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1:15:49

后续范文篇1

一是分级谈话法。实行班子成员包片制,认真细致做好“落选”和“新任”村干部的谈心工作。采取分级谈话,村主要干部和重点人员由班子成员负责谈,其它人员由联村主责人谈,主要目的是帮助落选村干部调整好心态,打消对立情绪和消极心理,注重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在带头发展农村经济、稳定一方社会方面继续做出贡献。引导新任特别是新进班子的78名村干部要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多干实事暖民心,从群众最盼望解决的急难问题做起,争取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去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

二是限期交接法。对村级换届后的交接工作实行片长负责制,由各片长分片督促各村新老班子在规定期限内进行公章、财务、帐目、档案等工作交接,对于拒绝移交或无故拖延移交的,镇党委进行批评教育并督促其移交,必要时采取组织措施。到五月底,各村基本上完成了工作交接。

三是包案化解法。对由选举引发的各类矛盾隐患,采取领导包案化解,切实帮助“难点村”、“重点村”化解矛盾,理顺关系,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到目前,已有7件得到了化解,其余3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后续范文篇2

新经济形势下传统的资产定义和资产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风险价值已成为资产价值的重要内容。以历史成本进行的初始计量,当资产价值频繁变化时,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后续计量在所难免;有的资产甚至根本不存在历史成本,如衍生金融工具,仅仅是一种合约,从签约到结算过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需要经常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在会计计量变革问题上,我们已经将许多笔墨用在了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等现值手段的讨论上,其实,会计计量过程的重心已从初始计量转移到后续计量,这种侧重的变化本身就是会计计量的变革。

二、折经济形势下的现实选择

21世纪是一个知识时代和信息时代。这个时代资产的形态、会计环境及计量特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续计量之所以成为新经济形势下会计计量的重心,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上变化的巨大影响。

1·资产形态的进化

资产是会计计量的对象,传统的资产形态以有形资产为主,在资产交易过程中,历史成本是确凿的,交易后其价值也相当稳定,因而后续计量并不受关注。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两种新型资产在资产总量中的比重逐步攀升。

第一,软性资产。软性资产是指企业的知识、软件、商誉、人力资源价值等区别于传统资产,具有高技术含量,体现极具发展潜力的资产。软性资产之所以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是因为其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据统计,二十世纪初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5%-20%,而现在这个数字已达60%-80%,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此数字将达到90%以上。软性资产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价值不断变化。初始计量时的投人资本只是其价值中很小的一部分。实物资产在使用中被消耗掉,而软性资产则不会因为被使用而消失。它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增值,其增值额是巨大的,因而需要将其放在市场中以公允价值进行经常的后续评价,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整体资源状况和生产力水平。

第二,虚拟资产。高速发展的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使现代经济中虚拟成分大大增加,信用制度和资产货币化使资本脱离实物经济运行,资本的增值不仅仅只表现为实物与货币的循环,而直接形成G-G''''的资本增值。虚拟资本有两大特点,一是高收益性,二是高风险性。股票、债券、其他金融工具等虚拟资产的价格,在价值的两端随着人们的心理而上下起伏。非虚拟资产的增值来源于企业行为对市场的替代效率,其价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不再进人市场交易,所以初始计量已经能够解决量化的披露需要。而虚拟资产正好相反,风险价值是其价值增值的主要部分。如果只初始计量其投人价值,则完全抛弃了其风险价值主体,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丧失殆尽。

2·会计环境的影响

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是后续计量倔起的重要原因。首先,经济活动变得极其复杂。单一的工业大生产时代一去不返,各种各样的投资活动层出不穷,权益的主体日益复杂,企业已成为社会资产的一部分。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资产取得方式的多样化,使资产价值形成不再是一次投资的结果。兼并、重组、联营等经营方式使资产价值的变化更加频繁,这些都加大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难度。传统计量模式是封闭的过程,它计量和反映的是投资形成时点上的资产价值,根本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其次,不确定性增加。按会计要素分类的企业经济活动与价值之间的偏离日趋严重。企业短期行为增多,网络公司大量存在,交易方式多样化,企业价值的动态变化更加难以定势。第三,风险加大。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的快速更新与膨胀,科技、制度、管理等的不断创新带来了企业所处环境的瞬息万变,使竞争更加剧烈,企业经营的风险加大,同时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也加大。风险收入成为一种稳定的收人来源。准确揭示这部分价值,远非初始计量能够胜任。转

会计计量必须突破封闭式计量的限制,在初始确认与计量之后进行后续确认与计量来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动,提供风险价值的动态信息;达到计量结果与客观现值的一致,减少不确定性对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后续计量的侧重与会计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它能准确地体现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风险性,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

3·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会计环境的变化也在改变着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刺激会计的发展变革。第一,信息使用者更重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传统会计中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而且知识的快速更新与渗透,带动经济活动的日新月异,缩短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期限,依据历史信息进行决策的风险加剧,因为过去的买价对于当前的财务决策来说是毫不相干的。第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信息使用者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企业的利润表上,注重经营利润与原始成本的比较。新的经济条件下,信息使用者更注重企业的现在和将来,关注他们的投资是否会增值,企业在严峻的竞争中是否具有成长价值。信息需求者的这种转变,使会计计量已不能停留在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初始计量之上,而在客观上要求会计计量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提供企业现实条件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必然强调以后续计量来反映这部分价值的动态信息。后续计量迎合了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而后者则推动后续计量成为会计计量的核心。

三、支撑这一选择的思想技术条件

I·财务报告由信息观向计量观转变

传统财务报告是根据历史成本基础和名义财务资本保全概念编制的。采用的是信息观,即在有效市场前提下,在不完全和不完善市场中,企业以历史成本基础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这种观念下的会计计量仅仅只是配比的工具。然而市场条件的改变,会计模式面临调整。计量观是指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对资产和权益以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来提供信息。计量观下财务报告的重心将由利润表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上。会计计量的目的是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价值。劳伦斯·A·温巴奇说过:"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现在是会计师们应注意未来发展的时刻。"FASB在第3号概念公告中更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从而使沿用数十年的收益确认的"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计量观所引发的种种变化,使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后续计量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资本市场的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更具有客观公允性

公允价值对于资产,尤其是虚拟资产和软性资产的计量,具有特别的适应性。FASB曾明确表示:"在未来准则制定考虑中,当应用现值技术在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和重新开始计量时,本委员会预期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现值计量,则在初始计量后,必然存在后续计量。因为现值具有动态变化性;要做到公允客观就必然不断地进行后续确认与计量。

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市场还不健全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有失公允,致使人们对公允价值持怀疑的态度。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报价机构增多,使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得到了保证;世界经济一体化,使相互分割的资本市场成为一个统一体;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公允价值可以随时准确地获取,且减少了人为估计的成份;完善的资本市场提的信息是为众人所接受的,极具有效性。因而可以说公允价值的客观公允性是无可非议的。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为其提供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为信息快速准确传送提供了条件。现代通信技术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和多媒体化的综合业务数字功能,为大规模的生产与共享知识、信息奠定了基础。后续计量通过这些工具获取信息,既快速方便又成本低廉。大量复杂繁琐的数据经过计算机的加工后以数据库形式直接存在于计算机中,完备的物质条件使频繁后续计量操作起来极为方便。这样后续计量又有了必备的技术条件。

总之,后续计量已成为新经济形势下会计计量的中心和重点,这是必然的,也是现实的。正是经济形势的发展、信息需求的变化,决定了会计计量的演进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后续范文篇3

论文摘要:通过对临猗县当前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提出了适合本省的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沼气事业的发展,以沼气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在农村不断的被开发和利用。产业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使沼气后续管理与维护问题日渐突出。后续管理服务的明显滞后,已成为沼气建设健康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沼气服务体系,解决好沼气后续管理与维护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临猗县自2003年发展户用沼气以来,截止目前已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19000余口,而经过调查后发现,使用率只有65%,许多沼气池被闲置不用。原因有多方面,有外出打工不用的,有农户懒于管理不用的,但主要是由于后续服务管理跟不上,造成农户无法正常使用的。搞好农村沼气建设后续管理服务,既是农村沼气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又是农村沼气建设发挥效益的需要,更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笔者针对临猗县目前农村沼气建设后续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一.临猗县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情况

临猗县能源办按照“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沼气后续管理服务模式和机制,现已在北景、东张等十四个乡镇先后设立了服务中心,为当地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及户用沼气用户提供服务。

2007年,临猗县能源办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将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和生态家园建设协调推进。全县农村能源服务网点建设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组织实施。首先完成了5个服务站的建设,发放了5辆抽渣车。2008年,又建设了164"村级服务网点,发放了16辆抽渣车。今年又建设了一个区域服务站,64个村级服务网点,并给每个网点配备一套沼气维修工具,一辆抽渣车及沼气配件。服务网点覆盖到全县各村,使沼气用户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80%以上的沼渣沼液得到综合利用。同时在各个服务站都确定一名优秀技工,负责本区域的后续服务管理工作,旨在保证沼气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后续管理工作的逐渐完善,无形之中提高了农民建设沼气的积极性。

二.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临猗县已孕育出一批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组织,在模式和运作机制创新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沼气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临猗县已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19000余El,占全县总农户数的15%,大型秸杆气化站两处,新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8处。而服务网点少,覆盖面小,未形成完整的沼气服务体系,满足不了广大沼气用户的需求。

2.对沼气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大。

近几年,从省级财政专项中安排了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机制探索,为项目县(市、区)搭建组织提供了部分资金。但对沼气服务组织在运行上尚未有补助政策,地方政府对沼气服务组织扶持力度不大,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弱、条件差,服务人员报酬低,制约了沼气服务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服务经费严重不足。

沼气服务站要维持其正常运行,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从临猗县沼气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来看,目前沼气服务站完全市场化运行难度很大,现有的建池技术人员实行的是计件(建池)工资,建池时为降低农户建池成本,未在建池费用中预留维护费用,而农村能源建设部门又缺乏专门的维护经费,要在所有建设乡村全面开展并做好后续管理维护工作,不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

4.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激发。

沼气服务组织的对象是农户或业主,农民理解不理解、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是开展服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沼气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形态的创新,又是新生事物,农民对它的认识还比较陌生,花钱买服务的观念淡薄,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误解。

三.加强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

农村沼气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管理服务是关键。搞好管理服务,既是农村沼气建设发挥效益的需要,更是促进农村沼气健康发展的前提。要使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稳步发展,发挥长效机制,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原则。在起步阶段,政府部门积极主动地介入,弓l导农民确立社会化服务的理念,并且在宣传发动、制度建设、资金筹集、规范运作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引导和带动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要切实发挥各类服务组织的主体作用,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初步建立沼气物业化管理机制。

2坚持农民主导原则。把农民愿意不愿意、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建立沼气物业化管理机制的标准,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充分体现“花小钱、大服务”、“民建、民管、民受益”思想,做到让农民成为物业化管理的主体,从管理机制的建立、资金筹措、服务内容等全过程参加。要分类指导,积极创新。建立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服务体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服务网点的可持续运行机制、以沼气管护为基础的乡村服务物业化机制等,增强持续发展能力。要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鼓励发展协会领办、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服务模式。

3坚持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原则。把城市社区管理的市场机制引入到沼气物业化管理中,政府部门扶持不包办、管理不越位,沼气物业化管理点的建设、沼气物业化管理服务内容的制定、沼气物业管理员的招聘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按市场规律办事,坚持“谁出钱、谁得益”,实现服务有偿化。要把服务体系与沼气建设同步规划、配套实施,建立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服务体系。要根据沼气推广范围,合理布局服务网点,既要保证农民能够得到快捷有效的服务,又要保证服务网点的效益和发展。

4.坚持规范管理原则。把沼气物业化管理机制规范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按照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要求,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先签订合同、再提供服务,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接受农村沼气主管部门的监督。要充分考虑沼气农户需求、沼气发展潜力、技术力量配备等因素,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避免一哄而上;要实事求是地确定服务网点建设的标准,讲求实效,不贪大求洋,确保沼气农户受益。

四.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建设步伐,扩大沼气后续服务覆盖面。

农村沼气建设,特别是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涉及到千家万户,能否保持沼气池正常、长期、高效运行,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农村沼气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各地要按照“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与沼气发展协调推进,逐步建立以省级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县乡服务站为支撑、乡村服务网点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体系。要积极培育沼气服务组织,因地制宜地鼓励发展协会领办、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元化服务组织,积极扶持壮大农民沼气服务合作社,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2.加大扶持力度,为沼气服务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沼气服务组织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筹建组织和维持正常运作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保障。我省户用沼气大部分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这些地区的农民还不富裕、经济承受能力还较弱,要开展完全市场化的沼气服务难度较大。因此,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沼气服务组织的扶持,帮助他们解决沼气池出料、沼肥运输、沼气池维修等机械设备的采购资金;在运行初始阶段,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弥补其工作经费的不足;在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农村沼气建设管理。

3.加强政府弓l导,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沼气服务组织的对象是沼气农户,他们愿不愿意参加沼气服务组织,是开展沼气服务管理的基础。由于沼气服务是新生事物,沼气用户对它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介入,引导农民确立社会化服务的理念,与农民一起理思路、出主意、想办法,把好处讲透、把政策讲明、把措施讲实,消除认识上的偏差,充分调动沼气农户积极、主动地参与沼气服务组织。

后续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购买商誉减值测试摊销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出台之前,我国对购买商誉的处理一直没有专门的会计准则予以规定。只是在1997年财政部的《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中有所涉及,该法规规定:在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情况下,采取有偿方式兼并的,兼并方应按照成交价高于评估确认的净资产的差额确认购买商誉。其后,未对入账后商誉的后续处理进一步规范。而在自1998年清华同方与鲁颖电子进行合并以来的我国上市公司合并实践中,经批准都无一例外地使用了权益联合法,未确认购买商誉,也因此没有涉及商誉的后续处理。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合并分则和资产减值分则都较为明确地规定了购买商誉的会计处理办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下面将对《准则》中关于购买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问题展开讨论。

一、购买商誉后续会计处理的三种方法述评

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是指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产生的购买商誉确认入账后进行的会计处理。目前,外购商誉在入账后常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有3种。

(1)将商誉立即注销,即在合并日将商誉入账后,随即冲销合并企业当期收益或留存收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曾将其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处理方法。其他各国选用的并不多见。认同这种方法的人认为商誉在未来不一定能使企业获得收益,在账上保留商誉资产不够谨慎。还会为商誉的后续处理方法选择留下难题,故入账后立即注销比较合适。将商誉入账后再注销的做法,实际上是把商誉在合并时的入账看做权宜的做法,在本质上不承认商誉。或者说把商誉排除在会计核算体系之外。但是,现代企业越来越依靠商誉赚取利润,将商誉立即注销的做法显然与其相悖。

(2)对商誉不摊销但进行价值减损评价。这种观点认为,商誉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耗费性资产,它的价值在未来的变化不是只有下降这一种可能性,而是存在增加、不变或减少等多种可能性。购买商誉是被并企业自创商誉在合并时实现的结果,如果企业合并后一直经营良好,则商誉价值会因产生了新的自创商誉而增加:如果企业经营稳定并未产生新的商誉但也没有发生使商誉下降的事项。则商誉价值保持不变如果企业合并后经营不善导致商誉减损,则商誉的价值会下降。由于在企业未来经营中商誉价值变化有多种可能,最合适的方法莫过于随时密切关注企业商誉的变化,当商誉价值增加时,本着谨慎原则不予确认增加当商誉价值减损时,本着谨慎原则予以确认损失当商誉价值不发生明显变化时,本着谨慎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也不做进一步处理。这种方法,比假设商誉是一种消耗性资产,会随着时间增加而减少故需进行摊销的方法,更符合商誉的本质特征。近年来,采用这一方法的国家日渐增多,国际会计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明确规定购买商誉应选用该法进行后续会计处理。

(3)在有效的经济寿命期内进行摊销。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一种长期资产,而且是消耗性资产,应该将其摊销,使其完成资产向成本的转化,会计上作摊销是在将其实现的收益与费用进行配比。经过上百年的争执。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商誉是一种长期无形资产,而传统上会计是要将长期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所以该观点长期以来都被国际会计准则和很多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所认可。2002年。美国会计准则规定,在企业合并时禁用权益联合法,而采用购买法同时确认购买商誉,并规定对购买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不再摊销。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也摒弃了将商誉在一定时期内摊销的做法。2006年。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也明确规定不再对购买商誉进行摊销而代之以减值测试。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在外购商誉的后续处理中使用摊销的方法,英国和澳大利亚则要求企业在对外购商誉进行摊销的同时定期进行减值测试。

二、“摊销法”与“减值测试法”的比较

企业合并产生的购买商誉确认入账后。对其是进行摊销还是减值测试是近年来商誉后续会计处理争议最多的地方。在此暂将两法简称为“摊销法”和“减值测试法”。继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放弃摊销转而采用减值测试后,我国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也做出了类似的选择,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资产减值分则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准则》未表示商誉在进行减值测试的同时进行摊销但无形资产分则第19条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虽然该准则不适用于企业合并中的购买商誉,但我国的商誉目前还是被定义为无形资产,所以无形资产分则中的这一规定可以被看做是我国对商誉制定的不摊销的会计处理的思路。由此可见,我国对购买商誉的处理方法是“减值测试法”而非“摊销法”,即将合并商誉成本在账户上记录后,定期对商誉进行减损测试,发现商誉有减值情况,再调整商誉的账面价值,同时不进行商誉摊销。

商誉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不确定性,它表现在:未来能否取得超额收益是不确定的,取得多少收益也是不确定的商誉的价值不像其他有形资产那样会随着使用次数增多而有规律地减少,也不像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一样有较为确定的经济寿命期,商誉的价值甚至会随着良好的经营而增加。商誉的不确定性使得如果在未来没有到来之前就对其摊销的话,就涉及一个摊销期的不确定性问题,这是因为现代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经营变化难以预测,要做到科学估计摊销期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认为,有所估计比不进行估计会好一些,那其实还应考虑由于摊销期的存在,企业又多了一项使利润计算更不准确的因素。所以摊销商誉的方法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缺陷。相反,不摊销商誉代之以减值测试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比对商誉进行直线摊销能更为客观地反映商誉价值变化内在的特性,其传递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同时它也代表了未来购买商誉会计处理的发展方向,利于与国际商誉会计接轨。

但是,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也有很多问题。其一是如不摊销商誉,实际上是假定所确认的购买商誉都是“核心商誉”。而实际上按照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作商誉的部分,并不完全是真正的商誉,它还包含不属于商誉但不易剔除的内容,比如合并谈判时由于谈判技巧导致的某些计量价差。而这些不属于商誉的部分是不应该挂账而应该直接计人损益或在以后期间摊销的。同时,商誉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特性不同,有的部分适宜摊销(如聘任期内的优秀的管理人员等),将其忽略当作不需要摊销的商誉一样处理,会直接导致商誉计价的不准确性。

其二是商誉减值测试的操作性和便利性存在问题。《准则》规定,至少每年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理论上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的方法有二:一是每年评价组成商誉的各构成要素是否发生减值。但商誉的组成要素内容繁多,难以明确列举,其构成要素至今没有得到充分认知。Ne1s0n在1953年罗列的商誉构成要素曾多达10项,包括顾客名单、组织成本、发展成本、商标、独家生产规程、专利、版权、特许牌照、特许经销权、超级盈利能力等内容(见《商誉的动量理论》,载《会计评论》1953年10月)。之后,Mace和M0ntg0mery在1962年提出,有5个“市场要素”方面的原因会在影响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决策中起到主要作用,它们是正在推进的市场目标、拓展新领域所节约的时间、获取管理技能、成功的产品多样化、成功的协作(见M.G.特尔雷《商誉会计:一个现实的方法》,载《会计工作》1973年7月)。上述“市场要素”在本质上反映了商誉,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商誉的组成部分。Fa1k和G0rd0n则认为商誉应包括形成增加短期现金流量、(经营的)稳定性、人力要素、独占优势4个方面的17项要素(见《不完全市场及商誉的性质》,载《会计工作》1973年7月)。由于目前对商誉组成要素的认识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所以在资产评估实务中通过评估商誉组成要素考察商誉是否发生减值就显得不可行。而且,即使可以确定某个具体行业或企业商誉的组成要素,但单个要素的评估难度依然很大,比如现在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很难有效评估优秀的管理团队或忠诚专一的客户购买产生的商誉价值。二是评估企业价值的变化,即将其与入账时的企业价值相比,看商誉的价值是否变化,以此来考察商誉是否发生减值。企业价值的评估最方便和客观的方法是借助资本市场的评价。但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小,能利用其找到公允市价的企业目前也不过一千多家,大量的非上市公司公允市价的获得,不得不借助于资产评估师的评估。我国的资产评估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执业队伍不断壮大,评估师素质不断提高,执业准则和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但是毕竟起步时间不长,自1995年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至2004年,在累计参加考试的41万人次中,只有2.9万人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资产评估师对企业价值的评估经验严重不足,评估质量还有待提高。此外,目前我国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部分企业往往借评估之名对企业的价值进行粉饰,达到不法目的,这也会扭曲评估的结果。相反,单纯从具体应用上看,“摊销法”较“减值测试法”的显著优势在于会计处理相对简单,特别是采用无形资产常用的直线法进行摊销时,更是省时省力,容易操作。该法绕过了商誉入账后不断评估测试带来的复杂程序,将极大节省核算成本。若在摊销期限的确定上再加以严格规定的话,将减少由此带来的利润计算的不准确性,并进而较小影响企业间的业绩比较。

三、摊销法的选用

后续范文篇5

我县第二批农网建设(改造)工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截止3月底,累计完成投资4200万元,占总工程量的60%。但由于第二批农网建设(改造)规模大、战线长、任务重,面临诸多问题,个别地方重建设、轻管理、违规收取费用、资金计划不力等问题较为突出。为进一步完善工程后续工作,确保5月底实现初步验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网建设(改造)工作。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县委、县政府将农网建设(改造)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由于二期工程时间跨度较长,去年全县进行了乡镇区划调整,人员变动较大,凡涉及农网建设(改造)工作的乡镇要明确领导,落实专人,加强组织协调,积极配合施工单位搞好农网建设(改造)工作。

二、严格监管,切实抓好后续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各街镇乡和县供电有限公司要加强施工队伍管理,认真开展质量安全知识教育,严格工程质量监管,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坚决返工,确保整个农网建设(改造)工程全部合格。对竣工项目,要按照规定,严格对设备、质量把关,切实搞好验收决算工作。

后续范文篇6

一、准入监管权与后续监管权之比较

“作为执法权的一种,行政许可权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行政许可适用权和行政许可监管权。”[2]行政许可适用权指的是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而行政许可监督权指的是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尽管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都属于行政许可权的范畴,但由于这两项权力分属于行政许可的不同阶段。因此,这两项权力必然存在诸多区别。具体而言,这两项权力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区别:

1.权力运行背景不同:“生人”与“熟人”之别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中,由于在行政许可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之前,行政许可监管机关与行政许可申请人之间并不存在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因此,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运行的外在客观背景通常是一种“陌生人”监管背景。而不同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运行的外在客观背景,由于行政许可申请人一旦获得行政许可,在行政许可的有效期限内,行政许可监管机关与行政许可持有人之间就必然建立了一种持续性的长期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关系。因此,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运行的外在客观背景更多地呈现出一种不同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的“熟人”监管背景。国内外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实践已充分说明,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许可监管机关与行政许可持有人之间所形成的“熟人”监管背景事实上是一把影响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质量的双刃剑。一方面,基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关系所形成的“熟人”监管背景,这在客观上会有助于行政许可监管机关与行政许可持有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这样的沟通与交流显然是非常有利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决定的作出与执行,有利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效率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这种“熟人”监管背景如被不当利用,则其极有可能会异化成为导致行政管制俘虏问题的诱因。

2.权力启动模式不同:“依申请”与“依职权”之别“依申请”是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程序启动的本质要求。“只有申请人提出申请,行政机关才能据此判断其有拟从事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活动的意思,才能适用有关法律法规对其是否符合法定条件进行审查。可以说,行政许可申请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拟从事某项活动的愿望与行政机关依法许可其从事该项活动之间的桥梁。”[3]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机关只有在行政许可相对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以后,方能启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程序,其不能积极主动地依职权启动准入审查监管程序。因此,从性质上来分析,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属于一种消极被动权,其权力启动模式是一种“依申请”模式,遵循的是不告不理原则。不同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启动模式,一旦行政许可持有人获得了行政许可后,加强行政许可持有人的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则成为了行政许可机关的法定职责。针对行政许可持有人的后续监管无须来自于行政许可持有人或者不特定的社会公众的监管申请,行政许可机关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职责。因此,从性质上来说,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是行政许可机关的一项依职权的积极能动权。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的积极主动性特点决定了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的设置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依职权的能动性特征。

3.权力自由裁量空间不同:“弱裁量”与“强裁量”之别由于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中,行政许可机关只是机械地依法对行政许可申请人所提交的行政许可申请资料被动地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论来判定行政许可申请人是否具备获得行政许可的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中,行政许可机关准入监管权在性质上应当属于判定权的范畴。准入监管的主要事项是行政许可申请人所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是否具备行政许可条件并依法作出准予或者不准予行政许可决定。因此,基于判定权的性质,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相关配套制度健全的情况下,行政许可机关准入监管权的主观自由裁量空间相对较小。不同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的主观自由裁量空间,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环节中,一方面行政许可机关对于行政许可持有人是否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条件是否存续等情况进行的审查过程蕴涵了行政许可监管机关诸多法律价值、法律观念的主观判断。另一方面,不同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决定,行政许可的后续监管决定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处理性决定,处理性决定主要包括撤销、撤回、注销等;二是惩罚性决定,惩罚性决定包括吊销、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由此可见,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相比,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自由空间。

4.权力规制重心不同:“单一性”与“双重性”之别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中,由于行政许可申请人与行政许可机关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熟人”背景关系,行政许可申请的审查决定是在“陌生人”背景下进行,行政许可机关只是静态地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行政许可申请人是否具备行政许可条件进行审查,因此,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制度的规制重心与关键在于如何使得行政许可机关依法审查行政许可申请资料,并作出公平公正的行政许可决定,权力规制的重心具有单一性。不同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背景,行政许可决定效力长期性的特点决定了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环节中,行政许可持有人与行政许可机关之间必然要形成一种长期、持续性的监管法律关系。在长期的后续监管过程中,行政许可持有人与行政许可机关之间的关系会由行政许可准入监管阶段的“陌生人”背景逐渐转化为一种“熟人”背景。随着监管背景的转变,行政许可监管机关被行政许可持有人俘虏的机会与可能性都会随之加大。笔者认为,这一变化将直接导致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规制重心与关键的发生。因此,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环节中,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的规制重心不仅要监督行政许可持有人是否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制度,还要监管行政许可监管机关是否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因此,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的制度重心具有双重性。

5.权力运行轨迹不同:“点性静态”与“线性动态”之别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中,行政许可监管机关只是被动地静态地依据行政许可申请人所递交的行政许可申请资料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监管决定,因此,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的运行轨迹更多地呈现一种点性静态监管特征。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运行轨迹不同的是,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是行政许可监管机关针对行政许可持有人在获得行政许可以后是否依法实施行政许可所实施的依职权主动性的监管活动,而行政许可效力的长期性决定了行政许可监管机关对行政许可持有人所实施的后续监管也必然是长期的。监管长期性决定了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的运行轨迹必然会呈现出一种依职权的线性动态监管特征。

二、准入监管与后续监管辩证关系之确证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行政许可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危险、配置资源和提供信息的话,那么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对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和许可程序的制约仅仅提供了‘基础设施’或者说是基本的保障;行政许可制度最终能否真正服务于公共利益,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行政机关在实施许可后对被许可人行为的依法监管,即所谓‘后行政许可义务’。”[4]笔者认同这位学者的观点,行政许可制度能否发挥其最终的预期制度价值,不仅取决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制度能否得到科学合理设定与实施,同时还取决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能否得到科学合理运行。行政许可准入监管与后续监管存在辩证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笔者认为,行政许可准入监管与后续监管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准入监管的基础与前提性:后续监管对象筛选机制

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制度运行质态决定了行政许可持有人的数量与质量。笔者认为,在行政许可监管资源相对平衡稳定的情况下,一般而言,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机关对行政许可条件把关越松,行政许可持有人越多,行政许可后续监管难度越大,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成本越高。相反,对行政许可条件把关越紧,行政许可持有人越少,行政许可后续监管难度越小,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成本则越低。严格行政许可的准入监管能够有效起到为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舒缓监管压力的作用。通过严格行政许可准入监管,行政许可申请人受到了严格的筛选,确保了符合行政许可条件的申请人获得了行政许可,为行政许可持有人在获得行政许可后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奠定了主体资格基础。《行政许可法》通过从行政许可设定、受理、审查等环节分别对行政许可的准入监管进行了规制。《行政许可法》对于行政许可准入环节的规制以及行政许可功能价值的最终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意义。通过预先设定适格行政许可持有人的条件,从源头上对适格行政许可持有人进行筛选,为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提供了主体资格保障。具体而言,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对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的基础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准入监管实施合法性:后续监管晴雨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的主要任务是行政许可机关依法对申请人是否符合行政许可条件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同意其行政许可申请。通过准入审查监管对于符合行政许可条件的,行政许可机关通过作出行政许可决定,颁发行政许可证件、证照的方式对行政许可申请人进行许可。行政许可机关基于行政许可决定而产生的各种文书与档案为社会其他主体之间争议和纠纷的处理和解决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客观权威依据,社会当中的其他成员也可根据此种信息合理安排自己的行为。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中,行政许可机关是否能够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准入审查直接关系到行政许可持有人与不特定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均衡状态。行政许可机关如不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准入审查则势必会导致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的申请人获得了行政许可,势必会导致对不特定社会公众的误导,加剧行政许可持有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行政许可持有人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几率就会增强,因此,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的难度自然会相应有所增加。相反,行政许可机关在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的情况下,行政许可持有人的现状与行政许可证件则保持了有效的统一,确保了适格的行政许可持有人获得行政许可,这也为行政许可能够得到合法有效实施奠定了主体资格基础。

(2)准入监管实施方式:行政许可监管强度影响因子尽管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实施方式是属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的问题,但实践证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实施方式却直接影响到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的运行质态,影响到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的难度与强度。我国特许权市场化配置过程中拍卖手段的滥用对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强度的影响就是很好的例证。由于市场竞争程序在特许中的适用只是初步解决了特许的准入规范问题,而对于特许权准入以后的监管问题,它不仅不能够有效应对,而且还可能会对特许日常监督管理产生阻力。实践中,拍卖所导致的高额的市场准入成本导致行政许可获得者难以或不可能在现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获取利润,许多行政许可获得者在获得行政许可以后不得不违法实施行政许可,以求得预期高额利益的回报,进而导致环境资源过度地开采使用,最终会上演哈丁的“公地悲剧”[5]。

2.后续监管的反作用性:准入监管的保障机制

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对后续监管起到基础性、前提性作用的同时,处于末端环节的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也直接影响、反作用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实施。具体而言,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对准入监管的反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确保行政许可准入法定条件的动态维系一般而言,行政许可持有人在取得行政许可后的短期内,出于对自身信誉的追求,其违法几率相对较低,但随着行政许可持有人实施行政许可时间的延长,外界环境的不断动态变化,实施行政许可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不断增强,行政许可持有人的守法惰性往往会不断趋强,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几率就可能会不断变大。在行政许可持有人守法惰性不断趋强的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背景下,为了确保行政许可制度价值最终能够得以实现,加强对行政许可持有人的监管,督促其不断投入,确保其始终动态维系行政许可法定条件成为了行政许可制度所承载的公益价值能否得到实现的关键之所在。正是基于对这一核心价值的追求,我国《行政许可法》及相关单行法律、法规、规章强化了事前监督检查与事后惩罚这两个层面的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建设,旨在确保行政许可持有人在实施行政许可的有效期限内不断维系自身行政许可法定条件。我国行政许可年检制度立法就充分体现了强化事前监督检查的行政许可监管内在要求。

(2)影响行政许可持有人的再次准入申请权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持有人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的特殊违法行为能够对其行政许可再次准入申请权产生影响。例如,《行政许可法》第69条第2款规定:“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第79条规定:“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取得的行政许可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影响行政许可持有人的行政许可延续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状况不仅会对行政许可持有人在行政许可效力期间的行为产生影响,有时还会间接影响到行政许可的延续。目前,有的行政许可管理规定已将行政许可持有人是否依法实施行政许可作为一个重要考评因子纳入到了行政许可延续审查标准当中,实行行政许可延续与行政许可初始许可两种不同标准,以此来激励行政许可持有人在行政许可效力存续期间依法实施许可。例如,建设部于2007年8月22日下发的《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延期工作的通知》第2条第2项规定:“在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不属于第1项规定的应当重新审查范围的建筑施工企业,经原颁发管理机关同意,可以不再对其进行审查。但此类企业仍需提交本通知规定的有关申请材料”。

(4)影响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方式的改革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对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具有能动反作用这一机理在实践中已得到充分体现。以工商推行的“告知承诺制”为例,“告知承诺制”作为一种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对传统许可准入监管方式的改革,这一制度的运作机理在于利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所具有的对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的积极能动反作用,通过强化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环节来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重准入、轻后续监管的问题,实现由重准入、轻后续监管向重后续监管、适度放松准入监管的转变,从而最终与放松管制的世界潮流相吻合。

后续范文篇7

汶川地震灾区临时生活救助政策实施以来,灾区各地迅速落实《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关于对汶川地震灾区困难群众实施临时生活救助的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2008〕66号)要求,制订本地区实施方案,及时将中央补助金和救济粮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有力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灾区社会秩序的稳定。考虑到此次地震造成灾区群众损失程度深,生活困难大,恢复重建时间长,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23次会议决定,在3个月临时生活救助政策到期后,对汶川地震重灾区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困难群众继续给予后续生活救助。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切实保障灾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突出救助重点,促进受灾群众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救助对象和期限。救助对象主要包括:“三孤”(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生活困难的遇难(含失踪)者、重伤残者家庭人员;异地安置人员;因灾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且生活困难的受灾群众。救助时间为今年9月至11月,共计3个月。

二、救助标准和资金。后续生活救助为现金补助,不再发放口粮,每人每月平均200元。你省要根据灾区上述救助对象生活困难情况,实施分类救助,适当提高“三孤”和生活困难的遇难(含失踪)者、重伤残者家庭人员的补助标准。补助标准由省级民政、财政部门统一制定,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实施后续救助政策所需资金,中央财政予以补助,一次性切块安排给地方,由地方政府包干使用。

后续范文篇8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脱贫;社会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旨在通过将贫困人口搬迁到各种资源更丰富、社会基础设施更完备、生态环境更优越的地区,改变民众生产生活方式,获取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环境等条件,为他们早日摆脱贫困添砖加瓦。

一、X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X县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X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们原本都是在田地间获取收入,自身发展能力差加上没有其他的知识技能,很难找到薪资较丰厚的工作。由于信息获取相对较为落后,搬迁户们还存在老一代固化思维,没有提高自身技能的意识。因此,搬迁户们担心国家帮助他们进行搬迁后,被迫脱贫,但家庭实际情况还是需要国家的贫困补助和救济,从而对后续生活有悲观情绪。在迁出地,因为经济落后、田地众多,搬迁户们可以通过进行耕种满足自己的日常需求。但是在新的安置小区,房屋紧邻,屋舍俨然,道路由水泥铺筑,没有任何可以提供给搬迁户耕作的土地。又加之新区经济较发达,各种物价较高,无论是水电还是饮食出行都需要花费一大笔钱。对于刚刚搬进新居,本身经济能力就差的搬迁户来说,维持生活的费用太高,导致入不敷出,增加了他们的经济压力。经调查发现,在搬迁小区普遍存在着农村收入、城镇支出的现象,几乎68%以上的搬迁户都认为搬迁后支出明显增加,但收入并没有较大提升。农户除了种田之外,唯一的额外收入和兴趣就是发展养殖副业。在X县新修建的安置小区是严格按照生态和环境整体的美观度来建设的现代化小区,因此各种空间布局都经过了严谨规划,既没有仓库来存放搬迁户们在原居住地经常使用的农具,也没有多余的空间供居民进行养殖家禽。很多搬迁户在迁入安置小区之前都饲养了数量较多的家禽,但是为了搬入新居他们都不得不在迁出地就处理掉了这些家禽。因为搬来此处安置区的搬迁户年龄普遍较大,很多老人都有养殖家禽以及种种菜田的兴趣,在搬入X地后失去了这一副业,感觉生活得不习惯以及心里空虚。对于他们而言,养殖副业不仅仅是增加他们收入的一条渠道,更是他们休闲的一种方式。

(二)原因分析

1、经济收入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人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足够的经济收入,这是最根本的物质支撑,易地扶贫搬迁户们生计难以为继的本质就是经济收入的增长跟不上支出的增长。根据调查可以看出,搬迁户年收入低于10,000元的仅占2%,所有调查家庭占比最多的是年收入在40,000~50,000元的家庭,占比36%,而年收入超过50,000元的家庭只占12%,易地扶贫搬迁户们在离开久居的故土后,又失去了原本主要的收入来源——农耕。长久的农作生活使得他们除了农业生产外,很难适应其他的生产方式,加上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企业要求的相关技能越来越多,因此他们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有些搬迁户选择自己经营小本生意,但在实际操作中缺少资金和经验,大多数都并没有成气候,使得他们的收入暂时呈停滞不前或减少的状态。搬迁的贫困户很大一部分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缺少就业的专业技术和素养。以前在乡村居住时多是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收入,搬迁至安置小区之后,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往往只能闲赋在家。同时,因为政府选择的安置地大多靠近或就在城镇,以前搬迁户们可以通过种植自给自足,支出大多只是在一些小地方,费用开支小。但在搬入安置地之后,每个月除了需要支付水电费,还多出了物业费,同时日常支出也明显增加。在安置区,X县政府存在引入企业困难的现象,即使引进了企业,很多也并不缺劳动力,因此大多数搬迁贫困户并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以供开支。

2、依赖心理。搬迁户们全部都是处于不同水平上的贫困户,其群体特征是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低,缺乏知识技能。在过往生活中除了种地、养殖家禽,很多时候都依赖政府发的补助。他们缺乏谋生本领,将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希望国家对他们进行帮扶,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离开原本的舒适区后,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很容易因为对原有经济来源的依赖以及国家帮扶的依赖,难以适应新生活。很多年龄偏大的搬迁户思想固化,因为X县X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远离其原居住地,文化和生活生产方式变化巨大,导致他们难以接受,甚至抗拒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据调查,因为受教育的程度低,很多搬迁户都对国家出现严重的依赖现象。对于搬迁后如何生活,有7%的搬迁户表示依靠国家救助,而占比高达64%的答案是一靠国家帮扶,二靠自食其力。由此,搬迁户们对国家的依赖心理可见一斑。

3、社会融入困境。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居民的正式迁入,一系列的社会融入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是生计方式的融入。绝大多数迁入居民原有生计方式均为农耕劳作,从事一些简单且能自给自足的劳作方式,而家庭的主要收入也来自他们原有的生计方式。作为搬迁的居民而言,进入新的生活区域就要放弃原有的生计方式,从根本进行改变。然而,技术的匮乏,领域的陌生都对迁入居民的生计方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二是文化融入。易地扶贫搬迁的居民从乡村搬迁到城市,身份进行了转变,自然在文化中也突显了诸多差异。安置区与原有生活地虽同在一个县乡,但从过去独门独院过渡到群体生活中,对于绝大多数居民而言还是个不小的挑战。三是心理融入。如果说生计方式的转变需要进行不断地学习和尝试,那么心理融入则是一个更为艰难的过程。要想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要在心理上认同自己的身份转变,在观念上接受城镇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四是人际关系的融入。原有乡村的生活方式中与周围邻居都相互熟络或以大家族形式居住在同一村中;而安置区的生活则很难轻易与周围人建立联系,大都生活在自己的空间中。一定程度上对人际交往也有影响。

二、针对X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对策分析

对于大多数易地扶贫搬迁户来说,无论是在迁出地的生活还是搬入安置小区,他们都存在经济困难。因此,除了要让搬迁户“搬得出”,还需要政府提出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搬迁户“住得下”。

(一)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

在安置点4,998户贫困户中,缺乏劳动技能未获得就业的有1,392人,有劳动技能又因为照顾老人、小孩不愿外出外省、外县务工的有1,342人。如何帮助他们尽快就业正是X县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

1、经济收入水平。针对搬迁户普遍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和素养的问题,需要政府根据具体的市场需求,统筹相关部门培训人员,对搬迁劳动力进行针对化的培训,提升他们市场所需技能的掌握,争取早日适应安置区的新生活。在X县容量大的行业多半是服装加工、花卉培育、餐饮业、电子信息、建筑业、家具业等行业,这就要求政府要发挥领导和指挥作用,动员搬迁户参加相关团队的专业化培训。同时,因为家境贫穷加之成绩较差,很多搬迁家庭中存在未继续进修学业的初高中生。政府需要引导他们进入职业学校或者技术学校进行职业教育,为他们就业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政府不仅仅可以靠自身有关部门对搬迁户进行培训,还可以鼓励工业园区招工容量大的企业、厂商对搬迁户们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专业素养提升,让他们可以学会现代企业所需技术知识,从而找到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

2、职业技能水平。在推动搬迁户中劳动力人口就业方面,需要X县政府为他们寻找就近就业的渠道,如安置区附近的工业园有很多厂房建筑尚未完工,需要挖掘修建方面的工作人员,但是搬迁户们缺乏寻求就业机会的窗口,需要政府做“牵绳”将这个机会送到他们的眼前,为其拓宽就业的渠道。在X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中,为了实现搬迁户们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脱贫,因此提出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要有一个人稳定就业。政府需要大力推进搬迁劳动力在X县安置地的就业问题,抓紧落实其在城镇稳定就业,实现不存在一户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零就业”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建立可行的就业机制,研究如何提升搬迁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水平,使其收入获得稳定增长。对于那些既没有掌握技术又不愿意参加政府就业培训、只想着继续依靠农耕的搬迁户,则需要政府与附近的农业基地进行联系沟通,统一将他们输送到各大农业基地进行农业活动,确保他们有经济来源,不至于荒废劳动力。

3、鼓励企业入驻和发展,增加搬迁户就业机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搬迁户经济基础稳定了,经济收入增加了,才能安心的迁入安置区生活。X县政府要出台吸引和鼓励企业入驻的政策,为搬迁户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当搬迁户们找到在安置区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必然会安心下来,增加家庭的稳定感。在安置地附近的工业园里有两大企业:服饰加工厂和花卉产业,它们招工容量大,发展前景好,为安置区内的劳动力甚至老年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机会。对于这种帮扶效果好、有特色的企业,政府可以在背后“推一把”,帮助他们形成品牌特点,用好的产业来带动就业。除了本地产业,政府还应当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在工业园内引进无污染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搬迁群众谋取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其在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从而过上美好生活。

(二)社区治理体系

1、合理设置管理单元。出于对城市各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考虑,为了促进安置地经济发展、优化社区功能、加强各单元之间的管理以及资源均衡分配等多方需求,需要在综合考虑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情况的条件下,适当地对安置区进行行政划分。由于安置区安置人口已逾2万人,因此为了合理布局和更好地管理,政府可以在安置区内设立2个村和4个社区委员会,并且设置专门的部门对其进行管理。

2、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社区基础的制度之一,对于社区内居民的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安置区应当在政府的指导之下,尽快成立社区居民自治委员会,对搬迁户们进行管理和监督。居民委员会的成员则是要从所有居民中选举出有威望、办事能力强、富有责任心、肯干能干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这样才能起到服众和带头效果。在安置小区每栋楼中还应安排专门的楼栋负责人,一般最好选择优秀党员、退伍军人或退休干部等,构建居委会与楼栋之间的网格管理系统。同时,要推动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既可以增加民众对于安置区的融入感,又可以切实的解决社区内居民之间的矛盾或遇到的困难。

(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

1、完善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在易地扶贫搬迁户从乡镇迁往城镇附近的安置区后,政府要认真做好补助和养老保险转入城镇工作,决不能出现该进行接转的社保服务没有进行,导致漏保断保。搬迁户们不仅仅是进行了居住地的搬迁,同时他们的户籍也一并转入了城镇。因此,政府需要做好户籍交接工作,确保在搬迁群众自愿的前提下,他们可以参加城镇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对于那些完成落户的搬迁户们,政府要确保他们可以正常地进行城镇补助的申请,保障搬迁户们在安置地可以享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群众,政府应当加大对他们的帮扶力度,比如对年均收入不足一万元的可以进行一次性临时救助,确保他们在安置地的生活不受较高物价的影响。

2、完善社区社会保障服务。政府在考虑搬迁户们安置问题时要精确掌握其主要需求,“对症下药”。而对于搬迁户来说,除了就业问题外,最让他们上心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在进行后续发展问题的规划上,必须要重点考虑教育问题,要深入了解搬迁户们子女的上学需求,第一时间对接好他们的就学工作,让搬迁群众的子女及时接受教育。针对X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初期存在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政府要反应迅速,实时掌握出现问题的原因和相应对策。如,学校缺少教师、校舍和教学楼,就要就地制宜扩建学校,招收或调动老师过来填补空缺,使每一个安置区的学生都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要知道孩子是建设未来的希望,再苦再穷都不能耽误搬迁户子女接受教育。

3、建立健全搬迁补偿机制。易地搬迁居民由原有生活地区搬入安置区,是为了实现拥有更好生活的愿景,也是一个追求更高利益的过程。但作为搬迁居民搬入安置区就意味着放弃原有生活以及原有的物质资本,例如耕地、耕作农用具等。就长远来看,安置区的边际效益远高于迁出地,但在搬入安置区的前段适应期中窘迫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政府应联合各类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对搬入安置区的居民进行搬迁补偿。为居民提供公益性岗位,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真正拥有自力更生的生计技能。对搬迁居民提供搬迁补偿,对于损失的原有物质资本进行相应的补贴,使居民在初期城镇生活中拥有起始资金。对于有技术有资本可以独立发展产业的居民,在产业上进行扶持,减免税收等。对于享受原有补贴的居民,应继续进行配套补贴,例如教育补贴、医疗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补贴只是为搬入安置区的居民在未来的生产、生活以及学习中提供一个良性基础,在初期的过渡阶段能够更加快速地融入现有生活,也为未来更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补贴不是目的,只是帮助的手段,迁入居民还需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摆脱困境。综上,易地扶贫搬迁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及实现反贫困战略都具有重大意义,它是我国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一件重要“武器”。我国通过将贫困人口从自然条件差、物质资源贫乏的落后地区迁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迁入地,使其在新的安置地能够享受到医疗、教育、交通、就业等多方面的便利,让搬迁户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摆脱贫困的“帽子”。但想要真正摆脱贫困,道路还很长,搬迁户们需要政府的帮扶,通过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到进入安置地的搬迁劳动力们人人都有工作,这样才能让他们自食其力,融入新的生产生活之中。

主要参考文献:

[1]谢治菊,许文朔.搬迁移民社会融入:从生活“解放”到空间“再生产”——以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为例[J/OL].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21.

[2]周舟.“五个体系”维度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后续治理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22.38(02).

[3]郑国楠.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对可持续生计理论的深化与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22(04).

[4]喻科.提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质量研究———以湖南省安化县“景区+社区”模式为例[J].当代农村财经,2022(04).

后续范文篇9

一、组织领导

区成立协助完成老年卡置换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副区长陈伟担任组长,区老龄办、各街道办事处分管副主任担任成员,下设综合协调、对外联络、服务保障三个组。综合协调、对外联络组由区外宣办、区老龄办有关人员组成,组长由老龄办副主任担任;服务保障组,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抽调人员组成,组长由分管副主任担任。主要职责:一是负责协调市老龄办并由市老龄办负责牵头,召集市“一卡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通卡公司三方召开协调会议,对老年卡置换工作做出评估,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制定解决办法,签订责任书,实行公开承诺,确保老年卡置换工作万无一失;二是负责制定协助完成老年卡置换工作计划和应急突发事件处置方案;三是负责对外联络,关注媒体和老年人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稳定工作;三是负责组织召开各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会议,区分任务,明确责任,维护好现场秩序,搞好服务保障。

二、置换时间

从2011年5月3日至17日,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5点,中间不休息。各置换点的具体时间安排见附表。

三、置换点设置

置换点的设置仍按照原信息采集点执行,由公司提前一天到置换点设置好场地和器材,并做好一切置换准备工作(设置点见附表)

四、置换方法

1、采取错时间段办理的办法,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将社区与社区之间按照间隔1小时的办法,通知老年人到原信息采集点置换老年卡,避免再次出现老年人提前排队现象。

2、在每个置换点分别设置2个优惠卡窗口和4个免费卡窗口,并设置一个机动窗口。

3、老年优惠卡按照成人卡置换方式,现场将新旧卡同时放在CPU和M1的读卡机具上,通过系统将M1卡内的余额和13元的押金一并转入CPU卡。置换点提前将本置换点的新老年卡,按照卡面顺序号码,每200张一组,放入琴岛通普通卡新卡的包装盒内,以备查找方便。

4、老年优惠卡置换,当老人排到窗口后,由换卡员收进老人的旧卡和回执单,告知旧卡卡内余额,同新卡核对无误后进行置换,再向老人告知新卡内余额,旧卡和回执单由换卡员对应收好,以备结账使用。

5、老年免费卡置换,当老人排到窗口后,由换卡员收进老人的旧卡和回执单,同新卡核对无误后进行置换,老年免费卡提前进行初始化工作,充入200元乘车金额,现场收旧卡,将新卡和13元押金现场发放给老年人。

五、特殊情况处理方案

1、已采集信息后,旧老年卡丢失。处理方案:经核实身份证,回执单后,交12元钱领取新卡,置换人员单独做好记录,将12元上交,顶替缺少的一张旧卡。

2、已采集信息后,旧老年卡损坏。处理方案:同上一种情况的处理方法,老年优惠卡在领取新卡后,去道口路处理故障卡。老年免费卡在领取新卡后,去道口路退旧卡。

3、采集信息时出现卡类型错误,导致制错卡。处理方案:经与身份证和旧老年卡核实后,现场采集信息,留下持卡人电话、住址,开具领卡回执单,通过网络将照片信息分别传到制卡档案室刘育桦邮箱,和客服大厅邮箱,马上进行制卡,5个工作日制好卡后,优待卡由客服大厅通知持卡人到莱阳路28号进行置换,免费卡由公司派人送到持卡人家中。

4、持卡人手中有取卡回执单,但无新卡。处理方案:首先,由各置换点联络员核对“档案异常未制卡一览表”,若表内有该持卡人名单,则告知持卡人未制卡的原因,若无该持卡人姓名,则联系制卡档案室核实原始档案,若当时信息采集不成功,则按方案3处理。

5、持卡人取卡回执单丢失。处理方案:核对持卡人的身份证、新卡、旧卡后,为持卡人补开回执单,回执单上除填明原有项目外,还需标注持卡人的身份证号码、新卡卡号、由持卡人签字,按手印,将新卡置换给持卡人,凡补开的回执单和回收的旧卡,要单独标注存放。

六、区老龄办、各街道办事处应做好的工作

1、协调各街道、社区,在计划置换日前,由联通公司在置换点进行线路安装和网络调试。

2、安排合适的置换地点。

3、安排6名抄号人员和现场维持秩序人员。

4、每个置换点开始置换的前一天下午17:00左右,由公司将置换用电脑、读写机具放到置换点,社区负责妥善保管。

七、要求

1、公交老年卡的后续置换工作数量大、时间长、服务的群体特殊,任务非常艰巨。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吸取在信息采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指定专人负责,主要领导要亲自靠上抓,确保不再发生任何问题。区老龄办要搞好与各街道办事处的协调对接和工作分工,办公室人员要全部靠上,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2、每个街道办事处要选派6名抄号人员负责抄号,在老年人到达后,按照每10人一组将老人的取卡通知单上的号码抄送给找卡人员,由找卡人员快速找出老人的老年卡交给换卡人员办理置换。

3、取卡、换卡由公司全面负责,技术方面的问题,由公司指定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向老人解释,做到服务热情、周到。

4、抄号人员在做好抄号的同时,要主动询问老人取卡通知单上的号码,并引导老人到指定的位置排队办理。

后续范文篇10

动态、无创、实时、辐射低、低成本以及可视化是重度超声主要的优势。因此,超声检查技术在我国的重症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一趋势引领下,重症超声在护理中的作用开始引起临床的关注。重症超声的护理可以理解为应用重症超声护理的概念以及技术来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并为重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重症超声的护理对重症监护药物的基本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并将重症监护的诊断、治疗以及监测与超声技术本身的特征相结合。重症监护超声是一场医学上的革命,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继续得到应用以及传播,标准化的培训、网络平台以及医学工作者对新技术的钻研保证了重症监护超声技术的持续创新。

基于这种情况,分析重症超声的检查特征以及护理工作就尤为重要。结合《超声检查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生以及ICU护理人员可以对超声成像的基础理论、操作技术、图像存档进行系统地掌握,了解其检查特征,掌握后续的护理工作开展流程,这对提升重症超声检查的效果,提高病情的疗效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超声检查技术》一书于202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周进祝、吕国荣编著,该书凝结了著作者数十年的教学经验结晶,并充分融合当前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使该书的实用价值、指导价值较高。该书从三个角度对临床超声检查技术工作的基本内容进行探讨,其一,分析了超声检查技术的内容与应用、超声诊断发展简介、超声成像的物理原理等理论内容。其二,阐述了超声检查的操作技术、图像存档与传输等内容,为超声检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其三,研究了超声检查过程中各组织器官典型声像图特征、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并对超声诊断领域中的技术操作新进展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为超声检查提供了诊断的流程以及依据。《超声检查技术》一书,在回顾中国超声诊断60年发展史的基础上,对超声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技术的评价、超声技师培养路径及方法进行深入地分析,提出在学习超声检查技术的过程中,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这些宝贵的建议对于重症医学的超声检查具有珍贵的实践指导价值。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较严重,会随时发生迅速地恶化。

医生需要确定疾病的原因并及时、准确地提供针对性的治疗。与其他类型的检查方法的区别不同,以病理生理机制为基础的重症超声检查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它的可视、无创以及多系统集成等特性有效地弥补了其他检查方法的缺点。有多项的研究都证表明,重症超声这一检查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声可以快速、并全面地了解患者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上的变化,并结合临床信息对患者病情发生恶化的因素进行分析。这些优势是任何其他单一的检查方法都无法提供的。在极少数情况下,无法制定相应的治疗指南,但有望通过结合其他类型的临床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反映了重症超声检测在ICU诊断以及治疗中的价值以及可行性。医生和护士之间的良好沟通基于两者在治疗上形成统一意见。这有助于有效整合医生和护士团队,并为重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可视化技术,超声可以帮助医生和护士在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面达成共识,并为医生和护士之间的沟通提供桥梁。

护士可以使用超声来确定患者呼吸困难的原因,确定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使用超声探查来气管插管的具体位置、感染的位置以及引流管的畅通情况。因为血栓的原因,外科的引流管经常被阻塞,导致斑块状出血以及皮下血肿。超声可以预先确定是否存在皮下的积液,并进一步排除引流是否畅通。另外,可以通过超声确定导尿管的通畅性并确定尿液的残留量。这有助于尽早取出导尿管,防止因为导尿管而出现尿路的感染问题,及时为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病情发展信息,并为医护人员及时调整治疗以及护理方案提供的条件。超声检查具有可重现性,可让医护人员实时地检查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的实际效果,并为下接下来的治疗提供基础,包括进行俯卧姿势以及开发以目标为导向的肺物理治疗。《超声检查技术》作为医学影像技术医生以及ICU护理人员的工作指导用书,以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的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为主,将重点放在了操作技术以及岗位职责的详细讲解方面。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的优秀教材,结合了国内的管理现状,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以及护理工作人员提供了更为科学、系统、全面的操作技能参考资料,可以应用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当中,也可以作为在职基层超声医学工作者的工作应用参考资料使用。

作者:秦灵灵 王如月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