城集中赛”,成为我县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城乡群众的一道文化大餐。去年先后举办乡镇初赛、复赛、卫计专场、职工专场、决赛会演等26场演出,共有200多支文艺团体、3000多名民间文艺爱好者参演,现场观众达10万多人,并在全市决赛中获得4个金奖1个银奖,在全省决赛中获得2个金奖1个铜奖,展现了我县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丰硕成果。二是“文化百姓”服务品牌引领百姓文化生活。推出百姓剧院、百姓大学、百姓教化、百姓讲堂、百姓展厅和百姓大篷车等纯公益性文化服务样式,每年开展各类型活动100多场次,惠及农民10多万。抢抓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机遇,创造性地开展“文化百姓•一元剧场”岳阳花鼓戏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群众只需花一元钱,就能在每周星期五晚,欣赏到精彩的戏曲演出。活动开展以来,每年演出60场以上,深受基层群众的喜爱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誉为湖湘文化新气象、岳阳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湖南省委宣传部将其列入《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案例》。三是“文化养老”服务品牌面向特殊群体。2014年,文化馆依托馆内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资源,按照“增长知识,丰富生活,娱乐身心”的宗旨,创办了“老年艺术大学”,实行场地、教学、演出活动全免费;目前,老年大学每年培训学员1000多人次;已成为文化养老新品牌,2017年获批第三批全国文化系统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试点单位。四是志愿服务品牌扮靓农村新貌。坚持“走进基层,服务基层”服务理念,积极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以群众的语言、本土的文化、崭新的形式,把文化志愿服务送到社区、街道和村庄及群众家门口。近三年,我县组织文化志愿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风廉政建设”“两学一做”“精准扶贫”“城乡环境卫生”“禁毒禁赌”等内容,把紧贴时代的文化元素融入新农村建设,创作了100多个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在各乡镇、社区、学校和企业进行巡回演出200多场次,受惠群众超过20万人次,真正把思想阵地搬到田间地头,把文明新风送到百姓心中,深受基层群众喜爱和欢迎。(五)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情况。当前,我县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的趋势。群众不再满足于政府统一配送式的文化服务,他们更加追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他们希望一些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在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得到满足。他们对重复单调的文化服务内容感到不满,特别是农村群众,渴望得到与城市一样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滞后,同时城乡之间的文化资源、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文化设施布局主要集中在城镇,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与偏远乡镇的反差极大。如乡镇所在地,除新开镇外,鲜有容纳200人以上的室内文化活动场地。(二)专业文化人才严重缺乏。文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存在专业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一是基层严重缺乏文化专业人才。目前,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服务中心需要大量文化人才,文化站站长和专干身兼数职,或无文化专干;文化馆、剧团、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特殊人才引进困难,一些关键岗位长期缺岗或少岗,严重制约了事业的发展。二是人才引进难,我县文艺人才引进以社会公开招聘和特殊行业聘用为主,而乡镇文化站需要的人才难以进来,没有业务专长的人出不去,造成人才青黄不接,特别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需求矛盾突出,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三是奖励、激励机制不健全,存在物质激励不够,精神激励效果不佳,负激励不合理等情况,造成人才成长缺失环境保障。

三、加强改进建议

基层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西藏;林芝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才首次提出,学界研究也是近期之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政策。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公共文化服务是相对经营性文化产业而言的,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图书报刊、文艺演出等相关领域。下文所指现状与问题都以此概念为准。

一、西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意义

(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保证。西藏历来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政教合一体制,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图谋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大肆宣扬“西藏文化毁灭论”,利用其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宣扬反动思想,与党和政府争夺群众及青少年。这是威胁到西藏社会长治久安的最大的障碍,在此情形下,精神文化领域将长期成为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公共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思想观念态度方面的文化建设,揭批达赖集团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捏造的反动谣言和煽动言论,在思想意识形态与达赖集团作坚决的斗争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西藏各界群众真正理解“团结是福,分裂是祸;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的道理,为西藏反分裂斗争打好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建设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西藏农牧民群众的迫切希望。截至2015年3月两会召开,西藏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87座,住寺僧尼4.6万余人,占西藏总人口的近1.5%(数据来源于观察者网,2015年3月10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西藏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西藏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类寺庙都有了较为充裕的资金和宽敞的活动场所,佛事活动和宗教文化活动变得常态化。然而,在基层和农牧区,群众文化生活非常单一,参与宗教文化活动几乎成为唯一的文化生活,这表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通过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开展和熏陶,可以淡化宗教对群众的消极影响,启发和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育群众劳动致富、合法经营,通过努力奋斗,过上现实的幸福生活。(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一方面随着西藏基层群众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他们求知、求乐、求美,期盼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训,盼望参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另一方面,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在西藏,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免费文化活动,让群众能经常听到党的声音,看到党的行动,了解政府的政策,理解各级政府的工作,从而积极投身于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基层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与城市相比,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西藏广大农牧区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滞后,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影响较深,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还不够高,有个别地方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不到30%,这不但会影响到人口素质的提高,也必然会对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消极影响。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既可以促进农牧民群众观念的现代化,吸引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向往,同时占领闲暇时间,吸引群众将业余的精力转移到文明健康积极的公共文化生活中,提升农村社会的和谐安定程度。

二、林芝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

2010年,林芝地区行署着手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即以创建新农村为主的文化育民工程、以文化馆建设为主的文化惠民工程、以群众广场文化活动为主的文化乐民工程、以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为主的文化富民工程。2014年,林芝地区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也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示范区。“十二五”结束时,林芝撤地设市,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上取得如下成就。(一)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规范建设方面。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等文件,区文化厅了《西藏自治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准则》《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标》。这些文件和政策是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保障。另外,林芝市政府也明确了相关文化机构的职能,理顺了分工合作关系。具体而言,一是政府文化部门,包括各区县文化局、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局、文物局四个部门,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体责任。二是文化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民间艺术团)及各乡镇文化活动站等。三是国有文化企业,包括新华书店、电影队、广播电视转播台等部门。四是对口支援单位,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直接对口支援省市的文化援藏,2016年7月之前由广东省、福建省同步支援,其后调整为广东一个省;第二是全国新闻出版广电系统(国家机关)作为国家机关承接了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的任务。五是部分文化企业,数量很少,主要包括一些文化娱乐场所、互联网服务公司、打字复印服务部、私人书店、音像制品店、文化合作社等。(二)资金投入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经费投入方面,2011年以来,林芝地委、行署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200万元、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150万元,且每年递增20%(数据来源于《西藏日报》数字报刊)。截至2016年,林芝市先后建成县级新华书店4个、县级广播影视中心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0个、县级信息服务中心7个、村级信息共享服务中心75个、数字电视村村通站点730座,户户通接收设备27192套,实现了数字电视的全覆盖。到2018年,西藏所有地区4G数字移动网络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信号和设备覆盖率达到95%,实现了农牧区的“村村通”“户户通”“寺寺通”。另外,2011年以来,对口支援单位也为西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福建省支援建设了八一镇的尼洋阁藏东南文化博物馆、林芝市工布明珠城市文化广场、林芝市美术馆等;东莞市先后投资修建了巴宜区各村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小康示范村公房和文化活动中心。人民网有关数据显示,1995—2015年,全国新闻出版广电系统累计支援西藏重大工程项目23.68亿元,对口援藏省市新闻出版广电系统实施援藏项目209个,援藏资金到位3.89亿元;林芝市2015年巴宜区获赠了便携式太阳能直播卫星一体机和数字广播接收设备(数据来源于《贵阳新闻网》)。以林芝市巴宜区为例,公共文化设施情况如表1所示。(三)公共文化产品与文艺创作方面。随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初步建成,林芝市政府先后挖掘和生产了一批有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具备了初步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第一,基层文艺创作取得的成果。到2015年末,全市各民间艺术团在政府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先后创作了原生态舞蹈《玉湖蓝莲》,民族歌曲《林芝姑娘》《情满高原》,一级民族特色乐曲《欢歌林芝》《多彩林芝》《来自第一代藏王故里的锅庄—波卓》《工布箭歌》。部分作品在自治区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中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这些都是既有民族地域特色,又能弘扬主旋律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第二,基层和农牧区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开展。林芝市文化局按照群众文化广场活动“大众创造,全民参与,人人享受”的原则,结合当地特点,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挖掘7县1区的文化资源,将以上创作的舞蹈、歌曲等改编成广场音乐和舞蹈,将林芝特色民族锅庄舞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林芝市基层群众文化广场有82个,年参与人数高达62多万人次。第三,市文化局、各区县文化部门每年定期于藏历新年、3.28百万农奴解放日、五一节、雪顿节、望果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假日组织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文艺下乡、送戏下乡已经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四)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旅游活动初具规模。2012年以来,林芝市政府制定政策招商引资,吸引民间力量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以建设文化旅游节日为抓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丰富基层群众生活,增加农牧民的收入。目前,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松茸美食文化旅游节、雅鲁藏布大峡谷文化旅游节、巴松措文化旅游节、鲁朗小镇等文化产业具有初步规模。(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是一条重要经验2010年以来,林芝市公共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既把握民族精神,又紧扣时代脉搏;既坚持爱国主义,又体现藏民族优秀传统。在各种文艺节目和群众文化活动中融入反分裂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将党的重要文件和政策翻译为藏文,制成口袋手册,方便学习,简明易懂,使得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引导润物无声,寓教于乐,情景交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林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林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斐然成就,但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经费投入的瓶颈造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林芝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126亿元,财政收入为10.6亿元。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央历来对西藏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地方本级财政只需要负担各项建设经费的20%,这是一种完全的输血式财政收入结构。即使在这样的低比例条件下,仍有部分县乡还会因财政困难而没有配套能力,各级政府经常的做法就是缩减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支出。在城市地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水平普遍高于农牧区,整个农牧区,在基础设施匮乏的同时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闲置,设施空心化属于普遍现象。(二)公共文化建设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二元经济结构在西藏林芝市的表现也是非常突出的,体现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林芝市,基本上现代化的、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都集中在城区,这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生活也相对丰富一些。由于人口密度的问题,农牧区人口分散居住,地广人稀,这使得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在面上铺开,县及县以下乡村文化服务设施严重不足,高寒、边境地区的农牧户有的无法开通广播电视信号,无法观看广播电视节目,电影院多为露天放映,受天气影响大,观影条件简陋,流动放映设备老化损坏现象严重。(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健全导致服务水平偏低。与我国其他地方一样,在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中,林芝市的各级领导干部也有“唯GDP论、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倾向,认为经济建设重于一切,文化需要长线建设,而基层文化建设和农牧民精神文化需求,更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所以可以慢慢来。观念上的轻视和忽略也是制约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因素之一。另外,在林芝市县级、乡(镇)以及村级文化站中,只有县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专门的文化管理人员,而乡镇和村级文化站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在一些相对偏远的乡镇,政府公务员往往配备不齐,人员流动性大,日常工作往往是“五加二,白加黑”,兼职管理人员只能利用空余时间开放图书室,有的人不会使用、维护和保养设备,更谈不上对基层群众的宣传和培训了。(四)社会组织不发育,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一元化现象非常严重。在林芝市,只有巴宜区有四家文化合作社,名字分别叫阿吉林合作社、工布藏族服饰合作社、工布圣香专业合作社和卡斯木村传统手工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它们分别生产民族手工艺品、藏族服饰、藏香、香水,以及唐卡、帐篷、家具等具有西藏文化特色的产品。在纯公共文化产品提供方面,基本上是政府唱独角戏,政府部门包揽公共文化领域的一切事务,身兼投资者、生产者、提供者多重角色,一刀切、一锅煮,文化服务供给与文化服务消费完全是两张皮,不可能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四、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基层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基层文化连云港

基层文化工作泛指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它既是党和政府一切文化工作的落脚点,也是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分享文化成果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在文化建设工作中,要突出基层文化工作。基层文化建设工作面临很多具体的任务:加强文化价值观教育,形成文化建设的共识;加大投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要加大培训力度,建设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和保障措施等。抓好抓实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要选好文化工作的载体和文化活动的载体。

一、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基层文化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工作,城乡基础文化设施有了较大改善,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有力地促进了基层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仍是个薄弱环节,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途径。基层文化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加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基层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港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的几点建议

(一)建设文化广场和发展广场文化

文化广场遍布城乡,是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文化广场像一个开放的舞台,以文化广场为场所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就是广场文化。广场文化有群众性、自发性和广泛性等特点。抓好文化广场和广场文化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1、搞好城市环境文化建设。和其他地方一样,连云港市把城市扩张仅仅看成促进经济增长、满足物质需求的过程,城区成了一片片火柴盒子式楼房的聚集。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把工业化等同于城市化,居民区建得像兵营,城市建筑物不讲究艺术造型,城市街头少见雕塑等文化设施,也没有象征城市精神的标志性建筑,即便出现一些大体型建筑物,也多是火柴盒子的拉高拉长,众多城市一个面孔,谈不上特色和个性。由于城市建筑物缺乏文化和艺术使命力,城市陷入不断拆拆扒扒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和穿行,看不到文化、看不到艺术、得不到教育、熏陶和享受,就像人在大沙漠中很难看到绿色一样,城市在一些地方成为钢筋混凝土筑就的文化荒漠。华联广场、火车站这样开放窗口前面的雕塑始终不能令市民满意,换来又换去的,足以说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大众对艺术的需求,人民欣赏水平的提高。我们设计的雕塑、规划的广场,甚至是广告都应该符合城市的气质和人民的感受,而不是仅为了有雕塑而设雕塑。

面对城市发展过程忽视环境文化的现象,我们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今天,必须把城市环境文化建设和城市个性、城市特色问题突出出来,把城市环境文化建设作为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予以特别强调,要认真总结过去几十年城市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发达国家建设高品位城市的有益经验,挖掘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中原文化的丰富宝藏,引进现代城市环境艺术的先进理念,努力使全省城市的文化品位得到显著提高。

2、不能忽视农村广场文化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在城市里建有广场,很多村里也建起了广场,但是有一些广场建起来后很少得到利用,或是一年只有几场演出,基本是空置的。与新农村建设并不等同与农居大拆大建一样,农村广场并不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摆设,有必要让广场文化回归群众。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以及农村的一些村民的反映中获悉,农民也象城市居民一样需要文化去装点自己的生活,需要地方展现农民的新面貌。广场文化应该回归群众。然而好多农民想举办聚会没有地方,想庆祝丰收的喜悦更无着落,这当然应该我们当地政府解决的。广场文化回归群众,群众有了自己的文化广场,这肯定有利于群众自觉参与。吸引更多的群众前往广场消遗娱乐,而且也从一个角度反映这个城市或这个社区、村镇的形象和文明。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设农村广场,就是要从方便群众活动出发,抓住重点,合理布局。这里顺便提到的是市开发区有个农民舞蹈队,一直在反映这个问题。既然人民有需要,我们的政府就应该为此考虑。

(二)打造好节庆文化

我国文化节庆资源丰富多彩,要依托这些资源,精心打造出一批节庆文化品牌,形成强大的文化辐射力。一方面,要改造传统的节庆文化活动,赋予它们新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创办新的文化节,使大量濒临失传的民间、民族艺术得以重现舞台。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传统节庆,是世界各民族十分普遍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喜爱。连云港市这个地方文化底蕴相当地深,人民更是重视节日气氛,搞好节庆文化很有必要。

1、点缀美好生活,满足人们的欢乐、喜庆需求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快乐、幸福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生活目标。受中华民族传统的乐感文化熏陶,无论是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还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市场经济时代,勤劳的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辛勤劳作,迫切需要有身心得以释放和发泄的时刻,传统节庆便能以特有的娱乐功能,满足人们这一心理需求。在春夏秋冬的自然推移中,人们以节庆的方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人们也借此得以从容自如地去感悟人生的真谛、生活的韵味和自然的情致。

2、有助于人们寄托美好的祝愿和期盼

人们总是通过各种形式憧憬未来,对生活寄托美好祝愿和期盼。传统节庆是人们寄托美好祝愿和期盼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之一,节庆习俗中的文化载体、程式都具有寄托美好祝愿和期盼的文化意义。

3、有利于凝聚人心,增进和合

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合。传统节庆在凝聚人心、增进和合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功效,在当今之世,它同样可以做出独特的贡献。当前,我们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前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的是齐心协力。

4、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人是离不开传统的。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在既定的、从先辈继承下来的条件里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借鉴活动。没有文化传承就不可能有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就没有人类文化的多样统一和高度发达。在洋节盛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自己的节日。文化是软实力,如果我们连云港也能有个节日成为大众的节日,对于宣传连云港很有好处,这很显然是我们实力的表现。

5、有益于人们调适、畅情和保养身体

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生活的先民,一年四季,辛勤劳作,他们需要庆祝丰收,需要休息调适,放松心情,保养身体,传统节庆本身就为人们作了有效的提示。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在工作之余,需要放松自己,为下一步的工作积蓄能量。

6、有助于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连云港传统节庆文化是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娱乐方式和文化载体,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观念和习俗信仰,是一笔重要的有待开发和利用的人文资源,主要表现:和谐精神、乐观自信和历史意识。连云港传统节庆文化是一笔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和人文素质教育价值,对于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值得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资源。比如我们的海州庙会、连云港之夏、西游文化节等等,都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也是我们的旅游资源。

(三)鼓励创作和培育人才

鼓励创作与培育人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二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关系。例如,发现和表彰县及县以下从事乡土文化发掘、整理、传承的民间文化工作者;制定政策、设立资金,表彰有贡献的文化专家,鼓励和扶持有才华的文艺工作者或文艺爱好者举办个人艺术展、个人演出会,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文化创作迅速繁荣,文化人才脱颖而出。连云港市不是缺少人才,而是我们的体制没有让人才得以发挥的地方。有的人在连云港不是人才,而到了其他城市却成了人才,这肯定跟我们的用人机制不合理有关。我们也看到了,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平台上都出现连云港人的身影,说明我们有能人。这样的人才我们可以多培养,多挖掘,先让他在基层就有锻炼的地方,红了成名了也是我们地方的荣誉。好多文艺、理论方面的好手和专家,我们应该创造条件为他们服务,对他们的工作应该给予肯定,这样才能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特别要注意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要用共同理想、共同事业把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认清历史使命和庄严职责,努力形成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四)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在新形势下推动文化建设,一定要有文化发展的大视野、文化生产力的大解放。要把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来认识,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树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以新思路新举措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改革在面上推开、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

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功夫放在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上,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要坚持重在建设,注重过程,注重积累,从具体事情抓起,善于抓小、抓细、抓实,力戒形式主义。当前,特别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使社会志愿服务成为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效途径。比如机关可以创建“文明高效机关”,在企业创建“文明诚信企业”,在城市创建“文明和谐社区”,在行业创建“文明规范行业”。连云港市应该紧紧抓住文明城市创建的契机,搞好基层文化建设,这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不是仅为一个“文明城市”的虚称,工作延续下去才真正符合人民的利益。

(五)对本土文化改造和提升

1、保护好当地文艺形式和本土特色文化。淮海戏便是最具连云港地方特色的剧种,文化部门通过科学整体规划、积极组织采风、精心辅导培训、开展文艺调演、规范广场管理等,一批又一批集大众智慧、具地方风格、有浓郁特色、源自于民间、源自于生活的群文艺术展现在舞台上形成了当地文化活动品牌,使群众文化活动出现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发挥本土特色文化优势不仅保持了广场文化活动活力,还加强了城乡文化交流,有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市民素质,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二人转”能成为宣传东北三省的名片,我们的淮海戏完全有这个可能,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挖掘和改革上多做文章,让大家喜欢淮海戏,从而知道连云港。

2、注意发展和创新。最近几年城市规模扩大过程中,出现了大拆大建现象,“拆”字成为各城市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出现这种现象是多种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我们不能认为城市建设就该如此。大规模拆旧拓宽了道路,整治了街景,也带来了很大负作用,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财富浪费和破坏,加大了城市就业困难,降低和影响政府在市民中的威信,也使城市失去了历史感。一些百年老街看上去就像近几年新建的一样,五十多年校龄的大学校园就像近五六年新建的学校一样。几百年、上千年的东西是宝贝、是文物,我们应当珍惜。但是几十年前、几年前、昨天的东西也是历史,也很宝贵,也应当珍惜。我个人认为象海州古城这样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东西应该保留和保护,起码我们还能知道我们本地的历史。历史的东西不是看它有多大的市场价值,而是它对我们的文化的贡献有多大。连云港的淮海文化,西游文化都是我们的宣传连云港的一大载体,应该保护和发扬广大。

(六)培育和繁荣文化市场

基层文化范文篇4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路径;分析

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而言,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送,它担负着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凝聚共识、提高公民素养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对城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全面加快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并且对知识以及文明进行传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全面提高人们群众自身的文化品位,创建现代化公民品格,让基层文化建设成为城镇化发展形象的主要推动力。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服务型政府部门来说,能够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其最重要的职责,在实际中,政府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我国中央、省、市、县地方财政部门对文化建设的配套投入在全面的增加,“十二五”规划要求,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十三五”开局之年,更要求全面提高对公共文化的投入。文化部要求,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应占财政当年增长支出的1%,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和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经费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欠发达地区很少地方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就拿遵义市来说,在推进遵义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的进程中,中央、省、市、县财政对文化的投入确实在逐年增加,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在持续推进,但遵义市有15个县(市、区),目前建成的图书馆只有12个,三个区未建图书馆;建成的文化馆只有11个,有两个文化馆正在建设中,还有两个区文化馆还未纳入计划,我市的很多乡镇文化站也只是在镇政府内设一间办公室而已;文化体育广场建设也在增加,但仍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财政收入好的乡镇,村村都有乡村舞台,但仍有大部分乡村农民没有活动场地;大多乡镇的农家书屋形同虚设,没有采购新书,更新报刊,不能真正吸引群众看书看报。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对文化的不够重视,公共文化经费投入不足,使基层文化阵地文化馆、图书馆、文体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供给渠道和方式不完善

现今,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创新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并且服务的方式也较为落后,没有能够建立起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方式。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但是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对群众所需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服务并没有给与充分的满足,已经严重忽视了对文化表现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导致供给文化服务的总体能力提高受限。对于文化供需之间来说,依然具有着较大的结构缺陷,导致了大众的基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发挥出自身作用。例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艺下基层等服务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对于百姓需求的调研、考察,使策划播出的栏目、组织演出的节目、出版的报刊等文化供给服务时有欠缺,老百姓有怨言。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基层各级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文化主管部门对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和效果等方面缺少监管。尽管有公共文化服务供出评估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水分,且评估标准还欠科学化、制度化及相关有效的理论基础数据。同时在评估的主体上,科学的评估本就应是强调内外和上下的互动,但是目前的评估仍然是以政府作为主导,这种“上评下、内评内”的方式缺少着开放性,直接导致了绩效评估通常被扭曲,并且没有办法能够对公众的文化需求进行真实的反应,此外,也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问责机制。

二、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文化水平的措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证基层公共文化经费的投入

对基层地方党委及政府而言,通过其对公共文化的重视、关心程度,全面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力度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建设,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撑。因此,把公共文化建设中党委和政府的主导责任提高到了“政治责任”的高度上,将文化建设视同经济建设一样,作为评价地方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每一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做出了相应的考核。在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中,政府部门不仅仅是责任的主体,同时也是供给的主体,因此在公共文化投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党委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宣传文化部门组建专门工作力量重点突破,把文化建设归入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中,自上而下合理制定制度化、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指标和问责机制,就能确保公共财政在全面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上大有作为,从而在基层形成城乡一体、纵横贯通、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人民群众能共享文化体育广场、文化活动场馆、体育健身场馆、读书看报、广播电视、游艺娱乐、艺术培训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形成公共多样化服务供给机制,激发基层公共文化活力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而言,通过设置市(县、区、镇、乡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物、体育等公共文化机构在多元文化公共主体中发挥出较为重要的作用。文化主管部门指导、监督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方面的服务。对于每一级的文化机构而言,需要能够适应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同时也需要能够将传统单一的服务改变成为多元的、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不断的创新服务的内容以及方式;重视人才培养,变“送文化”为“种文化”,通过培训吸纳基层文艺骨干和文艺积极分子进入文化志愿者队伍,使其成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以文化馆活动为例:“三下乡”演出不能为完成任务凑几个节目走过场敷衍了事,必须根据群众的需求,进行供给侧改革,把“选择权”和“点播权”交给群众,按群众的“口味”送文化下基层,并逐渐形成常态;节日文化活动,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根据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确定传统文化活动的表现方式,如民间戏曲、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通过互动参与,并融入生活化、时尚化吸引观众。同时也需要建立起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化,提升活动品牌的影响力,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形象,有效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3.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一是需要明确绩效评估原则以及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根据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为目的,并且供给文化服务是需要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所以考核评价也需要突出需求作为导向。在考核评估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突出以往评估主体的单一性,同时建立起一个开放性的评估体系。针对于开放性的评价体系而言,政府部门和公众评价组织是公共文化评估、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机构。然而在我国基层农村公共文化绩效评价系统之中,大众主体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是需要建立起根据群众满意程度作为其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从而有利于我国公民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并且也有利于解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间所存在着的供需失衡的问题。二是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绩效评估关键主要是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也需要引入现代化的评估理念,对运行评估机制进行完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在评估指标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提高能够反映出文化反作用的隐形指标,建立起更加科学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具体评分的方法中,可以借鉴综合评分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平衡计分的框架,立足于我国公共文化机构评价的要求以及评估体系的设计原则,引入“顾客导向”的管理及评估机制,形成有着系统性和关键性的统一评价体系。

三、结语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构建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必须要进一步的去明确“责任在政府以及关键在投入”、重点在监督管理的理念,从而能够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保障基础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的投入经费,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经费。此外,也需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建设领域之中,全面提高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效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作者:唐兴琼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文化馆

参考文献:

[1]刘若实,张乃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路径分析——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24)120-124.

[2]梁立新.转型时期基层组织公共服务:现状、制约因素及提升路径——基于温州市调查的实证研究[J].探索,2012,12(24)147-151.

基层文化范文篇5

在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之前,首先要对基层单位文化活动作综合分析与充分了解,对意义和作用进行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基层文化活动就是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广泛宣传黄河文化和治黄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形势,促进文化建设,陶冶职工情操,积极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从而鼓舞职工士气,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充分发挥基层文化活动宣传形势,教育职工,促进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对内向职工及家属宣传黄河事业发展形势,进行系统的形势与任务教育,深入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治黄使命;充分发挥其文化建设在治黄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强化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对社会发展、事业进步的推动作用。对外作为宣传黄河文化、黄河事业发展的主阵地和活动窗口,利用新闻、报纸、网络等媒体,通过广泛宣传基层文化活动,展现黄河管理部门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崭新精神风貌,让社会了解黄河需求、关心黄河事业发展。

(二)充分发挥基层文化活动娱乐健身,陶冶情操,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作用。

由于黄河基层单位工作生活环境相对闭塞,文化活动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坚持以“面向基层,服务基层,面向职工群众”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好基层单位文化活动,加强基层单位文化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基层文化活动室的建设、管理与投入,丰富基层单位职工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

(三)充分发挥基层文化活动凝聚队伍,增进友谊,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基层文化活动的娱乐性和艺术性,决定了职工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发地增强集体荣誉感,特别是体育活动和竞技比赛,更容易凝聚人心,团结一致,增强队伍的向心力。通过举办黄河防汛抢险知识竞赛和扑克、象棋、军旗、拔河、自行车慢骑等文化娱乐活动,不但能吸引广大职工群众踊跃参加,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而且增进了友谊,团结了队伍,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二、突出活动的群众性是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的主题

(一)突出群众性是活动不变的主题

作为一种群众性的工作,基层文化活动要贴近职工,贴近生活,结合本单位的生产实际,真实地反映职工群众的精神状态和心理需求。把职工群众作为开展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和心愿,调动他们自觉参与活动的热情,结合治黄工作的实际,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满足广大职工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提供优质的服务,本照突出活动反映群众性的原则,以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化活动服务于职工群众,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开展文化活动中,要注意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不断创新。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要继续弘扬黄河文化,发展特色文化、民族文化,以此促进文化活动的全面提升和各项工作的良好运行。

(二)反映生活是活动的重点内容

基层文化活动不同于专业的艺术交流和体育比赛,不要求在艺术层次和竞技水平上有过硬的指标,而是应以突出群众文化,反映基层生活、展现基层职工精神风貌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应不断丰富离退休职工及职工家属的文化生活,积极吸收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发挥老年人的特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关注黄河发展,继续为治黄事业发光发热。

(三)以自行创作为主要形式

在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鼓励广大职工群众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结合基层生产生活实际,多创作反映黄河文化和职工群众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以生动的形式、朴实的语言反映一线职工的真实情感和真实生活。倡导“明礼诚信、敬业奉献、团结友爱、勤俭自强、爱国守法”的新风尚,促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四)强化活动主体的培养

要注重对基层文化活动的主体职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要注重对有特长职工的发掘和培养。利用多种形式发掘和培养本单位的文化活动骨干,建立相应的文化活动骨干档案,规范、系统地进行管理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身处基层,与广大职工朝夕相处、荣辱与共的优势,鼓励他们以更加饱满地热情投入到文化生活活动中去,深入观察生活,发现题材、讴歌广大职工在新时期黄河精神的鼓舞下,扎根一线,以基层为家、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风貌。

三、处理好几个关系是开展好基层文化活动的有力保证

(一)处理好“四个注重”目标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基层文化建设这一宏大的工程,关系到治黄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基层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基层文化建设要以“四个注重”为目标,注重职工的民主权利;注重职工的文明素质;注重职工的精神追求;注重挖掘和继承黄河传统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通过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最大限度地扩展黄河事业发展的文化资源,为实现治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处理好领导支持和群众参与的关系

领导支持和群众参与是开展好基层文化活动的两个关键环节,没有党政主要领导的行政、资金支持,基层文化活动就没有可靠的物质保障,活动开展起来就步履艰难;同样,如果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职工群众参与的热情却不高,活动缺少了主体,仍然无法开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领导高度重视,真正把开展基层文化生活作为职工队伍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的有力手段,纳入到全面管理工作中。需要各方面的积极支持,需要众手托举。要不断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与文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认清形势,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奋发有为。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为契机,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先进文化占领黄河基层文化阵地,使群众文化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三)处理好事业发展、生产经营与文化活动的关系

基层文化范文篇6

一、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总体状况

市辖荣成、文登、乳山3个县级市和环翠区1个城区,2个开发区(高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工业新区。全市共有50个镇、18个街道办事处、2532个行政村、365个居委会。

全市县及县以下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人员,编制数为1096名,实有人数1745名。县一级共有宣传文化工作人员1558名,其中党委宣传部门工作人员105名,文广新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117名,图书馆、文化馆工作人员112名,艺术团工作人员101名,报纸和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1123名;镇和街道一级共有宣传文化工作人员187名,其中宣传委员72名,宣传文化干事28名,文化站工作人员87名。现有人员知识结构:大专以下学历的1022名,本科学历的706名,研究生学历的17名,分别占总人数的58%、41%、1%。年龄结构:35岁以下的648名,36到50岁的951名,50岁以上的146名,分别占总人数的37%、55%、8%。

从总体上看,我市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是好的。一是队伍比较健全。镇和街道办事处大部分都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宣传委员、宣传文化干事和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村和社区大部分都安排有人负责宣传文化工作。二是整体素质较高。体制内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大本以上为主体,年龄结构以30岁到50岁年龄段的为主体,结构是比较优化的。三是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同志都安心工作岗位,尽心竭力干事,努力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四是保持了良好的作风。大部分基层宣传干部都能理论联系实际,与群众打成一片,廉洁从政,多年来基本没有出现违法乱纪问题。

宣传文化队伍状态较好,与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是分不开的。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搞好宣传文化工作的基础性工程紧紧抓在手上。一是把住进口。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一直坚持逢进必考,杜绝了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保证了进入宣传文化系统人员的基本素质。二是敞开出口。宣传文化系统干部表现好的,基本上能及时得到提拔重用,干部队伍流动较快,保持了活力。仅去年以来,4个市、区宣传部就有4名副部长被提拔到部门和镇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三是强化在职培训,近年来各市区和镇都在党政机关积极开展自主选学活动,每位机关干部每年都必须自主选学至少两门以上课程;经常举办报告会、培训班和辅导讲座,对宣传文化干部进行系统培训,使宣传文化干部的知识能够及时得到更新。四是建立竞争机制。坚持工作绩效考核,坚持竞争上岗,真正把有德有能有政绩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树立了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

二、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在不断得到切实加强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对调研中大家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突出的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任务增加,人手相对不足。这些年,宣传文化系统的任务不断增加,上面的机构不断扩大,如网络管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未成年人教育、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管理,这些都是新增加的职能,需要有人去干,但因为编制在机构改革时都定死了,而且是省控的,要增加编制很难。所以有些应当增加的内设机构和人员很难按需要配备上,不少市区的内设机构都是一个科室挂几个牌子,有的镇和街道办事处宣传委员、宣传文化干事、文化站工作人员只能一人身兼数职。二是要求提高,能力相对不足。现在搞理论的,面对的是与自己同等学历的听众;搞演出的,面对的是经常看全国一流演出的观众;搞文学创作的,面对的是越来越挑剔的读者,这些都要求宣传文化工作者有更高的水平和能力。但由于基层条件较差,待遇偏低,引不来也留不住高层次人才,宣传文化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三是业务拓展,专业人才相对不足。比如优秀的网络文化人才、文物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目前都十分缺乏,这对我们正确指导工作、提高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都有一定影响。四是发展文化产业,产业意识相对不足。宣传文化系统大部分都是事业单位,多年来形成了事业意识、“事业情结”。领导干部有这种情结,往往只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忽视它的产业属性,只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忽视它的产业功能。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有这种情结,往往产生“等靠要”的思想,认为社会事业就应当政府投资,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五是面临市场竞争,竞争机制不足。许多文化产业部门的管理,深深打着事业单位的烙印。工作人员的招录、选拔与任用,基本上套用机关干部的管理办法;班子业绩考核,基本上是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评价指标体系;内部分配,基本上是套用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而这些单位的经营面对的是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的是适应竞争要求的企业机制。这就使得这些单位在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时,时时感到掣肘。从这些新的矛盾和挑战中可以看出,目前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仍然是干部队伍健全问题、干部素质提高问题、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干部观念转变问题和体制机制转换问题。

三、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综合调研中大家反映的意见,我们就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是要进一步重视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宣传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基层表现尤为突出,在基层一些地方,宣传文化工作开展得如何、投入的多与少,都与领导的认识甚至文艺爱好直接相关。因此,要真正把基层宣传文化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特别要认真研究制定科学的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考核标准,加大宣传文化工作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和份量,有效发挥目标考核的约束激励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基层开展宣传文化工作的经费来源除了有限的财政拨款外,大多数要靠四处“化缘”、拉赞助。近年来,国家和省、市采取设立专项资金、投资基金、以奖代补等形式,投入到宣传文化领域的各类资金在逐渐增多,基层由于水平有限,作品和人才都难以入选各类评奖,因此这些钱很难能够到达基层。今后各类评奖及专项资金都应注重向基层倾斜,为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开展工作提供更多支持。

三是要进一步充实强化工作力量。尽管对照国家的政策规定,目前我市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人员配备比较到位,但是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中仍然面临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总量不足。相对于所承担的繁重宣传文化工作任务,当前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力量明显不足。我市目前共有宣传文化工作人员3362人,其中县及县以下城乡基层的有1745人、市直的有1617人,市直的及基层的人数大体各占一半,宣传文化队伍在人员布局上呈现上下一般粗、而不是金字塔型的分布结构。特别是在上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由于取消了文化站,绝大多镇没有专职的文化站长和宣传文化干事。二是留不住人。目前在镇一级,宣传委员基本上成了个人职业发展的“跳板”,这一岗位上的人员变化很快;文化站长在乡镇机构中更是属于变化最快的岗位,有的人这个月上岗下个月就不干了;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安排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大多数人也是心不在焉,总想着跳槽。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除了要继续配齐配强镇文化站长、宣传文化干事等工作人员的专门编制从而在整体上充实基层力量外,重点是要研究制定引导优秀宣传文化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工作制度。“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包括宣传文化行业在内的多数行业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现有制度环境下,加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不可能简单地依靠大量增加基层从业人员的编制和数量,关键是要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和科学机制,把聚集在中央、省、市的文化资源和优秀人才的服务重点引向基层。比如,省、市级各类宣传文化单位从业人员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聘中,可以把服务基层作为前置条件,规定到基层锻炼和服务的时间必须要累计达到一定要求才行。

基层文化范文篇7

本文作者:吴晓燕郑勇峰工作单位:武警广州指挥学院

1.是加强部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观念转化的时期,再加上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碰撞和裂变,以及信息社会各种良莠不齐的思维、观念和言行在网络中畅行无阻,尤其是不良思想和颓废生活的侵蚀,部队有些官兵在思想素质方面发生一些偏差,其表现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出现偏移,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吃苦精神、奉献意识、服务宗旨有所淡化。这些问题阻碍着官兵自身的发展,制约了部队整体战斗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工作在部队官兵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文化工作所蕴涵的积极因素的引导启迪作用,通过有力的文化工作加强官兵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养成。2.是提升部队科学文化水平的需要强化官兵科学文化素质,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部队接收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力度的加大,本科及大中专等高学历士兵的增多,部队院校培养人才层次的提高,部队官兵整体科学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打下了较好的科学文化基础。但仍存在着官兵科学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现有知识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部队工作需要,对官兵学习科学文化工作重视不够、组织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同样会阻碍官兵自身的发展,制约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制定符合部队实际、切实可行的强化官兵科学文化素质的措施和办法,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打下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3.是巩固部队作战能力的需要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官兵综合素质的基础,强健的体魄是其他素质的基本保证,是部队战斗力的根本。当前部队兵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独生子女兵、学生兵的数量逐年增加。这些同志刚到部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身体不够强健,心理素质不够成熟,独立生活、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影响武警部队的战斗能力。同时,随着武警部队任务职能不断拓展,各种危险、应急事件等任务大量增加,尤其在那些强烈震撼、巨大破坏、异常残酷的场面中容易引发官兵的各种心理问题。面对这些情况,需要用文化工作那特有的形式和功能来调节提高官兵的身心素质。实践证明,文化工作在疏导、调节官兵心理状态,完善官兵心理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工作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开展针对性强的扎实有效的文化工作,培养官兵强健的身体素质和成熟的心理素质,确保其在任何任务面前都能临危不惧,出色地完成任务。

当前武警基层部队的文化设施建设越来越齐全,口号也越来越响亮,内容和形势也有所改变。但是在基层文化工作不断发展的同时,又有诸多与大环境下主旋律社会文化的飞速发展态势、士兵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要求等脱节的地方。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四位一体”警营文化的渗透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引导基层官兵适应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部队发展趋势,才能促进部队又好又快地发展。(一)用传统文化固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我军的优良传统文化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宝贵资源。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坚定官兵理想信念,把举旗铸魂作为根本方向,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实践。传统文化有着潜移默化、以文化人的特有内涵。把弘扬传统文化的要求落到实处,就是要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汲取民族文化的丰富营养,从文化的层面培塑“仁义之师”“有德之师”。桂林市支队阳朔县中队在营区醒目位置制作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英模画像灯箱,在学习室悬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宣传挂图,在荣誉室突出中队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内容,在训练场、体育活动室、菜地分别书写“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标语,通过LED显示屏滚动显示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宣传口号,每周组织观看优秀影视片、演唱军旅歌曲、撰写影视评论和心得体会,重大纪念日组织官兵到烈士陵园、驻地历史馆参观学习,使官兵时刻受到革命优良传统的熏陶和教育,增强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二)用战斗文化强本,激发官兵履行职责使命的革命意志面对武警部队担负临时勤务多、完成任务要求高的实际情况,要坚持把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加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培育战斗精神,激发官兵忠诚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的政治热情,确保部队打得赢、不变质。要紧贴官兵的思想实际,突出正面引导,将我军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积淀的革命和拼命的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团结互助的作战精神渗透其中,以艺术的形式凸显优良传统在日常工作、生活和训练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官兵端正服役态度和价值追求,从排除万难、锐意进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校正思想航标,树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攻坚克难的意识。同时要着眼信息化发展需求,加大创新文化的投入。具体做法有:把武警部队职责使命、战斗精神和忠诚卫士誓词、守则内容制作成灯箱,用液晶显示屏滚动显示职责使命和战斗精神,在岗楼、值班室、训练场设立“哨位就是战场,执勤就是战斗”“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等标语口号;利用新兵下队、部队开训、担负重大任务等时机,组织官兵进行忠诚卫士誓词宣誓活动;邀请老革命和战斗英雄给官兵讲战斗故事,组织官兵学唱经典战斗元素歌曲,使官兵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使命,激发履行使命的旺盛斗志;要加强战斗榜样对提升中队战斗力的作用,经常开展学习战斗榜样的活动;组织开展体能训练和信息化作战的争先创优活动,营造人人争做标兵的氛围。(三)以网络文化吸引,提升官兵建设现代化武警的素质能力与信息化建设伴生的警营网络文化已经同传统文化、战斗文化、廉政文化互动共生,共同构建起新时期的警营文化格局。警营网络文化的建设应结合广大官兵的思想实际而开展,吸引广大官兵参与到网络文化当中,做到寓教于乐。针对大多数官兵入伍前接触过网络,官兵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性、多样化特点的实际,充实完善中队局域网,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互动、娱乐、资讯、监督等功能,在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的同时,提高官兵素质能力,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一是丰富内容,在网上学习。在中队网页设置相关栏目,充实新闻动态、法规制度、训练教案、带兵方法、理论研究、公文写作、电脑技术、网络摘抄等内容,做到更新及时,使官兵在网上有所看、有所听、有所学、有所乐。二是拓展渠道,在网上育人。在中队网页开设“有事儿大家谈”栏目,干部定期设定话题,就中队建设有关问题引导战士在网上建言献策,干部骨干搞好正面引导,及时对论坛中的错误观点和消极言论进行纠正,通过网络平台统一思想、教育官兵;节假日组织官兵开展网络战斗游戏对抗比赛,使官兵在网上娱乐的同时,强化配合意识、锻炼战术技能、培育战斗精神;设立“心理健康”专栏,使官兵在浏览“心理常识”中掌握心理调控的基本方法,在浏览“轻松时刻”中释放压力轻松心情,通过“心理咨询”化解心理症结,保持心理健康。三是建立平台,在网上沟通。在网上开设“网站公告”,及时公开中队重大事项和敏感问题,促进党支部议事决策的公平公正,增进战士对党支部的信任度。(四)以廉政文化引领,保持纯洁,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针对基层中队作为“窗口”部队,外出执勤和对外交流活动较多,对官兵思想道德、品行修养和廉洁自律要求高的实际,注重抓好廉政文化的传播和培养,积极营造自重、自警、自省、自立的文化氛围,使官兵时刻保持政治立场的坚定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树立“四有”军人的良好形象。1.加强组织监督在中队组织召开“廉政文化进警营活动”动员会议,启动基层中队官兵的廉政教育思想。会议可以成立监督小组,制定基层中队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的具有可行性、实效性的制度和措施,做到共同监督,在基层中队内营造好廉恶贪的良好部队文化。2.加强正面引导把廉政教育作为基层部队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组织官兵学习领导论述、廉政法规和我党我军廉洁自律典型的先进事迹;通过在营区张贴廉政标语、在公用电话亭张贴“八荣八耻”宣传画、定期出版廉政内容板报等方式搞好廉政文化宣传;在官兵中广泛开展警营“清风廉语”征集活动,通过中队网页对优秀警句进行展出,供官兵学习戒勉。通过正面宣传教育,引导官兵自觉严格要求,坚持廉洁自律。3.加强警示教育结合平时法制教育,组织官兵观看警示教育片,结合“法律服务下基层”活动,组织官兵参观法纪教育图片展,在网上设置“案件追踪”栏目,方便官兵学习部队警示案件。通过警示教育,让官兵认清违法乱纪可能对部队、对个人、对家庭造成的严重后果,强化自律意识。

基层中队警营文化是警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中队警营文化历来是警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伴着部队的成立、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而产生,而发展。从武警部队的建设实践来看,建设四位一体警营文化体系,不仅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需要,更是建设现代化武警的现实需要。(一)深刻领会重要意义,发挥警营文化的保障作用1.保障部队官兵理想坚定,听党指挥以“四位一体”警营文化为牵引,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用先进理论占领警营思想文化教育的“至高点”,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唱响“主旋律”。针对不同时期官兵的现实思想反映、价值观念取向、精神追求呈现出的时代特点,深入开展“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各项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警营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适时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会议精神对官兵进行宣讲,确保官兵思想纯洁,理想信念坚定,武警部队听从党的指挥。2.满足官兵多元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思想文化素质开展形式多样、新颖别致的警营文化活动,把培养高素质官兵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职能任务开展警营文化工作,并充分结合各种业务工作,科学计划,统筹安排,组织开展好业务技能比武、岗位竞赛、党员示范、警营建功等系列活动,提高官兵综合素质。用先进文化培养塑造官兵的工作重要而紧迫,因势利导地开展与时代旋律合拍、与部队发展同步、与官兵兴趣相投的文化活动,让先进思想占领文化活动舞台,不断满足官兵多元精神文化需求,不仅是警营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提高官兵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二)建立有效的工作体系,加强警营文化的层层深入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水平、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思想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项大事列入党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常抓、常议、常督促,确保取得扎实成效。2.拓宽警营文化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搭建警营文化平台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官兵精神领域追求的迫切需要。要充分利用部队局域网,图书资料馆,警营俱乐部,文体休闲娱乐,警政、警民联谊等丰富的警营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官兵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地把开展警营文化活动当作官兵喜闻乐见的文化套餐,进一步推进警营文化向纵深发展。3.创建警营特色文化警营文化要弘扬培养警魂精神,创造寓教于乐、雅俗共赏、传统和现代结合的警营文化,积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官兵通过读书陶冶情操,求知成才,努力把读书活动与开展演讲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官兵体育锻炼达标活动,组织基层运动会和各种竞赛活动,开展文学、书法、摄影、唱歌、表演等有个人特色的展示活动,组织开展游览参观活动,游戏游艺活动,宣传鼓励活动等,从而创建特色警营文化。(三)加强创新研究,提高警营文化建设质量1.注重骨干培养文化警营教育要搞好搞活,骨干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注重对骨干分子的培养。可以根据官兵个人的实际爱好,鼓励自训自学成才;有条件的基层大队可以选送优秀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技艺;发挥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以保持警营文化骨干队伍的稳定性。2.创新方式方法坚持办好警营文化娱乐阵地,以警营俱乐部、图书馆、文体活动中心等为主体,广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大众性活动,充分依托社会课堂、技能活动课堂、文化活动课堂等组织形式,发挥警营文化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拓宽警营文化内容,鼓励官兵自学成才,创建业务技能、文化知识培训中心,为官兵创造成长成才的空间。3.完善警营文化工作运行机制警营文化要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大局,紧贴当前形势与任务,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依据制度促进警营文化工作的落实。基层党组织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科学计划、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密切联系,加大经费投入,发挥组织职能,加强警营文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帮助解决活动困难,努力创造良好环境,推动警营文化工作走上持续、快速、高效、健康的发展轨道。

基层文化范文篇8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认真贯彻省、州、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和全省基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部署去年任务,全面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努力推进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刚才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傅冰同志已作重要讲话,对我县文化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希望与会同志结合中央、省、州的有关会议和讲话精神,认真研究,深刻领会,狠抓落实。下面,结合今年文化工作我谈两点意见。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全力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工程,不断提升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1、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在各乡(镇)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之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一乡一品”打造活动已初具雏形,如*峡镇彝族的“火把节”、*乡的“祭山跑马节”、*乡的“情舞节”、*乡的“二月八”、*镇的“龙潭民间艺术节”等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春节期间,文化活动此起彼复,活动涵盖11个乡镇,60余个自然村,5个居委会。2月和4月我局协助*乡政府、*镇人民政府成功举办“首届东巴文化节”和“龙潭民间文化艺术节”积极组织当地恢复民族民间传统节日。

2、城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为弘扬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打造和提升香巴拉品牌,向中外游客展示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同时推动冬季旅游和营造新春佳节热烈的节日气氛。成功举办了“欢乐香巴拉”迎春民俗文化活动;5月28日至29日,组织赛马节活动。由我局负责承办的赛马节在五凤山迪庆民族体育中心举行,有3个乡镇的马队65骑,射箭队73人,射弩队24人,设9个比赛项目,共录取62个名次,最高奖金8000元。开幕式上还组织了精彩的文艺演出,我局邀请藏族着名歌手索郎扎西、本地着名歌手鲁茸西洛、组合、雪之子组合、天籁之音组合等登台演唱,还有民族健身舞、民族广播操、首次大型展演的健身气功等12个节目;顺利完成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在我县的启动仪式。

(二)大力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年内完成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总投资285万元,新增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同时,配合*省新闻出版局开展“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为全县19个农家书屋配送各类农业科技图书、光盘及各类期刊。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稳步推进

根据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了我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3、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成效显着

全年全州农村电影共放映800场,放映各类影片320部,观众2万人次,乡镇和行政村覆盖率均达95%,圆满完成了农村免费电影放映任务。

5、开展全县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

为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功能作用,根据省厅的安排部署,我局于8月至10月开展全县馆舍条件好的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初评结果:*峡镇文化站为二级文化站;*镇、*乡、*乡、小中甸镇、格咱乡文化站为三级文化站,现已将初评结果上报省厅评审通过。

(四)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1、扎实开展文物保护,积极推进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和省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会议精神,我局文管所在州文管所的协助下,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普查工作,县政府对我县文物普查工作高度重视,把文物普查专项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下拨文物普查专项经费,省文物局拨出4.3万元文物普查专项经费。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51处,其中新发现102处,复查16处,古建筑21处,纪念建筑6处,岩画22处,古道3处,摩崖石刻22处,石棺墓10处,古遗址18处,乡土建筑11处,近现代建筑及代表性建筑13处,矿冶遗址1处,水利设施1处,其它3处,其它7处。

文管所还积极配合*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到我县进行丽香铁路、*峡镇至县城铁路沿线、小中甸水库淹没区、*峡镇至*江边村工程改扩建、214线至*上桥头二级公路改造工程沿线的文物调查工作。

2、积极推进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积极对全县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研究。经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的鉴选、论证、评审、推荐后,将藏族服饰、纳西纺麻技艺、藏医传承人向?初称江楚和藏族民间工艺“哔垫”传承人张继王四个项目列为第二批县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积极做好向上申报工作。6月四个项目列入迪庆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月藏族服饰、纳西纺麻技艺二项列入*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积极做好第七批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推荐工作

根据国家、省文物局调研组到我县开展文物保护调研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在认真研究分析我县文物保护项目的基础上,拟定茶马古道、金沙江岩画为我县申报第七批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全部通过省级评审,正在推荐申报部级保护单位,同时,做好相关的文字材料、绘图、照片等工作。

(三)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初步建成全县充满活力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

近年来全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条例》严格依法执政,依法办事,廉洁自律,文明执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意识,完善管理机制,把全县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以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我县藏区的社会稳定,并进一步全面落实好省、州、县安排部署的“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和各项文化市场监管工作。

1、根据省“扫黄打非”办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全国“扫黄打非”办最新通知精神和要求,认真执行《第一批低俗音像制品清缴月(217)种》通知和第二批200多种清缴通知和第三批有关加强清理整治音像制品及打击低俗盗版等的通知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我局市场股通过加强日常和专项治理文化市场环境,做到了如下几点:1、第一季度1—3月份,共出动累计人次为251人次,检查音像制品167家次,歌舞及娱乐场所106家次,书报刊亭167家次,收缴到非法音像制品683盘件,收缴到非法书报刊39本,责令整改6家;第二季度4—6月份,累计出动174人次,检查音像制品店累计162家次,书报刊店累计76家次,演出市场及歌舞娱乐市场65家次,收缴非法盗版图书、音像光盘392(件),责令整改10家;第三季度7—9月份,累计出动人员(音像、书店、歌舞厅)共计360人次,检查音像店100家次,书报刊店累计48家次,歌舞娱乐及演出市场92家次,收缴到图书音像制品非法盗版等1550件;第四季度10月份人出动人员24人次,检查歌舞厅及娱乐场所36家次,书报刊店、亭26家次,音像制品38家次,收缴盗版电影光盘24件。同时,由2、认真调查研究,不断深化文体事业单位各项制度改革。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关心指导的结果,是全县广大文化工作者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文体局向一年来关心支持我县文化、体育事业的各级各部门领导表示诚挚的谢意!向辛勤工作在文化战线的广大文化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的文化工作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文化建设仍然滞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和艰巨。二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相关扶持政策由于缺乏具体配套实施办法,落实力度不够;对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明显不足,民营文化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四是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力度还有待加强。全县文化队伍特别是文化市场管理、群众文化辅导、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人员总量不足,缺乏高层次有影响的专业领军人物和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五是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努力推进迪庆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去年,是实施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总书记总书记对迪庆工作的指示精神,加快迪庆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建设步伐的重要一年。我县的文化工作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按照省基层文化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繁荣事业,发展产业,深化改革,保护遗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进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举,坚持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并重,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以基层和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以“农村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以项目为依托,以活动为抓手,以理论和政策研究为支撑,加强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建设,创新内容形式,丰富资源总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加强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十一五”期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年内争取建设完成全县3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

加大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力度。进一步将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农村倾斜,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继续抓好“文化乐民”的文化“三下乡”活动,积极实施“*藏区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办好县各类文化艺术节,培育乡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品牌;深入推进“大家乐”群众文化广场活动,打造社会文化活动知名品牌;

(二)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编制完成《县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规划》,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基本形成富有我县特色的文物史迹网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认真贯彻省、州的相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加强对全县文化系统改革工作的指导。积极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合同用人,公平竟争、绩效评价、分配激励和监督管理新机制。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坚持管理与繁荣并重,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建立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学校周边文化环境治理,加大对书报刊读物、教材教辅读物的监管力度,使文化经营场所健康有序。完善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启动全州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监管质量,扩大监管内容。加强州、县“五老”监督员队伍建设,推进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监督体系。

(五)加大文化人才培育力度,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文化人才,提高文化人才推动文化科学发展,开拓创新和依法行政能力。继续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带动文化系统各类人才培养,努力在文化系统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营造文化艺术队伍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同时,以基层文化工作者为对象,举办乡镇文化馆站人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努力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正处在文化建设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黄金期,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开创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于9月底10月以来我县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根据县人民政府的部署要求,我局相应制定了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实施方案和成立了防控领导小组,并组织人员对全县歌舞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宣传甲感预防措施,发放宣传资料70多份,建立防控联动机制,做到宣传到位,措施预防到位,避免病毒蔓延。

2、为进一步落实好文化市场绿色行动计划,按照省文化厅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联合县公安局、县工商局、县广电局、县教育局及州文化市场科于4月22日开展全国侵权盗版制品及各类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共销毁侵权盗版音像制品及各类非法出版物黄色书刊、淫秽色情光盘等,盗版图书642本,色情书刊74本。并自4月份以来加强治理整顿校园周边的图书、音像等文化市场环境,严厉清缴低俗音像制品和低俗书报刊,杜绝了低俗色情等文化垃圾在文化市场上的蔓延和出现,只要发现一件收缴一件,露头就打,通过长期的整治环境工作,使社会文化市场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得到净化,文化市场秩序得到良好稳定,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保障。

3、推进和开展绿色网吧(或绿色上网专区)的试点和影相正版化工作。我县文体局按照谁办证、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积极配合州文化市场科全县境内的网吧经营户都参加了迪庆州的网吧协会。音像制品和图书报刊的行业协会按照州文化市场科的要求,推荐了图书和音像各一名经营户,参加省行业协会会员的工作,推进了文化市场的行业自律管理。

基层文化范文篇9

我自任旧屋基乡文化站站长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文化局的指导下,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尽职尽责、廉洁自律,团结和带领本站职工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旧屋基乡文化发展尽了自己的责任。现将我任职以来的履职情况述职如下:

一、思想和学习情况

(一)思想情况

任职以来我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牢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和乡党委政府保持一致。

(二)学习情况

学习是提高自己理论水平、更新知识,增强综合素质的需要。在工作中,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更进一步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自己思想上、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文化站长是基层文化工作的带头人,既然是带头人就要具备与文化工作相关的技能和素质,要坚持学文化,提高自身修养。一是加强对时事、政治、政策的学习。认真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了解当前和今后文化工作的形式和发展趋势。二是加强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参加2009年省文化厅举办的文化站长业务培训后,我牢记文化厅副厅长所说的,“每个文化站长至少要学会一门专业技能,不管是吹拉弹唱还是剧本创作或者是摄影技术等”,回到单位后我深刻反思,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应该学什么,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最终达到一专多能的业务水平。

二、工作情况

基层文化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繁杂的工作,它的工作面涉及广泛,触及群众文化、图书、文物、文化市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等。旧屋基乡文化站在工作中以挖掘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为目标,以抓好农村文艺宣传队建设为突破口,围绕着乡党委政府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文化站长必备的素质

由于工作需要,我在参加工作第二年就调到文化站工作,且2005年担负起了文化站站长职务。自担任文化站长工作以来,我始终坚守一个信念:热爱文化事业,决心干好农村文化工作,这是我干好文化工作的前提,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到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用一颗赤城的心去对待工作。我相信:在工作中只要把握正确的方向,认真领会文化部门工作精神,结合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文化工作放在首位,记在心上,落到实处,就会使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

(二)、搞好民族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文化娱乐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根据县文化局、乡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我积极参与组织、指导各类文化活动,主要有:2005年、2006年县菜花节开节仪式旧屋基刀叉方对的人员组织、排练、道具制作;2007年旧屋基彝族乡首届彝族火把节演出队伍的组织,文艺节目的编排、指导等;2008年罗平县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旧屋基乡演出队人员组织、节目编排、工作协调,并直接参加演出多个节目,最终我乡荣获团体总分三等奖及多个单项奖;2009年旧屋基乡部分村寨彝族火把节的节目编排、工作协调;多次参加乡党委政府在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的多项工作。

(三)、加快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步伐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知识、信息和文化的传播平台,肩负着培养新型农民的使命。经过多方面努力,2008年我乡在文化站内建起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站点;2009年在木星村委会建立起了农家书屋;2010年在小新寨村委会建立起了农家书屋,各地藏书1400余册。文化站对每个书屋的图书都进行分类上架,登记造册,达到了农家书屋工程验收标准,且按农民朋友的需求实行对外开放,让农家书屋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乡文化站计划2011年在旧屋基居委会建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站点和农家书屋工程站点,到2012年将全面完成我乡7个村(居)委会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四)、尽心尽力做好本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和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按照县文化局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工作安排,2008年5月我乡文化站以高度的责任感对本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全面的普查。通过收集整理上报了戈丫的《玄通大书》、彝文碑,法湾小寨的“箩箩舞”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终法湾小寨的“箩箩舞”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基层文化范文篇10

文化与人类共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被称为“管理之魂”,文化建设被称为“管理的高级境界”,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管理潮流。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一种民族精神作为支撑,一个单位同样需要一种精神和文化理念来对自己定位,来斧正价值,规范行为,激励人心,凝聚力量,指导自己的发展。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这一论断不仅阐述了先进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也为我们如何构建先进的税务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构建行为文化体系的现实意义

税收文化既是一种宏观的社会和经济文化,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行业管理文化,其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治税理念、税收精神、税收制度、管理模式、行为规范和税收形象,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体系。它反映和代表了税务人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要求的道德品质及追求发展的行为规范,它是增强税务人员凝聚力,保证税收执法行为合理性和规范性,推动税收事业健康发展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总和,主要由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机制层面和行为层面构成。

税务行为文化是税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聚财为国,执法为民”这一税收核心价值观决定的,在日常税务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税收行政执法机关特征的行为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及社会形象的总和。它包括支配和影响人的行为的观念文化、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的制度文化、表现和展示人的行为的形象文化等,是税务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税务文化发挥其导向作用、凝聚作用、自律作用、激励作用的重要载体。

人的思想观念影响人的行为,也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有形的、具体的、可评价的。从当前税务系统面临的内外环境看,行为文化建设任务尤为迫切。一是行为责任的风险高。税务机关是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税务干部的职务行为主要表现为执法行为、管理行为、服务行为,与权力、责任联系紧密,如果发生不作为,作为不到位,乱作为,往往要被追究过错责任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二是行为协同的要求高。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决策的部署落实、流程的顺畅运转,任何一个环节税务干部如果不理解、不认同、不积极、不配合或出现“梗阻”,都会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三是行为形象的期望高。一方面,基层税务机关在系统内外取得了多项荣誉,这些成绩为行为形象的提升建立了很高的平台;另一方面,文明创建、软环境建设要求相当严格,社会各界对税务系统期望也很高,税务干部对人对事的表现、行为的文明程度、规范程度可能对整个单位产生很大影响。这些都要求干部进一步更新行为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强化自主管理,形成工作合力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以及和谐的内部工作关系、人际关系,树立税务部门的良好形象。

二、构建行为文化体系的具体目标

构建行为文化体系的目标是在基层税务系统牢固确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观,打造富有行业特色的“严谨规范,训练有素,文明友善,乐观向上”的行为模式。“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税收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税务部门执法思想的重要升华。基层税务机关应以此统领税收全部工作,树立科学发展观,把为国聚财作为崇高的职责、把为民执法作为神圣的使命,使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真正成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行为模式是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结果,是核心价值观在行为方式上的外在表现。按照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基层税务机关应着力构建“严谨规范,训练有素,文明友善,乐观向上”的行为模式。

“严谨规范”就是要认真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定,按照职责、规范、标准办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在工作中严谨务实,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把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做细、做实,是税务人员行为方式的具体体现。

“训练有素”就是要在工作能力、综合素质上不断提高,在日常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中,做到业务精湛,工作高效,敬业奉献,是税务人员行为能力的具体体现。

“文明友善”就是要在言行举止、工作交往、人际交往中合乎道德、法律、纪律制度规范,坚持文明办税,优化纳税服务,讲求合作互助,发扬团队精神,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和内部人际关系,是税务人员行为协同的具体体现。

“乐观向上”就是要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健康的心态,阳光的心理,热情、主动、愉快地工作,坦然面对、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和压力,始终保持乐观自信,心胸开阔,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是税务人员行为心理的具体体现。

三、构建行为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

确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严谨规范,训练有素,文明友善,乐观向上”的行为模式,需要组织成员有相配套的能力体系支撑。为此,基层税务机关应致力于税务人员的“学习力”、“执行力”、“信息力”、“协同力”建设,并使之不断提升。

“学习力”是事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围绕“学习力”,广大税务人员应着力提高知识的获取能力、岗位工作技能以及把握税收工作规律的能力等。促进“学习力”的提高,重点要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营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工作研讨、岗位技能练兵等,为实现征管目标提供人力支持。

“执行力”是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围绕“执行力”,广大税务人员应着力提高对各类制度规定的执行能力、工作的落实能力、流程的运行能力等。促进“执行力”的提高,重点要明晰岗位职责,加强管理监督,严格责任追究,提高组织行为的规范性、责任性和有效性。

“信息力”是涉税事务处理的实质性内容。围绕“信息力”,广大税务人员应增强信息获取意识,着力提高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增值利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促进“信息力”的提高,重点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明晰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利用的方法、规则和责任,充分发挥涉税信息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

“协同力”是形成力量倍增效应的内在要求。围绕“协同力”,广大税务人员应增强协作意识,着力提高横向协调、内外沟通等能力,正确处理上下层级之间、流程环节之间、岗位和部门之间,以及税务系统内外交互等各类关系。重点要进一步优化流程和权职配置,加强层级管理和引导,优化内部分工与组合,强化目标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工作协调运转机制和互动联动的税源控管机制,提升整体绩效。

四、构建行为文化体系的方式方法

行为文化体系具体要从核心价值观、共同愿景、行为准则的确立,行为模式的构建,行为规范的制订,保障制度的完善等方面入手,达到导向明确,行为规范,激励有效,活力迸发,形象优良的效果。

(一)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

思想观念支配人的行为,它决定着干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干部的思想观念是行为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构建行为文化体系的首要任务是从观念层面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导向,并使这种思想观念得到全体干部认知和认同。

结合总局、省局要求,基层税务机关要大力加强以核心价值观、共同愿景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在正确的行为观念下工作,使干部的日常行为合乎税务机关期望的行为准则,在工作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正确的行为观念,建立起良好的行为模式,使行为文化体系按照明确的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牢固确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观。“聚财”、“执法”高度概括了税收工作的职能作用和基本属性,解决了我们工作“是什么”的问题,“为国”、“为民”揭示了新时期税收工作目标和任务,解决了我们工作“为什么”的问题。“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是税务部门执法思想的核心,我们要用这一核心价值观统领税收全部工作,树立科学发展观,把为国聚财作为崇高的职责、把为民执法作为神圣的使命,坚持以依法治税为灵魂,以税收改革为动力,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队伍建设为保证,进一步强化管理,优化服务,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把“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作为我们的共同愿景。“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既是检验税收征管水平的根本标准,也是我们一直要努力达到的目标。通过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确保各项税收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通过各方面管理和服务工作,使税款实征数不断接近法定应征数;既要降低税务机关征税成本,又要降低纳税人纳税成本;有效发挥税收作用,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使税务形象日益提升。要使这一共同愿景成为一面旗帜,通过共同愿景的建立,来团结全体干部,奋发努力,开拓进取,使每个干部自觉把个人追求与税收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做到既胸怀远大理想,又着眼现实、立足本职,自觉为税收事业发展多做贡献,以此提升全系统的凝聚力、创造力。

遵循“法治、文明、廉洁、高效”的基本行为准则。行为准则体现着核心价值观、共同愿景,影响着干部的行为方式。要教育引导每个干部把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严格执法,处理好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规范执法,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关系;接受监督,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让每个干部在知法、用法的基础上正确执法,依法征税;让广大纳税人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自觉守法,依法诚信纳税。教育引导每个干部遵守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纪律制度规范,维护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正,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维护税务部门良好形象,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和时代的特征。要教育引导每个干部廉洁奉公,时刻思考“人要如何做,权应如何用,法该如何执”,严守反腐败的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在对待权力、运用权力上增强自我约束能力,秉公办事,不循私情,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办事,公公正正执法。要教育引导每个干部尽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敬业、精业、创业,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团结协作,讲求效率,讲究质量,使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达到高效率和高效能。

建立富有行业特色的“严谨规范,训练有素,文明友善,乐观向上”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行为准则的外在表现。要让每个干部对照行为模式进行自我纠偏,自我管理,通过个体行为的展示、个体形象的累积,提升税务部门整体形象。在具体工作中,可通过激励先进群体和个人,使税务干部牢固树立健康向上、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干部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绩,应及时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给予相应的精神、物质奖励。通过对干部工作的肯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前途,给他们以成就感。同时,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也是对干部形成正确行为模式的重要手段。

(二)以行为规范为重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干部对行为文化由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观念是内在约束,具有柔性的自律的特性,行为规范则是外在约束,具有刚性的他律的特性,二者相辅相成。行为规范是观念、行为、习惯产生的土壤。实践也证明,一套合理有效的规范,能够造就人、改造人。没有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加强观念引导的同时,必须建立一整套规范,来支撑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起到约束行为的作用,使每个干部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干部的行为符合税务机关的价值取向,把行为准则变为有形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规范,是构建行为文化体系的关键。

要重点建立基本工作规范。明确行为条件、工作程序、必须作为和禁止作为的规定,引导和约束干部尽职尽责,防止不作为、作为不到位、不规范作为。

要重点建立税收服务规范。对文明服务各项制度加以整合,并明确到重点机构、重点岗位,融入到执法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更新服务观念,创新服务形式,改进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环境,使纳税人享受到税务机关真心实意的服务、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要建立一套维护纳税人权益的规范,尊重纳税人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约束和规范进户管理行为,减少对纳税人的不必要的干扰,文明执法,规范执法,公开公平、公正、执法,打造和谐的征纳关系。

要重点建立协调配合规范。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做到工作行为上的整体协同,团队互助,并在合作中加深理解、解决问题,增强“协同力”,防止扯皮和内耗现象。同时,围绕信息建立一套包括采集、传递、审核、、应用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处理和保密规范,增强“信息力”,提高干部的责任意识、效率意识。

要重点建立职业道德规范。恪守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的税务干部职业道德规范,激发税务干部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热情,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展现税务人员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同时,要建立一套仪表语言规范,增强干部对行为文化的识别,增强社会对税务形象的认同。

要重点建立工作纪律规范。体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遵守考勤制度、接受考核监督等共性要求,又体现具有行业特征、税务工作人员特点的纪律要求。

要重点建立廉洁从税规范。针对税务人员与纳税人打交道过程中的涉税活动,以及内部行政管理工作,明确工作纪律,加强制约监督,保证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规范行使。引导干部常修为税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慎独、慎权、慎欲、慎微。

要通过教育引导,使规范深入人心。通过加强督查,促进规范的严格执行,使干部的行为强制入轨,逐步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营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要通过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形成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良好机制,发挥制度机制对行为观念、行为实施的正向引导与反向警戒作用,增强“执行力”,营造行为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不断推进行为文化建设。结合当前税务工作实际,重点要健全完善以下几方面制度:

一是教育培训制度。完善教育培训制度要把着力点放到干部思维方式的改进和能力的提高上,把着力点放到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上,把着力点放到营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上。把核心价值观、共同愿景、行为准则、行为模式、行为规范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进行长时期的灌输,达到全体干部对行为文化基本价值理念的认同。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开展岗位练兵、研讨点评、业务竞赛、考试测评,组织“税务大讲台”、“税务发展论坛”等活动,使干部认识到知识的积累只有学习,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确立共同学习、系统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增强“学习力”。适应形势发展需求,大力开展全员分级分类培训,通过在线学习、在岗学习、内部培训、委托外部培训等方式,搭建干部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本领的平台。组织需求型、个性化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各类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加强以岗位工作技能、流程业务操作、信息分析应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可通过探索培训积分制等形式,保证培训取得实效。

二是人事管理制度。逐步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健全完善干部竞争制、聘任制、双选制、轮岗制、待岗制等人事管理制度,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让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岗位、有地位、有舞台,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大力营造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得到认可、受到敬佩的文化氛围。

三是团队管理制度。从团队的目标设置、任务分配、人员组合,以及运作、考核等方面明确规定,加强管理,形成目标一致、能力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团结奉献的团队管理格局。把团队管理作为落实人本管理的重要途径,促进个人自我管理和团队自我管理。个人自我管理和团队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本质特征。要通过团队目标激发团队中的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自主地做好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事业、当作追求去做,自我超越,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团队的所有成员对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认知与内化,纠正和克服偏差,体现自由而不放纵,使团队中的每个人抱有积极的心态,相互信任,协作配合,个人目标趋向团队目标,形成合力,达到自我价值实现与团队价值实现的统一。通过开展“优秀团队”、“十佳团队”创建工作,增强全系统税务人员的归属感、成就感、责任感、荣誉感,实现组织活力和绩效的显著提升。

四是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对干部绩效的合理评价,使收入与业绩挂钩,形成让每人每天都勤勉工作、能动工作的机制,防止和避免做与不做、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一个样等问题,让肯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人受到鼓励、取得收益,让少数不愿做事、少做事、不认真做事的人受到约束,感到压力,营造想干事、干成事的文化氛围,为干部自我管理,自我实现搭建平台。实行评先评优日常化,成绩、荣誉与待遇挂钩;结合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实行公务员考核日常化,为公务员考核等次确定、级别晋升等提供依据;实行监察工作日常化,强化行为规范执行情况的日常评价。要通过强化日常考核,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保证考核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

五是岗位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岗位责任,让每个干部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实行领导责任制,各级领导要坚持“一岗两责”,既抓业务工作又抓思想政治工作,既做好自身工作,又要对下属人员工作进行合理安排,给予指导帮助,抓好制度落实,特别是对下属人员遵守行为规范情况要通过组织回执回访、实施质疑问责等方式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价,对产生重大影响、损害部门形象的问题要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健全完善工作责任制、执法责任制,严格过错责任追究,强化约束警戒,解决不作为、作为不到位、乱作为等问题,促进广大干部规范日常工作行为和税收执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