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农林牧渔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3:41:40

工业农林牧渔

工业农林牧渔范文篇1

[关键词]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从《国语》的“民之大事在农”,到汉代文学家桓宽的“农,天下之大业也”,直至今日主席的“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我们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的基因,为我们国家从农业大国发展成为农业强国打下夯实基础。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性产业,是人类社会得以继续生存并发展下去、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要的资料的根本源泉,也是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发展及各行各业的经济部门能够发展成为独立部门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石。山东省在1978年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02.22亿元,四十二年的时间里平均发展速度达到了11.58%,到2020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万亿元的省份。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对山东省自2003年至2019年的农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说明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山东省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情况

与2018年相比,2019年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为274.28亿元,增长速度为2.92%。其中,农业增加值为236.17亿元,增长速度为5.05%;林业增加值为16.07亿元,增长速度为8.85%;畜牧业减少值为20.61亿元,增长速度为-0.85%;渔业减少值为28.49亿元,增长速度约为-2%。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93.31万公顷,其中,粮食总产量达1100.1亿斤,已连续八年超过千亿斤。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人数为5987.9万人,比2018年减少192.7万人,增长速度为-3.12%。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0679.84万千瓦,与2018年相比,增加248.16万千瓦。农村用电量达4359163万千瓦时,比上一年增加196800万千瓦时。

(二)山东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变化情况

通过对各年份生产要素所对应的《山东统计年鉴》数据整理,由表1得,固定资产投资在近十六年当中的增长速度较为明显,增加值达12203109万元;其次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值为2343万千瓦时;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变化幅度不大,而农用化肥施用量(纯折量)和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均有明显的下降,从事农林牧渔行业劳动力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十六年的时间里减少了624万人。这也恰恰表明近些年来促进山东省农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入,而农用化肥施用量(纯折量)的下降与国家对科学施肥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有关,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减少则是与我国城镇化及工业化快速发展有所联系。

(三)山东省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生产情况

由下图可知,在“十五”到“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趋于上升状态。截至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5168.36亿元,林业总产值达214.2亿元,牧业总产值达2571.87亿元,渔业总产值达1432.08亿元,农林牧渔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达804.06亿元。虽然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大量转移,但丝毫不影响对山东省农业生产总规模的扩大和总效益的提高,山东省的农业、林业及总产值等仍旧每年在保持持续平稳的增长,这就说明山东省现代高效农业地位不断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良好。山东省2003-2019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及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变化如下图所示:

二、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一)模型设定

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探究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基础,先建立以柯布—道格拉斯为基础的山东省生产函数模型:Q=γLαKβ。鉴于该生产函数是非线性函数,无法进行直接的估计,因此,需要将该模型两边同时取对数使之成为线性函数,以此来比较客观地反映山东省农业生产状况,取对数后的式子表示如下:LnQ=Lnγ+αLnL+βLnK。变量说明如下:Q表示农业总产值;γ为技术系数;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α是劳动的产出弹性;β是资本的产出弹性。

(二)变量选择

借鉴已有的农业经济增长理论、学者们对不同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发展现状和目前所能够获得的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探析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具体如下:以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作为农业总产值Q的数据,其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山东省从事农林牧渔行业的劳动力人数(万人)作为农业劳动L的数据,其对数作为解释变量;以山东省农林牧渔业固定投资(万元)作为农业资本K的数据,其对数作为另一解释变量,α为劳动的产出弹性,β为资本的产出弹性,γ为技术系数。

(三)数据来源

所采用的2003-2019年的全部数据均来自于《山东统计年鉴》。

三、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所选取的变量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这样就可以对变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由表2给出。

(二)回归分析

由于本研究不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所以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模型摘要、表4方差分析表、表5回归系数表。由表3可知,此模型的判定系数为0.959,回归标准误为0.044,说明该回归模型拟合很好;在显著性水平0.01下,D.W.值为1.714,说明残差项之间无正或负自相关。由表4回归方差分析表可知,F值为164.675,对应的显著性为0.000b,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说明方程显著性检验通过,认为解释变量农林牧渔业固定投资的对数和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对数对被解释变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对数有显著影响。在表5中,资本的对数和劳动力的对数的回归系数所对应的显著性均小于0.10,说明两个解释变量资本的对数、劳动的对数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农业总产值的对数有显著影响。2个自变量的容差在0.4-0.5之间,且方差膨胀因子VIF为2.213,均小于10,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较弱的多重共线性。因此,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山东省农业生产函数模型,进一步来分析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状况也是合适的。由表5可知,山东省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如下:LnQ=10.041-0.868LnL+0.105LnK利用模型之间的数学转换关系,山东省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Q=e10.041L-0.868K0.105由表5可知,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产出弹性α=-0.868,农村资本的产出弹性β=0.105。

1.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劳动力投入方面,由山东省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得出农业劳动力的产出弹性α为-0.868,这说明山东省近些年农业劳动力总体上从2003年的2277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1653万人,出现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吸引大量农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大规模流向二三产业,而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十几年来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则表明是由于其他因素促进了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在农林牧渔业固定投资投入方面,由山东省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得出农林牧渔业固定投资的产出弹性β达到0.105,这表明农业固定投资是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该结果和经济增长理论是一致的,即促进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投资。因此,促进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途径仍然是不断增加对农业的固定投资。

2.贡献度分析

现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测算各生产要素在促进农业总产值增长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上文已假设山东省生产函数模型为Q=γLαKβ,那么MPL=γαLα-1Kβ;MPK=γβLαKβ-1;在2003年到2019年这一期间,山东省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增加的产量为ΔQ=6769.22,则ΔQ=MPLΔL+MPKΔK+ΔQ',在该式子中,MPLΔL为劳动力引起的总产值的增加,MPKΔK为资本引起的总产值的增加;ΔQ'为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产量的增加。将上述式子等式两边均除以Q,得在上述式子中,如果ΔQ/Q为农业全部总产值的增长率,记为GQ;ΔL/L为劳动力增长率,记为GL,ΔK/K为资本增长率,记为GK;ΔQ'/Q为因技术进步引起的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记为GT,则上述式子又可以写为GQ=αGL+βGK+GT。则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及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可以表示为EL=αGL/GQ;EK=βGK/GQ;ET=GT/GQ。计算2003-2019年这段时间里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其中,在农林牧渔业全部产量增长中,劳动力的生产要素贡献度为0.102,资本的生产要素贡献度为1.726,技术的生产要素贡献度为-0.828,即在农林牧渔业全部产量增长中,有10.2%是由劳动力的投入引起的,172.6%是由固定资本投资引起的,然而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贡献值却为-82.8%。实证结果表明,农业固定资本是促进山东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3.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及规模报酬分析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指的是在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每增加1%,对产出增长率所造成的影响。在假设的山东省农业生产函数模型中,资本的产出弹性是0.105,其表达的意思是在山东省的农业生产中,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农业资本投入量增加1%所带来的农业总产值增加0.105%。而农业劳动的产出弹性为负数,这就表明可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投入劳动力会出现消极怠工等情况或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步流失造成的。故农业资本在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根据规模报酬弹性的定义,在山东省的生产函数模型中,规模报酬弹性为α+β=(-0.868)+0.105=-0.763,这就说明,近年来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同比例的农业资本、劳动投入带来的农业经济增长比例较小。因此在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增加农业资本的投入量,将对山东省农业总产出发挥明显的作用。

四、促进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基于对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兼顾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业投资力度研究

结果表明,农业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因素,在影响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投资是首先需要强调且高度重视的影响因素。第一,要在大力弘扬乡村振兴制度的背景之下,努力吸引各类货币、实物抑或是其他固定资本,投入到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与之相关的产业当中,加大在农业投资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山东省现代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第二,要建立和不断补充、完善能够吸引农业各类投资的相关制度法规,从政策、法律、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第三,随着消费者意识的不断转变,消费品质追求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水准的改善,要积极引导农业投资由“单一化”转向“差异化和个性化”。

(二)提高农业劳动者综合素质农民

在我国人口中占据较大部分,农业劳动者更是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劳动力的数量上,政府应该做好宣传工作,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采取一些政策补助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来留住农村劳动力,努力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的农业保险制度来给予保障,减少农民的负担;在劳动力质量上,政府还应设立关于农业的一些专业技能的宣讲或者是培训,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作物生产的技能及水平,这样既可以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又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准,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迈出坚定的步伐。

(三)加快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创新在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提高农村产业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农村现代企业的崛起,农村和城市最大的差别也在于产业创新能力。对此,要让农户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利用科技下乡、专家座谈会等传播渠道来指导他们。例如在施肥方面要学会从挑选施肥的材料成分,到如何进行科学地施肥,以及施肥之后应该采取哪些手段来保持土壤的肥力减少流失,从而提高生产要素投入的利用效率等。除此之外,要善于利用发达的网络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学会利用数据进行检测;在推广农产品时,善于利用网络打开销路。当然,政府也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项目的支持,同时大力推广使其得到大范围的应用,加快山东省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今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添砖加瓦。

五、结语

工业农林牧渔范文篇2

[论文摘要]政府补助作为政府运用的一个经济杠杆,在弥补市场缺陷、调节供求结构、贯彻行业或产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具有作用。文章从行业的角度出发,研究政府补助的基本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政府补助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弱质的行业并未真正得到扶持。文章认为,政府补助机制需要规范和透明化,以促进各行业的公平增长。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政府补助的形式多样,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对种类繁多的政府补助进行规范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刘浩(2002)认为,可以从制度和宏观角度来分析解释我国政府补助普遍存在的原因。从制度的角度来看,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有关。为了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的配股生命线以及ST等刚性制度,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非货币性交易等各种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当然通过谈判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不失为理智选择。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针对“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发展技术先进工业等等,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优惠方式,这些方式包括价格补贴、各种税金减免、税率优惠、财政返还等,这些政策给予政府补助合理的外衣。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补助而言,不仅仅要关注补助的效率,更多地要注重公平效应。由于行业的不同特质,某些行业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陈晓、李静(2001)发现补贴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倾向于某些政策性补贴行业,公用事业并没有享受更多的政府补贴,虽然农业类公司中获得的补贴比例很高,但是其补贴率却相对很低。

政府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广泛地影响一个行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政府对行业的促进作用可通过补贴、优惠税法、限制外国竞争的关税、保护某一行业的附加法规等措施来实现,因为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该行业的成本,并刺激和扩大其投资规模,如美国纺织业就受到进口关税这一法律的极大保护。总的来说,政府对行业的干预极大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正如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波特认为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国家整体竞争的形成、产生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明星行业具有很大影响。

二、政府补助的行业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虽然指令性计划作用的领域和范围开始萎缩,但政府补助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1)市场失灵的存在。(2)经济社会政策的要求。政府补助的分配有利于扶持新兴行业和产业,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方向。(3)改革的要求。补助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时在宏观与微观主体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政府作为宏观主体,为了达到其政策目标,利用市场机制中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关系,通过财政补贴对微观主体的利益激励,来调动或者牵引市场力量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在实际领域,政府补助并不一定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能忽视政府补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补助对行业的负面影响大致有以下一些:行业损害,即实质损害、实质损害的威胁、对新兴产业的阻挠;严重侵害;严重侵害特定的补贴行为包括:对一产品超过5%的从价补贴、用以弥补产业承受的经营亏损的补贴、直接债务免除或者拨款偿债以及严重侵害的内容取代或阻碍市场的进入补贴国市场、进口国市场、第三国市场。沈晓明、谭再刚、伍朝晖(2002)通过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消极而深远的,在短期内它掩盖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困境,使之不能及时进行内部治理,而且对投资者产生误导;长期而言,使上市公司形成不找市场找政府的惯性,这种惯性是龙头企业完全市场化的最大心理障碍。可见,政府补助对于行业的公平非但没有起促进作用,反而影响了各行业的公平竞争。

三、政府补助的行业比较

我国常见的政府补助形式有财政补贴、税收返还、技改资金、研发补贴、出口退税等。由于补助形式的多样,核算比较困难。在此,我们用补贴收入、财政返还和本期收到的专项应付款的合计数来确定政府补助的金额。我们的样本为2003年至2005年间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依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规定的13类,为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特征,剔除了综合业。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与其他行业的可比性较差,将其剔除,得到11个样本行业。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对11个样本行业政府补助的情况描述见下表:

(一)受补助比例的行业比较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2003年享受补助比重的行业排序是这样的:信息技术业,92%;农林牧渔,82.35%;采掘业,75%;制造业,73.17%。2004年各行业受补助覆盖比例如下:信息技术业,96.23%;制造业,76.50%;居于70%~80%区间还有传播与文化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农林牧渔业受补助的比例有所下降,为56.52%,居第九位。2005年各行业享受补助比重的排列如下:信息技术业,90.38%;农林牧渔,81.82%;采掘业,81.25%;制造业,75.32%;社会服务业,75%;批发和零售业,73.85%;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73.68%;建筑业,70%;传播与文化产业,66.6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52.63%;房地产业,40%。2003年至2005年间,金融保险业受补助的比例最小。总体上而言,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历年受政府补助的比重较其他行业大,这是否可以体现政府行业扶持的思路?当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最大值的行业比较

对于各行业中企业受到政府补助比例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不能忽视补助金额的研究。对于补助数额研究,主要从各行业获得补助的最大值、标准差、中值以及均值的描述。上述表格对各个行业补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清晰的描述,下文仅将就行业间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和均值进行简要比较。

2003年各行业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的居前五位的如下:社会服务业,423650200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261717232.9元;制造业,252000000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29630732元;信息技术业,103524439元。2004年度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比较,各行业的分布如下: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542005246.4元位居第一;第二位的是社会服务业,424470060元;第三位的是制造业,25200万元;信息技术业居第五,农林牧渔业居倒数第二位。2005年度相关值比较上,变动比较大的是采掘行业获得的政府补助最大值为941500万元,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居于首位。各行业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由大到小依次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的最大值为28488850,居第十位。从上述年度就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的比较可以看到,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制造业获得的补助数额较大,这可能和这些行业提供公共品有关。虽然政府政策上对高科技和农业产业有扶持,因此在进行补助的覆盖面的统计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就补助数额而言,这两个行业并没有任何优势,而且农林牧渔业获得最大补助额几乎是各行业中较低的,居于后几位。上述分析结果能否说明政策导向的力度不够?对于薄弱行业的补助,比如农林牧渔业的补助数额之低,对于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公平有多少解释力?政府对于行业的促进作用初衷和效果是否达到一致?

(三)均值的行业比较

对各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也很有意义。2003年,社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第一和第二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居第三,信息技术业以15076265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以5638216.902元居第八位,采掘业居第九。2004年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均值基本情况如下:社会服务业41287422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29143286.06元居第二位,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上市公司受补助的均值为22137061.3元,信息技术业16137061.3元,农林牧渔业以5000227.8元居倒数第一。2005年,采掘业以594423939.5元从上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一位,第二、第三位分别是社会服务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信息技术业以17455989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居第六位。下面就个别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做简单分析:

2003年农林牧渔业收到的补助平均值居第八位,2004年居第十位,2005年居第八位。虽然从行业的补贴覆盖率来看,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从均值分析来看,该行业并没有得到真正优惠。近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和水稻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农业补贴和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可是从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来看,农林牧渔业并没有获得这种行业优势。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获得的政府补助的均值三个年度都稳居第三位。作为公用事业,该行业以往赢利能力总体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主要原因是供水供气行业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折旧及摊销等固定成本比例较大、收效较慢。若该行业提供的产品完全由社会承担,那么会加大消费者的生存压力,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必然需要政府给予价格以及其他方面的补助。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各年的排名分别是:2003年居第二位,2004年和2005年都居第四位。可见政府对于该行业的关注,这与该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特别是现代仓储业作为新兴行业,在中国发展还处于形成阶段,是现代物流业中的相对薄弱环节。现代仓储业的发展,对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转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都有重大的意义。为此,要在政策上鼓励道路运输企业、港口企业和水运企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行为规范。

在我们的研究期间,社会服务业受到政府补助平均值居前两位,2003、2004年居各行业的首位,2005年居行业第二,这可以体现政府对于社会服务业的重视,且体现了政府对服务行业的扶持政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采取积极的财税、土地、价格等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上证A股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5年间政府补助情况的研究,我们发现政府补助对于上市公司具有普遍性。上市公司受补助的比例相当高,个别行业受补助的公司甚至达到了样本公司90%以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受政府补助的覆盖率在诸行业中占前列。从补助数额的研究结果看,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受到补助的平均值居前列。同时,我们也发现政府补助有扩大和加速的趋势。对于新兴的行业,比如信息技术业、仓储业,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等都处于前列,可见政府扶持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然而,我们亦发现政府补助政策导向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以农业为例,作为特殊的行业,理应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但是我们发现,我国农林牧渔行业得到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比例虽然非常高,但是平均补助金额及补贴率却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这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并没有彰显公平和保护弱质行业。

[参考文献]

[1]刘浩.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会计规范——对沪市一起案例的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2(,7).

工业农林牧渔范文篇3

[论文摘要]政府补助作为政府运用的一个经济杠杆,在弥补市场缺陷、调节供求结构、贯彻行业或产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具有作用。文章从行业的角度出发,研究政府补助的基本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政府补助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弱质的行业并未真正得到扶持。文章认为,政府补助机制需要规范和透明化,以促进各行业的公平增长。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政府补助的形式多样,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对种类繁多的政府补助进行规范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刘浩(2002)认为,可以从制度和宏观角度来分析解释我国政府补助普遍存在的原因。从制度的角度来看,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有关。为了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的配股生命线以及ST等刚性制度,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非货币性交易等各种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当然通过谈判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不失为理智选择。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针对“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发展技术先进工业等等,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优惠方式,这些方式包括价格补贴、各种税金减免、税率优惠、财政返还等,这些政策给予政府补助合理的外衣。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补助而言,不仅仅要关注补助的效率,更多地要注重公平效应。由于行业的不同特质,某些行业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陈晓、李静(2001)发现补贴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倾向于某些政策性补贴行业,公用事业并没有享受更多的政府补贴,虽然农业类公司中获得的补贴比例很高,但是其补贴率却相对很低。

政府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广泛地影响一个行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政府对行业的促进作用可通过补贴、优惠税法、限制外国竞争的关税、保护某一行业的附加法规等措施来实现,因为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该行业的成本,并刺激和扩大其投资规模,如美国纺织业就受到进口关税这一法律的极大保护。总的来说,政府对行业的干预极大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正如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波特认为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国家整体竞争的形成、产生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明星行业具有很大影响。

二、政府补助的行业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虽然指令性计划作用的领域和范围开始萎缩,但政府补助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1)市场失灵的存在。(2)经济社会政策的要求。政府补助的分配有利于扶持新兴行业和产业,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方向。(3)改革的要求。补助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时在宏观与微观主体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政府作为宏观主体,为了达到其政策目标,利用市场机制中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关系,通过财政补贴对微观主体的利益激励,来调动或者牵引市场力量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在实际领域,政府补助并不一定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能忽视政府补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补助对行业的负面影响大致有以下一些:行业损害,即实质损害、实质损害的威胁、对新兴产业的阻挠;严重侵害;严重侵害特定的补贴行为包括:对一产品超过5%的从价补贴、用以弥补产业承受的经营亏损的补贴、直接债务免除或者拨款偿债以及严重侵害的内容取代或阻碍市场的进入补贴国市场、进口国市场、第三国市场。沈晓明、谭再刚、伍朝晖(2002)通过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消极而深远的,在短期内它掩盖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困境,使之不能及时进行内部治理,而且对投资者产生误导;长期而言,使上市公司形成不找市场找政府的惯性,这种惯性是龙头企业完全市场化的最大心理障碍。可见,政府补助对于行业的公平非但没有起促进作用,反而影响了各行业的公平竞争。

三、政府补助的行业比较

我国常见的政府补助形式有财政补贴、税收返还、技改资金、研发补贴、出口退税等。由于补助形式的多样,核算比较困难。在此,我们用补贴收入、财政返还和本期收到的专项应付款的合计数来确定政府补助的金额。我们的样本为2003年至2005年间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依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规定的13类,为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特征,剔除了综合业。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与其他行业的可比性较差,将其剔除,得到11个样本行业。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对11个样本行业政府补助的情况描述见下表:

(一)受补助比例的行业比较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2003年享受补助比重的行业排序是这样的:信息技术业,92%;农林牧渔,82.35%;采掘业,75%;制造业,73.17%。2004年各行业受补助覆盖比例如下:信息技术业,96.23%;制造业,76.50%;居于70%~80%区间还有传播与文化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农林牧渔业受补助的比例有所下降,为56.52%,居第九位。2005年各行业享受补助比重的排列如下:信息技术业,90.38%;农林牧渔,81.82%;采掘业,81.25%;制造业,75.32%;社会服务业,75%;批发和零售业,73.85%;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73.68%;建筑业,70%;传播与文化产业,66.6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52.63%;房地产业,40%。2003年至2005年间,金融保险业受补助的比例最小。总体上而言,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历年受政府补助的比重较其他行业大,这是否可以体现政府行业扶持的思路?当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最大值的行业比较

对于各行业中企业受到政府补助比例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不能忽视补助金额的研究。对于补助数额研究,主要从各行业获得补助的最大值、标准差、中值以及均值的描述。上述表格对各个行业补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清晰的描述,下文仅将就行业间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和均值进行简要比较。

2003年各行业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的居前五位的如下:社会服务业,423650200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261717232.9元;制造业,252000000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29630732元;信息技术业,103524439元。2004年度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比较,各行业的分布如下: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542005246.4元位居第一;第二位的是社会服务业,424470060元;第三位的是制造业,25200万元;信息技术业居第五,农林牧渔业居倒数第二位。2005年度相关值比较上,变动比较大的是采掘行业获得的政府补助最大值为941500万元,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居于首位。各行业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由大到小依次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的最大值为28488850,居第十位。从上述年度就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的比较可以看到,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制造业获得的补助数额较大,这可能和这些行业提供公共品有关。虽然政府政策上对高科技和农业产业有扶持,因此在进行补助的覆盖面的统计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就补助数额而言,这两个行业并没有任何优势,而且农林牧渔业获得最大补助额几乎是各行业中较低的,居于后几位。上述分析结果能否说明政策导向的力度不够?对于薄弱行业的补助,比如农林牧渔业的补助数额之低,对于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公平有多少解释力?政府对于行业的促进作用初衷和效果是否达到一致?

(三)均值的行业比较

对各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也很有意义。2003年,社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第一和第二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居第三,信息技术业以15076265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以5638216.902元居第八位,采掘业居第九。2004年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均值基本情况如下:社会服务业41287422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29143286.06元居第二位,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上市公司受补助的均值为22137061.3元,信息技术业16137061.3元,农林牧渔业以5000227.8元居倒数第一。2005年,采掘业以594423939.5元从上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一位,第二、第三位分别是社会服务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信息技术业以17455989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居第六位。下面就个别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做简单分析:

2003年农林牧渔业收到的补助平均值居第八位,2004年居第十位,2005年居第八位。虽然从行业的补贴覆盖率来看,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从均值分析来看,该行业并没有得到真正优惠。近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和水稻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农业补贴和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可是从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来看,农林牧渔业并没有获得这种行业优势。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获得的政府补助的均值三个年度都稳居第三位。作为公用事业,该行业以往赢利能力总体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主要原因是供水供气行业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折旧及摊销等固定成本比例较大、收效较慢。若该行业提供的产品完全由社会承担,那么会加大消费者的生存压力,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必然需要政府给予价格以及其他方面的补助。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各年的排名分别是:2003年居第二位,2004年和2005年都居第四位。可见政府对于该行业的关注,这与该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特别是现代仓储业作为新兴行业,在中国发展还处于形成阶段,是现代物流业中的相对薄弱环节。现代仓储业的发展,对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转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都有重大的意义。为此,要在政策上鼓励道路运输企业、港口企业和水运企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行为规范。

在我们的研究期间,社会服务业受到政府补助平均值居前两位,2003、2004年居各行业的首位,2005年居行业第二,这可以体现政府对于社会服务业的重视,且体现了政府对服务行业的扶持政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采取积极的财税、土地、价格等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上证A股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5年间政府补助情况的研究,我们发现政府补助对于上市公司具有普遍性。上市公司受补助的比例相当高,个别行业受补助的公司甚至达到了样本公司90%以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受政府补助的覆盖率在诸行业中占前列。从补助数额的研究结果看,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受到补助的平均值居前列。同时,我们也发现政府补助有扩大和加速的趋势。对于新兴的行业,比如信息技术业、仓储业,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等都处于前列,可见政府扶持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然而,我们亦发现政府补助政策导向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以农业为例,作为特殊的行业,理应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但是我们发现,我国农林牧渔行业得到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比例虽然非常高,但是平均补助金额及补贴率却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这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并没有彰显公平和保护弱质行业。

[参考文献]

[1]刘浩.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会计规范——对沪市一起案例的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2(,7).

工业农林牧渔范文篇4

1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抓,全面开发利用特色农业资源,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有效促进了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是2011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实施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发展措施,全省农业产业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农村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2年以来,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3%并持续至今,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农业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目前,云南农业发展总体呈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优势特色逐渐显现,存量效应充分释放,增量效应逐步形成的格局[3]。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模式被农业部和国内学术界誉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模式之一[4],特色和生态成为云南农业发展的一致目标和品牌。尽管近年来,农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占的比重逐步降低(图1),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却日渐显著。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从2012年以来,云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逐年稳步增长。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872.93亿元和2388.55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44.50%和44.36%,占同期全国的比例分别为3.54%和3.41%。与此同时,全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大幅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多年居全国第14位和11位。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和坚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保持全国第1位,蔗糖种植面积和产量继续连续多年居全国第2位;年末茶园面积和当年茶叶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1和第2位;桑园面积和干蚕茧产量分居全国第3位和第5位;年末牛存栏数多年排全国第2位,生猪存栏数和猪肉产量分居全国第5和第6位。1.1农业产业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农业是受资源禀赋影响比较大的产业,近年来,云南针对耕地资源紧缺且质量不高、产业类别多但规模不大等问题,但地处低纬高原,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等特点,充分利用全省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5]、特色产业扎实等条件,提出进一步彰显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优势,切实做大做强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思路[6],不断提高全省农业的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等,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表1)。1.1.1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逐年增加,投入产出率基本稳定统计数据表明,云南省土地产出率从2012年的4.36万元/hm2增加到2017年的6.23万元/hm2,增加了1.87万元/hm2,增长42.84%;同期,全省劳动生产率从1.66万元/人增加到2.55万元/人,相对增长53.64%,明显高于土地产出率的增幅;而投入产出率则基本保持稳定。1.1.2外向型特征逐步凸显,农产品逐步成为出口创汇支柱产业云南农产品出口总额常年稳居全国第7位,西部省区市之首,多年来一直是全省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云果”“云菜”“云花”“云茶”“云咖”“云药”等享誉海内外奠定了坚实基础,带动了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快速增长[7]。2012—2017年间,云南农产品出口总值占同期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由4.1%上升到7.3%,农产品逐步成为云南省出口创汇的支柱(表2)。2017和2018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分别达282.8亿元和256.7亿元人民币,主要销往东盟、中国香港、欧盟、北美及拉丁美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果品、蔬菜、烟草占大头,小粒咖啡、鲜花、茶叶增幅居前几位[8](表3)。2019年以来云南农产品出口“量值双增”拉动作用明显,水果、蔬菜、花卉等主要农产品出口增势良好,2019年1月,全省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9.5%[9]。此外,近年来,云南发挥独特的资源、区位、技术、农机等优势,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突破口,通过完善合作机制、实施合作项目,引导境外农业投资和农产品贸易稳步发展[10],农业“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先后与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二是省农科院牵头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合作分别建设了农业科技示范园;三是以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工程为抓手,引导鼓励省内农业企业在境外种植水稻、玉米、橡胶、热带水果、甘蔗等约27.5万hm2[11]。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云南在国(境)外投资设立的农业企业达123家,全国第一,累计投资额7.4亿美元,资产总额8.67亿美元;对外农业开发土地及水域面积共49.5万hm2[10]。仅云南农垦目前就在老挝北部4省9县18个橡胶基地拥有橡胶资源达6660hm2以上,并在缅甸和老挝等建立了自己的橡胶初加工厂。1.2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根据《云南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云南省农林牧渔业产值比2012年分别增长41.79%、68.95%、41.24%、38.99%和64.37%,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占比降低2.3%,林业提高0.8%,牧业提高1.9%,渔业基本持平。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79%、68.95%、41.24%、38.99%和64.37%,其中,林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其他产业,农业增加值占比降低了2.5%,林业提高了0.8%,畜牧业提高了2%,渔业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1.2.1种植业:粮食产能稳步提高,特色经作量效齐增云南全面落实“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播种面积保持稳定,总产量在2016年迈上1900万t,种植产值稳定增长。同时,全省蔬菜、花卉、水果、烤烟、甘蔗、蚕桑、咖啡、橡胶、茶叶、中药材和核桃、澳洲坚果等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初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表4数据表明,与2012年相比,2017年云南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34.97%和41.09%,外销量和出口量分别占总产量的68%和5.7%,出口创汇额居全国第二;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增长12.37%和44.83%,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分别增长45.23%和34.89%,天然橡胶收获面积和干胶产量分别增长31.66%和12.32%,鲜切花产量增长53.5%;此外,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比2012年增长了4.39倍,连续2年排名全国第一,中药材产量是2012年的2.27倍,农业产值占全国11.63%;2017年,云南核桃面积占全国的40%(占全球的近35%),产量占全国近30%;澳洲坚果面积占全国93%(占全球56.7%)左右,产量占全国90%以上。1.2.2养殖业:以生猪和家禽养殖为主,草食畜和渔业同步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表5),2017年,云南养殖业总产值达1377.15亿元,占同期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3.56%。全省肉类总产量419.15万t,其中猪肉产量320.16万t(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76.38%)、牛羊肉产量53.97万t(占12.8%)。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2012—2017年间,全省猪肉产值从832.2万元增加到910.0万元,牛肉产值从207.6万元增加到341.0万元,羊肉产值从41.44万元增加到63.0万元,水产品产值从63.1万元增加到152.8万元。1.2.3加工业:由初级加工业逐步向精深加工业转变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和全省上下的努力下,云南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步由初级加工业逐步向精深加工业转变[12]。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不含烟草)与同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12年的0.52:1逐步提高到2017年0.71:1(表6)。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加工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40.73%提高到2017年的43.43%(表7)。从农业加工业内部来看,烟草制品业占比虽然在5年间下降了5%,但是依然占72.5%的绝对最大份额;其次是食品业,占比从2012年的8.95%上升到9.8%;食品、饮料、家具、造纸、水产和肉类加工、蔬菜、干鲜水果等加工也出现上升趋势,由此带来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的持续扩大,其它类别则保持相对稳定。1.3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及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多年来,云南省各州市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根据2017和2018年《云南统计年鉴》和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省优质粮油、特色经作、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分工生产的格局[12]。截至2017年底,云南累计支持建设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23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86个(其中部级89个),水产健康养殖场163个(部级94个)[13]。粮油产业:红河、普洱、文山、保山、德宏、楚雄、大理和曲靖8州(市)的稻谷播种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4;曲靖、昭通、普洱、文山、临沧、红河和大理7个州(市)的玉米播种面积占到全省的七成左右;昭通、曲靖、文山、红河和昆明5个州(市)马铃薯播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4;文山、临沧、昭通、楚雄、曲靖和红河6个州(市)小麦面积约占全省的65%;曲靖和文山2个州(市)油菜面积约占全省的45%,其中曲靖市就占了1/3。特色经作:楚雄、曲靖、红河和文山4个州(市)的蔬菜种植面积超过全省的一半,楚雄、昆明、曲靖、玉溪和红河5个州(市)的蔬菜产量占约全省的65%;昆明、曲靖、玉溪、红河、楚雄、大理和保山7个州(市)烤烟种植面积占全省的七成以上;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和保山4个州(市)的茶叶产量占全省的八成以上;红河、玉溪、西双版纳和大理4个州(市)生产出了全省约六成的水果;临沧、德宏和普洱3个州(市)甘蔗面积占全省的六成以上;鲜切花生产主要集中在昆明(超过70亿支,约占全省的65%)和玉溪(近18亿支,约占全省的16%);曲靖、迪庆、红河和丽江4个州(市)的中药材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食用菌生产则主要集中在曲靖(占全省的40%)和文山(约占全省的15%)2个州(市)。热作产业:云南的天然橡胶主要分布在滇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红河4个州(市),胶园面积和干胶产量占全省的份额分别超过97%和98%。其中,西双版纳州天然橡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份额超过50%、干胶产量占全省的70%左右;云南咖啡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普洱、临沧、保山、德宏、西双版纳5个州(市)的34个县市区,种植面积和咖啡豆产量均占全省的98%左右。其中,咖啡种植面积和咖啡豆产量排名第一的普洱市占全省的份额分别为44.4%左右和45.75%(2017年),咖啡种植面积排名第二的临沧市占全省份额超过四分之一,咖啡豆产量排名第二的保山市占全省的份额约1/5。2017年,产量排名前5的隆阳、思茅、景洪、镇康和宁洱5个县(市区)的咖啡豆产量占全省的比重将近55%[14],产业集中度很高。坚果产业:云南90%以上的县(区市)均种植核桃,规模较大的县(区市)就达到70个;澳洲坚果主要种植在临沧、德宏、西双版纳、普洱和保山等州(市);昆明和楚雄2个州市是云南的板栗主产区,占全省板栗总产量的55%以上;畜禽水产:曲靖、红河、昭通、文山、大理、保山、昆明7个州(市)猪肉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3/4以上;曲靖、大理、文山、红河、楚雄、保山6个州(市)牛肉产量占全省牛肉总产量的七成;曲靖、大理、昆明、楚雄4个州(市)的羊肉产量约占全省的六成;大理、昆明和红河3个州(市)生产了全省85%以上的牛奶,其中,大理州的牛奶产量占全省的份额在55%~60%甚至更大;玉溪、红河、大理、昆明和曲靖5个州(市)禽蛋产量约占全省份额的八成;曲靖、普洱、临沧、文山、大理和红河6个州(市)的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省的2/3以上。1.4产业组织体系日渐完善近年来,云南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组织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以部级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省级为重点、州(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的良好格局,带动云南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了农户、大中小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共同发展的新阶段。据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796个,比2012年增加1234个,增长48.17%;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12个(含部级龙头企业20个),比2012年增加345个,增长73.8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54户,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31.47亿元,比2012年增加1235.64亿元,增长95.36%;2017年,全省有10家企业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排行榜》[15]。此外,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3372个,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数量为6782个,年递增10%以上,其中以种植业为主的2956户,以畜牧业为主的2247户,以渔业为主的155户,种养结合的1068户,其他356户,1/3左右的家庭农场有常年雇工,大部分家庭农场领办或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25个家庭农场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有161个家庭农场拥有注册商标[16]。1.5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云南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17年云南全省农林牧渔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额1209.03亿元,比2012年的143.13亿元增加1068.60亿元,增长7.45倍,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幅。与2012年相比,到2017年底,全省水库数量从5631个增加到6384个,增长13.37%;水库总库容从121.96亿m3增加到132.42亿m3,增长8.58%;有效灌溉面积从1679.9千hm2增加到1851.4千hm2,增长10.34%。2012—2017年间,云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874.45万kW增加到3534.53万kW,增长22.96%;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数量分别从26.77万台和4.54万部增加到32.09万台和6.76万部,分别增长19.87%和49.05%。2016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7.6%、比2015年增加0.6个百分点[17]。云南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整体合格率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品牌培育成效明显。2018年云南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99.6%[18],高于全国平均2.1%(全国为97.5%[19])。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三品一标”有效获证企业810家,产品179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74个,认定云南名牌农产品十批684个产品,获得农业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58个,9个合作社的9个农产品品牌被授予“全国百个农产品品牌公益宣传活动”称号,居全国之首。2017年,屏边“妃子笑”荔枝在“全国优质荔枝擂台赛”中获得金奖,昭通苹果、文山三七、宣威火腿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中国百强百城公用品牌”称号,德宏咖啡、临沧普洱茶、元谋蔬菜通过首批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2018年,“普洱茶”品牌价值以64亿元再登全国“十强”榜首[20]。

2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和西南平均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高于全国平均,呈现三高二低的特点[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云南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国平均值高7%(全国为7.6%);云南农村人口比重比全国高11.83%(全国为41.48%);云南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比全国高17.45%(全国为37.43%);云南农业从业人口人均农业增加值仅为全国平均值的52.3%(全国为3.0万元/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4%,仅略高于甘肃、青海和贵州,长期排全国倒数第4位,且绝对值仍在拉大。二是农业现代化水平排名全国倒数第二。2016年,云南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49.13%(全国为64.02%),仅略高于西藏(46.71%)排全国第倒数第2位[21]。三是农业经济效率普遍低于全国和西南平均。虽然云南农业投入产出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低于西南地区平均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2017年,云南土地产出率不足全国平均的77%(76.9%),仅为西南平均的72%,属于西南五省区市最低的;2017年,云南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全国平均的50.14%、西南平均的76.5%,亦属最低。四是农民收入总量处于全国后位且结构失衡。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云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多年低于全国平均的75%,仅为上海的35%、四川和重庆的80%。与全国平均的差距绝对值从2013年的2706元扩大到2017年3570元,同期与全国最高的上海的差距绝对值从约1.25万元扩大到近1.8万元,与重庆的差距扩大了1000元左右,与四川的差距也扩大了700元左右。工资性收入总量低、比例小是造成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间差距的主要因素。五是开放农业规模小层次低,优势发挥不充分。从农产品出口角度看,全省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规模偏小,加工环节薄弱。除烤烟外,出口份额靠前的蔬菜、水果、切花、咖啡、茶叶等大多数是初级原料形式。从农业“走出去”角度看,企业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不足、对外投资复合型人才匮乏,加上缺乏境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与运行机制,投资政策扶持不足,周边农业资源利用和开发渠道尚未打通等短板[22]突出。以天然橡胶为例,目前云南天然橡胶“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是租地种植橡胶,投资重点在种植、加工等环节,在国际物流、贸易环节的投资极小,更缺乏以收购、兼并、重组的资本运作等投资方式。投资集中在产业链前端,企业经营风险增大,资源掌控能力不强。2.2产业结构不尽完善,结构性制约突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23]。统计数据表明,云南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体的基本格局多年没有变化,种植业+畜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5%左右,林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尤其是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占比长期低于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等结构性制约的状况,制约了高原特色农业的现代化进程。(1)种植业整体比重较高。2012—2017年间,云南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长期处于50%左右,最高的2014年甚至超过了55%;同期,全省种植业增加值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的占比更是长期处于55%的水平,最高的2014年接近60%。(2)养殖业中高耗量的猪禽占比高,草食畜及渔业优势发挥不足。2017年,云南猪肉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3/4以上,而同期牛羊肉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不足13%。高耗粮猪禽饲养业占据养殖业主导地位,山地牧业和淡水渔业发展滞后,全省饲草饲料资源和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而且,养殖业集约化水平落后于全国的状况也影响到生产效率和产业效益的提高。(3)林产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多年没有根本改变。2012—2017年间,云南林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长期不足10%,最高的2017年仅为9.85%;同期,云南林业增加值在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也徘徊在10%左右,最高的2017年仅为10.48%,与云南地处全国第二大林区、林地面积和森林面积均排名全国第三位的林业资源大省的优势不相匹配。(4)农产品加工业总量不足、精深加工不高。农产品加工业横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领域,具有投资少、周期短、效益好的特点[24]。云南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良好基础,但是,由于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足、间接融资难、产业链短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云南的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5]。2017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28:1,云南仅为1.6:1。云南企业加工结构单一,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有的还处于初级加工或原料直销阶段。2016年,全省蔬菜精制成品占比仅为27%,水果精深加工率仅为21.7%,中药材加工比例仅为28%,全省每年仍有27%的茶叶以毛茶销往省外[7]。2.3产业功能较为单一,功能拓展和创意农业发展不足目前,云南具有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创意农业的多样化自然资源和民族人文资源优势以及产业载体基础,但是从整体上看,创意农业形式单一,同质化明显。近年来全省支持的700个标准园、示范场以及新增的1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8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中,体现单一生产功能的园区较多,具备文化科普、休闲养生和生态涵养等综合功能的较少,以点带面、全面开发农业综合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尚未充分体现[26]。2.4产业发展缺乏稳定投入,基本生产条件较差一是产业发展无稳定资金来源。由于财政预算和政府投资计划中并没有建立与政府投资总量和预算支出增长相联系的农业投资增长计划,没有明确规定用于农村和农业的政府资金投入数量和比例,导致云南省农村和农业的支出没有稳固的财政来源,产业发展无稳定资金来源,农村基建投入落后,为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埋下了隐患[12]。根据《云南统计年鉴》数据,近年来,云南农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保持在15%左右,但是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含农户)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份额则仅在5%~6%之间。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差。云南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到了全省国土面积的94%,立地条件差。全省75.9%的耕地属于旱坡地,近15%的耕地处于25°以上的陡坡[27]。根据国家和云南省统计数据,2017年全省有效灌溉耕地占总耕地的比重仅为29.8%,比全国低近20.5个百分点;云南粮食综合单产仅为全国平均的78.85%,其中:稻谷单产仅为全国平均的87.89%、玉米单产仅为全国平均的84.71%、小麦单产不足全国平均的40%。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国。云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2016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比全国低17.6个百分点(全国为65.2%[28])。2.5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力度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整体素质低于全国云南农业科技贡献率长期低于全国2~3个百分点,2017年仍然低1.5%(全国57.5%[29])。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2016年,云南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仅受过小学和初中教育比例高达85.2%,其中,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比高达51.9%(全国仅为37%);而高中及以上的仅为5.5%,比全国低2.8个百分点;全省近10%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未上过学,比重比全国高3个百分点。2.6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滞后根据有关数据计算,2016年云南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仅为全国的2.74%,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不足全国的2.2%;2017年入选《2019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排行榜》的云南企业仅有10家,且只有3家企业进入前100位;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全国达70家,云南只有2家,且云南排名第一的企业销售收入不足全国排名第一位的12%[15]。此外,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也不足全国的2.5%,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数不足全国的2%[16]。

3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工业农林牧渔范文篇5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经济增长;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农业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积极建设农业极为重要。结合现阶段发展分析,农产品的附加值相较于工业品偏低,农业收入较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业生产者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稳定发展[1]。为解决上述问题,各级财政部门需积极调整支农政策,通过增强农业扶持力度提升农业生产稳定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2]。总结而言,财政支农支出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因此文章就财政支农支出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财政支农政策优化措施的积极意义。

1财政支农支出的价值

财政支农支出有助于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各项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1)财政支农支出能弥补农业经济发展短板。结合近几年农业发展数据分析,农业经济发展限制因素中的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农业种植期间可能遇到旱涝灾害,且不同区域的气候环境不同,加上光照、温度、风力等影响,均可限制农业经济发展。(2)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不利于农业发展。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稀缺,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致各类农业经济发展均处于同一水平,进一步恶化了市场环境。(3)农业管理、技术等落后,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如农业生产多为粗放式生产管理模式,限制了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且不利于农业生产[3]。上述诸多不良因素均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而财政支出可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优化农业环境,降低环境因素的消极影响,进而从源头上弥补农业发展弱质性。我国是农业大国,正在积极寻求经济转型,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若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可直接影响我国第二、三产业发展[4-6]。但是,若仅依赖农业经济自身积累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此时就需要财政支农支出给农业发展提供支持,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7],实现国民经济转型。总而言之,财政支农支出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两者紧密相连,存在帮扶关系,财政支农支出可保障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2赤峰市农业

2.1农业产值

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粮食基地,地处蒙、辽、冀交汇处,承担着为本地区及全国供应商品粮的职责,也是我国粮食增产计划实验区,因此研究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8]。近年来,赤峰市经济稳定发展,被称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早在2016年,赤峰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933.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292.4亿元、908.6亿元、732.3亿元。在我国相关政策扶持下,赤峰市在解决“三作者简介:付丽,本科,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农”问题中持续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2016年,赤峰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高达292.4亿元,相较于2015年的277.0亿元,同比增长5.3%;赤峰市农业生产总值高达497.9亿元,相较于2015的年462.1亿元,同比增长7.7%,占内蒙古全区生产总值17.8%。赤峰市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分别为270.3亿元、19.2亿元、197.9亿元、28.7亿元。对比2015年,赤峰市全体居民2016年可支配收入明显提升,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均值为27336元/人,相较于2015年,每人提升了2141元,同比增长7.8%。

2.2农业投入

赤峰市农业生产率与农业投入、产出水平有关。随着赤峰市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重视度不断增加,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如表1所示,赤峰市在2013—2016年间农业投入水平持续增加,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条件下,化肥、农药、柴油、灌溉面积等农业投入均持续增加。

2.3农业生产总值

如表2所示,赤峰市在2013—2016年的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增加,但其耕地面积基本维持不变,约为94.4万hm2。可见赤峰市农业单产水平增加,是农业进步的重要体现。

3赤峰市财政支农支出与赤峰市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文章实证分析数据选自呼和浩特市支农及农业经济增长数据,将农业总产值作为因变量,将财政支农支出、农业劳动力投入、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等作为自变量,计量模型选取VAR模型。利用平稳检验与协调检验等多方案对赤峰市财政支农支出与赤峰市农业经济增长开展实证分析。

3.1模型创建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C-D生产函数)源自美国,由柯布及道格拉斯创建,原型为生产函数,常用于解决经济问题,此方案深入探讨了投入与产出间的联系[9]。C-D生产函数在数理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中同样具备重要应用价值[10]。文章基本模型选取C-D生产函数,由于赤峰市农业发展期间,无法完全凭借自身积累完成扩张、生产,因此模型内产出水平主要影响因素K(资本)需依赖政府财政支持,G为政府财政支农支出额。采取以下模型评估财政支农支出对赤峰市农业经济发展影响:Y=AKαLβGγeμ(1)其中,Y、A、K、L、G分别代表农业产出、技术进步、新增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投入、财政支农支出等,而α、β、γ、μ分别代表资本在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财政支农支出产出弹性、随机误差。为更好地诠释模型内各变量含义,降低异方差影响,将上述公式转为线性模型:LnY=LnA+αLnL+βLnK+γLnG+μ(2)

3.2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可获得性分析,将2013—2016年作为分析期。其中,Y表示赤峰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表示赤峰市农林牧渔业总就业人数、K表示赤峰市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G表示赤峰市农林水务支出。文章所有数据均源自《内蒙古统计年鉴》。为降低异方差影响,文章对赤峰市农林牧渔业总值(LnAVA)、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LnFS)、农林牧渔业总就业人数(LnCapital)、财政支农支出(LnLabor)取自然对数,以△LnAVA、△LnFS、△LnCapital、△LnLabor代表一阶差,即农林牧渔业总值、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林牧渔业总就业人数、财政支农支出的一阶差。

3.3实证过程

选取Stata软件探析赤峰市财政支农支出对赤峰市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开展计量分析前需先检验数据平稳性,保障各变量为同阶单整,随后协调检验变量,证实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联系,方可开展下一步研究[11]。运用单位根检验(DF)及两步法协整检验方案(EG)探究赤峰市各变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联系。数据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规律平稳,不受时间影响。但实际生活中,众多经济时间序列无平稳性,可随时间变化。检验平稳性实际上是对各变量开展单位根检验,若结果提示变量无单位根,则时间序列具备平稳性。若计算前未开展平稳性检验,可引发“伪回归”情况,进而降低模型说服力[12]。部分时间序列自身无平稳性,但线性组合较平稳。此类线性组合时间序列若平稳,则变量之间具有长期稳定关系,称为协整关系。如表3所示,上述变量为非平稳变量。检验一阶差序列,可见上述变量差分变量具备平稳性,可开展协整检验,评估各数据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联系。如表4所示,经创建回归方程,采取EG法协整检验数据,结果表明各变量间与赤峰市财政支农支出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赤峰市财政支农支出对赤峰市农业生产值影响显著,可见增加财政支农支出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4赤峰市财政支农支出的优化措施

结合上文实证结果分析,财政支农支出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发展,因此优化财政支农支出措施极为重要。赤峰市可通过完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监督财政支农资金支出、创建多元化融资机制、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等方案弥补支农结构运行缺陷,进而提升整体运行效率。

5结束语

工业农林牧渔范文篇6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化解乡村债务问题高度重视,从1999年连续下发了一系列有关化债、减债的文件,并把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放在优先化解的位置。

多年来,乡村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债务问题属于经济范畴,对于乡镇政府、村级组织而言,其债务负担过大过重会导致信誉缺失,影响国家基层政权和民主政治建设。有资料显示,到20*年全国乡村债务总额接近万亿元。据统计,我市村级债务为2.36亿元,村均78万元;乡镇债务2.2亿元,镇均1200万元。债务最多的村达到700多万元,债务最多的乡镇超过6000万元。乡村债务数额巨大,牵扯面广,问题复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矛盾问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发展阶段,公共财政逐步向农村倾斜,具备了一定的分类化解农村债务的经济基础。

农村“普九”是农村最大的公共事业,农村义务教育是纯粹的公共产品,相对于其他农村公共事业而言,公益性更强,政策界限更明确。优先化解“普九”债务是彻底化解农村债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方面,化解“普九”债务,有利于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有利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利于维护农村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有利于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另一方面,通过化解农村“普九”债务,还可以为化解其他公益事业债务、进而化解全部农村债务探索路数,积累经验。

由政府出资化解“普九”债务,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是继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之后的又一个重大惠农政策。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化解“普九”债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

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我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基本思路是:坚决制止举新债,全面清理旧债,分清债务类别,全面锁定债务,分离“普九”债务,努力工作化解,争取上级奖励。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基本思路,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政策措施。

(一)债务清查的范围

这次债务清查,包括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国有农林牧渔场的全部债务,以及市政府的“普九”债务。在全面清查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国有农林牧渔场债务的基础上,把“普九”债务分离出来,这样既能够摸清农村“普九”债务底数,同时也能够摸清全部债务底数。因此,我们必需清楚,全面清查债务是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省明确要求,我们必需遵照执行。

(二)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范围

根据国家和省的规定,我市农村“普九”债务的范围,是指从1993年全面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算起,到20*年12月31日为止,县乡政府、村级组织、国有农林牧渔场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完成农村“普九”目标而发生的债务。主要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普九”债务不等同于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是个大范畴,包含“普九”债务。不与教学直接相关的教职工宿舍修建、教师工资和奖金、吃喝招待等方面的债务,不能确认为“普九”债务,也自然不在本次化解范围。

(三)偿还农村“普九”债务的主体

根据国家规定,“普九”债务的化解工作,主要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县(市)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普九”债务偿还主体是地方政府。所以,我市范围内的农村“普九”债务的偿还主体是市政府,国有农林牧渔场“普九”债务按农场隶属关系,分别由省、市、县政府偿还。中央财政按照先化解后奖励的原则对地方化解“普九”债务给予奖励。省财政也将照中央的做法给予适当奖励。

(四)偿还农村“普九”债务的资金来源

根据国家要求,本着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化解“普九”债务资金的筹集,以县(市)级政府为主。我市要按照国家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可靠的偿债资金来源。一是统筹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以及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二是从地方征收且作为地方收入的城市教育附加费、地方教育附加及其他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偿债;三是进一步事整合现有教育专项资金;四是通过盘活闲置校产筹集偿债资金;五是通过统筹非税收入途径筹集偿债资金;六是社会和民间自愿捐资赞助的偿债资金。我市财政并不宽裕,靠一个财政年度筹足偿债资金比较困难。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筹集偿债资金,要争取积极主动,最大限度地分解财政压力。在资金筹措上,不得借新债还旧债,不得挤占挪用其他必保的专项资金,不得向农民摊派,不得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偿债资金的安全可靠,对偿还“普九”债务的资金,财政要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五)偿还“普九”债务的顺序

化解“普九”债务,要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偿还对教师、学生家长、农民等个人和工程业主欠债,优先化解1998年底以前形成的“普九”债务,然后再化解20*年底以前形成的“普九”债务。对于债权人债务人双方通过协商,核减“普九”债务本金和利息的,也应当优先予以偿还。对国内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世界银行项目贷款中涉及到“普九”债务的部分,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六)制止发生新的债务

制止举新债是化解旧债的前提条件,化解“普九”债务,必需首先制止举新债。新债制止不住,化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前功尽弃。我们务必落实国家关于制止乡村举新债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健全机制,坚决制止乡村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生新的债务。这要作为一条纪律。一是要建立健全债务监控体系。市里要建立债务数据库,对经审计锁定的乡、村、学校债务实行动态管理。以这次审计确认的债务数额为旧债锁定上限,今后只能减少、不得增加。对于20*年以后乡、村发生的新债,要按照国家谁举债谁负责谁偿还的规定处理。学校发生的新债,由市政府区别情况,妥善处理。二是实行债务控管领导责任制。要按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建设发展与财力可能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得超越自身财力可能,借债搞建设上项目。对盲目搞建设上项目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三是规范和加强财务会计管理。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和强化“村级财务会计制”的管理模式,严格预算管理、规范收支行为,节约开支,杜绝不合理支出。农村中小学校建设、维修改造等纳入政府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对学校各项预算支出严格审核,对超标准、超预算和没有资金保障的建设项目与投资不予批准。严格控制学校的公务费支出特别是招待费支出,严禁超标准发放教职工津贴补贴行为。四是确保学校和乡村两级组织正常运转。要不折不扣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确保各项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农村税费改革确定的财政对乡镇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对村级的补助资金,也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学校和乡村两级组织的专项经费,确保学校和乡村两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为制止举债创造有利条件。

(七)清查统计债权统计

在清查债务、化解“普九”债务的同时,还要对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国有农林牧渔场的债权进行全面的清查统计。但是,对债权的清查统计,不公示,不审计确认。对在清查统计过程中,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债权中,涉及农民尾欠的农村税费部分暂缓清收;国有农林牧渔场的债权中,涉及农业职工尾欠的农村税费部分暂缓清收;其他债权可以依法清收。

三、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步骤

清理化解农村“普九”债务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不能一蹴而就,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我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总体安排是:全面清理、锁定全部债务,分离化解“普九”债务。

按省里要求,全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清查确认工作要在2008年4月30日前完成,“普九”债务的化解到2008年底完成。

全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大体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培训人员。各乡镇及各相关部门要依据《*市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工作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要在20*年12月10日前报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备案。

第二阶段,清查摸底,分清类别。对乡镇政府、村集体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农林牧渔场债务进行全面清查,摸清债务债权底数,按照举债主体、债务来源、债务用途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将“普九”形成的债务从债务总额中分离出来。

这一阶段工作是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基础,关系到化债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对这个阶段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把债务底数核准。大家一定要看到清查摸底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从严从细,把底数摸清,把数字搞准。一定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清查工作任务。

这一阶段工作要分五步进行。第一步,成立清查工作队。主要成立市政府、乡政府债务清查工作队,由财政局牵头。各乡镇分别成立若干债务清查工作队,由农业局牵头。成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清查工作队,由教育局牵头。成立国有农林牧渔场债务清查工作队,由林业局、农业局、牧业局分别牵头。设置多少个债务清查工作队可根据被清查单位数量和工作任务量确定。第二步,做好清查准备。一是准备好清查登记使用的各种单据、表格、取证核对凭证及文书等。二是被清查单位要把已发生的所有业务登记入账,并做到“五相符”,结账时点为20*年9月30日。上述工作要在12月上旬完成。第三步,开展清查工作。清查采取账内与账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债务债权清查工作。会计账目齐全的,以会计账目为准,对全部债务进行逐笔追溯清查,核实债务的本金、利息、发生时间、偿还期限、责任人等基本情况。会计账目不完整的,采取调查法核实,必需要取得书面证据,履行规定手续。第四步,公开清查核实结果。对经核实的债务,要在相应范围内进行公示,涉及到公示范围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要事先通知,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第五步,登记清查核实结果。清查核实后的债务,清查小组要严格履行手续,明确责任,分别由清查小组负责人、被清查单位财务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签字盖章进行确认,并保存好各项原始凭证和证据。填制好有关单据、表格,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

第三阶段,审计确认,锁定债务。债务审计确认是清查工作的延续。在清查摸底,分清类别的基础上,经审计机构审计确认的债务,才具有合法性,才能作为化解“普九”债务的依据。乡镇政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国有林牧渔场债务和市政府“普九”债务的审计确认和锁定工作,由*市审计局负责,并向市政府提交审计报告。村级债务的审计确认和锁定工作,由*市农村审计站负责,并向*市政府提交审计报告。债务的审计确认工作与清查摸底工作要紧密衔接,被清查单位在清查摸底工作结束后,及时提出审计确认申请,经本部门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工作领导小组报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审计机构进行审计确认。审计确认是对清查摸底工作的全面监督、检验和修正,是最终锁定债务的关口,是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关键环节。审计机构重任在肩,要肩负起历史责任,以对党和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审计确认搞好。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相关国有农林牧渔场,要主动提供会计资料和有关情况,积极配合审计机构搞好债务的审计确认工作。

第四阶段,规范操作,偿还债务。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规定的偿还顺序,由市财政部门将偿债资金直接兑付给债权人,兑付一笔,销号一笔,并处理好相关账目。要严明纪律,搞好偿债资金的兑付,兑付工作要做到两个不准,就是偿债资金不准由债务主体兑现给债权人,防止截留挪用;不准违反偿还顺序,防止人情关系兑付。财政、教育、农业、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确保偿债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有效运用。

第五阶段,验收总结,健全机制。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解决遗留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政策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同时,要通过总结,探索规律性东西,为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积累经验。检查验收的方式采取自查和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验收标准主要有四项。一是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密切配合;二是认真执行政策,严格按程序操作;三是化债工作进展平稳,出现的矛盾得到及时化解;四是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化解乡村债务和制止举新债等稳定机制,并落到实处。检查验收要坚持标准,防止走过场,对于检查验收不合格的,缺啥补啥,限期达到标准。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工作顺利进行

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涉及到方方面面,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任务繁重,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

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抓。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清理化解“普九”债务摆上重要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力量,配备得力人员,充分发挥作用,抓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市乡财政要划拨相应的经费,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二是成立领导组织。全市成立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工作领导小组,孙向武市长任组长,贾土武、逯占元、安秀芝副市长任副组长,农业局、财政局、教育局、审计局、林业局、牧业局、纪检委、监察局主要领导为成员。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在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全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具体工作。各乡镇及相关局也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清理化解“普九”债务领导小组,各乡镇及相关局要把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于11月30日前报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工业农林牧渔范文篇7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化解乡村债务问题高度重视,从1999年连续下发了一系列有关化债、减债的文件,并把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放在优先化解的位置。

多年来,乡村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债务问题属于经济范畴,对于乡镇政府、村级组织而言,其债务负担过大过重会导致信誉缺失,影响国家基层政权和民主政治建设。有资料显示,到20*年全国乡村债务总额接近万亿元。据统计,我市村级债务为2.36亿元,村均78万元;乡镇债务2.2亿元,镇均1200万元。债务最多的村达到700多万元,债务最多的乡镇超过6000万元。乡村债务数额巨大,牵扯面广,问题复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矛盾问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发展阶段,公共财政逐步向农村倾斜,具备了一定的分类化解农村债务的经济基础。

农村“普九”是农村最大的公共事业,农村义务教育是纯粹的公共产品,相对于其他农村公共事业而言,公益性更强,政策界限更明确。优先化解“普九”债务是彻底化解农村债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方面,化解“普九”债务,有利于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有利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利于维护农村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有利于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另一方面,通过化解农村“普九”债务,还可以为化解其他公益事业债务、进而化解全部农村债务探索路数,积累经验。

由政府出资化解“普九”债务,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是继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之后的又一个重大惠农政策。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化解“普九”债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

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我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基本思路是:坚决制止举新债,全面清理旧债,分清债务类别,全面锁定债务,分离“普九”债务,努力工作化解,争取上级奖励。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基本思路,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政策措施。

(一)债务清查的范围

这次债务清查,包括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国有农林牧渔场的全部债务,以及市政府的“普九”债务。在全面清查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国有农林牧渔场债务的基础上,把“普九”债务分离出来,这样既能够摸清农村“普九”债务底数,同时也能够摸清全部债务底数。因此,我们必需清楚,全面清查债务是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省明确要求,我们必需遵照执行。

(二)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范围

根据国家和省的规定,我市农村“普九”债务的范围,是指从1993年全面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算起,到20*年12月31日为止,县乡政府、村级组织、国有农林牧渔场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完成农村“普九”目标而发生的债务。主要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普九”债务不等同于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是个大范畴,包含“普九”债务。不与教学直接相关的教职工宿舍修建、教师工资和奖金、吃喝招待等方面的债务,不能确认为“普九”债务,也自然不在本次化解范围。

(三)偿还农村“普九”债务的主体

根据国家规定,“普九”债务的化解工作,主要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县(市)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普九”债务偿还主体是地方政府。所以,我市范围内的农村“普九”债务的偿还主体是市政府,国有农林牧渔场“普九”债务按农场隶属关系,分别由省、市、县政府偿还。中央财政按照先化解后奖励的原则对地方化解“普九”债务给予奖励。省财政也将照中央的做法给予适当奖励。

(四)偿还农村“普九”债务的资金来源

根据国家要求,本着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化解“普九”债务资金的筹集,以县(市)级政府为主。我市要按照国家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可靠的偿债资金来源。一是统筹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以及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二是从地方征收且作为地方收入的城市教育附加费、地方教育附加及其他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偿债;三是进一步事整合现有教育专项资金;四是通过盘活闲置校产筹集偿债资金;五是通过统筹非税收入途径筹集偿债资金;六是社会和民间自愿捐资赞助的偿债资金。我市财政并不宽裕,靠一个财政年度筹足偿债资金比较困难。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筹集偿债资金,要争取积极主动,最大限度地分解财政压力。在资金筹措上,不得借新债还旧债,不得挤占挪用其他必保的专项资金,不得向农民摊派,不得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偿债资金的安全可靠,对偿还“普九”债务的资金,财政要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五)偿还“普九”债务的顺序

化解“普九”债务,要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偿还对教师、学生家长、农民等个人和工程业主欠债,优先化解1998年底以前形成的“普九”债务,然后再化解20*年底以前形成的“普九”债务。对于债权人债务人双方通过协商,核减“普九”债务本金和利息的,也应当优先予以偿还。对国内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世界银行项目贷款中涉及到“普九”债务的部分,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六)制止发生新的债务

制止举新债是化解旧债的前提条件,化解“普九”债务,必需首先制止举新债。新债制止不住,化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前功尽弃。我们务必落实国家关于制止乡村举新债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健全机制,坚决制止乡村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生新的债务。这要作为一条纪律。一是要建立健全债务监控体系。市里要建立债务数据库,对经审计锁定的乡、村、学校债务实行动态管理。以这次审计确认的债务数额为旧债锁定上限,今后只能减少、不得增加。对于20*年以后乡、村发生的新债,要按照国家谁举债谁负责谁偿还的规定处理。学校发生的新债,由市政府区别情况,妥善处理。二是实行债务控管领导责任制。要按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建设发展与财力可能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得超越自身财力可能,借债搞建设上项目。对盲目搞建设上项目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三是规范和加强财务会计管理。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和强化“村级财务会计制”的管理模式,严格预算管理、规范收支行为,节约开支,杜绝不合理支出。农村中小学校建设、维修改造等纳入政府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对学校各项预算支出严格审核,对超标准、超预算和没有资金保障的建设项目与投资不予批准。严格控制学校的公务费支出特别是招待费支出,严禁超标准发放教职工津贴补贴行为。四是确保学校和乡村两级组织正常运转。要不折不扣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确保各项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农村税费改革确定的财政对乡镇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对村级的补助资金,也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学校和乡村两级组织的专项经费,确保学校和乡村两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为制止举债创造有利条件。

(七)清查统计债权统计

在清查债务、化解“普九”债务的同时,还要对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国有农林牧渔场的债权进行全面的清查统计。但是,对债权的清查统计,不公示,不审计确认。对在清查统计过程中,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债权中,涉及农民尾欠的农村税费部分暂缓清收;国有农林牧渔场的债权中,涉及农业职工尾欠的农村税费部分暂缓清收;其他债权可以依法清收。

三、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步骤

清理化解农村“普九”债务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不能一蹴而就,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我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总体安排是:全面清理、锁定全部债务,分离化解“普九”债务。

按省里要求,全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清查确认工作要在20*年4月30日前完成,“普九”债务的化解到20*年底完成。

全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大体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培训人员。各乡镇及各相关部门要依据《*市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工作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要在20*年12月10日前报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备案。

第二阶段,清查摸底,分清类别。对乡镇政府、村集体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农林牧渔场债务进行全面清查,摸清债务债权底数,按照举债主体、债务来源、债务用途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将“普九”形成的债务从债务总额中分离出来。

这一阶段工作是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基础,关系到化债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对这个阶段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把债务底数核准。大家一定要看到清查摸底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从严从细,把底数摸清,把数字搞准。一定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清查工作任务。

这一阶段工作要分五步进行。第一步,成立清查工作队。主要成立市政府、乡政府债务清查工作队,由财政局牵头。各乡镇分别成立若干债务清查工作队,由农业局牵头。成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清查工作队,由教育局牵头。成立国有农林牧渔场债务清查工作队,由林业局、农业局、牧业局分别牵头。设置多少个债务清查工作队可根据被清查单位数量和工作任务量确定。第二步,做好清查准备。一是准备好清查登记使用的各种单据、表格、取证核对凭证及文书等。二是被清查单位要把已发生的所有业务登记入账,并做到“五相符”,结账时点为20*年9月30日。上述工作要在12月上旬完成。第三步,开展清查工作。清查采取账内与账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债务债权清查工作。会计账目齐全的,以会计账目为准,对全部债务进行逐笔追溯清查,核实债务的本金、利息、发生时间、偿还期限、责任人等基本情况。会计账目不完整的,采取调查法核实,必需要取得书面证据,履行规定手续。第四步,公开清查核实结果。对经核实的债务,要在相应范围内进行公示,涉及到公示范围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要事先通知,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第五步,登记清查核实结果。清查核实后的债务,清查小组要严格履行手续,明确责任,分别由清查小组负责人、被清查单位财务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签字盖章进行确认,并保存好各项原始凭证和证据。填制好有关单据、表格,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

第三阶段,审计确认,锁定债务。债务审计确认是清查工作的延续。在清查摸底,分清类别的基础上,经审计机构审计确认的债务,才具有合法性,才能作为化解“普九”债务的依据。乡镇政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国有林牧渔场债务和市政府“普九”债务的审计确认和锁定工作,由*市审计局负责,并向市政府提交审计报告。村级债务的审计确认和锁定工作,由*市农村审计站负责,并向*市政府提交审计报告。债务的审计确认工作与清查摸底工作要紧密衔接,被清查单位在清查摸底工作结束后,及时提出审计确认申请,经本部门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工作领导小组报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审计机构进行审计确认。审计确认是对清查摸底工作的全面监督、检验和修正,是最终锁定债务的关口,是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关键环节。审计机构重任在肩,要肩负起历史责任,以对党和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审计确认搞好。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相关国有农林牧渔场,要主动提供会计资料和有关情况,积极配合审计机构搞好债务的审计确认工作。

第四阶段,规范操作,偿还债务。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规定的偿还顺序,由市财政部门将偿债资金直接兑付给债权人,兑付一笔,销号一笔,并处理好相关账目。要严明纪律,搞好偿债资金的兑付,兑付工作要做到两个不准,就是偿债资金不准由债务主体兑现给债权人,防止截留挪用;不准违反偿还顺序,防止人情关系兑付。财政、教育、农业、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确保偿债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有效运用。

第五阶段,验收总结,健全机制。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解决遗留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政策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同时,要通过总结,探索规律性东西,为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积累经验。检查验收的方式采取自查和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验收标准主要有四项。一是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密切配合;二是认真执行政策,严格按程序操作;三是化债工作进展平稳,出现的矛盾得到及时化解;四是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化解乡村债务和制止举新债等稳定机制,并落到实处。检查验收要坚持标准,防止走过场,对于检查验收不合格的,缺啥补啥,限期达到标准。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工作顺利进行

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涉及到方方面面,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任务繁重,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

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抓。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清理化解“普九”债务摆上重要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力量,配备得力人员,充分发挥作用,抓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市乡财政要划拨相应的经费,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二是成立领导组织。全市成立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工作领导小组,孙向武市长任组长,贾土武、逯占元、安秀芝副市长任副组长,农业局、财政局、教育局、审计局、林业局、牧业局、纪检委、监察局主要领导为成员。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在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全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具体工作。各乡镇及相关局也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清理化解“普九”债务领导小组,各乡镇及相关局要把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于11月30日前报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工业农林牧渔范文篇8

今年以来,我县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县工业企业生产开始触底回升。截至3月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98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2亿元,同比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7.3亿元,同比增长15.0%。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开始触底回升

第一季度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2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轻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7亿元,同比增长16.5%,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7%;重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工业销售产值28.3亿元,同比增长26.4%。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亿元,同比增长15.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的突出特点:

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7%,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8%,居各行业之首,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其中,一季度不锈钢加工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近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6%。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县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各项工业指标均有所提高,较好的实现了既定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目标。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县工业企业发展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凸显,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平衡,亟待进一步优化。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塑料制品业和不锈钢加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5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2%;这类企业用工成本高,用工难,企业盈利有所下降。

我县是水产大县,一季度虽然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2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8%,但是作为水产大县这样的占比仍然不够;并且农产品企业多数属于初加工,工业附加值较低。高新技术企业量小,产值更少,产业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加快工业企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我县工业企业要贯彻“工业立县”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提升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构成,逐步降低产业结构低层次、低附加值的资源型以及高耗能型工业的比重,大力引进建设高科技、高产出型项目,化解资源紧缺、能源紧张、经济效益低等方面可能造成的风险,努力实现我县工业经济的跨跃式发展。

2、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整改发展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帮助企业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变化和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寻找市场盈利商机。

第二篇:工业经济发展工作汇报2

上半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经济工作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县工业企业生产开始触底回升。

一、规模以上工业平稳增长

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02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轻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4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0%;重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6亿元,同比增长12.2%,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工业销售产值62.4亿元,同比增长12.4%。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1亿元,同比增长12.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的突出特点:

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1%,居各行业之首,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其中,上半年竹木工艺品加工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7%,不锈钢加工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近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合成革等塑料制品制造业因为出口疲软,市场竞争激烈,需求减少,有所回落,完成工业总产值5.38亿元,比去年同期回落14.5%。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县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各项工业指标均有所提高,较好的实现了既定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目标。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县工业企业发展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凸显,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平衡,亟待进一步优化。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塑料制品业和不锈钢加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1.88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8.5%;这类企业用工成本高,用工难,企业盈利有所下降。

我县是水产大县,上半年虽然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8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1%,但是作为水产大县这样的占比仍然不够;并且农产品企业多数属于初加工,工业附加值较低。高新技术企业量小,产值更少,产业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发展的建议与思路

1.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我县海产品加工企业多为小微型企业,是我县工业企业主体。引导和帮助小微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开拓市场能力,能有效推动我县小微企业的发展。引导建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聚集群,不断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依托我县丰富的山海资源和“中国海带、紫菜之乡”美誉,以乡、镇为中心,沿海建立以海带、紫菜、黄鱼、海参精深加工的海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山区建立以茶叶、竹木制品为主的生态品加工贸易区,形成“山海呼应”的工业发展格局,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企业经济实力,加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降低、淘汰产业结构低层次、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高污染、高耗能型工业。

2.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我县工业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成本投入大,而高新技术工业企业用工成本低,产品附加值高,引进科技型企业后可以较大提高我县全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我县的工业经济综合效益。

3.切实解决要素保障,落地企业尽早开工。有关部门重点抓好部分在建的工业企业的土地、用水和用电等基础设施,争取这些企业能早日建成搭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我县工业经济。

第三篇:农林牧渔业经济运行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实施“六大工程”,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基础工程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上半年,我县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37062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其中:农业总产值44149万元,增长3.3%;林业总产值3919万元,增长7.3%;牧业总产值11508万元,增长6.5%;渔业总产值304558万元,增长6.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486万元,增长7.4%。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4589万元,增长5.8%。

一、上半年农林牧渔业经济运行特点

1、春收农作物稳定增长。2014年全县春收农作物面积146736亩,增长1.3%,其中粮食作物39894亩,比增1842亩,增长4.8%;粮食产量7778吨,比增626吨,增长8.7%。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在沙江、溪南建立马铃薯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组织推广脱毒种薯、地膜覆盖、病虫综防、测土配方施肥等马铃薯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春收马铃薯39632亩,增长4.8%,产量7741吨,增长8.7%,马铃薯成为我县种植效益最好的粮食作物。春收蔬菜瓜果面积97940亩、产量103969吨,分别增长0.5%、0.9%。

2、春播春种生产顺利开展。全县完成春播春种农作物面积134410亩,比增3423亩,增长2.6%,其中粮食作物面积55848亩,比增980亩,增长1.8%;蔬菜瓜果55392亩,比增839亩,增长1.5%;油料作物13308亩,比增145亩,增长1.1%。改造低产田200亩,改造果园2000亩,新植果树3000亩。

3、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1-6月份,全县生猪出栏55599头,比增9.5%,肉产量4167吨,比增19.0%;猪期末存栏73271头,比减15.8%。牛出栏627头,比增5.7%,存栏4651头,比减0.8%。羊出栏数11318头,比增3.4%,存栏20752头,与去年基本持平。家禽出栏数头数304651只,比增11.4%,家禽存栏头数361146只,比减14.0%.。禽蛋产量1004吨,比减6.0%,肉类总产量4778吨,比增9.0%。

4、茶叶水果产量稳中有升。以贯彻《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和我县出台2012年度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为契机,推广种植“金牡丹”“元宵茶”“梅占”“乌牛早”等高优新品种,实施品牌战略,打造霞茶精品。上半年,茶叶产量3618吨,比增9.3%,其中红茶70吨,比增27.3%,绿茶3185吨,比减2.1%,受周边福鼎市场辐射新加工白茶363吨。水果产量6089吨,比增1.5%。

5、渔业生产继续保持强劲。1-6月份水产品产量231205吨,增长6.0%,其中海洋捕捞受伏季休渔影响,捕捞产量40856吨,比减1.5%;海水养殖产量190288吨,增长7.8%。传统优势养殖品种海带产量70514吨,受前段雨水天气影响,比减8.9%;紫菜490吨,比减3.9%;海水“高位池”对虾养殖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养殖面积10050亩,产量2205吨,比增12%;鲍鱼20000箱,产量3957吨,比增30.4%;海参养殖幼参投苗7000吨,产量13012吨,比增55%;新品种鲆鱼试养成功,产量400吨。但受中央八项规定影响,海参、鲍鱼等高附加值产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左右。

6、林业生产有增有减。1-6全县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0938亩,比减29.6%。木材采划量19513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243立方米,增长13.0%;竹材采划量38万根,比上年增加13万根,增长52%。竹笋干产量133吨,比增11.8%。茅草产量69604吨,比上年减3378吨,比减4.6%。

二、下阶段农业生产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自然灾害抵抗能力较弱,农业持续增效、农民增收压力大。近几年我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发展,但传统农业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基础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持续稳定发展的难度大。像前段的长期阴雨天气就对沿海的海带收获产生了较大影响。

工业农林牧渔范文篇9

1四川省农村金融的环境因素分析

1.1经济状况

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的经济环境的依赖性很大,经济条件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的基本要素。四川省地方生产总值整体呈递增趋势,1995年~2014年,20年间四川省平均GDP平均增长率为11.35%,特别是2010年增长率达到15.1%。四川省地方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2443.2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8536.66亿元,在20年内,四川省的GDP实现了倍增,在199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1.68倍。这些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市场和巨大的金融潜力。

1.2居民收入状况

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直接影响到农民的信贷资金需求,也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四川省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998年的2738.39元增长到2014年的12646.58元,虽然实现了持续增长,表面上在17年实现4.62倍增长,但是由于每年的平均增长基数只有619.26元,所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绝对值很小,比如2006年,只增长了184.63元,增幅为4.44%;特别是1999年的农村人均总收入比1998年还低,呈现-1.514%增长。所以与城市的人均增长,不论增长基数还是增长速度、增长绝对量,农村人均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的人均收入,而且收入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四川省农民人均收入低,每年除了自身生活需求,很少一部分会用了生产需要,导致了四川省普遍地区出现,农民资金实际需求量大,农村信用社资金不足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和农民的支出有很大的差额,自1998年~2014年,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和农民的总支出直接的差额也在不断的增大,这一部分差额就构成了农民对资金需求。四川省农民收支差额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支出差额,自1998年~2014年,资金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2013年和2014年农民资金需求急剧增加,农民人均需求达到5598.26元与5583.54元,主要是由于全国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物价水平上升,农村经济的缓慢增长,加剧了农民的资金需求。

1.3政府政策和法规状况

金融环境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农村的金融环境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生产、经营产生直接影响。随着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也顺应时代潮流,四川省的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发展中承担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主要资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则是主要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为农民购买生产设备,提供低息、免息贷款。四川省境内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降低这些金融机构面临的违约风险,进而扩大农民的小额信贷。通过金融机构内部一系列政策性改革,四川省争取创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农业银行和其他政策银行为辅助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而引进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金融产品,进一步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在各地级行政区的建立,有效地和农村信用社等乡镇金融机构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等合作,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大了对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协调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四川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2.1数据来源及参数设定

2.1.1数据来源

采用四川省农村金融的产值、比重作为衡量四川省农村金融的衡量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1995年~2014年的《四川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还有部分来源于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2.1.2参数设定

由于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为了研究四川省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关系,因此我们选取解释变量,依然构建规模、效率和功能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金融相关比例(FIR)以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表示。其中,表示t年的现金余额,表示t年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期末余额,表示t年的保费收入,表示t年的股票市值;货币化程度是金融发展指标的主要指标之一,我们用来表示;金融效率我们采用金融机构存贷比表示,。被解释变量主要是表示经济增长的变量,本文研究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所以采取四川省农业年度环比增长率表示。

2.1.3模型的建立

在以上参数设定的基础上,我们分别研究,四川省的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与四川省农村金融产值的关系,四川省的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率与四川省农村金融相关比率、货币化程度、金融效率的关系,分别建立如下两个回归模型。模型一:为了研究四川省农村经济发展与四川省农村金融产值的关系,其中四川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用四川省农、林、牧、渔生产总值替代,我们建立带时间趋势的一元回归模型。其中表示t年的农业生产总值,表示农村金融机构产值。模型二:四川省的农村经济增长率与四川省农村金融相关比率、货币化程度、金融效率的关系,其中农村经济增长率我们用农林牧渔生产总值替代,我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其中为随机变量。

2.2模型检验和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一判断,Eviews8软件的检验结果,估计四川省农村经济发展与四川省农村金融产值的关系如下。由该式的估计结果表示,所有的解释变量都在1%执行水平下是显著的。该式表明:四川省农村经济发展与四川省农村金融产值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在其他外界因素不变时,当农村金融生产总值增加一单位,四川省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就增加0.1027个单位,这表明的四川省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四川省农村经济有巨大的影响。根据Eviews8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知道,R-squared=0.9652,该结果表明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离差中,有96.52%可以由农村金融产值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依存关系来解释,该一元回归方程,拟合度相当的高,而有3.48%属于随机因素的影响,这可以忽略不计。AdjR-squared=0.9602,我们可以看出农村金融的产值和农林牧渔业的真正相关性,达到96.02%。在置信水平下查F分布表,可知,所以认为该一元回归方程在置信水平下是显著的。在农林牧渔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中农村金融产值的回归中,当农村金融产值作为自变量,F检验和T检验的结果都是显著的。根据模型二判断,Eviews8软件的检验结果,估计四川省的农村经济增长率与四川省农村金融相关比率、货币化程度、金融效率的关系如下。由该式的估计结果表示,所有的解释变量都在5%执行水平下是显著的。该式表明:四川省农村经济增长速度与金融相关比率呈负相关,与货币化程度、金融效率呈正相关。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当增加一单位时,下降4.31个百分点;当增加一单位时,增加9.55个百分点;当增加一单位时,增加3.466个百分点。

3结语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部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根据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四川省农村经济发展与四川省农村金融产值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四川省农村经济增长速度与金融相关比率呈负相关,与货币化程度、金融效率呈正相关。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农村外部引进资金,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为了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非盈利性资金。在农村金融深化的同时,应该不断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机构除了为农业发展提供融资外,还应该提供信息咨询、投资理财、养老保险等业务。

作者:黄累博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周文召.金融发展中的政府干预、资本化进程与经济增长质量[J].经济学家,2014(03).

[2]周丽丽,杨刚强.中国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4(02).

[3]苏建军,徐璋勇.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理论与经验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02).

[4]武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10(05).

[5]陆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01).

[6]闫丽瑞,田祥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宏观经济研究,2012(03).

工业农林牧渔范文篇10

1经济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与分析

1.1能源效率概念分析。能源服务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值称为能源效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经济结构变动可通过能源的消耗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一般情况下能源效率测度包括能源宏观效率与实物效率。目前,在能源投入结构不出现变动的情况下,陕西省的能力效率水平较低,并且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多功为主,煤炭使用过程中能耗较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1.2影响能源效率的经济结构分析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据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能源生产总量较建国初期增长127倍之多,而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目前,我国能源每年使用总量将占全球能源总量的50%左右,基于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农村能源效率,改善农村经济结构。1.2.1工业结构。陕西省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且主要以一些能源依赖性较高的高能耗产业为主,比如建材、化工与石油等。但是这些工业型支柱产业,普遍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特性,在发展过程中容易造成极大的能源消耗。1.2.2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效率贡献应以劳动和资本要素生产率为基础,其中,能源效率的提高来自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而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降低将抑制能源效率,使能源效率降低,加大节能减耗难度,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的上升对能源效率提高正具有正向效应,基于此,应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促进能源效率的改善。1.2.3能源价格。陕西省能源丰富,尤其是陕北地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富集地区,但由于这些地区的能源多为一次性能源消耗,能源消耗高,影响能源价格,目前,影响能源价格的因素主要有:1.2.3.1产权结构。产权结构的不同会对生产资源产生影响,再加上一些企业生产效率不高,资源优化配置不合理,影响能源价格。1.2.3.2对外开放度。由于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人们思想较为保守,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但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利好政策的带动下,陕西省的对外开放度将逐渐得到提高,能源消耗也会不断提升。

2制约农村经济结构的几种现象

2.1农业产业结构不平衡,城乡产业分工不平衡。虽然农村经济结构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经济也得到较大发展,但有些地区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分散、粗放,小农意识明显,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落后,农业生产内部结构仍以粮食种植为主,集中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受到制约,城乡产业分工不协调。2.2农村资源浪费,拖慢农村经济结构。资源结构和资源内部结构之间又存在着严重的失衡,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充分,导致一些中低产田、绿化荒地无法深度开发与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无法进行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林业资源等资源浪费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与提升,拖慢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进程。2.3农业能源效率低,增加农业劳动成本。陕西省农村经济结构主要以陕北地区的玉米等、关中地区的小麦、陕南地区的水稻等作物为主,并且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新时期下“振兴乡村战略”的有效实践,陕西省农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出现很多新的农业结构,实现了农村地区农民经济收入多元化,使多项农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进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并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可利用产品。

3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策略

3.1种植业结构优化策略。3.1.1种植结构优化是陕西省各地农村地区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保证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相关部门要时刻关注农村地区玉米、小麦等粮食作为产量,强化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促进农村地区种植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与各企业、农村合作社、大专院校合作,拓宽农业生产、销售链条,实现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3.1.2发展经济作物。不断增加油菜、陕北的油葵等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实现农村地区食用油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建立现代化物流网络平台,密切与外界互通互联,满足市场机制下各地对经济作物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作物的交易水平。3.1.3挖掘园艺作物的价值。合理配置苹果、大枣等园艺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果实色泽、风味和营养成分等性状优势为关键目标点,开展果实品质的基础研究,提供品质改良的技术支持,培育适合不同市场需求的品种,使作物品质成为影响园艺作物的价值关键调控因子,综合应用各种手段,优化种植产业结构。3.2农林牧渔结构优化策略。近年来,农耕土地的不断减少与森林覆盖率、饲草用地、园地面积不断增加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现象使当地水域的开发与利用受到严重威胁,为此,各地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提升农林牧渔结构优化,实现物联网转型,从而强化陕西农业经济地位,实现农林牧渔的稳定发展。3.3落实相关配套措施。稳定基本农田面积,稳定的粮食与经济作物产量,保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道路与用电的完善性,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水平,提升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