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7:52:45

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范文篇1

本文作者:程慧玲工作单位:山西太原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护理部

护生入科后首先实施岗前教育,熟悉本科环境,了解实习要求和实习计划;其次,以专科知识培训为主,培养护生慎独的工作能力;最后为考核阶段,按实纲要求考核护生是否完成实习内容,并进行出科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培养护生职业道德情感,稳固专业思想。带教过程中我们发现,护生重视理论及各项技术操作的学习,忽视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有的同学怕脏、怕累,甚至认为选择护理专业是选错了专业。带教老师要从职业素质和基础护理等相关知识方面引导和启发护生,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她们,让护生明白护士的定位,患者需要护士的帮助,需要护士的爱心、责任心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从而激发护生重新认识自己的职业,从而主动关怀患者。加强护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护生存在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差的情况,特别对危重患者的护理操作,感到无从下手。带教老师要先示范,讲清护理操作重点、难点,然后再让护生操作,带教老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使护生掌握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规范教学内容。科室根据教学安排,由护士长与带教老师按照护生实纲要求,结合本科特点,拟定具有本科特点的教学计划,安排带教老师定期对护生进行小讲课,让护生理论联系实际,推动护生知识面向纵深发展。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双评关系,注重信息反馈,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制定护生临床实习手册。由带教老师对护生从遵守规章制度、医德医风、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及有无违规现象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在出科前由带教老师进行评分,填写评语并记录在手册上。

制定教学质量评价表。由护生出科后进行无记名填表,对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操作示范、讲课效果、医德医风几个方面给予评价。[2]通过教学评价为总结带教工作、改进带教方法提供客观依据,并可监督临床带教工作,以提高带教老师学习钻研护理业务、改进教学方法的积极性。规范护生出科考试。根据不同层次拟定不同的出科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由护士长、带教组长、带教老师进行评价、考核,以检验其实习效果。

自我院实施以上教学措施以来,护理质量及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带教老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以不断丰富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另一方面不仅护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较前有所提高,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带教老师既是护理实践者,又是教育者。带教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奉献精神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生尽快进入护士角色,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提高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授课学习,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知识面,锻炼了胆量,提高了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实现了培养素质型人才的目的。

护理质量范文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眼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有23名女性患者和17名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在6~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78±3.74)岁;对照组有22名女性患者和18名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在9~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97±3.31)岁。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资料和年龄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1.2方法。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管理,对护士人员展开基础的倒班安排,增强人员的认识程度,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在此基础上,给予实验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先成立眼科护理技术质量小组,将护士长作为小组组长,其他成员为护士[2]。护士长负责对日常工作活动内容进行安排,同时促进小组成员积极地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并制定一定的工作目标,将工作责任制进行落实,保证提高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其临床经验的丰富程度,同时要能够根据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对工作目标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将小组中的工作责任进行具体明确,从不同的眼科护理技术进行入手,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同时促进护理新技术评审制定的增强。对护理人员展开定期小组会议,使人员将实际护理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汇报,将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督促人员在工作开展中加强注意程度,从而保证工作的开展有效性。同时,护理人员要注意在患者检查结束后,对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的注意事项进行叮嘱,并将下次需要复查的日子进行告知,保证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实验涉及到的数据统计和计算工作均由SPSS19.0软件完成,本文涉及到的计数资料率用(%)表示,并应用卡方检验法检验。且P<0.05,存在差异性,认为此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50%,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且P<0.05,认为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3结论

随着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自身的生活水平提出了更多要求的同时,也对自身的身体健康了更多的关注,需要其对应的服务水平能够更好[3]。在进行眼科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受到其操作精细度要求较高的影响,操作过程中所对应的风险也就更高,一旦不能加强注意程度,就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对患者的经济造成不良损失[4-5]。因此,需要促进临床眼科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对患者的自身利益进行维护。本研究主要以在本院眼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为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给予实验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实验结果为,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50%,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且P<0.05,认为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价值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在进行眼科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将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进行应用,其对应的应用效果相对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小英.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8):245+247.

[2]康彦霞.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价值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5):132.

[3]涂萍萍.持续质量改进在眼科护理技术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9):237.

[4]魏静.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7):181-183.

护理质量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该院手外科治疗的患者共170例为研究对象。将符合标准的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女性44例,男性41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6.0±2.07)岁;观察组患者女性43例,男性42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8.0±3.5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大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2.1成立无缝隙护理管理工作组统计手外科所有护理人员的年龄、家庭情况、工作年限、职称等级等,测评所有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技能、对科室患者病历了解程度等,根据以上内容并结合护理人员自身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组,每小组最少由5名护理人员组成,选举1名组长,1名副组长,1名主要责任人,其余则为组员,将整个护理工作划分为几部分或几类,每部分工作都要具体到个人,将工作内容与职责范畴量化,注重护理缝隙,制定责任负责表格,明确每位护理人员应承担的责任。主要责任人要对患者进行全程陪同,包括入院后对医院环境、制度的熟悉,每次检查、初次用药或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的内容介绍、正确用药方法与注意事项以及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宣讲等;组长与副组长对该组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所用到的仪器设备做到心中有数,记录该组组员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避免出现不良事件,在每次晨会中对前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与点评,并对当日工作提出要求;组内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严格要求自己,每项护理工作都要力求做到最好。1.2.2合理排班优化护理管理模式优化排班制度,制定人性化的排班制度,保证护理人员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以确保小组工作正常优质进行为最低标准,将医护人员的调班需求考虑在内。由组长和副组长按照该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年限等制定排班表并提前1周进行公示,每班次人员应进行老、中、青搭配,在护理需求高峰时间、薄弱时间段以及夜班班次中则按需求适当调整护理人员的配置比例[3]。当护理人员有调班需求时,应至少提前3d提出报告,以便及时进行班次调整,避免出现岗位空缺、值班人数不足的现象,尤其注意交班时间段患者的护理情况,做好交接班记录,以便日后需要。1.2.3完善无缝隙护理管理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无缝隙护理管理体系,医院设置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无缝隙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①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定期举行最新护理知识讲座,注重护理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更新护理知识与技能;②制定与护理人员工作完成情况挂钩的奖惩制度,通过调查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评价以及每次培训的考核成绩等对医护人员进行综合评分,同时进行组间评比,对评分高的护理人员或小组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以带动其他护理人员的积极性;③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对无缝隙护理管理体系提出意见与要求,对这些意见与要求进行总结分析,从而使无缝隙护理管理发展为一个更加科学、个性化、系统性的护理体系。1.3指标评价。研究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的满意程度调查,满意程度评价标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100.00%。1.4统计方法。分析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总满意度,对照组总满意度为69.41%,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2.94%,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常规护理模式虽然能够满足患者对护理的基础要求,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并且对护理工作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因此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无疑是护理工作在发展上面临的重大考验。为了满足患者对护理的需求,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护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本着“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而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则是在坚守此原则的基础上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化的服务[4-6]。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无缝隙护理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此种护理模式是将护理工作细节化,将常规护理中存在的所有护理缝隙与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一一列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该院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模式,成立无缝隙优质护理小组,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关系清晰,不仅做到对患者的连续性动态观察与完整性护理,而且提升了每位医护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团结意识[7-8];优化排班制度,一方面能够保证护理过程的完整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医护人员的休息时间,使他们以更充沛的体力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从医院整体发展的层面上看,将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工作作为发展重点之一,完善护理体系、优化排班制度、培养护理人才不仅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也是对所有医护工作者负责,更是为了使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该文为分析探讨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对手外科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效果,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于该院手外科治疗的患者共17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模式,研究结束时,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69.41%,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2.94%,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显著提升了手外科的整体护理管理水平,有效避免了患者治疗缝隙中出现的问题,明显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凌朝灵.无缝隙护理策略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17):191-192.

[2]李琳.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5(20):154-156.

[3]王小婷.无缝隙护理管理在门诊采血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包头医学,2015(1):64,57.

[4]杨柳,吴蓓茸,周建秋.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对手外科护理质量的提升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61-62,85.

[5]胡红霞.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对手外科护理质量的提升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37-238.

[6]闫莉,王书芹,闫新凤.人性化护理管理在手外科患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7,31(1):130-131.

[7]李晓芳.显微手外科护理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医药科学,2013(12):133-134.

护理质量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至2017年医院收治的240例骨科治疗病人给予探讨,平均分组,参考组包括男性74例,女性46例,年龄10~77岁;实验组包括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12~78岁。经过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手术方式、治疗时间以及疾病程度,护士年龄、职称、工作技术等情况,差异不大,P<0.05具有临床对比性。1.2方法。参考组选择小组责任制护理干预:护士长把120例病人分为5组,每组1名护理人员管理24例病人,并且安排辅助组,治疗组与静疗班协助责任护士一起进行护理工作。实验组选择“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管理方法:①骨科护士分为5个责任小组,每个小组分为:1名主治医生、1名辅助医生、1名责任护士,2名普通护士;责任护士与普通护士按照学历,资历等划分,责任护士须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具有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熟悉整个护理流程,同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表达能力;病人入院后划分成医护一体化责任小组,其治疗方案由主治医生与责任护士一起查房制订;②责任护士实施好其自己工作并且监督指导普通护理人员的工作,保证护理质量;普通护士开展一般护理工作,各级护士须全面负责本组病人的入出院指导,心理疏导,常规护理等工作内容;③护士长对护理工作评价,具体分为:每天危重病人数,病人总数等,对薄弱时段,薄弱环节人力给予科学的分配,进而保证护理治疗与安全[6];④护士的工资和绩效具有直接联系,根据实际的工作岗位,功效给予绩效分配,每季度进行考评,进而通过岗位系数与考评结果计算工资;⑤护士皆进行岗位培训,责任护士的培训分为:护理工作疑难点,表达能力,教学水平与为病危病人的护理工作。普通护士培训分为: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等[7-8];培训结束进行考核,采取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取消不必要的护理文件书写,确保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的同时,可以显著的减少护士书写时间,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⑥加强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护理部修改完善常规护理评价准则,在传统护理质量评价要求条件下,优化患者常规护理,生活干预以及安全监管等。提高基础护理在护理工作质量项目中的比例。护理组长下班前认真检查基础护理的开展情况,同时确保执行到位。护士长、护理部按时随机检查,同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⑦开展电话咨询以及回访服务。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掌握其身体恢复情况,同时对其给予运动锻炼,休息,饮食搭配等综合的指导。1.3疗效判定。临床科室自制的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评价准则。分数>90分是优秀。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c2检验,以P<0.05,说明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

2结果

经过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满意程度、护理质量、考核优秀率,护理差错发生率等内容,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P<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详见于表1。

3讨论

伴随国内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追求逐渐严格,不仅单一的满足确保生命健康,更加重视已预后与完善的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模式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标杆,其宗旨是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所以,该报告中采取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把科室的护士与医生根据等级的原则给予分组,确保病人治疗过程中接受同一组医护工作者的服务,保证治疗与鼓励的持续性。该报告中,针对在骨科病房实行连续排班以及层级管理的护理模式后,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工作满意程度,护理差错发生率等内容,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充分证实了,在骨科病房当中开展医护一体化分层责任制管理的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可以显著地提高护理工作的水平,同时很好地提升护理工作的实际质量。除此之外,强化基础性的护理工作,还能够使病人感受到护士的贴心关怀,拉近和病人的距离,有利于构建融洽的相处模式,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进而确保双方配合更默契,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在骨科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娜.“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管理对骨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4(3):24-25.

[2]王引侠,冯小菊,张亚军,等.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5,12(9):683-684.

[3]黄瑛.实施护理组长层级管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6,19(14):106-107.

[4]黄丽芳,陈润芳,萧佩多,等.护理组长在层级管理中实施质控的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6,10(3):56-57.

[5]程梅娟.APN连续排班层级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7,10(4):62-63.

[6]赵爱娟.连续排班结合层级管理模式在显微外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12(13):3201-3202.

[7]王引侠,冯小菊,张亚军,等.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临床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6,26(8):2181-2182.

护理质量范文篇5

本文作者:杨淑萍工作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具体内容如下:(1)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手册:科室简介、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目前患者的诊断,各项检查的异常值等;(2)加强患者情绪的管理由于长期需要治疗,常表现出焦虑、恐惧和悲观绝望等负性情绪。为此,护理人员采用个性化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常见并发症、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预防等,同时,教会患者调节情绪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患者学会体验肌肉紧张和放松的感觉,然后,按照以下顺序调节:脚趾—脚尖—脚跟—小腿肌肉—大腿肌肉—腰—臀—双肩—下巴—牙齿—舌头—双眼—额头,紧张状态保持时间长,约10秒,放松状态保持时间相对短,约5秒;(3)定期组织糖尿病专题讲座共同学习糖尿病基本概念、糖尿病急症常见诱因、诊治和日常生活护理,为患者和患者家属掌握更多的糖尿病知识提供平台,确保贯彻各项医疗措施落实到位;(4)举办经验交流会召开糖尿病患者经验交流会,鼓励患者之间相互通讯、联络,或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息交流经验或心得体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调查工具与评价方法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量表[5]:该量表原来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疾病、一般情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功能)。量表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生存质量越好。统计学处理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者构成比表示,如果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如果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则采用检验。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中各维度指标得分均明显高于入组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B组患者的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中各维度指标得分均明显高于A组时(P<0.05),详见表2。表2两组患者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得分比较(xs)3讨论出院患者延续护理是利用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登门造访等信息化工具来进行的一种开放式、延伸式护理形式,能够更大程度上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6]。目前,延续性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和腹膜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等疾病中先后应用,均取得满意的效果[7-8]。本研究笔者尝试将延续性护理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笔者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对2010年5月~2012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97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入院时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中各维度指标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中各维度指标得分均明显高于入组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B组患者的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中各维度指标得分均明显高于A组时(P<0.05)。

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延续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手册,能够详细了解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的情况,目前患者的诊断,各项检查的异常值、治疗方案和辨证施护护理措施等,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2)延续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教会患者调节情绪的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负性情绪,患者一旦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患者能够有效的应用肌肉放松训练方法来控制情绪,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3)延续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让护理人员参与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能够明显增加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延续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做到定期举办糖尿病患者经验交流会和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息等能够帮助患者做好家庭护理干预,确保糖尿病患者坚持治疗,并协助患者在患者出院后将各项医疗措施落实到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护理质量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儿科实施以医护一体化为基础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模式,将其作为观察组,2013年1月—2014年12月单纯实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模式,将其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护理人员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8人;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8人;年龄20岁~45岁(26.4岁±5.6岁)。对照组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7人;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7人;年龄20岁~44岁(27.4岁±6.1岁)。两组护理人员在年龄、学历、人员职称构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模式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即由护理长为主的护理人员组成质量控制小组负责相关方案的制定、实施、监督、改进。主要有如下措施:创建整洁、温馨、安静、适宜患儿身心需求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在患儿住院治疗期间热情、主动,实施人性化关怀;加强护理技能培训与考核,提高静脉穿刺技能与儿科专科护理水平;由护士长进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对执行中反馈的问题由质量控制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制定解决方案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组建由护士长、科主任、主治医师、主管护师及责任护士组成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负责质量持续改进方案的制定与改进,护士长负责方案的实施、监督与日常管理,具体如下:①患儿入院时,由护士长、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对患儿进行详细的评估,共同制订患儿治疗、护理计划。②护理人员与医生共同交班、查房,及时了解患儿病情变化与实验室检查情况,治疗方案变更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执行医嘱;参与临床疑难病例、危重病例的讨论、分析,根据病人病情、医生意见及护理专业知识,及时调整护理计划。③患儿出院时由医护人员共同制定健康教育内容与出院指导,使得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更专业,病人更信赖,执行依从性更高。④每月召开有医生参与的研讨会,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由护士长负责领导实施、改进与监督;同时护理人员积极参与临床医师的业务学习,提高儿科专业知识,持续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3]。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与病人满意度的差别。护理质量量考核包括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工作责任心、护理文书质量、出院指导,每项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通过本院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患儿家属对诊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非常满意与满意计入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基础与核心,与医疗质量、病人满意度直接相关。比较成年病人,儿科病人往往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感受,且自控能力差,加之患儿家长往往存在焦虑心理,对医疗期望值过高,一旦病情发生变化,很容易诱发医疗纠纷。质量持续改进由全面质量管理发展而来,更注重质量控制的过程与细节。临床研究显示,在儿科实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护士整体素质与护理质量,同时可以保证护理安全,提高病人满意度[4-6]。但单一护理人员组成的质量控制小组,由于缺少临床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参与,制定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案难免缺乏专业性与全面性,且质量改进是一持续的研究过程,不断的探索更新、效率更高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是护理工作者永恒追求的目标[7-8]。医护一体化作为新型的诊护模式,充分整合了医护资源,在充分沟通、协调、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发挥各自专业特长,组成诊疗、护理共同体,克服了原医护分开,各负其责,沟通不足的缺陷,使得医护间沟通更有效、配合更默契,医疗过程更连贯,服务更优质。由于医生参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案制定,使得护理工作更专业、全面、系统;同时护理人员参与临床诊疗工作,使其工作更主动、积极、责任感更强,对病人信息掌握更及时、详细、全面,专科护理技能提高更快[9];医生参与到病人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使得出院指导更专业,病人更信赖,执行依从度更高[10]。余春艳等[11-12]在儿科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护理人员专科知识合格率、护理评估准确率、病情知晓率明显提高,护理并发症、患儿住院时间与费用明显降低。张军花等[13]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使手术室护理管理更全面、规范,不良事件明显减少,确保了手术病人的安全。在本研究中采用医护一体化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工作责任心、护理文书质量明显提高,出院指导更专业,病人满意度明显增高[14-15]。

护理质量范文篇7

关键词:肾内科;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德尔菲法

护理质量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护理质量评价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敏感性指标的选择是护理质量评价的关键[1]。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是基于护理效果而制定的定量监测评价标准,涉及护理管理、临床护理等各环节。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共性指标,不能反映各专科护理特点,达不到科学评价的目的。因此,迫切需要开展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目前国内已有针对手术室、妇产科、儿科、骨科、静脉治疗专科等科室及专科的护理质量指标评价体系[2-6],但目前尚无肾内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构建的研究。我国慢性肾脏病发病率连年攀升,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肾病护理专科性强,涉及范围广,包括住院护理、门诊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护理以及患者居家远程护理等。护士在慢性肾脏病患者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肾内科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有利于提高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护理质量。本研究在循证的基础上,用改良Delphi法建立北京地区肾内科护理质量评价敏感指标,旨在为肾内科护理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研究小组成员研究小组由7名成员组成。学历:博士1名,硕士2名,本科4名。职称: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专业:肾内科5名,内科1名,危重症医学科1名。专科工作年限10~22(21.42±8.34)年。1.1.2咨询专家纳入标准:北京市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从事肾内科临床医疗、护理或管理工作8年以上;护理管理者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临床护理专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自愿参加,对本研究有较高的积极性。纳入咨询专家30名,来自综合医院27名,专科医院3名。男2名,女28名。年龄31~55(42.29±7.7)岁。学历:大专1名,本科26名,硕士2名,博士1名。职称:中级15名,副高级12名,正高级3名。工作年限8~33(22.43±6.70)年。职务:护理部主任3名,肾内科主任2名,肾内科护士长15名,血透室护士长6名,腹膜透析中心护士长4名。

1.2方法

1.2.1指标构建方法研究小组成员经循证与讨论,筛选出25项肾内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对指标的名称、指标的内涵、计算公式的合理性、资料的可采集性达成初步共识。编制专家函询问卷,包括问卷说明、正文及专家情况调查表三部分内容。正文包括指标内涵、指标敏感性、指标重要性、计算公式科学性、数据收集方法的可行性。依照Likert5级评分法,5分为非常认同,1分为非常不认同。专家情况调查表包括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对指标的判断依据及熟悉程度等。第1轮函询结束后,研究小组对函询收集的信息与数据进行整理,将重要性赋值≤3.5分和(或)变异系数≥0.25的指标予以剔除。组织咨询专家小组成员进行面对面讨论,逐条讨论分析、规范每个指标的名称用语。形成第2轮函询问卷,回收后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1.2.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专家积极性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权威程度用专家权威系数(Cr)表示,专家权威系数为专家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的均值;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CV)和协调系数(W)表示,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专家的积极性、权威程度及协调程度

①专家积极性。第1轮发出专家函询问卷35份,回收30份,应答率85.71%;第2轮发出问卷30份,回收30份,应答率100%。②专家权威系数。2轮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0和0.81。③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第1轮指标的敏感性、指标的重要性、计算公式的科学性、收集方法的可行性W值分别为0.39、0.28、0.25、0.15,均P<0.01;第2轮分别为0.52、0.35、0.30、0.26,均P<0.01。

2.2指标筛选结果

第1轮函询后新增4个指标,删除3个指标,修订1个指标。第2轮函询后,修订1个指标。最终确定了26项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见表1。

3讨论

3.1构建肾内科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临床调研和查阅文献深入地分析肾内科护理工作的关键环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护理质量评价的关键内容,运用改良德尔菲法建立了肾内科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26个指标,为将来建立统一的肾内科护理质量数据库提供了理论依据,便于护理管理者明确下一步管理目标,提高其可执行性,进行日常管理监测和持续质量改进。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提供了一个可以衡量和证明肾脏护理对患者影响的方法,关注肾内科护理敏感指标有助于指引开展循证护理实践,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并推动肾脏病护理专业的发展[7]。

3.2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专家积极性以问卷回收率来表示,一般≥70%表示专家积极性较高[8]。本研究的2轮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5.71%、100%,说明专家的积极性较高。本研究接受2轮咨询的专家为从事肾内科临床医疗、护理或管理工作的专家,均来自北京市三级医院,2轮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均>0.80,表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权威性,为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函询专家数量符合德尔菲法一般专家人数15~50名的要求。改良德尔菲法是在传统德尔菲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专家面对面讨论环节,作为函询的补充,逐条规范每个指标的名称用语,使敏感指标的制定更规范。第2轮轮咨询后各变异系数均<0.25,说明专家意见基本一致。第2轮专家咨询协调系数为0.26~0.52,说明专家意见较为一致。

3.3肾内科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以往的研究大多只关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患者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9-14],忽略了肾内科专科病房的护理质量。本研究构建的肾内科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打破了肾内科、血透室和腹膜透析中心的区域壁垒。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肾病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其中透析质量管理指标包含了血液透析患者尿素清除指数(Kt/V)和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控制率等,以及透析患者并发症管理指标,如透析患者全段甲状旁腺素定时检验完成率、透析患者高血压控制率、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控制率、透析患者血清白蛋白控制率等指标[15]。护理质量水平影响着这些医疗质量指标的水平。本研究构建的护理敏感指标体系纳入了肾病医疗质量中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的一些相关指标。本指标体系包括适用于肾内科病房的指标,如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肾穿刺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尿标本采集错误率等。肾脏病患者存在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高脂血症和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抗凝剂纤溶系统,形成血液高凝状态,加上穿刺等侵入性操作会造成血管壁损伤,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16]。因此护士应加强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监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尿潴留是肾穿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舒适度,一直是肾穿刺护理关注的重点。肾内科尿标本留取项目多,要求复杂,有第1次尿、第2次尿、24h尿,有的需要留取沉渣,有的需要摇匀,有的需要加入防腐剂等,正确留取尿标本对协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治非常关键。这些指标有明显的肾内科专科特点,也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此外,指标中还包含如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发生率、腹膜透析外出口感染发生率、腹膜透析隧道感染等适用于腹膜透析中心的指标,以及如血透穿刺针脱出发生率、首次血液透析内瘘使用率、血透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等适用于血液透析中心护理质量的敏感指标,这些指标均是已经研究比较成熟的用于评价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质量的指标。本指标体系也包括一些同时适用于肾内科病房、腹透中心、血透中心的共性指标,如患者血压控制合格率、透析患者血红蛋白合格率、患者跌倒发生率等。这些指标可反映护士对患者营养管理、透析并发症管理、患者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本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有肾内科专业特色的综合性的专科护理指标体系。

4小结

护理质量范文篇8

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考评测试、临床培训成绩以及经验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后,根据层次管理制度对每个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分级。主要3个管理层面,护士长、责任护士以及执行护士。其中,护士长负责对全部病房的工作进行管理;责任护士主要引导执行护士对患者的护理、治疗、健康指导以及检查等工作,另外,严格监督并指导执行护士的日常工作;执行护士主要对具体操作进行负责,及时发现、上报患者出现的问题。对妇科人力资源以及病床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后,确定人员配备。如根据我院妇科人力资源和病床实际情况,人员配置如下:1名护士长,4名责任护士,2名执行护士。护士长的选择,严格按照竞聘上岗制度选择;责任护士要依据竞争上岗制以及业务能力水平作为参考依据,择优担任;准责任护士要具备本科、大专毕业证以及护士职业资格证等;执行护士主要由具备中专毕业证以及护士职业资格证的人员任职;责任护士对执行护士起指导作用。

2护理层级管理法

护理层级管理模式主要由护士长、责任护士以及执行护士构成,逐步构建为医生、护士与患者三者之间的工作模式,实施责任护士全面责任制以及连续排班制度,对各个小组的护理方案进行制定,正确实施护理操作步骤,对护理服务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检查。护士长对本科室的护理工作全面负责,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护理方法进行适当调整。

3排班制度

医院不同科室的工作量受到工作时间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根据不同科室,制定出相对应的排班制度。制定连续8h工作3班制,减少交接班次数,增强安全系数,如将工作时间分为3个阶段:每个时间段安排的值班人数不能少于6个人,排班时根据床位分为3个责任小组,安排责任护士进行全面负责;另外,人员配置可以根据以下时间段进行分配,根据各个时间段的工作量以及护士的工作状态,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4在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中护理层级管理的作用

护理质量范文篇9

1患者资料和护理方法

1,1患者资料

本次研究共收录70例研究对象,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为2015.9-2016.12期间在我院行手术并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患者,男女性患者各18例和17例,年龄段23-52岁,年龄差29岁,均龄(36±1.4)岁;对照组为同一时间在我院行手术并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患者,男女性患者各16例和19例,年龄段21-51岁,年龄差30岁,均龄(35±0.5)岁。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等上比较P值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行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结合患者病情我院为患者制定手术计划,术前告知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获取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对照组在我院手术室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我院采用人性化护理,护理措施为:(1)术前护理,术前分析患者病情,制定合适的手术方式,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联系,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获取患者及其家属配合。术前2天给予患者心理辅导,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心理。术前1天我院对患者行常规麻醉皮试,同时叮嘱患者禁食禁水等注意事项;(2)术中护理,患者入室前护理人员详细检查手术室是否达到卫生标准,各项器械是否准备充分,针对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是否制定了预见性措施,若各项准备充分,则患者可以入室准备手术。患者入室后护理人员再次加强和患者家属沟通,让患者家属放心。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若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3)术后护理,患者手术结束后第一时间向患者家属通知,告知患者家属手术成功,让患者家属可以安心,同时叮嘱患者家属患者尚处于麻醉昏迷状态,避免患者家属产生误解或打扰患者。护理人员还需从旁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直到患者醒后第一时间鼓励患者,并通知家属。术后1天开始搀扶患者下床活动,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健康意识和自护意识。

1.3观察指标

自制百分制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和百分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两个问卷均以不合格(<65)、合格(65-75)、一般(76-85)、优秀(86-100)四个评价标准让患者对本次护理进行评定,统计两组患者的对两个问卷的评定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处理采用软件SPSS20.0,两组治疗效果等观察指标采用百分比(n/%)研究,在对比两组观察指标基础上,如出现治疗效果差异等显著特征,则表示P<0.05。

2结果

2.1研究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不合格、合格、一般、优秀例数分别为0、5、14、16,相应的概率分别为0、14.3%、40%、45.7%;对照组不合格、合格、一般、优秀例数分别为2、11、10、12,相应的概率为5.7%、31.4%、28.6%、34.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不合格、合格、一般、优秀例数分别为0、4、10、21,相应的概率分别为0、11.4%、28.6%、60%;对照组不合格、合格、一般、优秀例数分别为4、7、15、9,相应的概率为11.4%、20%、42.9%、25.7%,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自1860年南丁格尔开设近代史上第一家护理学院,护理学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从19世纪中期发展到现代,护理学已经衍生出了多种护理模式,如人性化护理、临床护理路径等。多种护理模式采用的理论基础虽然均为护理学,但由于护理方式的差别,在临床上发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对于手术患者来说,由于对手术的未知,往往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了预防患者产生负性情绪,因而需要加强护理,同时,为了降低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就需要施加人性关怀,让患者积极配合手术。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从两组护理效果来看,人性化护理发挥的效果更佳。总之,临床上在对手术室患者进行护理中,为了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更为了给予患者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建议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

作者:宋静静 姚春燕 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自治区中医医院手术麻醉科

护理质量范文篇10

1护理质量查房的方法与内容

1.1方法:护理质量查房一般每日进行两次,由护士长或护士组长组织小组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等对病区的新入院病人、危重病人及特殊诊疗病人进行床边查房。

1.2内容:检查入院评估中收集的资料是否全面、真实;护理诊断是否全面、正确,相关因素是否恰当;护理措施的实施情况;护理计划是否符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并切实可行;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效果,效果评价是否及时;次日出院病人的出院指导是否落实。

2护理质量查房的要求

2.1护理质量查房前小组护士要全面收集病人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完成评估、护理计划和PIO记录的书写及病人的健康教育。护士长或小组长对被查房病人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对要解决的疑难问题,预先要通过查看资料或广泛征求意见等途径获得解决的方法。

2.2对实行保护性医疗的病人,在查看病人后,需要讨论的问题可在护士站进行。

2.3查房时要求参加人员严肃、认真,详细检查病人的健康状况,重视病人的主诉及入院评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3护理质量查房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

3.1密切了护患关系。病人住院后都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而护理质量查房充分体现了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关心、爱护、体贴和重视。因为护理质量查房的内容紧紧围绕着如何提高病人的舒适,尽快有效地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杜绝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等方面而进行的。通过质量查房,加强了护患交流,增加了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感,从而密切了护患关系。

3.2提高了病人自我保健能力及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床边质量查房时,通过对下级护士适当的提问,讲述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如休息与活动度,营养与饮食,如何避免并发症及诱发因素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等,由于病人身临其境,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从而提高了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及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的自觉性及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