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观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1:24:21

会计观念

会计观念范文篇1

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在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优势而被广为推祟。然而,现代会计环境及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自7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球性通货膨胀促成了现行成本法等通货膨胀计量模式的适时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巨大变化,高新技术被大量的采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企业联合和兼并,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加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成本计量受到了严重挑战。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价值计量基础,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具有高度决策相关性,并且能披露传统会计所无法处理的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会计信息,使资产负债表更能体现企业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因而打破了历史成本法“一统天下”的神话,引起了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

历史成本计量属于传统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会计理论的其他组成部分息息相关,同时也体现了传统会计观念的方方面面。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会计观念的变革。因而,会计理论的根本改善,将可能始于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

一、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二难选择

在传统会计模式下,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及稳健主义紧密相联,反映了会计人员传统的价值取向,即会计应以事后反映为主,而这种反映必须是客观、中立、证据确凿的,且排斥主观的估计和预测,以降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财务风险,更进一步说是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对于当今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还必须能够帮助用户预测将来事项的结果,或者去证实和纠正预期的情况,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相关性就是会计信息所表现出的这种影响判断和决策及决策差别的能力。

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很难两全,可靠性是面向过去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的目的在于事后反映,而相关性的目的在于决策;相关性中的预测和及时性要求,可能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而为了追求完全可靠而忽略了信息的及时性和预测性,再可靠的信息,其相关性也会大大削弱。

历史成本计量是所有会计计量方法中最具可靠性的,而更具相关性的价值计量将取代其成为会计计量的中心,这无疑是可靠性与相关性权衡的结果。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首先,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历史成本法存在大量的确认、计算、分配和备选方案,使损益计算严重失实。其次,通货膨胀和知识经济时代资产新概念的冲击,使历史成本法的根本优势——可靠性受到致命的打击,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既不能反映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也不能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个别价值变动,这样,历史成本不再可靠。而诸如商誉、技术、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则可能根本无历史成本可循。因而,无论从客观实际还是从历史成本法的本身性能上看,以可靠性为借口强调成本计量而排斥价值计量是站不住脚的。

二、稳健主义原则的弊端

稳健主义可以说是经理人员、审计人员、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共同的“价值取向”。人们给其的定义是“会计人员要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和损失”。实质是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所采取的谨慎的或保守的态度。

稳健主义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财产托管人对其受托责任解脱所采取的策略——不预计托管财产的增值是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自我保护方式。这种减轻责任的考虑逐渐为以后的会计界所认可。鉴于类似的原因,美国的会计职业界在本世纪初开始讨论稳健原则,但对稳健原则的普遍关注是在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反思中人们认为,在大危机之前虚夸利润和粉饰经营前景的会计报告的泛滥,导致了各方面对经济的“盲目”乐观,是引发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稳健主义的地位得到最终的确立然而,对稳健主义的最大批评是其在强调稳健的同时丧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会计计量领域最能显示这种弊端。第一,在稳健主义原则下,人们只倾向确认或有负债或损失,不确认或有资产;只接受具有历史成本的资产计量,而不接受对资产价值的预测和估计,忽视“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这一资产的本质特征,只强调资产价值的可验证性,因而将对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有巨大价值的会计信息拒绝于会计报告之外。第二,只反映不确定的损失,不反映不确定的收益。例如,对应收帐款的坏帐损失可以提取备抵资金,而对物价变动引起的资产持有利得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利得不予反映,这种以牺牲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为代价的稳健主义,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充分揭示”和“重要性”原则要求甚高的今天,是不合时宜的,而且在稳健的背后潜藏着极大的投资决策风险。

三、权责发生制的困惑

权责发生制与历史成本原则一样,是传统会计的理论支柱,它包含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但这两项原则在现代会计环境中已面临困境。

传统会计的收入实现原则又称收入确认规则,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交易和事项的发生,资产价值的可计量性,收益过程基本完成。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现代会计计量需求的冲击。

(1)交易和事项的发生。传统会计观念认为,企业必须作为参与交易的一方,强调以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作为确认营业收入的依据。由于强调这一点,自然认为历史成本是资产计价最切实可行的基础,它为会计记录提供了客观和可靠的证据。然而,在现代经济环境中,即使企业的经济业务过去没有实际发生,销售业务没有出现,价值计量仍可成为资产计量的工具。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就不是以企业购并业务的发生为前提;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依据仅是证明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企业的合约,并不是实际的交易,其再计量的依据也不是实际交易,而是未实现的市场公允价值。因而,此项原则似乎受到了一定的动摇。

(2)资产价值的可计量性。权责发生制下的营业收入是一定时期内提供商品或劳务而流入企业的资产,假如资产的价值不能客观地计量,那么就不应视为已经发生了营业收入。然而,在现代会计业务中,有许多未来现金流入的价值是不确定的,只能通过预测估算的方法确定其价值;可见,资产价值的可计量性作为收入实现标准又有一定的松动。

(3)收益过程基本完成。收入确认原则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在一个经营周期或收益过程完成以后(收到现金或取得收回现金的权力),营业收入才会全部实现。然而现实情况是: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和人力资源的计量都可以不考虑收益过程是否完成,通货膨胀会计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中持有利得的计价并不考虑其是否真正实现。

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认为:费用是产生营业收入所耗费的资源。由此,费用确认与收入确认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确认费用不能孤立地进行,不能与收入的发生分割开来。因此,费用的确认亦称费用的配比,如果费用与收入没有直接关联,则须采用系统而合理的分摊方式确认,费用的这种分摊过程是传统会计最重要的实务,却也正是现代会计学家批评的重点。因为费用分配过程看似基于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然而主观判断和估计却充斥其中,不论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还是间接费用的分配,都存在多种方法和选择,损益计算几乎成了一个可以任意调节的过程。这也是历史成本计价的可靠性倍受责难的地方。

此外,由于知识和金融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都是极不确定的,与之相对的收入、费用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若将此类收入和费用勉强配比的话,就很难解释企业的损益。倒不如干脆采用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现金流动制,反而能避免人为的分配和估计。

四、越来越重要的充分揭示原则和实质置于形式原则在传统会计理论中,充分揭示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远没有可靠性、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这些原则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以历史成本原则为中心的传统会计的弊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充分揭示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近年来,对传统会计报表的批评主要集中在:①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导致信息严重失真;②诸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源和衍生金融工具等重要信息无从反映;③损益数据中人为调节的成分太多,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④只反映经营损益,不反映资产利得,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⑤定期编报,时效性太差,信息使用者只能得到过时的信息;⑥立足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反映未来趋势的信息太少;⑦报表数据的来源复杂,各种会计处理的备选方案太多,使报表可读性丧失殆尽;⑧报表的编制和构成因素过于复杂,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从以上批评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对报表体系本身的批评外,会计信息披露不足是人们对会计报表的主要指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需要披露的会计信息范围在不断扩大。依据充分揭示的会计原则,会计主体应披露重要的全部经济信息,它包括全面性、适当性、公正性三方面的要求。现行报表存在信息披露不足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成本计量和传统会计确认方式的不足。上述批评的①—④条以及第⑥条,与其说是现行报表体系的弊端,不如说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弊端——不仅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且造成重要会计信息缺失。因而,对充分揭示原则的重视,实质上也推进了会计确认和计量方式的变革。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理解为,由于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并非总相一致,作为经济信息系统的会计,应当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而非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具体而言,应以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导致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为判别标准。

关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其实与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同出一辙的,是统一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一财务目标下的两种会计行为规范。然而,传统的会计理论从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会计确认标准和会计计量标准三方面阻碍了决策有用信息进入会计报告体系。其中历史成本法从计量可能性上杜绝了引起企业风险与报酬实质性变化的交易与事项的揭示。而公允价值等价值计量形式的出现,打破了计量领域的清规戒律,使金融合约、知识产权等重要信息得以计量。会计计量基础的变革,反映了人们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上的务实精神,最终将促进反映交易和事项实质的会计信息的揭示。

五、财务报表要素的重新定义

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报表编报框架)的公告中,提出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必须包括两个条件:其一,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极有可能将流入或流出该企业;其二,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被计量。

可见,传统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是对过去交易或事项结果的确认,尽管着眼点在未来,但所关注和要确认的信息却是历史信息。所以,采用成本计量来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数额,与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互相匹配。

传统会计要素定义强调了三点:第一,会计要素起源于过去的交易;第二,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方向确定;第三,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金额确定。然而在现代会计环境下,一些重要的交易与事项并不能满足或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衍生金融工具。首先,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所规定的主要经济业务的履行,其立足点是将来而非过去,过去发生的只是数量极少的承诺费或保证金,而占主导地位的合约标的都在将来发生。其次,未来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和流出方向很难确定。如在双向期权交易中合同买方既可以行使买方期权,也可以行使卖方期权,因此,某种经济资源既可能是流出也可能是流入。最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成本和公允市价无法准确地计量。其它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源等都不完全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如果将这些交易和事项拒绝于财务报表之外,即使采用附注或补充报表的形式,也不能充分揭示此类与决策高度相关的信息。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出发,此类会计信息应该被会计报表确认。于是,对财务报表要素重新定义的要求自然产生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便是在这种要求下进行并取得一定进展的。IASC在其第48号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ED48)中提出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始确认的两条标准,即:(1)与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已经实质上转移到了本企业;(2)企业所获取的金融资产的成本或公允价值或所承担金融负债的金额必须可以可靠地予以计量。

虽然上述两条标准中未直接提出可定义性,但是由于其所界定的前提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所以可以认为它实际上隐含了“可定义性”这一标准。而IASC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定义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中资产和负债定义的一种突破,即认为金融资产不仅指现金和对另一个企业的所有权工具,而且还包括从另一个企业收取现金或另一项金融资产的合同性权利以及在潜在有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个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合同性权利;金融负债则是指向另一个企业交付现金或另一项金融资产的合同性义务以及在潜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个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合同性义务。很明显,这两个定义已经突破了资产和负债是“过去交易的结果”这一现行的会计观点。

会计观念范文篇2

一、会计账务的系统模型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账务部分又是它一个子系统,因而可能用系统的思想对它进行描述,但是,为了方便软件的开发,人们往往从计算机的角度对它进行功能性描述,这种描述对它的思想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将利用系统的思想对会计账务的工作原理进行描述,并建立相应不依赖计算机软件的系统模型。

⒈会计账务的系统描述像其它系统一样,会计账务作为一个系统,它也具有一个系统所拥有的几个属性。

①集合性。会计账务的集合性体现在,它由许许多多的“会计科目”这样的基本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在会计上往往被称为“账户”,对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其“会计科目”也是不一样的,因而组成元素也不相同;

②相关性。组成会计账务的元素“会计科目”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描述了其主体的资金运作情况,随着系统的运行它们之间要发生所谓的“借”与“贷”关系,并且还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这些关系亦要满足一定规则和要求,因而它们是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系统的运行;

③层次性。根据会计准则,“会计科目”被分成一级、二级等科目,各主体还可以根据需要三级、四级地分下去,从而使得“会计科目”形成了一个层次结构,而每一层次均描述了主体某一方面的资金运作情况,它是其上一层次的子系统,“科目代码”就是依据它来编写的,这就是会计账务的层次性的体现之处;

④目的性。会计账务的目的就是为主体提供其资金的运作情况;

⑤适应性。会计账务不是一个封闭系统,它随时都与其环境其它系统进行信息的交流,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时接受各种凭证的输入信息,从而改变主体的资金运作情况;二是,随时输出各种各样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等,显示了主体的资金运作变化情况。

⒉会计账务的系统模型由上可以看出会计账务确确实实是一个系统,因而可以用各种恰当的系统模型为其进行描述,为此,下面将从系统控制论的角度建立其工作原理模型。

根据系统控制论的思想,一个系统的模型可用下面的集合来描述:(,,,,)其中:

表示系统的输入;表示系统的状态;表示系统的状态转移函数,即(,);表示系统的输出;表示系统的输出函数,即()。

具体在会计账务系统中,上述各个符号的意义如下所述:

系统输入表示各种账凭证,如“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等等,根据不同主体情况,凭证的种类亦会发生一些变化。各种记账凭证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会计科目”“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等等;

系统状态由组成系统的元素“会计科目”的一些属性来表示,由于公考虑资金,所以取用“余额”和“借贷方向”即可,根据需要,后面还要将这两个属性合成一个综合属性,因而系统的每个状态可由一个属性来表示;

系统状态转移函数即是“余额”和“借贷方向”两个属性值的变化方法,实际上,它就是登账时,两个属性值的计算方法,是根据系统输入以及上一时刻的属性值来完成的系统的输出即是各种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等,根据需要还可以有其它报表;系统的输出函数代表了各种报表的生成方法,是根据一定时期内的状态及其变化情况来完成的。

上述模型所作的描述,大部分表示了系统的瞬间性,但是,还有一部分表示了系统的持续性,如“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因而,系统实际上还记录了一些历史数据,在会计账务中,它们由各种“分类账”和“明细账”组成,可以看出,它们不过是系统的一本“日志”,分别记录了各个状态的变化过程。

二、理解会计账务的工作原理

作为一个系统,会计账务具有一般系统的工作原理,即根据输入的各种记账凭证,各个状态将依据一定的方法进行相应的变化,在适当的时候按照要求输出各种报表。但是,它也有不同于其它系统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也正是我们要掌握和熟悉的。为此,借助于上面所建的系统模型,本部分将对它们进行描述和解释。

⒈“借”与“贷”

“借”与“贷”是会计账务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由于某种原因,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它们的涵义,对此也有大量的文章讨论过,提出了不少见解,所以,它们是初学者尤其是非会计专业人员通常所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在此,本文不准备对它们的是非进行解释和分析,而是借助于某些观点,对它们进行描述。

实际上,以数学的观点,“借”与“贷”均可以用“正”和“负”即“”和“”描述,这样在系统状态中,“余额”和“借贷方向”两个描述属性就可以合并为一个带符号的综合属性,在此称它为“代数余额”,当状态发生变化时,亦可根据“代数余额”的符号来判断其“借贷方向”,即“”和“”与“借”与“贷”相对应。由此可以得出“会计科目”中“资产类”的“代数余额”通常为“”,“负债类”和“权益类”的“代数余额”通常为“”,而其它类的“代数余额”通常可“”可“”。从主体的角度来看,这样处理也是符合常理的。根据这个原理,在各种记账凭证输入时,凡是“借方”出现数据的,意味着其符号为“”;凡是“贷方”出现数据的,意味着其符号为“”,根据同样的原理,各记账凭证的制作也如此进行。在各种报表输出时,“代数余额”的符号亦对应相应的“借贷方向”。后面将会看到,这种“借”与“贷”的处理方法,特别适合于相应计算机软件的编写,对于复式记账法来说真谓通用。

⒉“余额”的计算方法“会计科目”的“余额”计算就是系统的状态的变换,它是会计账务登记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会计原理,要做许多判断才能完成。不过,有了前述关于“借”与“贷”的处理,相应的处理就变得简单了,它可以用下式来进行描述:

本期“代数余额”上期“代数余额”“借主金额”“贷方金额”

实际上,记账凭证中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只会出现一方,但是,如果把不出现的另一方的金额数值看作“”的话,上式也是正确的,可谓通式。

⒊“资金平衡式”

会计观念范文篇3

在传统意识中,会计部门固然是经济实体组织管理机构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但虽说缺了不行,作用也不过是帐房而已、管家而已。企业家与会计师之间的关系,不过是签字盖章批条子的单向指令关系。这样的传统落后观念,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但仍然比较普遍存在着。本文将此问题单独提出并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意在阐明,当今企业家应具备的现代会计观念,应是一个完整的观念架构体系。

企业会计体系观念

传统意识中,会计就是算帐报销,将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做过程中的支出控制和事后的核算总结。这种认识产生自中国不发达的封闭经济和计划经济。殊不知,即使以国际上传统的企业会计体系观念看,这种观念也是大大落后的,更不要说与现代企业会计观念的差距。

传统的企业会计体系观念下,认为企业会计体系由五个分支组成:(1)财务会计,主要功能是对外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2)管理会计,主要功能是对内部管理者提供支持管理决策的信息。(3)成本会计,其功能具有二重性:一是财务会计提供成本信息,以合理确定存货价值及计算损益,二是为管理会计提供决策分析中的基础信息。(4)税务会计,主要功能是依据税法计提税金,订立税务规划。(5)内部审计,主要功能是维护企业会计体系的客观性和安全性。

从八十年代后期起,随着商科技化和经济国际化的迅速推进,引起企业会计体系在两个方向上的拓展,并产生了两个新的组成分支:(6)会计信息系统,这是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结果。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直接结果是人工操作过程的电算化,但并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促使会计信息更加体系化,一些在手工操作下不可能做到、甚至不可能想到的信息生成和功能,在计算机条件下成为现实(譬如复杂的可行性分析和决策控制方案比较)。(7)国际会议,这是经济国际化体现在企业会计的结果。由于涉外经济业务的发展,企业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交易中不得不面对多种货币计价,不得不关心跨国性会计规则和合融市场法规。

现代企业会计体系由七个分支组成,企业家应具备这样的会计体系观念。

会计信息用户观念

法律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可以有独资、合伙、公司等多种制度形态。企业的投资人可以是境内个人和法人,也可以是境外个人和法人,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会计信息的用户群体了自然不同。

在我国,传统意识中会计信息是封闭的,会计信息只对"上"报送给政府财政和税收管理机关,报送给上级主管机关。而对企业内部来说,会计信息服务于管理决策的作用极低,更提不到为其他用户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不断强化企业家的会计信息用户观念。这里有两面层含义:

一是明确企业会计信息的用户群体。不同类型的企业,其会计信息用户群体是不同的,如公司制企业的会计信息用户最为广泛,包括股东、贷款人、金融机构、税务机关、客户、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以及潜在的投资人。二是明确企业会计信息为用户服务的观念。必要的信息服务是企业应当对外界提供的各种服务之一。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形象。用户有权利得到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企业会计信息,甚至有权利因为不能及时得到会计信息或受到不公正会信息的误导而对企业提出诉讼。

会计系统的管理功能观念“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会计系统的管理功能观念,实质上即对企业家与会计师之间关系的认识,对会计系统在企业管理中角色功能的认识。传统意识中,会计师在企业管理体系中是一个被动性角色:消极地坐等经济业务责任报送会计凭证,接受会计部门之间的单据传递,按照规则编报有限的财务报表信息,等待管理者及其他用户向自己提出信息需求。

会计观念范文篇4

摘要:本文通过对时间观念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阐释,尤其是现阶段时间成本,时间收益等概念应用的详细分析,提出其应用价值。并同时指出时间观念在我国管理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不足,为其今后的实际应用提出改进建议。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各种内部控制制度提供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尤其是为做出最佳经营决策和提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用的方案和资料。一般来说,会计研究总是滞后于企业管理理论、方法的改进,只有企业管理理论在实务中应用后,会计界才会寻找一定途径将其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加以列示、展现,进而为管理的改进提供依据,促使其不断创新。目前,随着“时间”观念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实务中受到重视并实际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界也展开了一系列以时间观念为对象的研究,为时间观念在管理会计决策、评价、推广中的有效性提供途径。

一、时间观念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历程

其实,管理会计从一开始就引入了时间观念,只是没有将时间作为财务指标核算,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会计的发展始终是和成本的核算相连,所以大多时候我们又称它为成本管理会计。从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对成本的不同处理方法,或不同的成本概念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时间观念的踪迹。

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标准成本系统中,制定各种人工、费用标准时,已考虑到必要的间歇、停工时间以及不可避免的废品需耗用的工时。直接人工工时标准的制定通常以“时间与动作研究”为基础,并同时考虑学习曲线理论,把工人工作时间长短与工作熟练程度加以联系。把人工工时,机器工时,或者工时费用分配率结合进行差异分析,使我们看到时间观念应用的影子。

在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出现了许多成本概念,比如其中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也都考虑了时间因素。机会成本是指选择一种行为而放弃另一种行为时所牺牲的潜在收益。考虑上大学问题,上大学的四年时间应当是有价值的,它的机会成本应当是为上大学而放弃参加工作所可能带来的收入。机会成本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隐性的,不体现在企业的任何账簿中。而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的,不可能通过现在或未来的决策加以改变的成本。也就是说,沉没成本相对未来的决策是无关的。可见沉没成本概念也体现了过去、现在、未来等时间观念。

而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中,更是对时间因素倍加重视。时间的竞争是在满足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的即时顾客响应,时间的节省有助于成本的节约和质量的提高。传统的作业成本法(ABC)考虑到了各个成本动因花费的时间。控制未来成本的方法,如产品生产周期成本、供货周期成本等都从各环节要求尽量缩短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而适时制(JIT)更是把时间视为至宝,不允许一丁点儿浪费,管理会计研究出“适时制下的非积累性成本法”或“反冲成本法”等纯粹为JIT服务的成本计算方法,将时间的节约(同时也是成本的节约)应用的淋漓尽致。

此外,时间成本、利益速度、时间评价、时间收益等,都是近几年提出的与时间有关的管理会计新概念。将在下面作部分介绍。

二、现阶段管理会计时间观念的主要应用

现阶段时间观念的应用主要是时间成本概念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中的应用,以及时间收益等在企业相关决策中的应用。

(一)时间成本概念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一般人都会认为传统作业成本法(ABC)是管理公司有限资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当实际推行时,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和员工的不满,大多企业都只能半途而废,这是造成管理会计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原因之一。

2005年1月,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Acorn系统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史蒂文·安德森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一文中提出了时间动因概念及其运用的效果。它将传统作业成本法中的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进行了统一,用时间动因作为统一的度量工具,对成本进行分摊,这使得作业成本法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大大降低。

时间成本是与企业时间压缩活动相关的必要、合理支出,是为满足客户或市场时间要求而增加的费用,以及未能满足其时间要求所发生的损失。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是以时间作为分配资源成本的依据,基于公司管理层对实际产能和单位作业时间消耗的可靠估计,来计算单位作业应分担的作业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其核心是在ABC的应用中嵌入一个“时间等式”,以最基本的业务流程耗时量为基数,列出各种复杂情况下所需追加的工时,并据此按照具体情况改变每一项具体作业所耗时间的估计数,从而降低划分作业的难度与工作量,使之更具实际操作价值。对于每一类资源,公司只需估计出两个参数:一是单位时间所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或者称为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二是产品、服务和客户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单位时间数,或者称为作业单位时间数。两个数字相乘,就可以得到完成某项作业的成本,即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

相对于老的作业成本法,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简化了公司的作业成本财务核算系统,避免了传统作业成本法把时间浪费在讨论本来主观性就很强的时间分配比例问题上。按照这套方法,管理人员可直接估计每项事务、每个产品或客户所花费的资源,而不是先将资源成本分摊到各项活动(成本动因)上,然后再分摊到各个产品或客户上。管理人员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产能利用率与理想的利用率到底有多大的差距,这方面的信息对提高流程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通过采用“时间等式”能够更精确地计算出某项活动的具体时间,从而更为灵活地反映错综复杂的实际,能够精确反映出订单和作业活动的不同特点是如何导致处理时间出现差异的,不仅提高了核算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更好地满足错综复杂的现实运营要求,实施起来更为容易。

(二)时间收益概念在企业相关决策中的应用

决策会计要充分考虑单位时间收益的问题。利益速度概念是指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收益。当企业的某项生产能力受到限制时,为管理者选择最具收益力的法案提供决策依据。比如,某企业可以生产甲、乙两种产品。但是该企业只有一台机器用来生产这两种产品,且机器工时数不能同时满足两种产品的生产,这样机器工时就是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我们一般称其为“瓶颈”。假定产品甲的单位售价为18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2元,单位边际贡献为6元。产品乙的单位售价为15元,单位变动成本为8元,单位边际贡献为7元。若不考虑机器工时限制,一般会得出单位边际利润大的乙产品应当优先生产的结论。若考虑到生产单位甲和单位乙产品的机器工作时间分别为1/4小时和1/2小时。此时,每一单位机器工作时间的边际利润分别为:甲是6元/0.25=24元,乙是7元/0.5=14元。显然甲产品的单位时间收益高,必须优先生产甲产品,其结果正好与前面判断相反。

进行时间管理是以提高企业收益为目的,通过管理会计的时间观念的创新及应用,且在决策中引入时间要素,以时间单位为基准进行决策,提高管理会计决策的科学性。

三、管理会计时间观念在我国实际应用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作用将更加重要。我国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和研究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开始的,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的问题是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尤其是在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上,时间观念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同样存在以上问题。造成应用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会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管理会计要求。一是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即使是会计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在校期间也只是学习了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对新的管理会计理论可能只做少量了解,对其具体运用更是一无所知。二是我国会计后续教育只注重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的更新,不注重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三是我国会计人员参与管理的观念意识淡薄。所以,今后应从以上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新理论、新方法的后续教育。

企业经营决策当局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由于受到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企业经营决策者管理意识不高。目前迫切需要企业管理人员更新观念,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理论界只注重理论研究,且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上,不注重实地研究。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科学,必须强调它的实用价值,要加强实地研究,走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之路。还要特别注意理论同我国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相结合的问题。

时间观念对于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开始被越来越多企业人士和学者所认可,深刻认识和理解管理会计中时间观念的发展及应用,对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巧根,管理会计的时间评价与应用,[J],会计研究,2007年11月。

[2]姚旻霏,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与传统作业成本法之比较,[J],财会月刊(综合),2006年4月。

会计观念范文篇5

关键词:管理会计;创新;应用

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一、创新管理会计的观念

(一)市场观念

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会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二)企业整体观念

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以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失调。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

(三)动态管理观念

在工业时代,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企业的市场调查、工程、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有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落后,导致其应变能力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四)企业价值观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知识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右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实现其过程控制。

二、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一)重视管理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

环境和组织的改变意味着应用于决策制定的信息类型和信息用途的改变。公司治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对象、任务和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思路,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管理会计系统必须直接为公司治理服务,因此。公司治理自身的特征和状况也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决策层与管理层真正分离,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成和功能更加完善(比如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的监督权得到强化,董事会内的提名委员会、工薪委员会、投资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机构俱全并且发挥作用),势必会更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在现行社会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既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又要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

(二)管理制度创新与规范的协调问题

在管理活动中,创新与规范相辅相成。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新创体制往往没有及时地予以规范。例如:财务总监制这几年发展较快,但如何使其运作更为有效,还没有与传统会计系统(包括管理会计系统)的改造结合起来考虑。

企业改制中虽然成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其素质要能保证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离不开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财务和会计知识背景,否则就不能承担起监控公司业绩的职责。

现在许多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CEO的态度。从规范治理结构的角度看,内审机构更应直接对监事会或董事会负责。较大规模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是否应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权限和职业如何清晰地界定,使其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运作如何与管理会计系统相互配合,以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这些都需要探讨和实践。(三)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

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由于信息披露中外在性的存在,政府可以并且应该发挥作用。因此,不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政府机构同样应予关注。另一方面,从信息市场的角度来说,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取决于信息需求者,所以会计信息的提供从根本上说会形成“买方市场”。现在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却或多或少是一种“卖方市场”的心态,“我提供什么,你得接受什么”。然而,无论是财务会计报告还是管理会计报告,任何改进若不听取广大信息需求者的意见。终将于事无补、劳民伤财。因此,建议设立专门机构使会计信息的需求调研经常化,除不断改进财务会计报告(强制性信息报告)外。还要逐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以及需要公开的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非强制性信息报告)提供各种指南。以利于提高管理会计基本概念范畴的规范性和管理会计实务运作的效率。

三、强化管理会计的应用

(一)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相结合

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得到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比如邯钢的“成本否决法”,从管理会计理论角度来看没有太多新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大成功。所以需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二)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虽然二十多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要真正使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造就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的组成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大大扩展,要求管理会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高等学校教育中,要重视管理会计学科的教育,在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中均设置管理会计学科,改革现有的管理会计教材,解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重复的问题,引进案例教学方法,增强所学模型的实用性。同时。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我国现有会计人员很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会计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学的管理会计内容比较简单,因此,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一条途径。此外。应早日建立管理会计师职格考试制度。促进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育、职格认证和选拔。

会计观念范文篇6

一、面向未来的时空观念

传统会计采用的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回顾型时空观。通过对过去业务活动的记录和总结,对过去的业绩和行为结果做出评价,并以此指导现时事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人们的时空观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和现在的梦想可能就是未来的现实,而谁能拥有创新的思维,谁就能把握未来。

人们时空观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权立一种全新的会计时空观——面向未来的时空观。首先,树立未来是可以预测的观念。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时间上的连续,未来作为过去和现在在时间序列上的延续,必然与过去和现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管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恰当地预测未来提供了现实基础。未来是现在创造的,未来的状况决定于今天的期望与努力。人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决定了未来的形式和状况。其次,树立立足现在、创造未来的观念。现在是时空发展中的一个不断推移的瞬间,是过去与未来的结点。

会计是一间实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随着人们时空观的变化,必须相应地将会计的时空观由回顾型转向展望型,通过对现在的认知,为更好地把握未来服务。第一,要彻底抛弃以过去为重心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构建一种紧跟时尚的面向未来的会计组织结构体系及方法体系,便会计系统与周围环境紧密地融为一体。第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时空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它不仅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这种感受使得人们再也难以忍受以定期结算为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所带来的会计信息时滞。第四,利用网络世界的时空优势,构建网络会计体系,实现会计的实时动态处理、在线管理及远程控制等,使会计实现第二次飞跃(第一飞跃是从传统的簿记学到现代会计学)。

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时空观应该是适应现时需要,更好地规划、预期及把握未来的时空观。正所谓“一个会计系统应该注意未来,因为未来才是变化的价值的根源”。

二、动态时点规率

1.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

(1)电子商务和网络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会计主体的物理实体概念,从而动摇了会计主体的稳定性假设基础。

(2)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临时结盟体,在完成其既定目标后就可能立即解散,此企业的平均寿命缩短,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应。

(3)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报告采用实时报告系统,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就可以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在这种财务报告模式下,不需要对会计期间进行划分。另外,在网络公司会计中,由于公司存续时间不确定,甚至存续时间很短,在这种情况下仍进行会计期间划分,是无实际意义的。因此,动摇了会计分期假设。

(4)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服务型经济,它具有全球化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一方面,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使物价频掂而不规则地变动。另一方面,资源的耗甥,加大了资产价值变动的幅度和力度,冲击币值不变假设。

2.村立动态时点观

知识经济时代要树立动态的会计观,充分认识并接受动态变化中的风险因素,深刻领会风险与机会并存的客观事实,建立新的风险观念,从动态角度对会计环境及会计要素项目进行评判,建立与之相应的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实施时点为基础的动态实时会计系统。

(1)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采用实时管理、在线管理和远程控制,其反映速度快,时效性强。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也应该与此保持一致。我们知道,传统同的会计分期核算,不论分期分得多细,都不可能完全解决及时性问题。分期核算本身是一种僵硬模式,参与了过多的人为因素,与动太的时点核算的迅速与及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虽然从理论上讲,当期无限扩大时,时期与时点就无限地接近,但是时期与时点仍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动态时点观念才是与实时处理、在线处理这种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相匹配的观念。顽固地坚持会计分期,必将会成为制约会计变革及会计信息处理网络化的瓶颈。

(2)建立实时报告系统是对动态时点观的有力支持。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以定期财务报告为主的形式在网上披露会计信息,己经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根据定期报告系统得到的会计信息:一是可能因时滞而贬值失效;二是缺乏完整性,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正确的决策。因此,建立以时点为基础的实时报告系统,是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世界的必须选择;否则,会计职业将炭炭可危。

(3)IT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建立动态实时报告系统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而传统会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本身也是采用时点基础的,只是由于与分期核算下的损益计算相关,才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分期的因素。因此,采用时点观念的最大矛盾是损益计算,而传统会计下的损益计算,并不能真正反映损益的实质。人们从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发现损益的真实意义在于财富的增减,而财富的增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可以用时点数及动态延续中的前后比较来反映的。所以建立动态实时报告系统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三、积极的风险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风险的时代,风险伴随着人类的一切活动,它无处不有,无处不在。面对日益增加的风险,忽视或逃避都不是办法,我们应该通过积极的风险管理,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风险是收益的孪生物,风险与机会总是并存的,逃避风险就是逃避收益。在知识经济时代,与作为中的风险相比,不作为将是另一种更大的风险。因为不作为将会失去重要的机会和收益,而机会和收益的丧失也是一种风险。人有在承认风险的基础上录求对风险的最佳控制,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会计面对这个多变、易变的环境,想要以不变应万变是根本不可能的。传统的会计希望世界是黑白明的,没有灰色区域,要么百分之百地承认,要么百分之百地否认,而不想部分地确认。传统会计用建立在种种假设而非现实环境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信息处理,提供的只能是严重失实的无用的信息,这种逃避风险的做法,实际上带来的是更大的风险——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日趋低下,最终则便会计职能面临整体消亡的危险。如w·史蒂夫·阿尔伯切特先生所假设的那样,会计界应该承认这种现实,承认不能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是会计的最大风险,承认传统的会计方法下提供的会计数据有虚计的可能,承认风险与不确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而建立全新的风险观念。①承认风险的必然与可能,采用积极的方法去认识、反映和控制风险,使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风险反映系统,一个预警系统。②承认风险与收益并存,正视风险,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地创造收益。③深化对风险本质的认识,将各种重要的资源以适当的方法记入会计系统,并尽可能地反映会计项目中的内在风险,便会计信息与用户的需要密切相关,真正具有决策价值。

四、网络系统观念

知识经济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即网络时代。网络不仅仅是信息交流方式,而且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网络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存在形式。多样化的网上活动,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会改变会计的方方面面,比如国际业务的发展,直接将会计核算及监控的视野纳入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在增加会计业务内容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会计业务的形式,使会计发生质的变化。而以网络系统理论及实多为基础的会计系统,必须以用户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及时、灵活的多样化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系统设计、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以网络系统观念为基础,做到会计系统结构网络化、会计理论网络化、会计方法网络化、会计信息网络化,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会计观念、理论及方法体系的变革,必须纳入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变革中去。因为单靠会计界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一变革的,必须积极纳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而这本身也就是一种网络化的观念。

五、回归财富重心观念

会计学的重心是什么?这是决定会计信息范围、结构、层次及特征,决定会计理论及方法体系构建的关键。会计学是一门对财富及其来源、构成及变化进行计量,说明财富变化的趋势及原因,并对一个组织或个体创造财富的能力进行估价及预期的科学。也就是说会计学的重心实际上是财富,否则,就不会有会计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会计也就不会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时因为知识、人力资源等各种无形资源的发展而备受困扰。财富是一种具有控制性的力量,它可以表示为一切可以左右社会和他人的力量的资源,如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它的内容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其作为控制力量的本质却始终未变。

在传统会计中用资产概念作为财富的代表,使得财富的会计计量有了可靠的基础,但却由于人们习惯于将资产和财产等同,又极大地限制了它所代表的实际范围,并造成了变化的障碍。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发展必须强调会计资产向财富回归,扩大会计资产的范围,将一切具有目前价值并可能带来或控制未来利益的资源尽可能纳入会计计量的范畴,实现会计资产与财富概念的一体化,从而使会计信息其有一般的经济意义及决策意义,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到损益的实质是财宫的增减。采用一体化的资产与损益观念,将损益计量与资产价值的变化有机融为一体,才能更贴近损益的实质,才能更加其实和全面地反映损益。

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有形财富攻无形财富,知识信息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财富,成为比公司、工厂、机器、土地更为巨大和珍贵的财亩。财富重心说摆证了会计的基础;财富、资产一体化,说明了会计资产的实质;资产、损益一体化揭示了会计损益的真正意义;财富、资产、损益一体化,则使会计可以在灵活的报告形式中采用时点基础,使会计从形式到内容发生质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权力正在代替财富的权力,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

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一绿色会计观念

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经济要发展;二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科技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必须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才能不落后于时代。

绿色会计(环境会计)正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并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和传统会计理论撞击便形成了绿色会计,绿色会计的目的是要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它所要做的是把环境看成是有价值并能被计量的经济资源;同时资产化为环境资产,即这种资产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高社会效益,维护生态效益。绿色会计观念要求把眼界由单一的会计主体扩大到会计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纳入会计的核算之中,以便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是否给社会、环境带来经济影响,而不能仅仅从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进行项目决策,即从空间上要把会计主体放到其周围环境中考虑,使项目能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国家的长远社会效益,从时间上要防止透支未来,滥用自然资源。

七、创新的观念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这种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人新技术;③开辟新市场;④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因而,引入新产品、新工艺是熊彼特创新的主要内容。技术创新在学术界使用多年以后,“创新”一词具有了特定含义。创新主要是指某些领域、行业的改革或转变。那么会计创新就是包含于这一范畴之内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整个时代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它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因此,会计领域也必须具备创新的观念。笔者认为会计创新有结构体系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总体具有以下特征:

1.兼容性。资产计价以现值作为基本的计量基础,却不要求绝对的计价标准选择,即不要求在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等计价基础之间作出唯一性选择,也不绝对地排斥历史成本计价。

2.发展性。既要有发展的眼光,强调未来,但却不赞同把全部重点放在未来,充分反映现在,适当地揭示未来,才是较为适当的会计时空观。

3.一体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网络经济的发展,网际空间关系的改变,世界性的网际经济投资与交流,便利的企业兼并与重组,国家间广泛的经济融合与渗透,将世界一体化的趋势在一个全新的层次上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也急剧增加。会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和监控系统,肩负着重要的风险揭示责任。因此,会计系统的构建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从微观与宏观共同的需要出发进行总体设计,实现会计系统的内外一体化、国际一体化。而对于传统会计中的各个分支,则可在网络化过程中通过会计理论、会计结构和方法的重构融为一体,以信息集成的形式体现不同的目的要求。

4.网络化。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流方式,而且更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基本的存在方式,正所谓无“网”而不在。

会计观念范文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观念;企业价值;决策;实证研究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即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被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取代。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和技术含量的比重在经济中大大提高;人类社会各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管理创新已有方方面面的进展,而管理会计创新却显得力度不够。管理会计领域需要加以创新和发展的问题有许多,本文仅就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的内容及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略抒己见:

一、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笔者认为,新世纪的到来,客观上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树立以下新观念:

(一)市场观念。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会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二)企业整体观念。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以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失调。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

(三)动态管理观念。在工业时代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企业的市场调查、工程、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有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落后,导致其应变能力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四)企业价值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知识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右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实现其过程控制。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笔者认为在新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调整与拓展:

(一)成本管理方面。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拓展成本控制视角。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如何运用好各种资源,使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高智力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各种新设计、新发展,是新时代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目标市场与产品方向既定的情况下的日常管理,即战术性管理。另一类是与企业长远性和全局性发展相关的战略管理。新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要求企业在有效地进行战略管理的前提下,进一步索本求源、减少浪费、降低资源消耗。新的企业观认为:企业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作业影响成本,动因影响作业。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与微观层面相连,主要是与企业的生产有关的成本动因,另一类是战略意义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劳动力投入等因素。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的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从战略意义上考虑,管理会计可以包含以下成本管理内容:(1)通过适度的投资规模来降低成本。(2)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为顾客提供服务产品多样性的广度来降低成本。(3)通过合理的研究开发政策,按照所得大于所?训脑蚪档推笠底芴宄杀尽?4)通过合理劳动力投入来降低企业成本。

(二)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

管理的重心在决策。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应该说,与结果计算相

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加之21世纪高新技术运用引起的企业内外经济结构的不稳态性,要求管理会计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做到:(1)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2)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3)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4)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这些利润、成本和现金标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已经过时,至少说很不全面。实践证明,单一的决策价值标准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教训,何况企业管理已从管理的单项研究发展到管理系统全面考察、从满足于内部分析进展到注重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21世纪管理的中心课题是不确定条件下企业价值的评估,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价值又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自身经济走势与外部资本市场的综合表现。所以,现实的管理会计决策离不开利润、成本、现金等标准,但还要综合考虑各种难以或无法计量的因素。比如,在知识经济中,企业投资方案的评价应侧重以是否会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的积累及各项技术的提高为标准,而不是仅仅注重短期可以节约多少资金等等。

(三)人本管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管理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与此相联系,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具体做到:(1)进行人的行为研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使人在开始行动之前就有积极的行为意识,在行为过程中能做到有意识的自觉控制。(2)对人力资源价值及成本的确定。为了实施具体的人力管理,有必要将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量化,因为量化后的人力资源数据有助于各项管理措施的操作。(3)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人力资源同物力资源一样,能够在未来为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但是,若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也会出现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此外,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分析与评价,还有助于企业在总资本预算中考虑到人的因素,使企业资金的分配更为有效,克服以往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投资的急功好利行为。

三、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作为一种与传统的规范性研究特点迥异的研究流派,其特征主要表现在:(1)强调经验总结的重要性,崇尚归纳推理。(2)广泛采用实验、问卷调查、采访、实地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等业已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数据搜集方法。(3)打破会计研究就会计论会计的格局,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4)广泛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且要求精益求精。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笔者认为,实证研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但在实证会计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做法并非尽善尽美,我们在选择研究方法时,特别是在推崇某一种方法时,要防止走极端,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理论价值。鉴于管理会计学属于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显著的灵活性,实证研究在管理会计领域较有用武之地。目前实证会计方法在我国不少先进企业中已有广泛的实践,尤其是在目标成本管理方面,实证会计方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经济计量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经济计量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甚至消失。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我们应当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方法主张到企业组织的实地去观察了解实际的管理系统是如何运行的、管理会计技术在实际系统中又是如何使用的。旨在弥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间距,从而保证“理论指导实践”的生命力。一般地讲,管理会计中的实地研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项目选择。这是实施实地研究的第一步。一个高质量的项目就是这项研究的良好开端。(2)进行实地研究设计,包括针对选定的管理会计研究项目选择研究现场、采用实地方法(直接观察法、自然实验法、访谈调查法等)搜集研究项目所需的数据及创造性的使用其他方法对各种变量数据进行补充分析。(3)对实地研究数据的表达与解释。(4)对实地研究结果进行评估。“案例研究”则是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和有关分析结果,并以此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和管理会计教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可以充分体现管理会计学科的特征:从实践性来看,管理会计所涉及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的问题,如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而“案例研究”正是建立在企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践”、讨论“实践”、总结“实践”,来指导“实践”;从学科性质来看,管理会计是在广泛吸收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系统理论和信息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结合体。“案例研究”就是对那些成功的运用上述多学科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企业的研究,它可以充分揭示众多学科在实践中是如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完成会计管理目标的。此外,管理会计要解决的是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下发生的问题,因而其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因事而异,“案例研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的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它给实践者提供的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展示的是变化多端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新世纪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下,我们相信管理会计必将大有作为。如何在新环境下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是每一个会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一课题做出的思考,不过是引玉之砖,希望引起广大会计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郭道扬.二十世纪管理会计的产生与演进[J].理论探讨,1999,(3).

[2]余绪缨.简论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会计研究,1995,(7).

[3]潘飞.九十年代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1998,(9).

[4]余绪缨.简论《孙子兵法》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应用[J].会计研究,1997,(12).

[5]李苹莉.战略管理会计发展与挑战[J].会计研究,1999,(1).

[6]杨雄胜.提高我国会计研究质量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1997,(11).

[7]中国会计学会核工业专业委员会.我国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J].会计研究,1996,(9).

会计观念范文篇8

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在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优势而被广为推祟。然而,现代会计环境及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自7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球性通货膨胀促成了现行成本法等通货膨胀计量模式的适时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巨大变化,高新技术被大量的采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企业联合和兼并,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加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成本计量受到了严重挑战。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价值计量基础,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具有高度决策相关性,并且能披露传统会计所无法处理的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会计信息,使资产负债表更能体现企业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因而打破了历史成本法“一统天下”的神话,引起了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

历史成本计量属于传统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会计理论的其他组成部分息息相关,同时也体现了传统会计观念的方方面面。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会计观念的变革。因而,会计理论的根本改善,将可能始于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

一、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二难选择

在传统会计模式下,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及稳健主义紧密相联,反映了会计人员传统的价值取向,即会计应以事后反映为主,而这种反映必须是客观、中立、证据确凿的,且排斥主观的估计和预测,以降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财务风险,更进一步说是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对于当今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还必须能够帮助用户预测将来事项的结果,或者去证实和纠正预期的情况,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相关性就是会计信息所表现出的这种影响判断和决策及决策差别的能力。

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很难两全,可靠性是面向过去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的目的在于事后反映,而相关性的目的在于决策;相关性中的预测和及时性要求,可能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而为了追求完全可靠而忽略了信息的及时性和预测性,再可靠的信息,其相关性也会大大削弱。

历史成本计量是所有会计计量方法中最具可靠性的,而更具相关性的价值计量将取代其成为会计计量的中心,这无疑是可靠性与相关性权衡的结果。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首先,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历史成本法存在大量的确认、计算、分配和备选方案,使损益计算严重失实。其次,通货膨胀和知识经济时代资产新概念的冲击,使历史成本法的根本优势——可靠性受到致命的打击,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既不能反映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也不能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个别价值变动,这样,历史成本不再可靠。而诸如商誉、技术、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则可能根本无历史成本可循。因而,无论从客观实际还是从历史成本法的本身性能上看,以可靠性为借口强调成本计量而排斥价值计量是站不住脚的。

二、稳健主义原则的弊端

稳健主义可以说是经理人员、审计人员、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共同的“价值取向”。人们给其的定义是“会计人员要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和损失”。实质是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所采取的谨慎的或保守的态度。

稳健主义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财产托管人对其受托责任解脱所采取的策略——不预计托管财产的增值是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自我保护方式。这种减轻责任的考虑逐渐为以后的会计界所认可。鉴于类似的原因,美国的会计职业界在本世纪初开始讨论稳健原则,但对稳健原则的普遍关注是在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反思中人们认为,在大危机之前虚夸利润和粉饰经营前景的会计报告的泛滥,导致了各方面对经济的“盲目”乐观,是引发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稳健主义的地位得到最终的确立。

然而,对稳健主义的最大批评是其在强调稳健的同时丧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会计计量领域最能显示这种弊端。第一,在稳健主义原则下,人们只倾向确认或有负债或损失,不确认或有资产;只接受具有历史成本的资产计量,而不接受对资产价值的预测和估计,忽视“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这一资产的本质特征,只强调资产价值的可验证性,因而将对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有巨大价值的会计信息拒绝于会计报告之外。第二,只反映不确定的损失,不反映不确定的收益。例如,对应收帐款的坏帐损失可以提取备抵资金,而对物价变动引起的资产持有利得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利得不予反映,这种以牺牲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为代价的稳健主义,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充分揭示”和“重要性”原则要求甚高的今天,是不合时宜的,而且在稳健的背后潜藏着极大的投资决策风险。

三、权责发生制的困惑

权责发生制与历史成本原则一样,是传统会计的理论支柱,它包含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但这两项原则在现代会计环境中已面临困境。

传统会计的收入实现原则又称收入确认规则,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交易和事项的发生,资产价值的可计量性,收益过程基本完成。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现代会计计量需求的冲击。

(1)交易和事项的发生。传统会计观念认为,企业必须作为参与交易的一方,强调以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作为确认营业收入的依据。由于强调这一点,自然认为历史成本是资产计价最切实可行的基础,它为会计记录提供了客观和可靠的证据。然而,在现代经济环境中,即使企业的经济业务过去没有实际发生,销售业务没有出现,价值计量仍可成为资产计量的工具。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就不是以企业购并业务的发生为前提;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依据仅是证明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企业的合约,并不是实际的交易,其再计量的依据也不是实际交易,而是未实现的市场公允价值。因而,此项原则似乎受到了一定的动摇。

(2)资产价值的可计量性。权责发生制下的营业收入是一定时期内提供商品或劳务而流入企业的资产,假如资产的价值不能客观地计量,那么就不应视为已经发生了营业收入。然而,在现代会计业务中,有许多未来现金流入的价值是不确定的,只能通过预测估算的方法确定其价值;可见,资产价值的可计量性作为收入实现标准又有一定的松动。

(3)收益过程基本完成。收入确认原则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在一个经营周期或收益过程完成以后(收到现金或取得收回现金的权力),营业收入才会全部实现。然而现实情况是: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和人力资源的计量都可以不考虑收益过程是否完成,通货膨胀会计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中持有利得的计价并不考虑其是否真正实现。

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认为:费用是产生营业收入所耗费的资源。由此,费用确认与收入确认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确认费用不能孤立地进行,不能与收入的发生分割开来。因此,费用的确认亦称费用的配比,如果费用与收入没有直接关联,则须采用系统而合理的分摊方式确认,费用的这种分摊过程是传统会计最重要的实务,却也正是现代会计学家批评的重点。因为费用分配过程看似基于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然而主观判断和估计却充斥其中,不论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还是间接费用的分配,都存在多种方法和选择,损益计算几乎成了一个可以任意调节的过程。这也是历史成本计价的可靠性倍受责难的地方。

此外,由于知识和金融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都是极不确定的,与之相对的收入、费用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若将此类收入和费用勉强配比的话,就很难解释企业的损益。倒不如干脆采用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现金流动制,反而能避免人为的分配和估计。

四、越来越重要的充分揭示原则和实质置于形式原则

在传统会计理论中,充分揭示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远没有可靠性、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这些原则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以历史成本原则为中心的传统会计的弊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充分揭示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近年来,对传统会计报表的批评主要集中在:①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导致信息严重失真;②诸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源和衍生金融工具等重要信息无从反映;③损益数据中人为调节的成分太多,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④只反映经营损益,不反映资产利得,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⑤定期编报,时效性太差,信息使用者只能得到过时的信息;⑥立足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反映未来趋势的信息太少;⑦报表数据的来源复杂,各种会计处理的备选方案太多,使报表可读性丧失殆尽;⑧报表的编制和构成因素过于复杂,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从以上批评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对报表体系本身的批评外,会计信息披露不足是人们对会计报表的主要指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需要披露的会计信息范围在不断扩大。依据充分揭示的会计原则,会计主体应披露重要的全部经济信息,它包括全面性、适当性、公正性三方面的要求。现行报表存在信息披露不足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成本计量和传统会计确认方式的不足。上述批评的①—④条以及第⑥条,与其说是现行报表体系的弊端,不如说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弊端——不仅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且造成重要会计信息缺失。因而,对充分揭示原则的重视,实质上也推进了会计确认和计量方式的变革。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理解为,由于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并非总相一致,作为经济信息系统的会计,应当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而非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具体而言,应以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导致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为判别标准。

关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其实与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同出一辙的,是统一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一财务目标下的两种会计行为规范。然而,传统的会计理论从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会计确认标准和会计计量标准三方面阻碍了决策有用信息进入会计报告体系。其中历史成本法从计量可能性上杜绝了引起企业风险与报酬实质性变化的交易与事项的揭示。而公允价值等价值计量形式的出现,打破了计量领域的清规戒律,使金融合约、知识产权等重要信息得以计量。会计计量基础的变革,反映了人们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上的务实精神,最终将促进反映交易和事项实质的会计信息的揭示。

五、财务报表要素的重新定义

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报表编报框架)的公告中,提出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必须包括两个条件:其一,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极有可能将流入或流出该企业;其二,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被计量。

可见,传统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是对过去交易或事项结果的确认,尽管着眼点在未来,但所关注和要确认的信息却是历史信息。所以,采用成本计量来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数额,与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互相匹配。

传统会计要素定义强调了三点:第一,会计要素起源于过去的交易;第二,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方向确定;第三,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金额确定。然而在现代会计环境下,一些重要的交易与事项并不能满足或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衍生金融工具。首先,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所规定的主要经济业务的履行,其立足点是将来而非过去,过去发生的只是数量极少的承诺费或保证金,而占主导地位的合约标的都在将来发生。其次,未来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和流出方向很难确定。如在双向期权交易中合同买方既可以行使买方期权,也可以行使卖方期权,因此,某种经济资源既可能是流出也可能是流入。最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成本和公允市价无法准确地计量。其它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源等都不完全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如果将这些交易和事项拒绝于财务报表之外,即使采用附注或补充报表的形式,也不能充分揭示此类与决策高度相关的信息。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出发,此类会计信息应该被会计报表确认。

于是,对财务报表要素重新定义的要求自然产生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便是在这种要求下进行并取得一定进展的。IASC在其第48号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ED48)中提出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始确认的两条标准,即:(1)与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已经实质上转移到了本企业;(2)企业所获取的金融资产的成本或公允价值或所承担金融负债的金额必须可以可靠地予以计量。

虽然上述两条标准中未直接提出可定义性,但是由于其所界定的前提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所以可以认为它实际上隐含了“可定义性”这一标准。而IASC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定义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中资产和负债定义的一种突破,即认为金融资产不仅指现金和对另一个企业的所有权工具,而且还包括从另一个企业收取现金或另一项金融资产的合同性权利以及在潜在有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个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合同性权利;金融负债则是指向另一个企业交付现金或另一项金融资产的合同性义务以及在潜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个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合同性义务。很明显,这两个定义已经突破了资产和负债是“过去交易的结果”这一现行的会计观点。

会计观念范文篇9

一、发展动力:会计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世纪,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不应有的浪费,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其次,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会计科学的科学化是客观要求。会计科学发展上的科学化内涵为:一是会计科学学科体系内部结构的合理化;二是各具体会计学科的会计理论系统化;三是会计方法系统化,即指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程序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处理,有合适的标准对其有效性做出判断;四是会计操作手段现代化,即达到人工系统和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且能使会计操作技术工具标准化;五是会计管理体制定位化,即指会计管理模式和会计人员的身份能够正确合理地定位,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设置有管理要求与功能基本一致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职务设置统一;六是会计法规体系配套化,即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会计法规体系;七是会计教育体系完善化,即形成一个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和不同目的的会计教育体系;八是会计研究方法规范化,即做到实行规范化的研究过程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会计观念范文篇10

一、面向未来的时空观念

传统会计采用的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回顾型时空观。通过对过去业务活动的记录和总结,对过去的业绩和行为结果做出评价,并以此指导现时事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人们的时空观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和现在的梦想可能就是未来的现实,而谁能拥有创新的思维,谁就能把握未来。

人们时空观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权立一种全新的会计时空观——面向未来的时空观。首先,树立未来是可以预测的观念。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时间上的连续,未来作为过去和现在在时间序列上的延续,必然与过去和现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管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恰当地预测未来提供了现实基础。未来是现在创造的,未来的状况决定于今天的期望与努力。人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决定了未来的形式和状况。其次,树立立足现在、创造未来的观念。现在是时空发展中的一个不断推移的瞬间,是过去与未来的结点。

会计是一间实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随着人们时空观的变化,必须相应地将会计的时空观由回顾型转向展望型,通过对现在的认知,为更好地把握未来服务。第一,要彻底抛弃以过去为重心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构建一种紧跟时尚的面向未来的会计组织结构体系及方法体系,便会计系统与周围环境紧密地融为一体。第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时空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它不仅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这种感受使得人们再也难以忍受以定期结算为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所带来的会计信息时滞。第四,利用网络世界的时空优势,构建网络会计体系,实现会计的实时动态处理、在线管理及远程控制等,使会计实现第二次飞跃(第一飞跃是从传统的簿记学到现代会计学)。

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时空观应该是适应现时需要,更好地规划、预期及把握未来的时空观。正所谓“一个会计系统应该注意未来,因为未来才是变化的价值的根源”。

二、动态时点规率

1.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

(1)电子商务和网络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会计主体的物理实体概念,从而动摇了会计主体的稳定性假设基础。

(2)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临时结盟体,在完成其既定目标后就可能立即解散,此企业的平均寿命缩短,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应。

(3)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报告采用实时报告系统,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就可以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在这种财务报告模式下,不需要对会计期间进行划分。另外,在网络公司会计中,由于公司存续时间不确定,甚至存续时间很短,在这种情况下仍进行会计期间划分,是无实际意义的。因此,动摇了会计分期假设。

(4)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服务型经济,它具有全球化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一方面,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使物价频掂而不规则地变动。另一方面,资源的耗甥,加大了资产价值变动的幅度和力度,冲击币值不变假设。

2.村立动态时点观

知识经济时代要树立动态的会计观,充分认识并接受动态变化中的风险因素,深刻领会风险与机会并存的客观事实,建立新的风险观念,从动态角度对会计环境及会计要素项目进行评判,建立与之相应的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实施时点为基础的动态实时会计系统。

(1)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采用实时管理、在线管理和远程控制,其反映速度快,时效性强。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也应该与此保持一致。我们知道,传统同的会计分期核算,不论分期分得多细,都不可能完全解决及时性问题。分期核算本身是一种僵硬模式,参与了过多的人为因素,与动太的时点核算的迅速与及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虽然从理论上讲,当期无限扩大时,时期与时点就无限地接近,但是时期与时点仍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动态时点观念才是与实时处理、在线处理这种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相匹配的观念。顽固地坚持会计分期,必将会成为制约会计变革及会计信息处理网络化的瓶颈。

(2)建立实时报告系统是对动态时点观的有力支持。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以定期财务报告为主的形式在网上披露会计信息,己经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根据定期报告系统得到的会计信息:一是可能因时滞而贬值失效;二是缺乏完整性,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正确的决策。因此,建立以时点为基础的实时报告系统,是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世界的必须选择;否则,会计职业将炭炭可危。

(3)IT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建立动态实时报告系统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而传统会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本身也是采用时点基础的,只是由于与分期核算下的损益计算相关,才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分期的因素。因此,采用时点观念的最大矛盾是损益计算,而传统会计下的损益计算,并不能真正反映损益的实质。人们从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发现损益的真实意义在于财富的增减,而财富的增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可以用时点数及动态延续中的前后比较来反映的。所以建立动态实时报告系统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三、积极的风险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风险的时代,风险伴随着人类的一切活动,它无处不有,无处不在。面对日益增加的风险,忽视或逃避都不是办法,我们应该通过积极的风险管理,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风险是收益的孪生物,风险与机会总是并存的,逃避风险就是逃避收益。在知识经济时代,与作为中的风险相比,不作为将是另一种更大的风险。因为不作为将会失去重要的机会和收益,而机会和收益的丧失也是一种风险。人有在承认风险的基础上录求对风险的最佳控制,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会计面对这个多变、易变的环境,想要以不变应万变是根本不可能的。传统的会计希望世界是黑白明的,没有灰色区域,要么百分之百地承认,要么百分之百地否认,而不想部分地确认。传统会计用建立在种种假设而非现实环境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信息处理,提供的只能是严重失实的无用的信息,这种逃避风险的做法,实际上带来的是更大的风险——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日趋低下,最终则便会计职能面临整体消亡的危险。如w·史蒂夫·阿尔伯切特先生所假设的那样,会计界应该承认这种现实,承认不能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是会计的最大风险,承认传统的会计方法下提供的会计数据有虚计的可能,承认风险与不确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而建立全新的风险观念。①承认风险的必然与可能,采用积极的方法去认识、反映和控制风险,使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风险反映系统,一个预警系统。②承认风险与收益并存,正视风险,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地创造收益。③深化对风险本质的认识,将各种重要的资源以适当的方法记入会计系统,并尽可能地反映会计项目中的内在风险,便会计信息与用户的需要密切相关,真正具有决策价值。

四、网络系统观念

知识经济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即网络时代。网络不仅仅是信息交流方式,而且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网络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存在形式。多样化的网上活动,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会改变会计的方方面面,比如国际业务的发展,直接将会计核算及监控的视野纳入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在增加会计业务内容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会计业务的形式,使会计发生质的变化。而以网络系统理论及实多为基础的会计系统,必须以用户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及时、灵活的多样化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系统设计、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以网络系统观念为基础,做到会计系统结构网络化、会计理论网络化、会计方法网络化、会计信息网络化,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会计观念、理论及方法体系的变革,必须纳入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变革中去。因为单靠会计界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一变革的,必须积极纳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而这本身也就是一种网络化的观念。

五、回归财富重心观念

会计学的重心是什么?这是决定会计信息范围、结构、层次及特征,决定会计理论及方法体系构建的关键。会计学是一门对财富及其来源、构成及变化进行计量,说明财富变化的趋势及原因,并对一个组织或个体创造财富的能力进行估价及预期的科学。也就是说会计学的重心实际上是财富,否则,就不会有会计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会计也就不会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时因为知识、人力资源等各种无形资源的发展而备受困扰。财富是一种具有控制性的力量,它可以表示为一切可以左右社会和他人的力量的资源,如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它的内容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其作为控制力量的本质却始终未变。

在传统会计中用资产概念作为财富的代表,使得财富的会计计量有了可靠的基础,但却由于人们习惯于将资产和财产等同,又极大地限制了它所代表的实际范围,并造成了变化的障碍。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发展必须强调会计资产向财富回归,扩大会计资产的范围,将一切具有目前价值并可能带来或控制未来利益的资源尽可能纳入会计计量的范畴,实现会计资产与财富概念的一体化,从而使会计信息其有一般的经济意义及决策意义,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到损益的实质是财宫的增减。采用一体化的资产与损益观念,将损益计量与资产价值的变化有机融为一体,才能更贴近损益的实质,才能更加其实和全面地反映损益。

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有形财富攻无形财富,知识信息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财富,成为比公司、工厂、机器、土地更为巨大和珍贵的财亩。财富重心说摆证了会计的基础;财富、资产一体化,说明了会计资产的实质;资产、损益一体化揭示了会计损益的真正意义;财富、资产、损益一体化,则使会计可以在灵活的报告形式中采用时点基础,使会计从形式到内容发生质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权力正在代替财富的权力,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

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一绿色会计观念

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经济要发展;二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科技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必须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才能不落后于时代。

绿色会计(环境会计)正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并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和传统会计理论撞击便形成了绿色会计,绿色会计的目的是要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它所要做的是把环境看成是有价值并能被计量的经济资源;同时资产化为环境资产,即这种资产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高社会效益,维护生态效益。绿色会计观念要求把眼界由单一的会计主体扩大到会计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纳入会计的核算之中,以便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是否给社会、环境带来经济影响,而不能仅仅从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进行项目决策,即从空间上要把会计主体放到其周围环境中考虑,使项目能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国家的长远社会效益,从时间上要防止透支未来,滥用自然资源。

七、创新的观念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这种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人新技术;③开辟新市场;④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因而,引入新产品、新工艺是熊彼特创新的主要内容。技术创新在学术界使用多年以后,“创新”一词具有了特定含义。创新主要是指某些领域、行业的改革或转变。那么会计创新就是包含于这一范畴之内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整个时代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它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因此,会计领域也必须具备创新的观念。笔者认为会计创新有结构体系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总体具有以下特征:

1.兼容性。资产计价以现值作为基本的计量基础,却不要求绝对的计价标准选择,即不要求在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等计价基础之间作出唯一性选择,也不绝对地排斥历史成本计价。

2.发展性。既要有发展的眼光,强调未来,但却不赞同把全部重点放在未来,充分反映现在,适当地揭示未来,才是较为适当的会计时空观。

3.一体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网络经济的发展,网际空间关系的改变,世界性的网际经济投资与交流,便利的企业兼并与重组,国家间广泛的经济融合与渗透,将世界一体化的趋势在一个全新的层次上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也急剧增加。会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和监控系统,肩负着重要的风险揭示责任。因此,会计系统的构建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从微观与宏观共同的需要出发进行总体设计,实现会计系统的内外一体化、国际一体化。而对于传统会计中的各个分支,则可在网络化过程中通过会计理论、会计结构和方法的重构融为一体,以信息集成的形式体现不同的目的要求。

4.网络化。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流方式,而且更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基本的存在方式,正所谓无“网”而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