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质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2:03:40

管理质量

管理质量范文篇1

关键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1用科学方法确定质量管理的规划

控制项目过程是进行项目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专门针对SAPERP的实施设计理论,ASAP实现了SAP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优化。ASAP在其线路图部分注明了项目在实施过程所划分的各个阶段,并对完成这些阶段进行了方法指导,列出了完成这些阶段工作必须要进行的准备,并设计了一些过程实施后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针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根据ASAP实施方法论的相关理论要求,项目组在对计划模板进行参考后制定了项目的质量计划,规定了各个方面的项目质量标准,确定了质量的管理目标。在每一阶段工作完成后,项目组相关人员需要汇报项目的实施情况,根据相关标准对该阶段工作进行评价,明确各个人员的职责,将项目质量控制的目标落实到个人,从而确保项目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2进行全面的需求调查,及时更新控制管理

软件的质量指的是一种满足程度,其服务对象为软件使用者。由其概念可以推断,软件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用户的满意程度。前期如果没能进行细致的调研工作,那在后期的实施过程中就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无法从根本上提升软件的质量。所以我和项目组的调研人员在前期详细了解了各厂的业务流程以及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收集整理了大量原始数据,找出了各个流程中的不合理部分并提出了整改意见,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沟通,进一步了解用户需求,制定出优化后的各卷烟厂ERP系统和相关系统的联合优化方案。将方案提交给客户,在得到客户认可后把方案放进配置库进行配置。制定需求变更控制计划,组织人员成立需求变更控制委员会,规范需求变更控制流程,以此来对需求变更进行有效控制。用户需要经过需求变更委员会允许后方能进行需求变更,需求变更的结果需由评审小组进行评审。项目小组在项目实施初期配备有三套独立运行的服务器,分别负责进行系统配置和开发、系统培训和测试、生产系统运转,针对不同用户服务器给予了不同权限,项目成员可以在各自权限内进行开发。

3进行大规模的集成测试

项目组成员在共同努力两个多月以后,ERP项目组结束了蓝图设计、单元测试等工作,正式开始进行集成测试。集成测试使得所有模块的关键用户被集中,跨模块测试全套的产供销业务流程,这一环节必须在系统上线前进行,能够帮助项目组人员检验系统,及时找出问题并解决。集成测试的主要任务是对系统的功能进行检测,确保系统的设置考虑到了日常业务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保证系统的设置情况与前期的设计相符合,确保部门之间的衔接能顺利进行。项目组对系统进行了集成测试,所用时长为两周,从主数据开始进行测试,主要内容有备件采购、生产处理、库存管理、财务结算、原料采购、辅料采购、物资耗用、销售发货等,个业务组负责不同的模块,模拟操作不同模块中业务的流程,记录自己在模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集成测试为关键用户提供了一个熟悉系统及其操作流程的机会,利用集成测试可以使关键用户的综合业务能力逐渐得到增强,从而提升系统运行的质量。

4加强对数据收集的重视

ERP项目在集成测试完成以后,正式向上线前准备阶段迈进。收集静态数据并将其导入系统是这一阶段必须进行的重要工作。业界对数据十分重视,这种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管理行为,系统输入的是什么,输出的也会是什么,输入垃圾的系统最终输出的也只会是垃圾,数据对于ERP系统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静态数据指的是系统设置所需的数据及系统运行实际业务所需的数据,具体包括供应商主文件、客户主文件、班组机台、成本中心、工艺路线、库位和物料主文件、卷烟成品及烟支BOM、工作中心等。动态数据包括许多内容,涉及到了初始的数据数量、初始的金额以及根据系统要求对数据进行的整理行为的进行情况。这种细致的工作需要由专业负责的人员进行,完成这项艰巨工作需要进行严密的计划、合理的组织以及科学的工作方式。项目的质量管理的实现需要对多个方面进行协调管理,企业的质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项目质量管理造成影响,这两种项目管理既相互联系又有着很大的差异。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项目,而企业的质量管理对象则是企业。项目质量管理的实现必须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制定项目的质量计划,完善项目质量保证书等。质量管理规范是企业进行质量管理必须要制定的文件。要实现这两种质量管理必须要确保质量管理行为等落实。好的企业质量管理能使该企业的项目质量管理做得更好,而优秀的项目质量管理能促进企业质量管理的实现。

5结语

项目质量管理和企业的质量管理存在着密切联系,它们既有区别,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坚持对企业进行科学的质量管理,用优质的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促进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有效的项目质量管理,做到管理创新,共同进步,不断推向企业的质量管理和项目质量管理向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安俊,杜宏.复杂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方法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2(12).

[2]于丹.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方法[J].网络与信息,2012(09).

管理质量范文篇2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病案质量管理;质量监控

病案是以文字形式记录患者疾病的症状、体征和医师诊断、治疗、护理的医护文书,它不仅在医疗、科研、教学、医院管理和医疗统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健康保险、伤残鉴定、医疗过失责任的追究等民、刑事诉讼中也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全面提高病案质量是规避风险,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保障医院的合法权益,更好的体现医疗质量,完善医院管理,提升医院形象的重要举措。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组织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概括起来就是指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组织重视并落实的管理活动。(1)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是组织内各方面、各部门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质量,质量人人有责。(2)全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整个过程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环节所组成的,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都对最终质量的形成有或轻或重的影响,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必须树立以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把影响质量的所有环节和因素都控制起来。(3)全组织重视的质量管理。组织各管理层次都应该承担并明确各自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质量职能,形成“以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上层管理者侧重质量决策,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政策和质量计划,协助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层管理者侧重贯彻落实上层管理者的质量决策,并对基层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的管理,基层管理者则要求每个职工要严格地按标准进行,并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合理化建议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二、病案的全面质量管理

我们可以把为病人提供诊疗服务的医院看作是为社会输出健康人的企业,则它也有一个质量链,医院的主要客户是病号,产品是出院的健康人。而作为疾病诊断、治疗过程的载体、病人病情演变和转归过程的真实记录的病案,则是质量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病案从开始形成到入库、归档、调阅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的一个连续流动的过程,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强化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影响病案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以达到病案质量管理的经常化、标准化、科学化。

1.病案质量的“全员管理”。病案是病人在医院诊断、治疗全过程的原始记录,包含有首页病程记录、检查与检验结果、医嘱、手术、护理记录等,主要从参与病案信息形成的医疗、医技、护理人员和病案信息管理人员加强病案教育和培训,重点培养病案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履行职责。一方面,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树立全员病案标准意识,使病案书写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从法律角度认识病案,在病案的书写过程中注入法律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加强对病案信息科员工素质的强化定位和培训,实行责任管理,促使各级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确保病案质量。最终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病案质量保证体系。

2.病案质量的“全过程管理”。从病人初诊开始,至病人入院、诊疗、出院以及各种原始病案资料的建立、收集、整理、归档、供应以及病案的保存与销毁,形成了病案管理的全过程。只有作为上一个环节供应者,为下一个环节的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保证病案信息科室用高质量的产品来为病案使用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树立并不断强化病案形成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意识,对病案的内容、填写标准、排列顺序及贮存、保管、使用等病案形成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及环节之间的“接口”的质量进行全程的管理,将质量控制方式从传统的终末质控转移到环节质控上来,变“事后把关”为“事中把关”,力争把病案中的差错及缺陷消灭在萌芽中。

3.病案质量的“全医院管理”。成立以业务院长领导的病案管理委员会,围绕质量管理目标,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制订质量控制措施,推行病案的全面质量管理;成立以病案信息科主任为组长的质量管理工作小组,负责贯彻落实质量方针,制定病案质量管理制度如电子病历质量管理与奖惩规定、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等,定期组织病案质量控制专家对病案的检查评比,划分病案质量等级,组织病案质量展览,开展病案质量教育和培训,提高病案管理的群体质量意识;成立以相关科室主任为组长的科室质控小组,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开展QC小组活动,进行病案质量的自查、分析、评价、改进。最终形成以医务科为中心,病案信息科为纽带,各相关临床科室为基点的病案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持续改进.循环反复,为病案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蔡金伟 单位: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网络中心

参考文献:

[1]洪生伟.质量管理(第六版)[M].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5).

管理质量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眼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有23名女性患者和17名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在6~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78±3.74)岁;对照组有22名女性患者和18名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在9~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97±3.31)岁。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资料和年龄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1.2方法。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管理,对护士人员展开基础的倒班安排,增强人员的认识程度,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在此基础上,给予实验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先成立眼科护理技术质量小组,将护士长作为小组组长,其他成员为护士[2]。护士长负责对日常工作活动内容进行安排,同时促进小组成员积极地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并制定一定的工作目标,将工作责任制进行落实,保证提高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其临床经验的丰富程度,同时要能够根据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对工作目标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将小组中的工作责任进行具体明确,从不同的眼科护理技术进行入手,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同时促进护理新技术评审制定的增强。对护理人员展开定期小组会议,使人员将实际护理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汇报,将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督促人员在工作开展中加强注意程度,从而保证工作的开展有效性。同时,护理人员要注意在患者检查结束后,对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的注意事项进行叮嘱,并将下次需要复查的日子进行告知,保证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实验涉及到的数据统计和计算工作均由SPSS19.0软件完成,本文涉及到的计数资料率用(%)表示,并应用卡方检验法检验。且P<0.05,存在差异性,认为此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50%,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且P<0.05,认为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3结论

随着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自身的生活水平提出了更多要求的同时,也对自身的身体健康了更多的关注,需要其对应的服务水平能够更好[3]。在进行眼科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受到其操作精细度要求较高的影响,操作过程中所对应的风险也就更高,一旦不能加强注意程度,就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对患者的经济造成不良损失[4-5]。因此,需要促进临床眼科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对患者的自身利益进行维护。本研究主要以在本院眼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为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给予实验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实验结果为,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50%,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且P<0.05,认为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价值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在进行眼科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将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进行应用,其对应的应用效果相对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小英.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8):245+247.

[2]康彦霞.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价值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5):132.

[3]涂萍萍.持续质量改进在眼科护理技术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9):237.

[4]魏静.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7):181-183.

管理质量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该院手外科治疗的患者共170例为研究对象。将符合标准的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女性44例,男性41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6.0±2.07)岁;观察组患者女性43例,男性42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8.0±3.5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大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2.1成立无缝隙护理管理工作组统计手外科所有护理人员的年龄、家庭情况、工作年限、职称等级等,测评所有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技能、对科室患者病历了解程度等,根据以上内容并结合护理人员自身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组,每小组最少由5名护理人员组成,选举1名组长,1名副组长,1名主要责任人,其余则为组员,将整个护理工作划分为几部分或几类,每部分工作都要具体到个人,将工作内容与职责范畴量化,注重护理缝隙,制定责任负责表格,明确每位护理人员应承担的责任。主要责任人要对患者进行全程陪同,包括入院后对医院环境、制度的熟悉,每次检查、初次用药或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的内容介绍、正确用药方法与注意事项以及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宣讲等;组长与副组长对该组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所用到的仪器设备做到心中有数,记录该组组员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避免出现不良事件,在每次晨会中对前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与点评,并对当日工作提出要求;组内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严格要求自己,每项护理工作都要力求做到最好。1.2.2合理排班优化护理管理模式优化排班制度,制定人性化的排班制度,保证护理人员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以确保小组工作正常优质进行为最低标准,将医护人员的调班需求考虑在内。由组长和副组长按照该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年限等制定排班表并提前1周进行公示,每班次人员应进行老、中、青搭配,在护理需求高峰时间、薄弱时间段以及夜班班次中则按需求适当调整护理人员的配置比例[3]。当护理人员有调班需求时,应至少提前3d提出报告,以便及时进行班次调整,避免出现岗位空缺、值班人数不足的现象,尤其注意交班时间段患者的护理情况,做好交接班记录,以便日后需要。1.2.3完善无缝隙护理管理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无缝隙护理管理体系,医院设置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无缝隙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①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定期举行最新护理知识讲座,注重护理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更新护理知识与技能;②制定与护理人员工作完成情况挂钩的奖惩制度,通过调查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评价以及每次培训的考核成绩等对医护人员进行综合评分,同时进行组间评比,对评分高的护理人员或小组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以带动其他护理人员的积极性;③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对无缝隙护理管理体系提出意见与要求,对这些意见与要求进行总结分析,从而使无缝隙护理管理发展为一个更加科学、个性化、系统性的护理体系。1.3指标评价。研究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的满意程度调查,满意程度评价标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100.00%。1.4统计方法。分析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总满意度,对照组总满意度为69.41%,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2.94%,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常规护理模式虽然能够满足患者对护理的基础要求,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并且对护理工作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因此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无疑是护理工作在发展上面临的重大考验。为了满足患者对护理的需求,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护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本着“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而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则是在坚守此原则的基础上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化的服务[4-6]。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无缝隙护理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此种护理模式是将护理工作细节化,将常规护理中存在的所有护理缝隙与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一一列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该院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模式,成立无缝隙优质护理小组,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关系清晰,不仅做到对患者的连续性动态观察与完整性护理,而且提升了每位医护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团结意识[7-8];优化排班制度,一方面能够保证护理过程的完整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医护人员的休息时间,使他们以更充沛的体力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从医院整体发展的层面上看,将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工作作为发展重点之一,完善护理体系、优化排班制度、培养护理人才不仅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也是对所有医护工作者负责,更是为了使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该文为分析探讨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对手外科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效果,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于该院手外科治疗的患者共17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模式,研究结束时,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69.41%,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2.94%,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显著提升了手外科的整体护理管理水平,有效避免了患者治疗缝隙中出现的问题,明显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凌朝灵.无缝隙护理策略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17):191-192.

[2]李琳.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5(20):154-156.

[3]王小婷.无缝隙护理管理在门诊采血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包头医学,2015(1):64,57.

[4]杨柳,吴蓓茸,周建秋.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对手外科护理质量的提升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61-62,85.

[5]胡红霞.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对手外科护理质量的提升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37-238.

[6]闫莉,王书芹,闫新凤.人性化护理管理在手外科患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7,31(1):130-131.

[7]李晓芳.显微手外科护理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医药科学,2013(12):133-134.

管理质量范文篇5

工程质量形成于施工项目,每个施工项目质量的总和代表公司着整体质量水平。优质工程是公司市场竞争取胜的法宝,也是公司形象的金字招牌,劣质工程损害公司形象,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质工程的正面效应与劣质工程的负面影响并不是一比一的对等关系,对公司信誉的影响可以说是“十誉不足,毁一有余”。公司为维护自身的形象,必须重视抓好所有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高公司的整体质量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抓项目质量管理,必须选好项目经理、配好项目班子。项目经理是企业在项目上的全权人,是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和质量形成过程的总指挥,除应有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外,还应要求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真正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抓好质量管理、创建名牌工程、为企业形象“贴金”、而不是抹黑的质量责任意识。项目班子(包括项目经理)由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是履行质量职能的骨干力量,又是执行质量计划实行全过程控制的实际工作者,选配项目班子要注重总体功能。

二、抓项目质量必须注重质量保证体系覆盖工程施工的全过程

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要覆盖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并有效运行,关键也在公司和项目部两个层次。公司要注重提高各级一把手的质量意识,发挥总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的重要作用,建立以经理为第一责任、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各级质量、技术管理部门实施的监管体系,培养一批内审和管理、监督专家队伍。经常通过监督检查、内审和管理评审等手段,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其所有质量活动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和改进措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作为项目部层次的质量管理层,项目经理要在对公司质量方针目标提供保证的同时,还要依据合同对业主提供保证。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技术负责人为主、专职质量检查员、技术员、班组长及其兼职质量检查员组成的质量管理体系、控制网络,对施工现场的质量职能进行合理分配,健全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的执行机制。在施工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三检制”和隐蔽验收制度,每个分部、分项工程都严格按照国家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质量评定。使施工现场事事、处处、时时、人人都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规程办事,确保质量体系覆盖从工程开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保证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

三、抓项目质量必须实行目标管理和质量预控

质量目标既要满足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要求,又要满足公司质量计划的要求。比如有的工程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质量等级为优良,而公司为满足市场需要确定其为创局、部级优质工程或创“部级大奖"工程,那么该工程的最终质量目标就应定在局、部优质工程或“部级大奖”工程上,按照这个质量目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设计。首先按照“分项保分部、分部保单位工程”的原则,把质量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定出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然后针对每个分项工程的技术要求和施工的难易程度,结合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确定质量管理和监控重点。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写出详细的书面交底和质量保证措施,召集施工主要负责人及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和参加施工的所有人员进行交底,做到人人目标明确、职责清楚。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施工经验不足的分项工程,还应事先对人员进行培训。对质量控制的难点,组织群众性的TQC小组活动进行攻关。在施工管理中还要坚持“典型施工引路”,即在各分项工程全面施工前,首先组织技术熟练的操作工人进行典型施工,典型施工后及时总结,确认能达到质量目标和规范设计要求时,组织施工班组全体人员进行现场观摩,使各施工班组有直观的质量标准,进一步向班组做较深层次的技术交底,从而达到质量预控,少走弯路,一次成优。

四、抓项目质量必须安排好交叉作业,注重细部处理和成品保护

在施工中,往往是多工种、全方位交叉作业,管理难度大。俗话说“优不优看细部”,就说明细部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对实现项目总质量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细部处理”,是一种习惯说法,它包含两层意思:“细部”一般是指大面积施工以外的细小部位、各分项工程接合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的交接处。例如预埋铁件、预留孔、面层等部位的质量,在规范和标准中难以用定量的方法进行描述。但这些部位都是影响观感质量的重要部位,体现施工管理水平和操作技术的关键部位,这些细部做好就能够对整个工程质量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处理”二字说明了这些部位一般设计无规定、或规范要求不太明确,要靠现场施工管理者、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进行恰当的处置。在这一阶段,除各分项工程要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外,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合理安排交叉作业,抓好细部处理和成品保护上。合理安排交叉作业,一是要合理安排工序,解决好各分项工程施工的先后顺序,不影响施工质量;二是要合理安排时间和空间,保证各分项工程必要的技术问歇;三是要合理安排人力以保证工期。

管理质量范文篇6

关键词:卷烟生产;质量管理;不足与策略

随着卷烟生产加工工艺研究的持续深入,卷烟企业更重视满足生产质量要求,为促使卷烟企业将产量主导型发展方式转变为质量导向型发展方式,推动卷烟生产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必须加强卷烟生产质量管理,这对卷烟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卷烟生产质量管理的不足之处

首先,卷烟企业的部分生产工人的态度不端正,质量意识较弱,降低卷烟生产质量管理的执行力,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更是卷烟生产质量管理的重要问题。其次,在卷烟生产现场,因生产工人的卫生和其他环境因素影响卷烟生产质量,污染卷烟产品。在生产卷烟的过程中因质量管控不到位,可能发生使用清洁剂、添加剂等与卷烟生产质量要求不符的现象,污染卷烟的生产原料和半成品等。并且外来人员进入卷烟生产车间也会对卷烟质量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第三,卷烟质检人员在生产现场对卷烟生产质量的检查力度不足,忽视现场自我检测,并且检测手段比较单一,偏向于主观判断,阻碍卷烟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卷烟生产质量管理的策略建议

(一)明确态度,树立质量意识。态度决定质量,加强卷烟生产质量管理的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卷烟生产质量也取决于生产工人的工作质量。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大力宣传卷烟生产质量的精神和要求,开展针对性的质量知识教育与培训工作,营造全员重视卷烟生产质量的氛围,用高标准、严要求指导工人提高质量意识。[1]与此同时,对卷烟生产工人提出严格要求,明确操作行为规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卷烟生产质量管理过程,夯实提高卷烟生产质量的基础;落实识别卷烟质量风险的工作,控制卷烟生产环节的质量风险,最大限度降低发生卷烟生产质量风险的几率;督促工人和各个部门合力执行卷烟生产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人的质量技能培训。例如针对卷烟生产车间的员工,应组织高级技师开展质量缺陷易发点、设备保养关键点等的培训,尤其是对于新进生产车间的工人,要安排维修工人定期对其进行实际操作培训,提供指导,打牢新进工人快速上岗的质量意识和技能基础。(二)优化环境,提供质量保障。卷烟生产车间必须远离污染源,保证原料烟叶和烟用辅料、半成品、成品等不会因外界环境污染而出现质量不达标的问题,进入生产车间的人员则要按规定着装,确保车间整洁;在卷烟生产过程中,严格要求操作人员的着装,必须规范佩戴作业手套,尽可能减少对所接触的卷烟生产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污染;非车间管理人员和非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车间核心区域,严格管控卷烟生产车间内对清洁剂、油类等的使用,避免因泄露引发污染问题;平时要做好车间清洁工作,及时分类处理垃圾,保证环境整洁,各个生产车间和库房也要有良好排风系统、排水系统、除尘系统和空气净化系统,保证它们在卷烟生产期间正常运转,保障落实质量管理工作。当然,卷烟生产车间的设计要满足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和监测设备等对环境的要求,不仅要控制震动、粉尘和噪音等,还要在有温湿度要求的生产场所配齐检测仪器,并且有效管理温湿度检测仪器;各检测设备与监测设备四周不得摆放影响其灵敏度与准确性的物品,远离粉尘和震动,保证设备有序运行,保证卷烟质量检测数据真实可靠;在卷烟生产车间增设超标报警功能,优化综合测试台的分析界面,针对标准偏差、绝对偏差等理解难度较大的物理指标实施不合格报红显示,方便操作人员及时掌握指标情况,确认是否达到质量标准;注意张贴一些必要的警示语,即在卷烟生产质量的关键管控节点张贴标语,警示工人规范操作,提醒相关人员定期检查卷烟生产质量。(三)加强自检,提高卷烟质量。卷烟生产工艺质量检测人员是把控卷烟生产质量的关键,要求质检人员必须满足质量要求,拥有专业的工艺质量知识和职业资格等级,明确自身岗位职责,熟悉工作标准,掌握工作流程,遇到问题时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能及时和相关人员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卷烟产品质量。在卷烟生产质量管理中,质检人员严格遵守最新的生产工艺规范,记录工艺规范的更新与作废等,实时检查现场生产工艺的规范性,确保卷烟生产和工艺规范牌号质检的一致性;关注现场生产环境的温湿度与异味,避免有异味或温湿度不达标影响卷烟吸味,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全方位提高卷烟质量。另外,质检人员要重视检验卷烟的物理指标。在结合人工检测和设备检测时,如果质检人员的主观判断占据主要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消除人为影响因素。[2]例如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锻炼,持续提高质量检测业务水平,制定完善的、详细的、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卷烟生产工艺标准,提高职业操守,促使现场卷烟质量检测更规范、更公平。在使用仪器检测时要注意查看其校验记录,确保仪器可靠,同时熟练操作仪器,遵守操作规程,妥善保存卷烟生产工艺质量检验结果,方便以后查阅。

三、结语

最近几年,卷烟企业在管理方面取得显著的改革成效,生产质量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企业务必要正视卷烟生产质量管理的不足之处,明确质量管理态度,树立质量意识,同时优化卷烟生产环境,提供质量管理保障,通过加强工艺自检全面提高卷烟质量,推动卷烟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储燕.浅议提高卷烟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6(04):5.

管理质量范文篇7

“争一流的质量、创一流的品牌”是我厂快速创业的武器,是我厂不断发展壮大,做大做强的法宝,是我厂成为中国最大的钢球生产专业公司,领航中国钢球行业的中流砥柱!

“争一流的质量、创一流的品牌”是我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唯一抉择。以名牌产品的经济实力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是当代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名牌产品不仅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实力。

创一流的品牌,首先必须争一流的质量,只要创造高品质、高市场占有率、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才能使我们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实现质量兴厂的百年大计。

我厂提出的质量方针是:预防为主持续改进,一流品牌奉献社会,优质服务承诺顾客

我厂提出的质量目标是:用零缺陷的理念提高质量,以高精尖的产品满足客户,引领中国滚动体发展,2008年成为“世界三强”。

并在全公司范围内贯彻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以顾客满意为关注焦点,不断的持续改进,防错在前,降低不良质量成本。

我是力星集团的一名员工,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弘扬“五四”精神,激发工作热情,积极发挥先锋突击作用,积极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认真贯彻落实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投身到企业“争一流质量、创一流品牌”工作实践中去!投身到加强质量管理、发展企业生产火热的战斗中去!

思想上要时刻绷紧质量管理这根弦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的前途,产品质量是衡量一个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企业技术经济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企业素质的重要标志!

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企业管理的纲!我们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思想,要时时刻刻绷紧质量管理这根弦,要把质量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在车间生产的全过程中,在生产的每个环节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切切实实地贯彻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以顾客满意为关注焦点,不断持续改进,防错在前,降低不良质量成本。

业务上要学习掌握质量管理知识

要搞好质量管理,首先要学习掌握质量管理知识。要懂得质量管理是全面的、是全员的、是全过程的管理。只要是企业的一员,责无旁贷就是质量管理的一个尖兵,就要承担起质量管理的重任。我不但要以身作则抓好质量管理,而且要发动车间的全员抓紧质量管理。我要学会掌握运用质量管理的知识和工具。要学会运用排列图法,对产品质量进行定时的统计、分析,对产品的质量情况实行即时监控,;在出现质量缺陷时,要掌握运用因果分析法,从影响质量的“人、机、料、法、环”等五个因素分析,从中找出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对策,采取措施,从而为实现零缺陷作出更大的努力!

行动上要时刻把牢质量管理关

管理质量范文篇8

1.1相关质量管理文件

针对中药房中药制定《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这一规范性的质量管理文件对中药生产制造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颁布机构是国家药品监督局,是确保中药安全质量的有效管理措施。根据管理文件的相关条例能够清晰的了解中药在生产阶段的各项标准指标等一系列规范性内容,严格规定了各项中药配制剂量,提高了中药安全性,对中医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

1.2具体要求

近些年,由于各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突出,国家相关部门针对食品药品安全质量问题制定了相关的措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次专门拟定了重要管理方案,为确保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提供准则。在实际中药生产过程中,对药材前期处理操作时,需要严格执行监督管理措施,杜绝出现虚假药材、规范操作等方面的问题,在使用阶段要发挥中药的实际效果,为规范化生产提供合理化依据。

2中药房中药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采购渠道不规范

在进行药材采购过程中,会出现供货方资质证明不齐全、不合格等现象。在采购进来的中药药材中,很多供货方没有《药品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导致中药的预处理过程出现较多不合格的药材[2]。药材采购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范化标准执行采购任务,对供货方是否具有合法资质不了解,致使出现很多资质证明国企或未加印供货单位的公章的供货方。

2.2炮制质量不达标

一些医院在中药炮制处理上不合格,炮制方法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例如,进行炮制处理的药材,制成饮片后出现形态不一、厚度不同的情况,药品质量粗糙,饮片中杂质成分含量较高;还有一些饮片因炮制处理不当,失去其因有的色泽;进行炮制的工作人员没有掌握熟练且专业的炮制方法,导致药品质量不合格,这对临床治疗产生严重的影响。

2.3中药房养护能力低

中药房在对中药进行储藏、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因气候条件而出现霉变、虫蛀的情况,在药品保管过程中,要选择空气流通、干燥的地方。中药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制定有效的养护方案,避免因养护不当而使得药品整体质量下降。因此,药房工作人员需每天对贮藏药品进行检查,对过期的药品进行及时的清除及销毁。中药养护人员在养护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操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责任心,才能发挥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

3中药房中药质量管理的对策

3.1采购渠道

要确保中药在临床方面的治疗效果,就必须严格把关药品采购渠道,选择正规、有资质证明的供货商,才能保证药品安全质量。医院要对药品采购流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杜绝一切没有经过正常渠道的药品进入医院,中药饮片的引进必须保证供货商的合法性,从而保证药品质量[3]。医院需要对中药房制度严格的药品管理制度,对各类药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从药品采购、进货渠道、药品管理等方面提高中药质量,对供货商的资质证明进行有效的鉴定,确保采购渠道正规稳定。

3.2药品品种选择

中药房药品选择上一定要严格控制,并保证药品的质量。在选择过程中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进行,避免不同种类的药品出现混淆、错放等现象。一旦药品种类混淆或错放,在进行中药搭配时,会导致不同类型的药品之间产生毒性,对病患造成严重的生命威胁。中药品种分配分为正品和习正品,在药品制成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品种。因此,中药房工作人员对中药材要进行严格的检验,避免出现假药。

3.3药材调配

对药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是中药房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药材配置必须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药材的剂量,并按照医生处方进行划价、调配、复核、发药等操作流程。在中药中存在很多同名异物、一药多名的情况,在药材调配时较为复杂,这需要药品调配人员在工作中要认真仔细,把质量放在首位。如,金钱草的原植物主要有5科6种,在治疗胆结石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名称相似性较高,医生在开处方时易写错,在调配阶段就需要进行详细地审方。对一些药材的专用术语要掌握熟练,避免调配过程中出现差错。

3.4质量检验

对中药进行严格地质量检验是保证中药质量的有效手段,医院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当药材入库时,需以采购发票为依据,并对药材的入库日期、品种、规格、数量等做好详细的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有效落实每一项质量检验工作。要特别注重对药品真伪的检验工作,避免假药出现带来的影响,当一切检验流程符合质量标准才能入库备用。

3.5贮藏保管

对药品进行贮藏和保管是确保中药质量和药品使用期限的一项措施,中药贮藏要考虑环境条件方面的问题,避免在潮湿、阴暗、空气不流通地方贮藏或保管药品,还需注意因虫蛀、霉变等情况造成的影响,定期对药品进行养护处理,避免因这些不良影响导致药品质量和疗效出现问题[4]。现今,大多数药物饮片采取塑料袋进行包装,但是在药品运输过程中,因气候环境的影响导致药品霉变的现象突出,这需要对运输车辆和贮藏室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有效的控制,根据各类中药的不用特性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3.6定期清库

药品入库后,需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检查,这样既能及时发现药物问题,还能为中药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协助。对药材进行定期检查、检测及处理,确保药材的疗效和质量。针对不同中药特性,清除、摧毁过期和失去疗效的药材,检查工作要落实到位,制定有效且规范的检查工作流程表,合理分配检查工作时间,确保药品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4结语

管理质量范文篇9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质量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生存、发展的更大压力和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企业的强大已经不能再以其自身的优秀来衡量。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过多年的转制和改革的过程中,供应商的管理已犹如水桶效应,构成了企业供应链中比较薄弱的一环,甚至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制约了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本文将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特点探讨国内供应商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意义

1.1战略合作互利双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了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市场变化不确定性的快速增加,使得企业必须面对一个无法预测且瞬息万变的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从毛坯生产、零件加工、装配、包装、运输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具有企业自己承担的组织机构,已经无法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对供应链的管理视同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着力培养和开发供应商。一种由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的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希望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双方彼此结成利益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共同强大。

1.2稳定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及通过对供应商的技术沟通和协作,才能使其供货质量满足要求并保持长期稳定。实施供应商管理,不仅是提高产品整体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更能够促进供应商整体技术和质量保证能力的提高。尤其在新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如果能够选择技术实力雄厚的供应商介入,共同研究设计所采用的新材料,新产品,并共同参与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控制,那么还能够得到更高质量的产品,大大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1.3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大多企业采购完全依据产品订单进行,因此生产进度主要根据交货期采用倒推式排产法确定,严重压缩了采购周期,给及时准确地保证供应增加了难度。如果在日常工作中能与主要供应商及时沟通信息,能够实现信息对称,那么供应商就能够能根据企业的生产紧急程度,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缩短响应时间,为企业缓解供应紧张局势,为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2供应商选择

在供应商管理的的诸多环节中,供应商选择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环。粗放型的供应商管理大多有三条原则:一看供应商能不能生产企业需要的产品;二看供应商是否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三是比较产品价格。而且一般来讲,价格更多的会成为是否能成为合格供方的决定性因素。鉴于在供应商选择上的种种不良现象和弊端,供应商的选择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a.具备国家法律规及行业要求的相应资质、信誉高、资金实力雄厚;b.具有持续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及履约能力;c.所提供的产品质量可靠,能够满足顾客要求;d.产品性价比合理;e.能提供较好的售后服务。按照以上原则初步选择供应商后,对供应商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交货期、过程保证手段等甚至包括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进行调查,就其是否可能成为公司的供应商做出基本评价。

3进货产品的质量控制

对供方产品实施进货检验共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产品在供应商生产现场进行检验。主要是对制造过程的人员、装备、材料、工艺方法,现场环境以及检验手段等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对供应商产品的生产过程的加以控制。此种方式的检验主要适合于下列情况:a.因影响产品质量的特性不能进行分解检查的;b.进货检验不具备检验手段的;c.对最终产品质量影响较大的关键产品;d.唯一供方且保证手段不强的;第二种方式是在供方提供的产品进入公司后,对产品实施检验。该种方式是进货检验的最常用也最普遍的方式。无论是哪种检验方式,都要根据产品特点和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供应商的保证能力而定,既要考虑检验的便捷性又要考虑检验的经济性,更要考虑对产品质量的可控性。

4供应商的动态管理

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的供方,只能说明供应商有能力制造出满足要求的产品,但是,质量控制过程是波动的,一旦质量保证能力下降,就应当对合格供应商进行调整。对合格供应商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4.1编制采购规范。编制采购规范,对产品的质量特性及影响质量的关键过程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包括进货检验、生产过程的控制、检验装置的配置,不合格的控制,文件与记录的管理,样品的试制以及外包管理等。将产品的技术要求与管理体系的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对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通用要求,以便指导供应商更有效地理解组织的要求,进一步促进产品质量和管理质量的提高。

4.2重要供应商管理。针对供应商数量较多的情况,应针对供应商的类别不同实施分级管理,以抓住主要供应商,提高管理效率。不论供应商能力的大小,不管采购产品的重要与否都采用同一模式的管理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既浪费了管理成本又不能发挥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有可能出现“捡了芝麻丢西瓜”的结果。通常的做法是按照采购产品重要程度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实现过程中,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增强采购柔性满足生产需求来说至关重要。

4.3供应商业绩评价。为对关键供应商进行及时准确绩效评价并提升重要供应商的管理水平,以形成企业的战略供应商,企业应对关键重要产品的供应商实施年度绩效考核。企业每年组织对供方进行业绩评价。评价内容至少包括:年度供货的合格率=检验合格批数/进货总批数;交货准时率=准时交货批数/交货总批数;售后服务质量,供货的价格等情况。最终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确定是否继续采购或保持合格供方资格。

5供应商的激励与考核

对供应商的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对供应商的激励与考核是非常重要的。

5.1激励上采取如下方面的措施

5.1.1优先付款权。每月付款时,A级供应商的付款额度占所有付款总额的50%,B级供应商的付款额度占所有付款总额的30%,C级供应商的付款额度占所有付款总额的20%。A级供应商每两个月有一次绝对优先付款权;B级供应商每三个月有一次绝对优先付款权;C级供应商不享受绝对优先付款权。

5.1.2采购份额优先权。各级供应商具有同等的竞标机会,但在同质同价的情况下,A、B、C各级供应商具有依次的优先中标权。

5.1.3技术支持。公司对A级供应商实施技术扶持,协助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培训。从中选择战略合作伙伴。

5.1.4优秀供应商评选。每年组织一次优秀供应商评选活动,从A级供应商中选出数家供应商,作为本年度优秀供应商,享有本年度独家供应权。每年召开一次供方经贸洽谈会,对优秀供应商给予表彰,颁发证书,签订本年度独家供应协议。

5.2对合格供应商的合作业绩实行考核机制。

5.2.1年内在质量、价格和交货期方面出现三次违约行为,取消一切优惠政策和待遇,降低合格等级。

管理质量范文篇10

随着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和审计的影响不断扩大,审计质量越来越成为影响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受到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从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结论落实、情况报送、信息传递等一系列环节无不与审计质量息息相关。提高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好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本文着重从揭露问题、成果利用、审计管理等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审计质量。

一、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

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打假治乱,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国务院领导要求审计要成为"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从这个意义上讲揭露和查处问题是审计的立足之本,是审计的第一要务。查不出重大问题,审计质量就无从谈起,特别是有问题查不出,按审计长的说法,那就是审计人员的失职,是犯罪。当前,我国财经领域里的许多管理还不够规范,弄虚作假、挤占挪用、贪污腐败等各种不真实、不合法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一些方面甚至还很严重。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严肃查处经济领域里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仍然是审计工作第一位的职责,是审计的第一要务。具体来讲,要把好三关:

(一)把好审前调查关,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现在的审计项目往往是一个行业、一个集团、一个项目、一类资金,点多面广,情况十分复杂,如果不搞审前调查就仓促上阵,审计就会打败仗。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更要花足够长的时间搞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被审单位的总体情况、业务流程,掌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定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二)把好审计实施关,善于跳出方案查问题。在审计过程中,按照方案实施审计是一个基本要求,但一味死扣方案却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每个被审单位的情况千差万别,在具体实施审计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些情况上级审计方案没有涉及,审前调查中也不可能全都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要随机应变调整工作思路和审计重点,不能一味地按审计方案办。另一方面,审计实施中涉及面很宽,所发现的重要情况有可能不是被审单位的,这时就需要我们利用审计专项调查的手段,查清问题,及时上报,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把好延伸审计关,善于跳出行业搞审计。随着各种经济监督的经常化,一方面违纪违规问题正在逐步减少,另一方面违纪违规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上下串通、内外勾结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日益增多。如何将这些问题一追到底,查深查透,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搞好延伸审计。

二、抓好审计成果的利用,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成果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有些审计项目开展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却效果平平,除了计划不当和工作不深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取得的审计成果分析和利用不够,体现不出审计的价值。就象"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因此,成果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项目的成败优劣。提高审计成果利用水平,应抓好三个环节:

(一)抓好成果的综合分析,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综合分析是指在查实问题后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看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客观情况,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是否从体制、机制上和制定、修改、完善法规的高度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如果只揭露处理问题,不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就没有实现审计的高层次。提高综合分析水平,应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要从大量的数据资料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映出问题最核心的、最本质的东西。二是提高分析研究的综合性。一篇分析材料能否引起重视,发挥作用,很重要的是看反映问题的普遍性和倾向性。三是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审计揭露和反映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整改,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完善制度和法规,堵塞漏洞,标本兼治。因此,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提出建议,站的层次更高,不能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建议还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泛泛而论,为建议而建议。

(二)抓好成果的利用,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过去,审计报告、审计信息一般只对上级报送,审计成果的利用率不高,一方面大量的审计信息和成果被闲置,得不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需要掌握审计情况的部门又得不到这些信息,形成浪费和重复检查。要抓好审计成果的利用,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做好审计成果的上报工作,重点是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署对审计报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把审计报告由原来审计机关的内部文书重新定位为审计结果的最终载体,并相应取消了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在体现审计成果,履行审计职责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二是向其他管理部门、监督部门通报审计成果,如向财政、税务、发改委、国资委等部门通报审计情况,促进监督管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重复监督,更重要的是,这些部门有制定法规的职能,他们根据审计信息,修改制定完善有关法规,能更好地利用审计成果,促进经济的规范。三是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向社会公布审计成果,大力引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是扩大审计影响、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的有效途径。

(三)抓好成果的实现,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规范、正本清源。提高审计质量,不仅在于审计查出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建议,还在于这些问题是不是得到了整改,建议是不是被采纳。简单地说,就是审计成果有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审计成果的作用,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审计结论落实情况。审计不仅仅是做给别人看的,更重要的是守土有责,确实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要坚持审计结论跟踪检查,实行结论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督促结论落实,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二是关注移交案件的查办情况。这几年各级审计机关向纪检、司法机关移交了大量案件,但据了解,很多案件由于种种原因被搁置下来,没有得到查处。因此,我们不能止步于案件移交,一要督促案件查办落实,必要时还要派出人员协助纪检、司法机关查办;二要重点揭露地方保护或司法腐败问题。三是关注制度法规的修改完善情况。审计从体制、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制度法规的修改完善,比查处几个问题意义更为深远,但难度也更大。有些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不是轻易就可以革除的,需要我们"坚持己见",制度没有修改、机制没有完善,就不要轻言放弃。

三、加强审计管理,促进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现代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管理与效益越来越重要,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所谓效益,简单地说,就是投入产出比。管理是为了提高效益。审计也要讲求审计效益。审计投入的是人力、财力,产出是维护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和促进国家财政资金有效使用。因此,审计管理十分重要,要通过加强审计管理来大力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在加强审计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审计管理整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审计质量和水平的瓶颈。如何加强审计管理,应先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大力整合审计资源。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方面要着力提高组织成员素质,另一方面是要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发挥现有成员的作用。我们经常强调要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这是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审计工作不可能坐等复合型人才的出现。因此,加强对人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优化组合,大力整合审计人力资源,更好地发挥现有人员的作用,以此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整合审计资源有两个层面。一是从审计机关来讲,要自觉地建立和完善统筹配置人力资源的良性机制,树立审计工作一盘棋思想,增强资源配置预见性和计划性。每年审计计划下达后,要对计划项目安排进行统筹分析,如年度审计任务的重点,完成某些项目大致需要多少人,需要什么样的人等等;具体实施审计时,再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去合理调配审计力量。二是从审计项目来讲,要根据项目要求选择最适合的审计人员,如试行项目负责人制度,打破行业界限挑选审计人员,组成最能满足项目审计需要的审计组;还要注意各专业人员的合理搭配,如审计与计算机人员的搭配等;在某些特别专业的领域,如工程概预算、造价审计等,为弥补审计专业的不足或人员力量的不足,还应采用聘请专家或社会审计力量的方式。

(二)加强审计成本管理,严格控制审计成本。审计监督也有成本,同样也存在成本管理的问题。但在大部分审计项目中,审计成本管理基本上是个空白。首先是审计成本意识非常淡薄,有些项目没有发现什么情况和问题,明明是半个月就可以完成的,非要拖上一个月甚至更长;审计经费花到哪儿算哪儿,却没有分析一下,花了这么多钱,审计的效果怎么样,钱花得值不值。如果一个审计项目投入多,产出少,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或者是计划不切实际,或者是审计检查不到位。因此,加强审计成本管理,应把握好两个环节。一是审计立项。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一个项目的投入远大于它的产出,那么这个项目就是不经济的,是不值得去做的。审计也是如此,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项目安排是否合理。二是审计实施。核心是要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审计对象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仅凭一次审计就把全部问题都查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在制定好审计方案的基础上,抓住主攻方向实施突破,切忌面面俱到。此外,还应关注审计人力成本。在审计资源的使用上,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一个项目投入的审计力量过多,出现窝工,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另一种是审计力量投入不足,该查出的重大问题查不出,审计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等于白投,也是另一种浪费。

(三)推广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审计的经验、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这些年来,许多审计人员在查处大案要案、加强综合分析等方面都摸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但没有进行归纳总结和上升到成为理论。另外由于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内部人员之间缺乏交流,先进的方法没能得到及时推广。就象沙海遗珠,缺一根线串起来,加工成美丽的珠链。如查办大案要案,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单位那个人又查出了什么大案,但到底是怎么查的,有什么技巧和方法,却都不了解。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我们把这些比较成熟的审计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推广,将对审计实践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我局审计人员还围绕AO在审计项目中应用的技术方法及审计技巧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讨论,认为基层审计机关面对被审计单位数量多、涉及行业面广、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现状,充分利用AO软件的基本功能特点,加强“审计分析”、“辅助工具”、“审计抽样”模块的运用,能有效弥补审计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不足的劣势,提高工作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特别是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审计疑点时,利用AO软件中审计分析的“排序表查看”、“分组表查看”、“图表查看”、“数值分析”等强大的分析工具,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帮助审计人员有效、准确地查找问题和对问题的定性。我局今年组织上报的3个AO应用实例,其中:《巧用AO数据采集分析关联功能,破解区级审计机关税收审计难题》实例,对基层审计机关在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情况下开展大数据量分析核查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关注经费支出重点,查出大案要案》实例,给审计人员执业经验与AO基本功能运用相结合、寻找有效的切入点、提高审计效果提供了一定的有益经验;《挖掘隐藏在企业改制下的黑洞》实例,在指导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灵活运用AO图表分析功能、发现企业改制中的疑点方面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加强审计方法的归纳、总结和交流,在审计实践中积极推广,使个人方法变成审计共同的财富,使单个的成功经验变成集体的巨大力量,可以大大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