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8:39:54

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范文篇1

最近一个时期,各地猪肉、鸡蛋、蔬菜、食用油等副食品价格上涨较快,给城镇低保家庭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对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工作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妥善安排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生活,确保其生活水平不降低。为切实做好城镇低保家庭生活保障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现就有关工作紧急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妥善安排城镇低保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多数城镇低保家庭都存在着年老、残疾、多病、体弱、上学等困难,收入普遍较低,主要靠领取低保金生活。购买粮、油、肉、菜等生活必需品占低保家庭的支出比例较高。副食品价格上涨对低保家庭生活影响最大,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低保家庭不敢购买副食品或尽量少购买副食品的现象。对此,各地民政部门应高度重视,要从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认真分析副食品价格上涨对当地低保家庭产生的影响,及早向党委、政府汇报,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确保低保家庭的生活水平不因副食品价格上涨而降低。

二、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变动应急救助预案制度。鉴于粮、肉、菜、禽、蛋等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变动对城镇低保家庭带来的重大影响,各地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变动应急救助预案制度。当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应及时启动应急救助预案,为城镇低保家庭提供应急生活救助。各地民政部门要按照年初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劳动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开展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编制工作,为启动应急救助预案提供依据。

三、实施城镇低保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制度。针对物价有升有降的波动特点,各地可根据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对低保家庭实施动态补贴。即当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达到一定幅度时,对城镇低保家庭实施一次性或者有固定期限的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补贴。当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下降到正常水平后,取消补贴。具体补贴标准和补贴期限由各地民政部门商有关部门后,报同级政府确定。

四、适当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各地要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有关要求,合理确定低保标准。要建立完善城镇低保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指数等因素,适时调整低保标准。调整城镇低保标准既要慎重、科学,又要精心测算,避免影响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的就业积极性。同时,各地要继续抓好20**年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适当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工作有关问题通知的贯彻落实工作,确保低保对象补助水平有所提高。

五、进一步加大分类施保力度。各地要按照“重点突出、补助合理、体现差别、量力而行”的原则,对城镇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重度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的危重病人等,予以重点保障;对老年人、长期患病人员、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人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等,予以照顾性保障,确保他们享受较高的保障水平。

家庭生活范文篇2

一、我们吃的挺好了,将就但不够讲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城乡青年家庭最基本的需求。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农村的餐桌上不再终日是萝卜、白菜、土豆组成的青菜宴,肉、蛋、鱼等荤菜已成为农民餐桌上的常客,中等收入青年家庭基本能做到想吃就买。农村青年一致认为,与以往的农村饮食水平相比,现在确实有了很大提高。用他们话讲“我们吃的挺好了”。但是,与城市青年家庭相比,农村青年家庭尚停留在“将就”阶段,距离城市里的“讲究”阶段还很远。

是“将就”还是“讲究”,主要看主副食品能不能合理搭配,肉蛋奶菜等能不能均衡供应。调查发现,在农村,饮食支出在生活消费中占近49%,在饮食支出中,粮食又占到了25%左右。在我们走访的普通农村三口之家中,每户年生活费用4000多元,其中用在饮食上的2000元左右。这样的家庭一年消费的粮食基本接近1200斤。在城市,人均饮食费用一般在2000元上下,虽然绝对数额远比农村高,但与人均六七千元的生活费相比,只占30%左右的比重。而粮食消费则更少,在饮食中所占比例不过4%左右,数量也不过人均七八十公斤。

*

饮食消费总额高,主食所占比例小,副食品消费自然就多。在城市,副食品市场供应充足,中等收入青年家庭基本上是“想吃买得起,随时买得到”,餐桌上一年四季都有较为合理的肉蛋奶和蔬菜水果搭配。一些爱美的城市青年还刻意少吃肉,多吃菜。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很形象地形容了这种情况,“我们刚吃上肉,你们又吃菜了”。在很多村屯稍大一点的食杂店里,我们确实能看到都设有肉类销售摊点。但当问及能否每天都有肉吃时,回答是的不足7%。究其原因,考虑家庭经济支出列在首位,占96.4%;没有冰箱,鲜肉买回来不好存放居其次,占85.5%。很多村民反映,农村吃肉更多集中在冬季,因为这段时间既有春节等传统节日,必须要吃肉,冬季天气冷,肉也好存放。农村副食品消费的这种季节性,在蔬菜、水果上体现得更明显。与肉类相反,农村蔬菜水果的消费更多在夏季,因为这段时间很多农村家庭都有自产的蔬菜水果。有的农民开玩笑说,“我们吃的要比城里好,因为我们吃的都是绿色食品”。农村家庭冬季买蔬菜水果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后,除为了度过节日,更多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即便是这些季节性消费的水果,农村家庭能够购买的也只能是一些苹果、梨、桔子等“基本型”水果。当问及能否吃到城里常见的火龙果、荔枝等中档水果时,近九成农民的回答是从来没吃过。价格比较高,农民买不起,没人买就没人卖,城市的中档水果在农村市场基本看不到。从调查可以看出,同样是中等收入,农村青年家庭副食品消费还处在初级阶段,总量不够大,品种不丰富,频度不合理。而城市已在讲究阶段,搭配合理,吃得科学,吃得健康,吃出美丽。这种主副食数量上尤其是结构上的差距,还要靠发展农村经济来解决,需要待以时日。

二、忙起来没活动时间,闲下来没活动场所

生活奔小康,先得讲健康。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活动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基础。在农村,不外出务工的大部分青年仍旧过着“两个月种田,两个月过年,八个月干闲”的典型田园生活。在两个月的种田过程中,劳动集中,“披星戴月”,体力消耗比较大,农村青年基本上没有参加文体活动的闲暇时间。在“过年”加“干闲”的十个月里,农村的闲暇时间比较集中,但他们并没有与之相称的文体活动。在问及你的农闲时间一般怎么过时,大部分人选择了修整庭院、看电视、打小麻将(一向不讲究字眼的农民不同意打麻将这一说法,认为那是,而打小麻将是娱乐),一少部分选择与亲朋沟通以便了解致富信息,而选择体育锻炼、文化娱乐活动、外出游玩、读书看报的则非常少,加在一起不足3%。一位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乡镇干部讲了几句顺口溜,形象地反映了农村的业余生活,“白天树下唠唠嗑,晚上扭扭大秧歌,闲来打打小麻将,没事常把小酒喝”。而城市青年在被问到节假日、周末、早晚等闲暇时间如何度过时,依次回答为外出游玩、去书店看书买书,坚持游泳、打球等体育活动,访亲问友。在节假日的旅游景点和图书馆、书店里,确实能看到很多年轻的家长带着孩子出游,也经常能看到一家三口在书店里看书。

调查发现,客观条件是制约农村青年家庭参加文体活动的首要制约因素。在问到你家附近有没有体育锻炼或娱乐活动的场所和设施时,几乎接近100%的农村青年回答没有。在与乡村干部座谈中得知,改革开放初期,村部健全,基本能有一块球场,乡村小学生源稳定,也都有一些基本的体育设施,这些资源都能得到综合利用,成了村里喜欢体育活动的年轻人的好去处。如今村小生源大幅减少,经费紧缺,体育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维护,基本损毁。而村部二十多年,几经搬迁,土地紧张,球场基本没了。旧的损毁灭失,新的很少建,农村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越来越少。与之相反,城市的情况则比较好。不但有很多学校、公园有体育场所和设施,还有一些社区、住宅小区建了很多体育设施,都可供居民免费锻炼。除此之处,还有一些体育馆、健身房、会馆等收费锻炼场所。与体育场所、设施相比,农村文化娱乐场所更是少得可怜,不要说城里才有的图书馆、大型书店、电影院、公园,就连城乡青年都爱看的电视,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农村,电视机普及了,但有线网络却没有普及,在我们调查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非镇政府所在地村屯中没有有线电视的分别占了85.6%和79.5%,在这些地方,青年农民家庭只能靠立在房前屋后的电视杆接收到几个电视台的节目。调查也发现,观念、认知水平也是导致农民不参加文体活动的重要因素。问及你认为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区别吗,74%的农村青年回答是没什么区别,24.6%的农村回答可能有区别,但不知道是什么区别。我们认为,农村青年需要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向上文化娱乐生活消耗他们旺盛的精力,占据他们的闲暇时间。没有合适的文体活动,不但会损害农村青年的身体健康,也会给、邪教等提供侵害的机会和土壤。一方面,教育、体育、文化等公共资源应整合起来,综合利用,促进农村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加强教育,扩大宣传,改变农村青年的生活习惯。

三、子女教育是大事,知道但做不到

教育不但是一个孩子个体成长成才的基础,更事关国家民族长远发展。不管城市青年家庭,还是农村青年家庭,都认识到了子女教育是大事。面对重要的子女教育,农村青年家庭和城市青年家庭的重视程度和所付诸的行动是有差距的。在座谈中问及你认为城乡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时,很多农村被调查者先后回答了交通、居住环境、经济收入、医疗卫生条件、信息不畅等,惊人的巧合是,都没有回答教育差距。而当调查者提醒时,大家又一致认同。在问到你如何看待子女上学的问题时,近八成农村家长认为“尽量让孩子读完初中,往后愿意念就供,不愿意念就算了”,近两成认为“尽量让孩子上大学,跳出农村”,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小学、初中还是大学无所谓,愿意念就供”。在认为“尽量让孩子读完初中”的八成家长中,有近半数认为初中毕业前孩子太小,干不了什么活,不读完初中也不能做什么事情,认为初中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必须读完的占了另外一半。同样是这个问题,城市家长则有96%的人认为,孩子必须读到大学毕业,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上生存。这部分家长中,还有近80%的人认为要让孩子上国内一流大学或到国外读大学,以便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竞争力。同样面对大学扩招,毕业生不包分配,很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城市家长和农村家长的看法也不一样,96.5%的城市家长认为“大学都快普及了,孩子不上大学更不行了”,而农村家长中有近39%认为“大学上了也不行,还不如早点去挣钱”。在农村子女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着城市里不多见的重男轻女现象。有一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女孩迟早要嫁人,供她读书要花那么钱,还不如集中财力供儿子”,还有一部分认为“女孩读书多了没啥用,还不如早点嫁人或去做工,为家里减轻点负担”。这些家长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一方面是因为女孩要嫁人,不能养老,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财力影响。在问到如果家里经济状况允许,你愿意让女孩去读完大学吗,近八成的家长选择会的。城乡青年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不仅在绝对数量有很大差距,在家庭支出比例上的差距也不小。城市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支出每月大概在千元左右,占有学龄子女家庭生活支出的50%以上。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支出特点是幼儿园阶段较为稳定,月均400元到600元左右,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是高峰阶段,呈逐渐上升趋势,大学又比较稳定,月均不过千元。而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则参差不齐,少的每年几百元,多的每年几千元,特点是随着学龄增长逐渐上升。面对日升日长的投入和不确定的回报预期,农村青年家庭在孩子教育支出上是有犹豫的,犹豫的结果往往是过分随孩子性情和喜好走,念得下去就供,念不下去就算了。在问及每年要花多少钱给孩子购买图书等学习用品时,农村青年家庭中过100元的不过6%左右,几乎不买的占到了35%,偶尔买一点、但不多的占了半数以上。农村家庭中,为孩子购买玩具等益智用品的更少。在深入农户家庭的调查中,几乎看不到家里有孩子玩的玩具,个别有的,也已是破烂又陈旧。而在问及城市青年家庭每年为孩子买图书、玩具的费用时,超过1000元的占7%,500到1000元的占59%,200到500元的占25%,不过200元的尚不到10%。在问到如果外出旅游,你最想给孩子买什么时,农村被调查者首先回答的多是吃的、穿的,而图书、玩具则是在提醒后才想到的。

我们认为,教育不但是农村青年家庭改变生活状况的基础,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教育落后,农村青年家庭状况只会更差,新农村建设也会失去人才保障。重视教育不仅要体现在认识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上。影响农村教育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投入个体家庭无法左右,但养成重视子女教育的习惯,注意从各方面加强子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近来来,全省共青团组织开展了一些针对农村贫困青少年的帮困助学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大希望工程工作力度,为农村学校建立“红领巾”书屋,帮助改善农村教育状况。尤其需要深入开展城乡少年儿童的“手拉手”互助活动,通过城乡少年结对,把城市孩子用过的图书、玩具捐赠给农村孩子,开阔农村孩子的视野,有利于消除城乡教育间的鸿沟。

四、攒钱为防病,养儿为防老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城乡青年家庭都非常关注的生活问题。但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城乡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都有很大差异。对农民来说,根本没有“失业”和“退休”之说,当然也就没有失业保障或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是在近年国家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后才有的,目前在农村初显作用,但还不够普及,农民了解不多,体验不多。由此带来的是城乡青年家庭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不同。为了鼓励消费,国家采取了很多政策,比如起征利息税、降低存款利率,主要是想让人们少存款、多消费,但效果并不明显。截至2005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人均存款超过1万元。在问及家庭存款主要是为解决哪些生活问题时,城市青年家庭的回答依次是不时之需、买房、子女教育、防病、买汽车等高档耐用品、养老,农村青年家庭的回答则是防病、盖房、养老。调查显示,防病在城乡家庭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农村,防病占首位。正是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只好自我保障。医疗费用过高是城乡尤其是农村重视防病的重要原因。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等问题。医生的文化素质偏低,医疗水平有限,难以满足农民就医的需要。致使农民稍重一点的病只好上城市医院治疗,加重了农民的医疗负担。“看个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差不多都要花掉百八的;要是得了大病,花掉的就可能是全家一年甚至几年的收入。”“小病忍,大病耐,快死才往医院抬”,“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农民看病难,更集中地难在看病贵上。由于生活压力大,在被调查的农民中,有1.97%的农民有病不看,34.53%的农民自己买药治病;医生诊断需要住院而未住院的高达81%;未能住院的原因中,经济困难占65%。“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无钱医治”的现象,在我省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普遍存在着。

调查发现,城乡青年家庭对待养老问题观念有所不同。在城市被调查者中问到养老问题怎么解决时,近九成认为将来不能指望子女。一些被调查者认为,“一家只有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要指望他们来养老,一家小两口就要养一个小孩,四个老人,甚至是六个、八个老人,根本无法承受,还是自己通过退休金或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而农村则把养老问题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在问到对自己将来养老问题是否担心时,农村青年家庭回答担心的占了绝大多数。由于担心养老问题,很多农村家庭非常重视生男生女,希望有个儿子将来能养老。在农村调查中,家中有两个孩子的,普遍是大孩子是女孩。城乡共同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任重道远。

五、农村生活不错,常乐但不知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央惠农、富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又使得农民的辛劳程度有所下降,现在农村青年家庭的生活满意度要比父辈时期有所提高。在问到你认为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时,认为很不错的农村青年占了大多数,约有74%。在问到你觉得现在生活不错表现在哪些方面时,回答最多的是现在饱暖无忧,想吃的、想穿的基本都能买得起,其次是手头有了活钱,再次是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在问及你觉得现在生活是否有压力时,回答压力比较大的占26%,回答有压力、但不大的占49%,回答没什么压力的占近25%。相比之下,城市青年家庭的生活满意度要低于农村。在城市,问及你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是否满意,回答满意与一般各占两成左右,回答不满意的占了近六成。问不满意的原因,回答主要是工作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其次为要保证家庭有稳定经济收入、要抓好子女教育、要赡养老人。在问你觉得身体状况如何时,回答不太好的占63%。问身体状况欠佳表现在哪里时,依次回答为睡眠不好,紧张焦虑,抵抗力差、爱感冒。

家庭生活范文篇3

【关键词】家庭;数学教育;问题;对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应使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里的“生活”,不仅局限于幼儿园生活,还包括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实施幼儿数学教育的根本途径就是要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基础,贴近他们的生活,尝试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系.生活化数学教育的自然、愉悦、直观性、渗透性等特点,正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也更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指导.

一、幼儿家庭生活化数学教育的“两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资料和《素质调查》均表明,儿童年龄越小,家长影响的比重越大.在幼儿阶段家庭给幼儿的影响量,达到家长、幼儿园、社区三大环境的总贡献量的70%以上.因此,完整的幼儿教育,仅仅靠幼儿园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者并举.[1]随着家长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政策及优生优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此,幼儿数学教育也逐渐在家庭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幼儿的家庭生活化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内容及方法上的误区:(一)家庭数学教育就是让幼儿数数在传统的幼儿家庭数学教育中,家长普遍认为幼儿能够“数数”,数的越多越厉害.笔者看来,家长所谓的“数数”,其实质是唱数,幼儿能够凭借机械记忆,按照一定的顺序背诵这些数词,但并不理解自然数的意义,也不能正确地用这些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仅仅是口头上的唱数,还没有手与实物对应的练习.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是遵循着唱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物取数———按数取物的顺序发展的.(二)家庭数学教育就是让幼儿认识图形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处处都有图形的存在,常常听到有关形状与空间的语言,“把圆形凳子叠起来”“放在方形的桌子上”……,但很多时候,家长喜欢用图片和表格来帮助幼儿机械地记忆图形对应的名称.事实上,幼儿对图形最初的认识是来源于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物体,如积木、饼干等.[2]首先,家长要知道幼儿认知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1)先平面后立体;(2)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椭圆形———菱形;(3)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为:球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其次,要从图形的属性特征入手(如四条边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是正方形),幼儿就能够举一反三,降低幼儿在图形分类、定义和名称问题的困惑;最后,图形的学习还要深入探究图形的分解、组合、重叠,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三)家庭数学教育就是让幼儿进行加减运算加减运算也是幼儿家庭数学教育比较热衷的知识点.家长普遍认为,学习加减运算,只需要每天做大量的练习幼儿就能够“掌握”.通过题海战术的方式进行加减运算的学习,势必会消磨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不利于幼儿数学思维的养成,甚至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对此,家长要熟知加减运算是分年龄段的,小班及学龄前儿童是不涉及该知识点的学习的.中大班的幼儿在加减运算学习时,是从中班的利用实物操作,掌握5以内的加减运算到大班的理解加、减含义,能进行运算,并会用顺接数、倒数的方法加减运算.此外,数运算的方法是从逐一加减到按数群加减(逐一加减就是用计数方法进行加减运算,表现在加法运算上,往往是将两组物体合并在一起,再逐一计数它们一共是几个;或者是以第一个加数的值为起点,再接着计数第二个加数的物体,直到数完为止.表现在减法中,则是先将要减去的物体拿走,再逐一计数剩下的物体或是从总数中逐一倒着数,数到要减去的数量为止.所谓按数群加减,是指幼儿能够把数作为一个整体,从抽象的数群出发进行数群间的加减运算).[3]幼儿家庭数学教育中的“两难”,主要体现在父母重视幼儿数学教育的同时,其内容和方法不够科学.从而导致,家长在进行数学教育中常遇障碍和矛盾,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对幼儿进行生活化数学教育的策略

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包含了儿童对数、计算、空间/几何、测量和模式的认知能力.[4]要想科学合理的在家庭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渗透教育,家长需把握以下几点.(一)转变观念,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俗话“要想给幼儿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不仅对教师,对家长也亦如此.为幼儿选择适宜的数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前,家长必须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家长可采取自学的方式,但基于很多家长不了解幼儿教育更不清楚幼儿数学教育的现状.这里,强烈建议幼儿园设立专门的幼儿数学教研小组,在学习研究幼儿数学教育相关书籍的同时,可从数、量、形、时、空等维度进行内容的归类总结;也可依据《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中划分的数学内容主题:集合与模式(集合与分类)、数概念与运算(计数、数符号、数运算)、比较与测量(量的比较、测量)、几何与空间(图形、空间方位)进行重点内容的提炼,对家长进行定期培训.关于教学方法,我们可邀请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或者对家长进行公开观摩活动及日常生活渗透的研讨活动,让家长切身体会到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二)抓住契机,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培养和保持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并能够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价值.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家长,要注意引导幼儿去感知,如我们乘坐电梯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数字的变化,发展幼儿的顺数和倒数能力;了解同一数字的多种生活意义,如数字“5”可代表5个物品,5单元、5层楼、5路公交车等.另外,数学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数字的认知上,模式、形状、空间方位、量的比较等也是重要内容.家长可在生活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斑马线、红绿灯、白天黑夜等模式的认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进行模式的复制和创造.也可通过生活中的捉迷藏、图形变变变、比高矮(胖瘦、多少)等游戏方式,让幼儿感知数学教育中方位、形状、量的比较等方面的知识.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践操作进行学习的.如何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使用货币、进行比较和测量、比较多少等就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幼儿储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加以提取运用,也是加强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都能够让幼儿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发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能够借助生活情境学习运用数学,即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是幼儿进行数学学习的最主要的方式方法.(三)学会观察,启发幼儿发现数学的奥秘数学的奥秘在于对幼儿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开发,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对问题的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可通过幼儿的辨析能力(知因果、找规律、思多解、求变通、省错误)进行培养.“知因果”,即第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比如,儿童在掌握基础概念以前,就知道一个集合的数量增加是因为添加了物体,一个集合的数量减少是因为减少了部分物体;“找规律”,引导幼儿注意生活中的规律现象,体验规律中不断重复的核心单元,继而发展幼儿的预测、推理能力;“思多解”,即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突破口,如“抢椅子”游戏,如何能使每个幼儿都能有一把椅子,可通过增加一张椅子或减少一个小朋友的办法进行解决,从而,锻炼幼儿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求变通”即能够进行知识经验间的迁移,如核心经验之“同一种模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通常幼儿最早的表征是从视觉或听觉形式、动作形式再到语言描述的形式,进而探索不同媒介之间的转换.如“ABAB”模式,除了可用红黄红黄……,圆形三角形圆形三角形……,坐着站着坐着站着等多种间隔排列方式,引导幼儿透过材料的形状、颜色等外显特征,看到其内在的基本数学结构;“省错误”,当幼儿出现错误或不解时,家长不必直接指出,可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幼儿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处,并敢于多次尝试.(四)勤于鼓励,帮助幼儿进行多种方式表征《指南》中,所谓表达和交流即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如图画、符号、地图等方式来说明或解释问题解决和数学推理的过程.儿童的数学学习也遵循着“先输入再输出”的发展进程.其中,幼儿的表征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可用多种表征形式,如绘画、手工、身体动作、语言等.其中,语言是一种较抽象的表征形式,是幼儿由形象表征到抽象表征的过渡,幼儿在输入的过程中,要在脑海中进行数学语言的编码、重组、输出.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帮助幼儿进行不同形式的数学表征.入园前的幼儿,更多地通过游戏或者玩玩具的形式,注意观察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的数学表征;3~6的幼儿,家长可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采用绘画、手工、身体动作、语言等不同的表征形式.特别是在较抽象的语言表征阶段,我们通常会发现幼儿可能已经理解,但就是说不出,对这种现象,家长可采取步步为营、各个击破的策略,开始时,家长可以组织语言,并和幼儿讨论:是不是这样的想法?之后,可以让幼儿大胆尝试表达,家长对幼儿的语言进行重组、加工,更加清晰、条理化;最后,鼓励幼儿用完整、流畅、准确的语言进行表征.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语言在幼儿数学表征的重要性,势必要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幼儿家庭生活化数学教育,旨在以家长为主要引导者,充分利用家庭及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对幼儿进行生活化的渗透教育,让幼儿在数学世界里,潜移默化的进行熏染.从而激发幼儿的数学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虞莉莉.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87.

[2]黄瑾,田芳.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79.

[3]黄瑾,田芳.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80.

家庭生活范文篇4

一、供应对象

供应补助对象主要是*县农村贫困家庭、农村弱势群体(五保户、特困户、低保户)、农村优抚户(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军烈属)及有烤烟种植的农户。

二、供应办法

(一)采取现金补助方式进行补助。

(二)补助资金全部由县财政直接划拨到各乡镇,补助标准由各乡镇根据本乡镇贫困户实际情况自行协调安排。

(三)农村弱势群体的补助标准:五保户每户补助600元,特困户每户补助480元,低保特困户每户补助500元。已享受补助的农村弱势群体不再享受本乡镇自行安排的民用煤补助。

(四)农村优抚户(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军烈属)的补助标准:农村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每户补助480元,军烈属每户补助400元。已享受补助的农村优抚户不再享受本乡镇自行安排的民用煤补助。

(五)烤烟用煤实行现金补助。20*年全县共种植烤烟63620亩,每亩补助80元,共补助5*9600元。

三、补助资金来源渠道

县政府筹集8000万元资金用于今年的民用煤供应补助。

四、保障及监督措施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是民用煤供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其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奖惩。各乡镇要制定《民用煤供应管理实施方案》,成立民用煤供应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安排、组织、协调、督促民用煤供应工作。各乡镇《民用煤供应管理实施方案》报县民用煤管理办公室备案。

(二)县民用煤管理办公室要认真督促各煤炭企业优先保质、保量出售民用煤,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出售民用煤。如有举报煤矿故意拒绝出售民用煤的情况,县煤管局要采取停产、停调等措施严肃处理。

(三)各乡镇要认真管理好民用煤供应补助资金,严禁挪用、占用或从中非法谋取利益,有违法违纪现象的,严格按有关党纪政纪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家庭生活范文篇5

关键词:碳排放;节能减排;减排方案;低碳家庭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可能造成碳排放,比如普通百姓简单的烧火做饭都能造成碳排放,任何物体被火烧后的废气都会产生碳排放。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控制)碳排放”、“碳中和”这样的术语就成为容易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并采取行动的文化基础。”(百度百科)“要求30多个附件一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2008至2012年间,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平均比1990年削减>5.2%。”

(《京都议定书》)如何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们没有能力让大气层的二氧化碳一下子减少,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减少CO2的排放,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减少CO2排放的新方式。

我们每天都要烧水,现代家庭烧水的方式大体分为两种:电热烧水和天然气烧水,那么这两种烧水方式的碳排放有没有区别呢?答案是肯定的。可通过以下实验计算证明:实验声明:由于本实验进行时天然气的供气量恒大于所用灶具的最大火需气量,且实验2进行时均使用最大火,所以在实验2中认为天然气流速恒定,即加热效率恒定。通过以上数据可得消耗能量的平均值=411600J,按照山东烟台的第一阶梯电费价格每千瓦时0.5469元,可以计算出,用电煮沸1L水的价格为0.0625元,按照火力发电的标准每千瓦时产生CO20.86Kg计算,用电烧开1L水产生CO2的质量为98.3g,约为2.23mol。通过以上数据可得消耗天然气的平均值=0.0285m3,根据山东烟台第一梯度天然气价格2.40元/立方米计算可得,烧开1L水价格为0.684元,这个价格和电热烧水价格相差不多,也就是说无论是电热烧水还是天然气烧水,所需的成本的差不多的。根据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CO2+2H2O(在正常天然气灶的情况下供氧充足,故不考虑甲烷的不完全燃烧)易得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约为1.27mol。

家庭生活范文篇6

关键词:主观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主观幸福感;低保家庭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开始凸现,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为保证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国家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这一制度的推行,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特定的群体,作为城市居民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是城市贫困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或下岗失业、生活困难,或年老失去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没有着落,只能依靠政府发放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在基本生活有了制度保障的前提下,他们如何评价自己及家庭的现有生活?影响他们对自己及家庭生活质量评价的因素是什么?这都是本文将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西方学者大都倾向于用反映人们生活态度和满意度的主观指标来测量与评估生活质量,因而他们积累了大量关于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其中又以对主客观两类指标间联系的研究最为广泛。坎贝尔的研究发现,客观指标对主观生活指标的解释充其量只能达到17%左右。[1]他又提出了关于主观生活质量的“差距解释理论”,即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期望与现实差距越远,主观满意度就越低,两者呈负相关;现实状况的改善与过去状况、他人状况等比较,参照标准的差距越大,主观满意度就越高,两者呈负相关。[2]Veenhoven通过对93个国家的主观生活质量调查,发现HLE(即幸福生活预期)与失业、国民收入、收入平等或者人口特征并没有特别大的联系,教育对满足和幸福也没有影响。[3]蒂埃纳(Diener,1993)发现收入同主观幸福受益指数的关联值非常低(r=0.12),当人均收入达到6000—8000美元,主观幸福受益指数几乎没有变化。[4]埃德格顿(Edgerton,1990)指出:对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报告更多地取决于个人内在的性情而不是外部条件,对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与生活条件之间并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当然,也有些研究者得出了与上述结论相反的结论,他们发现满足感、快乐感具有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5]戴维斯也指出经济收入、婚姻情况、社会认可、受教育水平与幸福感、满足感有显著相关。

高(Kau,A.K.,1995)关于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也较具代表性。其研究发现,新加坡人对他们的家庭生活最满意,对教育尤其是学校生活最不满意。在13个领域中,新加坡人对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排序如下:健康的身体最重要,幸福的家庭生活次重要,工作场所良好的氛围和优美的环境第三重要;而拥有更多的金钱和物质财富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并不大,在所有的领域中排在最后;生活满意度与人口特征没有明显的相关性。[6]

我国学者关于生活质量的大规模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林南利用天津和上海的生活质量调查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决定生活总满意度的主要是对家庭生活、职业状况和生活环境这三个方面的满意程度”。卢淑华、韦鲁英根据北京、西安、扬州三市抽样调查资料,探讨生活质量模式,除引入客观指标外,还增加了参照标准对主观生活质量指标的影响这一项,指出生活质量的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由于参照标准的存在可能会发生分离。此外我国学者还作了不同地区主观生活的比较研究。如易松国、风笑天关于武汉、北京、西安三地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比较。

综观国内外学者关于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他们主要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从总体上对城市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行的研究,较少针对某一具体对象,某一特定群体进行主观生活质量状况的实证研究。在所有对特定群体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中,以城市低保家庭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则更为少见。

本文一方面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试图以一个独特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即城市低保家庭,分析其主观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也欲将研究结果与前人结论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性。同时,通过实地调查及相关文献档案获得第一手资料,运用社会学相关方法和理论,对城市低保家庭主观生活质量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对“城市低保家庭”的界定

城市低保对象指持有本地非农业户口、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2006年底南京城市低保对象保障标准为每人280元),而这些低保对象所在的家庭则为城市低保家庭。

2.对“主观生活质量”的界定

主观生活质量是指将研究生活质量的重点放在人们的主观感受方面,以个人幸福作为研究的中心和出发点,从反映人们生活的舒适、便利程度方面来解释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7]学术界常用“主观幸福感”作为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8]

(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1.资料收集方法

为了解城市低保家庭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我们在对城市低保家庭及主观生活质量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环境生活满意度、工作生活满意度、家庭生活满意度、社会交往满意度和健康生活满意度等方面来探讨他们对城市低保家庭的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问卷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低保家庭的基本状况,二是对五个方面的生活满意度的操作化后形成的具体指标。如工作生活满意度下面又分为自我实现和发展、待遇满意度、工作条件和工作压力这四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设定了工作兴趣、工作中是否获得奖励、参与管理机会、工作待遇等一系列具体的指标。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街道的低保家庭。根据江苏省民政厅的资料,截止到2006年12月,孝陵卫街道的社区共有低保户381户,共计689人。具体分布如下:孝陵卫西段社区有低保户42户、晏公庙村西社区有低保户15户、小卫街社区有低保户19户、南农大社区有低保户2户、康定里社区有低保户56户、铁匠营社区有低保户16户、钟灵街社区有低保户36户、童卫路社区有低保户61户、理工大社区内有低保户13户、沧波门社区有低保户17户、农科院社区有低保户22户、孝陵卫东段社区有低保户25户、晏公庙社区有低保户57户。

根据样本规模计算公式计算样本量,并考虑实际情况,最终决定在总体中选取150个低保家庭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容量。对这150个低保家庭的抽取,遵循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首先,研究人员从孝陵卫街道取得一份孝陵卫街道所有低保家庭的名单,此名单即为本次抽样所依据的抽样框。然后,将取得的名单一一按顺序编号。接着严格随机数表抽样原则,选择出足够数码个数,并根据选择出的数码最终抽出样本,即150个低保家庭。考虑到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出现被访者拒访的情况,因此在抽取了150个样本后,我们还准备了20个备用的随机号码,以便出现拒访后能够迅速从备用号码中补充样本。

采用社区入户调查的方式。入户以后,选择低保家庭的户主作为问卷的填答者,因为户主承担了维持一个家庭生计的主要责任,因而对低保家庭生活的现状和感受有更深的体会,更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5份,有效回收率为90%。

2.资料分析方法

所有调查资料录入计算机,并借助于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三、城市低保家庭主观生活质量调查的相关结果及分析

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呈现样本的基本情况,其次探讨总体满意及影响因素,最后探讨各分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的关系。

(一)样本特征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得到了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样本基本情况

变量具体指标百分比(%)

性别男61.2

女38.8

年龄40岁及以上70.9

40岁以下29.1

文化程度文盲2.0

小学32.7

初中37.0

高中(含中专或职高)20.0

大专4.2

构成类别三无人员0.4

残疾人12.5

患重大疾病人3.3

其他无劳动能力人员39.8

有劳动能力人员44.0(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占20.3%)

两劳释放人员9.7

婚姻状况未婚8.1

已婚56.9

离异9.7

丧偶25.3

在性别方面,调查对象中男性所占比例较女性高22.4个百分点。在年龄方面,40岁以上人员占全部低保对象比例的70.9%,其中以40至50岁年龄段的人(4050人群)最多,占32.1%,而40岁以下的人员在全部低保对象中所占的比例则为29.1%。在文化程度方面,2.0%的为文盲,32.7%的为小学程度,37.0%的是初中程度,20.0%的是高中文化程度,仅有4.2%的为大专水平,享受低保人员的文化水平总体比较低。孝陵卫社区低保家庭中人员构成主要是三无人员、残疾人、患重大疾病人、其他无劳动能力人员、有劳动能力人员及两劳释放人员,分别为0.4%、12.5%、3.3%、39.8%、44.0%、9.7%。在婚姻方面,已婚和丧偶的情况比较多,离异其次,未婚所占比例最少。这也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在我们调查的135户低保家庭中,家庭户均人口为3.36人,家庭人口较多。就业者负担系数[(家庭人口-离退休人口数)/就业者人数]为3.5,而孝陵卫社区居民家庭平均负担系数为1.7;也就是说,每个低保家庭的就业者所负担的人口比全区就业者平均负担水平高出1.8。由此可见,低保家庭中就业者所承担的生活压力和家庭责任较普通家庭更重。同时很多低保人员在享受低保后仍积极寻找工作和其他收入来源,占被调查人员的89.7%。在调查过程中笔者还了解到,低保金只能够解决低保对象的一部分生活问题,低保对象还希望政府能够提供其他优惠措施。

(二)总体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低保家庭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是首要关注的问题,它反映了低保家庭成员对自身生活境遇和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总体感觉。

1.低保家庭的主观生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水平适中

根据调查资料,对家庭主观生活质量的总满意度的评价,选择“比较满意”和“过得去”占较大比重,分别41.9%和34.8%,而回答“非常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比重则分别为5.6%、10.6%和7.1%。

由此可见,孝陵卫街道城市低保家庭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水平适中。这与研究假设中认为的城市低保家庭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较低的判断不太一致。期望值理论认为: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望目标。若目标实现了,则主观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则值低。城市低保家庭人员作为城市居民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生活水平比较低,甚至还有部分低保家庭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从传统意义上来理解,他们对其主观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应比较低。但调查显示,城市低保家庭的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比较适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在调查的所有样本中,低保人员多数为中老年人,他们对生活的期望都比较实际,并没表现出过高或过多的期望,因而他们的期望都相对比较容易得到实现。在实现期望的过程中,他们的主观满足感得到提升,相对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因此,他们总体的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表现的比较适中。

表2低保家庭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状况

满意度百分比(%)

非常满意5.6

比较满意41.9

过的去34.8

不太满意10.6

很不满意7.1

2.影响因素

主观生活质量(即生活质量满意度)作为社会成员对总体生活的感知,其影响因素是复杂多变的,因此一直以来是学者们研究的关注的焦点。在中国生活质量研究的早期阶段,美国华裔学者林南曾把居民生活质量的结构分解成工作、家庭、环境、业余生活等不同层面,共选择37个领域满意度指标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进行研究。他和其他学者在1985年对天津千户问卷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时,就使用满意度即主观生活质量的评价方式作为度量方式,认为决定生活总体满意度的主要是家庭生活、职业状况和生活环境这三个方面。易松国、风笑天1995年以武汉市千户居民家庭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资料为研究依据,探讨了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之间的结构联系。认为影响主观家庭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婚姻满意度、居住满意度和家庭收入。[9]

(1)自我评价影响因素。本文在考察影响城市低保家庭主观生活质量的因素中,主要选取了环境生活满意度、工作生活满意度、家庭生活满意度、社会交往满意度和健康生活满意度这五个方面(其中环境生活包括社区环境和居住条件;工作生活包括自我实现和发展、待遇、工作条件和工作压力;[10]家庭生活包括家庭物质生活、家庭关系、家务和业余生活;社会交往包括关系状况和交往频率;健康生活包括身心交往和心理健康),由被调查者作出自我评价并根据统计资料分析结果依据其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由表3可以看出,工作生活和健康生活是影响孝陵卫社区低保家庭主观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分别占31.0%和30.0%。同时家庭生活在影响低保家庭主观生活质量时也占很大比重,比重为23.0%,而环境生活和社会交往则对低保家庭主观生活质量影响较小。由此可见,在影响孝陵卫社区城市低保家庭主观生活质量的诸因素中,工作生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选择健康生活,最后是家庭生活。

表3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方面(%)

影响因素百分比(%)

环境生活10.2

工作生活31.0

家庭生活23.0

社会交往5.8

家庭生活范文篇7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状况。方法采用随机访谈式方法,对400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探索性调查。结果就业、经济状况、家庭监护、医疗保障是精神疾病患者突出的生活问题。结论应当尝试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建立精神疾病的自我管理模式。

【关键词】精神疾病基本生活状况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自我管理模式

Theessentiallifeconditionsurveyofthe400casesofmentaldiseases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lifeconditionofthepatientswithmentaldiseases.MethodsItwasaadoptwayoftherandomisedblockinterview,to400casesmakeagroupinginvestigation.ResultsTheemploy-ment,economiccondition,familywardshipandmedicalsafeguardareoutstandinglifeproblemofthepatients.Conclu-sionItshouldtrycommunitymentalhealthservingonconstituteaself-supervisemodeofthepatientswithmentaldiseases.

【Keywords】mentaldiseasesbasiclifeconditioncommunitymentalhealthserviceself-supervise

精神疾病危害着人民的健康,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显现,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类严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和终身患病的患者在不断上升[1]。本文拟从精神疾病患者面临的切身状况:就业、收入来源、家庭监护、医疗保障等问题进行调查,旨在阐述:尝试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建立精神疾病自我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入组对象为2003年4月~2004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400例患者,均符合CCMD-2及CCMD-3诊断标准。男240例,女160例;年龄6~72岁,平均(31.65±5.34)岁。精神分裂症255例,心境障碍47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41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1例,分裂样精神病11例,其他35例。

1.2方法采用随机访谈方法,对经过治疗后精神症状缓解或基本缓解,能够做相关检查治疗的患者357例和有家属陪护开放治疗的患者43例,进行就业、经济来源、住院状况、家庭监护、医疗状况调查,并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

2结果

2.1就业状况见表1。精神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的就业困难。400例患者中就业困难人员92例(分流人员61例,无业31例),占23.00%。

表1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状况调查略

2.2收入及收入来源见表2。精神疾病患者收入偏低,家庭生活负担重者偏多。400例患者中个人收入低于300元/月或无业人员,家庭生活困难,低保人员共140例,占35.00%。

表2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收入和收入来源调查(略)

2.3患者收入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见表3。精神疾病患者个人收入对家庭生活具有一定影响。400例患者中分别有96例(24.00%)和253例(63.25%)患者的收入是家庭生活的唯一和主要经济来源。这无疑加大了患者的生活压力,患者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家庭生活状况。

2.4住院状况见表4。精神疾病患者再次住院率偏高。400例患者中因病情复发再次住院治疗的有170例,占42.50%。

表3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经济收入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略

表4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状况略

2.5家庭人数组成状况见表5。400例患者中有61例(15.25%)是独居,这对患者出院后维持治疗和监护是十分不利的,这也是一部分患者长期住院的原因。

2.6医疗状况见表6。精神疾病中自费治疗者偏多。400例患者中有186例自费,占46.50%。

表5400例精神疾病患者家庭人数组成状况略

表6400例精神疾病患者医疗费用支付状况略

3讨论

长期以来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问题和防止疾病复发问题一直困扰着精神卫生工作者,患者家庭、单位和国家医疗保障部门为精神疾病患者所支付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增加。通过对本文调查不难看出精神医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就业,经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维持治疗,预防,监护,医疗保障每一方面的压力都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巨大影响。是否有患者同时具有上述压力本文未做分析,但防止疾病复发,降低医疗支出是改善患者生活状况不争的事实。目前许多国家已在开展和循证研究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慢性病自我管理计划(chronicdiseaseself-managementprogram,CDSMP),这是一种新型的自我管理模式,它和传统的单纯的疾病治疗和病人收容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主要是由专业人员在社区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使患者通过系统地学习后能够明确其行为方向,增强对健康的信心,监控疾病症状,情感变化,提高自己对疾病状况的适应能力。实施自我管理模式实质上是建立了一种经科学验证的适应慢性病管理的保健模式,它强调真正以患者为核心,通过医患协作来保持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全面的健康状态。从我国上海开展的CDSMP随机调查试验证实:这一新型的教育干预模式是一种较好的社区保健模式[2]。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的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非常重要,反复发病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家庭致贫,返贫的因素之一。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是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努力的方向。因此应当尝试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自我管理模式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形成以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的工作体系,延续巩固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承接患者出院后的维持治疗和康复训练,并把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传授给患者、患者家属、社区人群,通过家庭、社区的力量关心、关爱患者,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疾病康复,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家庭生活范文篇8

家庭档案作为家庭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它不仅仅是家庭生活的有力助手,而且还关系到党和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以及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等方方面面,同时也是个人教育、工作、生活,健康等诸多方面的真实见证。因此,建立家庭档案在当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指导思想

以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我区公民道德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为目标,倡导、引导、指导家庭建立档案,使档案工作走进千家万户,使家庭档案为现代生活、工作、学习服务,并以此记录家庭生活历史,提升家庭文化品位,增进家庭生活情趣,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二、活动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1、在万兴街三潭东里社区召开全区建立家庭档案的启动仪式。

2、对街道及社区档案干部开展建立家庭档案工作的相关培训,并组织学习参观。

3、印制关于家庭建档知识的宣传材料,广泛宣传建立家庭档案的目的和意义,力争使全区居民家喻户晓。

4、编辑印制《家庭档案指南》宣传册,为家庭建档提供管理方法。

5、建立家庭档案的博客网站,方便广大市民提供服务。

6、开展家庭档案的整理、保管咨询服务。

7、培养和树立一批家庭建档示范户。

8、在社区举办家庭建档展牌巡回展览活动。

“档案进家庭”活动的目标为:今年全区要有百户以上家庭建立档案。区档案局将在近日对街道系统和相关单位开展建立家庭档案工作有关培训。今年年底开展家庭建档的评比活动,表彰先进单位和评选示范户,还要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入户参观学习和集中展览活动。

家庭生活范文篇9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人文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而重要作用。小学语文中的很多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大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现实社会,尤其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传统文化精髓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授与灌输,但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很难满足学生对于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需求。尤其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中有很多较为抽象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还不太健全的小学生来讲,课堂教学的先天局限,使小学生很难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得间接经验的讲授完全理解与掌握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因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社会实践,家庭作为小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庭的家风家规、以及父母亲等长辈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示范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社会都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阅读”活动,家庭作为“全民阅读”的最小组织单位,通过积极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一方面,能够对小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孩子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弥补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局限;另一方面,家长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身人文素养也得到提升,无论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开外辅导能力,还是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引导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家长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行为示范,以及及时的教育引导,让抽象的东西变得贴近生活的同时更鲜活,让学习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养成人文素养在每一位小学生家庭蔚然成风。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科学等相关领域与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单纯的依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是不现实的。小学生作为思想和行为还不太完善的特殊个体,单纯的依靠自身的主动性与兴趣去弥补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可能只适合个别孩子,对大多数的孩子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小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有相当多的时间需要在家庭,尤其是父母亲的身边度过。尤其是周六、日,以及寒暑假,小学生可以在这期间在家长的帮助与指导下去发现自身的兴趣,有针对性去探索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在发现与探索中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家长通过包括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参加夏令营、旅游,观看电影、戏剧,写日记、观后感、读后感等形式,让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与学习的新内容。让语文学习成为小学生家庭生活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让小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让小学生学会在家庭生活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家庭生活范文篇10

经国务院批准,现就妥善安排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生活,积极化解猪肉等食品类价格上涨对城市低收入家庭带来的影响等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地应高度重视近期猪肉等食品类价格上涨对城市低保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采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低保补助水平或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保家庭生活水平不降低。

二、各地应确保城市低保对象的实际补助每人每月增加不低于15元。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补助金额。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给予补助。

三、各地应通过临时救助的方式,对因物价上涨原因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低保边缘家庭给予救助,救助金额和救助期限由地方自行决定,所需资金主要由省级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