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8:31:04

广电业

广电业范文篇1

[Abstract]:Thisthesisprobesintothe“merging”phenomenonofChina’sBroadcastingandTelevisionGroupanddrawsacomprehensiveanddeepanalysisofthisphenomenon.Theintrinsicmeaningofthismerger,however,istheradicalrestructuringreformofChina’sBroadcastingandTelevisionGroupsincethethresholdofthiscentury.OwingtotheleadingpositionandfunctionofBroadcastingandTelevisionGroupinthe“neo-economy”pattern,especiallyinthemediaindustrypattern,thesuccessofthisreformbearsdirectrelationshipwiththeprogressinourmediafield,eveninthesocialeconomicfield.Ofcourse,thisreformofChina’sBroadcastingandTelevisionGroupalsogivesexpressiontotheintentionofChinesegovernment’smakingfurthereffortsinsupervisingandreorganizingtheGroupwhichholdsaprioritypositioninthesociallife.Italsomanifeststheapprovalofmedia’smultiplenatureandthepressingworriesofChinawiththeentrytoWTO.Thethesisalsoholdsthatthereexistthreeprominentproblemsduringthisreformasfollows:itdoubts,firstly,whetherthisreformisofrealmergerornot;secondly,whetherthisreformlacksinthelegalfoundationofMarketEconomy;andthirdly,whetherthisreformwilldevitalizethecompetition.Thethesispenetratesintoallthesethingsmentionedaboveandofferstheoreticalelaborationandanswersforus.

[关键词]:中国广电集团化、广电业、体制、裂变

重组

中国广电业裂变与重组:体现出意欲深层变革的意蕴

时下,中国广电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体制变革,即传媒领导高层所倡导并推进的“先着手组建中央一级和省一级的广播电视集团。这些集团要做到广播、电视、电影三位一体,无线、有线、教育三台联合,省、地、县三级贯通,资源共享,人才共用,优势互补。”【1】电视界有些人士将此举称之为中国广电业的“大整合”。虽然,这次的大整合并非仅仅涉及电视业,但由于电视业在广播、电视、电影三者间的龙头老大地位和实际上以电视为主来进行“组阁”的方式,使得人们用电视业“大整合”来简称这次广播、电视、电影业的大整合就不奇怪了。

应当说,眼下谁都承认中国广电业面临的诸多问题只有通过深层次的改革来解决。

可问题却在于,这种深层次的改革由谁、在何时、用何种方式进行。国务院办公厅早在1999年82号文件中所提及的“资源整合”、“网台分离”,就让人们感受到电视业“大整合”的一些气息。【2】但是,真正作为上层的正式决定和全力推进,还是2000年1月的部长会议,特别是2000年8月在兰州召开的全国广电厅局长会议。在部长会议上,不仅系统地提出了组建传媒集团的战略性决策,而且还提出了诸如“股份制改革、多媒体兼并、跨地区经营”等重大问题。【3】在全国广电厅局长会议上,针对广播、电视、电影业的改革,不但提出了“大整合”的整体方案”,而且还制定了“大整合”的时间表:2001年7月1日前省与计划单列市的广播电视部门要先行到位。【4】至于用何种方式来进行这次“大整合”,显然还是“自上而下”的以下发“红头文件”执行的政府行为(尽管在论及中国诸多改革时也还常提“改革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创造”)。

2000年12月27日,湖南率先开始了动作,宣布成立全国第一家广播影视集团。并颇为火暴地提出了“六分开”的原则:即“政事政企业分开”;“宣传经营逐步分开”、“制作播出分开(新闻、广告除外)”、“创作制作与制作生产分开”、“经营性国有资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开”、“有线的网台分开”。争取在5至10年的时间里,集团的总资产要从现在的40亿元增长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影视剧生产每年达到1000集,电视节目制作能力每年达到10000小时。最值得关注的是,在相关的基础硬件建设上,一个占地6平方公里的“金鹰影视”正在兴建中,这将是湖南新兴的娱乐产业的第一个起点。也就是现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所说的“要成为全国重要的影视产品生产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我们通常把这种模式比喻为“中国的好莱坞”。【5】2001年4月20日,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上海文广集团堪称航空母舰,它拥有3家电视台、4家报纸、16家演出机构,大大小小近70家公司,总资产超过100亿元。2001年12月6日,中国最大的新闻集团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成立后,将形成拥有广播、电视、电影、传输网络、互联网站、报刊出版、影视艺术、科技开发、广告经营、物业管理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其固定资产将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年收入也将过百亿,被中国新闻界称为“传媒航母”的集团也诞生了。而后,江苏、浙江、天津等地以不同形式的先后成立的诸多广电集团,构成了中国广电业重新“洗牌”的惹人景观。

此间,十分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即17号文),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要积极推进媒体集团化改革,组建跨地区、多媒体大型新闻集团的目标,对比较敏感的传媒业融资问题、媒体与外资合作、跨媒体发展等问题都做了积极、具体的回应。这更为中国电广电业“大整合”奠定了理论依据,注入了政策活力。对于中国这样的社会制度形态和传媒管制方式,这一“文件”,显然应当成为我们分析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之一。

当然,这一问题必然伴随着着国际间媒介全球化复杂和深刻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

中国广电业裂变与重组:彰显着整治、探索和焦虑

对中国广电业“大整合”的认识,其本质还得归于:这毕竟是中国广电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的重大改革。这种改革以电视业体制改革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来,其实质,却体现着中国媒体业,特别是电视业的一次思想解放。当然,对此我们还应当有更深入地透析。

首先,这次的“大整合”,体现了政府对居于强势地位的电视媒体进行治理整顿、加强管理的意图。在中国,由于早就确立了“四级(中央、省、市、县)办电视”的指导思想,因此,中国的广电业采取的基本是外延扩张式的发展模式。中国报刊业的数次治散、治滥、治乱大整顿,都没危及电视业。但是,这次电视业“大整合”,推进“两级(中央、省)办电视”做法,明显地带有治散、治滥、治乱的大整顿意味。这比之报刊迟来好些年的“整顿”,多少体现了政府对各类媒体的“公允”。当然,就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对媒体进行的整顿与管理,却有着强烈的政治学意义上的双重思考:防止媒体失控引发社会更大震荡,与此同时,注重政治改革的成本。

其次,这次的“大整合”亦表现出对电视等媒体多重本性的某些认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业界、学术界对中国媒体的属性进行了不少的探究,但至今尚未有一个达成共识的界定。但是,中央领导同志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时发表的“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既要宣传,又要经营”的讲话,显然体现了中央高层在媒体问题上的开放思想。而后中国主管领导在多次讲话中涉及的“媒体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媒体是一种相当特殊产业”【6】等提法,都显露了对电视等媒体具有多重属性的某种认可。在中国,对电视媒体的看法,也许以这样的描述较为合适:从政党政府角度看电视是喉舌,从社会系统运作看电视是媒体,从信息经济形态看电视是产业。从这一角度看,特别是从第三方面看,这次的电视业“大整合”,无疑带有十分强烈的产业发展意识,只不过主管高层在“提法”上仍留有很充分的回旋余地。

再者,中国加入WTO的紧迫与焦虑,促成了中国广电业的这次“大整合”。与前面二者不同,在这一问题上,无论是政府、业界,还是学界,几乎都表达了同一的看法。无论我们怎样看待中国经济、中国媒体与世界的接轨,“海外媒体的直接进入、海外媒体资金的介入、跨国度跨地区媒体经营的实现”总是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里斯”利剑。这几柄利剑,都正在显示着逼人的“寒光”。包括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新闻集团、维亚康姆以及迪斯尼等在内的“传媒帝国”的潜在威胁,更是让中国传媒界如坐针毡。维亚康姆当家人雷石东毫不掩饰其对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他表示,潜力巨大的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将是其下一步战略进攻的重点。其旗下的MTV频道不仅与中国电广业的霸主中央电视台合办音乐盛典,还通过与内地三十七家有线电视台的合作,把其节目推向了内地超过五千万观众。目前维亚康姆正在争取把NICKELODEOON节目引进中国。新闻集团将凤凰卫视成功引进到内地,但其野心显然不止于此。目前在中国三星级以上酒店可以接受到的总计二十九个境外频道中,新闻集团就占了八席。STAR资深副总裁刘香成更是预言,未来只有中国的传媒市场才有可能与美国相媲美。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与联想在FM3上的合作,一直被人看成其曲线试探中国媒体市场的一块敲门砖;加上时代华纳先后在中国上海以及香港举办《财富》论坛,为中国经济增长造势不遗余地,可谓用心良苦。随着海外两大传媒集团的整体频道广东落地等更为现实状况的纷至沓来,人们都清楚,虽然中国“入世”除电影外,并没有在其它传媒,特别是广播电视方面做出过更多的具体承诺,但随着中国更全面和深刻地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在汹涌暗流的冲击之下,中国传媒业将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随机的变局。

从1993年底国务院正式《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以来,至今国家广电总局已经批准了29家境外卫星电视频道在大陆地区合法落地。随着中国加入WTO,会开放更多的空间给境外卫星电视台。以广东省为例,有线电视台已经可以转播境外卫星节目。

中国批准可接收的29家境外卫星电视频道(1993~2002)

序号

加密/数码卫星电视频道名称

所属公司

国家/地区

1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美国时代华纳集团

美国

2

家庭影院亚洲频道(HBO)

美国时代华纳集团

美国

3

CINEMAX亚洲频道(CINEMAX)

美国时代华纳集团

美国

4

亚洲财经频道(CNBC)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美国

5

娱乐体育节目网亚洲频道(ESPN)

美国广播公司/迪斯尼公司

美国

6

音乐电视亚洲频道(MTV)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维亚康母公司

美国

7

国家地理亚洲频道(NGC)

美国新闻集团

美国

8

卫视国际电影台(STARMOVIESINT''''L)

美国新闻集团

美国

9

索尼动作影视娱乐频道(AXN)

美国索尼影视娱乐公司

美国

10

探索亚洲频道(DISCOVERY)

美国有限电视公司(TCI)

美国

11

豪马娱乐电视网电影台(HALLMARK)

美国豪马娱乐电视网公司

美国

12

英国广播公司世界频道(BBCWORLD)

英国广播公司

英国

13

日本广播协会收费娱乐电视频道(NHK-WORLDPREMIUM)

日本广播协会

日本

14

日本娱乐电视频道(JETV)

日本娱乐电视股份有限公司

日本

15

日本NHK-1

日本广播协会

日本

16

日本NHK-2日本广播协会

日本NHK-2日本广播协会

日本

17

凤凰卫视电影台

香港凤凰卫星电视有限公司

香港

18

香港无线八频道(TVB8)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香港

19

香港无线星河频道(TVBGALAXY)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香港

20

香港阳光文化频道(阳光卫视)

香港阳光文化网络有限公司

香港

21

香港世界网络频道(NOW)

香港盈科集团

香港

22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

香港凤凰卫星电视有限公司

香港

23

香港卫视体育台(StarSports)

香港凤凰卫星电视有限公司

香港

24

香港卫视音乐台(Channel[V])

香港凤凰卫星电视有限公司

香港

25

澳门卫星电视旅游台

澳门卫星电视有限公司

澳门

26

澳门卫星电视五星台

中国五星媒体(澳门)有限公司

澳门

27

澳门卫星电视亚洲台

中国五星媒体(澳门)有限公司

澳门

28

华娱频道(CETV)

美国的AOL/时代华纳公司旗下

美国

[page_break]29

香港凤凰卫视频道

新闻集团控股

香港

通过ACNielsen公司2001年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武汉、沈阳6个城市做的专门针对300户能够收到Phoenix,Channel[V]andSTARSports家庭的收视调查(StarPMPanel)我们也可以看到,有60%以上的观众在过去一个月内收看过凤凰卫视中文台的节目,仅次于CCTV的一、二、五、六套位于第五位,但从平均收视时间来看,还要大大高于一般的电视台。其他几个境外卫星台在过去一个月内也都有30%左右的收视率。由此可见,在能接收到这些境外卫星台的住户中,其收视率还是相当可观的。

电视频道收视率排行(ACNielsen统计)

排名

频道

过去四周收看率%

过去四周平均收视时间/观众

1

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新闻/时事)

78.37小时

28分钟

2

中央电视台六套(电影)

71.24小时

45分钟

3

中央电视台五套(体育)

68.83小时

52分钟

4

中央电视台二套(财经)

65.12小时

4分钟

5

凤凰卫视中文台

63.16小时

52分钟

6

中央电视台八套(娱乐/电视剧)

62.63小时

7分钟

7

中央电视台三套(戏曲/音乐)

60.22小时

32分钟

8

浙江电视台-新闻

56.61小时

26分钟

9

山东卫视

55.82小时

2分钟

10

中央电视台四套(外语新闻)

54.71小时

21分钟

11

湖南卫视

53.11小时

45分钟

12

中央电视台七套(儿童/军事/科学)

49.31小时

37分钟

13

北京电视台-新闻

48.24小时

53分钟

14

广东卫视

46.11小时

16分钟

15

上海卫视

45.92小时

36分钟

16

四川卫视

44.01小时

23分钟

17

福建东南电视台

39.41小时

55分钟

18

Channel[V]音乐台

37.02小时

53分钟

19

安徽卫视

36.13小时

13分钟

20

凤凰卫视电影台

35.610小时

32分钟

21

重庆卫视

35.21小时

13分钟

22

STARSports

32.51小时

32分钟

23

云南卫视

32.41小时

10分钟

24

辽宁电视台一套

30.63小时

16分钟

25

江苏卫视

30.02小时

57分钟

如果我们采取“机遇说”(既中国加入WTO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而不采取“涅盘说”(即中国加入WTO后,将一时无法抗御海外媒体的强大入侵,要“死”而后生),那么我们只有通过改革,特别是尽快实施集团化战略,打造一批能与海外媒体抗衡的中国媒体集团。当然,这种改革必须是深层次的!

中国广电业裂变与重组:凸现着不可否认的迷思

纵观世界媒体业的发展,政府主导变革确实是潮流。无论是87年德国的“广播电视发展协议”;还是90年的意大利“公共和私人的广播电视体制的规定”(即223法);还是96年2月美国的“96年电信法”,都体现了政府在“规制性”媒体业发展上的主导作用。【7】由是,中国广电业的这次“大整合”作为政府行为,不但无可厚非,而且还体现了强烈的国际化倾向。但是,中国电广业的“大整合”,也面临着若干问题,值得深刻反思。一、这场改革是否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整合”?在中国,电视业如此大的改革动作,在行业内确实有些“惊天动地”。何况,这种“大整合”在主管领导的改革方案中还有相当发挥的余地(如成立跨媒体集团,进行跨地区经营等),似乎是为了求稳,尚未把拳脚都施展开来。但是,面对世界媒体业的急遽变革,即便我们把手脚全部放开,使出浑身解数,这样的“大整合”在世界媒体业改革中,恐怕也仅仅是游离深层的“小动作”。在这方面,我们其它暂且不论,即便仅就美国96年2月8日由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的“96年电信法”而言,那种彻底打通电信业、传媒业、娱乐业等行业壁垒的重大改革举措,那种大大放宽媒体经营范围的做法,不仅引发了美国,而且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媒体业和其它行业的石破天惊变革:并购、联合、重组。经过近五年的实践,这种变革的巨大成功已使世界瞩目,在机构重组、产业关联、资金融合、技术平台等方面不仅形成了新兴的实力巨大的“娱乐传讯业”,并很快地成为美国出口业榜首,而且,使之扶摇直上,成为了“新经济”的极其重要的产业支柱。如今在美国,娱乐传讯业被归为“以版权为基础的”制造业。2001年被称之为“王中王”的影视业,以及所带动相关的录像带、录音带、音乐出版行业等方面的总收入高达800多亿美元,占美国出口额的第一位,其中160多亿美元是由影视业直接创造的。在美国影视巨子的眼中,中国大陆不但是一个13亿人口的巨大影视市场,而且是世界影视最后的一个大市场。

而在这方面,我们仅局限在狭小视野内进行的“大整合”就显得十分局促了。别的不说,我们至今还将电视业与电信业割裂开来的做法,根本无法实现战略上的“大整合”。为什么近来盛传的信息产业部与广播电视电影总局可能合并的消息一经权威网站披露,就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响甚至是震荡?在此问题上,网通首席科学顾问候自强教授认为“成立一个一个高效的通信管理委员会是通信业管理的方向所在”。候自强教授说,在欧洲和美国,都是由一个机构来管理国内的电信运营,在美国有FCC(联邦通信管理委员会),在英国有OFTEL,只有中国同时有两个通信管理部门并存,将有线电视和电话网、计算机网分开管理。信息产业部和广电总局双头管理的结果是导致三网分离、重复建设、互不买帐、消费者受损,同时也延误了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按照候自强对通信管理机构改革步骤的理解,首先是信息产业部将IT产品制造业管理功能剥离出去,由国家经贸委归口管理,同时广电总局将电视内容管理功能剥离出去划归新闻出版总署,然后国务院在此基础上组建一个新的机构来管理国内的通信运营业。当然,对此说法,信息产业部和广电总局有关方面负责人各执一词,但是,对目前中国广电业与通讯业间存在的重大体制问题,都表示要实施改革。【8】显然,我国在电视业进行的“大整合”存在着“洗牌”中的重大缺陷。这种缺陷,不但可能丧失我国电视业发展的良好机遇,而且还可能使我国的电视业发展由于受到体制上的羁绊而误入歧途。

二、中国广电业的“大整合”是否缺乏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础?中国广电业在市场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实施整合,显然有着先天的缺憾:缺乏“大整合”的市场经济法制基础。缺乏产权的媒体成为行政附属,必然带来与虚设的所有者权益保护间的冲突,即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带来矛盾。在这种产权不清的情况下,必然带来电视部门的身份不明:我们的电视部门究竟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行政性的组织机构)呢?还是新闻传播事业单位(事业性单位)?是带有福利性质的公共事业单位呢?还是产业化运作的商业企业?【9】中国电视集团化发展是事业型还是产业型的不同思路,客观上反映了国家体制转轨过程中复杂并是不平衡发展的一面,但根子上表露出的是搞意识形态型媒介还是搞产业经营型媒介这两种不同认识的对立与交锋。在中国电视没有形成公办公营和公办商营两大系列的今天,面对滚滚市场大潮,政府的取舍在目前想变难变的重重矛盾中偏重前者,所以在集团化中仍然坚持推行至今已是相互矛盾的一种典型二元化结构的运行体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其中来源于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政府对媒体行政控制权是否因产业改革而受到削弱的最大担忧上。要化解这一担忧,推动产业集团化的进程,这里不能不涉及时下让人讳言的“产业化”情结。【10】这些,无疑构成了中国广电业改革的症结。也许有人会说,前面不是已经论及政府主导媒体变革是世界性的潮流,为什么在这儿又出现这样的矛盾呢?显然,问题在两方面:一是海外政府主导媒体变革大多是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是,海外政府主导媒体变革往往是用出台法律、法规形式来推进的,而我们在这两方面都与之有很大的差别。总之,中国广电业的改革尚缺少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础,这是中国广电业“大整合”必然要碰到的重大问题。

在这方仍以美国为例。2001年9月13日,也就是美国遭受到“911”袭击后的两天,美国又通过了刺激美国媒介产业发展的更为宽松的法案。2002年2月19日美国上诉法院做出判决,驳回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有关禁止一家企业在同一座城市里同时拥有有线电视系统及电视台的规定,同时上诉法院还取消了有关禁止一家企业拥有的电视台为超过35%以上的美国家庭提供电视服务的规定。1996年、2001年、2002年美国三次极为重要的“制度性安排”都为电视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昭示的意义,不言而喻。面对2002年新举,有分析人士指出,上述判决有可能导致包括AOL时代华纳、迪斯尼以及Comcast在内的大型媒体公司纷纷寻求收购其他公司或是成为其他公司的收购对象,也许新的传媒购并浪潮又将惊涛拍岸。

广电业范文篇2

关键词:全球化集团化市场化

西方的媒体学者认为,当今世界传媒市场潜力的拓展和扩张,源自媒介工业结构上的链接运动(interlinkedmovements),其一是集中化(concentration),其二是集团化(conglomeration)。媒介集团籍由在重要传媒市场上的重大投资行动来增强其主导传媒工业的实力。而媒介控制主要在两个基本层面上发生,一是资源分配的控制,二是经营的控制。资源分配控制所涵盖的领域有:建构整体政策及策略;决定扩张的市场方向;基本的金融政策;利润的分配。经营控制则在较低层次运作,如何有效运用已分配好的资源和如何有效地推进整体政策和策略。[1]

进入90年代以来,与上述基于集中化和集团化基础上的世界媒介市场的拓展相关,世界媒介行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主要趋势和基本核心有二,一是以大媒介集团的集中垄断为代表的媒介工业的全球化市场扩张加剧,二是整个媒介行业,特别是传统上比较注重自身的国有和公共性质的广播电视业,在取消规则的政策推动下,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2]与此同时,中国媒介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在经历从内容生产到运作机制等各层面的深刻变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恰是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3]在这里,我们以正在兴起的省级广播电视集团为切入点,探讨基于产业驱动的媒介市场重组过程中行业政策与市场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广电业乃至整个媒介行业的未来走向。我们可以用以下三个问题,来描述和分析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媒介行业的市场与政策走向。第一,中国现阶段媒介市场扩张过程中,行业政策与市场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现阶段的广电集团化如何体现了两者的互动;第二,从产业驱动的媒介市场发展的资源需求看,大量地方性的广播电视媒体,刚刚兴起的集团化运作策略是否能够适应广电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在宏观层面,作为对WTO和媒介全球化策略的应对,中国广电行业经济权利的集中控制是否有效?

一.行业政策与市场力量的互动

1.始自广电改革初期的行业政策与影响

中国广电业在建国之后,始终是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有计划地按行政级别和行政区划开办电台、电视台。从行业结构上看,从结束到现阶段,起重要作用的广电行业政策依据是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就媒介制度环境和内部管理机制而言,第一,从新中国成立起,广播电视的所有制就为国有,无论广播电视台还是传输与发送系统,均由国家经营和管理;第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为国有事业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一部分。1997年在《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颁布后广电部负责人答记者问时指出:“‘条例’根据我国国情,……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式规定广播电视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肯定了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事业建设和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广播电视管理体制”。[4]第三,广播电视媒介多年来处于行业内高度垄断的局面,广电媒介的资源配置和市场结构均不能打破行政级别和行政区划的限制,在相同的行政区划中也基本上不存在相同行政级别的广电同类媒体的竞争。

自90年代初期以来,有线与卫星技术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行业格局,从地方到全国的广电竞争明显加剧。到目前为止,全国所有的省级电视台都开办了面向全国市场的上星节目,大中城市入户的有线电视频道一般也多达二、三十个。但是,上述行业政策所带来的问题是十分明显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原有的“四级办广电”政策导致了行业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此外,信息资源、频道资源作为广电行业的特殊资源,在“全面开花”又“各自为政”的现行管理体制下,这些资源的开掘和使用大量存在闲置和浪费的现象。[5]问题之二是,行业定位不明晰造成的广电业与电信业之间的矛盾。虽然,从1997年起,广电部陆续下发了一些改革的重要文件,各路学者专家也纷纷献计献策,部分广电媒介也做过一些尝试,但大都无疾而终。而此时电信网和广电网争夺用户的矛盾冲突凸现,发展到极端,99年广电部门与电信部门在湖南爆发一系列流血冲突。[6]问题之三,则是广电行业定性模糊所致。近年来,广电产业化是一个十分敏感问题。一方面,政府明确广播电视属于第三产业。1985年国家在统计分类上,第一次把广播电视列入第三产业。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定》中将广播电视明确为第三产业。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讲话中指出:“过去我们的传媒只讲宣传,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既要宣传,又要经营。”从国际惯例而言,按照美国最新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NAICS”和欧盟“INFO2000计划”中对产业的定义,电视作为一种产业,连同印刷出版(含软件)、电子出版、电影、录音、广播以及传播、信息服务等等,统称为“内容产业”,是网络经济和传统媒体的很大一个产业。据美国权威金融杂志透露,传媒业在美国是第七大工业,并仅次于电讯业,成为美国增长第二快的产业。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富庶的江浙一带,当地政府已多将"三电(电力、电讯、电视)一草(烟草)"列为支柱产业,迅速增长的电视产业,赫然其中。[7]中国的媒介,无论大小,现在大都靠自身的经营取得生存的权利。直白的说,90%是靠广告经营来生存的。已经是呈现一种“准企业”的特点。[8]但是,另一方面,出于宣传管理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考虑,广电行业仍属于事业单位性质,这就使之在经营方面只能采取一些表层改革措施,同时,造成了资本进入行业的障碍。

2.新一轮广电改革的政策导向

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看,包括卫星、数字化、因特网在内的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电子媒体间的竞争与较量,各类媒介为积聚资产、壮大实力、扩充影响而在行业内外的扩张兼并的市场需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从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需要出发,为了尽可能解决上述种种问题,以促进广电行业发展并使之具有能应对全球化竞争的能力,同时也对应于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延伸,新一轮广电行业改革在政府、,媒介与市场的互动中悄然启动。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82号文件)(以下简称82号文件),[9]主要内容是:一、网台分离;二、电视与广播、有线与无线合并;三、停止四级办台;四、避免网络重复建设,保持广播电视网的相对完整性和专用性;五、在有关规定出台前,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暂不上市,广播电视业务(包括广告经营)和经营单位不得上市;六、保持电信和广电部门的分工,彼此业务不得交叉。

以82文件为标志,新一轮广电改革的主要政策导向在下述几方面产生了明确的影响。

一是从行业结构上直接促成有线与无线的合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电总局局长徐光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有线与无线必须合并;有线不设台,主要从事信号传输,保留节目频道,实行频道化管理,逐步实现频道的专业化、对象化。[10]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一要求,2001年七月起,全国各有线电视台一律取消呼号,与无线电视台合并运作,使用统一的呼号,统一的台标。合并不仅引发了全国各电视台的频道专业化浪潮,而且为内部管理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带来新的契机。

二是在媒介运作上明确了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指导性原则。2000年11月17日,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化发展试行工作的原则意见》,确定电子媒体在以新闻宣传为中心,以繁荣创作为重点的前提下,“可兼营其他相关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多媒体、多渠道、多品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传媒集团”。[11]2001年8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具体论述了“实行多媒体兼营”、“实行跨地区经营”等,均为改革的重点。[12]从较早成立的几家广电集团的内部构成看,跨媒体、跨行业经营已经是集团存在的重要方式(参见表1)。而一旦跨地区经营成为现实,中国广电乃至整个传媒业将重新洗牌,在资源分配和经营控制的不同层面上,产生新的链接、断裂和整合。

三是广电行业的职能属性和资本运作的问题。事实上,有关媒体行业职能属性的讨论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近几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成果的《中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就鲜明提出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播媒体,应尽快从国家对事业职能范围的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换中,由原先国家包办的事业单位有步骤地转化成生产社会精神产品的自主经营的国有公司制企业。并明确国有事业与国营企业的主要区别,在依旧保证国家调控力度的前提下,主要在于营利与非营利之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成果的《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指导》,也提出了电视是"产业化的事业"的相近概念。[13]证监会今年刚的新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将传播与文化产业定为上市公司13个基本产业门类之一。其中,传播与文化产业又主要分为出版、声像、广播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传播业等4个大类。[14]但是,学界和证监会的意见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行业文件的有效支持。在《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电集团被明确认定为事业性质,发行集团和电影集团则为企业性质;为此,在资本运作上,分为不同的情形:“新闻媒体由国家主办,不吸收外资和私人资本”;报业、出版、广电集团的新闻宣传部门“可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融资”;经营部门可成立公司“吸收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资金”,发行和电影集团则可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境外资本。[15]媒介职能属性问题的敏感性,和政策制定者试图回避行业定性,但又要通过资本运作来推进行业改革的复杂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广电总局的台网分离政策也正在推行当中。即把制作播出等宣传的部分和纯粹的物理网络分离,统一全国的有线电视网,单独组建网络传输集团。最近,国家广电总局高层领导公开表示:中国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公司今年之内就要挂牌成立,这是一家类似于“中国电信”的航母型企业。现在广电总局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网络改造和“网台分离”工作。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一个报告中透露,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对各省和中央级的广电传输网络公司的组建工作。[16]但是,网台分离在广电业净化行业功能、理顺内部管理机制的同时,也会带造成电信和广电业的新一轮矛盾。因为网络传输集团今后不光传输广播电视节目,还可以进入电信领域参与电信竞争。电信对广电开放,广电为什么不能对电信开放?而且,新的广电网络传输集团属于基础传输领域,它应该归属信息产业部还是广电总局?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明晰。

3.新一轮广电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广电集团化

2000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在甘肃召开的全国广电厅局长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国电视体制集团化的要求,不久下发了2000年284号文件,规定了广电集团化的具体内容:广播、电视、电影三位一体;无线、有线、教育三台合并;省级、地级、县级三级贯通。[17]2001年8月《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也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从上述指导性政策的目标看,有线无线合并本身就是集团化的内容之一,组建省级广电集团,无论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还是资本运作,则既是集团整合的目标又需要通过集团来具体实施。因此,组建广电集团便成为新一轮广电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从现实情形看,中央级广电集团迟迟未能挂牌,以省为单位组建集团,整合分散实体,培植区域性实力媒体,已经出现了如湖南、山东、上海、北京、浙江等不同的运作模式。但无论取何种模式,集团化的动因不外有二。一是来自广电媒介内部的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广告收益为标志、以利润最大化和在新一轮媒介竞争中获胜为目标的市场诉求,一是上述各项行业政策的推动。而且,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正如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徐光春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表示,“国内广电机构正在进行改革、重组,计划组建几个部级大型广电‘航空母舰’。目前,湖南、山东、北京、上海等地已经试点组建了初具规模的广电集团,以应对加入WTO后可能面临的境外传媒的挑战。”[18]

二.广电集团化能否适应市场需要

1.媒介市场化对广电集团化的要求

就国际传媒娱乐业的发展经验看,其经营策略离不开三个要素:市场、规模和资本。一方面传媒娱乐工业不断地在行业内外进行业务融合和市场整合以形成规模,另一方面,依附在传媒身上的资本以产业资本的形式大规模进入资本市场运作,以获取更多的资本、占领更大的市场。[19]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形成包括广电在内的大规模媒介集团的市场条件。面对巨大的媒介市场,不管是全国的媒介还是地方的媒介,都会有一种强烈的规模扩张欲望。而且,这种欲望在海外媒介的刺激之下,会进一步增幅扩大。

同时,面对被业内称做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的媒介的经济快速增长,大的市场资本也有着同样的市场冲动。从实际情况看,从1996年开始就已经陆陆续续有媒体关联企业通过改制直接上市,或通过买壳方式间接上市,如中视股份、东方明珠、电广传媒、博瑞传播等。其中以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为背景的电广传媒旗下就囊括有视听媒体、纸媒、网媒;而与《四川广播电视》报社有密切合作的博瑞传播也开始从纸媒发展到网媒和IT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另外一些原有主营业务较稳健、资金充裕的公司也开始纷纷投资入股传媒领域。2001年,上海强生颁布的董事会决议中表明,强生将成立注册资本为2亿元的“上海强生传媒创业投资公司”,大举进军传媒业。一时间,传播文化产业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新亮点。[20]

2.中国现阶段政策先行式广电集团化的合理性

与中国媒介改革的每一步骤一样,尽管集团化的市场动因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分析组建广电集团的过程时,自上而下的行业政策推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通过行政手段来达到市场目标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是广播电视集团化的有效路径,更是现阶段中国媒体市场化的重要特征。同样,如前所述,组建广播电视集团,也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整合。当然,市场本身的需求是带有强制性的行政指令比较容易行之有效的基础。以上海为例,由于行政指令与市场需求确有不谋而合之处,并且行政干预在一定条件下切实地带来了市场收益,那么,政策制定者就会产生进一步行政干预的冲动,表面上,行政指令的通行程度也相对比较高(参见表2)。

有相当的业界人士认为,在中国目前条件下,主办主管媒体的政府是资产重组极为重要的主体,这就决定了使用行政手段重组集团草创时期国有资本的合理性:一是在媒体产业化中,宣传实体自身完全由市场机制来促其发展成为一个有规模有影响的产业集团,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不利于当前主动参与国内、国际的竞争;而现时国有资产所有者一元化的结构,保证了政府有条件也有必要,最起码能以出资人的角色对有关媒体进行重组,并适当集中资源予以重点扶持。二是中国广电行业条块分割严重,对资产和资源的适当集中要涉及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政府或部门,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入和干预将很难实现。[21]

3.现阶段广电集团重组中的困难和隐忧

然而必须注意到,这种通过行政手段整合市场的方式,带有天然的缺陷。行政垄断缺少竞争往往导致低效率,盲目追求规模会忽视成本,特别是,一旦政府目标取代媒介发展目标,则会成为媒介自身成长的极大阻碍。

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是广电集团身份定位的模糊。一方面,除了长期以来“事业”与“企业”双重构造带来的(广电)局(广播电视)台之争矛盾加剧,行政隶属体制导致政事(企)难分外,在行政手段催生下,广电集团自身作为市场主体也远未成熟,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产权关系不明晰,难以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产权重组和推动集团自身可持续发展。而且,重组过程中政策指导者基于行业整体利益制定的改革计划,对于大多数从业人员来说,都是一场不愉快的动荡。从管理层来看,集团化精简、重组了管理层,必然造成管理层的人事纠纷;从技术层而言,无线有线合并当中,无线台一向惟我独尊,并不在乎是否收编无线台;拥有网络资源,人员少收入高的有线台,合并之后收入减少、人员下岗,更加反对合并。电台和电视台的合并,造成了电台自主权的缩小和电视台的收入下降。网台分离后,网络公司收取的有线电视费用如何与电视台分成?制作、发行、放映都和广播电视不同的电影厂怎么融入新的集团当中去?合并后财产如何评估、管理、怎么确认股份、设立最高决策层。这在目前的改革中都带来了非常棘手的问题以及日后的隐患,由于利益的抵触,集团化过程中产生内耗,使得旧有人员、节目、资源优势不能达到最有效率的融合。

其次,现阶段的行业重组在操作上难以面对一些行业内部的历史遗留问题。例如,从信号传输市场来看,中国电信是垂直领导的企业,其建设的电信网是统一规划的。而广电部门从广电总局到各省广电厅只是行业指导机构,有线电视的网络时每个城市自己投资铺设的,网络产权结构复杂、网络结构混乱、经营模式多样,这使得中国有线网络公司内部整合存在很大困难。又如各地的有线电视台都是在繁荣电视市场,四级办台时依靠自我筹资发展起来的,国家没有过投入,现阶段的合并过程中也存在着产权归属的问题。

再次,匆忙的集团组建,存在一些操作上的技术问题,如电视台企业化设计不足。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台延请过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家,来做电视运作的企业化设计,更不要谈按国际上标准的ISO9000规范来设计管理框架。[22]

三.广电集团化能否应对WTO和经济全球化

1.WTO与全球化对中国广电行业的影响

WTO与广播电视有关的是GATS(服务贸易总协议)和TRIP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入关,在广电行业做出的承诺很少,正如国家广播电影电视电总局局长徐光春所认为的,加入WTO,内地广播电视业所受的打击不会很大,随着内地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西文化的交流会加大。他说,根据加入世贸原则,电信是对外开放的,但广播电视网并不开放。当然入世之后,外国进口的电影、电视片,包括合作制作的电视剧,会有所增多,而且交流的领域会进一步扩大,这对内地广播电视业的改革和对外开放都有好处。[23]

尽管WTO并不对中国广电带来直接根本的冲击,但全球化无疑已经并且将一直对广电行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中国广电行业“即有一般行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特殊性”[24],政府在涉外政策方面限制很多。就电视广播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限度开放空中电信的政策。自从国务院1993年“不允许收看境外卫星电视”129号命令以来,广电系统也多次下文,要求严格控制卫星电视的接收。目前,这一限制通过在某些实验地区部分解除的方式得到突破。据东方网消息,在保证遵守中国新闻报道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将有多档外埠电视节目在香港设立面向内地观众的基地,拟于近期进军内地市场,广东成为试点省份。在此之前,本港、翡翠、明珠三大台即一直高居广州电视收视率的前三位。这次进军内地的电视频道共有美国CNN的中文财经频道、香港阳光卫视的历史探索频道、凤凰卫视的财经资讯频道、广东话频道、国际频道、香港无线的TVB卫星频道及澳门卫视旅游台等七家。此前凤凰卫视中文台在内地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它的节目对内地电视制作产生的影响,使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进入内地的电视频道对内地广电业来说,将是很大的冲击。而广电集团化,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试图倾全省之广电行业资源,强力打造上星频道,以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对抗这些同样将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的境外频道。

此外,广电行业受到全球化冲击的另一种可能途径是外资进入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广电总局对国外引进电视剧是有限制的,2000年2月,又对引进电视剧的数量、题材、国内制作单位、播出时段等都做出了规定,将所有引进剧彻底驱赶出黄金时段。但是,以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为例,当年创收视高峰的仍是两部引进大戏,这说明了引进剧的实力和这方面限制的无力。[25]在电视节目方面,资金进入节目制作领域无疑将比引进剧产生更大影响。尽管目前在我国企业直接注入资金,直接收买广播电视媒体的播出权因其不合法而受到严禁,但广电媒体仍以“广告总”“特约播出”等方式同企业投资者开展隐形合作。这也暗示了媒介外资金进入媒体是一个不可抵挡的大趋势。[26]2000年初,上海电视台与正大综艺公司共同投资500万美元,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节目制作公司。2000年2月,默多克在天津设立了一个合资的节目制作公司。2001年初,美国时代华纳斥资一亿美元入主香港华娱卫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在香港设立了节目制作中心;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在上海成立了STARTV办事处,并具备了中型电视台的所有功能。[27]广电新一轮改革中,除新闻、重要社教节目之外,娱乐性节目制作的社会化将使得外资进入节目制作领域成为必然。由于节目的播出权仍掌握在广电集团手里,因此,外资进入的节目制作公司与集团之间,将发展成为一种紧密程度不一的合作关系。外资进入节目制作领域必然也带来技术、观念的进入,并对省级广电集团产生影响。

2.我国现有的广电集团能否应对媒体全球化

传播的政治经济学论述的空间化研究的是传播业中企业权利的延伸。这个延伸主要表现在公司规模的增长上——无论从财产、营业收入、利润、雇员人数、还是从股票价值上计算都是如此。同时学者们还考察不同形式的企业集中,包括横向和纵向整合。从经济角度看,整合是控制不确定因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集团创造了一个内部市场,使不同下属分支以各自独立的运作体系来完成各自的增长目标。多国经营企业的加速增长是媒介产业空间化延伸的另一种发展形式。[28]这种发展直接导致了巨兽时代的来临——庞大的跨国媒介公司通过生产、发行、放映来完成纵向整合,他们的横向整合跨越了一系列的媒介产品,包括软件和硬件;他们还通过国际分工,能够灵活、符合成本效益地使用劳动力、资本、研究与发展成果,进行全球整合;他们的经济权利非常集中。

从世界传媒业的运作策略看,突破地理疆界,开拓国际市场,是全球经济和文化一体化背景下大媒介集团的重要目标。仅以迪斯尼/ABC为例,1998年,其总赢利中有38亿美元即17%来自美国本土以外的国际市场,其中ESPN由于广泛开发市场,1998年的赢利增长了20%,达到约17亿美元。[29]传媒并购已成为国际热潮,出现了传媒强强联手加强竞争力的趋势。如世界最大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以1600亿美元并购世界最大的媒介集团时代华纳公司,两强合并后市值超过3600亿美元。24以此为观照,目前,中央级的广播电视集团几经波折尚未出台,几家地方性广电集团,不仅在总资产上与海外媒介集团相去甚远,而且,由于行业政策、行政级别和行政区划的限制,跨地区兼并的实例尚不存在,跨行业经营的成功个例也不多,向国际市场扩张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而且,不同地域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各不相同,集团面对的内容产品和广告市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上在媒介资源分配和利用上由行政级别造成的机会不均,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良性成长。广电集团在行政限定的地理和级别区域的夹缝中,规划走向国际传媒市场的蓝图,其中的矛盾和困境一目了然。对于今后各个广电集团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最关键的瓶颈正在于此。

四.结语:省级广电集团——泰坦尼克还是航空母舰?

等到集团化尘埃落定之后,作为一个行政催生的市场实体,省级广电集团将对中国广电业产生怎样的影响,而它本身作为一艘航行在市场经济中的巨轮,又将驶往何处呢?由于本次集团化政策回避了一些实质性问题,目前尚不知对于这些问题有否后续应对措施,以下仅就现状中可以预测的部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作为一般性市场经济实体,广电集团应具有如下特点:一,两个以上的法人实体组成;二,组合以资产为纽带;三,集团与内部法人实体之间以及法人实体之间应建立合理经济核算关系;四,集团的事业管理与资本运营功能应该与政府的监督管理与执法功能分开;五,集团应当建立科学、高效的民主决策机构。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目前形成的省级广电集团由于领导层仍属行政指定,其决定方式并不完全依据其市场运营水平,因此,很难说是科学、高效的决策机构。而这种体制内任命决策机构的方式,也部分决定了集团的事业管理与资本运营功能难以与政府的监督管理与执法功能分开。组合并非纯粹以资产为纽带而是更多以计划配置为原则,这使得集团与内部法人之间以及法人实体间的经济核算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省级广电集团集合全省行业资源优势,比起无序建设阶段,无疑具有更大优势推出强势品牌参与国际竞争,但是,在市场运营上并不能达到效率的最大化。

其次,作为有政府背景的行业垄断集团,尤其因为现有政策决定了其对播出机构近似绝对的垄断,省级广电集团的出现使得现有广电市场上集团外力量投资的制作公司面临着不平等竞争,对于本来就处于萌芽状态的民间制作力量,这种冲击更为剧烈。

最后,对于广电相关行业,如广告业和媒介调查机构,行业垄断虽然会带来短期内部利益,避免了“四级建广电”时期的恶性广告压价,但是对整个文化大市场的运作将带来一些不利因素。

总之,目前,中国广播电视集团化的过程,正在呈现出行业垄断基础上的经济权利的集中化。由于横向与纵向整合的程度和方式大大有别于西方大媒介集团高度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现实地看,在广播电视仍然保持“三位一体”的媒介制度环境之下,能够更有效地强化宣传管理的力度,但,若要应对WTO之后国际大传媒集团进入中国的市场竞争压力,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达到的目标有:一,广电媒体成为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二,在确保国有控股的基础上,突破现行的“国有独资”的封闭运行规限;三,全国人大等立法机构对有关文化产业法规(含广播电视法或新闻法),以及在税收、信贷、利率、上市和节目、设备进出口等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给予尽快制定和配套出笼,并使之尽可能与国际法接轨。在这些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完善的中国电视产业集团化中的集团概念,即以产权和业务关系为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要体制,以优势媒体为龙头,以骨干频道为核心,在联合、兼并的基础上,组建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的真正“航空母舰”式的媒介集团。

[page_break]

五.附表

[表1]现有的几家省级广播电视集团构成

名称成立时间构成总资产

(亿)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2000年12月21日湖南电台、湖南电视台、节目报、电影制片厂、网络中心、节目中心、音像中心、湖南电广集团公司等30

山东省广播电视总台2001年1月19日山东电台、电视台、影视剧制作中心、广电信息网络公司、广视网站、视网联网站、音像出版社等-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2001年4月20日上海电视台(包括上海卫视)、东方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社、东方网络有限公司、东上海国际影视公司、广电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600832)、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电影电视(集团)公司、上海永乐电影电视(集团)公司上海影城、上视大楼、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大剧院等142

北京广播影视集团2001年5月北京电视台、紫金城影业公司、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歌华文化集团、北京歌华有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50

[表2]上海广播电视业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时间标志性事件市场效益

1949年5月27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播

1958年3月上海电视台成立

1973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局成立,形成主管局下属一电台一电视台的基本格局财政全额国家拨款,按统收统支的计划模式运作

1979年在全国率先恢复和播出广告首次获得预算外收入60万元,政府财政拨款为455万元

1985年-1986年各台内部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86年广告经营收入首次超过财政拨款,分别为1958和1663万元

1987年实行节目生产的社会化协作,内部分台制,形成“一局五台三中心”的格局经营性收入为2388万元

1988年5月上海市财政局同意广电局实施第一轮财政承包经营性收入为2943万元

1992年8月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当年度集资2.04亿元

1992年10月/1993年1月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形成同一城市两家同级别电台和电视台并行运作的竞争格局。93年经营性收入为4亿7千7百万元

1995年8月影视合流,成立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局经营性收入为8亿多,占全行业总支出的97%

1997年7月由上海市政府正式授权,广电局成为全国第一家地方广电系统国有资产的委托人和管理者经营性收入达15亿元

2000年筹备组建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经营性收入为42.3亿元,营业额27亿元,纯利润9亿元

[1]MichaelGurevitch,TonyBennett,JamesCurran,JanetWoollacott,ed,1982,《文化、社会与媒体:批判性观点》,唐维敏等译,台湾远流1994,页163-171

[2]EdwardSHerman&RobertWMcChesney,TheGlobalMedia,Cassell1997;赵月枝,1998,《利益公众、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新闻与传播研究》第2期

RobertG.Picard,1989,MediaEconomics,Sage

[3]YuezhiZhao,1999,Media,MarketandDemocracyinChina;黄升民,2000,《重提媒介产业化》,《现代传播》第四期

[4]见《人民日报》,1997年9月2日

[5]剑飞,2001,《集团化:中国电视在困惑与希望中前行(上)》,《南方电视学刊》第二期

[6]《乱麻如何快斩--聚焦广电》摘自媒体之声,

[7]剑飞,2001,《集团化:中国电视在困惑与希望中前行(上/下)》,《南方电视学刊》第二/三期

[8]黄升民,2000,《重提媒介产业化》,《现代传播》第四期

[9]《乱麻如何快斩--聚焦广电》摘自媒体之声,

[10]蔡贤盛,2001,《论组建电视集团》,马雨农,2001,《无线有线电视台合并与频道专业化》,

[11]剑飞,2001,《集团化:中国电视在困惑与希望中前行(上/下)》,《南方电视学刊》第二/三期

[12]“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2001年8月20日

[13]剑飞,2001,《集团化:中国电视在困惑与希望中前行(上/下)》,《南方电视学刊》第二/三期

[14]覃远军,2001,《新媒体运动:国内外媒体集团火拼时代来临》,

[15]“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2001年8月20日

[16]任讯波,2001,《广电变脸记》,《南方电视学刊》第四期;《广电市场新格局正在形成》,载自中国经营报;

《为“台网分离”做准备有线电视台要没了?》

[17]尧风,2001,《迎接中国电视体制的伟大变革》,《现代传播》,第一期

[18]蔡贤盛,2001,《论组建电视集团》,

[19]黄升民,2000,重提媒介产业化,《现代传播》第期;

[20]覃远军,2001,《新媒体运动:国内外媒体集团火拼时代来临》

[21]《乱麻如何快斩--聚焦广电》,摘自媒体之声,

[22]王休平、肖鹏,2001,《真诚联姻还是虚拟合并?》,《南方电视学刊》第五期

[23]《徐光春:今年广电改革重点是建集团》,

[24]“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2001年8月20日

[25]文娟,2001,《2000年中国电视新格局》,《南方电视学刊》第二期

[26]陈大军,2001,《浅析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趋势》,《南方电视学刊》第二期

[27]覃远军,2001,《新媒体运动:国内外媒体集团火拼时代来临》

广电业范文篇3

一、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

局的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在区委、区政府及区软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区软建办的指导下,依照市、区软环境建设活动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局充分发挥机关效能建设在行风建设中的载体作用,紧密结合广电工作实际,始终把纠正部门及行业不正之风和软环境建设工作当成促进广电制度改革、保证广电事业建设任务完成的大事来抓,认真组织开展纠正全局行业不正之风和软环境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广电局的政治舆论环境、社会服务环境、法制管理环境和人文道德环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不时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促进依法行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广电系统行风和软环境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广播电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依照区软建办的时间布置,局按时、按质完成了软环境建设活动三个阶段工作;同时全面完成了全区软环境建设活动的宣传报道和78个部门领导许诺的录制、播放传输工作。得到区考核组的充分肯定。

二、积极推进新闻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改革

体现新闻中心工作人员的责、权、利”充分调动全体新闻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1为进一步提高新闻中心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编辑、制作等生产流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和水平。对新闻中心新闻部、栏目部实行制片人管理制度。

开展新闻部、栏目部制片人竞聘工作。局成立了竞聘上岗考评委员会,从7月13日起。制定了新闻中心制片人管理方法》依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报名、资格审查、竞聘、组织考察、决定任用的顺序进行。通过竞聘,7月26日选拔出了新闻部、栏目部制片人。

根据《新闻中心制片人管理方法》新闻部、栏目部用人实行双向选择;依照人员能上能下,同时。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这种动态化的管理,使每个工作人员形成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有利于节目内容的创新、改版和节目质量的提高。

此次竞争上岗工作的报名范围扩大到各乡镇广播站。依照《技术服务中心竞争上岗实施方案》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工作,2开展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竞争竞争上岗工作。为充分调动区技术服务中心和乡(镇)广播站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技术服务中心竞争上岗结束。

两中心竞争上岗工作全面结束,至7月10日。并完成了相关手续的交接,同时,两中心已按照新的体制开展工作。

三、新闻宣传工作

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区委的中心工作,今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照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要求,开展有计划、有重点、有深度的区内、区外宣传报道工作。特别是今年1至7月,先后组织筹划了一系列反映全区各项重点工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一是组织谋划系列报道“盘点2010展示再就业特区建设佳绩;二是依照区委提出的体现温暖,共建和谐”搞好春节系列活动的报道,三是全力宣传报道好区人大、政协会议,以“两会”召开鼓舞全区人民建设好再就业特区、向小康目标迈进的士气和信心;九是与昆明电视台《缪师来了栏目联合推出“名吃”系列报道;九是对坝塘水库、龙东格公路等重点工程以及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报道;九是精心组织并策划“2010中国泥石流汽车越野赛”赛事及相关系列活动报道,并收集保存了相关图文资料。

共采写播出电视新闻492条,上半年。广播新闻498多条,制作播出《聚焦》15期、百姓》7期、特区前沿》8期、科普视窗》16期。广播节目除播出新闻之外,还在星期一至星期九之间制作播出《时尚咨讯》农村天地》等栏目,这些新闻节目和栏目的播出,为全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搞好内宣的同时,加大外宣力度,4个月共向省市电视台寄送稿件58篇,采用率达70%。

四、加强对昆明东视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的管理

顺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为进一步解决好广播电视网络中心队伍生存、维持机构运行和事业发展的问题。使有线电视事业依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步入健康、继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发明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结合广播电视行业性质和我局工作实际。保管广播电视网络中心作为区广播电视局下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经营、企业管理和维护为主要业务的基础上,2010年9月,成立了昆明东视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为进一步加强昆明东视电视网络有限公司领导,逐步抓好网络公司的基层组织建设,目前,局成立了网络公司党支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根据相关顺序,及时在网络公司成立团支部和工会小组。同时,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为我局的政令疏通提供制度保证在2010年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制度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制度。使制度更具有操作性,更具有人性化,目前,已在印制制度手册1000册,要做到全局干部职工人手一册。

六、广播电视平安播出工作

多年来,平安播出是广播电视行业的生命线。除非法破坏广播电视设施行为造成了一些小的传输故障外,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平安播出事故。始终严密防范“某团伙”敌对组织对广播电视设施的破坏活动,坚持做好广播电视平安播出工作,广大人民群众中努力传送好党和政府的声音。平安播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年重大会议、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局前端中心机房和监测室坚持全天24小时双人双岗,每天昼夜巡线不少于6次,网络公司监测室实行门卫站岗制由局护卫队队员轮流站岗。至2010年7月19日,局共启动平安播出紧急预案15次。

七、完成广播电视覆盖普查

全力推进我区公益广播电视综合覆盖工程建设,确保我区广播电视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根据《市广播电视局关于开展广播电视覆盖普查的通知》通〔2010〕8号)文件要求,为了加强对普查工作领导,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合理布置;全体普查人员集中精力、克服困难,完成了此次广播电视覆盖普查工作任务。根据采集数据汇总情况来看,区城区有线网络联网入户数为12724户,占城区总户数的83%农村有线网络进村入户数为6409户,占农村总户数的69%乡镇、行政村级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站点235个,其中有76座站停播,返盲率为32.2%235个站点的入网户数为6825户,为认真贯彻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及区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精神。入户率达46%全区九个乡镇无线广播节目(fm99hmz覆盖人口193247人,覆盖率达64%mmd覆盖人口30950覆盖率达10%全区各乡镇有455个组(22232户)未能接收到广播电视信号,属广播电视覆盖盲区。通过普查,全面了解、掌握了区广播电视有线、无线覆盖的情况及运行状况,做到家底清,情况明,为下阶段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八、完成无电视机户普查

区人民政府2010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为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为7000户贫困群众赠送电视机。确保全区人民群众按时收看奥运盛况。局结合区实际,依照政府配置电视的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社区及村组组织摸底调查,统计汇总上报区广电视局核实,通过普查,区现无电视机的贫困群众达9583户。现在正在调整之中。

九、做好中央电视1套和7套节目的无线覆盖的建设

区中央电视1套和7套节目的无线覆盖建设工程于2010年7月动工,依照省、市广电局有关文件精神。目前,征地、塔基础建设和铁塔装置已全部结束,天馈线装置由于设备不到位,还未安装,预计在6月末能安装结束。

十、广播电视大楼建设

大楼的主、附楼主体工程于2010年6月竣工,广播电视大楼于7月动工。并举行了竣工剪彩。大小演播室(附楼)装修设计工作已基本完成。云南汇昱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垫资完成了大楼景观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由于资金缺口太大,自2010年7月至7月,主楼的装饰装修、附楼的设备推销及装饰装修的招标工程均处于停工状态。

十一、积极探索扩大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途径。

局于7月中旬在区人大、政协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赴腾冲县考察腾冲县广播电视“mmd数字微波”建设,结合考察学习情况,目前,局正在对“mmd数字微波”可行性进行论证。mmd数字微波”工程建设需投入大量的资金,且涉及面广,条件幼稚后,局将及时向上级请示,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及时进行工程建设。

局将严格依照区委、区政府的布置、依照市广电局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我局制定的党政工作计划,2011年工作中。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但在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已经影响了机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2010年,一是局机关干部职工公务员身份迟迟不明确。并按相关文件精神,全区大部分局机关公务员均进行了登记,并提高了公务员工资待遇。2010年末,对未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进行了报批,但我局未批准。造成我局局机关干部职工工资待遇未得到落实,对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

致使广电大楼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广播电视大楼于7月破土动工,二是广电大楼建设资金缺口太大。土建主体工程6月底完工并进行了竣工剪彩;现工程建设已进入各类装修、及附属工程的建设的攻坚阶段,急需工程建设资金2096万元,才干使广播电视大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广电业范文篇4

[关键词]市场重构;范式;议题;广播电视业

30年前,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用“地球村”来描述大众传播媒介的世界,今天,地球村已经存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和信息产品的全球化市场上,几家庞大的跨国传媒集团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美国的广播电视业正是这个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广播电视行业,美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仅是电台、电视台、联播网、制作公司等的简单组合,更是一个运作灵活的巨大的利润工业。

但这个由广播电视的相关产品和服务构成的巨大市场是如何形成的?在这里,我们仅仅关注对于经济过程中的广播电视业发生作用的一系列相关因素,如市场结构与竞争,以及媒介组织和媒介政策环境对市场的作用和影响。

在一些媒介学者看来,广播电视“一直是销售学的天才……它集中并加强了19世纪的报纸承担的广告和销售功能,它加速了将时间重新定义为金钱单位的进程。广播电视对每一个家庭的渗透是空前的,现代传播由此为历史上最大的生产力(工业)提供了出路,为最大的销售机器(商业)奠定了基础”。⑴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世界广电业的规模、结构都快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趋向是全球化、市场化和商业化⑵。尽管广播电视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都在发生变化,但整个行业的市场重构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冲击则要更加深远。其主要趋势为:

1.由于许多国家的广播电视业都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到20年间,经历了快速的社会制度和经济转型,如东欧各国的体制转变,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影响,WTO对全面开放电讯市场的促进等等,经济、社会、政策、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于媒介产业,带来了广电行业结构的巨大变化。

2.大媒介集团的垄断和集中控制加剧。媒介产权的集中过程不仅仅是卡特尔式的水平整合,而是水平整合和托拉斯式的垂直整合的有效结合,这样,既可以通过对同一媒介产品生产层次和产品市场的整合,来有效地提高媒介集团在某一领域的控制程度,扩大规模经济,又可以在日渐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不断强化不同媒介产品生产层次和同一媒介产品上下游市场的整合,以确保降低营运风险,提高效率,免受成本波动等市场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媒介集团进入全球传媒市场。如美国的迪斯尼、时代-华纳、VIACOM都在国际媒介市场上拥有许多知名的媒介产品品牌。从澳大利亚传媒巨子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到微软和贝塔斯曼,其经营目标都在全球市场。

3.媒介工业的商业化(commercialization)市场化(marketlization)和自由化(liberalization)。私营资本大量进入广播电视行业,相当多的国家对广播电视的控制有不同程度的放松(deregula杢ion),商业目标越来越取代广播电视传播在传统上赖以存在的公共利益基础。

4.地方媒介公司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性联合加强。为扩展市场份额,让全球化媒介产品顺利进入地方市场,跨国公司越来越依赖于同地方性媒介携手,而实力虽不如跨国公司却占有地方性资源优势的小公司也十分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吸引跨国公司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利润,双方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因此而加大。

5.新媒介技术的渗透和数字化。一方面,从数字音频广播、非线性电视摄录编辑设备到卫星电视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等广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整个广电行业从制作方式到行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无论是基于电讯业发展的点对点信息传播方式如互动电视VOD,还是市场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因特网,对广播电视的形式、内容乃至基本理念,都在构成无可回避的威胁。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美国的广播电视业市场重构的过程是十分剧烈的:三大广播公司在行业内的霸主地位在这20年中一路滑落,从70年代将近90%的市场份额下降到90年代中期的55%,卫星和有线电视用户不断增加,巨大的媒介联合企业兼并不断出现,呈现出娱乐业、新闻业和信息业高度融合的趋势,数字技术和因特网对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正在带来冲击……这些变化有的已经在社会系统中体现出其深远的影响,有的则还无法判断其在行业内外的波及面究竟有多么深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新世纪的到来给世界经济格局带来更多变化的可能性,尤其是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成为值得殷切关注的焦点。新千年伊始,第一桩震动全球的媒介兼并案就是5年前还岌岌可危的“美国在线AOL”以1840亿美元一口吞掉了称雄百年的时代—华纳,展现出新媒介行业造就的新经济神话——这一切,都有可能对美国乃至全球的媒介行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我们仍然试图对上述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市场重构进行分析,并尽可能地回答一个问题:即,作为媒介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广播电视业,其市场重构的过程如何?范式如何?又如何作用于传统的媒介价值体系?

在讨论广播电视的市场重构时,首先要面对经济概念和经济范畴对这个行业的介入和影响,这也是一种路径,即通过媒介工业的经济关系来了解广播电视的社会角色、功能和传播目标。全球化的市场经济进程,已将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媒介工业,最大限度地纳入其经济增殖范围,重要性与日俱增。尽管和所有其他市场行为一样,广播电视市场的重要概念与角色同样是关涉媒介运作的经济环境——有限的资源如何分配。但与其他商业和市场运作行为不同,一方面,广播电视的市场竞争具有独特的垄断和产权集中的特质;另一方面,基于广播电视传统的公共信条,其行业结构也就有必要从法规上加以控制,即为广播电视媒介能够充分有效地履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者的角色而设定一定的法律和制度屏障。

此外,媒介工业建构了一个二元的产品市场(dualproductmarket)。也就是说,媒介只创造一种产品,却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上运作,并且,这两个市场会彼此影响。其第一市场是媒介产品市场,第二市场则是广告市场,和其他产业相比,这个二元市场几乎是媒介经济独一无二的特征⑶。以广播电视为例,广播电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产品交换关系是,受众作为广播电视媒介的消费者,支出时间与金钱交换该项媒介产品即广播电视节目,媒介则把

受众的时间卖给广告客户;而时间支出是一项稀少的资源。广播电视媒介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满足从受众到广告客户乃至于全社会在信息与娱乐等方面的各种需求,便成为其最大限度盈利的市场起点和动力。

在广播电视媒介与经济现象的关系当中,还涉及到媒介产品的性质问题。一般来说,媒介经济学者将媒介产品分为两大类,一为私有产品——第一个消费者对该项媒介产品的消费都意味着排除了另一消费者消费同样产品的可能性,即排他性,这是文化工业中最成熟的商品形式,在大量制造/复制的基础上,通过零售商达到单个的媒介消费者手中。如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等;另一为公共产品——每一个消费者对该媒介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也同时消费同一样媒介产品,如广播电视节目。

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两者无法严格区分,或者说,在这两者之间还存在第三类准私有/准公共产品,比如电影、剧场表演、音乐会,对同一场次的受众来说是公共产品,但对更普遍的受众来说则是私有产品,如某人的购票进入则从客观上排除了另外一人进入的可能性。此外,广播电视从技术与经济形式上看是公共产品,但在文化形式上更接近私有产品,是针对个人在私人场合的媒介消费。

作为世界市场环境中的媒介组织,美国的广播电视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商业行为,不仅广电产品的出口额巨大——进出口通常被视为国际商业行为的第一种形式,如今视听工业产品是美国第二大出口商品,而且美国更是国际化的广播电视市场与商业中心,在国际投资与国际合作方面也频频出击。

这种情形绝非偶然。一方面,尽管美国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但其国内广播电视市场的饱和程度仍然在逐渐提高,国内市场扩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广播电视广告额上升的幅度也越来越有限;另一方面,全球电视机的家庭拥有量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呈稳定上升的态势,一个全球化的广播电视产品消费市场正在形成,这使得美国广播电视业向全世界扩张有了一个相当大的经济内驱力。

然而,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国际扩张,其基础是国内媒介行业的市场重构。事实上,市场重构似乎是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定律之一,几乎每一次行业变动,市场重构都既是前提,又是结果。这个范式从广播电视发端之初就在起作用,在全球经济不断变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也仍然行之有效。

表1美国电台广告额(百万美元)

年度联播网广告贴片广告地方电台广告总计

198015874026433541

1985329131949156563

1986380133353137026

1987371131556057292

1988382140261097893

1989427153064638420

1990433162667808839

1991440157365788591

1992388149768998766

1993407162775269560

19944111860837010650

*资料来源:AlanB.Albarran,MediaEconomic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67

表2美国(无线)电台广告额(百万美元)

年度联播网广告贴片广告地方电台广告总计

198582856004571420003

198785006846683322179

198991107354761224076

199095657905787525345

199189157280777523970

1992103327551808025963

1993110338004881627853

1994115858150920028935

*资料来源:AlanB.Albarran,MediaEconomic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79

在197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的广播电视都还是一个封闭的企业,很少有行业外的资本进入。

表3全世界家庭电视机数量的增长

全世界电视机家庭拥有量(百万台)

1970年245

1985年573

1992年725

*资料来源:ColinHoskins,StuartMcfadyenandAdamFilm,GlobalTelevisionandFilm-Aintroductiontotheeconomicsofthebusiness,ClarendonPress,Oxford1997

只有很少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因经营不善偶尔转手。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基于无线电波的稀有性和公共性质的传统信条。在经过商业电台执照短暂的冻结之后,FCC在1952年设计了一个新的计划,只允许最大的几个广播电视市场有5到6个VHF电视台,实际上,大多数较大的广播电视市场上,VHF电视台都被限制在4到5个。其他的电视台执照都只能是UHF范围内——频道14到83——这些频道被称作“无人之境”,因为在当时,多数电视机都不能接收到UHF的信号,即使有的观众家里拥有VHF/UHF电视机,但也极少收看UHF频道。而且,大多数VHF电视台都是三大联播网的附属台。显而易见,为了建立一个成功的新联播网,就只能依靠VHF电视台来保证收视率。但遗憾的是,由于FCC的限制,主要广播电视市场上的独立而非三大网附属的VHF电视台已经所剩无几,完全不足以支撑第四个联播网。因此,这样的一个三大联播网独霸天下的市场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超乎寻常的稳定。

以NBC为例,长期以来,NBC一向是三大联播网中的老大。在电视业刚刚兴起的1940年中期,和其他联播网相比,NBC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于它的拥有者是RCA,一个在电视演播制作设备和发射与家庭接收机等新兴产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器制造商。NBC因此而在1931年进行电视试播,又在1943年开始定期播出电视节目。由于NBC的技术先导,再加上其电台明星对于广播听众的巨大感召力从电台带来了电视,NBC比CBS和ABC都更快地把一个个地方电视台变成自己的附属台,成为最具实力的电视联播网。它的节目于是快速地在观众中渗透,广告收入也因此而不断增加。NBC最早开始定期播出早晨节目(今天)和深夜节目(百老汇开放剧场和后来的STEVEALLENSHOW,以及再后来建立的TONIGHTSHOW——这样的节目现在已经成为非常成功的“类型”节目)。在新闻和体育报道方面NBC也是一路领先。NBC首先播出的系列剧WIDEWIDEWORLD,最早报道奥斯卡和艾米奖颁奖,最早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以及其他一系列特别节目,绝大部分是因为RCA的关系。而且,NBC也是最早播出立体声节目的联播网。即使威廉·佩利,一位烟草商的儿子,一步步地将于1927年开始电台广播的CBS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机构建成了NBC不可小窥的竞争对手(其父亲的烟草公司正是CBS最大的广告客户),以及多年后脱胎于NBC的ABC的成长,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NBC日益扩张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但在1970年代中期,这种市场的稳定性开始改变。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三:

第一是FCC解除了一些限制有线电视发展的条款。直到70年代早期,FCC都还在例行公事地通过一系列条款来限制有线电视服务商在最大的100个广播电视市场拓展业务,有线电视的作用基本上被限定在改善无线电视的收视效果上,经营无线电视(开路)的广播业主的利用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保护,有线电视服务商只能在不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和广播业主抢占剩余的一点点市场。1972年,FCC开始改变姿态,之后差不多五年间,有线电视服务商不断为争取更多的许可而与FCC和相关政府机构争斗,并最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1972年,全美国的有线电视的用户总共只有近650万户,198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超过2900万户,1998年则进一步增加到近6500万户,相当于9700万户开路电视家庭的三分之二强。美国有线电视的发展,不仅直接瓜分和冲击了稳定的广播电视市场,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作为政府对广播电视进行管制的有关无线电波的稀有性和公共性的传统理念。

表4美国有线电视用户的增长

年(秋)有线电视用户与电视家庭用户的百分比(%)

19683,126,5705.5

19693,728,8806.4

19704,498,0307.5

19715,569,8108.9

19726,484,38010.0

19737,163,34010.8

19748,230,31012.0

19759,196,69013.2

197610,787,96015.1

197712,168,45016.6

197813,391,91017.6

197914,814,38019.4

198017,671,49022.6

198123,219,20028.3

198229,340,57035.0

198334,113,79040.5

198437,290,87043.7

198539,872,52046.2

198642,237,14048.1

198744,970,88050.0

198848,636,52053.8

198952,564,47057.1

199054,871,33059.0

199155,786,39060.6

199257,211,60061.5

199358,834,44062.5

199460,495,09063.4

199560,495,09063.4

199662,231,73065.3

199762,231,72065.3

199864,800,00066.1

*资料来源:PeterB.Drlic,TheElectronicMedia,2ndEd,l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7;Broadcasting&Cable1996,1997,1998,1999

第二个变化和第一个密切相关。随着节目发行系统的完善和全球观众的增长,大的广播电视公司或娱乐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卫星-有线电视联播网系统。时代公司先是建立起家庭票房HBO,后来又是CINEMAX和COMEDY频道;辛迪加的老大VIACOM播出了SHOWTIME,随后华纳公司也开播了MOVIE频道,NIKELODEON以及其他服务;一些专门化的有线电视公司也获得了成功,如特得·特纳的24小时新闻频道CNN以及他在买下米高梅的电影图书馆后开办的TURNERNETWORKTELEVISION(TNT);一些专门兴趣的服务如气象频道和ESPN也十分兴旺。1979年,C-SPAN(CABLESATELLITEPUBLICAFFAIRSNETWORK)开始进行社会公共事物的直播报道,1986年开始报道参议院的活动。尽管在有线电视领域,无线广播公司的介入比较晚,起步也慢,但无论如何DISNEY/ABC现在也已经是一个有线电视服务的大户,它拥有和部分拥有ESPN,LIFETIME和A&E;1985年,NBC被其母公司RCA卖给了通用电器GE,GE卖掉了NBC拥有的电台,但保留了对整个联播网的所有权,从这时开始,NBC除了拥有和运作十余个分布在主要大市场的无线电视台以外,还进入了有线电视、国际电视和新媒介等传播领域。它的两个有线电视服务,一是有关商业和经济信息等的CNBC,不仅在美国,还进入了欧洲和亚洲市场;另一是MSNBC,这是NBC与微软合作的有线新闻网和因特网新闻站点,也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有影响。为进一步进入国际市场,NBC1993年开播了面向欧洲的SUPERCHANNEL,1994年则把相应的一套节目拓展到亚洲。它还曾经开办了一个24小时的西班牙语新闻节目(1993-994),只可惜后来由于竞争太激烈而被迫关闭。事实上,形形色色的有线电视频道,在通过卫星进入世界市场的同时,更是分流了无线电视台的本国观众,削弱了三大联播网的经济基础。

表61998年全国广告收入(百万美元)

媒介广告收入

联播网电视14,485

地方电视12,910

贴片广告11,045

有线电视10,371

辛迪加2,820

报纸46,370

杂志10,930

电台16,598

户外4,800

*资料来源:Broadcasting&Cable1999/4

[page_break]

第三个变化是家用录像机的发展。如今VCR几乎是电视收视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国的家庭拥有量已超过90%。全美最大的家用录像带租售连锁店Blookbust提供了随时随地租用录像带的便利。由于音像产品的私有性质,家用录像带市场的运作原理更近于书籍而非电视节目市场,这就使得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不得不面对完全不同性质的市场竞争对手。

表720家顶尖媒介集团的赢利和业务范围(1998年)

排名公司名称营业额

(亿美元)流动资金

(亿美元)年利润

(亿美元)业务范围

1时代-华纳246.2254.1227.28电视,有线电视,电影,因特网,期刊,音乐,出版,娱乐,零售业等

2沃尔特返纤鼓á224.737143.12电视,有线电视,电影,因特网,期刊,音乐,零售业,体育,娱乐业和主题公园等

3索尼156.0920.215.65电影,音乐,电子游戏等

4Viacom132177.528电视,有线电视,电影,出版,娱乐等

5新闻集团12814.0118电视,有线和卫星电视,电影,报纸,期刊,出版,技术开发和服务等

6TCI75.529.756.85有线和卫星电视,因特网,出版,音乐,技术和设备等

7Seagram/环球64.397.12N/A电视,电影,娱乐,音乐等

8西屋/CBS53.637.722.49电视,有线电视,广播电台,户外广告等

9通用电器/NBC51.534.510.02电视,有线电视,因特网等

10CoxEnterprises49.37N/AN/A电视,有线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电话等

11ComcastCorp.49.1214.685.321有线电视,因特网,电话,娱乐等

12甘乃特47.2913.1616.17电视,有线电视,报纸

13赫斯特4212.5N/A电视,有线电视,因特网,期刊,报纸等

14McGram-Hill35.345.324.84电视,出版,期刊等

15纽约时报28.54.524.55电视,广播电台,出版,报纸等

16Tribune278.156.42电视,广播电台,体育,教育等

17MediaOne24.197.54-3.2有线电视

18华盛顿邮报19.563.23.81电视,有线电视,因特网,报纸等

19CablevisionSystem19.492.720.81有线电视等

20Primestarparters131.35-5.1卫星电视等

*资料来源:Broadcasting&Cable,Spet.7,1998

表810家顶尖媒介集团额变化的比较:

公司名称1995营业额

(亿美元)1998营业额

(亿美元)

迪斯尼164.4224.73

时代-华纳159246.22

Viacom,Inc101.2132

新闻集团79.8128

索尼76.6156.09

TCI49.475.7

Seagram,Ltd48.264.39

西屋/CBS45.853.63

甘乃特44.547.29

通用电器/NBC33.651.53

*资料来源:PeterB.Drlic,TheElectronicMedia,2ndEd,l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7

于是,各大媒介集团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得不通过兼营与广播电视完全或部分不同性质、不同生产层次和不同市场运作模式的其他媒介产品,如印刷媒介或音像制品,以及对同一媒介产品上下游市场的充分开发和整合,如将利用广播电视节目资源来开发相关的声像副产品,等等,以此来分担市场风险,扩大赢利范围和提高赢利的可能性。目前,大多数持续发展的媒介集团,几乎都并不是单纯的广播电视公司,而是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有线和卫星电视、音像制品和其他信息与娱乐服务的超大型媒介集团。

至此,一个超稳定的广播电视市场不复存在。进入80年代以来,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媒介市场发生的一系列结构性变化,表明媒介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速增长期。

表9广播电台新5强(1998年)

电台数量1997年营业额

(亿美元)

CHANCELLOR47115.8

CBS/INFINITY16214.9

JACOR2056.13

CLEARCHANNEL2194.78

ABC383.27

*资料来源:RADIOWORLD,SEPT.16,1998

表10广播电视媒介的年交易总价格

年广电媒介总交易价格(美元/年)

1964205,756,736

1965135,123,766

1966135,718,316

1967172,072,573

1968152,455,412

1969231,697,570

1970174,785,442

1971393,547,924

1972271,330,537

1973230,381,145

1974307,781,474

1975259,485,961

1976290,923,477

1977289,871,604

1978651,728,398

19791,116,648,000

1980876,084,000

1981754,188,067

1982998,398,244

19832,854,895,356

19842,118,056,053

19855,668,261,073

19866,192,669,871

19877,509,154,473

19884,947,838,198

19893,235,436,376

19901,976,626,100

19911,014,579,000

19921,045,373,000

19933,300,883,000

19946,862,416,111

19956,974,890,248

199625,362,436,647

199717,631,757,472

199812,937,925,196

*资料来源:Broadcasting&Cable

首先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买卖、转手和兼并愈演愈烈。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所有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使用无线电波的公共信托,而且更是一种商业风险投资。随着法规的松动,以及华尔街对媒介资产开始感兴趣,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电影制作公司的出售和购买市场在1980年代初开始快速启动,并在1996年电讯法颁布时达到高潮。作为政府改变管理政策和华尔街改变商业策略的结果,到1980年代每一个联播网都已易手。原先,由于传统理念和政策的界限,购买一个联播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当大都会成功地兼并了ABC之后,一切都改变了,随后通用电器从RCA买下了NBC;到了1990年代,迪斯尼买下了大都会/ABC,西屋买下了CBS,CNN归入时代—华纳旗下。这样的兼并与再兼并产生了“巨无霸”型的媒介公司,改变了整个广播电视市场结构。1996年6月,西屋/CBS宣布以490亿美元购买INFINITYBROADCASTING,这一联姻造就了一个拥有82家广播电台的大集团,成为当时最大的电台拥有者CLEAR-CHANNEL和JACOR的强劲竞争对手;1998年9月,CHANCELLOR兼并了CBS/INFINITY,成为最大的电台公司。

第二个基本的变化是新的联播网的成长。1986年澳大利亚媒介巨头墨多克继收购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之后,买下美国十几家地方电视台,建立了FOX联播网。FOX的成功在于,与三大联播网目标受众年龄的日益老化针锋相对,其目标受众瞄准的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而这正是广告商极力寻求的潜在消费对象群体。FOX靠每周晚上一些低成本节目吸收一定数量的附属台,到1990年代,FOX已经变成了三大网不敢小窥的竞争对手,这种情形部分地因为FOX敏锐的商业运作眼光,但更重要的是相当数量的电视剧的成功,如“结婚……和孩子们”、“辛普生家庭”和“X档案”等等,都赢得了巨大的利润。FOX的成功激励了另一个以电影制作公司为基础的新联播网,华纳兄弟公司下属的WBTV,以及后来的联合-派拉蒙公司组建的UPN,还有迄今仍然被业界称作“婴儿联播网”(BABYNETWORK)的PAX。

第三是家庭电子娱乐产品的普及。家用录像机VCR在1981年才230万用户,1985年增加到2500万,到1990年变成6500万,1998年则达到8500万。⑷不仅是VCR,电子游戏、有线和卫星电视、PAY-PER-VIEW电影频道等等,共同改变了人们的闲暇消费习惯;和1970年代相比,广播电视的受众几乎损失了一半;因特网不但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而且也正在开始变成另外一种广播电视节目产品的播出和发行分配的渠道。

表11四大联播网受众的平均年龄(1994年第4季度)

CBS50.0岁

NBC42.8岁

ABC38.3岁

FOX29.6岁

*资料来源:PeterB.Drlic,TheElectronicMedia,2ndEd,l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7

表12六家联播网的收视率和受众情况(1999年2月,与1998年11月比较)

收视率/市场份额与1998/11相比%

NBC10.0/16+5

CBS9.7/16+2

ABC8.9/14+1

FOX7.2/11-6

WB3.6/5+6

UPN2.1/3+5

其中18-49岁年龄组

收视率/市场份额与1998/11相比%

NBC6.3/17+7

CBS5.4/14+4

ABC5.4/14-5

FOX4.1/110

WB2.0/5+5

UPN1.3/3+8

*资料来源:Broadcasting&Cable,1999-3-8

更为重要的是,除了本土的媒介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外,大媒介集团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的开发。迪斯尼/ABC的海外业务已经十分可观,1998年,其总赢利中有38亿美元即17%来自美国本土以外的国际市场,主要来自于创意内容、广播电视节目和主题公园与商业零售业。其中ESPN由于广泛开发国际市场,1998年的赢利增长了20%,达到约17亿美元,现金流动则增加17%,达7亿美元。迪斯尼的全部广播电视产业(ABC、ESPN、DISNEYCHANNEL等)的赢利1998年增加了10%,达71亿美元,其中营业额提高了3%,为13亿美元。⑸

在美国本土,尽管广播电视的广告投入仍然很高,1998年四大联播网的总赢利增加了14%,达247亿美元,但营业额收入只增加了3%,(参见附表)这说明联播网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仍然面临困境,而且四大网都还在美国国内和海外同时继续投资新的领域如有线电视和因特网的订户系统。和联播网赚钱不多相反,电视台却利润巨大。NBC朤V1998年的赢利比上年度相比减少了20%,为4.7亿美元,而电视台却增长了10%的利润,达5.6亿美元。⑹华尔街的分析家们认为NBC联播网1999赢利继续减少的原因是失去了系列剧SEINFELD和ER的高额执照费。其他两个影视制作公司拥有的联播网1998年也损失不少,WB1998年赢利2.6亿,减少了9,300万,而UPN的赢利大约不到2亿,比上年减少了1.77亿。⑺

附表131998年四大联播网赢利一览(百万美元)

营业额%与''''97相比盈利%与''''97相比

ABC

Radio525+16%152+13

TVNetwork3272+4-100-

OwnedTVs1050+8%510+11%

Cable/intl2295+18%850+31%

Total7142+10%1412+7%

CBS

Radio&outdoor1893+28%542+46%

TVNetwork3375+21%-253-

OwnedTVs980+19%510+45%

Cable/other564+36100+150%

Total6812+27917+41

NBC

TVNetwork3800=470-20%

OwnedTVs1100+8%560+10%

Cable/intl.369+29%319+170

Total5269+2%1349+11%

FOX

TVNetwork1680+10%10-

OwnedTVs1395+32%665+33%

Twentieth800+33%50+25

Cable/intl.1600+33%-170

Total5475+20%555-16%

*资料来源:Broadcasting&Cable,1999-3-8

联播网利润的减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新闻部门的裁员和经费削减。1998年,三大网的新闻经费都不同程度地减少。ABC在1997、1998两年内,从其5亿美元的年度新闻预算中削减了300万美元;CBS新闻4亿美元的年度预算被削减了400万——当然,前提是总经费削减了近2亿美元;NBC的整个联播网的费用也削减了差不多2亿美元。⑻因此,三大网的新闻部门都面临裁员和重组的困境。尽管人人都同意新闻并不是商业,如果节目不能赚钱也并不见得说明新闻节目的质量不好,换言之,新闻节目不赚钱不一定是坏事。但现实是,虽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联播网不得不在新闻节目上贴钱以免在更新执照时遇到麻烦,但现在这个现实需要越来越微不足道——作为一种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FCC在新闻节目上对联播网的要求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严格。而另一方面,越来越激烈的新闻竞争又意味着联播网应该在新闻节目上花费更多的钱:一个两人的电视新闻摄制组往往需要花费3000美元一天——包括酒店、旅行机票、吃饭和其他种种必要的开销。报道伊拉克战况、爱尔兰的和平会谈、老格伦的重返太空之旅……都是极其昂贵的活动。无怪乎一些60、70年代的老记者都觉得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业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时候,为联播网工作最值得骄傲的,就是记者只需要竭尽全力地在世界各地报道最有价值的新闻,而无须考虑预算问题,而现在,记者们都抱怨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却不得不考虑如何替公司省钱。”⑼

这种情况绝非偶然。近年来,许多传统上被视作社会公共服务的行业,如公立医院、公立学校、慈善团体等,都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打压,开始按照商业法则运作,新闻业也不例外。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媒体开始聘请工商管理人才,进入媒体的各级管理部门,以控制财务开支,加强新闻部门生产流程的管理,在大规模受众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预测分析,制定市场策略,进行媒介形象和产品促销。如此等等的市场手段所取得的商业上的胜利,使得媒介行业内部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现代媒介的主管和业者,光是作为传统的新闻行业的职业高手,已经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他还必须同时是一个市场学专家,懂得市场营销策略,了解受众的媒介消费品味和特点,注重媒介产品的包装推广和娱乐性,能够把握商机并推动整个媒介内部共同为商业目标服务。这种状况被称做工商管理新闻学(NBAJOURNALISM)。⑽

显而易见,由于广播电视业市场重构过程中的上述种种影响,商业因素不仅作用于新闻的采集和表达过程,而且变得越来越常规化,许多非新闻的元素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出现,变得必不可少。⑾一项对于美国20个城市61家电视台的研究结果表明:地方电视新闻大量关注当地新闻,60%以上的新闻内容取材于当地社区生活的当日事件,而国际新闻则较少出现;犯罪新闻是新闻图像的重要部分,如枪击和抢劫等等;新闻表达方式非常感性、通俗易懂,少有阐释性内容;新闻报道大多偏短。70%的新闻都在1分钟以内,只有16%的新闻超过2分钟;此外,地方电视新闻的来源单一,只有不到25%的新闻有多种新闻来源。⑿

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市场重构,重新激发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市场活力,尤其是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和跨媒介、跨行业兼并方面取得的实绩,为全世界的广播电视乃至整个媒介行业,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但市场重构波及新闻专业理念,却是十分发人深省的。面对WTO,中国的广播电视业能否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吸收海外媒介发展的经验,有效地整合市场,迅速提升自身实力,是今后中国广播电视学界和业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注释:

⑴丹尼尔·切特罗姆,《传播媒介和美国人的思想》,黄静生、黄艾禾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p176

⑵参参见赵月枝,《公众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2

⑶AlanB.Albarran,《MediaEconomic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27

⑷HowardJ.Blumenthal&OliverR.Goodenough,ThisBusinessofTelevision,BilloardBooks1998,NY

⑸Broadcasting&Cable,1999,1,13

⑹Broadcasting&Cable,1999,3,8

⑺Broadcasting&Cable,1999,3,8

⑻Broadcasting&Cable,1999,12,21

⑼本人访谈,UscAnnenbergSchoolForCommunication,新闻学院教授MurryFromson,1999年4月

⑽DougUnderwood,WhenMrasUrleTheNewsroom,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5

广电业范文篇5

现将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进行**年度业绩审核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广办发社字[**]193号)转发给你们。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执行。

一、填写要求

请各单位认真学局文件,按照填写要求,选择不同的附件表格填写。

我省同时持有《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请填写“附件2”和“附件3”。

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请填写“附件1”和“附件3”。**年6月30日后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业绩审核表》和《机构情况表》内的“制作经营业绩”相关栏目可暂不作要求,但仍需认真填写其它栏目。

二、时间要求

请各单位于2008年1月15日前,将填好的各类表格加盖单位公章后,一式二份报省广电局。逾期无故不参加业绩审核的,定为“不合格”,省广电局将撤销其许可证。

持有《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的单位,审核表和相关材料上报省广电局艺术管理处。联系人

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审核表上报省广电局社会管理处。联系人:

请各地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日常监管,督促本辖区内制作单位按总局和省局的要求,按时保质完成业绩审核工作。

**省广播电视局

二ΟΟ八年一月七日

主题词:广播电视管理规定

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

进行**年度业绩审核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

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总局34号令),总局决定自**年12月至2008年3月,对全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进行**年度业绩审核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审核机关

省级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业绩审核工作,总局负责中央国家机关所属制作机构的业绩审核工作。审核结果将在2008年3月底由总局统一通告。

二、审核对象

(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机构;

(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

三、审核内容

(一)执行广播电视法规、规章和规定的情况;

(二)节目制作经营业绩情况;

(三)根据规定需要审核的其他情况。

四、审核标准

审核机关应按照《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总局令第34号,以下简称“34号令”)的有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逐一做出审核“合格”、“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其中对执行各项法律、法规情况良好,有制作经营业绩的,定为“合格”等级;有制作业绩,但有轻微违规行为,经批评教育后切实整改的,定为“基本合格”等级;有严重违规问题、经批评教育仍不整改的,存在严重违规发行影视剧问题的,全年无制作经营业绩的,或无故不参加业绩审核的,定为“不合格”等级,并撤销其节目制作经营许可。

五、工作要求

(一)各制作机构根据所持许可证分别填写《**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业绩审核表》(附件1)和《**年度〈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业绩审核表》(附件2)。其中,同时具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的机构,只需填写《**年度〈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业绩审核表》。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机构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还需同时填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情况表》(附件3)。各项报表应在2008年1月15日前上报当地省级管理部门,中央国家机关所属制作机构经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后,于2008年1月15日前上报总局社会管理司。

(二)各省局在对辖区内制作机构审核完成后,应于**年2月5日前将下列材料上报总局社会管理司:

1.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节目制作机构年度审核情况报告(报告中分类列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机构名单);

2.《**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业绩审核表》(附件1);

3.《**年度〈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业绩审核表》(附件2);

4.《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情况表》(附件3);

5.《**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业绩审核合格机构情况一览表》(附件4)。

(三)附件3和附件4两个表格,可按总局设定的内容填写成电子文档,发至社会管理司节目管理处电子信箱。

广电业范文篇6

[关键词]文化建设;广电业态;创新;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广电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广电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相比与资本主义的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就广电业各种媒体的宣传技术和管理模式来看,在广电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宣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广电业的大多数企业还运用传统的技术形式和管理模式,因此存在着诸多问题。传统的技术背景和管理形式已经不适合新的时展的节奏,面临转变和创新。我们需要结合信息时代的背景和国家目前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完善和改善广电企业和部门的管理模式,最终实现新型的、符合新时代背景的广电业态。

一、我国广电业的发展现状

(一)节目缺乏创新性,宣传力度达不到预期目标。我国的民族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唯一性文化,值得推崇和发扬。可是目前的广电企业的宣传节目中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缺乏创新精神,节目同质化严重,抄袭普遍。例如国外的一档真人秀节目火爆,不出几天,国内往往就有类似节目出现。不仅抄袭国外的电视节目模式,国内同行之间也有抄袭和效仿,不仅拉低了整个影视行业的声誉影响,更是阻碍我国广电业的发展。这个弊病成为目前阻碍我国广电业创新的最大问题,大大降低了节目的宣传力度,甚至造成了某些负面影响。(二)节目缺乏文化底蕴,阻碍了城市文化的建设进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的发展主题,金钱和物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广电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其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它们大多以所获得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忽略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节目过于娱乐化和大众化,缺乏文化底蕴,过于肤浅。中国是一个以悠久文化历史著称的国家,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切都应该以文化为基础。可是当前随着自媒体和科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视节目种类和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缺乏深度,过于注重节目的娱乐性和商业性,节目发展后劲不足,缺乏长远发展规划。(三)广电业的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达标和管理模式过于传统。目前我国广电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技术水平不达标,尤其是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着节目的质量和宣传效果。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广电业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复杂化,国内外的行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广电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技能素质等都影响着工作成效。此外,广电业落后的管理模式也阻碍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在信息化时代,如果还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必定会在管理上造成纰漏。因此,应结合时代背景,尽早研究和制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四)城市文化与广电企业文化的结合力度不够。广电文化自从在开创之日起,就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着广电文化的提高,它给予硬性条件和技术的帮助,影响着其发展高度和提高速度[1]。另一方面,广电传播文化的又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的方向盘,时刻指引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因此,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重要合作关系。然而,由于广电业态的不正常、不成熟,造成了广电业的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二者的利害关系,阻碍了二者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审视这一点,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广电业的发展模式,真正促其正常、合理、健康地发展。

二、开创广电业新型模式的建设策略

建设广电业的新型模式,必须从发展现状出发,彻底解决发展的根源问题,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此外,必须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适应新的时代背景的发展模式,实现广电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一)大力整合相关资源,促其正确发展。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的时代,电视节目的传播力度和传播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涉及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资源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因此,应加强电视文化资源与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大力整合,发挥二者的共存性,促进共同发展。此外,对于电视文化,还要密切结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广电业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把握价值动态,才能把握正确的行业发展方向。(二)实现新型的管理和建设模式。先进、完善的建设与管理模式是创新广电发展的直接保障。目前广电业大多还保留着传统的模式,显然是不适合现阶段的发展形势,因此,必须充分适应时展的需要,将广电企业与新的信息时代相结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国家城市文化建设的需求[2]。高效的广电建设与管理还会促进国家城市文化的建设,因此广电企业一定要建立和完善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实现广电企业的一体化管理,提高电视节目的满意度,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提高。(三)提高广电人才专业素质。由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广电企业建设和广电节目设计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提高节目设计人员的工作素质极其重要。现如今广电企业的宣传和制作设备种类多样,操作难度系数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因此工作人员的设备操作能力、计算机能力等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效率和宣传成效。另外,广电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技能,还要了解相关的文化建设理论,真正在城市文化视野下实现广电业的发展。(四)提高节目的创新性。广电业的节目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涉及艺术的节目,其艺术水平决定着行业的发展程度。针对传统的制作方式和艺术形式,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很多传统的艺术形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更不能满足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一定要采用新的制作手法,提高观众和消费者的满意度。此外,实现新型的编辑手法、创新编辑思维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实现思维固有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大胆设想、大胆实践、大胆创作,真正实现应有的创新和突破。

三、结语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和行业竞争压力的提高,广电业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提高广电业工作人员的技术和艺术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艺术人才,创新宣传编辑手法和思维不仅是广电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是促进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作者:韩晶 单位:晋中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岚岚,淡风.聚焦媒介融合和公共新闻——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BrianBrooks教授系列讲座[J].国际新闻界,2006(5):13-16.

广电业范文篇7

关键词:广电分前端;机房信息;运维管理

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网络化的实施和普及,丰富多彩节目内容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快乐,如何使节目信息资源安全顺利传送到千家万户,保证电视信号的正常传输,使用户能够获得更完美的视听享受,是广电各级分前端机房的重要职责。分前端机房负责有线电视的接入网、日常运行维护、业务信息管理以及数据分析与统计等繁琐管理,增加了机房的运行机制和承载能力[1]。近年来,随着广电业务规模的不断增长和信息资源多元化的发展,造成广电分前端机房承载的数据和业务越来越多,导致机房运行无法满足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针对机房原有的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探索,根据现阶段广电分前端机房内数字电视直播、EPON+EOC双向网、GPON全光网同时并存的特殊情进行优化建设,根据机房的特殊性进行优化建设,通过对机房设备设施进行创新整改,实现了新的运行机制。优化后的广电分前端机房系统完善了传输与接收、数据统计分析和业务资源等现代化机房的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了机房工作的可靠性、规范性和有序性。现代化信息运维管理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有效保证了机房的稳定安全的运行[2]。

1广电分前端机房安全

分前端机房系统负责运输、传送信息资源和业务服务等,如何安全稳定的运行,是保障机房正常传送、接受和负责运转的关键。分前端机房内所有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都需要供配电系统提供支持,供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是机房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对机房供配电系统进行优化创新,在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中,将分前端分别接入到市电和自备电源两路外电,并对线路实施保障,供电线路设置为专线和自备电源。根据分前端机房用电量大、应用范围广的特点,所有设备采用在线式UPS系统保障,设计负载和后备电池容量要充分考虑未来三到五年业务发展,并预留充足容量空间。分前端机房所有各功能区域的用电都是独立供应,以保障机房内用电突发状况,确保机房其他功能区域设备电源的正常供电[3]。由于分前端机房用电需求量大,容易出现电荷负载过重情况,因此,机房供配电系统应采取多项保护措施,市电经整流负责再给负载供电,要合理分配机房各能功区域、各设备机柜的用电负载,确保分前端机房的顺利运行。分前端机房负责对数字有线电视、OTT、数据宽带、专网等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信,为确保信息内容安全播出与稳定接收。信号源传输的安全可靠性是保障节目信息内容传送的关键,信号由中心机房传输到分前端机房,采用双路由光缆、传输设备保护等多重手段,确保信号安全、稳定的接受和传送[4]。

2广电分前端机房信息化运维管理结构

在广电分前端机房信息化运维创新整改中,首先对机房的管理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针对机房的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和运维管理系统平台实施优化设计,通过对两系统内部各个系统接口与外数据接口的优化管理,实现各自的应用功能,具体如图1所示。机房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包括机房资源扩展应用功能平台和机房电子运维管理平台两大平台。机房资源扩展应用功能平台负责公司资源管理系统,在设计研发过程中应结合广电业务需求,实现业务层数据的相互信息化,并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业务数据管理的应用层功能进行综合性管理。机房电子运维管理平台负责机房和工作人员等数据管理,通过对日常工作实行电子化管理,实现了日常事务和工作统一管理,两大功能平台的开发与创新又增加了若干个子功能,促进了广电网络业务系统的工作效率,规范了业务流程。

3广电分前端机房信息化运维管理技术实现

广电机房在信息化运维管理技术探索设计中,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并依据通信行业标准进行创新设计。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是针对整个广电公司、行业层面和前端机房的全面运行进行优化管理,在设计中应考虑广电业务的特殊性,区分与其他通信行业存在的不同,开发适合广电业务标准的管理需求[5]。通过对各分前端机房设备进行整改创新,优化设备标准架构,实现统一规范编码,增加业务创新服务范围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彻底改变了原来广电网络设备落后、业务结构单一和业务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等许多问题。广电机房信息化运维管理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业务融合创新和领域扩展的多元化发展,满足了广电业务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需求[6]。3.1优化标准架构。由于广电网络机房设备特征特殊性,在进行优化标准架构时,需将广电机房设备与通信行业的设备进行重新分配,建立优化标准架构。通过对机房原有设备进行有源设备与无源设备的划分,并对机房设备的大小结构加以改动,创建不同种类的设备端口、端子和板卡以及模块、机框等,满足了设备型号多样化的需求[7]。这些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设备不仅增加了机房设备的功能性和各级之间的逻辑性,也为未来广电业务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系统优化创建中,要对系统原有的机房设备、接入网设备、传输网设备、数据网设备和动力环境设备进行分类创建。通过分别建立设备标准架构,实现各自不同的业务功能,完成业务数据和扩展应用的优化综合管理结构[8]。3.2规范统一编码。广电机房在优化创建中,由于优化后业务不断扩展,各种设备种类增多,加上设备结构的改动和增加,原有的编码规范出现混乱不足的现象,已经不能满足分前端机房优化系统建设的需求。因此,针对新创建机房的实际情况,对机房所有大小设备以及设备机架列框进行重新统一规范编码,以满足设备编码标识在系统中的应用管理。根据分前端机房的实际使用情况和系统架构进行统一规范,并结合原有编码的使用习惯和标准,进行重新修订设备的编码,解决了以往编码混乱不足的问题,提高系统编码的使用效率[9]。统一规范编码一定要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逐级编码,首先对分前端各个机房分别编号,把机房的简称和机房序号列在一起,方便在管理过程中以最快速度查找到是哪个分前端机房,如机房的名称、地址,编码形式以(机房编号-机架编号)表示;然后对机房内的大小设备的机架型号进行编号,分别对每台机架的排列顺序进行明确标识,如机架所处位置和列数;再对每台机器的机框或列框进行编号,根据机框或列框原有的简称、型号或序号进行标记,也可以按照机框或列框的大小形式进行排列;最后对机房内所有插槽、板卡、端口和端子进行编号,把插槽的信号、板卡序号、端口和端子的序号进行排列标记,编码完成后根据设备机器实体属于哪一种级别,按照从左到右的大小顺序进行编码排列[10]。3.3构建广电业务模型。广电分前端机房信息化运维管理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广电业务在通信行业中具有特殊性,因此,针对广电业务的特征进行分析探索,设计研发符合广电业务特点的模型规划。设计中以通信行业的标准架构为基础,扩展业务应用范围,增加业务服务体制,保证优化后的各业务数据之间的正确逻辑关系,构建新型的前端机房信息化运维管理模式。根据广电业务原有的的传输方式、不同内容的资料信息以及日常工作状态,进行分析总结。业务管理系统主要负责下行业务、回传业务和综合业务这三大类业务,下行业务负责数字电视业务和交互点播业务,并对业务流程实时监控;回传业务负责数据业务的接收与传送,其中包括LAN+EOC数据业务、EPON+EOC数据业务,并对所有数据信息实时监控管理;综合业务负责专线网络业务和FTTLan业务及MSTP业务等所有核心业务,同时还分管市县郊区的省内网业务。机房信息化运维管理技术根据这三大类业务的服务范围,在系统数据库分别对业务名称、业务编号、机房名称和线缆编号中所有业务所对应的信息字段,以及配纤架位置、设备位置等业务详细信息内容建立三张数据表,这三张数据表中涵盖了机房日常维护所需以及对外进行数据互通的所有数据内容。优化后的业务管理模式提高了系统运营效率,增加了服务机制,真正实现了广电分前端机房业务信息现代化管理模式,促进了广电业务的良好发展。

4实验

为了验证广电分前端机房信息化运维管理技术设计合理性,需进行实验验证分析。4.1实验参数设置。实验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4.2杂散谐波调制。杂散谐波是广电分前端机房信息化运维管理主要问题,出现杂散谐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分别是非线性和寄生耦合影响。正常情况下信息化输出量化波形如图2所示。由图3可知,异常情况下,广电分前端机房信息化输出量化噪声谐波出现毛刺。4.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上述研究内容可知,受到杂散谐波影响,采用传统管理技术受到影响较为严重,而采用所研究的管理技术受到影响较小,为了验证该点,需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当杂散谐波信号干扰强度为5Hz时,所提技术比传统技术运维效果高40%;当杂散谐波信号干扰强度为20Hz时,所提技术比传统技术运维效果高60%;当杂散谐波信号干扰强度为60Hz时,所提技术比传统技术运维效果高69%。综上所述:广电分前端机房信息化运维管理技术设计是具有合理性的。

5结束语

广电业范文篇8

关键词:市场、结构调整、制播分离、节目配额、公共广播体制

引言

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和全球化浪潮兴起,媒介工业的资本扩张和市场拓展运动不断加剧。面对新的世界潮流——放松规制、媒介融合、跨国竞争和自律的市场机制,世界各国包括那些历来注重自身广播电视国有和公共属性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增强自身传媒实力、参与全球竞争的目标下,以提高效率为导向,引入或强化市场机制,进行结构调整。

韩国是一个采行公共广播体制的国家。1980年,韩国政府在“电波属于公共财产,不能一味用于商业利益”的口号下,对广电业进行了以“统一合并”为特征的结构调整,将所有民营广播电视收归公营的韩国广播公司(KBS——KoreanBroadcastingSystem)麾下,韩国公共广播体制至此确立。1990年,韩国广电业又进行了一次“有限开放”式的结构调整,在对公营广播低效率弊端的反思和抨击声中,民营的汉城广播公司(SBS——SeoulBroadcastingSystem)正式开播,一度被逐出业外的民营广播电视被再次纳入广电业结构中。从那时起,韩国广电业一直在公营与民营并存的二元结构中成长,也在公益性与商业性的竞争中寻求平衡;电视市场格局则由两强(KBS和MBC,后者为非民营的文化广播公司)独占,逐渐演变而为三足(KBS、MBC、SBS)鼎立,并一直延续至今。

与世界上不少实行公共广播体制的国家相同的是,韩国一直允许公营台播出广告,不过,韩国专门成立了一家名为韩国广播广告公社(KOBACO——KoreaBroadcastingAdvertisingCorporation)的机构,全权KBS、MBC和SBS三家机构的广告业务。换言之,广告公社将营利性广告业务从三台的主干业务中剥离出来,实行集中调控,垄断经营,并预留公益基金。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把住了各台的生存命脉,也在一定程度上约制了各台的赢利冲动,并从制度上保障了公共广播特点的显现。这是韩国公共广播体制的独特之处,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公共广播体制的关键之点。

一直以来,韩国公共广播体制下的市场垄断,不断遭人诟病。事实上,正如韩国一些学者所言,那种试图以公共领域的垄断经营来确保广播电视公共性的观点,只是电波短缺时代的认识,在多频道竞争的今天,将所有频谱资源视为公共资源的物质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固执于这一观点会妨碍广播电视的多样化发展,也无助于激活竞争、提高效率[1]。按照媒介经济学者欧文和怀尔德曼(BruceM.Owen&StevenS.Wildman)的观点,一般来说,竞争性市场趋于高效,专控性市场趋于低效;而市场低效的原因之一,便是“限制——通常是政府鼓励实施的限制,禁止某些产品或业务的交易,或者禁止在这些业务中存在完全的市场”[2]。

进入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韩国政府开始在广电领域推行放松规制、增加行政透明度、扩大私营活动领域等政策[3],并围绕打破垄断和培育市场进行一系列结构调整,包括倡导制播分离、加大力度推行节目配额制;放宽有线电视经营;推动卫星电视广播等等。这些都是韩国广电业面对时代潮流所作出的富于本土色彩的回应,也是韩国广电业在公共广播体制下进行市场结构调整的一次独特实践。

本文拟概括韩国广播电视业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进行市场结构调整的内容和特点,并对调整的功效进行初步探讨。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广电业结构,是指组成广电业的管理、生产、交换流通和播出等机构的总体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形式。

一、“二元并存”、“三分天下”与“制播合一”:韩国电视业结构特征分析

韩国电视业1961年起步,历经80年代初的体制重构和90年代初的结构改组,形成了“二元并存”、“三分天下”和“制播合一”的结构特征。

韩国广电业兼有公营和民营两种不同的所有制成份,这种“二元并存”并非韩国公共广播体制所独创,但是保留相当多的政府对广电业的政策主导和行政掌控权,以及经营上的垄断性,却颇具有韩国特色。

韩国公共广播体制是在全斗焕军人政权时期推行的,先天便带有某些政府主导的痕迹,执政当局一直视广播电视为传达政策的工具,相关法规也无不渗透着这一意识。与公共广播体制一同诞生的韩国广播委员会(KBC)和广播广告公社(KOBACO),被韩国一些学者认为是“将政策宣传式广播电视模式制度化”[4]的两大机构。通常所说的公共广播体制,除了以服务公众而非以盈利为目的,以及传播文化教育节目和兼顾多元需求外,还有一个基本要件就是,由一个代表公众利益的独立机构负责经营和管理[5]。然而在韩国,广播委员会从一开始便隶属于政府“公报处”,接受其行政领导,负责包括制订政策、审核节目和人事管理在内的一系列事务,具有某种政府机构的性质,而非真正独立的公共机构。

至于广播广告公社,作为韩国广播委员会下属惟一的广告机构,被授权全权负责三大公营和民营台的时段销售、广告计划和广告费的分配等业务,并有权从中预留6%的广告收入用于广电发展基金。理论上说,这一措施有助于遏制过份商业化的竞争倾向,并通过将广告利润的一部分向公益领域回馈,来保证公共广播体制的延续。但是实际上,广播广告公社更象是一家管理机构,一家垄断性经营机构,而不只是维持广电业正常运行的一般广告,权力甚大却缺少制衡。按照广电“公益”的涵义,公共广播应该首先将利润用来服务受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可是批评者认为,广告公社常常滥用职权,在与广电文化事业不相关的地方投入过多的公益资金,对发展公益广电文化事业的帮助却相对欠缺;在调节各台商业竞争中的作用也绩效不彰[6]。

更主要的是,广告公社将公营和民营两类电视台的广告业务集中管理,使得各电视台的经营被人为地“中介”,实际上褫夺了各台自主进行收支对接的权利,压抑了其运营空间。民营SBS开播的主旨之一,原本是为刺激公营台提高效率,改进节目的多样化水平,可是广告公社将两种不同属性、不同经营目标的电视台的广告经营一手掌控,统一调配,对于避免过度追求视听率的竞争或许有益,但是这样一来,二元结构中民营机制的活力却多少受到抑制,也间接降解了电视台对于提高效率的追求。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共广播”的原意,是指不存在个人持有大宗股票的情况,就象一家公共公司一样。然而在韩国,公共广播可以说是一个政府持有大多数股票的政府公司,对于民营资本可能的侵蚀,当局一直怀有戒虑。事实上,公营垄断而产生高额利润(无论其目的和用途如何),与民营资本一段时期被排除在广电业大门之外,未尝没有联系。回溯历史,当公营台的低效率和每每扮演政府宣传工具的现象不断遭到抨击,人们对为遏制商业化倾向、确保公共广播体制而实行单一公营台制度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屡屡提出质疑时,1980年代末,迫于形势,韩国广电业开始向民间资本开放,但是这种开放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有限开放。新修订颁发的《广播法》在强调“为增进公共利益作出贡献”的前提下,一面允许非公营机构进入广播业,一面加高门槛,在运营范围、经济条件如资本额等一系列方面设置种种规定[7]。这些规定已足以令人踌躇,何况广电市场被KBS和MBC两强寡占已经多年,新来者面临的竞争态势可想而知。结果是,那些“不合条件者”被吓阻,SBS作为惟一的民营广播台网受到接纳。然而SBS的加入,它相对来说较低成本和较高效率的运作,虽然使它在开播三年后便占有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见表1),亦给以往完全封闭的公营广播带来一定冲击,但是并没有打破韩国广电市场高度集中的格局;相反,在被纳入既有的管理与经营框架后,民营资本虽不免遭遇掣肘和磨合,却也多少受到同化乃至滋养。韩国公共广播体制下的市场垄断依旧,只是由“两强分噬”发展而为“三分天下”。

韩国无线电视台收视率与市场占有率比较表1(单位:%)KBS1KBS2MBCSBS

收视率占有率收视率占有率收视率占有率收视率占有率

19927.31710.72315.73510.424

19937.416112414.43113.128

19949.72011.42414.53011.725

199511.72411.62412.72611.824

199612.22710.92410.92410.924

199712.92810.42312.3279.821

199812.12510.12114.83010.923

199910.7239.42013.2291226

平均10.52310.72313.62911.324

资料来源:Ho-youngKwon,Ik-heeKang,Woo-youngJeon,andJae-sikYoon,KoreanBroadcastingStatistics,KBIReport2001,Seoul,Korea:KBI,表17编制,略有调整。

韩国广电业由韩国广播公司(KBS,包括两个频道KBS1和KBS2)、文化广播公司(MBC)和汉城广播公司(SBS)三家瓜分市场的特征,由表1可窥得一斑。就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而言,从1992年到1999年,三家广播公司播出的4个频道中,平均收视率最高的是MBC(13.6%),SBS居次(11.3%),最低的是KBS1(10.7%);市场占有率排序也一样。若以广播公司为单位,则KBS以两个频道21.2%的平均收视率和46%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其他两家则分享另外50%以上的市场份额,MBC平均市场占有率为29%,SBS为24%。再看广告收入,2000年三台广告收入占韩国广电广告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6.7%(KBS)、35.4%(MBC)、18.8%(SBS)[8],三台广告收入总和占广电广告总收入的80%以上,这个市场呈现寡头垄断之势。

一般播出广告的公共广播机构,其收入来源通常以收视费或国家拨款、团体捐款为主,广告收入大都作为补充。而在韩国,广告收入已非补充,而是居于主导。作为公营广播旗舰的KBS,除了每月从电视家庭的电费中固定扣取的收视费和节目销售收入外,近年来广告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接近60%(详见表2),广告收入已经成为KBS维持生存的主要来源。另外两家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则分别接近90%(MBC)和94%(SBS)。换言之,三家广电网尽管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目标和行为方式或有区别,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通过营利性广告行为赢得生存的资本。

通常人们认为,公营广播赢利是为公益,民营广播赢利是为分红。其实不论目的怎样,赢利的正当性如何,赢利而且是在公共体制保护下寡头垄断的市场上赢利,垄断所带来的高额利润,除了滋生诸如低效、浪费等弊端外,还会令既得利益者本能地为维护旧的市场格局而对任何新来者进行排斥,甚至联手抗拒和化解新来者的“入侵”;另一方面,寡头们多年来垄断传媒市场而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力上所积累的资本,亦使其在追求各种利益方面,很少遭遇强有力的挑战。

三台广播电视营销比较表2(单位:百万韩币)收入与比例KBSMBC(含地方台)SBS

1997广告收入∕总收入569,898∕999,915714,663∕809,702354,982∕377,648

比例(%)59.088.294.0

1998广告收入∕总收入335,882∕774,117506,967∕586,461225,394∕245,718

比例(%)43.486.491.7

1999广告收入∕总收入487,257∕950,263674,565∕756,710346,574∕371,829

比例(%)51.389.193.2

2000广告收入∕总收入672,315∕1,157,996892,498∕995,232474,353∕507,213

比例(%)58.189.793.5

资料来源:本表据“放送产业”表13“放送产业营利销售现状”、表16“广播电视广告销售现状”编制,《文化产业统计2001》,文化观光部出版。

与“三家分晋”式垄断格局相伴,韩国广电业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制播合一”。即韩国荧屏上播出的本土电视节目,绝大部分由KBS、MBC和SBS三家自行完成,它们不仅联合垄断了韩国电视收视市场和广告市场,并且各自垂直整合节目制作、流通和传播环节。不过,三台网相互之间极少进行横向节目交流,绝大多数节目在本台播出后,国内市场便极少再有人问津。

韩国电视业起步之初,由于技术限制,“制播合一”只是一种不得已的举措,况且当时专业化和市场分工阙如,“小而全”也是一种必然选择。然而,随着公共广播体制的推行,在从制度上和结构上用公营机构取代所有民营机构之后,作为公营垄断的逻辑结果,节目制作和流通的市场化便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制播合一”则成为垄断得以延续的养料。90年代初,韩国广电业对民营资本有限开放,作为促进节目多元化和反垄断的一项措施,节目配额制度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并自上而下开始在电视界推行。可是,无论是公营的KBS、MBC还是民营的SBS,虽然经营目标不同导致经营行为各异,但是在坚持“制播合一”方面,却无甚差别。有韩国研究者比较说,1991年,在实行节目配额制的当年,KBS两个频道播出的节目中有大约96%由自己制作,MBC和SBS则分别为95%和93%以上;8年后的1998年,三大网播出的节目中自制节目仍然占据80%左右的份额;相比之下,美国无线电视节目中有超过70%是由独立制片商或电视网的下属部门生产的[10]。显然,韩国电视节目制作与流通的市场化,还处在较低水平。

“制播合一”与“三强垄断”的格局是分不开的,两者的负面作用也相互关联,即缺乏竞争、效率低下和节目多样化程度不足。理论上说,公共电视台和民营电视台在节目内容上应存在差异,然而有研究显示,公营的KBS和民营的SBS的新闻节目,不仅内容上有诸多雷同,而且表现方式上也惊人地相似[11]。正如一位韩国研究者所指出的,“虽然韩国电视台有能力用内部制作的节目将时间占满,但是观众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民营和公共电视台的节目种类非常相似的原因”[12]。另一方面,两者客观上也窒息了节目制作与流通市场的发育。由于生产和播出之间缺少流通网的衔接,使得电视业运转不灵,节目价值无法充分实现,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

三、制播分离、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调整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韩国电视业的结构调整是一次因外部压力而引发的内部改革,是被动应变,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1997年金大中政府上台后,奉行“民主主义和市场经济”政策,对广电业从以规制为主转为追求市场经济政策[13]。1999年12月,韩国国会通过了颇具整合色彩的新《广播法》,该法将所有的广播电视媒体统一规定在一个法律体制之中,并由一个机构统一管理,这个机构便是经过重组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的韩国广播委员会(KBC)。新组建的广播电视委员会从政府“文化观光部”独立出来,作为民间性质的公共机构,开始独立处理广播电视事务。过去政府通过下属的广播委员会插手广电事务的历史告终,韩国公共广播体制开始迈出“独立于政府”的一步。与此同时,新《广播法》允许设立民营广播广告公司,韩国广播广告公社独霸广告业务的局面将成为历史。

在上述背景下,韩国广电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开始指向打破垄断、激活市场和增强实力;调整内容也大抵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加大力度推行节目制播的专业分工、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

在韩国,“制播分离”是被强力推行的一项措施。由于“制播合一”与“三强垄断”的历史渊源深厚,因而这一措施的推行与打破“三强垄断”的目标密不可分。其方式具体有二,一是倡行节目配额制,规定三大网需要播出的外制节目比例;二是通过基金贷款,扶持独立制片商。

韩国从1991年开始实行节目配额制,并拟订了逐年增加配额比例的计划表,外制节目配额比例从1991年的3%,逐步增加到1999年的20%[14]。然而,由于三大网对此一制度态度消极,致使实际效果不尽理想。近两年来,韩国广电管理机构开始加大推行力度。1999年,新出台的《广播法》在第72条和《施行细则》第58条中,对电视台增加播出外制节目的份额,特别是播出独立制片商制作的节目的比例,以及黄金时间播出的外制节目的比例,均作出明确规定;与此同时,对违反这些规定的处罚措施,亦加以详细说明。这些内容包括:首先,电视网到2001年外制节目的播出比例将增加到40%——其中,独立制片商制作的节目份额增加到30%;其次,按照韩国广播电视委员会的要求,电视网每月在黄金时间内必须播出超过15%的外制节目;第三,如果违反配额制,或者黄金时间达不到所要求的外制节目播出比例,电视网将受到处罚,罚款金额从3百万韩币到最高3千万韩币不等[15]。

除了对节目播出机构实施硬性的节目配额要求外,韩国有关部门根据《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1999)第14条“对独立制作社的制作支援”——为激活独立制作社的制作,政府、广电法人、广播电视台……可对独立制作社进行支援——以及相关条例,采取基金贷款、专项财政贷款的形式,对独立制作社等机构的节目制作从资金上给予扶助。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文化观光部下属的“文化产业基金”,韩国广播电视委员会下属的韩国广播振兴研究院设立的“广播振兴基金”;资助对象包括独立制片机构、投资公司、动画制作社和有线电视节目供应商;资助额度从3亿到10亿韩币不等。

“放松有线电视管制,允许跨业经营”是目前韩国电视业调整的第二项内容。90年代中期以来,韩国广播电视界逐渐认识到,在数字化多频道时代,那种视所有电视频道为公共资源的观点已经过时,那是广电业以无线电视为中心、以国内电视为中心时代的观点,以此为基础制订的政策和法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广播电视与其他许多行业一样,可以用来生产利润,应该将其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来对待。韩国政府在所有新媒介中最先选择了发展有线电视,并将其推入市场,期望以此激活竞争,打破有线电视一枝独秀的局面。与此同时,为防止新垄断的出现,韩国政府对有线电视实行了严格的经营限制和所有权限制。

韩国有线电视1995年正式开播,按照当时有关法令,节目供应商(PP)、系统运营商(SO)和网络运营商(NO)之间禁止跨业经营,即PP-SO-NO“三分立”,而且不同地域的SO之间,以及制作不同节目的PP之间,不允许相互进入;此外,大企业、报社和外国资本也被限制进入有线电视行业。这样做的结果是,1999年以前,有线电视无论是系统业者(SO)还是节目商(PP),连续四年一直在亏损中挣扎;有线电视在广告市场和收视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与无线电视相比也非常之低。一些研究者认为,韩国政府的严格限制政策失大于得,“三分立”有利于防止垄断,但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生机[16]。有线业者只有单一所有权,在单一地域传播,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在无线电视三大网联合垄断的格局下,难以打开局面,亦难以扩大市场规模和实现节目多样化,更谈不上创造经济效益。另外,这项产业壁垒重重,横向纵向的整合都被封死,难以上规模上水平;“三分立”政策与时下放松规制、开放市场以及大资本、大市场、集团化的经营潮流也不符合。

有鉴于此,韩国政府开始实施缓和政策。1999年新《广播法》颁布,打开了先前横亘在有线电视各业之间的壁垒。其特点是,首先,允许有能力的有线电视转播业者成为有线电视系统商(SO)。其次,允许系统商、网络商和节目供应商横向整合,成为多重系统商(MSO)、多重网络商(MNO)和多重节目供应商(MPP),同时允许NO、SO和PP之间打破界限,跨业经营。第三,放宽所有权和新公司进入有线电视业的限制,允许大企业和报社持有有线广播电视台(SO)33%的股份,参与节目供应商业务则未设任何限制。同时,对于外国资本进入上述三个领域,允许其拥有33%的股份[17]。

“发展卫星电视”是韩国广电业结构调整的第三项内容。对于是否引入卫星直播电视,韩国舆论曾经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保留论,认为有线电视业的竞争已无法避免,再引入一种新媒介,是否会引起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的负面效果。因为在一些有线电视渗透率高的国家,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提供多频道服务的卫星广播的市场份额很低,而有线电视用户少的国家,卫星广播的需求就高,这表明有线电视和卫星广播是互相竞争的[18]。在韩国,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起步的时间差很小,同时发展这两种媒介便需要仔细权衡。另一种是尽早实施论,认为引入卫星电视是一项积极的开放策略,旨在应对开放韩国广电市场的压力,既然开放不可避免,尽早引入卫星电视,以积极的开放强化国内广播电视事业的竞争力是很有意义的,卫星电视的实施也会为影像市场的扩大提供机会[19]。最终,人们在发展卫星电视、通过多样化的节目市场来增强韩国影视业的竞争力这一点上形成共识。1999年,韩国政府开始实施卫星电视政策,该政策与有线电视新政策类似,比如,允许大企业和报社参与卫星电视业,但持股须在33%以内;允许外国资本参与等等。

2002年3月1日,韩国卫星电视台Skylife正式开播,标志着韩国正式步入卫星电视广播时代。Skylife是第一家经韩国政府批准成立的纯粹商业目的的卫星电视,国营的韩国通讯是第一大股东,KBS是第二大股东。为了扶持卫星电视等新媒体,新政策还允诺包括放宽广告时间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条件。

四、法律与市场的双重作用:调整的特点

韩国电视业这一轮结构调整,是按照法律规范和市场机制的双重力量进行的。韩国经济的腾飞,是在集权政治体制下取得,经济优先的原则使韩国在短短时间内跨入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行列;与此同时,韩国政局出现政治妥协的渐进变化,民主化进程加快,社会吁求法制代替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大众传播也由争取言论自由逐步向法制化管理方向发展[20]。在广电领域,韩国政府近年来推行“民主化与市场经济”政策,从以规制为主转向强调市场机制。韩国广播电视委员会从政府辖下独立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机构,相应地,法规管理的重要性也日显突出。事实上,法规的形成过程已经成为体现民主意识和推进民主化进程的一部分,而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法规本身既要体现尊重市场规律这一时代潮流,也要发挥相应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按照刚性的法律规范和柔性的市场机制要求进行广电业结构调整,是韩国广电业的必然选择,其特点主要体现为:

首先,韩国广电业的结构调整是以法规为依据进行的。无论是推行节目配额制、扶持独立制片商,还是发展有线电视、开发卫星电视,包括韩国广播电视委员会从政府部门独立出来、实行重组,如前所述,都是在相关法规颁布或者重新修订之后,才开始实施的。这些法律包括《广播法》、《有线电视法》、《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等。先有法律,然后行动,这种方式使结构调整有法可依;而且由于法规的产生往往需经过多次研讨和商议,以凝聚共识,避免偏差和盲目,法规本身具有一定权威性、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因而有利于降低实施的成本,减少随意性。

其二,遵循市场规律推动结构调整。韩国广电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目标是打破垄断,然而完成这一任务不能靠硬性的行政手段;而要依照市场规则下的专业分工和竞争机制来逐步完成。比如,实施节目配额制,是对制作和播出进行专业分工;贷款扶持三大网之外的独立制片机构,是利用资金杠杆,鼓励节目的市场化生产;发展有线电视,一方面是适应观众的节目多样化要求,另一方面也有与无线电视争夺市场、刺激节目市场生长的考虑;有线电视从“三分立”到允许跨业经营,则是按照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要求,对有线电视这一相对弱势的媒体,打开整合的壁垒,促其整合资源,扩充力量,增强与无线电视的竞争实力;开发卫星电视,则是在原有广电市场上引入新质媒体,一个新的综合性传播平台,这样做从理论上说亦会刺激节目需求,活跃市场竞争。

第三,法律本身比较多地容纳市场规律的要求。以1999年新出台的《广播法》来说,该法将无线广播、有线广播、卫星广播、有线转播、音乐广播以及新兴的互联网广播等,纳入同一个法律体系中,这是顺应当今世界广播与通讯业大融合这一市场潮流的明显反映。韩国广电业相关法规对制播分离、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等事业的积极推动,以韩国研究者的观点,说到底,仍是着眼于电视市场、着眼于与观众需求市场的变化规律相适应[21]。

美国公共政策学派代表人物哈维克(JohnJ.Havick)在谈到传播政策的制订时,曾经从理论上概括了四种模式:一经济规制,二新多元主义,三多元主义,四政府主导。所谓经济规制,是指以经济效率为标准,强调实施规制中的产业主导原则,在此基础上制订政策;政府主导模式,则是指政府依据自己的偏好制订政策,实施政府行为。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过去在韩国,政府主导模式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然而今天,这种模式已经开始向经济规制模式转变[22]。

五、一役难竟全功:调整功效初探

韩国广电市场原有格局的形成非一日之功,结构调整也很难一蹴而就。那么就目前来看,结构调整的功效如何呢?

从一些数据上可以看到乐观的信息。例如,2000年一项研究显示,MBC播出的节目已达到配额节目目标比例的92.5%,SBS和KBS也分别达到了目标比例的77.5%和65.5%[23]。这多少反映“制播分离”正逐渐开始生效。另外,有线电视情况也有所改观。1999年,有线电视订户增加到140万户,起步之初的1995年的只有18万户,5年增长了将近7倍;同样在1999年,有线电视开始赢利,节目供应商和汉城地区系统业者第一次有了净利润[24]。这些都显示有线电视已经开始成为韩国电视市场上不可忽视的新军。

然而,韩国广电市场被三大无线网寡头垄断多年,按照媒介经济学理论,寡头垄断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寡头们控制经济力量的程度,远高于完全竞争或垄断性竞争的市场,他们彼此之间的联手合作甚于有限竞争,进入这个市场的障碍极大[25]。事实上,仅以“制播分离”来说,这项自上而下推行的政策,在实践中便遭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待遇,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例如,从1991年到2000年,在实行节目配额制的10年当中,三大网没有一家曾经达到过规定的目标比例。在三大网所播出的外制节目中,有相当一部分(KBS和MBC大约在44%左右,SBS稍少)是由本公司前雇员所办公司制作的,且交易价格低于独立制片商的节目,这多少染有违反公平竞争之嫌;即使播出独立制片商生产的节目,三大网也大都将它们安排在非收视高峰时段。更有甚者,三大网凭藉雄厚的资金实力,对独立制作节目采取版权买断方式,大约94.0%的独立制作节目版权归三大网所有,4.3%由制片商拥有部分版权,仅有0.7%的节目全部版权归制片商独家拥有。结果,绝大多数独立制作的节目被三大网独家垄断,二次使用的比率仅为2.1%,使用效率极低[26]。独立制作的节目未能起到繁荣市场的作用,客观上,反倒扩大了三大网在外部节目制作市场上的垄断。此外,三大网还常常藉其垄断地位,对独立制片商予夺予取,忽视其利益。比如,广播网与独立制片商签定的购买合同,经常是一些短片和非系列片,主要是教育、纪录片和时事类节目,每次都需要重新计划,而不是象广播网下属公司那样,生产系列电视剧和娱乐节目,能够连续性计划,有高收视和稳定收入[27]。缺少制作这一类节目的机会,使独立制片商的节目制作类型单一,专业水平和多样化程度受限,无助于其经营成长,而这反过来又制约了独立制片商的发展。凡此种种,都使得推行节目配额制的预期目标大打折扣。

再以有线电视来说,如果说节目配额制是一种政策性催产素的话,发展有线电视则更象是一个结构性助长剂。因为从理论上说,有线电视所提供的大量频道,将刺激节目需求,客观上会有益于节目制作与流通市场的生长,观众也将得到更多的节目选择。然而直到1999年,整个电视收视市场80%以上的份额仍然被三家无线电视据有,有线电视广告占整个电视广告市场的份额也只有8.4%[28]。这其中原因固然很多,包括起步不久便遭遇席卷韩国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有有关政策的失误,比如起步之初实行“三分立”政策,禁止网络业者、系统业者和节目供应商彼此跨业经营,限制了有线业者的行业整合和规模扩张等等,然而,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有线电视缺少好节目和节目来源,好节目仍然掌握在“制播合一”的三家无线广播公司手中[29]。有线电视要想吸引观众,往往得向三家无线网购买,这无形中又助长了三大网的垄断,也窒息了小制作商的生机;而无法激活节目制作与流通市场,最终亦会限制有线电视的发展。1999年实行新的有线电视法规后,情况似有好转,但是明显的改观还有待时日。

卫星电视的情况与有线电视相似。韩国发展卫星电视也有激活节目市场的初衷,但是由于制作公司未成气候,节目市场尚未成形,卫星电视的大多数节目仍然不得不从三大网购买。这样一来,实际上将三大网的强势进一步延伸到卫星广播领域,节目的多样性大打折扣,卫星电视吸引观众的能力也无从提高;再加上还要面对强势的无线电视和先行的有线电视的竞争,卫星电视面临的考验可想而知。用某些研究者的话来说,卫星电视一般5年可以正常运转,现在看来,5年后也不一定会出现理想的状态,其前景并不乐观[30]。目前韩国广电业界和研究界正在积极研拟应对之策,包括制订政策弱化无线广播在卫星广播中的作用;在不损害本国影视业发展的前提下,给予外国频道和国内频道同样的地位等等。尽管如此,卫星电视要进入健康成长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很显然,在整个结构调整中,“制播分离”是关键的一环,它与打破三大网垄断的目标渊源深厚,与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生存发展也密切相关。然而,由于三大网都是在韩国公共广播体制下的垄断结构中成长起来,这个体制既含有公营广播的特点,也吸收了民营广播的一些专长,因而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也积累了应对政策法规的不少经验,这使得任何新法规或新措施的推行,其效果都难免会被三大网消弭一二。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集中度过高,新来者的进入门槛被抬高,难以争得自己的份额,又缺乏市场应变的能力,生存不易。这些都使得法律规制和市场调控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彻底性。

六、结语

韩国广电业的这一轮结构调整,是在既有的公共广播体制下进行的一次渐进式调整,旨在打破三大无线网的垄断,提高效率、增强自身实力进而参与国际竞争。因此,结构调整选择从推行“制播分离”着手,通过专业分工来激活节目市场,并努力推动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成长;其特点是坚持法律与市场机制并重,以便保持结构调整的有序性和动态平稳性。然而就目前来看,结构调整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仍有长路要走。

注释:

[1]参见康贤斗“多媒体时代韩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SooyoungLee.(2000).AStudyonKoreanBroadcastingPolicyforthe21stCentury.KBIReport2001,Seoul,Korea:KBI.

[2]Owen,BruceM.,&Wildman,StevenS.(1992).VideoEconomics.London:HarvardUniversityPress,pp.xi.

[3]参见康贤斗“多媒体时代韩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

[4]康贤斗“透视韩国广电事业的现实与课题”,(韩国)《思想季刊》1991年秋季号。

[5]吕书练“公共电视的社会价值”,(香港)《传媒透视》2002年7月。

[6]参见康贤斗“透视韩国广电事业的现实与课题”,(韩国)《思想季刊》1991年秋季号。

[7]HosoonCang.(1996).MainstreamOnlyRestrictionsagainstAlternativeMediainKorea,CommunicationandCulture:Identity,PluralityandEquality.EditedbyKyung-jaLee,SeoulKorea:KoreanBroadcastingAcademicSociety.

[8]“广播电视广告销售现状”,《2001文化产业统计》第239页,韩国文化观光部出版。

[9]Brown,Allan(1996).Economics,PublicServiceBroadcasting,andSocialValues,TheJournalofMediaEconomics,9(1),3-15.

[10]Kyoung-HeeSong.(2000).ReportontheProgramQuotaRegulation:Whathaschangedafternineyearsintheprogramsupplymarket?KBIReport2000.Seoul,Korea:KBI.

[11]Man-SeokKang(2000).AStudyonTelevisionNewsinKorea,KBIReport2001.Seoul,Korea:KBI.

[12]Sang-ChulLeeandSusanK.Joe.(2000).KeyIssuesintheKoreanTelevisionIndustry:ProgrammesandMarketStructure,TelevisioninContemporaryAsia.EditedbyDavidFrenchandMichaelRichards,NewDelhi:SagePublicationsIndiaPvtLtd.

[13]参见康贤斗“多媒体时代韩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

[14]Kyoung-HeeSong.(2000).ReportontheProgramQuotaRegulation:Whathaschangedafternineyearsintheprogramsupplymarket?KBIReport2000.Seoul,Korea:KBI.

[15]Kyoung-HeeSong.(2000).ReportontheProgramQuotaRegulation:Whathaschangedafternineyearsintheprogramsupplymarket?KBIReport2000.Seoul,Korea:KBI.

[16]参见康贤斗“多媒体时代韩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

[17]参见康贤斗“多媒体时代韩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SooyoungLee.(2000).AStudyonKoreanBroadcastingPolicyforthe21stCentury.KBIReport2001,Seoul,Korea:KBI.

[18]SooyoungLee.(2000).AStudyonKoreanBroadcastingPolicyforthe21stCentury.KBIReport2001,Seoul,Korea:KBI.

[19]康贤斗“多媒体时代韩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

[20]臧海群“韩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2002年3月。

[21]笔者访问韩国广播振兴研究院时,姜锡晚博士、尹在植博士和宋种吉博士所言。

[22]参见Sang-ChulLeeandSusanK.Joe.(2000).KeyIssuesintheKoreanTelevisionIndustry:ProgrammesandMarketStructure,TelevisioninContemporaryAsia.EditedbyDavidFrenchandMichaelRichards,NewDelhi:SagePublicationsIndiaPvtLtd

[23]Kyoung-HeeSong.(2000).ReportontheProgramQuotaRegulation:Whathaschangedafternineyearsintheprogramsupplymarket?KBIReport2000.Seoul,Korea:KBI.

[24]Ho-youngKwon,Ik-heeKang,Woo-youngJeon,andJae-sikYoon,KoreanBroadcastingStatistics,KBIReport2001,Seoul,Korea:KBI.

[25]参见RobertG.Picard著、冯建三译《媒介经济学》第57页、127~129页,(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第一版。

[26]参见Kyoung-HeeSong.(2000).ReportontheProgramQuotaRegulation:Whathaschangedafternineyearsintheprogramsupplymarket?KBIReport2000.Seoul,Korea:KBI.

[27]Kyoung-HeeSong.(2000).ReportontheProgramQuotaRegulation:Whathaschangedafternineyearsintheprogramsupplymarket?KBIReport2000.Seoul,Korea:KBI.

[28]Ho-youngKwon.(2001).Ik-heeKang,Woo-YoungJeon,andJae-sikYoon.KoreanBroadcastingStatistics,KBIReport2001.Seoul,Korea:KBI.

[29]笔者访问韩国卫星电视台Skylife时,康贤斗社长和金慈卿经理所言。

[30]笔者访问韩国广播振兴研究院时,姜锡晚博士、尹在植博士和宋种吉博士

参考文献:

1.Owen,BruceM.,&Wildman,StevenS.(1992).VideoEconomics.London:HarvardUniversityPress.

2.Kyoung-HeeSong.(2000).ReportontheProgramQuotaRegulation:Whathaschangedafternineyearsintheprogramsupplymarket?KBIReport2000.Seoul,Korea:KBI.

3.Sang-ChulLeeandSusanK.Joe.(2000).KeyIssuesintheKoreanTelevisionIndustry:ProgrammesandMarketStructure,TelevisioninContemporaryAsia.EditedbyDavidFrenchandMichaelRichards,NewDelhi:SagePublicationsIndiaPvtLtd.

4.Ho-youngKwon,Ik-heeKang,Woo-youngJeon,andJae-sikYoon,KoreanBroadcastingStatistics,KBIReport2001,Seoul,Korea:KBI.

5.康贤斗“透视韩国广电事业的现实与课题”,(韩国)《思想季刊》1991年秋季号。

6.朴承宽、张庆燮“韩国政治变动与新闻业权力:国家―新闻业关系的模式变化”,(韩国)《韩国放送学报》通卷14-3期,1998年。

7.RobertG.Picard著、冯建三译《媒介经济学》第57页,(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

8.HosoonCang.(1996),MainstreamOnlyRestrictionsagainstAlternativeMediainKorea,CommunicationandCulture:Identity,PluralityandEquality.EditedbyKyung-jaLee,SeoulKorea:KoreanBroadcastingAcademicSociety.

9.SooyoungLee.(2000).AStudyonKoreanBroadcastingPolicyforthe21stCentury.KBIReport2001,Seoul,Korea:KBI.

10.“放送产业”表1“无线电视和卫星台的地方附属台现状”,

11.《文化产业统计2001》,韩国文化观光部出版。

12.吕书练“公共电视的社会价值”,(香港)《传媒透视》2002年7月。

13.“放送产业”表13“放送产业营利销售现状”,

14.《文化产业统计2001》,韩国文化观光部出版。

15.“放送产业”表16“广播电视广告销售现状”,《文化产业统计2001》,文化观光部出版。

广电业范文篇9

关键词:市场、结构调整、制播分离、节目配额、公共广播体制

引言

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和全球化浪潮兴起,媒介工业的资本扩张和市场拓展运动不断加剧。面对新的世界潮流——放松规制、媒介融合、跨国竞争和自律的市场机制,世界各国包括那些历来注重自身广播电视国有和公共属性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增强自身传媒实力、参与全球竞争的目标下,以提高效率为导向,引入或强化市场机制,进行结构调整。

韩国是一个采行公共广播体制的国家。1980年,韩国政府在“电波属于公共财产,不能一味用于商业利益”的口号下,对广电业进行了以“统一合并”为特征的结构调整,将所有民营广播电视收归公营的韩国广播公司(KBS——KoreanBroadcastingSystem)麾下,韩国公共广播体制至此确立。1990年,韩国广电业又进行了一次“有限开放”式的结构调整,在对公营广播低效率弊端的反思和抨击声中,民营的汉城广播公司(SBS——SeoulBroadcastingSystem)正式开播,一度被逐出业外的民营广播电视被再次纳入广电业结构中。从那时起,韩国广电业一直在公营与民营并存的二元结构中成长,也在公益性与商业性的竞争中寻求平衡;电视市场格局则由两强(KBS和MBC,后者为非民营的文化广播公司)独占,逐渐演变而为三足(KBS、MBC、SBS)鼎立,并一直延续至今。

与世界上不少实行公共广播体制的国家相同的是,韩国一直允许公营台播出广告,不过,韩国专门成立了一家名为韩国广播广告公社(KOBACO——KoreaBroadcastingAdvertisingCorporation)的机构,全权KBS、MBC和SBS三家机构的广告业务。换言之,广告公社将营利性广告业务从三台的主干业务中剥离出来,实行集中调控,垄断经营,并预留公益基金。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把住了各台的生存命脉,也在一定程度上约制了各台的赢利冲动,并从制度上保障了公共广播特点的显现。这是韩国公共广播体制的独特之处,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公共广播体制的关键之点。

一直以来,韩国公共广播体制下的市场垄断,不断遭人诟病。事实上,正如韩国一些学者所言,那种试图以公共领域的垄断经营来确保广播电视公共性的观点,只是电波短缺时代的认识,在多频道竞争的今天,将所有频谱资源视为公共资源的物质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固执于这一观点会妨碍广播电视的多样化发展,也无助于激活竞争、提高效率[1]。按照媒介经济学者欧文和怀尔德曼(BruceM.Owen&StevenS.Wildman)的观点,一般来说,竞争性市场趋于高效,专控性市场趋于低效;而市场低效的原因之一,便是“限制——通常是政府鼓励实施的限制,禁止某些产品或业务的交易,或者禁止在这些业务中存在完全的市场”[2]。

进入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韩国政府开始在广电领域推行放松规制、增加行政透明度、扩大私营活动领域等政策[3],并围绕打破垄断和培育市场进行一系列结构调整,包括倡导制播分离、加大力度推行节目配额制;放宽有线电视经营;推动卫星电视广播等等。这些都是韩国广电业面对时代潮流所作出的富于本土色彩的回应,也是韩国广电业在公共广播体制下进行市场结构调整的一次独特实践。

本文拟概括韩国广播电视业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进行市场结构调整的内容和特点,并对调整的功效进行初步探讨。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广电业结构,是指组成广电业的管理、生产、交换流通和播出等机构的总体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形式。

一、“二元并存”、“三分天下”与“制播合一”:韩国电视业结构特征分析

韩国电视业1961年起步,历经80年代初的体制重构和90年代初的结构改组,形成了“二元并存”、“三分天下”和“制播合一”的结构特征。

韩国广电业兼有公营和民营两种不同的所有制成份,这种“二元并存”并非韩国公共广播体制所独创,但是保留相当多的政府对广电业的政策主导和行政掌控权,以及经营上的垄断性,却颇具有韩国特色。

韩国公共广播体制是在全斗焕军人政权时期推行的,先天便带有某些政府主导的痕迹,执政当局一直视广播电视为传达政策的工具,相关法规也无不渗透着这一意识。与公共广播体制一同诞生的韩国广播委员会(KBC)和广播广告公社(KOBACO),被韩国一些学者认为是“将政策宣传式广播电视模式制度化”[4]的两大机构。通常所说的公共广播体制,除了以服务公众而非以盈利为目的,以及传播文化教育节目和兼顾多元需求外,还有一个基本要件就是,由一个代表公众利益的独立机构负责经营和管理[5]。然而在韩国,广播委员会从一开始便隶属于政府“公报处”,接受其行政领导,负责包括制订政策、审核节目和人事管理在内的一系列事务,具有某种政府机构的性质,而非真正独立的公共机构。

至于广播广告公社,作为韩国广播委员会下属惟一的广告机构,被授权全权负责三大公营和民营台的时段销售、广告计划和广告费的分配等业务,并有权从中预留6%的广告收入用于广电发展基金。理论上说,这一措施有助于遏制过份商业化的竞争倾向,并通过将广告利润的一部分向公益领域回馈,来保证公共广播体制的延续。但是实际上,广播广告公社更象是一家管理机构,一家垄断性经营机构,而不只是维持广电业正常运行的一般广告,权力甚大却缺少制衡。按照广电“公益”的涵义,公共广播应该首先将利润用来服务受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可是批评者认为,广告公社常常滥用职权,在与广电文化事业不相关的地方投入过多的公益资金,对发展公益广电文化事业的帮助却相对欠缺;在调节各台商业竞争中的作用也绩效不彰[6]。

更主要的是,广告公社将公营和民营两类电视台的广告业务集中管理,使得各电视台的经营被人为地“中介”,实际上褫夺了各台自主进行收支对接的权利,压抑了其运营空间。民营SBS开播的主旨之一,原本是为刺激公营台提高效率,改进节目的多样化水平,可是广告公社将两种不同属性、不同经营目标的电视台的广告经营一手掌控,统一调配,对于避免过度追求视听率的竞争或许有益,但是这样一来,二元结构中民营机制的活力却多少受到抑制,也间接降解了电视台对于提高效率的追求。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共广播”的原意,是指不存在个人持有大宗股票的情况,就象一家公共公司一样。然而在韩国,公共广播可以说是一个政府持有大多数股票的政府公司,对于民营资本可能的侵蚀,当局一直怀有戒虑。事实上,公营垄断而产生高额利润(无论其目的和用途如何),与民营资本一段时期被排除在广电业大门之外,未尝没有联系。回溯历史,当公营台的低效率和每每扮演政府宣传工具的现象不断遭到抨击,人们对为遏制商业化倾向、确保公共广播体制而实行单一公营台制度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屡屡提出质疑时,1980年代末,迫于形势,韩国广电业开始向民间资本开放,但是这种开放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有限开放。新修订颁发的《广播法》在强调“为增进公共利益作出贡献”的前提下,一面允许非公营机构进入广播业,一面加高门槛,在运营范围、经济条件如资本额等一系列方面设置种种规定[7]。这些规定已足以令人踌躇,何况广电市场被KBS和MBC两强寡占已经多年,新来者面临的竞争态势可想而知。结果是,那些“不合条件者”被吓阻,SBS作为惟一的民营广播台网受到接纳。然而SBS的加入,它相对来说较低成本和较高效率的运作,虽然使它在开播三年后便占有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见表1),亦给以往完全封闭的公营广播带来一定冲击,但是并没有打破韩国广电市场高度集中的格局;相反,在被纳入既有的管理与经营框架后,民营资本虽不免遭遇掣肘和磨合,却也多少受到同化乃至滋养。韩国公共广播体制下的市场垄断依旧,只是由“两强分噬”发展而为“三分天下”。

韩国无线电视台收视率与市场占有率比较表1(单位:%)KBS1KBS2MBCSBS

收视率占有率收视率占有率收视率占有率收视率占有率

19927.31710.72315.73510.424

19937.416112414.43113.128

19949.72011.42414.53011.725

199511.72411.62412.72611.824

199612.22710.92410.92410.924

199712.92810.42312.3279.821

199812.12510.12114.83010.923

199910.7239.42013.2291226

平均10.52310.72313.62911.324

资料来源:Ho-youngKwon,Ik-heeKang,Woo-youngJeon,andJae-sikYoon,KoreanBroadcastingStatistics,KBIReport2001,Seoul,Korea:KBI,表17编制,略有调整。

韩国广电业由韩国广播公司(KBS,包括两个频道KBS1和KBS2)、文化广播公司(MBC)和汉城广播公司(SBS)三家瓜分市场的特征,由表1可窥得一斑。就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而言,从1992年到1999年,三家广播公司播出的4个频道中,平均收视率最高的是MBC(13.6%),SBS居次(11.3%),最低的是KBS1(10.7%);市场占有率排序也一样。若以广播公司为单位,则KBS以两个频道21.2%的平均收视率和46%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其他两家则分享另外50%以上的市场份额,MBC平均市场占有率为29%,SBS为24%。再看广告收入,2000年三台广告收入占韩国广电广告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6.7%(KBS)、35.4%(MBC)、18.8%(SBS)[8],三台广告收入总和占广电广告总收入的80%以上,这个市场呈现寡头垄断之势。

一般播出广告的公共广播机构,其收入来源通常以收视费或国家拨款、团体捐款为主,广告收入大都作为补充。而在韩国,广告收入已非补充,而是居于主导。作为公营广播旗舰的KBS,除了每月从电视家庭的电费中固定扣取的收视费和节目销售收入外,近年来广告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接近60%(详见表2),广告收入已经成为KBS维持生存的主要来源。另外两家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则分别接近90%(MBC)和94%(SBS)。换言之,三家广电网尽管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目标和行为方式或有区别,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通过营利性广告行为赢得生存的资本。

通常人们认为,公营广播赢利是为公益,民营广播赢利是为分红。其实不论目的怎样,赢利的正当性如何,赢利而且是在公共体制保护下寡头垄断的市场上赢利,垄断所带来的高额利润,除了滋生诸如低效、浪费等弊端外,还会令既得利益者本能地为维护旧的市场格局而对任何新来者进行排斥,甚至联手抗拒和化解新来者的“入侵”;另一方面,寡头们多年来垄断传媒市场而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力上所积累的资本,亦使其在追求各种利益方面,很少遭遇强有力的挑战。

三台广播电视营销比较表2(单位:百万韩币)收入与比例KBSMBC(含地方台)SBS

1997广告收入∕总收入569,898∕999,915714,663∕809,702354,982∕377,648

比例(%)59.088.294.0

1998广告收入∕总收入335,882∕774,117506,967∕586,461225,394∕245,718

比例(%)43.486.491.7

1999广告收入∕总收入487,257∕950,263674,565∕756,710346,574∕371,829

比例(%)51.389.193.2

2000广告收入∕总收入672,315∕1,157,996892,498∕995,232474,353∕507,213

比例(%)58.189.793.5

资料来源:本表据“放送产业”表13“放送产业营利销售现状”、表16“广播电视广告销售现状”编制,《文化产业统计2001》,文化观光部出版。

与“三家分晋”式垄断格局相伴,韩国广电业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制播合一”。即韩国荧屏上播出的本土电视节目,绝大部分由KBS、MBC和SBS三家自行完成,它们不仅联合垄断了韩国电视收视市场和广告市场,并且各自垂直整合节目制作、流通和传播环节。不过,三台网相互之间极少进行横向节目交流,绝大多数节目在本台播出后,国内市场便极少再有人问津。

韩国电视业起步之初,由于技术限制,“制播合一”只是一种不得已的举措,况且当时专业化和市场分工阙如,“小而全”也是一种必然选择。然而,随着公共广播体制的推行,在从制度上和结构上用公营机构取代所有民营机构之后,作为公营垄断的逻辑结果,节目制作和流通的市场化便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制播合一”则成为垄断得以延续的养料。90年代初,韩国广电业对民营资本有限开放,作为促进节目多元化和反垄断的一项措施,节目配额制度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并自上而下开始在电视界推行。可是,无论是公营的KBS、MBC还是民营的SBS,虽然经营目标不同导致经营行为各异,但是在坚持“制播合一”方面,却无甚差别。有韩国研究者比较说,1991年,在实行节目配额制的当年,KBS两个频道播出的节目中有大约96%由自己制作,MBC和SBS则分别为95%和93%以上;8年后的1998年,三大网播出的节目中自制节目仍然占据80%左右的份额;相比之下,美国无线电视节目中有超过70%是由独立制片商或电视网的下属部门生产的[10]。显然,韩国电视节目制作与流通的市场化,还处在较低水平。

“制播合一”与“三强垄断”的格局是分不开的,两者的负面作用也相互关联,即缺乏竞争、效率低下和节目多样化程度不足。理论上说,公共电视台和民营电视台在节目内容上应存在差异,然而有研究显示,公营的KBS和民营的SBS的新闻节目,不仅内容上有诸多雷同,而且表现方式上也惊人地相似[11]。正如一位韩国研究者所指出的,“虽然韩国电视台有能力用内部制作的节目将时间占满,但是观众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民营和公共电视台的节目种类非常相似的原因”[12]。另一方面,两者客观上也窒息了节目制作与流通市场的发育。由于生产和播出之间缺少流通网的衔接,使得电视业运转不灵,节目价值无法充分实现,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

三、制播分离、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调整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韩国电视业的结构调整是一次因外部压力而引发的内部改革,是被动应变,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1997年金大中政府上台后,奉行“民主主义和市场经济”政策,对广电业从以规制为主转为追求市场经济政策[13]。1999年12月,韩国国会通过了颇具整合色彩的新《广播法》,该法将所有的广播电视媒体统一规定在一个法律体制之中,并由一个机构统一管理,这个机构便是经过重组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的韩国广播委员会(KBC)。新组建的广播电视委员会从政府“文化观光部”独立出来,作为民间性质的公共机构,开始独立处理广播电视事务。过去政府通过下属的广播委员会插手广电事务的历史告终,韩国公共广播体制开始迈出“独立于政府”的一步。与此同时,新《广播法》允许设立民营广播广告公司,韩国广播广告公社独霸广告业务的局面将成为历史。

在上述背景下,韩国广电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开始指向打破垄断、激活市场和增强实力;调整内容也大抵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加大力度推行节目制播的专业分工、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

在韩国,“制播分离”是被强力推行的一项措施。由于“制播合一”与“三强垄断”的历史渊源深厚,因而这一措施的推行与打破“三强垄断”的目标密不可分。其方式具体有二,一是倡行节目配额制,规定三大网需要播出的外制节目比例;二是通过基金贷款,扶持独立制片商。

韩国从1991年开始实行节目配额制,并拟订了逐年增加配额比例的计划表,外制节目配额比例从1991年的3%,逐步增加到1999年的20%[14]。然而,由于三大网对此一制度态度消极,致使实际效果不尽理想。近两年来,韩国广电管理机构开始加大推行力度。1999年,新出台的《广播法》在第72条和《施行细则》第58条中,对电视台增加播出外制节目的份额,特别是播出独立制片商制作的节目的比例,以及黄金时间播出的外制节目的比例,均作出明确规定;与此同时,对违反这些规定的处罚措施,亦加以详细说明。这些内容包括:首先,电视网到2001年外制节目的播出比例将增加到40%——其中,独立制片商制作的节目份额增加到30%;其次,按照韩国广播电视委员会的要求,电视网每月在黄金时间内必须播出超过15%的外制节目;第三,如果违反配额制,或者黄金时间达不到所要求的外制节目播出比例,电视网将受到处罚,罚款金额从3百万韩币到最高3千万韩币不等[15]。

除了对节目播出机构实施硬性的节目配额要求外,韩国有关部门根据《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1999)第14条“对独立制作社的制作支援”——为激活独立制作社的制作,政府、广电法人、广播电视台……可对独立制作社进行支援——以及相关条例,采取基金贷款、专项财政贷款的形式,对独立制作社等机构的节目制作从资金上给予扶助。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文化观光部下属的“文化产业基金”,韩国广播电视委员会下属的韩国广播振兴研究院设立的“广播振兴基金”;资助对象包括独立制片机构、投资公司、动画制作社和有线电视节目供应商;资助额度从3亿到10亿韩币不等。

“放松有线电视管制,允许跨业经营”是目前韩国电视业调整的第二项内容。90年代中期以来,韩国广播电视界逐渐认识到,在数字化多频道时代,那种视所有电视频道为公共资源的观点已经过时,那是广电业以无线电视为中心、以国内电视为中心时代的观点,以此为基础制订的政策和法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广播电视与其他许多行业一样,可以用来生产利润,应该将其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来对待。韩国政府在所有新媒介中最先选择了发展有线电视,并将其推入市场,期望以此激活竞争,打破有线电视一枝独秀的局面。与此同时,为防止新垄断的出现,韩国政府对有线电视实行了严格的经营限制和所有权限制。

韩国有线电视1995年正式开播,按照当时有关法令,节目供应商(PP)、系统运营商(SO)和网络运营商(NO)之间禁止跨业经营,即PP-SO-NO“三分立”,而且不同地域的SO之间,以及制作不同节目的PP之间,不允许相互进入;此外,大企业、报社和外国资本也被限制进入有线电视行业。这样做的结果是,1999年以前,有线电视无论是系统业者(SO)还是节目商(PP),连续四年一直在亏损中挣扎;有线电视在广告市场和收视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与无线电视相比也非常之低。一些研究者认为,韩国政府的严格限制政策失大于得,“三分立”有利于防止垄断,但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生机[16]。有线业者只有单一所有权,在单一地域传播,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在无线电视三大网联合垄断的格局下,难以打开局面,亦难以扩大市场规模和实现节目多样化,更谈不上创造经济效益。另外,这项产业壁垒重重,横向纵向的整合都被封死,难以上规模上水平;“三分立”政策与时下放松规制、开放市场以及大资本、大市场、集团化的经营潮流也不符合。

有鉴于此,韩国政府开始实施缓和政策。1999年新《广播法》颁布,打开了先前横亘在有线电视各业之间的壁垒。其特点是,首先,允许有能力的有线电视转播业者成为有线电视系统商(SO)。其次,允许系统商、网络商和节目供应商横向整合,成为多重系统商(MSO)、多重网络商(MNO)和多重节目供应商(MPP),同时允许NO、SO和PP之间打破界限,跨业经营。第三,放宽所有权和新公司进入有线电视业的限制,允许大企业和报社持有有线广播电视台(SO)33%的股份,参与节目供应商业务则未设任何限制。同时,对于外国资本进入上述三个领域,允许其拥有33%的股份[17]。

“发展卫星电视”是韩国广电业结构调整的第三项内容。对于是否引入卫星直播电视,韩国舆论曾经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保留论,认为有线电视业的竞争已无法避免,再引入一种新媒介,是否会引起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的负面效果。因为在一些有线电视渗透率高的国家,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提供多频道服务的卫星广播的市场份额很低,而有线电视用户少的国家,卫星广播的需求就高,这表明有线电视和卫星广播是互相竞争的[18]。在韩国,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起步的时间差很小,同时发展这两种媒介便需要仔细权衡。另一种是尽早实施论,认为引入卫星电视是一项积极的开放策略,旨在应对开放韩国广电市场的压力,既然开放不可避免,尽早引入卫星电视,以积极的开放强化国内广播电视事业的竞争力是很有意义的,卫星电视的实施也会为影像市场的扩大提供机会[19]。最终,人们在发展卫星电视、通过多样化的节目市场来增强韩国影视业的竞争力这一点上形成共识。1999年,韩国政府开始实施卫星电视政策,该政策与有线电视新政策类似,比如,允许大企业和报社参与卫星电视业,但持股须在33%以内;允许外国资本参与等等。

2002年3月1日,韩国卫星电视台Skylife正式开播,标志着韩国正式步入卫星电视广播时代。Skylife是第一家经韩国政府批准成立的纯粹商业目的的卫星电视,国营的韩国通讯是第一大股东,KBS是第二大股东。为了扶持卫星电视等新媒体,新政策还允诺包括放宽广告时间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条件。

四、法律与市场的双重作用:调整的特点

韩国电视业这一轮结构调整,是按照法律规范和市场机制的双重力量进行的。韩国经济的腾飞,是在集权政治体制下取得,经济优先的原则使韩国在短短时间内跨入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行列;与此同时,韩国政局出现政治妥协的渐进变化,民主化进程加快,社会吁求法制代替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大众传播也由争取言论自由逐步向法制化管理方向发展[20]。在广电领域,韩国政府近年来推行“民主化与市场经济”政策,从以规制为主转向强调市场机制。韩国广播电视委员会从政府辖下独立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机构,相应地,法规管理的重要性也日显突出。事实上,法规的形成过程已经成为体现民主意识和推进民主化进程的一部分,而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法规本身既要体现尊重市场规律这一时代潮流,也要发挥相应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按照刚性的法律规范和柔性的市场机制要求进行广电业结构调整,是韩国广电业的必然选择,其特点主要体现为:

首先,韩国广电业的结构调整是以法规为依据进行的。无论是推行节目配额制、扶持独立制片商,还是发展有线电视、开发卫星电视,包括韩国广播电视委员会从政府部门独立出来、实行重组,如前所述,都是在相关法规颁布或者重新修订之后,才开始实施的。这些法律包括《广播法》、《有线电视法》、《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等。先有法律,然后行动,这种方式使结构调整有法可依;而且由于法规的产生往往需经过多次研讨和商议,以凝聚共识,避免偏差和盲目,法规本身具有一定权威性、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因而有利于降低实施的成本,减少随意性。

其二,遵循市场规律推动结构调整。韩国广电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目标是打破垄断,然而完成这一任务不能靠硬性的行政手段;而要依照市场规则下的专业分工和竞争机制来逐步完成。比如,实施节目配额制,是对制作和播出进行专业分工;贷款扶持三大网之外的独立制片机构,是利用资金杠杆,鼓励节目的市场化生产;发展有线电视,一方面是适应观众的节目多样化要求,另一方面也有与无线电视争夺市场、刺激节目市场生长的考虑;有线电视从“三分立”到允许跨业经营,则是按照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要求,对有线电视这一相对弱势的媒体,打开整合的壁垒,促其整合资源,扩充力量,增强与无线电视的竞争实力;开发卫星电视,则是在原有广电市场上引入新质媒体,一个新的综合性传播平台,这样做从理论上说亦会刺激节目需求,活跃市场竞争。

[page_break]

第三,法律本身比较多地容纳市场规律的要求。以1999年新出台的《广播法》来说,该法将无线广播、有线广播、卫星广播、有线转播、音乐广播以及新兴的互联网广播等,纳入同一个法律体系中,这是顺应当今世界广播与通讯业大融合这一市场潮流的明显反映。韩国广电业相关法规对制播分离、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等事业的积极推动,以韩国研究者的观点,说到底,仍是着眼于电视市场、着眼于与观众需求市场的变化规律相适应[21]。

美国公共政策学派代表人物哈维克(JohnJ.Havick)在谈到传播政策的制订时,曾经从理论上概括了四种模式:一经济规制,二新多元主义,三多元主义,四政府主导。所谓经济规制,是指以经济效率为标准,强调实施规制中的产业主导原则,在此基础上制订政策;政府主导模式,则是指政府依据自己的偏好制订政策,实施政府行为。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过去在韩国,政府主导模式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然而今天,这种模式已经开始向经济规制模式转变[22]。

五、一役难竟全功:调整功效初探

韩国广电市场原有格局的形成非一日之功,结构调整也很难一蹴而就。那么就目前来看,结构调整的功效如何呢?

从一些数据上可以看到乐观的信息。例如,2000年一项研究显示,MBC播出的节目已达到配额节目目标比例的92.5%,SBS和KBS也分别达到了目标比例的77.5%和65.5%[23]。这多少反映“制播分离”正逐渐开始生效。另外,有线电视情况也有所改观。1999年,有线电视订户增加到140万户,起步之初的1995年的只有18万户,5年增长了将近7倍;同样在1999年,有线电视开始赢利,节目供应商和汉城地区系统业者第一次有了净利润[24]。这些都显示有线电视已经开始成为韩国电视市场上不可忽视的新军。

然而,韩国广电市场被三大无线网寡头垄断多年,按照媒介经济学理论,寡头垄断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寡头们控制经济力量的程度,远高于完全竞争或垄断性竞争的市场,他们彼此之间的联手合作甚于有限竞争,进入这个市场的障碍极大[25]。事实上,仅以“制播分离”来说,这项自上而下推行的政策,在实践中便遭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待遇,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例如,从1991年到2000年,在实行节目配额制的10年当中,三大网没有一家曾经达到过规定的目标比例。在三大网所播出的外制节目中,有相当一部分(KBS和MBC大约在44%左右,SBS稍少)是由本公司前雇员所办公司制作的,且交易价格低于独立制片商的节目,这多少染有违反公平竞争之嫌;即使播出独立制片商生产的节目,三大网也大都将它们安排在非收视高峰时段。更有甚者,三大网凭藉雄厚的资金实力,对独立制作节目采取版权买断方式,大约94.0%的独立制作节目版权归三大网所有,4.3%由制片商拥有部分版权,仅有0.7%的节目全部版权归制片商独家拥有。结果,绝大多数独立制作的节目被三大网独家垄断,二次使用的比率仅为2.1%,使用效率极低[26]。独立制作的节目未能起到繁荣市场的作用,客观上,反倒扩大了三大网在外部节目制作市场上的垄断。此外,三大网还常常藉其垄断地位,对独立制片商予夺予取,忽视其利益。比如,广播网与独立制片商签定的购买合同,经常是一些短片和非系列片,主要是教育、纪录片和时事类节目,每次都需要重新计划,而不是象广播网下属公司那样,生产系列电视剧和娱乐节目,能够连续性计划,有高收视和稳定收入[27]。缺少制作这一类节目的机会,使独立制片商的节目制作类型单一,专业水平和多样化程度受限,无助于其经营成长,而这反过来又制约了独立制片商的发展。凡此种种,都使得推行节目配额制的预期目标大打折扣。

再以有线电视来说,如果说节目配额制是一种政策性催产素的话,发展有线电视则更象是一个结构性助长剂。因为从理论上说,有线电视所提供的大量频道,将刺激节目需求,客观上会有益于节目制作与流通市场的生长,观众也将得到更多的节目选择。然而直到1999年,整个电视收视市场80%以上的份额仍然被三家无线电视据有,有线电视广告占整个电视广告市场的份额也只有8.4%[28]。这其中原因固然很多,包括起步不久便遭遇席卷韩国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有有关政策的失误,比如起步之初实行“三分立”政策,禁止网络业者、系统业者和节目供应商彼此跨业经营,限制了有线业者的行业整合和规模扩张等等,然而,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有线电视缺少好节目和节目来源,好节目仍然掌握在“制播合一”的三家无线广播公司手中[29]。有线电视要想吸引观众,往往得向三家无线网购买,这无形中又助长了三大网的垄断,也窒息了小制作商的生机;而无法激活节目制作与流通市场,最终亦会限制有线电视的发展。1999年实行新的有线电视法规后,情况似有好转,但是明显的改观还有待时日。

卫星电视的情况与有线电视相似。韩国发展卫星电视也有激活节目市场的初衷,但是由于制作公司未成气候,节目市场尚未成形,卫星电视的大多数节目仍然不得不从三大网购买。这样一来,实际上将三大网的强势进一步延伸到卫星广播领域,节目的多样性大打折扣,卫星电视吸引观众的能力也无从提高;再加上还要面对强势的无线电视和先行的有线电视的竞争,卫星电视面临的考验可想而知。用某些研究者的话来说,卫星电视一般5年可以正常运转,现在看来,5年后也不一定会出现理想的状态,其前景并不乐观[30]。目前韩国广电业界和研究界正在积极研拟应对之策,包括制订政策弱化无线广播在卫星广播中的作用;在不损害本国影视业发展的前提下,给予外国频道和国内频道同样的地位等等。尽管如此,卫星电视要进入健康成长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很显然,在整个结构调整中,“制播分离”是关键的一环,它与打破三大网垄断的目标渊源深厚,与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生存发展也密切相关。然而,由于三大网都是在韩国公共广播体制下的垄断结构中成长起来,这个体制既含有公营广播的特点,也吸收了民营广播的一些专长,因而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也积累了应对政策法规的不少经验,这使得任何新法规或新措施的推行,其效果都难免会被三大网消弭一二。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集中度过高,新来者的进入门槛被抬高,难以争得自己的份额,又缺乏市场应变的能力,生存不易。这些都使得法律规制和市场调控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彻底性。

六、结语

韩国广电业的这一轮结构调整,是在既有的公共广播体制下进行的一次渐进式调整,旨在打破三大无线网的垄断,提高效率、增强自身实力进而参与国际竞争。因此,结构调整选择从推行“制播分离”着手,通过专业分工来激活节目市场,并努力推动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成长;其特点是坚持法律与市场机制并重,以便保持结构调整的有序性和动态平稳性。然而就目前来看,结构调整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仍有长路要走。

注释:

[1]参见康贤斗“多媒体时代韩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SooyoungLee.(2000).AStudyonKoreanBroadcastingPolicyforthe21stCentury.KBIReport2001,Seoul,Korea:KBI.

[2]Owen,BruceM.,&Wildman,StevenS.(1992).VideoEconomics.London:HarvardUniversityPress,pp.xi.

[3]参见康贤斗“多媒体时代韩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

[4]康贤斗“透视韩国广电事业的现实与课题”,(韩国)《思想季刊》1991年秋季号。

[5]吕书练“公共电视的社会价值”,(香港)《传媒透视》2002年7月。

[6]参见康贤斗“透视韩国广电事业的现实与课题”,(韩国)《思想季刊》1991年秋季号。

[7]HosoonCang.(1996).MainstreamOnlyRestrictionsagainstAlternativeMediainKorea,CommunicationandCulture:Identity,PluralityandEquality.EditedbyKyung-jaLee,SeoulKorea:KoreanBroadcastingAcademicSociety.

[8]“广播电视广告销售现状”,《2001文化产业统计》第239页,韩国文化观光部出版。

[9]Brown,Allan(1996).Economics,PublicServiceBroadcasting,andSocialValues,TheJournalofMediaEconomics,9(1),3-15.

[10]Kyoung-HeeSong.(2000).ReportontheProgramQuotaRegulation:Whathaschangedafternineyearsintheprogramsupplymarket?KBIReport2000.Seoul,Korea:KBI.

[11]Man-SeokKang(2000).AStudyonTelevisionNewsinKorea,KBIReport2001.Seoul,Korea:KBI.

[12]Sang-ChulLeeandSusanK.Joe.(2000).KeyIssuesintheKoreanTelevisionIndustry:ProgrammesandMarketStructure,TelevisioninContemporaryAsia.EditedbyDavidFrenchandMichaelRichards,NewDelhi:SagePublicationsIndiaPvtLtd.

[13]参见康贤斗“多媒体时代韩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

[14]Kyoung-HeeSong.(2000).ReportontheProgramQuotaRegulation:Whathaschangedafternineyearsintheprogramsupplymarket?KBIReport2000.Seoul,Korea:KBI.

[15]Kyoung-HeeSong.(2000).ReportontheProgramQuotaRegulation:Whathaschangedafternineyearsintheprogramsupplymarket?KBIReport2000.Seoul,Korea:KBI.

[16]参见康贤斗“多媒体时代韩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

[17]参见康贤斗“多媒体时代韩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SooyoungLee.(2000).AStudyonKoreanBroadcastingPolicyforthe21stCentury.KBIReport2001,Seoul,Korea:KBI.

广电业范文篇10

【关键词】三网融合公共利益舆论引导

“三网融合”中的三网是指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数字通信网、以电话网(包括移动通信网)为代表的传统电信网和以有线电视为代表的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有多种含义:狭义讲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与计算机网的融合与趋同。广义讲是指电信、媒体与信息技术等三种业务的融合。

2010年1月的北京,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出现了这样的声音:“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这是“三网融合”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随着3G业务的打开,下一代互联网(NGN)的诞生,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通信网在新的技术平台下的业务渗透与合作即将实现。那么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广电生力军在未来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应将如何作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三网融合”产生的国外背景

1.1美国的政策之窗

“三网融合”,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和技术创新,是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竞相开发与实践的新项目。美国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催生作用,促使其成为最早尝试“三网融合”的国家。

美国的电信业和广电业的竞争长期处于混业经营的状态。对于这种经营弊端,美国政府的态度经历了从管制到开放的变化。1970-1990年间,为保护新生的有线电视业,避免处于垄断地位的电信公司采用不公平竞争手段排挤有线电视公司,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禁止电信公司混业经营有线电视业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联邦电信委员会认为,有线电视业经过整合后已发生很大变化,应允许电信公司进入视频节目服务市场,以促进视频节目多样化,因而建议国会废除混业经营的禁令。[1]但是这一建议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国会的及时采纳。直到1996年新的电信法的出台才彻底打破了美国信息产业混业竞争的限制,从法律层面解除了对“三网融合”的禁令。允许长话、市话、广播、有线电视、影视服务等业务互相渗透,并允许各类电信运营者互相参股,创造自由竞争的环境。《1996年电信法》是一份基石性文件,它为美国“三网融合”扫清了法律障碍。

1.2英国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英国也是较早发展“三网融合”产业的先行者。英国电信公司全球联合通信业务负责人史蒂夫?马斯特斯曾接受采访时讲到,“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等网络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1997年起,英国政府逐步取消了对公众电信运营商经营广播电视业务的限制。1999年,英国的VideoNetwork即推出了基于DSL的视频点播业务。从2001年1月1日开始,电信运营商可以在全国范围经营广播电视业务。[2]2003年,英国成立新的通信业管理机构Ofcom,融合了原有电信、电视、广播、无线通信等多个管理机构的职能,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融合产业的发展。目前,英国基本实现了有线电视与电信的双向进入。

1.3法国的融合主旋律

法国电信是欧洲最大电信运营商,也是全球领先的IPTV、手机电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其IPTV和手机电视业务遍布整个欧洲。相比较而言,电信业务比本国广电业务发展要更迅猛一些。尽管到目前为止,法国的电信业和广电业还没有像英国一样建立起统一、独立、完善的三网融合业务体系,但是市场研究机构Pyramid在一份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到2014年,随着法国各运营商加快投资光纤网络,将有50%以上的家庭选择三网融合的服务。[3]

1.4日本的融合难题

日本目前正在着手开发下一代网络(NGN)。目标是消除电信、广电、互联网各自的界限,整体更新为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各种服务的融合。日本的广电业和通信业一直是“划界而治”,各自独立发展的。两个产业在价值观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要想磨合这种差异最稳定的做法是在法律层面获得独立的法律体系的支持。日本国际通信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裘春晖介绍,日本总务省计划2010年向国会例会提交《信息通信法》的草案。这部法律将统一于通信和广电相关的《电波法》、《广播法》、《电气通信事业法》等9部现行法律,旨在打破条块分割,以创造一个通信、广电相关企业都能自由参与竞争的环境。[4]

2中国发展“三网融合”的现实条件

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培育出了“三网融合”的现实土壤。近年来,中国也在积极致力于发展“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新技术格局,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网融合”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和现实原因。

首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务院的新规定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政府监管职能和被监管企业之间的层级关系,是走向监管一体化,实现科学执政的关键一步。这说明,国务院开始把“三网融合”的管理权交给了市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主要依靠于工业的发展,在物质文化日益迫切需要调整和丰富的时代,中国要健康发展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信息文化产业和服务业。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300美元,中心城市则更高,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文化和娱乐需求已经是必然趋势。“三网融合”能够提供更多的媒介技术手段来刺激丰富信息文化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拉动国内需求和消费,以便同中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其次是振兴文化产业的重要契机。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滞后于工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足,重视还不够,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与延伸,这与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北分布不均的现状,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上存在着知识鸿沟。而我们知道,文化产业资源具有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需求潜力大、市场前景广,进入门槛低、吸纳劳动力强,经济回报高、受益时间长,能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扩大影响力,具有逆势而上的特点、反向调节的功能。[5]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发展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三屏融合、媒介融合等新的技术通信手段,恰恰是振兴文化产业,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契机。

再次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上处于平稳发展的环境中,但是我们仍要居安思危,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保障国家安全一刻不容懈怠。实现“三网融合”利用整合思维,将社会资源重新分配和利用,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振兴文化的重要手段,也为防不胜防的社会矛盾的变化保驾护航。相比国家安全而言,文化安全对个人的影响更为明显。手机3G业务的互联网延伸服务特别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加强文化管制,网络管理,拒绝黄色信息需要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的积极参与更有利于形成风气和谐的舆论氛围。

3“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媒体的新作为

“这是有线网络的最后一次发展机遇了。”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如是说。“要政策,国家给了;要机遇,国家也给了;能不能做好,就看自己的了。扪心自问,我们广电网络运营商的体制和机制、技术和平台、经营理念和执行团队、营销技巧和服务水平,是否准备好了呢?”尽管新政实施的细节尚未公布,但是有关专家分析预测此次方案对广电业的发展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广电业在未来的发展竞争中大有作为。

(1)构筑信息交流与公众舆论表达的公共利益平台。新政的雷霆下发让我们隐约的看到了“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的全新发展战略图景。在双方多年的准入博弈中,最终广电业成功的赢得了“播出权”的保卫战。不可否认,播出权是广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掌握播出权意味着牢牢抓住了产业改革中的主动权。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互联网、广电网、信息通讯网与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具有完全不同的传播理念和信息流通渠道。未来的电视可以提供用户上网、语音通话的功能;网络也可以转播电视内容,提供语音通话服务;甚至在其它电子终端设备上也可以实现接入和定制广电和电信的相关服务。公众的信息交流和舆论表达的载体变得更为丰富。因此,任何违背公平竞争原则,背离公众意愿的恶性竞争都将最终遭到市场的淘汰。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中国媒体在巨大机遇面前也将承担起更大的风险和责任。能否提供有尊严、有见地、有市场的媒介产品,搭建起保障公共利益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媒体转变传播功能的思考之一。

(2)借力“三网融合”进行个性化的舆论引导。媒体的首要职能是传播信息,而媒体表达的内容和去向决定了这个媒体所能达到的影响力范围。在信息化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有限的主要原因是由传播渠道的窄化所引起的,而“三网融合”是一个网络逐级推进的过程,从一网、二网再到三网,每个层级的推进都将意味着新的传播渠道的拓宽与整合。传播渠道的多样意味着传播内容将会越来越丰富,受众的分众化服务和个性化产品需求将会越来越显著,媒体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可谓算是媒体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三屏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个性化的舆论引导与传统舆论引导的不同之处在于改变过去采用媒体议题的“橱窗式”陈列报道的引导方式,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个性化的舆论引导要求从受众的角度进行分众化的个性服务。即采取一对一的个体或群集表达方式。面对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结合不同传播渠道的自身特点,分别配以个性化的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谨防语言、语气、语速、语式上的过犹不及,要时刻考虑不同受众的容纳程度和接受限阈。

(3)利用“三网融合”转变以广告经营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新政的相关讯息显示,广电在这次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即广电可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而电信却没有拿到视频业务的播控权。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并不能说广电一定是笑到最后的一方,因为国家政策制定并不是向某个部门的倾斜,而是对国家公共利益的保障。如果要想“三网融合”对自己没有负面影响,就必须率先做出适宜的全面创新。

过去媒体过渡强调依赖广告商进行盈利的模式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应该重新加以规划。从互联网广告经营的发展势头上看,其的确存在巨大增长空间,但是单一的广告经营模式只会造成类似于过去传统媒体发展束手束脚的各种悲哀。“三网融合”后的广电业在台网联动方面可以大有作为。通过生产具有竞争力的媒介内容;开发多样化的传媒平台,例如博客、网络社区、播客等;发挥音频视频等资源优势,加强跨网络、跨屏幕、跨地区、跨平台、跨行业的互通合作。以服务合作为理念扩宽业务领域,分别从上下游产业整合资源构建超大实力的传媒业。

4结语

总而言之,国务院开始积极从政府监管体制入手推进“三网融合”这是一种进步。在法律和业务层面,全球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实现“三网融合”,包括美国在内的多数发达多家也在逐步地探索其中的规范方向和发展趋势。在探索的过程中,大家不可避免的要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任何的利益可能都是暂时的,各方都将任重而道远。“三网融合”时代,中国媒体应当在坚守职业责任的基础上,主动出击积极去拓宽铺平未来的路。同时,也要时刻警惕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W?克兰德尔.竞争与混沌--1996年电信法出台以来的美国电信业[M].匡斌翻译.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2]曾静平.李炜炜.国外“三网融合”发展沿革及启示[J].电视研究.2009(10).

[3]李学梅.法国:三网融合惠及寻常百姓[EB/OL].新华网./world/2010-01/24/content_12865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