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1:30:44

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范文篇1

台湾货币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当局、三家票券金融公司的努力推动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下,发展相当迅速。尽管各类票券的合计发行额、流通余额近年来的增长率起伏不定,但1990年货币市场上各类票券的发行额仍达42540亿元,较1980年的2003亿元增长19.3倍。流通余额在1990年末已达“19.4亿元,较1980年末的8“亿元增长5.6倍。因为货币市场的发展,其服务面已遍及岛内各主要城市,给工商企业与投资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并对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发挥了下列功能:①为个人储蓄和闲置资金的最佳运用提供了场所;②可以协助工商企业筹措短期资金,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③促进利率的自由化,反映市场利率的真实情况;④有利于金融机构资金的调度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整体资金的运用效率;⑤提供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环境,配合其货币政策的执行,等等。虽然台湾货币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毕竟发展时间较短,市场规模、机能等仍然不够完备,至少存在着下列一些问题。

(一)市场工具种类和数量不足,平衡性不够。应增加工具,扩大规模,改善票券结构。截止到1990年末,台湾的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银行可转让定期存单及商业本票等短期票券流通余额合计为6620亿元,约为同期银行短期放款余额的62.0%,占当年国民生产毛额(GNP)的16.6%(在1979年时,两者仅分别为21.0%和5.8%),可见其对短期资金的调度已有相当大的贡献。不过,相对于其他先进国家,此比率还可以大幅度提高,这显示了台湾货币市场工具的数量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种类上,1981年以前是商业本票“一枝独秀”,后来,银行承兑汇票虽然大幅度增长,但1986年以后则呈大幅度萎缩。近几年来市场结构是以商业本票和银行可转让定期存单为主,如1990年两者合计占各类票券发行总额的89.4%;合计年末流通余额占比则为91.1%,可见,市场上各种信用工具的发展很不平衡。

(二)市场工具多属于融资性票据,过于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支持。当局应积极推广交易性票据的发展,并建立票券信用的评级制度,健全票券的发行制度。1976年台湾货币市场建立初期,因为缺乏客观的信用评级机构,及利用当时各金融机构存在的保证业务对商业本票提供信用保证。这种“先天不足”造成迄今为止台湾货币市场免保证的商业本票未能健全发展起来,大宗的商业本票及银行承兑汇票多属于融资性票据,而并非是以实质交易行为为依据所产生的交易票据,它们不是由金融机构保证,就是由银行承兑。这种过度依赖银行信用而非企业本身信用的情况,导致了票据发行的泛滥,也不利于企业本身的票据信用的建立,而且会增加发行企业的财务负担(金融机构的保证费或承兑费)。所以,为促使企业凭其本身信用发行票据筹措短期资金,并促使投资者能正确地选择其投资标的,当局应鼓励企业发行交易本票与有实质交易行为的银行承兑汇票及商业承兑汇票。同时,还应研究建立票券信用的评级制度。票券经过客观的评级,不但可以供投资者参考,引导投资,而且对业绩优良的发行公司来讲,也可因发行真正的免保票据而降低发行成本。

(三)市场参与未能大众化。当局应设法扩大市场的参与者。目前,台湾的货币市场,基本上是一个过度依赖银行短期资金的市场。以全体票券金融公司买卖票券的交易对象的结构分析,银行业占买卖总额的比例在1986年以前一直居于首位,1986年银行占52.6写,民营企业占27.9%,公营事业占5.1%,个人占3.9%,票券金融公司及信托投资公司占3.4%。尽管从1986年下半年起,因为票券利率偏低,银行购买短期票券的意向低落,1987年银行业占买卖票券总额的比率下滑到21.6%,退居于民营企业(52.4%)之后,但从1988年8月起银行业在货币市场上的地位又急剧上升,1989年后其上述占比又“东山再起”而恢复为第一位,为38.5%,而同期民营企业占36.9%;1990年银行、民营企业的该项占比分别为39.9%、30.5%。因此,通过货币市场吸引的游资不多,未能充分发挥调节短期资金供求的功能。究其原因,这是由干台湾大多数民营企业不具备现代化的流动性资产负债管理观念,碰到资金不足时,即向银行或民间借贷市场调头寸;碰到资金过剩时,即以活期或定期存款存入银行,利用短期票券市场的意识还不够强。而保险公司及公营事业因为受到法令的限制,不太容易进入票券次级市场。其结果是,货币市场的交易及利率往往随着银行资金的松紧而波动,特别是在银根紧的情况下,由于货币市场缺乏银行的参与,其利率就明显上升;反之,在银根宽松时,因为银行抢购票券,显然又会造成市场利率一致下跌,使得货币市场灵活调度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所以为了避免货币市场受制于银行资金,当局应大力鼓励扩大市场的参与面,要吸引基金团体及各级“政府”机关团体和个人都积极参与货币市场。

(四)现行的票券交割及保管手续繁琐,应加以简化,以提高服务品质及效率。目前,台湾的短期票券买卖交割采取实体方式,票券商在卖出票券后,应立即将票券交付买者,不能代为保管,并限于当日交割,当日抵用。虽然由票券商派员到客户处办理交割手续,但由于时间较紧,手续繁琐,而且要承担票券运送及防止毁损或伪造的风险,结果造成票券公司负担沉重。因此,为了简化保管及交割手续,适应票券商及投资者的需要,以及减少实体交割的不便和风险,当局应研究采用完整而严密的集中保管票券的制度及交割、清算办法。

(五)票券金融公司作为货币市场的中介机构,主要应充当经纪商的职能。台湾为了加速货币市场的发展,也准许这些公司兼营交易商(即自营商)的业务。这不但本末倒置,也会产生下列两个问题:①因为交易商可以赚取买卖差价及承销费。所以台湾票券金融公司多偏重于交易商的经营为主,往往忽视经纪功能的发挥;②增加了票券金融公司的资金需求,若碰到资金短缺时期,将使票券公司的资金调度发生困难,必须依赖于银行的支持,从而提高资金成本。

货币市场范文篇2

1、货币市场利率应当由不受约束的市场力量决定,而不能由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的行政命令来制订。这是一个活跃的货币市场所应具备的首要条件。此外,政府还应当允许尽可能多的符合条件的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加入货币市场。这两种措施有助于创造一个价格自由竞争的环境。

2、拥有基础良好的初级市场以及二级市场的交易商和经纪人网络.在建设充满活力的货币市场过程中,如何建立起活跃的二级市场是一个难点。首先,政府在最初对交易商进行资格审查时,就应当确保他们能够随时报出买入价和卖出价,并且能够在市场上积极运作,从而保证政府短期债券以及其它有关的货币市场工具在最初发行时就能够进行忠于客户的竞争性拍卖。其次,政府在构建市场时,还应当考虑让交易商或经纪人从这一业务中获取合理利润,最好让手续费和佣金可以自由协商或至少建立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上。应避免用行政手段来控制手续费和佣金,更不应使这种控制导致交易商或经纪人无利可图。在这方面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60年代美国可转让定期存单二级市场的发展.当时联邦储备委员会为了刺激这一市场的交易,将l一3月期的定期存单利率上限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但同时又提高了期限较长的定期存单的利率上限,由此形成长、短期存单之间可观的利差。这种利差使得交易商在长期存单的交易中十分有利可图,他们可以购买长期存单,并一直持有到只剩下一个较短的期限,然后再以高于票面价值的价格出售.由于当时银行尚不能以竟争性利率发售新的存单,因而交易商完全不用担心他们手中的存单会有跌价的风险。联邦储备委员会正是利用这种让交易商享有人为的高利差的战略,刺激了美国定期存单二级市场的发展.第三,政府应当注意的间题是,当交易商或经纪人操作失误时,中央银行应当让其自担风险,而不需提供任何援助.此外,应尽可能做到让交易商和经纪人彼此独立操作,并且地位平等,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最后,银行最好不要设立自己的经纪人事务所,以尽量避免分配不公.

3、货币市场上的税收制度应越简单越好。对货币市场上的税收管理而言,应尽量避免对交易过程征税,如印花税、预提税等等。但是由于当局不可能对货币市场免税,因而相对而言对市场参与者征收机构和个人所得税比较合适。对发展货币市场来说,应清除任何不利于货币市场参与者以及中介机构进行业务活动的税收障碍。

4、国家应当建立一个灵活的、有弹性的立法、监管体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货币市场也处在不断发展中。一旦变化出现,政府应当能够及时对立法及监管体系作出调整.任何阻碍某种货币市场工具自由转让交易的立法及管制都应当取消。

5、政府应当鼓励建立和发展信用评级机构。这对于发展非政府性的债务市场,如各种私人公司所发行的商业票据的市场等,尤为有益。因为它可以使投资者不需求助于其它渠道便获得有关票据质量的信息.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通常获取这方面的信息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对发展货币市场而言,应尽可能多地设立信用评级机构,以鼓励它们对货币市场上的投资工具进行评级时,真正做到准确、客观、公正。

6、货币市场应当应用发达的电子通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缺乏这样的网络系统将会阻碍货币市场的发展。目前许多国家正转向对政府债券以及其它货币市场工具的无纸化、薄记发行、交易,毫无疑问这种转变正是在现代化的电子通讯技术的便利下才得以实现的。此外,薄记体系也将大大促进二级市场交易量的扩大。

7、对货币市场各组成部分而言,一个完善、健全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实施严格的注册登记制度、规定合理的市场行为法则、制订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的各项条例以及其它监管方案.不过应当注意,应尽可能地减小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避免对不受约束的市场机制产生不利影响。

8、应建立和发展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建立起完善的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对一国的货币市场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要短期国债的收益反映着市场供求状况,那么这一市场上的利率就可以被视为货币市场其它投资工具利率的基本标准。此外,由于人们对政府债券的信任度远远高于私人票据,因而在单一的同业拆借市场之外,建立短期国债市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一旦这一市场建立之后,中央银行便可以运用短期国债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从而转移更加有效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9、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建立和发展货币市场应保持财政与货币状况的稳定。其中一个主要口标是保持低通货膨胀率,使物价稳定。如果这个条件可以得到满足的话,那么一般而言货币市场利率的大幅度波动便不太可能发生。一旦能够维持货币市场利率的相对稳定,便为较长期限货币市场工具的发行创造了条件。进而会大大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以及实际经济部门的衔接统一。

10、一个完善的货币市场应当拥有各种期限、各种面值的工具以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另外,一国政府,包括中央银行,还应当能够掌握最新的,且全面详实的货币发展统计资料,如货币市场利率方面的数据、货币市场工具已发行数量、二级市场上的交易量或周转量等等,以利于对该市场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调控。

二、不利于货币市场发展的一些因素—来自政府方面的行为

在许多国家发展货币市场的过程中,都曾出现过由于某些官方行为而阻碍了货币市场发展的实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对货币市场工具给予了过多的支持,以至市场对这些投资工具的需求带上了很重的“人为因素”色彩。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一旦失去政府扶持,货币市场便难以自我生存。政府的这种过分扶持的行为可能表现在为投资工具提供过于宽松的贴现便利,或直接在市场上大量购入。应当说明的是,在货币市场某子市场的初期发展阶段可以允许这类行为。例如在美国,当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联储就曾参与购买过。但几年之后,货币当局就应当从市场上撤离,以便使市场本身能自我运行。在这里很关键的一点是投资工具的利率应当由市场需求状况自由决定,而不能因行政力量而被固定下来。第二,另一种不利于货币市场发展的政府行为与税收有关。不但税收负担本身,而且政府征税的方式,都可能对货币市场工具产生消极影响。与此相关的一个例子发生在泰国对其商业票据收益征收所得税的过程中。当时的税法规定,如果商业票据到期之前被转入了另一方,那么最后的持有者得对票据在整个期限内的收益纳税,即使最后的持有者并未在整个期限内持有票据时也是如此。很显然,这种征税方式很不利于投资工具的交易,因为许多最初购买者根本就无法将票据转让出去。此外,在七十年代中期的菲律宾,还出现过由于税收负担过重而严重地阻碍了货币市场发展的例子。197,午3月3日,该国政府开始对商业票据收益征收35%的收益税,结果导致市场交易锐减。政府采取这一举措的动机源于试图平衡银行与货币市场中介机构之间的利润差异。因为银行对其存款所支付的利率必须低于某一利率上限,而货币市场中介机构则可对市场工具支付远远高于这一利率上限的利率。但是,菲律宾政府并没有放松对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而是选择了对货币市场中介机构施加控制的做法,从而严重制约了这一市场的发展。第三种通常会阻碍货币市场发展的政府行为是对货币市场工具或市场参与者的过分管制。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香港曾对商业票据市场施加管制。他们在对发行商业票据筹资的借款人进行资格审查及注册登记时,要求所有发行人都必须获得“证券及期货委员会”认可,而且登记及注册程序十分繁琐且耗费时间,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港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因而政府若希望促进新生或现有货币市场的发展,就必须使货币市场工具的发行程序在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合理保障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单。上面的一些例子以及简要的结论说明:如果一国政府力图发展其货币市场,那么应当避免:对货币市场给予过多的扶持;对货币市场施加过重的税收负担;以及对货币市场管制过严。这些都是政府应当避免采用的做法。

三、完善货币市场可采取的一些措施

首先,在时机成熟时放开各种各样的期限管制和市场条例。在这些管制阻止了货币市场发展的时候更应如此。这些措施包括降低某些投资工具的最小面额、延长或缩短某一市场工具的期限,或解除发行各种工具时所需遵循的利率上限或控制。此外,政府还可以考虑对货币市场某子市场的参与者放松管制。当政府对货币市场的征税抑制了市场参与者购买投资工具的积极性时,建议政府暂停这一税收措施。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曾在70年代新加坡出现过,当政府放弃对包括商业票据在内的票据交易征收从价印花税时,便大大促进了这些市场的繁荣。此外,政府及时阐明、澄清某些法令法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法令的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往往会阻碍货币市场的发展。例如,在1984年n月以前,由于法规上的不明朗,香港许多投资者担心转让商业票据会是对1976年《吸收存款公司法》的一种违背,因而该市场的二级市场发展缓慢。1984年n月,政府颁布了一项重要法令,申明发行转让商业票据并不是对前述法规的违背。不确定因素得到澄清后,商业票据市场很快便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货币市场范文篇3

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分析:

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情况

(一)美国

1.美国1960s年以前的货币市场——初级阶段

在美国金融史早期,“货币市场”一词通常狭义的指贷款给证券交易商和经纪商的市场。在30年代大危机后的金融改革中,建立了严格监管的金融体系: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做出了严格详尽的规定,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进行了严格划分;Q条例禁止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付息,并规定了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等。尽管受到了种种的法规束缚,但商业银行也仍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二战以后,银行的分支机构增加、规模扩大。与受到严格管理的商业银行相比,美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更快。50年代,商业银行资产的平均年增长率只有4.3%,而非银行存款金融机构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0%,主要有储蓄贷款社、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等。

在这种金融背景下,美国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大公司、大机构为主体的货币市场,具体有以下几个子市场:

(1)国库券市场:由财政部发行的国库券是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成为联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一座桥梁。

(2)票据市场:根据《1933年联邦储备法》,各银行开始办理承兑业务,银行承兑票据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开始在货币市场上流通。而这一时期的商业票据市场还不很发达。

(3)回购协议市场:经营国债、银行承兑票据等的回购业务。

2.1960s——1990s的金融创新浪潮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大发展

从60年代开始,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急剧上升大大改变了金融市场的需求状况,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供给状况。与此同时,严格的金融法规越来越束缚银行的手脚。金融机构发现旧的经营方式不再有利可图,传统的金融工具已不再能吸取资金,为了顺应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以及规避管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各自在竞争中寻求出路,掀起了金融创新的浪潮。毫无疑问,这次浪潮也反映在货币市场上,使货币市场出现许多新的工具,出现了新的子市场,主要有:

(1)商业票据市场:商业票据出现在18世纪,但直至1960s后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发行票据的公司1965年为300多家,1980年增至约1000家。70年代市场未清偿商业票据的年递增率为12.4%。许多一向从银行借取短期资金的公司改为在商业票据市场上筹集短期资金。从1970——1993年,商业票据未清偿余额增加了1500%以上(从330亿美元增加到5500亿美元,见表1)。

(2)可转让存单(CD)市场:1961年以前,CD是不可转让的,所以也就不成为能在货币市场流通的一种金融工具。自从1961年花旗银行发行第一张大额可转让CD,这种金融工具迅速成长为商业银行的一种主要筹资手段。

(3)联邦基金市场:即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始创于70年代,原来是商业银行在联储账户上的超额储备和不足储备之间的余额借贷,现在已不限于联邦基金的借贷,而成为商业银行、储蓄机构、联储、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相互之间拆借短期资金的市场。

货币市场的大发展为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资本市场一道构建起美国以直接金融为主体的金融模式。(见图1)

表1货币市场工具年末未清偿余额

年份1970198019901993

国库券81216527715

CDs55317543381

商业票据33122557550

银行承兑票据7425232

回购协议357144168

联邦基金16186162

欧洲美元2559263

总计19782719761971

3.美国货币市场的特点:于西方其他国家比较,美国货币市场具有如下特点:

(1)美国货币市场非常发达,自由化程度高,交易品种繁多,超过西欧和日本。1983年,美国货币市场交易占整个金融市场交易的比重为13——14%,同期日本货币市场交易占金融市场交易的比重只有3——4%。如前所述,美国货币市场包括若干个子市场,每个子市场中又包括多种信用工具,如可转让存单市场中,就包括国内CDs、欧洲CDs、扬基CDs和储蓄CDs等。

(2)联储广泛运用货币市场工具实施其货币政策,如在国库券市场、回购协议市场等子市场上配套利用不同的信用工具进行公开市场操作。(3)美国货币市场为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从而使央行与财政关系正常化提供重要的途径。美国财政部和联储之间的关系是信用关系,国库券既是政府筹措资金解决收支缺口的手段,又是联储调节信用、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

(4)货币市场日新月异,信用工具不断创新,交易方式、交易规则和规模范围等都不断发展。

美国强大的货币市场,及其与资本市场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已构成以间接金融为主体的金融结构的一个典范。

(二)、日本

1、战后高度管制下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出于经济赶超型发展对资金提出的需求,一方面建立了以银行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体制,另一方面又对金融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当时金融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严格的分业和管制。主要表现在:

(1)长短期金融分离。其主要内容是,长期信用机构可发行金融债券(如10年期以上的金融债券)来筹集长期资金,而普通银行只能通过吸收存款来筹措资金,并对所吸收的定期存款期限作了一些限制,最长不得超过3年。

(2)银行业务与信托业务分离。这一规定的目的是迫使信托机构发展为长期融资机构。

(3)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分离。二战后制定的《证券交易法》把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离作为原则确定下来,严禁银行从事证券业务、严禁证券公司从事存款吸收业务。(4)外汇管制。1949年日本制定了《外汇及外贸管理法》,该法规定在原则上对一切对外交易都进行限制。外汇业务长期由外汇专业银行东京银行专营。

货币市场范文篇4

内容摘要:文章结合历史IPO重启经验以及国内流动性状况,分析了IPO重启的影响。同时指出,股票市场折价发行必然会导致阶段性的银行流动性困局和货币市场利率波动,但是配合当局积极的货币调控工具,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引导货币市场资金的流向,缓解流动性过剩局面。2009年6月,三金药业成为我国证券市场IPO暂停9个月后再度起航的第一单,IPO的重启改变了市场的预期,对本来在流动性问题上存在争议的货币市场必然造成冲击。

问题提出

2009年6月,三金药业成为我国证券市场IPO暂停9个月后再度起航的第一单,募集资金6亿多元。IPO的重启改变了市场的预期,对本来在流动性问题上存在争议的货币市场必然造成冲击。

从货币市场的表现来看,资金价格确实也没有对IPO做出太大反应,1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上升了0.02个基点,7天期品种甚至还下降了1.54个基点,两者成交规模分别增加了304.36亿元和345.08亿元。在低位徘徊了较长时间之后,回购利率会因为IPO办法的而出现上升预期,但是也可能只是在新股真正发行的短暂阶段内有较大反应,而且波幅不会像2007年时那么大。

对于各类不同性质的资金来说,货币市场基金可能是受新股发行冲击较大的一类,因为大量资金会因“打新”而赎回货币市场基金,结束之后又重新回来,令基金规模出现很大波动。抛售短融券也是其目前的主要操作思路,但是在新股真正发行之前,手头的资金可能会购买一些流动性好的国债等利率产品。如果这样,新股的重启消息也许会给利率产品带来短暂的波段性交易机会。

根据2007年因新股密集发行而令货币市场资金价格暴涨的经历,“打新”资金是否会因为IPO的重启而给资金面再次带来波澜,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事情。

IPO重启影响货币市场的路径分析

(一)货币在不同市场间的转移缓解流动性过剩

当前,银行的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银行的存差不断增加,M2的增长速度居高不下,外汇占款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剩不仅使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增加,而且使房地产价格难以控制。央行在2009年4月份提高了贷款利率之后,6月中旬又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目的就是缓解银行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股票市场的活跃和IPO的重新启动可以吸收数以千亿元计的资金,从而缓解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的新股认购办法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前认购新股有股数限制,每个账户只能认购有限的股票,不利于大资金认购新股。2009年的新股发行办法放开了这种限制,每个账户可以任意认购,方便了大资金的操作,使信贷资金的无风险套利更加便利,会导致大量的资金从银行转移到股票的一级市场。这些资金是银行的信贷资金,但这些信贷资金不参与实体经济的循环,也不参与股票市场的炒作,它对宏观经济不产生什么影响,对缓解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是很好的渠道。

(二)货币在供给主体间的转移引发银行流动性危机

IPO重启后,货币基金规模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货币基金历来是份额变动最大的基金类别,变动大的原因一方面和该类基金不收取交易手续费有关,另一方面和该类基金对货币市场利率变动比较敏感有关。IPO重启可能导致短期市场利率产生较大变化,从而令货币基金遭遇大幅净赎回的可能性加大。申购资金将由商业银行以同业存款的形式冻结起来。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存款资金转移一样,大批的资金会转移到验资行,导致在新股申购期间,巨额资金跨市场、跨地区和跨银行大范围流动,并且向极少数验资行集中的现象,造成了短时间内资金分布的严重不均衡,验资行拥有大量资金,而其他银行则需要从市场上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以轧平头寸保证本行的流动性不发生问题。

(三)货币在不同性质账户间的转移导致货币供给减少

货币向股票市场的转移不仅仅是一级市场,还包括二级市场。货币供给模型为M=m*B(其中M是货币供应量,m是货币乘数,B是基础货币)。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存款及同业存款)构成基础货币,即B=C+R+Re(其中C为M0现金,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e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现行的验资制度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环节。首先,将各个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吸纳入验资行,建立的是冻结的申股账户,算做同业存款。然后,按照我国现行的准备金缴纳规则,同业存款并不需要交纳准备金,也就是说货币乘数可以被临时性急剧放大。

(四)融资与投资需求造成利率波动并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频繁的利率波动不利于货币市场的平稳发展,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首先,利率的大起大落既不能反映货币市场资金的整体水平,也不能反映货币政策调整预期。市场利率的上下波动与货币市场总体流动性相对宽松的大环境相悖,更多的是由于短期资金在机构间的不均衡分配。而其流动在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当日的资金融通价格往往变动很大,不利于市场形成合理均衡的价格,也不利于货币政策当局对流动性进行正确判断。其次,降低了货币市场资金融通的效率。为应付大幅度的利率起伏情况,商业银行一般要多预留较高的备付金,在进行货币市场交易时也更多地倾向于短期交易,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也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利率体系。

IPO重启影响货币市场的原因分析

(一)资金冻结制度不合理是导致利率波动的直接原因

从银行流动性的驱动因素来看,IPO验资时银行间的资金划拨是引起回购利率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新股的申购资金分布在不同的银行,而验资则集中于验资行。因此,机构在新股发行网下配售时,需要将申购资金统一划转至由主承销商指定的验资行账户,并在申购到交割期间冻结这部分资金,这就意味着在此期间,大批的资金会从其他银行转移到验资行,导致在新股申购期间,巨额资金跨市场、跨地区和跨银行大范围流动,并且向极少数验资行集中的现象,造成了短时间内资金分布的严重不均衡,验资行拥有大量资金,而其他银行则需要从市场上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以轧平头寸保证本行的流动性不发生问题。由此带来的最明显后果就是货币市场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利率飙升。而且,由于申购资金属于同业存款,按照我国现行的准备金缴纳规则,同业存款并不需要交纳准备金,也就是说货币乘数可以被临时性急剧放大。

而在IPO新规中,网上验资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并没有提及。由于网上发行的冻结资金量通常是网下配售的4倍左右,因此,在网上冻结资金规模仍然较大的情况下,会对银行体系流动性造成明显的冲击,银行间市场一段时期内出现资金“断流”的隐患依然存在。

(二)一、二级市场的确定性溢价是造成资金紧张的根本诱因

资金对新股的追逐不可避免,冲击也就持续存在。尽管在IPO新规中提到,“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但是却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措施。这意味着,新股定价的合理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由此带来的超额收益,正是“打新”能够吸引巨额资金的原因。2007年和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大盘股的上市首日收盘价平均高出发行价78%,最低高出28%,而最高则高出196%。如果网上申购的中签者在上市首日以收盘价抛出,那么,平均的年收益率为49.72%,最低为8.39%,最高则高达231.52%,远高于存款基准利率。因此,超额收益极有可能持续存在,那么,资金必然趋之若鹜。

(三)大盘股网上申购的冻结资金量与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保持较高一致性

目前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高达1.3万亿元左右,而这部分资金是以中小散户为主,不受新股发行办法的影响,那么,在超额收益持续存在的情况下,这部分资金进行网上申购的可能性非常大。尽管1.3万亿元的资金不到网上申购的最高冻结资金量的一半,但是对银行体系内资金必然产生不小的扰动。只要新股发行的超额收益持续存在,网上申购冻结巨额资金的状况难有明显的改善,在现有的网上验资制度下,银行流动性仍然会受到明显影响,回购市场利率仍然面临较明显的波动。此外,如果大量网上认购资金来自于散户,而推动机构投资者网下配售的结果,将提高小额资金网上申购的收益率,进而可能使得储蓄资金的申购更加踊跃。结果是储蓄资金在各家银行之间的转移幅度可能更大。因此,货币市场资金局部流动性紧张的局面难以根本性改变。

虽然新股发行办法在条款上作出修订有利于营建公平公正的申购环境,也有利于缓解对货币市场的冲击。但是股票一、二级市场的确定性溢价必然造成阶段性的流动性困局和利率波动。但从长远来讲,IPO的重启又有利于缓解当前国内流动性过剩局面,配合国家的政策工具,积极引导货币市场资金流向,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此次IPO重启对货币市场的影响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但从理论上来说,从中小企业板启动的IPO也是充分考虑到资金流动性问题而做出的对新股市场的谨慎试探。

参考文献:

货币市场范文篇5

欧洲货币市场是在丫国国境以外进行以该国货币计值的资金借贷活动。它起源并且至今集中于欧洲,主要是美元资金借贷,故通称欧洲美元市场。这个市场是50年代开始形成,6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它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有显著的不同。传统的国际借贷,以贷款国的货币为计值单位(有时换算为借入国的货币),受该国法令的管辖。欧洲货币市场则在一国国境以外进行以该国货币为计值单位的资金借贷,不受该国法令的管辖。它是战后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重要的新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表面上看是战后一些国家所采取的互不关联的经济货币政策所造成的,实质上是战后生产和资本日益国际化以及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尔平衡所引起的货币金融领域的矛盾的产物。欧洲货币市场是从1957年伦敦银行系统地开办美元存放款业务正式开始形成的。1957年英国发生英镑危机,英格兰银行为了保卫英镑,宣布提高利率,并加强外汇管制,禁止伦敦银行把英镑资金借给非英镑区国家融通它们之间的贸易之用。而英格兰银行传统上对伦敦的非英镑业务不予干预,特别在它涉及的借款人和存款人是非英国的居民更是如此。

于是英国银行就采取系统地吸收美元存款,并把美元资金借给那些需要贸易信贷的人。这样,一个美元借贷市场就开始在美国(纽约)之外,首先在伦敦发展起来‘欧洲货币市场在50年代末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这时已经具备形成这个市场的客观条件和需要。首先,战争结束前夕建立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使美元取得了国际货币的地位,它不仅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工具和国际支付手段,而且成为主要的外汇储备,在国外被广泛接受。美国又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以迫使其他国家持有美元债务的办法来弥补它为进行军事经济扩张所造成的国际收支逆差,西欧国家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积存的美元资金日益增多。其次,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50年代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958年西欧共同市场建立后,生产的扩大、改组和国际贸易的扩展,对外币(如美元)资金的需要大大增加。为了加紧渗入西欧市场,美国许多跨国大公司在西欧扩建企业,也增加了在当地筹集美元和其他货币资金的需要。第三,1958年末西欧主要国家解除了外汇管制,对外实行货币自由兑换,资金基本上自由转移,对境外户的外币存放款更加不予限制,这使欧洲银行取得了经营外币存放款业务的广阔可能性。西欧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一般比美国高,也吸引了许多美元存款户把美元存款从美国转到西欧。欧洲货币市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欧洲货币在其发展早期,规模并不大。据估计,1957年末欧洲美元存款约10亿多美元,1960年末为20亿美元,1962年末为50亿美元。从60年代中期到1973年」间它以每年平均递坛31%(按净额计)的速度迅速发展,1970年底,欧洲货币市场总额跨过1000亿美元大关,1973年底超过3。。o亿美元,净额也达到1600亿美元。在这期间,美国政府的山系列政策规定刺激了市场的迅速扩大。战后,纽约曾经是资本主义世界主要的资本市场,许多国家都到那里筹集资金。但是从50年代末起,美国国际收支逆差逐步扩大,被迫采取限制资金外流的措施。1963年,美国实行利息平衡说,19石5年1月,美国‘实行旨在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自愿计划,1968年1月,美国政府对美国的国外直接投资实行强制性的管制。这使外国的工商企业不得不转向西欧筹措资金,也使美国跨国公司更加不愿把国外利润全部汇回美国,并且进一步在国外金融市场上寻找资金来源。美国的银行法规也有利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美国对期限在三十天以内的定期存款不付利息,但在欧洲货币市场,对隔夜的外币存款也支付利息。美国银行吸收存款,要交存一定比例的准备金。而在欧洲货币市场则不必交存准备金。更为重要的,美国1933年银行Q项条例、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对银行可付给定期存款的利率规定最高限额。此项规定,在相当长时期内,因为市场利率总是保持很低水平,没有发生什么影响,但是,1965年起,由于侵越战争扩大,财政赤字增加,通货膨胀严重,美国联邦储备当局便采取限制通货膨胀政策,而这时信贷需要正在增加,从而发生信贷紧张,利率上升的现象。Q项条例当时把定期存款利率最高限额定为4%,‘但市场利率已上升到5一6%之间,长期利率比这还要高。结果人们就纷纷从美国商业银行抽走存款,把它们改投到国外利息较高的地方。美国银行也不得不转向国外筹措资金。1966、1968,特别是1969年,美国银行通过它们的国外分支行,竞相在国外吸收存款,调回国内使用。就这样,Q项条例大大刺激了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

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但不能把它们看成是欧洲货币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197。年间,美国联邦储备当局废除了Q项条例即利率最高限额的规定,1974年1月,美国又废除了利息平衡税,取消了对美国居民的国外直接投资的限制,以及美国金融机构对国外贷款的自愿限制,但欧洲货币市场并没有因此衰退。除了1975年明显地由于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速度有所减低外,近几年来仍以每年递增24%‘2昭的高速度继续发展。

1974年以后,一些新的因素推动欧洲货币市场继续扩张。第一,19九年以来,美国对外贸易连年出现巨大逆差,这更扩大了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美国又在1971年8月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不再以黄金储备部分地抵偿其收支逆差,从而使逆差成为美国对外负债,造成更多的美元资金流入欧洲货币市场。1974年1月美国取消资金外流限制后,美国居民的存款也大量流入欧洲货币市场。第二,1973年10月,石油生产国组织国家宣布提高油价后,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金(“石油美元”)。1973至1978年,」六年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累计达1850亿美元,1979年估计达450亿美元,合共230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估计约有三分之一)以短期存款的形式存放于欧洲货币市场。而西方许多国家和一些第三世界贫油国家在石油提价后,国际收支出现巨大逆差,纷纷到欧洲货币市场筹措资金,欧洲货币市场乃成为“曲流”石油美元的重要渠道,欧洲银行也竞相招徕石油美元,企图利用这些资金捞一把。第三,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西方国家普遍采用浮动汇率后,各国货币汇率起伏波动很大。为了减少汇率风险和投机牟利,外汇买卖大增,这也扩大了对欧洲货币市场资金的需要。第四,许多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由_于业务扩展并便利l资金的使用,也增加在欧洲银行的贷放。经营欧洲货币市场业务的欧洲银行,往往为了业务需要妥‘也通过其总行把资金从国内调到欧洲货币市场。1974二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相对减缓,固定资本投资不振,出现资金过剩情况。这些过剩资金也涌入欧洲货币市场。第五、第三世界不少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引进技术装备,增加了对外国资金的需要。苏联和东欧国家也大量利用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欧洲银行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_竞相延长贷款期限,中、长期信贷开始激增。必须指出,美国国际收支长期逆差对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有着重大关系。美国国际收支逆差,除促使美国实行限制资本输出计划,并使欧洲国家外汇地位改善,从而有可能放松外汇管制外,还造成美元大量输出国外,积存在西欧、日本和其它一些国家手中的美元资金日益增多。持有过剩美元资金的国家,纷纷把美元资金投放到欧洲美元市场。此外,由于美元过剩,在国际上泛滥成灾,美元一再贬值,也促使人们纷纷以美元抢购其它硬货币,这也推动了“欧洲马克”、“欧洲瑞士法郎”等其它欧洲货币的发展。但是那种认为美国国际收支长期逆差,美元大量流到国外,是造成欧洲美元市场的根源的说法还值得研究。资料表明,欧洲美元市场的增长速度的高低一与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并无紧密相连的关系①。

再则,尽管西德国际收支持续保持顺差,但欧洲货币市场的西德马克部分却与美元部分同时增长起来。这从反面说明,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并不是以该国货币为计值单位的欧洲货币市场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不能从这推论,随着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减少,欧洲美元市场必将缩小。即使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沙全世界美元持有者(包括美国国内和国外),仍会被欧洲美元市场所提供的便利和较高的收益所吸引,被鼓励把资金放在那里,而不存放在纽约。总之,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迅速发展,其根本原因是50年代以来,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日益国际化,国际经济交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扩展,需要有一个发达的国际货币市场为它融通资金。而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货币金融领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欧洲货币市场适应了这个客观上的需要,从而发展起来。著名的国际金融学家埃因锡克和奎因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说,“……这个制度满足了非常重要的需要,二它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的基本趋势而发展起来的。、货币市场的国际一体化,存款和贷款利率的凝固化的消除或减少;人为障碍的克服,贷款者间的竞争自由,市场机构自动运行的改进,这些需要早已等待解决。奇怪的不是它在50年生和发展,奇怪的倒是它没有在比这还早许多年问世。_”、②埃因锡克和奎因所说的“进步的基本趋势”就是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必然要求货币金融的国际化,欧洲货币市场的主要根源就在这里。

二、欧洲货币市场的组成和借货方式

欧洲货币市场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借贷市场。它由两部分组成:①银行间市场,即银行相互间的交易,它的存款占全部市场总额的三分之二左右。②银行与非银行间的交易。根据摩根保证信诺公司估计,1978年底它的总额达到8,950亿美元,把银行间相互转存、重复计算的数额扣除后的净额为4,85。亿美元,1979年9月底,总额已打破1万亿美元大关,净额也达到6000亿美元。这里要指出的,欧洲货币市场的净额,是近二十多年来市场己借入贷出的余额数字,当年可能提供的贷款额,则要视这个市场资金流入量和贷款归还的情况而定。每年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实际上只有几百亿美元。据估计,19了6年为288亿美元,1977年为417亿美元,1978年为701亿美元③。欧洲货币市场是由参与这个市场活动的一干广泛的国际银行的网络组成的,组成这个网络的银行被称为欧洲银行。这个国际银行网络以伦敦为主要中心,散布在世界许多地方。直到六十年代中期,欧洲货币市场主要由英国银行和几家美国银行的欧洲分支行所组成,英国银行在这个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以后,参加这个市场的金融机构增加很快,许多国家的银行都在伦敦建立分支机构。60年代末,‘英国银行在伦敦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已被美国银行所取代。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日本银行也显著地增强了它在这个市场上的地位,1978年11月底,日本银行份额已达到132%。-伦敦是欧洲货币市场的主要中心,六十年代约有50%的欧洲货币市场交易在伦敦进行,近年来伦敦虽然仍为最重要的中心,但其市场份额降到只占三分之一。1975年以来,巴哈马(拿骚)一是次于伦敦的第二大中心,1978年9月底,其份额占市场总额的124%。在亚洲,近年来巴林的份额急剧上升,它正在紧追欧洲美元市场的亚洲部分(又被称为亚洲美元市场)的最大中心新加坡。欧洲货币市场中,1976年末美元信贷占733%,马克次之,占16%,瑞士法郎又次之,占58%,英镑占。。7%,荷兰盾占12%,法国法郎占。8%,其他货币占22%。在欧洲贷币市场组成中,美元仍然保持主要地位,但其比重已略有下降,西德马克和瑞士法郎比重则在上升。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①各国中央银行和政府机构。②商业银行。③跨国大公司和国内一些工商企业。④国际金融组织。按地区分,的年代中期以后,西欧国家是资金的主要来源。1973年石油提价后,中东和拉美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和政府机构也把剩余美元资金存入这个市场。1976年,欧洲从国占355%,石油输出国占183冤美国占76%,加拿大、日本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占12端。几欧洲货币市场资金的去向,按借户分,主要是以下四种:1工商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句,这是市场的主要借款人。美国跨国大公司是欧洲货币市场的大客户。2政府和地方当局、公营企业。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地方当局以及公营企业、公用事业为了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财政赤字,为了短期周转和实施长期发展计划,也大量向欧洲货币市场借款。3商业银行。一般商业银行为了短期周转,融通套汇活动,还有一些投机商为了进行黄金货币投机,也经常到这个市场借款。4国际金融组织如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各种地区性开发银行以及欧洲煤钢联营有关的机构也是经常的客户。’

从地区上讲,60年代间,几乎所有贷款都是给工业发达国家使用的,但70年代初,尤其是1973年以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一些’“中进国家”也增加了向市场的借款石苏联和东欧国家也力图利用这个市场的资金。19、76年,贷款的地区去向如下:欧洲八国占308%,美国一占74飞,加拿大、‘日本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占222%,东欧古84%,石油输出国占3端,除石油输出国外的发展中国家占10%,离岸银行中心占16端,其他地区占12%。欧洲货币市场按借贷期限和借贷方式,可分为三部分:①短期资金借贷多②中长期欧洲信贷;③欧洲债券。

短期资金,期限以l天、宁夫、30天、90天居多,_少数为半年或一年。贷款主要是一些银行、企业和私人短期内多余的资金,借款者大多用于短期周转。这种信贷,主要是在银行与熟悉的大客户间进行,彼此凭信用,一般不签定合同,耐通‘过电话电传成交弓事后以书面确认。利率由双方具体商订,一般都低于各国国内商业银行对大客户的放款利率。欧洲美元每笔存款的最低额规定为5万美元,但有些银行为了招揽生意,5千关元也在吸收之列。欧洲美元贷款,往往以百万美元为起算单位。根据英格兰银行19了8年5月17日分布的材料,欧洲货币市场的存款(负债),期限3个月以内的占697%,6个月以内占857%,1年以内的占941%。期限1年以上的只占5。端。欧洲货币市场的贷款(资产),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占523%,6个月以内的占68端,期限丫年以内的占768%,一年到三年的占93%,三年以上占142%。由此可见,欧洲货币市场中,收进的存款,九成是短期存款,放出的贷款中,短期贷款将近八成。

中、长期欧洲信贷,期限从一年以上到五年、七年、十年或更长一些,一般为三至七年。期限一年以上至五年的为中期信贷,五年以上的为长期信贷。在中、长期信贷中,中期信贷占绝大多数。中、长期欧洲信贷从1973年起有很大的发展。根据摩根保证信托公司的资料,全年贷款额从1972年的69亿美元,猛增为1973年的29多亿美元、1974、1975年有所下降,以后又回升,1976年为289亿美元,1977年为418亿美元,1978年为702亿美元,1979年为770亿美元。中、长期欧洲信贷的借款人,1975年前后有明显的变化。1975年前,西方国家是主要借款人,1975年发展中国家则成为主要借款人。1979年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中长期信贷借款约占总额的32纬,发展中国家占总额的582%。此外,苏联、东欧国家中长期信贷借款也增长很快。1972年只有27亿美元,1976年增为25亿美元,占总额的8%,1977年又增至339亿美元,占总额的79%,1978年为377亿美元,占总额的5眺,1979年为365亿美元,占总额的47%。在签定贷款协议和制定资款文件时,对利率(及费用)和选用货币须慎重权衡利弊得失。中长期货款利率以伦敦市场银行间拆放利率(LIBOR)为基础,另加一定幅度的利差。

LIBoR是伦敦欧洲市场上银行同业间相互拆放三个月或六个月的利率,外加的幅度则视贷款金额大小f期限长短、市场资金供应一般情况以及出借人对借款人的资信的评价而有所不同,一般为1/2%至3%不等,平均为瑞至2%之间。如贷款期限较长,由于市场利率趋势很难预测,出借人或借款人的一方或双方不愿承担利率风险,一般采取浮动利率,每三个月或六个月随市场利率调整一次,支付一次利息。借款人对协定中规定应提用未提用的部分,要对银行支付带有赔偿性的费用,这就是承担费,通常为年率l/8%至1/4%。中长期欧洲信贷金额大(一般为1一2亿美元),期限长(一般为5一10年),一家银行很难承担,多是由一家或几家银行牵头,组成由多家银行参与的银团共同提供。牵头银行为主管贷款钾行,其他银行为参与银行。为此,牵头银行还向借款人一次收取管理费。管理费按贷款金额大小、期限长短具体确定,最低为1/4%,最高为1/2%。此外,在银团贷款中,还要对代表银团同借款人联系的银行支付费和杂费。在浮动汇率和汇价激烈变动的情况下,贷款使用那种货币关系很大。一般说采用软币,对借款人比较有利。但这要结合借款的用途,能否借到该种货币的资金以及利率高低等情况统一考虑。中长期欧洲信贷协议中,规定有货币选择权条款,允许借款人转用其他货币,即按照当时汇率提取资金得采用贷款协议中规定之外的货币。有的规定只有在转息时,才能部分或全部改换为其他货币。欧洲债券是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行的各种外币票面值的债券。它的发行始于196争年,1967年后有所增加,但19q7一1974年间,每年发行总额也只有20一30亿美元。1975年猛增至55。6亿美元,1976年又增至1733亿美元,1977年为2777亿美元,1975年为1423亿,1979年为18376亿美元。欧洲债券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国营企业、私营大工商企业、国际机构以及某些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团体为了筹措中、长期资金而采取的一种借贷方式。而一些银行、大企业、保险公司和福利基金,以及团体或个人为了投资牟利或周转、保值,也大量购买债券。发行债券,一般是先与银行集团联系,由一家或几家银行牵头,,十几家或几十家银行出面代为发行。债券有普通债券、可兑换债券和以旧换新债券三种,也可分为政府债券和私人债券两类。

欧洲债券按货币分,仍以美元票面的债券为主,1978年占516%,1979年占66端,西德马克次之,1978年占37。2%,1979年占192阶再次为荷兰盾及其他西欧国家货币,还有以复合计算单位为票面的(如欧洲计算单位、特别提款权以及多种货币的复合单位,’这是为了避免汇率变动而采取的)石按借户分,私人工商企业1978年约占40%,1979年占537%。国营企业、政府和国际组织1978年约占60峭,1979年占423%。按地区分,西方主要国家占四分之三以上。欧洲债券,按规定在伦敦、卢森堡股票市场公开挂牌发售,而不是个别提供的,但实际上是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一个银行集团认购债券后,把它转售给一个国际性的债券经销行号集团,后者又转售给经纪人,然后经纪人直接同买主接触,向买主个别提供。早期,英国银行作为新发行的牵头的管理人,起着支配的作用。但进入70年代后,由于它们的资力有限,其优势地位已被西德和瑞士大银行所取代。欧洲债券发行的中心是卢森堡。欧洲债券期限通常为5年到20年,发行额每笔约在一亿美元左右。利率一般略低于国内债券的利率,官方发行的欧洲债券利率一般又略低于私营企业的债券利率。具体视不同的期限、不同的货币以及不同的发行单位而异,大致与中长期欧洲‘信贷利率差不多。国际债券除欧洲债券外,还有外国债券,主要是指在美国、’瑞士、西德和日本等其他地区发行的以所在发行国家的货币为票面值的债券。外国债券发行总额,1976年为1819亿美元,1979年为2166亿美元。近年来,美国债券在外国债券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瑞士法郎、西德马克和日元债券则不断上升。国际债券发行总额19了8年为3428亿美元,其中西方工业国家占728%,发展中国家占124%;1979年为寸。。35亿美元,其中西方工业国家占786%,发展中国家占76%。过去,发展中国家由于资信及其他条件限制,很难挤入国际债券市场。但近年来,一些“中进国家”,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已开始利用这个市场。东欧国家中波兰、匈牙利也利用这个市场,但数额较小。

三、欧洲货币市场的国际经济影响

欧洲货币市场是国际货币金融机构的一个重大新发展。埃因锡克和奎因说:“欧洲美元制度的发展,是货币机构的一个重大改进,单是这个原因它就同〔社会经济〕进步的基本趋势相适应。它是在为克服把国际金融体系分裂为彼此隔离的不同部分的民族壁垒的进步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步骤。”④它的出现,沟通了国际间有多余资金者和需要资金者的要求,促进了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它不仅是跨越国境转移短期资金的主要工具,而且也逐步成为跨越国境转移中、长期资金的重要工具。它迄今为止主要是为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方跨国公司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资金供应的“蓄水池”,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正在积极地利用这个市场筹集资金。但由于这个市场是不受政府管制的,其资金大都是脱离生产过程的游资,金额庞大,流动性强,投机性大,大股啸聚,到处流窜,因此,对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也起着很大的干扰、破坏作用:

1削弱了政府根据国内需要运用货币金融政策的能力。例如1970年西欧国家面临经济衰退,需要放松银根,刺激经济。但是这时由于美国利率较低,致使欧洲美元大量流出,西欧国家不得不竞相提高利率。1971年以来,,西欧国家为了制止通货膨胀,企图实行紧缩政策,但因美元不稳,美国利率下降,欧洲美元又大量涌入,西欧国家反而不得不纷纷降低利率。美国的海外银行从欧洲货币市场大量调进、调出美元资金,也削弱了美国政府反通货膨胀措施。

2。加剧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美国利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手段和清算工具的地位,用大量输出美元的办法来弥补其巨额国际收支逆差,这些美元资金流入别国势必增加那些国家的货币供应量⑤,这不窗是以邻为壑把通货膨胀输出国外。而且,这个市场使一国的闲置资金变为另一国的活动资金,提供了大量新增的信贷扩张手段,增加了货币流通速度。此外,欧洲银行为了牟利,往往放松贷款条件。借款人因为较易借到款项,也往往借贷过多,造成经济过热,致使通货膨胀加剧。凡此种种都助长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⑤

3加强了外汇黄金投机活动,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动荡不安。这个市场,集中了大量的美元游资,市场上汇率稍有差异或变动的迹象或传说,投机者就会进行套利套汇活动,并借进大量美元,抢购硬通货或黄金,造成货币危机、黄金风潮。60年代以来一直到现在,西方金融市场激烈动荡,风潮频繁,欧洲美元市场就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坛加了国际信贷结构的脆弱性和风险。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大都是短期资金,但它的借贷期限却越来越长,信贷结构的不平衡和脆弱是很明显的。而且,这个市场缺乏中心领导机构,不象国、内金融系统有中央银行作它的后盾,如果发生信贷危机,中央银行会出面支持。参与这个市场的金融机构,一旦发生大规模金融风暴,存户挤提存款,而借户不能如期归还,就有可能会使有关银行停业、倒闭并引起连锁反应。由子欧洲货币市场加剧了国际金融的动荡不安并潜伏着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因素,许多西方国家金融当局和有关人士为此忧心忡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米勒曾说:“欧洲美元市场使我们深感忧虑,原因是那里存在着大量以美元为主的货币,而中央银行对它们又无能为力。”因此,从60年代末起,西方一些国家就不断发出了要求管制这个市场的呼声。

货币市场范文篇6

由于日本国内的资本市场发育不全,东京离岸市场是模仿美国纽约离岸市场的模式建立的,因此在近期内它很难赶上伦敦市场的规模。日本建立离岸市场的目的有二个:第一是为了使东京成为太平洋地区的金融中心,加速日元国际化进程,第二是为了缓解日元兑美元的汇价波动的压力。另一方面,日本金融管理当局又想不惜一切代价,将离岸市场与国内市场分隔开来,以防止该市场对国内的货币政策控制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东京离岸市场的重要特征就是:采用美国模式而不是采用英国模式。东京离岸市场的开户机构只限于官方授权在日本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和经大藏省特别批准的那些组织。市场交易者只限于非居民:定居海外的银行(包括日本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外国机构(国内机构和离岸机构)、外贸公司(国内公司的离岸子机构)、外国政府和机构。国内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和非居民不能直接进入该市场。为了将离岸市场与国内市场相互分离,外汇银行的离岸账户必须保证其交易对象都是非居民。通过该市场进行的任何资金流转都得在日本以外进行。

此外在一家国内银行和其海外账户间的资金日流转量被限定于该银行作为非居民在上一个月持有的离岸金融资产平均余额的5%。这项控制当时特别引起争论。因为它严重阻碍了该市场的发展前途。包括东京银行在内的一些银行,强烈要求以准备金代替该项限制。另一项限制市场发展的规定是对市场交易征收地方税和印花税,同香港相比,后者提供了更受欢迎的税收制度。日本对市场交易收取的所得税高达50%,而香港仅为17%。尽管如此,自1986年12月以来,东京离岸市场仍然稳步发展。1987年7月,资产余额达到1788亿美元,其中美元占1071亿美元,其余的为日元交易。19曲年,资产余额上升达到3000多亿美元。离岸市场成立后不久,日本银行就开始通过该市场账户进行辛迪加贷款,同时贷款水平大大超过了需求水平。欧洲日元、拆借和票据贴现市场的利率水平决定了在离岸市场上卖出美元、筹集日元的成本。因此离岸市场的利率与前者密切相关,同业交易占了该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离岸市场的增长是靠国内银行将其资金转移到离岸市场取得的。很低的借贷水平表明该市场仍然缺乏深度,运转不充分。由于缺乏吸引力,自该市场成立以来外国银行投有介入。

限制该市场发展的另一主要原因是不允许非居民通过其离岸账户发行债券。禁止在该市场进行证券业务的规定反映了银行同证券业的利益冲突。银行不同意在离岸市场上给证券业立足之地,在它们看来如果这样的话,证券业可以在离岸市场获得银行的地盘,而银行却只能在国内市场上维持其原来的地盘,不能进入证券领域。银行同证券公司的矛盾是:为了保住各自在国内的地盘,而反对将东京离岸市场发展成为伦敦那样的欧洲货币离岸市场。这一行为限制了东京市场与伦敦市场竞争的潜力。与此同时它保证了离岸市场仅仅是外汇同业市场的延续。如果东京市场象伦敦市场一样,不再限制证券业务的话,那么它将成为亚洲地区占垄断地位的资本市场。1989年4月1日,大藏省决定放松对离岸市场的管制:一、每家银行每天流入或流出离岸账户的资金不得超过该行上个月非居民交易总额的10%。二、对衡量非居民身份的标准也将放宽。三、对防止离岸资金渗入国内市场的规定也将放宽。现行规定:客户与银行必须签订合同保证不将离岸资金携入日本国内市场。而新规定则客户与银行虽仍须遵守这一义务,但无须再以签订合同来作保证。另外。

有关的文件工作也将予以放宽外,其它条例还须作进一步研究才考虑修改。主要包括:一、对银行作为居民身份的税收间题。二、限制离岸市场从事存贷业务。三、限制从事证券(包括大额存款证)业务等。目前该市场主要由日本的大银行占领,政府希望放宽管制后,小银行也能够积极参与。亚洲离岸市场在7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但其规模远远小于欧洲离岸市场。1971年,亚洲离岸市场的存款总额只占欧洲离岸市场的1.8%,1981年上升到7%,1988年亚洲离岸市场占世界离岸市场的资产总额上升到10%。亚洲离岸市场发展的历史背景是:60年代后半期,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发展,亚洲地区的国际商品生产和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增长。1967年,外国在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近81亿美元,1977年,达到2切亿美元。随着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亚洲各国生产国际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对资金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在这个市场上,外国银行除把本地区资金聚集起来以外,还从欧洲货币市场吸收资金来满足亚太地区的需要。70年代亚洲地区的对外贸易规模还很有限,自有的外币资金不多,大量国际资金通过亚洲离岸市场流入亚洲地区,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70年代的亚洲离岸市场是欧洲离岸市场的扩展和延仲。

货币市场范文篇7

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意义

1.完善的金融市场要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质量高度依赖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存在发育完善的金融市场可提高资金融通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使资金流向高效率的经济部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促进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发育是否完善,不仅依赖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各自的发展状况,而且依赖于二者的关系是否协调。金融市场是一个整体,作为其组成部分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又具有各自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工具,发挥着不同的职能作用。

货币市场一般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下的短期资金融通和借贷的市场。其职能在于提供短期流动性和调剂寸头盈余。存在发达的货币市场有利于市场参与者解决经济活动中收支脱节的矛盾:借款人在货币市场上可获取资金,满足季节性和短期性资金需求;放款人则可利用货币市场进行资产的流动性管理,平衡放款的收回额和新增额,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货币市场还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场所,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效果,都会立即在货币市场上得到反映。货币市场在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发挥利用货币政策手段调控经济运行上,具有重要作用。在发育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分析货币市场状况的变化还有利于借款人和放款人根据自己对长期利率的预测,来决定参与资本市场的时间。

资本市场一般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人们利用资本市场主要是为获取扩大生产经营所需的长期发展资金。此外,资本市场还具有调动储蓄资金,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建立富于竞争性和清偿性的金融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完善的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缺一不可。二者都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发育不完善、运作不规范,市场参与者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流动性问题都难以解决,因而直接影响经济运行。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市场的完善,互以对方的完善为前提,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的基础,资本市场的运作离不开货币市场提供的服务和短期资金的调剂。一般来说,资金进出资本市场需要通过货币市场才能实现。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育是否完善也直接影响货币市场的发展。没有健全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剩余的的短期资金就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流人资本市场,转化为长期资金。由于资金的逐利性,这部分资金就会在缺乏规范管理的情况下,通过不正当的渠道流向发育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回报率高的投资领域,这极易诱发较大的金风险性事件,造成金融市场振荡,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也将阻碍货币市场的稳定发展。

在目前的条件下,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就是在推进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注意相互间的协调配合,以促进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

2.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国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方式正在进行重大变革。变革的重要内容是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十分迅速,银行之外的金融机构创造的信用量不断扩大。为此,直接控制形式的货币政策实施方式,已不能有效地调节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和利率水平,失去了对经济和金融的有效调控作用。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中央银行为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必须将直接控制方式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转向间接调控方式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

间接调控方式的货币政策工具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它通过市场影响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的行为,使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和信用总量发生变化,实现用货币政策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与金融运行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利用间接调控方式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存在一个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协调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一方面,由于完善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能够灵敏地反映市场信号,中央银行根据其反映的经济和金融运行状况,并结合其它宏观经济指标,才能制定出特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实施方案。同时,中央银行还要在货币市场上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只有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才能传导到实物经济部门,发挥调控经济和金融运行的作用。如中央银行通过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吞吐国债,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储备的松紧,进而导致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上述变化从成本和流动性两方面影响商业银行的放款行为,导致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化。

同时,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还促使投资者通过证券二级市场,进人或退出资本市场,导致资本市场上资金量变化。资本市场上供求关系变化促使证券价格变化,即资本市场收益率变化,也将进一步导致证券发行利率变化。最后,银行贷款利率和证券发行利率变化直接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资金需求和投资行为,使社会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变化。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两个重要环节,存在发育完善和协调发展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才能保证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中央银行要有效地在货币市场上进行货币政策操作。首先只有货币市场发育规范,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才能保证中央银行干预市场的行为不造成巨大的振荡,商业银行才能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操作导向调整其经营行为和资产结构,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通过市场传导出去。其次,只有货币市场发育规范,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才能保证中央银行市场的行为不造成巨大的振荡,商业银行才能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操作导向调整其经营行为和资产结构,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通过市场传导出去。其次,只有存在规范发展的资本市场,才能将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市场传导的政策意图传导到社会上去,影响社会各方面的储蓄和投资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最后,要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挥作用,还要求理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只有两个市场之间存在正常的、规范的资金流通渠道,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顺利进行。

3.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17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靠投资的高速增长支撑的,而投资的高增长,则主要是依靠银行的各项新增贷款的高增加来维持的。目前,尽管我国已在大多数生产要素的流通和分配领域基本实现了市场调节,但在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的流通和分配领域,计划手段还发挥主要作用。

由于近年来对作为直接融资的证券融资限制较严,有价证券余额增长缓慢,使绝大部分社会闲散资金只能存在银行,并通过计划手段来运用,造成间接融资在我国融资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间接融资中,信贷规模和信货指标在控制银行贷款的总量和投向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这就阻碍了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使企业难以在银行之外寻求短期流动资金和长期发展资金,造成国有银行不仅要保证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供应,而且要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主要资金来源。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和投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使企业不管效益好坏、代价多高都敢要贷款。这种状况,导致了信贷规模失控,制约了资金的使用效益,造成了大量银行不良资产,是诱发通货膨胀、形成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

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尽快改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的局面。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引导资金流向和优化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转变单纯依托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4.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目前,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以银行信用为主,多种信用并存的信用体系,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却严重制约着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信用之外信用发展程度很低,商业信用发展缓慢,有价证券发行余额在信用总量中的比重还非常低,我国贷款以外的信用总额与货币量Ml的比率1995年仅为21%,与货币量加准货币的比率为12.5%,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商业信用基础薄弱,致使经济活动中的债权债务关系不能契约化,信用不能票据化,担保、抵押、押汇、信用证、承兑、贴现等业务不能广泛推开,从而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沉淀,直接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信用体系不健全,阻碍了票据市场的发展。企业难以运用规范化的信用凭证进行直接融资。目前企业间惯用的口头承诺和挂账信用,没有法律保障,直接造成企业间三角债的形成。票据市场发展滞后,企业难以运用票据贴现来解决其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出现的供求梗阻问题,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难以纳入银行信用的轨道,银行对企业的资金运用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利于拓宽证券等信用渠道,培育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强化信用观念,开发运用多种信用工具,提高金融深化程度,加大社会资金来源中的非货币性比重,是健全我国情用体系的重要途径。

5.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目标要求的改革方向。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利于培育市场化的利率生成机制和合理的利率结构。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直接引起银行准备金数量和基础货币的松紧变化,进而引起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由于短期国债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替代品的比较,因此国债利率和其他货币市场利率也随之变化。货币市场利率的升降引起经济发展的冷热变化。市场参与者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对包括政府债券在内的证券替代品的比较,以及对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预期,来调整自身的投资行为。投资行为的变化影响长期证券的收益率和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长期利率的生成。根据资金使用期限的差异,在市场因素的作用下就会形成一个合理的利率结构。

总之,存在协调发展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央银行的行为才能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证券收益率,导致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规范流动,并通过影响长期利率和资本市场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在市场经济国家,股价指数作为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先行指标,其变化深受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原因就在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分割,关系难以协调,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行为就不能通过利率的变化导致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规范流动,也不能形成合理的利率结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难以推进。

二.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

资本市场是现实的客观要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阶段性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阶段性推进的体现。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78年到1985年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萌发阶段。1978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乎垄断了所有信用活动,不存在银行之外的信用,也不可能存在金融市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着手对高度集中的信贷体制和资金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并向各专业银行提出了提取法定准备金的要求。人民银行从1985年起实行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不再对国有大银行实行层层下批指标,而改用上贷下存的办法;各国有大银行资金不足可以相互拆借。此办法的实施促进了资金的横向流动,为此后同业拆借市场的迅速成长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票据市场起始于1982年人民银行倡导推广汇票、本票、支票和信用证,此后以银行承兑贴现为主的票据贴现业务发展很快。1985年人民银行在全国开始试办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但由于票据行为不规范,试点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票据市场的发展。此后我国货币市场中还相继出现了大额定期可转让存单市场和企业短期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在试点、探索中萌芽、发展,到80年代中期已初具稚形。但由于货币市场内部各于市场功能不健全,市场业务量狭小,严重制约了货币市场作用的发挥。

我国资本市场起始于1981年恢复发行国库券(5年期)。1983年后一些企业也开始自发地试行股份制,并发行股票。当时发行股票的企业未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目的主要是集资,多数股票既保息又分红,且有偿还期。尽管当时的这种活动很不规范,但对萌发中国的股票市场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阶段,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自身发育都很不完善,运作不规范,市场功能不健全,两个市场的关系协调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2.1986年到1991年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试点的起步调整阶段。在这个期间,资本市场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86年国家对已发行的国债在61个城市开始进行流通转让试点。同年沈阳建立了我国第一家证券公司,开始办理国债买卖业务。新中国的第一笔股票交易1986年9月26日在上海进行。1986年开始把股票发行活动纳人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范围。1986年10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制试点的暂行规定》,正式开始了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探索,全国股份制企业也不断增加。1991年底,全国股份制企业已发展到3220家,发行股票总额达75亿元,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企业89家。1990年底,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至l991年底两地共有lI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全年交易量明亿元,年底总市值109.6亿元。这一时期的股票发行活动逐渐走向规范化,股票自身已基本符合其本质特征。股票发行方式开始向国际惯例靠拢,股票交易市场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部分法规的出台,中国股票市场已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运作机制。

1986年1月国家体改委和人民银行决定正式开放同业拆借市场后,拆借市场交易量迅速扩大。1986年仅为300亿元左右,1987年猛增到2300多亿元,1988年上升到2621亿元。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市场管理措施,市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混乱现象。市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市机构混乱,拆借期限过长,利率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干扰了市场的规范运作,也助长了1988年的经济过热和金融秩序的混乱。

这一时期票据市场的运作由于没有权威性的法律约束,加上企业信用意识淡薄,引发了不少票据纠纷和严重的资金拖欠问题。使票据的信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造成市场交易量萎缩。1988年我国基本停止了银行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

在整个试点的起步调整阶段,从整体上说,其运作还不很规范,在市场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上,两个市场都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都仅注重于市场内部的协调和完善,两个市场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现象。

3.1992年到1995年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试点的快速发展和规范阶段。1992年后我国又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货币市场上同业市场交易量迅猛增长的同时,违章拆借现象也十分严重。一些机构在资金拆借活动中乱抬利率,擅自延长资金拆借期限,甚至一些金融机构还通过资金拆借活动,把信贷资金投放到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造成了经济过热,助长了经济的泡沫化,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了对同业拆借市场的管理,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政策,对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期限、资金用途、中介机构及运作规则进行规范,使同业市场秩序有明显好转,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货币市场混乱的深层次问题。l995年前后货币市场上又出现了严重的证券回购违规现象:证券回购交易行为不规范,交易期限长期化,资金流向不合理,存在严重的买空卖空和假回购现象;市场参与主体混乱,一些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和个人利用金融矾构的名义进行交易;市场秩序混乱,证券回购市场利率过商,投机风气浓厚,回购中的纠纷和资金诈骗案件不断发生。

1995年8月底,证券回购场内交易量为600亿元,其中80%的交易没有实券,年息在24%到28吸之间,所套取的大部分资金用于炒房地产、炒股票、炒期货,一些犯罪团伙还利用假回购骗取的资金进行犯罪活动,对我国金融秩序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l992年后,我国资本市场也有较快的发展。随蔷股份制企业试点向全国扩展,股票发行量迅速增加,股票一级市场快速扩容,二级市场急剧膨胀。截止1991年底,深圳、上海、北京三大股市(A股、B股、法人股)上市已达235只,比l991年增长16.79倍。上市总股本达3409955亿元,比1991年增长12.25倍。深圳、上海两地股票总市值达3918亿元,比1991年增长32.13倍;年成交量达3534调亿元,比l991年增长85.28倍。成为世界股市史上成长最侠的新兴资本市场。在此期间深圳、上海股市实现了从柜台交易到场内交易、从手工交易到电脑交易、从实物证券到记帐证券、从区域市场到全国市场、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转变,提商了市场运作效串。资本市场在短期内迅速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资本市场缺乏正当的融资渠道,参与资本市场的机构投机色彩太浓,个人投资者的资金难以大量投人,市场缺乏长期投资者,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等。

支撑资本市场繁荣的资金主要来自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及预算外资金,市场繁荣的基础相当脆弱。由于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缺乏规范的资金融通渠道和必要的市场管理措施,导致大量资金在两个市场间盲目流动。一些金融机构受高回报率的诱惑,把资金从货币市场拆借到资本市场进行盲目投资。

多次发生利用同业拆借名义把大量银行资金拆到正规金融体系之外,使资金从货币市场流到资本市场,其深层原因在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不协调。从货币市场的角度来看,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渠道的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相对来说较为充足。但在资本市场上资金来源则较为紧张。随着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的行政拨款和国有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等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迅速萎缩。而资本市场的市场基础蹲弱,规模狭小,并且受到严格控制,难以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这种状况是造成我国经济运行中短期资金长期化现象的客观原因。

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使货币市场不得不承担部分资本市场的功能,其结果扰乱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正常的资金流动,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加大了资金运行风险。1993年下半年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治理金融秩序的政策措施,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以规范调整为主调,在规范中求发展的时期。通过制定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使资本市场秩序有明显好转,市场运作逐渐纳入了“统一、有序、理性、流动”的轨道。这时期证券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功能日趋完善。截止1995年底,全国上市公司总数已达323家,总股本765亿元,股票市价总值调3474亿元。有20家企业到境外上市,加上国内B股,累计筹集外资61.3亿美元。全国还设立了73个投资基金,有31个基金在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和一些地区性证券交易中心上市交易。此外债券市场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产权交易市场日益活跃,通过并购实现股份公司所有权乃至经营权的转移,促进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全面发挥。

4.从1996年年初开始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由试点探索阶段,进入了初步发展时期。年初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开通,放开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自行决定。初步形成了信息共享,统一报价,集中交易的市场体系。票据法的正式实施,提高了票据的信誉,规范了票据融资行为。加上中央银行扩大票据承兑贴现业务措施的逐步实施,为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央银行还加强了对评判回购市场的清理规范,并要求银行与其所办的证券机构脱钩,对金融业和证券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这些措施有利于建立关系协调、运作规范、管理严格的货币市场体系,逐步消除货币市场中存在的市场分割和黑市交易问题,控制市场风险,使货币市场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1996年初领导层和管理层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已达成共识。提出“培育和完善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各种因素市场”,“适当扩大直接融资”,“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市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的整体发展战略,标志着资本市场已由试点阶段进人初步发展阶段。年初以来,按照“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原则,加大了市场的监管力度。在对一系列违规事件进行严肃处理的同时,制定颁布了多项规范市场运作,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的法规制度。使资本市场秩序有明显好转,资本市场的市场功能的日益完善。

货币市场范文篇8

关键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连通渠道:动力机制

一、引言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影响,不可或缺,共同决定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进程。有关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相互关系。国内外学者分别从规范与实证的角度做过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Cramer(1986)、RoU(1989)等人通过对美国货币供应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用来解释股价的变动;Rigobon(2001)衡量了美国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波动的反应十分强烈;Cassoh(2002)通过使用欧元区几个国家(不含希腊)1980至2000年间主要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检验了欧元区国家的资本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以及金融体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逐步深化,包括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有了巨大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唐齐鸣(2001)、董小君(2004)运用均衡分析的方法,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界定为价格均衡关系,认为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非均衡发展导致了两个市场之间连通协调障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策略与建议。谢平(2000)、钱小安(2001)、桂荷发(2000)、许崇正(2004)围绕货币政策是否关注资本市场价格,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紧密关系。嘲援成(2003)、郭金龙(2004)’等对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到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是顺畅的,并认为相对于利率而言,货币供应量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吴少新(2003)则认为我国金融市场由于受发展程度和体制因素的制约,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严重影响了金融发展的进程。地有学者对中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计量实证分析与数据检验。汪小亚(2003)、王一萱与屈文洲(2005)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中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与检验,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已经建立了明显的联动关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特征。还有学者从加入WTO宏观背景下来考虑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如朱新蓉(2004)提出在目前我国货币市场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规模和路径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和完善两个市场开放运行的监管。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次序的研究上,秦池江(1995)、曹龙骐(1996)、李格平(2004)等认为应该先发展货币市场。上述研究成果从定性与经验以及定量基础上,对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连通与协调的机理进行了相关分析与阐述,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发。但上述成果对于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的内在机理的深入分析还有所欠缺,尤其是关于两个市场连通的微观动力机制的分析更是很少提及。本文拟从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的微观机理出发,通过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微观机制进行考察,研究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的内在动力机制,以揭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内在联系与连通的规律,并对有关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的渠道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虽然有期限与功能上的区别,但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连通性。而贯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内在联系的是市场信息,这些信息以各种特征的金融工具及其价格表现出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通渠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金渠道

资金渠道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直接沟通的渠道,也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渠道;资金互动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根结点”。从银行等金融中介具有货币创造功能来看,货币市场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会大大促进资本市场成交活跃;但货币市场缩减同样对资本市场具有倍缩效应。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资金运用行为上分析,依据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投资者根据收益性与风险性的判断在货币市场资产与资本市场资产之间进行投资组合。当两个市场的预期收益率发生变化时,投资者将调整其资产组合,从而引起资金在两个市场间流动,形成两市场的资金联结,因而两个市场资金联结的渠道在微观表现上是由于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行为所致。从社会资金总量上看,两个市场的资金客观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追求利润动机的驱动下,货币市场资金往往通过多种渠道流向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资金也通过上市公司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在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存款形成信贷资金来源。市场参与者为了获得高收益,使资金频繁地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动;哪个市场的收益率高,资金就流向哪里。正是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者之间存在这种互动、竞争的关系,金融市场才能形成合理的资金价格,在此基础上的资金流动才能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

2利率(价格)渠道

利率是货币和资本的价格,其变动维持着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平衡。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下,资金可以在两个市场之间自由流动,资金的趋利性质也必然带来资金的同利性。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预期收益率的差异会引起两市场的资金相互流动,收益率高的市场受到投资主体的青睐。资金的相互流动又使两个市场的价格具有联动性,进而形成均衡化的资金收益率。所谓均衡化的资金收益率,是指在对收益和风险进行调整后,两个市场的实际收益率水平应该是相同的。货币市场的价格、收益率都可以表现为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而货币市场的利率具有基准利率的性质。它直接决定了资本市场上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收益率水平。

3金融中介与金融工具渠道

派生货币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货币派生过程中,金融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营存贷款的银行机构通过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的循环过程,可以创造出相当于原始存款几倍的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虽不能创造货币,但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也在产生着较强的派生功能。由此,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经放大后进人资本市场。金融中介机构尤其是那些能够同时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进行的交易行为,引领着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化与资金的流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工具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特别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现代金融工具的创新已经使两者的期限划分显得越来越不重要。如利率按期调整的贷款,实际上就考虑了长期资金需求的稳定性,也兼顾了双方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此外,一些衍生金融产品如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很难说是长期还是短期的金融工具。正因为如此,当今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区分,在国外已变得模糊,一般将这两个市场统称为金融市场或资本市场等。

4金融风险渠道

风险在不同金融市场之间传播,也体现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风险的传播是指某一资产市场中的价格冲击影响其他资产市场价格的现象。传播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对于传播的易感性,由市场是否具有相互关系的宏观经济风险决定;而传播的强度,则由套期保值的能力、有无衍生市场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来决定。Kodres和Pritaker(1998)的研究发现,通过对宏观经济风险进行跨市场套期保值。可以实现风险的传播。通过这一途径,某一市场中的异质冲击可以被传播到另外的市场中去。冯芸、吴冲锋(2002)的研究表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几个主要亚洲国家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确存在风险传播的现象。而且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危机期间各市场之间的引导和互动关系,远比危机前和危机后市场较为平稳的阶段要复杂得多,多数市场在危机前并不存在引导和互动关系,在危机期间则出现了引导和互动关系。

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与协调机制分析

在金融市场的有机整体中,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通过资金联结、价格联结和工具联结以及这些联结下的资金流动关系体现出来。两个市场的主体和金融工具的组合决定了两个市场联结的微观基础,以及在既定的微观基础下的资金流动的动力机制;而政府监管政策的变化、金融体系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等因素,会导致市场主体和金融工具的结构性变化,进而影响两个市场的联结。

首先,从资金流动的方向来看,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差异是导致资金流动的最基本动因。在金融市场的利率结构能维持在均衡水平的前提下,两个市场间资金流动的方向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经济周期对资金流动的影响。一般来说,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生产性资本的收益率较高,导致资本市场资金需求的增加,资本市场工具收益率上升,引导资金从货币市场流向资本市场。这种资金流动格局加上因生产规模扩大引致的流动性资金需求增加,会使货币市场工具利率上升,最终结果是两个市场的利差消失,同时社会整体利率水平上扬。第二个因素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首先影响的是货币市场工具的利率,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货币市场工具的利率下降,导致资金流向资本市场,使资本市场工具的收益率下降,最终降低了社会整体利率水平。

其次,从资金流动的规模与效率来看,两个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活动所形成的资金供给和需求能力,是决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结规模和效率的根本原因。在市场参与者数目足够多的假定情况下,可考察主体结构和工具结构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资金流动的影响。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结方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政府管理层对金融业一般都采取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这会直接制约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参与者的规模以及对不同市场的参与广度和深度,从而对两个市场的互动产生影响。金融监管政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结产生作用:第一,对各类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及利率的管制等措施会造成其业务范围拓展的困难,导致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各子市场无法充分发展,金融工具较为单一,从而加剧两个市场的分割,阻碍两个市场的有效联结;第二,对参与者市场准人的限制,会影响参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交易主体的数量以及这些主体对各子市场的参与程度,这同样会造成两个市场问联结渠道的减少,加剧市场的分割。监管政策对市场参与主体在资金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限制越严格,金融市场的发育就越不完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就越不能有效联结,从而加剧金融市场间的分割状况,降低资金流动和配置效率。因此,应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放松管制,完善各子市场,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主体和工具的联结,引导更多的主体参与两个市场,拓宽其参与的市场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市场的联结,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其次,从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角度来看,随着金融体系向高级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结的微观基础和资金流动规模也将随之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丰富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金融工具的种类,增加了市场参与者筹集资金的渠道和金融工具的选择范围,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使更多的参与者能够进入市场进行金融产品交易;同时,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工具的多样化,能使参与者更方便地进行资产组合与风险管理,使不同金融工具间的替代性增强,资金流动对收益率的变化更敏感,从而有利于提高两个市场联结的效率。

四、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状况分析

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从发展历程看,货币市场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由于体制性因素,也出于对经济金融现实的考虑,国家将资本市场列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而货币市场发展则处于相对次要位置。在发育程度上,资本市场较货币市场相对充分。中国的货币市场从同业拆借开始,经历了由民间推动、放手发展和逐步规范的过程,到现在已具有相当规模。其中,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市场发展较为迅速,而票据市场、短期国债市场与其他市场发展相对缓慢,显示了货币市场本身发展的非均衡性特征。另外,资本市场的子市场也缺乏均衡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着“强股市、弱债市,强国债、弱企业债”的结构性失衡特征。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的非均衡性,严重阻碍了金融市场发展的整体协调性。严重制约着中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制度安排上,我国于1993年开始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管理体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逐渐被隔离,两个市场的资金联接渠道也一步一步被隔断。为了解决证券公司的资金来源问题以及扶持证券投资基金,我国自1999年以来叉颁布了一系列相关规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通渠道有所拓宽。

就目前总体状况而言,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政策对于企业投资组合调整和居民储蓄存款的非中介化是监管无效的(钱小安,2001)。据测算,仅2000年我国股票市场涉及的银行信贷资金存量规模就达到4500亿元~6000亿元左右(吴晓求,2001)。在追求风险利润的动机驱动下,资本市场参与者将从货币市场或银行体系获得的资金投资于股市,中国的货币市场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暗通”渠道是畅通的。具体表现在:首先,证券公司通过“逾期”同业拆借或者连续从不同的中介机构进行隔夜融通或短期融通获得的短期资金用于投资。2000年,证券公司从同业拆借市场净融人资金3898亿元用于股票投资,2001年和2002年分别为5432亿元和6692亿元,2004年前三季度达到5404亿元。其次,企业相应增加证券投资数量。据统计,2000-2001年企业短期投资大幅增长,其中85%投资于证券(汪小亚,2003)。国内其他学者(王一萱,2005;杨新松,2006)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分业管理体制下,由货币市场通向资本市场的资金暗道和明道联结是相对通畅的。但这种“通畅”,一方面说明资本的趋利性质并非完全能够受到监管的有效抑止;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2006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高速发展,从2006年1月开始,国内股票市场总市值从3.4万亿元开始快速扩容,到2007年8月,总市值首次超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高达21.147万亿元。在股票市场陕速扩容的同时,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以及资金供应结构失衡问题仍然存在。虽然央行多次加息并采取多项政策措施予以调整,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虽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但无疑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非均衡发展以及两个市场协调机制的欠缺有很大的关联。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不均衡发展和其自身的不完善,以及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机制的欠缺,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价格信号,从货币市场向证券市场的传递是相对灵敏的,但反方向的传递则比较缓慢。这种非对称性信息流通,导致市场价格的失真,致使社会资源不能按市场化要求优化配置,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市场割裂的情况下,由于利率缺乏弹性,灵敏度低,无法准确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无法形成合理的利率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资金的合理流动,也导致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预期收益率结构的失衡。另外,在金融市场处于分割状态下,货币政策行为引发的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受到制度约束,难以对金融商品的成本与收入变化作出灵活的反应。金融产品因缺乏基准利率参照而难以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无法通过价格预期有效地参与资本市场运营,从而造成货币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失灵,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由于市场分割,货币市场不能为资本市场主体提供合适的资金来源,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无法通过货币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融资渠道的狭窄也迫使金融机构进行体制外融资和违规操作,导致金融机构非系统性风险增加,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大力发展中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有效的连通与协调机制,是中国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策略

1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首先,必须健全货币市场体系,实现运作一体化。要对货币市场进行总体设计、引导和规范运作,在完善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可转让存单市场和其他融资券市场,加快各个子市场间的融合,进一步深化货币市场的融资功能和政策功能,形成一个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其次,必须进一步规范发展资本市场。要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发行机制,规范证券市场交易行为。形成证券市场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发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作用。再者,必须逐步增加两市场共同的参与主体。要扩大投资主体的连通程度,放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进入货币市场的条件。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加快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直接入市交易的进程;同时要积极推动做市商制度的建立,以稳定市场价格、维持市场流动性。

2建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发展的市场治理机制。要建立一个科学的金融市场治理结构,包括运作体系、调控体系和监管体系三个方面,使资金能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自由流动,金融市场的价格能够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要建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风险监控体系。随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整合进程的加快,金融风险也在加大,为此要制定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规范市场运作,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意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3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资金合理流通的渠道。逐步取消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壁垒,疏通两个市场的资金渠道,从而有效地配置资金,疏散和化解银行资金风险。债券市场是联结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纽带,要积极推进债券市场的改革,逐步形成长、中、短期限结构合理的国债结构,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优化债券市场内部结构,完善债券发行市场和债券交易市场,推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连通。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增强利率变化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传导效应,真正发挥货币市场的基础作用。要改革和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使汇率成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一个链接。

货币市场范文篇9

一、国外货币市场基金的运作和发展

(一)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

货币市场基金是投资于短期债务的共同基金,它把分散的小额投资聚集起来,让中小投资者能参与更加分散化和高质量的投资组合。

货币市场基金起源于美国。在货币市场基金产生之前,受Q条例的限制,只有投资额超过十万美元的投资者才能购买市场利率存单、商业票据等高收益的货币市场债务工具。1972年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基金产生,小的投资者才有机会投资高收益的货币市场工具。现在,美国市场上有大约1600只货币市场基金,总资产超过2万亿美元。

(二)货币市场基金产品介绍

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应征税基金和免税基金。应征税基金收益率与美国金融和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密切相关,而免税基金的收益率则取决于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短期债务欠款的供给和需求。

应征税货币市场基金的任何投资收益都要缴纳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收益税,通常投资的品种包括:(1)美国国库券和直接票据,包括短期(三个月和六个月)国库券和用国库券作抵押的回购协议;(2)美国政府机构证券,包括联邦国家抵押贷款协会和小型工商管理部门等机构的债务;(3)回购协议;(4)可转让定期存单;(5)商业票据;(6)银行承兑票据;(7)欧洲美元存单;(8)美国美元存单和银行票据。

免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免税实体(比如州和市政府)的短期债务,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发行的普通债券、特许权税收益、免税商业票据和短期地方债券。这些基金支付的红利免除联邦收益税,有时候也免除州和地方政府税。

免税货币市场基金支付的收益通常低于应征税货币市场基金,但是如果投资者需缴纳较高的收益税,免税基金的收益可能会高于应征税基金的税后收益。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权衡是否应该投资免税基金:应征税等价收益率=免税收益率÷(1-边际联邦税率),应征税等价收益率粗略地等于投资者投资应征税基金应该得到的等价收益。

(三)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类型基金的比较

按照不同的投资对象和收益-风险特性,投资基金可以大致分为四类:股权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投资对象的不同是这些基金类型的本质区别。与其他类型基金相比,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相对稳定,投资风险较小,流动性较高,签发支票的特权也是其他基金类型不能比拟的。

在成熟的基金市场上,作为一种独特的基金类型,货币市场基金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截至2003年12月,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净资产值达到2.05万亿美元,净资产值仅次于股票型基金,占所有共同基金净资产值的27.7%.

(四)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控制

货币市场基金一个普遍的投资目的是维持资产净值不变,因为只允许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净值有较小的波动,所以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

1.跟踪资产净值的偏离。基金管理者应该定期地对投资组合精确定价,并且计算基金的资产净值。如果基金的资产净值从1美元偏离0.5%,就应进行调整。

2.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和测试分析。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包括计算购买任何证券之后对基金的加权平均到期日(WAM)的影响,同时考虑在证券购买时可能发生的意外赎回。此外,还应对个股和投资组合进行压力测试,评估在发生较大的利率变化时价格的敏感性。

3.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与持有基金较大份额的投资者经常的交流是得到赎回暗示的重要方法,有的基金采取鼓励大额赎回提前通知和拒绝对利率敏感的投资资金等措施。

4.交易票据的确认。交易需要得到执行交易的投资者和基金的投资组合经理或高级职员双方的认可。

5.完善的计算机系统。适合每只基金的投资参数的计算机系统也有利于控制风险,在这一系统中,未经认可的投资会被剔除出来,立刻提醒投资经理发现错误。

二、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运作和发展

(一)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起步较晚,2003年12月10日,由华安、博时和招商三家基金公司分别发起管理的首批三只货币市场型基金获准设立。其中华安现金富利投资基金于2003年12月14日最先开始发行,也是最早设立的货币市场型基金。到2004年4月12日,已经设立的七只货币市场型基金的总份额为430.93亿元,占开放式基金总份额的24%.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范围还比较狭窄,暂时设定为短期债券(含央行票据)、银行存款和回购协议,相信待有关监管部门许可后,此类基金将来可投资于大额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经银行背书的商业承兑汇票或其他流动性良好的短期金融工具。

(二)我国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现实意义

首先,货币市场基金为投资者增加了一类新的投资工具。由于没有成员资格,个人投资者直接进入货币市场壁垒太大。货币市场基金设立后,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参与货币市场投资,分享货币市场的稳定收益。货币市场基金不仅为个人投资者带来投资便利,还完善了我国基金市场的品种结构,方便机构投资者在不同类型的投资工具之间合理配置。

其次,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出丰富了货币市场参与主体,有利于货币市场资金的流动和交易的活跃。同时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加,又将促进货币市场增加产品供给,从而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再次,货币市场基金分流银行资金的同时,在竞争的压力下,将促进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三)我国发展货币市场基金需要完善的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条件需要完善。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品种较为单一和交投不太活跃,我国的货币市场显然还难以满足货币市场基金的需要。要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就需要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丰富货币市场工具。

第二,货币市场基金的相关监管和制度方面需要完善。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对象比较特殊,审批和设立可能需要银监会与证监会双方认可,监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货币市场的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在允许更多的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础上,考虑使银行间债券市场与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市场连接,逐步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性债券市场。

第三,货币市场基金的系统建设方面需要完善。系统建设包括货币市场的清算结算系统建设和货币市场基金管理的风险控制系统建设。可以通过组建清算银行等方式,为货币市场的发展提供应有的高效结算服务。

货币市场范文篇10

在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发达的国家,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调节的一般思路是,主要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工具进行经济生活的日常稳定性操作.抵消任何暂时的货币资金供求波动对金融市场和银行行为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中央银行实施这项技术性调节带有防御性特征.但其目的是试图以此将货币供求波动和市场利率波动控制在货币政策的总体目标之内,保证货币资金供求的长久平衡。如若经济周期性因素或长期因素对社会各部门货币资金盈缺变化的影响较大,中央银行则在实施技术性调节以排除短期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一个适当的政策步骤来对剩余的货币资金盈缺的周期性或长期影响因素作出反应.以防止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的出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这种间接金融调控制度的确立是以货币市场的高效运作为基础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货币市场具有三项内在的经济机能。

其一货币市场工具的一般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流通性和资本确定性,因而货币市场是为其参与者提供可以调整他们的流动性头寸的重要场所和机制,在银行、企业、政府部门和家庭经济单位的流动性管理中担负着其它市场难以担负的作用.从而使中央银行利用这一市场机制来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有了市场制度基础。

其二.货币市场不仅将银行体系相互连为一体.而且使企业、政府部门、家庭经济单位与银行部门连为一体.从而单个银行的存款实际上成为整个信贷资金来源的一部分.反之,单个银行资金不足实际上需要整个信贷资金的一部分予以弥补.这种运行机制使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市场买卖证券来对银行体系的超额储备施加影响的作用增大.从而对货币和信贷的控制能力增强。

其三,货币市场是各种短期金融商品价格、利率少的连接器.这不仅表现在货币市场利率随同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灵活波动.而且反映一在不同质的短期金融商品依据其信用风险表现出明显的价格序列,从而使货币市场利率可以被作为分析经济中金融压力程度以及借以反映当前货币政策的指示器概括起来.货币市场发展及其高效运行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有效性的贡献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我国货币市场发展.将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及其管理提供便利.从而有利于改变现有专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促使其向商业银行转化。(2)货币市场机能的培植可促使我国商业信用的正常运行.以及为企业的流动性管理和风险规避丰富手段.为企业的灵活经营提供市场基础。(3)货币市场运行可为短期国债发行和交易提供畅通渠道.有助于政府赤字融资债券比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这些都是货币市场发展对金融运行基础的影响.将对消除“倒逼”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的机制和财政赤字无规则释放基础货币的机制起积极作用。以上是从货币市场发展对金融宏观调控影响的基础层面来概括的,货币市场发展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转换的直接影响是,它将为我国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和再贴现政策操作提供市场工具,市场运行机制和纪律。

二、中国货币市场的运行特征

中国货币市场产生的最初动因是为了调剂由于临时性、区域性因素引起的货币资金的余缺,以抵消条块形式分配信贷规模的不合理性。货币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尽管已经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对短期货币资金进行集散的格局,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的货币市场仍主要由一些分散的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构成,表现出明显的落后性,从而对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和再贴现(贷款)政策制度的确立造成制约。

其一,市场形态的单调性。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货币市场形态是银行同业拆借形成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相结合的拆借市场格局,资金拆借较为活跃,按单方累计发生额计算,1986年全年资金拆借量为300亿元,1987年迅速上升到2300亿元,1988年达到5241亿元,1989一1991年间基本维持在2600一290。亿元之间波动。其它货币市场如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才刚刚起步,市场作用非常微弱。从票据市场的现状看,作为一种商业信用活动的高级形式,票据市场在发达国家货币市场中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市场形态,但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水平极低,据资料表明,到1991年10月底,我国商业信用总规模为2800多亿元,其中以商业汇票形式出现的商业信用仅占30%,另外70%的商业信用是以“挂帐”形式出现的,没有法律约束、具有高流动性的票据交易工具,因而,一旦银根趋紧,经济活动中的“三角债”现象非常严重。并且,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仍是一种无形市场,商业票据不能交换,合格商业票据的评定制度仍未确立,《票据法》未出台,商业票据缺乏必要的安全性和滚动性,因而其不仅难以成为企业、银行滚动性管理的一种手段,而且离作为中央银行借以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和再贴现及以之为担保提供再贷款的工具仍有差距。从我国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看,1991年工、农、中、建、交5大银行共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427亿元,在银行筹集短期资金、改善银行负债结构中的作用非常微小。而在一些货币市场发达国家如美国,1984年末大面额银行可转让存单未清偿额达4100亿元,占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的15%左右。并且,目前我国的大额可转让存单绝大部分是记名式的,不通兑,名为“转让存单”事实上流通困难,不便于存单持有人调整投资,存单利率与同期存款利率持平,缺乏弹性,存单市场充分反映货币供求状况的利率机制来形成。国库券市场在西方发达货币市场上是丫个最为活跃的市场,并且是中央银行借以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据点,在我国.由于国债期限的单一性,一般为3一5年,1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至今未产生,而中期国债的交易活动主要在证券商之间进行,中央银行未参与进去,带有明显的自循环性质,因而,国库券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一种重要形态,无论在政府的短期融资管理方面,还是在作为中央银行参与货币市场运作的手段方面,均未产生贡献。

其二,货币市场的分割性。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l)同业拆借市场的松散性和区域性。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绝大部分是在无形市场上进行的,即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直接进行对手交易。有形市场主要是指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重庆、西安、广州、沈阳等八大区域拆借中心,各“中心”以其所在中心城市为依托向临近地区乃至全国进行辐射,进行短期资金的中介拆借活动。但从我国拆借市场的运作情况看,目前还未形成具有高流动性的拆借市场交易工具,无统一的政策法规进行管理,区域拆借利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我们选择部分省市拆借市场的利率加以分析,1993年5月n日至20日的7天期平均利率为7.393%C,平均离差。.581.其中最高利率与最低利率相差4.89个千分点;2个月期平均利率为n.334%:.平均离差2.223.其中最高利率与最低利率相差7.61个千分点,相割1.2倍以上门一4个月期平均利率13.105军一平均离差1.596.其中最高利率与最低利率相差5.606个千分点.超过54.8肠.充分体现了拆借市场活动的分割性。(2)同业拆借市场和其它货币市场未形成相互联系和有机运行的整体。在发达货币市场上货币市场工具具有明显的替代性,市场参与者通过买卖各种短期金融商品将各个子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中央银行作为货币市场资考供求的最终调节者•对协调各子市场之间的联系起了巨大作用•强化了货币市场的一体化动作机能,显然.我国各货币子市场未能发育到这种水平,其仍处于一种分割和松散状态。

其三.市场活动主体的非完全性。考察西方国家的货币市场,其参与者主要有:(1)商业银行.它们是货币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2)中央银行.货币资金供求的最终调节者;(3)财政部,其经常在货币市场上通过发行国库券来弥补财政收支时差及支大于收造成的缺口;(4)证券交易商,一般分为银行交易商和非银行交易商.有些国家有专门的货币市场交易商,如日本短期资金公司.其最大的经济功能是充当各种短期金融商品的交易中介,并通过在大多数已发行的偿还期已定的票券上掌握活动头寸为各种票券“制造市场”;(5)企业,商业票据的最大供给者以及各种证券的需求者。多元的货币市场参与者及其不同的经济机能作用,为货币市场的形成和有机运行奠定了基础。在我国.货币市场活动主体表现非完全性特征,一是在拆借市场上,活动主体为几大专业银行.其中以工商银行为主.因而拆借活动表现出系统内的自循环性,而其它活动主体如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被排斥在这一市场之外,其短期融资行为只能靠变相的方式进行.不规范:二是财政部未能成为短期金融工具的供给者,短期国库券定期发行制度未确立;三是货币市场交易商短缺,目前有形的拆借市场交易商主要为人民银行组织的融资中介.作为单纯的资金拆借的中介人,没有自己的基金,不能起到创造和活跃货币市场的作用:四是中央银行作为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最终调节者身份还未确立;五是由于企业对流动性管理的漠视而使其作为短期金融商品的供求动力不足。

其四.市场工具的非票券性发达货币市场上的工具主要有国库券(TB)、可转让存单(CD)、商业票据(CP)、银行承兑汇票(BA)、拆借交易期票、回购协议证券(RP)等,各种票据化和证券化的市场工具的有效运作.既将各个货币子市场连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为银行、企业、政府部门和家庭经济单位提供了流动性管理便利.更为重要的内容是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为再贴现和再贷款操作)调节货币和信贷量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手段。我国货币市场工具表现出非票券特征.如同拆借市场上的头寸买卖.不论是有形市场的中介交易还是无形市场的对手交易一律套用银行贷款的借款立据程序来进行款项交割,只不过在头寸交易时,必须在拆入方出具的借据上由作为经纪人的融资中心签字公证.其余与银行发放贷款别无他样.借据不能转让流通。在日本同业拆借市场上交易的工具主要为期票,可流通,这一点与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形成显著差别近年.少数地方在清算同城票据时,清付一时头寸不足,亦将差额当作头寸拆入,由人民银行票据交换所公证.向应收行立一简单借据,俗称“打条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简化手续的贷款立据式拆借商业信用主要为’‘挂帐信用”,合格的商业票据发行制度和有法律保障的票据流通制度未确立因而.由于货币市场工具的非票券性,既使市场交易的灵活性和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受到限制.又使货币市场由分割市场向统一市场发展步履艰难。

其五.市场融资用途的经营性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个主要区别是,资本市场是为融通中长期资金进行投资活动的机制.而货币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为银行、企业、政府部门和家庭经济单位提供流动性管理便利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资金求大于供,这一矛盾导致了货币市场基本经济功能的扭曲,货币市场融资出现明显的经营性。例如,由于信贷资金的刚性需求,各地拆借市场的拆借期限一般都远远超过中央银行对拆借资金的规定期限,“今日货币”、“明日货币”式的1一2天的短期拆借极少,大多数为60一90天,有的甚至超过200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许多拆借资金被用于弥补信贷缺口,用于信贷投资,甚至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非金融公司用于房地产、股票证券投资。此外,商业信用的挂帐,许多也是因为生产经营活动受阻出现的现象。

其六,市场利率的无弹性。在发达的货币市场上,货币市场利率是由货币资金供求决定的,利率的敏感性非常高,往往作为中央银行借以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指标。在我国货币市场上,由于货币资金短缺,长期以来市场利率高居不下,同时,由于货币市场发育程度低,统一货币市场未形成,同种同期的金融交易在不同地区利率差异很大,各个货币子市场之间以及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利率缺乏内在联系,利率随资金供求波动的共振、传导和序列机制来形成。以上分析表明,对于我国中央银行新金融调节方式确立所需的基础条件来说,货币市场的发育程度是不够的,因而,要使我国中央银行能灵活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并配合以再贴现和准备金政策来对货币和信贷量进行有效调节的金融调控体制最终确立,必须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并且,在货币市场的发育过程中,中央银行应积极参与其运作,尝试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不断积累经验,使货币市场发展与金融调控体制完善处在共同进步之中。

三、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思路

其一,培植货币市场发展的动力机制。这项机制的确立,必须依靠对现行体制的深化改革,使企业、银行、政府部门等成为货币市场的自觉参与者和各种短期金融商品的自觉供需者。(1)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企业体制乃是一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企业作为一个市场经济活动的群体对货币市场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其短期流动性管理的需求构成了货币市场短期金融商品供求扩张的推动力量,同样为其它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和货币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了能量。但这种贡献的产生有一个基本前提,即企业必须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独立经济实体,其营运策略必须符合资金运用效率最大化目标。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主要依赖政府和国家银行供给资金,缺乏风险约束和企业利益冲动,缺乏长短期筹资和融资策略的明确目标,对短期流动性管理所可能达到的风险规避和资金运用效率最大化比较淡漠。因而应通过股份制形式和其它途径来改变这些企业的现状,为货币市场发展构建富于活力的企业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