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0 19:32: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伤认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伤认定的标准研讨

我国劳动法对工伤与非工伤设定了截然不同的待遇:认定为工伤,那么职工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医疗费、生活费等都有了比较充分的保障。而认定为非工伤,那么职工只能按劳动法规定在法定医疗期内享受基本的保障。因此,工伤认定涉及我国数亿职工潜在或现实的重要利益。而作为工伤认定的核心问题之一的工伤认定标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国务院2003年4月27日公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四条、十五条和十六条从三个角度对工伤的认定在法律上做出了规定,分别是认定工伤的情形,视同工伤的情形和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由于工伤认定其较为复杂,所以立法主要采用了机械罗列的方式就一般的工伤情形进行了规定。这未从深层次探究工伤认定的根本问题即工伤认定的标准,不但使人们对一些法律具体列举的工伤情形产生争议,而且对日后出现的一些疑难情况也难以进行工伤认定。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就工伤认定的标准进行分析和概括,希望能对准确地认定工伤有些许参考价值。笔者认为,工伤认定的标准包括客观标准、主观标准。此外还有一些例外情形。

一、工伤认定的客观标准

工伤是进行工作而发生的。这标准可简称为工作标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了认定工伤的三大要素,既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原因。有学者将之分别称为工伤认定的时间标准、空间标准和工作(或职务)标准。但从《条例》第十四条所例举的七种情形看,工作标准才是工伤认定的标准。

顾名思义,工伤是指“因为工作的原因而受到的伤害”“工”即工作,此处的“工作”应当从广义上理解:首先,它包括一般的经常性工作、任务,也包括单位临时指派的工作、任务;其次,它包括直接从事的工作,也包括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再次,包括一般情形下单位指派同意的工作,也包括特殊情况下非单位指派、同意的工作。这主要指在紧急情况下,为了单位的利益而主动进行的工作。只有对“工作”作宽泛的理解,才能使工伤的外延因职务的多样性而拓宽,更好地保护职工的利益。

一些学者认为工伤认定标准还应包括时间标准和空间标准。即工伤只限于在工作时间内发生(时间标准)和在工作区域内发生的(空间标准)。笔者它们实际只是工作标准的时空特点,而不能作为与工作标准并列的工伤认定标准。进行工作必然要在工作时间和工作的区域进行。把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再作标准,显然是多余的。此外,在工作的时间和区域一般应为工作,但当职工在工作的时间和工作的区域为其他非工作事务时,仅凭这两个标准即认定工伤显然不妥,而要作为认定标准需要再附加必须是为工作的条件,这显然不如工作标准简洁准确。所以工伤认定的标准是职务标准,而不需附加时间和空间标准。

《条例》第十四条所列举的七种情形中争议较大的是其第(六)项规定,即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笔者认为,此种情形从严格意义上说,也不应归入工伤。因为在该种情形中,职工遭受伤害的直接原因是发生车祸。尽管与工作有一定关系,但造成伤害的结果并非直接出于工作原因,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根据工伤认定的客观标准,若非工作原因致伤,即使发生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也不能认定为工伤。

查看全文

肺炎工伤认定政策分析

【摘要】肺炎疫情发生后,人社部、财政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出台了针对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伤认定特殊政策,引发了较多关注和讨论。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均将肺炎工伤认定纳入职业病管理范畴,多数国家面向所有劳动者,并制定了因果关系确认的方法。我国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将肺炎工伤认定政策由临时措施转变为长效机制,并从特定人群扩大到所有人群。

【关键词】肺炎;工伤认定;职业病;国际视角

病毒感染肺炎(下称肺炎)疫情发生后,工伤保险率先行动,早在1月23日就下发《关于因履行工作职责感染病毒肺炎的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有关保障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11号,以下简称11号文),明确在肺炎预防和救治工作中,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因履行工作职责,感染肺炎或因感染导致死亡的,应认定为工伤,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这一政策的迅速出台,为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撑起了职业伤害“保护伞”,对于解除后顾之忧、全力抗击疫情、夺取战斗全面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一政策也引发了较多关注和讨论。目前全球疫情严重,各国对感染肺炎的工伤认定也有一些做法经验。本文将从国际视角,结合工伤保险制度本义,对完善我国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1问题的提出

11号文并非首次创新,而是借鉴了“非典”时期的政策措施,在文件表述上也几乎相同,这说明工伤保险政策是一贯的、连续的。但也有一个重要方面的不同。2003年医院等事业单位仍未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医护人员感染“非典”病毒视同工伤,待遇由用人单位或财政支付。2010年《工伤保险条例》修订时,已将事业单位纳入工伤保险法定覆盖范围,一旦参保的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感染肺炎符合规定,由统一的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待遇将更加规范、更有保证。同时,11号文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主要包括:1.1感染肺炎适用何种认定情形。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未列入职业病目录,所以无法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四项的职业病情形。有观点认为,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可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维护公共利益的规定或者第十四条第七项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兜底条款,但并不能让人信服。总之,在现有制度规定下,没有形成明确的一致意见。虽然大家能够接受给医护人员提供特殊保障政策,但合法性存疑。1.2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具体。包括哪些人群,政策能否扩展到所有职工人群11号文对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具体包括哪些人员并没有明确,对预防和救治工作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也没有明确。考虑到文件是与卫健委、财政部联合,容易理解为仅涵盖卫生行业的特定人员。但实际上疫情大流行时期,除了一线医护人员,每个劳动者都在各自岗位上做出直接或间接贡献,尤其是部分人员受政府指派从事疫情防控工作,一旦因工作感染,无论从法理上还是情理上,都很难不被认定为工伤。11号文明显不包括一般劳动者,但媒体和法院系统有不同声音。2020年2月2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文《疫情防控中的9个法律问题,你必须知道》,对“在上班时感染病毒,算工伤吗?”这一问题做出了肯定的解答;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在《关于规范涉肺炎疫情相关民事法律纠纷的实施意见(试行)》中规定,劳动者在疫情防控期间因履行工作职责而感染肺炎的,应认定为工伤,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因此,肺炎工伤认定政策能否扩展到所有劳动者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2肺炎工伤认定政策的国际情况

查看全文

人保局工伤认定工作通知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济开发区组织人事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和《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精神要求,切实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工伤保险基金安全,根据我市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后的新形势、新情况,现就进一步加强工伤认定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工伤认定工作

工伤认定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基本前提。国务院新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大幅度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工伤认定工作愈加重要。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工伤认定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协调解决工伤认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要充实工伤认定工作力量,把事业心、责任心强,懂业务的同志选配到工伤认定工作岗位上,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工伤保险条例》实质,熟知省市工伤保险政策规定,全面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要为工伤认定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妥善解决工作经费和车辆等问题。要更加重视工伤认定现场调查工作,通过认真细致地调查,去伪存真,提高认定质量,确保工伤认定客观准确、依法合规。

二、建立工伤认定报备、快报制度

为加强沟通与联系,建立工伤认定报备制度,各县市区于每月5日前将本行政区域内作出的工伤认定情况报市局备案。同时,建立工亡案件及重大工伤案件12小时快报制度,各县市区须将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工亡案件及重大工伤案件的基本情况在12小时内分别报市局工伤保险科和市社保中心医疗保险处工伤生育待遇科。

查看全文

劳动者工伤认定问题及对策解析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工伤认定案件也越来越多。这一点不仅说明了工伤职工的维权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也说明了用人单位的安全生产意识还有待提升,对于劳动者的保护措施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但是在具体的工伤认定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劳动者申请工伤认定困难,用人单位支付不必要费用等。为了更好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用人单位的经济利益,必须要加强劳动者工伤认定中面临的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

一、工伤的概述

目前,工伤包含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劳动者受到伤害或者出现死亡与工作有关;第二种类型是,劳动者因为工作原因而罹患了某种疾病。例如,在煤矿长期工作的人员,就会因为工作的特殊性长期吸入一些小颗粒,进而对工作人员的肺部健康造成影响,出现“尘肺”疾病。而这种疾病就可以判定为职业病,享受工伤保险。(一)工伤的构成条件。工伤的构成需要满足以下四大条件。第一,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与普通的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一般人身伤害不同,工伤应是劳动者在劳动法律关系内发生的人身伤害。第二,劳动者已经确定为职业病或者已经受到了事故伤害。即由于工作或者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劳动者在履行工作职责期间受到人身伤害。第三,站在社会保险角度分析,劳动者在劳动中受到人身伤害,且期望通过工伤保险来获得相应的保障待遇。第四,受伤职工要想进行工商认定,必须要依照相应的法律程序,提出书面申请[1]。(二)工商认定的概述。工伤认定指的是,当工作人员在上班过程中受到某种伤害,或者因为工作中的某一因素而身患职业病之后,其相应的用人单位、工作人员自身以及工作人员的家属都可以向当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请求。而相关政府部门在收到申请之后,就要立刻展开审查,针对符合工伤认定条件的就要迅速做出工伤认定决定。一般情况下,工伤认定有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工伤认定要遵循无过失补偿原则。也就是说,只要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事故,劳动者均可获得经济补偿,包含劳动者过失原因和用人单位过失原因。所以,即便是劳动者存在过错,也会认定为工伤。其次,工伤认定要遵循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而这一原则也是社会法对社会劳动关系进行调整的有力体现。在具体的工伤认定中,只要确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适用工伤认定条款,那么都应当给予劳动者一定的倾斜保护。最后,工伤认定要遵循法定原则,主要包含两种法定:第一,工伤认定权法定;第二,工伤认定标准法定。也就是说,工伤认定的行政权不仅属于行政机关,还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相应组织机构。根据《条例》中的相关条款和实际情况进行工伤以及视同工伤情形的确定[2]。

二、劳动者工伤认定中的常见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工伤申请主体申请顺序。目前,劳动者工伤认定过程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伤申请主体申请先后顺序。虽然在法律意义上,我国做出了规定,要求劳动者发生工伤的时候,要由第一顺位申请人进行工伤认定申请,而如果第一顺位申请人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那么就要由第二顺位申请人提出申请,但是第二顺位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时间限定在事故发生后的一年内。这样的规定,虽然使受伤职工在受到伤害的时候,可以由他人帮忙申请工伤认定,对受伤职工的工伤保险权益提供了保障,但是《条例》中对于第二顺位申请人的先后顺序加以明确。这样,一旦第一顺位申请人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那么第二顺位申请人就会出现申请矛盾。另外,《条例》中也没有明确受伤职工的家属在帮助职工申请工伤认定的时候,应当以受伤职工的名义,还是本人名义。不同的申请名义,会产生不同的权利,规则不明确就会导致第二顺位申请人出现矛盾争议[3]。(二)没有清晰的工伤认定主体权责。结合《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分析,工伤认定的整个过程,即从标准的制定到标准的落实,再到监督,都由同一个政府部门来完成。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工商认定申请者只是走个形式,而其最终的结果早已定好。这种制度的缺陷很容易使社会保险的行政部门成为工伤认定的“一言堂”,不仅会严重违背工伤认定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还很容易滋生内部腐败问题。就像当前流行的综艺选秀节目,从初赛的规则制定、评委点评以及群众投票都由同一家电视台说了算,那么其冠军宝座的人选就有可能早已内定,而其它参赛人员只是冠军的陪衬。(三)工伤认定机构中的管辖过于单一。劳动者工伤认定机构的管辖过于单一,也使得劳动者工伤认定问题重重。尤其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使得城市的流动人口基数增大。很多农民工都是孤身一人来到用人单位开始工作,当他们在用人单位受到伤害之后,无法及时得到家人的照顾,对于用人单位的依赖就比较大。而《条例》中规定他们在受到伤害之后,只能向用人单位所在城市的社保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也就是说,如果受伤职工受到伤害,而用人单位不管不问,那么受伤职工将会面临更为艰难的生存问题。(四)工伤认定条款的理解尺度不统一。《条例》中的第14条和第15条列举除了10种工伤情形以及视同工伤的情形,并在第16条中列举出了3中工伤认定的排除情形。表面上看,这三项条款已经包括了大多数的工伤情形和非工伤情形。但是在具体的工伤认定工作中,依然有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工伤认定的政策条款原则化问题比较严重,工伤事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次,工伤认定的概念与外延界定比较模糊。例如“工作时间”“工作原因”“上下班途中”“履行工作职责”等,只适用于某一部分特定的工作群体,而工伤认定案件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法直接进行案件的对号入座,所以劳动者工伤认定类案件的处理灵活性较大,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由裁量。例如,针对“上下班途中”就会产生很多种理解。通常情况下,上下班途中指的是劳动者从家到公司的路线。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很多复杂情况。例如劳动者从家先到其它地方办事,再从其它地方去公司。而在这一途中同样也面临着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隐患。针对这种情况,劳动者从其它地方到公司的途中是否可以理解为“上下班途中”。而在具体的工伤认定过程中,不同的部门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也不同,由此就会产生一定的工伤认定行政风险[4]。

三、劳动者工伤认定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查看全文

市劳保部门工伤认定管理通知

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各企业、各有关单位:

为有效缩短工伤认定时间,提高工伤认定质量,降低工伤认定行政复议率和行政诉讼率,维护好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权益,现就加强工伤认定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实行工伤认定分类管理。对所有的工伤案件,划分A、B两类,实行分类管理。其中A类案件,指工伤事实简单、清楚、劳资双方无争议且劳资双方都同意申报的案件;B类案件指工伤过程复杂、事实模糊、劳资双方存在意见分歧的案件。对A类案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受理并经充分调查取证后,由职能科室直接进行认定;对B类案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受理并经充分调查取证后,由职能科室提交工伤认定工作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后,进行认定。

二、坚持工伤认定沟通先行。对所有工伤案件,在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前,坚持先行与发生工伤的企业进行沟通,向企业详细讲解工伤保险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争取企业对工伤认定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职能科室沟通、分管领导沟通、主要领导沟通三种沟通层次,根据工伤案件的复杂程度和与企业的沟通难度,选择一种或多种沟通层次进行沟通。在工伤认定沟通过程中,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安排人员做好配合工作。

三、实行工伤认定部门合议。为确保工伤认定无异议,切实降低工伤认定行政复议率和行政诉讼率,对所有B类工伤案件,一律邀请有关部门进行合议。经与有关部门协调,确定邀请合议的部门包括市人民法院、市政府办公室法制办公室。合议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能科室提前安排好会议日程,提出参加会议人选,报分管领导批准后,邀请合议部门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共同对工伤案件进行部门合议,作出是否认定决定。

查看全文

工伤认定制度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进一步提高工伤认定的准确性,有效落实法律监督制度,做好工伤认定及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泰安市工伤认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要求,经区政府同意,建立区工伤认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

联席会议由牵头部门召集成员单位学习、交流工伤认定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分析研究复杂和疑难工伤认定案件,探讨有共性的工伤案例,就成员单位需要配合的事项进行沟通。通过对工伤认定及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的沟通协商,总结执法、司法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形成指导性意见,指导工作开展。在工伤认定及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调查处理过程中,对律师等法律工作者的从业行为和当事人行为进行引导约束。

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其职责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政府法制局、区法院、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安监局、区卫生局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联席会议的牵头召集及日常工作。

查看全文

工伤行政认定救济制度探索分析

摘要:我国的工伤行政认定救济制度在实践中存在大量循环诉讼的现象,不仅浪费了司法资源和行政资源,还会使法院陷入被动局面,从而使受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究其原因,在于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存在、行政局关于司法机关适用法律不一致以及行政司法双轨制,提出了统一审理标准、限定重做行政行为的内容以及健全指导案例制度的完善途径。

关键词:工商行政认定;诉讼救济;司法审查

1我国工伤认定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

实践中工伤认定可能经历劳动关系确认、劳动关系确认仲裁、民事诉讼一审、二审、工伤行政认定、工伤行政认定复议、行政诉讼一审、二审等阶段,如果当事人依然不服,仍可再次申请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如此循环往复的工伤认定现象。近些年来,行政机关做出的工伤认定被法院撤销,人社部门后又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作出后又被法院撤销的尴尬局面并不少见,而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无法及时保障受伤劳动者权益,又造成了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浪费。典型案例如张某诉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行政确认案,自当事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直至其提起第二次行政诉讼,前后历经8年仍未有定论。部分工伤认定案件在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之间经过多次反复的处理仍无最终结果,导致工伤认定案件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不利于维护法院裁决的公信力。

2问题产生的原因

2.1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存在

查看全文

工伤认定的时效探究论文

[基本案情]

原告平永力,男,1949年10月出生,汉族,山东省临沂市西高都煤矿退休职工,住临沂市高新区湖西崖村。

被告临沂市罗庄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第三人山东省临沂市西高都煤矿。

原告述称,原告退休前系西高都煤矿合同工人,于1970年6月参加工作,长期在矿下从事掘进工作,多次体检诊断,原告患尘肺病,煤矿依法应给原告劳动能力鉴定确认工伤,并依职业病防治等规定为原告办理退休手续,但煤矿1996年1月给原告办理了病退手续。原告要求工伤待遇,经多次上访,煤矿认可原告工伤并对原告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支付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因原告患职业病非病退,所以在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认定后才能为原告办理工伤退休。原告和宿自振等五人于2005年8月8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被告工作人员称交一份就可以,不让原告交申请材料,原告信其言就未交。后与宿自振一起到法院起诉方得知应先到被告处申请,遂于2006年5月9日提出申请,被告以超申请时效为由不予受理,复议后被区政府维持。原告的工伤问题最后落实是在2005年1月25日,原告在2005年12月13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被告工作人员没让交,所以根本不存在过期问题。请求法院判决撤销被告作出的不予受理通知书,并判令被告对原告的工伤依法作出认定。

被告临沂市罗庄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辩称:原告已于1996年1月经临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退休,根据国发[1978]10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的通知的规定,原告已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不能进行工伤认定。《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规定,本条例施行前已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原告1987年3月查出二期矽肺,到2006年5月9日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已超出了《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一年时效。原告诉称的被告工作人员没让交申请材料的事实是没有依据的,原告2005年12月13日只是到被告处领取申请表,直到2006年5月9日才递交。据此,被告对原告2006年5月16日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于当日送达给原告。被告的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查看全文

谈论上下班途中工伤的认定及处理

自2009年7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拟将上下班途中工伤予以删除,至2011年1月1日新《工伤保险条例》部分扩大工伤认定范围,“上下班途中工伤”去留,一直备受关注。2011年《工伤保险条例》较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做出什么样的修改,先看新旧《工伤保险条例》法律条文规定:

1、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2、2011年《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从上述条文,对于两者的区别,我们做如下分析:

一、2011年《工伤保险条例》就上下班途中工伤,不仅有“放宽”,更有“收紧”。

先说“放宽”的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交通工具范围扩大。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论文:简论工伤认定的时效问题

[基本案情]

原告平永力,男,1949年10月出生,汉族,山东省临沂市西高都煤矿退休职工,住临沂市高新区湖西崖村。

被告临沂市罗庄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第三人山东省临沂市西高都煤矿。

原告述称,原告退休前系西高都煤矿合同工人,于1970年6月参加工作,长期在矿下从事掘进工作,多次体检诊断,原告患尘肺病,煤矿依法应给原告劳动能力鉴定确认工伤,并依职业病防治等规定为原告办理退休手续,但煤矿1996年1月给原告办理了病退手续。原告要求工伤待遇,经多次上访,煤矿认可原告工伤并对原告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支付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因原告患职业病非病退,所以在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认定后才能为原告办理工伤退休。原告和宿自振等五人于2005年8月8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被告工作人员称交一份就可以,不让原告交申请材料,原告信其言就未交。后与宿自振一起到法院起诉方得知应先到被告处申请,遂于2006年5月9日提出申请,被告以超申请时效为由不予受理,复议后被区政府维持。原告的工伤问题最后落实是在2005年1月25日,原告在2005年12月13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被告工作人员没让交,所以根本不存在过期问题。请求法院判决撤销被告作出的不予受理通知书,并判令被告对原告的工伤依法作出认定。

被告临沂市罗庄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辩称:原告已于1996年1月经临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退休,根据国发[1978]10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的通知的规定,原告已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不能进行工伤认定。《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规定,本条例施行前已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原告1987年3月查出二期矽肺,到2006年5月9日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已超出了《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一年时效。原告诉称的被告工作人员没让交申请材料的事实是没有依据的,原告2005年12月13日只是到被告处领取申请表,直到2006年5月9日才递交。据此,被告对原告2006年5月16日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于当日送达给原告。被告的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