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医疗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6:08:52

后医疗管理

后医疗管理范文篇1

1后医疗管理概述

1.1后医疗管理的概念后医疗管理就是医疗后的管理,是指患者此次离开医院以后,至下次进入医院之前,整个时段的管理[1]。它是在院服务的延伸和继续,其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泛指患者离开医院以后,对医患间各种医疗与服务关系的管理。具体业务包括:随访呵护、咨询预约、特色宣传、科研跟踪与医疗监管等。

1.2后医疗管理的由来在企业中,很早就开展了旨在维系企业重点客户和稳住固定客户群的客户关系管理和售后服务等。但在医疗系统中,类似的客户关系管理起步较晚,到2003年,国内学者才提出对医院出院患者进行系统管理的后医疗管理,这是符合时展的,是医院另辟蹊径、增强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

1.3后医疗管理的功能

1.3.1随访呵护随着疾病谱变化,需长期治疗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比例增加是一种必然趋势,病人的治疗并未因出院而结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出院后随访很有必要[2]。基于后医疗管理平台的系统化随访呵护开启并保持了医院与患者沟通的窗口,医院对患者进行精心的随访呵护,会在医患间建立一种温情关系,提高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和医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1.3.2咨询预约通过后医疗管理平台进行咨询预约就诊,是患者降低医学知识门槛的有效方法。患者主动联系医院,咨询信息,然后预约相关医疗服务,会更具目的性地来院就诊。通过咨询预约,患者不需要到医院排队挂号,也无需预付费,患者的消费抉择是在来院就诊之前充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

1.3.3特色宣传通过后医疗管理平台的信息化手段,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病种患者进行分类分层管理,有针对性地介绍各种疾病康复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介绍医院新近引进的医疗项目。这样,一方面,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及时的预防保健,提高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能有效增加就诊率,帮助医院在短时间内让新投资的技术项目达到盈亏平衡点。

1.3.4科研跟踪科研随访是体现医学科研严谨性的基础,没有充分病例数据支撑的科研成果是经不起推敲和对生命不负责任的作法。后医疗管理平台可以集中全院的科研随访,由专职随访人员集中搜集科研人员要求和需要的科研数据,并实时反馈,节省了临床医生进行科研的时间。系统化的科研跟踪,有利于准确、真实、全面地收集科研数据,和有助于延长病例观察时间并防止随访丢失,为大型科研课题的开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1.3.5医疗监管患者是医疗服务的直接见证人,但他们的意见、建议或投诉无法得到充分表达,通过后医疗管理平台开展医德医风监管,则能收集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随访调查内容应当包括医院诊疗水平、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有无收取红包、收费是否合理、就医环境、对医院有那些建设性意见等。医院以积极的态度,客观辨证地采纳患者的建议,可以进一步规范医疗秩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人员服务的自觉性[3]。

2医院开展后医疗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后医疗管理重视不够现阶段,虽然大部分医院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后医疗管理的一些服务,比如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随访、咨询预约就诊等,但系统性地专门开展后医疗管理的医院则尚少。现状是,大医院不愁病源,似乎不屑开展;小医院病源不足,却又无力开展。归根结底,还是医院管理者重视不够,对后医疗管理在整个医院经营中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导致患者对服务改进感知不明显,于是让已经开展的某些后医疗管理措施流于形式,不了了之。

2.2本位思想干扰医患沟通我国大部分医院为政府主办,很少要考虑患者来源问题;加上受“求医”思想影响,患者来医院看病时往往处于心理上的弱势,都是主动上门,渴望着医生对其病情进行充分的解释与治疗。尽管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对病情信息掌握不对称,掌握信息更多的医院和医生常常处于强势地位,本位思想严重,难以从人文角度出发去关怀病人和体恤病人痛苦,主动沟通意识淡薄。如果医院放下身段,真诚并主动地对患者开展后医疗服务,会更容易赢得患者好评。

2.3后医疗管理无组织保障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医院没有设立专门开展后医疗管理的职能部门,致使开展后医疗管理缺乏组织保障,多是一些点上的零星服务,无法给患者带来后医疗服务整体变化的感觉冲击,也难以形成后医疗管理的规模效益。开展后医疗管理还要求医院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要有强大的HIS(医院信息系统)作支撑、专门的人员保证等,鉴于这些实际存在的困难,在短期内又难以见到效益回报的情况下,医院管理者很难下决心开展后医疗服务。

2.4随访呵护仍然不成体系对出院病人进行随访是彻底医治病患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4]。但是由于医护人员平时的工作负荷重,且随访缺乏信息化工具,大部分医院对病人随访处于零星开展、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形成体系。现在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最常见的模式是由各科室护士通过电话完成。但限于医院随访制度不健全,护士不是专职的随访人员等,许多出院随访的患者都在随访1~2次之后,就中断了联系。所以,由后医疗管理中心的专职护士来集中开展随访,就能有效提高随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后医疗管理对医院发展的效用分析

3.1构筑医院软实力,打造服务品牌随着新一轮医改的深入推进和市场体制的转变,医院有步入企业化管理的趋势,顺应市场和客户,赢得病人,是每个医院管理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4]。于是寻找先进的服务管理方法已成为医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而后医疗管理正可完善这项工作。医院建立后医疗管理平台,为出院患者提供院外医疗服务,能较好地维系和谐的医患关系,并为医院带来优质病源。通过后医疗管理平台送出的出院致谢、生日祝福、疾病好发时节提醒等,会让患者感受到医院博大的人文情怀,医院的美誉度随之提升,达到口口相传的效果。

3.2平衡信息不对称,顺畅医患沟通医学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科学,医学知识的高门槛使得大部分群众在求医问药时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所患是什么疾病、大概属于哪个专科、哪位医生比较有经验,以及怎么去找到这位医生等[5]。后医疗管理中心可以在患者就诊之前为其提供完善的咨询服务,并为患者推荐和预约与其病情和支付能力相匹配的医疗服务,让患者更有目的性地来医院就诊,平衡医患间的信息不平衡,方便了患者就医;另外,医院可以根据患者需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把各部门的运营效益调整在理想状态,以降低运营成本,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履行了医院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责任。

后医疗管理范文篇2

1后医疗管理中心的工作

1.1工作内容及任务后医疗管理是指患者离开医院以后进入医院之前,整个时段的管理。它是医院管理的延伸,对医院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3]。HCS是利用计算机、通讯、互联网技术,搭起医院与病人之间沟通的桥梁[4]。后医疗管理中心利用HCS,以就医者为中心行有声服务,准确、完美地传递人文关怀。每月按病人出院科别随机抽取20%的出院病人,针对医德医风、医疗、护理质量、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医疗费用负担及记录、环境及卫生、医院服务流程等相关内容做满意度调查,真实、准确的记录病人反馈情况,并将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后传递给相关科室。

1.2随访工作的流程(1)建立随访病人信息库,做到病人信息的准确提取。(2)制定满意度调查模板,进行电话随访及调查,准确记录随访结果。(3)病人反馈信息的分类、分析,满意度调查结果的上报。在信息分类反馈工作中,发现后医疗管理工作中出现了反馈信息滞后现象,后医疗管理中心针对此现象于2010年6月建立后医疗管理信息反馈渠道,规范信息及时传递的途径。

2后医疗管理信息反馈渠道的建立与实施

2.1紧急情况的信息反馈渠道对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出极度不满或投诉意向的事件,在接到病人提出的投诉事件后,以书面形式将事件发生的相关科室、个人、时间、事件呈报给相关的职能部门,相关职能部门限定事件发生的相关科室,在三天内对事件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随访中心的工作人员将调查结果及时与病人沟通,直到病人满意为止。

2.2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后的信息反馈渠道对于出院后的病人在随访过程中,对医院的所有服务行为的满意度评价,以及提出的表扬、意见和建议。

2.2.1反馈信息的整理及分析后医疗管理中心根据满意度随访模板,由计算机处理问卷调查数据,以表格显示问卷调查结果。将随访中病人提出的表扬、意见和建议按性质归类整理,找出现阶段病人的需求重点及医院现阶段的关注重心,并作出针对病人的不满提出可行性整改建议的分析报告。

2.2.2反馈信息的上报、下传和再反馈将反馈信息分类整理后,通过院内自动化办公(officeautomation,OA)网上传至院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各临床科室。通过短信平台将满意度结果及排名发送给科室主任及护士长。每月的重点关注问题在院周会上进行通报。各科室针对反馈信息中病人提出的意见,积极自查自纠,重点查找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的薄弱环节,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严格进行整改,切实解决医疗服务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把整改意见再反馈给随访中心。

3结果

2010年07月1日-12月30日,共出院病人39,453人次,随访病人19,716人次,后医疗管理中心电话满意度调查病人或家属8906人次。出院病人综合满意度在问题查找后逐月提高,分项满意率在问题查找、改进后出现改观,见表1。

4讨论

4.1建立后医疗管理信息反馈渠道的必要性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7-12月份整体呈上升趋势的满意度中,8、9月的总体满意率较前期出现下滑现象。分项调查显示,7、8月的医疗、护理质量出现下降,10、11月的环境卫生病人提出较多的意见及需求。从随访记录中看出,病人对医师诊疗操作技术、查房、护理操作技能、环境等提出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建议。工作中,随访信息若不能及时的反馈,使许多患者不能及时得到医师有效的健康指导,医院的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倾听到患者的意见和要求[5]。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使临床工作人员得知病人的需求,从而加强医患沟通,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医疗质量,使医疗行为更符合病人需求。

后医疗管理范文篇3

1出院病人管理体系的构建

据调查[1],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并未设立随访办公室及专职随访员,随访工作主要是由病案统计科或其他科室人员承担,缺乏专业性;一些医院并没有建立可行的随访制度和计算机随访软件,随访工作不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随访数据无法统计分析,随访资料无法应用于临床和开展科研工作。因此,建立和完善后医疗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1.1建立出院病人随访组织体系医院成立随访中心,由专门的工作人员监督管理及实施出院病人随访工作。实行临床科室出院病人随访工作责任制,科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床位医生具体落实随访工作。随访中心为监督管理及实施部门,积极深入到临床科室,与临床医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随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协调解决,并定期进行后医疗服务知识方面的培训。为了保证随访质量,要求随访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必须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具有扎实的业务水平,知晓医院的各项政策和就医流程,善于倾听、引导、沟通,为随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设计科学有效的管理流程

1.2.1制定《出院病人随访管理制度》,实施三级随访。一级随访是由临床医生和护士对出院病人进行电话随访,及时了解病人出院后的康复情况,并给予相应健康指导,要求一周内随访率达到100%,随访成功率大于80%。二级随访是由随访中心工作人员对出院病人进行短信和电话随访,问候出院病人,实施健康宣教,调查医疗服务满意度,并接受病人咨询。三级随访是由随访中心联合相关部门和临床科室对重点病人进行入户随访,并开展出院病人集体访视活动。

1.2.2开发出院病人随访管理软件。该系统以电子病历为基础,根据临床科室的具体要求制定个性化的随访信息录入模块,通过融合成熟的通讯网络技术,实现3种功能:(1)计算机自动拨号功能,提高了出院病人随访工作效率;(2)随访资料的计算机统计分析功能,提高了随访资料的可利用性;(3)出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功能,随访结束后病人可根据语音提示,按键选择评价医疗服务。

1.2.3督查及反馈。随访中心定期通过核对医疗组通讯记录的方式核查出院病人随访落实情况。另外随访中心通过短信、电话、调查问卷、信函的形式进行满意度调查,详细询问病人对医院的医德医风、医疗水平、护理质量、环境卫生、后勤保障、收费服务等各方面的评价意见。每月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和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反馈给相应的临床科室和管理部门。

2后医疗管理模式的实施

我院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后医疗服务模式。

2.1发放爱心随访卡随访中心根据临床科室的特色和具体要求制作个性化的爱心随访卡,在病人入院时由医护人员将随访卡发放给病人及其家属。其内容包括临床随访联系电话、专家门诊时间、专家特长和专业方向、院随访中心的随访电话等,让病人充分了解我院的服务项目、特色科室,方便病人与医院的沟通与联系。

2.2电话随访电话随访是出院患者及时获得康复保健指导与咨询的最佳途径[2];是一种开放式、延伸式的健康教育形式[3]。我院的电话随访分三步实施:第一步:病人出院一周内,由主管医生电话随访出院病人,了解和询问其出院后的身体状况、用药情况、病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用药及康复指导;第二步:主管护士对需要特殊护理的病人提供健康指导和家庭护理知识宣教;第三步:随访中心为病人送去亲切的问候,征求病人或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医患双方通过电话直接沟通,病人感觉亲切,不受病人文化程度的限制,而且反馈内容丰富,明显提高了随访成功率。

2.3短信随访随访中心利用短信平台,给每一位出院病人发送呵护短信。内容包括:(1)健康教育;(2)短信问候;(3)日常保健知识;(4)医院专科活动的通知;(5)医院最新动态的宣传。该方式简便快捷,信息容量大,有效减少人力投入,可以避免受到对方是否有时间接电话的限制。

2.4家庭访视随访中心定期组织临床医护人员对出院病人中的重点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术后康复期的病人、产妇等进行家庭访视。通过定期入户家庭访视,和病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给予病人以心理支持及个性化的康复指导,提高了病人的遵医行为和院后病人的康复质量。这种家访以全人、全程和全方位的服务调动了家庭支持力量,建立了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和和谐的医患关系,对病人的身心治疗和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4];但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撑。

2.5集体访视随访中心与相关职能部门合作,结合主题党日、医疗及护理优质服务等活动,定期组织临床专家和专科护士到周边县区及偏远地区进行集体访视。该方式减少了病人往返医院的奔波,在当地就可享受到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节约了医疗资源,扩大了医院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同时将医院的技术、专科特色、知名专家等信息送到千家万户,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2.6就医预约出院病人可通过随访管理平台预约、电话预约、网站预约和门诊服务中心现场预约等方式进行预约挂号和预约住院,以方便医生合理安排,简化就医流程。

2.7信函随访信函随访是最早采用的随访方式,简单方便,费用低廉。随访中心定期抽调一定比例的出院病人给予信函随访。内容包括:(1)出院病人的满意度调查;(2)临床病例的科研随访调查。该方式打消了病人的思想顾虑,可以获得病人对医院整体而全面的评价,充分了解病人对医院服务薄弱环节真实的意见和建议。但该方式反馈周期长、信息准确率低、失访及漏访率高。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信函随访已明显不能适应后医疗服务发展的需要,但仍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随访方式。

后医疗管理范文篇4

1后医疗管理的流程

1.1后医疗管理的对象选择科室常见病异位妊娠、先兆流产的出院患者和出院的产妇作为重点管理对象。

1.2具体实施的流程①建立后医疗登记本,格式见表1。②出院时由主班护士登记回访信息,并标示重点管理对象。③回访: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出院后5~7天,由负责护士进行第一次电话回访,内容包括:身体恢复情况、出院带药服用情况、饮食及特殊情况,产妇包括新生儿黄疸和脐部情况等,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现场解答并做好详细记录;第二阶段出院后15天~2个月,分别由主管医生和负责护士进行3~4次的电话回访,内容包括:恢复情况、复查提醒、饮食活动指导、产妇包括新生儿喂养和发育等,具体的时间见表2;第三阶段出院2个月以后,对于特殊情况特殊病例由主管医生电话跟踪。

2体会

2.1患者对健康认知度明显提高通过反复多次的电话随访,98%的患者均能在规定时间内复诊,95%的患者能遵从主管医生和负责护士提供的健康保健指导,从而减少了异常情况的发生,比如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喂养中的异常等等。

2.2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意识增强护理人员要做好病人的出院保健指导及准确的解答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首先必须在病人住院期间主动详细的了解病人各方面的情况,对重点病人及特殊情况进行登记。其次平时要不断主动地思考和学习,才能在回放时较好的回答病人提出的疑问。

2.3进一步融洽了医患关系患者在医院享受了医护人员面对面的服务,出院后还能有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后续的健康指导,患者不仅有被重视的感觉,还更有安全感,患者愿意主动地和医护人员沟通。

2.4树立医院品牌,增加了经济效益后医疗管理也是医院管理的一种营销方法,通过随访加深了患者对医院科室的印象,当他们下次需要医疗服务时便能想起这家医院的这个医生和护士,同时也吸引了潜在的客户。比如在我科进行保胎治疗后的99%的孕妇都选择了最后在我科分娩,同时还介绍她们的亲朋好友到我科来分娩。

后医疗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移动医疗;医院管理;口腔科;应用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将移动医疗,定义为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的医疗模式。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移动医疗通信技术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和高效的管理方法[1-2]。目前,移动医疗正成为整个移动通信产业和医疗管理服务部门关注的热点。分析了移动医疗管理模式在临床疾病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9月~2020年1月口腔科收治的20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25例,女75例;年龄为25~55岁。入组患者符合1999年牙周病分类国际研讨会[3]制定的慢性牙周炎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无口腔或局部炎症;无免疫性疾病、传染病或者其他慢性病的;随访资料完整。将2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入院后对症治疗,离院前进行健康指导。观察组患者离院后接受移动医疗管理模式。移动医疗管理模式中包括在线咨询模块、复诊模块、知识库、互动模块、资讯模块等。在线咨询模块中,患者可与医生进行在线交流与互动。在复诊模块中,患者可以实时咨询到复诊时间、医生坐诊时间、复诊计划等。在知识库模块中,患者可以咨询到相关疾病的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饮食、休息、活动指导等。互动模块中,医生在线时可以通过与患者交流互动的方式回答问题,病友间可以看到发表的帖子和医生的回复情况。在资讯模块中,可以定期推送口腔科疾病的相关资讯,公布大型义诊活动的安全内容等。1.3观察指标。(1)遵医行为评价。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患者遵医行为调查表,调查表中对患者关于口腔疾病的认知、态度、用药等健康行为进行定期的评价,满分8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遵医程度越高。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离院后1周、离院后1个月、离院后3个月时的遵医行为评分。(2)生活质量评价。自行设计口腔科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方法,满分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离院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时间点的观察指标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比较。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评分随评价时间的不同而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组间离院后1周、离院后1个月、离院后3个月时的遵医行为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分组与观察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分组对遵医行为评分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离院后随着观察时间的进展,各组遵医行为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对照组下降的程度较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入院时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离院后3个月时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入院时(P<0.05)。观察组离院后3个月时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对于社会来说,移动医疗能够提升社会人口素质,加强公众服务能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对于医院来说,移动医疗模式能够缓解医患矛盾,有利于建立核心的医患关系。对于公众来说,移动医疗模式能够让患者方便快捷的获取更为廉价、便捷的基础医疗信息,享受到更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4]。对于移动医疗相关的信息产业来说,移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拓宽应用范围,更好的服务社会,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5]。介绍了移动医疗管理为口腔科管理带来的效应,口腔科的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后,离院期间可以通过移动医疗管理模式获取远程专业医生的咨询服务,利用远程的诊断技术,实现了医疗服务的延伸。医院方面也可以通过移动医疗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发送、安全控制等管理工作。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为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为医疗机构提供信息共享交互服务,同时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科研的数据。为了从患者的角度分析移动医疗管理在口腔科疾病中的管理价值,本文中主要选取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和遵医行为指标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离院后的遵医行为评分均随着观察时间的进展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患者的遵医行为有待提升,部分患者离院后遵医行为并不理想。进一步比较发现,采用了移动医疗管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在离院后各个观察时间点的遵医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对口腔科患者离院后应用移动医疗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在生活质量方面,两组患者离院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入院时有明显提高,说明伴随疾病的治疗,症状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进一步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离院后3个月时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移动医疗管理模式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的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移动医疗管理能够与电子系统对接适配,实现手机终端查看、交流、信息的等应用,患者可以通过移动医疗管理获取疾病相关的知识,使离院后的健康管理和药物治疗具有一定依据。医务人员也可通过移动医疗管理与患者进行实时的沟通,及时对患者进行指导,有效提升了患者的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是当代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田亚平,刘爽,王晓方,等.我国移动医疗研究现况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9,26(6):8286.

[2]冯雅娴.移动医疗信息法律保护制度探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9,26(6):8688.

[3]曹采方,孟焕新,阎福华,等.牙周疾病新分类简介(1999年国际研讨会)[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1,36(5):391393.

[4]王俊新,董文,洋臧达菲.无线移动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9,40(10):8284.

后医疗管理范文篇6

第一条为切实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就医难问题,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府发〔**〕75号)、《**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民发〔**〕115号)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足府发〔**〕48号)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城乡医疗救助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救急救难,简便易行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救助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加强配合,共同推进的原则。

第三条城乡医疗救助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

县民政局负责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和管理,牵头拟定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相关管理制度,与县卫生局、县医保中心共同选定城乡医疗救助服务机构。

县卫生局负责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县民政局、财政局、劳保局、卫生局和县医保中心要加强协作,配合做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乡医疗救助的衔接工作,做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结算同步、监管统一。

县财政局负责做好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支付和监管工作,将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县审计局负责对医疗救助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申请对象的审查和临时医疗救助金的发放等工作。

第二章救助对象

第四条城乡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救助对象为具有本县户口的下列人员:

(一)农村五保对象。

(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三)在乡重点优抚对象(不含1—6级残疾军人)。主要是:享受定期抚恤金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的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在乡7—10级残疾军人、伤残民工;1954年10月31日前入伍的享受定期定量补助金的在乡老复员军人;1954年11月1日后入伍的享受定期定量补助金的带病回乡退伍军人。

(四)其他特殊困难群众。主要是指因患重大疾病住院治疗费用过高,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城乡低保边缘的其它低收入家庭成员;经县救助管理站确认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

第三章救助方式

第五条城乡医疗救助采取日常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和临时医疗救助三种方式。救助标准由县人民政府确定,并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

(一)日常医疗救助。日常医疗救助采取事前救助,首先是按有关规定资助城乡救助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其次是对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中的“三无”人员(是指同时具备无生活来源,无法定的赡养、扶养、抚养义务的人,无劳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残人员、需长期维持院外治疗的重病人员和80周岁以上的老人,由县民政局每年核发限额120元的《**县日常医疗救助证》,主要用于门诊和购药,救助金的使用当年有效。

(二)大病医疗救助。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不设起助线,不限定病种,实行住院治疗及时审定、及时救助的事前或事中救助。每个救助对象全年救助总额不超过1500元。

对已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城乡救助对象,当年累计住院医疗费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起付线以及报销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在300元以内的,按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规定的报销比例报销后,自负部分给予全额救助(一年内只能享受一次全额救助)。超过300元以上的,自负部分按30%给予救助。

对未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城乡救助对象,当年累计住院医疗费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在150元以内的,给予全额救助(一年内只能享受一次全额救助)。超过150元以上的,按30%给予救助。从2010年起,对未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城乡救助对象不给予大病医疗救助。

(三)临时医疗救助。对住院治疗费用过高,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其它低收入人员给予临时医疗救助。对城市困难居民中的重度(一、二级)残疾人和本人收入低于我市企业退休养老金最低标准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经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后,自负费用仍然过高的,可纳入临时医疗救助范围给予适当救助。救助标准是个人负担的住院治疗费用超过10000元以上的,给予不超过1000元的一次性临时医疗救助。

经县救助管理站确认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住院治疗给予临时医疗救助。

全县每年的临时医疗救助资金总额不得超过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当年收入的20%。

第四章申请和审批程序

第六条日常医疗救助申请审批程序

日常医疗救助实行年度审批,县民政局每年11月审批确定次年救助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享受日常医疗救助的人员由县民政局直接认定,核发《**县日常医疗救助证》。在乡重点优抚对象日常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

(一)本人申请。在乡重点优抚对象享受日常医疗救助,由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持身份证或户口薄、重点优抚对象有效证件、残疾证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病情诊断证明书》向街镇乡民政办提出申请。

(二)街镇乡审核。街镇乡民政办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填写《**县日常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并附相关证件(复印件)报县民政局审批。

(三)民政局审批。县民政局对街镇乡上报的审核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由县民政局审批后核发《**县日常医疗救助证》。

(四)救助金支付。日常医疗救助限额内产生的费用由医疗救助服务机构垫付,县民政局通过城乡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审核汇总,报县财政局复核后直接拨到医疗救助服务机构指定账户。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资金拨付程序是:参保缴费截止后,县医保中心按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足府办发〔**〕180号)文件要求,将实际资助参保的人员信息和所需资金汇总报送县民政局,县民政局在3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定,县财政局凭县民政局审定的金额从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户直接划拨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专户。对街镇乡不按政策规定、擅自扩大资助范围而未收取的个人应缴纳费用,由街镇乡承担。

第七条大病医疗救助申请审批程序

(一)本人申请。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申请大病医疗救助,凭医疗救助服务机构开具的《病情诊断证明书》或《入院证》,由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持身份证或户口薄、低保证、五保证、重点优抚对象有效证件等相关材料(以下简称“申请材料”)到街镇乡民政办申请大病医疗救助。

(二)街镇乡审核。街镇乡民政办在1个工作日内,对其身份进行核实后,符合救助条件的,对已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城乡救助对象,将申请大病医疗救助的申请材料(复印件)报县民政局审批;对未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城乡救助对象,填写《**县大病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并附申请材料(复印件)报县民政局审批。

(三)民政局审批。县民政局在1个工作日内,对街镇乡民政办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开具《**县大病医疗救助通知书》,由街镇乡民政办转交救助对象,救助对象即可凭此享受大病医疗救助。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通知街镇乡民政办告知本人。

(四)救助金支付。救助对象住院治疗在大病医疗救助限额内的费用由医疗救助服务机构垫付。对已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通过城乡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与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同步结算。对未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由医疗救助服务机构按季向县民政局申报,县民政局根据相关规定,审批确定救助金额,由县财政局核拨医疗救助服务机构垫付的医疗费用。

第八条临时医疗救助申请审批程序

(一)本人申请。特殊困难群众享受临时医疗救助,由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凭户口簿或身份证、建卡贫困户证、残疾证、城镇家庭收入情况证明、出院证明、医药费发票等证明材料(以下简称“证明材料”),向街镇乡民政办提出申请。

(二)街镇乡审核。街镇乡民政办对申请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审核后,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填写《**县临时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并附证明材料报县民政局审批。

(三)县民政局审批。县民政局于每年11月根据全年医疗救助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对街镇乡上报的临时医疗救助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审批确定救助金额,并在《**日报》上公示救助对象名单。

(四)救助金支付。县财政局于每年12月将县民政局审批确定的临时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到各街镇乡发放给救助对象。

(五)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在定点救治医院住院治疗产生的医疗费用,由县救助管理站每半年与定点救治医院统一结账,填写《**县临时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并附治疗费用有效票据报县民政局审核后,由县财政局将医疗费用直接拨付给定点救治医院。

第九条慈善医疗援助。慈善医疗援助是医疗救助的有效补充。县慈善会每年从慈善募集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医疗救助。救助对象当年经大病医疗救助后,再援助一定资金即可治愈的,可凭医疗机构出具的病历资料、医疗费用发票和《**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五保供养证》以及有效优抚证件,向县慈善会提出申请,经县慈善会核实后,按照《**县慈善会章程》有关规定,给予不超过1000元的一次性慈善医疗援助。

第五章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十条建立县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基金来源为:

(一)上级下拨的城乡医疗救助专项资金;

(二)县财政和福彩公益金安排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三)社会各界自愿捐赠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捐赠资金;

(四)按有关规定可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其他资金。

第十一条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县财政局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户,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核拨、支付等业务。县民政局设立医疗救助基金日常救助、大病救助明细台账。

第六章医疗救助服务机构的确认

第十二条城乡医疗救助服务机构由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县医保中心共同选定,并向社会公布。

(一)日常医疗救助服务机构。日常医疗救助原则上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站承担。

(二)大病医疗救助服务机构。大病医疗救助原则上由中心卫生院和县级医院承担。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城乡医疗救助管理机构和医疗救助服务机构要规范医疗救助服务。医疗救助服务机构要张贴就医指南,保证服务质量,方便困难群众就诊。救助对象持有效证件到医疗救助服务机构就诊时,医疗救助服务机构要严格按照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规定的基本用药目录、基本诊疗项目执行,并落实医疗减免政策,控制医疗费用。

县民政、卫生、医保、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救助服务机构的监管,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对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医疗救助服务机构,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取消医疗救助服务资格,收回已拨付的救助金。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为救助对象提供虚假病情诊断证明骗取救助金的,处以医疗救助金额1-3倍的罚款,并追究纪律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五条医疗救助管理人员对救助对象故意刁难、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贪污、挪用、扣压医疗救助专项资金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其纪律责任;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六条申请城乡医疗救助的对象必须如实提供相关证明和材料,积极配合调查。对弄虚作假、骗取医疗救助金的,要如数追回救助金,并取消其医疗救助资格。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纪律或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后医疗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胃肠外科;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

医疗废物特指医疗卫生单位在预防、医疗及保健等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废物,根据类型,可分成感染性、非感染性、毒性及其他等几类[1]。医疗废物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若不进行科学规范处理,不仅影响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还会污染环境,造成多种传染性疾病传播,严重影响社会秩序[2]。医院是医疗废物管理的第一关口,各科室医疗废物的管理更是关键。本文探讨胃肠外科实施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胃肠外科的29名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1月起对其进行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培训。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为研究时间,2016年6~12月为实施前,2017年1~6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废物分类合格数据和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情况。本研究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将轮岗实习、进修人员排除在外。29名医务人员中男8名,女21名;年龄23~52岁;大专2名,本科及以上27名。1.2方法。实施前胃肠外科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对存在问题的地方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严格整顿,加强改进。实施后胃肠外科对医疗废物实行进一步规范化管理。(1)建立专门的医疗废物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均接受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培训,根据胃肠科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感染管理规章制定,以协助后期规范化管理开展。由专业人员担任医疗废物管理监督、指导者,确保各项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落实。(2)完善规章制度:建立第一负责人制度,将各项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和实物上。如专人负责医疗废物的识别标记管理,检查标记内容是否完整、错误,如日期、类型及注意事项等;专人记录、填写各类医疗废物的数量、种类及重量等,确保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及销毁等各环节都登记在册,并按照专门的档案管理保存。(3)医疗废物规范分类、处理:根据胃肠科常见医疗废物类型,常分为感染性、损伤性废物,其中各类针头如输液器或注射器针头、采血针及玻璃安瓿等均属于损伤性废物。而医用纱布、棉签、输液物品及患者自身的排泄物、血液等属于感染性废物。另外,还有过期、失效类药物性废物,或是药物包装盒等非感染性废物。在明确各类废物分类后,还需根据废物性质等予不同方法处理。如损伤性废物需集中放置在专门的锐器盒内,并注意锐器盒存放的剩余空间,当不足25%时应及时更换,并在锐器盒正上面、侧面做上明显的识别标记“损伤性医疗废物”,并贴上胶带以避免标记脱落、失色。针对玻璃类损伤性废物,应收集在有医疗废物包装袋的容器内,并以内衬双黄色区分。收集完毕后,将袋口、容器等封禁,避免运送过程中废物散出,感染、损伤医护人员。严格按制度处理感染性废物,如一次性注射器、棉签等。药物性废物上交医院专门管理药物的药剂科,非感染性废物交由后勤部门处理。(4)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根据科室情况,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如在早会、周会等,通过培训讲座,使医务人员详细了解、认识我科室具体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及运送情况,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素质。(5)按质量控制要求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由医院或科内专门的感染管理成员,对科室、个人的医疗废物管理质量进行考核,并按月、季度或年度进行总结,及时纠正不规范的管理问题。1.3观察指标。实施前后,根据医院胃肠外科医疗废物管理的考核标准,对医务人员管理工作质量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该医务人员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质量越好,反之越差。同时,还抽查管理实施前后医务人员医疗废物分类的合格率情况。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以(χ±s)表示医务人员工作质量评分,用t检验;用卡方值检验医疗废物分类合格率,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医务人员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质量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实施后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评分为(95.03±1.54)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2.01±6.54)分(P<0.05)。2.2实施前后医务人员医疗废物分类合格率比较。实施前医疗废物管理监督小组随机抽取了63份医疗废物放置情况,其中55例合格,8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2.70%。实施后随机抽取了65份医疗废物放置情况,63例为合格,2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08%(P<0.05)。

3讨论

有研究显示,医疗废物的管理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室或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及医疗水平[3]。高质量的医疗废物管理,不仅能使医院治疗、护理安全性更好,还可反映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为医院建立良好的外在形象,提升医院竞争力、影响力[4]。近年来,人们因生活压力增加,饮食、作息不规律,其胃肠类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使得来医院胃肠外科检查、治疗的患者不断增加,并产生了诸多的医疗废物。为避免科室医疗废物管理质量下降,特探索在科室内加强规范化管理措施,以确保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并降低相关风险事件[5]。管理实施前,科室主要根据医院感染防控规章制度进行医疗废物管理,未能结合科室具体情况,其管理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为此,科室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领导下,根据科室具体医疗废物品种、类型等情况,针对性制定符合本科室的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使得管理内容、环节更有效率及质量,为具体管理工作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及登记时,还设置专人管理、负责,使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及规范性,确保管理的各个环节安全有效,防止医疗废物对患者、医护人员及环境造成危害[6]。同时,规范化管理注重细节,如不同种类的医疗废物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识别标记亦有一系列管理规范,均提升了管理质量。研究显示,胃肠外科对医疗废物实行规范化管理后,医务人员的管理质量评分明显提高,医疗废物分类合格率亦有所提升。综上,胃肠外科对医疗废物实行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改善医疗废物分类的合格率,提高医疗废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剑平.医疗废物可持续环境管理在临床医疗废物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7):5-6.

[2]王艳,刘书绵.标识化管理对临床医疗废物管理的实施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9):29-31.

[3]王荷芬.医疗废物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要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0):5917-5918.

[4]何光琴.负面清单在医疗废物监督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5):1-3.

[5]张二刚.加强医疗废物规范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医药前沿,2016,6(14):377-378.

后医疗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限制类医疗技术;存在问题;对策和建议

国家卫健委2018年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作为医疗技术准入及授权管理的重中之重,限制类医疗技术是医疗机构技术监管的重要内容。限制类医疗技术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开展限制类技术引发的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多,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患者满意度的提高等均造成了较大影响,文章结合本机构限制类医疗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限制类医疗技术的内涵及管理要求

1.1限制类医疗技术的定义及分类。按照《办法》规定,医疗技术分禁止类医疗技术、限制类医疗技术和非限制类医疗技术。限制类医疗技术是指禁止类医疗技术目录以外,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医疗技术:(1)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人员水平有较高专业要求,需要设置限定条件的医疗技术;(2)需要消耗稀缺资源的医疗技术;(3)涉及重大伦理风险的医疗技术;(4)存在不合理临床应用,需要重点管理的医疗技术。限制类医疗技术分为国家限制类医疗技术和省级限制类医疗技术,分别由国家卫健委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目前医疗机构执行的国家限制类医疗技术目录为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制定的《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2015版)》;省级限制类医疗技术,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江苏省内医疗机构目前执行的省级限制类医疗技术目录,为原江苏省卫生计生委2017年的《江苏省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目录(2017版)》。1.2限制类医疗技术的管理要求。按照国务院行政许可审批工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2015年7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了《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5〕71号),取消了第三类医疗技术的准入审批。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统一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出台关于取消第二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非行政许可审批的相关文件。由此,自2009年以来一直执行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技术“行政审批制”管理转变为“备案制”管理。转为备案管理后,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管理承担主体责任。医疗机构拟开展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限制类医疗技术目录范围内的医疗技术,经自我评估符合条件,到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备案,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重心转向事中、事后监管[1]。

2限制类医疗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医疗技术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完善的制度是限制类医疗技术管理的基础。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工作后,要求医疗机构均要求建立本机构限制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2018年度《办法》出台后,尽管医院及时修订了本院医疗技术管理相关制度,但制度尚不健全,尤其是对新技术准入与立项管理、医疗技术损害的预案和处置制度等。同时,国家卫健委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陆续制定或修订了限制类医疗技术的管理规范,这些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开展该技术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作为医疗机构开展评估的重要依据,如2019年底国家卫健委印发的《13个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版)》和《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版)》,与此前的内镜和介入技术诊疗规范相比,对技术开展的人员的最低职称要求、既往开展该技术的例数要求等准入条件有明显提高,都需要医疗机构及时对本机构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修订和调整,否则易造成医务人员超授权范围执业。2.2部分医务人员对医疗技术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淡漠。虽然我院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管理培训,但因客观原因导致,培训难以覆盖全体医务人员,个别医务人员对卫生行政部门和本院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和流程不熟悉、不了解,对超授权范围开展医疗技术引发的后果意识淡漠。科室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对科室医疗技术的准入审核流于形式、走过场,对科室医疗技术开展情况缺乏监督检查,难以发挥医疗技术自我监管的作用。2.3医疗技术审核中存在把关不严,放松审批的风险。限制类医疗技术改为备案制管理后,医院成立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承担对本机构医疗技术的准入和审批工作,但由于委员会成员均为兼职,缺乏专门的技术评估人才,医疗技术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导致委员会成员对限制类医疗技术难以进行有效的审查[2]。同时,由于委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临床科室主任,既是开展限制类医疗技术的主体,同时又承担技术审核把关的职能,基于鼓励本科室或相关临床科室医疗技术开展的需要和考虑,也容易造成审批不严,导致过度医疗和医疗技术的滥用的后果[3]。2.4过程管理监管不到位,尤其是信息化智能监管水平有待提高。医院尚未建立医疗技术授权管理系统,实行医疗技术智能监管。不能通过电子病历、医嘱系统、手术麻醉系统等相应系统实现医疗技术的授权与管理,医疗技术事前控制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由此导致日常医务管理部门对医疗技术的监管主要通过事后督查的方式,督查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同时,通过检查发现,部分临床科室开展限制类医疗技术的过程中,对治疗的效率、效果、并发症、不良事件等,未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难以有效的保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愈后和患方满意度。2.5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原因引起的医疗纠纷不断涌现限制类医疗技术具有风险高、难度大等特点,近年来,医院虽然未发生医疗事故或大的医疗纠纷,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医疗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引发的医疗投诉和纠纷不断出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务人员未获得限制类医疗技术授权资格或超技术授权范围开展限制类医疗技术;(2)医务人员对该医疗技术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和风险、相关的替代治疗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等没有进行充分告知,导致患方对预期的效果过于乐观,一旦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易引发纠纷和投诉;(3)部分新技术新项目由于采用新的术式、使用新的耗材等,费用较高,还有部分技术在应用时未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医务人员存在套收费情况,一旦技术失败或未达到预期效果,患方难以接受;(4)医师外出会诊或医疗机构邀请外院专家前来会诊,未办理正式会诊手续,或医师私自超过限制类医疗技术授权范围外出会诊;(5)医疗机构开展的限制类医疗技术未及时到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备案。

3对策和建议

3.1制定完善医疗技术管理相关制度和流程,并及时组织培训。在《办法》规定的基础上,积极完善本机构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至少应制定医疗手术分级、医师授权、质量控制、动态评估与授权、医疗技术档案管理等覆盖医疗技术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及时组织全员培训,可采用线上与线下、培训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覆盖面和培训效果,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技术管理规定的认知,增强依法执业的意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对卫生行政部门的限制类医疗技术的管理规范,积极组织培训和学习,对照新的技术规范要求,及时调整本机构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3.2严格限制类医疗技术的准入及动态授权。要加强对医疗技术委员会成员的培训,要求委员会成员在开展限制类医疗技术准入审核时,标准要同质化。对卫生行政部门已相关技术管理规范的,应当严格按照该项技术管理规范要求,对医疗机构基本条件、人员资质和条件、场地与设施、仪器设备、质量管理措施、应急预案等进行审核;对于卫生行政部门未制定相关技术管理规范的医疗技术,委员会应自行参照卫生行政部门相应的管理要求,制定本机构管理规范和相应要求,重点审查该项技术的不良反应、并发症、远期治疗效果等情况,以及开展该技术过程中发生紧急、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安全保障措施等情况,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4]。3.3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技术应用过程的监管。医疗机构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医疗技术授权管理系统。对授权后符合开展限制类医疗技术的医师,由医务管理部门在医疗技术授权管理系统中录入取得授权的相应医疗技术的医师,并通过系统对接的方式,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医嘱系统、手术麻醉系统等信息系统相关表单的关联,未经授权开展该项医疗技术的医师无法录入手术或医疗技术相关表单,做到事前控制[5]。同时,对准入授权后的医疗新技术,应该重点加强监管。通过医疗技术管理授权管理系统,对开展新技术适应征掌握情况、开展例数、治疗效果、并发症、医疗纠纷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进行跟踪管理,保障患者安全,同时,对医师开展限制类医疗技术的评估评价情况也为下一轮对该医师医疗技术动态授权提供参考。3.4严格落实医患沟通和知情同意。患者知情同意权的缺失是医疗机构新技术临床开展产生纠纷的重要原因。限制类医疗技术实施前,要重点将拟实施技术的优缺点、手术风险、不良反应、相关费用、患者自付情况及相关替代治疗方案等进行充分告知,并取得患方书面知情同意。医务管理部门应对重点技术开展前医患沟通的充分性、客观性、术中相关风险、防范预案等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必要时参与到医患沟通中,减少和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6,7]。3.5及时办理限制类医疗技术的备案。按照《办法》要求,医疗机构拟开展限制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应当先对照医疗技术管理规范进行自我评估,符合开展条件和要求的,在开展首例临床应用起15个工作日内,到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备案,获得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并在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页备注栏添加备注后方可开展。医疗机构要重视医疗技术的备案工作,按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及时办理限制类医疗技术的备案。只有在卫生行政部门完成了备案的限制类医疗技术,方视为符合开展资质。3.6规范进行医疗技术会诊管理。按照原卫生部下发的《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卫生部2005年第42号令)规定,邀请会诊或医师外出会诊需办理书面的会诊邀请手续,医师所在的医疗机构医务管理部门同意后方可会诊,并对会诊医疗机构的诊疗科目、技术力量及设施设备条件要求、被邀请会诊医师的资质等做了明确规定。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涉及到邀请外院专家开展限制类医疗技术的纠纷,处理不好,不仅对医疗技术后续的开展产生直接影响,也对医疗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医疗机构医务管理部门要加强院外会诊管理,拟邀请外院专家开展的限制类医疗技术的,在首次邀请时,须对拟邀专家是否取得相应技术授权及其所在单位办理备案情况等进行审核,留存专家的授权和备案等相关材料。对本机构医师外出会诊,在审批会诊时,除对拟派出医师是否具备相应手术资质进行审核外,还需对拟前往会诊的医疗机构及申请会诊科室是否具备开展相应限制类医疗技术的资质进行把关,均符合条件,方可办理会诊,最大限度降低可能带来的纠纷隐患。3.7大力推进多学科联合诊疗。多学科联合诊疗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多学科诊疗团队共同讨论,在循证医学指导下,为疑难复杂病症患者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最优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8,9]。对于拟行部分高风险医疗技术的患者,术前开展多学科协作会诊,由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进行充分讨论后,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个体化诊疗,能够减少或避免医疗技术的滥用;而术后进行多学科联合查房,进行跟踪管理,可以及时总结经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医疗技术实行备案管理制后,激发了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创新的活力,但同时也给医疗机构内医疗技术管理部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医疗机构要不断探索,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主动做好医疗技术的自我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技术风险,保障医疗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泽苗,吴其,陈默,等.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立法进程及其特征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9,32(12):122-125,135.

[2]吴柳娟,周建国,柳龚堡.戴明环循环法在医学伦理跟踪审查工作中的应用[J].医学与社会,2018,31(6):43-45.

[3]杨阳,刘宇峰.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伦理审查与监管——由取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引发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6,37(5B):94-96.

[4]崔洋海,王力红,李小莹,等.浅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10):1258-60.

[5]吴丽娟,潘云龙.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3):29-31.

[6]王磊,曹慧慧,肖雨龙,等.新技术应用中的纠纷防范探讨——基于知情同意权的角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12):1612-15.

[7]东振彩.医疗技术的管理与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18,16(2):42-46.

[8]张会会,韩玲,刘琴,等.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深化医院学科建设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10):29-30.

后医疗管理范文篇9

第一条为规范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程序。根据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通知》民办发〔〕6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县民政部门为医疗救助工作的管理机构。并报县人民政府同意。

第二章工作机构及其职责

第三条县民政局社会救助管理机构为全县城乡医疗救助审批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医疗救助管理机构)乡镇民政办负责本乡镇的医疗救助审核。负责协助做好辖区内医疗救助工作。

第四条县医疗救助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

一)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二)制定医疗救助工作规划;

三)制定医疗救助各项工作制度;

及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四)负责医疗救助工作情况的统计、分析。

五)负责指导乡镇基层单位开展医疗救助工作;

负责基金的管理、分配使用及发放;六)编制医疗救助基金预算。

及时对救助对象实施救助;七)负责医疗救助的审核、审批。

八)负责部门之间有关医疗救助工作的协调。

第五条乡镇民政办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上级医疗救助工作规划在本乡镇的落实;

做好部分应急性医疗救助工作;二)负责本乡镇医疗救助对象资格的审查和上报。

三)负责部分通过民政部门发放的医疗救助资金的发放;

四)负责本乡镇报表统计、数据上报、信息录入和档案管理;

负责本辖区定点医疗救助服务机构的协调;五)指导村(居)委会开展医疗救助工作。

六)上级交办的其它相关工作。

第六条村(居)委会的主要职责:

一)根据医疗救助管理机关的委托协助做好救助对象的评议、审查和上报工作;

二)协助做好资助参合参保的有关工作;

三)协助做好本辖区内门诊医疗救助点的管理;

四)向上级反映本辖区居民医疗救助情况;

五)向本辖区居民宣传医疗救助政策;

六)上级委托的其它工作。

第三章医疗救助服务机构

经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审查合格并由县民政局授牌后,第七条持有合法行医许可证明的医疗服务机构提出申请。方可作为医疗救助定点服务机构。

按照县医疗救助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开展医疗救助工作。第八条定点医疗救助服务机构要按照全县医疗救助服务机构基本标准和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

按照政策制定面向救助对象的减免优惠标准、优惠措施并予以公示,第九条医疗救助服务机构应建立统一结算平台。接受社会监督。

帮助求医救助对象合理用医、用药,第十条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应加强对救助对象用医、用药的管理。节约成本,合理使用救助资源。

建立针对救助对象用医、用药明细台帐,第十一条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应在实施医疗救助过程中。与民政部门建立定期审核结算机制。

第十二条医疗救助服务机构针对困难对象的基本用医、用药应符合国家关于医保医药管理的规定。县民政局会同县财政局、县卫生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定期和不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四章医疗救助的对象

居住在县境内的下列人员作为医疗救助对象:第十三条凡持有我县居民户口。

一)持本县《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并在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待遇期间的低保对象;

二)持本县《农村五保供养证》并在享受五保待遇期间的五保对象;

三)百岁老人;

四)其他需要特殊救助的对象。

第五章医疗救助的内容、标准及办理程序

第十四条城乡医疗救助采取资助医疗救助、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四种方式。

第十五条医疗救助的标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及医疗救助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整。

第一节资助救助

第十六条对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残、重病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由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予以全额资助。

除按有关政策规定的补助标准补助到位后,对城市三无人员和城市低保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残、重病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个人缴费的不足部分由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予以全额资助。

按县农合办规定,第十七条农村资助救助。年度参合时间内,由乡镇民政办根据县民政部门审批核定的对象名单,与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衔接,统一办理本乡镇资助参合对象的参合手续。县医疗救助管理机构根据乡镇民政办办理参保凭据、名单将资助资金拨付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指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资助资金从医疗救助基金中列支。

按医保站规定,城镇资助救助。办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时间内,由乡镇民政办和居委会调查核实,报县民政部门审批核定,确属资助对象的缴费时按民政部门核定的标准减免,并进行相关登记。年度参保工作完成后,以乡镇统计将资助参合对象名单及参保凭证送县医疗救助管理机构,经审核后,将所有资助对象的资助资金拨付至城镇居民医疗统筹基金财政专户,资助资金从医疗救助基金中列支。

第二节门诊医疗救助

第十八条救助的对象及标准

每年由县民政局发放20元的医疗救助卡,一)日常门诊救助:对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低保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残人员和需长期维持院外治疗的重病人员、75岁以上城乡低保老人。用于门诊和购药。

每年由县民政局发放100元的医疗救助卡,二)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对患有糖尿病(Ⅱ型)高血压(有心脑、肾、眼并发症)慢性肾炎、类风湿(有关节变形)农村五保户、城乡低保户和百岁老人。用于门诊和购药。

因经济困难和治疗效果等因素影响,三)特大疾病定额门诊救助:对患有恶性肿瘤、尿毒症、白血病等特大疾病的农村五保户、城乡低保户和百岁老人。没有住院治疗的每年由县民政局发放400元的医疗救助卡,用于门诊和购药。

第十九条门诊医疗救助按如下程序进行办理:

每年3月县民政局按审核名单填写《门诊救助证》发到各乡镇民政办,一)日常门诊救助每年2月由各乡镇民政办将符合条件人员上报县民政局审核。再由乡镇民政办发到救助对象手中。

由救助对象本人提出书面申请,二)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特大疾病定额门诊救助。并提供医院诊断证明、身份证、户口簿、低保证》或《五保证》复印件,填写《绥宁县特殊慢性病、特大疾病定额门诊救助申请审批表》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核实,向乡镇民政办申报,乡镇复审后上报县医疗救助管理机构,县医疗救助管理机构按季审批后填写《门诊救助证》由乡镇发放至救助对象。

由医院(药店)经办人员在门诊救助证》上进行登记核减。此外,第二十条门诊救助对象就诊(购药)时须出示《门诊救助证》结算时。经办人员还须填写好《门诊医疗救助优惠卡》记录优惠金额等有关情况,由患者签名或盖章,并附处方等凭证,医院(药店)凭上述有关凭证与县医疗救助管理机构办理结算,每半年结算一次。

超越该范围的不纳入优惠范围。第二十一条门诊(药店)应按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规定的基本药品目录、诊疗项目范围实施诊治。

限额之内的优惠金额指标不结转下年度。门诊救助证》不取现。

第三节住院医疗救助

对其个人自付部分进行的救助。第二十二条住院救助是指农村五保户、城乡低保户住院后在其获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补助、医疗机构费用减免及其它政策性补助后。

同时办理住院救助兑付手续。凭医院住院诊断书或下级医院转诊证明、五保证》或《低保证》身份证、户口簿在县医疗救助管理机构开具《住院救助认可书》第二十三条患者出院结算前须向医院提供《住院救助认可书》出院结算时。

乡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比例分别为50%和20%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比例分别为20%和15%第二十四条对农村五保户和农村低保户。

救助比例为15%其中三无人员和城市低保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残、重病人员救助比例分别为25%和20%未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救助对象患病住院,第二十五条对城市低保户已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救助比例为10%

一户当中有两人以上住院的不超过3000元。住院救助对象个人年内住院累计救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0元。

若再享受住院医疗救助,第二十六条年度内已享受慢性病门诊救助或特大疾病定额门诊救助的对象。应剔除门诊救助金额。

不再享受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特大疾病定额门诊救助。年度内享受过住院医疗救助的救助对象。

第二十七条定点医疗机构所垫付的住院医疗救助费用每半年与县医疗救助管理机构审核结算。

应提供下列材料:第二十八条定点医疗机构向县医疗救助管理机构申报结算已垫付的救助费用时。

一)住院医疗救助认可书》住院费用清单、住院结算单据、医保或新农合住院费用补助详单(提供农合办或医保局的复印件)

二)住院救助费用结算单(住院病人签字和医院盖章)

否则不予认定。定点医疗机构向县医疗救助管理机构提供住院病人住院医疗救助的材料必须真实、齐全。

第二十九条定点医疗机构定期向县医疗救助管理机构报送上月和本年度在本医疗机构所发生的住院救助费用的月报和年报表。

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所患疾病、住院费用、救助金额等。定点医疗机构每季度的第一个月要在本单位张榜公布上季度在本单位发生的住院医疗救助情况。

第三十条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医疗目录和诊疗项目之外发生的医疗费用不纳入住院救助计算范围。

申请住院救助须在三个月以内,救助对象在绥宁县以外医疗机构住院。由本人持书面申请报告、身份证、户口簿、低保证(或五保证)疾病诊断证明、住院发票复印件、医保或新农合补助凭证,填写《绥宁县在县外医院住院救助申请审批表》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初审、乡镇复审后,由乡镇报县医疗救助管理机构按季审批,审批后将救助金直接发放到救助对象。

第四节临时医疗救助

其家庭成员因患白血病、尿毒症、恶性肿瘤或其他病种住院,第三十一条救助范围:县农村五保户、城乡低保户以外的其他特殊困难家庭。住院费用在获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费用减免及其它政策性补助后,剩余自付的当年度的住院费用,农村超过一万元以上,城市超过二万元以上的可以申请救助。

农村按不低于5%10%比例给予救助,第三十二条救助标准:按照家庭困难程度、患病情况、住院费用多少。城市按不低于2.5%5%比例给予救助,住院费用越高,救助比例越低,临时医疗救助标价最高不超过1000元。

并提供身份证、户口簿、疾病诊断证明、住院发票复印件等,第三十三条办理程序:申请临时医疗救助须在三个月之内由本人或直系亲属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绥宁县临时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经村(居)委会初审、乡镇复审后,由乡镇报县医疗救助管理机构按季审批,审批后将救助金直接发放到救助对象,救助资金从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中列支。

第六章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拨付与监管

第三十四条医疗救助资金通过上级拨入、本级财政安排、专项公益金、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

县财政在财政社保专户中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帐,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核拨、支付等业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该专项资金。坚持“量入为出、年度平衡”资金管理原则,第三十五条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对救助对象实施及时救助。原则上,资助救助所需经费不超过城乡医疗救助金当年收入的15%门诊医疗救助所需经费不超过城乡医疗救助金当年收入的25%住院医疗救助所需经费不超过城乡医疗救助金当年收入的30%当年结余资金应不超过当年筹集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总量的20%临时医疗救助所需经费不超过城乡医疗救助金当年收入的10%医疗救助金年内结余可转向下年度使用,不得改变用途。

后医疗管理范文篇10

为了使医院能够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后医疗管理系统,可考虑引进爱生医院患者关怀服务平台(一般称为hcs),以现有的医院经营管理方案为基础,将患者的个人档案资料经专人导入至为患者服务的部门从而展开以医院全体患者为对象的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项目。具体的服务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已经出院的病人进行问候和随访工作;第二,为病人提供可靠的医疗信息;第三,为方便病人接受医疗服务,还应专门设立一个服务平台,供病人通过电话预约获得医疗服务;第四,服务平台的功能应包括方便快捷的复查方式;第五,病人可通过平台咨询医疗信息;第六,为了能对医院的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还应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以及健康知识教育、康复指导等。

二、后医疗管理平台的运行

1.宣传、推广作为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全新医院管理理论,后医疗管理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增强医院的竞争实力和品牌形象,更能够保证众多的患者从中受益。站在医院的立场来看,医院的任何一项举措都需要考虑到对医患关系的维护,因此医院有必要使患者充分了解医院能够为患者提供的服务内容,从而建立起更加合理有序的医疗工作秩序,以更加科学优化的方式对医疗资源加以利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医院可借助舆论宣传手段对本院的独特优势进行扩大宣传,传播方式可包括多种,如当地电视台、城市宣传栏、医院网页以及hcs平台等等,主动将信息传递给患者,从而使更大规模的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的hcs平台有所认识并自觉利用。

2.问候、随访出院病人如果患者在住院期间症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病情暂时得到了控制,考虑到经济或其他因素,有时会选择办理出院,但此时患者的治疗过程并未随之结束。这在许多慢性疾病的患者中表现尤为明显,他们往往需要得到更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为了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的贴心服务,医院应根据这类情况,对住院一星期左右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候。随访平台专门对问候工作进行了内容上的安排,包括病情好转情况、有无进行过复查、目前是否打算继续治疗等等,这样就能够对患者出院以后的信息进行实时掌握并在此基础上给患者提出康复指导意见。在这项工作的展开过程当中,医院需通过对随访平台的有效利用,把握更多与患者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在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同时鼓励他们树立起信心。尤其当面对长期卧床的患者时,应在为其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积极采取一定的心理疏导方式,对其病情进行关心。这样一来,随访平台就能够在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方面发挥真正的实效,并逐渐使其成为良好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从而维持并加深医患之间的感情。经过大量的事实调查,可发现被随访对象往往倾向于选择原来的医院就医,并在对医院的感恩中将医院的良好服务形象宣传给更多的人。

3.对病人相关的医疗信息要想与患者维持长期良好的关系,应保证患者能够充分了解当前医疗市场的最新资讯。为使已经出院的患者在继续治疗的阶段获取可靠的动态化医疗资讯以及进展情况,还可打造方便的短信平台、微信平台等,这样就可在平台上信息和通知,例如可为糖尿病患者俱乐部、脾胃病风湿病患者俱乐部等俱乐部会员听课通知,再如还可对出院患者发出费用结算的通知。由于医患之间的信息沟通因此而变得更加方便,因而能够使医患关系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4.病人通过平台电话预约服务由于随访平台在医院日常工作中的应用,使得医患间的信任与理解得到了增强。许多患者或家属可通过服务平台来寻求自己信得过的医生进行预约,为广大患者提供了许多方便,尤其对骨科患者的益处最大,骨科患者由于行动不便,因此利用服务平台进行预约就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可足不出户就可确定好医生的出诊时间。病人还可将自己的病情症状在电话中进行反映,并由平台的工作人员将病人的描述反馈给接受预约的医生,这样医生就可通过分析病史资料,再次使用随访平台对病人提出治疗意见,明确告知其复查内容。这样病人进入医院后可立即接受复查,不仅避免了长时间的就诊准备程序,给就诊病人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从而在无形中提高医院的信誉形象。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