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3:25:39

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1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1科学规划。在进行城乡规划设计中对于美丽乡村进行规划时,必须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真正的将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进行结合,从而全面推进我国特色农村文化的发展。在湖北省金山县孙桥镇的整体规划上我们就综合考量了诸多因素,调整原有的国道路由减少对村镇内部的干扰,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将孙桥镇打造成一个“农业+旅游+农产品深加工+文化创意”的复合产业乡村。1.2以人为本。在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上,必须要将农民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不断的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而这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初衷使吻合的。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进行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对一些传统的文化理念进行保护,真正的打造出符合农村自身特色的文化理念。1.3生态优先。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必须要遵循自然法则的原则,切实做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向人们展示农村自然生态特点,以及人文居住环境等各方面的特色来进行美丽乡村的宣传。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整合全部的资源,对于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幸福工程一起对农村居住环境进行改造,通过与不同发展项目间的结合,从而推动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1.4整体推进、整体发展。通过将不同特色的农村村落进行综合分析,做好相互的示范建设,从而合理的确定每一个村庄的建设目标等。然后根据不同的美丽乡村设计建设方案进行实施,从而提升乡村景观的各项条件等。

2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忽略科学规划设计。对于进行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够保障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是,目前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很多的规划设计没有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规划研究,一些规划人员直接抄袭原有的规划设计方案,导致很多村庄在后期的建设中与实际情况脱离,没有很好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此外,还有的规划设计只是看着眼前的利益,没有进行长久的考虑,导致村庄在持续发展中没有得到提升,虽然村庄的外观得到改善,但是后期没有什么支持发展的理念,无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2.2住宅建筑设计不合理。通过调查发现,在目前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很多的住宅在相关的功能设计方面存在问题。例如很多的村民在住房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储藏间的设计,或者是将储藏间设计在楼顶,虽然让房屋看起来非常整洁,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不利于我们进行物品的储藏。并且对于家中老年人的各种辅助设施的设计上相当不科学。整个住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对于村庄整体的自然环境没有协调好,设计风格非常单一,对于美丽乡村图纸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很多的建筑在完成后出现了质量问题,并且自身的功能性得不到相应的体现。

3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具体策略

3.1合理规划乡村住房建设。①我们在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强化相关的管理,真正的方便农民日常生活,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设计。通过规范乡村建设的秩序,从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维护村民的各项利益。以服务农民为根本目的,不断的提高自身工作效率,提高服务农民的质量。不断的结合农村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农村发展的建设规划设计方案。②不断加强城乡规划中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根据农民日常的真正需要进行相应的建设规划,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意义得到体现。对于占用土地进行建设时,必须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手续审批,从而使美丽乡村规划符合城乡规划的法律要求。3.2做好乡村空间规划。通过进入到乡村进行仔细的调查走访,从而了解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具体的建设情况。有效的针对村民家中现有的各项设施进行登记了解,从而在进行乡村规划过程中满足现有农村生产生活需要。并且尊重农民的自身意见,真正的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对于今后村民对于交通运输的各项要求,对于乡村道路进行完善时,相比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优化乡村基础交通设施,保证村民后期建设发展需要。3.3发展循环农业。为了提升农村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优化,并且发展循环农业,从而降低乡村废弃物的排放量。所以,根据乡村所处的实际区域,开展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利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转化现有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实现将农村资源变废为宝,避免对于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等。为此,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需要不断的加大对于农村环保力量的投入,通过提升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来为美丽乡村规划进行保驾护航,真正的让农民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水平得到提高。3.4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随着我国大力倡导环境保护,对于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也要深入到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通过改善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现有的农村资源进行优化,从而发掘其中蕴藏的巨大文化与生态保护的价值,避免了发展农村经济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①我们加大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不断的进行村民广播等,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深入到每一个村民的意识中,使其在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原则问题。②建立一个完善的乡村环保机制,通过明确责任,使其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工作重要性,从而为建设美丽乡村打好基础。此外,对于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通过使用环保材料来扩大农村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让农民真正了解到什么时绿色发展理念。3.5提高农民参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积极主动性。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的村民作为美丽乡村的居住主体,其也是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加强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能够使其建设更加符合农民自身的发展要求,从而提高了建设的质量。①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不断的加强农民自身的参与积极性,让其对于自身主体意识进行提高,真正的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性。②不断的提升农民自身综合素质,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拥有更多的文化知识,才能够拥有足够的能力去参加农村生产建设。此外,不断的加强自身文化学习,实现自我教育与进步,这样才能够不断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政策,使其对于我国农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消除城乡各项差距。但是,在实际的美丽乡村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对一些规划原则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不断的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保障美丽乡村建筑的规划设计质量,更好的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玲梅,李月红,杨帆,丁龙庆.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环巢湖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62~67.

[2]辛儒鸿.“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山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6.

规划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园林苗圃;规划设计;措施

园林苗圃是用来生产苗木的重要基地,是园林绿化的基础,有利于绿化城市、净化空气,防治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绿化水平和质量都有重要影响[1-2]。因此,必须对苗圃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以培育出高质量的,适应园林绿化市场需求的苗木。

1园林苗圃地块选择

新苗圃地址首选交通运输方便的地块,便于苗木的运输和销售;有稳定的水源,最好靠近河流或水库,便于灌溉;选择地势较高、地形平坦,便于排水;以土层较厚、土壤肥沃的沙壤土为宜,远离病虫害、恶性杂草和环境污染,便于苗木正常生长[3]。

2园林苗圃规模及树种选择

苗圃的规模由所投资金决定。也可由苗圃的类型决定,如以零售为主的生产苗圃,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十亩,而以批发为主的生产苗圃,一般几十公顷到几百公顷规模不等[4]。苗圃树种的选择应考虑市场的需求,并尽量选择适应本地生长的品种。在投资筹建苗圃时根据市场需求、专业化、地区化发展选择少数几种为主进行规模化种植。

3园林苗圃规划设计

3.1准备工作。(1)苗圃地调查。确定圃地范围,对周边市场需求、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利用和改造各项自然条件的措施。(2)测绘地形图。绘制圃地平面地形图,尽量绘入与设计有关的地形地物,为苗圃规划设计提供依据。(3)土壤调查、病虫害防治。调查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肥力和pH值等。抽样调查和统计圃地内的地下害虫,制订防治措施。(4)收集气象资料。从当地气象部门收集苗圃的气象资料[5]。3.2苗圃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苗圃规划设计应科学开展苗圃的区划,主要为生产用地和辅助用地的区划。3.2.1生产用地的区划。生产用地是苗圃中进行育苗,直接用来生产苗木的土地。根据用途可分为播种区、营养繁殖区、移植区、大苗区、母树区、引种驯化区和温室大棚区等[6-8]。(1)播种区。从种子播种、发芽到幼苗阶段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弱,故播种区管理要求精细,应安排在靠近管理区,地势高且平坦,接近水源,土壤深厚肥沃,背风向阳的地段。(2)营养繁殖区。嫁接、扦插、分株和压条的地块,其要求较播种区低,但对水分要求较高,应设置在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3)移植区。培养较大苗木,培育各种移植苗的区域。移植区应增加营养面积,扩大株行距,以保证充足的阳光与养分,应靠近繁殖区和大苗区,便于苗木的移植。(4)大苗区。是经过一段时间培育即可出圃的大苗基地,株行距大,根系发达,应有充足的面积,设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低、排灌方便、靠近移植区和交通主干道地段,有利于苗木的运输。(5)母树区。为苗圃提供接穗、插条和根蘖等繁殖材料的区域,需要面积不大,但也应设在土层深厚、肥沃,地下水位较低、排灌方便的地区(6)引种驯化区。主要用于引种驯化或新品种栽培等。用于栽植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通过驯化,从中选育出适合本地生长条件的新品种。应设在地形和土壤较复杂的地段,尽量模仿苗木的原产地条件。(7)温室大棚区。该区投资较大,可培育组培脱毒苗,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应设置在距管理区近,土壤条件较好,地势高,排水好的地区。3.2.2辅助用地的区划。辅助用地是由道路系统、排灌系统、防护林带和管理区等组成的非直接用于育苗生产的用地[6-8]。(1)道路系统。大型苗圃一般需设环路和一级、二级、三级道路。中小型苗圃可不设二级路。一级道路(主干道)最好设在苗圃的中央,一般宽6米,标高高于耕作区20厘米。二级道路与主干道垂直,与各耕作区相连,一般宽4米,标高高于耕作区10厘米。三级道路与二级道路垂直,是沟通各耕作区的作业路,一般宽2米。环路是为运输方便苗圃周围设置的道路。(2)排灌系统。苗圃灌溉方式主要有明渠、管道灌溉、喷灌、滴灌4种。苗圃常用明渠引水,明渠分为有主渠(一级渠道)、支渠(二级渠道)和毛渠(三级渠道)三级,主渠是将水源直接引入苗圃;支渠是将水由主渠引向生产区;毛渠是供应苗床用水的小渠。喷灌主要应用于播种区和营养繁殖区。滴灌主要应用在设施大棚内。排水系统可以设排水沟。灌溉渠和排水沟分别设在道路两侧,形成渠、路、沟相结合的系统。(3)防护林带。在有风沙危害和冻害的地区,苗圃的四周应设置防护林,并应选择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且树冠高的树种。(4)管理区。主要包括办公室、仓库等,可以设置在苗圃的中间位置,便于苗木的经营管理。

4小结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大,人们对对居住生活的环境要求亦日益增长,对园林绿化的需求日益增加,绿化苗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故应科学规划设计园林苗圃,以提高苗圃的建设质量,培育出高质量、适合市场需求的苗木,从而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汪鸿波.园林苗圃的建设及经营管理[J].现代园艺,2016(7):130.

[2]刘燕.园林苗圃规划设计与栽培方法研究[J].现代园艺,2013(11):152.

[3]韩玉林.现代化园林苗圃建设需重视解决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53-154.

[4]李鹏,孔庆华.新建园林苗圃建设及苗木栽植管理[J].华章,2011(5):278.

[5]李春生,朱海燕.园林苗圃规划设计与栽培管理[J].河北农业科学,2007,11(3):57-58.

[6]刘国权.浅谈园林苗圃规划设计与管理[J].天津农林科技,2013,12(6):24-26.

[7]于杨.现代园林苗圃规划设计[J].农家之友,2010,6(302):79-80.

规划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煤矿;总体规划布局;总图规划设计

煤矿开发是伴随着煤矿资源的发现而逐步推进的,而其中很多老矿区已经开采了几十甚至上百年,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在总体布局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所以产生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近年来,为了适应煤炭资源开发的需求,我们对很多老矿区都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力求使煤炭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与老矿区不同,新矿区在开发前都普遍进行了总体规划布局,并且都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总之,无论新老矿区,现代化的煤炭生产发展要求必须对煤矿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使煤炭的开发与环保工作进行有效协同,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立场,对煤矿总图规划设计的任务、原则以及要点等进行了探析,希望对煤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能够有所借鉴。

1设计任务

1.1矿区地面总体布置。长久以来,因为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较为落后的影响,造成矿井工业场地内的建设项目繁多,占据了大量的面积,而这就给矿区地面的合理设计增加了难度。只有结合煤矿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质、气象等条件和煤矿的开采生产工艺以及对外运输需求,对矿区工业场地内的各种构筑物和公用设施进行科学布置,才能使矿区地面的总体布局达到最优。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矿井工业场地内的设施得到了大幅简化,建筑项目已经大大减少,所以总图设计更加关注对工艺系统建构物的布置,不再需要解决复杂的功能分区问题,工作量和难度大大降低。1.2工程项目环境和企业形象设计。早期的总体布局设计通常将工作重点放在满足生产功能的需求上,对从事煤炭开采工作从业人员的精神生活重视较少,往往容易忽视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形象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各种先进科技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煤矿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得到了极大改善,并且企业也更加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外在形象,这就给煤矿总图的布局设计增添了新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在对矿区总体规划进行审核时,除了需要继续关注设计是否满足生产及生活要求外,还应更加重视空间与环境设计,审查具体设计规划是否达到了现代化煤矿对工程项目环境的要求。1.3居住区的联合布局。传统因为受限于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机制,再加上交通运输也不够顺畅的缘故,很多煤矿工人都就近居住在矿区附近。但这些居住区的设施水平一般都比较低,规划设计更是比较简单,已经难以满足生活发展的需求。新设计要求综合运用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和方式,尽可能将工人集中在一个区域以形成中心城镇,并构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满足人民生活发展的需求。

2设计原则

2.1经济效益原则。在进行煤矿总图的规划设计时,建设成本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总图设计时,要根据矿井的实际特点,协调好生产区、生活区,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实现煤矿效益的最大化。2.2生态保护原则。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索取已经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注定不会长久的。现代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也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我国近年来更是加大了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大力推进环保督查工作,而这就要求煤矿的总图设计也必须综合考虑运用各种生态环保技术,加强对绿化景观的改造和设计(如图1所示),尽量减少煤矿生产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2.3安全生产原则。煤矿生产环境一般都比较恶劣,而且危险性较高,极易发生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给人员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同时,煤矿生产工人长时间在粉尘、毒气和噪声等环境下工作,也极易得各种职业病,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在进行总图规划设计时,还有必要对安全和健康生产加强重视,要以安全生产为第一要务,积极落实煤矿生产中的安全、卫生和防火等要求。

3设计要点

3.1场地布置需紧凑。在进行总图的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对荒地、劣地进行利用,少占用耕地等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在此基础上,要在满足煤矿的建设和生产要求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紧凑布置,做到节约用地。3.2区域板块精细化设计。场地的紧凑布置要求必须对各个区块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设计,只有让每个区块都能够承载更多的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和完善功能。3.3加强生态保护措施。在进行总图规划设计时,要加强对生态保护措施的应用,坚持“以减少破坏为主,以修复生态为辅”的原则,通过综合权衡利弊来确定最佳的规划设计方案,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田栋.DLDE在煤矿总平面布置设计方法创新探讨[J].煤炭工程,2017,49(4):22-24.

规划设计范文篇4

1.苏南水乡湖泊型湿地概况及湿地现状

1.1苏南水乡湖泊型湿地资源

江苏拥有非常丰富的湿地资源,全省湿地总面积达到400万公顷,占全国第五。目前,江苏省有国际重要湿地两处,国家重要湿地五处,各类湿地公园若干。从湿地的类型来看,包括自然湿地、人工湿地[1]。根据《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苏南湖泊湿地有137个,面积达到0.5平方公里。

1.2苏南水乡湖泊型湿地现状分析

1.2.1人类生活的干预使湖泊水域面积减少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苏南水乡湖泊周边区域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如农田开垦、开挖成池以及楼房建筑等对湖泊湿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湖面面积减少、芦苇面积减少以及鸟类迁移等问题使得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发生巨大的变化。

1.2.2动植物群落不完整

苏南水乡湖泊周边分布农田、草坪,并且边缘处乔木覆盖面积较少[2]。此外,湖泊中常见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美人蕉、芦苇等挺水植物较少,使得湖泊型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种群不完善。植物种群的不完整也影响动物群落的不完整,加上周边人类活动的频繁,使鸟类、鱼类等湿地动物受到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候鸟等野生动物也因为植物种群的不完善,数量也逐渐降低。

1.2.3人类保护意识的缺失

湖泊型湿地生态系统破坏与人类保护意识的缺失有很大的联系。在人类活动中,大量不合理、不文明的破坏行为,给湖泊型湿地构成巨大的威胁,比如围湖造田、乱扔垃圾、向湖泊排放工业与生活污水等,最终使得湖泊型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2.苏南水乡湖泊型湿地规划设计

2.1湖泊型湿地保护分区

根据苏南水乡地域特色,在湿地的保护分区上,分为自然景观保护分区与人文景观保护分区。

2.2.1自然景观分区保护

首先,对于湿地保育区,应应生态恢复学位理论,从保护与恢复两个角度出发,遵从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全方位控制及研究[3]。具体实施上,主要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要素,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控制与限制,然后在维持生态健康的发展及功能基础上,使核心动植物正常演替。其次,对于湖泊水源地保护,应明确保护范围,保护范围通常应包含水体、动植物以及土壤等,尤其是存在稀有动植物的区域,应将其视为重点保护区域。由于湖泊中的水流动比较缓慢,因此治理污染与水域环境恢复的时间往往较长,所以为了有效避免水体污染问题,应做好污染源头的控制。此外,生活群落多样性对湖泊湿地功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为湖泊湿地生物群落提供优良生存与演替条件,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稳定性。

2.2.2人文景观分区保护

首先,对于长时间居住与湖泊湿地周边的居民,在经济生产方面,可以不断开发新的产业活动来指导居民从单一的耕作向生态经济转型,比如开办农家乐、大棚种植等,实现经济的增产增收。其次,湖泊湿地往往作为旅游景观,湖泊特色景观包括农田景观、水田景观、渔业景观以及林业景观,在规划过程中,应合理开发休闲观光活动,旅游活动应以体验项目为主。最后,应建立相应的湿地保护教育场所,以宣传湿地文化为内容,让人们在游览过程中掌握湿地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湿地文化保护的重视。2.2湖泊型湿地建设分区根据湖泊型湿地的生态敏感度,将湿地划分为高敏感区、一般敏感区以及低敏感区三个分区,三个分区建设规划如下。

2.2.1生态高敏感区

湖泊型生态湿地高敏感区即湖泊中心区域,在该区域,动植物丰富,生态价值较高。为了尽可能使该区域不受人类干扰[4]。在具体的建设上,应配置必要的研究及安全防护设施一些动物高敏感区,并禁止人、机动车的进入,可以提供远距离观赏工具,使游客在不影响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条件下进行观赏。

2.2.2一般敏感区

一般敏感区是距湖泊较远的区域,分布大量人工植被,因此可以安排合适的生产、生活以及游览活动,包括建设游览道路、控制人流量等,对于影响生态环境的工厂应责令关闭,稳定生态环境。

2.2.3生态低敏感区

低敏感区是与陆地最接近的区域,区域周边存在大量住房、农田及工厂,因此野生动植物较少。在该区域的建设上,可以开展以湿地文化为背景的旅游活动,如农业生产、渔业捕捞、林业种植等第一产业观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减少居民对湿地生态环境资源的索取力度。3.结语总之,湿地具有非常高的生态效益,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有一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作为苏南水乡重要的资源,为了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对湿地的依法管理力度,做好湿地自然环境的保护,通过适当进行湿地资源的开发,使湖泊型湿地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以发挥,进而促使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作者:钱栋宇 单位:无锡市锡山区农林局

参考文献:

[1]张金生,盛江,郭立伟,付燕,曹宇.大庆市龙凤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规划师,2012(05):68-75.

[2]励国明.城市湿地规划中的因地制宜——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J].上海城市规划,2012(04):57-62.

规划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农村配网;规划设计;重视;问题

一、引言

农村配电网是保持农村供电的基本基础,与农村发展,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逐步成为农村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配电系统是确保输电系统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确保现代化进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措施,是农村电网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配电网络负荷也在持续地增加,为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用电的质量,必须及时改造配电网。

二、农村配网规划设计的现状分析

配电系统是保证输电系统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确保现代化进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措施,是农村电网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农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电子进程加快,电力消耗不断增加,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农村用电消费的不断增加,农村电网规划和设计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农村配电网规划设计的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重点的规划设计。需要注意农村配电网络规划设计的问题和现状,设计时间和花费较大,设计方案没有较高的实用性,设计操作和设计方案与实际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冲突,不能很好地吻合,农村分销网络的规划设计和质量低下,导致对于改善农村分销网络的进度依然缓慢。传统网络为主要供电系统,在此过程中,供电质量和供电效率不能提高,资源在传输过程和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率小,能量损失是一个大的问题,不能保证传输的安全性,对于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是极其的不利。对农村配网规划设计现状做出分析,对研究农村配网规划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和重要问题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三、农村配网规划设计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规划设计从实际出发。农村配电网的规划设计要想保证设计质量,需要注意问题的实际性,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具体操作是在农村配电网的设计规划过程中调查传统农村配网情况,确定要改进的部分,并确定可以保留的部分。调查农村的地形和地势,调查气候和天气的变化情况,保证对传统电网的优化设计具有可靠的基础。对于农村电力需求和电网发展的目标做进一步确定,收集的数据信息,通过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保存并应用于相应的程序。计算机的存储数据,作为农村信息网络规划设计的基础,可以保证农村配网规划和当地气候的协调,使用计算机程序做出相应的设计方案,模拟农村配网运行、网络规划和模拟实施,将会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对农村配网的规划设计进行进一步调整,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落实设计方案的实施。注意农村配电网规划设计的实践原则,确保农村配电网建设期的成本规划设计和预算范围,建设农村配电网系统可以满足预期运行的要求,促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二)设计系统化。从整体设计出发,从全局出发,确保农村配电网规划设计可以运行,协调配合,保证整个网络的顺利运行,从而可以将整体农村配送的质量提升至更高的水平,使传输容量最大化,减少电能传递过程中的传输损耗,同时电力运行的安全性也得以增强。具体操作是利用无人机等现有技术获取整个农村的地貌图,并将传统农村配电网设计,做出相应的比较,结合农村地区的变化,如地形变化,以及不同区域居民人数的变化,结合综合信息,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确保区域电网的一致性,同时删减掉多出的部分,整体优化网格线,确保科学性,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电网的运行寿命,降低电网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降低电力系统的维护负担,确保农村电网运行的稳定,为农村的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前进动力。(三)合理选择电网设施。选择农村电网的配电设施,即电路,电缆,塔架,变压器,防雷装置,电力设施的选择应满足电力的需求,设计过程需要确定,包括材料、粗细、型号,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选择设施后,进一步确定设施的定位和设施的安装位置,确保设施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同时确保使用设施的数量、采购成本和质量能够实现最佳的解决方案,需要在农村配网的方案设计过程中,开发一套最佳设施采购计划和安装计划。(四)负荷预测方法。负荷预测是配网规划设计工作的必要前提,负荷预测的质量将直接决定整个配电网设计工作的好坏,因此负荷预测方法已成为配电设计的基础技术。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负荷预测已经更加成熟,广泛使用各种负荷预测方法,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具体选择什么样的负荷预测方法,需要以实际需要作为参考。但一些设计师经常忽略配网的实际检验工作,只有个人经验判断和选择预测方法,往往使采用的预测方法越来越偏离实际的需求,不能很好地发挥其预测的效果。配网规划设计的负荷预测的原理是使用基于过去的负荷数值进行计算,并采用科学计算方法计算电力负荷的未来值,但由于电力负荷的变化程度较大,计算结果难以达到标准参考值的水平。(五)电网网架设计方法。网架设计是确保了配网规划和设计工作的技术基础,直接关系到电网的结构框架,不仅影响自身供电的质量,并且影响着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投资规划。电网网架设计需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这给实际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的电网设计方法主要是基于现有条件的设计,结合设计师的工作经验,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案,通过使用各种专业的计算手段来获取网格设计的具体数据。整个过程的计算非常复杂,如果设计者出现了计算问题,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错误。

四、结语

规划设计范文篇6

近二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于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不在是过去那种单纯的对于居住功能空间的需求,而是提高到较高的居住环境需求上,甚至于更高的文化品位。住宅产业不仅是建筑业的重要支柱,也是城市建筑形象的重要体现,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表现。近年来,住宅市场各种欧式、美式及一些说不出风格的楼盘获得了蓬勃发展;传统民居由于空间、层数等的限制,却日渐稀少。城市建筑在大踏步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同时,城市文化的个性和特色也逐渐丧失,城市建筑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失去了地域与民族应有的特色。中式传统建筑强调在有限的封闭空间内营造出大意境,这非常符合现代人对家的需要。基于对现代都市人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将中式古典建筑的空间序列与现代居住建筑的空间进行有效组织和优化,成为一种新的形式--新中式建筑。本文中,作者以江苏淮安市金凤梧桐华苑小区规划设计为例,探索在现代住区规划中如何融入中式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创造出符合地域城市特色的居住建筑,以期为建筑师进行现代中式住区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2项目概况

金凤梧桐华苑小区地块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延安西路7号,京杭大运河北岸,基地西起规划道路、东面和南起面临规划中的运北西路、北侧有道路连接延安西路。地势总体较为平坦,临近淮安市中心城区,交通便利,是淮安市区中综合设施配套较好的地区之一。小区幽静恬适,相对独立的环境,内部宽大绿地的美景,造型典雅古朴的设计风格,先进完善的配套设施,形成一个集居住、休闲为一体的住区环境。项目总用地面积7.28hm2,地上总建筑面积16.73万m2,地下建筑面积3.52万m2,容积率达2.29,地形较不规则;因此,设计中以高层住宅建筑居多。

3住区规划设计理念

3.1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创造“理想的家园”,实现小区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将居民生活真正融入到自然环境中,为小区提供高品质的居民交往空间。

3.2贯彻“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小区以建设生态宜居型居住空间环境为目标,满足住宅空间的舒适性、安全性及宜居性,着力提高住区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3.3利用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传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淮安早在1986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历史文化背景深厚,境内有着丰厚的民居建筑文化遗迹;加上本次项目地块位于古运河沿岸,设计中自然将小区定位为现代中式风格,以传承地域民居建筑文化。新中式建筑通过现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外貌上看不到传统建筑的原来模样,但在整体风格上,仍然保留着中式住宅的神韵和精髓。

4总体环境规划设计

4.1总平面规划

4.1.1住区建筑布局

考虑到淮安地处夏热冬冷地区,借鉴传统民居院落的布局形式,将住宅都南北向布置,以便能获得良好的通风、采光及日照条件,不仅适合本地气候特点,也符合地区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住区总平面规划主要依据地形展开,采取分片布局的形式。由于基地北侧是多层住宅,东侧虽没有建筑,根据《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也需要沿地界向西退一定距离,建筑高度越高退的越多;而小区要求高容积率,同时考虑小区开发梯次问题,设计时将东、北两侧布置多层住宅,其余区域为高层住宅。西侧沿规划道路布置四栋高层,平行布置,底层设二层商业用房,以解决小区相关配套设施用房。

4.1.2入口与规划结构

住区西侧是规划道路,南接运北西路,北连延安西路,是理想的小区主入口方位;基地东北角是旧金凤集团厂区主要道路,向北也可以连接延安西路,适合作为次入口兼作前期施工通行之用。小区整体由近似椭圆形的环道与其下方半方形道路组成主要路网,连接主、次出入口;另有两条交叉的生态绿带穿行其中,共同组成空间骨架;小区内部空间布置灵活,建筑摆放符合传统民居特征,形成静谧的总体空间格局。

4.2景观环境设计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住区环境设计尤为重要,人们不仅要在其中居住、生活,还要学习、娱乐、享受自然环境及满足人际交往等需求;传统民居封闭的院落式,一家一个小天地的建筑环境形式在现代就不太合适了。本项目设计中,笔者努力营造一种比较静谧的、适宜交往的、半开半合的中式环境空间,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在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中,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两种布局形式。集中布置是在中间椭圆形环道的中心区设置小区中心绿化广场,在地块左下角区域设计一个组团中心广场,用一条斜向弧形步道联系这两个中心广场;北侧一条横向的生态绿带穿过中心绿化广场,不仅将中心绿地向四周扩散,也将城市绿化引入小区,丰富了小区绿化空间层次。此外,将两个绿化中心周围的高层住宅底层作架空设计,既解决了底层住宅的日照问题,又可作为邻里交往的场所,还可以加强夏季导风效果,在炎热的夏季为小区居民引入凉风,借鉴传统民居中的穿堂风设计,节约小区能耗。分散环境布局就是利用住宅之间的小片空地,做成类似江南私家园林那样的小环境,再用块石或卵石砌筑小路与中心绿化相连通,使小区形成分散的、半封闭的小环境和半开敞的中心大环境相结合的、层次分明的景观空间。

4.3道路与停车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的总体情况设计小区内部道路,用椭圆形和半方形组成小区环形路网结构,路面宽7m,椭圆和方形道路重合部分在日常管理时作步道使用,紧急情况下可打开供车辆通行,这样最大程度的实现小区内部的人车分流,保证居民出行的安全与内部环境的完整性,有助于形成安静、优美的内部景观环境。为确保小区环境品质,除东侧多层住宅区及沿中心环道设置了部分地面停车位,绝大部分停车都在地下解决,地下室停车库面积达3.5万m2,地面沿环道设置了4个汽车库出入口,高层区居民可以通过单元垂直交通直接到达地下车库,方便了居民出行。

5建筑设计

5.1户型设计

根据项目总体定位及淮安居民传统居住习惯,设计力求为住户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空间。具体做法是:

5.1.1在保持户型方正实用的基础上,力争户内通透明亮,主要卧室多设置在南向,以争取获得较多的日照。

5.1.2根据人们的家庭生活习惯,积极引入南向客厅的观念,使住户家庭白天活动空间能充满阳光。

5.1.3考虑现代人的生活特点和个性需要,建筑多采用框架结构,使户内空间可以灵活隔断,可塑性更强;同时设置大阳台,东西山墙户型设大的观景台,引入美丽的运河水岸风光。

5.2建筑造型设计

本项目以中式设计风格为主基调,根据地方传统民居,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新材料,创造有时代感的“新”而“中”的建筑,满足现代居民的生活需求。淮安传统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的,风格既有北方民居的庄重、典雅,也有江南徽式民居的精巧、秀美;建筑多外砌青砖,内衬木结构框架,正立面为木雕花门窗,青砖铺地。本次方案设计中积极吸取传统民居的一些做法,整体以白色外墙为背景色,搭配灰色面砖山墙等,细部简化、抽象的雕花处理,现代简洁流畅的线条,使住宅造型不仅具有传统民居的古朴、典雅,而且颇具现代感。具体设计手法如下:1)所有建筑以白墙为基调,在建筑下部、山墙局部内凹砌筑灰色面砖,多层仿传统民居做坡屋顶,深灰百叶,使建筑整体呈现白墙、灰瓦的传统民居风韵。2)高层住宅出于视角、比例与尺度问题,取消传统民居坡屋顶的做法,将女儿墙和阳台框架提升上去作为屋顶部分的延伸,墙上开竖条形、小方形洞口,以减少建筑顶部的沉重感,再在女儿墙上加深灰色压顶,加强高层住宅的传统中式韵味。3)细部方面在阳台栏板上做个凹灰条,高层顶部几层阳台做连通的玻璃窗,用深色铝合金仿传统窗花装饰,上部做突出的抽象简化方块体等与传统民居元素相呼应,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总体而言,设计出来的建筑新中式的风格非常明显,特别是高层住宅,虽然没用坡屋顶,但是整体效果上看中式味道很足,也可说是对高层现代中式造型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6结语

规划设计范文篇7

信息技术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乃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建设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过程,这一过程除决定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及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外,还决定于对城市历史、现状信息的把握,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利用。当今时代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城市规划也不例外。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米切尔(WilliamJ.Mitchell)认为:“信息时代产生的新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将会深刻地影响我们享受经济机会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对话的性质和内容、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力的实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体验。”(《CityofBits》,1995)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规划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各种新的城市规划分析、设计和表现技术层出不穷,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深刻变革。

2宏观层面

2.1城市产业发展预测

经济地理学中的生产力布局理论认为:产业是城市核心和支柱,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二、三次产业的聚合体。由于不同产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各项产业用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如在城市中心区往往分布着付租能力最强的商业、办公等第三产业用地,在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则分布着以工厂为主的第二产业用地,在城市远郊区则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用地。这说明城市各项产业用地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和空间分布特征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根本依据,在城市产业构成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乃至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耦合关系,即城市空间结构实质上是城市产业构成在空间上投影的产物。一定的城市产业空间构成必然与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应,通过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能够使规划人员把握城市空间演化的基本趋势,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

在收集城市历年来各种产业发展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人们可以建立起城市产业发展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运算,就能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各种产业的发展状态,并可逐年将预测数据与实际发展数据进行对比,将其反馈回预测系统,对原有模型加以修正,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产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由于受专业知识、时间、精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往规划人员对此几乎无从下手,只能采用相对简单可行的趋势外推方法进行估算,因而难以真正把握住城市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就难以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在今天,规划人员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经济学界的专家相互协作,展开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也可以直接采用已经开发成功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来对城市产业发展进行预测,以分析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基本趋势,为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2.2城市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是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现有人口状况以及影响人口发展各种因素的发展趋势的假设,对未来人口发展状况的测算。人口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国家制定未来人口发展目标和生育政策等有关人口政策的基础,对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规划设计而言,人口的数量、构成和空间分布直接决定了未来城市发展的规模、对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量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在宏观层次的规划中,上述表现的更为明显。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总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指标的确定都是以城市人口预测为基础的。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人口预测对于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但在信息技术手段相对匮乏的时期,规划人员无力进行大量人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几种经验预测法分别进行预测,然后进行相互比较和校核,再进一步确定未来城市人口规模的取值。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规划人员自身业务水平、长官意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往往难以客观准确地确定人口预测模型中各项参数的取值,参数取值的随意性大。这往往使人口预测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科学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规划人员摆脱上述困境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以厦门市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出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为例,该系统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基础上,它将传统的人口预测技术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GIS技术(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人口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而且能够分析城市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和演化趋势,从而便于规划人员进行城市总体规模、城市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的论证研究。

2.3城市交通预测

交通预测是通过对大量观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进行演绎,预测交通量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交通预测,可以确定各条道路的交通荷载,即交通量的大小。通过交通预测可以进一步确定道路的断面形式、宽度等关键要素。因此,交通预测是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而道路网的形式又进一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对城市整体空间布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基本因素,因此,科学的城市规划必须以准确的交通预测为基础。

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交通预测仅仅是少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专家才能胜任的工作,对于大多数城市规划人员来说,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交通预测对于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交通预测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倾向于采用相对简便的经验预测法,而不是进行更为准确的量化分析。例如在城市路网规划中,他们常用道路网密度作为路网规划的依据和标准,而在具体的道路设计时则参照类似地区通过经验类推来确定道路断面的形式和宽度等。这种做法虽然有其合理性,但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并难以摆脱个人经验的影响,其本身并不能成为一种科学的规划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交通预测中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反馈修改过程都可被编成自动运行的程序。在进行交通预测的时候,人们只需将观测到的交通数据输入计算机中,或者利用现代化的监视设备和数据搜集仪器完成数据的自动输入,就可以进行交通量的预测。持续更新的观测数据被不断地反馈到预测系统中,系统通过将观测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对比,自动完成对预测模型的修正,实现动态地实时跟踪预测。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交通预测的精度和效率,而且降低了交通预测的难度,使规划人员在无需精深掌握交通预测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就能准确地进行交通预测,为城市道路网规划和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3微观层面

3.1场地分析

场地分析是规划设计的起点,在以往,规划师主要借助地形图来分析场地的坡度、植被、径流等特征,并通过现场踏勘获取直观感受加以进一步核实,然后据此绘制诸如坡度、植被之类的专业分析图进行场地特征的分析。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设计人员的头脑中完成,需要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工作量大且沟通不便。随着计算机三维表现技术的日益成熟,现在规划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多种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地形建模,将抽象的现状图转化成具体生动的空间模型来进行场地的分析。目前应用较多的建模工具主要有Archview、3DMAX、3DViz等,其中Archview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它要求用户具有一定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且对输入数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属于专业化的建模软件。3DMAX、3DViz都与AutoCAD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二者能直接应用AutoCAD文件进行三维建模,而不需要用户掌握额外的专业技能,因此比较而言,两者较Archview建模更为简单易行,应用更为广泛,属于大众化的建模软件。以利用AutoCAD与3DMAX进行现状地形建模为例,只要将AutoCAD现状图中的等高线进行简单地分层处理,然后输出到3DMAX中,直接应用“地形”(Terrain)命令即可生成现状地形模型。现状地形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为规划人员展开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共享平台,规划人员可利用现状地形三维模型展开一系列诸如高程、景观视线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大大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

3.2成果表达

在传统规划设计中,最终的规划成果通常是一整套专业化的图纸,其中大部分图纸都是平面图纸,透视图寥寥无几。这种基于平面的表达方法,对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公众来说,过于专业化的图纸往往显得晦涩难懂,难于理解蕴涵其中的真实意图,因此公众也无法对规划方案展开积极有效的评论,结果必然造成公众与规划设计人员在沟通上的困难。由此可见,在传统规划设计中,规划成果表现手段的匮乏在客观上抬高了公众参与规划的门槛,由于规划方案无法有效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引起公众的兴趣。公众在事实上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规划设计之外,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无从谈起,从而就使规划设计仅仅局限在少数专业人员的圈子里面,“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无形中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三维建模、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直观而生动的成果表现手段。规划设计人员通过运用3DMAX、3DViz等建模软件,可以将规划成果在电脑虚拟空间中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并可进一步将其制作成为静态的透视图或者沿一定路径进行游览的三维动画,从而使人们在规划方案尚未实施之前就能看到其形象。相对于传统表达方式而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规划成果的表现不仅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规划设计的全貌,而且通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处理技术,能非常直观地将规划方案呈现在公众面前,吸引公众的兴趣,鼓励他们对规划方案展开全面讨论,这对增强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和规划方案的进一步完善都不无裨益。

4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较为详尽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多种分析与表现的工具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宏观到微观,从技术到方法的各个层面都给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以更多的启迪,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积极开展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切实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世界,吴明佳.信息化城市的特征——关于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2.1.

[2]王颖.走向信息社会的居住生活与环境[J].城市规划学刊.1997.1.

规划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特色小镇;规划设计;黄茅镇

特色小镇建设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有利于吸纳城镇多余劳动力,改善基础建设和交通情况,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对当地的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黄茅镇地处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西部,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14公里。全镇总面积137.36平方公里,共有人口约5万。黄茅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而且自然资源丰富,盛产木材、毛竹、优质天然矿泉水。黄茅镇是万载县人口最多、经济实力雄厚、出口创汇最多的乡镇之一,也是远近闻名的花炮之乡、武术之乡、傩舞之乡。

一、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思路

(一)找准定位。特色小镇的建设首先要找准定位,充分发掘小镇的区位特色和特色产业,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要找到特色小镇的精准定位,关键是要确立特色小镇的主题。只有依托小镇当地的特色产业、自然资源、特色文化这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和梳理,将现有的产业体系与规划的特色主题相结合,使小镇规划与周边其他区域的发展特色区别开来,才能实现特色小区的长远发展。(二)以特色为本。在进行特色规划过程中,要结合小镇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长远的规划,长远布局,将生态环境、建筑风格作为小镇空间设计需要关注的对象。特色小镇的生态环境建设,要与各功能区位布局规划以及结构、交通进行总体融合,相互呼应,相辅相成,从而进行总体规划。最后根据小镇的建筑风格和整体设计概念进行有序的落实,使小镇形成完整统一的风格。要执行好策划方案和重点,塑造具有辨识度的特色小镇。

二、黄茅镇建设特色小镇的必要性分析

(一)特色要素丰富。通过对黄茅镇的特色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自然人文风景特色、农业及林业特色、花炮特色等。这些都为特色小镇规划提供了特色基础。1.自然人文景观特色黄茅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来有“小南京”之称。黄茅镇有“八景”,分别是铁山古庙、云峰岩洞、高峡平湖、金钟落湖、杜平将军陵(图1)、观音降岩、泉塘涌珠、凉伞古樟。另外其附近的阁皂山(图2),2001年被批准成为部级森林公园,现有的宋代古桥(鸣水桥)、清代石坊(一天门),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茅镇具有鲜明的自然人文景观,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山水景观。2.农业、林业特色黄茅镇依托山区优势,精心培育了军屯、南江、大土3个丰产毛竹林基地(图3)。黄茅是宜春市重要的木材、毛竹生产基地,1958年至今共营造各种用材林、经济林2.4万亩,己郁闭成林2.4万亩,垦复竹林3200亩,中幼林抚育1万余亩,消灭了荒山,森林覆盖率100%。黄茅镇自然条件优越,对于农业发展有积极影响。黄茅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同时,黄茅镇还盛产木材、毛竹、优质天然矿泉水。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黄茅镇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有利条件。3.花炮特色万载县黄茅镇花炮生于宋,盛于清。几百年来,勤劳智慧的黄茅镇人民从事花炮生产者日众,代代相传,故黄茅镇有花炮之乡的美誉。据县志记载,清道光以来黄茅镇花炮已“通行南北,商贾络绎”(图4)。黄茅镇花炮有独特的制作工艺、精美的造型包装,是黄茅镇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特色。(二)差异化发展路径选择。黄茅镇目前主要发展农业和工业,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镇区缺乏绿地,人居环境较差,对于花炮产品的发展,只注重经济发展层面,对于花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较少,未能丰富其文化特质。因此在黄茅镇未来的规划发展中,要利用其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以花炮之乡为主打特色,使黄茅镇走上特色发展道路。万载县其他乡镇也有花炮产业,但是由于黄茅镇花炮文化及产业较为突出,具有建立特色小镇的优势条件,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制定合当适地发展的规划,进行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小镇。

三、黄茅镇建设特色小镇的规划定位、理念以及策略

(一)规划定位。根据具有的自然人文景观特色、农业及林业特色、花炮特色等特色元素,以及体现花炮特色的差异化发展路径,规划黄茅镇的特色主题为花炮文化,以体现花炮文化、自然人文景观为核心,来发展花炮体验活动、制作工艺。再结合武术和傩舞表演、地方传统美食,打造古色古香的人文历史乡村,并以花炮文化为载体开展特色文化体验活动。(二)规划理念。根据上述分析,确立了黄茅镇花炮之乡的规划理念,将黄茅镇建设成为我国花炮文化特色小镇。花炮之乡的规划理念体现自然文化特色来构建黄茅镇整体规划的基础,实现以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念,保护好黄茅镇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确定总体空间结构,在这个框架下来进行功能分区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花炮文化为发展核心,在花炮产品的延伸发展上,发展花炮产品的特色工艺和体验活动,进行花炮产业升级。在功能分区上,由于黄茅镇总体的基础建设较差,道路建设和景区的基础建设都需要进行配套,对于花炮文化进行延伸和细化,有利于带动黄茅镇花炮产业发展。对于黄茅镇的新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加大生态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对于工业区域和居民区进行合理的定位,划分好功能分区,使总体规划符合花炮文化的发展。黄茅镇要结合花炮产业、旅游产业、特色农业及林业,来打造花炮产业、旅游、特色农业和林业体验的一体化特色。旅游资源可依托铁山古庙、云峰岩洞、高峡平湖、金钟落湖、杜平将军陵、观音降岩、泉塘涌珠、凉伞古樟等自然人文景观,结合毛竹生产基地开展以森林为特色的体验活动。特色农业以茶油生产基地、稻田鱼以及特色农副产品来形成特色的体验,结合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开发天然矿泉水产品,这也符合其生态建设的规划。花炮行业由于有工业发展基础,因此需要在其发展历史和传统工艺等历史传承方面进行深究,来开发花炮行业的特色产品,要将特色做到极致,就要以生态特色为前提,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让黄茅镇成为全国闻名的花炮文化特色小镇。(三)规划策略。1.生态策略。生态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建设,为小镇的整体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对于黄茅镇新区进行生态公园建设,规划好生态建设,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打造一个优质的环境,是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同时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农产产业的改革升级,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2.文化策略。文化策略主要突出特色主题花炮文化,这是黄茅镇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特色。对于花炮文化可以从其制作工艺、活动体验、包装工艺入手,将花炮文化园作为特色文化基地,传承发展以花炮为核心的特色文化。在产业发展方面,需要优化花炮行业结构,减少小作坊经营模式,形成规模经营。对于花炮行业的安全问题,应该多加控制。花炮产品是易燃易爆产品,在储藏和生产方面,需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通过优化产品,来配套特色小镇花炮文化的发展。3.交通策略。交通策略主要是为塑造小镇的优质基础建设的形象,黄茅镇由于自身的基础建设较差,居民交通极不便利,因此,不管是在改善居民出行条件方面还是特色小镇建设方面,都要注重交通建设。交通策略的原则是进行人车分离,为新区规划的公园建设配套适合徒步的绿地步道,扩宽原有的基础道路,将8个景区的道路建设串联起来,方便游客往来以及休闲娱乐。4.商业策划。商业策划的目的主要是保证特色小镇得到大众的认可。由于目前消费需求多元化,把规划区从传统体验延伸到文化领域当中,从衣食住行发展到文化展示以及健康等方面,更要注重其文化内涵以及生态环境,打造无时间限制、四季都可以游玩的项目,建立设施齐全的休闲活动场所,扩展消费者的年龄范围,让每个阶段的消费人群都能有适合的游玩项目。

四、黄毛镇建设特色小镇的总体规划

(一)发展基底构建。1.基于生态、文化、交通策略的总体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总体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根据规划理念和规划策略确定小镇发展模式,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和规划对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图5为黄茅县总体规划图,黄茅县将构建以公园为主的生态景观,如滨水公园、休闲公园、森林公园、绿景公园、象山公园、秀水公园6个公园,分布在黄茅镇新区东南西北各个方位,对于各个区域进行全方位覆盖。图65黄茅镇新区整体规划图图6黄茅镇新区功能性规划图图为黄茅县功能性规划图,结合花炮文化修建花炮文化馆,作为花炮文化的研究基地,形成以黄茅广场为中心、公园集中分布的规划,打造以花炮文化为基础、以生态发展为基础的框架。在总体的空间结构上形成“公园围绕广场”的布局。在黄茅镇新区的规划中,突出生态建设,使花炮文化馆成为人们了解花炮文化、制作工艺的去处,全面展现花炮文化。2.交通空间结构在黄茅镇的对外交通方面(图7),要加强对外的高速公路建设,建设高速公路出入口,使城镇的对外交通能够更加便利;在内部交通上采用“人车分离、高效通畅”的规划策略;加强绿地步道建设,从黄茅广场连接到公园的步道建设,将休闲区域与花炮文化园的道路进行串联,将花炮文化园的交通设置为主干道,公园分布在主干道周边,文化教育、商业、集贸用地规划在主干道两侧,分布较为密集,居民居住区域分布在最外侧。在道路交通的空间结构上满足商业、教育、文化的发展需求。黄茅镇东侧由于商业文化教育区域较为集中,交通支线较多,西侧由于休闲公园分布,交通线路与西部相比较少。黄茅镇空间结构利于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在充分研究镇区现状的基础上,路网规划灵活生动,空间组织丰富多样。3.景观空间结构黄茅镇新区的景观空间结构是放射性分布,如图8所示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分布有公园,在主干道两侧分布绿化景观,主干道与围绕河流分布,临水为街,辅之以景,使得街道两侧的建筑与水景相融,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江南水乡之美。在主干道两侧多分布商业、教育、文化产业,沿街建筑要根据整体风格来进行总体规划。自然人文景观分布在规划区附近。在总体的景观空间结构上,主要体现了黄茅镇的休闲度假区绿化环境空间的丰富多样和鲜明的层次感,还强调突出了环境与人、建筑之间的协调感,采用“六大公园放射性分布,交通主干道带状分布”的分布方式。(二)基于商业策略的特色空间组织。1.生态体验区:突出生态特色黄茅镇核心景观区是规划新区的重要部分,体现了未来黄茅镇的发展特点,对于黄茅镇新区进行新区生态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黄茅镇目前用地布局不合理,镇区用地现状混乱,除镇区干道两侧的用地布局以外,基本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建筑质量较差,没有景观性可言,因此对于空间布局上需要进行规划,提升土地利用率。将景观沿河流渗透到城镇内部,其景观规划应与镇区规划相整合,在统一中追求变化,营造出乡土、质朴、静谧的风格,将生态核心景观分为自然人文景观和公园类景观。2.花炮文化体验区:突出花炮文化体验特色花炮文化是规划区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在其规划布局上,遵循“一街、一馆、一中心”的结构。“一街”是沿水分布的主干道,两侧的建筑主要以花炮特色的建筑风格,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沿街主要以花炮文化体验商业功能为主、休闲娱乐为辅,建筑物下层从事商业活动,上面图7黄茅镇交通规划图提供住宿,与花炮文化园的距离也较近,分布较为合理;“一馆”是花炮文化园,分布在东北侧,主要提供花炮文化介绍,花炮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制作原理介绍,花炮的种类介绍等,服务于各层次的消费者,消费者可直接进行制作体验,打造花炮文化的体验新特色。3.商业贸易集会区:突出花炮贸易特色商业贸易集会区位于规划区东侧,是进行花炮产品交易的市场,与花炮文化园相连接。在总体建筑上要保持一致的风格性,在建筑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停车位设置上要与花炮文化体验区相一致,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同时,要加强花炮产品的创新升级,对于花炮贸易进行升级。

五、结语

黄茅镇新区特色小镇建设主要以花炮文化为核心来进行空间规划设计,确定整体风格以及布局设置。黄茅镇的花炮产业历史悠久,为特色小镇的打造提供了一些条件与基础。打造特色小镇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积极的意义,在小镇特色的打造上要做到极致,要精益求精,避免与周边区域雷同,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优质的生态环境,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实现科学化发展,利用可持续发展观念,将当地特色的文化与思想理念融入到特色小镇的建设当中。

参考文献:

[1]周俭,张仁仁.传承城市特征,营造生活品质:法国巴黎的2个城市设计案例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5(1).

[2]姚敏峰,刘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宜居小城镇规划策略:以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南阳新区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5(6).

[3]李和平,肖竞.城镇化转型期历史城镇空间与文化的协同发展[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1).

[4]龙灏,田琦,王玮.以城市文化为导向的小城市旧城中心区城市设计:以南川东街旧城片区改造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

规划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城乡规划;美丽乡村;设计;规划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环节,一个环节是加强对乡村建设的布局;一个环节是对生态加强保护,减少乡村中垃圾满地的现象,保持好乡村道路的卫生;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加强对乡村的管理,提高乡村的治安,营造和谐发展的乡村氛围,这些都给城乡建设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1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主要原则

1.1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升级农村产业结构。三农问题是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要重视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打造美好乡村,发展优势产业,加强环境治理,加快体制建设,推动乡村建设的现代化发展。要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要不断加强对农村的经济建设,在农村经济得到重视的同时,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产业结构不完善的不足,减少资源的消耗,加快经济转型。要想创建美丽乡村,就要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充分挖掘农村的发展潜力,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的对农村土地进行规划,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1.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由于我国现今低碳理念的提出,所有的规划设计都离不开绿色,因此乡村建设的突出特点也是绿色,充分发挥农村生态优势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重点发挥绿色经济在农村经济的带头作用,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的基本国策,对于多个方面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我国很多医院存在浪费的现象,这就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推广循环发展的农业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加强推动农村对新技术、新能源的利用,加强对乡村的环境和生态保护,体现乡村的生态美和自然美,提高乡村自身的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的人文建设,打造绿色和谐的美丽乡村环境。1.3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把农民作为主导力量。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能为城乡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时还为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就不能忽视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要密切联系群众,以农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要加强城乡建设工作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发挥其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因此,就要密切联系实际,建设更美丽的乡村,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真正做到为农民服务。

2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具体策略

2.1对乡村住房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规划的同时,要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阻碍,同时还要加强对建设秩序的维护,进一步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把服务农民作为主要的目标,不断提高乡村建设的工作效率,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制定符合农村建设发展的具体方案。同时要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考虑农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2.2推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乡村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农村人文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想打造美丽乡村,就要提高对绿色旅游行业的开发,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在资金、技术上加强对新型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些“农家乐”、“采摘节”等生态产业,这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可以根据村庄特有的地理环境,发展特色的农业,这样不但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还能让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农村发展中较为常见的发展方式,这就会对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带来更多的垃圾,这就要加强对新技术的运用,建造垃圾处理厂,增强资源的利用率。此外,政府还应该大力扶持农村的特色人文发展,积极发展带有农村特色的风土人情,推动旅游观光和第三服务业的发展,让农村形成自己的优势。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建立专项资金来保护环境,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带领农民共同富裕。2.3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对生态的保护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美丽乡村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转变建设方式,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在农村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文化和生态的保护,降低因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除此之外,农民不仅是美丽乡村的居住主体,同时还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也就是说要让农民积极投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去,踊跃地提出自己的建议,进一步提高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3结束语

我国进一步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统筹贡献出一份力量,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为城乡差距的缩小奠定了基础。然而,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要从建设的过程中吸取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正计划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提供一定的条件,更好地推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此外,政府部门也不能止步于此,还应该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广泛征集新颖的设计理念,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洪良.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协同关系——乡村振兴视角下浙江湖州的实证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1):8-12+18.

规划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美丽乡村”;综合发展规划;规划设计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为推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发展原则是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改善民生,注重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并做好环境保护。所以,乡村的规划设计显得尤其重要,乡村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农村的社会服务在基础设施等完善以及农村用地的结构布局规划,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1“美丽乡村”的规划思路

我国的“美丽乡村”规划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一开始的乡村物质建设规划转变为乡村综合发展规划,将建设新农村转为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建设。②在进行乡村规划设计时应将富民、宜民以及和谐作为规划的重点,提高乡村的功能转型速度,实现乡村功能的快速升级,营造乡村美丽的自然风景,提升乡村的环境质量;对于农村的主要产业应促进联合合作,提高产业的收益,对于农村的一些大项目应尽量落实,实现项目的快速发展;另外,对于农村的一些产业,应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并打造成地方性品牌,推出地方性的产业文化。在对“美丽乡村”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对建设的质量和数量、持续发展和阶段建设、村建与民富、内涵和特色等几大关系进行重点处理。①应具体体现出村庄项目建设的实质内涵,从村民的意愿和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同时应注意社会发展规划的统筹工作要做好;②在进行农村项目的规划建设时,不能太注重项目建设的多少和大小,而应从村庄村民的角度出发,考虑为村民和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③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注重民富和村建,并使之形成互动机制,建设好宜居新村,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农村产业的发展研究,并对农村的用地空间进行规划落实,主要体现出促进农村村民精神和物质的共同[1]。

2“美丽乡村”的规划理念

(1)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遵循统一规划、并村共富、整合资源的规划理念。有些村庄非常富裕,而邻近的村庄比较贫穷,因此两个村庄可以合并,利用富裕村庄的产业资源来推动较为贫穷的村庄经济的发展,改变贫穷村庄产业资源缺乏的被动局面;同时,解决富裕村庄劳动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利用经济比较落村庄的劳动力资源来弥补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的经济福利以及空间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开创村庄建设新模式,利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进行“美丽乡村”的统一建设,优化农村的产业资源,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益。另外,应对配套、布局以及建设等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整合规划,并且,在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进行统筹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注重每个社区的设施和经济增长项目布局,实现并村共富。(2)在进行“美丽乡村”在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全域美景、互动发展以及产业兴村的理念。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产业资源的优化和发展,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路径。对农村突出的产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发挥其核心作用,促成经济链式的产业经济。①对农村的农业园进行规划设计,在满足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产品的产量,同时做好旅游线路、产品、基地设置的规划设计,提高农村的农业规模和内涵;②促成农村工业经济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比如在农村建立家具产业基地等,建设完整的木材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可供观光旅游、购物休闲的“美丽乡村”,为农村人口提供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引入外来人口进行消费,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通过建设农村产业链,提高农村知名度,增加农村的创业就业竞争机会,以回馈农村的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比如有着“中国十大名村”之称之一的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该村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面是横店镇,北边是东阳市区,地理条件优越,总人口4476图1花园村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人,主要产业有地产、红木家具(见图1)、基础材料、高效农业、以及食品服装等,且花园村通过进行产业资源的整合,完成了品牌名村商贸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设。

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

在对乡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时,应具体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比如地理条件、经济现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产业资源等,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进行明确,并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规划主题进行设计。由上文对“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思路和理念的论述可知,“美丽乡村”的建设应遵循“产业驱动、功能升级以及节约高效”的创新理念和规划机制,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从全面整体的角度来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进行用地布局、项目建设、生态美景、功能配套等方面的规划设计。3.1“美丽乡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首先,因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特点,结合该地区的产业资源和其他具体情况,建设该地区的发展元素,进行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如图2所示,为我国十大名村之一的浙江省花园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该村主要从产业发展、有机整合、块区增长以及用地建设的角度去考虑整体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从用地的整体空间上对地理性质进行改造提升,对整块的土地进行整体性的开发,对该村的商业金融和政治文化加强建设。另外,花园村将东永二线、东永一线和花园大道作为该村主要发展的核心地带,并规划为四大产业发展区,结合居民现状规划服务半径,对该村的社区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建设了六代居住块,还对该村的用地布局做了合理的规划[2]。3.2“美丽乡村”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结合“美丽乡村”规划思路和规划理念,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建设。①应将农村的生态建设和村庄的基础建设一起进行规划,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比如浙江省花园村,实施了“退宅还耕”的政策,对该村的主要生态节点以及景观地带进行生态规划建设,并基于该村的生态功能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要求。②对一些棚户区的地块、或其他闲置地块以及边角地块进行规划设计,融入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资源,促进农村产业资源的发展。3.3“美丽乡村”设施配套规划设计。在对乡村单位进行设施配套规划设计时,应以本地区的社区功能为规划设计的依据,做好乡村单位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提高我国乡村单位的人民生活品质。首先,乡村单位应根据具体的用地布局和地块的功能结构,整合相应的道路交通,进行基础设施规划;按照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发展目标,规划设计相应的乡村单位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功能设施的规划设计。3.4“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乡村单位要实现相应的健身目标,就必须做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作为“美丽乡村”的规划要点,应明确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空间布局、实施步骤等。乡村单位的项目建设规划一般有农业示范区、木材产业基地、休闲娱乐公园以及旅游产业聚集区等[3]。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论述了“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并结合我国综合发展规划理念对我国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生态景观、用地布局以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以供同类项目的参考。

作者:洪卉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许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江西建材,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