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3:03:14

会计模式

会计模式范文篇1

1会计管理体系和会计监督模式

1.1会计管理体系。会计管理体系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参与、干预、控制会计活动而做出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上的安排,以及为此所制定的一系列的会计行为准则,并设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并规定会计人员的权利义务。会计管理体系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体制。会计管理体系一般可以分为3种:①自我管理型的管理体系,其特点是:由非政府会计机构来负责全国会计工作,包括制定会计准则、制度,组织会计学科研究,实施会计监督措施等,经济组织管理所辖的会计人员;政府则很少干预会计活动,除必要立法外,基本由会计职业团体自行管理会计活动。②政府主导型的管理系统,其特点是:政府负责国家会计事务,而非政府会计机构则是通过建议的方式来影响政府的会计政策的制定;会计监督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政府的利益,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由会计组织负责管理所辖的会计人员;③政府强制型的管理体系,其特点是:政府全面负责国家会计事务,由政府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及制度,由政府负责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政府负责会计监督,在这种体系下,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1.2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指会计监督机构对会计活动过程及结果的再管理和再监督。其实质是一种管理活动。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会计监督也可以分为3种模式:社会监督,国家主导监督和国家强制监督。这3种会计监督模式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国家的会计监督模式。根据监督的不同运行机制,包括3种具体形式:①社会监督为主导的监督模式,其特点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等社会中介机构依法对委托单位的会计行为进行监察,从而提出客观全面有针对性意见的一种监督形式,注册会计师监督单位的业务,政府负责处罚违法违规行为;一方面,由注册会计师监督单位,另一方面监督单位的治理结构。②国家监督为主导的监督模式,其特点是:强调政府在会计监督模式中的主导作用,目的是社会监督机制的不足进行弥补;由社会组织负责会计监督;并对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实施监督。③政府强制监督模式,其特点是:强调政府对会计监督的独立地位,社会监督和企业自我监督作为对政府监督的补充及延续。1.3会计管理体系与会计监督模式的关系。会计监督模式作为会计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又取决于国家会计管理体系。一个国家推行哪一种会计监督模式往往取决于政府在整个会计监督管理体制中的地位,政府强制性的强弱也造就了3种会计监督模式所对应的会计管理体制。一个国家所采用的会计监管模式往往反映了其会计管理体系。会计管理体系是受制于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所以当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导致会计监督模式的变化,甚至是会计管理体系的变革。

2我国现行会计监督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会计监督模式虽然已经存在,但面对利益的驱使,仍会存在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账务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极大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权益,乃至破坏了经济整体的发展规划。为了完善会计信息,监督会计活动,我国已建立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相结合的会计监督机制。我国的会计制度是由政府会计监管部门对各单位的会计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管。我国的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体系之间关系紧密,会计监督是会计管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会计监督与会计管理制度相辅相成。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2.1会计监督实施主体职责划分不明确。会计监督出现多部门管理的问题,审计,财政,税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包括政府授权机构),中央银行,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监事会和金融机构等在法律上都被赋予了监督会计信息的职责。可以看出,会计监督的本质是多重监督。但是,多重监督方式存在2个问题:①各部门(组织)的职责重叠,主要的监督部门和次要部门混合起来,有关部门难以协调一致,最终导致监督无效。②政府监督的效率低下,违法者被发现和查处的几率较低,不可避免地使会计领域的违法行为逃脱处罚。2.2政府会计监督范围的差异。应该讨论两个问题:政府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应该监督客体什么?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一般来说,监督的主要是受监督对象的活动的结果,即以财务会计报告为主的监督会计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在具体的管理模式上主要表现在企业会计(主要是国有企业会计)和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组织管理形式、规则上的制度安排。对其他组织来说,监督主要是通过制定会计法规、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来实施的,以要求会计主体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在我国,政府的会计监督内容主要体现在监督对象的会计活动过程,重点监督的是会计材料、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等有关规定,我国已建立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国家要对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公共机构等组织进行会计监督。广泛的监督范围使政府无法完全体现自己的意愿,有效的会计监管困难重重。即使政府设法做到这一点,当会计信息扭曲的时候,成本就会过高,从而导致监督的不足。2.3政府会计监督责任未落实责任制度不完善,未能建立和落实质量监督责任制,是监管不力,监督不当的重要原因。例如,企业财务报告批准后出现严重问题的,监事会的责任没有明确规定。

3结论

考虑到上述问题,我国会计监督在以下方面有待加强。3.1明确会计监督的主体。由于历史原因,由于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等因素,我们的会计监管体系在未来仍然是国家监督占重要地位。在这种模式下,解决问题的主要问题是明确会计监督的主体,解决目前多重监督的问题,提高政府的监督效率。首先要明确会计监管机构是设在财政部门还是审计部门,或者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协会,还是按行业区分,如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这是会计监督的第一要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在履行职责时,只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严格来说,并不适合成为会计监督的主体。3.2明确会计监督范围。从其他国家成熟市场经济的经验来看,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应该从会计活动过程转移到这些活动产生的结果,即监督财务会计报告的会计信息质量。政府重点监督会计活动的结果可以提高监督效率,而会计活动的过程可以通过有关规定和制度对作为监管对象的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控制。在监督机构方面,政府应着重监督对国民经济和公众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单位及组织。对于其他组织,政府应制定会计法规、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指导和帮助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及真实性。3.3落实监督责任。监督责任从两个方面落实。首先,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加强对被监督对象的会计信息质量出现问题的处罚。这方面可以通过进一步详细修订《会计法》和《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落实对被监督对象的处罚;二是建立监督责任制度,在监督审批企业财务报告后出现严重问题的监管部门或组织,其监管部门和有关人员应负责,应受到一定程度的处罚。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要实现经济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政府的监管职能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管理体系,会计监督应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变化,配合会计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目标,在发展过程中适应我国国情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俞玉玉,李丹生.会计学基础理论研究[M].经济与管理出版社,2001.

[2]李新和.现代企业会计关系[J].财务与会计,1999(10).

[3]王广明,龚凯颂.会计监督理论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0(3):15.

[4]王虹.对我国会计监督现状的认识和思考[J].经济师,2008(4):150-151.

[5]黎明.新形势下会计监督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11(12):68-69.

会计模式范文篇2

针对上述局限性,国内外会计界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改进广泛作了研究,但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基本特征仍没有改变。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与普及,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创造了物质条件。

一、互联网技术与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技术已不同于过去纯粹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它正在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模式。因此,互联网技术给会计报告模式带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报告技术的进步上,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基于五联网的社会经济结构对会计信息提出的新要求。

(一)网络社会的会计信息需求

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新的信息需求。在会计发展史上这种进程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进程有不断加速的趋势。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已远远超越了局部或技术性影响的范畴,事实上,它正在推动着工业经济社会向数字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纯技术观来看待网络技术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

1.数字经济产业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正在催生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等一大批新产业的诞生,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形成。由于传统会计报告以反映历史成本计价的有形资产为主,是以物质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的产物。对新兴产业来说,传统的会计信息已很难真实反映一个企业的价值,企业会计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背离越来越明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正在消失。面对新兴的产业,未来会计报告模式需要从有形资产揭示扩展到数字资产揭示、无形资产揭示等领域;从货币计量扩展到各种非货币计量领域;从历史成本计价扩展到评估计价、公允价值计价等多种计价模式,使其不仅能反映过去的价值,同时也能反映现在甚至将来的价值。

2.企业竞争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之上的虚拟企业等企业组织形式,正在替代传统的企业兼并方式,成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越来越把竞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技术上,同时利用巨联网络跟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企业间建立价值键型虚拟企业和联盟型虚拟企业,实现业务相互渗透、资源优势组合,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已成为世界潮流。面对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竞争方式,未来的会计报告需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分部报告、专项报告等多元化报告体系转变;从单一主体的会计信息揭示扩展到业务关联方范围内的信息揭示;从定期的财务信息揭示扩展到以业务事项及其完成的周期为基础的事项信息(包括大量非财务信息)实时揭示领域。

3.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开始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敏捷制造方式转变;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模式开始向以“零库存”为目标的适时生产系统和作业管理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一方面需要有全面实时的生产管理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本身也在实时产生大量的生产经营信息,要求实时记录和报告。因此,以事后记录历史成本信息为特征的传统核算体系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已无法适应网络时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要根据新的生产和管理过程,按照企业再造原理,分作业或事项重新定义信息结构和内容,并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标准化存贮,以满足企业内外全方位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社会的会计报告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经济的结构和模式,并引发了社会对会计信息新的需求;同时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准备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

1.会计报告载体技术的变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在会计中的应用,给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载体技术。磁介质、光电介质等新的信息载体技术替代了纸介质成为会计信息新载体。计算机信息载体不仅数据存贮量大,而且特别适宜于信息的再加工处理。计算机系统可对其存贮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极其快速的分类、汇总、再分类、再汇总、传送、转存等数据处理工作。计算机信息载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技术进步也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的重要特征之一。

2.会计报告处理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类、计算功能,而且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际上是当代技术进步最快的一个行业),计算机系统体积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只要会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即可随时产生会计报告内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中,受计算能力限制而产生的种种特征均失去存在的基础。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受人工操作能力的限制,传统会计报告是以预先确定信息需求为前提,通过一个报告期的层层处理和汇总,最后形成报表。传统报表处理模式时间上表现为一个周期、内容上表现为一个过程,定期性和通用性是它最显著的特征。现在,只要我们建立了具有标准编码结构的原始数据库捐助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随时可以组合产生特定需要的会计报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准备了物质条件。

3.会计报告传输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巨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会计报告的传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会计报告传输和的时空限制将不复存在,通过互联网会计报告将逐渐成为主流渠道。

总之,信息载体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同时应用,为建立面向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时报告系统创造了条件。

二、实时会计报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仅是报告技术的进步,还涉及到体系结构的变革。由于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影响到整个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

1.对会计目标理论的影响。传统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在受托责任基础上的,即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交付的资源,同时承担如实向资源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后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传统会计报告着重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管理人员经管责任的会计信息,内容以反映客观事实的历史数据为主。实时会计报告模式是适应干网络经济及其技术环境的会计信息需求模式。实时会计报告系统将大大扩展会计信息的需求范围和内容。会计的目标不再停留在反映历史数据的经营责任信息上,它将更多考虑决策相关的信息,包括不确定的未来信息、风险信息,各类非财务信息,同时更多地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

2.对会计假设理论的影响。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会计假设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也是这些假设的产物。网络经济社会及其实时报告模式的出现,使传统会对假设理论的存在基础面临挑战。加会计车体假设是对会计报告的空间范围所作的规定,但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企业的空间范围比传统企业更具不确定性。传统单一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能解释网络时代的经济问题。同样,对虚拟企业来说,由于其经营的时间、范围、对象的可变性,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也面临挑战。又如,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为分割,定期会计报告就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基础上的。会计实时报告模式实际上否定了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基础。

会计模式范文篇3

关键词:会计计量;计量模式;计量单位;计量属性

我国目前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WTO意味着我国企业要遵照国际惯例开展世界贸易,会计作为企业间贸易交往的媒介,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所起的中介作用十分重要。现代会计就是提供确认对象及其以货币形式计量的信息,并利用该信息对对象进行反映和控制。这就要求现代会计在定性确认的基础上,还需要会计计量来进行货币量化。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在他的著作《会计计量理论》中指出:“会计的灵魂在于会计计量,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的核心问题”。所谓的会计计量:是指针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进行衡量、计算和确定,将其转化为以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状况,也即完成了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中确认和计量有关财务报表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

一、会计计量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一)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就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用名义货币来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这种计量模式认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交换中投入价值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增值,而只有在对投入价值补偿保全的基础上,才算得上增值。针对不同的会计对象,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计量模式,例如: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现行成本/名义货币,现行市价/名义货币,可变现净值/名义货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名义货币,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市价/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可变现净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二)介绍几种常见或可能运用的会计计量模式的特点

1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依据了货币计量假设,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它的优点在于它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验证性,有利于资产保管责任的履行。缺点在于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不能较好的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不适于制定经营与投资的决策。

2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它考虑了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但没有考虑个别物价的变动,而且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也比较困难。

3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否定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所依据的货币计量假设,计量的收益中包括了资产置存的收益,属于按投入价值计价。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正确计量企业的收益,并做到计价在时间上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它的缺点在于现实成本很难予以确定,而且报表项目之间也缺乏纵向的可比性。

4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试图通过现行成本计量属性来消除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通过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的调整来消除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从而全面的解决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取得会计信息的成本较大,缺乏客观性与可行性。

二、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所谓理论依据是指在不考虑会计信息本身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及其可能的经济功效与影响,纯粹从理论角度来推定应选用的会计信息加工、生成操作手段的主要内容———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石,不同的会计目标理论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会计系统运行的终极目标不同。目前,有关会计目标理论存在两种最基本的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1受托责任学派。它是在公司制盛行的时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以资源的“委托———受托”的形成为经济前提的,而资源的“委托———受托”关系的建立又是以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基础的。只有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发生以后,作为经营者主体的受托者才有义务对所有者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所有者主体的委托者才有必要对受托者受托经营责任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受托责任的结果进行评价,受托经营责任主要包括对委托者财产的保管责任,以及有效使用委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受托责任学派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认为历史成本是以资产取得时的交易价格并经交易双方认可为基础,能够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2决策有用学派。它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即从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思想流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建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大量而且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的供给又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会计信息,服务于投资者决策为目标取向。由于会计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依照时间序列表现为: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历史成本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历史状况,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因此,决策有用学派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以便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相关的且有用的会计信息。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受托责任学派是倾向于事实性基础的,是从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出发的,而决策有用学派则是更倾向于目的性基础,是考虑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出发的。

(二)现实依据

所谓现实依据是指计量模式的确定并不是纯粹理论的推理与演绎所能完成的,在计量模式的选择,确定过程中,各种非理性因素往往会影响以至决定这一选择过程。

总起来看,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来自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其中,又以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

1经济因素。由于会计信息代表的是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且会计信息因公开披露,还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一些具有经济后果的影响,因而,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例如,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第十六号《现行成本会计》要求用现行成本代替历史成本,但后来因遭到公司经理阶层的普遍反对,最后不得不予以放弃。

2政治因素。政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但相形之下,它对会计的影响不是很直接的。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对会计准则委员会只允许采用“递延法”处理投资贷款项目进行了干预,使得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并用。

3技术因素。这里的技术因素是指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如果现实中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则影响复杂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的选用。

4环境因素。会计计量模式的选用一般应以能够符合经济环境的规定性为其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十分恰当的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科技和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新经济时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也显现出来,采用新的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公允价值,也就成为可能。

三、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会计计量包括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两个部分,这儿我们集中讨论资产计价的模式选择问题。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的资产计量模式的主流是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货币币值的波动、资产价格的升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新经济事项的出现使历史成本的计量不再适用,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的计量使会计计量对象扩展,这些都冲击了传统的会计计量观念。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应选择以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的计量模式,其理由如下:

(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当前上市公司的数量只占其总数的极少部分,且其中占大部分的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用直接方式,委托与受托关系广泛存在,所以,受托责任学派的观点普遍适用,应采纳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讨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时,概括出两个基本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就是施加在会计计量上的现实限制,可靠性一般由客观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个要素组成。尤其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主体的经济体制中,会计信息更是关乎社会的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会计信息质量倍受关注,而在五种会计计量模式中,历史成本又是最客观的信息,最容易取得。

(三)除上述因素外,计量模式在付之于实施时,还必须要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目前,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和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不高,会计操作手段也不十分完善,使得采用一种全新的计量模式会遇到各种困难,并增加了工作量,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四)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其他的计量属性作为一种补充和完善:例如,对于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计量属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对于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用现行成本来计量。

参考文献:

〔1〕陈今池。会计理论与方法〔M〕

〔2〕财会月刊〔J〕。2001,(8)。

会计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会计计量;可靠性;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是指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确定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会计计量由两个主要因素构成:一是计量属性,二是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去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计计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损益等,并以资产(负债往往可称为负资产,而所有者权益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资产或净资产)计价与盈亏决定为核心。其中,资产计价就要用货币数额来确定和表现各个资产项目的获取、使用和结存;而损益决定则是指通过量化和比较来确定经济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转移、消耗或折耗同所产生结果之间的数量差。会计计量的目标,是在账面上及时地反映实际价值的变动,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始终保持一致。

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历史成本原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二是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会计核算时,某项资产要求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价格计价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历史成本)在该资产存续期间内一般不作调整。在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营责任履行情况的优势而被广为推崇。然而,现代会计环境及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球性通货膨胀促成了现行成本法等通货膨胀计量模式的适时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巨大变化,高新技术被大量地采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企业联合和兼并,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加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成本计量受到了严峻挑战。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价值计量基础,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具有高度决策相关性,并且能披露传统会计所无法处理的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会计信息,使资产负债表更能体现企业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因而打破了历史成本法“一统天下”的神话,引起了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本文拟从会计计量的质量要求谈谈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

一、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两难选择

在传统会计模式下,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所谓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如实表达所要反映的对象,一般由客观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要素组成。可靠性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及稳健主义紧密相联,反映了会计人员传统的价值取向,即会计应以事后反映为主,而这种反映必须是客观、中立、证据确凿的,且排斥主观的估计和预测,以降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财务风险,更进一步说就是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对于当今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还必须能够帮助用户预测将来事项的结果,或者去证实和纠正预期的情况,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相关性就是会计信息所表现出的这种影响判断和决策及决策差别的能力。通常由及时性、预测性和反馈价值三个要素组成。

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很难两全,可靠性是面向过去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的目的在于事后反映,而相关性的目的在于决策;相关性中的预测和及时性要求,可能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而为了追求完全可靠而忽略了信息的及时性和预测性,再可靠的信息,其相关性也会大大削弱。正如葛家澍教授所说:“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而可靠性则是体现财务会计固有特点的属性。若从相关性衡量,显示的往往是财务会计的缺陷,但从可靠性来衡量,似乎又成为财务会计信息的优势。”

历史成本计量是所有会计计量方法中最具可靠性的,而更具相关性的价值计量将取代其成为会计计量的中心,这无疑是可靠性与相关性权衡的结果。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首先,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历史成本法存在大量的确认、计算、分配和备选方案,使损益计算严重失实。其次,通货膨胀和知识经济时代资产新概念的冲击,使历史成本法的根本优势———可靠性受到致命的打击,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既不能反映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也不能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个别价值变动,这样,历史成本不再可靠。而诸如商誉、技术、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则可能根本无历史成本可循。因而,无论从客观实际还是从历史成本法的本身性能上看,以可靠性为借口强调成本计量而排斥价值计量是站不住脚的。

二、历史成本原则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才适用

历史成本原则之所以在计量属性中独领风骚数百年,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的。在前工业社会,社会进步缓慢,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也十分缓慢。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缓慢性,不但决定了商品的内在价值变化缓慢,而且决定了货币本身的价值变化也是缓慢的。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商品价格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了相对稳定。在这种条件下,历史成本原则自然成为近似科学、合理的最佳计价模式。

然而事实上,劳动生产率从来就不是恒久不变的。从游牧经济到农耕经济,再到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从手工劳动到作坊劳动,再到工业化大生产、自动化生产,每一种变革都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为标志,每一种经济内部都有劳动生产率量变的过程,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有差异而已。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空前地显现出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飞速进步,从根本上动摇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因此关于各种新的计量属性的大讨论在20世纪延绵不绝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会计计量: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

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在关联方交易、非货币性交易、资产租赁交易等诸多交易中必须按规定采用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美、英等国的准则制定机构也对公允价值下了类似的定义,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下的定义为:“在现时交易中,在非强制或非清算性销售的情况下,当事人自愿据以买卖资产(承担或结算负债)的金额。”公允价值强调公平交易,而公平交易是在交易双方自愿和熟悉市场情况下进行的,从而形成的交易价格应当是公允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在交易双方熟悉市场情况的前提下,往往需要依靠诸如资产评估、证券评价等中介机构的专业判断(估计),再由当事人做出最终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成本也可以说是过去(原始交易时日)的公允价值,但在会计报表时日(或入账后的任何时日),公允价值不再是原始交易价格(历史成本),而是要按报表时日的市价重新计量,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就包含了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问题。只是一般而言,公允价值是指公允的现时价值。

在财务会计中,计量属性是指资产、负债等可用财务形式定量方面,即能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方面。经济交易或事项因可从多个方面予以货币定量而有不同的计量属性。在会计理论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所表述的五种计量属性:

其一,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中的最重要、最基本和最普遍采用的属性。当价格变化较小时,它可用以提供相关、可靠而有用的会计信息,且信息成本较低;否则,在价格变动明显时,相关信息的质量就会大大降低。

其二,现行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或现实投入成本,是假定在某期取得相同或类似资产时将支出的现金数额或其他等值物。如:重新购置或制造同类新资产或具有相同生产能力的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成本,其优点是:①可以避免在价格变动时虚计收益,能确切反映企业维护再生产能力所需生产耗费的补偿;②期末财务报表提供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的现时信息,而非过去的历史信息;③以现行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具有逻辑上的统一性,可增强收入费用配比决定的收益的可比性与可靠性。其缺点则主要体现在现行成本确定的难度较大,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用它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财务报表项目之间将因此而缺乏可比性。

其三,现行市价又称脱手价值,指在正常清算情况下,销售资产时可望获得的现金或其他等值物。其特点是:①在企业决定是否持有资产甚至是否持续经营时,可为其提供资产潜在变现价值(在此种状态下是一种机会成本)这一重要信息;②可用于提供评估企业财务应变能力和变现价值的相关信息;③可用以对资本性支出项目(如固定资产)进行较客观的评估,以消除费用摊配上的主观随意性。其缺点是:在理论上以变现价值进行计量,有悖于持续经营假设;不适应于对企业预期使用的资产(与变现价值无关)和某些不存在变现价值的资产或负债(如无形资产、专用设备或厂房等)进行计量;它未考虑一般购买力的变动,也不能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其四,可实现净值又称预期脱手价值,是资产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出。它考虑了资产能导致经营性收入或支出这一资源特征,但只适应于计划未来销售的资产或未来清偿既定数额的负债,且未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因而其适应范围无法囊括全部资产。

其五,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又称资本化价值,指资产在正常经营性使用中可望带来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或贴现值)减去为实现这一流入所需的现金流出的现值后的净额,它考虑了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以及货币的时间价值等因素,在理论上较全面,但确定性差,且计算过程较为繁琐,因而在实际中较少运用。

这五种计量属性各有优劣,但并不完全排斥,往往可以在会计计量时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属性,以加大会计信息组合的有用性。计量属性的选择,应当从特定计量对象、计量内容和计量的目的出发。例如物价变动会计所要计量的对象,包括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以及物价变动对这些经济业务的影响。所要计量的内容,包括会计主体的一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计量的目的,是反映和消除物价变动对计量对象及计量内容的影响。由于计量对象和计量内容的复杂性,选择单一的计量属性有时不能够达到计量的目的。因此,就需要恰当地结合、采用各种计量属性。但尽管如此,企业仍必须有一个主要的或基本的计量属性。一般说来,主要的或基本的计量属性的选择应当以物价变动对企业主要资产的影响程度以及企业主要资产的特点为依据。由此可以得出,历史成本计量已难以保持其为单一计量模式的主导地位,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并用的混合计量的多元模式已经是无可争辩的现实。

应当指出的是,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成为21世纪的主要计量属性,主要是由于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的计量需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失败陷入财务困境,但在此之前,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会计报告显示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安然事件引起美国和国际会计界的极大震动,IASC和FASB在开发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都确立了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金融工具的目标。

参考文献:

会计模式范文篇5

关键词:会计计量;计量模式;计量单位;计量属性

我国目前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WTO意味着我国企业要遵照国际惯例开展世界贸易,会计作为企业间贸易交往的媒介,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所起的中介作用十分重要。现代会计就是提供确认对象及其以货币形式计量的信息,并利用该信息对对象进行反映和控制。这就要求现代会计在定性确认的基础上,还需要会计计量来进行货币量化。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在他的著作《会计计量理论》中指出:“会计的灵魂在于会计计量,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的核心问题”。所谓的会计计量:是指针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进行衡量、计算和确定,将其转化为以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状况,也即完成了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中确认和计量有关财务报表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

一、会计计量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一)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就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用名义货币来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这种计量模式认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交换中投入价值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增值,而只有在对投入价值补偿保全的基础上,才算得上增值。针对不同的会计对象,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计量模式,例如: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现行成本/名义货币,现行市价/名义货币,可变现净值/名义货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名义货币,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市价/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可变现净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二)介绍几种常见或可能运用的会计计量模式的特点

1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依据了货币计量假设,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它的优点在于它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验证性,有利于资产保管责任的履行。缺点在于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不能较好的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不适于制定经营与投资的决策。

2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它考虑了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但没有考虑个别物价的变动,而且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也比较困难。

3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否定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所依据的货币计量假设,计量的收益中包括了资产置存的收益,属于按投入价值计价。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正确计量企业的收益,并做到计价在时间上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它的缺点在于现实成本很难予以确定,而且报表项目之间也缺乏纵向的可比性。

4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试图通过现行成本计量属性来消除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通过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的调整来消除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从而全面的解决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取得会计信息的成本较大,缺乏客观性与可行性。

二、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所谓理论依据是指在不考虑会计信息本身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及其可能的经济功效与影响,纯粹从理论角度来推定应选用的会计信息加工、生成操作手段的主要内容———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石,不同的会计目标理论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会计系统运行的终极目标不同。目前,有关会计目标理论存在两种最基本的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1受托责任学派。它是在公司制盛行的时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以资源的“委托———受托”的形成为经济前提的,而资源的“委托———受托”关系的建立又是以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基础的。只有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发生以后,作为经营者主体的受托者才有义务对所有者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所有者主体的委托者才有必要对受托者受托经营责任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受托责任的结果进行评价,受托经营责任主要包括对委托者财产的保管责任,以及有效使用委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受托责任学派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认为历史成本是以资产取得时的交易价格并经交易双方认可为基础,能够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2决策有用学派。它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即从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思想流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建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大量而且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的供给又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会计信息,服务于投资者决策为目标取向。由于会计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依照时间序列表现为: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历史成本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历史状况,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因此,决策有用学派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以便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相关的且有用的会计信息。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受托责任学派是倾向于事实性基础的,是从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出发的,而决策有用学派则是更倾向于目的性基础,是考虑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出发的。

(二)现实依据

所谓现实依据是指计量模式的确定并不是纯粹理论的推理与演绎所能完成的,在计量模式的选择,确定过程中,各种非理性因素往往会影响以至决定这一选择过程。

总起来看,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来自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其中,又以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

1经济因素。由于会计信息代表的是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且会计信息因公开披露,还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一些具有经济后果的影响,因而,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例如,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第十六号《现行成本会计》要求用现行成本代替历史成本,但后来因遭到公司经理阶层的普遍反对,最后不得不予以放弃。

2政治因素。政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但相形之下,它对会计的影响不是很直接的。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对会计准则委员会只允许采用“递延法”处理投资贷款项目进行了干预,使得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并用。

3技术因素。这里的技术因素是指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如果现实中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则影响复杂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的选用。

4环境因素。会计计量模式的选用一般应以能够符合经济环境的规定性为其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十分恰当的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科技和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新经济时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也显现出来,采用新的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公允价值,也就成为可能。

三、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会计计量包括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两个部分,这儿我们集中讨论资产计价的模式选择问题。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的资产计量模式的主流是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货币币值的波动、资产价格的升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新经济事项的出现使历史成本的计量不再适用,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的计量使会计计量对象扩展,这些都冲击了传统的会计计量观念。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应选择以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的计量模式,其理由如下:

(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当前上市公司的数量只占其总数的极少部分,且其中占大部分的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用直接方式,委托与受托关系广泛存在,所以,受托责任学派的观点普遍适用,应采纳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讨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时,概括出两个基本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就是施加在会计计量上的现实限制,可靠性一般由客观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个要素组成。尤其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主体的经济体制中,会计信息更是关乎社会的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会计信息质量倍受关注,而在五种会计计量模式中,历史成本又是最客观的信息,最容易取得。

(三)除上述因素外,计量模式在付之于实施时,还必须要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目前,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和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不高,会计操作手段也不十分完善,使得采用一种全新的计量模式会遇到各种困难,并增加了工作量,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四)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其他的计量属性作为一种补充和完善:例如,对于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计量属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对于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用现行成本来计量。

参考文献:

〔1〕陈今池。会计理论与方法〔M〕

〔2〕财会月刊〔J〕。2001,(8)。

会计模式范文篇6

(一)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就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用名义货币来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这种计量模式认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交换中投入价值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增值,而只有在对投入价值补偿保全的基础上,才算得上增值。针对不同的会计对象,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计量模式,例如: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现行成本/名义货币,现行市价/名义货币,可变现净值/名义货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名义货币,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市价/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可变现净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二)介绍几种常见或可能运用的会计计量模式的特点

1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依据了货币计量假设,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它的优点在于它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验证性,有利于资产保管责任的履行。缺点在于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不能较好的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不适于制定经营与投资的决策。

2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它考虑了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但没有考虑个别物价的变动,而且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也比较困难。

3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否定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所依据的货币计量假设,计量的收益中包括了资产置存的收益,属于按投入价值计价。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正确计量企业的收益,并做到计价在时间上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它的缺点在于现实成本很难予以确定,而且报表项目之间也缺乏纵向的可比性。

4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试图通过现行成本计量属性来消除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通过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的调整来消除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从而全面的解决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取得会计信息的成本较大,缺乏客观性与可行性。

二、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所谓理论依据是指在不考虑会计信息本身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及其可能的经济功效与影响,纯粹从理论角度来推定应选用的会计信息加工、生成操作手段的主要内容———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石,不同的会计目标理论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会计系统运行的终极目标不同。目前,有关会计目标理论存在两种最基本的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1受托责任学派。它是在公司制盛行的时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以资源的“委托———受托”的形成为经济前提的,而资源的“委托———受托”关系的建立又是以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基础的。只有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发生以后,作为经营者主体的受托者才有义务对所有者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所有者主体的委托者才有必要对受托者受托经营责任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受托责任的结果进行评价,受托经营责任主要包括对委托者财产的保管责任,以及有效使用委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受托责任学派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认为历史成本是以资产取得时的交易价格并经交易双方认可为基础,能够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2决策有用学派。它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即从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思想流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建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大量而且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的供给又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会计信息,服务于投资者决策为目标取向。由于会计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依照时间序列表现为: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历史成本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历史状况,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因此,决策有用学派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以便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相关的且有用的会计信息。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受托责任学派是倾向于事实性基础的,是从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出发的,而决策有用学派则是更倾向于目的性基础,是考虑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出发的。

(二)现实依据

所谓现实依据是指计量模式的确定并不是纯粹理论的推理与演绎所能完成的,在计量模式的选择,确定过程中,各种非理性因素往往会影响以至决定这一选择过程。

总起来看,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来自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其中,又以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

1经济因素。由于会计信息代表的是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且会计信息因公开披露,还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一些具有经济后果的影响,因而,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例如,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第十六号《现行成本会计》要求用现行成本代替历史成本,但后来因遭到公司经理阶层的普遍反对,最后不得不予以放弃。

2政治因素。政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但相形之下,它对会计的影响不是很直接的。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对会计准则委员会只允许采用“递延法”处理投资贷款项目进行了干预,使得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并用。

3技术因素。这里的技术因素是指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如果现实中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则影响复杂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的选用。

4环境因素。会计计量模式的选用一般应以能够符合经济环境的规定性为其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十分恰当的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科技和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新经济时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也显现出来,采用新的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公允价值,也就成为可能。

三、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会计计量包括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两个部分,这儿我们集中讨论资产计价的模式选择问题。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的资产计量模式的主流是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货币币值的波动、资产价格的升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新经济事项的出现使历史成本的计量不再适用,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的计量使会计计量对象扩展,这些都冲击了传统的会计计量观念。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应选择以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的计量模式,其理由如下:

(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当前上市公司的数量只占其总数的极少部分,且其中占大部分的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用直接方式,委托与受托关系广泛存在,所以,受托责任学派的观点普遍适用,应采纳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讨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时,概括出两个基本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就是施加在会计计量上的现实限制,可靠性一般由客观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个要素组成。尤其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主体的经济体制中,会计信息更是关乎社会的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会计信息质量倍受关注,而在五种会计计量模式中,历史成本又是最客观的信息,最容易取得。

(三)除上述因素外,计量模式在付之于实施时,还必须要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目前,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和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不高,会计操作手段也不十分完善,使得采用一种全新的计量模式会遇到各种困难,并增加了工作量,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四)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其他的计量属性作为一种补充和完善:例如,对于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计量属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对于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用现行成本来计量。

参考文献:

〔1〕陈今池。会计理论与方法〔M〕

〔2〕财会月刊〔J〕。2001,(8)。

〔3〕上海会计〔J〕。2000,(11)。

〔4〕经济论坛〔J〕。2000,(10)。

会计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会计教学;教学模式

1引言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本文简要介绍了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为会计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建立相应的教育网站,将会计课程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的进行会计教学模式的探究,建立和完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模式.

2现代信息技术为会计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2.1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代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采用多媒体设备来进行教学,能够将会计教育中的各种文字、图形和图像等采用动态的形式播放出来,可以使教学更加的生动、形象和具体,同时还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等的限制.采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能够很好的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来获取更多的知识,也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来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不断的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在会计教学中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来更好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会计教学的不断发展.

2.2采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很好的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各种现代设备,如多媒体、超文本和超媒体等方法,不断的将会计教学信息和学生的知识相互匹配起来,使教学的信息内容能够更加的多样化,思维的个体化、交叉化和综合化,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来寻找相应知识的切入点,从而来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同时将会计知识进行有机的链接和组织,达到更好的掌握会计学科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按照会计教学目标要求,将含有不同的媒体信息的教学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如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对于会计核算程序内容进行文字表述的方法进行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如果采用摄像机等影视工具将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中进行播放,并且加上相应的讲解,将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3计算机的虚拟和网络特性,能够很好的解决教育资源的滞后性.采用计算机的网络特性,能够实现教育信息的资源共享,同时还能够使教学时空的限制减少.要不断的建立教师教学的素材库,学生在线学习的相应资料库和电子作业系统,不断的将学校内的会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集中起来,放在学校的会计教学网站上,供学生自主学习.采用计算机的虚拟特性,能够建立虚拟的教室、实验室、校园和图书馆等,实现教学活动不受时间和物理空间方面的限制.同时,通过将校内的资源和国际互联网的远程教育相连,实现虚拟和现实的不断结合,解决了当前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计算机的网络特性,能够实现学生不断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等,不断的提高会计教学质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教学相互结合的方式,能够不断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的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的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创新的理想环境.

3建立会计教育网站,实现会计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会计教育网站,是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教学领域内的新尝试,是通过现代教育的相关理念和信息技术相互结合,对会计教学的过程及资源进行相应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等,实现信息技术和会计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为构建新的会计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会计教育网站的建设,需要进行相应的论证和科学合理的规划.针对学校的发展现状,来进行网站的分期建设,总体建设目标是以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来作为主要手段,不断的满足学校各个学院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需求,同时,还要覆盖各个教研室、图书馆和教室等.不断的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学和管理的现代化,大幅度提高会计教学的质量.

3.1会计教育网站的硬件建设.在学校的会计教育网站建设中,硬件建设相对比较容易,只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投入相应的经费和组织保障有力,就可以了.在学校会计教育网站建设的一期中,主要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要将网站的信息点覆盖整个学校的各个学院、教室和图书馆等,同时还需要配备相应的DNS、光盘镜像、数据库和服务器等.不断的购置办公用计算机、打印机等,实现学校教学办公的自动化,确保学校的每一个计算机都能够连接到会计教育网站中去.在会计教育网站建成后,还需要将其与国际互联网相互连接,为远程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网站的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和软件开发.首先,加强教师教学的素材库建设.教师的素材库主要包括课件库、电子教案库、会计单证、账册等,其中教师素材库建设的核心是多媒体教学方面的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主要是将会计教学课程中的内容制成相应的文字、图表和视频等,利于教学的软件.由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制定相应的框架,随后,教学教师制作和补充相应的内容,经检验合格后,放置到会计教育网站中,最后形成标准的会计教学软件.其次,学生在线学习资料库的开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在线学习.要不断的建设和开发在线学习的资料库,包括电子版的教材、参考资料和相应的文献等,不断的为学生来提供充足的资料.同时,还要不断的更新我国的会计制定和相应的准则.帮助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加强对学生的教学辅导,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要加强学校的教学行政管理.通过学校的行政管理,能够不断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如对学生学籍和学习成绩的管理系统等,不断的促进学校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4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模式

4.1会计演示教学.会计演示教学,就是授课教师利用会计教育网站中,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将授课的内容通过显示屏来展现出来.会计演示教学分为静态和动态,静态演示,主要是将教学内容通过提炼来投影到教学屏幕中,采用此种方式,能够极大的降低和减少教师在课堂中书写的时间,不断的增加课程的知识量和容量,同时,还能够在反应教材的基础上,不断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于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动态演示,是将传统教学中,那些难以表达清楚的理论和流程,采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动态的展现出来,如会计原始凭证、账簿、报表等,通过动态过程的演示,能够让抽象的概念和流程更加的形象化和具体化,利于知识的掌握.

4.2会计交互研究探讨教学.此种教学方式,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配备电子教学系统后,通过教学屏幕的实时广播、监视等功能,学生进行相应的询问,教师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面来回答学生所提问题,不断的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教师不仅能够对单一的学生进行辅导,也能够利用计算机对很多学生进行辅导.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的交互功能,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更好的进行问题的探讨,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的效果,帮助学生培养团结合作的良好精神.

4.3会计虚拟现实教学.在会计教学的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的现实问题,需要借助会计学科中的知识来进行解决.而会计虚拟现实教学就是将会计中的现实问题通过计算机在课堂中进行模拟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受到数据量过大和业务过程太过复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此类问题无法在课堂中解决,只是简单的介绍其相应的原理,造成了实例教学流于形式.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会计教育网站来下载自己喜欢的软件和相应的数据,可以单独完成相应的实验,也能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会计中所涉及的各个职位,进行相应财务的处理和报表的编制等,进而来生成相应的数据,进行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和评价,这样,学生即使不在实际岗位,也能够很好的体验到会计核算中的各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4会计远程教学方式.会计远程教学方式,主要是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全球或者区域内资源的共享,实现课程的传送和远程教学,采用此种教学方式,往往有着其显著的特点,即实时性、双向性和交互性.由于会计专业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完整和稳定,采用远程教学方式,能够不断的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不断的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学习效果,不断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模式.

5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想不断的提高会计教学,就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要不断的吸收和引进他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来为我所用,同时,还需要充分的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要在认清自身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要不断的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各种弊端,不断的进行会计教学中的改革,要建立和健全会计教学网站,构建起现代的信息技术环境,不断的进行会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相应教学软件的开发,进行演示教学、探讨教学、虚拟现实教学和远程教学的方式,不断的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教学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作者:王来根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何邓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9).

〔2〕张荣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2).

〔3〕赵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5).

〔4〕何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会计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大众科技,2011(07).

〔5〕陆晓琴.浅析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J].职业技术,2014(03).

会计模式范文篇8

【关键词】会计管理;模式;思考

从某种程度上讲,强化会计管理模式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管理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完善化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需求的会计管理模式,可以推动我国会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日益提升,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1]。因此,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会计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对会计管理模式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在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改善策略,从而促进现代化企业健康发展。

一、会计管理模式的基本概述

现阶段,就会计管理模式而言,很多专家学者都倾向于:会计管理模式为国家或者是相关地区对具体化会计活动每个方面实施组织、管理以及约束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也就是会计工作的专业化领导模式、工作人员管理模式以及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还有一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专家学者认为,主要是指对会计事务进行组织以及管理的多种方式与形式的总和,同时也是在规定范围之内开展会计事务组织以及管理的相关方式方法[2]。具体来说,会计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主要包括国家宏观层面的会计管理模式,企业微观层面的相关会计管理模式;第二,会计管理模式应用下所能够解决的专业化核心问题主要是指相关组织体系以及对企业会计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第三,会计管理模式可以作为制度化安排,有着相对较强的动态性,也就是说会计管理模式能够在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实施及时调整以及改革。基于上述不同表述,会计管理模式本质上是指我国国家对于相关会计活动的专业化管理模式。目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形成多样化格局发展,因此,会计管理模式也已经从直接管理逐渐向着间接管理转变[3]。

二、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分析

(一)健全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对我国会计管理模式具有约束作用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国家会计准则以及审计准则及其法律法规,同时也是国家宏观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属于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实施有效规范的关键性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进一步强化会计法规建设,并有必要针对规范化的《会计法》实施有效修改,完善以会计法作为主要指导,并以会计职业道德作为重要保证,能够实现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以及相互支持的会计法律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我国会计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与国际上的相关会计接轨,而且还可以有效符合中国实情,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实际发展需求[4]。此外,相关工作人员应健全会计核算体系,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推行了标准化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出了我国会计管理模式层面的根本性变革,该准则将会保证会计制度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从根本上提升会计核算实际质量水平与实际效率。作为企业,在会计管理模式构建工作中应该依法遵照专业化的会计准则要求,进一步建立起科学化的会计核算体系。并根据会计准则依法办事,然后在行业会计制度基础上构建规范化的会计核算体系。在会计应用工作、凭证填制以及审核、报账、财产清等整个过程中,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办事。开展资本投入工作的时候,应结合相应准则实施衡量以及确认,并在应用各种资产的时候,遵循一定的投资本保全原则。正确选用准则规定的,并有利于企业利益获得的方法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制止一切滥用会计核算行为,避免会计核算信息严重失真。

(二)设立科学化的会计管理组织机构

现阶段,现代化企业以及传统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区别,具体来说,现代化企业相对来说规模更为庞大,能够有效做到集团化管理,进而对区域发展具体特点进行真实呈现,所以,相关企业应构建与现代化企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建立科学化的下属机构,妥善处理好相关财务总机构以及下属分属机构之间的财管管理问题,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就财会统一管理以及各机构层面的自主化管理关系进行有效协调,做到科学化的财务集权与财务分权,使其在重点工作中,相对灵活集中地处理好企业财力工作[5]。与此同时,在会计管理组织机构构建方面,应该借助分权方式加强财务管理,充分调动下属会计管理相关分属机构层面的管理积极性,保证企业各项工作都可以在财务管理总体结构的统一领导之下,结合分机构的科学配合,从根本上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会计监督体系建设

为了促进会计管理模式的有效运用,应该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并大力构建科学化的会计控制体系,高度重视国家监督,针对相应的会计违法行为应该进行及时处理,在执行力度上给予高度关注,不断增强会计法规在实际运行上的严肃性。此外,会计监督工作中应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有效突出内部控制以及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加强自我管理。社会监督也是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效维护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实际经济利益。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实际发展期间,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管理模式属于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在全社会范围之内,企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建立能够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并构建有效化的会计核算体系与会计管理机构,实现会计管理模式的科学化,提升会计管理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保证企业在相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基础上,获得快速发展。

作者:林菲菲 单位:福建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毛以虎.关于会计管理模式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16):303-304.

[2]谢云峰.关于新会计制度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14):219+222.

[3]陆柏茂.关于会计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36):44.

会计模式范文篇9

关键词会计监管会计监管模式监管体制

中图分类号F231.6文献标识码A

会计监管是伴随着会计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会计监管的实质可以归结为一项制度安排或是一种管理活动,它是指会计监管主体对被监管单位或经济组织的会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再监督和再管理,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监管模式则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不断博弈的结果。会计监管是我国会计界一直讨论的热点问题,当前还没有一个完整和统一的观点。

1会计监管的基本模式及评价

会计监管模式从总的方面来看,可分为行业自律、政府监管以及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独立监管模式等三种模式。

(1)行业自律模式。该模式是指注册会计师协会通过建立一套自律监管机制,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实施的监管。该模式对会计行业的监管主要是依靠民间会计职业团体进行的,政府部门基本上不参与行业监管。行业自律模式在会计职业团体机构完备的西方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加拿大、澳大利亚、1999年之前的英国和2002年之前的美国采用的都是这种监管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政府部门对行业监管过度介入,增大全社会的管制成本,出现政府失灵;其缺点是容易造成对市场会计监管的放纵,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2)政府监管模式。该模式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对会计活动进行监管,会计职业团体的主管部门是政府部门,会计职业团体中一般设有政府代表以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有的会计职业团体甚至是一个半官方的组织。完全独立于政府部门的会计职业团体不发挥监管作用,通常仅仅是对会员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帮助,采用该模式的国家有法国、德国、日本等。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按市场机制运作,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又可有效地避免市场失灵;有法定的权威和强制力,可以对违法的被监管者依法实施制裁。其缺点是很难真正界定政府会计监管和市场会计监管的范围,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会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出现政府失灵。

(3)独立监管模式。独立监管模式由独立于政府和会计职业的机构依照授权对会计行业进行监管,该机构中会计行业之外的成员应占多数,政府部门不直接进行监管,但可通过对独立监管机构的管制间接发挥作用。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代表是美国。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监管模式。根据该法案,美国组建了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代替AICPA成为美国最主要的监管机构,PCAOB是一个独立于政府部门和会计行业的机构,其委员的3/5来自会计行业以外的人士。独立监管模式的优点在于该机构相对于行业自律监管模式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相对于政府监管模式来说则是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独立管制可以对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全部领域实施管制,且灵活性要高于政府管制;独立管制可以解决政府管制不当的问题,能促使其有效克服官僚化问题,从而具有高于政府管制的管制效率。但是独立监管模式也存在着独立监管的经费来源不容易解决、政府和自律组织对独立监管机构是否支持和支持程度会如何等问题。

2我国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会计监管模式可以说是政府监管模式,国家财政部门、审计机构、证监会、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都有监管权。这种监管模式形成了政府监管分散、社会监管乏力、内部监管薄弱的局面,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1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和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相联系的,产权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症结所在。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中国有股占有绝大比例,这就使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国有企业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都是国有产权的代表,但又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造成国有企业产权主体虚置的状态。就内部监控体系而言,国有企业也按照规定设置了审计委员会,但由于其地位的不独立,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不首先规范公司行为,会计行为就不可能自动优化,也容易出现监管不力的状态。

2.2会计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政府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实施监管的,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主体,以相关行政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会计监管法规体系。该体系从原则性规范到操作性规范,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但同时必须承认我国在会计监管法律法规的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会计监管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会计监管的法规性文件包括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法律责任体系。我国质量控制体系等法规存在着系统性不强、制度准则并存等诸多问题,健全的法律体系应该是行政、刑事、民事三者并重,缺一不可。我国目前的状况突出表现为对行政、刑事责任的追究,而忽视对遭受损害的投资者的民事赔偿,虽然《证券法》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优先承担的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现有法律缺乏适当的诉讼机制,致使投资者的损失实际上得不到赔偿。

(2)会计法规之间的协调存在问题。从会计监管的法律环境看,部门立法、部门分割,相互交叉或存在遗漏和抵触现象,没有一个规范的体系,致使监管部门很难对会计违法行为定性。2.3会计监管体制不健全

监管主体不清,监管机构重叠,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多头监管现象普遍存在。国家财政部门、审计机构、证监会、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有监管权。但由于各自职责不清,造成了监管主次不分、监管不力,如国家审计部门可以对会计师事务所下达审计检查书,财政部门在国家有要求的情况下也对会计师事务所实施检查,而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行业组织机构又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日常检查。可以看出,我国的政府会计监管实质上是多方位监管。这种多方位监管容易出现的两个问题是:一是各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交错,多头监管,导致监管部门的职能异化,以至于不分主次,将会造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最终导致无效的监管;二是会造成政府监管效率低下,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助长会计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

3我国会计监管模式的具体构想

会计监管模式的选择应该植根于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而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监管的模式。笔者认为,当前适合我国的监管模式是政府监管为主导、行业自律为辅的模式。采用政府监管为主导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权威性,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来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对违规行为做出有力的约束和惩处。

3.1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

由于内部控制的优化是建立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我国应继续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探索,必要时强制推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建设。要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变当前国有股股权一股独大的局面,实现国有资产结构的战略调整。在优化产权的基础上改革企业管理机制,在内部控制监管实践中,来自企业内部的监管更是重中之重。首先,客观存在的外部人士与内部人士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监管效果和监管质量的差异;其次,外部监管由于环境和条件所限,其监管行为往往发生在事后,而内部监管可以在事中进行监管;最后,内部监管实质上是一种自我监管,整个的监管都是建立在自我监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个有效的自我监管机制,整个监管无从谈起。结合我国实际,可采取如下对策:要求所有企业必须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并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审;强化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改变目前对建立审计委员会的非强制性要求,可以考虑将建立审计委员会的要求写进《公司法》。

3.2建立、健全会计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注重会计准则制定的前瞻性和提高公众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积极性。同时应把会计报表信息造假法律责任个人化,特别是加大直接责任人的个人法律责任,充分发挥法律在会计监管中的震慑作用。提高会计报表信息的透明度和及时性,加强对现金流量表及表外信息披露的监管,扩大表外披露的范围。健全的会计监管法律体系应是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并重、三者不可或缺的。民事责任追究是治理造假的有力措施,执法必严对于会计舞弊是一种真实可信的阻吓力量。因此,应借鉴《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抓紧修订、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及与行业监管有关的会计、证券、司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注册会计师法》应特别就下列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政府各监管部门的责权范围及其协调机制;行业协会的性质、职能、机构建设和自律管理机制;市场准入条件及限制、市场公平、平等竞争及反垄断;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及职业责任保险等。加大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3.3以政府监管为主,加强行业自律

《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正式颁布并生效,表明美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监管时代的来临。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单纯的行业自律并不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同时由于我国政府监管模式的种种问题,决定了我国应构建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行业自律管理为补充的会计监管体系。政府监管要与行业自律实行优势互补。行业自律要积极配合政府监管,与政府监管的要求形成有机的统一,弥补政府监管在信息反馈和知识存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政府监管部门也要对行业自律工作予以支持和引导,积极推进行业自律管理体制建设,强化自律组织的技术援助功能,引导会计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我国必须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整,分清各自的权限,增强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独立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监会与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关系,地位独立,并且有法定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应该由他们承担会计监管的主要职能。其中财政部门作为主管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府机关,应当依法履行其行业准入及退出资格认定、市场秩序维护、监管标准制定、审计质量检查、违规处罚等职责及权限,同时应负责统一协调政府各监管部门之间及其与行业协会间的关系;审计部门作为政府综合性经济监督机关,应当依法履行其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执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并具有最终审计监督权;证监会作为最高证券监管机构,应当履行其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独立审计的质量进行监管检查,并对违法造假者予以惩戒等职责及权限。

3.4借鉴美国公共监管体制,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

严格按《会计法》的要求约束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禁止注册会计师向同一客户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和咨询服务,从制度上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开展会计诚信教育,通过诚信教育,让会计人员懂得诚信是会计师必备的职业操守和立足之本,承担责任是一切公共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柴珐.关于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8)

2任明川.安然事件与会计监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8)

会计模式范文篇10

会计模式的职能是指会计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利作用,包括对宏观经济发展和对微观企业经营所产生的各种作用。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所以会计模式的主要职能是信息的加工和传递。这是会计自身的内在职能。由于不同国家会计模式的构成和运行方式不同,在会计模式主要职能之外还赋予其不同的社会职能。一般地讲,会计模式的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行为规范、资源分配、利益保护和行业管理。

1、信息职能

信息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会计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是借助于特定会计方法,收集加工、记录和报告信息。被公认为现代会计之父的巴其阿勒在其1494年发表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中,详细介绍了在当时如何通过设置账簿和应用借贷记账法记录、加工和报告会计信息的情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会计从生产过程的附带职能中分离出来,逐渐产生了专门从事处理会计信息的职业和会计组织部门,同时也就产生了委托受托责任关系。而受托责任的履行和完成主要通过会计信息的记录和报告来体现。尤其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求企业产权明晰,所有者和经营者完全分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委托关系。委托人通过了解会计信息,可以掌握受托者,即企业经营者职责的履行情况,并对受托者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企业经营者可凭借会计信息向委托人报告自身职责的完成情况,以获取自己应得的利益。所以,向委托人提供其所需要的经济信息,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的信息职能必然在会计模式中得到体现和发展。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会计模式不同,会计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的角色不同,因此,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种类、口径。方法会有差异,提供信息的目的和衡量信息的标准也因为不同的利益团体而见仁见智。但是无论哪种会计模式,无论为谁提供会计信息,也无论按什么标准提供信息,都是在会计信息职能的基础上派生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从一项应用技术发展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其所固有的信息职能为世人所公认。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之交,会计模式的信息职能也必然因此而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2、行为规范职能

在会计仅仅用于记录剩余产品数量时,或是仅仅作为累计家庭收支的工具时,还没有具备行为规范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进步,需要通过会计核算与记录的业务数量越来越大,参与会计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会计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监督会计人员忠诚与否和考核其工作效率高低的需求,会计模式对会计行为的规范职能应运而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模式的行为规范职能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认可和重视。尤其是在股份公司迅速发展的19世纪更是如此。便如,在英国允许恢复公司制的同时,就要求公司加强会计核算,提供“真实”、“明确”的财务报表,特别是盈利报告。美国为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自20世纪30年代,授权民间机构制定公认会计准则。日本国会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情况,制定了三套不同的会计法规制度。所有这些,都是对会计信息的规范。而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工作人员通过其会计行为提供的,对会计信息的规范,最终也是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非常重视会计模式的行为规范职能。除了制定和实施规范会计业务的准则和制度,还颁发并不断修订用于直接约束会计人员行为的法规文件,例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人员职权条例》等。

3、资源配置职能

会计模式的资源配制职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由人们逐渐认识并逐步强化的。会计产生于对剩余产品的计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活中开始出现合伙与委托等形式的两权分离,并发展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形式,会计开始走出家庭和庄园,逐步演进成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的资源配置职能因此更为人们所重视。例如,在记录和呈报会计信息时,按照什么标准计量资产,按照什么方法确认收入和费用,按照什么原则报告可分配收益,会对企业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是因为,价值耗费量的确定,是对补偿基金的确定,也是对收入中需要扣除金额的确定。在此基础上才能计算出当期收入中有多少用于已消耗价值的补偿,多少可以用于分配。会计核算中的确认和计量过程,同时就体现了会计的资源配置职能。会计因此而成为传导资源信息,分配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在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公共产品的社会中,所有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业务都作为会计核算规范而被置于会计难则和会计制度的管辖范围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会计准则中的会计核算规范既执行着规范信息活动的职能,同时也执行着规范分配活动的职能。

由于企业财务信息在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和分配社会财富中的重要作用,对会计准则制定目标的取向,必须以政府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取向为前提。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禁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逐渐认识到应该通过市场经济下的会计模式发挥资源配置作用。1992年,财政部以《企业会计准则》的方式对会计的计量和确认等方法及标准进行了框架性规范,并在以后陆续和实施了9个具体准则。会计准则的和实施不仅是会计规范形式的变化,而且体现了会计模式所具有的经济资源分配的职能。

4、利益保护职能

利益保护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的延伸。在发挥会计模式的资源配置职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所谓经济后果,是指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也就是说,无论是通过会计制度制约会计人员,还是依据会计准则规范会计信息,都是借助对会计行为的规范,实现对某些利益主体的保护。

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利用会计模式的利益保护职能来达到预期经济效果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在美国铁道业的早期,发起人通常都在企业创办初期从资本中支付高额股利。投资人认为这是企业真实的收益,因此纷纷出高价购买其股票。当这种高额的虚假股利不能维持下去并危及企业的经营时,就导致股票市价急剧下降,使企业的长期投资者(永久股东)蒙受了重大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的铁道业开始以成本为基础提取折旧。这种措施明显地体现了对长期投资人的利益保护倾向。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长期实行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会计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计报表中的主要报表——资金平衡表中资金占用方的排列顺序是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专项资产。这种会计制度实际上体现了对国家利益的保护。其依据在于,企业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家投资;其中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又占最大比例。因此,必然要求通过会计报表重点反映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情况。

上述几个例子从不同角度说明,会计模式的利益保护职能,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在会计实践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以实现对特定经济主体的利益保护。

5、行业管理职能

各国会计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职业及其组织通过法规、制度等对会计行业进行规范。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会计职业在该国家的工作范围和法律责任有所差别,制定规章条例的机构也会因国而异。因此,会计模式的行业管理职能也会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以我国的情况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会计模式的行业管理职能有不同的实现方式。计划经济时期,会计模式的行业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财务开支标准和成本费用范围两个方面,主要的管理手段是财经纪律大检查。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会计模式的管理功能主要表现为对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企业会计行为的管理和考核等方面。主要的管理手段是组织人员培训、对会计职业资格的认证、推广先进的核算手段和方法等。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

2、郭道杨《会计史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