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指数期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1:04:35

股票指数期货

股票指数期货范文篇1

一、股指期货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

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股票指数期货范文篇2

一、股指期货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

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股票指数期货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创新;股票指数期货;盈利模式;风险管理

金融衍生产品是从货币、外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品中衍生出来的,包括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在内的一种金融合约。

在金融衍生产品中,股票指数期货(简称“股指期货”)作为当代最重要的金融创新,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并取得卓越的成效,是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浪潮中出现的最重要、最成功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一,也是金融期货中历史最短、发展最快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其他股票衍生产品的基础。目前,股指期货作为国际资本市场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开设股指期货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客观地说,适时推出股指期货这一金融衍生品种并合理的加以诱导利用,不仅能够降低金融风险,而且还能促进股市的进一步发展。

一、股指期货的相关介绍

股指数期货是指在交易所进行的以某一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由交易双方订立,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约定价格进行股价指数交割结算的标准化合约的交易。其特征与流程类似于普通商品的期货交易。但由于股指期货买卖的标的是经过统计处理的股票价格指数,因此它联系着期市和股市两个市场,投资者可将其对整个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预期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

1.股指期货的发展历程。股指期货最早诞生于美国。二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取得飞速发展,上市股票数量不断增加,股票市值迅速膨胀。在股票市场不断膨胀的过程中,股票市场投资者的结构也在发生着惊人变化,以信托基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大量涌现。

20世纪70年代,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各国的股票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股票投资者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风险,其中以系统性风险更为突出和严重。当时,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境。1981年里根总统执政后,为抑制通货膨胀采取了强有力的紧缩货币政策,致使美国利率一路高攀,最高曾达21%。股票价格因此狂跌不止,投资者损失惨重。大批美国投资者几乎丧失对股票投资的信心,转而投资于债券或银行存款。为减轻股票价格升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稳定和发展美国股票市场,拓展新兴的分散投资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势在必行,股票指数期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快速发展起来的。

1982年2月24日,美国堪萨斯城期货交易所在历经四年的争论与努力后,首次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TheValueLineIndex)期货合约,标志着股票指数期货的产生。尔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也推出了S&P500股票指数期货交易。股指期货的成功,不仅大大促进了美国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也引发了世界性的股指期货热潮。日本、香港、伦敦、新加坡等地也先后开始了股票指数的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从此走上了蓬勃发展的轨道。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股指期货交易的全球化势不可挡。这突出表现在新的电子交易系统的广泛运用和24小时在线交易的开通。通过电子交易平台,交易者可以从一个终端进行多个市场的期货交易,打破了交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全球股指期货电子化交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目前,股票指数期货已成为当今最活跃的期货品种之一。

2.股指期货的基本特征

第一,股指期货的交割方式采用现金结算,而不是实物(股票)交割。

第二,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合约的价格是人主观赋予的。

第三,可以同时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3.股指期货市场的功能

(1)规避系统风险。股票市场的风险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股票投资组合来分散和抵消,而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则是无法用投资组合回避的。一旦由于政策变化等系统风险因素导致股价整体大幅下调,由于缺乏卖空机制,即使投资者对大盘有100%的正确判断,也只能有50%带来收益的可能。因此,处于像我国证券市场这样系统性风险较大的投资环境下的投资者,就迫切需要股指期货这种避险工具与持有的股票仓位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以消除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保持稳定的收益率。

(2)价格发现功能。由于股指期货合约交易频繁、市场流动性很高、交易成本低、买卖差价小,瞬时信息的价值会较快地在期货价格上得到反映。当股指期货价格与股市价格发生偏离时,或者不同期限的股指期货价格发生偏离时,投资者可以计算出错误定价的程度,在锁定价差的情况下套取低风险收益。大量的套利交易将使市场的错误定价迅速得到纠正,从而使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

(3)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股指期货的双向交易机制使机构投资者无论在股价上涨还是下跌时均可进行交易,以避免资金在股价下跌时的闲置;股指期货的杠杆效应能“以小搏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股指期货的高流动性,使得在股指期货市场建立相应金额的头寸要比在股票市场简单快捷得多,而且可避免由于大量资金进出引起股价大幅波动而增加交易的执行成本。因此,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往往先在股指期货等衍生品市场上进行交易,然后再伺机在股票现货市场上进行操作。

(4)进行组合投资,分散投资风险。国外的机构投资者常常在股票、债券与期货间进行有效投资组合,以分散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股指期货常被作为基金构造指数化投资组合的重要工具。指数基金可以借助一个股指期货合约和国库券多头头寸的投资组合,来实现对股价指数的捆绑,取得与股价指数一致的收益率。实证分析表明,在原有的股票、债券组合中加入部分期货,能在同样的期望回报率水平上有效降低风险。

二、股指期货的套利模式

参照和借鉴国外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道路,在我国推出股指期货,不仅仅是中国发展金融期货的一个突破口,也是成就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繁荣的一个切入点。根据当前的市场条件,推出指数期货应当成为我国金融衍生交易产品的优先选择之一。

从股指期货参与者的角度看,股指期货主要有三种投资功能:套期保值、套利和投机。

(1)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的原理同商品期货保值的原理类似,不同的是商品期货保值几乎可以完全锁定价格或利润,而股指期货的保值只能规避某个股票(组合)面临的系统风险,即随大盘波动的风险,并不能完全锁定股票的价格。经过股指期货保值后的资产很可能还面临一些非系统风险。

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又可分为卖期保值和买期保值。前者是指股票持有者(如投资者、承销商、基金经理等)为避免股价下跌而在期货市场卖出所进行的保值;后者是指准备持有股票的个人或机构(如打算通过认股及兼并另一家企业的公司等)为避免股份上升而在期货市场买进所进行的保值。

(2)股指期货的套利。股指期货的套利一般可以分为期货现货套利、跨市套利、跨品种交易、到期日套利和跨期套利。由于股指期货交易比较活跃的时期一般是最近的一个月份,所以跨期套利比较难于进行。

①期现套利:目前,股指期货交易在交割时采用现货指数,这不但具有强制期货指数最终收敛于现货指数的作用,而且在正常交易期间,股指期货和现指维持着一种动态关系。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股指起伏不定,常常与现指产生偏离,当这种偏离超出一定范围时就产生了套利机会。

②跨市套利:同商品期货的跨市套利原理一样,股指期货的跨市套利是利用两个市场股指期货合约价格的趋同性进行套利。两个市场比如中国和香港,由于股市信息获得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心理预期的不同,两市股指期货价格的走势可能会不同,等到消息明朗时,两市股指期货价格之差又会回到正常的水平,这就给跨市套利提供了机会。

③跨品种套利:跨品种套利是指利用两种不同的、受到同一供求因素影响的品种之间的价差进行套利交易。由于不同品种对市场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套利者根据它们发展趋势的预测,可以选择多头套利或空头套利。这种套利交易方法是根据两种交易品种之间的价差发展趋势而制定的。具体操作与跨市套利大致相同。

④到期日套利:对股指期货一类进行现金结算的期货品种而言,除了提供上述投资机会外,还可以进行到期日套利。当预期最后结算价大于股指期货合约价格时,可以买入股指期货合约等待到期结算,相当于以较高价格卖出;反之,当预期结算价小于股指期货合约价格时,可以卖出合约,以较低买价结算。

⑤跨期套利:跨期套利是指利用股指期货不同月份的合约之间的价格差价进行相反交易以从中获利。跨期套利根据其采用的方法可分为两种:多头跨期套利和空头跨期套利。

a、多头跨期套利:当股票市场趋势向上,且交割月份较远的期货合约价格比近期月份合约价格更容易迅速上升时,进行多头跨期套利的投资者,可以出售近期月份合约同时买进远期月份合约。反之.如果股票市场趋势向上,且交割月份较近的期货合约比远期合约的价格上升快时,投资者就买进近期月份期货合约而同时卖出远期月份的期货合约,到未来价格上升时,再将近期合约和远期合约同时平仓,这样就实现多头套利目的。

b、空头跨期套利:与多头跨期套利相反,当股票市场趋势向下时,如果交割月份较远的期货合约比近期月份合约的价格更容易迅速下跌时,那么,投资者就可买进近期月份合约而卖出月份较远的合约;如果交割月份较近的期货合约价格比远期月份合约的价格下跌快时,投资者就应卖出近期月份期货合约而买入远期月份的期货合约。到未来价格下跌后,再将远期和近期合约同时平仓,实现空头跨期套利的目的。

(3)股指期货的投机。投机股指期货的原理在预测股指将下跌时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在预测股指上升时买入期货合约。所以除了必要的技术分析知识外,还必须对股票指数标的进行研究。

三、股指期货蕴含风险

股指期货能给投资者带来避险和创造收益机会的同时,也以它特有的以小搏大的交易特点,其自身的投机性、间接性和集中性带给我们奇特的杠杆效应,使现货交易中的风险以更加剧烈的方式在期货市场中表现出来。基本风险是股指期货交易的价格风险,还有来自业务处理不当或从业人员违规以及交易、结算系统不完善所引致的风险。因此,对股指期货交易风险的防范及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投资市场环境来看,股指期货的推出,一方面容易加剧市场上过度投机的氛围,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呈现弱式有效市场,交易主体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资金和信息的优势通过影响股票现货市场从而到达影响股指期货市场的目的,并且由于股指期货的杠杆效应,股票指数的较小变动就会导致股指期货市场的巨幅波动,因此中小投资者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同时,由于我国市场深度不够,也容易产生市场业务量不足或无法获得市场价格,致使投资者无法及时平仓的市场流动性风险。

从交易主体来看,套期保值者有可能由于所持有的股票现货与股票指数的结构不一致或具有相关系数较低、对价格变动的趋势预期错误以及资金管理不当,就会造成套期保值的失败,从而给市场带来风险。套利者如果对理论期货价格的估计准确,则套利几乎是无风险的。而股指期货的价格是由无风险收益率和股票红利决定的,但我国目前利率没有市场化,公司分红派息率也不确定,并且股票价格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是由股票的内在价值决定的,更关键的是复制指数的一揽子股票与现货指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的困难较大,这些都使得套利在技术上存在风险。同时,对于投机者而言,投机交易在股指期货交易成交量中占很大比重,如果投资者没有能力在别的市场上做相应的投资,就等于把投资完全暴露在期货风险之下。1993年在海南进行的股指期货试点的后期,就是因为大部分交易者都是投机者,大户操纵严重导致了股指期货的畸形发展而导致最后的关闭。

从市场监管方面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管理层在多年的监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经验。但是,现阶段我国证券期货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在法律手段的运用上,表现为可操作性不强、执法力度不够,在出现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干预市场。

推出股票指数期货对于我国证券市场是一项创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关键是如何化解这些风险。由于期货交易方式比现货交易方式具有风险更高的特点,相应地在管理上也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通过建立严密的股指期货法规与监管体系,健全交易制度和规则,尽力完善“游戏规则”,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规范期货市场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强化对会员的管理,保证期货市场的正常运作,来尽可能地控制市场的各种风险,保证市场的流动性、稳定性和透明度。

参考文献:

[1]丁俭.封闭式基金与股指期货套利及定价[N].证券市场周刊,2006-12-24.

股票指数期货范文篇4

一、股指期货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

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股票指数期货范文篇5

一、股指期货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

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股票指数期货范文篇6

一、股指期货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

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股票指数期货范文篇7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

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股票指数期货范文篇8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股票指数期货范文篇9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

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股票指数期货范文篇10

2005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编制的300指数正式,中国证券市场从此有了统一的股票指数,同时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证券市场上流通股数量和流通市值将大幅增加,这些为股指期货的开通提供了基础条件。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以及QFII下的外资等不断进入证券市场,为保证大资金的安全运作,我国证券市场急需股指期货等有效的避险工具。为此,需要对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可能给股票市场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

一、股指期货交易对股票现货市场的促进作用

从市场经济运行以及市场的发展历程看,股票指数期货市场作为一个由众多投资者自发积极参与的市场,其存在以及发展本身就证明了其对股票现货市场,进而对整个市场体系的积极作用。

(一)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发挥了稳定证券市场与规避投资风险的积极功能,扩大了证券市场的规模。

指数期货交易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大大节约交易成本,这是其生命力的真正所在(见表1)。

正是这种独特的交易成本优势,使得股指期货具有稳定现货市场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其机理在于:现货市场价格及成交量是反映投资者在该市场的需求及风险的重要信息,期货市场集合这些信息,连同期货交易的动向,拟定新的价格。由于期货市场集合信息较现货市场更快,而且期货交易所特有的低交易成本和高杠杆作用,使得投资者一旦察觉价格有异,往往会在期货市场上率先反应,从而使得股指期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传递到现货市场时,由于信息已经率先反应,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就不会过于剧烈。

此外,股指期货市场的避险功能也有利于吸引原本担心风险的投资者进入市场,增加现货市场的市场深度和流动性,对股市规模的扩大有刺激作用。

(二)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增加了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息掌握,并提高了机构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的速度。

股指期货市场以其较低的交易成本以及低保证金规定,带来的相对现货市场的更高的流动性,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另外一个获取新信息时用以改变股权风险暴露的更为有效的市场。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执行指令的速度快,也是股指期货市场的优势。据估计以合理的价格出售一批股票大约需要2—3分钟,而在股指期货市场上仅仅需要30秒钟或更短的时间,这就使得机构投资者更容易把握、利用新信息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同时,由于股指期货市场中的价格是由避险者、投资者和套利者根据其对宏观经济、市场走势的整体判断而形成的预期所决定的,隐含了众多的投资者对未来股价预期的调涨,因此市场的均衡价格足以反映市场预期股票指数在未来的价格走势。这对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无疑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其投资风险。

(三)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的套利行为具有稳定及调节股价的功能。

指数套利,作为一种联系市场均衡的经济机制,往往被视为是一些市场敏锐人士把握机会获利的重要投资策略,具有恢复市场均衡的特殊作用。近十几年来,很多经济学家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对股票价格波动率的影响,而且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研究结论,即股指期货的出现,不仅没有增加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而且使得其波动性有下降的态势(见表2)。

(四)股票指数期货纳入投资组合中,可提供基金管理者更为安全的投资管理。

由于股指期货所特有的规避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功能,一旦把股指期货纳入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投资者在现货市场上的风险头寸就可以通过期货市场上的反向操作加以对冲,这一点对于拥有巨额资金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安全而言,就显得更为迫切与必要。事实上,在股指期货最发达的美国,以股指期货作为交易标的新型交易策略,如“指数套利”、“组合保险”等已经成为机构投资者日常操作的交易策略。

(五)开展股指期货交易丰富了投资工具,有利于培育机构投资者。

股指期货的做空机制使得机构投资者可从原来的买进之后等待股票价格上升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双向投资模式。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单向的做多市场,这就意味着基金管理人要想实现在市场上的资本增值,必须先购买股票。而市场波动却是双向的,当进入阶段性的空头市场时,基金管理人则缺乏有效的工具回避市场风险。这个问题在封闭式基金中虽然也存在,但并不突出,然而开放式基金完全不同,一旦市场出现下跌,基金的兑付压力就会显著增大。基金管理人必将无法承受日益增大的兑现压力,而进行部分资产的变现,从而引起基金重仓股的股价快速下跌,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会使基金面临被迫清算的窘境。因此,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必须有相应的金融衍生品尤其是股指期货与其相配套。二、股指期货交易对股票现货市场的消极影响从理论上看,开通股票指数期货可能会对现货市场产生以下五种消极的影响:

(一)交易转移。

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对于股票现货交易而言具有交易成本低、保证金比例低、杠杆倍数高等优点,并且借助于程序交易的存在,其指令执行的速度较现货市场更为快捷,因此在期货市场推出上市交易初期,会吸引一部分纯粹投机者或偏爱高风险的投资者的部分交易由股票现货市场转移至股指期货市场,甚至会产生期货的市场交易规模超过现货市场的情况,进而减少了现货市场的流动性,这就是所谓的“交易转移”现象。如日本在1988年9月推出股指期货后,股指期货市场的成交量远远超过了现货市场,最高时曾达现货市场的10倍,而同一时期作为股指期货标的现货市场的交易日见清淡。(二)市场间价格波动的传递。

开放股指期货市场是否会增大现货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性,一直是各界关心和争议的焦点。虽然指数期货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存在密切的联系,但相比之下,由于股指期货与未来相联系,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指数期货的价格波动往往较现货市场更为激烈,而这种价格波动通过指数套利或其他渠道,间接影响股票市场的现货价格,进而增大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这一点在一系列实证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如Harrjs(1989)和Damodaran(1990)的研究得出在美国在引入S&P指数期货交易以后,S&P指数波动的方差明显增大,Lockwoodh和Ljnn(1990)的研究结论也类似;在日本,Lee和Ohk(1992)的研究也显示了在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引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之后,日经225指数波动的方差也增大了。

(三)指数套利、证券组合保险等交易策略的消极影响。

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市场出现以后,在证券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紧密相连的交易策略,如指数套利、证券组合保险等等。这些独特的交易策略,使得股指期货市场与股票现货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当市场出现混乱,尤其是股票价格出现下跌时,这些交易策略却成为众矢之的。无论是证券监管部门、经济金融专家,还是普通的投资大众都把它们视为引起市场混乱的罪魁祸首。股指期货的批评者们确信在股指期货市场出现之后,“指数套利”和“组合保险”等交易策略的实施并不是因为影响股票基础价值的因素发生了变动,而仅仅是交易驱动型的行为,所以这些交易策略极有可能在市场上形成交易指令“一边倒”的态势,推动所有股票价格朝同一方向运动,进而破坏现货市场的稳定,并对投资者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心生畏惧而离开股票现货市场,从而使得现货市场出现萎缩现象。

(四)可能产生不公平交易行为以及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

由于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某种联动关系,这就会使一些机构大户有时可能会在交易中以牺牲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为代价,运用股指期货交易来操纵市场,以牟取暴力。此外由于股指期货的交易者通常也是股票现货的经纪商或自营商,这就使得其可能在经营自营业务时,因其客户即将在某一市场上从事交易而抢在客户之前在另一市场上为其自营账户下单以赚取利润,从而在现货或期货市场产生不公平行为,这种行为被业内人士称为“抢轿”。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市场上存在两种形式的抢轿行为:顾客抢轿和自我抢轿。顾客抢轿就是指经纪人在得到其顾客即将发生的交易信息时,抢在其客户之前的行为;自我抢轿是指经纪人为了利用自己在甲市场即将发生的交易,在乙市场执行其交易。虽然在期货市场上,如果交易与风险相称,应该允许投资者在事先得知将要进行的促进交易时实行预期对冲,但股指期货市场的出现在客观上也提供了经纪人实施各种非法行为的刺激。

(五)可能影响现货市场投资者的心理,引起市场恐慌性抛售,进而出现市场的大幅动荡。

投资者通过指数套利、投资保险等交易策略,把股指期货市场与卖出指数期货的标定现货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这两个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市场,当它们失去联系时,就如同一个投资者在一种股票上被给予了两种价格。一旦两种市场上的价格均出现下跌态势时,投资者们就会认为这两个市场上的价格都不对头,于是感到恐慌,更多地抛售,这就是1987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市场所出现的状况。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股指期货既能成为投资者对冲风险、调整资产组合的手段,进而促进股票现货市场的发展,但也可成为炒家、投机者操纵市场的工具,进而给现货市场的发展蒙上阴影。问题的关键在于股指期货合约的科学、合理设计以及风险控制、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严格要求。我们应该清醒、全面、客观地看待股指期货市场的产生对于股票现货市场带来的影响,既不能不顾本国国情、条件,盲目接受,也不要危言耸听,盲目排斥。

三、对我国开展股指期货交易的建议为保证股指期货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安全运作,防范对股票市场产生负面影响,针对我国证券、期货市场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严密的法规与监管体系。

为保证股指期货交易安全运作,必须建立严密的法规与监管体系。我国期货交易已形成统一监管体系,并形成了证监会———期货交易所两级监管模式。股指期货可沿用两级监管模式,以方便风险管理。在法规体系上,可根据股指期货的特征对《期货市场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内容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制订《股指期货交易管理办法》与《股指期货交易规则》。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股指期货合约。

为保证股指期货合约的功能发挥与不被操纵,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股指期货标的指数。当前我国现有股票指数都存在一些问题,沪、深交易所联合编制的300指数的运行情况还有待验证。从我国股市特征来看,作为股指期货合约的标的成份指数的流通市值应占我国股票A股总市值的50%以上,以确保股指期货交易的不被操纵。其次,在合约其它条款如交易单位、涨跌停板、头寸限制、结算价、保证金等方面,必须严格按照既有利于股指期货流动性又有利于风险控制的原则进行设计。

(三)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制度。

应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严密风险管理制度。在账户管理上,必须要求会员在结算银行开设专用资金账户,以加强风险控制。在结算制度上,采用保证金与每日无风险结算制度,投资者必须在交易前缴纳足够保证金,在收盘后对股指期货交易盈亏进行结算与一次性资金划拨。同时建立市场准入、每日无负债结算、大户持仓报告、市场稽查、强行平仓、风险准备金等风险管理制度,并采用先进的风险实时监控技术,以防范与控制股指期货市场风险。

(四)加强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协调。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是与证券市场相隔离的,不利于机构投资者开展股指期货交易,也不利于股指期货的风险监控与运作效率的提高。因此,有必要打破证券市场与期货市场间的壁垒,加强两个市场间头寸的统一管理,建立风险的联合管理机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