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0:39:28

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范文篇1

关键词:IPQ;德育教师;素养追求

IPQ育人模式是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推出的2009年教改实验项目,“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模式”,英文是IndividualizedVocationalEducationFocusedonImprovingProfessionQuality,简称IPQ教育模式。IPQ可以用“1+X”来表达。“1”指一个核心,即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X”指多元化的发展路径。“1”是以专业为依托,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根基;“X”是兴趣、爱好、特长、强项等,是开辟学生职业生涯新境界的利器,是促进学生事业更好发展的翅膀。[1]IPQ育人模式的推行需要包括学校、部门、教师在内的每位成员的努力,其中德育教师就是这一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因为“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因而在IPQ模式中处于核心的核心地位,IPQ对德育教师的要求标准也就区别于一般德育教师。

一、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师的应然标准

IPQ育人模式需要德育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全人的观念、专业的素养、改革的热情和科研的根基。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标准。(一)与IPQ文化相契合的师德素养。IPQ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这些个体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因此,德育教师首先要注重提升自我修养,以“若水”文化为基础,培养“齐心、坚忍、包容、润物、灵活、沟通”的习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念,认识自我,开发自我的潜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润物育德,提升师德素养。(二)与IPQ内容相匹配的专业素养。IPQ要求德育教师能够利用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并制定可行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引导学生“过道德的生活”中让学生体验成功,进行过程性、多元化评价;创建自己的个性化空间并吸引学生参与,进行素质拓展,将“1”化到“X”中;了解专业、走进专业,在德育教学中贯穿专业素养的培育,将“X”融入“1”中。(三)与IPQ发展相促进的教科研素养。IPQ模式要求德育教师也要向着“双师型”教师发展,本着“贴近学生专业”的原则,探索专业特色、挖掘专业中的育德点,搜集专业中的德育素材,思考专业教学对德育的影响、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并总结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师的实然状态

由于对IPQ模式的不理解或个人认识的不到位,现有的德育教师并不能达到应然的状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重知轻文:没有文化的德育教学。职业学校的德育学科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思想概论》等内容,涵盖了道德、法律、政治、经济、心理、国情、时事等知识。因此,不少德育教师将自我定位为“思政教师”,认为其教授的是“知识”,影响的对象是学生的“思想”而非“道德”,于是采用了灌输式、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德育课演变为说教和训导,严厉刻板、道貌岸然的背后是文化枯竭的恐惧,全然忘了“齐心、坚忍、包容、润物、灵活、沟通”的若水文化以及该文化对人的推崇。(二)重纲轻人:没有变通的德育教学。教学固化、不愿变通。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多数德育教师照搬教学大纲的三维目标,目中有纲却无人,脱离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缺乏对学生职业和专业的关注与融通;在教学内容上,多数德育教师只关心教材的内容是否完成,一个教案/课件用终身,全然不关注不同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的发展需要,更不会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补充有时代性、职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德育教师常采用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方法,但实质上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学情境与学生的职业情境不相关;在教学手段上,近年来热度居高不下的信息化教学,在日常教学中也只限于PPT、音频、视频的播放,缺少对共性问题的统计、对个性问题的挖掘。总之,不愿意走出舒适区的德育教师们乐于在固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上单向陶醉,本应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无法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不仅沦为“客体”,甚至被物化为“物体”。(三)重术轻道:没有根基的德育教学。德育课内容广泛、概念抽象、理论性较强,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各种公开课、教学比赛中,德育教师热衷于对形式和技巧的追求,课堂或很现代、或很热闹、或很煽情,看似改变了“一言堂”的枯燥性,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专业属性,教学浮于表面、不追问“术”之后的“道”之意义,远离学生的发展,不去想这节课在学生职业乃至人生发展中的价值。

三、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师的素养追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师也应以此为目标,追求自身的素养提升,进而帮助学生实现素养提升。(一)汲取若水文化,提升师德素养。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师须修炼出“善利万物”的能力和境界,有避高趋下的谦逊,有奔流到海的追求,有刚柔相济的能力,有海纳百川的大度,有滴水穿石的毅力,更有洗涤污淖的本领,方能以“齐心、坚忍、包容、润物、灵活、沟通”为宗旨,引导学生感受文化、在文化中生活,融于文化、过有文化的生活。师生共同在文化的濡染中形成文化,在道德的惯习中形成道德,如此才能为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打下基础。(二)努力走向双师,提升专业素养。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师须有自己的个性,并以自己的个性带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须树立纵横交错的教学理念,即纵向上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近期目标,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期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长期目标,为学生构建适合的德育课堂。横向上要打破课堂教学的场域,运用专业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乃至区域文化对学生进行多重熏染;树立全人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征,关注学生的专业特点,将专业资源融入德育教学,构建有专业特色的德育教学模式,做有专业特色的德育教师;改进教学手段,积极参加课堂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各种竞赛以提升专业技能,并将这些技能融入日常教学,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学习素养、专业素养等“X”素养的形成;深入分析德育课程的内在联系,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德育教学课程与岗位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综合考虑课程内容的筛选、侧重以及覆盖问题,多维度、多方向地对已有课程内容重新组织设计,实现课程内容的更新,促进关联知识的综合化。密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联系,加大实践课程比重,构建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学科跨界课程,培养学生敏锐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获取不竭动力,提升科研素养。教科研是教师和教学发展的不竭动力。育人模式下的德育学科要实现“学科教学”向“德育教育”的转变,以学生个人素养提升为中心,促进学生的价值观、职业素养、必备品质、关键能力的提升。德育教师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就业需求以及实际状况,立足学生个人成长及职业发展需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如通过模拟情境设置,在体验中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通过矛盾冲突引入,在对比分析中进行价值澄清;通过活动自主探究,锻炼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力,体现德育教学的生动性、鲜活性、针对性、实践性。在此基础上,德育教师需要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紧扣时代脉搏,对教学实践进行审视和反思,做到由知及文、由纲及人、由术入道,掌握IPQ模式下的育人规律,以师德素养为目标,以专业素养为框架,以科研素养为基础,达到IPQ模式下德育教师的应然状态。

参考文献:

教师素养范文篇2

信息化教学对每个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突破。过去的教学是通过黑板板书或者相关的教具及相关的实验,给学生进行教学。可以说,教材、教参、实验、黑板的传递信息是教师过去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的使命是尽可能将教材中的内容传递给学生。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需要追求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教学新资源,提高教学容量,促进教学课程改革。追求信息化,可通过创建微课甚至慕课,结合教学平台,如超星教学平台、云平台及学校校园网本身的教学平台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和理解教学内容本身和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将现实或具体的环境中抽象出具体的教学问题。特别是生活化的资源可在教学中直观的展示,实验教学在教学平台的展示,往往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有效,学生之间的协作方式更加流畅。而要达到这种教学方式,作为教师,在信息化的时代,则无法逃避这种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合理的备课,把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实现教学精彩化,创造出更多的教学新资源。

二、坚持教师素养化,夯实教师原本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代给教师的定位是传授知识,但是在当今的时代,由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的素养更应该是全方位提高,充分夯实教师的原来本质.新的素养如何养成,笔者认为不妨从教法到学法的信息化改变做起,以公开课教学为例,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可结合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的飞跃,当然在教学中仍然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展开,让学生在信息化的情境教学中,真正把知识汲取,通过学生的认知、思索、理解,从而实现公开课教学的突破。其中教师的主线工作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丰厚的讲解,知识点的剖析、教学方式的评价,学习知识的线索串联,且立足学生的个性与需求,建构对话、讨论、翻转课堂、合作与研究的课堂,这就充分培养了教师的新素养。构建微课以及慕课,甚至是建设云平台的教学资源库,这些都是新时期对教师新素养养成提出新要求。因此对教师提出以下一些要求:过去的教材和教学对教师来说是尽量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再尽力传递给学生,但是现在教师则要从多个方面构建教学资源,形成丰富的一堂教学课,特别是需要从生活的情境中去寻找教学内容,或者是将已有的教学资源能够返回到生活中去,实现教学方法的新突破。

三、寻找教师素养点,探求教师个性化

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教师素养的养成是绕不过的话题,且教师新素养的养成要和时代的步伐一致。如何寻找到教师的素养点,笔者认为应该结合教师的专业、教学及教学研究来展开,且要结合教师的个性特点培养每个教师的新素养。教师的个性发展是教师新素养养成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育管理、教师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得到改变与发展,是教师新素养、新知识、新教学、新生活的综合体现。一个优秀的教师常常具备有独特的个性,并且把这种个性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行为和风格,凸显教师的新素养。教师的个性化特色是一个教师能够成为优秀教师的宝贵资源,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样的资源,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解的深刻化,有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有助于学校的发展。寻求到教师的素养点,更是适应新时期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需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充分激发教师自身的源动力,要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平台和支撑,这样教师才能敢于尝试,敢于思考,不断超越,形成更鲜明的独立人格、鲜明的教育思想,对课程、对学生有独特的理解与思索,实现教师新素养的养成。

四、探索教研新模式,提升教师新素养

教师的发展也就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如何让教师本身的素养得到最大的提升,从而让每个教师能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动作用,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教研活动是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交流相互提高的一种方式,也是促进教师新素养养成的一种重要方式。笔者认为教研形式多样化与深度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讨,在合作中交流,在教学中研讨,在探究中创新,在实践中提高。建议通过以下的教学研讨来促进教师新素养的养成:一是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可以以课题研究来探索教研活动,即化解教学瓶颈,重建教学范式,通过示范课的引领,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要重视基于网络的教研,充分利用信息化,使课堂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丰富化,让学生对学习有更浓厚的兴趣。三是要充分研究“他人”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学习各地的优秀教学课例,在互动中交流启迪教师的心智,享受合作交流的快乐,在思辨中促进教师的反思与建构,全面提升教师的全方位素养。

五、关注教学反思性,发展教师新途径

教师素养范文篇3

[关键词]城乡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素养;英语专业;教学法;教学技能

一、研究背景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于2019年10月启动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与基本均衡发展所要求的“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比,优质均衡发展对教师教学素养有更高的要求。薛正斌[1]认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是否均衡;邹蓉[2]指出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优质均衡包括教师结构、教师素养及教师培训等三个方面,其中教学素养包括职业精神、专业知识与核心能力等;徐志华[3]认为英语教学素养是英语教师通过有效教学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素养,是教师运用教学理论方法设计教学和组织英语课堂活动的能力。学者们或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研究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3],或以农村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职业素养现状[4],而从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教学的角度对城乡优质均衡发展进行研究的比较鲜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广东省汕尾市C区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现状,着重分析城乡两地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专业教学法与英语专业教学技能两个维度共八个方面的使用差异,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基于调查目的和对文献的查阅,本研究提出的问题有:城乡两地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专业教学法的使用情况上有无差异?城乡两地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专业教学技能的使用情况上有无差异?本调查的参与者为广东省汕尾市C区的在职小学英语教师。课题组抽取汕尾市C区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参与者中城区教师占53.77%,乡村教师占46.23%。根据调查目的,笔者通过问卷星软件自编问卷《汕尾市C区小学英语教师现状调查》,经试验后于2020年10月9日通过微信向广东省汕尾市C区的小学英语教师发放,于2020年10月23日回收问卷107份,其中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达99.07%。调查问卷第一部分为教师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共16个Likert五级量表题,选项中的数字1到5依次代表对题目的观点“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问卷可分为职业精神、英语专业教学法使用情况及英语专业教学技能共三个维度。另外,为更好地分析可能存在差异的原因,笔者采用UNSTRUCTURED问题的模式,随机抽取8名参与者进行访谈。本研究第一阶段为问卷题的信度检验。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的分析,职业精神、英语专业教学法使用情况、英语专业教学技能3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66、0.840和0.865,表明数据均达到统计要求,可用于进一步分析。同时,整个量表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791,说明整个量表和三个维度的内在一致性较好,数据结果可信,可用于进一步分析。第二阶段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城区、乡村两地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专业教学法、英语专业教学技能两个维度共八个方面的差异,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重点对比分析汕尾市C区城区、乡村两地小学英语教师目前在英语专业教学法、英语专业教学技能两个维度共八个方面的使用差异。完成问卷数据搜集并信度检验后,笔者分别用情景法、听说法、全身反应法和语法-翻译法四种方法来对比城区、乡村两地小学英语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法使用上有无差异;用英语游戏辅助教学、英语故事辅助教学、简笔画辅助教学和英语儿歌辅助教学四种技能来对比分析城区、乡村两地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专业教学技能使用上有无差异。

(一)英语专业教学法使用情况的比较

英语专业教学法是英语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的依据。本调查参照何广铿[5]在《英语教学法教程———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外语教学法的阐述,并结合笔者前期对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调研,选用其中语法-翻译法、情景法、听说法和全身反应法共四种小学英语教学法,对比城区、乡村两地的小学英语教师的使用情况。笔者分别对每一种教学法作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城区、乡村两地小学英语教师在情景法的使用情况上有显著性差异(t=2.499,df=104,p<0.05):城区小学英语教师明显比乡村小学英语教师更经常使用情景法进行教学(MD=0.386);在听说法(t=1.198,df=91.492,p>0.05)、全身反应法(t=0.861,df=104,p>0.05)和语法-翻译法(t=-1.695,df=104,p>0.05)的使用上无显著性差异(见附表1)。情景法是以结构主义语言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学方法[6]。在情景法教学中,教师作为语言楷模,是学生模仿的对象,需要以正确、标准的英语去设计学习情景,用英语组织教学、解释项目和布置作业[5]。由于情景法要求教师使用课堂用语进行全英教学,不鼓励母语翻译,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开口,需要增加听说环节,因此与其他教学法相比,情景法对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有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部分乡村小学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等原因,每年只能吸引少量优秀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到乡村教师队伍中来。问卷题目“我是否毕业于英语专业”检验的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匹配度。通过交叉分析可知,乡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匹配度(63.27%)低于城区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匹配度(73.68%)低。尽管部分教师通过函授或培训等形式进修,但专业知识学习欠缺系统性和实践性。通过访谈可知,该区多年来专任的小学专业英语教师在2017年以前出现“奇缺”的现象,许多小学英语教师从小学其他学科转岗而来,缺乏职前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训练、发音不标准、英语口语表达水平有限、对英语专业教学法掌握不够系统、英语教学设计及实施经验不足,导致他们不敢大胆地在英语课堂上创设情景,无法保障英语教学质量。可见,英语教师的专业匹配度一定程度上影响情景法的使用。

(二)英语专业教学技能的比较

教师素养范文篇4

一、乡村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的时代诉求

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乡村教育能否抓住机遇成功转型升级成为其中的焦点。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灌输着“读书是唯一出路”的应试教育思维且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学校没有美育教师也几乎不存在美育课(音乐、美术等)。教师只重视成绩而忽略学生对于“美”的渴望,学生在学校里整天埋头苦学几乎感受不到“美”的存在。但是乡村学生真的只需要学习不需要美吗?事实上,他们需要,甚至比那些城市学生更需要“美”。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也是以美“育己”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必要条件。(一)现实需要:乡村学校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育人目标。早在民国时期,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五育并举”思想,然而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的影响,“五育”之间并没有得到相对均衡的发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的当前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劳面临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不平衡问题。事实上,这种不平衡问题在乡村学校教育中更加明显,特别是美育更加不受重视。乡村教育的质量体现在重视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养[5],综合素养不仅仅是指成绩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人品格、道德水平、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这些素养的提升不能缺少美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育人体系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可以辅德、益智、健体、促劳。美育也是一种无形的感化、浸润式的教育,它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和多么复杂的手段,有时只需要一个来自心灵的感应就可以体会到美的存在。美育也不局限于艺术门类,可以融合在各个学科之中,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6],例如语文的诗词之美、数学的几何之美、英语的语言之美等等。因此,乡村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美育的贯穿与融合,更离不开乡村教师“以美施教”“以美育人”能力的提升。(二)内在需要:实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育己目标。乡村教师是新时代乡村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乡村教育发展的质量。当前,乡村教育除了要建设一批稳定扎根乡土的师资队伍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乡村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涵盖面很广,除了老生常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素养之外,还应该具备审美素养和审美教育的能力。因为“以美育人”的前提条件首先在于教师自身是否对于美有足够的掌握和判断美的能力,其次才能评判其是否具有“以美育美”的审美教育能力,如果教师自身对于美没有精准的把控能力,也就很难实现以美育人的育人目标。好的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根本所在,甚至可以说,好的乡村教师就等同于好的乡村教育[7],乡村教师的整体质量代表着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也代表着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也正是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其前提条件在于教师是否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准。提升乡村教师的美育素养,先达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育己目标,再实现以美育人的乡村教育培养目标,其宗旨是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服务。(三)战略需要:助推乡村振兴达到全方位发展的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教育振兴占有核心地位,教育可以制约或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优秀教师作为人才支撑,并且需要教师来培养更多乡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使更多人才汇聚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力量源泉。正如陶行知先生认为,“地方教育及乡村改造的成败,是靠着人才为转移。所以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就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8]。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中公认的知识分子,其美育素养不仅是教师个人基本素养的外在体现,也代表着整个乡村教育面貌甚至整个乡村社会面貌,影响着乡村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乡村社会的灵魂是乡村教师。乡村教师之于乡村的意义,不止于乡村教育,而是关乎乡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9]。因此,关注乡村教师以美育素养为代表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全方位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加快构建以美育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新篇章,进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乡村的一份力量。

二、乡村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的推进策略

教师素养范文篇5

【关键词】音乐;素养;教师

音乐可以让人们改善心情,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自身的个性。音乐可以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原本对生活失去信心,感到有困惑的人带来前进的方向。幼儿艺术教育当中就有一部分内容是音乐教育。然而现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影响音乐教育水平的恰是教师的音乐素养。教师要提高音乐素养,首先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当拿到一部音乐时,应知道这段音乐是用来表达什么情感的,不只是一段旋律或者一种符号,还需要用自己原有的技能和技巧来将这段乐曲表现出来。有的时候只需要借助人本身的发声器官,用自己的嘴巴来将歌曲哼唱出来,有时需要借助乐器或媒体表现。所以教师要多积累一些音乐素材储备资源,这样才能了解音乐。把这种音乐当中的美,用各种形式来教授给幼儿,让幼儿容易理解。

一、幼儿教师对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在我们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当中,幼儿教师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熟练程度有时候会影响到上课的教学成果。幼儿教师的学习程度,对于自身音乐素养有差异,这也导致了幼儿教师在教授中幼儿学习的差距。在幼儿园,教师要求达到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不需要跟音乐家的水平一样高,只要我们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和生活当中去培养幼儿就可以了。所以,理论知识对于幼儿教师是很重要的,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去加强学习,在未来更上一层楼。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与教育的理论。在指南和纲要的带领下面,让每一堂音乐课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幼儿教师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技巧

正确的发声方法很重要,幼儿对于音乐是很感兴趣的,孩子们在3-6岁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关键的时期,教师家长可能在这个时候忽略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后续的教育当中就很难弥补,我们教师在幼儿园更加要注重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所以我们要对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发声训练,这也是音乐教学活动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教师觉得我们在音乐课上面只要教会小朋友唱一首歌曲就可以了,让小朋友唱出来就算完成了,其实有的时候,孩子唱歌的方法都是不对的,有的孩子喜欢扯着喉咙进行唱歌,唱歌唱得很响亮,但是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很累。有的孩子口齿不清,经常唱错,在集体唱得时候教师不一定会关注到,但是当一个人唱得时候就经常发生错误。最为教师,我们要去纠正孩子一些错误的发声方法。我们要掌握一些熟练的基本方法来示范唱歌,这样可以去有效地指导幼儿,对他们进行音乐素养的教育。幼儿的音乐活动很多都是受到情感和心理的影响,我们应该在教育当中运用我们的熟练的教育技能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发声习惯和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幼儿教师应该培养正确分辨声音好坏的音乐素质

集体教学当中,我们可能会有发声训练,幼儿教师可能知道的是幼儿发声比较困难的部分或者单独请发声比较弱的幼儿进行学习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熟练的能分辨声音好坏的听觉,这是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职业要求。教师首先要对进行教学的内容很熟悉,各种旋律各种节奏,音律都要很清楚,能够清楚的音乐标准,可以根据这个来对幼儿歌唱活动进行指导,判断幼儿歌唱的对与错。这种能力是通过教师平时的经验积累和训练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幼儿发声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集体发声时的声音,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口型,在某些环节指出个别幼儿的对错,然后进行纠正并指导正确的发音,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声音特点十分地了解。教师在平时的说话要清晰,字字句句都要让幼儿能够听得清,如果教师说话发音都很含糊那么幼儿也就会学着老师的发音,这样对于教学就不太好了。歌曲当中我们有的字可能跟音乐一起会跟说出来的不太一样,但是我们在歌唱当中也要把它讲清楚。并且生动形象地将歌曲表达给幼儿倾听。幼儿教师也只有掌握正常的发音,才可以对幼儿进行指导,去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不对的发音。这也使得幼儿教师需要掌握标准的普通话,通过普通话来把歌唱活动中的歌词表达出来,这样可以使教师在正确发声的同时让幼儿把发声的标准记录进自己的脑海中,因此来形成一个知道对与错的客观标准,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让幼儿形成正确的发音。

四、幼儿教师要知道怎样正确的指导音乐教学

指挥在音乐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要清楚的知道并且指挥出各种节拍图示,让幼儿快速的去理解并且掌握歌唱的方式方法,节拍图示是教师通过身体动作等一系列来演化出一种直观的音乐语言让幼儿学习,让幼儿正确的去演唱,来达到最佳的歌唱效果。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用一定的指挥方式把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出来,以感染幼儿,使幼儿的演唱达到最佳水平。为了使演唱效果达到最佳程度,幼儿教师指挥的手势要跟随歌曲旋律的感情变化而变化,让幼儿得以正确的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及音乐意境。因此,幼儿园应该重视对幼儿教师音乐素质方面的训练让教师能够掌握音乐教育的内容,这才能幼儿的音乐教育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璐.唱歌教学中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小学教学研究.2009

教师素养范文篇6

关键词:幼儿英语教师;幼儿教师;英语素养

我国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将英语学习提前,其出发点是正确的,然而由于幼儿英语教师的缺乏,许多学校出现非英语专业的幼儿教师担任英语教师,这些教师没有经过英语专业的培养,缺少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工作上非常吃力,教学上出现许多问题和困难,教学成果也不尽人意。本文基于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以下提升幼儿教师英语素养的策略,希望幼儿英语教师在提升自我素养的同时能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实现幼儿全面发展及提高幼儿整体素质。

1语音方面

作为英语学习的启蒙老师,幼儿英语教师首先应在语音、语调等方面加强训练,纯正、规范的语音是优秀幼儿英语教师的前提,同时还应该掌握培养学生掌握正确语音的技能。一位有标准的语音语调,自然流利的口语和清晰的语言的幼儿英语教师,无论是在学生的眼中,还是同事和家长眼中都是光芒四射的。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语音和口语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来帮助幼儿从小打下良好的英语语音语调的基础。以下策略幼儿英语教师可以用来训练自己的语音:第一,掌握48个国际音标的正确读法,熟悉每一个国际音标的口型,舌位。第二,掌握26个字母的读音,26个字母的读音均为降调。第三,掌握英语中的连读、强读、弱读、浊化和缩略、单词重音、句子重音和节奏、英语语调等。第四,根据英语语音学习特点和课程层次性学习目标,幼儿英语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训练:观察模仿语音教学录像→观察研究发音口型和舌位变化→归纳领会发音要诀→跟读单词→跟读课文→学说歌谣→学唱歌曲→模仿朗读故事→课堂用语模仿。英语语音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重点就是要坚持不懈,精益求精。

2书写方面

英文书写也有多种字体,而匀笔斜体是当今最流行的一种,其特点就是笔画清晰、字形简单、易学易认。作为一位幼儿英语教师应该掌握26个大小写字母的正确写法,包括其笔画和笔顺、规格和书写方法。能否写出规范、流畅和美观的英文匀笔斜体行书,也是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可以按照下面的原则和要求来训练:第一,严格按照四线三格的方式书写英文。第二,执笔握笔方法正确。第三,字母书写笔画笔顺规范。第四,字母形体圆润工整,字母大小适中。第五,字母倾斜度一致,书写平整。第六,书写清晰、流畅,书写速度尚可。第七,字母、单词和行的间隔适度。第八,标点符号和缩进等符合要求。

3教学方法方面

幼儿英语教学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活泼、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以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培养交流能力,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其中幼儿英语儿歌、幼儿英语故事和幼儿英语游戏是最主要教学方法。第一,幼儿英语儿歌不仅能让人心情愉悦,还可以强化人的语音语调,巩固与扩大词汇,增强节奏感和语感。幼儿英语教师要掌握各种类型的儿歌,比如动物、数数、我和社会、昆虫、交通、时间变换等,并在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第二,幼儿英语故事对幼儿有极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孩子集中注意力,让幼儿在和谐的气氛中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兴趣。英语故事一般分成四类:单口故事、对话、儿童剧和童话故事。幼儿英语教师不仅要熟记这些故事,还要根据故事中各个角色的性格,模仿他们的语调和动作来绘声绘色讲故事。第三,幼儿英语游戏不仅具有极大的趣味性、知识性和重复性,它还具有组织性、竞争性和社会性。既有一般儿童游戏的特点,也有儿童外语游戏的特点,是幼儿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教师在做英语游戏前要设计好游戏的步骤,准备游戏所需要的物品,思考游戏所需的语言。以上幼儿英语教学活动都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幼儿认识的特点、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的特点来定的,其目的就是培养幼儿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兴趣。

既然幼儿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兴趣,而幼儿英语教师就是其引导者,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主要取决于幼儿英语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素质被认为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而幼儿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孟吉平等.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教师素养范文篇7

一个语文教师,最关键的是自己的语文水平要及格,要过关。如果自身的语文水平不好如何去叫别人。例如:一个语文教师自己的语文水平很低,对一篇课文的理解,自己没有一点感触、体会,找不出文章的优美之处。试问,那他在教学中让学生说感受体会时,他将如何,对学生的感受体会做如何的评价,他又将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优美动人的语句片段?因此,要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大门,语文教师必须让自己走进语文大门,自己先去亲身体验语文的喜怒哀乐,培养自身对语文的乐趣。

二、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自己首先必须会听会说,善读善写,并且功夫过硬。无数事实证明,语文教师的一手好字好文章、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对善于听声辨音的耳朵,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

精通读书之道,应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语文教师要能够广泛阅读并从中搜求有用信息,吸取其中的精华,能够利用各种工具书自行解决疑难问题。在读书这件事上,语文教师还得兼有演员或广播员的素养,即能用普通话朗读文章,并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固有的感染力能真正震撼学生的心灵。

熟悉各类文章的写法,这是语文教师的又一项基本功。语文教师当然应该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就基本功而言,首先要求写得“像样”“合格”,即写诗像诗,写文像文,写戏像戏,写哪类文章都符合哪类文章的要求。有了这样的素养,指导学生作文就容易得法;否则,自己还没有入门,指导起来就会不得要领。

对于语文教师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知识基础并不错。但就是表达不出来;或者虽能表达,却不能表达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这样的教师,即使可以给学生一点“乏味枯燥”的知识,却总难给学生以“巧”,总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乐趣”,这当然也就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

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按现代教育的观点要求,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就对教师的听话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听出学生说话的意思、条理、说法和某些口语特点,善于迅速地听出学生说话的是非正误,善于及时地听出各个学生说话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发现问题。否则,两耳不聪,反应迟钝,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就会中断;交流中断,学生的思维走向不能及时被教师把握,将会阻滞学生智能的发展。

三、端正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品位

首先,我们必须彻底屏弃传统的吃老本的观念,以一个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快,终身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做教师的也应该有一种危机感,以一种“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去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味。

其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赖于艰苦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地充实、更新我们的知识库存,把自己变成一眼永不干涸的甘泉,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去滋润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品位,健全自身人格,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陶冶学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新课程标准下不仅仅要求教师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更重要的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和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语文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按照没的规律去创造美的才能。

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互动教学中的高手

过去,老师占据讲坛,喋喋不休:一时代背景,二作者简介,三内容分析,四写作特点等,净是些条条框框,理智解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老师当“演员”、学生做“看客”,传统已久。学生(学习的“主体”)的退场,教师(本应是“教练”)的登台——这“主体”的颠倒是现存种种弊端之根源。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应一改以往的“满堂灌”,真正进入到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全新的互动教学模式上来。“学生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正待点燃的火把”。教师便是点燃每一个火把的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独立见解,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不断称赞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使学生拥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最终使教学走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主体学习的轨道上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呢?这需要真正遵循教学规律: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被改换为“主角”地位,如能力养成规律: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而绝非能“讲”或“听”出来的;又如读写规律:阅读是一种综合吸收,亟应“沉潜”于其中,“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不多读、熟读而只去听所谓“讲析”是全然无用的,而由读到写“熟”则是其中的“桥梁”,但学生却恰恰不熟(老师倒很熟),故根本无助于写。

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美感,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在快乐中完成认知过程。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应用性学科。在这里有自然景色之美,有生活情趣之美,有自然现象之美,有历史的悲壮之美,有民族传统之美,以及汉字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这是语文学科特有的美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人文之美,感悟语言文学的意蕴美、音韵美、形体美,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最终上升到产生乐于欣赏运用语言文字的强烈愿望。

要学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事实证明,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形成动力,促进自主性发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独立尝试学习课文时,阅读课文,理清文意,品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思索写作技巧,与课堂上教师讲评有机结合,从而“事半功倍”更加理解消化课文。即使与教师有分歧,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也应以鼓励为主。

还原语文的本色,注重语文教学的目的。把“语文”二字诠释为“语言文字”,片面地强调其语言媒体的“工具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枯燥繁琐、兴味索然的语言课、语法课,使其文学色彩消解殆尽,人文精神极度稀薄——这是当代“语言学派”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其实,语文教学的目的即在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能读”,即胸中有经典(名篇、名著);“会写”,即笔下能文章(写一手漂亮文章)。读,是一种主体由外而内的广泛“吸收”,其目的在于充实人、丰富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写,则又是一种主体由内而外的自由“倾吐”,其目的亦在于创造、出新,解放人的思想、心灵和文笔,以便高扬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所以,语文课的目的即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从这一点说,语文课如再只提“工具性”就远远不够了。这门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浓郁、强烈的人文精神。

重视教授学习方法。“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将终身受益”。学习方法其实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学习方法不仅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在于长期的学习实践,反复应用,揣摩感悟,积累中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预学习实践活动,在学习中领悟道理,摸索方法,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积累。此外针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和点拨,或在自学前提示方法,或在学习后总结得失,在考试检验后进行方法总结。从而使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特点,以及不同学习内容诸如处理不同体裁、题材文章的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最终获得个体全面发展。提倡鼓励式、启发式教学。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同时,教师在授课方式上,也应以鼓励式、启发式为主。课堂上教师有意识的赞扬学生,例如“你大有进步!”“你的语言太美了!”“你朗读的太有感情了!”……都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建立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不断启发诱导使学生自己不但能愉快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样比单纯教师讲,学生记更能事半功倍,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

总得来说,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教师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这一方面,以尽快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更快、更有效率地全心全意投入到语文教学中。

教师素养范文篇8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普遍参与的系统工程,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教师的作用不可忽略,而是充当着推介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教师作为推介者,通过教书育人来建构社会文化,启迪学生的智慧,担负着向全社会宣传和推广媒介的教育职责,成为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作为参与者,高职教师自身也需要有示范性作用,需要不断加强媒介素养的学习来提高专业意识和坚定职业操守,更好地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因此,高职教师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所针对的对象之一,充当着“推介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既体现着教师在媒介素养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预示着媒介素养教育的复杂性。

(一)高职教师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推介者的原因分析

高职教师之所以能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推介者,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决定的,在课堂上,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影响力与日俱增,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不仅高职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自于教师的信息传播,而且高职学生对外界世界的了解也要依赖于教师们的指引。事实上,教师在提供给学生信息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们方方面面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教师被称为神圣的职业,原因在于他的媒介传播能产生巨大的效果,教师传递的信息能提供给学生一种世界观,久而久之,学生就依据教师提供的参考框架来界定并修正个人观念和行为。如今,微时代新技术的变革带来了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方便了教师和学生们对于所需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由于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整体媒介素质不高。同时,高职教师获取外界信息的环境较为单一,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较简单,那么在全面提高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教师也应主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能力,也有责任和义务推介媒介素养,将媒介素养知识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而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批判思维,拓展多方面的信息源,防止偏听偏信,给学生提供一种多元视角和多方思维,让学生在立体化呈现的事实中寻求真相。

(二)高职教师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参与者的原因分析

教师作为信息传播者的社会功能,在兼具正面的、积极的功能之外也具有负面和消极的功能。因此,高职教师如果不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会影响到所授高职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事实上,西方提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社会大众抵制媒体的负面信息。如今看来,提高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固然重要,但对传媒本身即教师来说也势在必行。因为,高职教师素质在媒介参与方面的缺失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高职教师媒介使用能力较低。教师经常使用的媒介包括互联网、报刊、书籍、杂志、广播和电视等,随着新媒介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使用互联网作为教科研的首选工具,还有许多教师借用互联网的社交网络平台作为了解学生思想和动态的渠道,但教师们对其信任程度较低,以教学、研究为动机接触媒介的机会很少;其二是对媒介内容不能有效把关。对于网络贴吧、社区论坛、微博及微信中各种不明来源的消息、言论,教师们往往选择不轻易相信,网络上的病毒式传播、网络推手、虚拟环境等新名词,许多教师仅仅是听说过,但并不了解,所以加强教师们的职业素养,做好媒介传播的把关人,才能更为有效的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其三媒介使用技术受阻。教师们使用媒介的能力目前多数停留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教师们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课、慕课等新媒体与学生互动较少,甚至绝大数老师从未使用过“微格教室”这一教学手段,而教师们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学习和活动更少,所以加强教师们媒介使用能力势在必行。

二、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实践路径

教师加强媒介素养的目的不是帮助其简单的评价媒介信息的真实有效,而是重在培养教师们多角度解读、阐释信息的能力,不是强调媒介信息的绝对评判标准,而是培养教师们主动思考、利用信息的能力,帮助教师们去除消极的媒介使用观念,让老师们积极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自觉地使用媒介,从而达到培养社会理想公民的终极目标。如今,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结合高职教育的基本现状,本研究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切实理解媒介素养教育意义,树立科学的媒介素养观念

媒介,作为信息的传递载体,可以激发受众的思考,并不是接触媒介的数量越多越好,在接触媒介时候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师们关于媒介知识多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多事感性、松散的知识,缺乏理性、系统的认知。目前,很多教师认为媒介使用就是依靠网络、微时代等现代技术进行教育教学,而这仅仅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应包含教师对信息识别、辨析、传递的能力。因此,教师们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媒介素养观念:媒介不是再现社会现实,很多信息内容带有主观性,多构建生成的,媒介信息背后多是各种利益、力量相互作用与权衡的结果,这就需要高职教师们拥有完整而丰富的知识系统,储备一定的媒介基础知识,不仅要正确认识各种形式媒介的特质和功能、运作规律与操作方法,以及传媒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还要深刻理解传媒的权利和责任,了解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理性解读传媒信息,科学、理性的面对媒介信息,帮助学生能从多角度解读信息,最大限度接近真实客观,作出较为准确的判读。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将媒介法制知识和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帮助学生增强媒介伦理道德观念,使其媒介言行符合社会道德及法律规范。

(二)多途径打造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创设良好媒介素养氛围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等事件频繁发生,近年来的诸多犯罪事件往往导源于错误的媒介使用行为,可见,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在强化的同时,媒介素养教育却严重缺失,导致出现“学校教育无用”的惊慌,而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媒体及教师的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与教育能力获得较快提升。所以,作为高职学校,必须采取一切积极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兼顾多个层面、循序渐进地打造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构建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学习的内容不仅包含媒介素养的概念、发展、价值、内容和方法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使之掌握着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发展的新成果,还要包含教师掌握媒介设计、媒介展示等现代化科学手段和信息技术,提高高职教师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和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和学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联系,主动为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创设良好的条件,制定适合院校自身定位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远景规划和战略,要积极统领整合本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如专家学者、项目团队、示范基地等,努力开发媒介素养专项师资培训课程,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媒介素养的专项培训和认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在职培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营造浓厚的学校媒介素养教育氛围。

(三)激励教师利用媒介进行教育教学,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践行人格教育

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的角色定位是专业技能知识的传输,这已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背景,高职教师不应仅仅是技艺精湛的师傅,更应成为高职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指导者、思想的引领者、话语的倾听者和实践的参与者。高职院校师生在微时代时代必然会主动或被动地利用各种媒介获取学习资源,以MOOC、微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给高职教育带来颠覆性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将教育信息化提高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见,作为高职教育的施教主体,面对微时展现状,高职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一是从专业角色定位的角度,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媒介进行教育教学设计、呈现手段和展示方法,优化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将媒介素养知识整合到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实验实训中,积极运用媒介素养知识获取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并且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使其符合教学过程的要求,在教育教学技术运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和方法,丰富课堂形式,提升实习实训效果。二是从工作职责的角度,教师应该在教育工作中开展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以提升学生媒介素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自身学习培训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对媒介信息的敏感性,及时判断、甄别、选择和整合信息,引导学生看清事件发生的根源和背后复杂的社会问题,教育高职学生面对复杂事件慎重发声,不围观、不激进,对信息作出理性的判断。同时,高职教师在传授职业技能的同时,要把技能和素养结合起来,积极践行人格教育,在技能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和没有,使高职学生成长为知识与能力并进,素质和技能共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指出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培育。而高职学生是否能够利用媒介,并在高职教师的不断指引下,提高媒介素养,加强对信息评判、甄别、运用的能力是其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因素。因此,开放的媒介环境,更需要高职教师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在传授职业技能的教育教学中主动强化媒介意识,提高媒介素养和技术技能,时刻关注网络舆情,敏锐捕捉信息动态,有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们在强化职业技能的同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更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协调和共同努力。

作者:肖鑫鑫 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谋冠.大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状及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4).

教师素养范文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费曼技巧;生物化学

我国近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时代转变[1]。目前,尽管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相关概念的界定还远未达成共识,但对基础教育课改目标转向核心素养培育已无过多争议[2]。核心素养培育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指向和新趋势[3-4],其旨在培育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6]。然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落实,又取决于未来中学教师—师范生是否具有教师核心素养能力。教师核心素养是指师范生在接受教师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使其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教师职业要求,并能促进个人发展的一种专业修养[7]。教师核心素养培育需要通过课程体系、课程教材和课程教学等载体来实现[8-9]。其中,课程教学又具有更加明显的可重构性,因而非常适合作为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突破口。生物化学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之一,目前存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还有待改进,特别是对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还存在缺失等问题。近年来,作者将“费曼技巧”教学方法引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不仅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且也能实现基础教育改革对师范生的教师核心素养要求。本文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在引入“费曼技巧”定义的基础上,首先介绍开展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要求,然后提出基于“费曼技巧”的教师核心素养内涵和外延,最后对教师核心素养发展进行展望。

1“费曼技巧”的定义

“费曼技巧”(Feynmantechnique)的核心要义是: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说明一个概念或主题,如果他们都听懂了,你就真的懂了,其本质是“以教为学”[10]。“费曼技巧”是从教师角度要求学生为实现“真懂”的学习诉求时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完美地诠释了叶圣陶先生所教诲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费曼技巧”推崇“教是最好的学”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吸收率金字塔理论中的“教会他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包括三个主要环节:首先,确定一个概念或主题;然后,设想你(学生)是老师,试图教会其他学生掌握该概念或主题,如果感觉卡壳或疑惑,返回重新学习;最后,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而不是照抄照搬的定义去重新描述它。从本质上讲,“费曼技巧”不仅是一种翻转课堂模式,也是一种深度学习行为,而深度学习不仅是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智慧之旅[11],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12],因而从逻辑上讲,“费曼技巧”也可用于教师核心素养培育。除此之外,“费曼技巧”还是一种简明有效的区分学生是否“真懂”的诊断手段。以生物化学为代表的生物类课程,具有明显的“概念”或“主题”标签,特别适合教师利用“费曼技巧”模式开展教师核心素养培育。

2开展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要求

2.1课程教学设计层面。2.1.1教学目标重构。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教师核心素养又是教学目标重构的依据。首先,教学目标重构应符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应突出从“重认知”向“重素养”的转变。其次,教学目标重构应体现跨学科性,要在课程章节中给予明确规定。最后,教学目标重构还应纳入课程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如教育情怀、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责任等要素。2.1.2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和呈现对象,而教师核心素养又是教学内容重构的主线。首先,教学内容重构并非教师不能传授知识和技能等,而是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做到“精准教”,这样学生才能实现“精准学”,这对于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代表的生物类课程尤为明显。其次,教学内容重构应杜绝“重结论、轻论证”现象[13],努力实现从确定性知识向不确定性知识的转变[14]。最后,教学内容重构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1.3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的灵魂和呈现手段,而教师核心素养又是教学方法重构的目标。首先,教学方法重构要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将身份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其次,教学方法重构要从传统的机械灌输向学生“先学后教”转变,教师的教学关注点需迁移至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学习行为分析。最后,教学方法重构不仅要突出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教学方法,也要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准确诊断,如“费曼技巧”就是一种非常适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精准诊断的教学方法。2.1.4教学评价重构。教学评价是审视课程教学的准则,而教师核心素养又是教学评价重构的动因。首先,在评价对象上,教学评价重构要实现从“评教”到“评学”的转变,强调“以学定教”。其次,在评价内容上,教学评价重构要充分考核是否达成“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最后,教学评价重构要体现教师的教学反思成效,以及“教学相长”理念是否得到回归等要素。2.2课程教学行为层面。2.2.1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第一责任人。首先,课程教学应从“重形式”向“重理念”转变,从关注“教什么”向关注学生“如何学”和“学会了什么”转变。其次,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还应将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等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2.2.2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人,教师首先应具备指向学生的教师核心素养能力。其次,教师核心素养应优先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并注重通过其言传身教,显性/隐性地将政治素养、道德情操、专业素养等潜移默化地传承给学生。最后,教师核心素养还应体现跨学科素养、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等,以及进行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沟通协作能力等[15]。2.2.3构筑精准教学网络。教师“精准教”是学生“精准学”的前提条件。一直以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也存在难以精准掌握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等问题,亟待通过一种精准化教学网络加以保障。如今,借助于智慧教学工具,教师不仅可以精准掌握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而且可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和解惑答疑,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成为可能。2.2.4强化激励问责机制。教师核心素养培育是建立在教师是否乐意、愿意对其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行为等进行全面重构的基础上。首先要在政策、制度层面提出明确规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问责机制,否则核心素养培育将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其次,高校还可通过加强师德修养、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探讨、教师集体备课、教学案例展示、教师职业发展提升等方式予以正确引导。最后,目前地方高校还存在“水课”逆向淘汰“金课”的错误现象,教学督导更应创新督导方式,而不应是仅仅通过简单的学生评教,评判教师开展核心素养培育所采取的教学行为和所取得的教学成效。

3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

3.1内涵。3.1.1人文素养。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教师从事课程教学的伦理基础。开展学生价值塑造,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培育,是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首要任务。生物化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塑造元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并有机融入课程中,不断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吴宪、王应睐等老一辈生物化学家,主动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积极投身国内的教育科研事业并做出了巨大贡献。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教师精神上的“钙”。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然要求。生物化学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天然载体。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费曼技巧”模式,将“胰岛素精神”、“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等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课堂演讲,并以此培育学生为科学而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教育情怀:教育情怀是教师对社会、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包容胸怀[16]。传承崇高的教育情怀,是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教育情怀“春风化雨”学生,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如让学生观看我国老一辈生物化学家,热爱教育事业的光辉事迹,然后让学生在课堂利用“费曼技巧”模式进行个人发言和小组讨论,这有助于升华学生的教育情怀。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可采用“费曼技巧”教学方法,创设社会议题,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传递健康生活、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等“正能量”。如讲授脂代谢时,可要求学生分析左旋肉碱的减肥作用有无科学依据,并展示如何甄别虚假宣传等。3.1.2专业素养。概念素养:概念既是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又是其鲜明标签。教师以何种方式将一个概念或主题准确且富有逻辑性地传递给学生,将考量教师是否具有概念素养能力。同样,当学生利用“费曼技巧”学习概念时,教师要及时做出准确评判,如学生是否讲清楚了概念的提出、演化过程和最新观点?是否抓住概念本质?是否存在断章取义现象?如蛋白质化学这一章,教师可选取蛋白质空间结构相关概念;在酶化学这一章,可选取别构效应、共价修饰等相关概念。跨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是学生未来生存和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核心素养培育不可能通过单一学科来完成,生物化学同样也不例外。教师首先凝练出相关主题,课前要求学生进行跨学科准备,课中要求学生利用“费曼技巧”模式进行个人或小组汇报,然后师生进行讨论交流。如氨基酸两性解离、蛋白质自组装、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测定、色谱学和光谱学相关技术、生物能学、以及代谢部分涉及的酶促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等,就是很好的跨学科素养培育素材。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凝练出低阶性和高阶性科学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费曼技巧”进行准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应以低阶性问题为主,高阶性问题为辅。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可随时展开反向提问、质疑,遇到师生均难以回答的内容,可约定课后各自准备后再进行探讨,这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3.1.3创新素养。创新素养也是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个方面[17]。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费曼技巧”模式时,也可不预设主题,由学生自主选择兴趣点作为交流主题,这将有助于极大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另外,由于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在实验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3.1.4诊断素养。“诊断素养”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教学反思的关键核心素养。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能在下课后深度复盘课堂情景,如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是否及时捕捉学生的表情愉悦度?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质疑机会并及时做出正面回应?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回顾自身求学生涯中,最容易产生“好像懂又好像不懂”的内容,而这往往也是学生容易出现“不懂或假懂”之处。采用“费曼技巧”模式,教师不仅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诊断,也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自身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同时,学生也会潜意识地将教师所呈现的“诊断素养”内化为自身能力。3.1.5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捕捉意识、信息处理、加工和评判能力。随着信息时代和智慧教学时代的到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碎片化学习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利用“费曼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择机帮助学生建立敏锐的信息捕捉意识,并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方面的指导。如疫情期间,教师开展的PPT配音授课、直播授课等信息技术,也可要求学生选择性完成某一个主题,然后在虚拟课堂教学中为师生展示,必要时也可要求学生作为主持人或连麦交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充分利用雨课堂、教学立方等智慧教学工具,以及钉钉、微信和QQ等社交软件,在虚拟环境中与学生展开实时互动,这为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很好地诠释了教育公平理念。3.2外延。除上述内涵外,教师核心素养还应有其外延性。如“学会学习”素养,“费曼技巧”强调的“以教为学”或“教是最好的学”,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素养培育的重要手段;如个性化发展素养,“费曼技巧”强调的自主性选题,就是直接面对学生质疑,以及不拘一格地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素养的重要举措;如交流协作素养,“费曼技巧”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翻转教学,势必要求通过师生间、合作小组间、生生间的交流协作来完成;如情景创设素养,“费曼技巧”的落脚点在于“真懂”,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形象化的问题情景、图文影像情景、虚拟仿真情景或生活情境等,逐渐培养学生理解复杂生命现象的能力。

4结语

教师素养范文篇10

本文作者:万晓燕工作单位: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

(一)新异性新异性对于研究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当过去成为新的过去(当前的未来)时,我们就可以察觉到到新异性的存在”iii,也就是说当未来成为过去时的时候,这个过去的未来对于已经过去的过去来说是新的事物。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后相对于之前的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来说是新异性的存在,是教师个体新异性的存在。所有先异性的产生都是以先前的经验为基础的,是对过去的符号性存在的发展。高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也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以先前的专业技能为基础,不能盲目的学习实践新的技能,提高技能。(二)文化传递模型文化传递模型有两种,即单向文化传递模型与双向文化传递模型。单向文化传递模型认为,发展中的个体,即接受文化的个体,是消极地接受符号建构的意义的。值得注意的是,单向文化传递模式强调,传递的符号信息是固定的、不能发展的,接受者只是单纯的接受,而不能进行主观意义的建构。处于这种模式的高职教师单纯的接受别人给与的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只是单纯的接受传递。双向文化传递模型与单向传递模式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符号意义的接受者积极主动的进行文化的建构,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符号信息。在双向文化传递模型中,接受者在新异性的建构过程中,不断把编码者与解码者的符号信息进行不断的交流,实现意义的重新建构。处于这种模型中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过程中,不断对新异性进行反思与思考,进行自身意义的建构,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在把编码信息进行分析之后,进行重新的建构,从而内化成自己的。这种传播模型在高职教育中是比较理想的文化传递模式。(三)个体文化与集体文化个体文化是将个体的心理活动内化的结果,即个体的主观现象的外化。人的服饰、身体的装饰等都是个体文化的表现形式。而集体文化一定群体的个体意义系统的外化组成的。因此,个体文化相当于主观文化;集体文化相当于客观文化。集体文化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进行符号的交流中形成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

教师的专业素养“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面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iv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和技能训练。只有有教育理论的指导,熟知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教育的理论知识,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的教学;学科背景知识是一个教师胜任教学认为的前提,高职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科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技能方面的能力,是由高职教师教育的教育对象决定的,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只有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结合起来才能使书本知识活灵活现的展现的学生的面前,才能对学生的实习实训给予指导。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的进行新异性的构建,以及进行信息传递的基础,是不能被忽视的。高职教师面对现代社会的告诉发展,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学的知识,还应该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二)精深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等。教师只有通过制定教学计划,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亲身示范,通过有效教学才能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组织能力是教师进行集体教学必须掌握的能力,把学生组织起来,参与到集体教学活动中,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精湛的专业能力是把教师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桥梁。如果教师的专业能力差,学生就会表现出单向传递模型的状态,甚至是达不到,可能上课不会听讲;相反,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实现符号信息的内化。(三)良好的道德修养高职教师归根结底的教师,教师就要做到为人师表。高职教师同样要热爱自己的岗位、爱护自己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有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真正关系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只有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才能言传身教,才能起到典范和教育作用。单个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个体文化的表现之一,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应力求为这一群体文化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观对教师行为起指导作用。有些高职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室成了一言堂,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或者根本就没有表现的机会,失去了参与的积极性与乐趣。这容易造成符号的单向传递,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很少参与也就很少思考。(二)教师专业技能不够教师的专业技能于专业知识一样,是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存重高学历教师的招聘,把文凭看做老师进门的敲门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精湛,但是与实际联系较少,学生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课本。学生在新异性的接受中,没有先前经验的基础,在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呈现单向传递模式,很难对老师讲授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被动的记忆,与实际不能联系起来。(三)教学方法单一在高职教育中,甚至是中国的教育中,存在教师教,学生学,教只是老师的事情,教师把课本上的知识和拓展的知识抛给学生,学生能捡多少就多少。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对课程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于新异性的接受会受影响,影响教学效果。反之,教学方法的单一也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四)科研能力差,科研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差,我们不能归咎于高职教师自身的原因,但也不能忽视高职院校的责任。一方面,高职教师一般把上课看成是唯一的,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很少老师进行教学研究,老师把这一问题归结于工作压力大,工作量大,没时间进行教学科研。教师的个体文化在科研方面呈现消极的态势,直接影响了教师科研能力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在高职院校这样的集体文化中,个体文化会受到集体文化的影响。高职院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就业上,想法设法为学生的就业铺路,忽视了教师总体水平的提高,忽视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一)营造教师竞相提高专业素养的文化氛围集体文化对个人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在集体文化的涵化中得到提升。高职院校可以设立激励机制,鼓励高职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也是高职院校长足发展的动力。就拿教师科研能力来说,高职院校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奖励制度,鼓励老师个人或群体的以院校的名义多从事科研,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二)端正教育观念,调试教育方式教育观念是个体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可以多途径了解最新的教育观念,调试自己的教育观;高职院校也要发挥集体文化的作用,在全院校组织学习最新的教育观念,也可以做专题的讲座。在集体的文化氛围中,教师的个人文化能得到有效提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在争取的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采用多种形式,比如说参与式,来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形成双向的文化传递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收到符号信息的时候,能够做到及时的整合,对符号进行重构,反馈给老师。提升课堂的效率,实施有效教学。面对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组织老师互相学习,或者组织高职教师一起研讨,或者高职教师可以自发组织讨论,互相学习,发挥集体的作用。(三)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前沿发展动向高职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随时都会有新异性的产生,固步自封只能总这个时代落伍。高职教师应该随时通过网络或者最新的专业讲座了解最新的专业动向;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相关的书籍和杂志,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共享资源;老师也可以成立专业素养提升的交流会或者组织,不定时的召集大家一起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有了这样的集体氛围,教师能够受到集体文化的感染,使大家共同进步。经过以上从文化学的视野分析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相关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高职院校应该努力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高职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一切可以提升高职教师专业素养的方法都可以拿来用,只要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担当起社会赋予高职教师的责任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