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职员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7:47:00

国税职员

国税职员范文篇1

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基层税务机关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纳税人服务。服务要求我们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的业务技能,又要有良好的品行、积极热忱的心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利益都是人民的,政府为民生的发展是首要任务,税务工作特别是基层税务工作,天天与纳税人打交道,更加责无旁贷。在基层工作中,依法组织税收收入是税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既是发展成果的体现,同时发展需要有更多的税收来保证。税收工作要求我们:一要把税收工作做大做强,推进社会进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二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并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积极发挥税收组织收入和宏观调控的职能,做到应收尽收,通过不折不扣地执行税收政策,体现国家的意志,人民的利益;三要在工作的部署和考核过程中,坚决克服和纠正税收任务“一好遮百丑”的现象。基层税收工作既要看收入指标,又要看管理指标;既要看收入的数量,又要看征管的质量和水平;既要看客观因素,又要看主观上的努力程度。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农村分局的税收工作,促进国税事业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纳税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完善一系列的纳税服务制度,构建人性化、信息化的税收宣传平台,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咨询、纳税辅导,实现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主动接受民主政风行风评议,以纳税人满意为服务标准,以社会公众评价为质量标尺。坚持把“服务纳税人,满意在国税”的服务理念贯穿工作始终,经常性地开展换位思考,转变服务理念,拉近与纳税人的距离,争取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着力解决好关系纳税人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构建和谐的税企征纳关系。

二、提高干部职工开拓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开阔的视野引领国税事业又快又好地持续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加快发展的实践中,落实到“争先创优”的过程中,落实到检验工作的成效中去,使解放思想成为我们国税人不懈的精神追求,成为引领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国税事业发展的动力,要保持创新的热忱、勇气和精神,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领悟能力、有效执行能力。教育干部职工,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和税收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大胆探索,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三、坚持依法治税,提高税收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意识。大力推行办税公开,实行“阳光作业”,促进规范执法。首先,在税收征管执法上,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其次抓好税收执法监督责任制工作,依托征管软件考核体系,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改进征管执法工作。再是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增强税收执法刚性,理顺税收秩序和环境。

四、认清当前经济形势,切实做好税收收入分析预测。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要充分认识目前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态势,加强税收分析预测,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力度,高度重视税收收入中存在的主要增减变化因素,进一步增强税收工作在经济条件变化下的快速反映能力,把形势估计得严峻一些,把困难考虑的充分一些,把各种应对措施准备得扎实一些,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确保完成年度税收收入计划。

国税职员范文篇2

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基层税务机关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纳税人服务。服务要求我们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的业务技能,又要有良好的品行、积极热忱的心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利益都是人民的,政府为民生的发展是首要任务,税务工作特别是基层税务工作,天天与纳税人打交道,更加责无旁贷。在基层工作中,依法组织税收收入是税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既是发展成果的体现,同时发展需要有更多的税收来保证。税收工作要求我们:一要把税收工作做大做强,推进社会进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二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并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积极发挥税收组织收入和宏观调控的职能,做到应收尽收,通过不折不扣地执行税收政策,体现国家的意志,人民的利益;三要在工作的部署和考核过程中,坚决克服和纠正税收任务“一好遮百丑”的现象。基层税收工作既要看收入指标,又要看管理指标;既要看收入的数量,又要看征管的质量和水平;既要看客观因素,又要看主观上的努力程度。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农村分局的税收工作,促进国税事业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纳税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完善一系列的纳税服务制度,构建人性化、信息化的税收宣传平台,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咨询、纳税辅导,实现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主动接受民主政风行风评议,以纳税人满意为服务标准,以社会公众评价为质量标尺。坚持把“服务纳税人,满意在国税”的服务理念贯穿工作始终,经常性地开展换位思考,转变服务理念,拉近与纳税人的距离,争取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着力解决好关系纳税人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构建和谐的税企征纳关系。

二、提高干部职工开拓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开阔的视野引领国税事业又快又好地持续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加快发展的实践中,落实到“争先创优”的过程中,落实到检验工作的成效中去,使解放思想成为我们国税人不懈的精神追求,成为引领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国税事业发展的动力,要保持创新的热忱、勇气和精神,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领悟能力、有效执行能力。教育干部职工,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和税收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大胆探索,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三、坚持依法治税,提高税收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意识。大力推行办税公开,实行“阳光作业”,促进规范执法。首先,在税收征管执法上,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其次抓好税收执法监督责任制工作,依托征管软件考核体系,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改进征管执法工作。再是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增强税收执法刚性,理顺税收秩序和环境。

四、认清当前经济形势,切实做好税收收入分析预测。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要充分认识目前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态势,加强税收分析预测,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力度,高度重视税收收入中存在的主要增减变化因素,进一步增强税收工作在经济条件变化下的快速反映能力,把形势估计得严峻一些,把困难考虑的充分一些,把各种应对措施准备得扎实一些,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确保完成年度税收收入计划。

国税职员范文篇3

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基层税务机关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纳税人服务。服务要求我们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的业务技能,又要有良好的品行、积极热忱的心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利益都是人民的,政府为民生的发展是首要任务,税务工作特别是基层税务工作,天天与纳税人打交道,更加责无旁贷。在基层工作中,依法组织税收收入是税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既是发展成果的体现,同时发展需要有更多的税收来保证。税收工作要求我们:一要把税收工作做大做强,推进社会进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二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并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积极发挥税收组织收入和宏观调控的职能,做到应收尽收,通过不折不扣地执行税收政策,体现国家的意志,人民的利益;三要在工作的部署和考核过程中,坚决克服和纠正税收任务“一好遮百丑”的现象。基层税收工作既要看收入指标,又要看管理指标;既要看收入的数量,又要看征管的质量和水平;既要看客观因素,又要看主观上的努力程度。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农村分局的税收工作,促进国税事业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纳税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完善一系列的纳税服务制度,构建人性化、信息化的税收宣传平台,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咨询、纳税辅导,实现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主动接受民主政风行风评议,以纳税人满意为服务标准,以社会公众评价为质量标尺。坚持把“服务纳税人,满意在国税”的服务理念贯穿工作始终,经常性地开展换位思考,转变服务理念,拉近与纳税人的距离,争取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着力解决好关系纳税人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构建和谐的税企征纳关系。

二、提高干部职工开拓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开阔的视野引领国税事业又快又好地持续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加快发展的实践中,落实到“争先创优”的过程中,落实到检验工作的成效中去,使解放思想成为我们国税人不懈的精神追求,成为引领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国税事业发展的动力,要保持创新的热忱、勇气和精神,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领悟能力、有效执行能力。教育干部职工,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和税收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大胆探索,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三、坚持依法治税,提高税收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意识。大力推行办税公开,实行“阳光作业”,促进规范执法。首先,在税收征管执法上,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其次抓好税收执法监督责任制工作,依托征管软件考核体系,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改进征管执法工作。再是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增强税收执法刚性,理顺税收秩序和环境。

四、认清当前经济形势,切实做好税收收入分析预测。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要充分认识目前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态势,加强税收分析预测,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力度,高度重视税收收入中存在的主要增减变化因素,进一步增强税收工作在经济条件变化下的快速反映能力,把形势估计得严峻一些,把困难考虑的充分一些,把各种应对措施准备得扎实一些,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确保完成年度税收收入计划。

国税职员范文篇4

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基层税务机关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纳税人服务。服务要求我们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的业务技能,又要有良好的品行、积极热忱的心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利益都是人民的,政府为民生的发展是首要任务,税务工作特别是基层税务工作,天天与纳税人打交道,更加责无旁贷。在基层工作中,依法组织税收收入是税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既是发展成果的体现,同时发展需要有更多的税收来保证。税收工作要求我们:一要把税收工作做大做强,推进社会进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二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并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积极发挥税收组织收入和宏观调控的职能,做到应收尽收,通过不折不扣地执行税收政策,体现国家的意志,人民的利益;三要在工作的部署和考核过程中,坚决克服和纠正税收任务“一好遮百丑”的现象。基层税收工作既要看收入指标,又要看管理指标;既要看收入的数量,又要看征管的质量和水平;既要看客观因素,又要看主观上的努力程度。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农村分局的税收工作,促进国税事业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纳税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完善一系列的纳税服务制度,构建人性化、信息化的税收宣传平台,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咨询、纳税辅导,实现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主动接受民主政风行风评议,以纳税人满意为服务标准,以社会公众评价为质量标尺。坚持把“服务纳税人,满意在国税”的服务理念贯穿工作始终,经常性地开展换位思考,转变服务理念,拉近与纳税人的距离,争取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着力解决好关系纳税人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构建和谐的税企征纳关系。

二、提高干部职工开拓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开阔的视野引领国税事业又快又好地持续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加快发展的实践中,落实到“争先创优”的过程中,落实到检验工作的成效中去,使解放思想成为我们国税人不懈的精神追求,成为引领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国税事业发展的动力,要保持创新的热忱、勇气和精神,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领悟能力、有效执行能力。教育干部职工,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和税收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大胆探索,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三、坚持依法治税,提高税收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意识。大力推行办税公开,实行“阳光作业”,促进规范执法。首先,在税收征管执法上,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其次抓好税收执法监督责任制工作,依托征管软件考核体系,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改进征管执法工作。再是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增强税收执法刚性,理顺税收秩序和环境。

四、认清当前经济形势,切实做好税收收入分析预测。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要充分认识目前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态势,加强税收分析预测,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力度,高度重视税收收入中存在的主要增减变化因素,进一步增强税收工作在经济条件变化下的快速反映能力,把形势估计得严峻一些,把困难考虑的充分一些,把各种应对措施准备得扎实一些,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确保完成年度税收收入计划。

国税职员范文篇5

一、工作思路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全市国税会议精神,根据昭通市国家税务局和XX县委、政府的部属安排,我局2009年国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全国税收工作会议、全省全市国税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牢牢围绕省局市局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严格依法治税,强化征管,全面进步国税工作质量和效率,进步干部队伍素质,努力实现国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XX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我局2009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在昭通市国家税务局和XX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推进依法治税,强化各项治理,增强干部动力,进步工作效能,确保收进与征管并进,确保全年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工作目标

2009年全县国税工作要实现五大目标:一是坚持“应收尽收”原则,全力以赴完成税收收进任务。二是创新和改进征管措施,完善税收治理员制度,努力进步征管质量和效率。三是加强国税干部的教育、培养,全面进步干部队伍素质,全面建立一支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的国税干部队伍。四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稳步推进依法治税,有效进步执法水平,树立良好国税形象。五是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好“金税三期”的前期预备工作,实现税收征管和执法考核系统的优化整和,推动国税工作快速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强化治理,确保全面完玉成年税收收进任务。

今年,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下达我局组织收进任务增值税6450万元,所得税600万元,消费税2万元,合计7070万元。,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县支柱税源的铅锌、煤炭价格严重下滑,要保证完成县委政府提出的“三税”收进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因此,要切实加强收进猜测、进度分析,对任务认真进行分解,严格欠缴税金治理等工作,向治理要收进,进一步完善目标治理考核办法,将各项赏罚制度紧密地结合。加强对本县经济发展和税源状况的税收调研,切实做好重点行业、重点税源、重点税种的治理,抓大不放小,做到应收尽收,以保证组织收进工作的全面完成。

(二)积极开创新发展年主题活动。

2009年是全省国税系统的“创新发展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牢牢围绕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创新发展为主题,着力进步学习力、执行力、落实力、***力、创新力和发展力,抓作风、促规范、促服务、促进XX国税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要以发扬“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良好风气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努力实现解放思想有新突破,转变职能有新举措,服务水平有新进步,真抓实干有新气象,为XX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一是注重深化熟悉,进步创新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注重领导带头,推动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创新意识。三是注重解决题目,做到创新发展与推动各项工作相结合。四是注重建章立制形成促进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认真贯彻落实税收政策,优化纳税服务。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税收政策,积极组织开展调查研究,认真贯彻落实下岗失业职员再就业、西部大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保障纳税人正当利益,积极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经济的发展。切实加强对一般纳税人的跟踪治理,实地把握申请认定一般纳税人资格企业的第一手资料,把握企业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会计职员的培训治理,将企业的会计职员配备和账簿设置纳进日常辅导和治理的重点。一般纳税人的日常治理中必须突出纳税评估的位置,达到强化税源监控、进步税收征管质量,全面把握纳税人的税收活动规律,把握税收征管的主动权。及时正确地为企业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并按年审工作规程严格对一般纳税人实施审查,做到程序正当,手续齐全,不达规定标准一律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进一步抓好纳税人专票用量的核实。对于一般纳税人的专用发票用量,为了确保安全要切实做到专票治理与日常治理相结合,专票治理与执行政策检查相结合,专票治理与保管措施相结合,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果断不予使用专用发票。

认真抓好行政问责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四项制度的落实,进步办税效率,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为了彻底改变纳税人久等外出处理业务办税员而烦心、费时的现象,确保在各个办税环节实现纳税人“零等候”,切实进步办税服务质量和效率。我局将因地适宜,在办税厅试行以综合办税岗为主的新“一窗式”服务,A、B角服务,切实解决办税服务大厅拥挤现象。继续作好“六项特色服务”,为纳税人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纳税服务。通过各种途径有效的开展政策宣传,确保征收前台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2009年,是XX国税落实“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我局不断加强税源治理,夯实征管基础,巩固和发展信息化建设成果,全面落实四项制度规范行政治理的关键一年。在今年的税收工作中,我局将在昭通市国家税务局和XX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和全国、全省、全市三级国税会议精神,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省局“创新发展年”的工作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税收调研,进步工作创新能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打牢税收征管基础,采取积极措施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09年税收工作计划拟定如下:

(四)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稳步推进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税收政策法规,保证和维护税法的权威性,果断杜尽越权擅自减税、免税和缓税;强化税收执法治理,充分发挥税收执法考核信息系统的监视作用,将税收执法考核和岗位责任制考核想结合,确保执法规范到位;将依法治税作为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的重要内容,强化税收征管,加大稽查力度,严厉税收检查,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各类涉税违法行为;将依法治税与矿山治理相结合,巩固矿山行业的税收征管成果;将依法治税与优化投资环境相结合,果断纠正违规执法行为,切实做到依法办税、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努力建想法制、文明的市场环境,更好地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五)进一步夯实征管基础,全面进步国税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进步国税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今年全省“创新发展年”的重点工作内容。我局将认真研究今年国税征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找准突破口和工作着力点,大力进步国税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精益求精和完善税收服务,进一步实施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治理,努力确保全县征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六)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严格工作纪律,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同时也要有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一是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在继续做好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培养税收业务、计算机、行政治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形成综合型和专业型人才交相照映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干部治理,严格工作纪律,进步工作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实行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班子学习风气,强化作风建设,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精益求精领导艺术,进步领导水平,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七)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为“金税三期”的顺利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信息化建设是我局2009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做好信息系统的整合工作,使系统之间运用联系更加紧密,操纵更加方便快捷;做好系统运行维护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技术与业务运行、维护工作体系,理顺解答题目、补丁升级和业务操纵流程;切实进步运行、维护的质量,牢固树立“数据质量无小事”的观念,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计算机设备的功效和使用效率,全面进步税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八)加强党风廉正建设和反***工作。

一是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视检查,依托执法监察子系统、签订党风廉正责任书、特邀监察员座谈会等形式,在制度落实上狠下功夫;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视治理,坚持***集中制,强化两权监视制约,积极推行政务公然,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三是加强对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的监视制约,落实政府采购和财务定期公然制度,对基建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加大违纪违法处罚力度,严厉税收工作。

(九)加大税收稽查力度,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努力做好国务院提出的“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办***,清缴欠税”的十六字治税方针,以做好日常稽查为基础,以重点税源和行业税收专项检查为重点,以查处重大涉税违法案件为突破口,以很抓队伍的素质建设为保障,全面进步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税务稽查的社会地位和形象。一是加强稽查队伍建设,把业务培训与实战练兵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完善工作考核制度,建立岗责考核体系,继续落实和完善稽查工作目标治理责任制;三是以重点行业的专项检查为重点,把开展普通发票的税收专项检查、抓好矿产品行业的税收专项检查和开展以漏征漏管户为重点的销售网点的专项检查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稽查工作职能,达到检查一个行业,整顿一片税收秩序的目的,继续开展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工作;四是加强部分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税收执法协力。加强各个部分间协调与配合,互通工作情况,加强信息反馈,进一步进步我县稽查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执法水平,为我县营造一个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

(十)加强安全保卫,强化事故的防范工作。进一步加强车辆及油料和修理费的治理,确保厉行节约,要做到保证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转,以满足国税工作的需要;要继续落实《XX县国家税务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和《安全保卫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搞好防火、防盗工作,特别是要应用好电视防盗装置,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积极预防,强化安全教育,保证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确保机关财产和职工生命安全;要结合干部职工集中办公、集中生活的特点,健全调解组织和措施,做好职工之间及职工家属之间的团结工作,使职工之间尽量不要发生纠纷和矛盾,使题目解决在萌芽状态。

(十一)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

文明创建工作是国税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一是将国税文化上升为一种开拓奋进的动力。依法征收,强化征管,堵漏增收,服务大局,充分调动全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拼搏,勇挑重担,忘我工作,攻坚克难;二是以人为本,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队,把“一手抓税收、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治局之本,牢牢结合国税系统的实际,着力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使国税系统三个文明建设朝着稳步、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三是选准载体,创新形式。努力将文化载体与创建载体有机结合和同一,使国税文化建设富有实效性和特色性;四是树立是国税文化的形象代表。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敬业奉献、锐意创新、刻苦学习、实绩明显的各种先进人物、先进集体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文明单位”、“优秀税务工作者”等先进典型的带头、示范和引导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国税文化建设深进发展。五是动员广大国税干部职工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开展扶贫助学、助困、献爱心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全局兴起“崇尚良好道德,争做文明税官”的良好风尚。自觉地把道德规范转变为自身行为准则,进步个人性德水准。

(十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国税干部的文化生活。

国税职员范文篇6

(一)疏于管治,账实不符比较严厉。

(二)重购轻管思惟普遍,存在资产闲置铺张现象。

(三)岗位职责不明确,造成了管治脱节。

(四)财务轨制出缺陷,影响了核算的正确性。

二、固定资产管治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管治体系体例不健全。一些领导对资产管治的重要性熟悉不够,以为国税系统“家大业大”,没有必要精打细算,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管起家来随随便便,对家底心中无数。一些单位管治轨制存在漏洞,缺乏法律规范与强有力的政策指导,法律与政策滞后于资产管治的实际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治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核算程序不严密,账簿设置不齐全,账外固定资产大量存在,管治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资产损失现象严厉。一些会计职员政治思惟素质不高,责任意识稀薄,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会计轨制和财务规则的核算要求。特别是在单位负责人不正视的情况下,往往不愿负责,得过且过,工作失职。

(三)监视考核弱化。一些单位没有将资产管治纳入到机关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资产管治工作显得无足轻重;固定资产在转让、出售、处置、变卖等流动中不按照国家有关划定报请管治部分审批,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工作,而多半是协商交易,使固定资产产权变动脱离了有效监视。尤其是私自低价转让、出售、变卖和处置固定资产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固定资产产权被腐蚀。

三、加强国税系统固定资产管治的建议

(一)转变思惟,掌握重点。如今资产种类越加庞杂,资产变动日益频繁,对固定资产的管治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思惟模式上,要加大管治力度,正视内部管治,按划定建账设卡,按期进行清理清点。要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作为考核单位负责人政绩、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保证国有资产的公道利用。

(二)明确职责,环节控管。作为垂直管治机构,国税系统在固定资产管治要自觉接受地方财政部分的指导和监视。同时,上级国税机关应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治的规章轨制,制定资产配置尺度,发展财产清查,在全面摸清所属单位资产存在、使用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下级国税机关承担的工作量公道调剂,有计划地进行配置。

(三)加强核算,把握实情。针对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轨制中固定资产账面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问题,建议鉴戒企业会计轨制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划定,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时一次性列支的实际,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列于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科目下方,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调整科目,同时增设专栏反映固定资产净值。

国税职员范文篇7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各国税务机关的组织结构有个明显的趋势,即从税种管理演变为功能管理并进一步向纳税人分类管理过渡。在税制改革的浪潮中,各国开始接受“管理问题是税制改革的核心而不是辅助的问题”(理查德·M·伯德,1989)这样一种观点,纷纷简化税制、降低税率、扩大税基、改善管理,并开始推行以纳税人为中心,为纳税人服务的管理理念,加大对大企业的监管力度。目前,采取分类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已成为各国税务机关改革的重点。在税收管理的实践中,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大企业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建立大企业管理的国际视角

1、发达国家大企业专业化管理的历程

在世界各国,数量相对较少、规模很大的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占了税收收入的大部分。这些纳税人能否依法纳税对税款征收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大企业往往具有经营多样、业务复杂、涉税事务繁多并进行专业税收筹划的特点,使其在税法遵从上存在较大的风险。为尽可能规避这些风险,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专门管理大企业的税务机构,进行有效的税收管理。

澳大利亚联邦税务局(ATO)在1994年把企业纳税领域分为大企业领域和小企业领域两部分,从纳税人按交易类型进行的管理向强化为大、小型纳税人负责的管理方向转变。把资源投入到税收收入最大、情况复杂的征税领域中去,同时对复杂问题进行持续监控,增加对纳税人和行业的了解。

美国国内收入局(IRS)于2000年成立大中型企业机构(LMSB),从纯粹的区域性组织机构转变为与企业类型相对应的组织机构,确立了通过公平执法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针对纳税人的不同特点提供相应的服务。

日本国税厅(NTA)1947年成立时,在每个区域税务局下属的检查和涉税调查处中都设有检查部门,负责对高收入个人和大企业进行专门税务检查。1960年调查科针对特大公司设立了特大公司科,1998年调查处设立了国际科,处理对国际交易的涉税事宜。

英国国内税务局(IR)于1997年建立大企业管理局(LBO),包括13个大企业办公室处理公司税事宜,目的在于确保大企业和高收入者能依法纳税,帮助纳税人遵守纳税义务,保证税收收入。

2、大企业纳税人的划分标准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大企业纳税人的确定标准主要与其营业额、资产额、注册资本、应纳税款等指标有关。而单一采用某一种指标作为标准是不合适的,往往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认真分析和综合运用。具体来看,各国的划分标准也不完全一致:

澳大利亚是以企业的营业额为标准来划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大型企业为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的集团或独立经济实体,中型企业为营业额在1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的企业,小型企业为营业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集团企业是被作为整体而不是各自独立的企业来看待。采用营业额为标准,能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复杂程度,并为小企业渐渐进入大企业行列留有空间。

美国大中型企业管理局把资产1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和流通企业作为大企业。大中型企业管理局又对这些大企业分为两类CIC和IC,CIC是指经营业务复杂需要审计小组协作审计的超大企业,IC就是一般的大企业。CIC的确立标准包括资产价值、子公司数量、对其进行税务检查所需的税务专家数量及按美元计算的收入水平。

日本国税厅对企业分类的标准是资本总额达到1亿日元以上的国内大企业以及外国公司(含常设机构)。资本总额的波动比营业额波动要小,并且受经济状况影响较小,因此,用资本总额作为反映企业规模大小的指标,日本税务机关很容易确定哪些为大企业。大企业数量占所有企业总数的1.3%。

英国的大企业分类标准高于其他国家对大企业的分类标准,符合标准的大企业几乎都是非常大的跨国集团。受到大企业管理局管辖的企业所雇佣的职员超过全英国职员总数的60%以上。有些行业比如金融业、建筑业、保险业因其自身经营的复杂性,也作为大企业来管理。

3、大企业管理机构的职能设计

澳大利亚的大企业及国际税务局(LB&I)把精力集中到为纳税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及处理审计、转让定价和资本弱化等问题上。税务人员的层次从整体上来说比其他部门要高,一般具有各种知识背景,如会计、律师、经济师、统计人员、金融分析师和商业分析人员,还雇佣一些专业人士,如具有金融管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经验的人员。

美国大中型企业管理机构(LMSB)把大企业划分为五个行业类型进行管理:零售、食品和药品行业;大型制造行业;金融服务行业;通讯、媒体和技术;以及自然资源。此机构还负责国际涉税事项,包括国际技术指导、税收协定和情报交换的税务管理以及性国际项目管理。同时也负责评价纳税人行为和市场趋势、进行环境调查等,以便对人力物力资源的使用做出更好的规划。

日本国税厅下设东京国税局、大阪国税局和名古屋国税局,在各级国税局下设税务署。税务署负责处理申报表、税收收入的管理和对个人及小企业的检查,不负责大公司。区局的大企业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对大公司进行审计,对个人和小企业的特别审查和犯罪案件调查。大企业管理局和公司局、预提所得税局及诉讼局关系密切,以确保对所有纳税人的税务处理的一致性和公平性。

4、大企业管理机构的具体工作

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大企业管理机构的职能是有限职能,而非全职能。他们不承担纳税人所有的税收管理事务,而把精力集中到处理风险分析、审计、转让定价和资本弱化等问题上。

澳大利亚大企业及国际税务局(LB&I)的工作重点是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这种风险分析可以是针对某个行业、某个交易或者针对整个税基,风险管理的结果取决于风险的性质以及对待风险的认识。建立风险机制能更好地了解其管辖的纳税人。它使大企业管理局能够对所有纳税人的风险情况作出合理正确的判断,从而支持大企业管理局在税务遵从、税收收入和管理效率方面的工作。

美国大企业管理局对经营业务复杂的超大企业运用审计小组进行协作审计,审计覆盖面约达70%。由于美国税法的复杂性,为确保相同情况的企业得到公平的税务处理,预测纳税遵从风险并作出及时处理也是该机构的重要职责。

英国的大企业管理局对所辖纳税人进行风险评估,并按照企业规模和业务本质来确定适当的税务处理。所评估的风险包括:纳税人的遵从态度、与税务局的关系是否影响税务遵从、应缴未缴的税款或延期纳税风险、由于税法缺陷或不足而引发的税款流失风险、税收筹划安排而引起的税款流失风险等等。

二、国外大企业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从上述各国的管理实践来看,设立大企业管理局是加强大企业税收控管、促使他们遵从税法的前提和关键。他们的经验是:对大企业进行专业化管理不但可以促使这些户数少、税额高的大企业遵守法律,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履行纳税义务的缺陷,改进核心业务的运作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境内跨区域经营、整体规模大、内部结构复杂、信息化程度高的大企业越来越多,而目前低层面、分散型的管理无法真正管理到位,阻碍了总体税收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大企业的管理如果仅仅依靠常规管理,税务机关将无法全面掌握大企业的纳税能力、获利能力和实体功能,缺乏广泛的信息资料来正确分析、预测、规划税收收入,远不能涉及深层次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只有适时调整管理目标,通过建立专业管理机构,实施专业化管理,逐步推动大企业税务管理由表层向内核发展。

1、借鉴国际经验,确定划分大企业管理的标准

我国的大企业与国外相比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内资的大企业是国有企业,而且集中在银行、金融、邮政、通讯、铁路、航空、石油等行业;大多数外资大企业,有大量的税收优惠可以享受,同时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复杂的税务问题。因此在对大企业划分标准问题上就不能简单的采用一种方法,而应当综合运用。参考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1)运用资产、注册资本、营业额、纳税额的标准,按企业规模分类,;(2)特定行业、复杂行业,如电信业、金融业、石油业、交通业;(3)跨国的大企业、或在中国跨区域的、连锁性的行业;(4)外国企业及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如海运、空运。在确定大企业标准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某些历史因素。

一般来说,对某一地区的税收收入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都可以属于大企业,具体标准以当地税源控管需要而定。如江苏省无锡市国税局,正在涉外税收领域内尝试大企业专业化管理,他们突破传统重点税源户的选择方法,借鉴国际经验,采用综合指标,选定了130户大企业作为试点,主要包括世界500强在无锡投资的企业、投资规模超过3000万美元的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境内投资两个以上的关联企业、在我国境外具有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与避税港有联系的较大规模的企业、特定行业的跨区域(国)性经营企业等。

2、根据我国国情,设置我国大企业管理局职能

在设计大企业管理局的主要功能上,通常有全职能和有限职能两种。(1)全职能是赋予大企业管理局全部的服务和管理功能,包括承担申报表的接受和处理、审计、涉税案件调查和起诉。这种方案可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减少纳税人在几个税务机构奔波的不便。(2)有限职能的模式是不处理税款征收,集中于为纳税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大企业税务管理的手段、模式应区分于其他企业,体现国际惯例,注重维护税收主权。因为首先,大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企业规模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公司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上。大企业往往会在融资数量与自有资金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使资产与资本运作融合,这样通常会产生资本弱化问题。这种由于融资利息而产生的关联扣除和列支,其结果是以减少税收来达到增加资产的目的。这样的税收问题,往往是常规的税务管理难以发现的。

其次,大企业内部结构复杂,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频繁,往往利用转让定价或成本分摊来转移利润,规避纳税义务。比如,集团公司利用地区间的税率和税收政策的差异,通过采用偏离市场正常价格的转让定价方法,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来使整个企业集团税负的时间和金额安排实现最优化。而现行的征管模式,可能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税务机关难以及时发现大企业内部较为隐蔽的避税行为,影响征管工作质量。

因此,应当把常规性的工作(如前台工作)与复杂性工作(如国际税收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设置大企业管理局的管理职能。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加强对大企业的管理,就应该、也必须设立相应的专业化管理机构。而这一机构的职能则应该定位在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对企业运作进行实质性监控上,形成集日常征管、纳税评估、税务审计、反避税等于一体的立体式管理方式。以集约式、专业化的管理来取代分散型、常规式管理带来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等问题。

3、依托网络技术,建立大企业管理智能化平台

按户管理、实现“管户”与“管事”的有机结合,是大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而要保证管理的质量,必须要有相适应的管理手段。因此,笔者建议,大企业管理应充分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打造智能化管理平台,建立“一户式”电子信息库,全面掌握纳税实体的综合信息,形成与企业运作相同步的信息流监控,加强对大企业的基础管理,实现税收征管能力的共享。

在实践中,无锡市国税局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自行开发了“无锡市涉外大企业税收分类管理一户式信息系统”。在使用中,该系统显示出了三个突出的优势:一是数据集中优势。这个系统涵盖了税务机关能够采集到的大企业的各种信息数据,集成了CTAIS、反避税软件、所得税软件、出口退税软件等多个系统的数据,可以高效率地收集和占有信息,为加强基础管理提供了依据,而且为分析、预测、监控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二是智能分析优势。这个电子平台能够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自动处理、智能分析、增值利用。如,能够根据回归性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原理进行税源预测与统计分析。对一些重要指标(如税收负担率、行业利润率)设计了警戒线,如果企业指标突破警戒线,系统会自动以不同颜色提醒管理者注意,为税源监控提供了预警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三是效率优势。由于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了大企业数据归集和整理,大大节省了搜集信息的时间。如对大企业审计前的案头准备工作可以从原来的1到2天缩短为2个小时,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套信息系统的开发,为大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提高了数据的增值利用和共享的程度,较好的减少了税务机关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管理不到位现象。

4、建立行业税收分析制度,加强大企业行业税收管理

美国大中型企业管理机构(LMSB)把大企业划分为五个行业类型进行管理。他们的做法是:建立行业分析小组,按行业门类进行行业分析。实践表明,这样的行业化管理,不仅有助于建立起关于具体行业的一定层次的专门知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使税务机关集中精力,发现行业中特定的税务遵从风险,进行恰当的风险评估,规避行业税收风险,做到行业中税法实施的一致性,从而在税务管理过程中,对具有行业共性的遵从问题的纳税人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和管理。

在这方面,国内的税务机关也在尝试和努力中。从无锡市国税局的情况来看,他们将大企业按照分为钢铁、化工、商贸、纺织、服装、饮食、汽车等近10个行业,并确定专人负责对其中的钢铁、纺织等四个重点行业的税收情况进行管理和分析。他们通过收集行业资料,研究行业动态,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和企业经营情况,将企业特点分析与行业分析、区域经济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企业和行业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切合实际的分析与预测。由于抓住了税收工作的主动权,在防范税收风险等反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笔者认为行业化管理应该成为大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方式,税务机关应该积极探索行业管理思路,建立起切实有效的行业分析师制度,在实践中培养一批行业专家,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5、加强教育培训,科学配置大企业管理的人力资源

国税职员范文篇8

一、更新理念,注重基础思路决定出路。县国税局针对以前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调整管理思路,更新管理理念,以制度为保障、以网络为手段,以效能为目标,变“粗管”为“细管”,变“人管”为“机管”,打牢了行政管理基础。

㈠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保障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县国税局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对缺失的制度及时制定和补充、对有缺陷的制度及时修订和完善,既保持了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又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为规范行政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精心编录的《行政管理工作指南》,汇集了行政管理领域内的各项制度和办法,形成了种类齐全、内容完备、要求明确的制度体系。无论是决策一件事情还是处理一个问题,都能快速找到相应的制度依据,减少了行政管理中的“口头决断”和“临时动议”,满足了规章律事、规矩办事、规范成事的总要求,实现了“有制可依、有章可循、有责能纠、有违必处”的制度建设目标。

㈡合理划分事权,明晰岗责体系。自去年以来,县国税局根据行政管理需求,科学设置工作岗位,统一界定每个岗位的工作范围,合理划分事权,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岗责体系,避免了岗位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或缺位。通过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缔结方式,把不同岗位、不同环节的工作联结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把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质量标准、运作程序等逐一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做到了岗位之间、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实现了“岗与事、事与人、人与责”的有机结合。

㈢强化细节控管,确立标准体系。通过细化工作目标、细化质量标准、细化考核办法,把细节管理贯穿到行政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使行政管理大目标与小事项统一起来,将抽象的工作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落实行为。通过对每个岗位的工作步骤、形式、质量等设置相应的指标,明确规定工作范围、职责、要求等,推进了管理方式从“职能导向型”到“流程导向型”的转变,促使行政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管、每一个过程都精细、每一个步骤都精准。

二、公开作业,阳光行政

以往的行政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大多数张榜公布的内容只是既成事实的一个结果,而结果的形成过程往往被掩藏了。县国税局依托网络实施行政管理,不仅对行政结果进行全面公开,而且对行政过程进行全面公开,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干部职工应当做什么、做了没有、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等方面的内容。

㈠按照职责设置岗位权限,使管理权力固定化。县国税局运用网络程序的固化功能,对不同的人员设置不同的职级权限,自下而上形成“金字塔”型管理级次,职级越高权限越大,局领导是全能管理者,可以监管所有行政事项。对财务管理、车辆调配、物资采购、监督考核等事项实行分级管理,赋予什么权就办什么事,权限内的事情想推推不掉,权限外的事想办办不成。凡属制度规定需要审批后才能执行的事项,程序会自动导向审批环节。局领导和中层干部还被赋予相应的监督控制权和公开权,能够对某项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或提出新的要求,处理结果和签署的意见不但向任务执行人公开,还可以向具有相应知情权限的人员进行公开。

㈡通过流程控管工作环节,使管理过程透明化。县国税局采取“流程控制法”,将事务处理环节设置到计算机中的办公系统平台,使每项事务从任务发起到档案形成所经过的环节和过程等都由流程去控制,保证了事务处理环节一一到位。强大的网络显示功能,让不同环节的责任人能看到整条“工作链”中每个环节的操作步骤、中间过程、结果显示和任务评价,使管理过程全透明,保证了不同的人操办同一类事项的环节一样、标准一致、文本档案统一。

㈢根据需求优化查询功能,使行政结果公开化。县国税局从实际需求出发,在行政办公网络中设置了强大的信息显示功能和事项查询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工作人员可以按照编号、字段、主题、部门、日期、目录等23项指标实施查询,既可以查询到最终结果,又可以查询到办理过程,每项工作的全过程都可以多次“再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共享和充分利用,使国税局的整个行政管理结果公之于众,公开性原则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三、协同办公,高效行政行政管理办公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集中共享、过程全面监控、操作同步推进”的协同办公新格局,推动了行政管理高效运行。

㈠从定性转向定量,以数据论证决策。行政管理办公系统每时每刻都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归类和统计,决策层可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快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去年年底,局党组为规划国税外部网站建设,委托办公室通过“行政管理办公平台”发起了一项关于报送外网子站建设意见的任务,任务发起所耗用的时间不过3分钟,涉及到7个部门的13名具体经办人员在同一时间接收到任务,并在5个小时内提交了建议和意见。局党组根据这些建议和意见快速决策,一周内县国税外网子站迅速建成。

㈡从有声转向无声,以过程助推结果。行政管理办公系统的“任务自动归属功能”把任务直达给责任人,中间环节不再需要人工转接,让程序充当“监工”行使“监督”职能,自动提示什么事情还没有办、是什么人没有办等方面的情况,这种“无声的提示”实施了有效的督办,责任想推推不了,环节想减减不了,过程想藏藏不了,督办和监督贯穿于工作全过程,促使行政结果的高效优质到位。经费会计小冯外出学习一周后回到单位,打开办公系统,跳出14项事情在等她来做,有领导安排起草经费管理文件的,有办公室申请采购办公用品的,有人事教育科要求开展网上答题的,有主管部门要求提交学习心得的,有采购人员申请报销单据的……。当她把这些事情一一处理完毕后,再通过“事项报告”将外出学习情况提交给领导,整个过程井井有条,无一遗漏。

㈢从无序转向有序,以规范控制成本。首先,降低了费用成本。每项行政请求在相应权限的审核下,成为实打实的内容,不会出现夸大或虚假现象。今年1—3月,行政成本同比降低4.48万元。其次,节约了时间成本。我局以“网络传媒”取代“面对面”的工作联系方式,减少了交接和催办次数,行政事务在网络中自动传输,少了会议、多了办事,少了推诿、多了合作,保证了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提高工作质量上来。第三,资源共享降低了人力成本。整个系统的信息资源全部共享以后,全体职员可以从网络中获得需要的信息,不必花费精力去翻档案、查报表。

四、和谐运转,民主理政县国税局依托科技手段实行民主管理,推行民主理政,营造了和谐共进的行政环境,推进了行政管理的和谐运转。

㈠直达民愿,畅通了民主管理渠道。每个职工都可以通过行政办公系统中的民主交流平台,发表工作建议或意见、反映思想动态、交流心得体会、提出具体事项的见解等。发表人既可以向全体职工发表言论,也可以选定特定接收人;既可以发起投票和参与表决,又可以对他人的建议或意见进行讨论。民主渠道的畅通,解决了以往进言献策无门道、倾诉思想无对象、发表意见无媒介的局面,充分体现了民愿直达、言论自由的和谐氛围。

国税职员范文篇9

「关键词」诚实信用适用税法「正文」

一、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上的本来意义

《合同法》第1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此条规定,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君临整个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地位。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法上成为普遍性原则,主要见于私法规定之中,如《民法通则》第4条、《担保法》第3条、《票据法》第10条、《个人独资企业法》第4条、《合伙企业法》第4条等。

就诚实信用的定义,一般认为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的立法者的意志。①也即立法者为实现上述三方利益平衡的要求,目的在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发展。诚信原则,论其性质,一含有“诚”的因素,诚已、诚人、诚物,不仅是当事人之间的信用利益,也包括第三人或公众的信用利益。二含有“信”的因素,即相对人于其所信,应不受欺,其正当期望不应失望。

作为概括条款的诚信原则,其初适用于一般的恶意抗辩,其后渐次发达,适用范围由债之关系而不断拓展,各国在民法典中均有表述。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148条)则将诚信原则上升成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私法上诚实信用原则勃兴的缘由

19世纪的法律学常把道德与法律孤立开来,所谓概念法学由此得以发达。概念法学的贡献,在于使法律学成为科学之一种。但概念法学无视法律社会的、伦理的价值,由此也抑制了法律学的进一步发展。此时,便需要诚实信用原则来作为调和法律与道德的媒剂。

今日,私法学已由意思趋向于信赖,已由权利滥用自由思想趋向于权利滥用禁止思想,已由个人本位趋向于社会本位或团体本位。诚实信用原则在私法上便大有用武之地。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制度机能

诚信原则是公平正义的象征,不仅可广泛适用于权利的行使与义务的履行,而且对于法律的伦理性与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均衡性,具有促进与调节的作用,诚信原则的适用就是正义观念的具体化。一般而言,诚信原则具有如下功能:

一是为解释补充或评价法律行为的准则。大陆法系的诚信原则与英美法的衡平法颇为相近。

二是为解释或补充法律的准则。法律条文通常为抽象的规定,适用于具体的案件时,通常需要运用“法律的解释”加以明确。解释法律有诸多的方法,但必须以诚信原则作为最高的准则。当法律规定有欠缺或不完备时,则需用“法律的补充”来加以填补法律漏洞,补充法律则更应以诚信原则为最高准则。

三是为制定或修订法律的准则。法律是公平正义与诚实信用原则的表现,立法机关在制定或修订法律时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制定法律时,应将诚信原则的精神融入到具体的法条中,实现“诚信原则的具体化”。当法律变得不合时宜,适用的结果显然有违诚信原则时,则产生了修订法律的需要,修订的目标是使缺陷的法律得到修复而成为“良法”。如何制订“良法”,则仍应以诚信原则为指针。

(三)诚实信用原则的价值补充

法律概念或条款,不仅有其规范目的,且应赋予其规范使命,使其带有价值。然而有些概念或条款,需要法官的参与努力,予以价值判断,才能具体化而得以操作使用。这类概念或条款称为不确定概念或概括条款(或称一般条款)。

诚实信用原则为概括条款,其内容极为抽象,其具体化的过程离不开法官价值补充的努力。也正因此,诚信原则赋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权,使得法官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造法功能,在机械法治主义下显出一些生机。

(四)诚实信用原则与权利滥用和公平等价有偿原则

由于我国民法已另立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和公平等价有偿原则与诚信原则并立,由此发生三个原则的分工问题,从理论上讲,诚信原则包容着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和公平等价有偿原则,但立法上已将他们分开,需对他们的界限进行划分。笔者认为:权利不能滥用原则主要调整涉及绝对权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公平等价有偿原则和诚信原则主要调整相对权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且诚信原则主要是对当事人提出具备善意诚实的内心状态的要求,以此实现当事人外部利益关系的平衡,诚信原则的种种表现,莫不与当事人内心状态的要求有关,因此诚信原则可视为比其他两原则均上位的概念。

二、诚实信用原则在税法上能否适用

诚实信用原则由私法领域发展形成,可否适用于公法领域?如何适用?早期学说多持保留态度,认为私法上的诚信原则仅在交易中适用,公法关系中缺乏交易性质;且公法关系中国家享有种种的优越性,与对等的私法关系不同;公法关系中欠缺内部的亲密性,也与私法关系有异。

(一)否定说

该说认为私法多为任意性规定,公法多为强行性规定,私法上意思自由原则,为公法上不许。公法具有严格性,法规所规定的必须遵守,诚实信用原则的主要作用在于补充法规的不足,如果适用于公法上势将破坏法规的严格性。

(二)肯定说

肯定说认为,诚实信用原则可以适用于公法领域,但又有不同见解:

1、由私法类推适用的理论。

类推适用,即关于某种事项,现行法上尚缺乏规定,法院在处理此种事项时,得援引其性质相似之法规,以资解决。法的类推,可区分为法的内部类推与法的外部类推。内部类推,即于特定法之中,例如行政法、民法本身内部规定间相互类推适用的情形;外部类推,即如将私法领域中的规定类推于公法领域的情形。诚实信用原则能否适用于税法,属于外部类推,一般并不承认法的外部类推,因此民法与税法等公法部门之间并不允许互相类推适用。

但有基于类推承认诚实信用原则适用于行政法的判例,例如1926年6月14日德国行政法院判决中指出:“国家作为立法者以及法的监督者,若课予国民特别义务,于国民私法关系,相互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亦是妥当的。”即宣示了诚实信用原则不仅于国民之间,对于与国民相对立的国家(国家机关)也是妥当的。

2、一般的法律思想理论

基于一般的法律思想认为诚实信用原则于公法领域上是妥当的。往往与类推相混,须加以区分。类推,指其相关的法律原则不存在的情形,由其他所拿来的原则,将其适用而成立;而一般法律思想理论,与类推的情形不同,其相关原则并非不存在,由于该原则自始地存在,并非由其他原则借用而来,而是创新的公法领域中发现其中已经

存在的原则使用而已。

一直以来,大陆法系主张公法与私法的基本性质是相异的,排除类推适用的方式,采用一般法律思想理论,承认公法上有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即在私法与公法特别是行政法之间,以具有密切关系的一般性质的法律思想为前提,认为凡于私法规定的一般原则,虽并未规定于公法,不能当然说不存在于公法中。因此于私法规定之一般的法原则,也适用于公法,其并非基于私法规定的类推,而是既成潜在于公法的相同原则,只是私法对于上述原则较早发现。德国首次运用一般法律思想理论,主张德国民法第618条含有社会的保护思想,适用于公务员法;并且主张依民法第618条规定的法律上的规则,存在着一般的法律思想并且是必然的存在。法官并非依类推的方法,而是由创新的公法中取出,来补充行政上的缺陷,诚实信用原则也依此方法产生于公法中。

3、由法的本质来观察。

“法乃是由国民法意识所成立的价值判断”,法意识乃是肯认正当的行为以及不肯认不正当的行为,由该法意识所判断的事实构成将来行来的标准的规范。此所谓诚实信用原则,乃基于国民法的意识所成立根本法的要求,而于法之所有体系中均妥当,即无论公法或私法均妥当的——其本不认为公法与私法之区别——但由于所结合具体法要求不同,而产生诚实信用原则的限制。前述类推适用于与一般的法律思想理论,均以公法、私法的区别为前提而立论,法本质说否认该区别而立论,并认为诚实信用原则乃法共同的原则方属妥当,此乃二者间重大的差异。

上述三种观点,笔者赞同一般法律思想理论。诚信原则外延不十分确定,但确是具备强制性效力的一般条款,对诚信原则的研究,只有深入到其产生变化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条件中去,才能达到深刻,诚信原则作为大陆法系中独特的一条法律机制,在大陆法系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其确立是对大陆法系追求法律绝对确定的补救。诚信原则以“善意及衡平”为内容。对于私法,可给予以道德的要素,使法律渐次近于伦理的观念。何况“善意及衡平”不仅为私法规范之目的,亦为公法规范之目的。在法律基础发生动摇之时,成为法律所视为最后的堡垒。诚信原则虽以社会伦理观念为基础,但其并非“道德”,而是将道德法律技术化,因为道德的本质为“自律”,而诚信原则具有“他律”的性质,基于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而成为法律的最高指导原则,对其他法律原则,具有上位原则的意义。其虽为客观的强行规范,但内容却可因社会变迁而赋予新的意义。诚信原则不限于民事活动,在公法领域、在税法领域同样适用。实际上,私法中发展成立的诚实信用原则,在税法领域已获致承认,各种学说、判例来看并无争论,争论的只是承认的法理。税收法律关系的建立,并非源自契约,而是依据法律规定,于有课税权的国家与国民之间成立。他们相互之间,在税收法律关系成立以前,已经建立了相互信赖关系。因此,不论税务机关或纳税义务人,出现相互破坏对方的正当信赖关系并给予对方经济性不利的背信行为时,应认为有扰乱税法秩序之嫌。

三、诚实信用原则对税务机关的适用

(一)适用的要件

诚实信用原则适用于税务机关,需具备以下要件:

1、税务机关必须有成为纳税义务人信赖对象的行政行为,该行政行为可以是作为或者是不作为,只要纳税义务人能据此作合理的推论。当行政行为为言行时,不以文书形态出现,该场合比较难加以证明。言行的形式,包含正式场合涉税问题回答,申报指导,处理的说明,所得调查时的保证,税法的统一解释,申报确认以及更正处分等。但对于并无代表权限的税务职员或税务部门的言行,因欠缺其他要件,不成为信赖之对象。

2、纳税义务人信赖税务机关的行政行为,并且纳税义务人主观上为善意。但当税务职员未获局长授权,若信赖该职员保证,不成立正当信赖。当明白地违反税法的优惠处置,若不存在特殊原因,不成立正当信赖。信赖欠缺正当性时,税务机关有举证义务。

3、纳税义务人因信赖税务机关行政行为,并据此信赖基础为相关经济性处理。仅仅因纳税义务人信赖税务机关的行政行为,尚不足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在信赖关系下必须为某些经济性处置。

4、信赖与处置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若否定适用本原则,税务机关必须证明信赖与处置之间无因果关系存在。

5、在税务行政行为下,纳税义务人必须蒙受经济上损失。纳税义务人未遭受损失,不适用此原则。

6、税务机关行政行为必须为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若税务行政处分为一违法处分,即使不援用适用该原则,也应当被取消。违法处分下,即使为一违反自己言行之处分,即背离纳税义务人之信赖而予以不利益者,仍可适用此一原则。实际诉讼上,因其他理由判断是否违法处分尚不明确时,在第二次主张下,可援用适用该原则。

(二)适用效果

本原则若适用于税务机关,其税务行政行为将属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若对是否违反该原则有争议时,一般应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由于涉及国家税收,一般应行政复议前置,否则将打乱税收秩序。

但即便是上述场合,税务机关并没有丧失包含课税处分权在内的其他税务行政处分权。只是禁止以违反诚实信用的方法行使处分权。除前述场合外,各种场合下,税务行政处分权的行使都必须依循诚信原则。并且一旦出现违反诚实信用的税务行政行为时,由于纳税义务人早已知悉不应信赖税务机关的言行,却仍以该言行基础而作经济性处置,并再出现同样的税务行政行为时,则不得适用诚实信用原则。

四、诚实信用原则对纳税义务人的适用

(一)适用要件

对于税务机关,纳税义务人若有违反自己言行的行为时,除没有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必要外,还需接受制裁。如通告处分、重加算税以及取消减免税资格等。而且,因纳税义务人也能适用该原则,但适用场合大受限制。适用要件如下:

1、纳税义务人有使税务机关信赖的行为。

2、纳税义务人的使税务机关信赖的行为主观上不排除故意。如咨询之际,故意隐蔽真实事实部分,或诱使税务机关回答等。

3、税务机关基于信赖为相应行政行为

4、在税务行政行为下,国家必须蒙受经济上损失。

5、信赖与处置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若否定适用本原则,纳税义务人必须证明信赖与处置之间无因果关系存在。

(二)适用效果

纳税义务人的不当得益或行为归于无效。并且由于纳税义务人本身有背信行为,不得主张税务机关基于背信行为而为的“背信行为”。但纳税义务人也不因此而接受超过上述程度的不利利益。

五、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税法上的适用类型

(一)信赖保护

在民法上

,有信赖利益的保护规定,如缔约过失责任。问题是,在税法上,若纳税义务人因信赖税务机关的特定行为,而据以实施无法回复的财产上处置,事后税务机关又不认同,进而主张税收债权,此时纳税义务人能否以信赖保护为由提出抗辩呢?

我国税法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信赖利益的保护,典型规定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52条第1款规定:“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

上述法条规定,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义务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在3年内要求补缴,但不得加收滞纳金。即由于税务机关的行为,纳税人基于信赖而做出少缴或未缴税款的行为,税务机关不得加收滞纳金,纳税人的信赖应该尊重。但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仍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可见,我国税法在税收本金上未给予信赖保护,却在滞纳金方面给予了信赖保护,因而我国税法的信赖保护是有保留的。

(二)税法上权利失效

诚实信用原则表现在权利失效制度上,税法上的权利失效制度系从法治国家思想所导出的信赖保护的特殊形态,由于权利失效是诚实信用原则的特别适用情形,所以与诚信原则情形相同,其适用对象是具体的税收法律关系的当事人。

1、税收权利人的权利失效(这里的税收权利人指国家)。

我国税法对税收权利人权利失效的规定,主要见于《税收征收管理法》第52条规定:“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机关在3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5年。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前述规定显示,税务机关行使税收债权,有个期限限制,超过该限制期限,税收债权即丧失,即称为税收权利人的权利失效。

2、税收义务人的权利失效。

我国税法对税收义务人权利失效的规定,主要见于纳税人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规定。《税收征收管理法》第51条规定:“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当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3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税务机关及进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涉及从国库中退库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国库管理的规定退还。即纳税人必须3年内主张权利,否则其权利行将失效。

「参考资料」

国税职员范文篇10

关键词:工资薪金福利;社保费基数;企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61号内容,自2019年1月1日起扣缴义务人施行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员工的社会保险费,一般由企业人事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确定缴纳基数及比例,计算缴纳金额,提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自2020年11月1日起由各地税务部分征收。从员工的社会保险费改由税务部门征收之后,由于社会保险费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信息相关联,税务部门会通过大数据进行交叉稽核和交叉比对,预警提醒,有些人就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搞不清。笔者发现部分企业将员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作为计算社会保险费基数的口径,也作为企业所得税“工资薪金”的扣除依据。实际上个人所得税的缴纳依据是2019年1月1日施行的《个人所得税法》界定的“工资、薪金所得”,社会保险费缴纳基数依据的是1990年1月1日施行的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界定的“工资总额”,企业所得税的扣除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34条的“合理工资薪金”,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是相等的关系。本文梳理一些易于混淆的常见费用,结合具体的政策详述各自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大家把“工资薪金福利”管好,做到心中有数,即为企业节省成本,又避免多交或少交税款,并有效应对税务部门的大数据交叉稽核和交叉比对。

一、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独生子女补助

(一)个税规定

根据国税发〔1994〕89号、财税字〔1995〕82号内容,对于企业据实支付的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不征个人所得税;虽然税收政策没有要求税务机关制定扣除标准,但在实务中,有些主管税务机关一般参照企业的支付标准在机关事业单位的标准内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建议企业执行时与主管税务机关沟通。

(二)企业所得税规定

企业据实支付的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不符合国税函〔2009〕3号中工资薪金总额和职工福利费支出的范围。笔者认为此项支出与企业因公业务的差旅直接相关,员工在外餐饮花费比在家/企业食堂就餐支出多属于补偿性质的支出,应该按照差旅费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三)社保基数规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令1号,“出差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不列入工资总额的范围”。又根据《关于规范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险中心函〔2006〕60号)第四条,“出差补助、误餐补助,指职工出差应购卧铺票实际改乘座席的减价提成归己部分;因实行住宿费包干,实际支出费用低于标准的差价归己部分”“婴幼儿补贴(即托儿补助)、独生子女牛奶补贴、独生子女费、六一儿童节给职工的独生子女补贴”不列入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实务中,为了避免理解歧义,企业应建立《差旅费管理制度》,明确员工出差符合企业实际生产经营需要报销差旅费,并对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的标准予以规范;入账资料必须有员工填写的《出差申请》和《差旅费报销单》,后附发票、清单予以佐证等,《差旅费报销单》详细记录出差人员姓名、出差地点、时间和业务目的等内容,实际支付时按照企业标准与员工的差旅费/误餐补助报销单据一同支付,不能单独统计按月与员工工资一同发放。

二、冬季取暖补贴、防暑降温费

(一)个税规定

根据财企〔2009〕242号规定:企业从福利费中列支发放给职工的供暖费补贴、防寒费、防暑费等,且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应并入职工当月的工资薪金一并计征个人所得税,但涉及取暖补贴免征个税的标准参照各省市的规定。比如:甘财税法〔2018〕15号“个人按照规定标准取得的取暖补贴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当地政府对取暖补贴发放标准有具体规定的,按规定执行;当地政府对取暖补贴发放标准没有具体规定的,发放单位应制定合理的取暖补贴方案,报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备案;超过规定标准的取暖补贴,可分摊到取暖期所属月份计征个人所得税。”

(二)企业所得税规定

根据国税函〔2009〕3号,“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属于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福利费口径。

(三)社保基数规定

根据劳社险中心函〔2006〕60号第四条,“冬季取暖补贴、防暑降温费”不列入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以上资料说明,冬季取暖补贴和防暑降温费个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口径都是福利费,但不列入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

三、车改补贴、通讯补贴

(一)个税规定

根据国税发〔1999〕58号文件,“个人因公务用车和通信制度改革而取得的公务用车、通信补贴收入,扣除一定标准的公务费用后,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具体公务费用扣除标准由各省级地方税务局调查测算纳税人公务交通、通信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取得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确定,确定的方案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后执行。比如:甘财税法〔2018〕15号就规定了政府和企业相关岗位公务交通补贴和通讯补贴的个人所得税前扣除标准。

(二)企业所得税规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34号,“企业按月按照标准发放给员工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车改补贴、通讯补贴,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均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能计入福利费”。

(三)社保基数规定

根据劳社险中心函〔2006〕60号第三条:单位发放通信工具补助、住宅电话补助、向职工实报实销本人家庭使用的固定电话费、自己的手机费(因工作原因发生的通信费除外,未能明确区分公用、私用的费用均计入工资总额)作为工资总额统计,列入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以上资料说明,车改补贴、通讯补贴的口径都是工资薪金,但是符合国家税收标准内的车改补贴、通讯补贴才免征个税,企业需要制定政策明确发放标准,可随工资一同发放,在个税纳税申报时,填写在其他栏内。

四、商业性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

(一)个税规定

根据国税函〔2005〕318号,“对企业为员工支付各项免税之外的保险金,应在企业向保险公司缴付时(即该保险落到被保险人的保险账户)并入员工当期的工资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根据财税〔2017〕39号规定:对个人购买具有个人所得税前扣除税优识别码(“一人一单一码”需打印在保单上)的商业健康保险,自2017年7月1日开始,允许200元/月(2400元/年)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

(二)企业所得税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令2007年第512号)第三十六条规定,“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财税〔2009〕27号也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向本企业任职或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职工工资总额5%以内的部分,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根据上述规定,单位为员工缴纳的商业保险不能扣除,补充医疗保险可以。二者的区别是补充医疗保险由各地省市政府出台相关规定,规范支付标准和缴纳方式。比如《北京市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规定:可以在成本中列支按照上一年职工工资总额4%以内提取的补充医疗保险费。(三)社保基数规定根据劳社险中心函〔2006〕60号第三条,“为职工缴纳的各种商业性保险”作为工资总额统计,列入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由以上可知,企业为员工缴纳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均需缴纳个税,且商业保险需要列入社保基数,但不能在计算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增加企业的税收成本。笔者建议企业给员工缴纳的商业保险按照工资薪金直接支付给员工,由员工自己缴纳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在此也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出台政策将企业给员工缴纳的商业保险作为福利处理,只要福利总金额在工资总额14%以内则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五、生活困难补助、探亲假路费

(一)个税规定

根据国税发〔1998〕155号第一条的规定:职工取得从任职单位按国家规定从提留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支付的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可以免征个税;根据国税函〔2001〕336号文件的规定,“可以享受免征个人所得税优惠待遇的探亲费,仅限于外籍个人在我国的受雇地与其家庭所在地(包括配偶或父母居住地)之间搭乘交通工具且每年不超过2次的费用”。报销超过标准的探亲路费和不属于上述规定的困难补助、探亲假路费均需作为本人工资、薪金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企业所得税规定

根据国税函〔2009〕3号的规定,“安家费、探亲假路费”是企业的福利费开支,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三)社保基数规定

根据劳社险中心函〔2006〕60号第四条,“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探亲路费”不列入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以上资料说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探亲假路费个税和企业所得税口径都是福利,但不列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这两项费用实务中不多见,也不是人人有份的费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福利费。

六、实习生工资

(一)个税规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13号,“正在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学生因实习取得劳务报酬所得的,扣缴义务人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时,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2018年第61号公告规定的累计预扣法计算并预扣预缴税款”,明确实习生的实习工资与任职、受雇无关的收入,属于劳务报酬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个税申报时,选择非连续性劳务报酬。

(二)企业所得税规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企业因雇用季节工、临时工、实习生、返聘离退休人员以及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应区分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并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三)社保基数规定

根据劳社险中心函〔2006〕60号第四条,“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不列入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

七、退休人员返聘工资

(一)个税规定

退休人员返聘满足国税函〔2006〕526号的“退休人员再任职”条件取得的收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不满足的按照劳务费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企业所得税规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规定,返聘离退休人员发生的费用应区分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三)社保基数规定

经咨询甘肃省社保机构,已经办理退休的人员社保不再缴纳。通过以上资料可见,工资薪金福利涉及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与社保费基数口径,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是相等的关系,日常实务中应予以区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34条的规定,“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涉及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项目需要在个人所得税申报系统填报,不征收的不填报。各地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核定原则大体相同,企业为员工承担五险一金的成本占人工成本的比重大约为40%,我们可以利用差异筹划为公司节省成本。比如:聘用实习学生。聘用还没毕业的学生到企业实习,既可作为企业后备人才予以培养,也可按照法律不缴纳社会保险。聘用离退休人员。企业聘用已经离退休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员工,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险,支付的工资按照工资薪金缴纳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聘用兼职员工。这些人员有单位为其缴纳社保,主要利用业余时间为第三方提供服务,第三方单位按照劳务费支付报酬,可以不缴纳社会保险。劳务外包。季节性或临时性用工外包给有资质的劳务公司,既可以减少企业管理人员的成本,也可以不用为这部分人员缴纳社会保险。做筹划的同时,也要合法。有些企业对流动性大、季节性用工的员工不愿意购买社保。虽然这些员工的工资薪金均依法申报了个税且属于合理的工资薪金,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与是否缴纳了社保无关,但现在社保由税务局统一征收,也存在社保欠缴追缴、加收滞纳金的风险。对企业支付给个人的劳务报酬要索取发票,涉及的个人所得税要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61号规定,自2019年1月1日开始由支付方依法代扣代缴,且无论是否有税款都需要支付方全员申报个税;实务中为便于执行,要积极与收款人沟通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62号的规定,在次年做个税的汇算清缴,填写专项扣除内容,多缴的个税可以办理退税。在实务中,会计核算要严格,不要多列或少列工资薪金福利,对于集体享受的不可分割的非货币性福利,原则上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要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业务开始时提早规划节约税收成本。比如:购进或租入车辆接送员工上下班的班车。根据财税〔2016〕36号第二十七条和财税〔2017〕90号)第一条规定,购进或租入车辆接送员工上下班同时用于生产经营使用发生的购进固定资产或租赁费取得专用增值税发票,其进项税额可以全额抵扣,如果仅限于接送员工上下班,属于集体福利,进项税不能抵扣。职工食堂的折旧费。根据财税〔2016〕36号第二十七条规定:购进的固定资产专用于集体福利项目取得专用增值税发票,其进项税额不可以全额抵扣。整个企业费用核算一盘棋,企业应搞清楚三者的口径差异,实际发生时建立台账统计记录,既能避免多交或少交税款,也能避免多算或少算社保缴费基数。数据梳理清晰,以便于有效应对税务部门通过大数据进行交叉稽核和交叉比对,涉及差异有理有据的予以解释。

参考文献:

[1]陈学慈,向红.浅析工资薪金中福利的税收筹划[J].管理观察,2018(29):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