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3:18:22

会计创新

会计创新范文篇1

目前国际会计学界比较流行的会计理论教材有三本,即沃尔克的《会计理论》(第四版)、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第五版)和斯科特的《财务会计理论》。我们发现这些教材各有特色。沃尔克的《会计理论》(第四版)包括19个专题,即:会计理论导论、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财务会计惯例结构的发展、财务报告规范经济学、假设、原则和概念、寻找目标、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投资者和债权人有用的会计信息、合并和披露、收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通货膨胀和物价变动会计、所得税和财务会计、石油和天然气会计、养老金和其他退休福利、租赁、公司内部权益投资、国际会计问题。其内容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方面,甚至与一般的高级财务会计没有太大的差别。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第五版)包括23个专题,即:会计学导论和方法论、会计4000年、CPA100年、探索原则、概念性框架、会计的经济环境、决策、制定会计政策、现金,资本和收益、财务报告的收益概念、收益和费用、赢利和损失、价格变动影响的报告、财务状况说明书、资产及其计量、折旧、流动资产、厂场设备购买与租赁、无形和非流动投资、递延税收、养老金、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财务信息披露。这本教材的前半部分涉及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发展历史,后半部分则是财务会计的翻版。斯科特的《财务会计理论》的内容比较简明,包括绪论、理想环境下的会计、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经济后果、实证会计理论、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准则制定——理论问题、准则制定——政治问题。

在会计产生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会计所提供信息的用户及其用途则是有所区别的:在会计产生发展的早期,具体地说,也就是在复式簿记诞生以前,会计提供信息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己服务的。生产者要管好经济活动,要减少耗费和提高效益,就有必要把生产过程的内容记录下来。只不过这时对生产过程内容的量化和记录,还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到了13世纪,受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十字军东征的影响,地中海沿岸和某些城市的商业与手工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这一时期由于在各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利特尔顿在其所著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演变》一书中概括的系统复式簿记产生所必须的7项条件,即私人财产、资本、商业、信用、书写、货币和算术等,于是科学的复式簿记便在意大利威尼斯城邦诞生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壮大,合伙与委托关系日益普遍,再加之复式簿记为把大量分散的数据转换为有系统的综合信息提供了可能,于是,这时的会计信息用户就已不再局限于生产经营者本人,合伙人与委托人更为关切企业经济往来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因此,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所著的《会计思想史》一书中指出还应该在历史的先决条件基础上加进合伙与委托关系。1844年,英国公司法的颁布把股份公司的发展首次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从而将企业投资者扩展到了普通民众的范围。由于“允许创办股份公司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特权”,因此,“其回报条件是,要求股份公司承担特定的公共责任。一般认为,公司的发起人和公司职员是负责管理投资者资本的受托者,所以,有义务将资产的使用情况公诸于众。”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的扩大,以会计报表来提供企业财务信息的方式便逐渐流行开来。因此,1856年的公司法便规定了“反映英国人对法人责任看法的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格式。”从而使会计行为规范的内容具体扩展到财务会计的技术方面。虽然19世纪“美国的股份公司没有象英国那样由于股份投机而使股东蒙受巨大损失的历史,创办股份公司的规定,也不象英国那样严格,而且,并不认为创办股份公司是一种特权,但它同样也要求公司应承担披露的义务。”由此可见,无论早期公司法是出于何种背景而提出的对会计行为的规范,有一点都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规范或准则都与会计信息的用户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19世纪中叶起,由于以科学技术革命为先导的英国工业革命所带动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和会计上的“自由放任”政策,便有力地促进了会计方法和技术的繁荣与革命,以簿记为主的会计便逐步发展成为以记录、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现代财务会计。具体而言,这种发展过程主要可概括为下述两个方面:

(一)经济环境的惊人改变为簿记制度向会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由于工业革命的迅速推动,19世纪中期的工厂制度在英国和美国已非常普遍。以“有限责任”方式组建股份公司也在1855年的公司法中得以确立。工厂制度的确立,把会计为之服务的领域从过去的商业和金融活动扩展到了工业领域。固定资产成本在生产和销售成本中所占比例上升,折旧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管理当局对生产成本和存货计价信息需求的增长,成本会计系统得以诞生。而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巨额的资本积累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投资者与经理人员的普遍分离,从而使会计报告的对象从管理当局转化为远离主体的投资者。会计的主要职能也逐步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分离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从为管理当局提供信息演变为对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提供信息。作为企业对外信息主要用户的投资者对所投入资本和收益的关心也就使得对资本和收益的区分显得日益重要。1855年公司法便已规定股份公司不能以公司资本来分配股利。这就使得成本会计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以历史成本为核心的资产计价和以分期损益的确定为核心的跨期收入和费用等会计惯例的出现。会计惯例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二)宽松的法律环境也是促进会计方法和技术迅速变革的主要原因

由于英国在1855年和1856年的公司法中取消了前法案中关于强制记帐、报告和审计的条款,从而使绝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事项完全处于法律控制之外。虽然这一新法案规定了资产负债表和公司章程的标准格式,但这些规定也仅限于信息揭示的形式,而不是信息揭示的本身。它对审计人员、公司和股东而言都没有什么约束力。因为它既没有规定资产负债表的最低内容,也没有涉及到资产与负债的计价基础;既没有详细阐述审计人员的责任,也没有规定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日期应该与股东大会日相关。财务呈报中的有关问题仍然留给了公司与所有者之间去处理。这种“自由放任”政策一方面带来了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繁荣,新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也使得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方法过剩的局面。由于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很多可选的会计方法,而有关的法律对这些会计方法的选择又没有任何限制和指南,因此,这些多样化的方法便通过企业间的相互模仿很快流行开来,成为新的会计惯例。其结果便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可比。与此同时,多种可选会计惯例的并存也为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提供了可乘之机。企业纷纷根据各自的利益需要来选择会计惯例,操纵会计报表,而完全不把所揭示信息的真实与公允性放在第一位。加之经济交易或事项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会计处理的不确定性问题更显突出,从而导致了财务报表的失真。当众多利益群体提出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而各不相同的会计处理并开始怀疑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时,便开始进入了临时准则制定时期。“人们临时制定出为数不多的准则,以取消那些易使人误解或无效的做法。”由此可见,仅有会计信息送户与用户的分离,而没有多种可疑会计惯例的并存,也就不会有会计信息的失真和不可比的问题出现,人们也就不会提出制定统一会计准则的要求。这也是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美国会计准则制定之所以把重心放在“惯例过滤”和强调统一会计惯例的主要原因。

会计是科学还是艺术?也许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会计当然是科学,不然怎么是会计学呢?而且,会计是最讲究精确的科学,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但是,会计确实又是一门艺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名词委员会强调会计是艺术,因为会计所面临的是错综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社会经济现象,要根据会计事项作出职业判断。会计师是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的艺术家。这就是说,会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门学科犹如一座大厦,大厦要有支柱支撑,科学要有理论支撑。

会计学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革命——从物本主义转向人本主义的革命。由此要求我们在资本、投资、成本、价值、权益等方面的一系列概念必须更新。

(一)关于资本的概念必须更新

传统的会计学只确认计量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却把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放在视野之外,是一种典型的“见物不见人”的物本主义。我们记得,早期的资产负债表总是把固定资产放置在资产类的首项,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实力的象征。后来,人们发现,企业不仅要有实力,而且还要有活力,而资产的流动性正是企业活力的象征。于是,固定资产的“老大”地位悄悄地被流动资产取而代之,流动资产昂然挺立于资产类的首项。再后来,人们又发现,以往只看到有形资产,却忽略了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殊不知,无形资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简直非同小可。于是,无形资产成了资产负债表的新宠。由此可见,人们的认识总是随着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世界的潮流正向着人本主义进军。自从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科学、技术、信息、知识、经验、阅历、关系等等,都成了生产要素,成了资本。知识资本或智慧资本成为资本最重要的形式。诚如唐?泰普斯科特所指出的,“如果网络世代会成为资本的主要形式,那么你就不能当他们是可变动支出,而是资产和资源。这不一定表示人力资本应该列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这是一个复杂的辩论话题)。但这确实表示,公司必须好好对待网络世代资本,视他们为珍宝。网络世代不能被视为传统的资本——不仅因为他们是人类,也因为他们聪明、自信、善变,而且能和其他人合力完成知识性工作。”

(二)关于投资的概念必须更新

人力资本理论的精髓就在于其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传统的会计只核算和反映物质资本投资,却把人力资本投资置之度外。尽管人们在口头上也总是说,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投资,难道人才会从天上掉下来吗?1998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宣告成立。不久就推出了“微软学者计划”,为国内优秀计算机人才提供奖学金等方面的赞助,按照这一计划,每年将有大约10名计算机专业的优秀博士生获得“微软学者”称号。有消息说,微软计划投资的8000万美元,主要花在人才投资上。这意思是明摆着的,微软要争抢中关村的软件人才!企业应该有战略发展的长远目标,不惜重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网络世代的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本质是人力资源会计。不仅企业是如此,而且任何机构、学校都是如此,甚至整个国家又未尝不是如此!生产经营是如此,科学研究又未尝不是如此!据报道,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不久前成功测试出1%的人类基因内容,举世瞩目。但是现在该中心却处境尴尬:守着上亿元的固定资产,就是招不来人。

(三)关于成本的概念必须更新

传统的会计学一般只计算实际发生的成本,而不计算机会成本,更不计算沉没成本。即使计算成本,也没有把重点放在人力资源成本上。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预言:五年内就会出现一美元的电脑。他还说,将由于数字化,生活就不那么同步了。过去人们都认为大就是好。现在有了互联网就不一样了,你可以做很多大公司可以做的事,所以大公司很担心这么大的规模花费太大。他们都要电子化。现在即使是最强大的公司也认识到,必须采取迅速的行动,就像你看到大象也要争取跑得很快一样。未来社会是一个管理数字化、经营虚拟化的创新社会。比尔?盖茨认为,在未来的10年中,商务领域将会经历的变革比过去50年所经历的还要多。21世纪的成功企业是一群知道如何运用数字化工具改造工作方式的公司。

(四)关于价值的概念必须更新

原来认为,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是一个难题。其实,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与物质资源价值的计量可以采用同样的原理与方法。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卡尔?马克思都曾经对劳动价值的计量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威廉?配第在他的《政治算术》中表示要“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的词汇来表达我自己想说的问题”。由此可见,他们才是数字化的真正老祖宗。物质资源价值的计量其实也是人为的,而不是天然的。无论是现值还是未来值,也无论是历史成本还是重置成本,都是通过一定的渠道,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物质资源进行计量,用货币反映其价值。人力资源的价值与物质资源的价值,其计量的出发点有着根本的区别。物质资源价值的计量,反映的是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反映的则是人力资源新创造的价值。

(五)关于权益的概念必须更新

传统会计中的所有者权益是指货币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也就是说,货币资本所有者有权参与利润分配。而事实上,企业的经营成果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是人力资源的贡献。这就形成了剩余索取权。因此,人力资源所有者理应和货币资本所者一样有权参与利润分配。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难题是科学进步的阶梯。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从第一个科学难题中产生了狭义相对论,从第二个难题中产生了量子力学。因此,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科学的真正进步需要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难题。”数学家希尔伯特在1900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著名的23个数学难题,指引了整整一个世纪数学研究的方向。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教授在《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的序言中指出:“科学发展就是不断地始于问题和终于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不断地形成和增长的过程。科学问题,特别是科学难题的提出、确认和解决,构成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凯恩斯曾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书中所含思想,虽然表达方式甚为复杂,其实是异常简单,应当人所共知。我们大多数都是在旧学说下熏陶出来的,旧说已深入人心,所难不在新说本身,而在摆脱旧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会计理论和务实中,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这些问题也许都是值得讨论的,也都有价值。但是,我们应集中一部分研究力量,攻克难题。诚如周光召教授所指出的:“在21世纪里,人类的认识将不断提高,科学将加速纵横分化与综合,因而在纷繁众多的学科前沿领域和人类面临的多种需求中,将不断地生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各种科学难题。我们中国科学家要善于捕捉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难题,创立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效地解决更多的科学难题。”

有抱负的会计学家就应该不断创新,攻克理论难题,创造新的会计理论。诚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任何研究一样,会计学既然作为一门科学,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要有创造性思维,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发现、新的理论、新的规律、新的定理,从而使会计学真正成为指导实践的科学。会计学的难题往往孕育着新的会计理论。也就是说,要求用新的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中的问题作出前人未曾有过的科学解释,从而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并指导和改进会计实务。

会计学的难题就是会计研究领域的制高点,就是我们要攀登的高峰,就是尖端性的课题。因此,这样的难题可以通过其基本特征来加以界定。我认为会计学的难题应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基础性,其作用在于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2)关键性,其作用在于对某些问题取得重大的突破;(3)深刻性,其作用在于能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或者说是具有里程碑价值;(4)复杂性,其作用在于能从纷繁复杂的会计实务中理清思路,理出头绪;(5)前瞻性,其作用在于高瞻远瞩,预测未来,对一些未知的或不确定的因素作出恰当的估量。由于上述基本特征,我们可以说,攻克会计学难题就意味着会计学的革命,意味着创新,意味着对人类的贡献。

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现代会计之父”帕乔利及其“帕乔利时代”。实际上在此以前,“会计的一套方法已反复实验了至少三百年之久”。但是,迄今为止我们仍然在分享着帕乔利的成果。帕乔利的成果是否已经到顶了呢?回答是否定的。1982年,美国会计学会以第18号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了时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伊尻雄治的论著《三式薄记和收益动量》,向在会计理论与方法中统治了将近500年之久的复式薄记提出了挑战。这就表明,复式薄记并不是记帐方法发展的顶峰,也不是完美无缺,随着客观的需要和实践的发展,复式薄记会历史地逻辑地扩展为三式薄记。

会计史学家一般将1494年帕乔利的《簿记论》的出版称为会计学术思想领域的第一次革命,将1854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的成立称为第二次革命,将50年代后管理会计的产生称为第三次革命,而将70年代以来产生的社会经济会计(又称社会责任会计)称为会计史上的“第四次革命”。每一次革命其实是会计理论的飞跃,是会计学难题的突破。

50年代以来,中国会计学界对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开展过多次讨论,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例如,关于会计的本质,有“管理工具论”(朱信诚,1981)、“会计管理活动论”(杨纪琬、阎达五,1980)、“信息系统论”(葛家澍1983);关于会计职能问题,有“反映论”、“反映和控制论”(葛家澍,1983),“记录、管理、计划论”(李宝震,1980)、“计量经济效益、收集记录经济事项、传递财务和成本信息、分析预测与参与管理和决策”(裘宗舜,1987)、“核算、监督、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职能”(阎达五,1985);关于会计对象问题,有“过程和财产论”、“资金运动论”(葛家澍,1961)、“经济活动价值量论”(吴水澎,1981)、“经济信息运动论”(易庭源,1990);关于会计属性问题,有“上层建筑论”(刑宗江,1951;余光耀,1981)、“两重性论”(陈重丞,1951;杨纪琬、阎达五,1980)、“生产力论”(葛家澍,1980;刘治平,1985)。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的门坎,未来的世界将会怎样?未来的科学家们对未来的大趋势已作了种种描述。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D.沃尔芬森指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知识的更大的可及性正在改变专家和业余爱好者、政府和市民、援助捐赠者和接受者的关系。知识不可能是静态的,也不可能仅向一个方向运动。相反,它一定会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包括所有创造和使用它的人们在内的网络中交互地来回地持续运动。”

迅速普及的国际互联网技术已被应用在会计信息的传递上,使会计信息可以迅速、有效地突破时空的限制。目前,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书已被要求以计算机可读形式上网,并在24小时内向网络报出报告书的全部内容。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推出的《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从当今用户的新需求出发,提出了改进现行会计报告的新模型,其内容涉及到未来导向信息、部门报告、金融工具、非财务信息披露等许多方面。未来的会计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必然会影响会计的规范性,造成会计实务的无序状态。为此,FASB、IASC、SEC等机构投入大量的精力,探索协调这一矛盾的办法,以求在稳定现行会计实务有序性基础上取得改革的突破。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8年公开要求对以前的各项财务会计准则进行评论时,当时的塔奇?罗斯会计师事务所以提问的方式列举了与合并财务报表有关的10个问题,其答案均有待进一步探讨。这10个问题是:(1)在什么限度内应将不同类的、国外的或具有特别风险的子公司或关联公司(或两者兼有)包括在合并报表中?尤其是,如果把金融子公司排除在合并之外,会形成在资产负债表外筹措资金的可能手段。(2)在什么条件下,汇编财务报表会比合并财务报表更为可取?(3)是不是公司间所有交易都要抵消(即在合并中抵消)?即使各方之间关系稀疏、不可控制,而且这些交易从经济上考察是合理的。(4)为什么在母公司出售其对被投资公司的一部分投资时会导致损益?而当被投资公司出售其部分股份时(这会引起投资公司权益的同比例变动),这不过是资本交易?(5)在什么条件下单独编制或合并财务报表之外再编制并公布母公司的财务报表,才是合理的?(6)怎样记录由受控的子公司发放的股票股利?(7)按法定股权的比例抵消公司间利润在经济上有没有雄辩的理由?(8)会计确认应否与某些州不承认权益法会计的法律保持一致?从而,应否对权益法基础的留存收益中进行的股利分派加以限制?(9)在子公司单独编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将母公司的某些费用“下达”,计入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否合适?(10)如果子公司的少数股权实际上都是外发的不可兑换优先股,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相应的优先股利应否列为利息费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现金流信息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来说,基于估计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计量比那些现金流的未折现金额的计量更能提供相关的信息。考虑未来现金流及货币时间价值的现值概念是现代财务学的基础之一,现在被创新性地结合到会计计量中来。会计中对资产特性之一的阐述为“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因而在概念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对资产价值的最精确计量;而财务报表的其他要素相应的可用资产来定义。所以,现值的会计计量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正是现值计量体现的这种优越性和会计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使得各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积极进行相关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并没有解决现值计量的所有问题,相反,还有很多棘手的难题还无法解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会计计量中的现值是一个重大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难题。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4年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5)“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对当时会计实务中存在的五种计量属性作了归纳。这五种计量属性分别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或可清算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现行会计实务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的多种属性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或可清算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通常被看作与历史成本相对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仍停留在对五种计量属性的归纳上,而没有对每一种计量属性进行分析、评价和论证,从而对实务的指导作用并不大。如何根据会计环境,评价和论证较优的计量属性,从而指导实务,是关于会计计量属性要解决的问题。

80年代后期存款储蓄行业的金融危机使得FASB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从这一趋势来看,公允价值会计极可能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成为21世纪的最主要计量模式。然而至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难题。FASB承认,公允价值会计付诸实施之前,还有一系列重大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譬如,公允价值是否只适用于投资资产(证券投资)的计量,而不适用于相关负债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而引起的价值波动是通过损益表反映,还是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里?如何解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会计方法的可操作性如何?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价值会计方法的可操作性。而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形式之一的现值计量是其中的一大棘手难题。要解决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就必须对现值计量问题做充分的研究。

会计创新范文篇2

关键词:财务会计;改革;创新

当前,国内的市场经济仍然处在不断发展与变革中,各企业内部的制度也趋于完善。针对这种情况,如果不改革、创新现有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就难以满足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各大企业要科学投资,全面管理,做出正确的决断,降低企业风险成本。企业进行财务会计改革创新,关键是要准确预判投资风险,营造企业内部良好的财务环境。企业要让财务与会计部门分离开来,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模式,争取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一、财务会计改革及创新的必要性

1.财务会计信息滞后,无法满足现代企业需求

企业若要针对财务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要实现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实时调控。首先,目前财务会计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有关管理研究的学科,因此各大企业需要重新计划财务会计的研究发展方向。其次,大部分现代化企业开始提高对价值管理的重视程度,只要资产提供人员可以及时监测到企业财务数据库,则年度财务报表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现阶段,多数企业运用的财务会计管理都是卢卡•帕乔利(LucaPacioli)于多年前提出并记载的。但如今,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通常都仅仅是简单的计算或记录,这种形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财务会计的要求,所以必然会被淘汰。

2.市场金融工具增加,亟需更新会计信息

当前,金融工具更新速度加快,种类也在不断增加。据调查,国际上金融商品的交易额已经出现了惊人的势态。美国20多家银行与证券公司的交易余额为230000亿美元,法国8家银行的交易余额为128000亿美元,日本9家银行与证券公司的交易余额为102000亿美元,英国8家银行的交易余额为79000亿美元,瑞士3家银行的交易余额为64000亿美元。世界金融衍生商品交易总量仍然表现出继续增长的趋势。这种现象可能带来的风险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经营风险、清算风险、法律风险、现金流量风险等。这些风险都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各企业必须要采取对应的措施,积极改革并创新财务会计管理,以便适应金融工具交易增加的需求。

3.财务会计结构体系需适应会计发展需求

若要适应财务会计发展的趋势,就必须对会计理论及其结构体系实施改革创新。有关专家曾针对以往的跨级形式做出如下阐述:从本质上讲,会计方法是利用账本系统,对企业交易的数据信息加以精简浓缩,总体来看是属于统计学的范畴。而收益是财务会计的核心理念,会计计算要把收益作为工作重点。财务会计重视的是资金数量,并非资金质量,因此会计应采用货币为计算单位,以实际成交价格为记录根据。最后,要经由收入与成本的比较,完成最终收益确认。

二、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出现的问题

1.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制度发展滞后

财务会计管理属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掌控工作,若要改革并创新财务会计管理,就要转变其内部审计制度。当前,我国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审计制度,专业人员也普遍缺乏,有的审计机构和财务部门相互重合,管理人员与财务会计人员都没有引起对审计制度的重视,使财务会计审计制度一直得不到改善,仍然停留在较为落后的阶段,不具备应有的先进性与创新性,无法发挥出真实的效用。

2.财务会计数据不够准确

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记录企业所有的支出或收入等金额信息情况,且每过一段时间就必须对该时期内的财务资料数据展开总结、归纳、分析,此后再制作出相应的报表,递交上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财务数据资料必须要经历多次会计核算与编辑流程,因此,要想在这一流程中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具有一定难度。假若会计数据没有具备足够的准确性,则企业根据这样的数据进行经济决策,难免会出现问题,甚至给企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3.财务会计处理方式落后

当前,许多企业中财务会计处理方式还比较落后,导致会计工作没有按照合理的秩序进行,出现了核算出错、信息失准等现象。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设计了“两手账本”,并且有的收支情况还没有完整地记录在案,一些企业的财务会计处理方式忽视了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以及眼下的经济状况,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决策与资源科学配置,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财务会计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1.财务报告的改善

首先,要改革财务报告,就要对其实行分部处理。企业报表中,包含了许多综合性的信息,其涵盖面较广,大多包含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盈利、风险等多种情形。财务报告应针对这些具体情况,实行分部编制,给管理者提供科学可靠的报表。其次,财务会计应认真总结企业以往的发展情况,科学预测企业未来的走向。分析财务报表时,要重点关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在财务报表的提交时期中,需检查会计制度是否发生变化;第二,如果遇到通货膨胀,则要对财务信息进行调整,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如实反映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制作出确切的盈利预测报告,争取把短期收益升华为长期收益。

2.财务信息披露的改善

改善财务信息披露包括两个要点,第一是预测财务报告的编制。国内的资本市场趋于完善,不论对投资方或是潜在投资者而言,都必须充分了解企业当下和将来的发展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预判。但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国仅仅对上市公司有着这方面的要求,所以,要扩大预测报告的普及范围,提高企业的收益,强化监督管理制度,确保企业财务信息能够有效、及时、准确传递。第二个要点则是对企业收益报告的编制。在企业报告时期中,要计算出当前的全部交易收支和预算差额。收益报告对企业而言极为重要,只有做好了效益报告,才能帮助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对一些上市公司,选用了更好的方式处理收益报告,就能弥补以往收益报告的漏洞和不足,使收益报表能更完整地体现企业的收支情况。

3.财务会计处理方式现代化

要做好财务会计的改革创新,还要实现财务会计处理方式现代化。财务会计现代化管理主要包括电算化改革和软件功能完善。首先,对于电算化改革,企业要引起有关这方面的重视,充分意识到电算化改革的重要性,提高改革意识。企业内部每一个主管部门都要了解并指导电算化的相关改革工作,结合企业本身的特点,针对财务会计电算化制订总规划,帮助企业快速朝电算化方向发展。其次,企业在岗财务会计与后备人员都要接受和电算化相关的培训,要保证每一个人都会使用计算机。企业要加大对电算化改革的人力支持与资金支持,安排培训课程,让财务会计人员深入掌握电算化的知识和技巧。对于财务软件功能的完善,企业要提出更要标准和要求,管理好财务会计的核算、报告等多个方面,优化并改良财务系统软件,配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新型财务软件应当抛弃传统的计算模式,朝着管理化的方向发展,争取实现成功转型。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生变化,对企业会计软件的标准和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企业内部运用的会计软件不应只是停留在单一的模式,还要以多元化的形态发展,努力从当前的低级平台逐步转移到高级平台之上,从而促进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改革与创新。

4.完善内控制度,追求国际标准

要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就要先在企业中建立合理的制约机制,对财务会计进行明确责任分工与权限监督管理,对核心业务实施双签制,并强化其审批工作,同时控制好资产保护和会计记录等环节。然后,还要把内部控制工作分为事前、事中、事后这三个步骤,树立起科学的审核机制,对财务会计信息和会计报表实行监督审核。最后,还应在企业中设置监督岗位,安排责任心较强的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审查。从国际标准角度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有关条款,阐述了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并根据这些理论,补充并完善了当前的财务会计准则,具体可见表1所示。当前,企业要走财务会计改革创新道路,就要把内控制度与国际标准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眼下国际上的金融工具与财务会计的实际情况,借鉴各国对金融工具的处理方法,对自己的财务会计改革创新制度进行优化。

四、结语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与体系仍然存有许多问题,若要促进各企业快速发展,就必须管理并控制好财务会计的改革工作,积极创新,带动企业进步。在财务会计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继承等相关问题,同时放眼国外,寻求国际化的先进标准,引进新型改革理念。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立即处理,使国内企业的会计管理与国际准则接轨,推动企业快步前行。

作者:谭小铮 单位:广州军区联勤部财务部

参考文献:

[1]黄伟彬.金融工具创新与财务会计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2012,03:47-48.

[2]周牧今.浅议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1,09:174-175.

[3]郑秀岩.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创新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124+133.

会计创新范文篇3

(一)会计引进创新的界定

引进,是引进主体按照有关规定或要求,采用一定的方式,为事业的发展从外界吸收优秀的人才或先进的事物"引进按其范围分为国外引进和国内引进,按其内容分为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管理、引进理论与方法、引进模式和其他引进"一般而言,从国外大量引进的是技术引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企业引人国外的先进技术,以便迅速提升本国或地区、企业的技术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引进的目的是在于更好地利用,其中最重要地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简称引进创新)"引进创新,是引进主体对依据国际通行规则通过一定方式引进的项目,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创造性的活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以利用各种引进的技术资源,在其单项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最基本的创新形式"在进人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特别重视而普遍采取的形式"会计引进创新,是会计引进主体对依据国际通行规则通过一定方式,引进会计的理论、方法、模式和管理等项目,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创造性的活动"会计引进创新的前提是引进,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会计引进项目很多,如从国外引进的有:会计准则的引进,管理会计的引进,实证研究方法的引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项目的引进,报告综合收益的引进,B兀C(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usiness&Teehnol"盯EdueationCouncil的简称)课程模式的引进等等"在引进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后才能再创新"。

(二)会计引进亚待创新开发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会计的发展历程中有两次大的引进:第一次大引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苏联全面引进会计的理论、方法、制度、模式、教材与体制等,对其中一部分内容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工作、会计体制和会计教材体系;第二次大引进是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年代,从发达国家全面引进西方的会计的理论、方法、准则、模式、教材与体制等,对其中一部分内容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造和完善,推动了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工作、会计体制和会计教材的改革并使其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但在学习与借鉴西方会计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地是有人认为全盘照搬西方的有什么不好?,也有人认为西方会计理论最先进"在一次讨论编写会计教材的会议上,有人更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现在不用编写教材,翻译美国的现用的教材就可以,而这正是最先进的教材,要自己编写还是落后的教材"从一些现象表明,在有些部门和有些人士重视引进而忽视引进之后消化吸收的再创新,以致形成某些西方会计理论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正确认识,使之谬误流传,影响很大"西方会计有一种所谓经典理论,会计一分为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管理会计对内会计"这种理论在一定范围内流传至今,还奉为真理"实际上,这种理论是偏颇的,远非如此,会计不只是一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也不只是对外报告的会计,而重要的是内部需要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某些内容也需要对外披露"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原因之一就是重视会计的引进,并坚信引进的就是正确的,而忽视对会计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会计的引进再创新是重要的:其一,引进不创新会形成不实用,引进的内容全盘照搬,一般说,对我国的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是不实用的,如削足适履勉强采用,又会造成各种危害;其二,引进不创新会形成落后,光引进不长进,引进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消化吸收和应用,同时从国外引进的内容又在所在国不断地发展,而我们不可能随之引进,相应会使依赖引进的会计工作处于落后状态,陷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泥潭;其三,引进不创新会形成受制于人,会计的运行建立在引进的基础上,随引进的变化而相应变化,步人后尘,沿着他人的足迹踌珊前进,使自己受制于人,处于被动地位;其四,引进不创新会影响内生创新发展动力,长期仰望引进,没有引进就不会行走,依靠引进,使人养成惰性,不思进取,压抑内生创新发展的动力"可见,会计引进不创新潜在着诸多的隐患"在会计引进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的再创新,对会计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其一,会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增强会计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会计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创新,是增强会计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再创新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引进项目组织者的研究思想、研究路线、研究组织、研究模式、研究方法和研究机制等,从而增强引进者的会计创新能力"其二,会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会计水平的重要形式"通过各种形式引进会计的某种先进的前沿的理论、方法、模式、准则、制度,或教材、专著等,学习和掌握其内容,以其先进性、前沿性不高起步的起点,并进而再创新,形成在原有引进基础上又有发展的并具有创新性的会计的理论、方法、模式、准则、制度,或教材、专著,从而提高了会计水平"其三,会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加快会计发展的有力手段"会计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特点:投资少,节省研发经费,风险小,有一定的参照系,弥补高素质研究人才不足,减少自行探索时间,创新开发周期相对较短,见效快,可以较快提高会计创新能力和会计水平等,因此,在会计界广泛采用,促进了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会计引进再创新的基础、选择

(一)会计再创新的基础)引进消化吸收

1.会计引进

(1)引进主体"谁来引进,这是引进的主体"在有关部门制定宏观会计引进规划为主的指导下,会计引进的主体主要是组织单位和个体两部分"组织单位主要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个体,如专家、学者、学生和其他人士等"在会计引进中主要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专家、学者"(2)引进客体"引进什么?这是引进的客体,即引进的内容"会计引进主要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同时也要关注从其他国家引进"会计引进的内容主要有: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学科、会计模式、会计体制、会计规范、会计工作、会计教育、会计研究、会计市场等"如引进: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理论,借贷复式记账方法,财务会计学与管理会计学,会计准则,实证研究范式,报告综合收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年的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一3>5企业报表要素6中首次提出综合收益概念")B咒C(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一Business&Teehnolo群EdueationCouneil的简称)课程模式等"(3)引进标准"引进的内容反映了一定国家或一定地区的一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经济社会发展到的一定阶段,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依据的一定政治经济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派别或学术观点,因而不能盲目或不加鉴别地引进,而需要按照一定标准有选择地引进"会计引进的标准主要是:先进性"引进的内容在当代环境下在会计领域是先进的或前沿的;最优性"引进的内容在会计使用或运行中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的;可控性"对引进的内容是可以学习、掌握、借鉴、应用和改进的;国际性"引进的内容在国际上具有普遍意义,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通行"(4)引进原则"会计领域一个宽泛的范围,它包括丰富的内容,所需要引进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但不是国外有关会计的内容,如饥不择食一样不加区别或选择的有什么就引进什么,而是要按照一定引进标准引进"会计引进标准主要是:¹目的性"引进是为了一定的目的,需要达到相应的要求"不是盲目的引进,凡外国的、洋的都是好的,都需要引进,而是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引进"º高质性"引进的内容要是高质量的,即其内容是当代先进的或前沿的"引进不能是低水平引进,更不能是低水平重复引进"也不能引进经包装、装饰的冒牌品"»实用性"引进的内容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正确地选择引进的内容与形式,能直接或经改造为我所用的"不是浪费钱财,引进讲形式,摆样子,更不是引进古玩,供欣赏"¼基础性"引进对会计事业发展具有引领、指导、衍生、扩张等作用的内容"要重视会计基础性项目的引进,正确处理引进的基础性项目与应用性项目的关系"½协调性"引进内容项目的构成要素结构要合理,相关内容要配套或齐全,引进内容与消化吸收要衔接"¾经济性"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交易市场和各种渠道引进,做到投资少,多办事,办好事"¿计划性"根据会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调查研究和做好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一定时期的会计引进规划,指导各个方面的会计引进工作"(5)引进渠道"会计引进有从国外引进和国内各方面之间的引进"这里是阐述从国外引进"从国引进的渠道主要有:许可证(与会计相关)贸易;会计技术服务;会计咨询诊断;邀请国外会计专家到国内讲学;合作研究会计或与会计相关项目;进口设备带制造技术(与会计相关)资料;外商直接投资带进技术(与会计相关)资料;合资企业会计资料;特许经营会计资料;购买技术(与会计相关)资料;购买会计或相关软件;会计人才培训;国外会计考察和进修会计;引进国外会计或相关方面的智力等"(6)引进形式"引进形式主要有:外文原版会计或相关图书;外文原版会计或相关报刊;翻译会计或相关图书;翻译会计论文(在国内期刊介绍);编译或编著国外会计书刊;外国专家或学者会计或相关讲课资料;外国专家或学者会计或相关专题报告;合作项目会计研究报告;外国企业管理技术文件(与会计相关资料)等"2.会计引进的消化吸收(1)会计引进的消化"引进消化是研究主体将引进的内容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变成可以被研究对象吸收的过程"研究主体将引进的项目当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对引进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达成对引进内容的消化"消化的节点,是通过系统分析,揭示并理解、掌握引进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是否正确?是否需要改进?¹是什么?揭示并理解、掌握引进内容的理论依据、概念、性质、特征、体系、构成要素、各要素相互关系、模式(模型)、方法、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等;º为什么?揭示并理解、掌握引进内容的形成背景即客观条件、定位、对客观事物发展的作用等;»是否正确?揭示并理解、掌握引进内容在历史形成条件下的正确性,在当代16现实条件下的正确性等;¼是否需要改进?揭示并理解、掌握引进内容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趋势,还需要改进的内容等"½怎样应用?在揭示并理解、掌握引进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实际应用,或按引进内容的要求使用"要重视会计引进的消化,消除引进长期消化不良的现象"(2)会计引进消化的吸收"会计引进消化的吸收是研究主体在引进内容消化的基础上,将消化的内容溶人研究对象的过程"会计引进消化的吸收形式,主要有:¹融合形式"在研究对象包括引进内容时,将引进内容依其消化节点与研究对象的其它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整合,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构成的各要素,分别内含了引进内容的各节点内容"经过融合后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º整合形式"在研究对象包括引进内容时,将引进内容与研究对象的其它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整合,在研究对象系统构成各要素中,包含了相对独立的引进内容的单项要素或多项要素"经过整合后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改进形式"在研究对象只是引进内容时,将引进内容的各消化节点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进"经过改进后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

(二)会计再创新的选择

会计引进在会计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在会计发展初期或转型(模式转变)的初期,对会计引进的要求,重点是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当会计引进的内容能有效地应用,并在普遍引进或大量引进的条件下,对会计引进的要求,应重视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有人认为,会计引进的内容(项目)都是先进的前沿的,不需要再创新,有人更担心再创新不如原有的,还不如不创新"会计引进内容是否要再创新,不能绝对化,凡会计引进的内容都需要再创新,或都不需要再创新,应该根据具体引进内容具体分析,需要再创新的引进内容,就应该再创新"对于会计引进的内容(项目)是否需要再创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实践检验,从不同方面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主要是:先进性"引进的内容在当前是否还具有先进性,如已不具有先进性应该再创新;重要性"引进的内容对于会计发展很重要,为了提高其质量和水平需要再创新;时间性"按需要和标准当前引进的内容一般不需要再创新,早期引进已是长期使用的一般需要再创新;空间性"从某个国家引进的项目(内容),由于该项目与我国实际使用存在较大差异而需要再创新;行业性"引进的内容与行业使用存在较大差异而需要再创新;学科性"引进的内容为适应会计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再创新;理论性"引进的内容为适应提高会计理论水平或发展会计理论而需要再创新;方法性"引进的内容为完善或发展会计方法而需要再创新;实用性"引进的内容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能实际使用而需要再创新;经济性"引进的内容经再创新还有使用价值,可以再创新;已没有继续使用的价值,不需要再创新"根据以上选择的标准对引进内容(项目)进行鉴别后,需要进行综合比较,然后确定需要再创新的引进内容(项目)"会计引进的内容(项目)不是都需要进行再创新,依据会计引进的目的,引进项目分为两类,一类引进的目的是为了直接采用,如引进的外文原版教材,用于双语教学或供教学参考,这不需要再创新;另一类引进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的依据或参考,需要进行再创新"。

(三)会计再创新的形式

会计再创新的新,是相对于原有内容而进行创新的比较"创新的形态,有的是全新的,原来都没有的;有的是对原有的补充,或充实,使其全面;有的是对原有的修订,使其完善;有的是对原有的改正(改错、纠正、订正),使其正确"这些都是新的因素,都是新的表现,是一种再创新"创新的形式及其内容主要表现为:在思想方面,如新观念、新思路、新认识、新观点、新理论、新体系等;在手段方面,如新方法、新程序、新公式、新操作过程、新操作手段、新建议、新措施等;在体制方面,如新规范、新制度、新模式、新管理等"。

三、会计引进再创新的方法、模式与条件

(一)会计引进再创新的方法

在会计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同样是一种创新活动,其基础或前提是对会计引进内容(项目)的消化与吸收,在这种条件下的再创新方法一般有:(l)交叉法"会计引进内容(项目)与其他学科相关内容交叉融合研究而形成具有新内容的会计理论、会计学科或其他会计项目"可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内容交叉研究"(2)移植法"会计引进内容(项目)与移人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研究而形成具有新内容的会计理论、会计学科或其他会计项目"可移人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内容进行研究"(3)整合法"会计引进内容(项目)的消化吸收,对其按照新主题、新体系、新结构或配套内容,经过疏理而形成各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具有新内容的会计理论、会计学科或其他会计项目"(4)改造法"会计引进内容(项目)的消化吸收,对其理论、体系、结构、方法、模式(模型)、准则、制度、体制等,按照新的要求进行改造,而形成具有新内容的比较完善的会计理论、会计学科或其他会计项目"(5)实践法"会计引进内容(项目)的消化吸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进行研究,从而形成具有新内容的会计理论、会计学科、其他会计项目或其他会计项目"(6)综合法"会计引进内容(项目)的消化吸收,同时利用多种方法(如交叉法与移植法)与相关内容结合进行研究,从而形成具有新内容的会计理论、会计学科或其他会计项目"此外,会计引进再创新还可以采用系统法、分析法和其他方法"。

(二)会计引进再创新的模式

会计引进再创新模式按研究主体主要有:1.团队模式"在有些学校、研究机构建有科研团队,当有计划引进会计较大的项目需要再创新时,团队应从引进项目的系统出发,分析其结构建立相应的子系统,按子系统组织研究组,分别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再创新"团队在各子系统再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会计引进项目系统的整体再创新"2.小组模式"当引进会计一般规模项目需要再创新时,成立科研小组,从引进项目的系统出发,分析其结构或需要研究的问题,由研究小组成员分工分别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再创新"研究小组在各成员分工研究再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会计引进项目系统的整体再创新"3.个体模式"当引进会计较小的项目或单一的内容需要再创新时,由研究者个人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再创新"4.联合模式"当有计划引进涉及跨学科、应用性强的会计较大的项目需要再创新时,应以会计学科研究人员为主,联合相关的其他学科研究人员和产业部门研究人员,组成产学研联合的科研团队,从会计引进项目的系统出发,分析其结构建立相应的子系统,按子系统组织研究组,分别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再创新,团队在其再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会计引进项目系统的整体再创新"。

(三)会计再创新的条件

会计创新范文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创新;供给侧改革;发展;对策

一、当下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与瓶颈

管理会计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管理会计作为利用财务资料,并对财务资料进行专业的整理,帮助公司的经济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的重要部门。因此,管理会计的发展整个公司整体的发展前景一脉相承,虽然当下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需不断的完善,在此大环境下,管理会计也存有一定的弊端,需要我们及时整合管理会计资源,更好的推动管理会计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迎合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号召下推动管理会计的供给侧改革。当下,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1.重视财务会计忽略管理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之下,企业家追求企业的经济利润,在财务计算上,过度重视财务会计,对于管理会计存有不重视的心理。在笔者看来会计一方面要求财务人员要用专业的知识来整理、计算、整合公司的财务,即所谓的我们常说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另一方面更要求财务人员要学会记账,即要学会管理账目,从这里可以凸显出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现在大部分的公司往往只有财务会计,却很少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导致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这一现状。2.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与专业知识较低。当下一些企业的管理会计大多由本企业的财务会计担任,对于一些专业的管理会计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全然无知,这显然不利于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现行企业制度的革新下,一些企业积极响应潮流的号召主动推进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在这转型的背后,笔者发现一些企业并未对引进专门的管理会计,对转型的财务会计也并未进行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导致他们的素质低下,在管理会计的岗位上依旧从事着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工作,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专业知识的匮乏成为当下一些企业管理会计的标签。3.尚未建立完备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法律制度。管理会计作为舶来品,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当与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国情相匹配。但当下我国并未建立起完备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且相关的法律法律、司法解释也并未对管理会计这一新兴名词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与法律解释。尚未完备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法律制度成为我国管理会计行业发展的又一瓶颈。如果在现实经济生活实践下,管理会计理论仅仅借助国外的理论,这与我国的特殊国情也是不相符的,因此要亟须加快建立适合经济发展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法律法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1.转变现有观念,重视管理会计的创新。一个企业的效益应更多的追求长远的发展效益,而不应该仅仅追求于当下的经济利润。在现有企业制度之下,企业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在追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同时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也要创新,推动管理会计的创新才能够不断的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更好的为企业的经济预测、经济规划等方面提供专业而准确的指导。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或决策者必须转变现有的重视财务会计忽略管理会计的观念,从根上支持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唯有思想上的改变,才能从行动上注重管理会计。2.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当下一些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与专业知识较低,加强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企业的管理会计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才能够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在今后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上应注重如下几方面:(1)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要组织有关管理会计人员到高校进修,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企业也可以邀请高校的管理会计教授来企业为本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2)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升职业素养。一个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不仅仅要有专业的会计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管理会计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法律知识的学习,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3)对管理会计要有认同感。管理会计人员要对管理会计有着深入的了解,而不应该在管理会计的岗位上想着自己依旧是财务会计。在今后企业要加强对企业管理会计文化的建设与宣传,让每一位会计人员了解企业的管理会计,让他们对管理会计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责任感。3.改善管理会计的创新环境,推动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全面建立。在管理会计的创新上,不应仅仅是从决策上或者预算上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应从公司的管理上影响企业的决策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要着重改善管理会计的创新环境,积极的为管理会计的创新开辟新的道路,企业可采取引进高学历管理会计人才、开展管理会计培训班、让管理会计参与公司的决策事项等措施改善管理会计的环境。此外,我国有关管理会计的理论尚未全面建立。我国是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有关的管理会计理论,不应仅仅依靠国外的管理会计理论,更应该结合我国的特色国情,建立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理论。在推动管理会计的创新上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为此要在现有创新环境下,颁布专门的管理会计法或者出台有关管理会计的司法解释,为管理会计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三、结语

企业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事关企业发展的大计。在当下的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下,推动企业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长远保证。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推进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响应了时代的号角,奏响时代的主旋律。只有国家、企业的全力推动,管理会计的创新才能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会计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才能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全面建立与发展!

作者:李扬 单位:武汉学院

参考文献:

会计创新范文篇5

[论文摘要]会计的创新和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对会计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变革、完善有着决定性的功能。本文透过这些要素变化分析,揭示会计创新的内在联系。

会计环境是左右会计发展的外在因素;而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变化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今会计环境和20世纪相比,已发生诸多变化。在当今环境中,会计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要求关注会计对象中过去曾经疏漏的具体元素;而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同角度引发了会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新问题。所有这些正在推动着会计系统的演变和变革。

会计创新,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和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笔者曾在相关论文中探索了会计创新的内涵和基本取向[1],而本文则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4个方面剖析会计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一、会计环境变化推动会计创新

会计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有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轨迹,而且“遵从”、“趋同”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和所处环境保持“协调”[2]。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3]。而这些具体时空下的“情况和条件”又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会计环境具体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影响会计系统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法规及人文意识等;“微观环境”影响会计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组织形式等。

目前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就财务会计而言,其原则、假设、方法,以及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模式成熟于“工业时代”;就管理会计而言,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会计方法和“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随着“量化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当今社会已步入“后工业时代”,这种时代背景变迁,使会计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无不发生跨越式的变革。

如今会计的宏观环境和“工业时代”相比,呈现出“知识经济”、“全球经济”和“信息经济”等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变化至少在3个方面推动会计创新。第一,会计和企业以外其他单位进行“资金”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发生变化,如电子商务、电子税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变化,要求改变会计现有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传递和输出模式,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第二,当今社会引发了会计对象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对会计提出了更为精准的目标、产生了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所有这些,要求突破现有的会计原则、假设,创新会计计量、确认和会计报告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机制,以便在经营管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功能。第三,当今社会会计工作者规模扩大,素质提高,尤其是会计探究工作者的变化,将助推会计创新。

会计微观环境的变化,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的发展,引发企业生存、竞争的模式变化,促使企业不断兼并扩张,刺激了价值链企业同盟及“虚拟企业”的出现。这些新的趋向,给企业组织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情况,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会计新问题。其次,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刺激了企业流程再造,推动以部门职能分工为基础的管理转化为面向流程的管理;促使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将流程中各项具体分工集成为有机的系统,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之目的。

二、会计目标变化拉动会计创新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发挥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纽带功能。会计目标的变化左右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协同,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再到“目标体系观”,直至现在,仍然在求索之中[4]。

就“决策有用观”而论,如今对决策的认知和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决策有用观”探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遵循“公认会计原则”向企业外部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会计报表。“公认会计原则”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形成了“死板”的标准化信息提供模式。

标准化的会计报告模式,忽略了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反映了在特定技术条件下不能顾及决策个性的思维定式。而如今,决策的非结构性、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为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信息,为不同决策提供不同信息,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传输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向分析,有能力也有必要突破现有的标准化会计报告模式,而依据不同决策需要不同会计信息的客观事实来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报告机制。

尽管“决策有用观”的理念有所突破,但有关“决策有用观”质疑仍然不断,说明这一观点尚存纰漏,仍然无法准确表达现代会计的目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于会计目标熟悉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超越会计仅向企业外部提供信息的思维定式,正视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客观现实。有关“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多数是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通过企业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系来进行探索的。这一思维定式探究的是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包含管理会计的目标,所以,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会计目标。

其次,在准确把握管理会计的基础上,探究会计目标。管理会计是会计方法和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是在追求组织机构的目标中辨认、计量、分析、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管理会计是管理过程的整体组成部分之一”[5],其中“会计”是方法,“管理”是核心。管理会计的管理活动需要企业许多职能部门共同参和,相互合作,并非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这是探索会计目标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再次,对会计目标的探究,应超越“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更是企业管理中量化管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无法得到“管理系统论”、“控制系统论”认可的事实,就说明会计信息系统仅是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能涵盖“会计”的全部。

假如能够拓展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来探究会计目标将会使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也将对会计发展、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三、会计对象变化需要会计创新

会计对象和会计学科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不少学者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学的理论逻辑起点。人们有关会计对象的熟悉,由“财产”、“劳动量”,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熟悉”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6]。

由“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的会计对象观分析,会计对象要素包括摘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6方面的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对象要素的变化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资源”实际意义,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优劣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先进技术”成为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信息资源”的价值备受关注。如此等等的变化不仅对“资产”要素产生影响,而且间接影响其他会计要素。

第二,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以及商业信用形式多样化,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企业的各种责权、债务之间的矛盾,但也使企业和所有者的关系,企业和债权、债务人的关系复杂化,直接引发企业相关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等新问题。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使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和市场呈多环节、多渠道的复杂连接状态。企业全方位受市场左右,放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使企业经营风险估计成为重要课题。此外企业内部物资存储和生产管理的诸多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会计新问题。

尽管从上述3个方面分析,可以熟悉会计对象的变化。然而这种会计对象探究出发点,仍然仅只是停留在“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思维模式,仍然局限在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的职能范围之内。

有关会计对象的探究至少应作3个方面的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统一体的角度探究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完整对象,既包括财务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又包括管理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会计对象应是会计猜测、决策、预算、反映、分析、评价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对象,而不应只是财务会计的对象,仅局限于当前的“会计要素”。

其次,把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子系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探究会计对象,从企业管理需求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向来探究会计对象,而不是仅就会计实践活动探索会计对象。

再次,超越以赢利评价企业经营成败的思维定式,从企业经营所肩负全部责任的角度探究会计对象。企业要向所有者负责,但也应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因此,单以“利润”或“现金净流量”来评判企业经营就很有局限性,因而,会计需要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会计对象”有更丰富的内容。

一旦拓宽了会计对象的探究视野,改变了会计的空间观、时间观,有关会计对象熟悉将会产生突破性的变化,会计的发展将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会计信息新技术加速会计创新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而言,是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的应用、完善和创新,是众多科研工作者艰辛劳动的成果。电子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的影响,也不言而喻。但在理论上,更多的表述是“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的影响”,专项探究会计信息技术和会计理论体系之间关系的理论相对较少。

在此,笔者就会计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体系的影响作以简要梳理。

首先,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催生了新的会计学科(会计信息技术学),改变了会计学的学科体系结构。当前,有关这一新学科的命名,有的称之为“会计电算化”,有的称之为“会计信息系统”,有的称之为“计算机会计学”,但各自探究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差别,其实质探究的是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形成这种同一学科、多种命名的现象的原因众多,但根本原因是忽略了这一新学科本质。

其次,对会计方法、技术理论产生重要影响。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之为方法学、技术学。技术手段由手工转向电子化后,财务会计的技术理论已经发生重要变化。第一,凭证、账簿的功能和意义发生变化,如,记账凭证信息得以扩充、明细账不再依据原始凭证登记、凭证和账簿作为存储会计数据的手段和方法的意义正逐渐消失。第二,淘汰和新技术不相容的理论,如,“账务处理程序”为“数据处理流程模式”取代。第三,派生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所需要的新技术、新方法,如,会计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技术。

再次,引发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发生革命性的改变。有关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可以理解为会计数据处理定式。据此而论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将会在多方面发生变化。第一,会计数据处理将突破单独由会计部门处理定式,代之以企业内多部门参和会计数据处理,即,会计数据库和企业信息数据库集成,成为“共享数据库”,网络成为各部门参和数据处理纽带。第二,“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信息机制受到挑战,“数据源—会计信息加工方法—适合个性需要的信息”将成为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

可见,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会计重构的动力,也是会计创新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杜天宇.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比较[J.会计之友,2007(10,下)摘要:67-68.

[2于玉林.现代会计理论——会计系统论%26#65380;会计信息论和会计控制论[M.北京摘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摘要:32-40.

[3王开田.会计进化论——科技革命和会计管理范式创新[M.北京摘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摘要:20.

[4王胜利.论我国会计目标体系[J.中国农业会计,2005(12)摘要:22-24.

会计创新范文篇6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经济的发展使中职会计专业日臻成熟,为企业的财会管理输送了人才,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科学技术的更新不断加快,中职会计专业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越来越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理念滞后

中职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会计技能,以满足市场中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会计教育并没有在观念上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知识,轻能力,仍旧过分注重灌输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分数,在质量上忽视了学生自身对会计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没有达到实际的会计教学效果。二是教学重心不明,仍将教师的教学作为中心,忽视学习的主体在于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专业课程亟待改善

中职会计专业设置的课程分为两类,会计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就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三成多的课程为公共基础课,其它课时为专业课,这就造成了专业选修课偏少甚至没有,课程比例从而失衡的局面。这种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体现出中职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特色,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参与就业过程的竞争。同时,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在内容上也存在相互重复的现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没有注重主次之分和个体差异,对于每个学生所学习的几乎都一样,严重造成了课时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中职教育承担着向社会企业输送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中职教育对学生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所以,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除了要掌握必备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丰富的会计实践操作经验。但目前中职会计专业中,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多,难以承担实践性教学的任务。由于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只懂理论知识,对实务操作(比如珠算、点钞等)却知之甚少,造成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的操作脱节,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也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关于中职会计教学的创新

1.中职会计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在以文化知识和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而中职会计教学工作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会计工作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具有多变能力的要求。同时,知识产品的出现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吸收新知识和高判断的能力,只有掌握新的会计方法,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抓住风向标。

2.创新中职会计教学方法的思路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合理化。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打破传统,建立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首先,结合中职会计教育的自身特点,坚持市场为导向,转变为以学代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用结合,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其次,要避免重复内容课程的出现,融合各类不同的课程,让学生了解整个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在专业课程方面,设置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最后,中职学校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实习会计培训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关于会计专业的最新消息,了解市场会计动向,增强会计专业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不断更新知识、技能,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基础上,拓展新的知识结构,加快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

(2)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程比重。虽然目前中职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获得实习的机会,但实习的时间却非常少。中职会计专业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量增加实践的课程比例,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大致分为校内模拟实训和社会实践两类,模拟实训是利用教学的有限条件进行课堂实训的一种方法,比如说在会计基础课程中,让学生自己参与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和报表单的制作等,同时还可以强化会计课程中珠算和收银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社会实践主要是开展校企合作,中职应高度重视企业与学校人才的交流,在两者之间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建立双方合作关系,为学生开设社会实践的窗口,为学生创造会计实习的基地。中职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基地,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实务,比如,各种单据的制作、发票的保存、发票与存根的鉴别。通过这些手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3)自主学习,激发创新意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让学生成为会计教学的主体,自己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在学生试讲时,要认真对试讲的过程做好记录,找出学生不足的地方进行事后补充,同时,要随时做好提问的准备。在试讲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比如:凭证填制没有错误,但登记账簿时却出现错误,归纳导致错误出现的情况等等。这样,学生将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主动,大大提高了会计学习的兴趣。

会计创新范文篇7

摘要:文章论述了高校创新型会计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思路,并提出了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具体实施对策,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

一、高校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某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而归纳提炼出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包括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

会计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中的一个分支。会计教学是高等院校的一项中心工作,它是培养创新人才,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渠道。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级会计人才,我们必须把教学领域改革作为切入点和突破点,不断探求创新型的会计教学模式。

二、高校会计教学模式的现实分析

其一,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会计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这种状态。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知识的主宰,是绝对权威。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很难发挥。

其二,教学内容陈旧。我国目前的会计教学内容一般均是把会计作为一种已成定论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提供的是框有固定模式的会计知识,很少教授学生认识各个会计问题底层可能蕴含的经济本质、蕴含的会计理论的争议及可供选择的一系列方法等。

其三,教学手段落后。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会计教学手段仍是以黑板、粉笔以及简单的计算工具和投影设备开展,教学效率较为低下,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其四,知识面狭窄、功底欠扎实。我国现行的会计类专业还普遍存在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理论功底欠扎实及后劲不足等缺陷。学生很难有自由选择学习其他学科的余地,很难将会计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将其他学科的理论运用到本学科中,解决本学科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三、高校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实施对策

1.创新型会计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

(I)设定目标——让学生学会设定目标。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身的需要,从而形成强烈的达标意向,应使学生自己设定目标,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个层面提炼目标,确定学习重点,选择学习方法,为下一步的学习定向。(2)努力发现——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善于设置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比较、动手操作等方式从中寻找疑点,形成疑问,在多问和勤问中产生意外的发现。然后师生一起将诸多的疑问进行梳理、筛选,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为下面的探究做准备。(3)深入探究——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习。这是学生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主要部分,是学生依据目标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创新学习、深入探求的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探究。(4)多元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是为了鉴定,而是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合作与竞争的意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评价可以是学习成果的评价,也可以是学习过程本身的评价,可以随时进行也可以定时进行。(5)积极内化一一让学生学会主动建构。教师应把教学设计与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和主动建构过程相匹配。因此,教师要根据旧知识的增长点及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新的认知结构运用于要解决的新情景之中,通过迁移重组,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以此促进认知结构的内化过程。

2.高校会计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对策

(I)结合会计专业课程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今后,国会计教学方法应当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由课堂讲授的单一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化,由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甚至多向交流转化。应更侧重于启发性、应用性和灵活性方式。为此我们可采用如下一些方法:①启发式提问。在讲授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去思考“会计应该做什么,如何将会计核算过程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结合在一起”等,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大胆的质疑。②讨论式教学。针对一些理论和实务问题,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以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以个人也可以分成小组,准备充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并在与其他人的协作中树立团结合作的精神。③案例教学。选择一些经典的、发生在身边的案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因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④开展社会实践与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训课。通过社会实践或模拟实习,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学会处理在各种变化不定的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学会各种控制风险的技术和手段,可以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⑤采用综合测试的评价方法。为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改革现行的考试办法。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降低期末成绩的份量,并且应特别注意在平时及期末考试时应加大钡9试学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的内容。考试的形式即可以采用闭卷,也可以采用开卷;即可以采用笔试,也可以采用口试或实际操作。

会计创新范文篇8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会计教育;创新

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互联网+”,其宗旨是在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推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实现老行业的升级转型。现阶段,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国经济发展趋势。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过程中,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推动我国数字时展。“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有机结合,能够推动各行各领域的创新与变革。针对高校会计教育,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模式,进一步明确高校会计教育的创新方向。

一、“互联网+大数据”含义

“互联网+”作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正以其独有的方式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大数据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无法使用常规软件工具获得,这就需要大数据与其他工具相结合,促使其更具有决策力和优化能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并不是将互联网和大数据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数据化知识和信息作为重要生产性要素,以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有效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效率、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一系列活动发展。

二、“互联网+大数据”对会计教育影响分析

(一)改变传统会计教育学习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活规则,数据信息又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传统会计教育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的高校会计教育方式主要是在教室内完成,完全由会计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模式,并且会计内容很难得到及时更新,加上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上岗会计工作岗位必须获得一定专业资格证书,这些都要求会计教育学习方式必须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学生除了课堂所学内容,打开电脑,连接网络,方可在网络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并及时更新会计知识。(二)对会计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互联网+大数据”模式要求会计教育工作者,改变教育理念,提升自身教师素质。会计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展要求,不能因循守旧,必须不断进行自身学习,培养符合现阶段企业对会计人员要求的学生。作为当代会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不断更新会计教育方式。高校会计教育管理者也必须转变传统教育管理理念,提高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利用意识,积极建设会计数据网络化,更好地培养高校教师应有的数据处理和运用能力。(三)推动会计教育迅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模式下,会计教育正逐步进行变革,会计教育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会计教育需要数据。会计教育要想更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实现技术突破,对教学实验软件等方面进行及时更新,改变以往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开展“互联网+大数据”模式下教学活动的开展。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必须关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利用,构建符合我国会计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三、高校会计教育创新方向

(一)改变传统会计教育组织方式。“互联网+大数据”模式下会计教育的组织方式可以不再有年级的概念,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转入和跳出,学生完全可以按时学习。每个学生按照培养计划和需要取得的学分,自主学习面授课程和网络课程。未来,高校教与学一系列活动均可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中心,教师在互联网上教授知识,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知识,信息在互联网上非面对面进行流动,以大数据方式留存起来,网络化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展。例如,可以将英语等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借助网络课程来完成,将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安排至与考各种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一致。(二)建设数字化平台的会计教育。构建新的会计教育数字化平台,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教学素养,变革传统的教学形式。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模式,可以突破课堂上的时空限制,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教学手段得以真正成为现实,如“微课”。在数字平台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老师交流,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最高限度,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能够及时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同时,教师不再站在讲台上灌输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思维。(三)“因材施教”进行会计教育。教育的内涵和规律要求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对于会计教育,正是体现了会计教育的真谛,明确了会计教育的本质。由于高校有限的师资力量,传统会计教育模式下的因材施教并不能惠及每一位学生。基于连接网络和数字化特征的“互联网+大数据”模式,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检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水平和状态,针对性的推送学习方案,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实时掌握个体学习整个过程,逐个分析个体的学习特征及学习效果,从而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匹配自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场景等,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发展,达到因材施教目标。(四)提升会计教育学位价值。现阶段,高校仍以大学生以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宣告毕业,并没有真正改变高校教育的实质。未来“互联网+大数据”模式下的大学,从技术到组织形式,都会有不断演化的以获取各种资格证书等形式的大学出现。高校应转向能力导向的资格证书教育,这样的学位或许根本不再要求传统的课堂学习,但却更注重能力的表现。大学真正根本性的转折点只会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大学可以不再颁发学位,而是以一种能力表现的方式来认证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层次。用人单位确定出的各类能力要求的岗位,大学可以基于此制定出各类能力的标准,以此为据进行认证考核并颁发证书。

四、结语

“互联网+大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数据化知识和信息作为重要生产性要素,以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有效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效率、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一系列活动发展。高校会计教育在“互联网+大数据”模式下,应当转变传统会计教育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学习会计理论知识,培养高校教师数据处理和运用能力,推动会计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高校会计教育需要改变传统会计教育组织方式,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融合教学;构建数字化网络平台,体现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会计教育方式;基于连接网络和数据,实现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高校会计教育以学生能力为标准,培养符合用人单位各类岗位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侯贺,李克宝,郑伟,马林.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教育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8(1).

[2]李伟,李艳鹤.“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会计理论创新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7(18).

[3]龚玲.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知识经济,2016(4).

[4]陈娟英.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5(14).

[5]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

[6]李艳琴.浅谈大数据时代下的会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J].商业经济,2014(10).

[7]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

会计创新范文篇9

会计确认是将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体财务报表的过程。(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第221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的信息,要符合四个基本条件,并应在效益大于成本及重要性两个前提下予以确认。其标准是:

(一)定义,项目要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

(二)可计量性,具有一个相关的可计量性,足以可靠地予以计量;

(三)有关信息在用户决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可靠性,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

这些标准是现代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得以运行的有力保障,凡符合标准的信息被确认为相应的会计要素并纳入财务报表中;不能完全满足上述标准的信息则被摒弃在财务报表之外。这些标准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度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很多人对其固有的局限性提出了质疑。美国证券交易会(SEC)委员StevenM.H.Wallman认为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存在如下局限性:〔StevenM.H.wallman.ThefutureofAccountingandFinancialReportingPartTwo:ThecolorizedApproach.AccountingHorizons,1996;June:138—148〕第一,那些潜在的相关项目由于不符合确认标准而被忽略(通常是由于可靠性原因);第二,由于计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越来越无用的项目却依然包含在报表当中;第三,人们并不总是清楚为什么一些信息包含在财务报表当中,而其他信息则被排除在报表之外。近二十年来企业经营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进一步加剧了上述局限性,传统确认模式下所生成的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受到越来越多使用者的批评,会计确认模式面临创新的压力与挑战。

二、会计确认的创新模式

Wallman在《会计与财务报告的未来之二:多彩的方法》(ThefutureofAccountingandFinancialReportingPartTwo:ThecolorizedApproach)文中,对会计确认标准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会计确认标准的选择应建立在为用户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上,其焦点应在于一个项目是否为企业财务披露的一部分,而不是该项目是否在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他将原有的单一标准扩展成为一个具有多层次内在结构的会计确认标准体系,其基本构成如下:

第一层次,满足现有确认标准的项目。满足现有确认标准的项目必然是企业最相关、也最为可靠的信息,因此,该标准所确认的信息构成了财务报告最核心的部分——财务报表。

第二层次,可能存在可靠性问题的项目。包括总体满足现有确认标准,但由于可靠性不足而被排除在核心财务报表之外的项目:

(一)研究开发费用、广告支出等。按照现行会计惯例这些项目发生时即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事实上这些项目通常会形成资产(它们可以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未来利益,否则企业不会进行此类的投资)从而满足现行确认标准的第一项条件(定义标准)。由于企业必须不断地对来自于研究开发以及广告方面的产出进行评估,从而表明这些活动所带来的未来利益是可计量的。此外,大多数的信息用户不会对这些项目的相关性提出质疑。但将这些支出作为资产确认的主要困难在于其可靠性,因为它们预期的未来价值很难准确地确定,支出的耗用过程通常与其他资产的使用交织在一起,从而无法满足可核实性以及中立性的要求。通过在核心层之外设立一个新的层次将其确认,一方面凸现了它与核心层所确认信息在可靠性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另一方面为这些项目资本化或予以恰当计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品牌、企业长期累积的无形价值以及花费在顾客满意度上的支出等。这些项目同样由于信息的不可靠性,现行会计惯例拒绝将其作为资产项目予以确认。然而,等到完全可靠再确认时,有关的信息已经过时而使其相关性消失殆尽,因此,在核心层之外建立一个新的层次,并将该层次的标准界定为那些具有相关性但也许可靠性稍逊的信息。那些内生于企业(如品牌)的资产在现行标准下是不予确认的,因此也就意味着它们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价值为零。虽然很难准确地确定品牌的价值,但可以十分确信的是,零几乎总是错误的答案,这便是将此类项目予以确认的现实经济意义所在。

第三层次,可能存在可靠性和定义双重问题的项目。有些行业,顾客满意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可计量性,同时也是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具有可靠性的特征。另外,顾客满意度与品牌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也符合资产定义的标准,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并非如此,当顾客满意度是以调查的评价形式表示,或者它不与某一特定品牌相关而是与雇员的服务联系在一起时,就很难界定将其确认为资产项目。无论如何,顾客满意度的信息对于任何一类信息用户都具有较高的决策参考价值,因此,应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将其从第二层次中分离出来,作为单独的一个层次列示。

第四层次,不符合要素定义标准的项目。该层次所包含的项目为那些满足可计量性、可靠性以及相关性标准,但很明显不符合财务报表要素定义标准的项目。其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风险计量实践(RiskMeasurementPractices)。当前,企业关注的焦点在于风险管理,风险灵敏度分析必然与企业和财务报表的用户相关。同样地,尽管还不能完全排除怀疑的成分,但基于定量分析的风险测试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可计量性和可靠性的标准,特别是当企业在运用风险计量技术方面获得较多的经验时,情况更是如此。除了那些开发风险测试项目的企业以外,通常风险分析不能满足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或权益要素的定义特征;而且,这类方法通常所传递的信息是已确认或未被确认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敏感度信息的假设性变动,而不是真实性变动。因此,将这类信息单独反映一方面可以向市场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好地描述完全符合现行确认标准项目的特征。除了风险计量实践之外,前瞻性信息也属于这一类型。

第五层次,存在定义、可靠性以及可计量性问题的项目。包括不符合财务报表要素定义的标准,同时又不能可靠计量的项目,如企业持续经营的价值、企业的智力资本以及企业训练有素的劳动力价值。这些项目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如企业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即使企业在其训练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其熟练的劳动技能归劳动者本人所有,而并不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对这些项目价值的估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易审计,并且也许只存在于某一特定的行业而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这些项目的计量通常不满足可靠性的标准。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这些项目对企业最终的经营收益的贡献额越来越大,将其从会计信息中剔除的作法显然不妥。Wallman在其构想的会计确认新模式中将这一项目作为第五层次予以确认,同时为了提高该项目的可靠性,对其所采用的计价方法应给予适当的限制。

三、对创新模式的鉴证与评价

对创新模式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鉴证,则以上构想只能停留于理论范畴。但这一具有多层次内在结构的会计确认模式可以得到有效的鉴证:首先,鉴证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既可以是对会计信息的全面审计,也可以是局部审计,甚至是对信息进行相应的评述。对于处于核心层的会计信息,审计师可以实施全面鉴证,而对于处于核心层以外各层的会计信息,则可以分别采用局部鉴证或对信息进行相应评述的方式进行。其次,鉴证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会计信息的价值,还可以是对管理层所应用的价值评估程序的鉴证,即便有一些项目审计师无法对其最终的结果作出鉴证,但却可能对管理层所应用的价值评估程序进行准确的判断。

会计创新范文篇10

关键词:经济发展;会计管理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发展,我国企业在面临这种社会背景下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挑战以及发展壮大的机会。我国企业要想将挑战转变成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管理制度是有一定的要求,其中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会计制度管理来说,其会计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因为,企业的大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会计管理制度来解决。所以,会计制度的创新是关系着企业是否能够在市场经济中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创新的原因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在进行创新时,会受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会计管理体系及企业外部环境对会计管理体制等内外两点因素影响。(一)内部原因。从会计管理体制的内部原因上来看,会计管理体系的变化对企业的现有资产的价值及相应的股权方面对关乎企业命运的重要部分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传统的会计管理体制是一种两权体制,一旦一方发生变动,就会对企业的具体管理发生很大的影响。而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一种三权分立的制度,互相监督,共同管理。通过这种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的管理企业,还可以平衡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二)外部原因。从企业的传统管理制度上来看,对于影响会计管理体制创新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国家拥有的总资产管理不严导致资产严重流失的原因。作为企业来说,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对其有着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的会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导致企业的监管及审计力度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在某些方面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进而给国家的总资产造成严重的流失问题[1]。第二,由于传统的会计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在制定相应的会计管理制度的时候,出现对会计监督不到位的情况,这在无形之间给了某些会计一个可以徇私舞弊的机会。因此会导致企业和会计之间的关系出现空前紧张的现象。第三,传统的会计管理制度因为并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因此在对会计的具体规范和证券市场上出现一定的违和问题。而且,传统的会计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人员的依赖性过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影响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还会对企业的总体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创新的模式分析

要想对会计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必定是建立在传统的会计管理制度之上。我国管理会计制度的有关部门在完善会计制度的同时,还要结合之前实行效果较好的会计管理中的制度,来制定出更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目前来看,在我国的会计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进行相关制度创新的时候也要对其进行完善。首先,在对会计管理体系创新时,要将我国的基本经济发展趋势及企业关于会计管理的相关制度考虑到制度中去。其次,在进行会计管理制度的创新中,要切实考虑企业管理者的经济利益,从根本上避免企业拥有者缺失其应有的权力。最后,在进行创新时,要针对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制定一套成熟的赏罚制度、而且会计管理体系要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在进行会计管理体系创新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减相关管理部门,从而保证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更好的发挥其存在的价值。会计管理体系的创新是一个十分巨大及复杂的过程,从实际上来看,其具有一定的繁琐性、从理论上看,虽然国外有一些相关的经验,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足,所以我国并不能直接进行运用。我国在结合一系列问题后,总结出一些几个关于会计管理体系创新的模式。(一)会计委派制模式。会计为派制模式是指国家相关部门对会计专业人员进行直接的领导与管理的一个模式,该模式是由国家部门或者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统一指派、罢免及管理[2]。相应的会计人员的薪金福利待遇等都由其负责制定管理。这样一来,可以保证会计相关人员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切实以国家及企业的利益为前提,可以真实的反映其所在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变化,这种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这种制度会导致会计和企业具有较大的独立性,由此一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计职能的发挥,而正因为这种独立性,会在某些时候导致会计相关人员并不会考虑企业的实际利益,从而导致会计制度在企业的发展管理中起不到实质的作用。(二)财务总监模式。财务总监又称CFO,此制度模式和委派模式不同的是,此制度下的会计人员是由企业拥有者直接任命,这种模式下的企业财产和企业的经营权利是分开的形式,而且此模式下的关于会计人员是具有比较大的权力,其可以参加到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中去,还具有组织和监督企业日常经营关于财务活动的权力。当然,能成为企业的财务总监,其自身的财务、金融知识及对国家会计制度的了解必然是达到了其他会计人员所不具备的程度。同时,企业设立该职位,也代表着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企业的财务总监是一个公司的核心人物,其一举一动皆影响着公司的全局发展。经过时间的证明会发现这种模式是满足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的要求,因为不管是从管理还是监督的角度来看,财务总监制度既可以站在企业的角度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又能简化会计委派制的工作内容。(三)稽察特派员模式。稽察特派员制度是一种新的监督制度,全称是国务院的国有企业稽察特派员,其作为国家特意针对国有重点企业设置的一个岗位,具有比较大的权力[3]。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管理和检查国有企业中重点企业的具体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并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对企业和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作出一个简单的评价,而且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可以针对企业管理者的赏罚任免提出一些意见。稽察特派员一般是由五个工作人员组成,之中稽察特派岗位由一人负责,助理四个人,其中在助理的四个人中会有一个人兼任办事处的主任,而对于助理这四个人大多是由国家财政、相关银行、认识管理、审计、监察及管理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等专业部门挑选出来。其组成的稽察特派员办事处大多只负责五个国有重点企业的日常监督工作。

三、创新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通过对以上三种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三种模式中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在进行日常运用中,可以针对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来做出一些调整。例如,对于一些国有大型企业之中的重点企业,可以适当的采用稽察特派员制度,因为其属于总会计师直接任命,会有一些普通会计人员所不具有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这种制度与国有企业实际发展相结合可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另外在一些属于国有企业但不重点的企业之中,可以将财务总监制度与其相结合,其既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又可以将企业的资金在国家的掌握之中,这对于企业和国家来说,是比较值得推广和运用的制度。

四、结语

企业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会计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发展中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存在。因此要想保证国家经济可以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保证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是能够达到企业和国家发展的要求。而且,国家在进行相关的会计管理体制创新中,一定要将企业自身实际状况与国家经济相结合。只有这样,在这个市场经济高速运转的时代才能站住脚跟,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另外,相信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会计管理体系也会变得越来越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玉玲.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其实现选择[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12):228.

[2]李大安.论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及其现实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5,21(0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