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0 20:10: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师素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范文篇1

本文以山西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为例,探讨如何以竞赛为抓手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

2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概述

近年来,高等教育中的青年教师占了很大比重,2014至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40岁以下专任教师占到总人数的比例均大于50%,分别是57%、56%、55%(数据来源:2014年、2015年、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青年教师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学习能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更容易和学生接近;学历较高,一般为硕士以上,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丰富。但是大部分专任教师并非师范类专业毕业;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山西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以40岁以下教师为参赛对象,比赛共分为三个组别:人文社会学科、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应用学科。按规定,各院校在每个组别中选定规定人数(一般是1到2人)参加比赛。比赛项目共有三个:教学设计(占比15%),包括题目、教学目的、教学思想、教学分析、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教学安排。课堂教学(占比80%)时间为18~20分钟。教学反思(占比5%)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

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基本功现状不容乐观。从社会层面上看,青年教师中师范生占比较小,没有或者很少经过专业的基本功培训。从学校层面上看,学校更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却往往忽视教师的教学能力。鉴于此,山西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是一个很好的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机会。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3.1竞赛效果不能惠及全体教师。山西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要求各个院校推荐,在各自院校内首先进行系-院-校层层选拔,使得大赛的覆盖面积相对广一些,但未获奖或者未获名次教师很难获得指导。受指导的覆盖面小,教师可以从别人身上获得一些启示来让自己进步,可是很难获得有针对性的专家的指导,只是参加了一次“试讲”而已,起不到很好的效果。3.2竞赛与平时课堂结合度不够。课堂教学的比赛的时间限制为18到20分钟,和真正课堂的时间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很难和平时的课堂相结合,会出现“为了比赛而教学”的现象。在比赛时,由于场地等各方面限制,台下坐的只是评委和参赛选手而没有学生,使得课堂中的很多环节无法真正展示出效果。也很容易让一些环节的设置流于形式,如教学反思环节。3.3竞赛中教学方法展示有局限。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对网络的使用越来越多,而比赛的条件限制,可能很难保证完成联网的一些动作,影响教师的展示效果。对于高职的学生,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比赛中对于一些实践课程,比如沙盘的讲解很难实现。3.4基本素质展现不全面。这三个环节的比赛能够较全面的看出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但是由于无法模拟真实的上课场景,对于教师的课堂控场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却很难考查出来,而这些对于真实的课堂是很重要的。

4以赛促教,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

4.1充分发挥竞赛作用,完善教师基本功培训。为了更好的让竞赛效果惠及全体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让全体教师参与进来并且能够得到有效反馈。(1)建立全校听课评课机制按照院系进行分组,形成良性的听课评课机制。使教师们把功夫用在平时,而不仅仅是为了赛而赛。把有经验的老教师和专家分成不同的组别,每学期按照时间表进行抽查听课,组织教研组活动,进行一一评课。(2)鼓励教学团队协助参赛由于比赛名额的限制,不可能每次有很多教师参加,可以鼓励整个“教学团队”一起协助某一名教师进行赛前准备。没有参赛的教师在协助准备的过程中,对自身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3)加强全体教师教学培训各高职院校针对教师的科研培训、与企业合作培训可能更多一些,往往会忽视“教学能力培训”。各院校可以聘请一些教育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的培训。4.2积极主动提高自我,加强教师基本功练习。(1)夯实专业知识高职青年教师离开学校时间不算长,对于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容易回忆,青年教师要不断钻研自身专业,做到“学有所长”。同时,青年教师的学习能力较强,应当利用这一优势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相结合,与时俱进。(2)熟悉教材教具青年教师更多的是使用一些经典教材或者专家所撰写的教材,要做到对所使用的教材烂熟于心,参看各类参考书,吃透教材,并在教材的讲解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合理的使用教具,青年教师可以自己手工制作一些贴合课堂的小教具。(3)提升课堂掌控力课堂环节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讲考验很大。首先是对时间的把控,竞赛中要求18到20分钟的时间,时间不够或者超时均会扣分。相对来讲,真实课堂的45分钟更难把握一些,涉及到整个课堂的容量,教师的语速,教师的板书,解决现场学生的突发问题等因素,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其次,课堂上会出现许多突发状况,比如学生状态不佳,这可能是高职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就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重视课后反思在竞赛中场下并没有学生,导致教学反思只能根据自身经验来做。但是在平时的课堂中,课后反思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高职青年教师要养成“每课必反思”的好习惯。4.3采取灵活课堂形式,辅助教师基本功提升。(1)多样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学方法在竞赛中可能难以展现或只能模拟展现一下,但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如“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提升教师对课堂的控场能力和对学生的了解能力。(2)灵活的课堂形式多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现代课堂必不可少的,高职青年教师已经不能局限于过去的“教学基本功”,应当尝试使用一些新的媒介和手段,提升自身新的基本功,让课堂更加灵活轻松。如flash动画的使用、翻转课堂的使用、微课的使用、直播课堂的使用等,增强自身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浩,李建新,解建宝.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能力素质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11).

[2]周仰楠.浅议青年教师的成长问题和培养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3]顾文秀.让教育充满常做常新的智慧挑战——谈教师基本功[J].人民教育,2012(11).

[4]孙伟国.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培养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

教师素质范文篇2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特别关心教育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教师已真正成为社会大众崇尚的职业,教育战线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在两种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也使教育领域产生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一些教师把知识当作商品,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商品关系,热衷于捞外快,向学生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有的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批改作业,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教学意识淡薄,教学无目标,随意性大,甚至制定目标错位,不能依纲据本,知能传授不严密,缺乏科学性,浅层次的讲解多,许多课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僵化不变模式,使学生感到乏味、沉闷,现代教学媒体形同虚设等等。上述现象,农村中学尤为突出。不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只能是喊喊口号而已。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决定了所培养者质量的高低。荀子说过:“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致士篇〉〉)意思是说做教师要具备四种条件:首先,要有尊严和威信;其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再次要具备有条理、有传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最后要能够了解精微的道理并加以发挥。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也曾明智地指出:方法只是工具,工具再好,没有本领的工匠也使用不好。所以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有高水平的教师使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马克思的这段名言应当成为广大教师的座右铭。教育劳动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的劳动;教师的劳动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总是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是一种平凡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它是“全天候的”、“立体多维度”的艰巨劳动。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教师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相比,仍然是偏低的,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差距。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讲待遇不讲奉献是不行的,要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教育工作中寻求自身的价值,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找到自己人生轨迹的光辉位置。

提高教师的素质还必须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迄今,我们还有不少同志认为教师职业是“金饭碗”,就连民办教师也是“金饭碗”,一干就是十年、二十年,你教书我也教书,教孬教好一个样,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告别“金饭碗”,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根据本人的德、能、勤、绩逐项打分,合格者聘用,不合格者下岗甚至辞退,势在必行。这样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增强压力感,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激烈竞争的需求。

教师素质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师素质要求

2001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强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基本要求》对高职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即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转变,这要求英语教师的素质也应相应提高。因此,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职英语教师的重任。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当今社会,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社会上某些不良甚至丑恶的现象渗透到了教师身上,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受到了拜金主义的冲击,部分教师思想素质下降。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由于接触西方的思想和观念较多,首先要认真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比较和研究西方的发展和我国的国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思想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其次还应清醒意识到自己肩负教书育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思想政治高的教师,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他们造就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英语的人才。再次,据《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表》统计,58%的高职学生来自普通高中,42%的学生来自职业高中。而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就不学英语了,以致进入高职院校时的英语水平只有初中程度。但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差这一事实不能作为教不好的挡箭牌,相反更应耐心讲解知识,诚心对待学生,真心帮助学生,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人生态度,真正做到“德高为范”。

二、精湛的业务水平素质

“学高为师”。高职英语教师首先要知识渊博,专业造诣深;要具备牢固的专业基础,丰富而广博的英语学科理论;英语功底扎实,基本技能娴熟;深刻把握《基本要求》,明确教学中学生应重点掌握和运用的交际范围、语言技能、语法结构、词汇等。而不是对知识讲解信嘴拈来,想到什么就讲什么,有时有的语言现象多次讲解,而有的却始终不提,这样漫无目的的教学肯定无法达到“够用为度”的目的。尤其是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高职学生在就业找工作时更为实用、更为重要,因为听说技能是一个人语言水平的门面活,也是衡量其语言水平的重要参数。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具备流利的口语、准确的发音、快速的思维反应能力及流畅的英文板书等,这些都会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建立教师的尊严,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钻研语法、词汇学、语义学、英语语言学、文学、文体学、语言测试学、语用学等理论,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学习国内外教学法,吸收新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开展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还要在英语学科的发展动态方面有所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另外,由于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还应学习英语以外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美学、音乐、书法等,从而提高文化素养,优化知识结构,并根据教学内容,将其努力融入教学过程中,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

三、过硬的科研工作素质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高职英语教师急需提高和加强的方面是科研工作,这是高职英语教师的软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研成绩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高职英语教师在提高自己的语言与教学能力的同时,要不断充实自己,逐步掌握科研方法,具备编写教材方面的理论内容,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师应对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实践进行广泛研究,积累素材和经验,善于从教学中发掘研究课题,注意实践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用于科研实践,逐步培养自己的科研素质。要做到善教书,会科研。应该逐步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教师不是教书匠,不能光教书,而要一边教书一边搞科研、搞课题。

其实,每所高职院校校内或校外的课题和项目都较多,做出科研成绩也不是高不可攀。而许多教师怯于搞科研,尤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英语教师,主要因为教学工作量较大,完成教学任务后,难以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科研;缺乏学术研究氛围;教师能利用的图书资料较少等,从而形成科研很难的错误认识。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而且在科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自然而然就了解了该学科的前沿动态。对所研究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分析,对问题的认识就有了升华,久而久之就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必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必须搞科研,才能增长学问,提高科研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四、实现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

高职英语教师应考虑向“双师型”方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人才,英语教师在高职院校同样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人才的任务。因此,“双师型”教师并不是专业教师的专利,英语教师也应是“双师型”的,即具有“英语+专业”的双师素质特点。

所以英语教师除扎实的语言素质、教学理论及科研能力外,必须学习、了解相关专业实用业务知识。从观念上认识到,“双师型”高职英语教师还应了解一定专业领域的知识,英语已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成为为其它学科服务的科目。

英语教师要扩大视野,积极主动地了解专业,至少要对一门专业有较深的了解,使自己的教学和该专业能结合起来,做到一专多能,更好地贯彻《基本要求》。学校也应鼓励教师到企业、科研机构进行短期或中期专业领域相关技能的培训,或深入实训基地锻炼,或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实践活动等,通过诸多途径开拓第二、第三专业,加快英语教师向双师型转化的进程,而不能让英语教师老囿于在一所学校、一门课程、一本书里。

五、娴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

高职英语教师身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将更快地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领域。一支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已成为当代合格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高职英语教学所利用的现代技术主要有:多媒体及网络、语言实验室、广播、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片等。现代教育技术可达到视听结合、声情并茂、渲染气氛的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是制作多媒体软件的高手。高职英语教师通过培训,应自己制作为特定目的服务的CAI课件,具有自己的网页,并用网络进行教学,包括网上答疑、网上批改作业等。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总之,合格的高职英语教师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放的思想,勇于钻研和进取的精神,具备良好的师德、精湛的业务水平,懂得教育心理学,教学经验丰富,教法灵活并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高职英语教学逐步实现“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关键,加快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总之,随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英语教师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职教论坛,2006,(11):11-15.

教师素质范文篇4

政治课是一门培养人的科目,作为一名政治课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不仅影响到学生而且影响到国家的教育质量,影响到国家的未来。政治教师的基本素质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政治教师基本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有崇高的师德,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爱心;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了这三大基本素质,就有了一个合格的中学政治教师。换句话说,一个合格的中学政治教师,就必须具备这三大素质。

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有真诚的爱心,政治课教师更要有天使般的爱心,要懂得学生,要变成学生,才配做学生的老师。“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一样的悲哀。他没有打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到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样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住,仿佛是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而你却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了一般的伤心”。这是陶行知文集的一段话,不用做过多的解释,任何一位政治课教师应该都能够读得懂这种天使般的爱心。翻一下中外教育史上的那些教育大家,凡成功者都是具有无私的爱心的。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特别是政治课教师在日常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心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爱的行为,一定会对学生爱心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

政治课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为国家育才、振兴国家的角度来更新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把仅仅对分数的追求,仅仅对升学率的追求,变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退一步讲,培养尖端技术人才是重要的,但那必定是少数,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我国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显得重要。要知道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就是:由面向个别尖子生的教育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较好的解释。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政治课教师的作用比起其他学科的教师所起的作用就会更大一些。因此,政治课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政治课教师必须要具备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中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要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课堂教学氛围。如何创设这样的教学氛围?从教师的主导作用讲,需要教师把握好“激情度”的调控。苏霍母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急于传授知识,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冷漠的态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然而,若激情过盛,又会使愉悦的气氛流于形式。”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教师的主动教学激情,就不会有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激情。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有对学生无限的爱心,掌握好激情的调控。一是自我调控,二是对学生调控。教师自我激情的调控:课堂教学氛围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激情,若教师表情冷漠、呆板、情绪低落,学生的求知欲就会烟消云散,课堂如一潭死水,无声无息之后,一无所得,如何谈课堂效益。因此,我觉得教师进入课堂,必须容光焕发、面带笑容、充满激情,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让学生感觉到你对本学科、对学生的爱,以感染学生的情绪,唤起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上进、求知的激情,营造和谐、积极参与的氛围,使学生高效的学习。这样的氛围,课堂效益又怎能不提高呢。当然,我们教师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决不能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中去,我们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敬业的精神以及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战胜自我,调控自己的情感,将一切烦事置于教室外。

对学生激情的调控:学生的情绪会随着知识的难易程度而发生变化,知识点的难易与学生的激情度成反比。因此,要很好的调控学生的情绪论,教师必须在课前研究好学生、吃透教材,把握知识点的难度,设计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以调动起学生的激情,即把好备课这一关。课堂教学时,随时让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巧妙运用教师的激情、教师的语言,适当的提问及其他辅助手段来调节学生的情绪论。对于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始终处于平和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去学习,探讨每个知识点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和环境下积极地探求新知识。对于难度小或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此外,具有教育科研能力,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也应该是政治课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教师素质范文篇5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素质是幼儿教师进行职业活动的动力因素,它包括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感、职业信念等方面。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是否有热情,是否关心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这些都取决于他们的职业心理素质。

1.幼儿教师职业理想坚定

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是以对幼儿和幼教事业的热爱为核心,是教师需要具备的首要素质。从选择幼教职业的原因来看,高达81%的教师是因为“喜欢孩子,喜欢当老师”,8%的教师是“谋求一份职业”和“其它原因”,只有3%的教师是服从他人安排。作出第一种选择的教师,他们的专业思想比较稳定,工作热情高,愿意主动尝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喜欢和孩子在一起,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功感和价值感。而作出后三种选择的教师,他们选择幼儿教师大多是迫于无奈,屈服一些现实条件,如专业要求宽泛,学历要求不高等,这些老师的专业思想一般不太稳定。由此可见,少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爱程度还不够,职业理想摇摆不定。

2.幼儿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比较模糊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一般是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信念系统,它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也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24%的教师认为是为“家长和社会服务的”,20%的教师认为自己是“幼儿游戏的伙伴”,38%的教师认为是“教给幼儿知识的教育者”,18%的教师认为是“引导幼儿发展的专家”。这四种选择反映了四种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它们分别是服务型、玩伴型、教育型、专家型。第一种价值观是重服务功能;第二种忽视了幼儿教育本身的教育性;第三种价值观是教育型,重知识的传授,但容易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第四种是专家型,引导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强调了幼儿教育本身的专业性。很多幼儿教师潜意识也有这样的认识,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的工作并不具有专业性,也没用清晰地认识到它的价值,这样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动力,工作效能感低下。

3.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高

从统计结果分析,咸阳市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高。67%的教师“非常满意”现在的职业,只有7%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现状“不满意”。通过分析得知,对自己职业非常满意的老师90%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他们当初的职业理想也大多数是幼儿教师,他们喜欢孩子,对幼教事业满腔热血。对于二次择业的态度,一半以上的老师“愿意继续从事幼儿教师工作”。

(二)幼儿教师的知识素质

幼儿教师应掌握哪些知识?林崇德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就是五大领域的知识等,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条件性知识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入门知识。从本次统计的结果来看,19%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五大领域的基础知识和课程设计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这部分老师都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没有接触过系统的五大领域课程。49%的老师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境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缺乏反思,缺少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32%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学前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影响学前教育的相关因素等知之甚少。对于幼儿教师缺乏知识素质这一情况,培训无疑是可行的最佳方法。从培训的频率来看,44%的教师经常参加培训,培训层次以园本培训为主,54%的教师偶尔参加一些培训,只有2%的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

(三)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

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游戏活动的引导与支持能力、教育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能力、观察能力、保育能力、技术能力、艺术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来看,69%的教师通常做法是“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27%的教师是“按照教材的内容”,“按照家长的需要和要求”和“按照社会的需求”比率都是2%。

二、幼儿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咸阳市幼儿教师的素质状况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很多教师的职业理想都非常的清晰,多数教师能使用探究法,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到幼儿教师素质状况与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差距还很大,比如,很多老师缺乏实践性知识,而这种知识存在于教师以往的经验中、现时的身心中、未来的计划和行动中,贯穿于教师实践的全过程,有助于教师把握现在、重构过去与未来。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严把幼儿教师“准入”关,制定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幼儿园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及以上文化程度,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这些教师能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在校期间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职业信念。

(二)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优化培训方式。加强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要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教师每个培养层次培训的主要依据,完善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课程,重视观摩质量。

教师素质范文篇6

为了方便考生参加考试,经市教育局再次讨论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最后一次考试考点设在各个县市区,考试时间为**年11月17日。根据市教育局有关要求,现将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补考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补考报名工作

(一)补考报名对象

凡未参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理论统考或理论统考成绩不合格的在职小学和初中教师(**年毕业新教师除外)。本次考试是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最后一次考试,以后不再举办补考,请各学校师干训负责人务必要认真核对本校教师参加考试情况,组织好补考对象的报名工作。

(二)补考报名方式

请各学校于11月8日前将本校补考人员名单以电子邮件形式上交给学区师干训负责人,学区和直属学校师干训负责人汇总好补考人员名单于11月9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上交县进修校培训处(联系人:杨老师,联系电话:)。因时间紧迫,请各师干训负责人务必按时上报补考人员名单。

(三)报名表格下载

各学校报名时必须按照规定表格填写补考对象各项信息。(报名表格见附件1)

二、补考具体安排

(一)考试地点:**县教师进修学校(灵溪镇山前路133号)

(二)考试课程与时间

**年11月17日上午

8:30—10:00

《师德与教师职业》

**年11月17日下午

2:00—3:30

《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

**年11月17日上午

10:30—12:00

《E环境下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

**年11月17日下午

4:00—5:30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三)考生须知

1、进场时间:考前10分钟(第一场考试考前15分钟)。

2、进场证件:凭本人准考证和身份证方可进场,两证缺一则不予进场。

3、进场提示:除携带必备的考试文具外,其它一切物品不准带入试场(试场设有放包处)。否则,查明携带取消本科目考试成绩,使用夹带取消当日考试所有成绩。

4、进离场时间:开考15分钟后禁止进场,开考30分钟后方可离场。

5、1957年11月17日前出生的教师为开卷考试对象,其他教师为闭卷考试对象。

(四)考试复习提纲下载

请各位考生及时下载考试复习提纲,做好复习迎考准备。(考试复习提纲见附件2、3)

教师素质范文篇7

关键词:教师文化;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自我认同;社会认同

文化是软实力,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文化以其特有的约束力,以一种潜在的方式能动地作用于职业教育。发挥教育文化对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社会其他亚文化,如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等。各种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通过选择、传播和创新的方式与上述文化对接,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要面对文化整合和冲突问题,积极探索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方法,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困惑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及其能动作用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

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的职业发展,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使命决定了学校要以文化建设为桥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进而了解社会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办学,促进学生就业。可以说,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是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手段。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宗旨是要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个体所独有的特质,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是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灵魂。职业教育文化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它与一般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职业院校文化与一般学校文化、企业文化都是亚文化,区别于企业文化,职业教育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区别于教育的一般文化育人功能,这种文化育人功能是在校企合作、生产与教学的配合中形成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在于职业性、育人性、先进性。

(二)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能动作用

文化具有能动性,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化。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是增强师生自我认同,增进学校办学实力,促进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过程。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的能动性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能够促进个体充分就业。打造职业学校文化育人特色的前提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参与工学结合过程中,行业企业文化陶冶了他们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志趣,促进其职业认同。由于职业认同感的发展和在此之上建立的职业承诺与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职业认同感的发展不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形成以企业经营流程为导向的现代企业文化的前提[1]。文化认同促进学生的职业承诺,自主发展职业能力。一旦学生对口就业后,就会胜任职业岗位并依托职业岗位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另一方面,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能够增强教师的自我认同,促进其自主专业化。职业教育教师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或行为方式是教书育人,让每一个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教师的使命。以教师为桥梁促进学校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主动与企业积极互动,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认识、接受和认同行业企业文化,进而能够传递、传播并创新行业企业文化。以教师为桥梁促进文化融合的过程是教师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促进自我认同,自觉增强能力和素养,自主专业化的过程。

二、以“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构建职业教育特色育人文化的可行性

(一)构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需要遵循校企文化对接的机理

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组织文化,从组织性质上看,企业是营利性机构,企业文化建设旨在增强利润。学校是公益社会组织,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不具有排他性,它追求人本性、服务性。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和学校在组织性质上最大的差别是企业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两种文化在对接中不可避免有文化冲突。如果光从企业的伦理性和社会性角度要求企业与学校合作,该合作不会持久、深入。“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2],坚持以人为本、互利互赢的原则,找寻两种文化共同的目标价值取向,职业院校把育人与为企业生利有机融合起来,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两种组织文化就有了对接的可能性。

(二)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能够避免组织文化对接中的文化冲突

以校企双方的利益获得为基点建设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关键要避免文化整合中的文化冲突。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文化随着企业文化的输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避免消极文化冲突,使之相互吸收形成新文化,构建学校文化育人特色,而不是文化的融化或替代对方。为避免后一现象的发生,丧失学校文化的教育性,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代表着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心,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潜在而深刻的。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其中,教师是核心,教师是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传承者和创新者。构建先进的教师文化,就会形成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文化发展。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学生自主性的文化活动可能偏离方向,或者无法保持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困难,制约教育文化对校企合作能动作用的发挥。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具有生利的经验、生利的学识以及生利的教授法[2],职业教育教师的鲜明特点是“双师”素质,这种素质结构决定了教师具有一定的育人能力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具有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教师不会盲目陷入“文化自大”或悲观的“文化失落”中,教师的文化自觉所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驱动他们自觉自主地穿梭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桥梁,不断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同时,教师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也激发、感染企业员工、学生模仿学习,积极作用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先进“双师”素质教师文化的方略

(一)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增强了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和文化的教育性。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前提是学校应具有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职业学校就开始着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遇到的困惑问题是“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概括地说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通过选拔、引进或柔性引进等形式充实师资队伍建设,其优点是能够快速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缺点是外部寻人难,高级人才引进需要投入成本。同时,如何通过管理促进新教师提升“双师”素质,促进新教师、新引进人员尽早融入教师群体,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是个难题。另一种做法是通过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针对学校教师类型的多样性和教师来源的多渠道性,学校采用“内容———针对”模式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使之成为承载“双师”特质,具有“双师”功能的教师个体。对于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着力对他们进行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引导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需求相适应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分类培训能够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约束激励教师由被动参与到主动促进校企合作

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脊梁,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规范。制度的外延包括调节人与人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人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3]。建立健全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能够约束和激励教师由被动的、消极的企业实践,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有效的企业实践。制度建设并不等于制度文化的形成,只有当制度内化为组织成员行为及其背后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并且,这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具有先进性、体现群体的认同性和组织意志时,才能成为师生的观念文化,进而深入地影响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能动地作用于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不仅要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了解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革新情况。同时,要作为主体为企业服务,并参与企业建设和发展。为制约和激励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与企业互动,并在互动中发挥育人作用,学校要完善教师到企业兼职、教师发明专利、技术研发等企业服务制度。教师获得积极的直接体验,教师效能感就会增强,而这能够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校企文化自然融合便会生成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三)培养教师创造性人格以便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如果不具有创造性人格,就难以参与高级形式的企业服务之中,也难以发挥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只有培养教师不断生长创造性人格,才能使之具有创造的勇气和力量,为企业和学校“生利”,才能促进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保持教师文化的先进性、教育性,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应关注优秀教师群体,发挥优秀教师的表率作用,引导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创造性活动,养成创造性人格。学校帮助教师制定终身职业发展规划,明确每个职业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制定优秀教师评价标准,以“标准”引导教师自觉生长创造性人格,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教师文化建设也就有了活力。文化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以特色文化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以此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作者:杜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劳耐尔.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赵志群,吉利,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8.

教师素质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挑战应对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挑战。教师教育应积极寻求应对举措:调整院系设置、研究并设置新型综合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与前七次课程改革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不只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修补,而是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它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为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所以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作出应对举措。本文分析我国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反思目前教师教育存在的不相适应的问题.以期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 (一)新课程挑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教学观和课程观两方面。传统的教学观强调的是“输入——产出”。即单纯追求“知识传递”,追求教师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以求得高效的“产出”;新课程的教学观强调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解释信息,主张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传统的课程观念是“课程即教学的科目”、“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把课程看作是静态的、外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只是接受、存储前人发现的知识:新课程观念认为课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际遇”中动态生成的,教材只是学生和教师发生“际遇”的文本。课程是内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创生者。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总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怎么教”,而且要关注“教什么”.r即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自主权,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专业自主权。 (二)新课程挑战教师的传统教学行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学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是接受性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行为主要是传授知识。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变革,而且也引起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其中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受重视,不仅要求所有学科要渗透探究性学习。而且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专门设置了一个新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课程,从而保证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必将使“一言堂”、“满堂灌”、“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探究”等落后的教学方式逐渐在基础教育领域中被摒弃。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 (三)新课程挑战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都是分科设置的,所以,作为教师只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就基本上可以胜任教师工作了。但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综合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等新的课程类型。这样就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工作了。新教师必须具备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具体表现为:应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和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应具备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应具有更强烈的现代信息吸收欲望和更熟练的处理能力:应具备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开发社会广泛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课程专业能力:应具备注重师生互动,具备组织并推动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的能力:应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从而促进自己的教学进行不断改进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教师教育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举措 培养能够满足基础教育需求的教师是教师教育生存的根本。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必然对教师教育提出新要求。教师教育要意识到这种危机,不改革不仅不能发展,甚至不能生存.应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努力在改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调整院系设置。研究并设置新型综合专业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根据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中小学的需要而设置自己的专业。由于中小学的课程都是分科设置的,教师教育的专业相应也是分科设置的,凡是中小学设置的学科,教师教育都有相应的专业。但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教育应该设置相应的综合专业,以培养综合课程的师资。 综合专业一般专业跨度比较大,如“综合理科专业”就由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专业融合而成,“综合文科专业”则由政教、历史、地理三个专业融合而成。所以综合专业的设置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研究教材的编制、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等一系列问题,不能匆匆上马。目前采取的策略是通过“主辅修制”和跨学科选修制来培养一些综合课教师,但这只是权宜之计。长远的对策是调整教师教育的院系设置,积极探索研究并设置新型的综合专业。具体地可由部属师范院校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实验,从而为新型综合专业的设置提供可行的方案。 (二)调整课程体系 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的需求,依旧存在着课程设置的功能定位不准、教师职业性质体现不明显、课程内容“旧、窄、空”、课程结构失衡等弊端。致使培养的教师规格单一,知识面狭窄,科研能力和综合教育素养也较差。针对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具体地可进行如下课程方面的调整与改革: 首先,降低学科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比例。据统计,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中博雅知识的课程比例为总课程的2O%一30%,其中人文社会学科“清一色”为政治理论课.自然学科的比重也非常低。结果,由于学生通识知识欠缺,很难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而在美国的四年制高等学校中.通识教育课程通常占到总学分的33%一40%大约有86%的高校明确要求学生需修习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见在这方面中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和综合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我国的教师教育应降低学科专业课的比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 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中,教育专业课程不仅门类少,而且所占的的比例也极低,教育类课程低于总课时的10%,而在美、英、日等国家却分别达到总学时的40%、33%、20%。我国的教师教育由于教育类课程的欠缺,所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素养欠缺,他们普遍对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反应冷淡,看不到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谈不上主动的反思。新课程改革提出我们培养的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而且必须是“研究者”,必须是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以及不断解决问题的学者。而我们目前教师教育中开设的教育类课程远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所以,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例,特别是要增强课程论、课程设计等课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提高学生的课程研究能力打下基础。 其次,适当减少学科课程,增加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的课时比例。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学科课程多,而活动课程少.而这些极少的活动课程很多还流于形式;学科课程中分科课程占的比例过大,而占极少比例的综合课程大多数是本专业内的综合,跨学科的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很少。这种状况阻隔了知识间的联系及运用,使知识经常处于无序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所以在教师教育中必须增加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比例,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以后很好地适应工作(担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课的教师)提供一定条件。这方面发达国家有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院的本科学生都要选修自然科学、综合文科等综合学科。 (三)积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传统的教师教育分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以接受式为主,以继承和接受前人积累的遗产、学习已有知识为主要目标。新的课程改革推出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合作以及独立探索获取一定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很强的实践和操作性质。如果他从未接受过新的教学方式的训练和熏陶是很难掌握新的教学方式的。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借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其实,美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就十分重视这些现代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他们的教师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分小组或独立承担一两个研究项目。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 那么我国的教师教育怎样来推行这些现代的教学方式呢?首先,学校要形成教学改革的氛围,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看科研,而且也要看教学,教学和科研同时抓,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对在教学改革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要进行奖励,并在职称评定中加以体现。其次,教研室要真正发挥教学研究的作用,教研室要经常组织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听课.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及先进教学经验的推广。第三,各院、系要经常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研讨班、讲习班、专家讲座和学术研讨会,让专家和教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最新学术信息,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参加,互相交流。

教师素质范文篇9

一、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时间的不可复制决定了教育的不可复制。因而作为教师,应以高度负责精神,给予教育对象全面而充分的关注,诸如思想的成长、思维的开拓、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思维方式的习惯性选择和突破性建设等等。应该说教师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是对教育客体、对国家、对民族的负责行为,应是首要具备的素质。

二、具有认知能力

语文能力强调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剖析,对人们的道德情操、价值标准的建设。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语文教师就需要认知社会现象,掌握正确的观念,确定符合时代社会需要的价值标准,尊重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个性光辉。

三、具有及时更新知识、终身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要想使语文真正服务于当代、未来,面对当今社会的瞬息万变的风貌,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不至于抱残守缺。

四、不仅有组织教学的能力,更强调综合能力

教师素质范文篇10

一、目前林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现状

随着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等林业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高等林业职业院校数量不断增加。随着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对林业高职教师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大,对高职师资资格、素质的认识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职教师资队伍中也出现了新一轮的结构失调和匮乏的局面。目前林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历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从事林业高职教育的主要有5类,即:一是普通本科院校举办二级学院,二是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三是由中等林业专业学校独立升格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四是几所中专学校合并升格的高职学院,五是中专学校与高校联合举办的高职班。这些学校除极少部分新建的独立设置的职教学院之外,大部分高职学校都是其他种类的学校转制而来。这就使高职学校的教师的结构和素质从一开始就带有转制的特征。而从事我国林业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师主要来源于4种渠道:

(1)原在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大学从事教学工作的;

(2)具有高等文化程度,在企业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

(3)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分配来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4)极少数在国外培训过的从事职业技术教学的博士生。

4种来源中,前2种占90%多,由此导致高职高专师资的素质存在许多不足。与前几年相比,虽然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在学历层次、业力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教师队伍中学历层次还是较低,多以本科为主,高学历的专业教师数量偏少。研究生学历人数偏低、稳定性差。据有关部门2006年对全国14所高职高专院校的任课教师调查表明,具有专科及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0.75%,本科毕业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05%,硕士学位的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7.8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0.39%。离教育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合格要求: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比例为15%的标准还相差较远。根据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到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就应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更是相差悬殊。据调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越来越多,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硕士生的就业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研究生学历人数偏低、稳定性差的问题将逐渐不存在。而突出的问题仍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师资来源较单一,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实际经验不足

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现状中,教师的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许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本身就是从各学科转型过来的,许多教师来源仍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从生产第一线调入的数量很少,没有经过生产第一线的锻炼,对生产第一线的情况不了解、不熟悉,上课满堂理论,没有扣紧专业实际,连一些基本的实验性操作都没能演示给学生看。可见我们的大多数教师实践能力、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来先天不足,再加上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在实践技能方面缺乏优势和特色,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师生比不合理,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少

据对10所林业高职高专院校调查,生师比普遍达到21:1。近年来各校都采取了措施,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使生师比情况有所改善,但还很不均衡,生师比最高学校竟达到31.3:1,生师比最低的学校已经是15.9:1。从高职高专教师承担的任务来看,不仅有传统的理论教学任务,而且要承担实践指导的任务,还要下企业蹲点学习和开发项目的任务。由于生师比偏高,致使高职高专教师疲于应付日常教学工作,难于满足多方位的要求,以至于许多教师本身就缺乏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实践工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少,“双师型”教师比例远低于实际要求。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50%。教育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型”教师比例合格要求也是50%,这也是我们林业高职院校的弱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能迅猛发展,除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需之外,更为本质的原因在于满足了经济发展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所提出的大量需求,而目前这种师资现状,必然影响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发展,也必然影响高职高专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功能。

二、高职高专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的依据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独特性。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这种教育的办学模式,强调实用性,注重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的主体是教师。高职教育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就要靠应用型、技能型教师来完成。是否建立起一支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是否与不断发展的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紧密结合,更新和提高“双师”素质,丰富教学和科研内容,对于搞好高职教育、办出高职特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要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高等文化知识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备“双高”特色人才为目标。要求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必须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课程结构必须突出职业特点,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并注重综合实用技能培养;强调以能力为中心构建教学模式,面向一定的专业岗位,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的智能型、技术型人才。所以,作为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的主体——教师,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培养“双高”特色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较娴熟的职业实践技能和操作示范能力。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应该是我们理解与把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二)要依据我国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高职院校情况较为复杂,有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民办高校改制,也有普通本科院校举办的,还有相当部分为中专学校升格组建的,教师队伍情况各异。但共同特点是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他们有的即没有受过职业师资的专门训练,也未经过国家统一组织的、严格考核标准的专业技能资格认定,虽然他们掌握了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在专业技术能力方面和工程实践经验方面存在较大缺陷。

(三)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的成功经验

“双师型”教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独创名词,虽在国外职业教育界尚无相应的概念,但他们对职业教师(指在职业院校从事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师)的要求却同样蕴涵了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素质条件。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录用职业教师在学历、实践技能、实践经历以及相应执教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同样体现了职业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对职业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必须返回到社会进行实践,或定期为社会解决技术问题,或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提出明确要求。例如美国要求职业教师应取得学士以上学位,对所教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规定,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受过教育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培训,有5年左右的专业实践经验,并要求专职教师受聘后,参加相关的专业协会,以保证能及时了解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德国规定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毕业水平,具有2年以上的实践经验,同时还须经师傅学校培训获得有关证书。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政府应在舆论上、政策上、经济上加大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扶持力度从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际情况看,“双师型”教师培训保障机制远远没有到位,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紧缺,经费紧张。在培训经费保障上,教育部提出“应增加高校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高等学校应在教育事业费中安排专项费用用于教师培训”。《江苏省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也明确规定培训专款不得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2.5%。但这些规定要么未能落到实处,要么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美国,公司一般拿出其销售收入的1%-5%或其工资总额的8%-10%用于培训工作。要使整个培训保障机制良好地运行,高校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政府的各项规定,要从自身发展和实际需要考虑,确保教师培训经费和时间,打造高校持续竞争力。政府要在全社会,尤其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应形成争当“双师型”教师的风尚。要把“双师型”教师的重大作用提高到“技能兴国”的高度认识和宣传,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社会地位。国家应建立“双师型”教师评审指导委员会,尽快制定“双师型”教师评审标准和办法。同时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的建设。由教育部牵头,组建培养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基地,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双师型”教师做教员。进一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高职高专院校广大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还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定期召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讨会,进行学术讨论,举行技能表演等。这些论坛和表演可以跨省跨国进行,质量要高,层次要高,效果要好。要有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为“双师型”教师的健康成长搭起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