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工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0:45:14

工业经济工作

工业经济工作范文篇1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区工业经济工作会议。这是在落实区委工业强区战略,实现工业经济“三高三倍增”的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全区性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动员各镇乡街道、各部门和广大企业,振奋精神,创新创业,以更大的决心和干劲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为实现工业经济“三高三倍增”起好步、开好头。下面,我根据区政府的意见,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年工业经济工作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考验之年、转型之年、收获之年。一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区上下以“作风建设年”推动“盘活存量攻坚年、基础设施建设年、体制创新开拓年、项目推进成效年”四个年活动,紧紧围绕工业强区战略,扎实工作,余杭工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总量和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圆满完成区委十二届二次全委会提出的年度目标任务,而且实现了工业经济五年翻两番的“再造工程”预期目标,为今后三年继续努力,实现“三高三倍增”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回顾过去一年,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1、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95.49亿元,增长27.4%;完成工业总产值1167亿元,增长21.3%,其中规模以上905.6亿元,增长24.1%;规模以上工业利税54.5亿元,增长34.4%、利润31.3亿元,增长41.6%。全区工业“五年翻两番”任务超额完成。工业“块头”不断壮大,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54家,其中华立、诺贝尔、华鼎、西湖汽车零部件、钱江压缩机、鼎胜、崇钢集团、老板集团、申江等9家企业超10亿元。外贸出口继续高速增长,实现自营出口突破20亿美元大关,达到23.3亿美元,增长40.3%,外贸出口在全省县(市区)排名列第九位,比上年再进一位。华鼎集团、华立集团等4家企业自营出口超1亿美元。工业经济成为拉动我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工业增加值占全区GDP415亿元的47.1%,拉动GDP增长十个百分点左右。

2、发展后劲获得新支撑

*年,全区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投资75.8亿元,增长8.8%,扭转了工业投入负增长的被动局面(*年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投入69.7亿,下降5.7%)。51个1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15.1亿元,鼎盛铝业、春风摩托、华正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做好项目储备文章,落实工业用地指标1700多亩,为工业发展拓展了空间。积极开展土地招拍挂工作,全年共有62个项目1015.9亩工业用地顺利实现招拍挂。*年,全年新批和增资外商投资项目共127个,合同外资4.7亿美元,实到外资1.84亿美元,分别增长7.6%和22.4%。全区引进内资项目279个,到帐内资78.17亿元,增长22.68%。

3、盘活存量取得新突破

实行奖惩并举,建立每月督查协调制度,重点督促落实项目推进承诺书、履约保证金两项制度,盘活存量成效明显。167个已供未动项目列入镇乡街道年度考核任务,*年初核对未动工面积5020.4亩,除20个因规划调整、项目调整等客观因素外,其余项目均动工建设,实际动工面积3780.6亩,其中143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4、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

*年,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1356”培育工程,全区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超过20%;组织申报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408项;专利申请1043件,授权611件,增长26.7%,新培育专利试点示范企业22家。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其中部级3家,截至*年底,全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6家。品牌战略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省级著名商标3个,国家名牌2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目前,全区已拥有省级以上著名商标34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7个,国家免检产品9个。

5、节能减排开创新局面

节能减排指标首次纳入镇乡街道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区级—镇乡—企业”由点到线、到面的责任体系基本建立。继续实施工业循环经济“225”试点示范工程,多方位地推动节能降耗、循环经济建设,安排34家企业推行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另有近50个废水余热回用、水循环利用、节能节电、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在付诸实施之中。加强能源管理、能源统计、能源计量等方面的基础工作,以开展行业节能经验交流会、新产品新技术推进会等形式,推动重点行业单位能耗下降。下大决心加大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实施半山地区环境整治,加大实心粘土砖瓦窑关停力度。全区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2.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下降3.5%和4%。

6、安全生产赢得新成效

*年,安全生产总体形势继续趋于好转,全区共发生各类事故712起,同比下降0.56%,死亡166人,与上年持平,直接经济损失387.3万元,同比下降25.43%。全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连续第三年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数“三个零增长”目标。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克难攻坚,齐心协力,成绩有目共睹,来之不易。和2002年相比,*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了395%,超额完成“五年翻两番”目标,“再造工程”划上圆满句号。在这一年里,不但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镇乡、街道、开发区和区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实效性也得到明显增强。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付出辛勤和汗水、奋战在工业战线上的同志们,特别是各位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2008年工业经济面临的新形势

2008年,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经济形势看,继续呈增长势头,同时又因美国次贷危机、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而更显复杂。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仍处于一个稳定的上升周期,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基本因素2008年依然存在,并将产生新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两创”总战略、杭州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必将在更高起点和更有力引导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政策的实施,必将增强微观经济活力。从我区自身看,区委实施工业化、城市化两轮驱动,坚持“一化带四化”,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去年工业投资也出现了有效回升,发展后劲趋于增强。

但也应该看到,宏观经济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人民币升值、货币政策紧缩、新劳动合同法实施都将给工业和企业带来直接影响。当前,我区仍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投资结构不够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偏低,大项目还不多,节能降耗工作压力依然很大等诸多难题。

对此,我们要居安思危,迎难而上,对可能遇到的风险与问题早做研究准备,抓住重点,各个击破,强势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要鼓足干劲,以更大的信心与决心抓住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努力实现工业经济“三高三倍增”目标。

三、2008年工业经济的奋斗目标和主要工作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就要把工业经济抓得紧而又紧。2008年,我们要坚持好字优先、干字当头、能快则快、做优做强,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定不移地落实“三位一体”方针,确保2008年工业产值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0%以上,工业生产性投入100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投资93亿元;自营出口27亿美元,增长15%;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和万元产值能耗分别下降4.5%和1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下降3.7%和4%。为此,突出抓好7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工业强区战略实施力度。一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重点抓好对区委《余杭区工业强区扶持政策意见》的宣传,对企业培育、工业投入、循环经济、品牌培育、担保贷款、存量盘活、企业上市、总部经济发展、企业家培训、考核评比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政策文件中对生产性项目的资助比例最高的达到13%—14%,政策的力度是空前的,希望宣传好,利用好,真正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二是引导全区上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第一、工业强区第一”的意识,大力营造永不停步、永不言败、永不满足、勇于创新的局面,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为实现“三高三倍增”目标起好步、开好局。三是要强化考核。对照“三高三倍增”目标任务,各镇乡街道、开发区要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加快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各级各部门的目标考核中,要加大对规模工业产值、工业利税、工业增加值的考核权重。

2、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一是要抓项目关节点。继续按照“前期抓报批、开工抓进度、竣工抓投产”的思路,加快项目建设,在项目推进中,强化落实项目例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区级重点工业项目,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72个续建项目和37个新建项目是重中之重。三是要抓盘活存量深化。目前,167个盘活存量项目,大部分还未竣工,要继续开展项目督查,督促项目签订推进承诺书、缴纳竣工投产保证金,敦促企业加快设备投入,早日投产见效,坚决杜绝竣工项目“空壳”现象的发生。四是支持鼓励企业利用原有场地进行技改,积极鼓励企业实施零土地技改。把提高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的设备贴息扶持标准的政策用足用好。同时,要继续鼓励标准厂房建设,为量大面广的成长型企业提供发展平台。五是要抓好项目储备。要坚持“三位一体”方针,按照“一项目一信息表”模式,加快储备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装备制造业项目和传统产业提升技改项目,付诸实施。六是要增强开发区、工业区块承载能力。要完善规划,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工业功能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为招商引资、项目进驻提供坚实的平台。

3、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为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区委区政府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在今天的会议上,我结合工业经济发展,简单提三点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招商选商准入门槛,要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引进一批投入产出大,对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积极作用的好项目。要以产业导向目录为指引,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为基准,积极实施项目评估制度,合理布局工业重点项目。要树立“亩产值”概念,着力提高项目的单位土地产出。二是要形成招商引资合力。这方面区委区政府已经决定采取建立我区重大项目招引特别行动组等办法,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完善全区上下招商联动机制,促进良性互动,形成工作合力。三是要突出主平台建设。开发区和各工业区块依然是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工业仍然是利用外资的重点。要充分利用开发区体制机制优化、基础设施完和产业集聚等优势,发挥其在招商引资中的主平台作用。

4、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一是要着力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通过加强引导和培育,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70家;继续实施“1356”科技企业培育工程,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促进传统产业企业向科技型、高新化方向发展,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群。加快推进仓前高新区块及科技孵化器建设。中都集团科技孵化大楼、杭师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及有机硅重点实验室要加快建设,浙江大学余杭产学研创新基地、恒生电子、浙大网新、三维通信、阿里巴巴淘宝城、浙大亿科等项目要尽快动工。二是加快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体系。紧紧围绕企业初创期“场地、资金、共公服务”难题,大力建设各类科技孵化器。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内的科技大楼要加以必要的改造整合,进一步发挥好作用,成为全区的示范;各镇乡、街道可利用标准厂房等开展孵化器建设;鼓励企业、房产开发公司利用现有条件建设专业孵化器,进一步促使我区科技型企业的培育成长。三要抓好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要继续加快推进,尽快发挥先进制造研究所、现代数码纺织技术与创新产业化基地、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余杭分中心、部级花式纱线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等机构的作用,加紧家纺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并在工业设计、企业信息化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公共平台建设上加以积极努力。要整合各种科技资源,加快各类技术数据库建设,发挥专利检索中心和网上技术市场作用,大力引进培育和创办各类科技信息、科技咨询、技术评估、技术交易、检验检测、专项申报等服务机构,探索发展风险投资,加快各类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培育、发展。四是加快建立以人才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保障体系。要从机制、体制、观念等更高层次上入手,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5、加大优势产业和企业培育力度。一是加大优势产业培植力度。要做优做强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食品加工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电子电气、机械五金、塑料化工三大成长性产业。以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为重点,加快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仪表基地和部级的光仪产业化基地建设,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二是要实施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实施“235”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排出一批强企大企、一批行龙头、一批成长型企业,制订培育目标,予以梯队扶持,并在财政扶持政策上予以大力倾斜,努力促使企业提质增效,做优做强。要实施上市企业培育工程。把鼓励企业上市作为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工作来抓。要积极为上市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平台,推动企业上市工作,力争花若干年时间,打造上市企业的“余杭板块”。三是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实施“百名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筛选出一批优秀企业家,组织到国内外培训、考察,拓展视野、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增强企业家的发展信心,努力造就一支懂经济、勇创新的企业家队伍。

6、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一是强化责任。继续落实年度节能降耗责任书制度,坚持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作为企业享受扶持政策的前置条件,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要进一步提高镇乡街道的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切实把节能降耗作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重要环节、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调优工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加强能源监察队伍建设,加大节能降耗执法力度。二是严格控新。认真执行项目评估制度,把能耗水平作为项目筛选的强制性指标,限制能耗指标高于全区同行业平均水平的项目进入土地招拍挂程序,并积极探索能源评估机制,对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备案,从源头上防止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实施。三是大力治旧。要联合环保、安监等部门,运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花大力气坚决淘汰一批能耗大、污染重、效益差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四是加强重点监测。对热电、印染、水泥等行业,要继续加强用能排污等基础管理,必要时要启动节能减排应急预案,对重点用能行业、相关企业实行强制措施,限产限量。

工业经济工作范文篇2

全面贯彻落实市“两会”精神,着眼“三大计划”(优势产业、百亿园区、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行动计划),实施“三大工程”(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工程、技术改造百千工程、新安江流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工程),抓好“十件大事”(推进300户“智慧·数字企业”建设、创建市中小企业服务网、成立市工业科学发展咨询委员会、争创十大产业集群专业镇、抓好TFT—LCD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4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整体推进、182个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工程项目建设、166户新安江流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40户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带动、30户旅游工艺品企业提速升级),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工业发展目标。力争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30亿元以上,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0户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5%以上(上报数);完成工业投资100亿元以上,增速30%以上,完成工业技改70亿元以上,增速30%以上;新签亿元以上工业招商项目40个以上。

2、园区发展目标。力争新增开发面积8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招商项目到位资金80亿元、新增规上企业户数5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实现税收13亿元;“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

三、工作措施

2014年,按照统一思想、搞好衔接、明确任务、抓好落实的要求,围绕全年工作目标,认真做好八个衔接(“十二五”规划、“三大培育行动计划”、“六个高潮”、省定目标、全年目标、区县目标、一季度目标、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工程),细化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1、优化提升园区经济。以177个年度投资85.7亿元的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工程为抓手,重点提升园区建设发展水平。对区、歙县新扩区部分严把质量标准,推进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发展,对各园区已建成部分进行集中整治,重点推进“腾笼换鸟淘汰一批、技改创新提升一批、新签引进重点项目一批”,着力解决园区发展“散、乱、低”问题,实现“项目质量效益、园区建设水平”双提升。今年,拟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0个,总投资120亿元,当年投资24亿元,力争30个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同时,立足休宁县中显微电子、金视界电子和展硕半导体等企业,着力打造TFT—LCD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同时,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汽摩配产业基地建设。

2、提速升级龙头企业。加大七大优势产业培育力度,重点突出股份、茶叶、纺织、股份、药业、等40户龙头企业培育工作,实行市、县两级联系帮扶制度,推进企业新上项目、扩大生产、增资扩股等工作,力争今年40户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占七大优势产业的60%以上,同比增长60%以上,七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百亿元产业突破2个。围绕加快推进旅游工艺品产业发展,确定竹艺轩、园艺、绣品等30户旅游工艺品企业进行重点调度、扶持,今年实现产值4亿元以上,同比增长40%以上。

3、综合治理重点企业。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涉及我市工业企业166户,其中:搬迁类企业73户,升级类企业60户,关闭类企业33户。今年,我委将围绕新安江流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员,配合相关部门加快出台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狠抓政策落实,督促企业加快搬迁、改造和升级步伐,全年拟实现搬迁20户、关停10户、优化升级40户的目标。

工业经济工作范文篇3

这次工业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全区上下欢庆第一个百万农*日之后,国内经济出现企稳回暖迹象之时,全市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按照年初既定目标全面推进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义武同志对20*年全市的工业经济工作做了全面客观的总结,并对2009年的各项工作做了安排和部署,讲的很好,我完全赞同。会议签订了2009年度工业经济发展目标责任书,部分县(区)、单位和企业代表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会议还隆重表彰了20*年度全市工业经济先进县(区)、先进单位和八强企业。在此,我向刚才受到表彰的县(区)、单位和企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工业经济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向所有关心、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一年对*工业经济发展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人祸与天灾接踵而至,考验与挑战纷至沓来,困难与压力相互交织。我们努力克服“*”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不利影响,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向前迈进,特色经济发展较快,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得益于我们不折不扣地落实工业经济发展的既定措施和优惠政策,得益于我们不断对工业经济发展经验的探索总结和有效运用。

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有目共睹。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重中之重抓工业,集中优势资源,集中工作精力向工业经济倾斜,*的工业经济不仅可以有所作为,而且大有可为;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在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从*的实际出发,找准特色,发挥优势,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工业发展之路;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打基础,坚定不移破难关,我市工业经济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调动最广泛的力量,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企业家和人民群众,我们就一定能够在走*特色、*特点的发展路子上推进工业经济再创辉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市工业经济仍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对发展工业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措施有待于加强;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较小、发育水平较低;工业企业科技研发和创新不够、开拓市场能力较弱、企业内部管理有待加强;发展工业经济的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一支具有战略眼光、长远眼光,懂工业、善经营的发展工业经济的队伍,等等。我们要站在*发展和稳定的全局高度,要用敏锐的思维、独特的视角,审视*工业经济的发展、谋划*工业经济的发展,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区域特色型、质量效益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前天,我和之常、义武等同志,利用半天多的时间,实地调研了开发区和曲水、堆龙德庆两个县的部分工业企业,“耳闻之、不如目见之”,我市的工业企业这几年发展得很快,全市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量越来越重,我们倍感欣喜,在调研过程中,我对发展工业经济也提出了一些要求,今天借此机会,我再强调几点。

一要充分认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是财政收入的聚宝盆,也是富民强市的主源泉;是农牧业的反哺器,也是第三产业的催化剂;是城市化的发动机,也是吸纳就业、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工业不兴,财力难增,人民难富,*难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对于加快小康*、平安*、和谐*、生态*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发展工业经济是*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不论是从人类发展历史的规律看,还是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工业化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必经的重要阶段。从*情况看,我们在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中,对是否发展工业经济、怎样发展工业经济,曾有过一段徘徊不前的认识阶段。但从近年来的发展态势看,只要定位准确、思路对头、方法得当、措施有力,*不仅能够发展工业经济,而且还能发展好,和其他地方一样,发展工业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其次,发展工业经济对地方财力的提升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能够扭转现实发展中无钱办事、无力办事的局面。回顾过去,就在5、6年之前,我们有的县(区)的财政收入还不足100万元,想发展、干事业,常常感到有心无力、捉襟见肘,完全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如今,这些县(区)的财政收入少则达到几百万元多则达到上千万元,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等方面,办事情信心足、底气足,为人民办的事情多了,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也多了。第三,发展工业经济可以为城市待业青年和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有利于增就业、促发展,保民生、促和谐。从过去的就业方式看,我们的就业渠道形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业渠道狭窄、门路单一,主要依靠国家的工作安排。随着*日益繁荣,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日渐发展,*的就业形势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工业企业吸纳就业的成效日渐显现,*特色产业工人队伍日益壮大,还带动了运输、商贸、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发展*工业经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发展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工业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多谋发展之策,多行务实之举,不断夯实工业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要明确方向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工业企业要准确地把握发展定位,坚持走特色取胜、环保取胜、科技取胜、规模取胜、质量取胜的发展之路。特色取胜就是要在各方面体现特色。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源于特色,企业的发展要始终围绕高原地域特色做文章,围绕民俗文化谋思路,围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拓发展。环保取胜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在源头上提高引进企业的环保准入门槛,坚决杜绝企业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现象发生,凡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即便我们暂时失去眼前的利益,也要本着对未来负责、对子孙负责的态度,坚决拒之于门外;要加强对现有企业的环保监控,通过新的技术样板、工作样板,坚决查处和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好*的碧水蓝天;要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加大对环保方面的投入,提高环保执法队伍的监管能力。科技取胜就是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载体。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规模取胜就是以企业的扩张带动实力的提升。扩大规模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规模上去了,企业的产量才能上去、销量才能上去、效益才能上去,各个工业企业要在充分掌握市场规律、把握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合理扩大规模,进一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不断壮大*规模以上企业队伍。质量取胜就是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质量好坏决定企业发展的成败,要想在市场经济这个无情的大海中扬帆远航,到达胜利的彼岸,企业必须要有好的产品、好的品牌、好的研发队伍和好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的工业企业发展才能大有希望、大有作为。总之,*工业企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特色取胜、环保取胜、科技取胜、规模取胜、质量取胜这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和发展定位,下好先手棋,打出组合拳,发挥出合力效应,有力促进*工业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狠抓重点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跨越。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继续抓好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采掘业要加大整合力度,努力形成一批节约型、环保型、规模型、科技型采矿和加工企业;绿色食(饮)品业要做好绿色无污染的*特色品牌文章,不断发展壮大;藏医药产业要加快新品种开发,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藏药,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藏医药产业发展的路子;建材业要积极推广新型建材产品,尽快出台《关于支持和规范新型建材业发展的意见》,重点扶持新型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要注重保护和发展壮大,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园区的组织结构,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的优势,做好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工作,使园区真正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增长极。

工业经济工作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平台建设、集群建设、项目建设三大重点,继续优化发展环境,壮大工业经济规模,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实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年,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长3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

三、工作重点

(一)以扩容升级为重点,加强平台建设。

进一步拓展工业发展平台。加强“一区四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全力建设城东工业园、临港工业园,为“十二五”期间打造两个百亿元工业园区奠定基础。

城东工业园在土地规划调整的基础上,尽早启动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大桥连接线绿化带、永福路、振兴路排污管道等建设任务,适时启动大桥连接线南侧拆迁征地工作,力争年新入园企业8家以上。

临港工业园立足建设交通便利、要素富集的现代产业园区,再投入2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通港大道、疏港大道硬化、绿化、亮化的基础上,继续采取BT模式投资修建4.5公里发展大道、1.5公里滨湖大道和3条次干道。抓好园区自来水厂、电网、通讯、给排水管网建设和征地拆迁、土地平整工作,启动港松滋港区和第二处安置小区建设,储备工业用地4000亩。重点发展资源型产业和对环境承载容量要求较高的产业,力争年引进5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落户。

城北工业园要进一步扩充规模,打造中小企业集聚创业的活力园区。刘家场工业园要充分利用松宜地方铁路的运输能力,突出矿产品加工特色,科学编制控制性详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收储力度。适时启动涴市钾化工园区建设,围绕卤水精深加工,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进出通道、港口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申报松滋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争取成为全省临港新城试点城市。

(二)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产业发展。

强力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培育农副产品加工、资源型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新型能源、矿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形成地方经济特色,提高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一是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重点扶持白云边酒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抓住白云边酒业产业集群被列为全省67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和白云边被誉为中国白酒第五香浓酱兼香型代表的机遇,实施“五大中心”建设,启动上市工作,做大做强白云边。进一步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快速扩张,使白云边酒业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充分发挥松滋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我市投资,新上水果、饲料、牲猪屠宰、林产品等精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二是重点培育资源型化工产业。全力服务“岗钾一井”勘探及后续开发,积极开展中试分析和资源详查,编制钾、锂、铷、铯等稀有材料产业发展规划,适时启动资源型化工科技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丽源科技二期项目扩建,推进丽源科技与中化集团的合作,建成国内一流的纺织化学品生产基地。支持斯凯达生物开发高端兽、禽、渔类医药系列产品。

三是推进机械电子产业提档升级。依托城东工业园、临港工业园两大发展平台,以宜化集团收购三盟机械为契机,推动我市机械制造产业提档升级。支持三盟机械新上化工机械和大工业阀门项目;鼓励科地车业、金津机械、赛尔机械、三力液压机械等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扩大生产规模;引导其他机械制造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配套或者引资新上项目,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进一步优化对飞利浦公司的服务,促进其加快转移国外生产线,立足市内发展协作配套企业,早日建成全球汽车照明的重要生产基地。引导先行太阳能科技公司与行业内高端企业合作,开发LED等高科技电子产品。

四是抢抓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机遇。支持金犀牛服饰、神舟纺织、望春花、海兴等企业实施扩能项目,早日达产效益。促进芭蒂娜服饰、飞鹰服饰、云岭服饰、福力德鞋业等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年内竣工投产。抓住印染工业园成为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国家印染循环经济研发生产基地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承接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引进印染、洗水等配套企业。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强品牌建设,促进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

五是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积极支持、配合、服务松滋核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加快凯迪生物质发电厂建设,确保年内投产发电。充分利用水能资源优势,实施洈河梯级水电开发。支持先行太阳能科技公司加快发展,促进松滋油田扩大产能。抓住“岗钾一井”勘探开发的机遇,做好大装机容量地热发电的前期工作。

六是加快发展矿产品加工产业。鼓励双七公司引进战略投资,实施扩能倍增建设,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水泥制造业。利用松滋矿产品资源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工业陶瓷和耐火材料项目,引进特种玻璃生产线,加强新型建材的技术引进和研发。举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论坛,促进矿产资源开发更加科学有序。

(三)以以商招商为重点,推进项目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创新招商理念和招商方法,逐步实现招商引资由行政主导向企业主体和行政推动相结合转变。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宜昌等重点区域,突出我市资源、产业链、发展平台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强项目策划,开展以商招商,引导本地企业家走向联络、洽谈、推介的前台,主动出击捕捉招商信息,寻觅合作项目。重新编组全市10支招商小分队,根据重点跟踪的产业、项目确定重点招商区域,力争引进10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6亿元以上。

开展“项目建设见效年”活动。对重点在建项目继续实行一名市领导挂帅、一个市直部门负责、一套专班服务的责任体系,完善“一月听一次汇报、进行一次排名,一季度开展一次观摩、结一次帐,排名靠后的乡镇、部门说明情况”的推进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建设“无障碍”。抓好工业项目的协调服务,确保白云边工业园建成效益、丽源科技二期项目竣工投产,大力支持三盟工业阀门、铭华生物、天鹰制衣等项目加快建设,力争早日投产效益。争取一批意向性项目顺利签约、及早动工建设,形成“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四)以成长工程为重点,加强主体建设。

实施企业成长工程。激励和引导一批有潜力的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增加投资新上项目,壮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力争年新增规模企业20家,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到18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入库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8家。

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力度,重视高级技术人才的引进,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引进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和质量标准认证,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清洁生产,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有关政策,加强减排效能监管,实现涉水涉气企业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积极鼓励全民创业。修改完善全民创业激励政策,优化全民创业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门槛,再掀全民创业热潮。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发展合力。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坚持把工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优先发展工业,切实将行政资源进一步向招商引资、工业发展、经济环境建设倾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的良好氛围。

(二)提供政策保障,支持企业发展。

为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年继续执行松政发〔〕1号文件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工业发展投入,从财政资金和土地收益中增加工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重大项目建设补贴、企业技改贴息、乡镇发展工业税收返还和招商引资中介奖、企业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奖、规模企业纳税贡献奖等奖励的兑现。在产业倍增计划、服务体系建设、新兴战略产业培育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加强服务协调,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五个一”制度,继续实行大工业经济服务专班每月例会制度。加强对工业经济的服务,从项目报批、建设,到投产经营的全过程做到全覆盖。认真执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各项政策规定,切实降低涉企收费标准,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发挥市行政服务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职能作用,对重点企业和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对销售收入过亿元、税收过百万元的骨干企业实行“直通车”服务。

工业经济工作范文篇5

一、2010年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同比增长21.1%;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50亿元,2010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5.3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利税总额133亿元,同比增长60%;预计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24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45亿元,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2010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365亿元,同比增长5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5%共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39项,计划总投资479.90亿元,完成投资161.84亿元,同比增长12.86%技改项目115项,完成投资59.67亿元。2010年1-9月,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71吨标煤,比2009年下降7.35%

二、主要工作情况

确保工业经济继续稳定增长。为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转型战略,1认真谋划协调工业经济运行。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推进萍乡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乡村转型,根据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省工业三年强攻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发展情况,委编制了萍乡工业经济三年强攻规划(2010-2012年)力争到2012年,全市工业实现在规模、速度、效益、结构、投资、布局、创新等方面都有新突破,力求在新一轮发展中加快形成竞争新优势,努力实现工业经济赶超发展。此规划得到来萍调研的洪礼和副省长的高度肯定。同时,委认真做好“十二五”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其它有关专项规划的编制起草工作。为提高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运行环境的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委建立了经济运行分析月度例会,定期开展工业发展情况调研,观摩各县区优秀企业项目,考察其发展潜力。坚持以经济运行动态的形式提出分析演讲,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做好行业管理和平安生产工作。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国家的产业政策,指导行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走可继续发展之路。

培植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年我市把加强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2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工业投资继续坚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一是重大项目数量增多,支撑作用明显。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223项,项目总投资447.80亿元,完成投资141.58亿元,同比增长9.84%全部竣工达产后,可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149.66亿元、利税152.49亿元。二是投资结构更优,今年在改造提升激进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资料类项目大幅增加。三是一批重大项目进展较好,成为我市工业新的增长点,投资30亿元萍钢节能改造项目、浮玻二线日产600吨优质浮法玻璃提质扩能搬迁改造等重大项目已顺利完成。金桥焊材、阿尔法高科药业、江西神硅科技、印山台水泥、弘源煤化工、赣西电煤储运、百纳瓷业、樟丰化工、众邦冶金、耐可化工、萍特钢铁(二期)PEC电瓷、鑫泰冶金等34个亿元以上项目也已竣工投产。

切实维护企业稳定。一是积极做好市属国工业企业改革工作。通过精心组织,3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积极发动,妥善安顿,目前为止,全市需完成国企改革工作任务的47户企业已全面完成职工身份置换工作。二是深入推进职工社会化管理工作。全市47户国有工业企业38850名职工社会化管理已全面移交完毕,并与各乡镇(街)人民政府签订移交协议,移交名单已交各乡镇(街)社区,移交资金也已拨付至各个社区。三是妥善料理企业改制资产移交工作。对改制企业资产进行清理、登记、评估审计的基础上,认真协调市国资委与企业的交接事宜,料理好交接手续,做到依法移交。四是认真做好企业改制的信访、接待工作。委负责的企业改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矛盾较集中,信访和接待工作量特别大。但我委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层次的宣传、解释、疏导,实现了无一例由于国企改革原因赴省、赴京上访的目标,从而切实维护了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工业经济工作范文篇6

根据“十二五”总体要求,2011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目标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0亿元,增速保持在20%以上;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3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工业投入200亿元,同比增长40%;非公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5%以上,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全省领先;万元GDP综合能耗确保完成省下达目标。

一、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认真抓好经济运行监测调度。重点抓好以42户骨干企业、23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9户成长型小企业为重点的监测调度,加强经济运行中的信息收集、调研和带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分析,及时进行预警调控、主动调控,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2、认真抓好煤电运保障和产销衔接。继续完善工业生产重点物资应急预案,组织煤、电、油、气及其他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和应急物资的运输协调,化解煤电运等要素供给均衡性和需求波动性矛盾,确保完成电力迎峰度夏、度冬目标任务。充分发挥省经信委著名工业品销售平台的作用,组织企业参加省经信委举办的产销对接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提高市产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

3、强化服务保障。建立完善网上“金融超市”全天候服务平台,使银行和职业学校、企业供需双方信息得到及时有效衔接,着力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资金、用工等问题。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和投资额超亿元的工业项目,按照“一企一单”方法,为相应的企业和项目提供业务申请、咨询指导、督办及投诉受理等服务。同时,将工业发展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加强问责问效。

4、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工业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服务。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围绕整合重组一批、规范整顿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关闭淘汰一批的“四个一批”的目标,继续抓好煤矿及非煤矿山专项整顿治理工作。

二、全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5、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工作。继续实行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重点项目调度制度。重点推进4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续建有色铜冶炼升级改造、皖能电厂1×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铜化集团28万吨/年合成氨、旋力集团200万吨特钢等项目;开工建设有色控股公司复杂硫精矿资源综合利用、热电联产一期工程,铜化集团公司40万吨磷铵改扩建、年产4万吨金红石钛白粉项目,中海洋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电站等项目;建成海螺日产1.2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海亮高精密铜管(一期)工程、铜都阀门阀门生产基地项目、红星水暖阀门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项目、旋力特钢一期工程、铜化集团年产5万吨苯酐等项目;谋划好开发区年产150万吨PTA项目、皖能电厂第2条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国电电厂2×66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有色40万吨/年拆解金属量、富鑫钢铁三期改扩建等项目。

6、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围绕打造千亿主导产业,完善重点产业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重点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实施重点产业规划,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推进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新型产业快速成长。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能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7、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工业投资项目库。采取系统调度、会议调度、现场检查等方式,加大项目调度的频率和深度。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快备案、快核准,同步开展环保、土地、规划等前期工作,推进项目提前开工。对在建项目,引导企业抓住有利时机,合理排满工作量,协调保障资金、材料供给和配套条件落实。围绕年度工业投资目标任务,重点抓好金威铜业、黄铜棒、超远、华纳国际等已投产项目达产达标。抓好旋力特钢等在建项目协调服务,力争早竣工早投产。

8、突出项目招商。抢抓承接产业转移机遇,重点做好铜产业、电子信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招商工作,促进项目早落户、早建成,力争2011年在新能源、铜材深加工等重点项目上有所突破。做好与央企、省企、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工作,完善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已落实项目的调度和跟踪服务,加快项目进度。

9、狠抓工业节能降耗。强化目标责任,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开展好国家千家、省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确保重点耗能企业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任务。实施节能和综合利用项目,重点推进富鑫钢铁2×3000KW余压发电、上峰水泥电机系统交流变频改造等9个节能项目和有色公司铜冶炼炉渣资源综合利用、铜化集团4000M2纸面石膏板等16个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以开展能效对标为手段,对全市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实行严格限额管理。

10、大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市2009-2012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计划》,强力推进小化工、小球团、小冶炼等落后产能淘汰工作,2011年确保关闭16户落后产能企业;大力推进石料矿山治理工作;努力推动小煤矿退出转型。

三、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11、围绕“千百亿”工程,鼓励企业通过存量资产重组、有效资源整合等方式实现资本扩张,快速做强做大主业。力争2011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60户,超10亿元企业15户,超50亿元企业4户,超百亿元企业3户,1户企业成功上市。

12、加大创业扶持。根据市促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十条政策意见,出台配套措施;强化全民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对初创型小企业、创业基地、创业公共服务机构进行贴息、补助和奖励;强化创业辅导培训,开展就业指导、项目开发、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

13、制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实施细则,培育一批经济带动力强、品牌效应好的非公企业群体,从资金、技术、人才、土地、信息服务等方面,为企业集聚提供有效服务,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培育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深化内部分工协作,带动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发展。

14、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发挥政策和资金杠杆作用,加大服务,抓好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和22家扶优扶强民营企业发展,推动省级重点调度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加速培育一批成长性中小企业。

15、进一步推进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在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的“四抓”上下功夫:一是抓合同项目的落地进度,力争大部分合同项目能够开工;二是抓转化,创造条件将签订的意向和协议类项目转化为合同类项目;三是抓深入,争取签订和引进一批新项目;四是抓责任分解,将与知名民营企业合作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定期通报,确保落实到位。

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16、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不同行业领域“两化”融合的标准。借鉴发达地区“两化融合”的经验做法,研究出台促进我市“两化融合”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引导。

17、实施信息化改造工程,以有色部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建设为龙头,促进两化融合在传统企业技术改造、节能降耗、产业升级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推动信息技术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应用。

18、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推动和倍增作用。

五、全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19、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县、区经信委负责人综合培训、机关干部的专项培训和企业经营者的业务培训。

工业经济工作范文篇7

具体打算如下:

第一,以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信息化带动行动计划,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制造业中去,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加强高科技与传统产业的对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丝绸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产品换代。

二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加快提升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工业咨询、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以基础产业为支撑的、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的产业集群优势。

三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千方百计地帮助搬迁企业克服困难,协调解决企业搬迁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在完成市属非化医类企业的“退城进区”扫尾任务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化医类企业的扩张性搬迁工作。同时围绕城市化建设,有计划地逐步将对城市环境有影响的工业企业搬迁出城(镇),向各类开发区集聚,形成科学合理、符合建设生态城市的产业新格局。

第二,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途径,全力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一是做大产业,推动培育特色产业基地行动计划。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等5个部级的产业基地和常熟高分子新材料、吴中医药、吴江光电缆、太仓特种材料、张家港精细化工、昆山精密模具等10家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以及特种钢及制品、特种化纤纺织品等20多家市级产业基地,形成集创新、研发和产销于一体的制造业基地。

二是做强企业,实施培育大企业行动计划。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原则,加快建立产业发展导向基金,重点扶持220家年销售收入将超10亿元的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促使各类资源向这些大企业倾斜,打造一批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2006年,力争新增3—4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的大企业。

三是做优产品,启动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在工艺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与国际认证体系接轨,扩大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坚持名牌带动战略,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新品、争创名牌,支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龙头,推动更多的“**制造”向“**创造”转变。2006年,力争新增1—2个中国驰名商标、6—8个中国名牌、10—15个省著名商标、35个省级名牌产品。

第三,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努力构建“三足鼎立”格局。

一是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良好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36条精神,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并实施培养企业家行动计划,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营造更加浓厚的创业环境、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更加高效的服务环境、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

二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主要是“一个中心,七个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好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使它成为政府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除此之外,还要建设融资担保、创业发展、公共技术、信息咨询、人力资源、信用、社会化服务等七个平台,形成面向全社会的“方便、快捷、高效、优质”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三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行动计划。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新增担保额60亿元,把具有最佳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成长的烦恼”,引导其上规模上水平。重点推进“四个一百”工程,即扶持100家成长型、100家科技型、100家外向型、100家节约型民营企业。

第四,以开展循环经济为抓手,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实施节能降耗行动计划,对563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监测,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抓示范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的园区、一批绿色生态乡镇(街道、社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

二是大力开展清洁生产。依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围绕水、大气两个环境系统,针对长江、太湖、阳澄湖等三个重点流域地区,突出印染、冶金、造纸、化工、电镀、建材、医药等七大重点行业,结合各行业特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施一批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项目,减少环境污染。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围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抓好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环保市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培育一批适应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需求、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优质产品。

第五,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手段,切实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一是加大工业合理有效投入。坚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和分工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机遇,主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引导资金投向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现代服务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改造,抓好一批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大项目,对146个列入江苏省重点项目导向计划的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推进核电阀、数码印花、熔体直接纺等70个项目开工建设,以及实施银河、梦兰、沙钢等10个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项目。

二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引进尖端技术,增强大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技术引进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产业自主发展的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和前端环节发展延伸。

三是加强“产学研”联合。主动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接,通过知识、技术、人才等的高度集中,促进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促使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六,以促进协调发展为目的,推动我市工业经济上新台阶。

一是加强生产要素协调平衡。要对经济中潜在的问题有高度的敏感性,进一步搞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平衡,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提高经济运行调节的前瞻性和主动性。重点要加强对电力运行的监测分析和调度安排,集中精力制定并实施各项错峰避峰方案,组织企业有序用电,合理安排夏季高耗能设备检修,增加企业轮休密度。

二是做好银企合作工作。抓好652项工业新增长点项目,重点是100项新增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省级新增长点项目,积极向有关金融机构推荐,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等问题,帮助企业早日竣工、投产,使其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二是拓展国内国外市场。要实施“走出去”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在海外投资兴办实业,建立海外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贴近市场,贴近原料基地,直接利用当地资源和市场,为企业尽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先导服务,不断提高我市工业品的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第七,以现代物流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扩张。

一是扶持一批重点物流企业。要制定并实施现代物流行动计划,以沿江开发为契机,充分发挥沿江三市港口以及各类开发区作用,充分利用港口、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仓库)、高速公路接口,建立面向不同区域、不同服务对象的专业化现代物流园区。重点做好开通“苏深港”物流专线的协调工作,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专业运输、物流配送

、仓储管理、国际采购等为内容的现代物流。

工业经济工作范文篇8

具体打算如下:

第一,以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信息化带动行动计划,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制造业中去,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加强高科技与传统产业的对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丝绸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产品换代。

二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加快提升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工业咨询、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以基础产业为支撑的、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的产业集群优势。

三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千方百计地帮助搬迁企业克服困难,协调解决企业搬迁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在完成市属非化医类企业的“退城进区”扫尾任务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化医类企业的扩张性搬迁工作。同时围绕城市化建设,有计划地逐步将对城市环境有影响的工业企业搬迁出城(镇),向各类开发区集聚,形成科学合理、符合建设生态城市的产业新格局。

第二,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途径,全力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一是做大产业,推动培育特色产业基地行动计划。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等5个部级的产业基地和常熟高分子新材料、吴中医药、吴江光电缆、太仓特种材料、张家港精细化工、昆山精密模具等10家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以及特种钢及制品、特种化纤纺织品等20多家市级产业基地,形成集创新、研发和产销于一体的制造业基地。

二是做强企业,实施培育大企业行动计划。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原则,加快建立产业发展导向基金,重点扶持220家年销售收入将超10亿元的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促使各类资源向这些大企业倾斜,打造一批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2006年,力争新增3—4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的大企业。

三是做优产品,启动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在工艺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与国际认证体系接轨,扩大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坚持名牌带动战略,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新品、争创名牌,支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龙头,推动更多的“**制造”向“**创造”转变。2006年,力争新增1—2个中国驰名商标、6—8个中国名牌、10—15个省著名商标、35个省级名牌产品。

第三,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努力构建“三足鼎立”格局。

一是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良好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36条精神,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并实施培养企业家行动计划,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营造更加浓厚的创业环境、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更加高效的服务环境、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

二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主要是“一个中心,七个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好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使它成为政府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除此之外,还要建设融资担保、创业发展、公共技术、信息咨询、人力资源、信用、社会化服务等七个平台,形成面向全社会的“方便、快捷、高效、优质”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三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行动计划。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新增担保额60亿元,把具有最佳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成长的烦恼”,引导其上规模上水平。重点推进“四个一百”工程,即扶持100家成长型、100家科技型、100家外向型、100家节约型民营企业。

第四,以开展循环经济为抓手,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实施节能降耗行动计划,对563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监测,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抓示范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的园区、一批绿色生态乡镇(街道、社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

二是大力开展清洁生产。依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围绕水、大气两个环境系统,针对长江、太湖、阳澄湖等三个重点流域地区,突出印染、冶金、造纸、化工、电镀、建材、医药等七大重点行业,结合各行业特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施一批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项目,减少环境污染。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围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抓好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环保市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培育一批适应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需求、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优质产品。

第五,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手段,切实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一是加大工业合理有效投入。坚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和分工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机遇,主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引导资金投向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现代服务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改造,抓好一批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大项目,对146个列入江苏省重点项目导向计划的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推进核电阀、数码印花、熔体直接纺等70个项目开工建设,以及实施银河、梦兰、沙钢等10个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项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引进尖端技术,增强大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技术引进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产业自主发展的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和前端环节发展延伸。

三是加强“产学研”联合。主动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接,通过知识、技术、人才等的高度集中,促进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促使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六,以促进协调发展为目的,推动我市工业经济上新台阶。

一是加强生产要素协调平衡。要对经济中潜在的问题有高度的敏感性,进一步搞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平衡,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提高经济运行调节的前瞻性和主动性。重点要加强对电力运行的监测分析和调度安排,集中精力制定并实施各项错峰避峰方案,组织企业有序用电,合理安排夏季高耗能设备检修,增加企业轮休密度。

二是做好银企合作工作。抓好652项工业新增长点项目,重点是100项新增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省级新增长点项目,积极向有关金融机构推荐,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等问题,帮助企业早日竣工、投产,使其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二是拓展国内国外市场。要实施“走出去”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在海外投资兴办实业,建立海外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贴近市场,贴近原料基地,直接利用当地资源和市场,为企业尽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先导服务,不断提高我市工业品的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第七,以现代物流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扩张。

一是扶持一批重点物流企业。要制定并实施现代物流行动计划,以沿江开发为契机,充分发挥沿江三市港口以及各类开发区作用,充分利用港口、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仓库)、高速公路接口,建立面向不同区域、不同服务对象的专业化现代物流园区。重点做好开通“苏深港”物流专线的协调工作,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专业运输、物流配送

、仓储管理、国际采购等为内容的现代物流。

工业经济工作范文篇9

(二)健全组织解决困难。县供电、供水、税务等部门要在工业园区设立工作站,提供快捷、长期服务。县效能办牵头,整合相关部门力量,抽调专职人员,组建联合服务工业企业工作组,专门为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入规工业企业等重点工业企业及工业项目服务,督办相关部门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县领导带部门服务重点工业企业(项目)制度,坚持“谁引进谁服务”,引进单位为企业终身服务。继续推进政、银、企、保的全面对接,全年举办1-2次融资对接会。

(三)增加投入建设平台。积极拓宽工业园区发展空间,努力构建以古樟工业园为主,屏山、小松创业园为辅的工业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古樟工业园、屏山创业园规划。破解工业发展投入难题,重点推进工业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园区道路、供水、供电、绿化亮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全力争取获批省级工业园(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泉商创业园。

(四)积极引导加强管理。积极开展对企业业主的教育培训等系列活动,引导企业依法纳税,诚信经营,增强社会责任感,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财务制度。县工业小区管委会、县工信局、县民企局、县国税局、挂点服务单位等部门要加大对园区企业的培养、扶持力度,并负责园区内原已供地且开工生产的工业企业逐步转为一般纳税人企业。园区内工业企业必须切实履行签约投资合同的投资强度、纳税等约定。县监察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未履行签约投资合同、有违规建筑等情况的企业进行清理整治。

(五)扩张总量推进项目。按照“引进项目促落户,落户项目促开工,开工项目促竣工,竣工项目促达产”的要求,全力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实现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进一步完善重点工业项目推进协调机制、项目建设调度例会制度、项目建设督查工作机制。对重点工业项目继续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牵头、一个部门负责、一个班子服务、一套方案实施。

(六)从严查处优化环境。坚决查处发展工业经济不作为或设置障碍的部门及工作人员。加大媒体监督力度,对影响发展的典型人和事进行公开曝光。由县效能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制定涉及工业企业项目审批、收费、办证等实施细则,并监督落实到位。

工业经济工作范文篇10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是经济运行从高速扩张期向平稳增长期转变,发展理念从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排放、高投入、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投入、高效益转变的关键之年。全面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和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十分重要。上午,孙书记、黄市长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已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和全市形势,总的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发展。这里,我着重讲一讲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形势。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市工业经济总量逐步扩大,质量逐步提高,特别是去年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以下四大亮点。

一是“冲千亿”和“200亿”两大目标顺利完成。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55.4亿元,同比增长32.7%;销售收入1014.42亿元,增长33.1%,增速均列全省第一名,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效益低开高走,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88.44亿元,增长21.3%;其中利润50.32亿元,增长19.6%,增速分列全省第五名和第六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9.54亿元,增长22%。十一项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考核得分244.95分,名列全省第一。完成市属工业性投入210.17亿元,增长23%。工业经济对全市财政贡献明显,工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量的57.16%。市明星企业达到13家,比去年增加1家;“亿千”企业132家,增加29家。在明星企业中,升华集团营业收入冲上40亿元台阶,继续领跑于全市工业企业;久立、美欣达、金洲、大东吴跃上20亿元台阶。全市入库税金前50强工业企业完成10.48亿元,占工业税收总额的25.38%,入库税金最大的工业企业久立集团突破亿元大关。

二是淘汰落后和引进内资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市拆除水泥机立窑53条,占总数的81.5%;关停粘土砖瓦窑46座,拆除31座。特别是长兴县成为全省第一个淘汰全部水泥机立窑的县,南浔区淘汰粘土砖瓦窑三年任务一年完成。这项工作受到省政府高度重视,金德水副省长对此作了专门批示。我市还被列为全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市,在省推荐上报国家的85个环境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备选项目中,我市有20个,且均为工业项目,占总数的23.5%。引进内资工作自前年列入考核以来,当年引进92.94亿元,去年引进61.62亿元,这是全市大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政府对我市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于去年底出台了引进内资的一系列政策文件。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四大基地销售收入达到569.7亿元,增长38.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6.16%;十大中心销售收入达到524亿元,增长33.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1.66%,占比上升2.54个百分点。优质水泥、金属管道及不锈钢、特色机电产品等制造中心基本建成。各县区通过几年来的探索,都基本明确了各自产业的发展方向。德清县发展生物医药、新型建材、新型纺织、特色机电四大产业;长兴县发展电子电源、新型建材、家居服饰、机械制造、特色化工、医药食品六大产业;安吉县发展“二+四”产业,即现代座具、绿色竹木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新材料;吴兴区实施工业结构调整“二二二”工程,即提升发展纺织服装业和金属制品压延加工业,大力发展机械电器制造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业和生物医药业;南浔区贯彻“四二四”结构调整思路,即提升木业、纺织、电磁线、电梯,做大做强不锈钢制品、电机,培育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汽配件、环保产品;**开发区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与机电、电子信息四大产业。这为“十一五”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明确了方向。

四是项目推进年和企业服务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围绕项目推进年,狠抓项目建设这一增长龙头。各县区都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如德清县专门建立项目协调工作班子、安吉县采取联席会议制度,吴兴区实施领导联系项目制度等。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出台了对重点水泥企业和增利企业的相关支持政策;重点开展了“强化企业服务、优化投资环境”专项活动,梳理了有关审批项目、收费项目和政策,汇编印发了《**市优化投资环境工作手册》,出台了《**市关于强化企业服务的若干意见》。专项活动得到国务院减负办的充分肯定。

这些都是我们今年发展的有利条件。在看到有利一面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年工业经济形势中不利的方面,主要有这样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问题。从面上看,去年以来工业生产、工业投资、工业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的走势出现明显分化,即生产销售高位运行,工业效益低开高走且增幅下滑,工业投资增速回落。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一、二、三、四季度增速分别为31.65%、32.54%、32.2%、32.7%;销售收入增速分别为32.6%、33.2%、32.8%、33.1%,总体态势表现为在高位平稳运行。利税增速分别为4.1%、14.2%、17%、21.3%;利润增速分别为-5%、11.3%、14.9%、19.6%,利税和利润增幅虽然呈现双回升态势,但低于生产和销售10个百分点以上。企业亏损额急剧上升,亏损额达1.43亿元,同比增长50.4%。具体分析,一方面,我市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传统产业为主体,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小,这是效益不理想的根本原因。纺织、建材两大传统产业规模以上产值占全市的44.7%(26.01%、18.69%);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58.83亿元,增长37.8%,占全市的24.52%;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环保节能三大高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5.9亿元,增长42.15%,占全市的6.24%。另一方面,生产成本刚性增长,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持续上涨,水泥行业竞争激烈,人民币升值,企业用工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使企业承受了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电价平均每度调高2.8分,全市工业增加电费支出1.92亿元;煤价在每吨540元左右的高位;石油价格一年中上调了4次,柴油每吨零售价比上年同期上升594元,90号汽油每吨零售价比上年同期上升702元;以人民币升值2%计,增加出口企业直接损失1.6亿元左右,其中主要是工业出口企业。

二是影响工业投资的问题。第一,中央继续实行控制投资过快增长、防止投资反弹的政策,严把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工业投资的政策环境依然较紧。第二,我市纺织、建材等行业经过前几年的大规模投资,仅去年新型纺织投资48.54亿元,新型建材44.29亿元,合计占全市的44.17%,下阶段客观上也面临着如何发挥和消化前期投资所形成的产能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新的投资高潮。第三,项目储备不足、项目质量不高。从各县区前期排出的项目看,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好项目不多,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的重大项目更少。今年市属工业性投入的目标是235亿元,但目前确定的项目投入仅88亿元。第四,项目实施困难较多。投资项目供地仍然偏紧,即使有了用地指标,还要做到占补平衡才能供地。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任务较重,项目审批程序仍然比较繁琐,占用农保地的项目需报国家审批,不少项目还面临着征地拆迁难的问题,导致一些项目在短期内难以落实。第五,部分企业到市外、省外投资发展的活动非常活跃,客观上存在着项目外迁的现象。这些都将影响今年市内投资的力度。现阶段我市工业增长仍然具有十分明显的投资带动特征,投资增长不快,工业生产的增幅就上不去。因此,我们既要确保合理的投资规模,又要防止低水平项目的数量扩张,更要注重投资项目质量的提高。

三是影响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说在理论上大家都是认同的。问题是如何转,特别是在保持快速增长中如何转,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一条途径是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政府主要是从区域规划、产业政策、工程项目等方面来指导和推进,企业主要是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作为自身发展的要求。另一条重要途径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已经提出了“二三三”结构调整思路,目的是通过“十一五”的努力,使纺织、建材二大传统支柱产业在总量增加的前提下,占比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使金属材料、机电制造和现代轻工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占比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成为支柱产业;使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环保节能三大高技术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二三三”结构调整的落脚点是打造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十大先进制造中心,推进工业“六大工程”。因此,必须大力抓好工业循环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问题。技术创新是企业持久发展的关键,而我市企业目前存在三方面不足。第一,人才支撑不足。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5.36万人,占全市企业人才总数的37.4%,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企业总人才数50%以上的一般要求。据对2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只占职工总数的6.2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只有251人,平均一家企业只有1人。第二,研发平台不足。全市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虽已有近50家的数量,但部级中心只有1家,能对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主体作用、成效良好的中心也不多,去年省经贸委组织的技术中心考核中,我市只有2家为优秀。政府对于行业和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等,也还在积极探索之中。第三,创新投入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少,全市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0.86%。技术领军企业也不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去年全市共获授权专利5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很少。

五是影响要素供给的问题。虽然今年要素供给状况较去年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总体上仍然偏紧。土地方面,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总规模约为1.81万亩,实际已解决或落实指标的有0.68万亩,还需要1.13万亩。电力方面,电力供应紧张的形势虽有所缓解,但夏季用电高峰时段负荷缺口预计仍将达到30万千瓦。同时新增用电不多,去年用电报装容量135.42万千伏安,同比增长仅为1.73%,且大用户(报装容量在1万千伏安及以上)目前不足5家。资金方面,信贷结构失衡,全市信贷总量的28%集中在房地产、建材、纺织等行业,投向基础设施等中长期贷款占比依然较高,信贷资金的配置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不相匹配。银企之间出现二难境地。银行界认为,由于全市投资增长呈现了逐步回落的态势,对于固定资产、房地产等的投入增幅明显趋缓,企业在加大投资、扩大再生产方面持观望态度,银行可供储备项目不多,有效需求不足将制约信贷投入的可持续增长,出现了贷不出去的困难。企业界认为,贷款手续太复杂,要求高,贷不到款,特别是中小企业呼声更高。环境方面,由环境问题引起的纠纷增多,对工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治污费用的上升也在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

六是影响平台建设的问题。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工业功能区的规划不到位,有的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加强衔接,争取留足工业发展空间;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集聚度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资源的集约共享还不够;建设的思路、定位、目标还要进一步理清。政府服务平台和运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机关作风需要进一步改进。

上述问题,希望大家高度关注,并进一步加以研究,切不可掉以轻心。宁可把问题想得多一些,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把应对措施做得更充分一些,真正做到冷静清醒,沉着应对,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把不利因素的影响减到最低程度,确保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着力抓好今年工业经济工作

围绕上午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今年工业经济工作要始终不懈地高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旗帜,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六大工程”,实施工业“二三三”结构调整。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旗帜,“六大工程”是抓手,“二三三”是指导方针,三位一体、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要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在具体工作中,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就是政府层面看,要做好四件事;从企业自身看,也要做好四件事。

政府层面的四件事:就是宏观引导、综合协调、优化服务、规范市场。

(一)宏观引导。

1.强化产业导向。去年我们印发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导向目录》,就是明确哪些产业属于鼓励类、哪些产业属于限制类、哪些产业属于禁止类。明确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就是发展四大基地、十个中心和推进工业循环经济。今年要继续深化。市经委要会同市发改委抓紧出台“新版”的产业导向目录,让投资者明白,让每一家企业都明白。要抓紧出台《**市限制和淘汰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目录》,从源头上控制工业污染项目的审批和建设。采取法律的、经济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对更新替代下来的落后设备彻底淘汰,避免转手上马导致落后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力争提前完成淘汰全部水泥机立窑和淘汰粘土砖瓦窑60%的目标任务。

2.分解落实任务。这次会上印发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年度推进计划和考核办法、六大工程行动方案和相关的指导意见。今年目标已明确:规模总量要上去,全市工业务必继续保持又快又好发展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300亿元、增长23%,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50家以上。经济效益要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超100亿元、增长16%,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得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技改投入要强化,市属工业性投入235亿元,其中投入先进制造业占65%以上,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30%以上;在建项目中,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0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120项、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项。招商引资要突破,引进内资65亿元,其中工业占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内资16亿元以上。各县区要按照市里的要求,层层分解落实下去。

3.推进工业循环经济。按照实施“3911工程”的要求,围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三大任务,广泛开展节电、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重点组织35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落实30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争取在印染、造纸、化工三个行业中清洁生产取得明显成效。组织实施安吉县、**经济开发区西南园区、德清经济开发区三个区域和升华等10家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督促各开发区、工业园区、城镇工业功能区完成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生态化改造。建立重点用能单位网上直报系统,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8%以上。进一步推广散装水泥,抓好新型墙材产业培育和禁用实心粘土砖工作。市里将出台鼓励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配套政策。

4.优化生产力布局。一是抓基地和中心。按照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要求,调整四大基地、十个先进制造中心的发展目标和主要经济指标,后备中心由七个调整为五个。二是抓工业园区和功能区。今年市里将调整修编工业园区和城镇工业功能区建设规划。修订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对基础设施投入、标准厂房建设、主导产业集聚、循环经济推行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内容提出明确要求。突出主导产业,力争园区内主导产业的工业产出占园区全部产出的50%以上。完善三级平台统计体系,逐步建立产业集聚考核制度,做好园区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从今年起,凡投资总额低于1000万元或注册资本小于300万元的新建制造类企业,原则上都要求进标准厂房,不再零星布点。年内争取建成标准厂房80万平方米,争取700家左右小企业进驻标准厂房,增加产出40亿元销售收入。年终对工业园区、城镇工业功能区建设进行考核,树立一批样板。三是抓工业强镇。今年工业强镇的标准由去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亿元提高到60亿元,最大企业由销售收入3亿元提高到5亿元,重点跟踪培育镇由10个扩大到12个。上午会上表彰了九大强镇,希望形成大镇之间竞相争先的良好发展态势,使我们的强镇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二)综合协调。

1.强化项目建设的全程协调。今年将继续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着重抓三项工作。一是突出大项目建设。紧紧围绕项目前期准备、建设中协调、建成后服务三个环节,集中力量抓好100项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4亿元左右,50项“六大百亿”项目、完成投资32亿元以上,三千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占总量的50%以上。做到三千万元以上项目建立进度台帐,五千万元以上项目现场必勘,亿元以上项目专人联系。各县区要完善大项目联系制度。二是突出土地和资金支撑。在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优先支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省切块给我市的年度用地指标,争取60%以上用于工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双控”标准。加强技改投资与信贷政策的衔接,确保新增贷款的40%以上投向工业。建立健全市引进内资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深入开展引进内资和项目推介工作,积极组织参与省、市重大的国内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同时,把投入和产出挂钩,优化和提高投资效率,投入产出指标列入市对县区的工业经济综合考核。三是突出合力推进。深化各部门联动的现场并联审批制,形成由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市经委牵头,市发改委、国土局、环保局、建设局等部门参加的“6+X”项目协调工作班子,列出项目审批清单,每月召开一次工业项目建设协调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成立项目前期办,超前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完善项目储备库,尽快促使项目上马。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对市明星企业项目、引进内资1亿元以上大项目、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项目、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技术引进项目等实行绿色通道制度,特事特办,一事一议。

2.强化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把加强煤电油运、重要原材料的综合协调,缓解生产要素制约作为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的重点。努力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需衔接,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密切关注工业经济紧运行中企业成本、两项资金和利润变化趋势,从去年看,产品销售成本占产品销售收入高达87.91%,且增速也快了1个百分点;应收帐款净额增长29.6%,高达105.17亿元;产成品存货增长20.6%、高达54.71亿元,增幅均高于利润增幅。为此,有关部门要研究提出解决措施和指导性意见,防止工业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3.强化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分析制度,高质量开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例会,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及时提出对策措施和建议。高度重视经济数据的采集和利用,完善重点骨干企业网上统计直报系统、大企业大集团月度跟踪制度。完善工业经济预测预警系统,逐步从事后、被动、具体的分析,向超前、主动、战略性的分析转变,从单一分析同步指标向分析先行指标发展,从经验判断和定性分析为主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转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继续开展产业损害预警工作,重点关注纺织品、家具、竹木地板等出口情况,并对涉案企业进行跟踪和服务。加强行业分析,基本掌握前十位行业和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的即时运行情况。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有关中介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工业管理和服务的新模式。

(三)优化服务。

1.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围绕工业经济增量提质,服务企业、发展企业、壮大企业。今年市里对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任务作了分解,其中:

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且利税总额超1千万元的大企业150家以上。分县区为:德清县25家,长兴县25家,安吉县13家,吴兴区36家,南浔区37家,开发区14家。

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或利税总额超5千万元的大企业集团36家。分县区为:德清县5家,长兴县6家,安吉县2家,吴兴区10家,南浔区8家,开发区5家。

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或利税总额超1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17家。分县区为:德清县3家;长兴县2家;吴兴区5家;南浔区5家;开发区2家。

培育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或利税总额超2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6家。分县区为:40亿元以上:德清1家;30-40亿元:南浔区、开发区各1家;20-30亿元:吴兴区3家。

培育市制造业龙头企业67家。分县区为:德清县14家;长兴县9家;安吉县6家;吴兴区14家;南浔区16家;开发区8家。

培育市备选明星企业14家。分县区为:德清县3家;长兴县2家;吴兴区5家;南浔区2家;开发区2家。

今年市明星企业准入标准作了新的调整:营业收入从上年的10亿元并且制造业销售收入8亿元以上,调整到20亿元并且市内制造业销售收入12亿元以上或市内制造业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市内企业实现利税从1.5亿元调整为2亿元以上且市内制造业实现利税1.2亿元以上;或市内制造业实现利税1.6亿元以上;工业投入由当年投入5000万元调整为2004-2006年三年累计工业性投入1.5亿元以上。

2.培育企业品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知名品牌和区域性品牌。围绕发展产业集群和建设国内制造中心,以品牌为龙头,推动企业联合重组,拓展市场,支持企业加强与国际品牌的合作。加强名牌的培育、宣传和管理,完善县区名牌推进委员会和品牌建设扶持政策,力争有更多“**制造”的产品成为浙江名牌和著名商标、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年内培育中国名牌1只、中国驰名商标1只,省名牌10只、省著名商标10只,市名牌30只、市著名商标30只。同时,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推进企业自主技术标准化,引导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尤其要加强对中小企业采用标准的管理和引导。

3.构建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创新工业经济服务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区域和行业竞争力的着力点。一是加强以技术平台为重点的综合平台建设。围绕全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出,培育建设10家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10家行业(区域)技术服务中心和10家校企共建研发平台。加强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设好织里童装、南浔木业、安吉椅业等设计、检测、信息中心。市里今年将会同吴兴区重点抓织里童装中心建设,形成样板,推动全面。二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继续抓好**工业网建设,使其成为**工业门户网站,提高网站的信息、商务服务能力。积极筹建全市产业技术高级人才协作网和研发装备共享网,推动高级人才柔性流动和资源共享。三是加强融资平台建设。继续推进银企合作,探索建立金融办等工作平台和相应制度。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从银企二方面互动入手,务求打破瓶颈制约。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多层次、多形式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继续做好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工作,争取银行放低授信门槛,加大信贷力度,使得益企业扩大到600家,放贷余额达到4亿元。

4.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在去年扎实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基础上,巩固“强化企业服务,优化投资环境”专项活动成果,进一步立足企业,服务企业。继续抓好去年22个重点部门“回头看”,并延伸到其他部门。继续突出审批事项、收费事项和政策落实情况三大重点,抓整改、抓检查、抓落实。力争在抓好行政审批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中心、3000万元以上项目减免费清单公开、架设一条大企业服务绿色通道、精简一批行政审批手续等方面出新成果。

(四)规范市场。

1.规范企业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工作力度,推动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企业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推动公司制企业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聘任制度。选择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企业家素质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龙头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并切实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培育上市后备梯队。新组建股份有限公司6家以上,新进入上市辅导期公司6家以上,1家企业挂牌上市。深化和完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妥善解决遗留问题。

2.规范企业家行为。按照现代经济、法制经济的要求,规范企业家行为,促使企业家们遵循社会规律、市场规律和法制经济的规律办事。有的企业在房地产、消防、安全等方面手续不完备,办事程序不规范;有的企业考虑自身利益多,而考虑社会效益比较少;有的企业认为政府部门加强服务,就是开口即办完事、办成事,而不顾及行政程序;有的企业主要数据存在瞒报、错报、漏报等现象。这都需要做好引导。继续加强市企业经营管理培训中心建设,抓好企业家协会和企业联合会、工经联工作,支持企业家俱乐部活动,组织好专题讲座和国内外考察学习活动。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企业家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3.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把信用建设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来抓,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推动、规范、监督、服务作用。大力推进诚信宣传教育,倡导诚实经营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增强公民的诚信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继续开展评比“**市诚信示范企业”和“**市诚信企业”的活动,切实增强企业信用,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农资和保护知识产权、防止商业欺诈等为重点的打假治劣专项整治,做到查源头、查窝点、查销售渠道,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者。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建设以农村“三张网”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

4.规范企业生产安全。进一步突出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要求,认真抓好宣传、教育、培训、检查、整改等重点环节,强化工矿企业制度建设和落实,严格安全执法,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格事故查处。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矿山、食品生产加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单位的安全整治,努力减少和降低事故发生率,防止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企业层面的四件事:就是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表率。

(一)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表率。

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要以自主创新为目标、为己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加大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加快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要根据各自发展水平、实力等具体情况明确企业发展定位和目标,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努力在各种技术创新中寻求新的突破。大企业大集团要勇挑重担,瞄准企业长期发展目标,按照国家政策导向,逐步开发、攻克和积累各自产业上自主核心技术,赶上并参与国际竞争。有条件的优势企业要勇于攻克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研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专业性队伍,有独力开发科技产品的能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更要发挥独特的作用。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着眼于技术进步上的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等,在零部件生产和小商品生产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技术。现阶段,要坚持引进项目、合作项目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嫁接式发展途径,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实现接力式的再提高,逐步培育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要坚持着力培养和吸纳研发人才,特别是要重视牵头人才、领军人才的聘用、发掘与培养,通过合作方式利用外部人才,通过并购获得所需人才和相关的技术专利。要坚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今年计划完成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计划项目20项;完成省级以上新产品开发500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160项;通过省级以上鉴定的新产品50项。

(二)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表率。

在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企业是主力军。要积极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研究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替代等先进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管理和监督,坚决制止浪费资源行为。近二年来的工业循环经济工作,已使一部分企业尝到了甜头,感受到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治理污染等带来的好处,但仍有不少企业存在着企业成本加大等模糊认识和畏难情绪。为此,各企业一定要以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为己任,共同为完成全省试点市工作出亮点、出形象、出经验、见实效。衡量一个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成效,重点看是否有投入、有项目;是否有工艺、技术的创新;是否有工作机制;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市政府将着力培育清洁生产企业的样板、循环经济园区(功能区)的样板、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样板,通过相关部门的联合确认后,对样板企业予以奖励。

(三)做加快发展的表率。

加快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企业是主体,是基石,要勇当排头兵。在项目推进中,既要选准项目、选好项目,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又要抢抓时间,争分夺秒,争取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在招商引资中,企业更要成为主体,大力推进“零土地”招商、产品招商、引进战略投资合作伙伴等工作。积极参与海外省外的资源开发和企业并购,注重更好地利用国内外科技、资金、原材料等资源,促进自身加快壮大。明星企业更应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列入冲“50亿”培育企业要争取主体工业园建设推进加快,力争有1-2家企业营业收入率先跨上50亿元台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