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优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12:06: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优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学优化

教学优化范文篇1

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优化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设一个比较适宜的学习环境,竭力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新活动。善于接受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采取开放形式。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养成学习中的创新习惯和创新胆识。鼓励和帮助大部分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和创新计划变成学习中的现实。让学生自己品尝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领略创新的实际意义。

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中的最好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并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产生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学习的潜在能力,也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欲望。教师可以用集颜色、状态、气味、光和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来强烈地刺激视觉吸引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用加入指示剂之后的酸碱中和反应、镁条燃烧、喷泉、爆炸等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教师还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这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侯德榜发明制碱法等化学发展史来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动机。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和鼓励学生,幽默大方的言谈举止等因素都会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教学中激励学生培养创新学习精神

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于教师、不盲从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氢气性质"时,教材上用纸筒来收集氢气,然后点燃氢气引起爆炸来证明氢气中混有一定量空气时点燃会发生爆炸。由于实验的成功取决于收集的氢气,也正是难于直观地判断氢气的收集量,有时很难保证爆炸成功。这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是否还有其他相对简单,实验比较明显的方法"的问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让学生从改变用纸筒收集气体的方法去讨论和思考,自行得出"可用密封性较好的小食品塑料袋收集氢气"的答案,这种方法非常直观。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是有一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中可以通过讨论和探索一些问题来改变传统的做法和学法。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观点的创新精神。

三、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在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也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后,可布置课外家庭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来验证指示剂在遇酸碱时的颜色变化。又如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氢气的简单装置,装置可以参考教材来设计,但要尽可能地与教材不要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有创新意向的实验方案,要进行表扬和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能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就是说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开展课外小型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学习中的小型科技活动开展状况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创新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开展课外小型的科技活动。可以从组织学生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始,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具备创新活动的基础知识。在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必要时进行创新活动的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开展课外活动中,可以先安排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并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和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实际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更重要是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不断地形成创新能力。

教学优化范文篇2

在科学教学中,使用实物投影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具有放大的效应,能生动地表现一些微小事物和文字。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投影与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或文字,能使讲解更生动形象、清晰具体,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时,教师要演示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切片,切片很小,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就会看不清楚。这时,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认真观察演示的过程:在载玻片上滴水,撕洋葱的表皮,碘酒上色,装片。这样,学生在大屏幕上观察得就很清楚,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方法。又如讲《溶解》一课时,我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放置在投影仪上,并加上水,接着再放入少许的高锰酸钾,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先是一粒高锰酸钾周围的水变成深紫色,再慢慢地逐渐扩散,周围水的颜色由深紫色变成浅紫色,一直把高锰酸钾完全溶解。如果搅拌一下,就更容易看清溶解的速度。这样,学生在屏幕上能清楚地观察到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既形象、生动,又记忆深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电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容易使学生疲劳,使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电化教学手段具有声音和图像并茂的特色,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学生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够提高。在科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宇宙、天体的知识,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往往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吃力。而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讲《四季的成因》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美景,然后,再用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太阳照射地球角度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地球各地接受太阳的热量不同,于是产生了四季。再如,讲《日食、月食》一课时,由于日食和月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理解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想象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克服了学生的空间障碍,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多媒体的演示也显得更逼真、更形象。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面对着精彩的画面,产生了听觉、视觉的强刺激,使教育信息形象而生动地传输给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电化教学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地震》是一堂难度较大的探究课,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认识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由于地震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学生无法感知。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挂图,用语言讲解,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会使学生感到厌倦。而利用录像教材,可以克服这种时空限制。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来直接感知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教师再恰当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结合实验,就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内容。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地震时的录像资料。接着让学生实验“:毛巾挤压成皱”“竹筷断裂”。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地震的成因。学生根据实验就能正确地探究出地震是由于地层受挤压力而产生的。通过恰当运用录像教材并使之与教材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感知启发了思维,突破了难点。

四、电化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知识反馈方法主要是教师问学生答,或者学生上台板演,但这种方法涉及面较窄,难以面对全体学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费力耗时。而把学生的实验记载表直接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评议,或在学生完成书面作业后,把好、中、差学生的作业置于投影下,让学生集体评议。这样做既节省了学生口头汇报或上台板演耗去的时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人人参与,也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师在讲台上完成某项实验时,会浪费很多时间,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下面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过程则克服了传统实验的不足。如我在讲《电路》这一课时,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演示连接完整的电路,不仅效果逼真,而且让学生看到了连接的过程、电流在电线中的流动,这不仅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还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正确运用电教手段,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虽有较大优势,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两者只有各展所长,互为补充,形成优化与组合的教学系统,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开展电教媒体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这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全盘否定和排斥。事实上,一堂好课往往是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针对科学学科的特点来说,特别要注意电教媒体的“两个不能”。1.电化教学不能代替板书有些教师用电教手段代替全部板书,看起来节省了时间,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课堂教学本身是一项富有节奏、有张有弛的艺术,这样才符合学生心理。学生思考问题、理解结论和规律都需要时间,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掌握节奏。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板书。2.电化教学不能代替观察实验由于科学学科的特点,科学教学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实物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动手动脑,全面感知,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学习效果也不是电教手段所能代替的。实验操作更是电教手段无法代替的。如学生在做《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时,通过不停地在水中加食盐,搅拌,最后终于使沉下去的马铃薯浮了起来,这样做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实验的过程,体验到实验的快乐。尽管电教手段画面鲜艳,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科学课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无法取代的。

六、运用电教手段要试时、适量、适度

教学优化范文篇3

关键词:激励计划;深度优化;交互激励计划;自主学习

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环节基本上都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而展开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多这方面的探索[1—2]。然而,目前的大学课堂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比如专业课课时不足,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不足,学生课堂玩手机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首先,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在本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某一级学生中,大概只有1/3不到的学生是主动选择本专业,而大部分的学生或是被调剂到该专业中的,或是由家长帮其选择的专业,因而从心理上他们对其是有抗拒心理的。这些新生对他们一年级将要学习的《高等代数》或《数学分析》等难度较大的专业课是难以接受的,同时他们会对该专业的前景和意义产生很多疑惑,不知道学习该专业以后可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些都是影响他们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同时,对于这类课程,往往是由一些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学经验匮乏或资历较浅的青年教师进行授课的。在年轻教师的课堂,经常是单方面讲授,课堂气氛沉闷,因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于《高等代数》或《数学分析》等难度较大的专业课,年轻教师每次要在两节课时间内讲清楚一节内容已经实属不易,还要让每名学生尽可能听懂,那就难上加难了。另外,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和教师所关注的地方都是放在课堂教学上,认为只要把每堂课上好,至于课后学生们怎么学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这其实是不全面的,因为教学过程并不仅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堂之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辅导和答疑,这些都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所包含的内容。其次,目前的中学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们好不容易熬过了中学,到了大学似乎都变成了脱了缰绳的野马,面对大学教学方式的变化,很多学生需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需要一两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来适应。对他们来说,像《数学分析》或《高等代数》这样的专业性很强的必修课程,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学习成效的,因此更加阻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就拿笔者曾经教过的班级(应用统计学专业)来说,整个班只有极个别学生会努力学习,进行所谓的深层学习,即他们会学习术语,记忆公式,并将公式应用于新的解题过程中。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效,而对于其他绝大多数学生,他们往往只会采用表层学习,即运用低阶认知水平去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3]。既然课堂上的预期学习目标绝大多数学生是很难达到的,那就需要他们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自行纠正或者需要教师来纠正。但是很多时候学生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模式。鉴于这些问题的出现,上海市在2012年下发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4],该文件中提出要在高校开展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该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好地弥补了上述问题。只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手抓,才能真正意义上把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极致,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见成效,这应该就是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2012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发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4],计划从2012年开始在3所高校试点,到现在已经覆盖了上海市全部市属公办本科高校。该计划旨在以加强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和规范教师行为为重点,进一步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动力和能力,形成有利于高校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使上海高校教师的工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现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提升的目标。以笔者的理解,该计划针对的是课外教学,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即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课后的坐班答疑、晚自习辅导的形式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该计划自正式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教学进展。经统计[5],2017年春季学期,一项针对21所市属高校19365名本科生的调研显示,学生对教师坐班答疑、自习辅导的参与度分别为59.51%和42.50%,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咨询教师的比例为71.43%,师生课外互动呈现常态化特征;2017—2018学年,上海21所激励计划试点高校的教授、副教授承担的课程门次数比例和课时数比例都与其占授课教师人数的比例基本一致,90%以上的教授、副教授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由此可见,通过教师激励计划的实施,确实达到了该计划的工作目标。但是,通过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发现,仍有40.49%(57.5%)的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教师坐班答疑(自习辅导)中来,仍有28.57%的学生没有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咨询教师,这些都是比例相当大的。根据简单的概率方法,可以估算出仍有6.65%左右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到教师坐班答疑、自习辅导或电话网络等咨询方式中来。对于这6.65%的学生我们不能将他们放弃,因为有教无类,我们不能让任何一名学生游离在教学之外,这才是教育的初衷。因此,教师激励计划的实施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仍然有很多教师没有被激励起来,使得激励计划变得形式化;学生和教师的时间不统一,即学生来找教师辅导答疑的时候但教师不在办公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要从学生出发,因为我们注意到该计划对学生并不具有强制性,从而使得学生的覆盖面仍然不是太广。这些都是激励计划的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学生交互激励计划的必要性和实施构想

要解决教师激励计划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更加全面、更加富有成效地将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执行起来。注意到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中仅仅一味地要求作为教师要如何做,如何规范,却忽略了怎样调动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好比厨师做了一桌子美味佳肴,没有人来品尝只能是浪费的。因而我们需要对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这里我们提出教师—学生交互激励计划。所谓教师—学生交互激励计划,是指在教师激励计划的基础上,将激励计划与学生平时成绩、学分或社会实践活动等挂钩的前提之下,强制性要求学生参与课外答疑或晚自习辅导等课外辅导。特别地,对于那6.65%左右的学生,他们可能对专业有所疑惑,对未来产生了迷茫,所以没有学习热情,对于这些学生,必须要强制性地要求他们执行激励计划,这样教师才有机会与他们进行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从心里接纳教师,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因此,必须要明确学生在激励计划中需要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真正体现出激励计划应有的成效。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两大对象,教师的责任除了教授书本上的内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虽然有自主性,但是也需要稍加一点强制性,毕竟人都是有惰性的。因此,教师—学生交互激励计划的出发点是强制性地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尤其是参与到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中来,最终的目标是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参与到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中来,使得其成为大学校园中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该计划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走进教师办公室,通过教师的答疑解惑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具体实施情况如下:实施对象:全校一、二年级新生。实施科目:通过专家评议评定来确定需要安排激励计划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是专业性较强、具有一定研究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分析》等。实施时间:对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实施,即该计划只在每名学生的前两个学年实施。因为如果说中学是应试教育,学生没有时间或根本没有思考过自主学习,那么大学前两年就是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模式的关键阶段。实施方式:在原来的教师激励计划的基础上,着重加上学生激励计划的内容,即每名学生在其大学前两年的每一个学期中,对于该学期需要进行坐班答疑和晚自习辅导的每一门课程,必须要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进行面对面答疑,且次数不能太少,至少两到三次(根据实际,具体课程的难易程度不同,需要学科专家或教务处确定具体的次数),一旦该学生该学期所选的所有需要进行坐班答疑和晚自习辅导的课程中任何一门没有达到该课程制定的次数标准,那么该学生该学期这门课的平时分(或者其他考核内容,比如取消奖学金评选资格等等,要具有较强的惩罚性质)直接判定为不合格,做到一票否决。同时,学校可以建立一个教师答疑预约系统,使整个激励计划的执行更加规范化,也可以避免学生找教师但教师不在的情况出现。从中可以看出该计划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普适性和平等性,即每一名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必须都要强制执行,如果没达到要求,都要进行惩罚。通过以上手段来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未来的工作。

四、具体实例

笔者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2018—2019年第二学期的《数学分析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这种激励方式。笔者以这种激励计划与该学期这门课的平时成绩有关联要求学生实行该计划,具体地,要求本学期每个人至少面对面答疑三次,不包括微信或邮件等其他方式,对于达到的学生会在其最终平时分上加五分,对于没有达到的学生会在其最终平时分上扣五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有不到50%的学生执行了该计划(因为该计划不具有强制性,所以很多学生并不重视),所以最终对达到要求的学生加了分,对没有达到的并没有扣分。笔者教授了两个大班,其中一班有85人,二班86人(不包括重修的学生)。到学期结束时,一班的学生共答疑87次,答疑人数40人,平均答疑率2.175次/人,答疑通过人数35人,其中有45名学生从未进行面对面答疑;二班学生共答疑83次,答疑人数38人,平均答疑率2.184次/人,答疑通过人数33人,其中有48人从未进行答疑。在最终的期末总评中,一班未通过人数为25人,其中这25人中有19人从未进行面对面答疑,二班的未通过人数为22人,其中这22人中有17人从未进行面对面答疑。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在挂科的学生中有绝大多数是从没有进行过答疑的,在答疑的人中,答疑通过率分别为87.5%和86.8%,这说明面对面答疑和通过率之间有很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也是我们考虑优化教学激励计划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的学生来进行答疑,至少在课程通过率上会有很大的改善。同时也说明,《数学分析二》的答疑次数定为三次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在平均答疑率大约2次/人的情况下,答疑通过率接近90%,如果每个人都达到三次的话,那么答疑通过率应该能达到95%以上。经历了这一个学期的测试,笔者认为,改进之后的教师—学生交互激励计划对于提高那些参加答疑的学生的通过率确实有效,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由于自己制定的要求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导致不合格的学生分别有76%和77.3%从没参加过答疑,要使该计划能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需要推广到整个学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激励计划的最大作用,使整个教学过程能更完善,更充实。

五、总结

通过对原有的教师激励计划的改进,使之成为对学生具有一定约束力,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学生交互激励计划,我们坚信该计划会将学生拉到学习轨道上来,至少反映在课程通过率上,应该会比以往有很大的提高。另外,通过与任课教师更深层次的沟通,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增进师生感情,让他们在学习上少走弯路,不至于迷茫、找不到人生目标等,都具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这一个较为特殊群体实施激励计划,相信会对他们适应大学学习氛围,找到个人的自主学习模式,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得大学校园中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沟通,成为大学里面最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

参考文献:

[1]何莉敏,程慧琴,侯双玉,等.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3):82—84.

[2]庞坤.基于多媒体学习理论的大学数学教学设计[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3):86—88.

[3]约翰•比格斯,凯瑟琳•唐.卓越的大学教学:建构教与学的一致性(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7—19.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R].上海,2012.

教学优化范文篇4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合理应用,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种现代化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师摆脱了单纯口授或局限于“粉笔、黑板、挂图”的传统模式,使得教学内容表现力强,不受时空局限,使课堂教学的形式焕然一新,优化了教育传播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多情景激发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兴趣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时没有心理压力,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强大表现功能,展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创设出最佳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信息。例如,在“肺的通气”一节的教学中,采用一段“宇航员登月、潜水员潜海”的录像剪辑来引入新课,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与思考宇航员和潜水员为什么都要背氧气瓶,进而提出人体为什么需要呼吸及如何获得氧气的问题,立刻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纷纷议论,有许多学生都主动地阅读教材,寻找答案,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多感官协同参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学习过程中眼耳并用、视听结合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它高于视听分别记忆之和。中学生物课堂运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更好地体现学科特色和教学优势。例如,在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时,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图,初步了解有关的知识内容。然后,运用电脑多媒体课件进行交互式教学:在投影屏幕上先出现没有文字标注的呼吸系统彩色模式图。当鼠标指向图中相应部位时,问学生“这是什么器官?”待学生回答后,用鼠标单击该部位,屏幕上有关器官所在区域随即出现多次“闪烁”并同时出现文字标注以及此部位名称的声音解说,使学生的视、听器官同时受到刺激,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更加牢固。

(三)多媒体优化组合,有利于消除教学信息的传递障碍

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各有其相对的局限性与适应性。如果将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则可两全其美。例如,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复杂、原理抽象难懂,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难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只能以二维平面的形式演示胸廓前后径的变化,而胸廓左右径的变化则无法表现出来。将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与X光下拍摄的真实人体肋骨运动的录像剪辑同步演示、相互印证,使复杂的生理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对人体呼吸运动有了立体的概念,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多样化的课堂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单调呆板的教学形式,强化了师生的双边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大脑的功能,提高了注意比率。因为单调的刺激容易引起大脑疲劳、思维困乏,而多种感官的刺激效果,丰富多彩的直观形式,可直接引起学生感知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并使大脑不同功能区交替活动,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使学生多方面素质得到提高。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优化目标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其教学手段与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若是与教学方法不协调,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会严重影响其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单纯利用大量的教学媒体进行堆砌式宣讲,则成了新形式下的“满堂灌”;而一味地追求“直观效果”,则限制了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阻碍了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同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灵活地选用和设计体现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学方法的选用与设计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

教学优化范文篇5

关键词:技校德育课优化教材教学艺术评价体系

技工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重任,高素质的技工人才是构筑社会主义宏伟大厦的坚固基石。技校学生正处在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年龄阶段,品德发展表现出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特点,具有动荡性并呈两极分化的趋势。加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道德秩序和道德观念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体,这既给道德教育目标增加了难度,又给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机遇。但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德育渗透陷入困境。针对这个问题,结合多年的德育课实践教学,笔者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法、创新成绩考核三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整合优化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1.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德育教学内容

由于技工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突出德育之职业性理念。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开一些课程:一年级可增开《文明礼仪》,配合完善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二年级可以增开《心理健康教程》,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适当的心理调试技术。三年级学生可增开《就业与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增强其创业意识。

2.贴近社会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是当前对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标准和要求,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专业实际,聚焦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鲜活事例。例如针对技校生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如阅读不良书籍,观看有害音像制品、手机依赖、网络沉迷等。笔者把《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与《坏蛋是怎么炼成的》两本书进行对比展示,引发学生讨论,继而引导他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通过漫画欣赏引导学生对手机、网络形成正确认识,从而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和网络使用习惯。通过相互的渗透,使我们教育内容中的“大道理”与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小道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德育理论课教学更加入情入理。

二、运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德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引导学生体会善恶美丑的标准、道德规范的准绳,从而学会主动去学习。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才能增强德育课教学效果。下面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值得吸收、消化、推广。

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法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讲述“独立性和合作性统一”这一观点时,先从学生认同的“一个好汉三个帮”入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当学生热烈地各抒己见时,课堂气氛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然后及时提出问题,“独来独往有什么弊端呢?”学生通过思考后,从中得出结论——独立是自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应积极提倡,但同时必须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交往、合作、互助。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必须团结合作。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而且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

2.创设和谐课堂,实施幽默诙谐教学法

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表达的艺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德育课堂上的幽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更生动、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如讲“追星族盲目面对偶像崇拜”时,先提出“追星就是追逐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能追到手吗?”“谁有好的办法?”等一连串发笑的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思考,再理性地面对偶像崇拜,寓教于乐,真正使德育课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

3.运用案例讨论,实施头脑风暴教学法

案例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各抒己见,自由地交流思想,使思维相互撞击,形成共鸣,最后从鲜活的案例中得出共识,形成正确的舆论。案例讨论可采取多种形式,如: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性,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三、创新成绩考核,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的德育成绩评价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核心,以试卷考试的方式为特色,“一纸定成败”。这种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主动性和学习性。因此,我们成绩评价的体系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知识方面(40%)通过测试、小品、辩论等来体现,侧重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方面(40%)通过课堂活动、作业、讨论、才艺展示、小论文等来体现,突出重在参与,同时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态度方面(20%)通过课堂纪律,回答问题,课堂笔记等来体现。把学生的成绩细化到每一次的安排和活动,这样就更加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喜欢上德育课。

总之,技工德育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去反复实践和提高,需要有一个人人参与、人人重视的和谐环境去不断浇铸和历练,作为教师只有多方面学习和借鉴各种类型教育的德育方法,结合技工教育实际,认真研究和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才能使德育课充满生命力,充分体现德育课教学的社会功能,使技工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教学优化范文篇6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教学;关注点;策略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备受关注的阅读教学方法。体验式阅读教学,是学生通过与自身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体验活动,对课文或者其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的学习过程。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行为和个性,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实现陶冶情操、塑造审美、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关注点

体验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这是与传统阅读教学迥然不同的。

(一)关注学生阅读的初感

首先,关注学生阅读的初感就是关注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产生的思考、感悟等,是对阅读主体的尊重,也是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体现。其次,关注学生阅读的初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体验的积极性。第三,关注学生的阅读初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提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注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需求

课外阅读量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阅读需求,给学生推荐适当的阅读资料,增加其阅读量,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

学生只有对课文所蕴含的社会背景、思想情感、写作特点等进行自主化的解释和认识,才能亲身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和成就感,才能主动去探究和思考文本,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也才能实现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教学目标。

二、应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恰当的体验情境,唤醒学生内心体验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恰当的体验情境,使学生能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及时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及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在执教《三峡》一文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祖国的江山壮美如画,那些名山大川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这块热土折腰、歌唱。你知道三峡吗?现在先让我们随着《长江之歌》去领略她的美丽风光……我国北魏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写下了数篇脍炙人口的、介绍祖国山河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每一个去过三峡的人,都会感叹三峡真是大自然独具匠心的杰作。今天,就让时光倒流,让我们从郦道元的《三峡》中去看一看三峡曾经的美丽。”这样的情境设置,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发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优化学生体验效果

当学生置身在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教师要认识到良好的阅读氛围与学生体验效果的密切关系,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比如,在执教《本命年的回想》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关于过年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自己过年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导入对课文的阅读,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本文为什么要以《本命年的回想》为题?阅读课文第四段,作者归纳了过年的十件事,这十件事中哪一件是你最喜欢参与的,为什么?为什么作者说“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这样的感觉?……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下,积极思考,深入情境,将课文和自己的体验联系起来,阅读效果明显提升。

(三)设问深度逐步加深,提升学生理解层次

1.设计问题着眼整体,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题

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根据课文的主题设问,可以引领学生全面把握课文的结构。比如,在执教《晏子使楚》一文时,笔者是这样结合课文提问的: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么应对的?3.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晏子是一个智慧过人、善于辞令、一身正气、博学多才且热爱国家的人。

2.结合细节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结合课文的具体细节设计问题,可以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比如,在《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教学中,笔者针对细节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恶”又可以指哪些事情?“本心”具体指什么?它与“舍生取义”有什么联系?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中“舍生取义”的广泛内涵和现实意义。

(四)应用多种阅读方式,逐步理解课文中心

1.结合学生实际,实施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改理念下备受关注的阅读形式,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设计阅读训练,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形成个性化的见解,把握课文中心。比如,在《藤野先生》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设计问题进行阅读训练:如:你是怎样理解“实在标致极了”这一句中的“标志”的?作者抓住了哪些特点来描写藤野先生?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的答案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点,这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2.通过角色表演,解读人物内心世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表演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并给课堂注入生机。比如,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笔者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组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愚公、愚公的妻子、智叟及叙述者。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角色表演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且使学生回味无穷,深化了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体验式阅读阅读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其主动思考,真正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从而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提升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梁秀英.浅谈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J].作文教学研究,2015(6).

[2]黄静静.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1).

教学优化范文篇7

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抑制,教学互动难以实现,政治学习流于一种僵硬的“死记硬背”式的模式。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难以提高,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背离。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而言,有必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优化初中政治教学。

二、优化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方案

(一)构建初中政治教学新理念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政治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以分数评价学生的观念,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评价,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另外,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转变老师自身的角色意识以及学生观、教学过程观,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政治学习的主体,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对话交流过程,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正确进行自身角色定位,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思想、知识与情感交流,优化初中政治教学。

(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为践行新课程思想理念,初中政治教学中应实现教学方法的更新,注重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1.实践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指出,初中政治教学要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渗透理论教育,获取知识,并能透过生活的具体实例,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与内涵的深化理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用实践教学法,使初中政治课堂理论教学走入具体生活之中,通过模仿现实生活情景,为学生理论学习营造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相应的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个“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的主体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分层教学法

教学优化范文篇8

一、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优化服装设计教学

服装设计的实现注重对实用美术的应用,具体要求服装设计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艺术和服装设计手工技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需要教师着重对学生的商品意识、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进行培养。这三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优化服装设计教学,具体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服装发展市场展开调查研究,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实现对服装设计发展方向的清楚定位,之后结合现阶段流行的服装设计图案、色彩搭配理念等,将这些内容更好地体现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在学生进行服装设计学习的时候,提升学生对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教学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服装设计工艺知识技能,教师可将学生设计出来的服装在虚拟平台上进行展示。

(二)优化服装结构设计教

学在服装设计与工艺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更灵活的方式进行,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构图制图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服装设计和工艺的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有意义的作品和实际的成衣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式,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制图裁剪操作。

(三)优化服装材料工艺教学

服装设计材料是将服装设计意图变成实际的重要实现途径。优秀的服装设计需要良好的服装设计材料支持。为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服装设计材料,加强服装材料工艺教学。服装材料工艺教学不仅包括服装面料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各种不同服装面料的性能、呈现状态等,从而在实际的服装设计中采用合适的材料开展设计教学。

二、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教学模式的优化

(一)完善服装设计平面图的要求标准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服装设计效果图和服装平面图的重视,特别是不能忽视服装设计平面图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向学生仔细讲解服装设计平面图的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服装平面图和服装设计呈现效果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严格按照服装平面控制图的标准来指导教学,对完成的服装设计平面图进行反复的审查。

(二)模糊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之间的学科差异

现阶段,服装设计教学的重要理念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从而能够将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的服装设计加工中,制作成服装设计模型。服装工艺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不同人对服装的需求,随着社会大众审美的发展变化,服装工艺教学也需要不断变化,在实际的服装工艺教学中要体现时代性特点。同时,为了提升服装工艺教学的时代前瞻性,教师在具备良好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拥有敏锐度洞察力,能够把握市场发展变化下的服装设计方向,及时把握和预测服装市场的流行发展方向,为此,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中要坚持以逻辑思维为主,以形象思维为辅的发展原则。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模糊原有的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差异,采取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结合的教学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

(三)结合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优化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

虚实结合实训教学模式,是运用虚拟的信息化资源,再现现实服装设计、试穿服装、制作服装的过程。结合真实的实训场所,实现服装教学与岗位工作过程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衔接。该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虚拟的试衣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评价。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和社会发展对服装品质、服装质量等要求的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更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社会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探索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探索和革新中不断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水平,提升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力,从而为他们日后的工作提供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支持。

作者:孙巧巧 单位:江苏省车辐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教学优化范文篇9

、七个小时,还有早晚自习等。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语言干巴无味,把学生的脑袋当作盛知识的容器,只管往里灌,学生的心理负担必然极重,对学习会感到厌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如果说一堂生动活泼的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愉快的享受,那么一堂呆板枯燥的课对学生而言则无疑是一种痛苦的精神折磨,学生只有在下课后才会感到如释负重,假如真是这样,即使资料再少,作业再少,“负”也未必能减下来。所以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要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对中学数学教师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愉快情景,使学生乐于学习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内因;教师是主导,是外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愉快的教,学生专心的学。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注意听课,做小动作,瞌睡等情况。怎样处理才能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

2当学生上课走神时不要批评,只用暗示,提醒或通过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

3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答错时,不要训斥、冷淡,应耐心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答对为止,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负担,进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4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促使学生知难而上,积极进取,在克服困难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教师不但要教学生严格演绎思维证明问题,而且要教学生学会猜测问题。他说:“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结果是论证推理,是证明,但证明又是由推理,猜想等非逻辑思维而发现。”所以他向教师呼吁:让我们教学生猜想吧!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除法”时,教师先不进行直接教学,而是出几个除法算式“—10÷5=-10÷(-5)=10÷(-5)=

0÷(5-)=”

,让同学们猜一猜,这几个算式的结果各是多少,这样,大家的兴趣来了,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对于种种答案,教师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补充,最后学生总结出:“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

.

三充分运用学习正迁移规律,达到“轻负担,高效率”的目的

1

注重强化新知识的生长点,形成迁移动势,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定向有序的兴奋状态之中。如在教学“绝对值”时,先复习“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再教学“绝对值”的概念。|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迅速地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规律?由于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规律,在这样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中,学生的能力自然得到发展。

2

要善于揭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知识往往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在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连接揭示得越充分,越有利与此于知识的迁移。

四结合具体情况,科学进行课堂评价

教学优化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常态教学;问题及对策

课堂教学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只有不断优化物理常态教学,探索出更加适合于初中物理常态课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物理常态教学优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经过历次教学改革,初中物理常态教学的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当前初中物理常态教学中的问题仍然较为明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常态教学方法单一化。与初中物理公开课教学的精彩纷呈,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相比,初中物理常态教学在教学方法不但较为陈旧,而且也比较单一,教学方法的优化得不到有效的推进。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是当前初中物理常态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几种课型。而这几种课型的常态课堂教学中,其遵循的教学理念,使用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都是围绕着教师的讲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听,采用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2.常态教学有效性有待提升。部分教师在初中物理常态教学中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部分教师为了使常态课教学更加丰富,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热情,会设计复杂的教学流程。在此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根本目标,未能充分考虑物理常态教学的实际。虽然形式多样的教学会使常态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热闹,但是会使教学的进度失去有效的控制,教学的目标得不到实现。学生在教学结束后并没有完全掌握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导致初中物理常态教学优化与改革陷入有效性低的误区,无法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3.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自主学习是当前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物理常态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目标却没有真正实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只能单方面接受知识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就会形成对于教师的严重依赖。部分学生在听教师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理解物理知识,但是一旦离开了教师的讲解与指导,面对同样的知识、同样的问题脑中就一片空白,找不到学习的思路。这就是学生的物理学习对于教师的依赖大,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具体体现。这是当前初中物理常态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初中物理常态教学优化的策略探讨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初中物理常态教学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通过教学实践来提升教学的效果。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1.开展情境教学,丰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落后、单一是当前初中物理常态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教学的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初中物理常态教学优化首先就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优化,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淘汰不适合当前初中物理常态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方法更新的同时达到丰富初中物理常态教学方法的效果。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出来。在引入新方法,丰富初中物理常态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型与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应用到初中物理常态教学当中。在概念课的常态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来优化课堂教学;而在实验课中,教师可以使用探究式教学法来改善实验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光的折射”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光的折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而且光的折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学生对于这些现象极为熟悉。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些物理现象通常只有感性的认识,对于光的折射规律并没有理性的了解。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于光的折射的认知特点,给学生创设贴近于生活经验的情境,从学生对于光的折射的感性认知入手。在课堂上以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将筷子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从而通过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对于“光的折射”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进入光的折射原理的学习当中。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光的折射这一现象背后的原理与规律,使学生掌握光斜射入和垂直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其折射角、入射角的变化规律,以及传播路径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将生活中对于光的折射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发展成为对于物理规律的理性认知,通过在常态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学习有机统一起来,站在生活的视角上进行物理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2.强化教学评价,确保教学有效性。提升物理常态教学的有效性,加强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效果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教学评价是对于初中物理常态教学质量进行把关的关键环节,其不仅可以使教师能够全面掌握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科学的指导,明确在物理常态教学优化过程中的得与失,指导教师进一步改进常态教学过程。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评价。在物理实验开始时,教师就需要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而不是仅仅关注与实验课结果的评价。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纳入评价之中,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创新能力等记录下来,记录学生在实验课中的点点滴滴,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课学习情况。通过早教学评价中将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可以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全面、准确,从而使初中物理常态教学的效果与有效性得到更加全面的体现,帮助教师不断对实验课教学进行优化。3.开展探究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物理常态教学优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因而,通过在初中物理常态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可以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的问题。如,以八年级下册“摩擦力”的教学为例,通过探究式教学来代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个人、小组的探究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小实验为探究的载体,让各个小组的学生在玻璃板、木板、毛巾上用弹簧秤拉动质量不同的小砝码。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动手实验亲自感受摩擦力,并且能够通过观察弹簧秤的读数,记录下在玻璃板、木板、毛巾上拖动小砝码的摩擦力数值。其次,教师可以设置探究问题,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接触面的面积等条件的不同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带着具体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完成摩擦力小实验后,引导学生展开组内讨论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何运用摩擦力的规律等正确认识。最后,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分享各自的学习经验,通过学习小组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一步深化学习,并且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探究学习完成之后进行课堂小结,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从探究实验出发,可以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开展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