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2:14:31

广播电视业

广播电视业范文篇1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危机对传媒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在中国,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责;作为大众传播工具,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情状和文化景观;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对推广和营销中国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金融危机给广电行业带来的影响给予充分的关注,就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给广电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充分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外广播电视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概况

我国广播电视业总的来说还是以“官办”为主导,开放性较弱,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相对滞后,但金融危机冲击全球广播电视业的内在逻辑却有其一致性,考察其他国家的广播电视业在金融风暴中的表现,对我们寻找行业共同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文化第一强国,处于金融风暴的核心位置,美国广播电视行业在风暴中的表现尤其值得关注。

在收视率方面,2008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CBS下降3%,其他竞争电视台均下降近15%,各大电视台收视率普遍走低,但受益于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财经信息关注度的大幅提升,9月以来,各国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收视率呈现出普遍上升的趋势,CNN的收视率增长了27%,CNBC创下了自“9•11”以来的最高收视记录。广告方面,由于地区性的大企业比如银行和汽车销售商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极大影响,主要倚靠当地公司广告投资的CBS被迫做出了减记140亿美元的决定。信用卡公司AmericanExpress的《开放小企业经济观察》(OpenSmallBusinessMonitor)报告同时显示,接近半数受调查的小企业主已计划削减或是推迟营销支出。跨媒体合作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在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引发了电视收视潮,跨媒体合作迎来了新的契机。10月2日,美国彭博电视台与时代华纳旗下在线业务部门AOL达成协议,AOL的财经频道每天将获得彭博电视台提供的二十个要点新闻视频,供网民在线点播观看;9月25日,Discovery传播公司和视频网站YouTube联合宣布,正式开播9个YouTube频道,专门展映来自Discovery旗下世界级电视网品牌的精彩视频集锦,从而吸引新的观众收看该公司的电视网;美国四大电视台ABC(美国广播公司)、FOX(福克斯广播公司)、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NBC(全国广播公司)也先后进行了Facebook网页改版,希望通过扩大在网络人群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用户购买。

2、欧洲

欧洲各国广播电视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震荡。

金融危机导致大量企业被迫缩减广告开支,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英国广告市场整体支出同比下降0.7%,除互联网外的主要广告媒体如电视、报刊和广播广告都出现了大幅下降。收益下滑导致英国广播电视业爆发裁员浪潮,英国广播公司(BBC)拟裁员3000人,独立电视台(ITV)裁员1000人,第4频道裁员150人。在职员工福利也遭到挤压,以BBC为例,之前针对圣诞节派对的开支预算25万英镑被减少一半,办公室免费供应的咖啡、茶点以及聚餐时的香槟都被全部取消。据俄新社消息,10月13日,俄罗斯记者联盟发言人表示此次经济危机最受打击的是俄罗斯媒体行业,广告投放量正在急剧缩减。影视制作业也受到较大冲击,据普洛菲特公司总经理伊格尔•托尔斯图诺夫称,俄罗斯拍摄电视连续剧的利润率已经从2003年的50-100%降到2008年的10-15%。受广告收益影响,各电视台纷纷压低电视剧的购买价格,为提高利润,影视制造商协会成员计划将降低演员和电视剧摄制组人员的工资,以期共同渡过难关。金融危机同时促使部分国家将目光投向了潜力巨大的广播电视数字化领域,法国负责数字经济发展事务的国务秘书埃里克•贝松20日公布了一项名为“2012数字法国”的计划。“2012数字法国”计划共包括154项措施,在数字电视方面,法国将从2009年起逐渐普及地面数字电视(即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到2011年底全面停止模拟电视节目的播出,进入数字电视时代。贝松说,“这一计划是应对当前危机的解决办法之一,它将成为法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1]

3、亚洲

自2008年12月1日起,日本公共广播电视台NHK(日本放送协会)开始在网上推出收费电视“NHKonDemand”(NOD),而日本民营电视台之一的富士电视台也早在11月1日就开始了网络节目放映服务。NHK电视台该项目负责人对外表示,希望通过对网络的开发寻找到新的利润点。韩国三大电视台受金融危机影响正面临窘境。据有关资料显示,KBS、MBC、SBS三大电视台2008年10月的广告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了24.6%,为减少投资,三大电视台近期纷纷减播连续剧,并将连续剧单集长度由原来的80分钟缩短至72分钟以控制制作成本。KBS电视台取消了2TV的每日剧,并计划在《大王世宗》落幕后,每年只推出一部大型历史剧。MBC电视台决定在部分时段重播经典节目,并取消周末剧播出计划,同时与工会商讨减薪问题,并积极鼓励员工内退。SBS电视台取消了高收入、低回报的节目,禁止海外取景,削减演员薪酬,令员工返还10%的薪水,会议费、接待费减至70%。在广告方面,尼尔森公司对亚洲广告客户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预计他们的广告预算明年将会下降,其中四分之一预计将比今年下降20%以上。PublicisGroupe旗下的媒体空间购买力公司实力传播(ZenithOptimedia)预计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市场明年的广告支出增幅仅有5.2%,在广告开支受到限制的低迷时期,人们会将资金转向更直接、也更为可测的领域,缩减下来的支出将流可能流向数字广告、直销和店内促销等广告领域,对作为传统广告媒体的广播、电视极为不利。

二、本次金融危机给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带来的现实或潜在影响

就目前而言,金融危机对我国广电行业的负面影响似乎并未充分显现,广播电视产业链各相关环节的表现还算稳定,但金融危机作为当前经济大环境给广电行业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金融危机对我国广电行业究竟是福是祸仍然有待考量。

1、节目制作

首先,在新闻资讯方面,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部分电台、电视台对栏目设置和节目内容做了及时调整,纷纷推出金融危机特别节目或者加大相关讯息在新闻报道中所占比重。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自9月20日起,经济频道陆续推出了针对金融危机的特别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华尔街风云》、《华尔街这些事》,加上每日滚动播出的海量资讯,多角度、多视点地为受众解读金融危机,引导社会舆论,以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视角为中国广播电视行业赢得了话语权。其次,电视剧是我国电视台争夺收视率的重要工具,也是各大电视台播放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广电总局关于2008年10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显示,2008年10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申报公示的剧目共77部、2706集,比2007年同期增长57%,与2008年9月份相比也呈增长趋势,由此可见,电视剧市场总体情况较为乐观。但事实上各制作机构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并出台了相应举措予以应对。一方面,电视台鉴于金融危机导致好剧数量减少、价格升高,表现出越来越多地参与电视剧的投资拍摄的新趋势。2009年,SMG影视剧中心主控主投了十几部电视剧。湖南卫视除启动《丑女无敌》第三季的拍摄外,还将拍摄三部自制大戏。另一方面,民营节目制作机构的表现因规模和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华谊兄弟等大公司对影视剧的投资有增无减,中小型企业则普遍表示目前已开始节流,剧组演员和工作人员的薪酬都将相应减少。香港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更为严重,继香港亚视裁员之后,TVB(香港无线电视台)也终于爆发了裁员风暴,一次性裁员212人。另外,网络与电视联姻成为了发展方向之一。2008年11月11日,国内最大的视频网站优酷网“合计划2.0”,以电视剧合作及营销作为业务重点,继续开通主流电视台、影视机构、顶尖娱乐及音乐集团、当红明星、公益组织等268家视频官网,并签署了1000多家电视剧制作合作单位作为联盟成员,获得40000部集的热播及经典电视剧版权及50000小时的影视剧时长,占据了市场80%的流动版权份额。11月19日,国内最大的门户网站搜狐与最优秀的影视剧播出平台安徽电视台在京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宣布今后双方将以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品牌推广、内容服务、技术开发、广告经营以及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

就节目制作本身而言,金融危机作为影响全球经济的一件大事,必然成为所有媒体的兴奋点,可能使我国电台、电视台处理重大新闻事件的能力得到加强,引导舆论的水平得到提高。金融危机还可能拓展创作者思维空间,加大艺人之间的竞争,促进制作班底采用优良设备,进而使影视剧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就节目交易环节而言,由于金融危机对内地冲击相对较小,节目播出机构的广告收入暂未受到大的影响,因而无需变更节目购买计划,节目供应市场因此得以安生。但我们应当认识到,由于影视企业对未来预期的判断可能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影响,利用自有资本投资将会更加谨慎;IDG和红杉为代表的风险投资基金纷纷撤离;银行方面也可能不再愿意投资影视传媒业,因此,节目交易市场的繁荣能持续到几时仍然有待观望。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与电视合作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则可能逐步改变整个中国电视剧产业以往的运行方式。

2、广告招标

尽管在2008年11月举行的中央电视台2009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央视取得了92.56亿的好成绩,创造了15年来的新记录,但由于央视本身的特殊性和新媒体对广告市场的分割,各大电台、电视台不应当盲目乐观。CTR市场研究整合营销中心总经理姚林认为,央视招标并不表明广告业走出了低谷,相反“今年央视招标的大幅度增长恰恰反映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规律”。这意味着,广告商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会将广告集中投放到诸如央视、SMG等被认为是最有效媒体的平台,弱势媒体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境地。12月10日,调研机构尼尔森的针对公交移动电视收视率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主要城市公交移动电视总体收视到达率等关键数据堪比甚至超过传统电视。从广告投放的成本来看,公交移动电视成本也相对较低。业内人士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广告主将更倾向于维持央视和重点全国卫视、媒体的投放,压缩部分地方媒体的投放,同时增加网络和交通类媒体的投放,这对地方电台、电视台极为不利。出于对金融危机的担忧,在新一轮的广告招标会上,许多电视台已经开始减少广告商的中间介入环节来降低成本。据CTR市场研究最新的广告监测报告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广告市场投放总额达到2604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3%,但明显低于08年首季度17%的增幅,呈放缓趋势。在各媒体投放方面,今年前9个月电视媒体情况还算稳定,总投放达2063亿人民币,占市场总额的79%,较去年同期增长14%;电台媒体则表现欠佳,广告投放仅增长3%。考虑到金融危机可能对现有形势造成进一步冲击,CTR预测2008年全年的广告增长仅为11%-12%,对于2009年,则需持审慎乐观态度。

对于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的中国广播电视业来说,企业广告投放对节目播出机构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级扩散,实体经济业受到冲击,广告主将更加看重现金的作用,广告支出成为他们首要的削减对象,加之奥运会期间广告的爆炸式增长和三聚氰胺事件给乳制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导致媒体获得的广告投放相应减少,势必影响到电台、电视台的发展计划;但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国人对地产的消费力度下降,这种消费不旺可能反过来刺激开发商加大宣传投入,大力助推待售楼盘,加快资金回笼,规避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这对于房地产广告集中投放的广播媒体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各大电视台也可借此机会发展与地产相关的节目,从中受益。另外,就广告形式而言,植入广告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也会引起更多的广告主的重视,所占的市场份额应该会越来越大。

3、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

金融危机似乎并不能影响中国推进数字化整转、发展新媒体的决心,甚至激发了我国加快发展数字新媒体业务的步伐。国家管理层方面,2008年11月7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在“第四届数字新媒体高峰论坛”(CDMS2008)上透露,国家广电总局将逐步推开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国家财政将投入25亿的资金,计划用3-5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第二阶段试商用也已正式启动。此阶段任务包括在已经完成的37座城市的基础上,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到一百个地级市。12月4日,科技部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签署了《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我国将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开发适合国情的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体系,拉动万亿元产值的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相关产业的结构性升级改造,跨越式的提升我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网络提供商方面,为打破资费过高的发展瓶颈,上海移动的手机电视业务GPRS流量资费将大幅下调,推出每M(兆)流量一分钱的试用标准,12月底将结束试用期。内容提供商方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下属东方龙新媒体公司(下称“东方龙”)为配合中国移动,也将上海地区的手机电视业务资费由原先的10元/月调整为5元/月,而且5元的费用次月还可以作为话费全额返还。

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国内,人们对即时讯息和大量高质节目的需求大幅提升,为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伴随性强新媒体创造了市场;在国外,严峻的形势迫使消费者们缩减额外开支,他们每月为移动视频支付的10-25美元势必首当其冲,受众规模的缩小可能致使国外对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进入停滞阶段。身处金融风暴边缘的中国如能抓住机会,加快推进数字化整转,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极有可能促成我国在新技术领域的长足进步,为广播电视业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涉及广电业务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受累于金融危机,2008年第三季度上市公司业绩整体下降,从陆续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来看,有线网络整体则呈自然增长态势。歌华有线前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1亿元,同比增长20.6%,净利润2.6亿元。公司三季度收入3.09亿元,同比增长8.5%,单季盈利8100万元,同比下滑18.8%。广电网络前三季度则实现营业收入6.11亿元,同比增长192.69%。电广传媒第三季度业绩增长放缓,相对上半年业绩波动较大,前9个月实现营业总收入24.6亿元,同比增长25.89%。以上数据显示,广电网络、电广传媒等公司三季度保持了增长态势,但这些公司的业绩预告也显示,全年利润增速仍将下降。此外,受后奥运效应影响,电视广告收入将出现下滑,电广传媒四季度业绩将面临一定压力。业内人士称,“事实上,有线电视数字化整合以后,有线电视收的仍只是基本费用,属于刚性收入。且由于受内容产业的不成熟、内容监管限制了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发展、资本开支和折旧压力迅速上升等因素导致短期盈利增长面临巨大压力,有线网络并无太大增长。”[2]

虚拟资本市场风云变幻的现状令各上市公司吉凶难料,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受制于产业化不充分等因素,广电行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作为可能相对有限,但金融危机也许给广电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受金融危机影响,资金的流动性和回报率降低,为满足资本对收益的预期,行业内部可能兴起一股并购风潮,资产重组和业务结构调整很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新的机会;同时,文化体制改革和广播电视数字化背景下的主题投资机会则将使上市公司长期受益。

三、我国广电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初步构想

把问题考虑得周全一些有助于我们防范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行业风险,针对这些现实的和潜在的影响,笔者将从国家宏观管理和广播电视经营实体两个环节分别提出应对措施的初步构想,希望能够帮助广播电视业度过这个经济的“寒冬”。

(一)国家宏观管理

1、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业务的管理,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金融危机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就业压力增大,进而可能激发人们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情绪,影响安定团结。广电总局应督促各电台、电视台做好特殊时期的新闻工作,及时将金融危机相关讯息及政府应对措施传达给广大人民,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找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有效疏导负面情绪,制造和谐的舆论氛围。

2、加大农业节目比重,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从事出口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大量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量增大。广电总局可适时引导电台、电视台加大农业节目比重,加快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变;组织各播出机构积极探索开发农村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推介农村休闲娱乐方式,帮助农村地区吸引社会投资的新形式,开发农村市场,拉动我国内部消费。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统筹事业产业协调发展

国外投资环境受金融危机影响迅速恶化,国际资本的涌入可能使我国广播电视业从中受益。在继续加强对新闻宣传业务的监管的背景下,可适当降低外资和民营资本准入门槛,扩展融资平台;“加快投融资体制的配套措施建设,加强我国广播电视资本运作的规范化管理,降低广电产业投资风险”[4];推进管办分离,进一步确立电视台市场主体的地位;出台针对传媒产业的资产评估标准和内容生产保护政策,为广播电视集团上市融资铺平道路。

5、加快发展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突破单纯依靠广告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

金融危机导致人们对即时讯息和节目内容的需求扩大,广电总局应当抓住机遇,加快数字化转换进程,大力发展新媒体。首先,全面推进数字化转换,提供功能更为强大的数字化新服务;通过政府补贴,降低高清电视的收看成本。其次,对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在资源配置上,向主流媒体倾斜,使电台、电视台成为发展新媒体的主力军;推广相关技术标准,解决终端设备商的后顾之忧;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积极推动“三网融合”,促使先进技术早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6、加大对广播电视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的重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就1997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的影响来看,金融危机可能给文化“走出去”带来机遇。广播电视业要自觉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发展目标,推进广播电视节目的海外落地;由国家广电总局牵头,举办多国共同参与“广播电视节目交换会”;加强与学界的联系,研究世界广播电视市场的当前状况,分析各国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将广播电视文化产品纳入到出口退税商品范畴,通过税收优惠鼓励节目出口。

7、为中小型节目制作机构提供资金保障,激发广播电视节目市场活力

进一步落实对中小型节目制作机构的优惠政策,保证市场的多元化,激发市场活力。首先,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中小型企业打造富有原创性的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其次,各级政府可以加强与各大银行的联系,为中小型企业和银行搭建沟通的桥梁,帮助中小型企业获得贷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政府贴息,银行提供免息贷款等合作方式。

(二)广播电视经营实体

1、追踪金融危机,争取话语权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对于财经信息和商业新闻的关注随之高涨,众多外国传媒受累金融危机自顾不暇,这为我国媒体赢得话语权创造了机会。电台、电视台应当迅速反应,推出金融危机专题节目,采集第一手资料,对当前形势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政府部门建立固定的信息通道,及时公布各级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新举措;以此为契机发展节目联播网,形成统一的供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增强行业的整体实力,扩大我国广播电视业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

2、提升节目制作水平,繁荣电视剧创作

金融危机下,浪漫的爱情故事与现实差距太大,难以引起共鸣。以韩剧为例,在韩国,爱情题材的电视剧正日渐式微,而宣扬积极进取,扭转逆境的励志型电视剧正在风靡市场,如正在热播的《贝多芬病毒》、《风之画员》。因而,各节目制作机构应当重视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在影视剧中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摆脱长期模仿外来文化的尴尬局面,重塑我国影视剧的核心竞争力;提出明确的行业标准,规范制作班底对电视技术的利用;加强对演艺人员的管理,通过竞争促使艺人演技得以提升,打造品牌国产剧。

3、警惕恶性竞争,稳定广告收益

金融危机可能导致媒体在广告市场的混战。中央电视台及上星电视台应发挥覆盖面广、到达率高的优势,吸引急于改善企业形象或计划进军欠发达地区的商家,实现广告收益的稳步提升;省市级地面电视要把握好本地市场,为广告主提供详细的节目收视情况,协助商家在本地的推广宣传活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各广播电台则应当充分利用栏目设置灵活的特点,抓住地产、汽车、奢侈品行业急于回笼资金的心理,推出相关栏目,吸引广告主;满足消费者缩减开支,追求实惠的愿望,提供有关低层次休闲娱乐方式、场所的讯息,提高收听率,为二次销售积蓄力量。

4、拓展节目融资渠道,应对资金问题

将目光转向实业资本,以优秀的项目方案和良好的行业前景重塑投资者信心;通过行业协会等相关组织与银行业进行沟通,行业协会可为银行提供客观的项目评估报告,为优秀的项目争取贷款;大胆尝试与播出平台联合拍摄的节目制作方式,降低项目成本;积极推进跨媒体合作,出售网络版权,进行正版分成合作。

5、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增强行业活力

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国家已经出现了进一步的经济衰退,国外大量优秀人才可能流向我国。各电台、电视台应当建立高效的用人机制,为外来人才提供优厚的薪金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人才的归属感;出台相关的人才引进办法,解决外来人才的后顾之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对新理念、新技术的吸收、利用,增强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活力。

结语

与历次金融危机相比,本次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可能更广,影响的幅度可能也更大,作为当前经济大环境,必然给我国的广播电视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认清当前形势,兴利除弊,挑战也可能转化为机遇。就目前而言,如何以金融危机为契机,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化进程、开发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实现广播电视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广播电视业界和学界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此文抛砖引玉,引起同仁的讨论,共同助推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注释]

[1]《法拟发展数字技术应对金融危机》,广播电视信息网,2008-11-19

[2]《第三季度总体平稳增长传媒板块成熊市“避风港”》,文化发展论坛,2008-11-22

[3]《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蔡尚伟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人民网,2008年11月27日

2.蔡尚伟、王倩茹:《论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人民网,2008年10月17日

3.蔡尚伟、江南:《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人民网,2008年11月19日

4.蔡尚伟、张玥:《金融风暴对传媒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初探》,人民网,2008年10月22日

5.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7.刘立刚、卢颖、郑保章等:《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8.金震茅:《手机广播引领媒介时尚的"贴身媒体"》,《视听界》,2008年6月

9.MoreTV/RadioUseLikelyDuringFinancialCrisis:UMMediaEconomist:203.208.39.99/search?q=cache:KiDU00XgN90J:www.newsdesk.umd.edu/sociss/release.cfm%3FArticleID%3D1754+financial+crisis+Broadcast+television+USA&hl=zh-CN&ct=clnk&cd=7&gl=cn&st_usg=ALhdy29ujSQ-a2wCnXL63pWceYosj59cAw

广播电视业范文篇2

关键词:DVB;OTT;SDN;虚拟视频专网;区块链;DRM

1引言

随着SDN、区块链、DRM等互联网技术及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整改发展,广电网络公司如何合法合规、安全可靠地开展互联网业务,采用“宽带电视”的模式实现广播电视节目跨网跨终端的传输,成为了各广电网络及视频云服务商等关注及研发的热点。广电系统如何开展互联网业务,除了从自身方面需要调整设计与观念,精湛互联网相关技术及产业之外,在平台IP化的基础上,从技术角度还需要解决至少以下四类问题。一是互联网中的客户端访问广电局域网中的现有服务,即包括互联网机顶盒、智能电视、智慧屏、广电以CP方式提供内容实现的第三方互联网视频APP等客户端如何访问广电专网内的直播、时移回看等业务。二是可靠、稳定的实现各类超高清视频服务,仅在互联网上能访问到广电的内容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保证客户端及用户的收视体验。三是务必确保视频内容不被篡改、盗播,服务经得起攻击。广电业务延伸到互联网上需要更多关注内容本身的保护,需要系统满足更强的健壮性去应对外界的攻击,同时适应外部竞争。四是适配已有的广电视频平台的服务端,开展公网业务需要兼容广电专网内的视频平台架构及相关流媒体协议。

2安全模型

广播电视业务OTT互联网化,需要从平台后台、网络传输、终端呈现等各方面进行安全保障。目前,行业内比较推荐的互联网视频安全模型如图1所示。后台系统方面,要求业务逻辑完善严谨,具备大数据分析及统计功能;具备智能运维监控及监看能力;具备完善的用户体系,且与现有广电用户体系兼容;具备严密的登录、鉴权及授权流程;尽量采用HTTPS等。网络传输方面,互联网上的网络传输要求防盗链、防篡改、防攻击等,可以考虑播放地址的散裂化等方法,避免规则被猜出后直接盗链。终端呈现方面,尽量采用高安芯片及相关系统,重要的应用需要加密且严格管控。

3解决方案

结合技术角度需解决的问题及业内公认的安全模型,目前业内已有相关较为成熟的产品及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中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设置于广电网络内网,可进行网络双向灵活调度管理的网关。二是虚拟视频专网服务平台,平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构建于自有云平台或阿里云、腾讯云等基础云服务之上。三是集成在广电运营商机顶盒内的“虚拟视频客户端”或直接安装在OTT终端上的“APK”,可以实现有线网络内网与互联网公网之间可管可控的视频传输通道,将有线网络运营商的直播、时移回看等服务覆盖到海量的互联网OTT终端。某广电网络公司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正在设计虚拟视频专网技术实现思路,如图2所示描述了设计中的虚拟视频专网系统(绿色部分)与广电网络公司现有视频平台(蓝色部分,仅体现接口部分)的集成关系。虚拟视频专网系统可解决如下一些问题:一是类似于普通VPN的原理,虚拟视频专网系统仅服务视频的专线传输,可以极大地降低网络传输压力,保障视频播放的稳定与可靠;二是虚拟视频通道的客户端具有良好的适配性,可以兼容不同的智能终端并适配不同运营商网络的各种情况,优化网络流量,降低成本;三是虚拟视频专网系统构建了一个广电运营商的虚拟视频专网,同时使用虚拟视频终端,它属于广电有线运营商内网的一部分,用户访问视频内容通过广电运营商虚拟视频专网进行传输广电运营商的内容和介质,可保证在版权方面有合理解释,合法合规,而在虚拟专网内部,所有的视频内容传输与传统广电专网性质相同,避免了可能存在的版权内容跨界经营的风险,同时支持传输区域控制;四是虚拟视频专网具有基于区块链的内容保护机制及网络安全技术,可保证视频内容不被篡改、安全传输。解决方案的整体目标是在开放的互联网上建立安全、高效的虚拟视频专网,以SDN技术为核心,简化网络建设,低成本的将互联网用户纳入专网服务范围。虚拟视频专网思路很好地发挥了虚拟网络的特性,连接了散布在开放互联网上的运营商终端。

4相关思考

在集成对接时,广电网络可考虑自建虚拟视频专网系统,或选取广电网络提供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信源内容及机房资源,管理用户并联合推广,与具备资质的虚拟视频专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进行合作,降低技术风险,加快业务试点。在业务运营时,广电网络高价值节目,尤其是直播节目的运营,与其他网络运营商的业务直接竞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果业务从内网扩展到公网,需要考虑如何避免广电网络被管道化等相关问题。同时,为了快速推进业务,相关合作伙伴的资质等问题也需要关注,避免相关安全风险。在内容保护方面,广电网络应考虑深度应用区块链技术对视频特征值进行防篡改记录,同时结合DRM数字版权管理、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在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体系中的应用创新,对广电业务互联网化进行完整的内容侧安全保护。

5结语

随着广电行业IP化、融合化的推进,以及“宽带电视”模式的试点,大量的视频服务从广电运营商的传统专网,正在以跨网跨终端服务的方式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广电运营商作为舆论宣传主阵地,如何确保广电网络服务内容在公共互联网传输过程中避免各种网络攻击和内容篡改的风险,同时目标终端能够安全、流畅地播放正版合法的内容,是广电业务互联网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中提到的相关解决方案思路及思考,在推动广电网络公司互联网转型、媒体融合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业范文篇3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危机对传媒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在中国,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责;作为大众传播工具,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情状和文化景观;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对推广和营销中国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金融危机给广电行业带来的影响给予充分的关注,就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给广电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充分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外广播电视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概况

我国广播电视业总的来说还是以“官办”为主导,开放性较弱,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相对滞后,但金融危机冲击全球广播电视业的内在逻辑却有其一致性,考察其他国家的广播电视业在金融风暴中的表现,对我们寻找行业共同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文化第一强国,处于金融风暴的核心位置,美国广播电视行业在风暴中的表现尤其值得关注。

在收视率方面,2008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CBS下降3%,其他竞争电视台均下降近15%,各大电视台收视率普遍走低,但受益于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财经信息关注度的大幅提升,9月以来,各国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收视率呈现出普遍上升的趋势,CNN的收视率增长了27%,CNBC创下了自“9•11”以来的最高收视记录。广告方面,由于地区性的大企业比如银行和汽车销售商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极大影响,主要倚靠当地公司广告投资的CBS被迫做出了减记140亿美元的决定。信用卡公司AmericanExpress的《开放小企业经济观察》(OpenSmallBusinessMonitor)报告同时显示,接近半数受调查的小企业主已计划削减或是推迟营销支出。跨媒体合作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在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引发了电视收视潮,跨媒体合作迎来了新的契机。10月2日,美国彭博电视台与时代华纳旗下在线业务部门AOL达成协议,AOL的财经频道每天将获得彭博电视台提供的二十个要点新闻视频,供网民在线点播观看;9月25日,Discovery传播公司和视频网站YouTube联合宣布,正式开播9个YouTube频道,专门展映来自Discovery旗下世界级电视网品牌的精彩视频集锦,从而吸引新的观众收看该公司的电视网;美国四大电视台ABC(美国广播公司)、FOX(福克斯广播公司)、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NBC(全国广播公司)也先后进行了Facebook网页改版,希望通过扩大在网络人群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用户购买。

2、欧洲

欧洲各国广播电视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震荡。

金融危机导致大量企业被迫缩减广告开支,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英国广告市场整体支出同比下降0.7%,除互联网外的主要广告媒体如电视、报刊和广播广告都出现了大幅下降。收益下滑导致英国广播电视业爆发裁员浪潮,英国广播公司(BBC)拟裁员3000人,独立电视台(ITV)裁员1000人,第4频道裁员150人。在职员工福利也遭到挤压,以BBC为例,之前针对圣诞节派对的开支预算25万英镑被减少一半,办公室免费供应的咖啡、茶点以及聚餐时的香槟都被全部取消。据俄新社消息,10月13日,俄罗斯记者联盟发言人表示此次经济危机最受打击的是俄罗斯媒体行业,广告投放量正在急剧缩减。影视制作业也受到较大冲击,据普洛菲特公司总经理伊格尔•托尔斯图诺夫称,俄罗斯拍摄电视连续剧的利润率已经从2003年的50-100%降到2008年的10-15%。受广告收益影响,各电视台纷纷压低电视剧的购买价格,为提高利润,影视制造商协会成员计划将降低演员和电视剧摄制组人员的工资,以期共同渡过难关。金融危机同时促使部分国家将目光投向了潜力巨大的广播电视数字化领域,法国负责数字经济发展事务的国务秘书埃里克•贝松20日公布了一项名为“2012数字法国”的计划。“2012数字法国”计划共包括154项措施,在数字电视方面,法国将从2009年起逐渐普及地面数字电视(即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到2011年底全面停止模拟电视节目的播出,进入数字电视时代。贝松说,“这一计划是应对当前危机的解决办法之一,它将成为法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1]

3、亚洲

自2008年12月1日起,日本公共广播电视台NHK(日本放送协会)开始在网上推出收费电视“NHKonDemand”(NOD),而日本民营电视台之一的富士电视台也早在11月1日就开始了网络节目放映服务。NHK电视台该项目负责人对外表示,希望通过对网络的开发寻找到新的利润点。韩国三大电视台受金融危机影响正面临窘境。据有关资料显示,KBS、MBC、SBS三大电视台2008年10月的广告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了24.6%,为减少投资,三大电视台近期纷纷减播连续剧,并将连续剧单集长度由原来的80分钟缩短至72分钟以控制制作成本。KBS电视台取消了2TV的每日剧,并计划在《大王世宗》落幕后,每年只推出一部大型历史剧。MBC电视台决定在部分时段重播经典节目,并取消周末剧播出计划,同时与工会商讨减薪问题,并积极鼓励员工内退。SBS电视台取消了高收入、低回报的节目,禁止海外取景,削减演员薪酬,令员工返还10%的薪水,会议费、接待费减至70%。在广告方面,尼尔森公司对亚洲广告客户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预计他们的广告预算明年将会下降,其中四分之一预计将比今年下降20%以上。PublicisGroupe旗下的媒体空间购买力公司实力传播(ZenithOptimedia)预计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市场明年的广告支出增幅仅有5.2%,在广告开支受到限制的低迷时期,人们会将资金转向更直接、也更为可测的领域,缩减下来的支出将流可能流向数字广告、直销和店内促销等广告领域,对作为传统广告媒体的广播、电视极为不利。

二、本次金融危机给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带来的现实或潜在影响

就目前而言,金融危机对我国广电行业的负面影响似乎并未充分显现,广播电视产业链各相关环节的表现还算稳定,但金融危机作为当前经济大环境给广电行业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金融危机对我国广电行业究竟是福是祸仍然有待考量。

1、节目制作

首先,在新闻资讯方面,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部分电台、电视台对栏目设置和节目内容做了及时调整,纷纷推出金融危机特别节目或者加大相关讯息在新闻报道中所占比重。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自9月20日起,经济频道陆续推出了针对金融危机的特别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华尔街风云》、《华尔街这些事》,加上每日滚动播出的海量资讯,多角度、多视点地为受众解读金融危机,引导社会舆论,以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视角为中国广播电视行业赢得了话语权。其次,电视剧是我国电视台争夺收视率的重要工具,也是各大电视台播放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广电总局关于2008年10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显示,2008年10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申报公示的剧目共77部、2706集,比2007年同期增长57%,与2008年9月份相比也呈增长趋势,由此可见,电视剧市场总体情况较为乐观。但事实上各制作机构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并出台了相应举措予以应对。一方面,电视台鉴于金融危机导致好剧数量减少、价格升高,表现出越来越多地参与电视剧的投资拍摄的新趋势。2009年,SMG影视剧中心主控主投了十几部电视剧。湖南卫视除启动《丑女无敌》第三季的拍摄外,还将拍摄三部自制大戏。另一方面,民营节目制作机构的表现因规模和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华谊兄弟等大公司对影视剧的投资有增无减,中小型企业则普遍表示目前已开始节流,剧组演员和工作人员的薪酬都将相应减少。香港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更为严重,继香港亚视裁员之后,TVB(香港无线电视台)也终于爆发了裁员风暴,一次性裁员212人。另外,网络与电视联姻成为了发展方向之一。2008年11月11日,国内最大的视频网站优酷网“合计划2.0”,以电视剧合作及营销作为业务重点,继续开通主流电视台、影视机构、顶尖娱乐及音乐集团、当红明星、公益组织等268家视频官网,并签署了1000多家电视剧制作合作单位作为联盟成员,获得40000部集的热播及经典电视剧版权及50000小时的影视剧时长,占据了市场80%的流动版权份额。11月19日,国内最大的门户网站搜狐与最优秀的影视剧播出平台安徽电视台在京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宣布今后双方将以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品牌推广、内容服务、技术开发、广告经营以及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

就节目制作本身而言,金融危机作为影响全球经济的一件大事,必然成为所有媒体的兴奋点,可能使我国电台、电视台处理重大新闻事件的能力得到加强,引导舆论的水平得到提高。金融危机还可能拓展创作者思维空间,加大艺人之间的竞争,促进制作班底采用优良设备,进而使影视剧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就节目交易环节而言,由于金融危机对内地冲击相对较小,节目播出机构的广告收入暂未受到大的影响,因而无需变更节目购买计划,节目供应市场因此得以安生。但我们应当认识到,由于影视企业对未来预期的判断可能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影响,利用自有资本投资将会更加谨慎;IDG和红杉为代表的风险投资基金纷纷撤离;银行方面也可能不再愿意投资影视传媒业,因此,节目交易市场的繁荣能持续到几时仍然有待观望。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与电视合作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则可能逐步改变整个中国电视剧产业以往的运行方式。

2、广告招标

尽管在2008年11月举行的中央电视台2009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央视取得了92.56亿的好成绩,创造了15年来的新记录,但由于央视本身的特殊性和新媒体对广告市场的分割,各大电台、电视台不应当盲目乐观。CTR市场研究整合营销中心总经理姚林认为,央视招标并不表明广告业走出了低谷,相反“今年央视招标的大幅度增长恰恰反映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规律”。这意味着,广告商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会将广告集中投放到诸如央视、SMG等被认为是最有效媒体的平台,弱势媒体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境地。12月10日,调研机构尼尔森的针对公交移动电视收视率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主要城市公交移动电视总体收视到达率等关键数据堪比甚至超过传统电视。从广告投放的成本来看,公交移动电视成本也相对较低。业内人士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广告主将更倾向于维持央视和重点全国卫视、媒体的投放,压缩部分地方媒体的投放,同时增加网络和交通类媒体的投放,这对地方电台、电视台极为不利。出于对金融危机的担忧,在新一轮的广告招标会上,许多电视台已经开始减少广告商的中间介入环节来降低成本。据CTR市场研究最新的广告监测报告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广告市场投放总额达到2604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3%,但明显低于08年首季度17%的增幅,呈放缓趋势。在各媒体投放方面,今年前9个月电视媒体情况还算稳定,总投放达2063亿人民币,占市场总额的79%,较去年同期增长14%;电台媒体则表现欠佳,广告投放仅增长3%。考虑到金融危机可能对现有形势造成进一步冲击,CTR预测2008年全年的广告增长仅为11%-12%,对于2009年,则需持审慎乐观态度。

对于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的中国广播电视业来说,企业广告投放对节目播出机构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级扩散,实体经济业受到冲击,广告主将更加看重现金的作用,广告支出成为他们首要的削减对象,加之奥运会期间广告的爆炸式增长和三聚氰胺事件给乳制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导致媒体获得的广告投放相应减少,势必影响到电台、电视台的发展计划;但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国人对地产的消费力度下降,这种消费不旺可能反过来刺激开发商加大宣传投入,大力助推待售楼盘,加快资金回笼,规避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这对于房地产广告集中投放的广播媒体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各大电视台也可借此机会发展与地产相关的节目,从中受益。另外,就广告形式而言,植入广告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也会引起更多的广告主的重视,所占的市场份额应该会越来越大。

3、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

金融危机似乎并不能影响中国推进数字化整转、发展新媒体的决心,甚至激发了我国加快发展数字新媒体业务的步伐。国家管理层方面,2008年11月7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在“第四届数字新媒体高峰论坛”(CDMS2008)上透露,国家广电总局将逐步推开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国家财政将投入25亿的资金,计划用3-5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第二阶段试商用也已正式启动。此阶段任务包括在已经完成的37座城市的基础上,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到一百个地级市。12月4日,科技部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签署了《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我国将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开发适合国情的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体系,拉动万亿元产值的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相关产业的结构性升级改造,跨越式的提升我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网络提供商方面,为打破资费过高的发展瓶颈,上海移动的手机电视业务GPRS流量资费将大幅下调,推出每M(兆)流量一分钱的试用标准,12月底将结束试用期。内容提供商方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下属东方龙新媒体公司(下称“东方龙”)为配合中国移动,也将上海地区的手机电视业务资费由原先的10元/月调整为5元/月,而且5元的费用次月还可以作为话费全额返还。

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国内,人们对即时讯息和大量高质节目的需求大幅提升,为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伴随性强新媒体创造了市场;在国外,严峻的形势迫使消费者们缩减额外开支,他们每月为移动视频支付的10-25美元势必首当其冲,受众规模的缩小可能致使国外对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进入停滞阶段。身处金融风暴边缘的中国如能抓住机会,加快推进数字化整转,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极有可能促成我国在新技术领域的长足进步,为广播电视业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涉及广电业务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受累于金融危机,2008年第三季度上市公司业绩整体下降,从陆续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来看,有线网络整体则呈自然增长态势。歌华有线前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1亿元,同比增长20.6%,净利润2.6亿元。公司三季度收入3.09亿元,同比增长8.5%,单季盈利8100万元,同比下滑18.8%。广电网络前三季度则实现营业收入6.11亿元,同比增长192.69%。电广传媒第三季度业绩增长放缓,相对上半年业绩波动较大,前9个月实现营业总收入24.6亿元,同比增长25.89%。以上数据显示,广电网络、电广传媒等公司三季度保持了增长态势,但这些公司的业绩预告也显示,全年利润增速仍将下降。此外,受后奥运效应影响,电视广告收入将出现下滑,电广传媒四季度业绩将面临一定压力。业内人士称,“事实上,有线电视数字化整合以后,有线电视收的仍只是基本费用,属于刚性收入。且由于受内容产业的不成熟、内容监管限制了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发展、资本开支和折旧压力迅速上升等因素导致短期盈利增长面临巨大压力,有线网络并无太大增长。”[2]

虚拟资本市场风云变幻的现状令各上市公司吉凶难料,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受制于产业化不充分等因素,广电行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作为可能相对有限,但金融危机也许给广电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受金融危机影响,资金的流动性和回报率降低,为满足资本对收益的预期,行业内部可能兴起一股并购风潮,资产重组和业务结构调整很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新的机会;同时,文化体制改革和广播电视数字化背景下的主题投资机会则将使上市公司长期受益。

三、我国广电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初步构想

把问题考虑得周全一些有助于我们防范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行业风险,针对这些现实的和潜在的影响,笔者将从国家宏观管理和广播电视经营实体两个环节分别提出应对措施的初步构想,希望能够帮助广播电视业度过这个经济的“寒冬”。

(一)国家宏观管理

1、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业务的管理,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金融危机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就业压力增大,进而可能激发人们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情绪,影响安定团结。广电总局应督促各电台、电视台做好特殊时期的新闻工作,及时将金融危机相关讯息及政府应对措施传达给广大人民,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找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有效疏导负面情绪,制造和谐的舆论氛围。

2、加大农业节目比重,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从事出口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大量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量增大。广电总局可适时引导电台、电视台加大农业节目比重,加快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变;组织各播出机构积极探索开发农村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推介农村休闲娱乐方式,帮助农村地区吸引社会投资的新形式,开发农村市场,拉动我国内部消费。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统筹事业产业协调发展

国外投资环境受金融危机影响迅速恶化,国际资本的涌入可能使我国广播电视业从中受益。在继续加强对新闻宣传业务的监管的背景下,可适当降低外资和民营资本准入门槛,扩展融资平台;“加快投融资体制的配套措施建设,加强我国广播电视资本运作的规范化管理,降低广电产业投资风险”[4];推进管办分离,进一步确立电视台市场主体的地位;出台针对传媒产业的资产评估标准和内容生产保护政策,为广播电视集团上市融资铺平道路。

5、加快发展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突破单纯依靠广告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

金融危机导致人们对即时讯息和节目内容的需求扩大,广电总局应当抓住机遇,加快数字化转换进程,大力发展新媒体。首先,全面推进数字化转换,提供功能更为强大的数字化新服务;通过政府补贴,降低高清电视的收看成本。其次,对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在资源配置上,向主流媒体倾斜,使电台、电视台成为发展新媒体的主力军;推广相关技术标准,解决终端设备商的后顾之忧;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积极推动“三网融合”,促使先进技术早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6、加大对广播电视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的重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就1997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的影响来看,金融危机可能给文化“走出去”带来机遇。广播电视业要自觉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发展目标,推进广播电视节目的海外落地;由国家广电总局牵头,举办多国共同参与“广播电视节目交换会”;加强与学界的联系,研究世界广播电视市场的当前状况,分析各国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将广播电视文化产品纳入到出口退税商品范畴,通过税收优惠鼓励节目出口。

7、为中小型节目制作机构提供资金保障,激发广播电视节目市场活力

进一步落实对中小型节目制作机构的优惠政策,保证市场的多元化,激发市场活力。首先,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中小型企业打造富有原创性的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其次,各级政府可以加强与各大银行的联系,为中小型企业和银行搭建沟通的桥梁,帮助中小型企业获得贷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政府贴息,银行提供免息贷款等合作方式。

(二)广播电视经营实体

1、追踪金融危机,争取话语权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对于财经信息和商业新闻的关注随之高涨,众多外国传媒受累金融危机自顾不暇,这为我国媒体赢得话语权创造了机会。电台、电视台应当迅速反应,推出金融危机专题节目,采集第一手资料,对当前形势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政府部门建立固定的信息通道,及时公布各级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新举措;以此为契机发展节目联播网,形成统一的供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增强行业的整体实力,扩大我国广播电视业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

2、提升节目制作水平,繁荣电视剧创作

金融危机下,浪漫的爱情故事与现实差距太大,难以引起共鸣。以韩剧为例,在韩国,爱情题材的电视剧正日渐式微,而宣扬积极进取,扭转逆境的励志型电视剧正在风靡市场,如正在热播的《贝多芬病毒》、《风之画员》。因而,各节目制作机构应当重视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在影视剧中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摆脱长期模仿外来文化的尴尬局面,重塑我国影视剧的核心竞争力;提出明确的行业标准,规范制作班底对电视技术的利用;加强对演艺人员的管理,通过竞争促使艺人演技得以提升,打造品牌国产剧。

3、警惕恶性竞争,稳定广告收益

金融危机可能导致媒体在广告市场的混战。中央电视台及上星电视台应发挥覆盖面广、到达率高的优势,吸引急于改善企业形象或计划进军欠发达地区的商家,实现广告收益的稳步提升;省市级地面电视要把握好本地市场,为广告主提供详细的节目收视情况,协助商家在本地的推广宣传活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各广播电台则应当充分利用栏目设置灵活的特点,抓住地产、汽车、奢侈品行业急于回笼资金的心理,推出相关栏目,吸引广告主;满足消费者缩减开支,追求实惠的愿望,提供有关低层次休闲娱乐方式、场所的讯息,提高收听率,为二次销售积蓄力量。

4、拓展节目融资渠道,应对资金问题

将目光转向实业资本,以优秀的项目方案和良好的行业前景重塑投资者信心;通过行业协会等相关组织与银行业进行沟通,行业协会可为银行提供客观的项目评估报告,为优秀的项目争取贷款;大胆尝试与播出平台联合拍摄的节目制作方式,降低项目成本;积极推进跨媒体合作,出售网络版权,进行正版分成合作。

5、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增强行业活力

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国家已经出现了进一步的经济衰退,国外大量优秀人才可能流向我国。各电台、电视台应当建立高效的用人机制,为外来人才提供优厚的薪金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人才的归属感;出台相关的人才引进办法,解决外来人才的后顾之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对新理念、新技术的吸收、利用,增强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活力。

结语

与历次金融危机相比,本次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可能更广,影响的幅度可能也更大,作为当前经济大环境,必然给我国的广播电视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认清当前形势,兴利除弊,挑战也可能转化为机遇。就目前而言,如何以金融危机为契机,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化进程、开发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实现广播电视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广播电视业界和学界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此文抛砖引玉,引起同仁的讨论,共同助推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注释]

[1]《法拟发展数字技术应对金融危机》,广播电视信息网,2008-11-19

[2]《第三季度总体平稳增长传媒板块成熊市“避风港”》,文化发展论坛,2008-11-22

[3]《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蔡尚伟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人民网,2008年11月27日

2.蔡尚伟、王倩茹:《论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人民网,2008年10月17日

3.蔡尚伟、江南:《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人民网,2008年11月19日

4.蔡尚伟、张玥:《金融风暴对传媒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初探》,人民网,2008年10月22日

5.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7.刘立刚、卢颖、郑保章等:《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8.金震茅:《手机广播引领媒介时尚的"贴身媒体"》,《视听界》,2008年6月

9.MoreTV/RadioUseLikelyDuringFinancialCrisis:UMMediaEconomist:203.208.39.99/search?q=cache:KiDU00XgN90J:www.newsdesk.umd.edu/sociss/release.cfm%3FArticleID%3D1754+financial+crisis+Broadcast+television+USA&hl=zh-CN&ct=clnk&cd=7&gl=cn&st_usg=ALhdy29ujSQ-a2wCnXL63pWceYosj59cAw

广播电视业范文篇4

近年来,XX县广播电视业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为改革开放稳定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建设文化强县、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广播电视业发展现状

1、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我县50个乡镇均建起广播电视站,村村通广播电视。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0万户,电视入户率达34.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光纤电视工程已架设光纤传输网260多杆公里,联网38个乡镇,发展光纤电视用户4.5万户;开通了互动点歌、图文信息、海外加扰电视在内的36个电视频道;率先在全省市县中启用计算机可寻址用户收费管理系统。

2、行业管理逐步规范。2000年8月,我县按照“行政手段整合、市场机制运行、企业方式管理”原则,对广播电视系统进行重大改革和调整。改过去的“县乡共管、以乡为主”为“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组建了县广电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将乡镇广播电视站划入网络公司,成立片区分公司。公司组建,意味着全县城乡广电网络的有效整合,具备了做强做大广电产业的先决条件。

3、新闻宣传导向有力。我县广播电视台开设的《XX新闻》、《经济百业窗》、《记者视线》等专题、专栏节目,立足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务,高扬时代主旋律,确保了政治“喉舌”功能的充分发挥。该台采制的《大山有个菌种王》、《不寻常的记事本》、《今日高云山》、《高云山的的儿子》等广播电视节目(稿)先后荣获部级奖;协助省电视台拍摄的《深山船家》获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2005年有7件广播电视作品获市政府一等奖,3件作品获省政府奖。其中《目击》、《患难情深》两件电视作品获省政府一等奖,在全省开创了自1980年来一个县级台同时获得省政府两个电视一等奖的新纪录。

二、广播电视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改革亟待突破。在2001年机构改革中,我县对乡镇广播电视站采取“乡镇与县级主管部门双重管理的,应尽量以乡镇管理为主”原则,将其合并到乡镇文化广播服务中心,造成“谁都管、谁又都管不到”的局面。各乡镇贯彻执行上级政策对广电部门不愿上划,县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却要完全执行行业改革精神,致使目前乡镇广电体制改革处于举步难艰的两难境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网络发展不平衡。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兴建的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由于当时缺乏资金、技术等,网络质量不高,加之有线电视技术更新换代快,各乡镇因资金缺乏无力对其进行技术改造,致使乡镇网络质量提高进程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二是2001年实施广播电视光纤联网工程来,目前仅联网38个乡镇。

3、产业经营理念不强。我县广播电视业这几年发展较快,收入(主要以广告为主)也在增加。生存压力可能不大,但发展压力巨大,尤其是发展资金十分匮乏。然而将广播电视业作为产业发展的理念不强,没有很好地看到这一产业能创造利润,贡献税收,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倘若广告业一旦受到冲击,在目前收入模式较单一的情况下,潜在的危机将转化为现实的崩溃。

4、节目总体质量不高。我县广播电视台自办节目专用频道因时间多、容量大,栏目堆砌、节目拼凑现象时有发生。一是节目制作带有盲目性。节目做得平平淡淡,一般性报道多,深度报道少;许多节目播出一、二次后就入库,利用率低。二是栏目缺乏个性。栏目形象、节目定位以及主持人风格等千篇一律,没有就栏目、节目、主持人本身形成特色。

三、发展壮大广播电视业的对策措施

1、规范县乡行业管理体制。为重新整合和有效配置原有资产和资源,实现全县广播电视系统“人、财、物”一体化管理,对乡镇广电分公司可以采取“成熟一个、收回一个”的办法,即光纤联到哪个乡镇便将乡镇广电分公司收归县广电网络公司统一管理。对收回的分公司严格按公司化运作,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有债务由县广电网络公司拟出还债计划,督促各乡镇广电分公司逐步偿还。

2、牢固树立经营广电资源的理念。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正确对待广播电视业的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在强化“喉舌”功能、确保社会效益优先原则的同时,着力把广播电视业作为一大产业来办。二要加快光纤网络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全县光纤电视网络一体化传输,与国家、省、市广电网络顺利对接。广播电视要走产业化之路,实现基本业务向增值业务快速更替,光纤电视网络的形成是基础。三要办好一批喜闻乐见的精品栏目,借助栏目的高收视率带动广告收入的增长。

广播电视业范文篇5

关键词:制播分离;公司;品牌节目;广播电视产业化

**文广在全国广电系统内率先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制方案是将**文广分拆为**广播电视台和东方传媒。**广播电视台,继续实行**文广现有的事业体制,新成立的东方传媒,将由**广播电视台控股,实行“台属、台控、台管”,东方传媒将囊括**文广除“新闻”以外的全部制作资源。

近年来,“制播分离”是我国电视界的热点话题,所谓制播分离就是将电视制作与播出分离开来。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则指的就是国家电视播出机构在保证正确舆论宣传的前提下,将部分非新闻节目的生产制作交由社会上电视制作公司来完成的一种管理体制。那么,**文广在全国广电系统内率先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这一举措将对广播电视业带来哪些利与弊呢?

一、制播分离的概念及涵义

制播分离的概念来自于英文“Commission”,最早起源于英国,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

制播分离是与制播合一相对而言的,制播合一是指在电视台体制内用行政手段对节目制作与播出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表现为节目的自制、自审、自播。制播分离则指将部分节目制作职能从电视台内剥离出来,完全意义上的制播分离意味着节目制作和经营的公司化、市场化、社会化。

广播电视的核心业务是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制播分离是广播电视核心业务的重大变革,也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还是广播电视跨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制播分离的衍生物——节目制作公司

我国电视台之前实行的节目生产管理体制为“制播合一”,这种自产自销的节目生产方式不仅存在着成本浪费,而且也会造成专业分工不细,队伍膨胀、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人才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弊端。而制播分离的出现,可以弥补制播合一所带来的弊端,是公司制作和电视台播出的一次有机的结合。

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体制下,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少,整体节目水平长时间在较低水平上重复运转,所以迫切需要广开渠道,拓宽节目生产平台,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即实施制播分离来生产丰富多彩的节目。

借着“制播分离”的大好形势,各大电视台纷纷大手笔吸纳社会优秀资源,抢占最具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电视节目,并以此树立自己的独有卫视品牌。作为电视传媒界潮流的引领者,李静和她的东方风行团队不断推陈出新,并总能出其不意地打响收视王牌。其中,王牌节目《超级访问》、《美丽俏佳人》从开播以来,以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与市场份额多次拔得头筹,东方风行传媒被业内喻为“最会缔造知名品牌电视栏目制作机构”。由李静主持的《美丽俏佳人》,像明星一样美丽,是其节目宗旨。以白领成熟女性为主要收视群体,集各路时尚为一体,为现代女性提供榜样。

东方风行传媒按照观众的不同需求,寻找到他们最需要的节目,手握各类风格迥异的节目,也成功为国内各大卫视打造了品牌节目,树立品牌形象。这无疑是制播分离带来的积极作用。

三、制播分离对电视台的影响

制播分离是在培育我国广播电视之外的节目内容生产产业,使之逐步成熟壮大,形成产业链。

例如,黑龙江电视台,在都市频道进行了“制播分离”试点改革。改革创新了管理机制,实行相对独立的制片人(工作室)制度。都市频道首先进行了制播分离试点改革,黑龙江电视台以《新闻联播》、《新闻夜航》等一批百姓喜闻乐见的老牌新闻栏目为依托,创新报道形式,发挥主流媒体引导力。凭借名牌栏目《新闻夜航》的影响力,衍生出各类节目,例如《新闻夜航》卫视版、《天下夜航》等新节目,《夜航团购》为百姓打造了平价购物的平台,这档节目就是由公司负责制作,电视台负责播放的一档节目。不仅树立频道的品牌形象,也使频道播出内容多元化。

与制播合一相比,制播分离体制的优势不容置疑。首先,从节目质量角度来看,节目制作的社会化有利于产生高质量高水平的节目。把一部分非新闻类节目放手给社会化制作力量后,一方面,市场对节目的考验使得节目的质量成为民间电视制作公司的立足之本,另一方面,民间电视制作公司可以在长年的节目制作中,积累经验,大幅提高专业水准,而且可以专攻某类节目,使之成为名牌。而电视台则可以更专心地研究自己面对的受众市场,精心、合理地设计节目结构和播出计划,同时集中人力物力,全面强化时政新闻类节目和一些重要的大型活动的采制和播出,以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其次,从节目经营角度来看,节目制作的社会化带来了节目经营的市场化。前期的投融资、市场调查,后期的推广开发、播出,和节目的制作一起构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有助于提高电视节目经营的产业化程度,同时促进电视节目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激活整个节目市场的活力,从而提高民间电视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双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再次,在这种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下,必然对现有体制下的人事制度造成冲击。由于使用节目优胜劣汰的播出方式,会对从业者带来很大压力。对电视台而言,也有助于其精简人员,压缩队伍。公务员之家:

四、制播分离的对策性思考

制播分离总体要把握的是:在改革的进程中,逐步实现电视节目的社会化生产、市场化流通和制约性传播。具体说来:其一,要建立起游戏规则,严格明确哪些节目可以实行社会化制作,哪些只宜在电视台内部实行栏目制片人制;对于可以实行社会化制作的电视节目,要确保投放的透明。其二,制订科学的节目评估机制,减少人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做到评定合理,培育健康有序的电视节目市场。

就电视台而言,一方面要转变意识,放手让民间电视制作公司承担非新闻类节目的制作,与制作公司开展良好合作,从而充分发挥民间制作力量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另一方面深化电台电视台内部管理改革是制播分离改革的一个重点。应积极推进节目考核和播出机制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节目评估体系,建立面向多主体、多渠道的节目订购采购、择优播出机制,打造优质播出平台。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电台电视台内部事业产业、宣传经营业务分开运行、分类管理、统筹协调、整体发展的管理运营体制。

总之,制播分离改革是广电媒体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有远见的广电媒体应看清形势,结合自身发展阶段,逐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掌握制胜先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中国传媒产业的对外开放,“制播分离”最终会成为中国电视业的主流运作方式,完成中国电视和国际的接轨。

参考文献:

1、张雷.视听纵横[M].2009,1

2、李岚王雷.北方传媒研究[M].2009,3

3、邢小兰刘彩华.中外企业文化[M].2009,11

广播电视业范文篇6

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的背景

广播和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分别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人民广播事业产生于战争年代的1940年,电视事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1958年。与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业普遍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不同的是,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从诞生到1980年前后一直走的是纯事业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也开始了由纯事业型逐步向产业型的过渡。

1、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随之也开始了逐步向产业方向过渡的过程。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陆续都开办了商业广告业务。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建立。随后,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经济电台。1988年9月,湖北汉江经济电视台试播。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逐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产业化步伐有所加快。从经营收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人为例,1991年达到10亿元,2000年达到53亿元,预计2001年将达到60亿元,10年内经营收入增长了6倍。从广播电视业的资本运营来看,从80年代后期,上海东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国已有4家广播影视行业的公司上市。再从广播电视业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对内对外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2228座、卫星收转站368553座、专用微波线路8万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线电视光缆和电缆干线30多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电缆300多万公里,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1.5%和92.5%,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8000万户。

我国广播电视业这些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表明,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首先,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平等竞争规律,否则就无法生存。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必然在平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按照价值规律的原则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得到所需资源,广播电视业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自我封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用自己的竞争优势来吸引优质资源,否则,自己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流向其他行业。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在全社会配置资源主要靠“看不见的手”,同时还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政府调控信息,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的繁荣与发展。再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众多的市场主体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及时获得有用信息指导其生产经营、自己的企业形象信息和产品信息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这也客观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它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来,以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这些因素都是广播电视业竞争发展的手段,所以,国外的广播电视集团已经纷纷采用或正在规划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广播电视业要想参与竞争,同样必须大规模采用现代新技术。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技术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国家来投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国家目前确实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给广播电视业;第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也确实没有必要为广播电视业投入巨额资金,只要允许广播电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广播电视业就完全有可能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从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

4、产业竞争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着“内挤外压”的竞争局面。“内挤”是指行业内和国内不同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例如电台与电台之间、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广播电视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以及与互联网媒介的竞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其他传输网络之间的竞争等;“外压”是指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与国外的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为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整体和业内的各法人主体只能选择竞争,走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为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一些理论层面加深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的认识。

1、广播电视经济的概念

广播电视经济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设备从事某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广播电视节目经营为核心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广播电视经济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经济活动。

其二,广播电视部门,特别是电台、电视台的参与性经济活动。

其三,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导向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

其四,广播电视产品的直接生产和销售活动。

其五,广播电视网络经营和直接的信息经营。

2、广播电视产品的商品属性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能实现价值的商品才可能实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根据商品的定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即广播电视经济所包含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大部分都有商品属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中,新闻类节目不具有商品属性,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制作、交换和播出。此类节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制作和播出,不以交换和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价值追求。

3、广播电视传播的经济目的

传播是一种通过载体传递信息的运动方式。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传播媒介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传播是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的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其活动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同样,人们相互传播信息的活动也是为了物质利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

首先,根据生产力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整体系统中将逐步出现或合并进来一些新的生产力要素。广播电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体系中逐步表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

其次,根据现代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特征,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结合,就需要一种能够准确地、及时地、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工具。当前,这种现代化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主要就是邮电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再次,根据生产力要素都具有生产职能的特点,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广义的广播电视是应用电子技术从事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销售的信息产业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管理的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教育的部门,是信息载体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部门。

5、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即人所从事的活动。狭义的解释,即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和机构。因此,以往我们所称的“广播电视事业”从狭义上讲就是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事业单位。

“产业”,指各种制造或供应同一类型货物、劳务并有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这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对象的不同。“广播电视产业”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也就是说,从经济运作的方式来看,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或机构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获得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的,属于生产广播电视节目产品、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

6、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定位

(1)广播电视业属于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在统计上同国外进行比较,我国开始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1985年,我国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时把广播电视业列入了第三产业系列。

(2)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是以生产、传播、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群的子产业。把广播电视业当做一种信息产业来看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播电视自身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每件产品和每项服务活动中,不仅包括着物质的因素,而且包含着相当的信息量。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广播电视产品的其他经营部门通过自身的特殊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系统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含量。广播电视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导向作用,是信息产业软功能的重要表现。第二,广播电视产品具有信息产品的基本特征,即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可压缩性和可传递性等。第三,从广播电视产业的具体功能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第四,广播电视网络所提供的网络传输技术服务是典型的信息产业经营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具有已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客观地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只有从理论上理解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

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广播电视业必须选择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家明确把广播电视业列为第三产业。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后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国家在“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面向市场,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前所述,广播电视业应属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产业政策,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化发展。

2、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

“两种属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与之相对应,我国广播电视业就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政治宣传的任务,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标准。我国广播电视的这种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不可削弱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不仅有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还应该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

其次,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与喉舌功能必须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产业功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喉舌功能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前提,都必须以产品或者服务来“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合法的、正当的、健康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这样,这个产业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和大众消费者的支持,它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护。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现代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任何产业要实现其经济效益都必须以不侵害社会效益为基本前提。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特殊产业,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但不能侵害社会效益,而且还必须为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就体现在,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才能在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有效抵御西方媒体的竞争和渗透,从而确保我国广播电视政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有利于为我国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保证党和政府的治国方针政策等政治信息的及时传播,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这些正是我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功能得以实现的政治保证。

所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3、明确产权关系,培育自我积累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积累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但资产特别是增量资产的权益和权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多种经营的收入和积累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是属于机构还是国家所有?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各种权利主体如何监督制约?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政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没有法律依据,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为“人治”提供了弹性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广播电视机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机构采取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有意隐瞒真实经营情况的体制和机制漏洞。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

另外,产权关系不清,造成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不平等竞争。例如,中央级的电台、电视台就可以借助国家的行政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站)无偿转播其广播电视节目,扩大覆盖率和收视率所带来的收益完全由中央电台和电视台独享,而转播成本却要地方电台和电视台来承担。省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同样存在利用行政命令转嫁成本、独享成果的情况。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广播电视产业内部各法人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

4、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需求

如前所述,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说,国民经济在以下方面的发展都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可增加对广播电视传播的需求。

第二,加快开放市场,扩大和深化专业化分工,这样,信息沟通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供给的增加。

第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可以带来对广播电视传播需求的增加。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的“文化需要”主要包括娱乐的需要、获得知识的需要、了解国家政治和社会信息的需要等。广播电视恰恰就具有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功能。所以,只要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方向,我国就必然会选择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广播电视等服务产业的道路。

5、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广播电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得以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的城市化水平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人口中城市居民比例的提高。而城市文明客观上要求或者说逼迫城市居民必须尽量多地掌握知识和信息,这就意味着城市对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大量需求。(2)实践证明,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率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相应的,城市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产品的购买力也就远高于农村居民。有购买力的城市自然就会支撑广播电视业在城市快速发展。(3)城市与农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市居民居住集中,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这就造成在城市发展广播电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要明显低于农村。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产业更倾向于优先在居民集中的城市发展。

6、完善法律,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地位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发展中仍然存在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广播电视产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现有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明确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只强调了它的政治属性,没有提及它的经济属性或产业功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支持和规范的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7、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广播电视集团化,就是若干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播电视集团的过程。这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是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面对国际传媒集团和我国报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体制和组织结构不改革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我国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散”、“滥”和有“系”无“统”,即台数大多、实力普遍较弱,体制上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产业内部竞争过度,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我国报纸产业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媒体竞争,从1993年开始,成立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一系列报业集团,现在这些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的强劲竞争对手;而国外的众多势力很强的媒体集团也正在千方百计地想进入我国传媒市场,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外媒体尚采取非关税壁垒政策拒之门外,但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现实选择考虑,我们必须立足于抓紧时间增强我国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原则,抓紧集团化整合进程,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才可能在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8、妥善解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

广播电视业范文篇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随之也开始了逐步向产业方向过渡的过程。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陆续都开办了商业广告业务。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建立。随后,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经济电台。1988年9月,湖北汉江经济电视台试播。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逐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产业化步伐有所加快。从经营收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人为例,1991年达到10亿元,2000年达到53亿元,预计2001年将达到60亿元,10年内经营收入增长了6倍。从广播电视业的资本运营来看,从80年代后期,上海东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国已有4家广播影视行业的公司上市。再从广播电视业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对内对外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2228座、卫星收转站368553座、专用微波线路8万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线电视光缆和电缆干线30多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电缆300多万公里,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1.5%和92.5%,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8000万户。

我国广播电视业这些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表明,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首先,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平等竞争规律,否则就无法生存。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必然在平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按照价值规律的原则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得到所需资源,广播电视业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自我封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用自己的竞争优势来吸引优质资源,否则,自己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流向其他行业。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在全社会配置资源主要靠“看不见的手”,同时还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政府调控信息,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的繁荣与发展。再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众多的市场主体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及时获得有用信息指导其生产经营、自己的企业形象信息和产品信息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这也客观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它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来,以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这些因素都是广播电视业竞争发展的手段,所以,国外的广播电视集团已经纷纷采用或正在规划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广播电视业要想参与竞争,同样必须大规模采用现代新技术。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技术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国家来投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国家目前确实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给广播电视业;第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也确实没有必要为广播电视业投入巨额资金,只要允许广播电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广播电视业就完全有可能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从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

4、产业竞争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着“内挤外压”的竞争局面。“内挤”是指行业内和国内不同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例如电台与电台之间、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广播电视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以及与互联网媒介的竞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其他传输网络之间的竞争等;“外压”是指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与国外的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为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整体和业内的各法人主体只能选择竞争,走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为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一些理论层面加深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的认识。

1、广播电视经济的概念

广播电视经济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设备从事某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广播电视节目经营为核心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广播电视经济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经济活动。

其二,广播电视部门,特别是电台、电视台的参与性经济活动。

其三,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导向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

其四,广播电视产品的直接生产和销售活动。

其五,广播电视网络经营和直接的信息经营。

2、广播电视产品的商品属性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能实现价值的商品才可能实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根据商品的定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即广播电视经济所包含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大部分都有商品属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中,新闻类节目不具有商品属性,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制作、交换和播出。此类节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制作和播出,不以交换和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价值追求。

3、广播电视传播的经济目的

传播是一种通过载体传递信息的运动方式。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传播媒介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传播是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的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其活动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同样,人们相互传播信息的活动也是为了物质利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

首先,根据生产力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整体系统中将逐步出现或合并进来一些新的生产力要素。广播电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体系中逐步表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

其次,根据现代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特征,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结合,就需要一种能够准确地、及时地、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工具。当前,这种现代化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主要就是邮电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再次,根据生产力要素都具有生产职能的特点,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广义的广播电视是应用电子技术从事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销售的信息产业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管理的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教育的部门,是信息载体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部门。

5、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即人所从事的活动。狭义的解释,即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和机构。因此,以往我们所称的“广播电视事业”从狭义上讲就是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事业单位。

“产业”,指各种制造或供应同一类型货物、劳务并有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这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对象的不同。“广播电视产业”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也就是说,从经济运作的方式来看,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或机构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获得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的,属于生产广播电视节目产品、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

6、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定位

(1)广播电视业属于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在统计上同国外进行比较,我国开始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1985年,我国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时把广播电视业列入了第三产业系列。

(2)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是以生产、传播、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群的子产业。把广播电视业当做一种信息产业来看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播电视自身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每件产品和每项服务活动中,不仅包括着物质的因素,而且包含着相当的信息量。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广播电视产品的其他经营部门通过自身的特殊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系统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含量。广播电视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导向作用,是信息产业软功能的重要表现。第二,广播电视产品具有信息产品的基本特征,即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可压缩性和可传递性等。第三,从广播电视产业的具体功能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第四,广播电视网络所提供的网络传输技术服务是典型的信息产业经营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具有已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客观地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只有从理论上理解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

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广播电视业必须选择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家明确把广播电视业列为第三产业。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后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国家在“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面向市场,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前所述,广播电视业应属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产业政策,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化发展。

2、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

“两种属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与之相对应,我国广播电视业就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政治宣传的任务,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标准。我国广播电视的这种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不可削弱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不仅有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还应该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

其次,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与喉舌功能必须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产业功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喉舌功能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前提,都必须以产品或者服务来“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合法的、正当的、健康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这样,这个产业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和大众消费者的支持,它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护。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现代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任何产业要实现其经济效益都必须以不侵害社会效益为基本前提。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特殊产业,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但不能侵害社会效益,而且还必须为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就体现在,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才能在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有效抵御西方媒体的竞争和渗透,从而确保我国广播电视政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有利于为我国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保证党和政府的治国方针政策等政治信息的及时传播,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这些正是我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功能得以实现的政治保证。

所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3、明确产权关系,培育自我积累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积累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但资产特别是增量资产的权益和权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多种经营的收入和积累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是属于机构还是国家所有?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各种权利主体如何监督制约?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政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没有法律依据,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为“人治”提供了弹性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广播电视机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机构采取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有意隐瞒真实经营情况的体制和机制漏洞。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

另外,产权关系不清,造成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不平等竞争。例如,中央级的电台、电视台就可以借助国家的行政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站)无偿转播其广播电视节目,扩大覆盖率和收视率所带来的收益完全由中央电台和电视台独享,而转播成本却要地方电台和电视台来承担。省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同样存在利用行政命令转嫁成本、独享成果的情况。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广播电视产业内部各法人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

4、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需求

如前所述,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说,国民经济在以下方面的发展都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可增加对广播电视传播的需求。

第二,加快开放市场,扩大和深化专业化分工,这样,信息沟通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供给的增加。

第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可以带来对广播电视传播需求的增加。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的“文化需要”主要包括娱乐的需要、获得知识的需要、了解国家政治和社会信息的需要等。广播电视恰恰就具有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功能。所以,只要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方向,我国就必然会选择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广播电视等服务产业的道路。

5、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广播电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得以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的城市化水平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人口中城市居民比例的提高。而城市文明客观上要求或者说逼迫城市居民必须尽量多地掌握知识和信息,这就意味着城市对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大量需求。(2)实践证明,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率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相应的,城市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产品的购买力也就远高于农村居民。有购买力的城市自然就会支撑广播电视业在城市快速发展。(3)城市与农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市居民居住集中,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这就造成在城市发展广播电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要明显低于农村。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产业更倾向于优先在居民集中的城市发展。

6、完善法律,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地位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发展中仍然存在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广播电视产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现有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明确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只强调了它的政治属性,没有提及它的经济属性或产业功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支持和规范的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7、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广播电视集团化,就是若干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播电视集团的过程。这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是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面对国际传媒集团和我国报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体制和组织结构不改革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我国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散”、“滥”和有“系”无“统”,即台数大多、实力普遍较弱,体制上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产业内部竞争过度,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我国报纸产业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媒体竞争,从1993年开始,成立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一系列报业集团,现在这些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的强劲竞争对手;而国外的众多势力很强的媒体集团也正在千方百计地想进入我国传媒市场,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外媒体尚采取非关税壁垒政策拒之门外,但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现实选择考虑,我们必须立足于抓紧时间增强我国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原则,抓紧集团化整合进程,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才可能在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8、妥善解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

广播电视业范文篇8

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的背景

广播和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分别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人民广播事业产生于战争年代的1940年,电视事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1958年。与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业普遍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不同的是,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从诞生到1980年前后一直走的是纯事业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也开始了由纯事业型逐步向产业型的过渡。

1、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随之也开始了逐步向产业方向过渡的过程。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陆续都开办了商业广告业务。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建立。随后,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经济电台。1988年9月,湖北汉江经济电视台试播。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逐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产业化步伐有所加快。从经营收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人为例,1991年达到10亿元,2000年达到53亿元,预计2001年将达到60亿元,10年内经营收入增长了6倍。从广播电视业的资本运营来看,从80年代后期,上海东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国已有4家广播影视行业的公司上市。再从广播电视业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对内对外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2228座、卫星收转站368553座、专用微波线路8万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线电视光缆和电缆干线30多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电缆300多万公里,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1.5%和92.5%,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8000万户。

我国广播电视业这些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表明,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首先,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平等竞争规律,否则就无法生存。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必然在平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按照价值规律的原则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得到所需资源,广播电视业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自我封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用自己的竞争优势来吸引优质资源,否则,自己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流向其他行业。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在全社会配置资源主要靠“看不见的手”,同时还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政府调控信息,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的繁荣与发展。再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众多的市场主体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及时获得有用信息指导其生产经营、自己的企业形象信息和产品信息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这也客观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它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来,以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这些因素都是广播电视业竞争发展的手段,所以,国外的广播电视集团已经纷纷采用或正在规划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广播电视业要想参与竞争,同样必须大规模采用现代新技术。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技术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国家来投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国家目前确实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给广播电视业;第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也确实没有必要为广播电视业投入巨额资金,只要允许广播电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广播电视业就完全有可能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从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

4、产业竞争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着“内挤外压”的竞争局面。“内挤”是指行业内和国内不同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例如电台与电台之间、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广播电视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以及与互联网媒介的竞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其他传输网络之间的竞争等;“外压”是指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与国外的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为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整体和业内的各法人主体只能选择竞争,走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为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一些理论层面加深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的认识。

1、广播电视经济的概念

广播电视经济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设备从事某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广播电视节目经营为核心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广播电视经济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经济活动。

其二,广播电视部门,特别是电台、电视台的参与性经济活动。

其三,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导向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

其四,广播电视产品的直接生产和销售活动。

其五,广播电视网络经营和直接的信息经营。

2、广播电视产品的商品属性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能实现价值的商品才可能实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根据商品的定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即广播电视经济所包含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大部分都有商品属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中,新闻类节目不具有商品属性,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制作、交换和播出。此类节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制作和播出,不以交换和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价值追求。

3、广播电视传播的经济目的

传播是一种通过载体传递信息的运动方式。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传播媒介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传播是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的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其活动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同样,人们相互传播信息的活动也是为了物质利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

首先,根据生产力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整体系统中将逐步出现或合并进来一些新的生产力要素。广播电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体系中逐步表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

其次,根据现代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特征,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结合,就需要一种能够准确地、及时地、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工具。当前,这种现代化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主要就是邮电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再次,根据生产力要素都具有生产职能的特点,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广义的广播电视是应用电子技术从事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销售的信息产业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管理的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教育的部门,是信息载体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部门。

5、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即人所从事的活动。狭义的解释,即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和机构。因此,以往我们所称的“广播电视事业”从狭义上讲就是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事业单位。

“产业”,指各种制造或供应同一类型货物、劳务并有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这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对象的不同。“广播电视产业”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也就是说,从经济运作的方式来看,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或机构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获得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的,属于生产广播电视节目产品、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

6、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定位

(1)广播电视业属于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在统计上同国外进行比较,我国开始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1985年,我国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时把广播电视业列入了第三产业系列。

(2)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是以生产、传播、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群的子产业。把广播电视业当做一种信息产业来看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播电视自身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每件产品和每项服务活动中,不仅包括着物质的因素,而且包含着相当的信息量。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广播电视产品的其他经营部门通过自身的特殊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系统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含量。广播电视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导向作用,是信息产业软功能的重要表现。第二,广播电视产品具有信息产品的基本特征,即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可压缩性和可传递性等。第三,从广播电视产业的具体功能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第四,广播电视网络所提供的网络传输技术服务是典型的信息产业经营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具有已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客观地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只有从理论上理解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

[page_break]

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广播电视业必须选择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家明确把广播电视业列为第三产业。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后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国家在“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面向市场,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前所述,广播电视业应属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产业政策,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化发展。

2、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

“两种属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与之相对应,我国广播电视业就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政治宣传的任务,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标准。我国广播电视的这种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不可削弱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不仅有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还应该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

其次,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与喉舌功能必须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产业功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喉舌功能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前提,都必须以产品或者服务来“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合法的、正当的、健康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这样,这个产业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和大众消费者的支持,它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护。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现代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任何产业要实现其经济效益都必须以不侵害社会效益为基本前提。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特殊产业,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但不能侵害社会效益,而且还必须为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就体现在,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才能在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有效抵御西方媒体的竞争和渗透,从而确保我国广播电视政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有利于为我国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保证党和政府的治国方针政策等政治信息的及时传播,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这些正是我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功能得以实现的政治保证。

所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3、明确产权关系,培育自我积累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积累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但资产特别是增量资产的权益和权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多种经营的收入和积累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是属于机构还是国家所有?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各种权利主体如何监督制约?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政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没有法律依据,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为“人治”提供了弹性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广播电视机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机构采取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有意隐瞒真实经营情况的体制和机制漏洞。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

另外,产权关系不清,造成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不平等竞争。例如,中央级的电台、电视台就可以借助国家的行政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站)无偿转播其广播电视节目,扩大覆盖率和收视率所带来的收益完全由中央电台和电视台独享,而转播成本却要地方电台和电视台来承担。省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同样存在利用行政命令转嫁成本、独享成果的情况。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广播电视产业内部各法人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

4、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需求

如前所述,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说,国民经济在以下方面的发展都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可增加对广播电视传播的需求。

第二,加快开放市场,扩大和深化专业化分工,这样,信息沟通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供给的增加。

第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可以带来对广播电视传播需求的增加。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的“文化需要”主要包括娱乐的需要、获得知识的需要、了解国家政治和社会信息的需要等。广播电视恰恰就具有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功能。所以,只要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方向,我国就必然会选择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广播电视等服务产业的道路。

5、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广播电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得以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的城市化水平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人口中城市居民比例的提高。而城市文明客观上要求或者说逼迫城市居民必须尽量多地掌握知识和信息,这就意味着城市对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大量需求。(2)实践证明,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率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相应的,城市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产品的购买力也就远高于农村居民。有购买力的城市自然就会支撑广播电视业在城市快速发展。(3)城市与农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市居民居住集中,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这就造成在城市发展广播电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要明显低于农村。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产业更倾向于优先在居民集中的城市发展。

6、完善法律,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地位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发展中仍然存在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广播电视产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现有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明确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只强调了它的政治属性,没有提及它的经济属性或产业功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支持和规范的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7、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广播电视集团化,就是若干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播电视集团的过程。这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是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面对国际传媒集团和我国报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体制和组织结构不改革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我国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散”、“滥”和有“系”无“统”,即台数大多、实力普遍较弱,体制上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产业内部竞争过度,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我国报纸产业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媒体竞争,从1993年开始,成立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一系列报业集团,现在这些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的强劲竞争对手;而国外的众多势力很强的媒体集团也正在千方百计地想进入我国传媒市场,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外媒体尚采取非关税壁垒政策拒之门外,但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现实选择考虑,我们必须立足于抓紧时间增强我国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原则,抓紧集团化整合进程,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才可能在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8、妥善解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

广播电视业范文篇9

[关键词]

欧洲理事会;欧盟;跨国广播电视;公共广播电视

欧洲国家众多,广播电视业发达。为促进泛欧框架下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欧洲理事会与欧盟一直致力于跨国广播电视与公共广播电视领域的立法规范工作,并且卓有成效。

一、欧洲广播电视法规及其变化

1989年5月,欧理会制定了《欧洲跨国广播电视协议》。协议规定各国不得妨碍跨国广播电视,提出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实行反驳权制度、播出欧洲制作的节目等原则。其中要求成员国用半数以上的时间播放欧洲制作的节目。该组织还专门成立了“跨国电视常设委员会”,作为成员国之间进行协调并监督协议执行的常设机构。其实,协议中的规定仍处于各国讨论之中,直至同年10月,当时的欧共体十二国颁布《无国界电视指导原则》,才将协议中规定的上述原则确定下来。指导原则中关于节目播出的标准最为突出,即要求各国电视节目总量中应保证“欧洲作品”(即欧洲制作的节目)最少不得低于50%(不含新闻、体育、广告、电视购物等节目);而且10%以上的节目时间或节目预算属于独立制作人制作的欧洲节目。另外,还对节目赞助与广告也有相应的规定。欧共体也设立了一个联络小组,在各成员国与欧共体之间就指导原则实施方面的问题与意见进行交流,以保证其顺利实施。指导原则于1991年10月生效,至1993年底,欧盟所属国家已全部通过此项立法,而上述协议则于1993年5月才正式生效。

《欧洲跨国广播电视协议》只适用于跨国广播电视及其节目流通,对各国国内广播电视并无制约作用。《无国界电视指导原则》所规定的节目与广告标准既适用于欧盟成员国国内广播电视,也适用于欧盟国家之间的跨国广播电视。显然,后者的约束力强于前者。因此,指导原则真正在欧共体范围内为欧洲跨国广播电视规定了具体标准。

跨国广播电视还涉及作品著作权、邻接权等权利及其经济利益等问题。起初,各国对此各执己见,颇有分歧。欧盟委员会于1993年9月制定了《关于调整卫星广播及有线系统转播中著作权及相关诸权利处置规则的指导原则》,1995年1月生效。1994年,欧理会通过了《邻接权宣言》与《关于跨国卫星广播中著作权及邻接权诸问题的欧洲协议》。这些文件在保护跨国广播电视作品著作权、邻接权等权利的同时,不妨碍新传播技术的利用,保证跨国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与接收,为跨国广播电视协议与指导原则的有效实施与修改提供了法律支持。1997年7月,欧盟委员会与各成员国广播电视的立法与行政部门互相协调,修订其1989年指导原则。新指导原则详细规定了国家管辖广播电视服务的具体标准,继续执行欧洲节目配额制,但允许各国在执行时保留一定的灵活性。原则将“欧洲作品”推广至成员国与非成员国合制的节目,并对“独立制作人”如何更容易更有效地帮助各国执行原则中的标准重新作了规定。欧理会为完善1989年协议的内容,并与已经修改的《无国界电视指导原则》相一致,也于1998年9月修改了原有协议。其中对广播者、广告等概念重新进行界定,对答辩权、公众获取信息权、广告及电视购物等内容重新作了表述,着重增强协议执行的操作性。修改后的协议与指导原则在目的与内容上相辅相成。

2001年11月,欧理会通过关于音像遗产保护的协议及议定书。2002年1月,欧理会还成立了名为“未来欧洲跨国电视协议”的专家组,讨论该协议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广播电视环境。相信欧理会与欧盟将会有更新的广播电视管理规范出台。

在公共广播电视方面,欧理会曾于1994年在布拉格召开会议,主要讨论“新闻自由与人权”和“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的未来”两个议题。此次会议之后,欧理会通过了“保证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独立”的决议,旨在消除政府对广播电视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咨询建议。布拉格会议标志着欧理会在东欧剧变之后开始从新的泛欧角度重新规划欧洲的公共服务广播电视业。①在1999年1月促进媒介多元化的建议中,欧理会强调公共服务广播电视应该体现社会不同阶层的呼声与利益,并在节目中反映出来,要求各成员国保证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编辑独立与组织自主权,在运作与资金方面确保公共广播电视实现其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各国应根据传媒技术革新与经济发展状况适当调整相关政策法规,有效保障媒体多元性。2000年6月,欧理会40个成员国召开以“未来的媒体政策”为主题的部长级会议。会议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传播网络化时代,欧洲传媒应反映欧洲文化的多样性,保持私营媒体与公共媒体机构的运作平衡。与会者批评了媒体集中及其趋利取向,认为公共广播电视在欧洲社会民主、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②12月,部长代表会议颁布《文化多样性宣言》,重申公共服务广播电视对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欧盟对公共广播电视机制也给予肯定与认同。1996年9月,欧盟议会决议指出:“欧洲的媒体政策在成员国内以及在欧洲大的范围内都应该大力支持公共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在公共广播电视事业中引入竞争机制时,应充分考虑到广播电视在达成欧盟其他目标方面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次年6月,欧盟委员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共广播电视事业问题的议定书,并成为欧洲共同体条约的一部分。议定书规定,将在不侵犯每个成员国权限的前提下,为公共广播电视机构提供资金。这笔资金是给予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用于完成每个成员国具有公共服务价值的事项。议定书中还阐明了各成员国的权能;建立和组织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确定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社会价值;等等。这是欧盟立宪机构第一次明确承认公共广播电视的作用。③1998年,欧盟委员会还通过一项所谓“媒介融合”时期广播电视法制的绿皮书,认为有必要深入讨论公共服务广播电视机构应承担的公共利益的内容,并检验其在市场竞争中提供公共服务的程度。④这些规定为欧洲各国维护公共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欧理会与欧盟的目标

欧理会与欧盟十分重视欧洲范围内广播电视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工作,主要是因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的传播技术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大众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卫星电视传输技术的普及与革新,使广播电视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欧洲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电视信号的跨国溢出与接收和各国广播电视业密切相关。90年代以后,数字信息压缩与传输技术同网络服务又成为时代宠儿,为开发新的频道提供了技术前提。这使得欧洲广播电视迫切需要制定共同标准,消除原有规定因技术进步而引起的模糊性。

[page_break]

第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与默多克进军欧洲以后,欧洲各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抵制美国影视业的大举入侵。美国影视业一直是其对欧盟出口中的第二大创汇产业,这不仅严重阻碍欧洲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也使欧洲在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另外,欧洲广播电视内部市场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电台电视台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媒体并购变化无常,各国之间的广播电视纠纷也时有发生。1996年,欧洲法院判定瑞典不得禁止欧盟其他国家针对儿童的广播电视广告;欧盟还要求法国允许播放含有酒类广告的体育电视节目。*这促使欧理会与欧盟对协议和指导原则进行修改,尽量减少欧洲各国在跨国广播电视方面的磨擦,从而达到互惠互利。

第三,私营化浪潮方兴未艾。当前广播电视业私营化的规模与势头已经严重威胁到公共广播电视业的生存环境,再若缺乏法律上的保障,其资金与经营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私营化浪潮与美国影视业的大举入侵,同时还使欧洲原有的社会生活与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维护公共广播电视业的生存及其作用,增强“欧洲意识”,成为理事会与欧盟在跨国广播电视与公共广播电视领域的重要任务。

在一体化与信息化程度不断深入的欧洲,这三方面因素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着欧洲广播电视法制的完善。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欧理会与欧盟力图通过这些广播电视法规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构建欧洲信息与思想自由交流平台,推广“欧洲意识”。《欧洲跨国广播电视协议》与《电视无国界指导原则》充分体现了《欧洲人权公约》与欧洲《表达与信息自由宣言》中的相关规定,⑥在欧洲各国共同,遵守的标准之上,鼓励利用新技术、新方式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自由流通,促进信息与思想的自由交流。扶植公共广播电视业,继续发挥其促进欧洲政治民主化与文化多元化,维护与发扬欧洲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功能。

中、东欧国家在90年代初经历了政治体制剧变之后,广播电视业也开始转型,它们在跨国广播电视与公共广播电视方面也面临着同西欧各国一样的问题。目前,欧理会与欧盟的相当一部分工作就集中在如何使这些地区原来国有广播电视机构转变为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并趁此机会将协议与指导原则等法规中的规定推广到这些国家。

二、建立欧洲广播电视业的统一市场,与美国抗衡。欧洲各国通过协议与指导原则中有关节目与广告内容的标准,遵守共同的著作权与邻接权等相关规定,逐步统一欧洲范围内的广播电视立法规范;通过保护欧洲作品扶持欧洲影视业的发展,将广播电视业纳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轨道,最终建立欧洲广播电视业统一市场,增强整体竞争力,扭转美国影视产业在欧洲独占鳌头的局面。

协议与指导原则生效以后,美国对“欧洲作品”及其制作的规定十分不满。在1993年前后进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极力推崇包括影视及文化产业在内的“自由贸易”原则。以法国为主的欧盟国家则针锋相对,一再强调要将文化产品排除于谈判范围之外,并最终取得胜利。欧盟坚持“欧洲作品”标准的规定,成为缓解美国影视业在欧洲入侵程度的杀手锏。

欧洲的共同目标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从1993年至2002年4月,已有23个欧理会成员国和一个非成员国先后执行《欧洲跨国广播电视协议》,另外,还有11个成员国已经签署该项协议。但是,各国在执行欧理会与欧盟法规规定,尤其是欧洲节目的配额标准方面很难统一,而且差距甚远。欧盟委员会对指导原则的执行情况做过调查。在1994年第二次调查中,抽查欧洲各国频道148个,只有91个频道播出的节目内容符合规定,其余均未达到规定要求,其中英国未达标的卫星与有线电视频道就有21个之多。⑦法国与德国为维护各自民族文化,也主要是为了抵制美国影视业的入侵,在达标比例上大大高于其它欧洲国家。法国规定:公营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60%应为欧洲视听节目,40%须为原版法语视听节目。公营电视台还应制作17%的原版法语视听节目,并将每年净营业额的16%用于独立制作。私营电视台必须严守职业道德、信息多元化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等原则。在节目播放中,也应遵循公营电视台的标准,并将每年净营业额的15%用于制作原版法语作品。⑧德国主要电视频道播出的欧洲节目比例比法国还要高,将近70%。至1997—1998年度,“欧洲作品’’达标率基本令人满意,大多数欧盟国家对节目播出的规定均高于欧盟所制定的标准,而且大部分电视频道欧洲内容的节目比例超过半数,从53.3%到81.7%不等。但仍有一些国家难以达标,其中葡萄牙的达标率最低,仅为43%。⑨此外,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欧洲一些新的专业频道和特殊利益频道难以实现欧盟所制定的标准。

各国同时也努力在传媒商业化浪潮中继续扶持公共广播电视业。1994年,英国通过了《英国广播公司的未来》白皮书,在注重商业运作的同时,仍然确立英国广播公司的核心地位。次年11月,英国政府颁布新的特许状和协议,其有效期至2006年底。与此同时,政府还对英国广播公司进行机构调整,力求提高工作效率。德国公共广播电视的地位与功能由联邦法院确认,法院要求各级立法机构应对公共广播电视的组织与资金问题作出有利的规定,以便增强其与商业广播电视的竞争能力。同时,各州政府还对电视电影业提供政府补贴,鼓励与美国影视业的竞争。法国最高视听委员会名义上是一个独立的广播电视管理机构,但其权威性实际上使它成为一个政府部门,该机构成立了一个由30人组成的执法队伍,对所有电视机构播出的节目进行监督,加强电视中公共利益的维护力度。

欧理会成员国远远多于欧盟,作为一个泛欧组织,其工作重心在于促进欧洲社会的民主进程,对泛欧广播电视的立法管理自然侧重于政治与文化方面。欧盟从成立之日起,积极推动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因而在广播电视法规方面多从消费者服务、竞争与投资保护等经济角度出发。”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法规管理框架。它们制定或修改的各项政策法规,有利于统一与协调欧洲广播电视业的技术标准,为欧洲广播电视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欧理会与欧盟在应对公私营广播电视体制的冲突与美国影视业的冲击中,立法工作任重而道远。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新闻出版、影视文化领域必将向国外开放,与世界接轨。作为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家,中国有必要借鉴并学习欧洲的一些方法,保护本国的经济与文化利益。

注释:

①AmediapolicyfortomorrowfiftyyearsOfmediapolicyintheCouncilofEurope—areview,http://www.humanrights.coe.int.

②《欧委会召开“未来的媒体政策”会议》,《世界广播电视参考》,2000年第10期,第40页。

③[德]卡尔—欧根·埃贝莱《欧洲政策背景下的公共广播电视业》,(世界广播电视参考),2000年第5期,第3—6页。

④《欧盟研讨媒介融合时代的法制),(世界广播电视参考),1999年第5期,第30页。

⑤[美]爱德华·赫尔曼、罗伯特·麦克切斯尼著,甄春亮等译:(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53页。

⑥《欧洲人权公约》第l0条规定:“人人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保持主张的自由,以及在不受公共机关干预和不分国界的情况下,接受并传播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表达与信息自由宣言》也强调不分国界表达思想与接收信息的自由。

⑦[德]伯思·兰格:《卫星电视与欧洲统一电视市场》,《世界广播电视参考》,1997年第7期,第26页。

广播电视业范文篇10

事实上,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新闻媒体结构的现实类型如何,将决定着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可能传播范围;而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现实效应如何,则将规定着新闻媒体结构的可能演变趋向。在新闻媒体结构的类型演变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效应范围之间,随着基于不同新闻体制之上新闻控制的进行,也就相应地形成了新闻控制的不同类型。

从新闻体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新闻媒体结构,还是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新闻控制类型与新闻媒体结构类型直接想相关,而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间接相关。这是因为,新闻控制往往是通过对新闻媒体结构进行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来达到对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规范性的制约。这就是说,离开了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是无法实现规范性的新闻制约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规范性的新闻制约没有行业性的新闻调控重要。恰恰相反,如果没有规范性的新闻制约,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的。这无疑证明了,在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之间,虽然可以在理论上进行有所侧重的讨论与分析,而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之中,实际上是无法真正剥离开来的。这首先就意味着在新闻控制中,对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所进行的新闻制约,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对于新闻媒体结构的新闻调控来实现的,因而新闻媒体结构具有着某种中介性质。与此同时,这也就意味着,新闻调控与新闻制约将会是一个共时性的新闻控制过程,尽管两者之间在新闻控制类型上的表现具有着直接与间接之分。

在所有新闻媒体及其新闻传播活动之中,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如果说对报纸曾经进行过有效的新闻控制,那么,对网络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如今乃是令人头疼之事,因其难度最大而只能诉诸新闻传播活动的未来发展。因此,对广播电视进行新闻控制,无疑成为现实可行的研究重点。这就在于,广播电视居于从报纸向网络的媒介发展之间,对广播电视进行新闻控制,不仅可以承袭曾经有效的经验,而且更能够为指向未来而提供现实的种种教益。

由此可见,面对广播电视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必须回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所有权这一根本上,并且以新闻媒体结构的演变为主,来对新闻控制进行当下讨论。这是因为广播电视这一电子媒介所需要投入的资金量比较大,因而在所有权的判别上就更为明晰,实际上也形成了私有、公有、国有三种广播电视业所有制,而与之相对应则是新闻媒体结构从单一所有制的广播电视业结构,向着混合所有制的广播电视业结构发展。

从私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美国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市场竞争激烈。到20世纪末,“美国私营商业广播电台占全国广播电视的总数的93%。私营商业电视台占全国电视台总数的76%”。这就表明,市场竞争促进了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特别是电视新闻直播的重大改变。不过,在美国除了私有广播电视业之外,还有公有广播电视业,而公有广播电视业的宗旨是为公众提供教育或服务,因而被称为公共广播电台与公共电视台,而其主办者可分为四类:州政府、地方教育部门、高等学校、非营利性公共团体。经费来源根据美国国会在1967年通过的公共广播电视法案,主要依靠政府和经办部门的拨款或基金会的捐款、大企业的赞助、观众的自愿捐款和出售节目的收入。所以,1968年就成立了公共广播公司,旨在统筹联邦政府拨款的分配和使用,协调公共广播电台,公共电视台之间的关系,促进公共广播电视的发展。①

在美国,不仅公有广播电视业受到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控制,而且私有广播电视业也同样受到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控制。不过,由国家立法设立的美国联邦传播委员会,虽然是新闻传播的最高管理机构,但发挥作用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它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第五、六修正案(即保障宪法条文的实施)的限制,使它在进行新闻控制时往往举步维艰。

这就表明,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所设立的管理机构,在进行新闻控制之中必须依法实施,与此同时,管理机构所进行的新闻管理控制,不仅应该体现出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法律保障,也更应该有利于推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展开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新闻控制才是真正有效的。

除了依法建立的管理机构所进行新闻管理控制之外,还由美国政府实施新闻行政控制,表现为刚性的新闻制约与柔性的新闻调控两种方式,政府在以司法行政权强制实行刚性新闻制约的同时,更是通过其他渠道来非强制地实行柔性新闻调控。所以,实行软性的新闻调控是政府主要采用的新闻控制方式,这就是说,美国政府实施的新闻行政控制是以新闻调控为主的。

最主要的柔性新闻调控形式,就是政府通过各级公关网络来有效地利用公务信息,使新闻传播活动在无形中受到新闻调控。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都设立公共关系机构,试图通过这样的机构来树立政府形象。据统计,联邦政府有6000人从事公关工作,每年耗资1.64亿美元。白宫还有单独的公关机构,尼克松当政时就拥有一支60多人的公关队伍。在1985年财政年度,政府的公关开支达4.36亿美元。

美国新闻媒体面对政府公关人员所提供的政府消息,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受到其无形的调控——正如美国学者所说的那样:“他们想当政府的批评者。他们竭尽全力避免成为政府的工具,但他们明白,白宫、国会议员和行政官员在利用他们,而他们对此无能为力。官员是他们的消息来源,反过来官员们又利用他们的语言把这消息公之于众。”②无庸讳言,这只是从柔性新闻调控的负面影响来看问题。事实上,通过公关渠道进行政府公务信息的或透露,不仅可以使公务信息迅速成为新闻,而且还可以揭示或暴露政府内部的阴暗面。“水门事件”的揭露,对于美国社会产生的新闻冲击所形成传播效应,应该说是具有典型性的。

相对于美国以私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为主,英国则以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为主,并且成为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英国广播公司作为公营广播公司独霸英国的广播电视业,一方面推动了英国新闻事业从广播业阶段向着电视业阶段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英国广播公司垄断电视的一统天下格局,已经极大地阻碍了英国电视业的正常发展。由此,在英国兴起了“压力运动”,成立了“大众电视委员会”,强烈要求建立私营商业广播电视台以促进新闻传播活动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通过公众舆论施加压力以推动新闻媒体结构的及时调控,也就成为英国实施新闻控制的公共方式之一。

1973年,第一家私营商业广播电台伦敦广播公司开播。至此,英国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单一垄断局面被打破。到了1992年,英国政府发表绿皮书,提出对新闻体制进行改革的设想。所有这些依法对新闻媒体结构实施的具体改革,都是为了彻底打破英国广播电视业的垄断现状而进行的行政新闻控制。尽管英国政府对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结构进行改革的决心很大,但是,整个改革过程表现为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的到来。③

相对美国与英国,苏联广播电视业成为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苏联进行国家统一管理和经营的广播电视业结构,是由中央、加盟共和国、地方(边疆区、州)三级的广播电视媒体所组成的。因此,广播电视的经费靠国家拨给,中央台一贯不播广告,地方台也只有少量广告收入。单一的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产生了以下的三大不足:第一大不足表现为缺少媒体与媒体之间竞争的动力,新闻传播活动质量无法得到改善;第二大不足表现为广播电视媒体偏重于向上级负责,新闻传播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大不足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宣传居多,自下而上的表达公意甚少。

苏联解体之后,作为苏联领土上最大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不仅成为其广播电视媒体的最大继承者,而且其中央新闻媒体全都被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统管起来,负责进行新闻控制。到了1992年6月底,在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登记注册的新闻媒体,出版物有4000种,各级广播电视机构300余家。此时的俄罗斯,只有两个全国性的政府广播电视机构,除了成立不久的全俄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之外,就是由苏联中央广播电视机构一再改组而成的俄罗斯公共电视公司,专门从事电视传播活动,51%的股份为国家所有,其余股份出售给12家民间企业或公司。此外,俄罗斯还有将近300家私营广播电视台,一般都租用国有媒体的设备播放节目。

这样,随着从苏联的单一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进而转变为俄罗斯的国有、公有、私有三者并存的广播电视业结构,政府进行新闻控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92年,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颁布的《关于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的命令》,设立了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其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国家定期出版物,包括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活动;保证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有关国内改革进程的消息和对国家政策做出解释;帮助沟通总统、政府同各社会组织、党派的联系;帮助国际新闻界扩大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报道,与国外建立信息和文化联系等等。④

这样,在俄罗斯,除了通过建立行政机构来进行新闻控制之外,还注重运用经济上有区别地对待的行政手段,来促使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一方面,对政府所属的新闻媒体,除了负责人事组织安排,保证公务信息来源之外,通过直接拨款,来进行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将其余的新闻媒体推向市场,使其通过市场运作来获得必不可少的资金。于是,在促成了新闻媒体传播活动多样化的同时,也推动新闻媒体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新闻媒体结构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中所发生的现实演变来看,首先看到的就是新闻媒体结构,基本上是从单一的结构类型向混合的结构类型进行着转换,推进了新闻传播活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其次是对于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的新闻控制,在手段从单调到多样进行变化的同时,更注重在法律之内实施以新闻调控为主的新闻控制,尤其是注重新闻调控的有效性,使之与新闻制约的合法性,能够在新闻控制的实施过程中达成一致。

注释

1陶涵主编:《比较新闻学》,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162页。

2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3陶涵主编:《比较新闻学》,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

4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著:《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266、2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