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增长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8:30:07

工资增长

工资增长范文篇1

一、**年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全省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4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4.9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2186.46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7817.00亿元,增长15.5%。人均生产总值28685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3598美元。

2.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56.68亿元,增收334.01亿元,增长25.3%;基金收入731.9亿元,增长34.2%,一般预算收入加上基金收入、上划中央四税1547.29亿元,财政总收入为3935.87亿元(不含海关税收等612.28亿元),增长25.9%。

3.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

4.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根据对5000户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26元,比上年增长14.3%,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9.68平方米。

5.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107.4万人、147.7万人、62.6万人,覆盖面均达92%以上。在全省范围内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全省城乡“低保”实现全覆盖,148.5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

6.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4564.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4.64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43.04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2.6万人。

二、**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

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

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三、**年全省企业工资增长调控目标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考虑周边省市的工资增长状况,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有关因素,确定**年**省企业工资增长调控目标为:

1、**年全省企业在岗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基准线为7—14%;

2、**年全省企业在岗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预警线为16—20%;

3、**年全省企业在岗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下线为3—4%。

四、**年度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试行工作的要求

工资增长范文篇2

根据省人民政府批转的《**省**年度企业工资增长调控目标》,结合省属企业的具体情况,现对省属企业落实**年工资增长指导线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企业工资增长水平

省属企业**年度工资增长基准线为本企业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3%;

省属企业**年度工资增长预警线为本企业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0%;

省属企业**年度工资增长下线为本企业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

二、企业增资来源

实行工效挂钩(包干)的企业,其来源是当年预计提取的工资总额和历年结余;未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按照现工资列支渠道列支。

有支付能力的工效挂钩企业,当年执行工资增长指导线的增资不超过基准线的部分,可核增工资总额基数。

三、执行时间

**年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执行时间为**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各企业具体执行时间根据其支付能力自主确定。

企业**年执行工资增长指导线的增资部分,可凭执行情况于**年12月31日前到省劳动保障厅追加工资总额计划。

工资增长范文篇3

一、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工资分配基本制度,引导企业在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正常、合理、稳定地增加职工工资,是落实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省九次党代会“富民强省”战略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各级政府要以*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为统领,从实践“*”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深刻认识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筹兼顾发展经济和公平分配的关系,加快建立完善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工资确定与正常增长机制。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工资适度增长。以公平促发展,以发展促安定,以安定促和谐。企业要充分认识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努力促进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使广大职工能够及时分享企业发展成果。

二、进一步加强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规范企业分配秩序,促进职工工资合理增长

按照“市场机制调节、职工平等参与、企业民主分配、政府监控指导”的原则,建立健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工资指导线为依据、以工资集体协商为决定方式,兼顾效率和公平、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劳资共决、兼顾并重、调高保低、同工同酬、公平公正的企业工资分配的机制,依法规范企业分配行为,理顺分配关系,引导企业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合理增加职工工资。

(一)改革企业工资形成机制。

1.全面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各级各类企业都应依据政府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宏观调控政策,结合本企业经济效益,参照本地区经济发展、职工工资水平、行业平均利润率等因素,通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平等协商的方式,依法确定本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逐步改革“工效挂钩”、工资总额包干等行政管理办法,从20*年起劳动保障、财政和国资监管部门不再审核、审批企业“工效挂钩”方案。

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协同、企业落实”的原则,广泛发动,积极推动,立足企业,务求实效,达到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实现企业和职工利益互利共赢的目的。劳动保障、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工资集体协商专家指导团,培育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人员队伍,加强工作指导和推动。“*”期间全省生产经营比较正常的企业都应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2.认真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实施方案备案、审核制度。企业应根据《*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在当地政府工资指导线30日内,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制定落实工资指导线实施方案,并向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劳动保障会同财政、国资部门对企业工资指导线实施方案进行审核,企业按照经备案、审核后的实施方案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可据实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税务部门在征收企业所得税时按规定在税前扣除。

企业相关效益、工资等指标的计算,均以与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登记备案的职工人数为准。

(二)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1.各类企业均应依据政府的年度工资指导线,合理安排工资增长幅度。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有增长的企业,应围绕基准线安排工资增长;经济效益增长较快、工资支付能力较强的企业可在基准线和上线区间内安排工资增长(垄断企业工资增长幅度原则上不得突破基准线);经济效益和支付能力一般的企业可按下线安排工资增长。企业除因效益下降并履行必要的民主程序后可适当降低工资外,都要保证职工工资适度增长。

2.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从20*年起,政府在企业工资指导线实施意见时,按照企业效益每增长1%,职工工资最低增长0.2-0.5%的比例,同时本地区企业工资随经济效益增长的最低增长比例或系数。对当年经济效益增长但职工工资未达到最低增长比例的企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向其发出警示信息,对其工资支付进行重点监控。对连续两年被警示的企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按《*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的要求,责令其向指定账户缴纳工资预留金,保证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工资水平明显偏低、分配关系严重失衡、企业职工反映强烈的,取消企业及其经营者一切评先评优资格,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对其信用要进行严格监控,必要时由新闻媒体向社会曝光。

(三)全面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状况,逐年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确保低收入职工工资水平随经济发展而提高。要严格规范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的标准、条件和程序,进一步落实执行最低工资申报备案制度,切实加强监督检查。既要严厉查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违法行为,又要切实纠正有支付能力的用人单位利用最低工资标准变相压低职工工资的行为。

(四)健全企业劳动标准管理体系。为适应经济成分多元化要求,维护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快健全完善“政府主导、行业自律、企业落实、职工监督”的劳动标准管理新格局。

1.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结合*省经济发展、职工工资水平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尽快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的中夜班津贴、防暑降温补贴和覆盖主要行业、主要岗位(工种)的艰苦岗位津贴等津补贴制度。严格规范企业工时管理制度,认真落实企业加班加点、休息休假等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政策。

2.健全完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国家和省对行业(企业)劳动定额有明确标准的,企业要严格按标准执行。国家和省尚未制定劳动定额标准的,企业应通过集体协商方式合理核定并定期调整本企业劳动定额(计件单价)水平。企业制定的劳动定额(计件单价)水平不得明显低于本地区同类型企业的平均水平。企业劳动定额(计件单价)制定或调整后,要及时向全体职工公示,并按规定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劳动保障部门应定期本地区有关行业、企业的劳动定额(计件单价)信息。

(五)健全完善预防企业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认真贯彻《*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解决工资拖欠问题的意见》(鲁政办发〔20*〕2号),确保20*年年底前基本解决国有企业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并杜绝发生新的拖欠。有困难但基本能够保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要尽快补发拖欠的工资;企业无力解决的,企业主管(监管)部门要负责依法解决其工资拖欠问题。对解决拖欠工资不力、影响全省工作任务完成甚至引发影响稳定的群体事件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要认真落实《*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建立完善工资支付监控制度、信用评价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等长效机制。对长期停产、半停产困难企业中符合条件的职工要及时纳入城市低保或失业保险,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三、合理规范国有企业及其负责人收入分配,建立健全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一)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工资分配问题。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关系到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全社会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化国有企业工资改革,合理确定国有企业及其负责人收入水平,既要立足企业生产发展实际,有利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又要与基本国情、省情相适应。各级政府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科学合理地制定国有企业分配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监控指导、出资人监管落实的工资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工资改革。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和相对控股企业以及中央驻鲁企业,下同)分配制度。

1.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同行业平均利润率、本地区经济发展、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和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因素,合理确定国有企业的工资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促进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发挥国有企业规范分配秩序、尊重劳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示范带动作用。

2.适当控制少数国有垄断企业工资水平过高、增长过快。国有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原则上不超过本地区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职工平均工资按与本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登记备案的人数计算,下同);对当年亏损的国有企业的工资水平和增长要进行严格控制。

3.合理调节国有企业负责人(指企业经营者及领导班子成员,下同)与职工的分配关系。国有企业负责人收入要与企业效益、规模和职工工资增长幅度挂钩。企业安排年度工资增长时,职工平均工资不增长的,企业负责人工资亦不能增长;企业工资增长达不到工资指导线要求的,要同比例扣减企业负责人收入;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于本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企业负责人收入增幅不得高于本企业职工工资增幅;一线职工(除企业中层及中层以上职工)年度工资增长幅度不得低于本企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纠正部分国有企业负责人未经考核自定工资的行为,切实解决部分企业负责人与职工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除经批准实行规范年薪制管理的负责人外,企业负责人年度税前实得工资收入,按不高于本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6倍确定。不论实行何种考核管理办法,企业负责人年度收入必须在国资监管机构或按现行规定经核定后兑现。国资监管机构要将企业负责人年度收入核定意见抄送同级政府劳动保障、监察、审计部门备案,并监督企业将其作为厂务公开内容向全体职工公示。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企业负责人不得再在企业领取除年度薪酬方案核定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

企业负责人年度收入要在企业工资总额中单批、单列,不得因此挤占、影响职工工资。按本意见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与职工工资进行挂钩考核时,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应剔除企业负责人的收入。

四、强化工作措施,为企业工资正常增长营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级政府要把促进职工工资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实践执政为民宗旨、关心群众生活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从20*年起,要研究制定职工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考核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对各级政府及主要负责人的考核内容,层层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确保目标落实。各级劳动保障、发展改革、经贸、财政、税务、国资、审计、监察等部门和工会组织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为促进企业工资正常增长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引导企业树立现代薪酬理念,进一步健全企业基本工资制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实现企业发展与职工利益的互利共嬴。

(二)加强管理,严格执法。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关于劳动与工资的若干规定,建立健全工资指导线、最低工资和工资分配(支付)等制度。企业要全面落实按劳分配和同工同酬原则,不得以所谓“全民工”、“正式工”、“固定工”、“临时工”等名义划分职工身份等级,不得因职工性别和就业渠道、用工方式不同而在内部实行“双重管理”、“双重待遇”等歧视性的用工分配政策,不得随意或变相降低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企业重大工资分配(工资支付)政策和实施方案,均需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确定,经企业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向全体职工公示,并报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认真履行管理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会组织要依法做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加强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依法规范企业工资分配行为,维护公平和谐的分配秩序。对恶意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的企业及其经营者要实行重点监察,必要时要按司法程序办理,情节严重的典型案件要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曝光。

工资增长范文篇4

拿出逾20亿元的盈余,给居民派发红利,永久居民可获发5000元红利、非永久居民可获发3000元红利。*的想法是,在财政可以负担的情况下,也向市民发点钱,以抵消CPI高速增长的影响。他把这些钱叫做“临时生活补贴”。

财政来自于民,也应该用之于民,就此而言,刘的此一想法的确是个负责任的政府应有的态度。去年以来,随着CPI的高企,普通群众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尽管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尤其是农民的人均现金收入,其增幅都超过了CPI,前者同比增长11.5%,后者同比增长18.5%,而同期CPI上幅度是8%,然而,人均概念有时会淹没低收入者的生活窘态。对于中低收入者而言,通胀率越高,实际支出会抵销收入的名义增长幅度。以城镇居民的11.5%为例,当物价涨幅达到8%时,两相对抵,则实际收入还不到4%。考虑到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支出很大一块是粮食、蔬菜、猪肉、食用油等,而此轮通胀恰恰是这些东西涨得最厉害,平均涨幅都已超过20%,则很多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实际是负的。

根据多数专家的预测,在未来几年内,物价特别是粮食价格还会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水平。而从劳动力的工资增长趋势看,虽然一些人口学家预计,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也会逐渐变得“贵”起来,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在最近几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形势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据估算,在劳动力供给方面,今后3年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在900万以上,再加上200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在500万以上,“十一五”期间可转移4500万农村劳动力,另外,企业改革和重组也将分流大量人员。与此同时,在劳动力需求方面,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呈现下降趋势。这样,受劳动力供求规律的影响,未来几年工资即使有比较快的增长,也很难完全跟上人们的预期和经济发展速度。

因此,在目前高通胀的背景下,像*等经济发达和财政收入较多的城市,向本地区的低收入人群派发“红包”,以免生活质量因物价而下降,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在肯定*市委书记想法的同时,也要看到,对其他很多经济发展一般,财政只能维持“吃饭”的城市或地区,要他们拿出一笔钱来补贴受物价影响的低收入人群,是万不可能的。所以,如果真要对国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分红,就应该从全局的角度有一个统筹考虑,否则,势必会进一步拉大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具体做法可根据各地的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由地方财政负责;经济一般地区,由中央财政主要负责,地方财政适当出一点;落后地区,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从我国这几年的财政收入来看,似乎应该能够做到这一点。统计显示,2000年至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0%,去年全国财政收入达5.13万亿元,比预算超收723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超收4168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又同比增长35.5%,并比上年同期加快8.8个百分点。就拿超收的7239亿元来说,平均分配给13亿人,每人可分得约560元。假如一个贫困之家有4口人,分得的红利就将近2300元,有可能超过其全年的收入。

不过,这只是一种假设,全民分红的实际可能性几乎为零。原因在于:第一,尽管这些年财政增收很快,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要干的事、要用钱的地方也太多,尤其是为补前些年在公共投入方面所欠的账,未来政府的公共支出将越来越多。第二,如果分红对象是全民,这将使高收入者也受益,而对他们来说,这点补助不会起到任何改善生活的作用,有违分红的目的;如果只对中低收入者派发红包,又有违分红的性质,而且可能会遇到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第三,由于收入来源的多元化,目前高中低收入的划分标准不是很科学,与实际出入很大,按照这一标准派发红包,可能使一些不该得到的人也享受政府补助。最后,红利是以充足的财政收入作为前提的,而财政收入又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的税收,后者具有不确定性,因而政府财政收入也存在不确定性,不可能年年都超预期增长。这使得分红不可持续。另一方面,一旦民众享受了分红的好处,极可能会变成一种刚性的福利约束,从而人为加大财政的压力。

工资增长范文篇5

一、工资增长水平

1、凡经济效益指标在全省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或经济效益(主要是实现利润)增长较快的企业,可按企业工资增长上线(预警线)18%;

2、利润增长或持平的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增长水平原则上不低于基准线12%;

3、生产经营基本正常,有工资支付能力的企业,原则上不低于下线5%;

4、对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劳动者,其用人单位支付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我市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

二、工资增长来源

实行工效挂钩(包干)的企业,其来源是当年预计提取的工资总额和历年结余;未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按照现工资列支渠道列支。

有支付能力的工效挂钩的企业,当年执行工资增资不超过基准线的部分,可核增工资总额基数。

三、工资总额增长方法

1、坚持“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原则,合理确保工资增长水平。

2、凡实现利润增长且盈利的企业,原则上以的企业工资指导线基准线增加职工工资;连续3年盈利的企业,必须依据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价位给职工提高工资;职工平均工资低于我市职工平均工资的企业,在效益允许的前提下,可按工资指导线预警线增加职工工资;职工平均工资高于我市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原则上不突破工资指导线下线。

3、按规定实行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在工资指导线基准线范围内,自主确定企业工资总额。企业上年度职工平无工资低于我市职工平均工资的,在效益允许的前提下,可在工资指导红预警线范围内自主确定工资总额。

四、执行时间

20*年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执行时间为20*年1月1日至20*年12月31日,各企业具体执行时间根据其支付能力自主确定。

五、实施要求

1、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工作,这是一件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安排专人将工资增长指导线意见传达到所辖各类企业,切实加强对企业工资增长的指导和监督,做到企业工资增长与工资集体协商等工作结合起来,督促企业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合理增长职工工资水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工资增长范文篇6

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干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化解国家干部与农村干部同工不同酬的矛盾,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激发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农村干部队伍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近日,县委组织部召集民政、财政、人事、社保、统计等部门座谈,经反复研究和测算,探索建立了农村干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制度规定,全县农村干部工资参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晋升标准执行,实行“基础职级工资+岗位晋档工资+‘双十佳’奖励津贴+绩效考核奖+津补贴”的方式。基础职级工资:综合全省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情况、县财政的负担能力等因素确定,原则上每三年调增一次。2007年底新当选的,基础工资按正职600元、副职550元计发;连选连任的,按正职650元、副职600元计发。岗位晋档工资:农村干部每任职一年正职增加20元、副职增加15元。时间从2008年元月算起,次年元月开始发放,以后每年调增一次。间断任职的,岗位晋档工资时间以新任职时间计算;连续任职的,岗位晋档工资可累计计算;连续任职且职务发生变化的,岗位晋档工资按新任职务标准计算。“双十佳”奖励津贴:获县年度“十佳村党支部书记”或“十佳村委会主任”表彰的,计发时间从获得表彰次年元月算起,每月增加10元奖励津贴,累计不得超过30元。津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村,可用集体经济积累给予村干部适当补贴,补贴标准和兑现方式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确定,原则上每人每月不得超过200元。绩效考核奖:发放标准和兑现方式由乡镇自行确定。

据测算,全县农村干部工资达1000元/月以上。

工资增长范文篇7

现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省年工资增长指导意见〉的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市的具体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年我市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水平在上年实际工资水平的基础上按如下幅度调控:以工资增长率12%为工资增长基准线(全市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幅度),以工资增长率20%为工资增长上线,以工资增长率3%为工资增长下线。

二、工资增长指导线适用于我市城镇各类企业,各企业应依据工资指导线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方式,确定职工工资增长幅度。具体调控标准按以下原则掌握:

1、对于生产正常、经济效益比较稳定、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与全市在岗职工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的企业,原则上不应低于基准线。

2、工资水平已达到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两倍以上的,企业工资增长幅度不得高于基准线。

3、经济效益差,但生产正常的、当年工资发放困难的亏损企业,也可视实情保持零增长,但不得低于市最低工资标准。

4、外资企业工资增长水平原则不应低于基准线。

三、各区、县(市)劳动保障局及各主管部门应积极指导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企业规模较小,具有行业特点的单位,可实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

工资增长范文篇8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领会省政府《关于提高企业职工收入的意见》(冀政〔20*〕60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市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实施方案》(承市政办[20*]134号),部署我市今后三年,特别是今年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的工作任务,确保我市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增长目标的实现。《*市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实施方案》已印发各县区,下面我就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领会各级领导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对提高职工收入问题十分重视。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总理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国务院在20*年工作要点中强调,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健全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垄断行业企业工资监管。

省委、省政府近几年来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确立了富民强省的发展思路。针对我省职工工资收入偏低的现状,20*年把提高职工工资收入作为解决民生问题六件大事之一摆上重要位置。张云川书记在省委七届三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实事来办,力争经过两三年努力,使全省城乡居民低保水平、企事业单位职工收入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宋恩华副省长就提高企业职工收入做出了明确指示:让企业员工享受社会发展成果,逐步富裕起来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的增长。今年6月16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提高企业职工收入的意见》,对提高职工收入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60号文件精神,我市经过认真调研测算,市政府召开了多次部门沟通协调会,先后数易其稿,制定了《*市关于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本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具体措施,希望各县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在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方面,近年来我市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20*年,我市企业在岗职工工资由20*年的14670元提高到17424元,增加2754元,比上年增长19%,是近几年增长最快的一年。但是,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来审视,对照广大职工群众的企盼,我市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总体低的问题仍然突出:绝大多数行业低于全省同行业平均水平,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1%,且自2002年以来多年持续下降,相当一部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职工多年没有增加工资,相当一部分职工只能执行最低工资标准,部分企业还存在着拖欠职工工资问题;职工工资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工资水平低,导致人才流失,职工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抑制,既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加快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不仅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当前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确实存在不小的困难,在正视困难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企业增加工资面临的有利因素。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确定了工资增长目标,决定把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率纳入各级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这是我们做好推动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增长工作的关键所在。二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明显增强,为提高企业职工工资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尤其是近年来,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等支柱行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盈利水平普遍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具备为职工增加工资的基本条件。三是近几年来,全国范围内工资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高增长势头在一定时期内仍将维持。尤其是周边市职工工资增速加快,给我市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可借鉴经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和增加津贴补贴,对提高企业工资也将发挥拉动促进作用。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千方百计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确保三年增资目标的实现,向党和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全面理解和把握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的目标任务及各项政策措施

《*市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落实了责任,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

(一)明确目标任务。科学、合理设定年度增资目标任务是实现三年增资目标的前提。市政府134号文件提出:20*年至2010年,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率不低于20%。这是我市确保完成三年增资目标的底线,是必保的目标,同时充分考虑了县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为各县区根据本地实际提高企业职工工资留足了余地,是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

(二)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市政府文件明确“将城镇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列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各级政府作为市场监管者和社会管理者,对提高企业职工收入有制定政策、督促检查和保障最低收入的重要职责,是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的责任主体,使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各县区要于每年9月底和次年3月底前将上半年和全年目标完成情况上报,经市劳动保障省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并向全市通报。各县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考核办法,将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目标层层分解,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资指导线,改进政府宏观调控。适时企业工资指导线,是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控,指导企业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手段督促企业提高职工工资,今年,我市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指导线的下线由上年的4.5%提高到8%,中线由14.5%提高到20%,上线适当放开。同时改进了指导办法,强化了刚性约束。主要是,取消了工资指导线限制工资增长的有关规定,提出了企业工资增长一般不得低于中线的总要求,允许和鼓励经济效益好或增长较快的企业较多地增加职工工资。为了进一步强化工资指导线的刚性约束,要求工资指导线颁布后,每一个企业都要按照工资增长指导线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执行,年终执行情况要向职代会或工会报告,接受职工群众监督。其中,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未达到工资增长方案要求的,经营者收入要按同比例扣减。因不可抗因素不能实现工资增长要求的,要报劳动保障部门核准。对有效益故意不增加职工工资的企业予以预警通报,经营者不得兑现绩效年薪。

这里要特别指出,在这次增资计划中“允许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工资增长高于经济效益增长速度,鼓励和提倡经济增长快的企业较多地增加职工工资。”如何理解这一政策,我们应该首先认识到这次加快企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带有“补课、还账”的性质。我市目前工资水平偏低,是由于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职工工资增长未能与经济增长实现同步,如果仍然机械地坚持“两低于”,职工工资水平就不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三年增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其次,长期以来,我市由于工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导致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占地方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2002年到20*年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占地方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依次为5.50%、4.54%、4.23%、3.85%、3.37%、3.41%,企业职工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逐年降低,实际上损害了劳动者应有的主人翁地位,而且不利于扩大内需,制约了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允许企业职工工资增长超过经济效益增长,重新调整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分配关系,提高职工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从根本上解决我市企业职工收入水平低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的特定时期内突破“两低于”,体现了“清理和废止一切障碍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的条条框框”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具体成果。

(四)突出向三类人群倾斜,加快一线职工工资增长速度。我市是制造业大市,普通职工人数多、比重大,一线职工的收入上不去,很难实现三年增资目标。为此,市政府134号文件特别针对一线职工提出了增资措施,并突出向三类人群采取了倾斜政策。一是加大最低工资标准执法力度,切实保护低收入群体利益。二是建立技术津贴,向生产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倾斜。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工艺流程、革新技术装备、传授操作技能的骨干力量。提高生产岗位高技能人才的工资收入,对于稳定一线职工队伍,鼓励职工学习掌握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对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且从事相应工作岗位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按照200元、500元、800元的标准建立技术津贴。三是提高艰苦岗位津贴和中夜班津贴标准,调整高温高空、有毒有害、矿山井下、流动施工等岗位津贴标准及中夜班津贴标准,向从事艰苦劳动的职工倾斜。为了使这些倾斜政策落到实处,在这里有必要重申,国家和市规定的津贴补贴是工资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企业必须严格执行。

另外,为了方便企业操作,调整了企业工资参考标准,供企业参考使用。自定工资标准的企业,可以参照市确定的增资幅度自行安排调整工资标准。

(五)大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加快形成新的工资决定机制。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是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基本形式。当前,我市大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才能真正促进各类企业增加职工工资,从而实现三年增资目标;也才能尽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工资决定机制,从根本上保障职工的合法报酬权益。省人大已于去年颁布了《河北省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条例》,为我们推进这项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各县区一定要按照两年时间在各类企业基本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今年国有企业达到60%以上、非国有企业达到40%以上的总体要求,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计划,逐企业做出具体时间安排。当前,要以纳入工资统计范围的入统企业和258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逐家逐户落实时间、落实责任。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工资协商指导员的作用,鼓励和指导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各县区要于11月底前将上述重点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名单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市总工会备案。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重点是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和工资增长幅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认真负责地履行企业工资集体合同的审查职责,特别要加强对企业工资增长幅度条款的审查,对没有明确职工工资增长幅度、达不到工资指导线或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的,劳动保障部门在审查工资集体合同时,要提出明确的审查意见,指导促进企业增加工资。对当年职工工资达不到工资指导线规定要求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予以警示,并责令其改正。对连续两年被警示的企业,纳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重点监控对象,实施全方位执法监察。

(六)完善企业增资分配政策,支持企业增加职工工资。一是要畅通企业增加工资的资金来源。企业按照工资指导线增加工资的,分别增加集体协商工资总额或工资总额基数。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增长与经营者收入相联系机制。职工平均工资达不到全市平均水平的企业,经营者收入不得超过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三倍,经营者不得参评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等各类荣誉称号,企业不得参评先进集体、文明单位以及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职工平均工资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经营者收入不得超过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四倍。生产一线职工增资幅度达不到工资指导线要求的,经营者收入不能增加。对有效益故意不增加职工工资的企业要予以预警通报,经营者不得兑现绩效年薪。三是规范了工资储备金的使用。不少国有企业工资储备金还很多、数额很大,这次提倡和鼓励企业动用储备金为在岗职工增加工资,但不得用于增加企业经营者收入。另外企业给职工增加工资视同实现利润,不影响经营者收入确定。各县区要按照上述精神,创造有利于企业提高职工工资的政策环境。

(七)全面贯彻《劳动合同法》,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报酬权。各县区要抓紧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用工行为,加强对劳动合同的审查,全面建立企业欠薪保证金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报酬,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完善劳动合同文本,增加工资增长内容,强化用人单位义务,引导各类企业根据经济效益和当年的工资指导线,合理安排职工工资增长。

三、狠抓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增长各项政策的落实,确保今年和今后三年企业职工增资目标的实现

市政府文件已经明确了企业职工增资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省市有关政策性配套文件已经陆续印发。实现三年增资目标,关键就是要下定决心,狠抓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促进企业提高职工收入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决定,建立市促进企业职工收入增长联席会议制度,市劳动保障局、市统计局、财政局、市国资委、市总工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和协调重大政策和措施,督导检查全市三年增资目标进度情况,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各县区也要参照市里的做法,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配合协调,形成提高职工收入的合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是这项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一把手必须要亲自抓,负总责,精心组织,确保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任务落实。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工资的政策措施,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当好政府的参谋,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反馈有关情况。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各级统计、财政、国资等部门和总工会、企协,也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大工作力度,为促进企业提高职工工资创造好的政策扶持环境。各国有企业、被授予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的各类企业、在各级人大、政协任职的各民营企业家应带头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尽快提出落实工资增长目标的措施和办法,为其他企业工资增长起带动和表率作用。

(二)层层落实责任,细化政策措施。加快企业职工收入增长速度,实际上是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做出重大调整,实施让利于民,富民优先战略。因此,在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前提下,层层落实责任,至关重要。一是要将考核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尤其是对列入统计范围的入统企业,要根据其生产经营和平均工资水平及承受能力,对每户企业提出具体的工资增长要求,明确联系部门和督导责任。此项工作各地务必在10月底前完成。二是要把促进企业增资与建立工资增长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进。通过充分发挥工资集体协商的共决作用,调动企业工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发挥职工群众的话语权,把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作为落实工资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三是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认真研究企业增加职工工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帮助企业解决增加工资过程中的问题,为企业制定增资方案、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以及为增加工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等。

(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提高企业职工收入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也只有大家都理解,都支持,才能把好事办好。要切实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增加企业职工收入的决策部署和政策要求,宣传本地的具体目标、方法步骤和工作进度,为广大职工解读政策形成各方面的共识,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促进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

(四)建立工作制度,加强督查检查。为了加强督导,市建立了如下工作制度,一是重点企业工资增长情况报告制度。各县区要将1000人以上企业工资增长情况每半年向市劳动保障局报告一次。二是定期通报制度。市劳动保障局将根据市统计局提供的有关数据,定期通报各地工资增长进展情况。三是定期调度制度。市将每半年召开一次调度会,掌握工作进展,交流情况,解决存在问题,督促检查各县区完成目标任务。四是定期检查制度。适时组织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各地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五是年终验收制度。组成检查组对各地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向市政府提出报告。

(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切实维护职工各种合法权益。将每年3月份的工资集体协商月同时做为增加企业职工工资,维护劳动者合法报酬权益宣传月。通过开展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指导和支持企业为职工增加工资,并作为一项制度予以推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配合增资宣传月和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通过日常巡查、书面审查和投诉举报专查,以及专项检查等形式,加强对企业贯彻执行有关工资收入政策法规情况的执法监察。对因工资支付造成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要及时立案、审理和裁决。

工资增长范文篇9

2010年4月27日总书记在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讲话时说:“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要切实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而在2010年两会上,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广大劳动群众体面劳动,“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这其中的一线劳动者,很大一部分就属于这种中小企业的劳动者,因为提高中小企业劳动者的工资,对于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劳动者的尊严,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工资制度

所谓工资制度,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和政策制定的,是与工资的制定与分配相关的一系列准则、标准、规定和方法的总和。是依照国家法律、政策制定的同时,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工资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工资分配的政策、原则、工资标准、工资结构、工资等级、工资的支付方式以及奖金津贴等规定。我国工资制度是国家依据按劳分配原则所制定的劳动报酬制度,按照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二)常用的工资制度

工资制度要随着生产设备、工艺过程、劳动组织、劳动条件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和改革。在具体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工资制度”通常是指工资的计发方式,如岗位工资制、技能工资制、绩效工资制、计时工资制、组合工资制等等。

岗位工资制是指企事业单位工资的给付是按照岗位价值的大小来确定的,是按照员工的工作岗位为基础来确定工资的等级和标准,往往是对岗不对人,岗位相同则工资相同,岗位变化则工资变化。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现在岗位工资有一岗一薪制和一岗多薪的。

技能工资是以员工的技术和能力为基础来给付工资的一种制度,强调的是个人的能力,能力越强工资越高,是一种专注于个人的不同而设计的一种工资制度。

当然现在也有把岗位工资制度和技能工资制度融合到一起的,称为岗位技能工资制,兼有二者的特点。

绩效工资制,是以员工的工作绩效为基础来给付工资的一种制度,工资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成绩好效率高就会获得高工资。但多数公司都不是采用单一的工资制度,而是一种组合的工资制度,比如岗位加技能工资,岗位加绩效工资等等。除了这些工资制度以外,还有一些公司采用是计时工资制,这种制度下,工资的发放取决于工作时间的长短,工作时间长,工资发放的就多。

(三)中小企业常用的工资制度

1.基本工资加班工资制

这种工资制度下,工资的给付就是依据两大块.基本工资和加班工资,而基本工资往往每个员工都是一样的,只要统计一下加班工资就好了,再加上很多中小企业都要大量的加班,所以很多中小企业采用的工资制度,就是由于这种工资制度用起来方便,易算,又能解决加班难的问题。比如某服装企业就是采用这种工资制度,基本工资是650元/月,加班工资是5元/小时。

2.基本工资加提成加补贴制

这种工资制度的工资给付除了依据基本工资以外,还要依据提成的多少,另外再加上一部分补贴,比如餐费补贴、住房补贴等。当然这里面的基本工资、补贴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提成了,也就是你做的业务越多,拿的工资也就越高了。这其实是一种绩效工资。不少与销售有关的工作采用这种工资制。

3.基本工资加计件工资制

这种工资制度就是在基本工资之外,再加一个计件工资。一般适用于工作的结果可以明确的用“件”来计量的。比如一家制鞋厂,就采用这种工资制度,正常上班的基本工资600元每月,然后再计算每个员工每天加工合格成品的数量,每件5分,月末加总。

4.基本工资加加班工资加满勤奖

这种工资制度是在基本工资和加班工资的基础上,又加设一个满勤。比如基本工资600元的话,满勤奖一般在200元,只要正常工作期间,有请假旷工等不能满勤的,将扣除。

5.固定工资制

有些公司加班加点的比较少,只要正常上班就能完成工作,而且又没办法计件的,一般都选择固定工资制,比如试用期900元每月,转正后1200元每月等等。

6计件工资制和计时工资制

这两种工资制度,在临时用工的时候用的最多。比如现在出货来不及,从市场上临时召集几个员工帮忙,一般都采用单纯的计件工资或计时工资。最典型的是建筑公司,一般没有什么基本工资,就是干多少活拿多少钱,或干多长时间活,拿多少钱,简单明了。

当然,各个单位都会根据本公司的实际,设计适合本公司的工资制度,如果要求加班的,可以把基本工资调低,加班工资调高;如果限制员工请假,就调高满勤奖;如果强调数量的话,可以在加计件工资。

(四)中小企业工资制度中的问题

1.基本工资往往都很低,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一般公司都把当地的最低工资作为基本工资标准,比如前一段时间曝光的富士康公司,基本工资就是深圳最低工资900元每月,笔者所调查了解的几家电子厂、服装类工厂的基本工资就是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加班工资不合理。《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某地小时最低工资标准6.4元,可是当地很多中小企业的一般加班工资为5元/时,不分周末和节假日,都是一个价。

3.有些公司的满勤奖过高,限制员工请假或不上班。笔者就遇到几家公司,基本工资才600元,而满勤奖每月就有300元,所以员工请不起假,生不起病,一旦请假,满勤奖就扣了。

4.员工基本工资不分档次,没有技能上的差别,有的也没有年功上的差别,对于那些高技能和老员工实际上是不利的。

(一)加大法律宣传力度,畅通执法渠道

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法律来保护员工的权利,单对于那些中小企业来说,他们雇佣的民工居多,而大多数民工对诸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不清楚,往往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也不知道去哪里投诉和解决。因此,执法部门或行政部门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员工进行法律宣传,让他们懂法,然后才能拿起法律武器。在普及法律的同时,要公布执法渠道,加大执法力度,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要让职工投诉有门,让他们知道有哪些权利,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建立中小企业工会,维护职工权利

和雇主比较起来,员工们处于弱势,如果太过叫真的话,可能就会面临下岗失业,所以很多时候,员工明知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也选择忍气吞声,忍而不发。所以建立中小企业工会,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就显得必要了。

由于一般的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会,也没有加入行业工会组织,所以在中小企业建立在总工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接受上一级工会的组织和领导,上级工会要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工作指导,维护职工的合法权利。

(三)建立工资协商制度

中小企业员工增长,不能靠雇主的良心发现,要靠员工自己争取,建立工资协商制度,对于保障职工工资的增长就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工资的集体协商,可以由工会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以及劳动的强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代表职工和雇主进行协商,也可以由本企业的员工或员工代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劳动强度、消费水平等等和雇主进行协商,工资不能再由老板决定多少就是多少,而是双方达成一致的协议。

(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工资增长指导线

劳动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实时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因为很多中小企业的基本工资往往就是当地的最低工资,他们往往把最低工资当成发放工资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因此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工资增长指导线,从行政上保证中小企业员工的工资增长计划。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中小企业员工的工资增长机制,中小企业主们应该建立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员工福利水平,积极建立工资协商制度,同时各级工会和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发挥相应的作用,加大法律宣传和执法力度,充分保障中小企业员工工资的增长,实现幸福有尊严的生活,促进社会公正和谐。

参考文献:

吴晓,李立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刘军胜.薪酬管理实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工资增长范文篇10

根据党的*“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的精神和省九次党代会富民强省的目标要求,为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指导企业在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工资增长,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核,现20*年全省企业工资指导线,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20*年企业工资指导线方案

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国家收入分配政策,以20*年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236元为基数,确定20*年全省企业工资指导线为:

(一)基准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5%。

(二)上线(预警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22%。

(三)下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7%。

二、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的基本要求

(一)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要确保职工工资随经济效益提高适度增长。

1.基准线是对企业工资增长的基本要求。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增长的企业,均应围绕基准线安排职工平均工资增长。

2.生产经营较正常、经济效益一般的企业,可在基准线和下线之间安排工资增长。生产经营较困难、上年亏损且当年可能出现亏损的企业,可暂不增加工资。各类企业对提供正常劳动的职工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省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

3.企业应依据本企业实现利润、资本收益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等经济指标,综合分析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工资利税率、人工成本状况等主要经济指标在行业和地区的位次和水平,统筹兼顾企业的承受能力、发展后劲及调动职工积极性等因素,合理确定职工工资增长水平。

(二)对不同类型企业实行分类调控。

1.竞争性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相对控股企业,下同),当年实发人均工资增长不得突破上线(预警线)。职工平均工资低于上年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236元)的,在效益允许的前提下,可按上线增加职工工资。

2.垄断企业及国家财政补贴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不得突破基准线。上年工资水平高于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必须在基准线以下安排;上年工资水平高于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倍且经济效益下降幅度较大或亏损的,职工工资增长不得突破下线。

3.工资水平相对偏低的企业,或近几年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但职工工资增幅较小的企业,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不应低于基准线。

(1)20*年、20*年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当年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2)20*年、20*年实现利润增长且赢利,预计20*年经济效益有一定增长;

(3)人工成本水平处于同行业偏低水平。

4.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安排职工工资增长,应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宏观调控政策,合理确定经营管理人员与企业其他职工工资增长的比例关系。在安排年度工资增长时,职工平均工资不增长的,企业负责人工资亦不能增长;企业工资增长达不到工资指导线要求的,要同比例扣减企业负责人收入;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于本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企业负责人收入增幅不得高于本企业职工工资增幅;一线职工(除企业中层及中层以上职工)年度工资增长幅度不得低于本企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三、全面落实工资指导线制度,促进职工工资适度正常增长

工资指导线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企业工资分配、促进职工工资适度增长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一)按照《*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省政府令第18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意见》(鲁政发〔20*〕52号)的要求,各类企业应当在工资指导线后30日内,通过集体协商方式制定贯彻落实工资指导线实施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实施方案由企业向全体职工公示后实施。企业按照经备案、审核后的实施方案实际发放的合理的工资(薪金)可据实在成本中列支,税务部门在征收企业所得税时按规定在税前扣除。

(二)各市在企业工资指导线方案时,可按照企业效益每增长1%,职工工资增长0.2-0.5%的比例,确定并本地区企业工资随经济效益增长的最低增长比例或系数。对当年经济效益有增长但职工工资未达到最低增长比例或系数的企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向其发出警示信息并严格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企业工资随经济效益提高适度增长。对近两年职工工资水平过高、增长过快和不按规定执行工资指导线政策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列入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的重点检查范围。

各市应根据本通知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