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00:51: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后续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后续问题

后续问题范文篇1

论文摘要:通过对临猗县当前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提出了适合本省的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沼气事业的发展,以沼气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在农村不断的被开发和利用。产业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使沼气后续管理与维护问题日渐突出。后续管理服务的明显滞后,已成为沼气建设健康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沼气服务体系,解决好沼气后续管理与维护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临猗县自2003年发展户用沼气以来,截止目前已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19000余口,而经过调查后发现,使用率只有65%,许多沼气池被闲置不用。原因有多方面,有外出打工不用的,有农户懒于管理不用的,但主要是由于后续服务管理跟不上,造成农户无法正常使用的。搞好农村沼气建设后续管理服务,既是农村沼气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又是农村沼气建设发挥效益的需要,更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笔者针对临猗县目前农村沼气建设后续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一.临猗县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情况

临猗县能源办按照“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沼气后续管理服务模式和机制,现已在北景、东张等十四个乡镇先后设立了服务中心,为当地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及户用沼气用户提供服务。

2007年,临猗县能源办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将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和生态家园建设协调推进。全县农村能源服务网点建设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组织实施。首先完成了5个服务站的建设,发放了5辆抽渣车。2008年,又建设了164"村级服务网点,发放了16辆抽渣车。今年又建设了一个区域服务站,64个村级服务网点,并给每个网点配备一套沼气维修工具,一辆抽渣车及沼气配件。服务网点覆盖到全县各村,使沼气用户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80%以上的沼渣沼液得到综合利用。同时在各个服务站都确定一名优秀技工,负责本区域的后续服务管理工作,旨在保证沼气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后续管理工作的逐渐完善,无形之中提高了农民建设沼气的积极性。

二.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临猗县已孕育出一批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组织,在模式和运作机制创新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沼气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临猗县已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19000余El,占全县总农户数的15%,大型秸杆气化站两处,新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8处。而服务网点少,覆盖面小,未形成完整的沼气服务体系,满足不了广大沼气用户的需求。

2.对沼气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大。

近几年,从省级财政专项中安排了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机制探索,为项目县(市、区)搭建组织提供了部分资金。但对沼气服务组织在运行上尚未有补助政策,地方政府对沼气服务组织扶持力度不大,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弱、条件差,服务人员报酬低,制约了沼气服务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服务经费严重不足。

沼气服务站要维持其正常运行,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从临猗县沼气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来看,目前沼气服务站完全市场化运行难度很大,现有的建池技术人员实行的是计件(建池)工资,建池时为降低农户建池成本,未在建池费用中预留维护费用,而农村能源建设部门又缺乏专门的维护经费,要在所有建设乡村全面开展并做好后续管理维护工作,不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

4.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激发。

沼气服务组织的对象是农户或业主,农民理解不理解、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是开展服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沼气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形态的创新,又是新生事物,农民对它的认识还比较陌生,花钱买服务的观念淡薄,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误解。

三.加强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

农村沼气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管理服务是关键。搞好管理服务,既是农村沼气建设发挥效益的需要,更是促进农村沼气健康发展的前提。要使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稳步发展,发挥长效机制,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原则。在起步阶段,政府部门积极主动地介入,弓l导农民确立社会化服务的理念,并且在宣传发动、制度建设、资金筹集、规范运作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引导和带动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要切实发挥各类服务组织的主体作用,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初步建立沼气物业化管理机制。

2坚持农民主导原则。把农民愿意不愿意、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建立沼气物业化管理机制的标准,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充分体现“花小钱、大服务”、“民建、民管、民受益”思想,做到让农民成为物业化管理的主体,从管理机制的建立、资金筹措、服务内容等全过程参加。要分类指导,积极创新。建立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服务体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服务网点的可持续运行机制、以沼气管护为基础的乡村服务物业化机制等,增强持续发展能力。要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鼓励发展协会领办、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服务模式。

3坚持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原则。把城市社区管理的市场机制引入到沼气物业化管理中,政府部门扶持不包办、管理不越位,沼气物业化管理点的建设、沼气物业化管理服务内容的制定、沼气物业管理员的招聘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按市场规律办事,坚持“谁出钱、谁得益”,实现服务有偿化。要把服务体系与沼气建设同步规划、配套实施,建立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服务体系。要根据沼气推广范围,合理布局服务网点,既要保证农民能够得到快捷有效的服务,又要保证服务网点的效益和发展。

4.坚持规范管理原则。把沼气物业化管理机制规范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按照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要求,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先签订合同、再提供服务,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接受农村沼气主管部门的监督。要充分考虑沼气农户需求、沼气发展潜力、技术力量配备等因素,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避免一哄而上;要实事求是地确定服务网点建设的标准,讲求实效,不贪大求洋,确保沼气农户受益。

四.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建设步伐,扩大沼气后续服务覆盖面。

农村沼气建设,特别是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涉及到千家万户,能否保持沼气池正常、长期、高效运行,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农村沼气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各地要按照“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与沼气发展协调推进,逐步建立以省级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县乡服务站为支撑、乡村服务网点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体系。要积极培育沼气服务组织,因地制宜地鼓励发展协会领办、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元化服务组织,积极扶持壮大农民沼气服务合作社,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2.加大扶持力度,为沼气服务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沼气服务组织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筹建组织和维持正常运作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保障。我省户用沼气大部分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这些地区的农民还不富裕、经济承受能力还较弱,要开展完全市场化的沼气服务难度较大。因此,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沼气服务组织的扶持,帮助他们解决沼气池出料、沼肥运输、沼气池维修等机械设备的采购资金;在运行初始阶段,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弥补其工作经费的不足;在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农村沼气建设管理。

3.加强政府弓l导,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沼气服务组织的对象是沼气农户,他们愿不愿意参加沼气服务组织,是开展沼气服务管理的基础。由于沼气服务是新生事物,沼气用户对它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介入,引导农民确立社会化服务的理念,与农民一起理思路、出主意、想办法,把好处讲透、把政策讲明、把措施讲实,消除认识上的偏差,充分调动沼气农户积极、主动地参与沼气服务组织。

后续问题范文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经营管理;措施

几年前,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由于管理运营的落后和资本体系的不健全,业绩和竞争力都和社会期望有着一定的差距。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顺应时代要求进行了一场银行走向股份制的改革,是从社会主义“大一统”银行体制到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体制的制度变迁过程。这场改革完善了中央银行制度,“由传统的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过渡,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同时完善了商业银行制度,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权明晰的微观银行体系”。

1商业银行改革后仍存在的问题

在这场改革中,由于初级阶段我们的各种体制和经营模式还不是很健全,并且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不是某项具体业务制度、管理办法和管理方式的简单变化,而是体制和机制的根本性变革,是一种制度和体系的创新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仔细思考之后,就会发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仍存在若干问题。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出解决的方法。

1.1治理结构尚欠规范和科学

(1)杂乱管理框架问题。根据西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及运行机理来看,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制度在同一银行中不能并存。但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不仅这两种制度同时存在,甚至还有中国特色的岗位和管理层,基本上是“一个拼盘”,运作起来有许多问题。相关人士现在普遍存在一种担心,即这种“多龙治水”的管理框架可能会导致实践中的政出多门,进而降低经营管理效率。

(2)用人制度的问题。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职业经理人制度。可是,已成为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仍没有摆脱僵化的旧有组织管理体制的制约。其表现是各层级的管理者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激励方式与一般提拔选用党政干部没有什么两样。这种现象扭曲了其本身的经营行为。

1.2管理体制比较落后

(1)管理格局没有实质性改变。原有的行政化管理格局和多层级经营机制没有实质性改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置,不仅付出了高昂的创设成本,而且导致金融资源空间配置的分散化与低效率。没有在组织制度创新这个根本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其内部机构的组织成本和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也就远远高于外资商业银行。

(2)绩效考核的缺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绩效考评机制侧重于衡量短期绩效,核心任务是规模的扩张或既定规模下的利润最大化,基本上只能完成对短期业绩的结果考核,摆脱不了传统的结果管理,在实践中容易导致被考核机构或个人重视短期业绩而忽视长期成长性要求。我国经济资本和经济增加值的考核理念和考核模式引入国内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对复杂的核算办法容易导致在传导和执行中来自分、支行的抵触。绩效考评机制的落后导致战略转型执行力实施的弱化。

1.3经营方面存在的不足

(1)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处于较低水平。就目前情况看,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还处于较低水平。资本金比率偏低,表明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另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整体赢利水平不高,有的甚至亏损。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事实上并未参与各行的具体经营,更谈不上管理上的决策,希望其倒逼国有商业银行创新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的良好初衷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基本上没有起到引进创新的作用。

(2)资产质量基础存在不良隐患。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比例已从改革前的40%~50%,下降至2006年的7.5%,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剥离”的结果,而不是依靠自身机制的改善。也就是说,现在不良贷款被消灭了,可是体制、机制、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问题依然存在。资产质量的基础还比较脆弱的这些深层次和潜在问题会在一定的时间暴露出来。较高的不良贷款给银行带来了沉重的包袱,大大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在不良资产剥离过程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暂时下降,可不良隐患仍然较多,不良贷款反弹的预期率和可能性还很大。

2针对商业银行改革后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以上列举的这些问题,看似很混乱复杂,但这是我国对于商业银行改革的第一次尝试,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积极面对,仍然能找出坚实可靠的办法进行解决,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及整个金融体系又好又快发展。

2.1建立合理的治理框架

要把公司治理的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有机结合。可以借鉴美英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遵循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原则,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三个层次,构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应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按照集约化经营原则,实行机构扁平化,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按照现代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审慎的会计制度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科技建设,全面提高综合管理与服务功能;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加大培训力度等。

2.2更新银行的管理体制

根据管理格局的落后建立“总行——一级分行(城市行)——支行”的扁平化经营管理体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就拟定发展战略和规划、改革风险内控体系、实行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推进人事激励改革、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信息科技建设以及做好改革培训宣传工作等方面制定了专项改革方案,多项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银行还对考核体制进行系统化的调整,加大非财务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考核的权重,以真正实行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新的绩效考核体制和财务配置方式,从而使绩效考核更加合理。

2.3改善银行的经营状况

针对目前国有银行资本利用率低的现状,我们应该允许银行使用比分行经营竞争力更强的混合经营方式。这样不仅能扩大银行业务范围,还可以使银行的收益率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应努力扩大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寻求银证、银保合作的途径。国内金融界应积极寻找恰当的分业与混业的交汇点,探索分业条件下的业务交叉经营”。银行还应降低传统的信贷业务扩张对经济周期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性,特别是部分行业景气程度的敏锐性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2.4外部相关政策的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外部环境,政府不要通过商业银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要给商业银行一个自由的经营环境。把权力通通交给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金融市场,间接引导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打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鼓励其他商业银行与其竞争,从而增加整个体系的竞争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加快金融法规建设,改善法律环境,规范金融信贷市场。

后续问题范文篇3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教育政策

2008年秋,我国政府在农村已经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城市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妥善解决;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后续问题又接踵而至。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为此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后续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该由谁来管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我国政府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主要采取“两个为主”政策:“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这一政策问题在于:一是与就近入学政策相矛盾。2006年6月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12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就标志着对户籍地政府而言,承担户籍所在地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管理责任是责无旁贷的,但对于非户籍人口子女因为其户籍不在流入地政府管辖范围之内,加之《义务教育法》没有对流出地政府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实际上,这就代表着流出地政府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没有责任。

二是与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相矛盾。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7条指出:“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而“两个为主”政策事实上是由中央政府出面将流出地政府的义务教育责任转嫁至流入地政府的身上。这种管理体制最终导致了流出地政府无任何责任,而流入地政府消极落实中央政策的问题。

此外,国家统计局在进行统计时,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列为流动人口,而不属于户籍人口数;教育部门对入学率、巩固率或保留率的统计也以户籍人口为统计口径。这就造成了一些地区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地区可以不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将“两个为主”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以及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各自的责任,形成良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协作机制。第二,在教育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加强与公安、财政、劳动保障等机构的沟通,从宏观上把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流动情况、教育的需求等,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张家港市教育局就成立了一个专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进行协调管理的科室,按照“挖掘潜力,积极吸纳,平等对待,热情服务”的原则,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真正得到落实。第三,修改义务教育法,改依户籍地就近入学为依居住地就近入学。第四,国家统计局应该改变统计口径,将以户籍人口作为统计口径改为以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以引起流入地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重视。第五,开展强有力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情况专项督导,全力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

从长远来看,国家要彻底消除二元户籍制度,逐渐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本地户口与非本地户口的界限消除,建立全国统一的一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

二、义务教育经费究竟该由谁来埋单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义务教育经费问题政策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义务教育投入体制自身存在矛盾。从现有体制来看,这种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其实是由中央政府出面,把流出地政府对其户籍人口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转移到流入地政府身上。同时,中央政府又将自身应该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支付给流出地政府,凸显出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性。在教育投入大为增加却没能获得相应补偿的条件下,流入地政府只能够采取消极抵制的举措。

二是对于户籍地(流出地)政府而言,承担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具有“属地问责”的强制性质,但是流出地政府则视流出的儿童少年为“泼出去的水”,根本不愿意再承担任何经费投入和管理责任。流出地政府因此既得到了国家应该承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又被“豁免”了对流出儿童的义务教育责任,自然乐得逍遥。对于流入地政府而言,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虽有一定的责任,但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属于“非户籍人口”,因此流人地政府往往把接纳非户籍学生入学视为一种“额外负担”。加之,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持续快速增长,若严格按照现有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流入地政府就会普遍面临巨大困难,如财政压力巨大、教育用地紧张、学校校舍不足、教师资源短缺等。流入地政府面对这些困难,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消极抵抗”。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流出地政府认为:外来务工人员为流入地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财政税收,其子女理应享有与流入城市市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流人地政府则认为:外来务工人员虽然为本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财政税收,但是由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本地学校就读,需要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支付巨额费用,给本地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这些费用包括: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教职工编制增加经费、教职工工资经费、学校建设经费等。因此,流入地政府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现行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已经造成了“流人地政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多,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越大”的情况。

(二)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第一,政府要将“两个为主”具体化,明确规定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中的合理比例。其中,至少流出地政府应该将国家支付流出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拿出来,实现学生在哪里就读,就在哪里享受国家给予自己的相应义务教育经费的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的合作机制。第二,实行义务教育卡或义务教育券制度。即将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支付给每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由流出地政府按生均经费直接分配给每位适龄儿童,并以义务教育卡或义务教育券的形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哪个学校就读,就由这所学校凭义务教育卡或义务教育券到有关金融部门兑付为本校教育经费。第三,实行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为导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政府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一是根据各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数量进行统一标准的转移支付;二是加强教育审计力度,保证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能够做到专款专用。第四,国家可以考虑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专项基金,对流人地义务教育经费进行适当补贴;或者通过发行教育彩票,将所得收入用于支持流人地政府更好地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第五,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救助基金,帮助这个越来越庞大的弱势群体,以使之有更多的机会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逐步缩小本地居民子女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差距。

从长远看,一方面,国家可以建立中国教育银行。总行设于北京,隶属教育部与人民银行,各省市自治区设立分行,各区县设立支行。其主要负责对教育经费,尤其是义务教育经费的收支掌控。另一方面,建立由国家统筹义务教育经费,形成中央政府埋单,地方政府管理的新机制,依据实际就读人数,划拨经费。再者,建立以纳税人身份为基础的免费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体制,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机会、过程与结果上的真正均等。三、流入地与流出地教育怎么衔接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一是目前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流人地与流出地义务教育时教材对接的难度。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流入地或流出地教育的难度。

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完流入地义务教育后,高中阶段教育必须回原籍就读的问题。回原籍,学的与考的都不一样;不回原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将面临高额的择校费、借读费。即便如此,在高考逐渐实现各省市自治区自主命题、严打高考移民、大学录取新生存在区域差异的情况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仍面临着十分艰难的选择。同时,流入地政府也面临十分棘手的问题: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参加高考,势必形成高考移民潮;不允许,又将导致大批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滞留本市,加大就业压力,或导致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回流,形成新的留守儿童大军。

(二)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第一,建议有条件的流入地政府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敞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大门,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建议可在四个直辖市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入较多的地区率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的试验,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报考流入地高职。第三,在过渡阶段,暂时可以实行双重高考制度,即可以由流入地考试部门单独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人地参加高考,但用的考卷是全国统一的考卷或流出地的考卷,考完后由流出地组织录取工作。

长远来看,一方面,国家可以建立中国考试院。除了具体统筹负责各级各类考试外,我国可以模仿西方的水平考试(例如托福、雅思、GRE),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水平考试研究的力度,逐渐建成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年级的水平考试库。这样既可以解决教材不一问题,又会解决在此地学习也能在彼地参加考试的问题。另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二元户籍制度的打破、区域教育差异的缩小等,逐渐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权利在流入地或纳税地上高中、考大学的目标。

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籍及队(团)籍如何管理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政策的缺失问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缺乏必要的统一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籍与队(团)籍管理规定,这就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籍与队(团)籍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各有各的章程,各有各的管法,各有各的规定。二是流入地的学籍与队(团)籍管理难以实现无缝对接,常常是项目不一,条目不一,这些都亟待进行统一管理。

(二)政策建议

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籍与队(团)籍管理卡,实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卡与队(团)籍管理卡的完全统一。另一方面,建立国家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与队(团)籍管理网站。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建立专一的、规范的、统一的学籍与队(团)籍电子卡,将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情况、入队及入团情况等统一登记、统一管理,做到全国一盘棋。

五、如何防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过程中遭受隐性排斥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目前,伴随着各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更深层次的隐性排斥问题日益彰显。例如,许多流入地重点学校不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招收范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身份大多被界定为借读;设置专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单独编班;不单独编班而单独编组;在排座位、评奖、评优、考试竞赛、文体活动、入队入团等方面存在歧视。

此外,各地推行新课程改革,出现了教材不一、教学进度不同与教材难度差异等现象。这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带来了教材适应上的困难,进而造成课程歧视。加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学习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较低,也使之遭到隐性排斥。

(二)政策建议

第一,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规定禁止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各种歧视政策与做法,以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在学校内享受到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

第二,实施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与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主要强调五大原则: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学校要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基于此,各级政府都必须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任何学校都必须平等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

此外,近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又出现了三个新问题。一是由子女随外来务工人员迁移向外来务工人员随子女迁移问题。即为了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哪里教育优质,外来务工人员就到哪里务工的情况。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黑中介问题。即有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专门通过帮外来务工人员或老乡的子女办证,来助其子女在教育发达城市入学,并从中渔利。这一现象为顺利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罩上了又一层阴影。因此,流入地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真正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顺利入学,同时又制止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违规入学。三是金融风暴的冲击令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返回流出地。这一方面导致了有些流人地学校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流走而出现教室、教师过剩现象;另一方面则导致流出地学校人满为患。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关键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它与城市管理、户籍制度、税收政策、公民权利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多方联动,才有可能彻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孙向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与地方政府作为的个

案研究:基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红蕾工程”的实地考察

后续问题范文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具体技术

机电一体化设备在生产等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保证后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机电一体化设备运行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各项工作在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影响生产效益,相关单位必须及时开展故障诊断工作,保障其设备运行质量。

1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简介

1.1故障类别划分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故障,就其故障对后续各项工作产生的影响分析,一般将故障划分为破坏性故障和非破坏性故障两大类。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在明确了设备的故障类型之后,工作人员可以以分类为指导来开展故障检修等各项工作,其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对保障后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出现设备损坏和维修损失的几率明显降低。1.2在线和离线诊断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设备出现故障后,可以利用在线诊断技术来开展各项工作,结合先进的网络维修技术等对设备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明确其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故障涉及的知识和处理信号以及处理设备等进行调整,可以保障后续各项工作以合理方式开展,提高设备故障诊断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建立离线数据库,相关单位还可以从离线数据库中搜索与设备故障相关的各类知识,在知识的指导下开展后续的数据处理等工作,保障设备运行效率。1.3设备参数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型号的不同,其对应的参数等也会存在差异,故障诊断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加强对该类参数的重视,结合参数类别等开展各项分析工作,利用设备的振动频率等开展与数据分析的比较工作,可以及时检测出设备存在的问题,对推动其后续各项工作合理开展等具有重要意义。1.4识别设备油液磨损。设备运行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油液摸索问题。在当前故障诊断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结合设备的运行状况和不同位置的油液成分等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设备出现的故障。1.5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建立对其后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与故障诊断相关的信息,建立专家数据资料系统,辅之以数据推理系统等来开展后续各项工作,可以快速完成故障诊断工作,明确机电一体化设备出现的问题,其故障检测和解决效率明显提高,人力和物力成本支出明显降低,对推动后续各项工作合理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存在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其后续各项工作合理开展。就当前来说,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工作应当在充分的理论依据的支持下开展,其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对保障其整体工作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到实际的故障诊断理论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影响,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并不能得到保障,其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需面对的问题相对较多,将会严重影响后续各项工作的质量。为了推动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在新时期实现新发展,相关单位必须加强对理论知识建设工作的重视,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其故障诊断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在开展故障诊断检查工作的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加强对技术规范制度的重视,更多是凭工作经验来开展后续各项工作,该类方式将会对后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故障诊断等工作开展过程中留下其他类型的安全隐患,设备的质量等也会受到影响。同时,部分企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规范建设相对比较单一,受到实际设备运行状况以及设备运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可能需要工作人员调整工作策略才能开展后续各项工作,但是由于企业的规范相对比较严苛,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导致故障诊断工作不能实现其预期的工作效果。

3改进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措施

3.1提高诊断技术的准确性。设备故障诊断的准确率较高时,其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少,设备故障可以及时解决。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设备故障诊断精准率的重视,在故障诊断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可能出现影响准确性问题的原因,综合故障特点等对各项工作进行合理调整,及时处理各施工环节出现的问题。同时,在机电安装和维护等环节也会出现一定问题,影响故障诊断的准确性,该类问题并不是一直出现的,其出现的频率存在不确定性,检测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检测不到各项数据等现象。为此,相关单位必须加强对故障诊断设备改进工作的重视,提高检测仪器的检测水平。同时,可以不定期开展设备故障诊断工作,可以提高对不确定因素检查的效率,提高故障诊断准确性。3.2完善故障诊断理论系统。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不同问题应当采取的解决措施和使用的指导理论等明显存在差异。同时,受到设备故障表现形式的影响,同一故障表现形式的成因可能并不相同,这也给故障诊断工作增加了难度。针对该类问题,相关单位可以结合常见的故障诊断问题来建立故障诊断系统,及时就各类故障诊断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等制定诊断数据资料库,帮助其后续各项工作合理开展。同时,相关人员还应当结合信息技术等对该类数据库进行调整,改善数据库的资料存储形式,建立线上数据库和离线数据库,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故障诊断工作,保障故障诊断的工作质量。3.3加强对问题发展的重视。机电一体化设备运行过程中,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不同类型的问题。当受到其成因差异等方面的影响时,故障扩大的速度和范围等也会逐渐产生差异,将会对后续各项工作合理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工作人员已经采取了多样化方式来监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状况,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的零件可能会对故障诊断工作的正确性产生影响,后续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率明显增加,将会严重影响后续各项工作开展。为此,相关单位必须加强对故障问题发展的重视,当前期检测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能检测出设备存在的问题时,可以安排专业人员来监督设备的运行状况,随着问题进一步扩大,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则会逐渐明晰,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故障诊断工作,可以有效保障其工作效率。同时,工作人员还应当及时将造成设备故障问题的原因记录下来,特别是初期表现不明显的问题,通过记录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和解决措施,可以帮助其它工作人员对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问题等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设备合理运行等工作的重视,结合数据资料库等,及时找出出现各类问题的原因,推动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工作合理开展,在设备故障初期即解决各类问题,保障生产工作正常进行。

4结语

机电一体化设备诊断技术随着时展而不断发展,不同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故障和采取的解决措施等也存在差异,相关单位必须加强对故障原因诊断和解决措施制定等工作的重视,推动问题及时解决,降低维修成本的同时保障产品质量,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李迎杰,李鹏程.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方法浅析[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8(7):25.

[2]张世超.关于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8):661.

后续问题范文篇5

土木工程建筑在具体施工建设中需要重点围绕着具体结构进行重点把关构进行重点把关,保障相应结构能够具备理想的可靠应用效果果,进而才能够避免后续长期应用中出现安全威胁隐患,同时也能够较好提升其实用功能也能够较好提升其实用功能。为了较好保障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建设合理性构的建设合理性,必须要重点围绕着前期设计环节进行详细把关把关,促使其能够体现出较为理想的规范性,能够满足于当前土木工程建筑提出的各个要求土木工程建筑提出的各个要求,实现建筑的最大应用效益,对于以往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重点规避于以往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重点规避,综合提升其整体设计水平综合提升其整体设计水平。

2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结合当前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有效落实结合当前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有效落实,其重要性极为突出要性极为突出,虽然在当前设计工作中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重视,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和隐患,其中较为常见的设计缺陷如下常见的设计缺陷如下。(1)整体性不强整体性不强。对于当前很多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开展工作的开展,其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结构方案的整体性不强体性不强,难以围绕着整个土木工程建筑进行全方位分析,如此也就导致相应结构设计工作存在零散问题此也就导致相应结构设计工作存在零散问题,很多区域的设计规划都存在着各为其主的现象计规划都存在着各为其主的现象,不具备整体性,如此也就容易在最终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缺陷易在最终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缺陷。这种整体性不强的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方面个组成部分方面,还具体表现在土木工程建筑和周围环境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在着明显的不协调,难以完全一致,进而也就容易产生一些矛盾盾,既无法实现对于周围自然资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充分运用用,还容易导致一些较为明显污染和损害问题的出现,由此形成的干扰极为突出成的干扰极为突出。(2)细节处理不严谨细节处理不严谨。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落实中实中,其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细节,更是需要引起足够关注起足够关注,现阶段很多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问题的出现都表现在一些细节上都表现在一些细节上,最终形成的威胁是比较突出的。结合这种设计细节方面的具体问题表现这种设计细节方面的具体问题表现,其具体呈现也是多方面的的,比如对于当前应用比较频繁的土木工程建筑结构中的预埋件埋件,其就很可能会因为考虑不全面而形成较为明显的威胁,最终导致一些后续施工不适应问题出现最终导致一些后续施工不适应问题出现,还容易和其它相关系统的施工安装形成明显冲突系统的施工安装形成明显冲突,影响到整个土木工程建筑的有效应用有效应用。(3)计算不准确计算不准确。对于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有效落实效落实,其存在的缺陷还表现在具体计算方面,尤其是在力学荷载的计算方面荷载的计算方面,其要求比较高,任何缺陷问题的出现都可能导致后续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不足导致后续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不足,形成较大干扰。这种计算方面存在的威胁主要和相应设计人员存在直接联系系,其没有能够较为全面考虑到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各个节点的手里状况的手里状况,对于各个方向的作用力把握不详细,进而也就必然有可能会导致较为明显的计算偏差出现然有可能会导致较为明显的计算偏差出现,造成该区域的力学平衡受损学平衡受损,出现不稳定威胁。此外,因为设计技术手段不先进进,其同样也极有可能会导致一些计算失误的出现,同样也需要在后续进行创新优化要在后续进行创新优化。(4)设计方案呈现存在问题设计方案呈现存在问题。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有效落实必然还需要最终落脚到施工应用上作的有效落实必然还需要最终落脚到施工应用上,为了充分提升设计方案的施工指导作用提升设计方案的施工指导作用,促使其能够体现出较强的参考效果考效果,必须要围绕着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促使其能够形成较为理想的呈现效果为理想的呈现效果。但是在当前具体设计方案的成型中,其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也表现较为繁杂,比如对于一些具体标识的呈现标识的呈现,其容易因为规范性和标准型不足,导致后续施工中相关人员出现误解中相关人员出现误解,进而也就必然会影响到设计方案的准确应用确应用,同样也损害了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价值,需要在后续设计工作开展中引起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续设计工作开展中引起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

3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为了较好提升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水平为了较好提升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水平,避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偏差操作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偏差,切实解决上述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问题,必须要重点围绕着各个基本设计环节和设计目标进行把关把关,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解决优化策略如下。(1)明确设计原则明确设计原则。对于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有效落实有效落实,其设计原则的明确是比较基本的前提条件,需要切实围绕着具体需求进行全方位分析实围绕着具体需求进行全方位分析,解决后续设计工作中可能形成的各类偏差隐患能形成的各类偏差隐患。在当前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中,其需要首先关注于土木工程建筑的适用性效果,保障相应结构的布置能够和后续实际运用形成较为理想的匹配性效果果,如此也就能够综合提升其整体应用价值;此外,为了保障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可靠应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可靠应用,还需要关注于安全性以及耐久性方面的原则久性方面的原则,保障相应土木工程建筑能够在后续长期应用中具备理想应用价值用中具备理想应用价值,如此也就能够最终避免后续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威胁可能出现的安全威胁,综合提升其整体应用性能,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类隐患威胁到的各类隐患威胁。(2)确保结构整体协调确保结构整体协调。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中,还需要保障其相应结构具备理想的整体协调效果,有效提升后续建筑结构的适用性能升后续建筑结构的适用性能,避免自身存在一些矛盾和相互冲突冲突,尤其是对于后续应用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暖通系统、给排水系统以及采光系统等排水系统以及采光系统等,都需要进行协调处理,保障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具备理想的满足效果程建筑结构具备理想的满足效果。这也就需要相应设计人员较好了解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和可利用条件较好了解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和可利用条件,促使其能够在后续具体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有所体现后续具体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有所体现,如此也就能够最终提升其整体设计效果最终提升其整体设计效果,促使其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对于后续其它系统的设计以及施工建设形成理想的基础条件续其它系统的设计以及施工建设形成理想的基础条件,尤其是要避免可能存在的各个方面不当处理是要避免可能存在的各个方面不当处理,将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提升优化构设计工作提升优化。(3)重点关注核心细节重点关注核心细节。对于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落实作的落实,为了提升其后续应用效果,还需要重点把握好各个核心细节的处理核心细节的处理,促使这些细节能够具备理想的协调性和合理性理性,避免形成较大的缺陷和故障。在细节的优化处理中,一些关键节点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些关键节点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要促使其体现出较强的协调性和预见性的协调性和预见性,保障后续各个其它相关系统的有效安装处理之外处理之外,还需要确保其规范性较为可靠,详细了解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规范要求,按照具体要求进行匹配性处理,如此也就能够较好降低可能形成的细节处理矛盾降低可能形成的细节处理矛盾,最终提升其整体应用价值。这种细节方面的处理要求比较高这种细节方面的处理要求比较高,难度相对也比较大,需要设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设计水平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设计水平,学习最新设计规范和要求,综合提升整体设计价值合提升整体设计价值。(4)创新结构设计手段创新结构设计手段。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中,因为土木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相应结构复杂性也越来越高来越高,甚至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规则结构类型,如此也就必然加大了设计难度然加大了设计难度,采用传统的结构设计手段很容易出现各118页)个问题个问题,除了计算失误之外,考虑不全面现象也越来越常见。基于此基于此,创新应用各类先进结构设计手段也就显得极为必要要。在当前设计行业的发展中,BIM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能够较好提升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其能够较好提升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水平,解决以往设计过程中常见的缺陷问题过程中常见的缺陷问题,借助于三维立体模型进行土木工程建筑结构优化建筑结构优化,促使其设计方案能够具备较强应用性能。这种BIM技术的应用不仅仅能够提升其力学荷载计算的准确性性,降低该方面的设计难度,还能够在最终设计图纸的呈现方面发挥理想作用效果面发挥理想作用效果,有助于设计人员向施工单位呈现设计意图意图,避免出现理解方面的偏差,并且还能够直接借助于BIM技术进行施工图纸的呈现技术进行施工图纸的呈现,直接出图也就避免了以往可能存在的人为偏差在的人为偏差,也有助于提升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应用价值值。常见BIM技术应用如下图1所示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对于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有效落实,其设计难度越来越大其设计难度越来越大,也更加容易在设计处理中出现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和缺陷为明显的问题和缺陷,进而也就必然需要在后续相关工作落实中进行不断优化控制实中进行不断优化控制,切实解决可能存在的隐患威胁,创新结构设计手段结构设计手段,提升设计人员综合素质,保障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效果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振峰.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居业,,2017(9):63~64.

[2]马广州,郝阳.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探究[J].科技展望,20172017(22):56.

[3]张皓,杨元明.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江西建材,,2017(7):33~34.

[4]白冰,任建钊.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策略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7):252~253.

[5]冯涛.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策略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2016(9):64.

后续问题范文篇6

关键词:会计人员;后续教育;问题;对策

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占有主导地位,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对会计工作的质量具有决定作用。当今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会计人员已经跟不上国际会计工作的发展形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我国的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适应国际会计工作的发展形势,就必须对会计人员进行更加先进的后续教育,从而使会计工作能够与国际接轨,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培训市场管理混乱,教育方法枯燥单一,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成为影响我国会计后续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管理混乱的教育培训市场。在当今,我国对会计人员后续教育进行管理的部门主要为各级财政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两者对会计后续教育进行管理的主要原则为“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并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会计后续教育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但是,在我国各级财政部门中,日常工作需要负责的事务繁多,并不是专门的会计后续教育机构,因而难免有很多地方无法顾及。再者,财政部门在每年的开始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方案进行制定时,缺乏对当地会计从业人员的全面和深入了解,很多时候只能通过主观臆想进行判断。很多企事业单位对会计的后续教育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加之目前管理依旧混乱的会计后续教育培训市场,都是制约我国会计后续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二)内容和方法单一的培训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情况因材施教。具体到会计后续教育中,就必须按照每一个会计人员的经历、基础、性格和职业技能等特点,用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然而,在对会计进行后续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忽视了这一问题。在进行后续教育时,很多教育培训部门都不管所培训的会计人员来自什么样的单位,有着什么样的业务水平,在教育中搞“一刀切”,导致对会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此外,对会计人员进行的后续教育,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现如今,对会计人员进行的后续教育内容乏味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远远多于实用知识,不仅容易挫伤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严重缺乏实用性,导致会计后续教育的质量无法保障。(三)不够完善的教育体系。现如今,我国的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并没有出现专业的会计后续教育研究机构,也缺乏优质的师资力量,导致进行会计后续教育的各类机构良莠不齐,使会计的后续教育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此外,大多数会计后续教育机构中的教师都是从全日制学校中聘用的,这些教师受到学校中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深重,教学方法向着全日制学校看齐,而忽略了会计后续教育的特殊性,导致会计后续教育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再者,我国缺乏完善的会计后续教育体系,导致很多会计人员虽然接受了后续教育,但收效甚微,而一些相关培训机构对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进行的考核并不严格,很多并不合格的会计人员也能够结业,这也严重影响了会计后续教育的质量。

二、促进会计后续教育发展的几点策略

(一)对教育培训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培训市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仅要对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还要了解这些人员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培训要求,并且以分门别类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另外,在对培训市场进行规范的过程中,财政部门还必须和工商、人力资源、公安、教育等部门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共同对会计后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和教学内容进行审核与监督,对相关手续的办理进行规范,并对结业考试进行全程监控,从而杜绝不合格的会计人员顺利结业的现象,保障会计后续教育的质量。另外,对在会计后续教育培训机构中存在的办学资质不够、乱收费等违法行为,相关部门也必须进行严肃处理,规范培训市场,保障会计的核心教育培训顺利进行。(二)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在进行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对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情况摸索出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对培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从而使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能够照顾到所有类型的会计从业人员。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会计后续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开始结合本地会计人员的具体情况与市场需求,对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并分别按照企业和行政单位对会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将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当中,通过图表、音频、视频等将会计后续教育的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从而使受培训的会计人员对上课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此外,在对会计后续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升级改造的过程中,专业的师资队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相关的培训机构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来说,首先就要对教师的招聘进行严格把控,更多地吸收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当中。其次,对师资队伍进行培训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只有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保障会计后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序展开。(三)对会计后续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在我国,专门进行会计后续教育的教育机构虽然已经出现,但是相关的教育体系并不完善。有鉴于此,相关的教育机构就必须和当地政府进行深入的合作,组织相关的教师和专家,对会计后续教育体系进行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会计后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而且也是给教师提供的一次继续学习的机会。此外,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后续教育考核标准,并将其落实到位。在进行结业考核时,要严格依据标准中的相关规定评估会计从业人员的考核结果,并对结合考核合格的会计人员颁发结业证书,从而使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此外,各企业和行政单位还必须增加投入到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中的经费,专门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进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并保障这笔资金真正用到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之中,从而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有利的资金保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会计人员进行后续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而且这项工作比较复杂。众所周知,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是保障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的重要手段。因为会计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就必须不断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想要保障会计后续教育的效果,首先就必须对会计后续教育培训市场进行规范。其次,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对会计后续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造。最后,还必须建立其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从而有力保障会计后续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军英.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17(15):116-117.

后续问题范文篇7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抗干扰措施

电气工程行业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智能化和规模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可以有效保障其发展效益。自动化设备是煤矿生产过程中应用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干扰问题,要求相关单位必须及时解决。

1电气工程中较为常见的自动化设备干扰因素

1.1电磁。电磁是电气工程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经常需要面对的一项因素,根据其所属类别的差异,可能会产生不同类型的问题,影响后续各项工作以合理方式开展。就当前来说,电气工程中的电磁干扰可以具体划分为外部电磁干扰和内部电磁干扰两个方面,根据其受到的电磁波和电压等影响的差异,其不同工具之间的转换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该类问题的影响下,其后续各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其它类型的问题,导致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质量等受到影响。1.2地电位。地电位也是电气工程行业中的自动化设备经常受到的干扰之一,在电位转换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到其地电位相互转换要求差异的影响,其对自动化设备造成的影响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导致其后续各项工作开展出现不同类型的问题。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自动化设备整体安装工作的重视,结合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类型和地电位转换之间的差异来开展对应的调整工作,推动各类故障问题及时解决,保障其各项工作的工作质量。1.3信号。信号是当前电气工程和通信工程等新型工程工作过程中经常受到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信号干扰的作用下,电气工程中的自动化设备的工作方向和工作范围等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后续各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的配合度将会受到影响,导致电气工程的运行质量下降,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及时进行调整,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安全性。1.4因二次回路出现的干扰电压。电气工程运行过程中,受到二次回路的影响,其工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干扰电压,在该类自动化设备的影响,其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应的电气工程运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其后续各项工作出现问题。为了降低该类问题造成的影响,相关人员应当加强对干扰因素控制工作的重视,结合二次回路产生的电压变化和电压作用的具体方式等来对其进行必要的控制,保障电器运行效率,提高电气工程的运行质量。

2电气工程中的自动化设备抗干扰策略

2.1合理开展印刷版和电路布局工作。电气工程中的自动化设备运行过程中,为保障自动化设备的工作质量,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其干扰抑制工作的重视,引入多层印刷板来开展后续各项工作,利用充足板间电容来开展后续各项工作,对应对电源上的干扰脉冲等具有重要意义。该类充足板间电容大多存在于电源回路上,利用该类方式开展后续各项工作,可以缩小器件之间的布线,回路间出现串扰耦合等问题的几率将会大大降低,对保障其后续各项工作合理开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印刷板布线的重视,结合其应用的抗干扰策略和干扰因素抑制策略等来开展后续各项工作,尽可能把保障其抗干扰水平,推动后续各项工作以合理方式开展,对保障其各项工作合理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电气技术人员必须加强对该过程中的电子设备布线工作的重视,提前进行必要的设备安装模拟和线路划分,明确其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应当进行的各项调整,尽可能保障其各项工作的工作质量。同时,当前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受到电子设备干扰问题的区别,可以适当对其进行布线调整,保障其工作质量。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对光电耦合器设置等的重视,结合其线圈和节点布线等的问题进行调整,使得相关线路可以保持分离的状态,对降低该过程中出现干扰因素的几率等具有重要意义。2.2合理开展信号传输管理工作。电气工程信号传输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保障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质量,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其应用的线缆长度等的重视,结合其绝缘性能等进行必要的调整,保障其信号传输的质量。就当前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正电平信号应用控制工作的重视,结合其负电平传输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对其进行调整,降低对其外界干扰因素造成的影响。同时,自动化设备运行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信号分开传输工作的重视,结合信号传输的抗干扰要求等来进行对应的调整,保障其工作质量。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工作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信号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毛刺等问题,工作人员可以选择应用电容滤波等对其进行调整,及时规避该过程中出现的信号干扰问题,保障其工作质量。同时,工作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对信号线之间的距离的重视,结合信号传输问题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强其电磁抗干扰水平。自动化设备运行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利用屏蔽层等来保障线缆的绝缘性能,地提高自动化设备的抗干扰能力等也具有重要意义。2.3开关电源保护强化工作。电源在接通以及断开情况下,都会对自动化设备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小功率电子设备工作过程中,受到电源开闭等问题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局部损坏等问题,影响其后续各项工作的工作质量。例如,在应用显示屏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当突然间启动、关闭电源开关时,显示屏可能会出现闪屏问题,导致其工作质量受到影响,可能需要支出一定的维修成本来对其进行调整,可以有效保障线路运行的整体质量。为了降低自动化设备工作过程中出现该类问题的几率,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电气工程中的线路规划问题的重视,通过对相关线路的进出线等进行控制,可以有效规避该过程中出现的电源干扰等问题,及时将线路中的连线区分开来,在对应的电源设备上设置一定数量的屏蔽层,调整指示灯的布线位置,可以有效保障其各项工作的工作质量,对提高电源保护效率,推动各项工作合理开展等具有重要意义。2.4滤波器调整工作。电气工程中的自动化设备工作过程中,为了提高线路应对快速瞬变干扰的效率,提高其抑制动效的整体效益,工作人员可以选择应用滤波器来对其进行调整,强化对滤波器安装质量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各项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自动化设备的整体抗干扰水平。但是当前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到其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滤波器安装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其对相关干扰因素的控制作用可能并不能实现,将会影响后续各项工作合理开展。同时,相关人员还应当加强对输出线安装位置的重视,尽可能避免将其全部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还可以引入新的重新接受等方式来对其进行调整,该类方式下的滤波器接地状态可以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开展线路连接等各项工作,自动化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明显提升。

3结语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电气工程中的自动化设备运行过程中将会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不同干扰因素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关人员对自动化设备的内涵和应用方式等进行全面控制,尽可能保障其各项工作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红杰.浅析电气工程中自动化设备的抗干扰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9):3277.

[2]李向明.电气工程中自动化设备的抗干扰措施[J].建筑•建材•装饰,2018(19):132.

后续问题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需求分析;教学共同体;可持续性发展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下文简称《指南》)指出:“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近年来,在《指南》的指导下,不少高校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改革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校本特色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1]、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案制定[2]、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3]、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4]、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三位一体化”建设[5]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摸索出了较为有效的大学英语改革新路径,对其他高校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及后续课程设置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由于高校目标定位、生源、办学条件等不同,一个高校不能照抄照搬其他高校的改革经验。高校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后续课程可持续发展对策。这里的“后续课程”既包括为低年级阶段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的学生开设的英语类课程,也包含为满足高年级阶段学生个性化需求而开设的其他英语类相关课程。在个人层面,后续课程在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需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层面,“外语教育是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6]。本文在简要分析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后续课程发展对策,以期对高校的后续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普通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改革还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高校的后续课程建设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存在课程种类不丰富、课时不足、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不完善等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起步较晚,是一个比较崭新的领域,无论是从其目标、内容、管理、课程设置,还是从教材的选用以及课程评估等诸多方面较传统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3]二是后续课程特色不鲜明。一些普通高校只是开设了常规的后续课程(如高级英语写作、跨文化交际等),却没有或很少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英语后续课程(如学术英语)。三是学生基本技能的后续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低年级阶段,一些学生没有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他们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即便是通过了相关考试,部分学生的英语口语、写作等产出性技能并不理想。而这些学生基本技能的“精细化”和“应用性”培养在部分高校的后续课程建设中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四是外语教师教学发展及个人发展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课程的拓展与可持续性发展。“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人数众多,但其专业发展、教学发展、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不尽如人意。”[7]

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发展对策

根据《指南》,“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不同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形式及轻重不同,解决路径也各异,但都应基于社会发展要求、学校目标定位、学生个性化需求等,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普通高校而言,后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持续提升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适时了解学生对后续课程的需求。“我国外语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少以需求分析为导向的外语教育战略科学规划,其表象就是全民学英语以及‘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引发的诸多不正常现象。”[8]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涉及面广,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且数量较大。他们对后续英语学习究竟有什么需求和建议?如何调整课程设置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基于这些考虑,2019年上半年,笔者利用问卷星,针对所在学校2017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设置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高年级阶段,你建议开设哪些后续英语类课程?(开放性问题,建议课程可不止一个。)收回有效问卷共1194份(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已通过四级考试),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另外,统计结果低于1%的情况还有:商务英语0.67%、选修课0.59%、词汇学习0.42%、趣味英语0.42%、应试0.25%、开阔视野的课程0.25%、科技英语0.17%、简历0.17%、国际礼仪与国际教育0.17%、英语发音0.17%。整个统计结果中,口语学习需求排在首位,紧接着是听力学习需求。显然,学习者急需提高听说能力。考研排在第三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排在第4位(以“实用”“应用”“实践”为关键词检索得出的结果),四级考试课程与培训及写作需求并列第五,阅读和雅思培训需求并列第六。对交流及外教授课的需求以及了解西方文化的需求、六级培训、专业英语或与专业相关的学习需求所占比例也较高。另外,还有托福培训及翻译、语法学习需求等。进一步分析发现,多数学生想进一步深化英语学习,并且他们“学以致用”的愿望也通过对“应用”“实用”“实践”等的需求得以反映,但其内在动因和学习需求不一而足。这些需求可归类如下:(1)基础需求:对提升基础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需求,既通用英语学习需求。(2)应试需求:包括四级考试、六级考试、考研及出国英语考试(雅思、托福培训)需求。(3)发展需求:包括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学习需求(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等)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文化素养提升需求(如国际礼仪、国际教育、影视、文学鉴赏等)。需要说明的是,没有填写或填写了“无”“没有建议”“不清楚”等的学生共计164人,占13.74%;不建议开设后续课程者35人(占2.93%),他们主要认为“没有必要”“自学就可以”“适合自学”“网课效率更高”等。另外,写“都可以”或“都行”“各种类型的”等占1.00%。与此同时,笔者针对已通过四级考试,第四学期正在选修不同后续课程(如中级英语写作、中级英语听说、大学英语六级、考研英语、英语电影欣赏、英语看世界、雅思听力与口语、雅思阅读与写作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未来英语学习中您最想进一步增进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多选题)。共有990名学生作答。统计结果显示,排在前6位的是听、说、读、写、译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选修雅思听力与口语和雅思阅读与写作的学生(分别为23人、70人)认为在打好基本功的基础上,想学习通用学术英语。这些统计数据从另一方面验证了前面的问卷调查结果。上述调查结果及分析表明,我们可根据通用英语学习需求、应试需求、发展需求等有针对性地设置后续课程,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二)夯实英语基本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在构建个性化后续课程体系过程中,要依照《指南》,借鉴其他高校好的做法,更重要的是要基于校本现实,考虑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大学生自身学习需求(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教师队伍、资源条件等,处理好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办学定位等宏观要求与学生个体微观需求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固本守正与内涵拓展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构建的课程体系才不会脱离社会现实和办学目标,不会偏离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达到后续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设置后续课程时,应做到“固本守正”。这里的“本”指的是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是学习者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发展专业与学术的根基,没有前者,后者很难得以提升。无论构建什么样的后续课程体系,都应注意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守正”的意思是:以“内容”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进一步围绕对外“交流”与“沟通”做文章,增进后续大学英语教学的针对性。英语是拿来用的,我们应实施以产出为导向的后续课程教学。“外语是具有人生扩展功能的语言,能够开阔眼界,与世界对话。”[6]在进一步夯实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语境,围绕交流与沟通做文章,培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职业岗位中用英语有效进行交流的能力。(三)确保可持续性发展。早些年开设的英语辅修课程或拓展类课程(既高年级阶段开设的英语语言、文化等课程)旨在深化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类似于本文探讨的后续课程。受教学理念、师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的影响,这些课程的开设零零散散,断断续续。目前,面临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的巨大变化,如何才能确保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坚持衔接性原则及融合发展原则后续课程建设过程中,应重点考虑课程设置内在的关联及学习者英语综合素质的融合培养等,坚持如下相关原则。第一,衔接性原则。“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确定起始层次,自主选择教学目标。”后续课程设置应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要与之前的大学英语相关课程有机衔接,并要确保各个后续课程横向的有机联系及纵向的科学衔接。第二,融合发展原则。不应割裂“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反,应融两者为一体,融合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英语素养及学术英语素养等。也就是说凸显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同步与综合培养。“进行语言教育,无论是母语的语文教育还是外语教育,其目的、任务有三:一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综合的语言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并逐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来鉴赏文学艺术作品;三是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9]对普通高校而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应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综合素养及应用能力为目标,做到课程“基础性”的延伸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2.构建后续课程教学共同体《新时代高教40条》第2条中讲道:“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怎样才能实现“教得好”和“学得好”?其中一个主要路径是构建由大学英语骨干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的“教”与“学”的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相关教师对后续课程建设进行专题研究,指导学生做好后续课程学习规划,并以学生兴趣为引导,逐步提升后续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学生要积极反馈、建言献策,确保后续课程有效开展。总之,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实施良性互动,才能确保后续课程有吸引力,也才能实现“教得好”和“学得好”双赢。3.加强特色教学资源建设,拓展学习空间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众多在线教学平台为后续大学英语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线教学资源从英语语音、词汇、写作、翻译到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演讲、辩论、学术英语等不一而足,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后续课程学习需要。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在线课程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引导或指导学生选择性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特色后续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做到“引建并重”。例如,构建校本在线课程体系,结合学生英语学习实际和要求设置语言、跨文化交际、应试培训、专业英语、职业英语等模块,拓展大学生英语学习空间,丰富学习内涵,突出针对性和特色。4.推动教师发展,加强后续教学团队建设理念转变,教师先行。后续课程对外语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随着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明确,广大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堪比一次再创业”[10]。鉴于此,首先,我们应识变、应变、求变,“对于语言的功用、语言能力、语言教育都需要用世界的眼光来思考”[9]。其次,高度重视教师发展,组建以课程建设为依托的后续课程教学团队,推进团队教学理念转变,加强教学团队教育技术培训、教学研究能力提升、教学技能改进等,打造一支高质量教学团队,为开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后续课程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5.科学构建后续课程体系“高校要建设新文科,做强大外语,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11]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应以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理论为指导,立足校情,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出发,基于学生的特点、需求和校本特色,充分考虑后续课程的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标准等,科学构建后续课程体系。后续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应凸显学生英语能力和素质的“精细化”“国际化”与“应用性”培养,体现英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考虑课程设置的横向有机联系与纵向科学衔接,基于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等模块,构建形式不一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

四、结语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受办学层次、办学积淀、生源、师资等多种因素影响。为确保后续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既要立足校情,还要对接社会;既要考虑办学目标,还要关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既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也要加强后续课程学习的规划与引导;既要固本守正,进一步夯实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功,还要加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学术能力的培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另外,还需要加强特色学习资源和平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后续课程体系构建等,更新教学理念,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课程学习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帮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文宇,王海啸,陈桦.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J].中国外语,2018,(4):18-26.

[2]王海啸.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案探析———以9所高校为例[J].外语界,2018,(6):36-43.

[3]朴敬爱.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基于ESP需求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7-144.

[4]宁强.2018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外国语文,2018,(2):145-151.

[5]单文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三位一体化”建设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2020,(1):92-98.

[6]李宇明.语言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J].外语界,2018,(5):2-10.

[7]王守仁.关于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若干思考[J].外语界,2018,(4):13-17.

[8]王银泉,王薇,张丽冰.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探析[J].外语教学,2016,(5):42-47.

[9]陆俭明.要重视语言能力的不断提升———兼说语言教育之创新[J].语言科学,2016,(4):348-351.

[10]向明友.试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外语,2016,(1):4-9.

后续问题范文篇9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创建品质生活、建设美丽之洲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央、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对问题奶粉处理的有关精神和统一部署,结合*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做好问题奶粉后续处理工作,要本着对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围绕建设健康生活品质之城的工作部署,按照中央、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关精神要求,扎实做好问题奶粉后续处理工作。

二、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做好问题奶粉后续处理工作政府将成立以分管镇长为组长的问题奶粉后续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对该项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各相关科室部门要密切配合,明确职责。

三、工作安排

1、调查摸底

在9月21日前全面掌握辖区内0—3岁婴幼儿(含外来人口)食用奶粉基本情况,并将数据汇总上报区卫生局。

2、宣传发动

通过发放公开信、调查表以及问题奶粉企业名单批次宣传单等形式告之广大群众,提高知晓率。

3、市场检查

组织各相关科室以及部门对辖区内的奶制品生产企业、饭店、超市、小卖店进行一次全面奶制品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奶粉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撤柜或销毁处理。

4、医疗救助

辖区内医疗单位要对前来就诊询问的家长说明相关医疗救助政策,对初步筛查的疑似病人要通知家长尽快带孩子到指定区级医院进行免费医治,并及时做好记录上报区卫生局。

四、工作职责

为确保后续工作正常有效的进行,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现将有关科室责任明确如下:

1、教育卫生办公室具体负责整个后续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数据汇总上报,并督促各村、社区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及时掌握辖区内0—3岁婴幼儿奶粉食用情况和发病情况。

2、经济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辖区内奶制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检查工作,并协助工商部门检查流通市场上的问题奶粉。

3、农业三产办公室具体负责辖区内奶源生产企业和农贸市场内奶制品经销户的检查工作,并协助农业贸易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4、派出所和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对流动人口的实时掌握调查,并做好有关宣传资料的发放工作和稳定工作。

后续问题范文篇10

一、准入监管权与后续监管权之比较

“作为执法权的一种,行政许可权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行政许可适用权和行政许可监管权。”[2]行政许可适用权指的是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而行政许可监督权指的是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尽管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都属于行政许可权的范畴,但由于这两项权力分属于行政许可的不同阶段。因此,这两项权力必然存在诸多区别。具体而言,这两项权力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区别:

1.权力运行背景不同:“生人”与“熟人”之别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中,由于在行政许可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之前,行政许可监管机关与行政许可申请人之间并不存在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因此,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运行的外在客观背景通常是一种“陌生人”监管背景。而不同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运行的外在客观背景,由于行政许可申请人一旦获得行政许可,在行政许可的有效期限内,行政许可监管机关与行政许可持有人之间就必然建立了一种持续性的长期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关系。因此,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运行的外在客观背景更多地呈现出一种不同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的“熟人”监管背景。国内外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实践已充分说明,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许可监管机关与行政许可持有人之间所形成的“熟人”监管背景事实上是一把影响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质量的双刃剑。一方面,基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关系所形成的“熟人”监管背景,这在客观上会有助于行政许可监管机关与行政许可持有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这样的沟通与交流显然是非常有利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决定的作出与执行,有利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效率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这种“熟人”监管背景如被不当利用,则其极有可能会异化成为导致行政管制俘虏问题的诱因。

2.权力启动模式不同:“依申请”与“依职权”之别“依申请”是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程序启动的本质要求。“只有申请人提出申请,行政机关才能据此判断其有拟从事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活动的意思,才能适用有关法律法规对其是否符合法定条件进行审查。可以说,行政许可申请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拟从事某项活动的愿望与行政机关依法许可其从事该项活动之间的桥梁。”[3]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机关只有在行政许可相对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以后,方能启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程序,其不能积极主动地依职权启动准入审查监管程序。因此,从性质上来分析,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属于一种消极被动权,其权力启动模式是一种“依申请”模式,遵循的是不告不理原则。不同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启动模式,一旦行政许可持有人获得了行政许可后,加强行政许可持有人的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则成为了行政许可机关的法定职责。针对行政许可持有人的后续监管无须来自于行政许可持有人或者不特定的社会公众的监管申请,行政许可机关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职责。因此,从性质上来说,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是行政许可机关的一项依职权的积极能动权。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的积极主动性特点决定了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的设置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依职权的能动性特征。

3.权力自由裁量空间不同:“弱裁量”与“强裁量”之别由于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中,行政许可机关只是机械地依法对行政许可申请人所提交的行政许可申请资料被动地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论来判定行政许可申请人是否具备获得行政许可的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中,行政许可机关准入监管权在性质上应当属于判定权的范畴。准入监管的主要事项是行政许可申请人所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是否具备行政许可条件并依法作出准予或者不准予行政许可决定。因此,基于判定权的性质,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相关配套制度健全的情况下,行政许可机关准入监管权的主观自由裁量空间相对较小。不同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的主观自由裁量空间,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环节中,一方面行政许可机关对于行政许可持有人是否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条件是否存续等情况进行的审查过程蕴涵了行政许可监管机关诸多法律价值、法律观念的主观判断。另一方面,不同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决定,行政许可的后续监管决定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处理性决定,处理性决定主要包括撤销、撤回、注销等;二是惩罚性决定,惩罚性决定包括吊销、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由此可见,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相比,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自由空间。

4.权力规制重心不同:“单一性”与“双重性”之别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中,由于行政许可申请人与行政许可机关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熟人”背景关系,行政许可申请的审查决定是在“陌生人”背景下进行,行政许可机关只是静态地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行政许可申请人是否具备行政许可条件进行审查,因此,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制度的规制重心与关键在于如何使得行政许可机关依法审查行政许可申请资料,并作出公平公正的行政许可决定,权力规制的重心具有单一性。不同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背景,行政许可决定效力长期性的特点决定了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环节中,行政许可持有人与行政许可机关之间必然要形成一种长期、持续性的监管法律关系。在长期的后续监管过程中,行政许可持有人与行政许可机关之间的关系会由行政许可准入监管阶段的“陌生人”背景逐渐转化为一种“熟人”背景。随着监管背景的转变,行政许可监管机关被行政许可持有人俘虏的机会与可能性都会随之加大。笔者认为,这一变化将直接导致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规制重心与关键的发生。因此,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环节中,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的规制重心不仅要监督行政许可持有人是否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制度,还要监管行政许可监管机关是否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因此,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的制度重心具有双重性。

5.权力运行轨迹不同:“点性静态”与“线性动态”之别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中,行政许可监管机关只是被动地静态地依据行政许可申请人所递交的行政许可申请资料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监管决定,因此,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的运行轨迹更多地呈现一种点性静态监管特征。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运行轨迹不同的是,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是行政许可监管机关针对行政许可持有人在获得行政许可以后是否依法实施行政许可所实施的依职权主动性的监管活动,而行政许可效力的长期性决定了行政许可监管机关对行政许可持有人所实施的后续监管也必然是长期的。监管长期性决定了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的运行轨迹必然会呈现出一种依职权的线性动态监管特征。

二、准入监管与后续监管辩证关系之确证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行政许可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危险、配置资源和提供信息的话,那么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对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和许可程序的制约仅仅提供了‘基础设施’或者说是基本的保障;行政许可制度最终能否真正服务于公共利益,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行政机关在实施许可后对被许可人行为的依法监管,即所谓‘后行政许可义务’。”[4]笔者认同这位学者的观点,行政许可制度能否发挥其最终的预期制度价值,不仅取决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制度能否得到科学合理设定与实施,同时还取决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能否得到科学合理运行。行政许可准入监管与后续监管存在辩证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笔者认为,行政许可准入监管与后续监管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准入监管的基础与前提性:后续监管对象筛选机制

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制度运行质态决定了行政许可持有人的数量与质量。笔者认为,在行政许可监管资源相对平衡稳定的情况下,一般而言,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机关对行政许可条件把关越松,行政许可持有人越多,行政许可后续监管难度越大,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成本越高。相反,对行政许可条件把关越紧,行政许可持有人越少,行政许可后续监管难度越小,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成本则越低。严格行政许可的准入监管能够有效起到为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舒缓监管压力的作用。通过严格行政许可准入监管,行政许可申请人受到了严格的筛选,确保了符合行政许可条件的申请人获得了行政许可,为行政许可持有人在获得行政许可后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奠定了主体资格基础。《行政许可法》通过从行政许可设定、受理、审查等环节分别对行政许可的准入监管进行了规制。《行政许可法》对于行政许可准入环节的规制以及行政许可功能价值的最终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意义。通过预先设定适格行政许可持有人的条件,从源头上对适格行政许可持有人进行筛选,为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提供了主体资格保障。具体而言,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对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的基础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准入监管实施合法性:后续监管晴雨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的主要任务是行政许可机关依法对申请人是否符合行政许可条件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同意其行政许可申请。通过准入审查监管对于符合行政许可条件的,行政许可机关通过作出行政许可决定,颁发行政许可证件、证照的方式对行政许可申请人进行许可。行政许可机关基于行政许可决定而产生的各种文书与档案为社会其他主体之间争议和纠纷的处理和解决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客观权威依据,社会当中的其他成员也可根据此种信息合理安排自己的行为。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中,行政许可机关是否能够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准入审查直接关系到行政许可持有人与不特定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均衡状态。行政许可机关如不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准入审查则势必会导致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的申请人获得了行政许可,势必会导致对不特定社会公众的误导,加剧行政许可持有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行政许可持有人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几率就会增强,因此,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的难度自然会相应有所增加。相反,行政许可机关在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的情况下,行政许可持有人的现状与行政许可证件则保持了有效的统一,确保了适格的行政许可持有人获得行政许可,这也为行政许可能够得到合法有效实施奠定了主体资格基础。

(2)准入监管实施方式:行政许可监管强度影响因子尽管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实施方式是属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的问题,但实践证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实施方式却直接影响到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的运行质态,影响到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的难度与强度。我国特许权市场化配置过程中拍卖手段的滥用对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强度的影响就是很好的例证。由于市场竞争程序在特许中的适用只是初步解决了特许的准入规范问题,而对于特许权准入以后的监管问题,它不仅不能够有效应对,而且还可能会对特许日常监督管理产生阻力。实践中,拍卖所导致的高额的市场准入成本导致行政许可获得者难以或不可能在现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获取利润,许多行政许可获得者在获得行政许可以后不得不违法实施行政许可,以求得预期高额利益的回报,进而导致环境资源过度地开采使用,最终会上演哈丁的“公地悲剧”[5]。

2.后续监管的反作用性:准入监管的保障机制

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对后续监管起到基础性、前提性作用的同时,处于末端环节的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也直接影响、反作用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实施。具体而言,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对准入监管的反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确保行政许可准入法定条件的动态维系一般而言,行政许可持有人在取得行政许可后的短期内,出于对自身信誉的追求,其违法几率相对较低,但随着行政许可持有人实施行政许可时间的延长,外界环境的不断动态变化,实施行政许可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不断增强,行政许可持有人的守法惰性往往会不断趋强,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几率就可能会不断变大。在行政许可持有人守法惰性不断趋强的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背景下,为了确保行政许可制度价值最终能够得以实现,加强对行政许可持有人的监管,督促其不断投入,确保其始终动态维系行政许可法定条件成为了行政许可制度所承载的公益价值能否得到实现的关键之所在。正是基于对这一核心价值的追求,我国《行政许可法》及相关单行法律、法规、规章强化了事前监督检查与事后惩罚这两个层面的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建设,旨在确保行政许可持有人在实施行政许可的有效期限内不断维系自身行政许可法定条件。我国行政许可年检制度立法就充分体现了强化事前监督检查的行政许可监管内在要求。

(2)影响行政许可持有人的再次准入申请权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持有人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的特殊违法行为能够对其行政许可再次准入申请权产生影响。例如,《行政许可法》第69条第2款规定:“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第79条规定:“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取得的行政许可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影响行政许可持有人的行政许可延续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状况不仅会对行政许可持有人在行政许可效力期间的行为产生影响,有时还会间接影响到行政许可的延续。目前,有的行政许可管理规定已将行政许可持有人是否依法实施行政许可作为一个重要考评因子纳入到了行政许可延续审查标准当中,实行行政许可延续与行政许可初始许可两种不同标准,以此来激励行政许可持有人在行政许可效力存续期间依法实施许可。例如,建设部于2007年8月22日下发的《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延期工作的通知》第2条第2项规定:“在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不属于第1项规定的应当重新审查范围的建筑施工企业,经原颁发管理机关同意,可以不再对其进行审查。但此类企业仍需提交本通知规定的有关申请材料”。

(4)影响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方式的改革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对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具有能动反作用这一机理在实践中已得到充分体现。以工商推行的“告知承诺制”为例,“告知承诺制”作为一种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对传统许可准入监管方式的改革,这一制度的运作机理在于利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所具有的对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的积极能动反作用,通过强化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环节来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重准入、轻后续监管的问题,实现由重准入、轻后续监管向重后续监管、适度放松准入监管的转变,从而最终与放松管制的世界潮流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