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2:12:51

环境信息化

环境信息化范文篇1

关键词: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信息技术

随着现在各类企业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控制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自己的需求,因此国内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相对较缓慢的问题受到了一些重视。为了能够更高的以会计信息系统作为财务会计的技术支柱,进一步更有利的发挥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1中小企业中会计信息系统的现状

在国内外大多数企业中,会计信息系统引发的难题仍受各方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这些难题尚未完全解决,仍困扰着全球大多数企业。基于网络数据大力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已紧跟时代的步伐,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国产软件系统的研发能力及产品市场占有量也逐步提升。但由于我国计算机革命相对滞后,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应用不如国外发达国家全面,差距依然存在。

1.1国外中小企业中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目前,经济全球化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经济一体化的大浪潮中,要求政府统筹兼顾,协调一致地发展[1]。在国外,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措施始于20世纪中期,科技革命和网络全球化使会计电算化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企业智能化程度也日趋加深,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研发方向也从单调的会计电算化纵深发展逐步向开发出综合管理型一体化软件系统所迁移。会计信息系统更注重于用户体验度、内部控制及风险管控,从运营管理、财务核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这几大模块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以此促使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这一终极目标。

1.2国内中小企业中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在国内,国产会计信息系统偏向于对功能模式的探索与开发。大多数情况下,多功能往往造成该系统无法极速汇集,极有可能会引发计算代码的频繁失误或使用过程的中止,这是国产信息系统的软肋之一。究其根本,会计信息系统科研后期建设费用较高,企业在后期布局时行动迟缓,并未正确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从近年来的资料显示,一方面,这些先进的科研项目,我国尚处于应用初级水平,综合型一体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尚未完善。绝大部分企业依旧追求单一利益,忽视管理效益,比如过度注重核算型软件系统或ERP系统;另一方面,有些中小企业底子薄,自主研发会计信息系统能力不够,频繁依附大公司软件系统,但公司业务往往无法全部套用,无核心技术,公司利益掌握在他人手中,大公司或外资企业过度垄断资源,资源共享化低,为求自保,唯有向大型运营商支付巨额管理费来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2]。目前,国内经济发展不协调,地区差异大,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会计电算化的局部性。企业应该积极做好应对各类风险的准备,以此来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这足以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重新构筑企业管理系统,焕发企业新的活力。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集思广益,消除区域化,争取均衡发展。

2信息化企业环境变迁下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2.1网络信息环境下,信息数据不安全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变化多端,资源共享。因此,防范财务数据不安全是企业不容忽视的责任。目前,软件研发注重功利性的功能开发,间接轻视软件风险管控的重要性,一旦数据信息泄露,对整个公司的价值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针对网络安全,会计信息系统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以下两点:①应用软件本身所携带风险。每一件产品并非尽善尽美的,系统管理员数据形式录入原始凭证,将大量财务数据整理、储存在一个个微型数据库中,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但在一个开放的操作环境中,管理员稍有不慎,便遭受网络攻击,网络黑客以计算机为载体,违法违规操作,盗取企业内部资料并趁机植入病毒,造成系统瘫痪,财务数据大规模流失。这种恶劣行为值得每一位系统开发者及操作者警醒。②会计人员的安全防范。会计人员经手财务数据管理,不法分子存在为哄抬股价,借机利诱企业工作者,贩卖内幕消息,网上散布谣言,炒作企业财务报表,大量敛财的行为,这给股东和中小投资者带来了惨重的损失。

2.2会计意识淡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实施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在我国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是分阶段、逐步逐级实施的。①初级阶段。初期,企业急需专业人员,财务部门临危受命,采取“既不浪费财会名额,又不额外聘请”措施,简称为“自我转化”模式。绝大部分企业,贪图近利,组织就地改组,将专业知识丰富,财会技能高超的老员工,专人组织定期培训,进行简单测评合格后,仓促担任起会计电算化技术人员,短期内完善了科技储备。由此掌握基本计算机能力和会计电算化技能,以此完成基础会计电算化建设。这样做的弊端在随后的企业科技发展中后期体现得淋漓尽致。②中后期阶段。在中后期,无专业人才储备,老员工年龄大,无法与时俱进,不符合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水准,从业经验丰富但学习能力低,应用系统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老员工对计算机认识欠缺,经常操作失误。系统故障时,这足以耽误工作,需长期向开发商支付不必要的维修费用。长此以往,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进一步反映出企业制订发展规划时不重视公司财务的恶果。

3信息化企业环境变迁下会计信息系统构建思路

3.1改造升级,保护财务数据安全

为了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综合实力,企业应立即着手软件改造升级工作,以此保护财务数据安全[3]。①增强自我安全意识。首先,企业应积极控制内部审计职能,不定期统计调研各部门业务工作,组织风险防范安全工作会议,增强企业员工自我安全意识。此外,规范化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手册。系列软件的账密交由专人管理,建立监督协查小组,依法审查会计信息化流程。未经财务部门及相关领导层层审核盖章,不得随意更改权限。②升级自我系统。企业应着手升级自我系统,定期检查系统漏洞,并开发出对待纸质原始凭证等均设置防伪识别功能的技术。采用多重口令登录系统,在操作系统工作时禁止打开任何来历不明的链接和电子邮件。以工作状态严禁访问互联网进行自我业务处理。

3.2聚焦会计信息管理,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会计工作人员对于公司而言,标志着该公司财务水平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在财务这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待会计人员的相关部分,应注重于制定实质的管理制度,切忌以松散的姿态去管理整个团队。有时,鉴于电脑录入原始数据的局限性,会计业务系统自动生成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等会计报表极易发生障碍,操作人员需征求每一笔会计业务的权限方可检查错误,核对事项极其麻烦。①积极有效地建立健全合格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对待招聘工作,应倾向于以实操能力与基础知识水平为主,勿以学历高低作为体现人才价值的根本标准。新人通过多种有机培养进行系统有效的培养,确保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持《初级会计资格证》有序上岗。企业会计意识淡薄,唯学校论,理论知识丰富,但工作水平薄弱,会计实操能力差,数据分析技能严重不足,人力资源忽视了人才的真实水准。企业需强调人才教育,努力为员工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②精准把握会计信息化风向标。当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需要不断升级完善方可正常使用,冗长的费用机制给企业增添了不少额外负担。同时,除升级付费外,维修也引发了不少矛盾。因此,从事会计信息管理,需时常关注国内外会计工作实时变化,并提前做出应对策略,有条不紊、沉着冷静地应对每一次企业会计信息化改革,积极开展会计信息系统更新换代工作。

4结论

在信息环境变迁下,实施改造升级是解决会计信息系统难题的首要任务。企业应响应国家相关会计制度改革,建立安全可靠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营管理模式。针对数据泄露、病毒感染等弱点,规范化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手册,设计协查监督小组,定期检查业务流程操作过程。制定相关会计操作规则,工作状态下严禁访问其他网站处理个人业务。此外,解析企业会计意识淡薄,人员素质较低的真实原因。推进会计人员年轻化、全能化建设,注重实践能力,不以学历作为认证人才的唯一标准。定期组织风险防范安全座谈会,梳理出当前相关网络安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科技软实力。最后,企业应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建设,不以粉饰报表来博取投资者的眼球。突破国外垄断,稳定应对严以律己,设置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建忠.网络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与防范之网[J].财会学习,2018(26):106-107.

[2]王星亚.基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研究[J].纳税,2019,13(05):130-130.

环境信息化范文篇2

关键词:环境保护;信息化;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环境信息化已逐渐成为强化环境监管,把控环境态势,推动生态问题有效解决,提升环境管理和决策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1环境信息化发展情况

(1)顶层设计日趋完善,数据库管理系统初具规模。近年来,各地已基本建立了信息化机构队伍,完成了包含各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库建设,基本构建了环保大数据库,使信息化进一步向多指标、多维度纵深发展。(2)数据采集能力增强,统筹力和指挥力显著提高。环境信息化一改传统环境监管模式和数据采集模式,实现了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目前,环境信息数据采集能力不断增强,已逐步建立集饮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污染源、机动车尾气、辐射环境、危险废物和应急风险源等各子系统的共享系统,尤其是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声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得到质的飞跃,生态环境现代化监管水平、环保统筹力和指挥力提高显著。(3)政府服务高效,环境实现共治。互联网使政府服务公众的渠道更加便捷、规范、高效,也为公众参与环保工作搭建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形成环境共治局面,既体现了公开性、权威性,又能宣传环保,使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形成全民环保的合力。

2环境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整体规划缺位,出现“信息孤岛”。环境保护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内部各部门的系统开发缺少整体规划,各系统自成体系,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系统异构,导致无法实现数据的整合和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浪费了物力财力人力,也导致了信息化建设系统混乱,难以发挥系统的实际效果。(2)环境信息化系统脱离部门实际,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较慢。一些系统集成供应商提供的系统软件版本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实际脱节,与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不相配套,背离了信息化建设的初衷。从监测点位的布设、监测监控软硬件的调试到系统正式投运发挥效果,需要论证和考虑的因素较多,时间周期较长,导致了信息化建设效率低下,阻碍了信息化建设步伐。(3)信息系统亟需完善各规章项制度,需要配备专业的人才队伍。信息系统涉及到服务器、网络及操作系统方面的很多新知识、新技术,必须要完善各项制度并加强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工作人员如不熟悉相关技术,即使面对小小的系统故障也会束手无策,最后只能掏钱请人维护,这无疑会加大信息系统的运行成本。(4)数据分析能力较弱,数据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部门工作人员仅仅停留在对数据的简单存储和统计汇总,对数据的应用范围、应用模式探索和研究较少,缺乏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对数据价值的挖掘应用。信息技术的最大的安全隐患是数据安全问题。目前来看,环境保护部门数据安全防护体系能力不足,缺乏对新的信息安全风险的有效应对,数据安全受到一定威胁。

3对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顺应“大数据”趋势,提高信息化质量。如今“信息化”+“大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数据”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因此,在提升环境信息化建设时,要提高对这些交叉学科的研究力度,并结合“大数据”背景,更深层次地推进跨行业的信息共享,提高环境信息建设的质量。(2)整合资源,实现共享。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资源共享,实现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监管等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实现环保系统一数多用、数据统一、开放共享的环境数据信息体系,同时,要进一步发挥数据采集、网络通讯、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操作系统等诸多子系统的功能,实现各子系统的有机统一。(3)加大数据应用范围,增加数据意义。应用是信息化的灵魂和初衷,应积极探索和参与数据的应用创新工作,通过信息管理业务创新和社会应用创新,积极探索和挖掘信息数据的应用范围,充分发挥信息数据的潜在价值。(4)加强安全体系能力建设,维护信息数据安全。信息化最大的安全隐患是数据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体系软硬件的防护能力,用强力的信息安全体系防护能力作为网络安全的护盾,确保数据安全。(5)完善制度,强化队伍。要使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整体有效运行,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和专业人才队伍来支撑。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工作流程监管,制定行为及操作准则,提升整个信息化系统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对不同应用层面的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强化信息化工作队伍的能力建设。

4结语

综上,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信息化、数字化作为环境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对环境进行预测性分析、环境形势综合研判、环境容量与承载力分析、环境风险预测预警,提供了有效全面的数据支撑;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重点政策制定、规划计划编制、应急响应指挥等工作提供了科学高效的决策依据。在环境信息化建设中,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协作沟通,提前全盘谋划,减少浪费,不走或少走弯路,尽快打造出信息化这根坚强的“中枢神经系统”,实现信息化“四两拨千斤”的功能,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宋铁栋.中国环境信息化技术方案精选[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8.

环境信息化范文篇3

关键词: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必要性;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变革,推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生态环境的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大数据平台基础上的,充分地发挥了大数据技术的优越性,可以实现对基层生态环境工程的智能化监测,并将海量的信息整合起来,利用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实现数据的精准分析,然后将生态环境的数据资源挖掘与整合。同时,在生态环境的分析与评价方面,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实现对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物种多样性等多方面的评价,是生态环境管理及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性问题,吻合直接影响到了生态数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成为了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当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1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基层生态环境的信息化建设与我国“数字强国”的发展理念相吻合,为我国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从基层生态环境构建上来看,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而这些优势也是必须要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动力。1)可以为基层生态环境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提升信息获取的精准性,用精准的数据开展生态管理工作,为基层生态决策提供支持。而且信息化系统所获取到的精准数据,可以对环境行政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对推动基层生态环境管理精准化的实现十分有利。2)促进生态环境预警能力的提升。信息化建设当中的智能性系统,可以对基层生态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分析,并对环境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问题进行预警,为工作人员提供准备时间,提升风险防范效率。3)深化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能力。在信息化下,大数据技术当中的可视化共享,可以将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便于系统对环境的健康风险进行及时的预判,对健康的临界点以及风险可能持续的时间进行判断,为风险防范赢得更多的时间。4)促使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功能的提升。信息化建设下,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理念及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化技术方式逐渐取代了人工工作,大数据的支撑下,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可以实现网络公开,而网络办公、综合性服务通道的开启等,构建了高质量的服务体系,极大地实现了数据资源的高效共享,提升了公众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基层生态环境信息的作用

生态环境中的大数据技术主要分为地面监测、卫星监测、地理信息、社统信息以及其他的数据信息。其中,地面监测数据主要是利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获取的,主要包括对环境、污染源、地表水水质、土壤的监测等。此种方式与其他方式的差异之处在于其具有随机性和即时性的特征,而且这些信息可以很好地提升生态系统管理的效率,对于发挥生态健康系统的效用、提升生态系统的监测质量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当中,对于环境信息的统计、对于污染源的统计、对于环境的审批、污染学科、化学物品、固体废物等都有专门的数据,这些都是生态环境大数据中的基础性数据,可以利用这些进行数据分析平台的构建,据此对环境的承受能力、环境的质量等进行判断,然后根据研判的结果对环境污染进行相应的预测与预防,以提升整个环境管理系统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存在的问题

3.1在信息传入方面,系统缺乏统一性。基层生态环境的数据信息是非常多样化的,而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传输需要有相应的传输系统,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各个系统还处于各自独立传输运行的处境当中。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和复杂性,需要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统一的业务系统,然后各个地方进行政府一体化平台的开发。基层生态环境部门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业务系统,这样就无法很好地发挥协调组织、系统监控和决策支撑的作用。3.2各自为营,数据孤岛逐渐形成。我国各个地区的环保系统都是根据地区划分的,各自为营,各自的监控系统也都是为自己地区的政府服务的,相互之间很少进行交流与共享,而很多数据也只是进行一次性的应用,数据资源没有被高效地利用起来,这些数据就逐渐变成了孤岛。而大量的基层生态环境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于系统内部,只是通过检索和统计的方式呈现出来,无法给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更有深度的辅助。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不畅通、各领域和各层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都是影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3.3技能型人才不足。在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当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只有保证人才具有专业性、技能性,才能够更好地胜任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需求,才能够更好地推进技术与管理工作的开展。但是目前,技能型人才的缺失是主要问题,也是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进入瓶颈期的重要原因。所以,提高人才的专业性、服务性、法务性素质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日益复杂的基层生态环境建设需求。3.4管理较为低效。上述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系统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系统的不统一、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在信息的采集与利用、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方面也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而产生此种情况主要与管理的忽视、管理制度落实低效性有直接关系。

4具体策略探究

4.1高效整合数据信息,统筹管理信息化项目。从当前的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应对信息和数据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加强生态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建立起从国家到各省市县为一体的四级环境信息化管理体系,逐渐解决生态环境信息管理断带的问题,利用信息直通车来保证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具有非常直观的特点,所以要打造出从监测到监视到控制为一体的量化式管理体系,将基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增强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的分析与预警能力。同时,还可以实施基于GIS技术的移动GIS体系结构,通过模块化管理的方式,对基层生态环境信息进行监测,为用户提供便利。该系统在应用中可以与智能终端设备进行连接,比如智能手机、车载终端等,具体实施如图1所示。4.2明确划分权利义务,促进数据资源的优化共享。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以基础数据作为根本的,并在系统内部实现了资源的高度整合和集中性的应用,同时还会对数据信息进行实时性和动态化的更新,建立起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环境污染治理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以及辐射监管生态基础数据库等。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优化与共享,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将企业内部的各项数据和互联网联系到一起,形成数据资源共享中心,实现数据的互通有无。4.3扩大资金投入比例,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质量。在县或区内开通生态环境电子政务办公平台,推进生态环境管理的网络化建设,实施政务公开,对行政权力进行约束,建立起一站式的服务平台,为基层生态环境的信息化建设提供高效的平台,将公共服务的数据与互联网联系到一起,不断促进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4.4加强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建立垂直的管理部门,从机构到人员设置到经费以及基础设施配备等方面入手,建立起市县两级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另外,还要加强专业性和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并重视人才素质的提升,更好地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5结语

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大数据时代下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必然选择,对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环境管理及决策水平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见,加强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把握重点,掌握趋势,形成现代化、智能化的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更加有利于基层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臧宇建.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13):144-145.

[2]刘彦丰.创新观念探索农机推广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6(11):30.

[3]魏勇.昭苏县农村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5.

环境信息化范文篇4

一,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有利条件。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基础,开发应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或改进决策管理的历史性进程。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力量。充分认识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在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当中的重要作用,对驾驭信息化,以信息化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信息化正在全球范围内向更深的层次、更广泛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作为生产的要素,进入再生产的全过程,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推动传统经济向新兴经济的转型,信息化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发达国家充分把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深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美国实现从“笼子上的国家”到“网络上的国家”的重大转变,欧盟完成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整体转型,日本实施从工业化赶超到信息化赶超的战略转化。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作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环境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采取有力的措施,深入加以推进,对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二)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机关的重要手段。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政府的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电子政务作为环境信息的重要领域之一,承担着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通过电子政务这个载体推行网上办事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环境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既开辟了新的为社会服务的途径,也便于广大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目前环境部门政务公开等领域还不够广泛,网上办事的能力还不够强,服务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环保工作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对推行电子政务创造更好的条件,有利于提高环境服务网络化办事便捷化程度,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建设更加高效、规范、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三)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决策和提升监管效能的基本保证。环境问题是世界问题的复杂体,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环境利益冲突、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一个多层次、多纬度、多视角的复杂问题。从经济角度看,涉及三次产业的各行各业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从社会角度看,涉及行政机关、学校教育、科研院所和家庭生活的多个方面;从技术角度看,涉及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学科领域;从业务管理角度看,涉及到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环境监测、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执法监督等业务的管理;从人文角度看,涉及生态文化和伦理道德;从国际角度看,涉及国际政治、国际贸易、国家外交和国家安全等等。环境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任凭原有的人工模式势必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只有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的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实践证明,环境信息化是环境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覆盖环境各个领域的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是环境管理决策的基本保障。离开环境信息化,势必影响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制约环境监管的效能和水平。

(四)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等一系列崭新的理念,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定位,给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环境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努力,环境信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先后制定了“九五”、“十五”、“十一五”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等文件;二是组织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环境信息机构;三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有较大的发展,已经初步建成涵盖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环境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保局和五个计划单列市的环保局,广域网络性,除西藏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环保厅和多数地级市环保局都已建立门户网站和局域网办公系统;四是环境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形成一定的规模,组织开发了环评质量的监测、污染源的监控、环境应急管理、排污收费、污染投诉、建设项目的审批、核与辐射管理等一批业务应用系统。

所有这一切为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有力条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不够重视,环境信息化工作还存在着边缘化的倾向,工作机制不顺,统筹协调不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突出,数据资源不能共享,基础能力薄弱,网络覆盖面不足,传输能力偏低,机构队伍不够健全,全国还有三分之二的市级环保局、环保部门没有信息中心,整个系统的人员不足千人,对这些问题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创造条件,尽快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明确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定位和目标任务。

环境信息化建设要始终紧紧围绕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服务和推动环保事业的科学化发展,为环保优化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提供更好的平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环境保护的中心工作,实施信息强环保的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与环境保护业务工作相融合,以信息网络设施和能力建设为基础,以环境保护电子政务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效能为核心,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全面整合、广泛共享和充分运用环境信息资源,提升环境保护监管系统的信息化水平,构建先进完备的数字环保体系,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提供坚实的保障。

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建立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合理顺畅的工作机制,环境信息网络覆盖全国,环境信息基础设施整体完善,环境信息化与环境业务紧密融合,重点核心业务全面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广泛共享,环境信息服务覆盖环保业务的全流程,实现环境业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化、信息服务规范化,基本构建数字环保的体系。

要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实现环境信息化的四个转变,着力强化“三种能力”,完善“三个体系”,抓好“一个重点工程”。

第一,实现四个转变,继续深化和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一是从重环境管理业务建设、轻环境管理信息化向环境管理业务建设与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建设并重转变。在这样一个先进的监测体系和完备的执法体系的同时,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二是从环境管理业务与环境信息化脱节分离向环境管理业务和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转变,加快实现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三是从各业务板块支撑体系向整体推进和业务协同转变,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更好地兼顾和统筹环境管理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四是从数据重复采集不能共享向环境信息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数据共享转移,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强化三种能力,进一步提高推进环境信息化的水平。一是强化统筹规划的能力,即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局,确保环境信息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使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二是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网络设施,扩大网络覆盖的范围,提高信息化的传输能力,丰富采集内容,增强采集的实效,提高系统利用效果,满足环境管理业务应用的信息需要和需求;三是强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建设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互通平台,形成统一管理、分布储存、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工作布局。

第三,完善三个体系,不断健全环境信息化服务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业务应用信息体系,实施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工程,促进信息化与环境管理核心业务的融合,推进各业务应用板块的优化和协同,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二是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加强标准规范的先导和基础作用、基础地位,将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纳入环保科技标准体系,按急用先行、全面推进的原则,尽快建立健全;三是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建立有效的环境信息安全等级保障制度,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制定环境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第四,抓好一个重点工程,夯实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国家环境信息的统计能力建设项目是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大的基础工程,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环保部门的信息化基础网络和部门应用系统服务,不仅是完成污染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今后信息化整体推进的重要支撑。在环境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项目的实施是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将对环境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产生重要的影响,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与项目实施的领导,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监管到位,注重廉洁自律,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如期完成。

三、切实加强环境信息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保障工作。

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各级环保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保障措施,扎实加以推进。

(一)加强组织保障,环境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各级环保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和业务司局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要高度重视,环境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与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加大组织协调的力度,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完善管理机制。环境信息化工作由环境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办公厅统一协调,业务部门提供需求,信息中心具体实施。贯彻这个会议,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这些基础设施、这些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节约开支,反对铺张浪费,使国家有效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健全运行机制,建立信息维护分析负责制,明确各业务部门的职责,保证环境与信息的统一管理;三是完善信息共享交换的机制,在统一共享管理的模式下,建立合理的环境信息内容,外部信息资源共享的交换机制,保障环境信息的共有和利用。同时,在不影响泄密的条件下,大部分环境信息都要公开,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提供给各有关部门使用。

(三)加大资金投入。环境信息化周期长,投入高,各级环保部门要重视资金投入,理顺投入的渠道,建立稳定的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对国家和地方环境信息化建设分别纳入国家和地方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取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环境信息化范文篇5

1对档案信息化的认识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由国家档案局于2016年4月1日颁布并印发,纲要确定了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到2020年,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持续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全国50%的县建成数字档案馆或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各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方案、建议不断涌现,研究不断深入,形成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热潮,推动着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不断前进。目前,全国各地主要档案馆和各高校档案馆都已经装备了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等基本的硬件,同时计算机大都安装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本可以实现文本、数字、图形、图像输入、输出的信息化;并且随着国家和城市网络化的建设,各地主要档案馆和各高校档案馆也都实现了宽带网络互通。目前信息化的硬件基本具备,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硬环境建设将不断完善。但目前档案管理、利用的信息化工作仍处于较低水平,仅限于档案馆内部文本、数字、图形、图像的输入与输出,可以说,只是实现了档案管理技术手段上的变化,档案管理的主要思路、方法并没有改变,这是制约我们进一步推动档案信息化的重要障碍。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重硬环境建设,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建设,而忽视了档案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包括档案信息化中的观念更新,管理规范、数据标准、技术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

2档案信息化的软环境要求

2.1更新观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基础,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强化档案信息的社会需求,有助于实现档案的实体模式向信息管理模式的转变,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档案管理要针对新形式下产生的新问题积极探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档案管理理念也正以传统的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在不断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时代的有利条件,充分展现人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促进管理和服务的发展。面对社会的发展被动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为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提供了条件。

2.2管理和标准规范建设

档案管理和开发应用的标准规范建设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和核心,目前我们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实践中,由于没有相应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在文件的命名、存储方式、数据格式、使用的软件平台等方面各行其是,不要说利用网络进行资料自动交换,即使是在大量的计算机文件中寻找特定的档案资料也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例如,在文字档案中插入一幅图像,经常只注意文字存储的格式,而忽略了插入图像的格式,这对于查找图像来源,确定图像的原始性,就十分不利,而原始性、真实性是档案的基本属性;又例如,由于个人使用计算机习惯的不同,基本按个人习惯给文件命名,随着时间推移和资料的大量积累,寻找文件变得越来越难,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标准规范建设必须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标准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获得最佳秩序、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来说,所谓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两大部分。管理规范主要包括档案资料建设和使用中的一些管理规定,如数字档案相关术语、定义,标准的制订原则、程序,档案信息的分类、代码,档案原始性保证、利用方式,档案使用定价、安全性保证等方面的规定和规范。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标准规范有一定基础。我国的“档案法”,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和档案馆制订的各类档案资料管理规定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在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标准规范中引用,有一部分可能需要修订,还有一些新的规定和规范需要制订。技术规范与标准是关于保证管理规范能够具体落实的各种规范性的技术方法的规定和规范,如信息化档案馆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软件系统工作平台标准、文件存储格式、元数据标准、数字水印、加密算法等。技术规范与标准引用国家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标准就足够使用,基本上不需要新制订,其中一部分标准和规范可能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以适应档案信息的特殊要求。档案技术规范与标准方面相对困难的是如何理解和落实的问题。由于档案管理工作者大多计算机水平有限,对于国家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标准中的一些术语和技术难点理解上有困难,如果产生畏难情绪,可能影响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标准的落实。因此,一方面,档案管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另一方面,在相关标准引用过程中,加以适当的注解,以方便计算机水平相对较低的使用者使用。

2.3档案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档案信息化的不同要求,档案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也需要分层次、有序地进行。一般来讲,可以把档案信息化人才分为3个层次。2.3.1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型人才。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型人才。高层次的研究型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人才,这部分人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完成架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等工作。因次,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师资力量雄厚,在传统的档案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计算机课程的份量,同时,各专业档案馆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到档案馆工作。2.3.2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可行的目标,良好的运行机制,有效的组织和协调,需要掌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因次档案信息化的实施将带来档案管理创新的巨大机遇,将打破原有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就显得由为重要。要建立系统的培训计划,分层次,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我们的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在深厚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下,创新更科学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指导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2.3.3档案信息化实用操作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知识和能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也是逐步实现档案保管由实体型向信息开发型转变,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在朝着复合型和全方位的方向发展,因此,档案信息化人才不仅应具有技术性知识和能力,还具有全程化参与的能力。应当看到,当档案信息化建设到一定阶段后,对档案人员数量的要求将会相对减少,而对人员能力的要求将会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实际操作人员要必须懂得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了解网络知识,灵活使用档案管理软件,熟悉从计算机网络系统环境控制、电子文件形成到文档归档、编研、提供利用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

总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相比,档案管理信息化目前正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应该借鉴其他行业信息化的经验教训,在大力推进硬环境建设的同时,重视软环境建设,既重视信息化观念、管理规范和标准,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少走一些弯路,以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步伐。

作者:洪涓 单位:集美大学

[参考文献]

环境信息化范文篇6

关键词:高等院校;财会管理;不足;创新

就目前高等院校财会管理来讲,有效引入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财会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确保财会信息更加安全。但是就目前高等院校财会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工作情况来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对高等院校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本文中,首先研究了高等院校财会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在信息化背景下高等院校财会管理存在的不足,最后就高等院校在信息化背景下财会管理如何创新进行分析。

一、高等院校财会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国内教育体系重要的部分,高等院校在对自身资源体系进行构建过程中不断强化和外部之间的联系,借此通过外部和内部资源的链接,为高等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资源支持。目前,国家在大力发展和建设信息化产业,早就提出“互联网+”的概念,社会上对信息化技术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各行各业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愈加深刻也更加依赖,借此不断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信息化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院校作为给社会培养人才的载体,我们必须在信息化大背景下,积极利用国家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提供的各项资源支撑,强化在内部财会管理过程中有效融合信息化建设资源,构建流程标准、快捷高效、信息安全等财会管理系统,给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强的基础。(二)提高自身管理效率的需求。当下,高等院校在连年扩招,高校科研任务在不断加剧,高等院校从外部获得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因此其财会管理也面临着较大的工作量,工作强度在不断提升,但是作为重要的工作之一,财会管理必须保障质量和准确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财会管理形式显然不符合时展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对财会管理模式和系统予以不断创新和改善,借助信息化带来的高效、便捷、快捷等优势,重塑新型的高等院校财会管理系统,适应当下快节奏、高质量的工作需求。

二、高等院校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不重视财会信息化管理。作为新兴事物的一种,信息化在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更多人员的支持和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等院校的发展。因此,就建设高等院校财会管理信息化来讲,在其中发挥和扮演重要作用的为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要是管理人员不足够重视,那么势必会影响到高等院校财会管理信息化程度的建设。事实上,这一情况对很多高等院校都适用,具体表现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员虽然对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也在规划建设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库,但是由于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导致在建设过程中有严重形式主义情况的存在。构建高等院校信息化财会管理系统,应该根据高等院校自身的实际需求,在对客观规律予以遵从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调整,同时财会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对资金的使用等进行记账,更重要的是如何对资金进行规划和分配。但是在具体的高等院校财会管理信息化系统之中并没有体现这一内容和项目,因此这对创新高等院校财会管理信息化创新有很大的阻力。(二)预算管理和资金效益的评价工作缺乏科学性。高等院校财会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管理预算并评价资金效益。但是,在当下一些高等院校在创新信息化财会管理过程中,在管理预算和评价资金效益体系这些工作方面是缺失的,虽然有些高等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开展,但是其建设的信息化管理预算和评估资金效益的情况合理性不强,具有非常低的科学实用性,最为显著的就是高等院校在对信息化财会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一般使用同一种预算方法管理两类不同的预算项目,对不同预算项目的采集数据、录入数据和整理归纳数据没有重视。但是在评价资金效益的过程中,现有的信息化系统一般会与上一年度的资金效益和本年度的资金效益进行对比,通过调用数据库数据的形式进行分析,对比得比较简单,尚没有横向地进行管理和比对,最终致使的资金效益评价结果权威性不够,科学性不强。(三)尚未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处理的标准。就高等院校财会管理管理工作来讲,目前他们面临的工作量非常大,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处理,同时,由于工作的特殊属性,需要保存和使用的信息量周期比较长,因此对于这种情况,高等院校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由于处理财会信息标准不同,导致利用信息的难度较大,难以实现有效且及时的信息交换,最为显著的就是在录入数据的过程中由于处理标准不统一,导致出现多次重复把数据在信息化财会管理系统中录入和采集的情况,增大了工作量,在闲置部分功能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发挥系统的真正功效。(四)财会信息化管理安全管理方式比较缺乏。安全系统建设是高等院校财会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在构建高等院校财会管理系统信息化过程中肯定会有安全漏洞的情况,要是有针对性的建设财务安全管理系统,争取通过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安全性能予以强化,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效果,提高其安全性能。但是,就目前一些高等院校来讲,财会管理系统在安全管理方式上有极大的缺陷,管理人员对财会管理软件的使用过度重视,没有做到日常维护财会管理系统,安全管控意识也有待增强。

三、高校财会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措施

(一)创新财会决策支持系统。以校园网为基础,构建完善的财会决策系统和体系,进一步完善财会专网,同时有效连接财会系统自带功能和信息化财会,通过进一步开发软件,实现信息化财会系统管理的目的,进一步创新高等院校财会公司。我们可以从制度理念、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创新内容。其一,进一步建设财会和业务一体化。比如,在对校园一卡通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统一于校园管理信息,为应用网络财会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可以实现财会会计和高等院校经济业务共通,实现一体化建设财会和业务的目的。其二,从绩效评级和决策系统上来讲,要对决策系统单独设立。其所含有的指标评价和模型决策并不能服务于决策系统,只有通过大量的分析、挖掘和解读数据,才能确保高等院校财会管理的过程中绩效评价的可靠性对决策平台予以支撑,在决策模型的帮助下实现评判的科学性,为客观的评价提供有效的支撑,把学校内某一阶段真实的财会情况予以反映,满足发展的实际需求,服务于高等院校领导的决策。其三,共享高等院校的财会信息。在目前的财会信息系统上,把查询功能予以添加,并且让这一功能在校园网内服务,在校园网里面,有相应授权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一功能对公开的财会信息予以获取,同时没有获得这一授权的用户这不能对这一功能予以访问,这对财会信息的安全性有很大的保障。(二)创新财会系统内部控制体系。高等院校在进行财会管理的时候,应该根据对应的财务管理制度,秉承相应的基本原则,结合信息化系统,对财会系统内部控制体系予以创新。1.统一监督管理现有的财会岗位按照岗位的不兼容性分配相应的岗位,岗位不同相应的工作人员具有不同的职责。同时根据部门、职务等的差别,构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比如,我们可以把岗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管理,其二是监控,其三是操作,这三个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牵制,以免有徇私舞弊情况的出现,借此实现安全性的系统。2.管控内控制度通过信息化控制高等院校财会管理的时候,我们可以和这一系统信息化的特点予以结合,构建更加完善的内控制度,确保科学性制度的形成。比如,我们可以在财会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纳入操作、业务、设备等管理制度。(三)加强财会管理的信息审计。纵观高等院校的财会管理,重要内容之一是内部控制,财会的信息化管理在审计工作中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我们作为高等院校应该在内部审计上构建完善且健全的制度体系,比如涉及的内容有审计的范围、目标、对象等,信息化管理内部审计。比如,我们可以构建专门的信息化财会审计小组,在内部控制过程中以相应的信息系统强化审计,就监测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完善健全,了解审计系统的运行情况,确保其具有真实可靠且完备的财会信息,以免财会信息存在不实的情况。(四)实施网络财会信息安全策略。就运行安全的角度来讲,通过用户账户、权限、密码等多样化方式的制定,确保不泄露和篡改数据。也就意味着操作人员要想在系统内进入,比如有相应身份的验证,只有账号和密码相匹配的情况下才能进入。而设定的密码则需要含有数字、字符、字母等项目,以免密码过于单一而被不法人员所破译。不仅如此,相关人员在维护系统的过程中,还应该对系统定期升级,及时查杀病毒,确保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行整个系统。在对安全技术给予执行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把防火墙设置于计算机系统之中,主要是为了对校园网之外的网络连接。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科学的过滤外来信息,以免黑客对其进行攻击,有效保护数据的安全有效。作为高等院校科学化管理实现的有效措施,财会信息化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会运到更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对财会信息平台予以搭建和维护,在信息化技术优势的帮助下,更好地开展和推进高校财会管理工作。

根据上文的论述,高等院校财会管理系统在信息化环境下我们应该给予不断创新的构建,这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高校的共同选择,对此我们应该强化分析当前高等院校信息化财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就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予以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董春胜.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优化路径研究———评《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02):87.

[2]辛贵梅.基于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与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09):83-85.

[3]丁洪飞,刘琴.“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上报账核算业务问题探析———以W大学财务部核算为例[J].财会通讯,2018(23):100-102.

[4]钱一奇,许敏.高等教育财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成就[J].江苏商论.2020(01):121-124+140.

环境信息化范文篇7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企业会计;创新思考

在现阶段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如何更好地对于当年戏剧化的发展环境进行适应,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的有效创新和改进,这已经成为了当前财务会计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探究课题。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化的工作,其应该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更好的对信息化的优势尽情发挥,满足当前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对于当前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来说,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对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过程当中会计工作、核算工作以及决策工作的全方位优化,同时从现代化的角度构建了一个信息化的管理平台,让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效率得到了更好的提升,并且进一步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成本,提升了整体工作效率。

1会计管理信息化对于当前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在当前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实现了对当前整体财务会计工作模式的全方位整改和优化,让以往传统的会计核算从手工处理方式逐渐转为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在这个过程当中,会计的核算流程得到了更好的优化,并且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让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得到了更好的提升,避免出现信息缺失等方面的问题,这让财务会计核算职能的实现具备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企业能够让财务信息实现数据化存储,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提升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并且在具体数据查询和应用的过程中,也能给予更好的支持。从企业交易流程的角度来说,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全方位串联,并且对于各方面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了充分的整合,这样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能够和具体业务活动实现进一步的融合。信息化管理模式本身通过数据化的管理,这样也能够满足信息汇总、查询、输出等多方面的功能,并且以一个标准化的格式进行管控,整个数据本身的可用性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外,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当中,能够满足企业内部处理财务会计关系方面的需求,并且动态化的对于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掌握,这样财务会计工作在实际推进和执行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相关决策的需求。可以说,财务会计信息化对于当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的作用和价值进行发挥,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诸多需求。

2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工作模式的创新思考

第一,给予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以正确的认知。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想确保财务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效果,就应该从思想上对于新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理念进行有效的推进和落实。在具体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上,应该从高度覆盖和深度执行的角度,对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进行强化,引入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思路和管理理念。企业业务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点,相关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落实,也需要其他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和配合。如果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到位,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不够重视,那么就很难保障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落实成效。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人员应该做好现场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宣传,让其他部门的人员形成良好的管理意识,能够主动的遵守和执行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制度。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前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开展来说,要想更好的对于相关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的推进,就必须要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在实际会计信息化建设上,也需要围绕软件需求和硬件需求两个方面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相关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在参与相关工作的过程当中,应该对当前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工作开展的需求进行了解,并且做好全方位的分析与调研,从多方面角度争取相关资源方面的支持,这样财务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执行空间条件。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持续的投入,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企业会计工作方面的需求。第三,优化和改进工作流程。对于现阶段财务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来说,为了对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优势进行更好的展现与发挥,就必须要对当前的工作模式进行合理的整改,结合信息化建设的开展需求,做好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价值。在实际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上,应该做好全方位分析,通过结合当前企业的业务特点,对内部涉及财务方面工作的具体流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进。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系统来说,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涵盖了输入控制、计算机文件控制、计算机系统终端及输出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应该从更加规范性的角度作好相应的调整,必须引入规范化的管理思路,让整个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本身能够具备更强的快递业务执行效果。在处理财务会计工作的执行上,也应该明确其中的关键节点,发挥技术应用的优势与价值,让整个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真正的体现在企业实际会计业务当中。第四,做好财务风险管理的改进。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说,对于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也是整个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优势之一。应该通过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发现其中财务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并且从监督管理和控制的角度,对于相关新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实现整个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全方位控制。例如,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高效的完成权限方面的管理和控制。信息化管理系统本身能够对于不同岗位财务部门人员的权限进行分配,并且结合其具体权限情况给予其不同的工作流程和职能范围。在这样一个自动化控制的环境下,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的影响,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发挥其内控工作的影响力。第五,做好人员方面的管理。对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说,人员的有效管理和维护都是非常关键的。在实际人员管理中,应该依据财务信息化方面的工作需求,做好岗位人员工作质量的分析,结合不同岗位的人员职责做好专项培训,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组成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在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相关人员本身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财务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在具体的应用中能够熟练的应用内部查询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报表管理系统、财务处理系统等。另外,为了更好地提升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也需要配备相应的信息化管理专员,让其负责信息方面的管理控制,更好地实现整体协作,让整个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保证。第六,重视信息安全方面的管理。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如何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方面内容。在具体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从信息化安全角度入手,对于当前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更好的优化,并且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做好相应的创新。在实际工作推进上,应该提高当前在岗会计信息化管理人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会计信息化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掌握一定的安全操作规范,能够严格依据相关会计信息化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来进行操作和落实,提升对相关会计信息化信息数据的安全保障效果。在当前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信息化信息资源作为企业内部重要的信息数据内容,其本身如果受到安全方面的威胁的影响,那么对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和自身发展建设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必须要给予这方面问题充分的关注。第七,做好对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应该积极地与新技术进行引进,通过合理应用,进一步提升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成效。例如,在实际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联网会计核算,配合相应的数据挖掘、数据库、联机分析等不同的技术,进一步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成效。在实际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上,也可以对于会计核算资源进行高度的共享,并且通过对其中业务系统数据的有效整理和采集,实现自动化会计核算,这样可以大幅度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效率和水平,也能够更加科学地对当前的会计核算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和应用,同时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第一时间进行报警和处理。相关新技术的应用,会让以往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升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能,让会计工作能够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再例如,云技术也是当前网络技术发展下的一个新的技术类型,其本身在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能够在本地保存数据,并且通过网络和远程计算的方式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在云计算技术应用的过程当中,其能够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并且实现集约化的数据处理,在提升数据处理性能的同时,也能够降低信息化管理的成本,这对于当前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应用趋势。云计算技术配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高效的处理,这也能够满足当前愈发复杂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新技术的应用,这对于当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应该充分重视,并且在具体执行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大胆尝试,提升财务会计工作的技术含量。

3结语

总的来说,财务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前会计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和方向。应该从客观的角度认识到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对于当前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并且根据正确认知,结合其应用需求,做好相应的支持与配合,让其更好地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提升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水平,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郦晓林,梁甜.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工作模式的创新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

[2]郭皓.信息化环境下消防部队会计工作创新研究[J].财经界,2018(12).

[3]张辉.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现状研究[J].管理学家,2013(1).

[4]生洪宇.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31).

[5]陈江会.信息化环境下的市场营销创新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17(22).

[6]陈伯河.基于财务信息化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19).

环境信息化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信息化教学

环境建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大学教学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重视建设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从而推进我国高校教育水平迈向更高的一个台阶。下面主要围绕着大学信息化教学软环境建设展开简单分析与探讨:

一、大学信息化教学软环境建设

(1)政策环境的建设。现代化教育理念是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重要指导,其中,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保障大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基础。所以,加强大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满足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1];另一方面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促进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转变。为此,学校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营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从而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进程。为此,作为学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大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重要性,贯彻落实各项发展规划,这样既保障了资金的到位,又实现机构的合理化配置,充分点燃全校师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推进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2)人才环境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保障大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关键,是保证大学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在大力推进大学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过程之中,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的建设,不断吸收高素质网络技术人才以及网络管理人才,从而为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引导者以及设计者,教师自身除了要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应当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保障大学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有必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专业水平,从而为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供重要保障。其中,在推进大学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中,教师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下面两点:第一,教师自身如果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便可以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最大程度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推进教学质量提升作用;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学习活动,强化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完成大学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建设之中,利用计算机每个人可以对校园网络信息系统进行访问,其中,完善的安全体系是保障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基础,否则,外界不良信息以及“黑客”等将会造成对校园网络信息系统的攻击。所以,为了保障校园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稳定的运行,有必要加快构建融入了多种先进技术的、高效的安全保障体系[2]。在建设大学教学环境信息化安全体系过程之中首要任务是组织成立信息安全以及计算机网络小组,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计算机信息安全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动态信息安全管理系统。除此之外,要加大对安全与信息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组织全校师生听取安全信息讲座,从而提升全体师生信息安全的意识,加强对各种计算机网络犯罪行为的打击与防范,从而为校园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提供重要保障。

二、大学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建设

在推进教学现代化建设中,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就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下面几点:第一,校园网;第二,数字图书馆;第三,电子阅览室;第四,多媒体教室;第五计算机网络教室;第六,电子备课系统等。硬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性与系统性工作,所涉及的学校建设环节众多。在加强教学信息化硬环境建设中要坚持优先建设网络的原则,要加强统一领导与管理,采用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方针。要充分考虑近期目标与远期发展等,围绕着学校发展的需要,推进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要坚持“源于需求、高于需求”的基本原则,运用科学的思想落实统筹规划与设计工作。在实际建设过程之中要在充分调查学校的发展需要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方案并明确总体结构,而后选择合适的设备型号,防止浪费大量的人财物资源。

三、大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1)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内容。就信息教育资源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下面几点,第一,公用服务平台。在推进校园网络运用中教学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是重要基础,是营造出数字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运行环境的关键;第二,教学资源库;第三,精品网络课程;第四,数字化图书馆;第五,教学网站;第六,各类网络运用软件;第七,自主研发教学资源。(2)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自主研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兼具复杂性与系统性的长期过程,资源库技术要随着课程内容的更新不断向前发展。为此,在推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之中,要重视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校园网络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外部引进以及自主研发两者的充分融合。其中,就教学资源的自主研发来看,其主要包括下面两个途径:第一,实现对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处理,通过对传统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使其能够适用于多媒体以及计算机网络教学;第二,建设一支自主研发的队伍,按照各个学科具体需要进行自主开发,这样不仅节约更多的开发成本,而且实现对人才队伍的充分锻炼,既符合高校教学的需要,又便于后期的维护与更新。(3)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合作开发。加强校际合作是实现对现有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推进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中要积极向拥有丰富教学资源以及开发能力的院校学习,组织各类信息交流、教学软件比赛以及研讨会等,从而推进校际间的合作交流。与此同时,要重视优秀教学资源的引进,加快建设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从而促使共享共建的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要重视推进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建设,要从软环境与硬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同时加强大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从而推进大学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鹏威,曹烨帆,董天舒.“互联网+”视阈下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12):133-136.

环境信息化范文篇9

关键词:环境档案管理;电子化;信息化

传统的环境档案管理主要是通过纸质进行存储,不仅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极大,而且存储的档案信息安全性与永久性较低,不利于环境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而实现环境档案管理电子化与信息化,可以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开展工作,利用电子文件进行信息资源存储,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与永久性。

1环境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信息化遇到的问题

1.1电子化信息化效率不高。我国环境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电子化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水平有限,诸多部门对于电子化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电子化信息化管理的效率不高,不利于环境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我国环境档案管理效率不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电子化信息化未普及。由于环境档案信息化管理处于发展阶段,工作人员对其认识较为浅薄,使得诸多工作人员仍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操作,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未能从根本上实现电子化与自动化管理[1]。(2)环保部门的重视程度较低。环保部门未能认识到电子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对于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较少,建设力度较低,导致智能化档案管理无法充分的发挥作用。(3)人才缺乏。我国严重缺乏电子化信息化管理技术人才,导致环境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降低了管理效率。1.2未构建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制度。环境档案管理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保障,未构建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制度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同时会影响环境档案电子化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未构建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相关技术缺乏。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处于发展时期,市场上的软件技术水平高低不同,整体的技术普遍性与通用性较差。而不健全的环境档案管理制度,不仅无法有效地解决技术问题,同时会增加此类问题的严重性[2]。(2)档案管理信息化编码无法实现统一,而信息化编码的不统一会增加电子化信息化的管理难度,降低了环境档案管理的有效性。

2环境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2.1提高环境档案信息化管理效率。为了提高环境档案管理的实效性,需要加强其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彻底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进而提高档案资料管理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开展奠定基础。实现环境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是提高环境档案管理效率的关键,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1)环保部门需要加强对电子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提高电子信息设备应用的普遍性,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工作,真正的实现环境档案管理的智能化[3]。(2)建设环境档案信息工作系统,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提高电子信息化管理的实效性。(3)增强资金投入力度,将实现环境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作为工作的中心,制定环境档案管理制度,大量引进技术人才,为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管理做好准备。(4)不断进行探索创新,积极开展电子信息化档案管理建设,及时的引进先进的技术,确保电子信息化管理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从根本上提高环境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与标准性。2.2构建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制度。环境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大的难度,其工作量较大,工作领域较广,涉及的档案信息内容较多,人为的档案管理以及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实现环境档案管理电子化信息化是十分必要的[4]。构建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制度是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影响力,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信息技术的普遍性与通用性,进而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彻底实现环境档案信息化管理。(2)开展体制改革,结合电子信息化管理内容,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将环保档案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进行融合,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3基于环境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的必要性研究

3.1提高了环境档案管理的实效性。对于环境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工作量较大,涉及的档案信息资源较多,若是仅靠人工进行管理,不仅无法满足环境档案管理的需求,同时会增加工作负担。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环境档案管理质量与效率,需要实现环境档案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才能促进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重要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与永久性。环境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实效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电子文件进行记录与存储。电子文件存储的方式改变了纸质存储的传统方式,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软件、硬盘等进行资料存储,还可以进行信息备份,提高了信息管理的安全性,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工作速度,通过一台电脑即可进行工作,降低了工作难度[5]。(2)信息资源的网络传输。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与电子化,对于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打破了时间与地域的局限,节省了大量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速率。(3)电子文件存储的安全性。利用电子文件存储资源,可以弥补纸质文件存储的缺陷,其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解决了纸质文件长期存储文字失真的问题。由此可见,实现环境档案信息化电子化管理的必要性。3.2实现了档案资料的长期保存。环境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档案信息的长期保持,弥补了传统档案管理方法的不足。环境档案资料十分重要,是国家环保保护的重要依据,实现档案管理的电子化与信息化,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存储,并且不会出现质量问题,防止了档案信息的损耗。电子文件存储档案时,为了确保重要资料的永久保存,可以多次进行备份,将数据进行保留,进而提高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为了提高环境档案存储的安全性,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引进先进的人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进而提高数据资料存储的可靠性与稳定性。3.3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进步。环境档案管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其信息资源积累量不断增大,为了提高档案信息存储的安全性,确保信息资源不被损耗,需要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管理。通过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可以对档案进行标记分类,提高了环境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性与规范性,同时便于档案信息的查找,增加了档案信息保存的安全性。唯有实现环境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才能满足环境档案工作的需求,使得档案管理与低碳经济进行融合,进而为我国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保障。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提高了环境档案管理的实效性、实现了档案资料的长期保存、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三方面,验证了实现环境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提高环境档案信息化管理效率、构建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制度等解决建议,进而为环境档案管理智能化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红艳.信息化建设环境下档案的改进方法[J].卷宗,2017(24):12.

[2]于亮.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7(36):124-125.

[3]李扬.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的必要性[J].神州,2017(19):238-238.

[4]劳丽.信息化环境下公路档案管理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7(15):108-108.

环境信息化范文篇10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信息化;软环境;东莞市;档案馆

一、档案信息化软环境的定义及现状

就档案信息化环境而言,通常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为档案信息化硬环境,即包括一些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其二为档案信息化软环境,主要指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人才队伍等。具体地,档案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是指包括档案信息化中的观念更新、管理规范、数据标准、技术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1]30。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犹如交通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位置一样对整个档案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为档案信息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要从信息化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着手。把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归为档案信息化硬环境,标准规范和人才队伍归为档案信息化软环境。其次要明确这五方面的内容及分别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软硬件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档案信息网络是其核心;如今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针对电子档案而言,那么应用系统维持着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在档案网络信息建设中将其作为重要的技术保障;档案工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许多档案信息会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发展战略,开发利用好信息资源建设也是档案信息化取得成效的关键;以上硬件设施基本健全,但是缺乏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笔者认为要从软环境着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档案意识。目前,公众及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纸质档案,认为档案馆的职能仅仅是保存档案,缺乏开发利用的思想。档案室或者档案馆保存着大量冗余的档案。造成这一现象部分原因在于档案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建设理念与服务意识,因此,改变传统“重管轻用、重建轻用”的建设思路,认真定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功能,坚持“档案重在利用”的建设思路,真正发挥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对此,笔者就“广东省东莞市档案馆”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广东省东莞市档案信息化软环境的发展状况

广东省东莞市档案馆为了加大档案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档案意识,开发了自己专门的门户网站,其中包括政务网,主要针对的是档案业务。以政府部门为服务对象,提供了档案在线移交平台,各单位可以通过此平台直接在网上提交电子档案。用户还可以在网上采集所需要的档案信息,但是在采集之前需要注册自己的账户和密码才可以访问网站。档案工作人员还会向政府专网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和业务指导。广东省东莞市档案馆建立的政府专网是面向全市200余家立档单位,在档案之间、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之间建立一个互联互通的档案信息共享平台。而且在保证网络、数据和用户得到管理和维护的安全环境下提供档案管理和利用服务。该网站的主要特点是人数多、用户访问量较大、数据量也较大,系统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必须提供永久性数据存储与管理。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硬件设备的配置必须与其特点相适应。广东省东莞市档案馆针对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的信息共享平台。为了方便大众利用档案,还开发了支持大众服务的档案公众网。提供了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通用服务。通过该网络向大众媒体提供多种形式的档案资料查询、浏览服务,如文字资料、语音资料、视频资料等,还可以提供虚拟现实场景等特殊服务。公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采集信息,对自己所需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另外,现在人们流行修订家谱,档案馆对其还设立了网上家庭档案馆,类似于欧洲的私人档案馆,可以向互联网用户提供档案服务和信息服务。不仅如此,档案馆还会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开展档案服务,完善各企业档案部门的档案,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提供企业经济效益。广东省东莞市档案馆开发的广东省东莞市档案网是“基于互联网的广东省东莞市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平台”[2]44,打造了国内档案行业的第一个档案共享平台,以档案资源展示了利用为中心,资源类型丰富:文件级的案卷有868,912件、案卷级的有789,814件、全文级的有27,877件、珍品档案有15件、今日档案有453件、企业档案有21件、采集的信息有8097件、档案百科有300件[3]49。对各种类型的档案通过多种服务手段、多种展示方式对公众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档案展示与传播,从而进一步拓宽了百姓对档案的利用需求,加快了信息共享。综上所述,可见档案馆在硬件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笔者认为,档案馆并未达到最终的目的。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公众提供档案,提高人们的档案意识,固然广东省东莞市档案馆是全国第一个设立信息化共享平台,只是在技术和设备上的信息化,档案意识的信息化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广东省东莞市档案信息化软环境存在的问题

广东省东莞市档案馆由于受资金、技术、人力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档案信息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目前,各档案管理部门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目的不明确,不重视信息化档案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够认真定位信息化档案的功能,没有清晰的建设规划思路,使得信息化档案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全部信息化等现象,导致档案信息化成了空中楼阁,难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目前,各档案管理部门都在积极建设信息化档案,甚至不惜重金建设信息化档案馆,但信息化档案依然缺少社会影响力,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的档案管理部门缺少应有的服务意识,对档案管理工作“重管轻用、重建轻用”,使档案走不出档案馆这个门槛,在用户与档案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不畅通的问题。更由于档案管理缺乏服务意识,导致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宣传工作做得很少,甚至没有,这就造成了社会信息闭塞问题,公众对各部门信息化档案了解知之甚少,难以激起对信息化档案应用的兴趣与热情。也是由于缺少档案管理服务意识,我们的信息化档案建设工作更加缺少监督,建设的好与坏、健全与否、合理与否;用户利用率是否达标;是否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产生,这些问题由于缺少应有的监督机制,档案管理部门既成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也成了管理工作的检验者,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缺少了制度激励,因此,引入第三方信息监理方加以制衡,有利于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对许多档案馆而言,信息化档案建设仍然是一个新命题,各馆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实际上各馆中都存在许多内容陈旧、利用率低的档案,将这部分档案信息化没有现实意义,一方面,浪费了本就有限的人力物力,分散了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其他方面工作的精力;另一方面,造成了不必要的存储压力,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负担。这导致档案馆在管理档案过程中显得捉襟见肘,应顾不暇。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化质量不高,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就广东省东莞市档案网站建设来说,在网站设计、建设、运行、维护过程中,由于缺少统一标准,网站的主页设计结构呆板、单一,缺乏美学理念,图片、文字、色彩等随意组合,并无协调美感。栏目设置也过于简单,栏目名称呆板,缺乏趣味性与亲和力。其次,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档案管理部门大多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目前有大量馆藏信息资源无法适应跨系统,跨平台的网络化应用需求,使信息资源开发出现各自为政、无法连通的现象。在大数据环境下,档案信息不断地向公众开放。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保护权利人的隐私变得尤为重要。广东省东莞市档案馆为档案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档案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社会价值。但在信息化过程中,由于《档案法》对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及个人隐私权问题缺少明确规定,而在信息收集与保存、传输、利用过程中,都会涉及个人信息隐私安全问题,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法制法规约束,有利于档案信息化的推进。如浙江省档案局和浙江省保密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涉密档案登记备份和信息化管理的通知》[4]7,就为规范本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这对我们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有借鉴意义。由此可鉴,广东省东莞市档案馆在信息化的进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给出了一些意见可供参考。

四、完善档案信息化软环境建设的建议

给公众提供优质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使档案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地查询、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这是档案的共享服务功能和交流传播功能所提出的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重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并重,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可以将信息化档案分门别类进行信息化,例如可以偏重民生档案、地名档案等公众感兴趣的档案,而对在实际中无借鉴意义又重要性不高的档案不予信息化,这既可节省成本,又能提升信息化档案的社会价值,推动信息化档案的利用。而这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测评指标。在推广信息化档案上,目前档案管理部门缺少主动精神,这将导致“坐以待毙”的后果。所以积极行动,创新机制,将信息化档案成果推向社会,积极吸引社会人员参与档案建设,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公众对档案部门的满意度与认可度。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创新,在加强档案工作业务建设的同时,不断扩展档案工作的社会职能,提升文化含量,强化育人功能,实现档案服务社会的目的。譬如可开发建设档案信息博物馆这一档案文化产品创新平台,这对宣传档案信息化成果,扩大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力,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必有重要意义。档案主管部门要编制统一信息化标准,严格各项信息化涉及事项的标准,如档案信息化的范围,档案网站建设的标准,归档文件的格式,元数据建设、全文数据库建设的标准,硬件设施建设的标准等,规范这些标准,也是对档案信息化技术创新提升打造了一个支撑平台。其次,档案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对于跨区域的信息调阅,档案主管部门也要有意识地去建设,不能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应在全国档案协会等大型组织的支持下,统一意见,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信息化建设的标准统一,为将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跨系统,跨平台的网络化应用做好准备。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是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的重要举措。努力保持信息化硬环境的技术支撑,合理地改进和完善档案信息化软环境。不断地提高公众的档案意识,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和公众全方位地利用档案,为档案大众和档案工作人员营造良好的档案信息化平台。

参考文献

[1]王静.谈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软环境建设[J].兰台世界,2005(10).

[2]张艳.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兰台世界,2007(2).

[3]胡桂英.关于馆藏档案数字化的思考[J].城建档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