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7:15:32

公益金

公益金范文篇1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具有举办集体福利的传统。在实行利改税前,企业可以按一定比例从企业税后利润中分别提取职工奖励基金和职工福利基金,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的颁布和实施,职工奖励基金和职工福利基金的计提被取消,替而代之的则是“公益金”的计提,企业按税后利润的5%~10%计提“公益金”,由企业统一安排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支出,如建造职工宿舍、食堂、托幼设施、医疗保健设施等。同时为了保护所有者利益而明确规定,公益金在性质上属于所有者权益,公益金不能用于职工个人福利,职工对这些福利设施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仍属于企业所有者。

公益金作为一种过渡性、折衷性的制度安排,它的产生与当时工资制度、福利制度以及政治环境相适应的。由于该制度安排只是静态地指出了公益金使用的方向,而未对公益金使用后给所有者权益造成的影响作任何动态分析。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企业的出资者日益社会化,公益金制度的利益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二、理论依据的缺陷

1、产权关系模糊

税收理论认为企业的所得税为“关门税”。即企业缴纳完所得税后,其他相关的利益主体不再参加分配,税后利润全部属所有者权益,归所有者所有。由于公益金是从税后利润中计提的,因而我国会计制度也将其列为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但同时规定公益金的特定用途,只能应用于福利设施的建造且不得用于发给个人消费。一旦企业用公益金修建集体福利设施并交付使用后,企业只能拥有名义上的所有权而无法享有完备的所有权,即不能在其控制之下随意处置,因为在相关法律的支持下,企业无法拒绝职工干预的权利,集体福利设施的控制权事实上在职工的手中。显然公益金反映的产权关系违背了产权制度中“谁拥有谁受益”的基本原则,拥有最终产权的股东不是公益金的受益者。

2、与资产的定义不符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能够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预期经济收益的资源。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法定公益金用于集体福利设施建设时所支付的资金转移到固定资产上,既这些集体福利设施交付使用后转化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尽管企业对这些固定资产拥有所有权,但企业并不能完全控制这部分固定资产,其实际控制权被这些固定资产的实际享用者所掌握。譬如企业可以选择贷款、发债、增发新股等融资渠道却难以通过变卖集体福利设施来筹集所需资金。

从收益角度分析,集体福利设施是非盈利性的,尽管其兴建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这种潜在的好处无法量化为真正的会计收益。另外集体福利设施事实上承担的是企业并不擅长的社会职能,而为了维护这些社会职能,企业大多是“赔本”经营。因而将集体福利设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显然是与资产的概念有偏离的。

3、享用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

即使把劳动力看作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主动性、特殊性因素,与企业的经营成果的关系非一般劳动要素可比,可与所有者分享企业的税后利润。那么在企业发生亏损时,劳动力是否要求并且有能力、有保障与所有者一起承担经营的损失呢?芽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企业发生亏损时,劳动力的付出可在成本费用中得到全额补偿,亏损只由所有者承担。而在企业盈利时,公益金的制度安排赋予了职工参与分配所有者剩余所得的权利。显然这种只享盈利、不负亏损的经济关系是不对等的,对所有者是显失公平的。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对等的经济关系还将助长部分职工的懒惰思想,使职工缺乏创新精神和主人翁精神,损害了企业的利益,最终损害了所有者利益。

三、实践的非效率

1、激励功能弱化

法定公益金作为有中国特色的所有者权益,其设立的初衷是通过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条件来刺激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应当承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公益金的计提的确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计提公益金来建造的集体福利设施所提供的服务能在社会里得到更好多满足,同时从计提公益金到建造的集体福利设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使得这种激励手段具有时滞性,而且这种激励手段强化了平均主义的原则,利益均沾和无差别对待使员工的个人对企业的贡献与所获得的报酬不成比例,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2、影响决策者的正确决策

企业按规定计提了法定公益金,一方面表现为资产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当法定公益金支付用于集体福利设施建设而形成固定资产后,由于这部份固定资产为非收益性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再次以权益为基数的指标的计算并没有扣除公益金,并不能准确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由于法定公益金具有特定的用途,投资公司不能享受这一部分的税后利润,这会使在大部分利润来源于对外投资收益并且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的投资公司陷入无法支付所得税和分派现金股利的尴尬。这一切影响了决策者的正确决策。

3、企业带来沉重的不该有的社会负担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将公益金用于修建职工集体福利来承担社会职能,对其的享用不能实行市场定价,否则无法体现设立公益金的目的和违背了设立的初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这部分资产成了企业“赔本”的资产,企业为了维持该社会职能,其营运成本作为一项经常性的经济负担必定转移到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影响了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不利于保护所有者的利益,也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从另一方面讲,这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的折旧计入企业成本,减少了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最终也影响了上缴的财政税收,使国家利益也受到侵害。

四、取消后的对策

1、福利货币化

公益金的设置初衷是为了激励企业的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但其发挥作用的前提在于传导机制安排是否妥当,企业从每年一次的公益金计提到用公益金修建集体福利,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集体福利设施的享用具有平均主义的倾向,无法将员工的报酬与其为企业付出的努力很好地结合在—起,从而抑制了员上积极性的发挥。

而如果取消计提法定公益金,并将这部分福利资金通过货币化形式确认后,通过提高员工的工资奖金来增加员上的福利,变暗补为明补,将企业的效率与员工的贡献紧密结合起来,以货币化的形式来作为员工努力的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由于人们对货币的偏好远大于实物,与传统的公益金相比,货币化福利政策提供的福利与员上的个人贡献相关程度越高,对员工的吸引力越强,激励效果越明显。

公益金范文篇2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具有举办集体福利的传统。在实行利改税前,企业可以按一定比例从企业税后利润中分别提取职工奖励基金和职工福利基金,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的颁布和实施,职工奖励基金和职工福利基金的计提被取消,替而代之的则是“公益金”的计提,企业按税后利润的5%~10%计提“公益金”,由企业统一安排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支出,如建造职工宿舍、食堂、托幼设施、医疗保健设施等。同时为了保护所有者利益而明确规定,公益金在性质上属于所有者权益,公益金不能用于职工个人福利,职工对这些福利设施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仍属于企业所有者。

公益金作为一种过渡性、折衷性的制度安排,它的产生与当时工资制度、福利制度以及政治环境相适应的。由于该制度安排只是静态地指出了公益金使用的方向,而未对公益金使用后给所有者权益造成的影响作任何动态分析。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企业的出资者日益社会化,公益金制度的利益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二、理论依据的缺陷

1、产权关系模糊

税收理论认为企业的所得税为“关门税”。即企业缴纳完所得税后,其他相关的利益主体不再参加分配,税后利润全部属所有者权益,归所有者所有。由于公益金是从税后利润中计提的,因而我国会计制度也将其列为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但同时规定公益金的特定用途,只能应用于福利设施的建造且不得用于发给个人消费。一旦企业用公益金修建集体福利设施并交付使用后,企业只能拥有名义上的所有权而无法享有完备的所有权,即不能在其控制之下随意处置,因为在相关法律的支持下,企业无法拒绝职工干预的权利,集体福利设施的控制权事实上在职工的手中。显然公益金反映的产权关系违背了产权制度中“谁拥有谁受益”的基本原则,拥有最终产权的股东不是公益金的受益者。

2、与资产的定义不符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能够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预期经济收益的资源。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法定公益金用于集体福利设施建设时所支付的资金转移到固定资产上,既这些集体福利设施交付使用后转化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尽管企业对这些固定资产拥有所有权,但企业并不能完全控制这部分固定资产,其实际控制权被这些固定资产的实际享用者所掌握。譬如企业可以选择贷款、发债、增发新股等融资渠道却难以通过变卖集体福利设施来筹集所需资金。

从收益角度分析,集体福利设施是非盈利性的,尽管其兴建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这种潜在的好处无法量化为真正的会计收益。另外集体福利设施事实上承担的是企业并不擅长的社会职能,而为了维护这些社会职能,企业大多是“赔本”经营。因而将集体福利设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显然是与资产的概念有偏离的。

3、享用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

即使把劳动力看作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主动性、特殊性因素,与企业的经营成果的关系非一般劳动要素可比,可与所有者分享企业的税后利润。那么在企业发生亏损时,劳动力是否要求并且有能力、有保障与所有者一起承担经营的损失呢?芽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企业发生亏损时,劳动力的付出可在成本费用中得到全额补偿,亏损只由所有者承担。而在企业盈利时,公益金的制度安排赋予了职工参与分配所有者剩余所得的权利。显然这种只享盈利、不负亏损的经济关系是不对等的,对所有者是显失公平的。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对等的经济关系还将助长部分职工的懒惰思想,使职工缺乏创新精神和主人翁精神,损害了企业的利益,最终损害了所有者利益。

三、实践的非效率

1、激励功能弱化

法定公益金作为有中国特色的所有者权益,其设立的初衷是通过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条件来刺激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应当承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公益金的计提的确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计提公益金来建造的集体福利设施所提供的服务能在社会里得到更好多满足,同时从计提公益金到建造的集体福利设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使得这种激励手段具有时滞性,而且这种激励手段强化了平均主义的原则,利益均沾和无差别对待使员工的个人对企业的贡献与所获得的报酬不成比例,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2、影响决策者的正确决策

企业按规定计提了法定公益金,一方面表现为资产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当法定公益金支付用于集体福利设施建设而形成固定资产后,由于这部份固定资产为非收益性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再次以权益为基数的指标的计算并没有扣除公益金,并不能准确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由于法定公益金具有特定的用途,投资公司不能享受这一部分的税后利润,这会使在大部分利润来源于对外投资收益并且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的投资公司陷入无法支付所得税和分派现金股利的尴尬。这一切影响了决策者的正确决策。

3、企业带来沉重的不该有的社会负担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将公益金用于修建职工集体福利来承担社会职能,对其的享用不能实行市场定价,否则无法体现设立公益金的目的和违背了设立的初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这部分资产成了企业“赔本”的资产,企业为了维持该社会职能,其营运成本作为一项经常性的经济负担必定转移到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影响了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不利于保护所有者的利益,也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从另一方面讲,这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的折旧计入企业成本,减少了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最终也影响了上缴的财政税收,使国家利益也受到侵害。

四、取消后的对策

1、福利货币化

公益金的设置初衷是为了激励企业的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但其发挥作用的前提在于传导机制安排是否妥当,企业从每年一次的公益金计提到用公益金修建集体福利,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集体福利设施的享用具有平均主义的倾向,无法将员工的报酬与其为企业付出的努力很好地结合在—起,从而抑制了员上积极性的发挥。

而如果取消计提法定公益金,并将这部分福利资金通过货币化形式确认后,通过提高员工的工资奖金来增加员上的福利,变暗补为明补,将企业的效率与员工的贡献紧密结合起来,以货币化的形式来作为员工努力的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由于人们对货币的偏好远大于实物,与传统的公益金相比,货币化福利政策提供的福利与员上的个人贡献相关程度越高,对员工的吸引力越强,激励效果越明显。

公益金范文篇3

一、基本情况

年省本级福彩公益金共资助我州福利项目在20个,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12个,基础性项目中有福利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也有村委会基础设施建设等,非基础设施类项目8个,有精神病院单位补助、有特困群众火化补助、还有乡镇老年活动室设备设施建设补助等。共资助项目资金708万元,其中基础类项目建设补助660万元,非基础类项目建设补助48万元。基础类的项目有2个已完成投入使用,有6个在建中,有4个在办理相关手续;非基础类的8个项目中7个项目已实施完成。我州地方财政困难,民政福利事业发展滞后,年省厅补助我州的省本级福彩公益金,很大程度解决了我福利项目建设中资金困难,对加快我州福利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项目多、资金缺口大。我州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福利事业发展滞后,虽然省厅给予了我州很大帮助,但与需要的资金仍有较大差距。

2、项目涉及到基层乡镇、村,州、县民政部门很难全面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

3、我州的福利项目,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前期工程建设经费,如:土地征用、设计费、地质勘探等费无来源,加之部分项目规模较大,因此造成工程建设资金缺口大,无法按期完工。

公益金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本意见所称的公益招投标,是指市民政局将公益金资助项目的评审工作委托给第三方公益性组织,由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投标,并将评审结果报市民政局,由市民政局实施审批的活动总称。公益招投标是市民政局对公益金资助项目评审方法的改革探索。

实施公益招投标的基本原则: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得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创新项目评审的运作机制;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不断扩大公益金的资助面。

实施公益招投标的基本方针:资助项目更加注重投入基层社区;通过项目资助,更加注重培育、扶持慈善公益性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专业性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更加注重吸引社会资金的共同参与;更加注重宣传和引导社会关心、参加与福利有关的各项活动。

二、资金筹措

市民政局每年制订公益招投标的方案,方案包括当年拟提取公益金的具体比率、拟委托的组织、拟资助的项目或资助的范围、具体的实施方法等内容,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公益金用于公益招投标的金额比率应当逐年增长。

三、资助项目范围

(一)资助老年人、残疾人、孤儿、革命伤残人员和特殊困难群体,开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以及资助其它有关扶弱济困的慈善公益项目;

(二)资助社会福利机构的设施维修、改造等建设项目以及设备添置;

(三)资助事关民生、公众关注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区服务公益项目;

(四)市政府规定资助的其它慈善公益项目。

四、公告

按照市政府批准的方案,市民政局和受托组织应当在开始接受申请前30日,向社会公布以下信息:

(一)当年资助的资金规模;

(二)可以申请实施的项目,以及按照资助方向可以申报项目的范围;

(三)申请人的资质,申请的具体条件,以及申请时需要提供的相关材料;

(四)受理的起始和停止时间,受理的地址或者网址;

(五)其它需要公布的信息。

五、申请

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可以提出申请。

申请人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方式将申请材料送达指定的受理地点。提交的申请材料应当真实。

受托组织应当加强对公益招投标活动的宣传,为申请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并对申请材料的内容予以保密。

申请人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妨碍或者排挤其他人的申请。

六、项目评估

受托组织应当组建专门的评估审议委员会。评估审议委员会应当由5位以上人员组成。除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外,评估审议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应当有本市的相关专家,以及本市的市民代表。

评估审议委员会的成员名单以及评估审议的方法,应当在评估审议活动开始前5日向社会公开。

受托组织应当在停止接受申请后60天内完成已经受理项目的评估审议工作。对申请材料不够具体或者不够清晰的,受托组织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或者作必要的说明。

评估审议工作结束后,受托组织应当将评估审议结果向社会公示,公示日期不少于15日。对公示的评估审议结果有异议的,评估审议委员会或者受托组织应当重新评估审议。

公示结束后,受托组织应当将经公示的评审结果书面报市民政局。

七、审批

市民政局根据受托组织的评审结果,在20日内完成资助项目的审批。市民政局批准的资助项目,应当给予书面批复或者与接受资助的组织签订行政合同。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民政局可以将评审结果退回受托组织重新评估审议:

(一)资助项目不符合公益招投标宗旨的;

(二)资助项目不符合公益金资助范围的;

(三)评审程序不按照本意见规定的;

对社会有关方面有投诉或者其它异议的资助项目,市民政局可以组织听证,直接做出处理决定。

八、监督评估

接受资助的组织如果遇到不可抗因素,不能继续履行项目实施责任,应当向受托组织报告,由受托组织酌情处置。接受资助组织不得擅自向他人转让项目。

接受资助的组织应当按照市民政局批复或者行政合同的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和项目实施结束后开展自我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书面报受托组织。

受托组织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对资助项目实施抽查评估。项目结束后,受托组织应当开展对资助项目的审计和绩效评估。受托组织应当汇总评估和审计结果,书面报市民政局。

九、其他要求

区县民政局的资助项目审批工作,可以参照本意见的规定执行。

公益金范文篇5

一、公益金的国内法性(特色性)

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其公司法的公积金制度中都没有“法定公益金”规定。由此可见,这的确是我国公司法的一个特色,是我国在经济制度转型时期的创造。

当我们全面衡量公司法的立法历程,我们不得不由衷的感叹其间的艰辛。1983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始起草公司法,因为认识的局限,制定的两个条例虽数易其稿,终未能提交立法机关审议;1992年,公司立法又提上议事日程,至1993年12月终获通过并正式颁行。[1]认识方面的原因,始终贯彻公司法的制定历程。即使1993年公司法诞生,其负载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是国企改革,突出的表现就是第1条“为了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是国企改革的中心。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承担着更多的社会保障和职工福利功能。公司法的目的,自然也就包容着保障职工的福利,因为在1993年制定公司法时职工的普遍收入,尚无法完全满足职工的所有福利,尤其表现为住房紧张;何况,由传统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大企业、小社会”的根深蒂固的观念造成公司法带有一些时代的烙印,例如,提取公益金的强制性规定,在所难免,也本无可厚非。只是应该保持清醒的是,在人类的历史极大迈进、公司理念植入人心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不再有存在合理性的过渡型的制度不再延续,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则应得到立法的确认和实现的张扬。我们不能否认公益金制度曾经发挥的作用,只是今天或者明天,它的价值又如何定位?或者说,它还有存在的基础吗?

二、公益金的提取与投资者权益的冲突

公司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当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公司的迅速发展和壮大,是与其强大的筹资功能分不开的。从法学上看,公司的筹资就是公司在集资过程中恰切的运用了权利义务相对称和有限责任的法学原理。[2]股东之所以向公司投资,是基于自己利益的需要而对公司的预期收益。而公司对股东投资形成的公司资产有经营使用的权利,但同时也承担保值增殖责任,并在有利可分时向股东分配红利。企业资金将越来越多来源于资本市场而不是国家拨款或银行贷款,因此,《公司法》的重要原则,就是保护出资人权益。对投资人来说,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税后利润是体现其投资权益的重要参数,它决定着资本市场的股票交易价格。

按照公司法第177条的规定,公司在分配当年税后利润的顺序是,如上一年有亏损的,先弥补亏损,再提取利润的10%的法定公积金和5~10%的法定公益金。然后,经股东会决议,可以提取任意公积金。剩下的利润才在股东之间分配。这样一来,用于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所剩无几,甚至无利可分。不仅使所有者权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掺入5~10%的水份,而且,投资者如果得不到较满意的收益,对公司将失去信心和积极性,甚至抛售股票,从而必将抑制股份制的活力,甚至断送公司的前程。同时也导致决定公司股票交易价格的市盈率指标不真实。还有,规范的公司法律和会计制度决定职工福利的提取在税前列支,事实上等于免缴所得税,而《公司法》的这一规定却要求公益金在税后利润中提取,事实上增加了缴纳所得税的基数,损害了公司出资人的合法权益。

三、公益金的运用与公司利益的冲突

公司对投资者投资形成的财产以及公司积累的财产享有独立的支配和使用的权利,同时公司以独立的公司财产对债权人承担责任。这既是公司得以独立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又是公司法人制度的一个基本理念。

强制公司提取法定公益金,不利于公司灵活使用资金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益金提取与公积金提取的一个区别是提取公益金没有最高额限制,而且公益金只能用于集体福利。所以,当公司亏损严重,其公积金(法定公积金、资本公积金、任意公积金)全部已用于弥补亏损,此时仍急需为扩大生产而增加资本,面对可能是巨额的公益金,公司的经营者也不敢冲破法律的禁区,这无疑束缚了公司法人的手脚。公益金所转化的集体福利实践中平均主义的发放,造成的不容忽视的浪费,也与公司的经营规则相悖。

既然我们把股份制作为企业改革和实现公有制的有效模式,就必须按股份制的基本理论运作。在现代公司的法律和会计制度中,劳动者与所有者在财务和产权两方面的利益界定十分清晰,劳动者的收益和福利均通过费用形式摊入公司成本,在税前列支,其中由劳动者享有的职工福利作为负债科目体现为公司对雇员的负债,年初提取,年末摊销。而作为企业主体的所有者,则享有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税后利润是股东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所有者拿走的权益,如红股和红利,也包括作为公积金的未分权益。显然,现代公司无论从产权制度还是财务分配制度看,都不能在税后利润中提取公益金。

公益金从产权归属上看,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但从使用权看,则用于公司职工的集体福利。所以,公益金在实践中的运作,也留下了困惑。已经分配给职工并消耗掉的公益金无疑是职工的福利。但是,待分配的公益金、公益金使用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如不属于职工个人的住房)自然应该是公司财产的一部分。在资产负债表上,公益金是计入股东权益栏目的。那么,当公司进入破产清算,未分配的公益金以及未归职工个人所有的福利设施作为破产财产,与公益金的提取初衷相悖。公务员之家

四、公益金的初衷如何实现?

公司姓资姓社的争论已经得到澄清,公司作为由股东出资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确认,导致公司分配方式的变化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的承认和保障。因此,曾经为人们所倡导的“公益金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观念已经丧失根基。

其实,职工的福利并非公益金所能够解决。法定公益金制度不利于体现“法人自主经营”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公司制度内在活力。且它只着眼于职工的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激励机制将会给企业和职工带来的长远受益的机遇和利益。只有公司发展与壮大,公司的市场竞争实力的增强,职工长远的福利才能够得到解决。而且,现行会计制度上的职工福利基金由公司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备用,在会计核算中列入成本费用管理。所以,公司发展带来的职工收入的增长和职工福利基金的运用对职工福利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立法的价值协调—废除该规定

综上所述,公益金制度的设计尽管是立法者不可跨越的历史认识,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它的作用。但是,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公司的权益维护和应对市场挑战对法人财产的合理利用,以及加入WTO公司适应国际潮流的需要,公益金制度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在《公司法》修改中,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能因认识的的片面和误区给整部法律留下瑕疵。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尽管我国没有形式意义上的商法典,但是,单行商事法律对效率的重新认识与追求,负有迫切的历史使命。“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3]

注释:

[1]周有苏:《公司法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70—73。

公益金范文篇6

一、市体育中心体育场项目位于体育馆东侧,建设规

模约127.5亩,投资概算1.2亿,建筑面积为20139M2,观众坐席15000个,为乙类体育建筑,体育场相关设施按现行正规体育要求设计,可满足举办全国单项体育赛事,承办省综合运动会要求,室外安排了标准篮球场、门球场、网球场、气排球场、羽毛球场等户外健身运动场。各种配套设施符合体育场建设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场项目建设,将体育场建设项目列入了一类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一)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于2012年10月启动,目前已完成了立项、选址、图纸设计招标、设计方案、完成了土方测量和评审,现正在开展征地、迁坟、地勘和土方平整工作,截止到2013年9月17日合计完成征地53.767亩、迁坟54座;计划12月份开工建设,主体工程预计2015年6月竣工,2015年12月全面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装饰装修,并交付使用。

(二)资金安排使用情况

为迅速推进项目建设,市财政已拨付征地拆迁资金近800万元,用于支持房屋拆迁补偿和土地补偿、设计等相关费用。

公益金范文篇7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残疾人事业公益金助学款发放仪式,这是服务残疾儿童、服务社会的一件好事、实事。不仅在于解决了残疾学生的实际问题,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学生的关注。

残疾人事业公益金,是国家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制定的一项特殊政策,遵循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原则,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弃婴等特殊困难群体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进行资助。今年,县残联向上争取了16250元,对我县30名残疾学生进行资助。这对进一步倡导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并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和长期关心支持这一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重视残疾人事业,社会各界也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各级、各有关部门把发展残疾人事业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工程,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工程,提高市民素质的系统工程,他们以真诚无私的爱心,情系残障儿童,造福社会与家庭。通过各级努力,使残疾人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公益金范文篇8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残疾人事业公益金助学款发放仪式,这是服务残疾儿童、服务社会的一件好事、实事。不仅在于解决了残疾学生的实际问题,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学生的关注。

残疾人事业公益金,是国家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制定的一项特殊政策,遵循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原则,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弃婴等特殊困难群体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进行资助。今年,县残联向上争取了16250元,对我县30名残疾学生进行资助。这对进一步倡导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并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和长期关心支持这一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重视残疾人事业,社会各界也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各级、各有关部门把发展残疾人事业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工程,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工程,提高市民素质的系统工程,他们以真诚无私的爱心,情系残障儿童,造福社会与家庭。通过各级努力,使残疾人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公益金范文篇9

今天我们举行郑重仪式,向全县首批36个符合奖励救助政策的家庭,发放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这既是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好事。刚才,中省直单位、县直各部门现场捐助了公益金,首批公益金已经发放到了求助对象的手中。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他们表示慰问,向为救助公益金顺利启动付出辛劳的计生干部、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设立救助公益金是我县健全并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这项工作的落实,我讲三点意见:

一、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当前形势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诚信政府形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人口问题综合治理、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今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和总理对这一制度的建立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县设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是整个利益导向机制中的一部分,与其他的优惠政策一样,都是赢得群众对党和政府、对计生工作信任的有效载体。我们要通过对计生困难家庭提供救助,使他们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有帮助、经济上有实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体会到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并以此教育、鼓励和带动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当前的低生育水平。

二、强化措施,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工作取得实效。

县委、县政府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的设立与发放非常重视,出台了《关于设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有关规定》和《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审批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对公益金的设立、筹集、管理、发放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以今天救助公益金的首发为标志,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全县各级各部门一要畅通发放渠道,保证救助对象及时、足额领到救助公益金。二要积极筹集资金,确保公益金满足救助对象的需求。三要严格把握政策,对救助对象要采取张榜公布,逐级审核,社会监督等措施,确保政策执行公正公平。四要以公益金发放为契机,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人口与计生政策,营造良好的浓厚氛围,调动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领导,推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

公益金范文篇10

今天我们举行郑重仪式,向全县首批36个符合奖励救助政策的家庭,发放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这既是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好事。刚才,中省直单位、县直各部门现场捐助了公益金,首批公益金已经发放到了求助对象的手中。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他们表示慰问,向为救助公益金顺利启动付出辛劳的计生干部、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设立救助公益金是我县健全并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这项工作的落实,我讲三点意见:

一、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当前形势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诚信政府形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人口问题综合治理、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今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和总理对这一制度的建立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县设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是整个利益导向机制中的一部分,与其他的优惠政策一样,都是赢得群众对党和政府、对计生工作信任的有效载体。我们要通过对计生困难家庭提供救助,使他们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有帮助、经济上有实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体会到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并以此教育、鼓励和带动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当前的低生育水平。

二、强化措施,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工作取得实效。

县委、县政府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的设立与发放非常重视,出台了《关于设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有关规定》和《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审批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对公益金的设立、筹集、管理、发放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以今天救助公益金的首发为标志,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全县各级各部门一要畅通发放渠道,保证救助对象及时、足额领到救助公益金。二要积极筹集资金,确保公益金满足救助对象的需求。三要严格把握政策,对救助对象要采取张榜公布,逐级审核,社会监督等措施,确保政策执行公正公平。四要以公益金发放为契机,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人口与计生政策,营造良好的浓厚氛围,调动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领导,推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