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传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20:51:53

广告传播

广告传播范文篇1

该理论源自美国学者李维特(Levitt)。1983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市场的全球化》一文,提出了市场一体化策略。他认为,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日益使世界成为共同的市场,消费者几乎趋同的品味、需求、生活方式将超越民族、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如果广告商实施市场一体化策略,集中资源,大量生产某种产品,用同一广告策略、同一品牌名称,塑造同一产品形象,就可达到很好的广告效益。

李维特的理论虽然夸大了消费者品味、需求、生活方式的趋同性,忽视了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对一体化策略实施的阻碍,但如果能够准确地抓住不同文化的共性,并以这些文化共性作为产品的广告主题内容,实施一体化策略,的确能取得很好的广告效益。

不同文化之间确实存在共性,即普世的价值。比如:勤劳、勇敢、善良、爱、和平、健康、安全、环保等。把它们作为广告创作策划的诉求点,能很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赢取国际市场份额。如北京站二楼的中央检票厅“2008奔向北京”艺术穹顶以不同体育项目运动员英姿为主要表现元素、以五大洲不同地域风情、建筑文化为背景,体现出健康、运动、和平的人类共同的追求,由此获得第38届莫比广告奖户外媒体金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个荣获国际奖项的户外广告艺术作品。

但是,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一体化策略并非尽善尽美。首先,不是所有的广告都能找到与文化共性的结合点。其次,文化共性在不同的文化圏内,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果广告的跨文化传播错用了表现方式,将会导致文化抗阻。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全球化广告策略适用于专业化产品、高档耐用品、销售地区的文化环境大致类似的产品、目标消费者具有流劫性、不同地区的产品对本产品具有相同或相类似的要求等情况。”笔者认为这是有道理的。

二、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化策略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法规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或大或小地存在着差异,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不同参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化策略正是基于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包括尊重目标国文化差异,利用目标国的文化特色,利用母国的文化特色三个内容:

1.尊重目标国文化差异。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事实,特别是当母国与目标国在历史上有过剧烈冲突、或在现实语境中正在产生剧烈冲突时,广告中的文化元素一旦被错用时,即使不是故意的,也极有可能导致目标国受众对广告的文化误读,导致母国与目标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商业活动往往遭受沉重打击。

日本丰田汽车2003年在中国《汽车之友》杂志的“霸道”汽车平面广告的失败,对于广告的跨文化传播而言,具有典型意义。在这则广告中:“霸道”汽车霸道地驶过都市路面,一只石狮子垂首侧目,另一只石狮子则举起右爪,做敬礼状。两只石狮子之间,是“霸道,你不得不尊重”的广告语。该广告引发轩然大波,许多中国消费者强烈抗议。该广告传播的失败,就在于广告设计者无视“石狮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无视中日两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冲突及广告时的现实语境。“石狮子”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见证着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而2003年前后发生的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发生的事件,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事件,齐齐哈尔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伤人等负面事件,本就已经构成了中日之间的文化冲突的现实语境,此则丰田“霸道”汽车广告此时出现,必然使中国民众心生愤怒,并强烈抵制。

2.利用目标国的文化特色。即在充分了解和尊重目标国的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制作出体现当地文化差异的广告主题和传播方式,以获取当地消费者的好感和信任,从而赢得市场。

法国的萨奇兄弟广告公司“嘉士伯”广告时,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针对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色,把啤酒瓶摆成不同的样式,以拉近和目标国受众的心理距离,取得了很好的广告效果。比如,在尼泊尔,广告画面是瓶口顶住上框线的酒瓶,因为尼泊尔边境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澳大利亚,广告画面是一只瓶口朝下的酒瓶,因为澳大利亚人喝酒喜欢一饮而尽;在意大利,广告中的酒瓶左边垫着一个瓶盖,酒瓶呈倾斜状,因为比萨斜塔闻名世界;在列支敦士登,广告画面上仅有一个小小酒瓶,四周则是大面积的空白,因为列支敦士登是著名的袖珍国家。

3.利用母国的文化特色。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广告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越是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广告,往往容易激发国际公众的兴趣和认同。当然,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是,广告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应该是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不能与目标国的文化传统相冲突。

利用母国的文化特色进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对于拥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戏曲、文学等艺术,食文化、酒文化、休闲文化等,无不散发出独特的中华文化魅力,成为广告创意的丰富源泉,只要广告界能够本着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的态度,酌情运用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结合现代广告制作材料、技术和理念,定能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获得佳绩。如中国“信联轧钢”的形象广告成功运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特质,获得98瑞士蒙特勒国际广告节金奖。该广告应用平行剪辑的蒙太奇手法,将传统的兰州拉面过程和轧钢工艺有机的互相切换,配上简洁明了的广告语——“钢铁般的面条,还是面条般的钢铁?”表现出“信联轧钢”犹如拉面一样自如的诉求主题,从而征服了评委,赢得大奖。

差异化策略针对各国的文化环境,制作并实施不同特点的广告,能够克服市场进入的文化阻力,提高广告跨文化传播的效率。但它也有缺点,如造成了广告资源的分散,提高了广告制作和实施的成本(相对而言,利用母国的文化特色所进行的差异化策略,对于广告成本的提高较少)。

三、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全球本土化策略

正因为单纯的一体化策略和差异化策略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出现了两者相结合,取长补短的新的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全球本土化策略。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先经广告总部集中提出广告传播的指导性意见和原则,确定大体一致的广告主题和广告的基本模式,然后下达给各市场国分部,由各市场国分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别设计、制作、执行和实施。”一些跨国公司的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口号尽管五彩纷呈,却始终贯穿着“青春活力、尽情、尽欢、尽畅”的“世界性主题”。该“世界性主题”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文化特点来量身定做,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可口可乐公司曾经在春节期间向台湾投放了一则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广告:红瓦红墙的闽南式建筑,身着中国蓝色小长衫的胖男孩,从电车上跳下的归乡游子,红色巨幅上巨大的“福”字,春联,满桌的中国菜肴,在杯中泛起晶莹泡沫的可乐,亲朋好友同饮可乐的开怀。画面既弥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乡情、家庭观念,又融入了可口可乐的“世界性主题”。

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不可避免地遭遇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因此正确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应该从目标国文化和母国文化出发,以此为指导采取合适的策略,以求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聂艳梅:广告公司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地位和对策[J].广告研究,2001,(1)

广告传播范文篇2

幽默广告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能促进广告信息的传播。

1.幽默广告符合当代人的心理需要。当今时代的设计,已摆脱传统单一思维的束缚向多元化的沟通发展,并唤起受众的参与和介入,其新颖而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体现了当代设计求新、求异、求奇的设计理念,是变化的、富于人性的设计风格。幽默广告反映出当今时代的设计特征,其最大的特点是娱乐性,与当代文化的大众化趋势相一致。因为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幽默就是最好的精神调节剂,它可以减少人们的压抑与忧虑,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幽默广告将深层寓意包含在风趣、机智和戏谑中,使人们在轻松愉悦的精神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对方观点。

2.幽默能淡化广告的直接功利印象。创造幽默,从美学上讲,最基本的前提是使心灵摆脱与事物间的功利关系,尽可能地使心灵处于审美观照和自由的状态。商品交易的功利性让消费者容易产生一种抵抗、怀疑的情绪,幽默广告将创意主体的敏锐和巧思通过轻松诙谐的情节表现出来,使广告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的美感,从而淡化了广告的直接功利印象,让人们在艺术的感染和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广告的信息,达到自然传播的默契。

3.幽默广告能加深受众印象、形成记忆识别。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全过程,是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1898年,由美国E.S.刘易斯最先提出AIDMA原则,其含义为:A(Attention)引起注意;I(Interest)产生兴趣;D(Desire)培养欲望;M(Memory)形成记忆;A(Action)促成行动。也就是说,在广告创作中必须有意识地贯彻引人注目的信息,使人产生购买欲望,并形成记忆,最终转变为购买行动的原则,这样才能创作出最有效的广告。幽默广告的戏剧性、故事性很强,能有效地吸引消费大众对广告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4.幽默能提升广告的品位。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他认为幽默是创作主体的一种才能,是用智慧使客观内容达到充分的主观性的表现,并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基础的美感特征。幽默广告是智慧的结晶,它具有的艺术性、情趣性和思想性体现出事物底蕴的深刻积淀。幽默广告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经过艺术处理的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创造出某种夸张的、具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使广告成为一种高品位的艺术作品,从而能使受众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幽默广告还必须服从于整体营销策略,应该为商品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

二、幽默广告的创意原则

幽默广告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应,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创意原则。

1.要针对合适的广告对象。并不是任何广告都适合幽默的诉求手法,幽默广告要针对合适的对象或目标受众,才能发挥良好的效应。一般来说,人的自然性需求产品,比如餐饮、服饰、旅游、运动型产品适合用幽默广告促销,而高理性产品,比如与生命、资产有关的则不适宜用幽默广告。如果幽默广告与产品特性结合不当则会弄巧成拙,使受众产生不信任感。创作幽默广告切忌喧宾夺主,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从而使广告与品牌脱钩,达不到广告传播的效果。幽默广告也并不是全民娱乐,不同产品的目标受众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目标受众的国情、文化背景、民族习惯、审美心理、社会阶层、性别群体、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诉求,这样的幽默广告才能引起受众的感情共鸣。

2.要紧扣诉求点。幽默广告情节的设定一定要与诉求点紧密相扣,才能发挥其效应。比如,一则《DANNON牌冰淇淋》广告:一个超级大胖子端坐在沙发上,左手拿着一筒冰淇淋,右手拿着小匙,盯着冰淇淋满面愁容。他一方面禁不住冰淇淋的诱惑,十分想吃,但另一方面理智上又知道不能吃,再吃这高糖高蛋白的甜食,体重还会再增加。在吃与不吃矛盾尖锐冲突的幽默情景中,将DANNON牌冰淇淋的诉求点“甜美可口、营养滋补”的优异品质得以动人地表达。广告创意表现奇妙风趣,画面情节单纯集中,紧扣产品的诉求点,极具喜剧意味。

3.要有情趣和思想性,不能流于低俗。幽默广告的成功与否,在于广告创意有没有让人会意的情趣和深刻的思想性。德国现象美学家莫里茨·盖格尔认为,艺术的审美效果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深层效果和表层效果。表层效果是属于生命的本能领域的一种反映,以达到一种类似生理性的快乐为目的;而艺术的深层次效果,是一种从人格的深度效果获致的幸福感。因此,幽默广告不仅需要感官美感,还应该具有情趣性、含蓄性和思想性,在表现手法上要造成一种生气勃勃的富于情趣的意境。

4.要强化文案与画面的配合。广告由文案与图形组合而成,文案对画面起到了解读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受众的思想,画面是对文字的解释,起着升华主题的作用,所以画面要与文字的风格、广告的情趣等方面相吻合,才能发挥出这则幽默广告的最大效用。幽默广告的标题和广告语,以双关语、俏皮话、警句、格言为主要的语言形式;幽默广告的画面,常采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增强了广告的趣味性。幽默广告的文案与画面的协调一致能强化广告的感染力,加速信息的传递。

总之,幽默广告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根本在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罗贝尔埃斯卡皮.论幽默[C].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广告传播范文篇3

[论文提要]广告传播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经由两个方面实现:一是作为广告传播主体的意识形态灌输,二是广告传播客体的“睡眠效应”与“沉默的螺旋”的共同作用。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揭示了广告发生效用的奥秘,并就广告传播拟态环境的正确认知提出了看法。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方式,广告传播必然遵循大众传播的一般规律并受其制约。大众传播的一般理论和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广告传播。从拟态环境及其作用机制的角度来探讨广告传播,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深入理解广告传播的本质特征。

一、广告传播的拟态呈现

所谓“拟态环境”,是非真实的、虚拟的环境,是相对于现实环境而言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现实环境的折射和反映,它是超真实的、仿真的。

现代社会环境越来越纷繁复杂,人们不可能对整个现实环境保持经验性的接触,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面面俱到,只能依据大众传播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做出判断,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拟态环境越接近现实,就越有利于人们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判断和反应。

拟态环境的存在,对广告传播提出了挑战。我们知道,广告应该具有真实性,真实是广告的生命。广告传播的真实性主要是指在广告传播过程中所宣传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商品或服务的有关特征,不能欺骗或者使受众产生误解。

然而,在广告传播中,对真实性的理解和界定却是复杂的。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分析,真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那么,隶属于大众传播的广告传播,其真实性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一种拟态的真实。广告传播中的真实相对性表现在:

首先,从主观上来看,广告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全面的。信息不对称性是广告的固有特点,一般不能全面反映商品的实际全貌。我们知道,广告主出资做广告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和企业形象,所展现给受众的往往是最动人的正面形象。实际上,如果在广告中如实说出不足的话,其效果往往不利于产品推销。比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艾维斯汽车租赁公司著名广告:“我们是第二,所以我们更努力”,虽然广告赢得了一片好评和赞誉,却叫好不叫座,其广告效果并不理想。

广告的这种片面诉求使得受众不可能从中得到有关商品和企业的全面真实的信息。事实上,信息不对称具有客观必然性,广告主和受众在信息的占有上便表现出不平衡,从而实际影响到广告的真实性。

其次,从客观方面来看,刊播广告的时间和版面是受到经济能力和媒体规定限制的,广告中往往只是突出和强调商品或企业的某些重点信息,力求简洁明了以便于记忆,常常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面面俱到是广告传播力求避免的。

再次,从传播效果来看,广告所表达的不是一种事实真实,而是一种感觉真实、虚拟真实。如广告在塑造商品品牌形象时,通常强调商品的意义和抽象价值,而这些意义和价值往往是广告人在精心揣摩消费者的心理和进行老谋深算的市场定位后刻意赋予商品的。比如利珠得乐胃药不只是治病,还是让许多男人感动的“关怀”;万宝路香烟,即使不抽,就是拿在手里也显示男子汉的气概,等等。尽管这些商品本来没有这些特征,是后来由广告传播给添加上去的,但是人们心理上却仍然对之产生认同。这是一种感觉真实。正像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所说:“广告既不让人去理解,也不让人去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在此意义上,它是一种预言性话语。它所说的并不代表先天的真相(物品使用价值的真相),由它表明的预言性符号所代表的现实推动人们在日后加以证实。这才是其效率模式。它使物品成为一种伪事件,后者将通过消费者对其话语的认同而变成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件。”

在这里,广告预设的真实、虚拟的真实、心理体验的真实代替了事实的真实、实在的真实、客观的真实。因此,可以说广告传播赋予了真实性一个全新的意义。

二、广告传播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

广告传播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呈现出主、客体两个方面的特征,即作为主体的广告主的意识形态灌输与作为客体的受众的沉默效应,二者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广告拟态环境的传播过程。

1、广告传播主体的意识形态灌输

意识形态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德·特拉吕在19世纪初首先使用,其含义指的是观念、思想、概念、看法、幻想等。意识形态不是指一般的思想观念,不是指零散的、个体的观点和思想,而是“一群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的观点,如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个社会或者经济阶层、一个职业群体、一个产业等等”。它反映或体现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

一般来说,价值抉择、生活哲学、观点信仰等精神因素本身并不构成意识形态,而只是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一旦意识形态与权力相结合,使得某群体的思想观点在某个范围内取得了凌驾于其他不同观点之上的地位,就形成了特殊的话语霸权。这样一来,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就成为一种支配型的话语,并使之普泛化,成为一种话语强权。

现代广告正着力于这样一种对意识形态的营造和呈现:广告总是把广告主选定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通过大众传播霸权,向毫无防备的受众进行天长日久的轰炸和渗透,最终将属于广告主的世界观和价值选择普泛化,成为广大受众的价值取向。

我们知道,借助于传播霸权进行强行灌输的广告,实际上并不是信息和观点的自由均衡的流通,而是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某种倾斜性与垄断陸。在包罗万象的表象下,广告在骨子里提供的是一个被修饰的世界,一个从生产者利益出发、以倡导消费为中心的世界,以此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广告总是通过竭力美化和放大产品的效能,“消解了虚幻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受众“被广告所组构,且将自身认作为一个消费主体”。广告总是以受众主导的面目出现,但众所周知,广告主才是真正的主导,受众只是目标。这种巧妙的主体置换——表面上温情地以“我们”来代替“我”,骨子里渴望的是“我”即“我们”——造成了广告主与消费者的普遍利益之间的虚假统一,从而在思想上形成消费者的认同,蒙蔽受众的思维和视线。这是典型的双重意识形态言说,如查尔斯,威尔逊的那句名言:“对通用公司有益的,对这个国家也是有益的”,凝缩了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则。

广告有意迷醉人们思想意识,使人们失去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认识。它被形象地称为“梦幻加工厂”。广告“主要不是作用于现实,而是作用于幻想”,它构造了一个“超现实”和“幻觉”的理想社会,使得“看得见的世界不再是真实,看不见的世界不再是梦想”。广告所精心营造的虚拟现实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真实的追求。广告传播所惯用并擅长的品牌形象塑造正是成功运用拟态环境的典范。比如,买金利来服装,不是为了遮身保暖,而是要进入“男人的世界”,喝可乐不是为了解渴,而成了“新一代的选择”(百事可乐);买房子也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兑现你的生活梦想”(北京京贸国际公寓);汽车不是为了代步,而是为了“成就未来”(现代汽车),等等。受众就在广告这声声催眠当中逐渐模糊了自身意识。2、广告传播客体的“睡眠”与“螺旋”

作为传播客体的广告受众,在广告持续不断的压力下,会产生传播学上的两种理论现象,即睡眠效应和沉默的螺旋。

睡眠效应,是指信源可信性影响下的传播效果,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现象。即传播结束一段时间后,高可信性信源带来的正效果在下降,而低可信性信源带来的负效果却向正效果转化。有人也称此现象为信息振幅效果定理。卡尔·霍夫兰认为,时间的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了对内容的模糊记忆。换句话说,就是从长期效果来看,受众对信源的关注度会下降,而在人们的脑海里会更多地留下信息内容的印迹。这样,信息内容的作用就被突出出来,而信源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睡眠效应产生。

广告传播往往采用各种媒介策略,力求造成强大的媒介声势,形成消费上的舆论导向,加之广告的单向传播及其信息不对称的特性,使受众变得被动无奈,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下无处躲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告所灌输的信息内容却悄然地在受众的脑海里沉淀下来,睡眠效应由此产生。比如脑白金,其广告泛滥荧屏、为人厌恶,然而生产厂家的财富却籍此直线上升。

德国学者诺伊曼发现,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在现代信息社会,由于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产生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的“累积效果”,以及媒介信息抵达范围的广泛性产生的“遍在效果”,使得大众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大众传播的广告传播正体现了这一理论模式。

广告是广告传播方精心策划的、大规模集中轰炸的、喋喋不休的和不屈不挠的,而广告的受众方则是被动的、无奈的,甚至是无处躲藏的。在广告的强势传播下,传受双方“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显然,广告主的意见就经由经济权力而变成了媒介霸权,成为主导性的支配语言。这样,广告所宣扬的需求逐渐内化为消费者的需求,而消费者个人真实的需求受到抑制,产生消费意愿上的“沉默的螺旋”,广告目的趁机得逞。这就是为什么尽管“脑白金”广告虽令人心烦,但是商品却销量不凡的事实。难道真如厂家所言:“脑白金与克隆技术并称为20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两大突破”。所谓脑白金,其实就是褪黑素(Mdatonin,美乐通宁),在美国作为催眠药销售,其功效和副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然而,在热闹的媒介信息里,科学的声音早已湮没在广告的阵阵喧嚣之中。

三、广告传播拟态环境评述

如果说大众传播媒介所反映的拟态环境带有一定的客观性,是现实环境的折射和反映,那么,广告传播所建构的拟态环境则属于精心营造并刻意为之,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广告追求的目标获得成功的手段。

广告里到处都是俊男靓女和精致、悠闲的幸福生活,它通常是通过创造一个理想生活的美好图景,唤起消费者内心深处的迷恋和向往,从而诱导人们通过购买商品来靠近或达到广告所表现的美好世界。这里,那个“美好图景”就是广告传播的拟态环境。广告创造拟态环境的目的就是要激起消费者内心的消费欲望。如广告大师奥格威所言,人们并不是因为产品本身的原因才去购买某种商品,而是因为他们把这一商品与某种特殊的形象联系起来了。

广告传播范文篇4

一、语言符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符号都蕴涵着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都与文化有关。在文化沟通方面,语言与非语言符号都是习得的,“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象征以及意义是由每一种文化教给它的成员的”②,比如“龙”字,英语通常把“龙”翻译为“dragon”,是一种很可怕的动物,这与中国人心中神圣的图腾“龙”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文化既教我们符号,也教我们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在吸收某种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符号的意义。跨文化传播在语言符号方面的难度就在于“理解任何文化的语言意味着必须超越这种文化的词汇、语法和范畴。扩大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角度而达到一种宏阔的视野。”③

我们在日常进行交流时使用词语好像毫不费力,这是因为我们对词语产生的意义达成了高度的共识。我们的经验背景十分相似,所以给正常交流中使用的大部分语言符号基本上赋予了相同的意义。但是当我们一旦置于一个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国际市场,我们面临着众多的语言文化差异——语言文字的种类、使用范围、使用习惯、语言歧义时,就必然会产生沟通的障碍。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无论是品牌名称,广告文本还是包装及说明,广告语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造成的误译、误读或误解,主要是缺乏对语言差异的深入了解所致。翻译既不是建立在共同的词汇基础上,也缺乏熟悉的指标对象,以至广告想传播什么信息与实际传播了什么信息有时是不一致的。

我国出口的白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各国十分畅销,但在美国市场却无人问津,因为白象的英文“WhiteElephent”,其意思为累赘无用令人生厌的东西,谁也不喜欢。美国布孚公司在德国宣传该公司的薄棉纸时才发现,“puff”在德语里是“妓院”的意思。CUE作为美国一个牙膏的品牌名,在法语俚语里却是屁股的意思。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完全没有攻击性的品牌名称,对于另一种语言的人们或许就很具有攻击性。语言的差异使得一些信息不是被错误传播就是根本无法传播,即使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文化中都会有完全意想不到的语意。由此可见,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广告传播,语言文字如何得到当地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语言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作深入的了解,精通受众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特色;了解文化造成的词语的直意、隐意的变化,以免产生歧义而影响广告效果。广告中有很多反映各民族事物和观念的语言,它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特定的价值观,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用对等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无论哪个国家、民族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忌讳,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风俗,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尊重,正如ABB总裁阿西·巴尼维克所言:“我们如何能取消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呢?我们没有并不应企图去这么做。但是我们的确需要增进了解。”④不同的社会习俗对广告的影响很大,对于跨文化广告传播来说,只有了解与尊重当地特殊的风俗习惯,有的放矢地传递信息,才能使广告奏效。

尊重风俗习惯意味着广告信息不能触犯当地的禁忌,否则将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受到抵制。比如对性有着特别禁忌的东方国家如泰国和印度,广告一旦涉及到“性”,很可能冒犯风俗。里斯特公司(Lister-ine)试图将它著名的美国电视广告照搬到泰国,该广告表现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手拉着手,一个建议另一个用里斯特治疗其呼吸困难。这一广告没有获得成功,因为在泰国公开地描绘男孩与女孩的关系是无法接受的。后来当广告把人物换成两个女孩后,产品的销售就明显地增加了。

有时“甚至一些无意识使用的颜色、数字、形状、象征物、身体语言等等都可能会潜在地冒犯某种特定的文化习俗,”⑤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数字、颜色、动物形象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百威公司广告中的青蛙形象已深入人心,它的很多广告都是以青蛙为“主人公”,并用青蛙叫出公司品牌。但它在波多黎各却使用一种叫做“coqui”的当地吉祥物,因为波多黎各人把青蛙看作是不干净的。

再如,“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其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很多时候人们经常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习惯,所作出的判断可能恰好触犯了文化禁忌。

三、价值观念

每个人乃至每个民族,都是在价值观的支配下行事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会使同一事物异化,并被拉开距离,使得事物有天壤之别。广告作为商品信息与文化信息的传播载体,必然会融进民族文化特定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当广告从传递有形的产品信息转向传递无形的文化附加值之后,广告中很多反映本民族文化事物和观念的诉求,都再现了各特定文化的价值观。而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就是如何理解不同文化人们价值观的差异,因为价值观所反映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准则、态度等等,实质上代表了社会的意志和广大消费者的意志。所以一旦广告中传递的价值观得不到认同甚或引起反感,那么广告当然会受到排斥。耐克精心打造的广告语“Justdoit”(想做就做),以其对自我、个性、叛逆的推崇和张扬而风靡美国,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理念。但是这一广告所宣扬的价值观在香港和泰国等地却没有产生应有的共鸣,该广告被认为有诱导青少年不负责任、干坏事之嫌而屡遭投诉,无奈耐克只得将广告语改为“应做就去做”以平事端。[page_break]

四、宗教与法律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从消费的角度看,既有精神消费的内容,又有物质消费的成分,能满足人们的双重需求;从传播角度讲,它又是能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注意力元素。因此,把宗教作为广告传播的题材元素,除了能立即引起受众注意外,更有不可低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宗教作为敏感的话题,也容易引起争议,对广告传播而言,这本身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中外广告史上以宗教入题的很多,由于宗教元素运用不当而引发的争议、冲突甚至诉讼在国际广告界也是屡见不鲜的。1989年春,超级巨星麦当娜为百事可乐拍了一部广告片,并作为其新歌《像个祈祷者》的音乐电视。这个耗资500万的广告片在美国及世界40个国家同时上映,场面感人。然而在“百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麦当娜又为同一首歌拍了摇滚版,并在音乐电视台几乎同一时段的黄金档播出。在这部渎圣的音乐电视中,麦当娜在燃烧的十字架前跳来跳去,向人们展现手掌上的圣痕,还和一个黑人圣徒在教堂的长椅上亲热。这部片子立刻激起公愤,“百事”不得不撤下它的广告。

广告被喻为“带着镣铐跳舞”,除了宗教,广告的“镣铐”还有法律。国与国之间对广告内容、形式和传播等方面在法律上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法律层面上对广告控制的日益加强已成为广告业的一个普遍趋势。不同国家有关广告实施的法律、法规、法令、政策各异,它们直接限制、影响着跨国广告的进行。因此,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必须了解各国的法律环境,知晓并遵循各国政府制定的有关广告的法规。一般而言,在法律上各国政府关于广告的各种规定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对某些产品的广告限制。如,2003年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决议,从2005年7月起,禁止在报纸、广播和互联网上刊播烟草广告,也禁止烟草公司赞助一级方程式等国际性体育赛事。此举是为了减少德国、希腊和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居高不下的烟草消费量(但禁止播发烟草广告的范围不包括电视台,因为电视广告受到欧盟其它法律的保护)。

(二)对广告信息的限制。如1991年,法国颁布了对酒精类广告进行限制的《艾文法》,该法规定广告中不得出现正在饮酒者的形象;酒精饮料广告中不得涉及酒精度、原产地、酒的种类、产品的成分、生产厂家、商和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以及包装样式、销售方式和饮用方式等;广告中应清楚指明饮用酒精饮料会危及健康。在美国频繁出现的比较广告,英国和德国禁止使用。许多国家的广告法都禁止在电视广告中使用儿童形象。在斯里兰卡禁止电视广告使用儿童作模特儿来推销商品,其理由是因为斯里兰卡太穷,在160万人口中2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于那些无力购买的父母来说,这种电视广告会引起伤心和为难。

广告传播范文篇5

一、影视广告与传播

广告的核心灵魂是创意,对于广告沟通而言,创意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于嘈杂的信息浪潮中争取到受众的注意,从而为广告主赢得更高受关注的机率,最终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对于一个影视广告来说,成功的前奏依然在于创意,一个新颖的创意能够唤醒更多人的关注。广告创意固然重要,但是光有好的创意是不够的,独特的创意还需要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只有能高效地进行传播,那么广告才有可能成功,笔者认为相对其他广告形式,影视广告可听可视是其他广告形式不能比拟的,所以影视广告更需要在传播这一环节上下足功夫,来达到广告目的。

影视广告通过词语、影像、音乐和节奏来使消费受众从物质上和感情上对企业和产品予以认同。从广告传播的本质上来说,是要考虑从什么角度切人会产生一个大家都有欲望,都能理解,都可吸收的信息。广告信息是要对广告客户和消费受众都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说要寻求一种对事物的观察角度,达到产生附加值的效果。

如何准确地切人,高效地进行广告传播,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的影视广告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第一,实效第二

相对于其他广告形式,企业对于影视广告的投人是巨大的,因此期望值也是最高的。广告如果不能实现产品销售,为广告主带来经济效益,那么广告费就是属于浪费。

目前我国的很多影视广告已经背离了CF(CommercialFilm商业电影)的本意,在应付各种奖项的同时,甚至由于某些评委的误导,使更多的广告更像AF(ArtisticFilm艺术电影),殊不知,广告针对学术获奖所进行的创意与面向市场进行创意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主题的立意上也更强调艺术性,不注重实效性。

(二)强调画面,忽视画面解说

可视和可听是影视广告所具有的两个功能,以视为主,主要靠画面语言来表现内容,听仅是看的辅助手段,一味凭借感性解说词而生存的影视广告是很难打下烙印的。但是一味地强调画面,忽视画面解说,广告同样也是达不到效果的。

人们对于广告的关注很多都是在不经意的过程中发生的,广告画面往往是瞄上一眼,很少人会去有意注意广告,这个时候,画面的解说词往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引起注意。所以,有时候广告画面制作精良未必有效果,有些广告看上去一般,由于声音传播到位了,产品家喻户晓。

其实在影视广告中,画面和声音是相互支撑的,不存在矛盾的,用声音的把最重要的说出来,强化商品,让人们记住,从这点上说,声音是很重要的。

(三)盲目叫卖式的广告

自从“脑白金”广告唱响中国以后,很多企业纷纷效仿脑白金的广告模式,制作了很多恶心、庸俗的广告,让人反感,恰恰抑制了产品的销售。产品叫卖需要技巧,即使是脑白金,也不是单纯的叫卖式,他结合了中国是个礼仪之都,中国人的礼品情结,将一个保健品提升到礼品的高度,在拓展自己的市场范围的同时,在叫卖中把自己与同类产品区别开来。由此可见,叫卖需要有个明确的定位,如何传播高效技巧是很重要的。

(四)画面演员与产品主次不清晰,演员表演缺乏特色

目前,中国标准版广告通常有5秒、15秒、30秒三种主要长度形式。很多广告没有合理地安排广告时间,广告惯于通过人物来展示商品,一味地强调演员,尤其在运用美女或名人做广告中体现特别明显,以致一个广告过后,消费者不知道广告到底说的是什么产品。广告影片演员的健康漂亮只是广告影片成功的充分条件,但绝非必要条件。广告画面演员造型即使很漂亮,但是表演缺乏特色,千篇一律,不能很好地设释产品,消费者即使当时记住了演员和品牌,在同类品牌广告的冲击下,容易棍淆品牌。

(五)制作水平有待完善

后期制作需要导演及剪辑师按照脚本对拍摄素材进行剪辑、校色、配音,然后将特技、三维等的部分进行合成,应用电脑特技,把所有的想象变成画面。在这过程中,如何让画面质感真切,光线考究,能够迎合消费者的视觉冲击,如何对原素材的选用、对镜头的合理运用、剪辑、合成等已经成为影视广告制作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广告创意是很好的,但是由于对画面的光影、色彩等协调不好,对于影视的镜头、语言、镜头组接、镜头张力、节奏等把握不好,削弱了产品的传播效果。

(六)广告音乐缺乏吸引力,甚至与广告精神内涵不符

一部好的广告,让人喜欢的广告音乐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人的听觉是敏锐的,好听、琅琅上口的广告音乐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广告的好感,进而去尝试了解广告。

三、我国影视广告传播发展对策

(一)产品需要有独特的说辞

广告传播要成功,首先从好的策划和创意开始的,广告创意要勇于、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通过创造产品独特的说辞,在受众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实现高效广告传播的第一步。千万不要去模仿别人,虽然模仿可以更快捷,一味的模仿而不能很好地展示产品自身特有的东西,广告同质化,那么传播的前景是有限的。

(二)导演再创作以主题为基础

再好的创意,需要导演进行二次创作,因此导演要深知商品与市场的关系、商品与消费者的关系、当今社会里的人对商品方面的需求特点是什么等,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并能够设计出广告亮点。

(三)拍摄注重真实,产品决定画面

广告拍摄都必须重视真实,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然而时下大多的广告片,画面片面追求美感,并且美得每个广告都大同小异,就是记不住卖的是什么东西。原因只有一个:虚假作态不足为信。不能让消费信服的场景、人物,就不会引起他们的清感共鸣,引不起消费者的共鸣的,就难以引起销售。整个片子在拍摄的过程中,场景,人物就不必过于完美,尽量符合生活的实际。画面的精美度依据产品的不同特点来决定,该精美时精美,该简朴时简朴,力求广告更真实。广告因为更真实,所以更有人性;因为更人性,所以更为成功。

(四)广告编辑是关键

广告编辑是针对影视广告片进行编撰、整理、加工等,并承担广告制作后期的画面、音乐音响、解说的编辑合成至广告片完成的全部工作。从这些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上就足以说明广告编辑工作是贯穿整个广告片制作的全过程,也是成就一个影视广告的关键。在广告编辑过程中应结合广告的本来创意主题和结构形式,充分发挥编辑的艺术和技巧,合理灵活地运用蒙太奇画面语言语法的各种组词造句方法,特别是广告镜头和节奏方面知识的运用,使广告片更能符合广告创意主题要求。

(五)重视听觉效果

影视是声画的艺术。声音在电影中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默片大师认为是破坏电影艺术,但事实证明,声音非但没有破坏电影,而且还推动了电影的进步,试想今天还有几个人想看一部无声电影?

同理,广告也是一样的,不论是画面的解说词还是广告音乐,都是影视广告能够达到高效传播的必要条件,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再现广告主题。

广告配音说出广告重要的内容。除了画面,配音不仅是受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辅助画面的重要手段,一个成功范例是“蓝天六必治牙膏”广告。

画面:清晨,一位身材胖胖的四十多岁爸爸形象的男人,肩搭一条毛巾,手拿刷牙缸来到院子的水龙头前,和一个八九岁的胖男孩儿,在刷牙的同时向大家介绍他们自己爱用的牙膏,典型的一对父子形象。

画外音: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您瞅准了,蓝天六必治。

父子俩你一句我一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配音让人们很快地记住了这则广告。由于与画面的形象十分相称,产品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广告传播范文篇6

所谓“拟态环境”,是非真实的、虚拟的环境,是相对于现实环境而言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现实环境的折射和反映,它是超真实的、仿真的。

现代社会环境越来越纷繁复杂,人们不可能对整个现实环境保持经验性的接触,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面面俱到,只能依据大众传播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做出判断,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拟态环境越接近现实,就越有利于人们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判断和反应。

拟态环境的存在,对广告传播提出了挑战。我们知道,广告应该具有真实性,真实是广告的生命。广告传播的真实性主要是指在广告传播过程中所宣传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商品或服务的有关特征,不能欺骗或者使受众产生误解。

然而,在广告传播中,对真实性的理解和界定却是复杂的。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分析,真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那么,隶属于大众传播的广告传播,其真实性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一种拟态的真实。广告传播中的真实相对性表现在:

首先,从主观上来看,广告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全面的。信息不对称性是广告的固有特点,一般不能全面反映商品的实际全貌。我们知道,广告主出资做广告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和企业形象,所展现给受众的往往是最动人的正面形象。实际上,如果在广告中如实说出不足的话,其效果往往不利于产品推销。比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艾维斯汽车租赁公司著名广告:“我们是第二,所以我们更努力”,虽然广告赢得了一片好评和赞誉,却叫好不叫座,其广告效果并不理想。

广告的这种片面诉求使得受众不可能从中得到有关商品和企业的全面真实的信息。事实上,信息不对称具有客观必然性,广告主和受众在信息的占有上便表现出不平衡,从而实际影响到广告的真实性。

其次,从客观方面来看,刊播广告的时间和版面是受到经济能力和媒体规定限制的,广告中往往只是突出和强调商品或企业的某些重点信息,力求简洁明了以便于记忆,常常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面面俱到是广告传播力求避免的。

再次,从传播效果来看,广告所表达的不是一种事实真实,而是一种感觉真实、虚拟真实。如广告在塑造商品品牌形象时,通常强调商品的意义和抽象价值,而这些意义和价值往往是广告人在精心揣摩消费者的心理和进行老谋深算的市场定位后刻意赋予商品的。比如利珠得乐胃药不只是治病,还是让许多男人感动的“关怀”;万宝路香烟,即使不抽,就是拿在手里也显示男子汉的气概,等等。尽管这些商品本来没有这些特征,是后来由广告传播给添加上去的,但是人们心理上却仍然对之产生认同。这是一种感觉真实。正像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所说:“广告既不让人去理解,也不让人去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在此意义上,它是一种预言性话语。它所说的并不代表先天的真相(物品使用价值的真相),由它表明的预言性符号所代表的现实推动人们在日后加以证实。这才是其效率模式。它使物品成为一种伪事件,后者将通过消费者对其话语的认同而变成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件。”

在这里,广告预设的真实、虚拟的真实、心理体验的真实代替了事实的真实、实在的真实、客观的真实。因此,可以说广告传播赋予了真实性一个全新的意义。

二、广告传播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

广告传播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呈现出主、客体两个方面的特征,即作为主体的广告主的意识形态灌输与作为客体的受众的沉默效应,二者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广告拟态环境的传播过程。

1、广告传播主体的意识形态灌输

意识形态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德·特拉吕在19世纪初首先使用,其含义指的是观念、思想、概念、看法、幻想等。意识形态不是指一般的思想观念,不是指零散的、个体的观点和思想,而是“一群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的观点,如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个社会或者经济阶层、一个职业群体、一个产业等等”。它反映或体现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

一般来说,价值抉择、生活哲学、观点信仰等精神因素本身并不构成意识形态,而只是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一旦意识形态与权力相结合,使得某群体的思想观点在某个范围内取得了凌驾于其他不同观点之上的地位,就形成了特殊的话语霸权。这样一来,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就成为一种支配型的话语,并使之普泛化,成为一种话语强权。

现代广告正着力于这样一种对意识形态的营造和呈现:广告总是把广告主选定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通过大众传播霸权,向毫无防备的受众进行天长日久的轰炸和渗透,最终将属于广告主的世界观和价值选择普泛化,成为广大受众的价值取向。

我们知道,借助于传播霸权进行强行灌输的广告,实际上并不是信息和观点的自由均衡的流通,而是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某种倾斜性与垄断陸。在包罗万象的表象下,广告在骨子里提供的是一个被修饰的世界,一个从生产者利益出发、以倡导消费为中心的世界,以此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广告总是通过竭力美化和放大产品的效能,“消解了虚幻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受众“被广告所组构,且将自身认作为一个消费主体”。广告总是以受众主导的面目出现,但众所周知,广告主才是真正的主导,受众只是目标。这种巧妙的主体置换——表面上温情地以“我们”来代替“我”,骨子里渴望的是“我”即“我们”——造成了广告主与消费者的普遍利益之间的虚假统一,从而在思想上形成消费者的认同,蒙蔽受众的思维和视线。这是典型的双重意识形态言说,如查尔斯,威尔逊的那句名言:“对通用公司有益的,对这个国家也是有益的”,凝缩了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则。

广告有意迷醉人们思想意识,使人们失去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认识。它被形象地称为“梦幻加工厂”。广告“主要不是作用于现实,而是作用于幻想”,它构造了一个“超现实”和“幻觉”的理想社会,使得“看得见的世界不再是真实,看不见的世界不再是梦想”。广告所精心营造的虚拟现实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真实的追求。广告传播所惯用并擅长的品牌形象塑造正是成功运用拟态环境的典范。比如,买金利来服装,不是为了遮身保暖,而是要进入“男人的世界”,喝可乐不是为了解渴,而成了“新一代的选择”(百事可乐);买房子也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兑现你的生活梦想”(北京京贸国际公寓);汽车不是为了代步,而是为了“成就未来”(现代汽车),等等。受众就在广告这声声催眠当中逐渐模糊了自身意识。

2、广告传播客体的“睡眠”与“螺旋”

作为传播客体的广告受众,在广告持续不断的压力下,会产生传播学上的两种理论现象,即睡眠效应和沉默的螺旋。

睡眠效应,是指信源可信性影响下的传播效果,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现象。即传播结束一段时间后,高可信性信源带来的正效果在下降,而低可信性信源带来的负效果却向正效果转化。有人也称此现象为信息振幅效果定理。卡尔·霍夫兰认为,时间的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了对内容的模糊记忆。换句话说,就是从长期效果来看,受众对信源的关注度会下降,而在人们的脑海里会更多地留下信息内容的印迹。这样,信息内容的作用就被突出出来,而信源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睡眠效应产生。

广告传播往往采用各种媒介策略,力求造成强大的媒介声势,形成消费上的舆论导向,加之广告的单向传播及其信息不对称的特性,使受众变得被动无奈,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下无处躲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告所灌输的信息内容却悄然地在受众的脑海里沉淀下来,睡眠效应由此产生。比如脑白金,其广告泛滥荧屏、为人厌恶,然而生产厂家的财富却籍此直线上升。

德国学者诺伊曼发现,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在现代信息社会,由于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产生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的“累积效果”,以及媒介信息抵达范围的广泛性产生的“遍在效果”,使得大众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大众传播的广告传播正体现了这一理论模式。

广告是广告传播方精心策划的、大规模集中轰炸的、喋喋不休的和不屈不挠的,而广告的受众方则是被动的、无奈的,甚至是无处躲藏的。在广告的强势传播下,传受双方“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显然,广告主的意见就经由经济权力而变成了媒介霸权,成为主导性的支配语言。这样,广告所宣扬的需求逐渐内化为消费者的需求,而消费者个人真实的需求受到抑制,产生消费意愿上的“沉默的螺旋”,广告目的趁机得逞。这就是为什么尽管“脑白金”广告虽令人心烦,但是商品却销量不凡的事实。难道真如厂家所言:“脑白金与克隆技术并称为20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两大突破”。所谓脑白金,其实就是褪黑素(Mdatonin,美乐通宁),在美国作为催眠药销售,其功效和副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然而,在热闹的媒介信息里,科学的声音早已湮没在广告的阵阵喧嚣之中。

三、广告传播拟态环境评述

如果说大众传播媒介所反映的拟态环境带有一定的客观性,是现实环境的折射和反映,那么,广告传播所建构的拟态环境则属于精心营造并刻意为之,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广告追求的目标获得成功的手段。

广告里到处都是俊男靓女和精致、悠闲的幸福生活,它通常是通过创造一个理想生活的美好图景,唤起消费者内心深处的迷恋和向往,从而诱导人们通过购买商品来靠近或达到广告所表现的美好世界。这里,那个“美好图景”就是广告传播的拟态环境。广告创造拟态环境的目的就是要激起消费者内心的消费欲望。如广告大师奥格威所言,人们并不是因为产品本身的原因才去购买某种商品,而是因为他们把这一商品与某种特殊的形象联系起来了。

广告的使命就在于通过大量的媒介手段和多元化的传播通道。努力构建商品意象的拟态环境,着力阐发并赋予作为符号的商品所代表的各种意义。比如,买房子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兑现你的生活梦想”(北京京贸国际公寓)等。“广告的花样尽管不同,目的则并无二致,就是把足以代表货物的意念和公众早已公认为有趣的事物的其他意念,例如两性之爱、色相之美、燕居之侈、势位之高等等联系起来……经由感情之路,打开物欲之门。”消费社会里人们消费的不是物,而是符号;消费的真相不在于物品的使用价值,而在于通过消费获得物品背后符号的意义。不同的符号蕴含不同的意义。符号消费的不同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生活风格是不同的,社会地位也是不同的。总之,广告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生活,而是真实生活的替代品。现代广告是“技术设计构成的现代梦幻,是综合了真实与制造影像、煽情与灭情的美丽的技术圈套。……广告不过是把传媒文化制造影像的‘造梦’表现的淋漓尽致。广告制造出虚拟现实,已经使商品的虚拟价值大大超出了商品的物质功能价值”。

广告传播中的拟态环境机制是综合起作用于受众的。应该说,在广告传播中合理使用这些机制和手段是被允许的,也是合情合法的。不过,广告传播拟态环境的塑造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原则,必须要在社会规范和法律允许的合理的框架内运行。如果广告对于拟态环境进行毫无制约的恣意滥用、刻意渲染就会造成拟态环境的扭曲并失衡,那样就会给现实社会以及广大受众带来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广告内容不健康,广告所宣传的商品和服务本身与传统的道德习俗和法律法规不相容,如色情服务、迷信活动、、以及受到特别限制的烟、酒广告等;二是广告手段和方式违法或不道德,在商品或服务的宣传中所采用的广告表现手法违反既定规范,应该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法规的惩处。

广告传播范文篇7

在传播学受众研究的进程中,关注说服方式对受众态度改变的有效性,亦即寻找增进传播效果的魔力要素,是自经验-功能学派以来一直令人感兴趣的论题。今天的商业广告传播,人们对广告效果的期待,与早年盛行的“魔弹论”很相似,但结果却难遂人愿。这使我们有必要对当今广告传播效果研究做出新的理解和思考。睡眠效应便是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睡眠效应,是指信源可信性影响下的传播效果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现象。也就是说,传播结束一段时间后,高可信性信源带来的正效果在下降,而低可信性信源带来的负效果却朝向正效果转化。有人也称此现象为信息振幅效果定理。①睡眠效应被系统地研究始于社会心理学卡尔·霍夫兰。他在1946—1961年期间,与合作者们就传播和态度的改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即耶鲁计划),并于1953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一书。②在涉及传播者的可信性问题时,他们的假设是:不同可信度的信源将影响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感知和评价方式,也影响受众的意见和态度改变的程度。霍夫兰和卫斯(Weiss)设计了一个系列实验,对两组大学生进行完全相同的传播,传播内容涉及4个话题。对一组对象说明这些内容来自高可信性的信源,而对另一组对象则告知来自低可信性的信源,并对每个话题的观点都使用正反两个版本。研究者分别于传播前、刚结束时和结束一个月后对被试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首先确认了被试对象对信源可信性高低的观点与研究者是一致的。随即发现,被试对象对来自低可信性信源的信息内容,被评价为“不公正”、“不合理”,这一点验证了研究的假设。但是,4周后再次调查时,却发现高可信性信源带来的传播效果降低了,而低可信性信源的效果却在上升,甚至最初的负效果正转化为延迟的正效果。于是,霍夫兰最终的结论是,信源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在即时效果上更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逐渐缩小。也就是说,从长远看,不管受众感知的信源如何,他们从传播中得到的信息内容是一样的,信源可信性的影响仅限于受众对传播的接受动机。这即是所谓的睡眠效应。对于广告效果,人们寄希望于传播过程中向消费者施加魔弹般的影响力,击中受众的购买欲望。富有影响力的手段就包括借助高可信性的信源。有名望的媒体和有吸引力的代言人,都成为广告主选择的上策,但结果的却是亦喜亦忧,其中不乏睡眠效应的表现。现象之一,重金打造的名人广告,起初确实创造了轰动效应,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广告主采用此策略,受众开始出现了见怪不惊的“审美疲劳”,不再相信“听我的没错”式的简单告知。况且,信息超载环境下的受众早已变得忙碌而又健忘,名人广告见多了,难免张冠李戴起来。这样,就使得广告不得不靠不断地重复来强化效果。同时,广告主选择声望高的媒体,也是看中了其受众接触率高和可信性高,但广告看多了,受众也会将媒体内容与广告分离,其广告投入换来的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效果。现象之二,有时一些广告后业内人士批评其平庸的创意,受众反映其乏味甚至反感,指责牵强的情节,拙劣的表现,蹩脚的名人登场等,总之,是不好看的广告。但奇妙的是,也许当广告主还在为广告反响不佳懊恼时却惊喜地发现,广告产品的销量却在上升。挨骂的广告居然也能卖产品?广告主无心之下栽了一根“刺”,却意外开出了花。这就要归功于睡眠效应了。无论是名人广告的春光短暂,还是平庸广告的“无心栽刺却成花”,睡眠效应的表现和原因都是值得关注的。在霍夫兰前后,其他一些研究者也印证了睡眠效应的存在,但对睡眠效应的原因却一直缺乏解释的力度。一般多限于霍夫兰所说的“人们往往记住了什么,而忘记了这些内容是谁说的”,③认为高可信性的降低是遗忘造成的,但对低可信性效果由低到高的“复苏”却很少提及。这里,我们以劣质广告中的睡眠效应为例,探究其中的原因。首先,广告偏好不等于产品品牌偏好。尽管已经证实,广告偏好与其推介的产品品牌偏好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但却不是惟一的相关。广告偏好只是人们看广告时产生的评价和情感反应,它明显影响着产品品牌偏好,因喜欢广告而对产品产生好感的情形普遍存在。但是,产品品牌偏好的形成除广告偏好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诸如购买经历、他人的口头推荐、群体影响、产品自身特点、销售方式等等。直接地说,消费者看广告时可能仅仅在评价广告的好看与否,而在对产品购买决策时进行的却是利弊的权衡。能引起厌烦的广告至少说明被注意到了,遭到异口同声指责的广告有很高的品牌回忆度,有利于进入人们购买决策时的选择域。当产品带来的实际利益高于广告引起的情感好恶时,睡眠效应可能发生了。包含两部分:一是由广告唤起的直接情感,一是对广告信息的认知评价。前者是对广告本身的好恶,可能涉及广告画面的优美、形象的可爱、音乐的悦耳,甚至色彩的艳丽等,总之,是广告中一切令人赏心悦目的因素。而认知评价上的广告偏好,则主要指向广告信息的可信性,对广告展示中的信息产生支持意见或反对意见。诸如:“那个明星的表演真做作”(情感反应)和“说这东西能让人马上长高纯属骗人”(认知感应),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假如观众讨厌广告,只是否定其中的一些与情感反应相连的因素,而认知反应并不是反对意见,那么,睡眠效应的发生就有道理。那些引起了认知上反对意见的广告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不是所有令人讨厌的广告都有睡眠效应。再次,时间对信息源的疏远和其他信息的注入。受众对广告的好恶评价更多地具有即时性,随广告展示而产生,但对产品的购买意向和行为却往往是迟效性的。从看广告到决策购买期间,一方面是时间的间隔会使作为信息源的广告被逐渐疏远,当初否定性的情感逐渐淡化;另一方面,这期间会不断有新信息的注入和参与。例如,该产品其他方式的促销宣传,尤其是新产品的鼓励试用、老品牌的有奖销售、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都可以作为新的信息源而冲淡广告中那些令人讨厌的成分。特别是一些高参与度的思考型产品,本身就偏重依赖理性的判断而非情感的喜好,来自其他途径的信息就更受重视。最后,因购买经验和品牌忠诚而忽视对广告的消极反应。按照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消费者评价广告时会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主观的解释。假如对某品牌持固有的好感和重复购买的忠诚,看到它的不太令人满意的广告,就可能解释为“谁给他们设计的广告,水平太差了!”“这个演员就是为了挣钱”“干嘛找他当代言人?”品牌偏好本来就是由信念和不能用理性解释的偏爱构成的,反过来用品牌偏好看待广告时就会做出将广告与产品相分离的解释,这也是对自己一贯的购买行为的支持。例如,著名的卡夫食品公司在推销奶酪时,说“含有与五盎司全脂牛奶同样的钙质”,被FTC(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判定为误导性广告。卡夫公司委托纽约大学的杰克布·杰克比教授对消费者进行调查,调查者在电话中告诉被调查对象:“虽然卡夫每片奶酪都是由五盎司牛奶提炼而成的,但它只含有五盎司牛奶70%的钙质。”随后,问他们得知这一消息是否还打算购买产品。结果96%的人表示仍然会买。这个调查证明广告并没有改变人们固有的品牌偏好。国内有一个产品所做的广告曾在网上被评为十大最差广告之一。可很多购买者的理由是“别人用了都说效果挺好”,这是购买经验带来的睡眠效应。睡眠效应显示了广告与受众的行为、与产品销售业绩之间的复杂关系。其复杂程度是市场研究中的实证方法所难以把握的。尽管从以上的分析,睡眠效应有了种种存在的理由,但它说到底好似一种被动的广告效果,我们要认识它的存在,但不能指望它的出现,更不能成为平庸粗糙的广告创意的借口,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毕竟可遇而不可求。让广告尽可能地为产品促销服务,才是广告人的目标。

广告传播范文篇8

正如理查特·奥曼所言:最常见的意识形态策略,就是说明这个群体的利益怎样“真的”大体上等同于社会的利益或者人类的利益。①换言之,最常见的广告意识形态策略,就是说明广告角色的利益(广告主的利益)怎样“真的”大体上等同于广告受众的利益乃至社会或人类的利益。本文试从广告言说的意识形态化和广告受众的假想主体化来探讨广告颇为“成功”的意识形态策略。

广告言说的意识形态化: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界定游离于两种意见之间。其一,一种某个阶级特有的信仰系统;其二,一种可能以真实的或科学的知识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统,即伪思想和伪意识。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不存在真实与否,他将其定义为“个人同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②以此来认识广告意识形态不无道理,因为看似虚拟的广告世界中充斥着“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广告意识形态更有其独特性。

广告在它的各个历史时期,从未像现在这样进入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现实世界:功成名就、下岗待业、奋斗拼搏、甜蜜爱情,入世、申奥、伊拉克战争、文体赛事,广告为每一件产品都粘上了通向现实世界的无数链接,广告的触角已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在广告世界中,“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并不同于阿尔都塞的相关本义,他认为意识形态是无意识的,而广告意识形态所提炼或创设的这种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则是完全有意识的,有着其明确的目的。它在提倡“送礼送健康”的新观念时,目的直指“收礼只收XXX”;它在儿子因疏忽了对父母的照顾而心怀歉疚时,借小孙女之口点题:小“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买XXX?”这种借天真的小女孩之口说出的话犹如道德拷问,质问着对父母的不够孝顺,但如此大的道德问题最后只轻轻落在了:未买XX口服液。那么根据广告逻辑,其隐含主题则是:买了XX口服液=孝顺父母。该命题似无不妥,作为受众而言,自然不会对一则广告的思维和推理是否合乎逻辑大加推敲。并且,更重要的是,它为现代人指出了一条对老人表示关爱和孝心的途径——购买保健品。这一点非常体贴地为忙忙碌碌无暇顾及老父老母而心怀歉疚的现代人找到了一条快捷方便的弥补方式。而另外一些广告则假托老人之口,从老人的角度回应了上述命题:“收礼只收XXX”,进一步证实了该命题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实场景:商家在商场醒目处陈设着保健品专柜,促销员的推荐进一步印证着消费者脑中的上述命题,于是,手拎包装精美的保健品拜年的行人几乎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正如阿尔都塞所认为的那样,社会个体觉得自己在直接自由的把握现实,但实际上,他的意识由一系列思想体系和再现体系所限定,在这一系列思想体系和再现体系中,广告意识形态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就如波斯特所表述的:广告占据一个能指,亦即占据一个词,这个词与广告所促销的物体并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关系,但却被附加到那物体上,产品本身并非首要的兴趣所在,必须在该产品上嫁接一套与该产品没有联系的意义,才能把它卖掉。③而现实世界则在广告商手中被分解成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就如那些漂浮于交流空间中的能指,它们被广告商们凭兴致任意地附着在商品上,这些被粘附在商品上丰富、泛滥的意义使得平庸的商品闪耀着炫目的光彩,而这些外在的东西由于是从传统美德和现代时尚中精选出来的而极大地迎合了受众。由于这层普遍存在着的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使现代人在快捷地享受物质产品的同时还享受着被赋予其上的精神快餐,广告场景就这样在现实世界中被皆大欢喜地呈现。

广告受众的主体化:一种无实质的构想主体

广告场景在现实世界中的呈现还有赖于现代广告的另一策略:把广告受众建构为主体。作为一种日趋圆熟的攻心术,现代广告的突出特征是在表象上模糊了广告主客体的界限,在把消费者作为广告对象研究和揣摩之后,通过广告中的种种代言行为和技巧,让“受众化”的广告角色通过自我言说的方式来最大程度上影响和掌控受众的心理和行为。

广告画面中的言说者不再仅仅是笼统的、不明社会角色的漂亮演员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美丽尤物,而是通过他们的衣着、道具、场景,以及他们在广告中的言说方式被赋予了各种身份,诸如工人、农民、教师、摄影师等职业,子女、恋人、成功白领、家庭主妇等社会角色。加上大量非职业(或非著名)演员的启用,他们普通的长相、自然或生涩的表演使身负多重社会角色的受众不自觉地从广告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在广告商其他技巧的合力作用下,对号入座。

某一护肤品品牌,在其不同版本的电视广告中展示了演员、小学教师、摄影记者、年轻工人,他们的言说者包括老公老婆、老爸老妈等各种社会群体,广告角色衣着普通,长相平凡,以及在演员化妆间、工厂换衣间、小学校园等普通场合中平民化的言谈举止,一切都在昭示着受众:“他们”就是你们,你们就是“他们”。

在另一则洗衣粉广告中,真正的“家庭主妇”们则成为了主角,广告采用街头或入户随机采访的形式,选择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字幕显示)采访家庭主妇,她们带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并不流利、似无台词准备的语言表述,在镜头前略显拘谨的体态,更在直接地告诉受众:“她”就是你们中的一员,没准“她”还是你的亲戚朋友同事;“她”不是我们特意选用的演员,而是我们在街头采访或入户采访中的巧遇;她们是在代表你们说话,并非公司在自卖自夸。

当然,广告中还有大量的脸蛋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但即使是这些星光灿烂的名流,也多被披上一层平民化的外衣,他们与我们一样,有烦恼和不满,他们(她们)头发枯黄干涩,岁月的流逝把皱纹、白发和疾病留给了他们,忙碌在外而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他们面临着工作和学业的压力、成功的希冀、失败的苦恼、人际关系的复杂等种种人间喜怒哀乐,如同我们每个人,使我们感同身受。

于是,消费者从被言说的对象似乎变成了言说者,既为客体又身兼主体,他的一直处于纯粹的被说教者位置而产生的逆反甚至敌对心理渐渐消融,他们渐渐开始坚信:广告是与己相关的而不是强权的“他者”了。

广告似乎在构筑一种“源自生活”又美妙无比的“现实世界”,从而让受众进一步确证其在广告情境中的主体意识。一种奇特的逻辑产生了:电视广告通过把广告主体构建为一个处于“现实世界”的具象化的“消费者”,而使得作为消费者的广告受众扮演了两种角色——广告话语的主体和客体,恰如由广告商和广告主导演的受众的“自言自语”。在此,让·波德里亚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受众既被构建为客体又被构建为主体,既是物又是上帝,于是面临着主体位置的不可能性,即主体根本上的无实质性。④

这种“无实质性”的主体,恰似广告主手中的玩偶,假借了消费者的形象和外壳,而被填充进广告主所构造的“血肉”,如此而成的“广告主体”的各种具象依需而定,但也有其规律性的共性:一个有足够收入能自由选购产品的“主体”,一个有某种“需求”但不知如何满足的“主体”,一个消费了该产品而获得魅力或极大满足的“主体”。这样构造的主体并非没有契合人性,在马斯洛看来,人是不停地产生需要又不断地满足需求的动物,人在满足他的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以后,他有归属和爱的需要,有尊重的需要,包括被人爱和爱他人,被人尊重和尊重他人,归属某一群体和被群体接纳和承认的需要,在一切需要被基本满足之后,他又存在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事业有成,渴望成功。显然,广告深谙如何激发人的潜在需要和欲望,并提供了惟一的解决之道:消费某产品。当然,如此简捷的解决之道在经过一番炫目而巧妙的修饰之后并不显得单调乏味和可笑。因为在广告中,消费“主体”不仅在消费产品,更在享受着由此而带来的种种精神满足:亲情、友情、恋情;孝心、爱心、诚心;成功、光荣、豪情。这有赖于广告中被依附在产品上的丰富“意义”,当大众在认可这些意义而消费产品或接纳该“意义”时,广告的意识形态便产生了,广告角色(广告主)的利益就这样变成了社会大众的利益。

注释:

广告传播范文篇9

幽默广告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能促进广告信息的传播。

1.幽默广告符合当代人的心理需要。当今时代的设计,已摆脱传统单一思维的束缚向多元化的沟通发展,并唤起受众的参与和介入,其新颖而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体现了当代设计求新、求异、求奇的设计理念,是变化的、富于人性的设计风格。幽默广告反映出当今时代的设计特征,其最大的特点是娱乐性,与当代文化的大众化趋势相一致。因为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幽默就是最好的精神调节剂,它可以减少人们的压抑与忧虑,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幽默广告将深层寓意包含在风趣、机智和戏谑中,使人们在轻松愉悦的精神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对方观点。

2.幽默能淡化广告的直接功利印象。创造幽默,从美学上讲,最基本的前提是使心灵摆脱与事物间的功利关系,尽可能地使心灵处于审美观照和自由的状态。商品交易的功利性让消费者容易产生一种抵抗、怀疑的情绪,幽默广告将创意主体的敏锐和巧思通过轻松诙谐的情节表现出来,使广告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的美感,从而淡化了广告的直接功利印象,让人们在艺术的感染和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广告的信息,达到自然传播的默契。

3.幽默广告能加深受众印象、形成记忆识别。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全过程,是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1898年,由美国E.S.刘易斯最先提出AIDMA原则,其含义为:A(Attention)引起注意;I(Interest)产生兴趣;D(Desire)培养欲望;M(Memory)形成记忆;A(Action)促成行动。也就是说,在广告创作中必须有意识地贯彻引人注目的信息,使人产生购买欲望,并形成记忆,最终转变为购买行动的原则,这样才能创作出最有效的广告。幽默广告的戏剧性、故事性很强,能有效地吸引消费大众对广告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4.幽默能提升广告的品位。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他认为幽默是创作主体的一种才能,是用智慧使客观内容达到充分的主观性的表现,并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基础的美感特征。幽默广告是智慧的结晶,它具有的艺术性、情趣性和思想性体现出事物底蕴的深刻积淀。幽默广告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经过艺术处理的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创造出某种夸张的、具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使广告成为一种高品位的艺术作品,从而能使受众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幽默广告还必须服从于整体营销策略,应该为商品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

二、幽默广告的创意原则

幽默广告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应,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创意原则。

1.要针对合适的广告对象。并不是任何广告都适合幽默的诉求手法,幽默广告要针对合适的对象或目标受众,才能发挥良好的效应。一般来说,人的自然性需求产品,比如餐饮、服饰、旅游、运动型产品适合用幽默广告促销,而高理性产品,比如与生命、资产有关的则不适宜用幽默广告。如果幽默广告与产品特性结合不当则会弄巧成拙,使受众产生不信任感。创作幽默广告切忌喧宾夺主,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从而使广告与品牌脱钩,达不到广告传播的效果。幽默广告也并不是全民娱乐,不同产品的目标受众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目标受众的国情、文化背景、民族习惯、审美心理、社会阶层、性别群体、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诉求,这样的幽默广告才能引起受众的感情共鸣。

2.要紧扣诉求点。幽默广告情节的设定一定要与诉求点紧密相扣,才能发挥其效应。比如,一则《DANNON牌冰淇淋》广告:一个超级大胖子端坐在沙发上,左手拿着一筒冰淇淋,右手拿着小匙,盯着冰淇淋满面愁容。他一方面禁不住冰淇淋的诱惑,十分想吃,但另一方面理智上又知道不能吃,再吃这高糖高蛋白的甜食,体重还会再增加。在吃与不吃矛盾尖锐冲突的幽默情景中,将DANNON牌冰淇淋的诉求点“甜美可口、营养滋补”的优异品质得以动人地表达。广告创意表现奇妙风趣,画面情节单纯集中,紧扣产品的诉求点,极具喜剧意味。

3.要有情趣和思想性,不能流于低俗。幽默广告的成功与否,在于广告创意有没有让人会意的情趣和深刻的思想性。德国现象美学家莫里茨·盖格尔认为,艺术的审美效果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深层效果和表层效果。表层效果是属于生命的本能领域的一种反映,以达到一种类似生理性的快乐为目的;而艺术的深层次效果,是一种从人格的深度效果获致的幸福感。因此,幽默广告不仅需要感官美感,还应该具有情趣性、含蓄性和思想性,在表现手法上要造成一种生气勃勃的富于情趣的意境。

4.要强化文案与画面的配合。广告由文案与图形组合而成,文案对画面起到了解读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受众的思想,画面是对文字的解释,起着升华主题的作用,所以画面要与文字的风格、广告的情趣等方面相吻合,才能发挥出这则幽默广告的最大效用。幽默广告的标题和广告语,以双关语、俏皮话、警句、格言为主要的语言形式;幽默广告的画面,常采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增强了广告的趣味性。幽默广告的文案与画面的协调一致能强化广告的感染力,加速信息的传递。

总之,幽默广告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根本在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罗贝尔埃斯卡皮.论幽默[C].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广告传播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媒体;品牌广告;推广

与传统在纸质媒体或者电视广播相比较,新媒体是以新技术作为支撑的新型媒体形式,例如数字广播、数字杂志、移动电视等都是属于新媒体范畴。随着科学技术及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新媒体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并且与人们的生活完全融合,也成为当前时代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通过相关机构进行调查发现,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的传统广告投放量严重下降,与此同时数字广告等多媒体形式的新型广告投入逐渐提升,以此可以说明品牌广告通过多媒体技术加以传播与推广的重要性。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企业及品牌的广告宣传重心也逐渐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上,为此对新媒体如何更高的应用于企业品牌广告宣传的研究必不可少。

1新媒体技术在品牌广告推广中的应用

1.1帮助品牌塑造自身个性。品牌及产品的推广当前已无法脱离网络媒体技术,研究人员的调查发现,品牌进行市场推广及广告营销的主要方式就在于通过鲜明的信息及吸引力来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之后通过消费者分享自身的消费体验过程实现品牌的进一步推广,为此只有不断提升广告信息的新鲜度及吸引力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品牌的广告营销与推广。而新媒体技术在品牌广告营销过程中的主要应用优势就在于提升了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而在此基础上,品牌企业若是更加积极的宣传新媒体技术,推动新媒体技术在广告中的应用效果,例如谷歌眼镜、360°摄影等新媒体科学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受,放大产品的特点及优势,有助于产品建立个性化的品牌。1.2利用垂直型App进行品牌延伸。将新媒体应用于品牌广告推广中的方式之一就是创设品牌App,而这种垂直型的App建立与持续发展的基础就在于消费者的忠诚度与信任度,这也成为品牌不断保持优势的关键,想要实现垂直App的建立就需要对品牌加以延申,使用最少的成本与时间帮助品牌推广,也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接受,降低品牌推广的风险,迅速占领市场。例如耐克运用公司所推出的“NIKE+”App,就基于广大的消费群体而逐渐渗透进更多消费者的生活中,通过数据更好的实现产品推广。1.3构建媒体社交平台吸引消费者。对于品牌而言,发展的瓶颈就在于无法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尤其对于已经在市场中发展时间较长的品牌,经过初期消费者迅猛增长的阶段,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用户基础以及知名度,但是能否实现稳定持续发展更为关键。通过新媒体技术建立社交平台用于锁定消费者是行之有效的。以杜蕾斯为例,作为知名避孕套品牌,其在进入到中国市场之后仍然保持着较高影响力,得到用户高度认可,而得到该效果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微博等大众社交平台加以营销,保持产品的吸引力。

2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品牌广告推广中的不足

新媒体技术在品牌广告推广中的应用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求品牌具有较高的社会敏感度,也就是说品牌方要随时观察市场及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以此为基础选择最佳的新媒体推广方法;第二,对于很多品牌而言,其主要消费人群是中老年,而该消费群体接触新媒体的几率非常少,导致新媒体推广效果不足;第三,过度依赖新媒体技术,导致营销过度,频繁的为消费者推送广告就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反感,甚至是厌恶,效果反而降低;最后,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由于经验不足,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若是品牌过度依赖新媒体技术,当该技术出现故障时就会造成严重影响,包括消费者信息的泄露等,不仅威胁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同时也关系到品牌能否顺利推广。为此可以认为,新媒体广告推广方式是市场推广宣传的方式之一,产品质量仍然是影响品牌的决定性因素。

3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品牌广告推广的对策

3.1结合品牌媒体定位,精准进行广告投放。当前新媒体充分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例如微信、QQ、微博、短视频等,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已经无法脱离新媒体技术,而这一点也必将成为品牌与商家的推广方式。例如微博,实际上每一位微博用户都是一个自媒体,也有拥有评价品牌的权利,对品牌的批评可以成为该品牌的灭顶之灾,而同时用户通过微博平台上的操作实际上也是一种产品的无形推广,这使得企业要充分利用微博平台等多媒体的积极作用,借助消费者的力量实现产品的推广。又比如微信,品牌可以借助微信平台与消费者建立一对一的沟通关系,从而针对消费者个体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的划分,以此为基础精准的投放广告。另外,品牌还可以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定向投放广告,例如在地铁或者公交车上推广食品广告,为经常奔波在路上的人提供更多的食品选择,品牌利用移动电视等设备进行广告宣传,应用针对性宣传对策,从而适应多变的市场,吸引消费者注意。3.2加强艺术及创意在多媒体技术中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用户能够直接接受海量信息,而众多信息中很可能就会忽略广告信息,为此如何吸引消费者注意力,为消费者留下良好印象成为品牌广告推广中的关键。品牌传播广告要想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就必须在多媒体技术中应用更多创意或者艺术因素,创新广告形式。将广告悄无声息的应用于多媒体中,使广告看起来像是娱乐内容或者媒体咨询,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想要实现却困难重重。在新媒体时代下,植入广告成为一种新型广告形式,但是消费者对于植入广告的接受度非常低,甚至非常反感。通过调查发现,消费者并不是无法接受广告植入,而是对广告植入手段有所厌恶,为此新媒体广告必须要加强创意性,抓住消费者眼球。例如在网剧《万万没想到》中就创意性的植入了品牌广告,该网剧创造了7亿的播放量,在该剧中与过去掩耳盗铃式的广告植入方式不同,作为戏剧类型的网剧,将广告与无厘头完美融合,使得消费者在欢声笑语中了解了品牌产品,从而获得了品牌广告植入的成功。品牌产品使用多媒体技术加以推广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卖出更多产品,获得更多经济效益,但是品牌推广又不单单是卖出产品的那么简单,品牌推广的主要目的是挖掘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并将其转换为实际消费者。为此多媒体技术在品牌广告的应用不能仅局限于对产品的推广,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及发展历史的宣传,为此品牌在品牌推广中与艺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创意性,以此凸显品牌特点。例如借助微电影《桔子水晶酒店十二星座系列》对不同星座消费者在桔子水晶酒店中的差异性表现凸显酒店的特点,实现酒店品牌的推广。影片凸显了桔子水晶酒店的时尚与叛逆,宣传了自己的品牌特点。尤其可见,在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品牌推广中,创意的重要性,不仅更好的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同时将关注转换为购买,提升品牌效益。3.3深度挖掘消费者需求,实现精细化广告推广。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为多个内容,传统生活中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或者共看一份报纸的时代已经逐渐流逝,甚至最早应用的多媒体平台中的用户也在不断减少,例如拥有5亿以上用户的微信也不得不与多个订阅号相互分摊受众。受众不在处于被动地位,而是更加主动的选择信息类型,为此品牌广告推广中想要实现良好效果,就必须要对受众进行精细化分,深度挖掘受众对新媒体的接触与需求。其中数据库营销就是对消费者需求加以调查与划分之后投放广告的推广模式,企业可以将数据库营销作为新媒体广告营销中的重要内容。以使用数据库营销成功的天猫平台而言,根据消费者的搜索与浏览记录,将相同类型的产品及品牌推送给不同消费者,另外包括百度、谷歌等搜索平台同样也是使用搜索记录投放不同广告。为此企业可以与搜索引擎公司想合作,制定相应品牌的广告推广策略,从而更容易吸引兴趣相投的消费者。微信公众号也是品牌推广的重要途径,但是该推广方式不能仅局限于品牌传播本身,而更应该为消费者提供生活资讯、趣味新闻等,这种广告推广策略是当前应用最广的多媒体技术,虽然单个公众号的关注者较小,但是同质化及精准化程度却非常高,选择类型相似的订阅号推广广告更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黎雨田.品牌市场推广与广告营销中的新媒体技术运用探索[J].科技传播,2016,8(15):132-134.

[2]赵霞.广告营销在市场推广中的应用[J].市场研究,2015(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