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3:21:10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范文篇1

注:本文尤其适用本身功底不佳的考生们

作为法学专业的一名不想当律师的女毕业生,考公务员成了我最好的一个选择,于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考公务员,并报名参加2014年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考试。

关于行测的复习

在去年6月份的时候,我搜集了网上很多考公经验。在一位前辈的经验里提到了QZZN,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注册了。首次进入论坛,论坛的免费资料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引得我得了下载综合症(下了一大堆资料,却不懂得好好利用)。下载完了兴奋劲过了,那些资料就被搁置在电脑的一角,再也没有用过。

第一阶段:认真看书(包括一些总结性的资料)。辅导书大同小异,不求太多,一套足已。从10月份开始正式准备公务员考试,我买了两套公务员辅导教材。并把两套教材都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了解了行测的基本内容,并对基本题型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看一些总结性的资料,对题型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从此我就把辅导教材扔在一边再也没有看过。当然,在看一遍的过程中,我已经做了详细的笔记。(大概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第二阶段:初做真题。此后我开始做真题,不断的做,每天掐时间做,从国家的到地方的,做所有能找到的真题,不放过任何一道真题。这是对速度的训练。(大概一个月的时间)记着要留两到三套国家的真题到最后做模拟练习用。

第三阶段:再做真题。第二阶段的做真题是为了练习速度和训练我的时间概念,这次的再做真题则是为了提高我做题的正确率。这个阶段我花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把以前做过的真题重新翻出来做一遍,这时我要求自己每天做两套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求自己无论自己做错的题目有多长都摘抄到我的错题本中,按类型把错题集中在一起,并注明做错的原因。每天必须把所有的错题都弄懂。就这样悄悄的,我就懂了很多,题目也越做越顺手,速度也越来越快。

第四阶段:做错题。在前一阶段,我摘抄了很多错题,虽然都弄懂了,但是时间长了难免会忘记一点。这个阶段我就复习错题,尤其是言语理解题,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看出所以然来才罢休。关于数量关系,在注意总结一些特殊规律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基本规律,碰到题目首先就应该拿基本规律去套,而不是一个劲的想符合哪个特殊的规律。在这个阶段,把一些比较经典错题重新摘抄下来,以便以后复习之用

公务员考试范文篇2

他总结整个备考、笔试、面试的过程,为我们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一、增进自身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报考

"自我判断是人生的罗盘"。了解自我的兴趣与爱好,以及正确、客观地估价自身的能力和缺陷,是每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虽是一句毫无新意的老生常谈,可是它却揭示了一个千真万确的真理。

二、充分相信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注重德才并修。

公务员招考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务员的录用标准是德才兼备,品能兼顾,即决定报考者是否被录用,必须从品德和才能两个方面全面衡量。

三、学会控制情绪

要做到控制和掌握情绪,就需要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善于以乐观态度对待外界的各种刺激。一个人自制力的强弱在这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是任性与惰性的对立面,而且只有它才可以阻止情绪本身所具有的那种不顾一切后果的倾向。

四、四克服一保持

一克服恐惧心理,树立必胜信念;二克服侥幸心理;三克服自卑心理;四克服投机心理。一保持强健的体魄。

五、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对于时间极为有限的应试者来说,在备考过程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将大有裨益。一是心象法,也叫回忆反思法,是在运用各种记忆原理的基础之上,借助于形象、联想及感觉来重温过去已经学到的知识。二是交替推进法,国家公务员考试科目较多,备考者应该很好地运用交替推进法,即在备考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各门学科的备考时间,通过各科交叉复习的做法来提高备考效率;三是点面结合法,备考过程中既注意各个知识内容和要点的把握,同时又弄清楚它们之僮的横纵联系,掌握知识内容的总体框架。做到既抓点带面,又以面扶点;四是联想记忆法,将有关的事项集合起来进行记忆,在头脑里建立起各方面知识内容之间的生动联系,其目的是增强头脑的总体活力;五是自测与互测结合法,

公务员考试范文篇3

尽管目前,每年的公务员考试申论都会出现一些新题型,感觉无从把握,防不胜防,部分题要求不够明确,不知道从何入手,但是有两大主干题型始终保持稳定,即概括材料题和最后文章写作,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一题,概括材料中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四题,结合材料和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这就是申论题型设置规律之一——在变之中始终有不变的东西。在目前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多变、提问方式灵活多样的考试背景下,申论各种题型背后的命题重点与规律在于概述题与文章写作这两大主干题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每年求新、求异、求变,会有若干新题型出现,可以将这种命题规律归纳为,2+X,即:

1、两大主干题型基本稳定(概述题与文章写作题);

2、每年都有可能会有新题型出现,或者同一种题型变更一种灵活的提问方式,而这种题型又不固定,今年考了,明年可能不考,故称之为X题型;

3、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市公务员考试的申论题型中的X题型,命题频率较高的为:单独的小对策题、分析原因题。

尽管申论总是有这些灵活多变的X题型出现,但由于任何社会问题在逻辑上都是由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即后果或意义)、原因、对策来构成的,简称社会问题的四大要素,这就决定了,无论这些题如何变化多端,其背后考察的无非还是四个要素,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让你就某个观点谈谈想法,作答时无非紧扣四大要素,这观点具有什么意义,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这一观点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会带来什么不良的影响,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对策)。

所以,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的第二个规律可归纳为:

各种题型背后命题者的考察点、阅卷的踩分点或评分标准、考生的答题切入点和作答思路,始终紧扣四大要素中的某个或全部,即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后果意义、原因、对策。

二、给定材料的规律及其利用上

既然任何申论题型都是围绕着四大要素的,而材料又是申论的基础,那么无论材料无论看上去多么纷杂凌乱,材料背后的规律在于,以不同的方式和线索展现出问题的四大要素,即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即后果或意义)、原因、对策,材料最终是为了体现四个要素而存在的,那么阅读目标也就在于如何从材料中寻找和提炼问题的四大要素。

在对材料的利用方式上,概述题和文章这两大主干题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相映成趣的风格和要求,考察两种不同的能力:

概述题是客观忠实于材料,对材料加以简练的概括,客观中立地概括材料中的问题、相关人士对问题的看法、相关方面或国外政府的正确经验做法等,考的是在公务员的初级阶段作为一个助手,对问题加以客观、全面、简练地整理汇报,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的能力。

而文章则是对材料的合理升华、提炼、转换、扩展,考的是在公务员的高级阶段,作为决策、管理者,他对一个具体社会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该方面的潜能,但文章是站在主观的角度驾驭材料,让材料更好地为我所用,所以在材料利用上,一方面,更加灵活多样,不但可以将材料中提到的政府部门、国外政府的正确经验做法提炼、加工为自己的对策,也可以将材料中指出的相关方面的错误片面做法、相关人士对问题或原因的看法,经过转换改造,形成对策;但另外一方面,文章以及文章中的对策是需要一定思想性、条理性的,可是材料虽然是对策的源泉和基础,但杂乱、琐碎、肤浅、粗糙、委婉而不够直接,需要考生平时对当前社会发展有过反思、分析和总结。比如说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转基因产品,是美国控制粮食的手段之一。比如玉米,原产墨西哥,是当地人的主食,美国利用高科技手段研制出的转基因玉米大量进入墨西哥,结果是墨西哥农民必须向美国购买转基因玉米种子,而美国则把自己的转基因技术当成受保护的专利。这是要挟以此为生的其他国家农民的专利。”,乍一看,很少有考生能看出是什么意思,只有你平时多关注社会问题,有过思考和关怀,有过分析和总结,知道自主研发能力的欠缺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你才能更好看透这个材料,用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更好地驾驭材料,从而写出既有立足于材料,又高于材料的对策,提高农业生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完善自主知识产权,避免发达国家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要挟与控制,这样的对策既有针对性,又有开阔的视野和思想的深度。

三、社会问题的把握上

在《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的变化》一文中郑老师曾提到,公务员考试申论中的社会问题的两种考察方式,第一、社会问题的主题单一、集中、明显;第二、社会问题的主题分散、模糊、问题中纠缠着问题、不易准确把握其宏观主旨。那么如何把握社会问题及其材料中的主旨?

首先,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考生的语感、社会经验和知识背景,你是否关注社会问题和政府动态,如,你是否经常阅览《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人民网、新华网等著名媒体关于社会问题的报道,思考和总结在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这一宏观背景下,当前的面临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反思,讨论和总结,这就是公务员考试申论中社会问题的命题思路——从高处往下看,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避免敏感性和过度专业性,这就构成了考生把握社会问题的宏观思路即当前社会改革与转型面临的、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大类:

一、政府管理、政府职能转变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二、社会公平与社会公益事业、民生问题;

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四、社会道德伦理与精神文明、文化发展创新、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保护;

五、社会风险的应对: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经济危机、社会群体事件及其他社会突发事件等;

六、法律保障:公民权利、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和产权清晰(具有敏感性和过度专业性);

七、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那么,以此为宏观理论背景,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涉及的两个具体的问题,粮食生产问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报考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需要写一篇视野开阔、统筹兼顾的文章,那么这两个具体问题就应该放到一个更大的主题之下,这无疑就是,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问题或用党的文件的话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果考生的语感和知识背景不足以准确、有把握地确定材料的主旨,怎么办呢?郑老师总结了以下技巧和规律可供参考:

第一,可看文章本身题干中的要求,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干中描述道,“当前,如何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请你就如何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写一篇议论文”这就明显、直接地点明了材料主题。

公务员考试范文篇4

尽管目前,每年的公务员考试申论都会出现一些新题型,感觉无从把握,防不胜防,部分题要求不够明确,不知道从何入手,但是有两大主干题型始终保持稳定,即概括材料题和最后文章写作,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一题,概括材料中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四题,结合材料和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这就是申论题型设置规律之一——在变之中始终有不变的东西。在目前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多变、提问方式灵活多样的考试背景下,申论各种题型背后的命题重点与规律在于概述题与文章写作这两大主干题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每年求新、求异、求变,会有若干新题型出现,可以将这种命题规律归纳为,2+X,即:

1、两大主干题型基本稳定(概述题与文章写作题);

2、每年都有可能会有新题型出现,或者同一种题型变更一种灵活的提问方式,而这种题型又不固定,今年考了,明年可能不考,故称之为X题型;

3、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市公务员考试的申论题型中的X题型,命题频率较高的为:单独的小对策题、分析原因题。

尽管申论总是有这些灵活多变的X题型出现,但由于任何社会问题在逻辑上都是由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即后果或意义)、原因、对策来构成的,简称社会问题的四大要素,这就决定了,无论这些题如何变化多端,其背后考察的无非还是四个要素,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让你就某个观点谈谈想法,作答时无非紧扣四大要素,这观点具有什么意义,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这一观点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会带来什么不良的影响,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对策)。

所以,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的第二个规律可归纳为:

各种题型背后命题者的考察点、阅卷的踩分点或评分标准、考生的答题切入点和作答思路,始终紧扣四大要素中的某个或全部,即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后果意义、原因、对策。

二、给定材料的规律及其利用上

既然任何申论题型都是围绕着四大要素的,而材料又是申论的基础,那么无论材料无论看上去多么纷杂凌乱,材料背后的规律在于,以不同的方式和线索展现出问题的四大要素,即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即后果或意义)、原因、对策,材料最终是为了体现四个要素而存在的,那么阅读目标也就在于如何从材料中寻找和提炼问题的四大要素。

在对材料的利用方式上,概述题和文章这两大主干题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相映成趣的风格和要求,考察两种不同的能力:

概述题是客观忠实于材料,对材料加以简练的概括,客观中立地概括材料中的问题、相关人士对问题的看法、相关方面或国外政府的正确经验做法等,考的是在公务员的初级阶段作为一个助手,对问题加以客观、全面、简练地整理汇报,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的能力。

而文章则是对材料的合理升华、提炼、转换、扩展,考的是在公务员的高级阶段,作为决策、管理者,他对一个具体社会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该方面的潜能,但文章是站在主观的角度驾驭材料,让材料更好地为我所用,所以在材料利用上,一方面,更加灵活多样,不但可以将材料中提到的政府部门、国外政府的正确经验做法提炼、加工为自己的对策,也可以将材料中指出的相关方面的错误片面做法、相关人士对问题或原因的看法,经过转换改造,形成对策;但另外一方面,文章以及文章中的对策是需要一定思想性、条理性的,可是材料虽然是对策的源泉和基础,但杂乱、琐碎、肤浅、粗糙、委婉而不够直接,需要考生平时对当前社会发展有过反思、分析和总结。比如说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转基因产品,是美国控制粮食的手段之一。比如玉米,原产墨西哥,是当地人的主食,美国利用高科技手段研制出的转基因玉米大量进入墨西哥,结果是墨西哥农民必须向美国购买转基因玉米种子,而美国则把自己的转基因技术当成受保护的专利。这是要挟以此为生的其他国家农民的专利。”,乍一看,很少有考生能看出是什么意思,只有你平时多关注社会问题,有过思考和关怀,有过分析和总结,知道自主研发能力的欠缺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你才能更好看透这个材料,用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更好地驾驭材料,从而写出既有立足于材料,又高于材料的对策,提高农业生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完善自主知识产权,避免发达国家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要挟与控制,这样的对策既有针对性,又有开阔的视野和思想的深度。

三、社会问题的把握上

在《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的变化》一文中郑老师曾提到,公务员考试申论中的社会问题的两种考察方式,第一、社会问题的主题单一、集中、明显;第二、社会问题的主题分散、模糊、问题中纠缠着问题、不易准确把握其宏观主旨。那么如何把握社会问题及其材料中的主旨?

首先,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考生的语感、社会经验和知识背景,你是否关注社会问题和政府动态,如,你是否经常阅览《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人民网、新华网等著名媒体关于社会问题的报道,思考和总结在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这一宏观背景下,当前的面临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反思,讨论和总结,这就是公务员考试申论中社会问题的命题思路——从高处往下看,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避免敏感性和过度专业性,这就构成了考生把握社会问题的宏观思路即当前社会改革与转型面临的、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大类:

一、政府管理、政府职能转变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二、社会公平与社会公益事业、民生问题;

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四、社会道德伦理与精神文明、文化发展创新、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保护;

五、社会风险的应对: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经济危机、社会群体事件及其他社会突发事件等;

六、法律保障:公民权利、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和产权清晰(具有敏感性和过度专业性);

七、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那么,以此为宏观理论背景,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涉及的两个具体的问题,粮食生产问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报考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需要写一篇视野开阔、统筹兼顾的文章,那么这两个具体问题就应该放到一个更大的主题之下,这无疑就是,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问题或用党的文件的话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果考生的语感和知识背景不足以准确、有把握地确定材料的主旨,怎么办呢?郑老师总结了以下技巧和规律可供参考:

第一,可看文章本身题干中的要求,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干中描述道,“当前,如何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请你就如何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写一篇议论文”这就明显、直接地点明了材料主题。

公务员考试范文篇5

我在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有1年多了。最近在各大媒体上看到,我们黑龙江省在招考2014年的公务员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自己当年考黑龙江省公务员的经历。

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真!从小到大,大事小事都很认真。我总是把考试当成一种挑战,公务员考试我就更不敢怠慢了。考试大论坛

首先我找来了历年黑龙江省的真题。做了之后,我就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同时我马上感觉到:公务员考试作为准公务员的选拔性考试,要求每位考生知识面要广,政治理论功底要扎实。那些平时关心时政,关注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考生通常能在申论考试中取得高分;而那些数学、逻辑、法律、经济、人文科学等各个方面基本功好的考生通常能在行测考试中取得高分。说实话,第一遍做真题,我觉得自己很差,尤其是行测,我根本就做不完。当时我都想放弃了。后来我静下心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很多题目如果给我足够的时间,我都是能做出来的。于是我恍然大悟:公务员考试考的是快速解题的能力,每一道题都不是很难,这一点跟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及其它考试大不一样。之后我就把自己的复习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快速解题的能力上了。数量关系的题目看似很难,很多考生又是多年没有碰数学题了,一下子就被唬住了。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这是公务员考试行测学科最有规律可循的模块了。我当时听过金路公务员“行测神童”魏鲁宁老师的课,他很神奇,告诉我们一个解答数字推理题目的法则:先转化,后搭桥。运用这个神奇的法则再做真题,我发现题目都变容易了许多,关键是快了许多。而言语题目和常识判断题目,我坚持天天积累的原则,没有专门花大量时间傻记傻背。因为金路的老师告诉我们,花大量时间在这两个模块上,收效不会很大。我就把主要时间花在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三个模块上面,事实证明事半功倍!至于申论,我的法宝就是:天天动手训练。光看真题是没有用的,很多人都不动手写申论题目,考试肯定拿不了高分。从准备开始考公务员,我就一直坚持看《人民日报》、《半月谈》等,把一些大政方针都熟记于心,然后找真题和模拟题反复训练。另外,做完后,要想办法请一些专家给批改。因为我们考生根本不知道申论考试的评分标准是什么。专家老师给批改后,我自己反复揣摩,把一些得分要点烂熟于心。另外我也把金路申论名师赵同勤的话送给大家:申论的答案都在材料当中。考试大论坛

最后再次强调,公务员考试并不难,只要你认真对待。这里我预祝大家考试成功,成为一名光荣的黑龙江省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范文篇6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启发追求

B.启示追逐

C.启迪追求

D.启迪探求

2.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他们最为关心的,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当他们亲身______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冲突时,就可能______对生活的思考和分析。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感受导致

B.经历诱发

C.体验触发

D.经历引发

3.“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由是之故,有人认为“中国现代始于‘五四’运动”。这种观点也值得______。现代化是指社会发展程度的价值范畴,现代则是用来说明历史状态的描述性概念;而现代化进程与现代史的进程也绝不是同一概念。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商榷

B.商定

C.商量

D.商洽

4.随着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逐渐增强,繁华的都市里各种鸟雀逐年增多,小小的麻雀也敢在马路边上蹦蹦达达,不那么______地怕人了。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胆战心惊

B.一惊一乍

C.胆小如鼠

D.提心吊胆

5.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_______不得不离乡背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依然

B.仍然

C.依旧

D.仍旧

6.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其实这些父母们在心里仍将自己当成_______的孩子,不仅对自己的小孩不满意,也对教育孩子的老师发脾气。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法无天

B.天真无邪

C.众星捧月

D.独一无二

7.成功不仅有长度,也有宽度,我们_______在已经成功的领域里继续发展,_______拓展思路,涉足在其他陌生行业,生活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原地踏步的人只会被淘汰。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可以也可以

B.不应该而应该

C.不仅要更要

D.与其不如

8.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今社会仅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是什么也干不成的,我们应当明白集中众人智慧的重要性,知道齐心协力的重要性,______将一事无成。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孤芳自赏

B.胆大妄为

C.恃才傲物

D.孤军奋战

9.当他______时,你却成立一个人道主义俱乐部来讨论饥饿问题;当他______时,你却大谈特谈他是否违反了道德规范;你看来如此神圣、如此善良,可人家从你那里得到了什么?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饱食终日绫罗绸缎

B.无家可归饥寒交迫

C.杀人越货伤风败俗

D.饥肠辘辘衣不蔽体

10.没有人是绝对完美的,但是不去争取做一个______的人,也得不到人生的幸福,人生是无法回避问题的,只有积极地解决问题,你的人生才能更有意义。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精益求精

B.美轮美奂

C.尽善尽美

D.淋漓尽致

11.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坎坷起伏,我们的党已经从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巩固和______起来了。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长

B.发展

C.强大

D.壮大

12.五十年代的第一个国庆节,人们在红旗的海洋里,在笑脸迎人的“喜”字的河流里,_______,共同迎接这个欢乐的节日。只见那市政修明的街道上,摩肩接踵;那霓虹电管的光芒像燃烧着的火焰,照着来来往往的车水马龙,更觉得__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熙来攘往纷至沓来

B.欣欣向荣纷至沓来

C.熙来攘往络绎不绝

D.欣欣向荣络绎不绝

13.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暴露了亚洲各国在协调经济政策、共同______危机方面的苍白无力。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正是由于亚洲各国存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性、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缺少一种强有力_______的力量,才使亚洲各国在金融危机中吃尽苦头,元气大伤。因此,地区合作______和大量的双边援助是十分必要的。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防御整合沟通

B.防御整治勾通

C.抵御整治沟通

D.抵御融合勾通

14.可是不大功夫,红光就______了,涂上的色料渐渐______出它的本色,红是红、绿是绿的。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没显

B.退露

C.掉变

D.退显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这次招聘,凡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______者都可以报考。

(2)在那段极“左”年代里不知有多少人______无闻。

A.学历淹没

B.学历湮没

C.学力湮没

D.学力淹没

16.我自己觉得,我并不是那样_______的人。我是把我自己的生命看得和自己身上的任何_______一样,只要用在得当的地方,我随时都可以送人。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斤斤计较品质

B.贪生怕死物品

C.小心翼翼器官

D.损人利己本领

17.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的一种______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______过这种生活。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悠然喜欢

B.悠闲情愿

C.闲散喜欢

D.闲散情愿

18.澳门与祖国内地山水相连,民间关系密切,风情习俗、语言文字等文化传统更是一脉相承,这是谁也______不了的。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割断

B.隔断

C.阻挡

D.妨碍

19.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音乐研究会主办了一次百家城市电视台电视音乐节目_______,收到很不错的效果。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展播

B.展览

C.展出

D.播放

20.市人大常委会将依法______职责,加强监督,严格谨慎地______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开封作贡献。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履行行使

B.执行履行

C.担负执行

D.履行执行

答案与解析:

1.D【解析】前一个空是搭配问题,一般情况下与智慧搭配应该用启迪。后面追求、追逐和探求的区别主要是探求体现了探索的意思,表示所寻找的事物并不容易,真理是不容易得到的,所以用探求更好些。

2.B【解析】经历是指亲身见过、做过、遭受过,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体验和感受只能是短暂的行为,对于文中对生活的理解用经历更好。导致后面往往跟一个结果,诱发和引发却是一件事情的开始,这里显然是说读者开始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分析,所以不能用导致,诱发相比引发更形象一些。

3.A【解析】对于历史定性问题,很多是暂时没有结果的,而商定体现的是一定要有一个结果,所以不合适。商量则显得不够正式,而且体现了可以量化和互相退让的意思,也不合适。商洽则一般用于商务上的洽谈,也不能选。因此,正确答案为A。

4.B【解析】胆战心惊:形容害怕之极。胆小如鼠:胆子小得像老鼠那样,形容人胆小怕事。提心吊胆:形容对事情不能放心,非常害怕。一惊一乍:形容很害怕,对外在变化很敏感很小心。故正确答案为B。

5.A【解析】这里表示的是个转折,前半句是对安土重迁的描写,后半句说的是人们于此相反的行为,依旧、仍旧都不合适;仍然也有延续的意思,所以也不能选,只有依然放入句中才能表达准确。

6.A【解析】空格处填入的成语应该与“对……不满意,也对……发脾气”相呼应,由此可推断该成语应当是形容性格脾气不好这类的贬义词。天真无邪是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众星捧月是指天上众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或许多人簇拥一个他们推崇的人;独一无二指唯一的,找不出第二个来,形容唯一的,难得的,没有相同或可比的。B、C、D项都不是贬义词,无法无天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因此本题应当选择A。

14.D【解析】两个空白处要求的是两个延续性动词,A、C的“没”和“掉”都是瞬间动词。B、D中的后两个词“露”和“显”,前者也是瞬间动词,而后者是延续性动词,语义表达上指的是逐渐显现的意思。因此选D项。

15.C【解析】首先分辨“学历”和“学力”的区别,前者的强调点在“历”上,指的是学习的经历,在哪所学校毕业。而后者的强调点在“力”上,指的是能力,即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根据题意可知已经提到了“高中毕业”,然后又说“或具有同等()”,应该是学力,所以排除A、B。“湮没”和“淹没”,前者的强调点在于“湮”,指的是埋没之意。而后者的强调点在于“淹”,指的是被大水覆盖之意。根据文意可知应该是湮没无闻,而并非被水覆盖。所以选C

16.B【解析】从后面一句话可以看出,随时可以送人的应该是物品,再看第一句话,把生命看成物品一样,这样的人应该不是贪生怕死之人,故选B。

17.D【解析】“闲散”指无事可做而又无拘无束,“悠然”指悠闲的样子;“悠闲”指闲适自得;“情愿”指宁愿、宁可。句子表达的意思是这些文人宁可归隐,而不是喜欢这种生活,本题正确答案为D。

18.A【解析】“割断”是指截断、切断;“隔断”是指阻隔,使断绝。由“山水相连”“一脉相承”可知用“割断”比较合适。C、D项明显不合适。因此本题选A项。

公务员考试范文篇7

2014年8月份以后:

8月上旬,搜集好的公务员考试资料,确定目标。确定所要报考的大概范围、方向和岗位,全面了解所报部门、岗位的信息。购买历年真题,评估自己实力,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

8月中旬,第一轮复习,可以报一个基础班,主要是申论和行测两门基础课学习。不要急于做真题,着重夯实基础。

8月下旬,全面关注去年公务员考试大纲,购买最新辅导用书,准备暑期结束前的最后复习。

9月上旬,制定全面复习计划,开始第二轮复习,可参加有权威性的暑期班,做到两门笔试科目同步提高。

9月中旬,以系统阶段式学习模式为基础,复习进度讲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系统不间断,跟着辅导课程学习一个阶段后,带着学到的各种方法、思路和技巧回去做题、揣摩,之后再带着疑惑和问题再进入到下一个辅导环节中,寻求老师的解答,如此往复。

9月下旬,对前两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重点内容要进一步巩固,最好在教材中做出明显的标记,以备最后冲刺时使用。

10月上旬,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网上报名,考生登录人力保障部网站报名。考生要谨慎填报,牢记报名信息。

10月中旬,第三轮复习阶段开始,申论、行测的冲刺复习要进行查漏补缺,购买辅导冲刺的内部资料。考生可参加冲刺辅导班。

11月上旬,考前进行模拟实训,最后梳理考点,调整考试状态。

11月中旬,调整心态,熟悉考试环境和流程,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12月,也就是笔试一个月之后,考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成绩。

2014年2月份以后:

1、查询所报职位的最低分数,预测是否过关。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的考生可以开始准备面试,首先去书店买一本有关面试的教材,还可以跟周围的同学朋友进行一些类似的情景演练,提高临场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2、查询所报岗位入围人员名单,确定是否入围。

3、关注所报岗位的资格审查时间。(参加资格审查:毕业证、学籍证明、户籍证明、学生证、自我简历等。)

4、关注所报岗位的体检或体能测试时间

5、关注所报岗位的资格面试时间(面试内容:报考动机、举止仪表、个人情况介绍、工作态度、人际关系处理、复杂事件处理、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行政公文应用(演讲稿);方式:现场表达当场评分、公布分数。)

6、查询所报岗位面试入围人员名单,确定是否入围

7、录用考核(两种方式:发调查函、派人到所在学校或单位)

8、关注所报岗位人员录用名单(公示一周)

9、关注所报岗位录用人员报到时间、地点、有关手续

10、岗前培训(注意学习、考试,当心因考试不及格褃淘汰。)

公务员考试范文篇8

2014年8月份以后:

8月上旬,搜集好的公务员考试资料,确定目标。确定所要报考的大概范围、方向和岗位,全面了解所报部门、岗位的信息。购买历年真题,评估自己实力,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

8月中旬,第一轮复习,可以报一个基础班,主要是申论和行测两门基础课学习。不要急于做真题,着重夯实基础。

8月下旬,全面关注去年公务员考试大纲,购买最新辅导用书,准备暑期结束前的最后复习。

9月上旬,制定全面复习计划,开始第二轮复习,可参加有权威性的暑期班,做到两门笔试科目同步提高。

9月中旬,以系统阶段式学习模式为基础,复习进度讲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系统不间断,跟着辅导课程学习一个阶段后,带着学到的各种方法、思路和技巧回去做题、揣摩,之后再带着疑惑和问题再进入到下一个辅导环节中,寻求老师的解答,如此往复。

9月下旬,对前两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重点内容要进一步巩固,最好在教材中做出明显的标记,以备最后冲刺时使用。

10月上旬,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网上报名,考生登录人力保障部网站报名。考生要谨慎填报,牢记报名信息。

10月中旬,第三轮复习阶段开始,申论、行测的冲刺复习要进行查漏补缺,购买辅导冲刺的内部资料。考生可参加冲刺辅导班。

11月上旬,考前进行模拟实训,最后梳理考点,调整考试状态。

11月中旬,调整心态,熟悉考试环境和流程,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12月,也就是笔试一个月之后,考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成绩。

2014年2月份以后:

1、查询所报职位的最低分数,预测是否过关。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的考生可以开始准备面试,首先去书店买一本有关面试的教材,还可以跟周围的同学朋友进行一些类似的情景演练,提高临场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2、查询所报岗位入围人员名单,确定是否入围。

3、关注所报岗位的资格审查时间。(参加资格审查:毕业证、学籍证明、户籍证明、学生证、自我简历等。)

4、关注所报岗位的体检或体能测试时间

5、关注所报岗位的资格面试时间(面试内容:报考动机、举止仪表、个人情况介绍、工作态度、人际关系处理、复杂事件处理、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行政公文应用(演讲稿);方式:现场表达当场评分、公布分数。)

6、查询所报岗位面试入围人员名单,确定是否入围

7、录用考核(两种方式:发调查函、派人到所在学校或单位)

8、关注所报岗位人员录用名单(公示一周)

9、关注所报岗位录用人员报到时间、地点、有关手续

10、岗前培训(注意学习、考试,当心因考试不及格褃淘汰。)

公务员考试范文篇9

2014年8月份以后:

8月上旬,搜集好的公务员考试资料,确定目标。确定所要报考的大概范围、方向和岗位,全面了解所报部门、岗位的信息。购买历年真题,评估自己实力,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

8月中旬,第一轮复习,可以报一个基础班,主要是申论和行测两门基础课学习。不要急于做真题,着重夯实基础。

8月下旬,全面关注去年公务员考试大纲,购买最新辅导用书,准备暑期结束前的最后复习。

9月上旬,制定全面复习计划,开始第二轮复习,可参加有权威性的暑期班,做到两门笔试科目同步提高。

9月中旬,以系统阶段式学习模式为基础,复习进度讲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系统不间断,跟着辅导课程学习一个阶段后,带着学到的各种方法、思路和技巧回去做题、揣摩,之后再带着疑惑和问题再进入到下一个辅导环节中,寻求老师的解答,如此往复。

9月下旬,对前两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重点内容要进一步巩固,最好在教材中做出明显的标记,以备最后冲刺时使用。

10月上旬,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网上报名,考生登录人力保障部网站报名。考生要谨慎填报,牢记报名信息。

10月中旬,第三轮复习阶段开始,申论、行测的冲刺复习要进行查漏补缺,购买辅导冲刺的内部资料。考生可参加冲刺辅导班。

11月上旬,考前进行模拟实训,最后梳理考点,调整考试状态。

11月中旬,调整心态,熟悉考试环境和流程,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12月,也就是笔试一个月之后,考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成绩。

2014年2月份以后:

1、查询所报职位的最低分数,预测是否过关。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的考生可以开始准备面试,首先去书店买一本有关面试的教材,还可以跟周围的同学朋友进行一些类似的情景演练,提高临场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2、查询所报岗位入围人员名单,确定是否入围。

3、关注所报岗位的资格审查时间。(参加资格审查:毕业证、学籍证明、户籍证明、学生证、自我简历等。)

4、关注所报岗位的体检或体能测试时间

5、关注所报岗位的资格面试时间(面试内容:报考动机、举止仪表、个人情况介绍、工作态度、人际关系处理、复杂事件处理、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行政公文应用(演讲稿);方式:现场表达当场评分、公布分数。)

6、查询所报岗位面试入围人员名单,确定是否入围

7、录用考核(两种方式:发调查函、派人到所在学校或单位)

8、关注所报岗位人员录用名单(公示一周)

9、关注所报岗位录用人员报到时间、地点、有关手续

10、岗前培训(注意学习、考试,当心因考试不及格褃淘汰。)

公务员考试范文篇10

一、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

公务员考试热有其内在的必然因素。它是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的客观反映,是国家机关公务员选拔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它也是新体制、新形势下社会大众个体理性选择下的集体非理性现象,折射出当前某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具体来说,形成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每年都有数百万社会人员迈入就业大军行列,而且高学历的就业者越来越多,在当前就业机会增长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全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者要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越来越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行政机关每年不失时机的拿出大量职位面向公开招考,使报考公务员无疑成为就业人员的必然选择之一。

(二)职业本身具有吸引力。据调查,当前在年轻人中最受青睐的单位是外企、银行、垄断性大国企、政府机关。相比较而言,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职业风险较小,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同时又具有完备的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保障体系,还有房贴、交通补贴等这样那样的补助,个人待遇较好。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其他许多职业的竞争性和风险性越来越大的对比之下,公务员职业这种高稳定性、高福利性和高声望性更具吸引力。

(三)考试公正性得到社会认可。近年来,各级公务员考试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将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等全过程予以公开,并在制度上加以保障,使公务员考试被誉为“在玻璃房子里的竞争”,其公开、公正性已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赞誉和认可。而户籍制度的放开、体检标准的调整、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的同等对待、报名方式的改革等等,都无疑为更多愿意报考公务员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四)部分考生存在认识偏差。由于公务员具有直接运用一定的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在社会阶层中处于强势地位,加上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某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有的人认为公务员就是“当官儿”,就是高高在上的使唤者;也有的人认为公务员是一份清闲舒坦的职业,没有竞争压力,每天的工作无非就是“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还有的人认为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就稳定了,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只要不惹事,就没有被炒掉的风险等等,以上认识上的偏差成为某些人报考公务员的直接动机。

二、公务员考试热的利弊

(一)积极的一面。总的来说,更多的人报考公务员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首先,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建设一支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兼优的公务员队伍势在必行,而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公务员,有利于选拔出优秀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整体上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为建立精英型政府奠定人才基础。其次,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拿出大量职位面向社会公开考录,客观上也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消除了部分就业人员的心理恐慌,保证了社会稳定。再者,许多社会在职人员参与到公务员考试中来,有利于各方面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在各行各业间流动,有利于增强人才队伍的活力。最后,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公务员,也体现了民众对社会公平的认可,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政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背后的弊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公务员考试吸引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如果过热,便会带来某些不容忽视的弊端。

1.从成本效益角度看。组织一次公务员考试,国家要付出大量的选拔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等,而报考者甚众,也必将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只有恰当地运用这些社会资源,考试成本与收益才会对等,否则考试成本与收益就会失衡。在近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为录取一名公务员而在数个城市设置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教室的情况,这个时候,国家和社会投入的成本明显过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耗费。

2.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大量的社会精英进入公务员队伍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执政能力和服务能力,但是当前众多职位的高学历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与社会争夺人才的现象。政府和社会是一对博弈关系,如果大量优秀的高学历专业人才不断涌向政府机关,那么流动到企业、科研机构等生产一线单位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人才就相应的少了。长此以往,各行业人才分布的均衡性就会受到影响,整个社会人才资源配置就会失调。

3.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个人必须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必须以国家提倡的公务员精神严格约束自己。而在众多的公务员报考者中,不乏盲目跟风者,其对公务员职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在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对于公务员的职业要求和办事风格等往往不相适应,结果使自己进退两难。如果专业性很强的考生不保持正常的心态,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慎重选择,那么他的个人才能就得不到施展,就会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地。

三、缓解公务员考试热的对策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的公务员考试热起着这样一个导向作用,它使公众对公务员职位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使人才流动的方向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当然,国家机关确实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加入以提高执政水平,增强执政能力,但是在国际社会强调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大趋势下,在我国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阶段,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应该最广泛的分布在社会各行业,而不是高度集聚于政府机关。国家机关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对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向具有引导作用,要恰当、正确、科学地利用这种导向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有必要对当前公务员考试降降温,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公务员制度和考试录用机制,同时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工作措施。

(一)打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官本位文化,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行业观念。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一直长盛不衰,为国家选拔出不少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但是科举制将最有学识的人才都笼络到官吏队伍之中,所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文化,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科学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因素。官本位文化影响深远,在当代中国仍然有许多人受其左右,他们将进入政府机关当作自己进步的阶梯,将当官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因此,从思想根源上打破传统的官本位文化,树立新的行业观念,树立“献身国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思想,是当前公务员考试解压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