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3:55:33

工业强区

工业强区范文篇1

近年来,面对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和社会环境约束加大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区”总目标,统一发展思想、抢抓发展机遇、立足发展优势,谋划发展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千方百计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跨越增长。20**年底,全区共有工业企业2**2家,其中规模以上161家,分别比20**年增加242家和53家。20**年产值上亿企业达26家,比20**年增加22家。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0.40亿元,比上年增长25.2%,比20**年增长152.2%,年均增长25.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90.**亿元,比上年增长27.1%,比20**年增长178.3%,年均增长29.2%,占全部工业产值的59.9%。外贸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外贸出货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比20**年增长93.3%,年均增长17.9%;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2.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比20**年增长286.2%,年均增长40.2%,其中自营出口总额1.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比20**年增长295.3%,年均增长41.0%。

二是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临港工业迅猛发展,20**年实现临港工业总产值5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9.7%,比20**年增长2**.8%,年均增长32.4%,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5.8%。其中船舶修造业产值18.25亿元,比上年增长55.2%,比20**年增长750.42%,年均增长70.7%;海洋化工业产值9.37亿元,比上年增长52.5%,比20**年增长169.9%,年均增长28.1%。传统优势工业进一步巩固提升。实现水产品加工业产值2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比20**年增长120.8%,年均增长21.7%;塑机螺杆产业产值24.82亿元,比上年增长28%,比20**年增长212.9%,年均增长33.0%。产业结构从20**年的塑机螺杆、水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和建材业为主导,调整到目前的船舶修造、海洋化工、水产品加工和塑机螺杆为主导,主导产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2.3%,比20**年增长9.7个百分点,与海洋经济发展更为密切,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三是工业竞争实力稳步提高。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4.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7%;产品销售收入9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比20**年增长117.9%,年均增长21.5%;实现利税总额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比20**年增长90.1%,年均增长17.4%。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6.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比20**年增长178.7%,年均增长29.2%;实现利税总额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比20**年增长199.3%,年均增长23.2%。全区工业劳动力人数为3.29万人,比上年增长7.2%,首次超过农业劳动力人数。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1786元/人,比上年提高12446元/人,比20**年提高41358元/人,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达到3.21%。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四年来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27项,实现技改投入累计达12.4亿元。

四是工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20**年,全区实现工业性投入17.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1%,比20**年增长294.5%,四年累计投入45.30亿元。投资结构明显优化,20**年,临港工业投入10.81亿元,比上年增长95.6%,四年累计投入20.93亿元,其中船舶修造业投入4.4亿元,比上年增长36.2%;海洋化工业实现工业性投入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水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性投入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6%;重大项目不断增多,20**年底,总投资亿元以上的在建待建项目共18个,其中上10亿元以上5个,和邦化工项目和太平洋海洋工程项目分别实际投资18亿元和20亿元。技改投入不断加大,20**年实现技改投入6亿元,占全部工业性投入的35.1%。

近年来,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狠抓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和集聚区建设

广泛深入开展招商引资。认真搞好规划布局,加强招商引资载体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积极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大力宣传区域区位优势;着力创新招商机制,加大招商引资考核和奖励力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以“山海协作工程”为平台,加强与镇海等周边地区交流。四年来,全区共引进区外项目154个,实际完成区外投资22.3亿元,实际到位境外注册资金2855.3万美元,其中通过“山海协作工程”平台,引进项目16个,协作资金达14.76亿元。

千方百计加快项目推进。积极开展“工业项目推进年”活动,围绕项目论证、报批、政策处理和建设等重点环节,强化服务协调,强化跟踪督查。积极实施重大工业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四套班子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建立完善重点工业项目推进三级责任联系制度和优秀重点项目评选办法,努力形成项目推进合力。20**年底,南洋船业一期船坞、成路公司船台建设等项目顺利投产;和邦化工项目已顺利开工建设,并已累计完成投资7.77亿元,太平洋海洋工程项目已顺利落地,并开工建设;?产业重工项目正在开展报批、政策处理等各项前期工作;另外天禄化工、浙海油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也都进展顺利。

集中精力推进集聚区建设。加强规划引导,合理集聚区布局,加大对集聚区建设和入园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配套设施投入,着力提升集聚区档次,增强集聚区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四年来,全区共完成集聚区基础设施入19.95亿元,新开发面积3727.5亩,新入园企业165家。20**年,集聚区内企业实现工业产值68.**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5.25%。20**年4月,浙江定海工业园区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成为省级开发区,并经区委研究决定,将西北临港区块作为浙江定海工业园区的重要开发部分,拓展了“十一五”期间工业的发展空间。同时,金塘西堠工业集聚区已完成规划编制并启动了围垦工程,岑港海洋化工集聚区和西码头水产品精深食加工集聚区建设也不断推进;白泉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已通过竣工验收。

(二)实施工业强镇和工业企业“123”工程

积极争创工业强镇,乡镇经济实力稳步提高。20**年底,全区年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的乡镇(街道)达10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有8个,分别比20**年增加5个和7个。积极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实施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加强对企业服务和指导,着力解决企业在融资担保、用工需求、市场拓展、生产经营等各方面问题。20**年,全区36家重点培育扶持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5.98%。大力实施工业企业“123”工程,培育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三)开展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活动,发展循环经济

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增强企业实力。抓技术改造。强化财政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四年来,重点实施了华业公司年产6000套HPT系列全硬螺杆、金鹰公司黄麻全自动性剑杆织机、金星公司年产1000套线性隐形螺杆等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强了信息化管理,华业公司实施的信息管理项目已建立了生产管理、进销存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抓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加强与北京化工学院、浙大生命科学院、浙江海洋学院等院校的全面科技合作,积极组建**北化聚合物加工技术研究所等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四年来,全区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共6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称号有37个产品,获得省级新产品有4个,金鹰集团D301JY型自动缫丝机获得部级新产品,20**年,我区首次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抓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全区目前共获得中国名牌1个,中国免检产品1个;获得省级名牌有11个,省级著名商标5个;通过ISO9000系列、ISO14000系列等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131家。着力创建区域品牌,20**年初,我区获得了“浙江省塑机螺杆商标品牌基地”称号,并于12月,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的“中国塑机螺杆之都”称号,这种特色区域性经济质量荣誉称号在**市尚属首家。抓人才培育。积极组织重点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经济管理知识培训,并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船舶修造专业技术人员。

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贯彻落实省、市节能降耗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节能降耗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措施,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积极实行有序用电,进一步发挥重点用能企业在创建节约型社会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施责任目标管理,与浙江爱迪亚营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重点耗能企业签订了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明确了责任和要求。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积极推广绿色企业创建活动,提高主要废弃物产生行业的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浙江大洋水产有限公司、东方印染有限公司和浙江爱迪亚营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3家企业顺利通过省清洁生产审核,大洋水产还被评为省绿色企业。

二、下阶段主要预期目标和发展思路

20**年是加快推动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之年。今年总的工作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各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市、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适应和顺从当前宏观调控和市场、资源、环境约束的新形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围绕加快推进三大百亿项目和四大集聚区建设,着力优化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实施结构调整、培大育强、园区建设、强乡强镇、选商引资、要素保障、节能降耗七项重大举措,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预期目标是:实现工业总产值185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力争达到190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实现工业性投入20.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力争达到25亿元,比上年增长46.1%。实际利用外资不少于1000万美元,力争引进区外投资总量不少于8亿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争取到201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450亿元,年均增长确保25%以上;工业性投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9%;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7亿美元,年均增长14%。

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不断巩固和发展当前的大好形势,充分利用大港口优势发展临港工业;充分利用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时机,拉长产业链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海洋药物;充分利用现有产业的良好基础和连岛工程即将架通的机遇,承接内陆型相关产业的转移;充分利用重点工业集聚区作为投资发展的重要平台,将宏观经济的新动向转化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机遇,更好地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三、下阶段工业经济的重点工作

围绕上述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结合定海实际发展工业经济,下阶段我区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着力推进投资的合理增长和结构优化

狠抓重大工业项目。充分认识项目的经济带动效应,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创新工作方式,狠抓措施落实。紧紧抓住项目论证、报批、建设等各个环节,研究项目规划布局,测算项目投资强度和经济效益,统筹安排项目进度,全力做好政策处理、基础配套工作。要加强对项目的服务、跟踪和督查,完善重大工业性项目联席会议等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集中力量推进三大百亿项目,重点确保和邦化学项目投产,太平洋海洋工程项目基础工程基本建成,?产业重工项目开工建设。大力实施“百项工业项目工程”(即50项重点在建待建工业项目和5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推进金鹰船配、和邦热能、奔腾建材等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加快实施华业公司年产1500套纺机机筒螺杆、金星公司SKD高速混炼螺杆、金达公司模具精密加工设备、自动化微电机制造设备等技术改造项目。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突出“选商引资”,继续引进产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社会效益明显的临港型项目,尤其是船舶修造及配件、港口机械制造等重装备项目。重点做好工业集聚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大配套设施投入力度,做好浙江定海工业园区临港西北区块、金塘西堠工业集聚区的包装和宣传工作,主动向宁波等地开展招商活动。正确把握招商引资(智)导向,在引进项目和资金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知名品牌和现代管理经验,并在发挥政府招商引资积极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适应工业用地供应方式的重大调整,执行好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租赁)的实施意见,以及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加快建设工业集聚区。强化对项目的产业布局、投资强度、容积率、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的评估把关,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减少土地、岸线等资源的闲置浪费。鼓励园内企业更加注重挖潜节地,建造多层厂房,提高容积率和产出效率,努力保障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加快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确保供水、供电、道路建设和管网铺设等工程进度满足项目建设需要,逐步完善集聚区内污水处理设施、消防设施等建设。重点推进四大工业集聚区的建设,浙江定海工业园区要加快政策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期工作,全力以赴帮助?产业重工项目顺利建设。金塘西堠工业集聚区要加快围垦和配套工程建设,尽快为塑机螺杆产业的拓展发展空间。西码头水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和岑港海洋化工集聚区要明确规划、布局和定位,加强要素整合,扩大集聚区规模,提升集聚区档次。

(二)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逐步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敢于和善于在技术设备上引进和投入,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并积极向上申报技术改造项目。强化政策引导,用足用好企业技术改造财政税收鼓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或加强与大院大所的联系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提高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并发展面向行业或区域的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开发出具有竞争能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继续鼓励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引导创建区域平台。继续推进与浙大生命科学院、浙江海洋学院等院校的全面科技合作,重点推进塑机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北化聚合物加工技术研究所等科研平台作用,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扩散、技术咨询和技术成果转让、专利利用等有效服务。启动化工与海洋工程研究所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立足定海、服务全市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科技孵化器良好的平台,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科技孵化器创业发展。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帮助企业寻求科研单位解决技术攻关,组织企业在网上技术市场技术难题。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对于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重要作用,推动企业由无牌、贴牌向有牌、名牌转变。鼓起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鼓励生产型进出口企业进行境外注册,不断提高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进一步创建与打响区域品牌,灵活运用“中国塑机螺杆之都”和浙江塑机螺杆(定海)商标品牌基地等重要区域品牌效应,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定海的产品形象。

(三)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和扶优扶强

加快调整工业结构。更好地利用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增强的“倒逼机制”,以项目推进、产业扶持和技术创新为重点,推进工业结构调整。鼓励低质量船舶企业改造更新,提高生产水平,增强生产能力,加快船舶修造、船用配件及分段制造业发展。组织实施海洋化工产业素质提升工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督促其认真执行环保、安全、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准则,跨入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水产品加工业改变大进大出的传统现象,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发展海洋生物制药产业。尽快拓展塑机螺杆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品牌建设、技术研发、设备投入、企业整合等途径,提高档次,增强实力。

着力培育“三个一批”。即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一批成长型企业。积极引导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推动产业升级,努力形成差异型竞争新优势;以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切实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与集聚区建设结合起来,做强做大规模经济。以做强做大和企业嫁接合作为重要途径,以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为重要依托,努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全面落实《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着力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四)着力推进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抓好节能降耗。鼓励金鹰公司、东方印染、华业塑机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节能降耗设备更新和技术研究,结合本区实际,研究、归纳和推广节能降耗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跟踪、服务和督查,建立起监测、分析体系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节能降耗的目标责任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书的各项内容。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推进机制,激励纺织行业、机械制造业和水产品加工业更加注重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更新机器设备,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建材和石油化工等行业积极采用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实施余热回收发电,推动船舶修造行业使用清洁、高效等气体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消耗减量化。突出抓好工业节水、节材和节地,重点推动石油化工、造纸印染、食品加工等高耗水行业和年取水量30万立方米以上用水企业的节水工作。以实施《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为契机,加大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应用力度,整顿和规范粘土砖瓦窑企业。推进资源利用循环化。着力培育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和绿色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标准和措施。三是认真搞好循环工业经济试点工作。以工业集聚区为依托,培育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实行“三废”集中治理和循环使用,争取干览海洋食品工业集聚区试点明显见效,并向全区推广。抓好浙海油污水等资源综合利用重点示范项目,争取并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

(五)着力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和职工技能培训工程

工业强区范文篇2

一、全面总结和把握“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进一步坚定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信心和决心

自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战略的部署和要求,凝心聚力狠抓工业经济,加大力度调整结构,千方百计招商引资,集中力量建设工业项目,全力以赴提升园区水平,全区工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一五”末,全区工业增加值达43.6亿元,年均递增12.42%,比“十五”末增长1.93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8.04亿元,年均递增25.85%,比“十五”末增长3.16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6%,比“十五”末提高了32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30%,比“十五”末提高4.5个百分点;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34%,比“十五”末提高了5.2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工业作为调整优化结构的战略重点,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初步构建起了以食品工业、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化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以威龙、达利等国内知名企业及红太阳等本地优势企业为支撑的食品工业不断发展壮大,食品工业的产值、销售收入、税金、利润分别占到全区工业企业的75%、75%、50%、80%。以中节能、荣宝车灯为主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迅速兴起,以荣华实业、普安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化工业和医药化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食品工业、新能源、化工、医药等产业差异化、非均衡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工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十一五”期间,全区实施重点工业项目528项,完成投资72.9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35倍,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58项,亿元以上项目14项。签约招商项目159项,实际到位资金53.02亿元。特别是福建达利、江苏雨润、今麦郎、东方希望、上海永久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增强了后劲。加大园区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累计向、黄羊、金太阳、新能源四个工业园区投入资金8.77亿元,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黄羊、金太阳三个园区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四个工业园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4户,占全区规模企业的57.66%;完成工业增加值27.72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63.58%;完成税收1.29亿元,占全区工业税收的53.75%。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园区发展为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工业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我们坚持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环境优化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从2006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从2008年起提高到1000万元并根据财政收入增幅适度递增,同时,区上筹资1000多万元,注册成立兴工担保公司,为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发展搭建了融资平台。加强与农发行等金融部门的沟通协作,积极探索园区在融资、土地储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新路子,采取BOT方式建设了、黄羊两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从2007年起,区上连续4年共选派49名懂工业、善管理的干部到企业帮扶,招考71名大中专毕业生下派企业进行服务。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发展工业的软硬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支持工业发展的合力不断增强。

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凝聚着全区上下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更凝聚着奋战在工业战线上的同志们的辛勤汗水。总结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加快工业强区步伐: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真正把发展工业放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来,全区上下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政策上千方百计支持工业发展,措施上扎扎实实促进工业发展,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这是全区工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完善“工业强区”的工作思路。立足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把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作为发展重点,着力构建以食品工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体系;立足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努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这是全区工业快速发展的正确决策。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趋势,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以、黄羊、金太阳三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这是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抓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重要举措。紧紧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立足农副产品优势和太阳能资源优势,依托、黄羊、金太阳和新能源四个园区初步具备的产业集聚优势,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加盟发展,推动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是全区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集群化发展,把园区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始终坚持“抓大不放小、园区抓基础、区域抓集中、乡镇抓突破”的原则,突出规划先行,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搭建平台,这是全区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六是必须始终坚持优化发展环境,形成支持工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把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完善制度、改进作风、加强服务、狠抓落实等方面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这是全区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这些基本经验,是我们“十一五”时期发展工业经济的成功之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把握。我们必须清醒、理性地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白一个道理,这就是: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区强。我们一定要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首要任务,切实增强加快“工业强区”步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开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二、认真分析和判断“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现状和机遇,切实增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区委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新的发展背景下审视工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我们必须善于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善于解决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工业强区”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使命。

分析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机遇,加快“工业强区”步伐、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有诸多有利因素。一是形成了比较科学的发展思路。当前,加快“工业强区”步伐,迅速壮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已经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特别是以食品工业、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化工工业为支撑的工业经济发展路子越来越清晰,成效越来越显著,使大家看到了希望,充满了信心。继续坚持被实践证明能够加快发展的正确思路,有利于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二是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区内骨干企业竞相发展,为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黄羊工业园区功能日臻完善,金太阳、新能源工业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为工业项目入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招商引资的外部空间不断拓展、领域逐步扩大、渠道逐步拓宽,这些都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国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省委、省政府出台贯彻落实国办47条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批准实施《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我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创造了重要机遇;省委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金武一体化进程,必将带来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这些都为我区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四是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前景。“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我区加快发展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东部沿海地区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必将加快产业梯度转移步伐,我们完全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当然,目前我区仍处在做大总量、提升质量、调整结构、夯实基础的阶段,加快发展工业经济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挑战和压力。一是从总量和规模看,工业经济总量小,支撑作用还不强。2009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36.84亿元,但人均只有3557元,仅为全国人均水平(10078元)的1/3,全省人均水平(4520元)的3/4;全区人口(102万人)占全省(2635.46万人)的4%,而工业增加值只占全省(1191.25亿元)的3%,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95家,工业的主导作用还不够强。二是从速度和比重看,2006年以来的4年,尽管全区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达到了13.5%,但依然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低1.8个和1.3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6.8%,全省达44.67%,而我区只有28.79%,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8.01和15.88个百分点。三是从质量和效益看,全区工业低产出、低效益特征比较明显。2009年全区单位电耗创造工业增加值3.4元,比全国低0.9元;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为29.5%,比全省低2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19.67%,比全省低66.77个百分点,2010年才达到136%。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四是从工业产业结构看,产业结构单一,骨干龙头企业少,带动力有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和半成品输出阶段,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税收贡献率低,难以形成对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带动。五是从制约工业发展的因素看,企业资本积累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瓶颈制约严重,全区需贷款支持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多达106个,资金缺口达26.1亿元,而存贷差却高达90亿元,部分企业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按设计产能达产达标。工业用水、用地等问题突出,“十一五”末全区82%的水资源用于农业,产生了25%的GDP;6.9%的水资源用于工业,产生了30%的GDP;大量的农业用水严重挤占了工业用水。“十二五”期间,统筹农业、工业、生态、生活用水,进一步优化配置水资源,切实解决工业用水问题已显得十分迫切。工业用地由于储备不足,新建项目、招商项目只能边建边征,增加了项目建设成本,延长了项目建设周期,降低了投资回报率。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企业中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人才短缺,制约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影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制约着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与全省其他县区相比是资源相对稀缺的县区之一。但是辩证地看,优势和劣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众所周知,日本、以色列都是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但是他们依靠自己高科技优势,积极发展“两头在外”的企业,很快成为工业强国。发展工业,我们确有资源短缺的劣势。沿海发达地区的条件和优势,我们确实没办法比,但与我们毗邻的肃州区,他们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不一定比我们好,但他们的发展速度之快,我们听到了,也看到了,几年前是他们向我们学习,现在是我们向人家取经。肃州区2009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125%,仅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一个产业,全年引进风电装备制造项目22个,签约资金达到53亿元,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肃州区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主要启示就是不唯条件、事在人为。现阶段,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产业转移与企业经济区位密切相关,具有梯度性;二是成本是驱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土地成本;三是产业转移企业青睐的投资环境除基础设施、交通物流等硬环境改善外,还注重官员态度、政府治理方式、融资环境等软性投资环境的改善。对照新的产业梯度转移趋势,从我区的发展现状看,省上在我区布局建设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这使我区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布局区位优势;区内现有的四个园区特别是金太阳、新能源园区,土地价格低,在土地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否在软环境上具备优势,取决于各级干部亲商、爱商的态度,取决于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各级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亲商、爱商的理念,营造尊商、重商的社会氛围。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强化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全社会都要树立“人人是投资环境、人人是形象”的意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劣势中造优势,在被动中求主动,紧紧围绕“工业强区”目标,不争论、不动摇、不松劲,使各种资源向工业优先配置,各项政策向工业重点倾斜,各方力量向工业优势聚合,举全区之力、聚全区之智,全力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进一步明确和把握“十二五”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以“工业强区”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根据区委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区人大六届五次会议精神,我们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十二五”平均水平和全区“十一五”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实现翻两番。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增长1.5倍,达到360亿元,年均递增16%;全部工业增加值比“十一五”末增长2.2倍,达到140亿元,年均递增25%,力争翻两番达到175亿元,年均递增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十一五”末增长2.3倍,达到125亿元,年均递增26%,力争翻两番达到150亿元,年均递增32%;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一五”末增长2.2倍,达到350亿元,年均递增26%,力争翻两番达到440亿元,年均递增32%;大口径财政收入比“十一五”末增长2.1倍,达到21.68亿元,年均递增25%;一般预算收入比“十一五”末增长2.1倍,达到6.5亿元,年均递增25%;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保持在138%左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5%以上;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户以上,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60户以上,工业税收达到7亿元以上,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大力发展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和化工工业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努力把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北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积极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工业。抢抓国家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河西新能源基地的机遇,大力发展以光伏发电、光热综合利用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为平台,重点建设甘电投、中节能、华能、大唐、中电投、中电国际等光伏项目,力争到2015年太阳能并网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兆瓦以上,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努力把区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根据新能源调峰的需求,大力发展以火电、水电、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产业,加快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加快杂木寺、双窑湾等在建项目和已批复项目的建设,力争使全区的水电装机达到10万千瓦以上。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鼓励支持酒钢公司等国内大中型企业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煤炭加工业,拓展煤炭的加工转化利用空间,做好煤炭综合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二是加快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抓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以资源换技术、以技术换市场,扶持发展以光伏组件、风电装备、光热利用、绿色照明、输变电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太阳能、风能装备制造优势企业,实施一批光电、风电、绿色照明、输变电装备制造重大项目;引进国内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以专用设备、节能环保装备为主的常规装备制造业。发挥传统制造业优势,支持农机制造企业进行战略重组,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引进发展现代农机具制造业,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装备制造产业链,打造工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努力把区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三是发展壮大食品工业。食品工业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抓好。要实施优化升级战略,全力促进食品工业提高品质、扩大总量。重点支持以葡萄酒为主的酿造业扩规模、拓市场、创品牌、增效益,加快威龙10万吨酒堡、青啤和武酒搬迁扩建进度,力争使葡萄酒、啤酒、白酒、酱醋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5万吨、20万吨、2万吨、3万吨。积极培育壮大小食品加工业,加快达利三期扩建、赫原木糖醇功能食品园建设,力争使马铃薯全粉、休闲小食品、PET饮料的产能达到80%以上,方便面生产能力达到2亿袋(桶)以上。力促天祥公司肉类屠宰及分割生产线达产达效。积极培育发展乳制品加工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开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终端消费品,推动产业升级,努力把建成西北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四是积极发展化工工业。以荣华公司搬迁技改为契机,切实抓好以玉米淀粉加工为主的生物化工业,不断延伸玉米产业链,做强做优生物化工产业。依托特种药品原料基地优势,鼓励普安药业等企业发展以中医特药为主的医药化工业。积极引进优势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着力培育新兴化工产业。围绕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煤炭加工业,拓展煤炭的加工转化利用空间。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造纸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新型墙材、新型建材,促进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二)坚持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狠抓项目建设,全力扩充工业经济总量

牢固树立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投资、投资靠招商的理念,把工作力量向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倾斜,切实增强全区工业发展后劲,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提质扩量。一是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论证和储备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和对工业经济发展贡献突出的大项目,加大科研编制等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二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区级领导带头招商工作机制和部门、乡镇联动招商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区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工作方案的招商引资项目包干服务制度,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创新招商方式,以推动园区聚集、延长产业链为导向,围绕食品工业、能源、医药、生物化工等已有产业的配套产业及上下游产业进行招商。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一批产业转移项目落户;在“引强入凉”上下功夫,千方百计与国字号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工业项目评审委员会,强化项目论证,做到一个口子进,一个机构评,一个口子定,没有论证的招商项目不引进,确保招商引资的质量。三是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继续实行区级领导、部门主要负责人包抓项目责任制,盯紧已签约项目,创造便利条件,争取及早开工建设。加强跟踪服务,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用地、用水、用电及资金不足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全力促进建设项目快速推进。

(三)坚持集群发展原则,狠抓园区建设,精心培育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我区能否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经济能否快速发展是关键,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关键中的关键。一是修订完善园区规划。要树立靠规划管理园区的理念,适时修订完善并严格执行园区规划。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靠规划发展、管理、评价园区的工作机制。严格按规划指导发展,严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园区生态规划的项目入园,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尽快启动生化工业园区、威龙葡萄酒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二是提高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十二五”期间投入10亿元,提高园区基础设施总体配套水平,使园区规划建设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区财政在“工业强区”发展资金中每年为批准建立管委会的园区各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关键点的建设。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建立政府、银行、社会等多元融资渠道,鼓励非政府性资本采取BT或BOT方式整体或分片、联动开发重点工业园区及其基础设施建设,使各园区尽快达到“六通一平”的基本要求,逐步实现政府引导、园区自我滚动的良性发展模式。各工业园区结合各自的产业定位和区位优势,研究制定扶持企业做强做优的措施,努力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骨干企业。三是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创新园区运行管理模式,推行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园区管委会以及工信、财政、土地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围绕园区建设和管理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园区建设、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健全企业(项目)准入退出机制,注重投资质量和效益,提升园区集约发展能力。四是提升园区发展能力。为最大限度保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土地审批上严把三关。首先,要严把规划关。对项目规划反复论证,对投资企业严格根据实际需求供地。其次,要严把投资关。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土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绿化率、工业产值等节约集约利用指标。第三,要严把项目关。要积极盘活园区土地存量,鼓励、引导和督促入园企业进一步追加投资,提高容积率和投资密度,促进集约利用土地。对早期入园项目占地多、产出少,长期停工停产、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项目,加大清理力度;新上项目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超过1年未动工的、超过2年投资额度达不到总投资额60%的、建成项目(企业)自建成之日起1年内未投产的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由政府纳入储备土地,依法处置并重新出让,最大限度地盘活园区土地资源。要建立工业园区用地亩投入亩产出评价制度,严格按照规划处理好项目建设与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产出规模与科研投入的关系,提高单位面积工业产出。要将税收和地价结合起来,建立浮动调节机制。占地面积大的企业,按用地面积累进计算地价;而税收产出高的,从地价上给予补偿,即对多占用土地的,先征收高地价,待体现税收效益后,再给予优惠补偿,促使企业也成为集约用地的积极参与者。目前,我们的园区平均投资强度仅为30-50万元/亩,国内最高达到400万元/亩;“十二五”期间,园区投资强度要达到100万元以上/亩,力争达到200万元/亩;园区内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目前仅为0.1%左右,国内最高达到8.5-9%;“十二五”期间力争比重不低于1%;园区产值目前只有50万元/亩,国内最高达到787万元/亩,“十二五”期间要力争达到100万元以上/亩。

(四)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增强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工业强区”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核心就是要始终不渝的抓好产业改造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促成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区上从2011年起,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作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对企业新上500万元以上的并被省级部门确定为高新技术的项目,待项目投产达标后,给予适当技改补贴,从机制、政策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推广运用的主体。二是大力实施名牌推动战略。支持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工业标准化认证等相关认证工作,走精品名品之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社会信誉度,扩大市场知名度和消费者的认同感,真正发挥名牌效应。对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区上分别给予一定奖励。三是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积极抓好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项目,继续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快工艺设备更新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工信、环保等部门和各园区要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指导和监管,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搞好节能减排。

(五)坚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强化保障措施,全力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工业强区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内涵发展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两化融合、节能减排为手段,优化提升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促进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奋斗目标

2012年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均增长23%以上,确保工业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以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以上。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全力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一是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工业经济运行预警预测调度制度,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做好区域内关联企业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工作,特别是充分调动各类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倾斜,促进优势放大和规模扩张。三是抓好煤电油运的协调工作,强化电网运行监测,抓好电力需求侧负荷控制装置的完善和管理,及时做好煤炭产运需动态衔接。四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安全形势稳定。

(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把突破传统发展模式作为战略方向,按照“鼓励新兴、提升传统、限制低端”的思路,抓两边提中间,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构筑“形态集聚、资源集约、产业高端”的现代工业体系。建立完善倒逼机制,综合运用土地供给、环境节能评估、安全监管、税收杠杆等手段,强力推进低端粗放产业关停并转,以存量调整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储备一批产业链发展重点项目,加快重点产业链发展。用足用好区政府2000万元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专项奖励基金,做大做强石油炼化和精细化工、特种钢材和装备制造、塑料加工、高档纸业四大产业集群,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鼓励支持企业生产中广泛应用DCS、变频控制、ERP等技术,实现企业运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深入实施新一轮传统产业技改计划,力争年内完成企业技改投资150亿元。积极争取落实进口设备贴息、首(台)套重大装备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促进工业装备不断升级。

(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国际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加快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产业发展,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联合,探索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年内新增省级以上技术研究中心3家。健全完善公共技术、市场交易等服务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评价、转化和权益保护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准确把握国家投资重点和政策调整变化趋势,围绕优势产业,进一步调整充实项目储备库,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二是强化调度管理。继续实施重点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大班子领导挂包和部门包建责任制,通过召开项目调度会或现场办公会等方式,集中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三是加强部门联动。进一步推进土地、环保、规划、建设、安监等相关部门的协作与配合,超前解决好项目立项、手续办理、资金筹集等问题。重点抓好总投资230亿元的26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按期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四是搞好金融协调服务。定期举办银企洽谈会,扶持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为项目建设提供宽松的融资环境。

(五)坚定不移抓好节能降耗。健全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工作机制,推动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管齐下”,确保达标排放。一是强化排放总量控制,严禁新上高污染项目,严控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张,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的手段,整合低效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力度,推进“三高”企业技术改造,促进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应用,重点推广墙体保温节能技术和树脂基复合新材料等。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清洁生产企业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快形成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发展方式,力争年内1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建设用地投资强度,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一是研究出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物流业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地区性物流枢纽。二是加快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选择一批在现代物流领域已经起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优势企业作为典型,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鼓励其收购、兼并传统物流企业或工商企业中的物流部门,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重点抓好齐鲁现代物流港、齐鲁国际塑化城、东风编组站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区域疏港物流集散中心。三是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探索构建区现代物流业信息交换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四是进一步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油、电等物流企业重要生产要素协调机制,改善物流发展政策环境。

(七)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一是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组织实施企业信息技术改造工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两化融合企业,带动全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探索建立全区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为各企业建立、发放免费账号,让企业无偿使用信息化服务平台。二是重点扶持特色信息企业。加大对信息资讯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卓创资讯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争取省、市的专项资金扶持,推动我区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工业强区范文篇4

广泛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改善的投资环境,推进工业强区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只有改善投资环境,才能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的水平;只有推进工业强区发展战略,才能增强的总体实力。

一、区区内企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区政府及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强区实施意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项目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引入、园区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区内工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加工制造业转化步伐加快,已经形成了一区三园工业布局。即工业开发区,腰铺工业园、乌衣工业园、城南科技园。全区中小企业发展到42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56家,已形成家电配套,机械制造,轻纺服装,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非金属矿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2亿元,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主导地位突出,二00七年底实现财政收入2.02亿元。同时山区的旅游资源倍受外地客商青睐,改革后的茶业、林果业正在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正逐步显现出来。

二、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区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以来,区域内的投资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但是,从我们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投资环境还不尽如人意,还不能适应拉高标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硬环境建设尚不能到位

(1)企业用水的问题还没解决。腰铺工业园区企业用水靠企业自身解决,目前滁城的自来水标准输送管道只铺到琅琊区的花园路,离园区尚有一定的距离,园区企业用上自来水一时难以解决,政府承诺的事情未到位,园区业主有一定的怨气。

(2)通往园区内的道路交通状况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园区内有的主干道年久失修,路面凹凸不平,路肩坍塌。例如老滁全路,载重汽车通行困难;坐落在老滁全路方位的企业之间道路在一块土地上出现2——3平台的现象;而在非园内企业的交通运输则行走在“村村通”道路上,3.5米宽的路面,两个大车无法会车,不少地方还在公路上人为设置障碍,限制车辆通行,致使企业生产原材料运进,产成品运出十分困难,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准备来此处投资发展的客商“望路心叹”。

(3)园区内生活设施的欠缺。由于园区都是新建的工业新区,职工的生活设施未能配套,给职工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例如腰铺工业园100多家企业已有1万多名企业员工,其中80%是外地人员,因企业内部不具备居住条件,教育,医疗,商品供应无从谈起,职工过着早来晚归的生活,造成企业职工流动频繁,致使企业靠增加工资和不断培训新职工办法来维持生产,无疑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企业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不愿来此创业,即使来了也留不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4)少数企业治理污染措施跟不上去,影响了周边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前几年的招商引资工作中,由于对入驻园区企业把关不严,凡来者都欢迎,致使个别有污染的企业也被引进园区,例如腰铺园区喜旺防水材料责任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有毒气体,周围数公里范围内气味难闻,既影响了本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又污染了周边企业的环境,关停企业、增添技改设备难度较大。污染问题对毗邻企业是种伤害,给园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招商引资软环境不适应

(1)服务环境:由于我区政府功能不全,许多职能部门是垂直领导,项目审批权在上面,致使审批程序复杂,环节多,办事周期长,一个项目入园审批到土地证、房产证办到手要走七个步骤。法定需要147个工作日,如在环节上出现问题,耽误的时间就更难于推算。造成投资者疲于奔走,找门路,托关系,无可奈何。再加上少数职能部门认识不到位,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衙门习气严重,推诿扯皮,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有的作风粗暴,关卡林立,该提供的服务不能及时到位。乌衣某企业要办理权属证件,原108亩的人工测绘图纸要变为电子测绘图纸,有关部门要收取费用30万元,不给钱就不给办理手续。出现了政府权利部门化,部门权利利益化现象,个别职能单位认为自己是垂直领导,地方管不到,把条块管理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投资环境,成为发展一大瓶颈。

(2)法制环境:区企业周边的法制环境总体是比较好的,但是也出现过企业周边的居民翻墙入室偷盗财产,由此引发一些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大王镇的“冠珠烟花爆竹厂”的土建纠纷,珠龙镇广卫村的50千伏变电工程,均引起长时间的群体性事件。消耗了政府大量的精力,拖延了企业的建设工期,伤害了投资者的信心和感情,损害了的投资环境。同时个别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借手中的权利,以执法管理服务为名,向企业经营者乱检查、乱摊派、以罚代处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营者敢怒不敢言,有损执法者的形象。

(3)融资环境:由于来我区投资的中小企业居多,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是贷款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金融部门给企业贷款需要财产抵押担保,而新办的企业土地证和房产证一时难办到,抵押贷款就此搁浅。二是有的企业在资金运行中不规范,造成了双方不信任,金融部门“贷富不贷亏”的理念,一时难以改变,风险意识占主导地位。三是,我区中小企业的贷款主要依靠农村信用社,而对于我区市郊联社,国家又规定贷款规模在500万元以内,所有这些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4)政策执行环境:过去的几年中,区积极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政策环境的优惠性、配套性、连续性不够。一些部门和单位置优惠政策于不顾,各执已见,导致优惠政策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个别部门说的多,做的少,承诺多,兑现少,政策落实不到位,有失诚信,企业很无奈。

三、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强力推进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差距不大了,企业投资者更多关注的是投资环境,因此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推进工业强区发展战略,根据我们调研的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改善投资环境工作的认识,投资环境的好坏优劣,已成为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谁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谁就能赢得经济发展更大的主动权。许多投资者都感到,在投资问题上,与其有一个好项目,不如有一个好地方;与其有一个好地方,不如有一个好环境。所以,投资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一定要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的全局性重大任务,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把治理改善投资环境同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认真履行职责,把治理和改善投资环境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解放思想简政放权,创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大建设,大发展需要一个良好投资环境,需要一个顺畅体制,才能确保快速高效,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区投资项目审批环节繁琐,时间周期长,这发展瓶颈问题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我们应以“百日提效”为契机积极向上反映,放权于。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把减少、规范行政审批制度作为工作重点,能够用市场经济手段解决的问题,不要采取行政的方法来解决。要学习外地经验,简政放权,建立高效的规范服务体系,实行“一厅式”办工、“一条龙”服务、“一站式”收费。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能部门行政管理的监督制约措施。不断规范检查、收费、罚没行为。要向社会公布收费项目、标准、依据、监督机构和举报电话,做到亮证收费,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防止滥用职权,根治“三乱”问题。

3、严格执法,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良好的法制环境是投资环境的重要保障,是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首要问题。要抓好对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树立为投资者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的意识,坚持依法办事、依法管理、执法守法的观念,提高执法效率,实现最佳执法效果。要严厉打击不法分子的干扰和破坏活动,切实保证外来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使投资经营者具有安全感,愿意来投资,敢于来投资。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向外来投资商提供满意的投资硬环境。目前,由于我区财力有限,在基础设施路、水、电、气建设上,争取与市里资源共享,主干路网争取市里投资建设。我们也可以学习外地经验,即社会出钱,政府办事,投资者收益的模式,克服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困难。一是高起点、高质量建立工业园区,特别是新建的乌衣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步到位。二是尽快完善园区内“六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内原有附属物的清除措施要得力,工作力度要到位。三是对于老百姓呼吁多年的道路,如老滁全路要尽快拿出改造方案,并投入实施。积极争取市公交部门开通滁城至乌衣的公交车,改善企业职工的交通条件。四是加快园区内综合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在园区周边拿出一定土地,建立商品住宅小区及功能齐全的服务社区,方便职工的生产与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5、下大力气,攻克工业用地瓶颈。近年来受计划用地的制约,供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工业园区已被列为省级工业园区,作为东向发展的前沿地带,又是欠发达的地区,建议在享受省级工业园有关政策基础上给予土地、财政扶持等方面更多的优惠和倾斜,特别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给予先修编调整,直接核定下发用地指标,安排更多的土地置换指标,增加土地储备总量。享受县级同一政策,进一步拟定我区土地出让价格和土地使用税率。此外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督查力度,以圈地为目的的客户要清除出园区,将有限的土地配给好的项目。

6、科学招商,合理布局。调整思路,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上的转变,努力在招大商、引大资上下功夫。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坚决不要,对能耗高、贡献低的、单纯劳动密集型项目坚决少引进,注重利用区内优质资源,围绕我区六大支柱产业,重点引进相配套、相关联的项目,努力形成产业集群,树立“只有招大商才能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培植力度,通过政府有目的引进大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链,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培大扶强一批规模企业。

工业强区范文篇5

为更好地发挥政法部门的职能作用,促进我区政法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现结合东区实际,区委政法委提出八条意见,以为工业强区提供更加良好的法制保障和法律服务。请政法及相关部门结合部门实际和工作实际,狠抓落实,切实增强实效。

一、进一步创新执法观念。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的关系,既要强化依法管理职能,又要坚决纠正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重惩罚轻教育的错误倾向,要正确区分违法与违纪、违规的界限,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的界限,渎职犯罪与工作失误的界限,防止把代表改革方向的新生事物作为查办对象,防止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简单视为犯罪,摆正位置、把握分寸,尊重、服务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努力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进一步加强政法部门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各政法部门要在区经济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深入企业开展执法调研,了解区属重点企业的基本情况,认真倾听企业呼声,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涉及法律、治安方面的问题,提出司法建议,帮助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指导企业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区经济部门要及时把企业对政法部门的要求反馈给政法部门,做好政法部门和企业协调沟通的联系人,增强服务企业的合力。

三、慎重准确地办理涉及企业的经济犯罪案件。对涉及企业经济犯罪案件,既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刑事法律,又要以国家的刑事政策指导办案工作,注意把握办案的时机和方式方法,禁止利益驱动办案和执法随意性。办案中,做到“五个不轻易”:不轻易传唤企业负责人,不轻易冻结企业账户,不轻易查封企业账册,不轻易扣押企业财产,不轻易开警车进企业办案。坚持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平等保护不同所有制企业。认真贯彻宪法关于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把依法保障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对外来投资创业者合法利益的保护,严格将法律规定作为惟一标准和依据,为各类市场经济主体提供平等的司法保护和法律服务,营造公平、诚信的社会环境。

五、维护企业及周边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大企业及周边秩序整治力度,着力解决针对创业者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群体斗殴、强买强卖、强揽工程、阻挠施工,以及偷盗、哄抢企业物资、非法经营、强迫交易等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创业者集中精力搞好生产经营,保护企业财产不受损失,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主动配合有关部门排查不安定因素,依法及时稳妥处理好创业者因征地、拆迁、用工、用电、用水,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引发的矛盾;依法慎重处理好创业者所办企业内部因劳资矛盾和工伤事故等引发的纠纷,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加强对企业周边村(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其通过合法理性方式解决各类诉求。

六、积极慎重处理企业经济纠纷。既要及时立案、重点执行,又要讲究策略、妥善处理;区分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强制执行、分期分批执行、协调达成和解等措施,力争取得最佳的执行效果。对涉及特困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执行案件,要建立向其上级主管机关报告制度。

工业强区范文篇6

第一个,检验工业强区,首先要看领导是否真重视。只有领导真正重视工业经济,我们的工业经济发展才有良好的、扎实的基础。前段时间,跑了一些镇乡街道,大部分的党政主要领导抓工业经济有思路、有办法、有举措,但个别镇乡对怎样抓工业、要不要抓工业还有一些犹豫,还有一些短板,真正的举措并不多。区里实施的大项目很多,抽调人员也很多,西溪湿地抽调了人员,南湖项目抽调了人员,地铁项目也抽调了人员。接下来,城市化建设、西大门整治等一大批项目都要加紧推进。这些项目都是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工业摆在什么位置?我认为,工业是镇乡街道党政主要领导重中之重要抓的工作。余杭经济要强,关键是工业要强,工业上不强,余杭就不是一个经济强区,我们一定要弹响钢琴,弹出工业最强音。

第二个,检验工业强区,要看“块头”是不是真正大。余杭的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省、全市是什么样一个位子?如果余杭工业的经济总量与增量在杭州的排名是三位以后,就不是一个工业强区。在全省十四个强县市里,是不是属于第一方阵,这也是评价、检验余杭是不是工业强区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个,检验工业强区,要看结构是不是真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比例是不是朝着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的,如果仅仅依靠传统行业来支撑,那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工业强区。

第四个,检验工业强区,要看利税是不是真贡献。发展工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就业,另一方面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税收,来改善民生,来加强城市建设。如果产值很大、总量很大,但税收,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贡献不大,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工业强区。

第五个,检验工业强区,要看投入是不是真持续。有没有稳定、持续的工业投入,也是判断余杭是不是工业强区的一个标准、一个重要指标。

余杭是不是一个工业强区,我们必须要用这5个方面的标准来判断、来检验、来总结。下面,我再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一季度工业经济的评价

刚才,区经发局施成华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业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一季度,全区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平稳,规模工业产值增长24.1%,排在全省十四强县市之首;工业投入增长23%;工业结构逐步优化,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次突破60%;工业能耗快速下降,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4.5%。这是值得肯定、值得可喜的方面。但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应该看到,我区工业投入的增长是建立在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的,限额以上工业投资总量并不高,只完成了全年计划的12.9%,只完成了时间进度要求的一半,差距很大,且增幅低于全市平均1.1个百分点。上个星期,杭州市召开工业兴市大会,作为杭州市的工业大区之一,我对两个方面感触很深。

第一个方面,杭州市对十三个县市区的工业经济进行了综合评价,余杭排在第三梯队。第一梯队,对全市工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萧山区、上城区和富阳市,第二梯队,对全市工业作出显著贡献的是高新区、西湖区和临安市,余杭只列入到了第三梯队。评价体系主要看总量、看增幅、看投入、看高新技术产业。临安等市区都超过了余杭,值得我们很好地反思。这说明余杭工业经济质量,特别是技术改造投入有待于提高,要努力提高余杭在杭州市的综合排名。第二个方面,余杭的镇乡没有一个列入杭州市工业强镇行列。公布的10个工业强镇中,萧山区占5席,富阳占2席,江干、临安、桐庐各1席。一样的考核体系,萧山无论是综合排名,还是工业强镇,都是属于杭州市第一方阵,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目前,我们工业发展遇到的很多问题,例如土地供应减少、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等等,这些问题余杭有,萧山有,富阳有,西湖有,大家多有,这些都是大环境,是共性问题。而且我们更应该看到,今年区里安排土地指标时,一半以上的用地指标都用于工业发展,临安、富阳在土地指标上并不比余杭多;再说资金问题,余杭是最好的金融环境区县市之一,贷款增长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应该深刻认识,余杭工业在杭州市未列入第一方阵,关键不在于土地紧张、资金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也不是我们今天要分析的重点。

二、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今天会议是一个现场推进会、现场交流会。我们的镇乡街道在抓工业经济发展中,有很多好的办法、很多好的举措,刚才8个单位作了经验介绍,值得其它镇乡街道认真学习、借鉴。经我梳理了一下,主要有5个方面。

一是要有一种抢抓机遇发展工业的氛围。许多镇乡党政正职抢抓机遇发展工业的氛围非常浓厚。大家可以看看今年安排的工业用地指标,区里安排用地,是经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进入项目储备库后,再根据评分的高低来安排用地的,但塘栖的项目很多。塘栖镇是运河古镇,按理说深受“运河文化”等影响,“小富即安”的思想会更严重一些,但塘栖镇上上下下抢抓机遇发展工业的氛围非常浓厚,通过表彰企业,带企业家到外地考察学习,点燃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这把火。像宝鼎等一些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抢抓机遇,也有强烈的想发展、加快发展的意识。我认为,一个地方发展工业的氛围浓不浓,关键是看党政领导的意识强不强。如果企业家想发展、谋发展,就是一个良好的氛围,余杭镇的有些企业遇到了土地瓶颈制约,自己想办法收购企业、兼并企业,甚至以高价收购,拓展企业发展空间。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要有一双熟悉经济、识别项目的慧眼。全区要安排用地的项目很多,关键是各镇乡街道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有识别项目好与坏、优与劣的慧眼。余杭引进了一批好项目,但教训也很多,有些项目以高新技术产业名义圈地,甚至几年不动。去年我们为什么会排出167个盘活存量项目,就是说明了项目存在质量问题。好的项目对土地资源都是精打细算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很高。能否有一双识别项目的慧眼,关键是要熟悉经济,要看项目的成长性与前景。余杭引进好项目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运河镇的西湖汽车零部件项目、余杭镇的钱江压缩机项目、瓶窑镇的益利素勒项目、鼎胜铝业项目等等。

三是要有一些齐心协力、克难攻坚的举措。项目要落地,无论是征地拆迁,还是盘活存量,都需要有坚强的决心,要有有力的举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参观的鼎盛铝业项目,当时没有足够的土地供给这个项目,需要把原有的11个小项目、200多亩土地整合出来,才能使项目落地,该镇党委、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在短时间内清理好“旧帐”、安置好企业,确保了该项目的有序推进。崇贤、仁和等镇乡,在征地拆迁、盘活存量等难点工作上,也都有一些克难攻坚的举措。

四是要有一颗集约用地、盘活存量的决心。今年一季度工业经济开局平稳,与我们去年抓项目推进工作、盘活存量工作紧密相关,镇乡街道在项目推进、盘活存量过程中抓集约利用土地上有很多经验、很多办法。仁和镇每个月对项目进行一次督查,对项目进行录像,给投资业主看,然后重新签订项目推进承诺书,起到了很好效果。有一个项目,通过督查了解后,原有的100多亩土地用不完,沟通协调后,仁和镇又划出一部分土地,安排了项目,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闲林镇实施的零土地招商、零土地技改,也是集约利用土地的一种有效方法。

五是要有一套腾笼换鸟、科学发展的思路。余杭工业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需要好的发展思路。去年,崇贤关停了30家企业,今年还要关停22家,这就需要想办法加快腾笼换鸟。崇贤在实施腾笼换鸟的过程中,新引进项目也缴纳了保证金,实行倒逼机制,倒逼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快产出,然后根据项目建成投产后的效益,返还保证金,确保项目投产达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三、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一些特定镇乡街道是否需要发展工业?在这个问题上,部分镇乡街道还有疑虑。良渚的定位是商贸大镇,是否需要发展工业?南苑、星桥等街道是否需要发展工业?我认为,在近期内,这些镇乡街道都应该有限度地发展工业,良渚的工业布局虽然“小、散、乱”,但工业解决了良渚3万多人的就业,如果在良渚100多平方公里之内,不再发展工业,就有问题,只要不是在遗址保护区内,3、5年内良渚肯定还要发展工业。街道也难以一下子抛弃工业的发展,如星桥、南苑也需有限度地发展工业(包括乔司)。南苑、乔司应该发展都市型工业,培育发展好服装等特色产业。今后西部四镇工业向瓶窑集中是一个大方向。镇乡街道要不要发展工业,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余杭工业发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期?杭州市把目前工业经济发展定位在“平台期”和“调整期”,这对余杭并不一定适用。我认为,目前余杭工业经济发展处在“三个期”上。一是机遇期。杭州市整个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定位是“一城七中心”,余杭属于先进制造业中心之一。余杭的区位优势明显,距离主城区最近,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首选地段。主城区企业搬迁,余杭也是首当其冲。二是加速期。前几年的工业投入,将在这几年逐步产出,现在余杭还处在工业加速发展的时期。三是转型期。余杭工业要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3.今后余杭工业到底要引进什么样的项目?余杭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是不是就不需要传统优势产业项目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引进的项目应该三者都有,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要占多数。

4.余杭工业与萧山有哪些不同的方面?余杭的工业与萧山的工业有很多不同之处。一是余杭以中小企业为主,余杭的大企业屈指可数。二是余杭工业以环境友好为主。余杭的环境,不允许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工产业,但萧山的环境容量较大。三是余杭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为主。四是余杭空间布局是“三区多特”为主。工业发展空间主要依托余杭经济开发区、仁和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余杭组团创新基地“三个区”,并建设多个特色工业功能区。

四、下一步工业经济工作的要求

1.抓龙头。余杭经济开发区、重点镇乡、大企业要加快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实现“三高三倍增”多作贡献。

2.抓提升。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重点是要尽快推进仁和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余杭组团创新基地的建设。

3.抓存量。今年,有124个已供未动项目,涉及用地3185亩土地列入到各镇乡街道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各镇乡街道要继续抓好盘活存量工作,确保抓出成效。对投入产出强度不高、贡献率小的企业,要想方设法,加快腾笼换鸟。

工业强区范文篇7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强镇建设调查思考

强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加快强镇建设,增强强镇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能力,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基本途径。

贺村镇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区之西南,镇域面积82.3平方公里,是浙赣电气化铁路、205国道、46省道的交会点,距黄衢南高速公路仅3公里。贺村镇是全国百佳经济强镇,2006年10月,在第二届全国千强镇评比中贺村镇名列第571位,是衢州市唯一上榜乡镇。但与浙江省发达地区乡镇,如绍兴县杨汛桥镇和义乌市佛堂镇等相比,江山市贺村镇属于欠发达地区,总体实力仍然偏弱,差距很明显,需要奋力追赶。

一、贺村强镇建设取得的成效

1.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六年来,贺村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集聚效应增强,各项经济指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过去的六年,是贺村发展最快的六年,全镇GDP由2002年的2.5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5.6亿元,增511.76%,其中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3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72亿元,增676.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2年的8551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0.29亿元,增1103.37%;其中工业投入由2002年的6344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9.25亿,增1358.07%;地方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586.38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4285万元,增630.75%。上述指标大体相当于1992年江山全市水平(未考虑价格因素),可以说强镇建设给贺村带来了巨变。

2.工业经济强势发展

六年来,贺村镇依托自身优势,坚持工业强镇战略不动摇,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强势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过多年努力,已初步形成建材水泥、竹木加工、文体用品、机电五金、纺织服装、食品与饲料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其中竹木加工和文体用品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二是骨干龙头企业提质扩量。贺村镇上规模企业从2002年的16家,壮大到目前的5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有30多家,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三是工业平台框架迅速拉大。六年来,共筹措资金8000多万元,先后开发了木材一期、二期、三期(银碓山)园区,金塘山小区,赵家山畈小区,周家山工业小区,机电园区基础设施,总面积达到1993亩。

3.镇村面貌大为改观

六年来,贺村镇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思路,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镇村面貌大有改观。一是集镇品位大幅提升。委托省规划设计院高标准、高起点做好贺村城镇总体规划,并以省新农村建设规划试点镇为契机,做好中心村规划;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六年来共投入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建成了两纵四横主道路网;建立了五支专业队伍即城管中队、治安联防队、专职消防队、卫生保洁员队伍和园区管理员队伍,强化集镇管理。二是农村面貌大为改善。2003年以来在农村建设方面已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建设康庄联网公路4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推行农村垃圾洁化、电网改造、河道改造、养殖业污染整治和绿化工程,改善了农村环境。

4.群众收益大幅增加

六年来,贺村镇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实施惠民项目,促进了农民增收,2008年镇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435元,是2002年4256元的近两倍。目前贺村镇域内已有各类企业近千家,吸纳了12000多名本地劳动力;商贸的发达,促进了“房东经济”蔚然兴起,贺村、溪淤等村的众多农户在农贸市场内或在集镇商业街经商;2008年全镇规模养猪户达698户,推广以公司+农户模式的温氏养鸡项目,在减少农户风险的同时增加农户收入;大力发展白菇生产,2008年贺村镇种植白菇900万袋。

二、贺村强镇建设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

随着强镇工业总量的扩张,形成了一些优势产业,但全镇千余家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企业持久发展能力较差等问题。以木材加工业为例,深加工的深度不够。同时,总体来讲贺村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问题较突出,面临产业层次、企业档次升级的重大课题。在宏观调控政策下,今后贺村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牢固的矛盾将日益显现。

2.要素制约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土地紧缺。随着贺村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扩张欲望强烈,土地使用指标不足与用地需求不断上升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二是建设资金短缺。近几年贺村工业发展迅速,项目上马快,投入资金多,对乡镇一级来说运转压力较大,难以负担。三是资源匮缺。近年来,木业企业普遍反映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由于贺村木业97%的原料由外地供应,依存度过高,加之科技含量低,闽北地区发展同类产业势头逼人,资源制约因素渐显。

3.区域性竞争力有待增强

周边各县市都在抓发展,区域性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贺村镇,与发达地区相比处于总量小、质量差的不利地位,在高层次的竞争中,有被发达地区进一步拉大差距的危险。与其他欠发达地区相比,又处于缺资源、少扶持的尴尬地位,随时有被赶上的可能。

4.产业发展布局有待科学

一是支柱产业发挥作用不大。目前,木材加工是贺村的支柱产业,但存在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而且属于资源消耗性产业,缺乏可持续性。二是大的龙头企业总量偏少。贺村虽然企业数量不少,但上档次、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偏少,很多都是作坊式的小企业,竞争力不强。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全力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的目标。而贺村镇第三产业较之一、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所占比重较低,亟待加强。

5.新农村建设亟待加强

近几年,贺村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但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代农业还没有真正得到发展,农村还有大量劳动力需转移;二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医疗、学校教育质量、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三是村庄环境整治还不够理想,包括村庄规划和清洁卫生;四是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当前,最为紧迫的是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比较匮乏,人才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

三、推进贺村强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贺村工业经济

发展工业经济是强镇建设的前提。

(1)加快特色产业培育。把促进特色产业培育和集聚作为推进镇发展的核心要求,培育颇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和商贸强镇。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重视品牌建设和技术研发,增强企业活力。按照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建设产业功能区,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2)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贺村应加快产业集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尤其是有技术含量、上规模的大企业。通过资产、人才、资本、产销有机结合,把品牌、产品创新和市场统筹规划,使龙头企业健康快速成长。

(3)创新中小企业发展平台。随着江山市莲华山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贺村地理位置凸显,贺村可依托莲华山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其平台优势,在莲华山工业园区中设立标准化厂房小区,形成“园中园”,把贺村一些规模小、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集中在“园中园”,使之成为贺村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助推强镇建设。

2.大力推进幸福乡村建设

强镇建设,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幸福乡村建设是江山市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江山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幸福乡村建设是强镇建设的基础,强镇建设又能加快推动幸福乡村建设的步伐。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技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业人口,加快贺村的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一要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带,逐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粮食品质和生产效益。二要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要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鼓励企业靠强联大,投入农产品加工销售行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四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利用贺村的工业平台,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便捷途径。同时,发展劳务经济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民外出务工,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3)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一是加强环境治理和社会治安管理,优化人居、投资环境。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事业的发展,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四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强镇扩权”,提升贺村强镇地位

“强镇扩权”改革以下放财权、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等各项权能为核心,赋予乡镇政府一定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强镇的社会治理能力,改革抓住了强镇社会治理能力不足的关键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应该成为当前强镇建设的可选路径。

(1)扩大公共管理权,优化区域设施

贺村具备了相当的城镇规模,拥有可观的人口数量。但是公共管理水平和配套设施并没有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给贺村强镇建设带来了各种不利影响,这是贺村强镇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城镇规模大了,再用传统的镇级行政手段对待显然不合理。江山市委《关于加快推进贺村镇强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委发[2009]36号)决定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扩大审批权限来支持贺村镇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当贺村镇拥有足够的公共管理权力时,必定犹如猛虎插翅、蛟龙得水,经济社会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务员之家

(2)扩大财政管理权,壮大镇域经济

因为我国的法律把行政管理的下限定在县区一级,故而镇政府的财权过大,从法律上讲的确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强镇建设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相对扩大强镇的财政管理权限,强镇建设是难以想象的。江山市委《关于加快推进贺村镇强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委发[2009]36号)文件给予了贺村镇一定的财政政策倾斜,包括镇域范围内各项规费收入市级所得部分全额转移支付给镇里、现有财政周转金五年内不予收回、建立贺村镇发展专项资金、容许贺村镇适度举债建设等,贺村镇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倾斜措施,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3)扩大土地规划权,发挥区域特色

贺村镇规划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地方特色不明显,与经济强镇很不协调。但实际上镇政府和城市规划单位也有自己的难处:市规划部门往往只能提供大致的城镇规划和地方风物保护方案,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精细入微。镇级的部门能够看到问题,又苦于没有实际的权力,不能对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解决。如果镇政府有足够公共规划权,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4)扩大行政执法权,强化地方管理

镇级政府面临的是两个‘无限’—权力无限小,责任无限大。很多第一线的实际问题,镇政府看得到,但是没权管;而市政府权力部门化,协调工作不到位。目前强镇的执法权还很小,比如虽然有市里的城建局在镇里设所,但镇政府还是不能作出强行拆除违章建筑的执法决定,可是处理一幢违章建筑这样的小事又必须由镇政府出面。如果镇里有独立的执法权,不仅工作方便,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将促进政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当然,行政执法权的下放,不能突破现有的法律底线。

强镇建设看似一个发展问题,但从深层次来分析,是一个深化综合改革的问题,它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改革。因此,要使强镇建设大有作为,需要有改革的精神和突破的勇气,既要彻底转变陈旧观念,更要忍痛抛弃既得利益、地方保护,痛下决心改变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生产关系,真正使强镇建设成为中国第二个30年改革的“实验田”。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

[2]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工业强区范文篇8

一、考核范围

列入考核范围的、重点经济区共6个,具体是:

(一)(4个):县、县、区、区。

(二)重点经济区(2个):沿海经济区、口生态经济区。

二、考核内容

(一)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开工项目数。

(二)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内世界100强企业数。

(三)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数。

(四)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数。

(五)投资在2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数。

(六)引进投资100亿元以上商贸地产项目(或投资50亿元以上纯商业项目)数。

(七)引进世界500强或行业100强工业项目数。

(八)引进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数。

(九)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数。

(十)邀请部级农业产业化(辽滨沿海经济区包括工业大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来考察完成情况。

三、工作任务指标设定原则

(一)与市委、市政府对全市项目工作总体部署相适应的原则。

(二)体现增长的原则,计划目标比上年有一定增长幅度,一般不低于全市平均增幅水平。

(三)与产业定位和区域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各和重点经济园区目标设定应有所区别。

各、重点经济区项目工作任务指标按照委办发〔〕36号文件附表1和委办发〔〕21号文件附表1、2、3、4、7、8执行。

四、评分标准

各、重点经济区项目工作的总得分由完成各项计划指标的基础得分和超额完成单体项目获得的加分组成。基础得分的满分为400分,将政办发〔〕98号文件中“项目工作”任务增加“招商引资上台阶”指标,基础分值由300分增加到400分。

(一)各项指标基础得分的分值权重

1.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开工项目数的分值权重为60分。

2.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内世界100强企业数的分值权重为60分。

3.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数的分值权重为60分。

4.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数的分值权重为60分。

5.投资在2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数的分值权重为60分。

6.引进投资100亿元以上商贸地产项目(或投资50亿元以上纯商业项目)数的分值权重为20分。

7.引进世界500强或行业100强工业项目数的分值权重为20分。

8.引进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数的分值权重为20分。

9.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数的分值权重为20分。

10.邀请部级农业产业化(辽滨沿海经济区包括工业大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来考察任务的分值权重为20分。

(二)计分方法

1.各单项指标完成年度计划的,获单项基础满分。超额完成计划的,按比例加分;未完成计划的,按比例减分。各单项考核指标均设置折算数量和得分上限,最高为单项任务指标数和分值权重的150%。

2.在核定投资千万元以上开工项目数量时,单体项目依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度,按下表中的核定办法分产业予以核算项目个数。(表格略)

3.在核定投资2亿元以上、5亿元以上和1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数量时,单体项目依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度,投资每增加2亿元、5亿元、10亿元,可相应折算增加1个项目;5亿元、10亿元较大项目超额完成目标计划的,按比例折算成较小项目。(表格略)

4.下半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内世界100强工业企业任务指标完成数量,可计入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内世界100强企业任务指标中。

5.在委办〔〕号文件中,口生态经济区没有引进世界500强或行业100强工业项目、引进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两项任务指标,这两项单体任务指标权重分值平均分劈到引进投资100亿元以上商贸地产项目(或投资50亿元以上纯商业项目)、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考核任务权重分值中;区、区没有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单项任务指标,此项任务指标权重分值平均分劈到引进投资100亿元以上商贸地产项目(或投资50亿元以上纯商业项目)、引进世界500强或行业100强工业项目、引进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的考核任务权重分值中。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开工项目实行登记制。各、重点经济区要及时将开工项目情况报送至市发改委,市发改委要对开工项目实行全程跟踪,并给予认定。

2.新开工项目认定应实现打桩或开槽,并提供公司注册工商营业执照副本、项目开工许可证及资金到位情况证明。

3.对于项目总投资数额的确认,要参照项目注册资金、用地面积、开工面积、投资强度及当年完成的固投额度来进行核算。

4.对申报投资主体为相同注册公司并处于同一地块、同一产业类别的项目计算为1个单体项目。

5.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内世界100强企业投资项目(包括工业项目)、投资100亿元以上商贸地产项目(或投资50亿元以上纯商业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投资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要实现签约注册、资金到位,并提供已签定的正式合作协议、公司完成注册的工商执照及资金到位证明材料,由市发改委协调相关部门认定。

6.邀请大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来考察洽谈要由副市级以上领导接见,来考察洽谈企业标准按照委办发〔〕号文件规定执行,由市发改委协调市经信委、市农委共同负责认定。

五、考评方法

(一)考评原则

1.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2.考评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3.日常监督抽查与定期集中考评相结合的原则。

(二)考评方式

1.考评部门对各、重点经济区项目工作完成情况实行月调度通报、半年阶段性总结、年终综合考评,并随时进行项目现场核查。被考评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调度工作,并明确联系方式,定期将任务完成情况提交到考评部门。

2.年末考评时,被考核单位要及时填报相关资料,由各、重点经济区和项目建设单位主要领导签字盖章予以确认,于次年1月10日前报送市发改委综合汇总排名。

六、考评结果运用

按照委办发〔〕号文件相关内容执行。

七、组织领导

工业强区范文篇9

1、工业企业500强:76家企业入围

年,工业500强企业中有76家企业入围,企业数占全市500强总量的15.2%。其中前50强中占据12席,占了近四分之一的比重。入围工业500强的76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97.43亿元,占全市500强总量的12.8%。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0.7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是英顺达科技有限公司,达462.13亿元,排在全市500强的第3位。

区入围企业中,中央属、市属企业4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7.16亿元,分别占区入围企业总量的56.6%和55.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3.25亿元,分别占入围企业总量的71.1%和76.8%,这充分说明区外资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房地产业50强:11家企业入围

年,房地产销售面积或销售额50强中,共有11家企业入围。其中九韵置业有限公司、益恒置业有限公司、万科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莲申房地产有限公司4家企业同时入围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50强。

入围房地产销售面积50强的6家单位实现销售面积72.97万平方米,占全市50强房地产企业销售面积的12.2%;入围房地产销售额50强的9家单位实现销售额63.17亿元,占全市50强房地产企业销售额的13.1%。

工业强区范文篇10

为深入实施“两创”战略,不断推进全市个私工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促进个私经济发展,特制订今年全市个私工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组织开展个私工业集聚区“30强”考核评比活动,力争使全年个私经济新增投入增长10%;新发展家庭个私工业企业1000家;新建个私工业集聚区20个以上,扩建个私工业集聚区10个以上;新增入区企业200家以上;新培育30家左右个私工业企业成为规上企业。加强个私企业创业素质培训,提升个私工业集聚区的建设水平和个私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推进个私工业集聚区的有效集聚和规范运作。

二、参加“30强”考评条件

1.个私工业集聚区已建成并投产,包括历年和今年新(扩)建成的个私工业集聚区。

2.区内个私企业不少于10家,厂房面积在1500平方米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基建、设备)投资在150万元以上,年销售在300万元以上。

3.规划布局合理,集聚功能较强,具备行业特色,拥有优势产业。

4.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建设依法规范,日常管理有序,运作正常。

5.区内企业守法诚信经营,照章纳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安全生产,职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6.平台示范作用明显,在带动群众创业、解决就业岗位、增加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一定贡献。

三、考评标准及记分办法

考评的主要标准分10项,设基本分为100分,实行加(扣)分制。

1.企业数量(10分,其中入区企业7分,从业人数3分)。入区企业、从业人数达到参评个私工业集聚区平均值的得基本分,超过或不到平均值的,按同比例加(扣)分,加分最高不超过基本分。鼓励不断引进个私企业入区,往年建成并入区的个私企业数量的最高分值不得超过基本分的30%。

2.厂房面积(10分)。厂房面积达到参评个私工业集聚区平均值的得基本分,超过或不到平均值的,按同比例加(扣)分,加分最高不超过基本分。区内个私企业单体新建厂房的每家另加0.5分。鼓励新建和扩建个私集聚区,往年建成厂房面积的最高分值不得超过基本分的30%。

3.土建投入(15分)。土建及配套设施投入达到参评个私工业集聚区平均值的得基本分,超过或不到平均值的,按同比例加(扣)分,加分最高不超过基本分。鼓励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大建设规模,往年土建及配套设施投入的最高分值不得超过基本分的30%。

4.设备投入(15分)。设备投入达到参评个私集聚区平均值的得基本分,超过或不到平均值的,按同比例加(扣)分,加分最高不超过基本分。鼓励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和更新设备,往年设备投入的最高分值不得超过基本分的30%。

5.销售收入(15分)。年销售收入达到参评个私工业集聚区平均值的得基本分,超过或不到平均值的,按同比例加(扣)分,加分最高不超过基本分。

6.规上企业(5分)。规上企业数量达到参评个私工业集聚区平均值的得基本分,超过或不到平均值的,按同比例加(扣)分,加分最高不超过基本分。单家规上企业销售每超500万元另加1分。

7.税收贡献和工资发放(10分,其中上缴税收8分,发放工资总额2分)。上缴税收、发放工资总额达到参评个私工业集聚区平均值的得基本分,超过或不到平均值的,按同比例加(扣)分,加分最高不超过基本分。

8.自营出口和外资引进(5分,其中自营出口3分,引进外资2分)。自营出口、引进外资额度达到参评个私工业集聚区平均值的得基本分,超过或不到平均值的,按同比例加(扣)分,加分最高不超过基本分。

9.规范运作(10分,其中用地5分,环保2分,安全生产2分,相关证照办理1分)。用地、环保、相关证照等各类手续依法办理,并且管理规范、运作正常的得基本分,出现违法违纪或安全生产事故等现象的视情扣分。

10.发展层次(5分)。注重集聚集约发展、平台作用明显的得基本分,集聚功能较差的不得分。区内企业在集聚区建成后获得诚信企业、诚信工商户、免检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著名商标、专利发明等荣誉称号的,每家按省、*市、*市级分别加5、3、1分,同户同类的按最高级别计分,不重复计算。

四、考评程序

1.参加考评的个私工业集聚区由各乡镇(街道)负责推荐,填写《申报表》,于今年5月20日前报市发展家庭个私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个私办)。规定时间内未申报的,年底不列入考评。

2.考评工作由市个私办牵头,会同财政、经贸、统计等部门,采取实地测量、评估和分项核实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3.市个私办根据实地掌握和相关部门核实后的数据,对照标准进行综合评分,按照参评个私工业集聚区的综合得分排序,确定“30强”和考评优胜单位后报市政府审定。参加考评的个私工业集聚区得分在80分以上的为考评达标单位,按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前30位为“30强”,得分在31—45名(在今年新建中产生)的为优胜单位。

五、奖励、补助办法

对获得“30强”和优胜单位的个私工业集聚区予以奖励、补助,奖励、补助款在报市政府审定后,由市财政拨付给所在乡镇(街道),主要用于个私工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5%可以用于奖励给个私工业集聚区所在地村书记和主任个人。

1.对获得“30强”个私工业集聚区的奖励

获得“30强”的确定为重点个私工业集聚区,设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分别给予16万元、12万元、8万元的奖励。

2.对优胜单位的补助

获得优胜单位的确定为一般个私工业集聚区,每个给予3万元的补助(最多不超过15个)。

3.对市个私办开展创业助动的补助

专门安排30万元资金补助给市个私办,专项用于个私企业的创业项目对接、创业创新培训、政策法规书籍编印和融资对接等活动。

六、其他事项

1.对参加考评的个私工业集聚区建设和运行情况实行一月一报制,统一在每月20日报市个私办。未按时上报参评月报表的每次扣1分,报表数据错报、漏报及弄虚作假的每次扣2分。

2.在合法用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依法纳税等方面出现问题,并且情节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的,实行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