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作意见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1:49:55

工业工作意见

工业工作意见范文篇1

一、总体目标

1、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同比增长50%。经过三年努力,至2008年,力争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8.2亿元,同比增长30%;工业增加值5.4亿元,同比增长30%;

3、全县工业企业利税达2.1亿元,新增5062万元,同比增长3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达1.2亿元,新增2884万元,同比增长31.6%;

4、年内税收超100万元企业达到28家,其中税收超500万元企业10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3家;

5、引进入园企业30家,力争35家。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严家春,副组长:王芳春、袁志勇;成员由县经贸委、地矿局、中小企业局、手工业联社、总工会、供电局、林业局、工业园管委会、财政局、外经贸局、发改委、国土局、建设环保局、工商局、统计局、环保局、人劳社保局、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法制办、食品药品监督局、人民银行、银监办、农信社、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单位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经贸委,由刘国宁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培植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一)具体目标任务

1、以钨为主的钴、锡、铋、钼、铁深度加工产业

(1)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销售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税收1.8亿元(含驻县四大钨矿),同比增长50%;

(2)年内外购钨锡等有色金属矿产品1.5万吨以上;

(3)年内引进并开工建设2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有色金属冶炼、深加工项目;

(4)促成悦安超细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00吨羰基铁粉的达产达标。

2、以铜的深度加工为主的铜产品产业

(1)加大帮扶华润铜材、华扬铜业企业力度,促成华润铜材厂年内达到5万吨铜材加工能力;

(2)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

3、食品药品产业

(1)加大对新良啤酒的扶持力度,力争啤酒产量超过5万吨;

(2)力争全县板鸭产量超过100万只;

(3)新引进2家食品加工企业;

(4)促进邦达高科制药企业达产达标,力争瑞泰制药企业年底前竣工投产。

4、以电子、服装针织、日用化工为主的轻化工业

(1)以超弦电子、伟格电子企业为龙头,发展电子装配业,新增2户电子产品装配加工企业;

(2)新引进2家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服装针织企业;

(3)引进2家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服装针织贸易企业;

(4)自主开发出服装针织品牌1个;

(5)新上洗涤剂家庭日用制品项目,促进江西榄菊、金盛化工企业达产达标。

(二)工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在县工业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四大优势产业发展工作小组,由县领导任组长,各牵头主管部门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各产业发展工作小组负责制定本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研究和分析本产业相关政策和发展趋势,建立工作督查考评机制,严格奖惩制度(附表1)。

2、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已成立行业协会的,要加强指导协调工作;尚未成立行业协会的,要尽快成立。行业协会要依照章程开展工作,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

3、搞好产业整合。按照“整合资源、做大基地、深度加工、做强产业”的原则,加强对资源型产业的宏观调控和整合力度,并大力做好矿产资源的勘探、储备工作。

4、拓宽企业视野。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竞争力。各产业发展工作小组可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组织人员外出考察,由县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5、畅通物流渠道。加快建设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快捷方便的物流服务。

6、建立信息平台。开通四大优势产业信息网站,在网上行业信息,推介和宣传主要企业、主导产品和名牌产品,扩大知名度。

(三)扶持激励措施

1、建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县财政安排100万元建立工业发展基金(其中50万元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以后逐年增加,实行专项管理,滚动使用,主要用于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2、加大金融对工业的支持力度,促进银企协调发展。根据各金融机构对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的信贷增长额、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3、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技术含量较高并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重大建设项目,企业可根据其项目投资额申请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补贴(贴息)。

4、鼓励企业创品牌。对当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由县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和1万元;对当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由县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10万元和5万元。

5、凡获得省级以上“明星厂长(最佳企业)、优秀企业家(经营者)、突出项献奖”称号的,由县财政一次性奖励3000元;获地(市)级的奖励2000元(以下达文件为准)。

6、继续在规模以上企业中评选“十强民营企业”。被评定者,除享受县重点企业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一厂一策”、“一事一议”等更为优惠的政策。

7、加大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职业培训部门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提供门类齐全、快捷便利的培训服务,年内培训2000人次以上。

8、建设劳动力市场,提高招工服务水平。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协助企业招工作为服务企业的主要内容,确保企业用工需求。

四、做大做强重点企业

1、继续选择36户重点企业实行“三个一”帮扶措施,即一名县领导挂帅,一家单位牵头负责,一名副科级干部跟踪服务。凡所挂钩企业完成今年上交税金等任务的,由县财政分别奖励该县领导、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跟踪服务人员2000元、1000元、1000元(附表2)。

2、抓好扶持重点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定期的重点企业座谈会,不定期召开的重点企业现场办公会,重大事项调度会等协调机制。扶持发展好现有25户规模企业,今年力争新增5户规模企业。

3、促进市重点调度企业伟良钨业实现利税2500万元以上,重点培育森本铅电解有限公司、江西榄菊、金大等几家企业实现税收超千万元。

4、着力抓好仲钨酸铵、钨粉的技改扩能,提升有色冶金产业的发展水平,延伸钨的产业链,逐步把我县建成全国最大的黑钨原矿主产地、全国最大的矿产品交易集散地、全国最大的粉类生产基地。

5、促进新良啤酒5万吨纯生啤酒、万基水泥30万吨水泥、江西榄菊300万箱黑蚊香、悦安超细500吨羰基铁粉、华润铜材4.8万吨铜线材、南安板鸭50万只板鸭扩能等6个竣工项目达产达标。

6、促进:

(1)市重点调度项目——投资8000万元、年生产钨精矿1000吨的龙威钨业钨采选深加工项目于12月底前竣工投产;

(2)投资3000万、年生产钨精矿500吨的金祥钨业在8月底前竣工投产;

(3)投资6000万、年生产仲钨酸铵3000吨的金城钨业在7月底前竣工投产;

(4)投资300万美元、年生产电解铜4万吨的华扬铜业开工建设。

五、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加快建设园区特色产业基地,提升园区服务水平,把工业园建成特色产业区。

2、完善新世纪工业小区路网建设,开工兴建外环路延伸段。

3、加快建设新华工业小区。建设好新华35KV变电站,完成小区零星土地的征用和闲置土地的回收。

4、推进皇隆工业小区建设。完成首期2000亩土地的征地、拆迁工作,平整小区储备用地,拓宽小区西大道,确保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到位。

工业工作意见范文篇2

一、明确目标责任,确保完成全年工业投资任务

**年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目标是:确保13亿元,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8.3%以上。为确保全年工业投资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根据投资统计属地化原则,将工业投资目标任务分解到重点街镇乡(见附表1)和重点企业(见附表2),年终按调整后的计划进行考核奖励。

各街镇乡、县直各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要提高认识,认真总结去年工业投资工作经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业投资稳定增长,实现全年工作目标任务,为我县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做出贡献。

二、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一)夯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市委、市政府“1小时经济圈”发展战略,集中力量,继续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优势项目入驻园区;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促进节能降耗减排;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产品研发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大足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尽快融入“1小时经济圈”,努力打造成渝经济区重要战略支点。

(二)全面推进工业投资“1513”工程。为全面完成市里下达给我县的工业投资任务,必须重点推进“1513”工程,即1亿元以上的项目1个,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个,2000万元以上的10个,500万元以上的30个。

(三)滚动实施工业技术改造计划。按照“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准备一批”的原则,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产品,滚动实施重点技术项目改造计划,重点推进红蝶、元和、长兴板簧、长河煤矿、兴业船舶、万古装饰材料厂等一批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滚动实施技改计划,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档次和水平,带动全县工业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

(四)充实完善工业投资项目储备库。围绕五金、机械、汽车、摩托车、锶矿等产业链条,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为核心,前瞻性、高起点地策划一批带动产业链延伸发展的项目,力争全县工业投资项目储备库的规模滚动保持在20亿元左右。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市里在产业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布局、资源能源保障、机械制造加工业等方面对我县予以支持,以利于加快重大项目的推进。

三、落实有效措施,促进工业投资稳定增长

各街镇乡、有关部门要强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加强研究保持工业投资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制定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工业投资任务的完成,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要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依据发展规划和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引进高科技、低污染、有实力、上规模、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和战略投资者。同时,注重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做大规模,增强实力。

要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鼓励企业投资热情,充分利用有关优惠政策,推动全社会工业投资不断增长。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各类专项资金要向工业重点项目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和投产达效。

工业园区要积极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研究应对宏观政策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国家土地政策对工业园区发展的影响。针对园区的自身特点,创新思路,转变方式,实现工业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规范项目用地方式,全面推广工业标准厂房建设,第一批标准厂房在今年9月底前必须全面完成。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工业用地集约度,提高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提高工业园区土地投入产出强度,每平方公里产出不低于30亿元。

各项目企业单位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善各项建设手续,落实建设资金,科学合理组织施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有效推进项目进程,按计划建成投产,尽快发挥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加强协调服务,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招商引资任务。县委、县政府已经成立了9个招商组团,各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制定好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推动,确保招商任务的实现。各街镇乡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找准工作突破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的新突破。

工业工作意见范文篇3

一、开展对标行动的主要意义

加速改变经济发展方法是中心和省市作出的严重决定计划部署,关于我县工业来讲尤为主要和紧迫。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首要是产业构造不合理,产物竞争力不强,初级产物和低附加值产物多,优质和高附加值产物少。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心是经过科技创新和技能提高,具体提高行业技能程度,关键是要落实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和生产运营的每个环节。

对标行动是企业在研发、制造(生产)、运营等各个环节,与同业业先进程度进行具体比较,找出差距和缘由,制订跟进赶超的道路图和时间表,完成继续改良、创新逾越的实践活动。开展对标行动不只是企业生活发展的内涵需求,并且是推进产业构造优化升级、加速构建现代产业系统的主要抓手。特别是在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复杂情势下,开展对标行动关于加速改变发展方法、调整产业构造、加强全县工业的实力、生机和竞争力,具有非常严重和深远的意义。各乡镇、各部分、各企营业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对标行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期间的主要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变经济发展方法为主线,以技能配备、研发设计、工艺保证、产物规范、节能减排、运营治理和人力资源等为重点,对准国表里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开展对标行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能提高,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具体提高行业技能程度和治理程度,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基本准则。一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与县政府组织推进相结合。突出企业在对标行动中的主体效果,发扬各级县政府的组织推进效果,构成企业、县政府结合推进形式。二是坚持具体开展与重点推进、典型引路相结合。在指导企业遍及开展对标行动的还,着力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对标行动,选树先进典型,推行先进经历,切实发扬引领、示范和带举措用。三是坚持高规范定位与创新逾越、继续改良相结合。目标设定、标杆拔取要亲密跟踪行业发展转变,一直对准同业业同类型高端和强势企业。鼓舞优势企业赶超和跨越,抢占行业制高点。在施行进程中,依据企业本身发展前提,进行阶梯式对标,促进企业技能经济等各项目标继续改良。

三、首要目的

以省、市坚持的国表里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在技能配备、产物研发、节能降耗、运营治理、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关键参数构成完好的标杆目标系统为规范。分行业、分条理、分步调组织工业企业开展对标行动,查找企业当前的差距,分析存在问题的缘由,提出改良方案和办法,组织企业制订追逐、跨越的道路图和时间表。争夺经过开展对标行动,推进企业逐渐减少与国内、省内同业业先进企业的差距,使优势企业各项目标可以到达或接近国表里同业业先进程度,促进全县工业产业构造分明优化,自立创新才能分明加强,产物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分明提高,经济效益分明改善。

全县R&D投入占GDP的比重到达全市抢先程度。

培养5个以上生产规划大、市场据有率高的省名牌产物;河北省有名商标数目到达10件,中国著名商标数目到达1件。

打造2家销售收入超越10亿元的企业集团、10家销售收入超越亿元的企业,构成一批资源耗费低、污染排放少、产物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

四、对标重点

(一)技能配备。围绕生产配备升级换代,引进和开发运用新技能、新设备,加速消化接收和再创新,加大技能革新力度,具体提高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技能配备程度。

(二)研发设计。围绕提高产物技能含量,深化开展技能攻关、技能创造,加速产物升级换代和新产物开发。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工业设计,坚持企业技能中心,推进产学研协作,促进科技效果转化。

(三)工艺保证。围绕生产优质产物,改良和再造生产工艺流程,提高工艺配备的提高先进性,推进工艺保证的完好性与合理性。增强生产进程节制和计量治理,坚持健全质量治理系统。

(四)产物规范。围绕产物提档升级,具体开展国家规范、行业规范的贯标、达标活动,积极采用国际规范及国外先进规范,制订更高条理的企业规范,促进工业产物质量的具体提高。

(五)节能减排。围绕企业升级转型,加速节能环保先进合用技能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促进企业节能降耗项目建设,努力降低能耗、削减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应用率。

(六)运营治理。围绕企业降本增效,推进企业治理创新,坚持现代企业准则,施行扁平化治理、供给链治理和价值链治理等科学治理办法,完成人、财、物的合理装备和产、供、销的有用联接。注重战略决定计划和营销治理,大力施行品牌工程。

(七)人力资源。围绕建设创新团队和提高劳动者本质,认真落实人才鼓励政策,优化人力资源装备,培育引进专业技能和治理人才,构成吸惹人才、留住人才、用大好人才的良性机制。加速技艺型紧缺人才的培育,开展多条理、多类型的专业培训,促进职工队伍的常识化、技艺化、专业化。

五、施行步调

(一)近况分析。企业对本身生产运营情况和本行业发展近况进行深化查询和分析,围绕对标重点查找本身存在的差距和单薄环节,确定开展对标行动的关键目标。

(二)选定标杆。企业依据对标关键目标,从本身基本和前提动身,本着积极可行的准则,合理选定标杆企业,具体采集相关数据和信息,确定对标目标目的值。

(三)制订方案。总结借鉴标杆企业在目标治理上的先进经历,研讨制订对标方案和赶超道路图、时间表,科学选择自立创新、技能引进等途径,明确改良目标的详细办法,成立对标行动专门指导机构,并把目的任务分化落实到生产运营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和详细责任人。

(四)组织施行。严厉落实对标方案,增强对标治理,优化营业流程,保证各项办法落实到位。组织发动全体员工立足岗位积极参加技能革新和创新,普遍开展劳动竞赛、技能交手、争创金牌工人等抢先创优活动,保证对标目标目的值如期完成。

(五)改良提高。企业围绕超标、达标、未达标三个品级,制订评价规范和施行细则,增强对标评价。未达标的要认真分析缘由,制订改良办法,加速赶超进度;已达标或超标的,要从新确立更高一层的标杆企业和目的值,经过继续开展对标行动,努力到达国表里先进程度。

六、推进办法

(一)增强组织指导。县县政府成立以孙瑞峰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分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对标行动指导小组,负责全县工业企业对标行动的组织指导。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工业促进局,负责对标行动的协调指导和督促落实。各乡镇、县直有关部分要结合实践制订落实方案,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亲身抓,迅速开展各相关工作。

(二)增强指导服务。执行分级分类指导,县级首要抓工业“20强”企业。县工业促进局负责全县对标行动的总体协谐和指导,并详细抓好“20强”重点企业对标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落实;县发改委详细外商企业的“对标行动”;县科技局详细负责研讨提出重点产业技能道路图,提出重点企业创新才能及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对标方案并指导企业施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局详细负责提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对标方案并指导重点工业企业施行;县质监局负责以重点行业的重点产物、节能降耗产物、环保产物、出口产物及高新技能产物为重点,指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规范和国外先进规范,并积极指导和鼓舞企业依照国际规范或国外先进规范组织生产;指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要依照本身职责,细化各项办法,增强详细指导,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技能提高供应有用的前提、支持和保证。各乡镇也要结合各自实践,选择一批企业进行重点推进。

(三)坚持鼓励约束机制。对开展对标行动成效突出的企业要按期向社会布告,符合前提的,优先引荐申报省、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引荐申报国家技能革新、中心财务洁净生产等各类专项资金,优先安排项目立项、用地目标、融资信贷,优先保证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优先供应商标注册、专利请求、质量治理、信息技能等各方面服务。对不参与对标行动,技能配备、工艺程度掉队的企业进行传递,在财务资金、项目建设、要素保证等方面不予支持,提高借款风险品级,限制信贷投放,作废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各类评选表扬资历。

(四)抓好典型示范。各乡镇、各部分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典型,确立一批典型示范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和示范交流活动,推行先进经历和做法。县确定把天宁化工、原火陶瓷、化工化肥、陆德化工等10家企业,作为我县对标行动的标杆示范企业,经过这10家企业的领先打破、领先跨越,引领和带动我县工业“20强”企业和全县工业企业的对标行动。要把对标行动与创立循环经济示范区、“两化”交融示范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结合起来,拓展对标领域,扩展示范结果。县新闻媒体要开发专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经历,营建“比、学、赶、超”的浓厚气氛。

工业工作意见范文篇4

工业领域能源消耗占我市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是节能减排的主战场,加强工业节能降耗工作是从根本上缓解能源瓶颈制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是确保“工业强市”战略和“千百亿工程”顺利实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工业节能降耗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原则和思路,认真分析本地区、本行业能耗现状与问题,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我市工业节能降耗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33%以上,列入“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1户企业和列入省“百户企业节能行动”的6户企业分别实现节能17500吨标准煤和136143.5吨标准煤。基本建立工业节能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工业企业节能意识显著增强,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支柱产业能源利用水平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年下降6%。“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1户企业实现节能3500吨标准煤以上,“省百户企业节能行动”的6户企业实现节能15864.7吨标准煤以上。三、工作重点(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通过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下、扶优汰劣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按照“卡住一批”的要求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节能市场准入标准,防止产能过剩的高耗能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问责制,确保新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能耗水平符合当期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相关准入标准,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比较优势,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高端化,促进更好更快发展。

2.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和强制性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按照“关停一批”的要求重点淘汰钢铁、建材、化工、造纸、食品等行业中的落后产能,防止小钢铁、小造纸、小水泥等“十五小”和“新五小”死灰复燃。“十一五”期间全市将淘汰1万吨以下再生纸、1万吨以下酒精生产线,加快淘汰机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技术,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对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关、停、并、转的企业,各级财政及相关部门要按规定给予政策支持,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腾出资源空间、市场空间和环境容量。

3.加强现有生产能力的调整和改造。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省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安排,按照“调改一批”的要求,以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对现有生产能力进行调整和改造,找准行业节能的关键点,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能源利用水平。

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研究制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创新高新技术发展机制,优先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节能环保型产业,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重点发展五大支柱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二)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

1.加强重点行业节能管理。突出抓好化工、钢铁、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制定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限额及管理办法,加强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管理。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开展行业能耗水平“对标”活动,定期举办节能技术产品推介会和行业节能现场会,研究解决影响行业节能降耗的共性问题,提高行业总体节能水平。

2.强化重点企业节能管理。按照《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对全市重点用能企业实施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市上重点抓好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各县(市、区)负责抓好本地区重点耗能大户及年综合能耗3千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实行台帐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省“百户企业节能行动”,实行严格的节能目标管理,对重点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制订节能规划,不断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带动全市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三)加快节能降耗技术开发与推广

1.加强节能技术开发。把技术创新作为推进工业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节能科技开发专项,争取一批节能重点项目,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围绕优化能源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重点生产工艺节能降耗、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利用、高效节能设备、节能新技术和新材料等方面开发一批节能降耗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工业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和新材料。

2.加快节能技术推广。完善节能技术成果转化体系,搭建节能技术服务平台,以《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为指导,加快节能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3.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制订并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计划,强力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十一五”重点节能工程,继续加大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稳定可靠的节能能力。

(四)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1.抓好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全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在抓好安岳工业园和*机车公司试点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全市选择1—2个工业企业和1—2个工业园区试点,总结经验和推广。

2.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继续加强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依法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落实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扩大工业“三废”利用种类和数量,提高全市资源尤其是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到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3.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对污染物排放浓度超标和排放总量超标、使用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改造传统工艺,优化用能结构,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

(五)形成有效的工业节能降耗激励约束机制

1.积极稳妥推进资源配置和价格改革。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加强电力需求管理,把错峰、避峰、限电措施细化为“定企业、定设备、定容量、定时段”,促进电能合理利用和资源节约。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和天然气价格调整。加强和改进电价管理,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办法加大对化工、钢铁、水泥等高载能行业实施差别电价的力度。

2.完善有利于工业节能的政策。贯彻落实国家促进节能降耗的财税、金融、价格、准入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地方配套政策,逐步推行超限额用能加价。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CDM(清洁发展机制)、自愿节能协议等节能新机制,促进节能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建立能耗高、效益差的企业与能耗低、效益好的企业之间通过资源置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机制。

3.建立支持工业企业节能的稳定投入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节能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工业节能专项资金,引导企业不断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对工业节能项目的资金支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工业节能的投入力度,设立工业节能专项资金,用于工业节能宣传、教育培训、工业节能管理与监督检查、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支持重点企业重大节能示范项目等。

(六)加强工业节能监测与培训

1.切实抓好工业节能统计和计量管理工作。统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落实能源统计机构,建立反映不同地区、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能耗水平与节能目标责任的节能统计和评价体系,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质监部门要加强工业能源计量管理,督促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

2.建立全市工业节能监测和分析预警系统。加快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数据库建设,将工业节能进展情况作为全市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的重要内容。对全市年耗能在3000吨标煤的重点企业节能降耗采取台帐管理,实施动态监控,建立健全重点企业节能情况定期报送和分析制度,及时帮助节能进展缓慢的企业分析查找原因,制订整改措施。

3.加强工业节能培训。建立工业节能定期培训制度,重点对工业企业和各级节能监督管理人员组织开展节能管理与统计基础培训,切实提高基层节能管理水平和企业能源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业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

1.协作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将工业节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机构,充实队伍,完善工业节能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推动“十一五”重点节能工程,组织实施工业节能示范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对我市工业节能降耗的资金支持;发展改革、统计、质监、国资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共同推进工业节能降耗。

2.落实工业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把工业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衡量政府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落实责任,严格考核,一票否决。市经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企业节能降耗的监督管理,制定奖惩办法,根据企业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依法节奖超罚。

(二)强化工业节能监督检查

1.开展全市工业节能督查。政府目标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工业节能定期督查制度,对全市年耗标化3000吨标煤企业节能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节能态度消极、节能工作进展缓慢、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差的地方和企业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按时完成工业节能目标任务。

2.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工业节能监察。采取企业自查和执法人员现场监察相结合,对年综合能耗3千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全面实施节能监察,对严重浪费能源和违反节能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3.开展能效标识制度检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产品执行国家强制性能源效率标识制度情况检查,建立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相结合的检查制度,扩大检查范围和产品品种,对能效标识使用不规范、广告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理,引导节能消费,促进节能型家电产品的推广使用,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

工业工作意见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势推进工业化进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县域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以体制、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12年,全县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60亿元,工业经济增速年均36%;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4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30家,超5亿元的企业10家,超10亿元的企业5家;着力推进“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形成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白色家电、新型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到2012年,四大支柱产业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累计开发新产品50个,建立10家企业技术研究研发中心。

二、推进重点和实施内容

(三)强势推进招商引资,突出工业招商。坚持把引进工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紧紧抓住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资本加速转移的重大机遇,主动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围绕四大产业抓招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抓招商,围绕产业集聚抓招商,不断创新招商方式,鼓励已投产运营企业再投资。强化各相关职能部门在招商引资中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作用,不断扩充招商引资项目库,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量,进一步抓好招商推介引进、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运营等工作,做好项目跟踪服务。

(四)加强园区建设,提升县经济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创新园区建设思路,鼓励多元化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拉开园区框架。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政策、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整体优势,积极引导重点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以大项目支撑工业大发展。力争2012年前每年实现园区建设规模、5000万元以上引进项目、园区产值和园区利税四个翻番;到2012年累计实现生产总值120亿元,财政收入6亿元。

(五)加快发展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按照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快襄河、十字、武岗、古河、二郎、大墅等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力争到2012年,全县6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工业经济总量均超10亿元。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执行县开发区一切惠商、安商政策,由所在重点乡镇考核兑现奖励政策。

(六)培育产业集群,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即:以全柴动力、天利动力、路杰机械等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温氏畜牧、达诺乳业、大平油脂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全椒海螺水泥、欧波管业等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以金帅电器、天祥空调、中诺模具等为主的家电产业集群。力争到2012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现价产值达120亿元,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拉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三、主要激励政策

(七)设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从起,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500万元,并根据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逐年递增。主要用于工业指标完成情况、四大产业和“三大”发展及科技进步与创新、中小企业发展、全民创业与发展非公经济的奖励和补助。

(八)鼓励引进支柱工业项目。鼓励招引符合我县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白色家电、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的大企业、大项目。在执行县委、县政府鼓励投资奖励(《关于印发<全椒县鼓励投资办法>的通知》)的基础上,企业已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县财政再按10%的比例奖励给企业,加快支柱产业入驻项目建设速度,使其尽快发挥效益,促进县域工业经济规模快速膨胀。

(九)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

1、凡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享受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试行)》(全发[]13号)规定的各项奖励。

2、对已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由县财政按一定标准奖励返还,具体标准按照“全政[]87号”文件规定执行。

3、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凡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投入,县财政按实际技术改造投入的1%给予奖励。

(十)鼓励企业科技进步。

1、对新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10万元的奖励。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从被认定之日起3年内,因该产品所缴纳增值税地方财政留成部分全部奖励返还给企业,用于企业研发投入。

2、对新认定为国家、省、市级的高新技术研究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

3、对荣获部级、省级新产品认定并批量生产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奖励。

4、鼓励产学研合作(博士生指导站),工业企业购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在本县实现产业化并经认定的,给予企业3-5万元专项奖励。

(十一)积极引导企业增强商标、品牌、标准等方面发展意识。

1、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知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6万元、2万元的奖励。

2、对新获得国家、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6万元、2万元的奖励。

3、鼓励企业主持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获得认可的企业给予5—10万元奖励。

(十二)加大对工业投融资的支持力度。

1、鼓励金融部门对工业企业信贷投入。具体奖励措施按照县委、县政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办法(试行)》执行;同时将政府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开户、存放向发放贷款增量大、内部管理较好的金融机构倾斜。

2、县内相关部门服务企业投融资过程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通过指定中介机构等手段变相收费;并按承诺时间下限提供服务。

3、加快担保机构建设,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平台。新建立的担保公司,在5个会计年度内按企业实际缴纳税金的地方财政留成部分全部返还给企业,同时免收县级各种行政事业性费用。担保公司给我县工业企业担保额在5000万元的基础上,每新增1000万元,县财政奖励担保公司3万元。

4、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做强做大。加快我县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积极培育拟上市企业。凡进入上市融资备选企业名单,根据企业上市工作开展进度情况,补助前期费用5万元;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后,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50万元。

(十三)鼓励兴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孵化中小企业。

鼓励节约用地,科学规划和建设标准化厂房,兴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孵化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期间免收县级各种行政事业性费用;其运营三年内所缴纳的各种税费县级留成部分予以返还。鼓励投资规模小于500万元的工业建设项目,进入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发展。对入驻创业基地的中小企业,县财政部门在三年内给予每平方米补助5元∕月。

(十四)鼓励企业争先进位。每年动态评选工业10强企业和优秀成长性10佳企业,对当选的企业颁发奖牌,对当选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四、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推进工业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工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经贸委,负责制定工业经济奖励考评细则,落实县委、县政府奖励政策。

2、实施县级领导分工联系重点工业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业强县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3、构建齐抓共建机制。经贸委、开发区、工商、税务、财政、金融、建设、招商、国土、人事和劳动保障等部门都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工业强县建设。加快成立各类行业协会及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工业经济发展牵线搭桥。各镇党委、政府要把工业经济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组建工业发展专门班子,落实专门人员,对本镇工业发展实行统筹规划和总体协调。公务员之家:

(十六)优化工业人才的成长和创业环境。

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吸引人才的政策规定,鼓励企业对特殊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聘请一批知名企业家为县政府经济发展顾问;切实提高企业家政治待遇,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工业工作意见范文篇6

一、确保实现工业强区目标

一)获评“某十强工业企业”第一名奖励30万元,鼓励企业提高综合实力。对企业产值、入库税金及就业人员进行综合评价。第二名、第三名各奖励20万元,其余各奖励15万元;获评“某工业企业进步奖”每户企业奖励5万元(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二)对核算地在某境内、当年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鼓励企业加快项目投资建设。支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技术改造和项目投资。每年安排100万元进行投资考核奖励(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三)对纳入某规模工业统计,引导和激励企业加速规模扩张。围绕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云计算、新型材料、食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并对某工业总产值增长做出重大贡献的规模工业企业,每年安排100万元进行考核奖励(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二、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当年新增流动资金贷款的工业企业,支持企业拓宽投融资渠道。围绕六大主导产业。每年安排100万元进行担保费补贴(补贴办法另行制定)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强化节能降耗推进低碳工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区政府部门、镇街和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每年安排30万元进行节能工作考核奖励(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六)新创国家驰名商标,加快技术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著名品牌。一次性奖励企业100万元;新创地理标志商标,一次性奖励企业30万元;新创中国名牌产品,一次性奖励企业50万元;新获某市市长质量管理奖,一次性奖励企业50万元。新创部级技术中心,一次性奖励企业30万元;新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企业10万元;新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每件一次性奖励企业5万元。推动和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质量管理体系,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次性奖励企业50万元;牵头制定国家标准,一次性奖励企业30万元。

七)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区强区办包装、策划、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前期包装策划。围绕六大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三、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

八)确定50家左右重点工业企业(每个主导产业4-8户)由区领导分别联系。重点工业企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推动和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每年对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当年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以及对某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工业企业进行综合评估。可以直接向联系区领导或区政府报告,由联系区领导或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予以研究协调解决。重点工业企业在收购、兼并、重组区内企业的过程中涉及变更工业用途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及其它权证时,由有关部门依法变更权属,所有规费按“收支两条线”原则,全额安排给企业。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企业产品。

九)按某地方留成部分予以奖励;定期组织重点工业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体检;重点工业企业高管人员(副总以上)子女就读区内中小学,关爱企业家和职工生活。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且税收核算地在某的工业企业高管人员(副总以上)个人所得税。免收除国家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所有企业职工子女就读区内中小学,享受就业地居民同等待遇,按照划片就近入学原则,免收除国家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

四、其他

工业工作意见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东部产业转移及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三市六县发展政策等机遇,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理念,围绕“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设,以实施“125”行动计划为重点,以园区建设和企业为载体,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抓大与扶小并举,着力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大规模,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二)主要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50亿元以上,比2007年翻一番。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10亿元以上。

企业规模、数量:实现“125”行动计划目标,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0个、5亿元以上的企业20个、亿元以上的企业5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10家,比2007年翻一番。

优势产业:围绕“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设,着力打造3个百亿元产业。即到2010年,现代中药、新兴能源、轻工食品三大优势产业年销售收入分别超100亿元;机械制造、化工、人造金刚石等传统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年均递增20%至40%。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到2010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年投资达到120亿元,比2007年翻一番;三年累计总投资达250亿元。

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

二、发展重点

(一)着力打造现代中药、新兴能源、轻工食品三大产业。

坚持以中药材资源为依托,以谯城区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为核心,引导药业生产企业走精深加工之路,大力开发精制饮片、中药提取及中成药、保健茶及保健酒、保健饮品及中药食品、保健化妆品五大系列产品,拓展传统中药领域,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药业企业加大新药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加强与国内知名制药企业和知名医药科研院所的合作和联系,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内大型制药集团,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有竞争力的中药核心企业。到2010年,加工和销售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品等收入100亿元以上。

以涡阳、利辛、蒙城为重点,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加快煤矿和煤电、煤化工等项目建设,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加快推进板集电厂项目和三星煤化工项目,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和煤化工产业。到2010年,煤电和煤化工产业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白酒、肉食、粮食加工等资源优势产业。加强对外合资合作,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重点发展绿色食品、营养食品、深加工产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到2010年,轻工食品产业实现产值120亿元以上。

(二)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加快机械制造、汽车改装、人造金刚石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联合重组、配套等途径,提高整体竞争力。加快培育精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筛网织造、林木加工等新兴产业,拓宽工业发展空间。到2010年,实现产值80亿元以上。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园区为基础,以产业链条为纽带,推进产业集聚,以大带小,培育壮大现代中药、白酒、粮食加工、食品制造、林木加工、能源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筛网织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到2010年,建成省级产业集群5个以上,特色产业乡镇10个以上。

(三)培育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

大力提升“125”行动计划,着力扶持和培育一批带动作用大、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强强联合。鼓励行业骨干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实施低成本扩张步伐。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投资,引进一批大项目,接引一批大企业,实现“125”行动计划目标。

深入开展全民创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把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把全民创业引向深入。实施小企业孵化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孵化催生一批小企业,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壮大企业集群。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结合我市产业布局特点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资源就地加工增值。

三、主要举措

(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工业发展平台。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突出特色”的思路,加快市经济开发区和城市南部新区及县区工业园区建设,整合生产要素,增强聚集效应。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绿化、美化、环保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园区融资担保、创业辅导、行政服务等体系,完善提升园区功能,为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制定优惠政策,完善土地供给、项目审批、融资支持、税费优惠、环境保障等各项措施。与新农村建设土地置换相结合,通过调剂、盘活、置换等形式,多渠道优先解决工业项目用地。积极上报、审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凡符合条件、材料齐全的工业建设用地申请,国土资源部门要在最短时间内审查完毕并报省政府审批。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效益等情况,按招商引资政策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把工业项目区建设成为工业经济的平台、城市经济的载体、招商引资的“窗口”。

坚持把工业园区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专业化发展、产业向上下游延伸,重点培育壮大谯城现代中药、蒙城汽车制造改装、涡阳煤化工、利辛丝网纱门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坚持“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原则,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市经济开发区投资强度不低于120万元,县区工业园区投资强度不低于100万元。依法处置闲置土地,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一是建立和完善项目储备机制。立足我市优势,规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规划布局的项目盘子。重大项目前期费用同级财政予以补助。同时,要以企业为主体,抓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编报。二是建立项目实施和调度机制。每年滚动实施200个以上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建立和完善项目责任制,所有项目都要明确牵头部门和协助单位,逐级明确责任,层层抓好督查落实。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实行市县区领导分包责任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搞好服务,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成功率、开工率和建成投产率。到2010年,确保三年完成工业项目总投资250亿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决定》(亳发〔2009〕1号)及配套优惠政策、目标考核奖励制度,把工业项目作为招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工业项目政策激励、奖惩的力度。要与企业改革相结合、与培育企业上市相结合,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多种形式,外联内引,创新机制,盘活资产,引进一批投资者,做活做强一批企业。

(三)以企业为本,加大对企业鼓励扶持的力度。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进入“125”行动计划的企业,在项目建设、财政扶持、信贷服务、税费优惠等方面优先支持。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超1亿元和亿元以上每年再增加1亿元的工业企业,颁发“工业企业上台阶奖”。对新进规模企业,在中小企业项目资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服务、管理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由此增加的税收三年内由受益财政予以奖励。采取政府投资或其它投资方式,在工业园区建设一批高起点标准厂房,作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孵化”基地,鼓励中小企业采取租赁、分期付款、期购、成本价回购厂房等形式用于工业生产,使之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把培育亿元企业和规模企业作为对县区考核的主要内容。从销售收入、入库税金、平均从业人员等方面评出综合十强工业企业予以奖励。

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指导企业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的政策,应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精深加工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清洁生产高效节能技术、安全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产品更新换代。落实购置设备抵扣所含增值税、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外贸出口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技术改造扶持资金,加大市、县(区)财政对技改贴息扶持力度。

支持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对新认定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分别给予10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鼓励企业按高限提取技术开发费用;鼓励支持企业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争创优势品牌。当年获得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部级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工业企业,省级的给予5万元奖励,部级的给予20万元奖励。

(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智力支持。

进一步充实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力量,积极配备高素质的经济型人才。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政府给予一定经费资助的办法,选派一批优秀人才参加高级人才培训、外出挂职或出国学习;鼓励通过委托外培、外出考察学习、邀请知名学者来亳讲学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力引进工业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鼓励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领办和帮办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协会和企业家协会,搭建企业之间的联系交流平台。加大企业技术工人培养力度,劳动、教育等部门要把培养技工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与工业企业的对接互动,采取定向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大力培养造就一支满足我市工业快速发展急需的高级技工人才和熟练工人队伍。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围绕我市工业发展需要,实行定向订单式职业培训,且培训时间超过3个月并与企业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以按有关规定用促进再就业资金资助培训机构。

要关心关爱企业家,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生活上给关爱。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创业光荣,创新可贵,人人关心企业发展,人人关爱企业家的氛围。每年开展“十强企业”和“明星企业家”评选活动,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奖励,被评选的企业家享受厅级干部保健待遇,对于排位前十名的企业经营者由政府资助组织出国考察学习。

(五)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加强银企合作,设立银企合作奖。完善政府、银行、企业联席会议制度,经常性组织银企合作及项目推介活动。金融机构要围绕“工业三年倍增计划”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和金融产品,改进和完善金融信贷审批、信用评级、信贷考核、抵押担保、利率定价管理机制,加大信贷投放。各级经委和有关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企业和成熟项目,努力促成银企签约,并按实际履行签约额,对金融机构予以奖励。

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拓宽民资、外资进入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渠道,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体系。市担保投资公司和县区担保公司要争取省担保集团的支持,充实担保资本金,纳入省担保集团的再担保体系,不断壮大担保实力,扩大担保规模。支持工业园区建立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性、互助性担保基金和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在首次融资过程中办理相关手续时,有关部门给予指导、帮助。在发生转贷业务时,有关单位不得重复收取评估费。

支持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积极引导企业到资本市场募集发展资金。企业上市过程中,在调整股权、划转资产时,对土地、房产、车船、设备等权证过户,不变更实际控制者的,按非交易过户处理;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法人企业需要通过股份制改造或重组上市的,对并入拟上市企业的资产进行过户时,相关税收全额征收后,受益财政等额返还给企业。经确认的拟上市企业的利润增加部分,或因审计、评估发生的净资产增值,依法补交的所得税,由受益财政全额返还给企业。企业首次发行股票融资成功,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

(六)强化服务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工业三年倍增计划”的目标,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全面推行为企服务全程制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减审批事项,清理与审批相关的收费项目,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涉及企业项目立项、规划设计用地报批、工商登记、设备引进等审批,职能部门要实行全程服务和帮办。加大政务公开和企业治乱减负力度,完善企业投诉、案件受理和查处制度,把改善投资发展环境纳入政府效能考核。对投资规模大、贡献突出的企业,经企业或主管部门申请,可以市、县(区)政府名义实行特殊的挂牌保护。市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加大企业投诉受理和查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目标考核。

各地、各部门要从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工业三年倍增计划”的重要性,把实施“工业三年倍增计划”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程。要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工作的领导。市全民创业及工业经济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市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定期研究重大项目,部署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关键问题。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也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工业工作意见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发展目标。从2005年起,用3—5年时间,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煤矿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煤炭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另一方面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抓紧完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促使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各项要素到位。坚持国家引导、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煤炭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坚持煤炭开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炭就地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强化规划和管理,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四)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煤炭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展改革委共同审定并公布。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五)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度。各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工作,纠正、制止一切越权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越权配置煤炭资源的行为。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

(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煤炭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煤炭资源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转让收入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用于煤炭资源勘探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健全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探精度,保障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规划和开发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七)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八)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

三、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煤炭供应体系

(九)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局,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加快神东、陕北、晋中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国家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或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煤炭开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和发展。

(十)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加大投资力度,改革铁路和港口投资体制,鼓励企业法人、非公有资本参股建设和管理,抓紧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供给的制约。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火力发电、煤焦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布局,要优先安排依托煤炭矿区的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物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各产煤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

(十三)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院校的联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十四)规范煤炭市场秩序。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规,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继续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活动,清理煤炭运销环节乱收费、乱罚款,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偷骗税款等不法行为。

四、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十五)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简企业管理机构,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十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国家继续从预算内基建投资(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各级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

(十七)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设立国家瓦斯治理和利用(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研究。抓紧制订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尽快使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财政、税务部门要尽快制订实施办法,对瓦斯(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煤炭企业要严格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技术体系、瓦斯抽采和监测监控体系、灾害预警救援体系,切实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

(十八)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采掘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等现象。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煤矿采煤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煤炭行业的合作,将煤炭行业有关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要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尽快恢复或设立一批煤炭职业技术学校。要引导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煤炭行业市场需求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专业人才。要通过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

五、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十九)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

(二十一)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

(二十二)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努力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煤炭产需长期矛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抓紧完善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和替代煤炭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制定有利于节约用煤的经济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煤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环境。

六、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工业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二十三)加强煤炭法制建设。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订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为各类煤炭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矿井设计、施工、技术改造、生产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行为,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二十四)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各地要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严格按照1998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的规定,切实落实原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落实对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措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二十五)促进煤炭企业接续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增加接续资源,开展资源勘查,保护和治理环境,发展接续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

(二十六)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加强煤矿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改革煤矿工作制度,将矿工入井时间缩短到八小时以内,并尽快实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加强煤矿劳动保护用品的研发,煤炭企业必须为井下工人发放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水平。加强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做好煤矿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保护矿工身心健康。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煤炭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各类煤炭企业都应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切实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井下矿工的劳动强度和风险、生产环境等情况,制订或提高煤矿工人艰苦岗位津贴标准。各类煤炭企业应根据效益情况,逐步提高矿工收入水平。继续采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解决历史形成的矿区危房、棚户改造问题。

工业工作意见范文篇9

一、建立旬快报和月度分析报告制度

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对5个区县、8个支柱行业、3O户重点企业的监测。由市统计局与市经委、各区县政府、市级各行办共同建立工业经济运行旬快报和力度分析报告制度,增强及时性、前瞻性、预见性,为市委、市政府领导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及时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各区县、各行办对所属工业企业建立旬报制度,将产值、主要产品产量、经营简况、企业停产半停产情况于该旬后二日内上报市工业保增长协调指挥中心办公室。

二、切实做好工业企业生产要素的保障

煤炭部门要确保华能铜川电厂、秦岭水泥公司等重点企业的煤炭供应。电力部门要确保铜川铝业公司以及各水泥企业的电力供应。市经委要加强铁路、公路运力协调,最大限度地保障工业产品的铁路运输和不可拆解大件工业装备公路运输畅通。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各干道的巡查力度,严防交通事故,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道路畅通。

三、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对列入国家第一批扩大内需计划盘子的67个打捆项目要盯紧不放,力争全年争取中省政策性资金超过4亿元。做好华能铜川电厂二期2X100万千瓦,铜川铝业公司30万吨电解铝、2X30万千瓦自备电厂、铁路运煤专线、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等重大项目的争取工作,力争年内通过国家批准。

四、全力推进项目实施

由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项目准备金和500万元奖励资金。采取领导干部包抓项目、对区县和部门项目建设实行季度通报、加强督促检查和奖惩考核等办法,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在项目征地方面,按陕汽和中土陶业项目的优惠办法进行,为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创造条件。做好项目筛选、论证、策划等前期工作,及时调整充实项目库,确保达到可研程度的项目滚动保持在100个以上,形成开工一批、论证一批、上报一批、储备一批、有序接替的良好局面。

五、大力推进园区建设

按照“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要求,加快新区南部装备制造、坡头载能工业、黄堡水泥陶瓷、董家河铝工业四大工业园区建设。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园区投资环境,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大企业、大集团进入园区发展。今年每个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少于3亿元,落地有规模的企业不少于3个。对新入园的企业前三年实现的税收全额返还给企业,促进园区滚动发展。

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财政部门要按照1:l的比例与省上配套;重点对产品有市场、竞争力较强、有发展前途,但流动资金短缺的企业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进行资金贷款贴息,确保省上资金到位后五个工作日之内市上配套资金全部到位。

七、增加重要生产、建设物资的储备

抓住当前部分原燃材料、建设物资市场价格较低的机遇,采取贷款贴息办法,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储备一定数量的电解铝、水泥和原材料。各级政府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专项收储,帮助企业顺利度过难关。

八、大力促进工业产品销售

各区县、各有关部门、各企业要组织专门力量,帮助企业扩大对外销售,不断开拓市外、省外市场。同时,加强市内企业和建设单位的对接,在同等条件下鼓励优先采购市内产品,提高市内采购率。

九、做好资源的配备工作

国土资源部门要全面做好煤炭、石灰石、陶瓷粘土、油页岩等资源的勘查工作,摸清储量、分布、品位等,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提供准确的资源依据。要做好土地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简化用地手续,为各项目提供足够的建设用地。

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转变招商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在招商引资活动中,要“招大引强”,以资源优势和工业园区为主要依托;推行以园区为载体、特色产业为主导、利益机制为动力的招商方式,采取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手段,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实效,全面完成全年省外资金到位18亿元的目标。

十一、强力推进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通过技术改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围绕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改造装备、服务三农、安全生产的发展主线,努力解决工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先由市财政设立200万元的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以后每年按10%的比例递增,专门用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扶持和相关工作的开展。鼓励企业尤其是重点行业普遍推行先进的技术工艺。实施一批规模大、层次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技改扩能项目,不断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确保今年开发10个以上新产品和5个以上技术创新项目。

十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按照国家振兴十大产业规划的要求,争取国家和省上对我市工业项目的支持,力争落实国家和省上的技术改造贴息资金,同时市政府配套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坚持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的思路,充分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水泥及制品、煤电联营、铝的配套和深加工、陶瓷、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努力打造水泥、铝业、煤电、新兴产业四个百亿元产业集群。

十三、积极促进银企合作,加大多渠道融资力度

抓住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取消信贷规模限制的有利时机,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用足用好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重点项目的贷款额度,支持重点项目建设。金融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工作程序,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全面放贷,力争做到不漏一个、不拖一个,努力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十四、做好对破产企业的扶持工作

市国资委要进一步做好六户破产企业的后续工作,确保新公司正常运行,确保职工的合理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做好企业改制工作,重点加快秦岭水泥公司重组,促使其尽快走出困境。

十五、做好发展环境的保障工作

在目前经济增长放缓,部分原材料、燃料价格继续高位运行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供电、供水、供气、税务、金融等单位要从大局出发,不得对企业随意停电、停水、停气和冻结账户等。对拖欠税费数额较大的企业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逐步解决拖欠问题。同时全面实施消费性增值税,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

十六、充分发挥企业在保增长中的主体作用

支持、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在规划决策、市场开拓和抵御风险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注重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企业家的聪明才智。

工业工作意见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内涵发展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两化融合、节能减排为手段,优化提升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促进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奋斗目标

2012年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均增长23%以上,确保工业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以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以上。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全力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一是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工业经济运行预警预测调度制度,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做好区域内关联企业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工作,特别是充分调动各类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倾斜,促进优势放大和规模扩张。三是抓好煤电油运的协调工作,强化电网运行监测,抓好电力需求侧负荷控制装置的完善和管理,及时做好煤炭产运需动态衔接。四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安全形势稳定。

(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把突破传统发展模式作为战略方向,按照“鼓励新兴、提升传统、限制低端”的思路,抓两边提中间,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构筑“形态集聚、资源集约、产业高端”的现代工业体系。建立完善倒逼机制,综合运用土地供给、环境节能评估、安全监管、税收杠杆等手段,强力推进低端粗放产业关停并转,以存量调整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储备一批产业链发展重点项目,加快重点产业链发展。用足用好区政府2000万元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专项奖励基金,做大做强石油炼化和精细化工、特种钢材和装备制造、塑料加工、高档纸业四大产业集群,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鼓励支持企业生产中广泛应用DCS、变频控制、ERP等技术,实现企业运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深入实施新一轮传统产业技改计划,力争年内完成企业技改投资150亿元。积极争取落实进口设备贴息、首(台)套重大装备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促进工业装备不断升级。

(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国际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加快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产业发展,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联合,探索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年内新增省级以上技术研究中心3家。健全完善公共技术、市场交易等服务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评价、转化和权益保护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准确把握国家投资重点和政策调整变化趋势,围绕优势产业,进一步调整充实项目储备库,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二是强化调度管理。继续实施重点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大班子领导挂包和部门包建责任制,通过召开项目调度会或现场办公会等方式,集中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三是加强部门联动。进一步推进土地、环保、规划、建设、安监等相关部门的协作与配合,超前解决好项目立项、手续办理、资金筹集等问题。重点抓好总投资230亿元的26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按期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四是搞好金融协调服务。定期举办银企洽谈会,扶持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为项目建设提供宽松的融资环境。

(五)坚定不移抓好节能降耗。健全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工作机制,推动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管齐下”,确保达标排放。一是强化排放总量控制,严禁新上高污染项目,严控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张,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的手段,整合低效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力度,推进“三高”企业技术改造,促进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应用,重点推广墙体保温节能技术和树脂基复合新材料等。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清洁生产企业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快形成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发展方式,力争年内1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建设用地投资强度,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一是研究出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物流业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地区性物流枢纽。二是加快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选择一批在现代物流领域已经起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优势企业作为典型,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鼓励其收购、兼并传统物流企业或工商企业中的物流部门,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重点抓好齐鲁现代物流港、齐鲁国际塑化城、东风编组站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区域疏港物流集散中心。三是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探索构建区现代物流业信息交换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四是进一步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油、电等物流企业重要生产要素协调机制,改善物流发展政策环境。

(七)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一是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组织实施企业信息技术改造工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两化融合企业,带动全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探索建立全区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为各企业建立、发放免费账号,让企业无偿使用信息化服务平台。二是重点扶持特色信息企业。加大对信息资讯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卓创资讯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争取省、市的专项资金扶持,推动我区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