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决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4:22:17

护理决策

护理决策范文篇1

1评估夜间护理安全的风险因素

1.1护士因素主要指护士的综合素质,包括护士的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服务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情志心理素质、个性化特点、潜在能力等,另外,不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举止言行不谨慎,不分场所乱评价医疗行为或对病人及家属乱承诺等都是夜间护理安全、纠纷发生的重要因素。

1.2管理因素医院存在对夜间护理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核心制度不落实,人力资源配置不当无保障,夜班护理内容过多,缺乏科学化流程,培训、督导力度缺乏,应急药品、物资准备不全等管理缺陷,亦是导致夜间护理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

1.3患者因素在急诊工作中,夜间就诊的患者及家属大多情绪急躁,而对诊疗过程中的一些常规程序,往往产生认知上的偏差,认为是医院或主诊医生故意拖延刁难,而将怒气发泄在护士身上,若此时处理不当,易造成护患冲突。长期慢性病、老年住院患者在夜间悲观情绪增加,如护士或家属未注意,易出现自杀或自伤等意外。此外,个别患者遵医意识不够,必须绝对卧床的患者虽经护士反复说明,仍固执己见,擅自下床活动,导致意外发生,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1.4环境因素住院病人多,超出编制床位数,陪人管理不到位,水、电、暖设施缺乏常规监管维护,护理用具缺乏先进性,使用不当,维护不力等均是影响夜间护理安全的因素之一。

2实施夜间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1护理风险以预防为主的需要管理者将危险管理提高到安全管理的角度,注重质量管理,使各种潜在的风险得到控制,从而积极而超前的风险管理,比消极的事后处理更全面、更科学。

2.2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需要强化夜间风险管理的重要目的是规避夜间护理的差错,确保夜间病人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2.3护理风险的管理制度需要医疗护理具有专业技术性强和个体差异性大及疾病的复杂性等特点,客观上造成了在实际临床活动中,各项制度还不尽完善,故夜间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还在于发现管理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制定和实施确保夜间病人安全的标准和规范。

2.4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性改进的需要夜间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改进的重要分支,通过加强风险防范和教育,重视环节质量提高,是整体护理质量螺旋式上升的重要举措。

3强化夜间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组织、规章、制度护理部为适应新形势要求,近年来成立了质控组织及夜间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夜间护理质量控制QC小组,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护理工作制度和专科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涉及到夜间的有:床边交接班制度、标识使用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包干责任制度、急诊护士工作制度、突发事件、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置制度、查对制度、夜间护士长总值班制度及夜班各级护士职责、工作流程等二十余种。

3.2狠抓关键人员、关键环节的风险管理,保障病人安全

3.2.1抓关健人员从基层上岗或脱离护理岗位又重返护理队伍的新上岗护士,2年内护士,容易存在一些习惯性的不规范行为,不注重操作程序,勿略细节,自以为是,缺乏风险意识或评估风险的能力不够。

3.2.2抓关健制度如查对制度、床边交接制度、抢救制度、包干责任制度等。

3.2.3抓关键时间或时段护士长不当班时(如节假日、星期天、晚夜班),小大夜班交接时缺乏严谨性、全面性、缺乏一定的自律性、易放松标准和要求。

3.2.4抓关健患者重点督导新上岗护士对新入院、危重、疑难、手术患者的评估、治疗、护理,健康指导等执行情况。

3.3强化夜间护理风险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对护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观念,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提升对护理人员不安全的因素后果的认识。护士能明确护患双方的责、权、利,明确相应的防范措施。

3.4改善工作及住院环境

改善住院环境给病人带来的不必要伤害,如:儿科病房的防止一切引起撞伤、烫伤、割伤、针头脱落等警示标识和措施,心脑血管病、老年病人上厕所有诱发心脏病危险,在厕所安装呼叫器或设专人陪同,全院卧床病人设立了防压疮及坠床预警系统,全院住院病人防跌倒机制,对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和患者身体危害的环境给予行为引导如“小心防滑”警示牌等。

3.5抓管理体制建设

3.5.1护理人员排班根据病人数、危重病人数,实行弹性排班制。

3.5.2无特殊情况,日间护理能完成的不留给夜班护士完成。

3.5.3日间尽可能给夜间护理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所有急救药品、设施、环境等均处于备用状态,并做好交接。

3.5.4夜班护士要保证休息,精力充沛,情绪稳定。

3.5.5夜间出现突发事件或不良事件,护理人员在抢救应急同时逐层上报。

护理决策范文篇2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院中分级护理医嘱的现状及医生和护士是否认同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及有无能力参与。[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的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结果]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医生认为分级护理医嘱没有疑问;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不过7名医生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6名护士长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在参与方式上,8名医生和7名护士长认为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结论]对于分级护理由谁决策的问题上,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医生则采取默认态度,不过对护士的能力表示质疑,而大多数护士认为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医护合作是医生和护士都认为比较理想的方式。

分级护理,又叫等级护理,1956年由张开秀、黎秀芳前辈倡导提出,是按照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专家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士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1-4]。为了调查医护人员对这一观点的认同情况,于2007年6月—2007年8月对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了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收集资料采用面对面访谈法,访谈前向受访者详细说明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方法,获得理解和同意,讨论并选择适当的访谈时间和地点,并承诺用编码替代姓名,以保护隐私;访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变化,并认真记录。时间在30min左右,每例进行l次或2次;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访谈内容,按照N1~N14和D1~D9依次给每位受访者(护士和医生)的访谈记录编序并建立各自独立的文档。

1.2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等);您对分级护理医嘱现状的认识;您认为护士是否可以参与分级护理;您认为护士是否有能力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访谈中视具体情况和个案的情绪适当调整内容和数量。

1.3统计学处理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判断,利用均数、标准差等指标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推断。

2结果与分析

2.1访谈对象一般情况护士长年龄41.8岁±5.1岁,工作时间21.4年±5.9年,中级4名,高级6名;医生年龄44.5岁±2.5岁,工作时间21.9年±2.8年,高级8名。经统计学比较,两组年龄、工作时间、职称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受访者对分级护理医嘱的争议①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有的病人危重不下一级护理,有的不重反而下一级护理”;医生认为下的分级护理“没有什么疑问”,只不过“有时候护士提出应该改”“有的护士说不对,让我们改”。②医护对分级护理认识的角度不同。护士认为“医疗与护理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比如一压疮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从护士角度是一级护理,但是病人病情平稳,没有潜在危险,医嘱下为二级护理”;有的医生坦言“不了解分级护理,下达分级护理只是根据医生的经验”或者“从护士那里学的”,认为“病情重的一级护理,较重的二级护理,不重的三级护理”。

2.3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5名护士长认为可行,认为“护士最了解病人”“护士认真,更敬业可以做得更好”“由护士下,护士长更专业一些”,在决策方式上,7名护士长认为与医生合作比较好。但是也有5名护士长认为不可行,因为“护士没有能力”“病人听医生的”“医疗环境不好,不愿意承担风险”“护士长、主管护师可以下,但是晚上、周六、周日,有的小科室不可能安排有经验和无经验的护士共同工作,就是说这个时候,没有人下分级护理”。

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认为“也行”或者“可能可行”,认为“如果让护士参与进来,或许比现在让医生单独下好一些”“有能力的也可以,省点事”,但是强调“大医院可行,基层医院不行”;也有医生认为“谁下都无所谓。关键是病人没有问题,不投诉就行”;在护士参与决策方式上,8名医生认为是医护合作,但是“医生为主”;有的医师认为“如果让护士独立做,恐怕不行,因为护士对疾病认知与知识水平有限,如果排序,认为是医护合作>医生>护士”。[

2.4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讨论6名护士长认为护士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护士受过正规教育”“护士比医生更了解病人,护理上的一切可以由护士做主”,但是多数护士认为“与知识层次、工作经验有关”“需要是一定资格的”“护士长一般可以,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护士还可能有能力”;在护士没有能力的原因上,护士认为“大多数护士学历低、经验不足”;“聘用护士多,流动性大,继续学习的动力不大”“护士常常转科,在一个固定科室的时间短,病情改变的判断能力较弱”;“护士有学历而尚无承担此任的相关能力”。7名医生对护士下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认为“综合护士素质、学历、待遇等问题,护士可能没有能力,特别是聘用护士的能力差,而且护士总是轮转,不像医生对病人那么了解,如果护士不轮转,由2名或3名护士照看1例病人,对病人的病情很了解,护士也有能力决策”“护士对疾病判断程度不如医生,主要是知识缺乏”,有的医生认为“需要以一整套体系完善后才能有能力,如教育”;但是有的医师认为“有经验的护士也有能力,老护士观察病情也行”。

3讨论

由结果可知,多数护士不很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与毕慧敏等[3]、李风莲[5]的结论,说明护理级别决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上,由访谈结果可知,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持默认态度,该访谈结果并不否认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与王旭梅等[6]的结论一致,与肖小文[7]、韩淑芳[1]、毕慧敏[2,3]、王芳等[4]的观点一致。在决策方式上,由结果可知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

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能力的分析上,由访谈结果可知,大多数护士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尽管大多数医生对其能力表示质疑。王旭梅等[8]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等各个角度分析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理论上认为,护士是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的,但是该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该结论只是在访谈的基础上得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论证。

参考文献:

[1]韩淑芳.谈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1994,9(4):184-185.

[2]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3]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4]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5]李风莲.内科护士巡视病房存在问题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21综合版):10-11.

[6]王旭梅,韩世范.对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认同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2A):317-318.

护理决策范文篇3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院中分级护理医嘱的现状及医生和护士是否认同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及有无能力参与。[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的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结果]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医生认为分级护理医嘱没有疑问;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不过7名医生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6名护士长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在参与方式上,8名医生和7名护士长认为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结论]对于分级护理由谁决策的问题上,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医生则采取默认态度,不过对护士的能力表示质疑,而大多数护士认为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医护合作是医生和护士都认为比较理想的方式。

分级护理,又叫等级护理,1956年由张开秀、黎秀芳前辈倡导提出,是按照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专家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士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1-4]。为了调查医护人员对这一观点的认同情况,于2007年6月—2007年8月对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了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收集资料采用面对面访谈法,访谈前向受访者详细说明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方法,获得理解和同意,讨论并选择适当的访谈时间和地点,并承诺用编码替代姓名,以保护隐私;访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变化,并认真记录。时间在30min左右,每例进行l次或2次;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访谈内容,按照N1~N14和D1~D9依次给每位受访者(护士和医生)的访谈记录编序并建立各自独立的文档。

1.2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等);您对分级护理医嘱现状的认识;您认为护士是否可以参与分级护理;您认为护士是否有能力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访谈中视具体情况和个案的情绪适当调整内容和数量。

1.3统计学处理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判断,利用均数、标准差等指标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推断。

2结果与分析

2.1访谈对象一般情况护士长年龄41.8岁±5.1岁,工作时间21.4年±5.9年,中级4名,高级6名;医生年龄44.5岁±2.5岁,工作时间21.9年±2.8年,高级8名。经统计学比较,两组年龄、工作时间、职称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受访者对分级护理医嘱的争议①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有的病人危重不下一级护理,有的不重反而下一级护理”;医生认为下的分级护理“没有什么疑问”,只不过“有时候护士提出应该改”“有的护士说不对,让我们改”。②医护对分级护理认识的角度不同。护士认为“医疗与护理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比如一压疮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从护士角度是一级护理,但是病人病情平稳,没有潜在危险,医嘱下为二级护理”;有的医生坦言“不了解分级护理,下达分级护理只是根据医生的经验”或者“从护士那里学的”,认为“病情重的一级护理,较重的二级护理,不重的三级护理”。

2.3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5名护士长认为可行,认为“护士最了解病人”“护士认真,更敬业可以做得更好”“由护士下,护士长更专业一些”,在决策方式上,7名护士长认为与医生合作比较好。但是也有5名护士长认为不可行,因为“护士没有能力”“病人听医生的”“医疗环境不好,不愿意承担风险”“护士长、主管护师可以下,但是晚上、周六、周日,有的小科室不可能安排有经验和无经验的护士共同工作,就是说这个时候,没有人下分级护理”。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认为“也行”或者“可能可行”,认为“如果让护士参与进来,或许比现在让医生单独下好一些”“有能力的也可以,省点事”,但是强调“大医院可行,基层医院不行”;也有医生认为“谁下都无所谓。关键是病人没有问题,不投诉就行”;在护士参与决策方式上,8名医生认为是医护合作,但是“医生为主”;有的医师认为“如果让护士独立做,恐怕不行,因为护士对疾病认知与知识水平有限,如果排序,认为是医护合作>医生>护士”。

2.4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讨论6名护士长认为护士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护士受过正规教育”“护士比医生更了解病人,护理上的一切可以由护士做主”,但是多数护士认为“与知识层次、工作经验有关”“需要是一定资格的”“护士长一般可以,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护士还可能有能力”;在护士没有能力的原因上,护士认为“大多数护士学历低、经验不足”;“聘用护士多,流动性大,继续学习的动力不大”“护士常常转科,在一个固定科室的时间短,病情改变的判断能力较弱”;“护士有学历而尚无承担此任的相关能力”。7名医生对护士下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认为“综合护士素质、学历、待遇等问题,护士可能没有能力,特别是聘用护士的能力差,而且护士总是轮转,不像医生对病人那么了解,如果护士不轮转,由2名或3名护士照看1例病人,对病人的病情很了解,护士也有能力决策”“护士对疾病判断程度不如医生,主要是知识缺乏”,有的医生认为“需要以一整套体系完善后才能有能力,如教育”;但是有的医师认为“有经验的护士也有能力,老护士观察病情也行”。

3讨论

由结果可知,多数护士不很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与毕慧敏等[3]、李风莲[5]的结论,说明护理级别决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上,由访谈结果可知,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持默认态度,该访谈结果并不否认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与王旭梅等[6]的结论一致,与肖小文[7]、韩淑芳[1]、毕慧敏[2,3]、王芳等[4]的观点一致。在决策方式上,由结果可知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

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能力的分析上,由访谈结果可知,大多数护士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尽管大多数医生对其能力表示质疑。王旭梅等[8]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等各个角度分析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理论上认为,护士是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的,但是该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该结论只是在访谈的基础上得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论证。

参考文献:

[1]韩淑芳.谈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1994,9(4):184-185.

[2]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3]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4]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5]李风莲.内科护士巡视病房存在问题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21综合版):10-11.

[6]王旭梅,韩世范.对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认同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2A):317-318.

护理决策范文篇4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又称实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应用最佳科学证据,并使之与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参照患者的愿望,以在某一特定领域做出符合患者需求的护理决策过程[1]。我科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老年外科压疮的预防工作,效果满意,实现了“0”压疮管理。

1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8年6月—2009年6月共收治68~91岁老龄患者261例,平均住院14天,接受手术治疗者126例,其中外伤后股骨颈骨折患者9例,原发病伴有糖尿病者59例。

2应用循证护理开展实践活动

2.1提出问题老年外科发生压疮的高危因素:老年外科收治对象多同时患有两种以上合并症,体质差,代谢机能低,围手术期卧床时间长。另外,老年人由于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少,也易发生压疮。

2.2收集相关证据

2.2.1发生压疮的原因资料显示,发生压疮的原因有:(1)导致局部组织受压过久的三个主要物理作用: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2)皮肤受潮湿的刺激。(3)全身营养不良。

2.2.2预防压疮的措施通过系统文献分析与评价,得出压疮护理重在预防。预防压疮的措施有常规护理,尽早使用新型敷料保护受压局部,密切观察护理结果。

2.3资料分析与个案评价依据病史选择最优的压疮预防方案,结合患者文化背景、护理依从性、经济状况等因素,组织本科人员进行护理讨论。讨论其科学性、真实性、实用性,优选压疮预案,指导实施。

2.4实施证据

2.4.1应用Norton量表通过对身体状况、意识状态、活动情况、体位改变和大小便失禁五个方面评估老年病人,小于14分者,则病人有发生压疮的危险,建议采取预防措施。

2.4.2必须强调常规护理定时翻身,对有压疮危险因素的患者应2h翻身1次,难免压疮高危患者应30min~1h翻身1次。保持肢体被服清洁干燥。有必要尽早使用新型敷料的会减少压疮发生的几率,并提高舒适度,如水胶体或泡沫敷料。保持敷料平整,防止摩擦力、剪切力等措施。应用糜子垫、气垫床用于受压部位,效果良好。高危人群增加皮肤交接班次数,落实健康宣教。公务员之家

2.4.3积极治疗原发病缩短病程,控制血糖等措施将为预防压疮发生提供可能。

2.5效果评价以上老龄患者中诺顿评分14分以下者34例,积极应对,无一例发生压疮,效果满意。随访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在院4周,出院2周后发生压疮。

3讨论

循证护理的应用,将传统的护理压疮内涵渗透为防范压疮,并使之成为可能。预防老年外科压疮的护理工作比真正护理老年性压疮意义要积极的多。1例院外压疮的发生提示:压疮健康教育在老龄患者康复期应普及到社区,普及到随访制度中去,护理人员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将更好地为老龄患者服务,意义深远。

护理决策范文篇5

对焦虑恐惧、悲观失望、怀疑和自我封闭者,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其了解病情,通过积极暗示、鼓励支持性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诱导其宣泄出忧郁自闭的原因,满足其心理需求;有针对性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利用典型病例的成功之路启发、引导,以消除顾虑,克服病人角色形为缺如或强化现象,减轻恐癌心理负担。

二、争取社会系统支持

对改变信仰,寻求精神寄托者,应掌握其产生的根源及表现形式,及时争取家属、亲友、同事等社会系统的默契配合。对文化层次低、搞迷信活动的患者,应向其说明危害性,并坚决制止。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者因盲目信仰宗教,整天处于虚幻状态,对这类患者可循序渐进诱导,开展适当形式的娱乐活动,使之注意力情感转移,以杜绝其寻求不良的寄托心理。

三、缓解外因刺激法

对四例有自杀倾向的患者,深入了解引起自杀倾向的外部原因,争取家属和社会系统的配合,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说服教育患者以提高对挫折的应激能力,同时密切观察其情绪变化,加强防范措施,杜绝意外发生。

四、排解和优化情绪法

患者对化疗的态度是影响生存质量最大的因素,因此,唤起患者的信心是关键。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对疾病认识的不同,在化疗前详细解释化疗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化疗进展情况,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因化疗副反应严重而拒绝治疗者,除诱导疏通外,还需要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避免不良刺激,使之舒适、顺利的渡过强化治疗期。

护理决策范文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7年1月至12月选择全院l1个手术科室的医生进行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采用百分制满意度调查表,对216人次进行调查。

1.2调查方法满意度调查表分9个项目,包括:服务态度、无菌观念、严格查对、巡回护士经常巡视及时解决问题体位摆置、洗手护士专科手术配合水平、操作熟练、护士长管理、手术间安静整洁等。每个项目设3个满意度等级,分别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除选择性问题外,接受调查的医生可以对问卷7个项目以外问题或更细节问题自由表达意见。采用无记名形式填写问巷,由手术室各专科组长负责。发放问卷2l6份,回收2l6份,有效回收率100o%。

1.3统计学方法采用百分比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9个项目的满意度为92,2%全部为满意的项目是无菌观念、严格查对2项;对护理工作不满意的有6项,分布于78份问卷.占36.1%。项目累计168项,占8.6%(168/1944)对168项不满意意见依照满意度情况排序依次为:物品准备不当57例次;巡回护士未能及时关注手术进展49例次;器械护士未能熟练配合手术39例次;护士长管理不到位9例次;眼务态度8例次;手术环境欠佳6例次

3、讨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满意的项日较为集中、说明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评价意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3.1存在问题分析

3.1.1物品准备不当主要是对手术医生的习惯和手术步骤、器械性能不熟悉。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器械也在不断改进,新的器械、特殊器械不断增多,特别是一些专科器械、外来手术器械,如脑外科、骨科、腔镜等器械。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新护士上岗,对器械的认识不足,所以医生普遍反映手术室护士对手术器械准备不充分、专科器械不熟,造成手术配合欠佳。

3.1.2巡回护士未能及时关注手术进展,一方面的原因是手术护士相对不足,工作量大,连台手术多,在连台手术的衔接上不能满足医生的要求,因为既要护送前…台手术病人回病房,又要准备下一台手术,配合时可能会出现忙乱现象,而医生则认为是护士长安排不当或护士缺乏工作主动性造成;另一方面有些护士对于大手术、时间较长的手术显得较急躁,急于完成手术而催促医生,也造成医生对护士的不满。

3.1.3缺乏手术室工作经验、专科理论及专科技能。一是由于我科护士流动性大,年轻护士多,手术室工作时间短,缺乏经验;二是外出学习的机会少,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慢,部分护士主动学习劲头不足,业务素质较差。对专科技能掌握不牢固,特别是对新开展的大手术配合以及在新仪器、新设备使用中欠熟练,配合欠默契。三是我院为教学医院,要承担大量的进修、实习护士的培训,这些护士在手术配合上不熟悉,引起医生对护理工作的不满。

3.2对策

3.2.1加强培训力度。首先科内建立年轻护士堵训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专业强化培训,以老带新、一帮一的方式、利用每日一题、每月轮流讲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岗位培训。对于新开展的大手术,开展前瞻性业务查房,学习相关生理、病理、解剖,术前器械物品的准备,手术步骤等专科知识,或者请专科医生讲课,手术后及时总结经验,要求每位年轻护士在参加新开展大手术、疑难手术后及时写出学习笔记,交给护士长批阅。鼓励年轻护士多学习,在工作中向有经验、责任心强的高年制护士学习,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护士长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加强岗位职责检查落实,比如手术前一天应重点检查器械物品准备情况对于器械准备不充分影响手术的护士应进行登记,分析原因,及时改进。同时认真落实奖罚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激励年轻护士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科技术水平。支持年轻护士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如自考学习、外出进修、护理学术活动等,以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3.2.2对于新购买的仪器设备,除由供应商集体培训外,应由专人负责科内培训,写出简易操作流程,再进行设备使用考核,作为科内操作考核的内容之一,以达到人人都会使用设备的目的。

3.2.3完善护士长管理,护士长是管理工作最基层、最直接的领导者,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决策者、实施者。在工作中加强医护的沟通与配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弹性排班进行人力调度,合理解决连台手术衔接及中午繁忙时段一人看管多个手术问的问题。同时争取领导的支持,解决专科护士人手不足的困难,进一步完善整体护理工作。

护理决策范文篇7

1输液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1.1医嘱因素:正确的医嘱是安全输液的基础,医嘱存在缺陷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药物剂量与患儿实际年龄、病情不符。由于医药市场活跃,新药不断推出,每种药物有多种规格、制剂,同种药物有不同商品名,导致医生对新药的规格、小儿每公斤药剂量不熟悉;二是不合理配伍用药。因新药配伍禁忌对照表目前尚未公布,无法核查,可因两种药物混合后发生反应。

1.2药品因素:个别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如注射液里有杂质,粉剂不能完全溶解等,还有些药物外包装相似,极易造成视觉混淆,如地塞米松被当成病毒唑,头孢噻肟钠被当成头孢他啶等。

1.3穿刺因素:门诊输液室患者及家属人员众多,环境嘈杂,工作量大且较被动,护士的情绪容易急躁。大部分家长对“一针见血”的期望值较高,在未能如愿时对护士有意见,护士要是未能调整自己的情绪,耐心对家长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很容易激发矛盾,引发纠纷。

1.4药液外渗:10个月~3岁的患儿对注射心理反应强烈,自我约束力差,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经常出现患儿用手牵拉头皮针,导致针头被拉出血管外的现象,还有因家长照顾方法不正确或穿刺的原因引起局部药液外渗,而导致局部肿胀。

1.5社会环境因素:在我国特定的国情下,目前独生子女占多数,往往一个患儿就医有多名家长陪伴。护理操作过程中,环境嘈杂,家长反复询问,护士多次解释干扰思维过程,造成护士心理压力过大,影响操作准确度。加上儿科急症多,季节性强,特别是中午和夜间护理人员短缺,当护士沟通或抢救工作不到位时,易发生误解和冲突。

1.6缺乏护患沟通技巧:孩子一直倍受家长的宠爱,一旦生病更成了核心。家长由于紧张、焦虑,治疗中稍有不顺,性急的家长就会出言不逊。同时儿科输液室环境嘈杂,工作量大,护士的情绪容易急躁。有时护士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而忽略了与患儿或家长的沟通交流,从而产生误解引发纠纷。

1.7不重视健康宣教:孩子天生好玩好动,部分患儿无法在输液间完成整个输液过程。家长因缺乏医学知识或担心孩子哭闹,便会顺从孩子带其到室外走动。但一些药物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由此可能引起药液污染或其他意外。还有部分家长希望尽量缩短输液时间,因此擅自加快输液速度容易导致心衰,肺水肿的发生。

2安全隐患相应的对策

2.1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监督制度:采取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重点教育,使每位护士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嘱,护士收取输液治疗单后,必须将门诊病历医嘱与医嘱单核对,包括患者姓名、年龄、药名、剂量是否有误,发现有疑问要及时与医生联系,待问题解决后方可执行。

2.2规范输液流程:护士接到门诊输液单后,首先核对药房提供的药品名、剂量、用法、质量等,后填写输液卡;再交另一护士重新确认填写的患儿姓名、年龄、药名、剂量及用法等无误后进行配制并签名。这样大大增加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2.3实行输液编号制度:对门诊输液病人在原来查对项目的基础上增加门诊输液编号。收药护士在核对药物无误后发给病人一个号牌,并将对应的号码写在门诊输液单及输液卡上。家长拿着号牌在输液区等候。当轮到该患儿注射时,护士不仅对其姓名、药名、剂量、用法进行核对,同时收取号牌进行再次核对并签字,防止错用药物。我院自实行门诊输液编号制度以来,没有再因姓名相同或音同字不同发生护理差错事故。

2.4改进输液室的设置:执行24小时在班制的特色服务,病人任何时候到达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给一些脱不开身的家长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营造了和谐、温馨的治疗氛围,在输液室配备了电视机、舒适的病床及输液椅等,改变了传统的白色工作服为粉红色的护士服,降低了患儿的恐惧感,增加了护士与患儿的亲和力,从而建立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2.5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术水平。随着门诊输液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多,护士不仅要掌握输液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还要掌握新药的药物性能、配伍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要组织低年资护士学习常见疾病的观察及急救处理方法,对于输液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制定相关的处置流程,并创造机会让护士参加专业知识培训班的学习,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2.6强化护士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技巧: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进一步实施,人们运用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使护士承受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特别是在静脉穿刺时,患儿家长都希望能“一针准”。因此,护士就要主动与家长进行交谈,进行沟通。往往护士们对患儿的一句鼓励,一个爱抚的动作,配以发自内心的微笑,无意中就会缩短护士与患儿及家长之间的距离,增强家长对医院的信任和对整个治疗过程的认同感。同时,护士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穿刺不成功的情况下,要敢于向患儿及家长表示歉意,作出必要的解释,安抚,取得家长的谅解和支持。在压力大、工作繁忙的门诊儿科输液岗位上,如果能够正确恰当的运用护患沟通技巧,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7深入开展健康宣教:儿科门诊输液的健康宣教应采用家长教育为主,患儿教育为辅的方法。注射前应告知家长用药目的,注意事项,用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强调不要擅自调节输液速度及其危害,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注射过程中,护士巡视时,要帮助家长将患儿抱在注射部位肢体的对侧,以防家长身体触及针头;避免将衣物覆盖患儿的穿刺部位;不能外出输液,以免发生药液污染、输液反应或其它意外事件,而得不到及时救治等等。另外,在输液留观室备有各种儿童读物,墙上还贴了很多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这样可吸引患儿的注意力,消除其恐惧感,使患儿在气氛融洽,愉快而安全的环境中完成整个输液过程。

护理决策范文篇8

1一般资料

2010年9月-12月白内障手术患者958例,其中,表面麻醉921例,全麻37例,安置心电监护85例,日高峰量25例,手术时间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35分钟。所有手术顺利,无一例发生安全问题。

2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2.1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手术量大,工作时间过长,体力消耗大,易发生差错和失误。

2.2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够强不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意识薄弱。

2.3业务技能不过硬护士经验不足,业务知识匮乏,不学习不提高,不能熟练配合手术。

2.4术前准备不充分术前因设备仪器功能不良或物品准备不全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延长手术时间,甚至使手术终止。

2.5医患沟通不够由于工作忙,疏忽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以致产生误会。

2.6患者方面白内障患者多为老年人,视力、听力、理解力都下降,行动不便。多数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导致护理难度大。

3护理对策

3.1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由于我院手术量大,工作强度大,护士长采取弹性排班的方法,合理安排专科护士,以减轻护士超负荷的工作。护士相对固定,熟悉手术流程,能清楚的知道哪些环节容易出错以及如何避免差错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3.2加强安全教育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临床护理技术处理规范》、《护理病历书写规范》等,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增强护士防范风险的能力。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工作时严谨认真,手术中正确粘贴术中使用的高值耗材例如人工晶体的标签,准确书写护理记录。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做好核查工作,做到“六查”、“九对”、“三到位”。六查:接患者查,患者入室查,滴散瞳药及表麻药时查,术眼消毒前查,手术开始查,手术结束查。九对:科室、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眼睛、人工晶体度数。三到位:氧气装置、吸引装置、急救药品及相关物品到位以确保患者安全。

3.3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手术室护理中,许多风险的发生都与护理技能有关。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护理技能尤为重要。定期加强基础知识、专科理论的培训,组织眼科组的护士学习白内障手术的手术步骤及配合流程,掌握每一位医生的习惯,掌握超声乳化机及显微镜的使用,能熟练应对术中的紧急情况,例如后囊破裂需要行前部玻切的特殊准备,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3.4加强眼科设备器械的管理每天术前开机检查超乳机及显微镜,调节好各参数,每日认真作好使用记录。白内障手术台次多,频率快,接台手术的器械、超乳手柄及I/A手柄、管道,都由专科护士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清洗、消毒、灭菌,严防手术感染,做到万无一失。

3.5加强医患沟通掌握交流沟通的技巧,要善于与患者交流、沟通,表达自己对每一位患者的关心,做好术前及术中的心理安抚工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3.6患者的安全管理白内障患者多为老年人,行动不便,随时保持手术室地面清洁干燥。如遇上厕所,必须有人亲自护送。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术前做到心中有数,术中吸氧,密切观察与询问,如果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处理。白内障手术耗时短,周转快,针对以前手术完了无人及时护送的具体问题,科室每天安排一名有经验的护工专门负责白内障患者的接送,确保安全。

护理决策范文篇9

护理管理难点

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护理的基本知识:主要因为受多年旧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睡觉时有搂抱婴儿同睡的习掼;产妇及家属缺乏或不重视有关新生儿护理的基本常识。

产妇及家属不了解医院对新生儿的管理制度:2003年曾有2例家属在住院期间自行将婴儿手圈取下,被及时发现;存在换错婴儿的安全隐患;医院实行开放式管理,病区有多个通道,母婴同室,存在婴儿被盗走的安全隐患;实行母婴同室后,致使部分护士思想麻痹,认为有父母的照看而忽略了对新生儿的细致观察,不能及时发现新生儿疾病,存在延误病情的风险。

管理对策

制定护理管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①病区设置与监控;②制定母婴暂时分离的管理制度;③严格的新生儿查对制度;④制定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⑤新生儿出院制度。

护理告知书的使用: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告知书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①护理告知方式:在病区走道及病房内以图文方式告知监护人新生儿护理的相关内容;以书面形式告知监护人新生儿护理的相关内容,并由监护人签字,告知书随病历归档;我院制定的告知书为《温馨提示》;口头讲解和行为示范告知。②告知的主要内容:实行母婴同室,请夜间尤需注意;防止宝宝坠床和被母亲熟睡时误将宝宝口鼻捂住造成窒息,请不要将宝宝与母亲同睡,医院为您配备了宝宝专用床;防止宝宝溢乳时将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应让宝宝采取侧卧的体位,头肩部抬高20°左右;宝宝手上戴的手圈不要取下,手圈是识别宝宝身份的重要标识;母亲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房;探视人员应着装整洁,洗手后才能接触宝宝。③护理告知程序的实施和注意事项:在病区走道及病房内以图文方式告知新生儿护理方法,佩戴手圈的重要性等警示标志;新生儿出生后即由当班护士对监护人全面讲解《温馨提示》的内容并做行为示范。让监护人了解其内容后签全名,并收回归入病历;下一班护士进行指导和巩固,了解监护人对告知内容的认识和施行情况,对落实不到位的,督促落实并给予指导。护理告知的注意事项:告知内容一定要有科学依据;与院方及医生的意见相一致;根据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年龄层次,采用能够让监护人理解的语言和方法,将告知内容有效地传达给监护人。

新生儿护理记录单的使用:护理记录可为“举证”提供客观的法律依据。①护理记录单的格式和内容:楣栏为产妇姓名、科室、病房号、床号、住院病历号,楣栏下为表格,表格第一项为日期,依次为时间、面色、体温、呼吸、体重、皮肤、脐部、喂养情况、大小便次数、暖箱温度、护理观察及措施、效果、护士签名。左下角注有可用符号记录的项目。②记录的方法:护士到病房观察护理新生儿后及时记录,有相应符号的项目在相应栏内填写相应的符号,用阿拉伯数字记录哺乳、大小便的频次,喂配方奶的新生儿,记录每次哺乳量,单位用ml表示。健康宣教、安全知识宣教、护理措施及效果记录于相应的栏内。

效果

通过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专科护理管理质量,降低了护理风险,改善了护患关系,突出了专科特点,为新生儿的安全护理提供了保障。

护理决策范文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本院428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分成A组(研究组)220例和B组(对照组)208例,两组在年龄、孕龄、手术时间、出血量、胎儿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急诊手术160例,择期手术268例。年龄(25.5±7.7)岁,体重(65.2±8.9)kg,全部病例均无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合并症。麻醉方式均为持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时间30~60min,术中出血100~500ml,术中输液500~1250ml,尿量100~500ml。术后根据产妇主观意愿随机选择镇痛泵镇痛。

1.2方法(1)全部病例均采用连续心电监护(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寒战出现时间及程度。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寒战分级标准评价产妇的寒战程度。(2)A组产妇剖宫产术前1h左右责任制助产士对其讲解术前准备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剖宫产手术经过、麻醉的位置及术后镇痛的原理,并建议其去产休病房询问同组同类手术术后恢复情况。然后由责任制助产士完成术前准备,送手术室,途中加被保温,手术室内加红外线取暖器一只,室温控制在24℃~26℃。预备输入液体及腹腔冲洗液均预温至37℃。麻醉穿刺完成后加被保温,特别注意手足等肢体末端的保温。

1.3统计学外理采用SP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寒战发生率与出现的时间428例产妇中,有227例出现寒战,总发生率为53.04%;其中A组87例占38.33%,B组140例占61.67%,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寒战开始时间为硬膜外注药后15~70min,其中发生于胎儿娩出前28例,占12.33%,余199例均发生在胎儿娩出后,占87.67%,寒战发生的高峰在胎儿娩出后15~50min。

2.2寒战程度情况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对术后进行寒战评估,双上肢有轻度肌肉颤动为Ⅰ级寒战,四肢及全身肌肉均有颤动为Ⅱ级寒战,由此判断寒战程度。

3讨论

3.1原因分析

3.1.1麻醉因素硬膜外阻滞后,阻滞区皮肤温度明显增加,而非阻滞区温度下降,同时鼓膜温度降低,当鼓膜温度下降幅度接近0.5℃时,则开始发生寒战。另外,某些麻醉药物可使骨骼肌产热大大减少,血管扩张,散热增加。麻醉后产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为保持恒定的温度,主要通过骨骼肌收缩以增加热能的产生来加以调节。但阻滞区的骨骼肌已丧失收缩产热能力,只有非阻滞区骨骼肌产生收缩,因此也会出现寒战的现象。

3.1.2环境因素手术室及病室温度偏低。尤其在冬季夜间急诊手术,有文献报道,冬春季节硬膜外麻醉后寒战发生率达72.5%,而夏秋季节为27.5%,说明季节变化与寒战发生率有密切关系。手术室温度一般为20℃~22℃,与体温之间温差大,加之麻醉床,被服寒冷,消毒面积过大,促使寒战发生。

3.1.3治疗因素随着胎儿、胎盘、羊水娩出后,腹腔压力骤然下降,内脏血管扩张而散热增多,促使寒战更容易发生,程度加重,两组研究结果显示胎儿娩出后(199例)比娩出前(28例)更容易发生寒战。另外,手术过程中长时间暴露体腔,大量的冷盐水反复冲洗腹腔及术中快速输注冷液体,应用低温湿敷料垫,都可促使肌体散热增加,诱发寒战。

3.2护理对策

3.2.1减少热量散失在手术中注意保暖,如术前加盖棉被,术中用温盐水(37℃)敷料,用温盐水冲洗腹腔,创面,减少冷刺激,冬春季采用输入预热37℃液体。有报道示,使用加温至37℃的静脉液体,血制品,灌注液可有助于保持正常体温。本研究A组采取保温措施后寒战发生率下降至38.33%,吸入氧气时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和湿化。

3.2.2保持环境温度适宜手术室温度适当提高至24℃~26℃(不超过28℃),湿度60%~70%,室内配置一些保温加温装置,A组产妇手术间配红外线取暖器,在发生寒战227例中占38.33%。尽量缩短产妇返病房途中时间,注意途中保暖,病房温度22℃~24℃与手术室温差控制在3℃以内最佳,搬动时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