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3:53:01

家庭德育

家庭德育范文篇1

儿童家庭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能够对其加以充分利用,将会增强儿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然而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儿童家庭德育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儿童家庭德育方式单一

由于家长文化程度的局限性或是认识上的滞后性,致使有些父母虽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也往往只是停留于口头说教,“言行不一”;有些父母则是等到儿童在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才进行说教。

2.儿童家庭德育时间被挤压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愿望,尤其对于一些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来说,他们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无关紧要,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忽视家庭德育,一方面可能为儿童赢得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却也使儿童的健康成长潜藏着“危机”。

3.儿童家庭德育内容有失偏颇

家长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某种程度上还只停留在讲文明懂礼貌、诚实不说慌、乐于助人等方面,至于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等方面的内容却关注不够。

4.儿童家庭德育缺乏教育理性

很多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他们不顾儿童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去模仿别人。父母的过高要求往往会给儿童的心理带来巨大压力,有时这种压力会变成动力,促进儿童的成长发展;有时却会起到负面效应,由于不堪负重,儿童可能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5.儿童家庭德育环境令人堪忧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父母过多地注重儿童的智力发展,尤其自儿童入学以后,多数父母便忽视了儿童的道德教育,并且认为以后的教育应该由学校负责,致使家庭德育环境处于令人堪忧的境况。一些父母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父母与儿童的交往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儿童的一切行为必须在他们的限制范围内,儿童失去了应有的“自由”。

二、儿童家庭德育特点分析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每个家庭由于其组成人员、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从而使儿童家庭德育也各有千秋,然而作为家庭教育重要内容的儿童家庭德育又有其独特之处。

1.儿童家庭德育时间的随机性

家庭德育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没有非常具体的预期教育目标,父母可以随机采取灵活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如打扫房间时,可以进行热爱劳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在不知不觉中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在教育中没有小事情,你们扎在女儿头上的一个结、一顶帽子、一件玩具——所有这些在儿童生活中都是有极大意义的东西。细枝末节是日日夜夜、时时刻刻起作用的,整个生活都是由它形成的。指导这种生活,将是你们最重要的任务。”[1]父母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就应该如此细致入微,抓住时机,灵活施教。虽然有些内容并不直接与道德教育相关,却也间接地影响着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2.儿童家庭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与学校德育相比,家庭德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学校德育往往是囿于课本上的内容,往往是讲授式的,儿童很少有实际体验的机会。家庭德育则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父母往往是在具体情境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儿童通过切身感受领悟学习的内容,因而它更侧重于体验式的学习。

3.儿童家庭德育环境的特殊性

每个儿童所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其特殊性,从而使每个家庭德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呈现出差异性。

三、如何增强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鉴于儿童家庭德育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增强儿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儿童家庭德育应加强针对性

每个儿童都生活在一个个具体的家庭环境中,都有其自己的独特个性,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这一点上,家庭德育要优于学校德育,学校德育虽然也提倡因材施教,但因学校是集体教育,个别教育要和集体教育结合起来,而家庭德育可以实现真正的个别教育。父母可以根据儿童感兴趣的事、感兴趣的活动,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使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并使儿童“自由”发展,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

2.在儿童家庭德育中父母应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接触时间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有极大影响。“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上行下效,先施后学,父母自身的行为就告诉了孩子应该怎么做。由于儿童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而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强,父母如能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儿童通过耳濡目染自然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行为。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父亲应当以身作则,教导儿童尊敬导师,导师也应以身作则,使儿童做他希望他做的事情。导师的行为千万不可违背自己的教训,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做错。”[2]洛克的话道出了榜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3.创设良好的儿童家庭德育环境

家庭德育环境,主要包括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家庭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做到人格上的平等、心理上的相容、情感上的融洽。家庭德育环境的建设应注重文化环境的熏陶和优秀传统道德的熏染作用。父母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家庭德育应注重情感教育,父母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将使儿童“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家庭德育范文篇2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每个家庭由于其组成人员、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从而使儿童家庭德育也各有千秋,然而作为家庭教育重要内容的儿童家庭德育又有其独特之处。

1.儿童家庭德育时间的随机性

家庭德育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没有非常具体的预期教育目标,父母可以随机采取灵活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如打扫房间时,可以进行热爱劳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在不知不觉中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在教育中没有小事情,你们扎在女儿头上的一个结、一顶帽子、一件玩具——所有这些在儿童生活中都是有极大意义的东西。细枝末节是日日夜夜、时时刻刻起作用的,整个生活都是由它形成的。指导这种生活,将是你们最重要的任务。”[1]父母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就应该如此细致入微,抓住时机,灵活施教。虽然有些内容并不直接与道德教育相关,却也间接地影响着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2.儿童家庭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与学校德育相比,家庭德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学校德育往往是囿于课本上的内容,往往是讲授式的,儿童很少有实际体验的机会。家庭德育则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父母往往是在具体情境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儿童通过切身感受领悟学习的内容,因而它更侧重于体验式的学习。

3.儿童家庭德育环境的特殊性

每个儿童所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其特殊性,从而使每个家庭德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呈现出差异性。

二、儿童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简析

儿童家庭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能够对其加以充分利用,将会增强儿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然而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儿童家庭德育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儿童家庭德育方式单一

由于家长文化程度的局限性或是认识上的滞后性,致使有些父母虽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也往往只是停留于口头说教,“言行不一”;有些父母则是等到儿童在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才进行说教。

2.儿童家庭德育时间被挤压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愿望,尤其对于一些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来说,他们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无关紧要,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忽视家庭德育,一方面可能为儿童赢得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却也使儿童的健康成长潜藏着“危机”。

3.儿童家庭德育内容有失偏颇

家长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某种程度上还只停留在讲文明懂礼貌、诚实不说慌、乐于助人等方面,至于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等方面的内容却关注不够。

4.儿童家庭德育缺乏教育理性

很多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他们不顾儿童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去模仿别人。父母的过高要求往往会给儿童的心理带来巨大压力,有时这种压力会变成动力,促进儿童的成长发展;有时却会起到负面效应,由于不堪负重,儿童可能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5.儿童家庭德育环境令人堪忧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父母过多地注重儿童的智力发展,尤其自儿童入学以后,多数父母便忽视了儿童的道德教育,并且认为以后的教育应该由学校负责,致使家庭德育环境处于令人堪忧的境况。一些父母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父母与儿童的交往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儿童的一切行为必须在他们的限制范围内,儿童失去了应有的“自由”。

三、如何增强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鉴于儿童家庭德育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增强儿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儿童家庭德育应加强针对性

每个儿童都生活在一个个具体的家庭环境中,都有其自己的独特个性,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这一点上,家庭德育要优于学校德育,学校德育虽然也提倡因材施教,但因学校是集体教育,个别教育要和集体教育结合起来,而家庭德育可以实现真正的个别教育。父母可以根据儿童感兴趣的事、感兴趣的活动,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使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并使儿童“自由”发展,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2.在儿童家庭德育中父母应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接触时间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有极大影响。“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上行下效,先施后学,父母自身的行为就告诉了孩子应该怎么做。由于儿童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而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强,父母如能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儿童通过耳濡目染自然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行为。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父亲应当以身作则,教导儿童尊敬导师,导师也应以身作则,使儿童做他希望他做的事情。导师的行为千万不可违背自己的教训,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做错。”[2]洛克的话道出了榜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3.创设良好的儿童家庭德育环境

家庭德育环境,主要包括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家庭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做到人格上的平等、心理上的相容、情感上的融洽。家庭德育环境的建设应注重文化环境的熏陶和优秀传统道德的熏染作用。父母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家庭德育应注重情感教育,父母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将使儿童“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家庭德育范文篇3

1.只重视学习。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中的许多家庭特别重视子女读书学习问题,就库车县情况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也显得越发突出,农村家长不惜加大教育成本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可见家长真是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开始接近关心孩子的学习到能抽时间督促孩子学习,而远在异乡的家长常常通过打电话、请假返乡等方式到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前我基本上不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然而当我这几年在外面城里打工后,我才发现自己的孩子只有好还读书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才不会像我一样,只会一辈子当农民,给人家打工”有位家长这样说。此外,本人还对第二中学高二(5)班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69.8%的父亲、58.7%的母亲对子女的学习是十分关心的,仅有3.4%的父母对于子女的学习不够关心或不关心。子女在校学习期间,家长也比较重视在校学习的表现情况,87.5%的父亲、92.4%的母亲能督促过问子女的作业完成情况。有近66%的父母还能经常性督促子女完成作业,而对子女的作业情况一概不管的仅占9.75%和3.82%。对子女在学习上的进步很多家长通过不同方式表扬、鼓励,督促子女进步。其中能用言语鼓励的家长占65.8%。

2.管理和教育方式简单。当前,绝大部分中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上,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极小,但在事实上,很多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管理和教育方式简单,效果不理想,例如:一部分家长(父亲)有文化而且也有一定辅导子女的能力,但由于外出打工,忙于工作劳动等原因而无暇顾及子女在学习上的必要辅导帮助。对子女的作业不能做经常性的督促或过问,也有家长对子女学习漠不关心,没有给予子女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当然也就无法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还有,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态度上,一部分家长能对子女学习的进步进行言语精神上的鼓励。但还有很多家长停留在单纯用金钱或实物奖励在某方面有进步的孩子而形成教育的误导,就像我班上的一名家长,对孩子说“你如果期末考试考入全年级前150名,保证给你买一辆电瓶车”等。更有些家长当发现子女有缺点或犯错误时,管教时采取打骂、责问或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说几句了事,甚至于置之不理从而导致子女不能真正认识缺点和错误,不能够及时纠正或改正。再如,因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子女接受的是隔代教育,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爷爷、奶奶管不住、不会管,致使一部分留守学生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抽烟、斗殴、进网吧、歌舞厅等,学校管不了,家中没人管。一些孩子就这样在学校拉帮结派,相互影响,共同逃课、闹事,最后演变成厌学退学。这些都与家长对子女的管理不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3.智力投入不足。高中生的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的教师授课,它需要学生不断扩大阅读面、知识面,这些势必需要家长的经费投入,但从我对高一年级某班家长为孩子购买课外书、订阅书报、购买收录机、购买基本学习用品等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家庭讲究吃穿,讲究排场阔气,热衷于造房子,搞家庭基本建设;有的一些家长(家庭主妇)热衷于打麻将、、炸鸡等近乎活动,却很少考虑如何满足子女学习费用上的需求;有的家长吸烟、喝酒,却不能满足子女购买课外书的需要等等。上述结果表明,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德育建设中的位置非常重要,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德育力量将会成为和谐的中学德育教育中的一支主力军,对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研究解决。

一、家庭教育效能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靠学校,推责任。有的家长“赚了银子,丢了孩子”。自己忙于办企业、做生意,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差,考大学无望,对孩子失去信心。花了一点资助费,送孩子进学校后,从不过问孩子的事。有的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碰运气赚了一点钱,认为自己没有文化照样赚钱,认为孩子现在到社会上去“混”,年纪太轻,学习好坏不要紧,只要高中三年混过去,获得一张文凭就行。有些家长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病要大夫瞧,孩子要老师教。因此,他们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他们只负责孩子经济上、生活上的需要,而不顾孩子的智育和德育。由于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极易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他们的品德、行为举止受到严重的“污染”,学习不努力,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上课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或做其它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有的甚至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老师的开导、批评、教育往往被他们视为软弱可欺,认为老师胆小怕事,欺软怕硬。

(二)重智育,轻德育。有些家长片面的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开发智力,学习知识;学习就是考试拿高分,取得好成绩。他们“循循善诱”地告诉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考上大学就什么都好了”。他们关心的只是分数,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很少。有的家长为了保证孩子集中精力抓学习,一切家务劳动全部包办,子女可以自己动手做的事,都由父母代劳,根本不重视他们的劳动观点,习惯和技能的培养,这使得孩子从小养成不劳而获的懒散习惯。有的家长只注意分数,而不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对孩子言行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取得高分,考上重点,对孩子的各种要求一味迁就,有求必应。结果分数没上去,反倒染上了很多坏毛病和不良习惯。

(三)指责多,引导少。有些家长虽然也重视家庭教育,也希望孩子尽快成才,但却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孩子犯了错误或学习退步,不是去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帮助孩子分析内在的原因和制定改正错误的措施,而是恨铁不成钢,采取指责、训斥的教育方式,甚至痛打一顿。还有些家长讽刺、挖苦一番后就再也不管不问了。这样就造成孩子更不愿与家长沟通,甚至有些子女看家长也总是不如意,便同家长顶撞、争吵,造成家长与子女的关系紧张,因而产生对立情绪。鲁迅在谈中国的家教时,曾经精辟地说到:“中国的一般家庭,教育孩子时大抵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霸王,但到了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始终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至打扑,使他畏惧退缩,仿佛一个奴才,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认为是教育成功,待放他外面去,则如才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跳跃的。”时间过去了数十年,令人遗憾和不解的是,有些家长依然在沿袭这两种有害无益的教育方法。要么溺爱、迁就、袒护、放纵,要么简单、粗暴、施以拳头或棍棒。

(四)自身差,觑言行。家长自身的品行修养对青少年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但有些家长却对自己在子女面前的言行毫不检点。他们或在孩子面前讲话粗俗,口吐污言秽语,举止失当;或当着子女的面大讲自己如何“走后门”;一些家长业余时间不是夜总会,就是吃喝赌,整天搭“方城”,甩老K,这些都对孩子产生极坏影响。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早的偶像,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父母的思想、品德、性格、兴趣、言行举止甚至生活习惯,都对孩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作风正派,品行端正,孩子就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反之,父母行为不检点,品行不端正,整天抽烟、酗酒、打麻将,对孩子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很多调查表明,不少中学生抽烟酗酒,最初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感受颇深,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但是,在旧的观念下,不科学、不得法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的制约着、阻碍着家庭教育的发展。

二、新形势下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的办法和措施

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有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这样才能对家庭教育起到提升和导向作用,作为学校,应当尽快建立平台,多途径地向家长渗透相关教育知识。

1.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资源也在日渐丰富。但我们也必须认清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大学生包括打工人群面临的就业压力是日益严峻的,每位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问题育孩子应立足于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在成才问题上要具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思想,其实个人在学术上的优秀并不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唯一基石。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学习好固然能促使人更加优秀,但决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许多事实表明很多领域中的突出人才在学校的成绩都差强人意,有的甚至很差。因此,要使家长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可以通过讲座或交流座谈等形式,逐步转变。

2.提高家长的基本素质。中学生的家长年龄一般都在四十岁左右,完全有可能提高文化水平。要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就应真正发挥家长学校的职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或讲座。让家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接纳新的教育观念,彻底纠正“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情”这种片面的不正确的传统观念。让家长主动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在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上,一方面,要积极倡导读书活动,让那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家长阅读相关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的知识,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再进行推广运用。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培训,帮助家长解决与孩子的沟通问题,如学会运用换位思考法、幽默教育法、积极暗示法等沟通手段,加强家长与孩子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3.家庭教育要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

(1)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当学生有错时应与家长取得联系,但要理解家长的难处,不能训斥家长,不能把学生的错误转嫁给家长。要尊重家长的情感,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总有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对于学生的学习,不给家长增加负担,但必要的检查还是应该的。家长对班主任或学校工作有意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做到宽容大度,胸襟开阔。这样家长会与之同心同德育人教子。

家庭德育范文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模式;德育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纵观我校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发现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观念淡薄,认为孩子的成长关键在于孩子自己,仍然停留在以前的思维之境,致使孩子的习惯养成,智力的发展,性格的培养等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在本镇不断增加,也加剧了外来学生进入本校就读的现象,而这些外来人口又以工人为主。他们起早贪黑地忙于工作,有些外地学生家长甚至经常加班,而把孩子就撂在租住地,有时候一天也见不了孩子一面。平常孩子回到家,往往是自由支配自己的放学时间。家长也不怎么过问孩子们的交往生活,他们只为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而作着努力奋斗,只管孩子吃饱穿暖,我们把这类家长称为“社会边缘”型家长。这样的家庭教育势必造成部分孩子身上的陋习,面对灯红酒绿的市镇发展,孩子们因为得不到家长及时地引导,容易在青春期迷失自己。当然,除上述这种家长类型外,还有“保姆”型、“警察”型家长等,他们有别于上述“社会边缘”型家长,他们是过分关注了孩子的成长,甚至表现出家长的专制性。那么面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家长,学校应该怎样开展工作,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呢?笔者根据近年来的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传统家庭教育培训模式的内外延伸,提升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

传统家庭教育培训模式主要是以学校为主导的指导模式,比如说定期开家长会,组建家长学校,举办专家讲座或家长论坛等,这些方式对家庭教育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到时间、空间以及家长、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收效不是很大。从内容看,家长讲坛往往讲述一些家庭教育普遍原则与方法,以理论为主,欠缺操作性和实践性;另外,每个家庭情况差异较大,每个学生各有自己的实际,一般化的内容难以切合家长个性化的需要,难以引起听课者的兴趣;再者,有些家长听归听,做归做,缺乏后续衔接步骤,使得教育实效不够明显。因而,学校需要在授课内容与方式上进行革新,做好内外延伸,才能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培训的实效。例如,学校要对授课者加以指导,不仅要熟悉当前学生特点进而讲授规律,更要能结合真实案例配合讲解理论,讲座活动增强互动性,这样家长听得有趣,学得真实。作为学校,还特别要做好培训后的后续延伸活动,让家长把讲座理论运用到自己孩子的家庭生活中,由学校拟定家庭活动计划与考核标准,家长密切开展活动,最后上交真实材料由学校考核过程,考核结果也与孩子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这样的延伸活动可以切实提升家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这样才不至于让讲座活动走过场。

二、借助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创新家庭教育培训模式,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新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于是以网络为主导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应运而生。通过网络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改变了以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助于实现家长与教师、教育专家之间以及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充分互动,有效解决家长的问题。近年来我校通过家校通、微博、微信群、QQ群、网络论坛等定期传播家庭教育理念,定期与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疑难杂症”,提供可行性的教育方法指导。学校还组织班级组建属于自己班的家长微信群、QQ群等,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到班主任考核中,让班主任定期开展有关班级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的大讨论,让家长与老师们群策群力,一起研究方法。例如,学校利用微博、微信群、QQ群、网络论坛等每半个月开展“半月谈”活动,每次活动由学校抛出家庭教育问题,引发家长发帖或回话,每次活动根据回答内容评选最佳答话人若干,并给予奖励,还对活动踊跃、回答特别好的家长,我们在学校开设家庭教育讲座时让其谈谈他的家庭教育方法,进而让大家共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三、整合校外资源实现家庭教育培训新模式,扩大家庭教育课程效应

家庭德育范文篇5

一、家庭德育环境的构成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北朝文学家颜之推指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可见古人已对家庭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虽然对家庭德育环境未有专文著述,但大抵包括家庭中的人际环境、礼制环境和风俗环境等。现代教育一般认为家庭德育环境指家庭经济状态及社会地位、家庭结构与组成、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教育观念及方法、父母的道德品质、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成员心理素质等影响和制约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家庭内外部因素的总和。因家庭经济状况及社会地位、家庭结构与组成等因素相对稳定且难以短期人为调节,故可称为客观因素。家庭教育观念及方法、家庭人际关系、文化环境等因素均可由家长主观调整控制,故可称为主观因素,本文所指家庭德育环境以主观因素为主。

二、家庭德育环境作用的特点

家庭德育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学生的道德内化与生成产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过程及作用机理较为繁复,但也有自身的特点。1.影响结果的独特性家庭德育环境独一无二,其培养出的孩子具有独特性。每个家庭与德育环境有关的因素各有不同,特别是家庭的文化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都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其纽带是天然的血缘关系。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并时刻接受环境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品行具有极强的家庭烙印,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2.影响方式的渗透性家庭德育环境渗透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家庭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在与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受到教育。因此,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固定时间、地点和教育计划,而是遇事而悔,长期、分散、灵活地渗透在家庭生活中。3.影响过程的长期性家庭德育环境不是静态的,会不断调整而呈现出动态变化。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年龄段,成员沟通方式、文化环境、教育方法等家庭德育环境因素必然会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个过程具有长期性。4.影响作用的动态性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客观因素相对稳定,而主观因素则会随着家庭变迁、学生成长等发生变化,呈现出必然的动态性。特别是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成人感加强、独立性增强而依赖性减弱、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这些都打破了原有家庭教育环境的平衡。反映到学校教育中,就是教师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以琢磨孩子的一些行为等。若要解决,则需要家长从多个方面对家庭教育环境的主观因素进行调整,以达到再次平衡的状态。

三、家庭德育环境优化的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家庭德育环境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初中生阶段,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适时优化家庭德育环境,促进其成长。1.形成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会对初中生的品德发展及综合素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根据教育实践,仍有家长坚守着传统的教育理念,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综合素养特别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对其他方面降低要求,这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成绩就是一切的挡箭牌。或者,虽然家长认识到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却缺少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待初中生在青春期产生的诸多问题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较多采取灌输式的单向德育方式,较少采用民主商议、谈话引导、共同决议的方式。实际上,错误或不科学的家庭德育观念,只会让孩子越走越偏,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家长应当学会合理利用家庭德育因素中的多个因素,采取交互式的、平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德育环境。传统的家庭德育模式优化的家庭德育模式2.积极创设多元化的家庭德育途径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开始走向成熟并且定性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营造出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与氛围,形成多元化的家庭德育途径。例如,家长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和孩子一起完成自家家谱的编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史,思考在家族发展链条中自己应该担当什么角色,是“高峰”还是“低谷”;是家族崛起的创业者,还是家族发展的终结者。这既是一份假期作业,又是关于人生责任的一次反思,更是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家长可以多和孩子就某一社会现象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让孩子多谈谈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也可以带孩子一起观看文艺演出、参观博物馆或者美术作品展,让孩子学会欣赏美、学会发现美。3.将家庭德育环境与学校德育环境、社区(社会)德育环境有机结合家庭德育环境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该兼顾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互动关系。对于孩子的德育内容,既包括对自我维度的自律、勇敢、责任,又包括对他人维度的诚信、尊敬、感恩、礼貌、合作,以及对社会维度的关怀、同情、服务、公德。家庭德育环境应当与学校、社会(社区)主动紧密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接触到系统的、一致的、连续的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优化的家庭德育环境对于初中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必须更新观念和方法,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朱卉斌 单位: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靳亚梦,田夏彪.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超越性”的成因及消解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3):9-11.

[2]陈博.新形势背景下中学生德育建设中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6(65):158-158.

[3]苏冰星.探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对高校学生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影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2):95-98.

[4]朱向东,顾彩平.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7).

[5]吴丽君.初中生德育教育其存在的问题及提高策略[J].社会科学:引文版,2016(11):00037-00037.

家庭德育范文篇6

家长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存在偏差。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家庭教育重心偏离,本末倒置;重视物质满足和技能培养,轻视人文关怀和思想教育;重言传,但方法简单粗暴,轻身教,且不能率先示范。传统家庭美德对于引导青少年处理与家人、师生、同学关系,甚至将来组成家庭后处理夫妻、子女关系,进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中学生心理特征,继承传统家庭美德的优良基因,构建传统家庭美德在中学德育的实现路径。

2传统家庭美德的优良基因

2.1人伦要求

我国传统家庭美德规定最基本的人伦要求,强调人的权利和义务。传统家庭美德规定了父子有亲、夫妻和睦、兄友弟亲、朋友有信,规定了父母、妻子、孩子、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家庭和睦以及改善人际关系。现代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孩子成为家庭主导。长辈的溺爱养成了孩子任性、娇蛮、自私自利的性格。有些中学生在校是遵守纪律的好学生,回家却成为“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视父母沉重的家庭负担。父母不能满足自己要求时,耍小性子,或以不理智行为对抗。因此,在中学德育中,需要进行传统家庭美德的“孝道”教育。让孩子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主动承担孝敬父母的责任。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分享、助人为乐的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传统家庭美德的“朋友有信”、“兄友弟爱”等内容对独生子女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2.2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要求人们热爱劳动,勤奋努力;节制物质欲望,简朴生活。当代青少年攀比现象严重,重视物质追求,非名牌不穿,非名牌不用。甚至有些青少年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花费在了虚拟的网络游戏中,追寻网络游戏带来的满足感。部分青少年好逸恶劳,只是一味地向父母索取。因此,应在青少年中进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提倡艰苦奋斗,要求青少年保持勤俭本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劳动观。

2.3家国一体

儒家强调人生在世,要以“立德”为本,而“立德”要以“孝”为本。在家为“孝”,在国为“忠”。以“孝”促“忠”,以“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古代“家国一体”的思想蕴涵着强烈爱国热情、报国之志和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协作精神差。在笔者担任实习班主任期间,学校召开运动会,报名学生寥寥无几。追问原因,学生认为,参加运动会太累,学校不会给予物质奖励,不划算。因此,将“家国一体”思想融入中学德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中学德育中凸显传统家庭美德

3.1升华传统德育精神,丰富学校德育内容

第一,继承“孝”的美德。“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学校的“孝道”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愚孝”,它不仅要求子女要孝敬父母,也要求父母尊重孩子的权利。同时,学校也要与家长积极沟通交流,向家长灌输“民主”的观念,引导父母积极与孩子交流沟通,尊重孩子选择。第二,培养自主、自立、自强精神。“自主、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青少年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基本素质。我国中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淡薄,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同时,家长对孩子干涉过多。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积极培养孩子“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第三,继承弘扬勤俭美德。部分中学生铺张浪费、攀比心理比较严重。在中学德育中贯彻勤劳简朴、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父母的不易,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以及人生观。第四,加强责任感教育。当代中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衡量标准,部分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淡薄,传统家庭道德中“家国一体”的思想,渗透着浓厚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中学德育中加强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家国一体”思想,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2拓展德育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家庭美德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可将传统家庭美德精华渗透到各学科内容中,从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教师在组织德育的过程中,要以教材内容作为切入点,将学科教学与中学德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意识的诱导,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同时,要增强教师德育观念,强调学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教育者,以身作则,将德育落到实处。

3.3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作用

借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传承传统家庭美德。举行家庭德育主题演讲,让同学自主准备,学生在准备内容过程中学到大量的传统家庭德育方面的知识,在演讲过程中明辨是非。也可以用文艺表演、黑板报的形式宣传传统家庭美德。这些形式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感受、学习,使中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家庭美德。在价值多元背景下,依据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实现对青少年正确引导,在中学开设哲学和心理学的选修课、建立心理咨询室,让科班出身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室的教师,服务于青少年。

3.4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德育统一阵线

家庭德育范文篇7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庭德育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认为,人的道德感是抵御邪恶的第一道防线。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认为,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首要任务。现在,德育工作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到“教育”这个词,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学校。其实,多数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专门针对一个孩子付出人们所想象的教育,他们只能按照同一个规则去面对很多的学生,行使自己的本能职责。只有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家庭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德育教育体系中,家庭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的家庭虽然也进行了很多说教,但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

二、家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的内容片面空洞。由于许多家长是初中或小学水平,学历较低,又很少看书学习,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要么一味要求学生“学好人,做好人”,要么只强调德育的某一个方面,不能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德育健全的人。

2.德育教育的方式是以家长制作风粗暴管制学生。家庭主要成员,特别是父亲,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干那。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用脚踢之。

3.不信任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讲清了真相,家长则要让孩子讲得更严重些,孩子思想品质方面有了进步,家长则表现出怀疑。有时为了避免出事,家长又表现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

4.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并连连犯错误,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如家长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规,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甚至小偷小摸,违法犯罪等。

三、家庭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指导下,较为重视和关心自身的合法利益。为此,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教育孩子要关心社会,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助人为乐。帮助他人于困难之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教育孩子把帮助他人当作应该做的事,实实在在地去做。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甚至事过景迁,见死不救。

3.艰苦朴素。家长要通过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表现,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有的家庭经济收入较高,生活比较富裕,孩子消费也追求高档次,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优越感,玩物丧志,走上社会后,有的不能自食其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尊老爱幼。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及师长,关心和爱护别人.不但在家里这样,在社会上及邻里间也要这样。

5.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家长要经常通过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

6.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诚实,勇敢的精神,形成独立的人格。

四、家庭德育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1.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起表率作用。调查显示,学生进步的力量源泉,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占70%.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为给孩子一个榜样,且始终贯穿在细微之中。现在的中小学生听道的说教太多了,而这些说教是普遍地向着所有人的,不可能因人而宜,在这样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中,家长的身教,尤为重要。“有其父必有其子”,在家庭德育教育方面尤其符合实际。公务员之家

2.经常同孩子交流。在平时生活中,家长给予孩子最大最多的财富,是交流感情和推心置腹的谈话,在这些活动中,孩子才能无保留地亮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家长也才能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孩子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3.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接受教育的主体。家长只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培育起孩子人格上的自尊和自强,才能达到塑造孩子完善人格的目标。尊重孩子的人格,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方法的核心,而其方法方式则是平等交流。

4.要以理服人,不能用粗暴强制的方式。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也已较宽,知道的道理也已较多,遇事不讲道理,或不把道理讲透讲深,孩子是不能接受的,用粗暴强制的方式更是行不通。

5.要以鼓励为主。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些进步,那怕是一些微小的进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恰到好处地讲出孩子的成绩。只要家长的态度诚恳,孩子就会受到鼓励,这样,当家长指出孩子的缺点时,孩子也会接受批评改正缺点。

家庭德育范文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道德教育,德育为本,德育,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家庭本位"的农业社会,家庭是最重要的生产和消费的运作单位,因此,中国历来主张先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的地位也尤为突出。为了护家族的和谐与稳定,古代思想家倡导"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道德规范,形成了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观。中国传统的家庭德育观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甚至是其他亚洲国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家庭教育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的德育思想中,家庭德育占有重要地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人的青少年时代工作之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这段时间的思想基础没有打好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品德取向,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家庭的德育教育,是有原因的。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家庭在维持生存和生计上的重要性很大,而个人的力量则微不足道,家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家庭成为维持个人生存的主要工具,成为个人各方面生活的活动范围。"在中国,简直可以说,除家族外,就没有社会生活。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固然生活在家族的范围以内,少数的土大夫,除偶然出仕外,从生到死,也莫不活动在家族的范围之内,家族就象一个个无形的人为堡垒,也是每个人最安全的避风港。

由于家庭本位的原因,德育展开又是围绕家庭开展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能否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关系着社会是否能够长期安定发展。所以思想家都特别重视家庭的教育.尽管历代统治者和教育家有着不同的出发点或具体目的,但首重德育则是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不仅停留于诏诰教喻和理论探索,而且也付诸在不同层面的德育实践中。

中国古代的的家庭德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独生子女德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我国当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德育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或为了给子女的今天及未来提供更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忙于家庭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子女的道德教育;或为了使子女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拥有一技之长而片面强调技能教育,而放松了道德教育;或虽然对子女有严格的道德要求,却又缺乏以身作则的自律精神,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还有个别的独生子女父母仍然抱有"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忽视了子女的早期道德教育,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解决这些同题.我们可以借鉴古代家训中家庭德育思想的合理成分,扬长避短,推陈出新。而且,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中国传统的家庭德育思想,仍然是值得提倡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道德教育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教育。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孝悌为本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的重点关注对象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协调,家庭关系也是国家秩序的逻辑起点。"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意思就是说:每个家庭都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整个国家便随之稳定、繁荣。"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因此,中国古代普遍认为,对家庭成员的伦理教育,使之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以至于社会生活中,才能打下德行修养方面的基础。而伦理教育的重点,就是孝悌观念。《论语o学而》中孔子论述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表明孔子把教育中的孝悌观念放在了家庭德育的首位。孟子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还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王庖麟的《三字经》中,也把孝悌放在了"十义"的首位:人之伦、父母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凡训蒙,需讲究。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思想普遍认为,家庭德育应该由人最基本的血缘亲情而广推天下,从孩子的亲亲本能入手,到长大知敬其兄长,这便是"孝悌",这两者就是德育的根本,有了"孝悌"便有了仁义,推而广之,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人。

二、提倡仁爱

在中国古代家庭德育体系中,"仁爱"是"孝悌"之外一个重要的人伦原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教育体系中很有特色的部分。仁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的情感世界的纽带,也是一个人进行自我约束和自律的道德方法。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提倡仁爱的原因是希望在家庭生活中,人人相互尊重,相互关怀,形成浓浓的家庭亲情,推及到社会既是希望能够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

孟子说过「仁民而爱物」孟子说:「仁者爱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孟子给我们的答案是,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应该爱人,同时,在接受别人的爱的同时要感谢,要懂得他人的付出。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又另一个人的存在产生的。我们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孔子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所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罗光先生言:我的生命乃一大善,生命便常播散生命,播散生命所有.我和人和物相接触时,我愿以我所有播散给别的人和别的物,同时我也接受别的人和别的物给予我的善,我愿还报以善,这种善的往返,就是爱的旋律。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第一、家庭道德教育要及早进行。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强调一个"早"字。反应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家庭教育的积极主动的态度。人之一生.多有习气而成。盖自孩提一至十余岁,此数年问,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童稚之学--当以先人之言为主。""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之患;幼而教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有所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早期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避免形成不良道德品之后重新塑造的痛苦。"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知识,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之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同时,中国古代认为孩子在幼年时期,是人生的最宝贵的时期,也是储备知识和形成道德素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不失时机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然提起,尚可数行成诵。""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晋代葛洪说:"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显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学业和知识不断增长的时候,在知识增长的同时,能够协助其道德判断和道德精神的提高。

第二、家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反复不断加深的。

在《论语·子罕》中有记载日:"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及,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王通的《文中子·立命》中也谈及孔子先教《诗》、《礼》后教《春秋》、《乐》、《书》、《易》,体现了循序渐进思想。至南宋朱熹进而主张先"从细小做起,方能克得如此大。"王夫之也说:"大小粗细,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而以小子属性之不齐,蛄且使其小且粗者,俾其事之易尽,而以渐得其理,然后授之以大且精者之事,而以用力之熟,扩充有自,则大且精者之事可得而学矣。"颜元在《颜元集·四书正误》卷三和《习斋记余》中也多次论及此道。

颜之推认为,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加深的过程。《家训》举例说:"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功业。"人的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由多次行为积累而后善成品质的过程。因此,道德教育不应局限于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某些阶段,而应该贯穿道德品质形成的全过程。孩子长大成人,远离父母,甚至已经形成为三千人将领,年龄也已过四十,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家庭道德教育的结束,父母对他们仍有教育的义务。家庭德育的这种反复性、过程性,说明了家庭德育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经常不断地进行,才能最终"成其功业"。

第三、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注重教育的互动性、相互性原则。

家庭教育是一种双向教育,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互动,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在互动性和相互性上的表现父慈子孝体现教育的双向性。中国古代家庭德育提倡孝悌的观点,但是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的方法是很科学的。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不是单项的,父慈子孝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处理父子关系和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观点.父慈子孝的观点是孔子提出的,孔子坚持"父父,子子"的主张,要求做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孔子认为做父亲的应该对孩子慈爱,但是孔子所说的慈爱,并非单纯的父爱,更不是溺爱,而是包含了教育的内容.《论语》中有关孔子教子的记载有两条,而这两条都是教儿子孔鲤(伯鱼)为学的.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另外一条是: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犹正墙胑而立也.其中就表达了孔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劝导式的,而不是强迫式的。

注意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作用。颜之推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需要做出努力,教育者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对受教育者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重要的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亲身示范。孩子对父母的仿效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勉强和强制,人在幼年的时候,思想尚未定型,最容易受到身边的人的影响,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往往对孩子有很深刻的教育作用。这样的教育方法也符合一般的德育教育的规律。

教学相长的观点体现教育的互动性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人所倡导的师生之问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育传统。学生通过学习而知自己的不足,以此反省自己,努力学习。教师通过施教而知自己尚有不明了的地方,以此而自强不息,教与学两方面互相促进,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历史上明确提出这一思想的当属《礼记·学记》,它说:"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论述了这一思想较好的还有韩愈,韩愈名篇《师说》记有:"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王阳明应当说是实现这一思想的楷模,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盖教学相长也,诸生类善,当自吾始。意思是鼓励学生"谏师",批评指出老师的缺点错误,而老师应乐于接受。王阳明还直呼"当自吾始",要从我做起。公务员之家

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德育原则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而获得巨大成功的教育家。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通过深人细致地观察了解,能够准确地把握众多学生的个性特征-----即道德、智力、性格、能力、志向、年龄等方面的差异,然后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和教学,这方面的例证,《论语》记述颇多,最典型的一例是《论语·先进》中一段记载:一次,子路冉有两人都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回答。这使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迷惑不解。孔子向他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说,平时冉有做事退缩,所以要鼓励他;而子路胆量超人,做事鲁莽好胜,所以要抑止他一下。这种有扬有抑、补偏救弊的教育,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辩证法。孟子、苟子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并有所发展。孟子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及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指出为适应不同程度和才资的学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苟子则主张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实际,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并总结出九条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如"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等等。我国古代若干德育原则及对现在思想教育的启示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

当代社会大多数家庭与过去相比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青少年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客观环境使他们学习兄友弟恭,容易滋养青少年自我中心等缺点,加上社会竞争逐渐激烈,父母更注重青少年的知识教育,而放松其品德培养,导致出现重智轻德,甚至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阻碍了家庭成员积极向上的人格的建立。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的合理方面,发挥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的现代价值。

加强传统家庭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德育职能。现代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由于社会竞争激烈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功利性比较强的教育职能,传统家庭教育倡导以德为先,古人主张"养正于蒙"、"教子婴孩",就是要从小注意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的培养,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其耦合家庭血亲性的伦理意义。要在生活中不断的提升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必须从家庭教育入手。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特别推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能持家,何以国为"的观念,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从小事细微处着手的理念,培养青少年先天下之忧而又,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当今社会的青少年,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中,对家庭和社会都多少缺乏责任感,也惧怕承担责任。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十分注重从社会需要角度,培养受教育者。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要使青少年从小形成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感的心态是每个家庭首要的。

总之,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上面所述,挂一漏万,但希望能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启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德育思想史[M]江万秀李春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第1版

[2]德育心理学[M]陈安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第1版

[3]家庭德育与子女成才[M]刘英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第1版

[4]中国传统教育导论[M]王炳照武汉: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

家庭德育范文篇9

1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2017年9月,本课题组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高职大一新生家长为调查对象,对学生家庭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随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5份,回收率为96.25%;其中有效问卷为378份,有效率为98.18%;无效问卷为7份,无效率为1.81%。1.1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父亲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占6.18%,母亲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占2.06%;父亲文化程度是大专的占9.69%,母亲文化程度是大专的占7.01%。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家长们具有一定的德育主体意识,其中有71.5%的家长非常认同“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子不教,父(母)之过’”等观点,这表明家长德育意识总体较高,明确自己与孩子道德素质之间的影响关系。但依然有近28.5%的家长在落实“第一任老师”这个职责上存在问题。第二,独生子女家庭重视德育的程度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二者分别为95.3%和88.9%。第三,在家庭德育环境的认识以及营造上,82.8%的家长意识到社会道德大环境建设的重要性;47.6%的家长认为当今媒体负面宣传报道对子女成长不利;15.1%家长与学校教育发生不一致概率较高,但90%的家长表示因为工作、离异、生活习惯、自身德育意识和德育行为等原因无法给孩子理想的德育环境。第四,在德育内容的理解上,93.3%的家长完全认同或基本认同孝敬长辈是家庭德育最重要内容,在认为孝敬长辈是家庭德育最重要内容方面,城市家长占94.1%,农村家长占91.5%;有55.9%的家长表示需要加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在他们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最为忽视的是环境教育。1.2调查结果及分析。从上述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当下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一,部分家庭德育处于弱化甚至缺失状态。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家庭结构出现裂变的较多,来自单亲、离异、问题家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父母之外的亲戚照顾的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种家庭都无法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德育环境,造成了德育体系中家庭德育的缺失。其二,高职学生家长的德育意识普遍存在偏差。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家长虽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免有所偏离,经常会把孩子的分数和优秀程度挂钩,而忽视德育的本真。其三,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要素处于分配不平衡的状态。家庭的物质基础高低不一、父母的素养参差不齐、教育观念与方式各不相同,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发展都起到了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德育意识也不强,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中主要只负责孩子的生活照料,思想方面的教育与引导都是缺失状态。因此,对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已是势在必行。

2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路径

2.1营造良好的德育生态外部环境。德育工作能否获得成功,德育生态环境能否获得良好发展,外部环境的作用非常关键。德育生态环境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是一个无言的“教育者”,所以,高职院校与家庭合作的德育教育,更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为人处世原则,促进学生个体成长[1]。构建德育生态环境,不仅需要高校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更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社会氛围做保障[2]。首先要优化学校的生态环境氛围,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良好的德育生态教育。营造生态德育环境,既需要打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建设良好的德育教育设备,为实施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场地,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也需要打造良好的软件条件,整顿校风校纪,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等等。构建德育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建设非常重要,优雅的环境,优美的校园,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不仅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生态观。精神文化对学生德育生态化思想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德育生态思想与其文化底蕴紧密相关。所以,高校要以环境文化为依托,以精神文化为核心,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景观,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品位,增强学生生态文化意识,在环境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优化社会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德育生态的发展。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生态化教育,要在学生现有道德水平基础上,努力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道德氛围,无论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都要体现环境道德韵味,这样,才更有利于优化社会生态环境,促进学生环境道德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生态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环境因素对学生德育作用越来越凸显。主流社会道德文明程度、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家庭环境的熏陶等社会环境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高校对新生进行德育教育,一定要高度重视社会环境对教育者的影响,强化环境意识,在育人行动上及时调整环境教育策略,在思想上做出正确选择,要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优化社会环境,努力营造适合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环境,以有效提高德育生态的实效性。2.2优化家庭内部德育生态环境。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仅靠学校的层面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家庭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生态环境,促进家庭德育的生态化发展。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有效的利用微信、微博、QQ等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互动,要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便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便利条件,提高德育生态的教育效果。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优化家庭生态环境,还必须做到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增强高校德育教育效果。发展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一定要树立“全员参与”的大德育观,努力构建协同联动育人机制的德育教育培养机制,探索“全过程育人”新思路,努力实现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德育生态实践体系,使学生既能够做到对国家人民尽忠心,也能够做到对父母长辈尽孝心,既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也能够奉献一片爱心,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使得德育教育生态化贯穿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教育全过程,使学生真正做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觉德育行为,推动德育生态实践育人,推动德育思想,不仅进课堂,还要走进社会,走进家庭,真正深入到学生的脑子里,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通过构建良性的学校德育生态系统,寻求全方位育人的新途径[3]。2.3构建生态化的家庭德育模式。德育生态理念的提出,开启了道德教育全新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庭德育中引入生态理论,就是要保持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搭建生态化的家庭德育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主建构,最终实现自主发展。2.3.1注重家校合作,开展家庭德育教育高职生家长由于大部分文化素养不高,加之忙于生计,忽视孩子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在德育问题上更是重视度不够;有些家长虽有重视但由于教育水平和能力有限,对德育方式、方法的学习和思考太少,在进行教育时采取单一、简单、甚至粗暴的方法;少部分家长虽然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也做了一些探索,但在实际操作中因缺乏专业的指导,收效甚微。学生们大多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道德意识和理念并未形成内心认同、内化,这不仅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德育成长的生机,也造成了许多学生知行不一的状态。因此家长的综合素养和道德水平对学生的道德养成和家庭德育的实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家庭德育教育具有多面性,与教育工作者相比较,家长德育教育并不专业,家长的意志影响着德育教育效果。家庭德育生态化建设要使家长的德育观念清晰,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培养孩子自信心与责任感,增强孩子的思想道德意识。在家庭德育中,家长不仅要管好自己的情绪,避免态度生硬,缺乏感情的教育,还要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德育教育培养要分阶段循序渐进,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开展道德教育,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德育生态化的价值[4]。2.3.2注重生活德育,丰富家庭德育内容人的道德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日积月累,由易到难、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遵循道德养成发展规律的循序渐进的德育生态过程,因此,家庭德育离不开现实生活,德育只有融入生活,抓住生活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发挥家庭德育的教育效果[5]。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家庭德育环境将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家长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会对孩子的德育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触动和影响。如果家庭德育目标偏离生活重心,德育环境远离社会生活,就会影响孩子良好德育素养的形成,使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进而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在家庭德育教育中,家长要注重对“生活”给出必要的甄别和过滤,要让孩子懂得,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都要去正确面对,要从生活的本真去引导孩子,注重道德认知力的培养,引发孩子的道德情感,在恰当的时机,采取遇事而诲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直击问题本质,在家庭生活中层层递进德育思维。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培养道德认知,用实实在在的道德事件感染孩子,引发他们道德问题的思考[6]。在家庭德育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生活事件和实践对孩子进行道德感知教育,还要将生命教育、生态教育和生存教育等内容融入到家庭德育中去,创建生态化、多元化、动态化的德育内容。2.3.3转变家庭德育形式,注重生态体验“体验式”教育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生态化实践教育,它是通过受教育者对所处环境的感知理解,产生与环境相关联的情感反应,并由此生成丰富的联想和领悟,在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雷斯尼切在美国教育研究会就职演说中批评学校实践存在着将知识抽象并脱离生活情境的缺憾,提出重视校外学习的合作性、情境性、具体性等特性[12]。情景体验教育对家庭德育实效的提高,对于创新家庭德育的形式同样适用。家长可以通过亲子体验、营造体验场、生态位优化等手段构建有利于子女思想道德健康成长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围,使其能在平凡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正能量,以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去感受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家长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选择,根据子女的个体特征、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成长规律进行精心设计,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探索与思考。

3结束语

在新的时期里,为提高德育实效,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一定要高度重视家庭德育生态化,在构建德育生态化的过程中,要将家庭德育放在首位,在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长德育观念的转变,不断优化家庭德育内外部生态环境,丰富家庭德育的内容,改进家庭德育的形式,这既是一次全新的思考,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邹绍清,崔建西.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7):62-65.

[2]吴哲敏,沈俊.基于德育生态理论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55-57.

[3]曾令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与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7(7):48-50.

[4]杨月颖,贾立蕊.浅析家庭德育环境特点及其优化[J].学周刊,2011(12):112-114.

[5]李积鹏,韩仁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家庭德育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7(8):66-68.

家庭德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家庭德育;青少年;道德修养;价值实现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2016年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曾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庭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德育的好坏,是关系到国家千秋万展的大事。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养成,家庭德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德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阵地,其作用是任何教育机构都不能比拟的。

1家庭德育在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极其体现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德育尤为重要,它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必要补充。家庭德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中更是有着独特的价值优势,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启蒙性。家庭教育是人的教育之根。家庭早期的德育与影响对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科学证明,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思想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其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行为举止中得到启蒙。1.2连续性。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受来自学校、社会等道德教育,但家庭德育对青少年德育的教育是最具有连续性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教育过程。人长期生活在家庭中,而家庭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形成的有效环境。家庭德育的连续性,不仅弥补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1.3针对性。家庭德育是针对性教育,而学校德育是普遍性教育。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思想动向、性格特点等比较清楚。这就有助于在家庭德育中选择形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时机和教育内容。这种针对性有利于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取得实效。1.4感染性。家庭的德育主要依靠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感染手段来实现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可以通过对父母的行为、动作、为人处世等中恰如其分的理解其行为目的。在这种教育环境的感染下。青少年会无意识的继承父母的道德品格和价值观。

2当前家庭德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存在的误区

家庭德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价值观影响极为重大。只有充分认识到家庭德育中的误区,遵守科学的家庭德育方法,才能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家庭德育,促进青少年思想的健康成长。2.1重智育轻德育。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展,劳动力越来越富足,竞争压力增大。很多父母片面的认为成绩是考核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学习成了青少年的第一要务,考上好高中、好大学成了家长的唯一追求。伴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大,在有些家长看来什么事情都可以为学习让步。以至于青少年时期形成任性、没有规矩、不讲礼貌、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等行为缺点,错过了对孩子品德教育的最好时期。“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导致父母在青少年的道德育教育上出现致命的漏洞,以至青少年在做人的最基本的问题上栽大跟头。近年来,青少年因道德缺失而犯罪的情况屡见不鲜,不难发现这些犯罪与其家庭教育中忽视德育的误区密切相关,为青少年时期走上犯罪之路埋下祸根。2.2重物质轻精神。如今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使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约束,想要什么都可以向父母索取,盲目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有些父母怕孩子受委屈,自己省吃俭用来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高需求。青少年在这种生活的状况下会出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他们追求的仅仅是对现有物质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青少年不愿意去重视精神生活,更多的去关注物质的享受,不思进取,将我们的优良的传统“艰苦朴素”摒弃。为了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当家庭无法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的时候,有的青少年就会走上偷盗的犯罪道路,有些女学生甚至去援交来换取物质上的丰盈。青少年表现出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与家庭生活中父母重视物质的给予忽略精神追求有很大的关系。2.3重言传轻身教。教育孩子离不开言传身教。现在一些家长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却仅仅停留在用言语去教导,对自己却没有任何约束力。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成天玩手机游戏;教育青少年要讲礼貌,自己却粗口不断…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我们的家庭中是普遍存在的。清人申涵光《格言仅录》说:“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教。”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忽视身教的示范作用使孩子产生了不服的心理,使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导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问题会越来越多,甚至恶化亲子关系。2.4重形式轻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大部分年轻家长意识到德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常常是在孩子身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效果欠佳。由于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限制,又不重视德育方法的提升。他们德育培养的方式往往只是以说服教育、打骂等方式去教育青少年,却没有能力去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没有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3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3.1正确的教育导向原则。家庭德育中坚持教育导向原则,主要是要求父母要有一定的素食修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用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青少年时期的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只有父母确定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使子女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只有父母对青少年实施积极地教育内容,才能对子女思想的成才产生强烈的作用;只有父母言行的成为子女的效法榜样,模范行动成为教育子女的表率,才能让孩子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受到更巨大、更深远的影响。3.2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倡始于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样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特点,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较。在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上,更要因人而异,要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3.3理性施爱的原则。爱是人类的情感,也是教育的基础。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父母的爱应该是理性的,在教育的过程要能自觉的控制自己的情感。[1]爱的泛滥就会变成溺爱,爱的苛刻就会成为专制。不管是哪种爱,在教育中要把握好度,对孩子品德行为不良的倾向进行理智分析。避免青少年形成不良行为习惯,防止面对青少年思想上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3.4教育一致的原则。在家庭德育中,家庭成员在思想上的认识必须保持一致,不能各行其是,否则就会徒劳而返。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中,家庭成员在态度、要求、内容和方法上达到一致,以便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如果教育要求不一致,就会使青少年是非难辨,还会让孩子养成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的坏的作风。

4家庭德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是他们思想上的“危险时期”。家庭德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得以实现,就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优化家庭德育的内容,更要注重优良家风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如果这一时期的家庭德育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青少年越轨行为和犯罪现象的发生。4.1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改善道德教育环境。家庭环境是家庭德育的重要手段,它从多角度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熏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1)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家庭德育成功的重要条件。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德育环境核心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母之间的关系、亲子之间的关系。父母之间互相敬爱、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就会使青少年有深深的安全感,享受真正的幸福。正如卢梭所说:“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不良的道德就是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父母与青少年之间要建立民主的亲子关系,了解孩子的心灵、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理智的去爱孩子,将民主的观念贯穿在家庭德育中。这样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才能在家庭中形成民主和谐的作风,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大大增强家庭德育的成效。(2)营造学习型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家庭德育的必要条件。家庭德育是在家庭生活中进行的,父母的道德素质修养高低就成为家庭德育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2]家长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观念,才能有可能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做出正确的指导,传导各种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才能更好的引导培养子女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学习型的家庭,父母与青少年之间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与青少年共同学习,提高各自的思想道德情操,会促使家庭德育收到极大的成效。4.2优化家庭德育内容,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身心变化最大,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要及时调整德育的内容,才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德育教育。(1)让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青少年时期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思想意识也趋于稳定,对世界、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基本形成。父母要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贯穿对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教育:让他们懂得怎样做人,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对待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使青少年建立爱国家,爱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教他们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青少年确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使他们树立了人生的精神路标,使他们能在漫漫人生路上以高昂的志向、坚定的信念、愉悦的情感走完勤奋向上的人生。父母在青少年时期帮助他们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也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进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甚至有些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父母要在言行中加强对青少年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几方面的道德教育,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家庭德育的重要任务。要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父母也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操,自己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4.3挖掘优良家风价值,提高道德教育的水平。家风就是家庭文化的浸润与传承,它的核心就是家庭的价值观。[3]家风正就可以抵御不良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挖掘良好的家风,努力去营造良好的家风,才能使青少年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上不良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优良的家风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化内容,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着丰富的滋养作用,可以更好的促进的德育教育的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天艳.家庭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

[2]陈海涛.当代青少年家庭德育教育特点研究[J].科技信息,2010(0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