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23:53:42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范文篇1

《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为了全面推进我省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下面我就全省工伤保险改革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通报如下:

一、全省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我省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起步于1992年,原邯郸地区行署颁发了《邯郸地区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暂行规定》,率先在全省进行了以县(市)为单位的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试点。1993年,省厅总结推广了邯郸的改革试点经验,工伤保险改革试点在全省逐步铺开。1996年,原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颁布后,各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相关政策,改革试点继续稳步推进。截止到20*年底,全省有7个设区市和136个县(市)实行了职工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参保职工近150万人。《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后,为确保《条例》在我省高标准高起点的如期顺利实施,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贯彻<工伤保险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全面实施《条例》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厅先后召开了全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研讨会和工作座谈会,在全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提高了全社会对工伤保险制度的认识,全省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截止11月底,全省11个设区市和所属县(市)区全部启动了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2.8万人,其中新增参保81.8万人;全省享受伤残待遇人员4637人,因工死亡126人,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2624人;征收工伤保险费9622.6万元,支出3945.9万元,当期结余3323.3万元,累计结余13796.32万元。各地的主要作法是:

(一)制定配套政策。截止11月底,全省11个设区市和省本级共12个统筹地区,除唐山市的统筹方案尚待市政府审议外,其他11个统筹地区全部出台了实施方案。石家庄、廊坊、*、衡水、秦皇岛等市以市政府名义组织召开了实施动员大会,推动了工伤保险的如期启动。省厅及时转发了劳动保障部《工伤认定办法》等三个部颁规章,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关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统一了全省的工伤保险业务管理规程,开发了工伤保险信息管理软件,印发了《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解答》和工伤认定中新老政策衔接等政策意见,保证了《条例》的贯彻实施。

(二)抓紧三支队伍的建设。省和各市都把工伤保险行政管理、业务经办、劳动能力鉴定队伍建设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提出了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总体方案,做了大量工作,三支队伍建设有所突破。经省编办批准省厅加挂了工伤保险处和河北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牌子,省社保局也增加了领导职数和编制;秦皇岛市工伤保险行政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保险业务经办三套机构建设在全省率先取得实质性进展,三套机构全部建立,人员基本落实到位;石家庄市明确了行政管理机构,增加了行政以及劳动能力鉴定、业务经办人员编制;廊坊市成立了业务经办机构;唐山市设立了事业性质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邢台、邯郸、*、承德、保定、衡水等市也都通过内部调剂确定了行政管理和劳动能力鉴定的专职人员,增加了业务经办人员;省和各市都建立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其中秦皇岛、衡水、邢台、承德四市由副市长兼任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主任,增强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组织协调能力。省和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医疗卫生专家库已经建立,初步聘请专家500多人。

(三)重视宣传培训工作。工伤保险政策性强,个案多,情况复杂。因此,全省上下都把宣传培训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今年四月份,省厅在唐山市举办了两期工伤保险业务培训班,对全省各市、县劳动保障部门主管领导、工伤保险行政管理、业务经办、劳动能力鉴定等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参加培训500多人。石家庄、*、保定等市对用人单位负责人及业务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秦皇岛市还开展了送培训上门活动,对重点企业进行了全员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工伤保险业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了广大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责任感,为全面开展工伤保险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石家庄市把培训与工伤保险扩面结合起来,培训一批,参保纳入一批,有效地促进了扩面工作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强力抓好扩面征缴。今年劳动保障部确定的我省工伤保险扩面任务是,当年新增参保人数110万人,到年底覆盖人数达到260万人。省厅根据各市实际,将扩面任务层层分解,并列入年终工作考核目标。各市结合实际,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积极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沧州、廊坊、邢台等市根据工伤保险启动晚、覆盖范围小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好国有、集体、股份制等企业的参保工作。邯郸、保定、*、承德、衡水5个市在工伤保险基本覆盖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情况下,突出抓好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参保工作。秦皇岛市组成由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参加的工伤保险专项执法检查组,对未参保企业进行重点检查,督促其按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并积极与土地、建设等部门协调,对建筑施工企业等人员流动性大、工伤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采取强制参保。邢台市采取“倒计时”方式,开展扩面攻坚战,收到较好的效果。到11月底,已有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保定、承德、廊坊等市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省定扩面计划,秦皇岛、*等市也完成了扩面计划的90%以上。各地在抓好扩面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克服机构不健全、人员紧张的困难,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基金征缴率。截止11月底,全省征缴入库工伤保险基金0.96亿元,征缴率达到73.1%。秦皇岛、邯郸、邢台、保定等市的基金征缴率均达到9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是:各地工作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差距还比较大,有的统筹方案尚未出台;对工伤保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还没有把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建设摆在应有位置,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工作措施乏力;机构和队伍建设滞后,多数地方的行政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和业务经办三套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还不能适应开展工作的需要;有的地方扩面征缴工作进展不快,基金征缴率低,没有达到省里要求的90%的目标;相关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程序还不规范,工伤认定行政复议案件和劳动能力鉴定复鉴案件比以往明显增多。

三、当前应抓好的主要工作

最近,省政府颁布了《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这是我省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全面建立工伤保险制度、推进工伤保险工作、促进安全生产、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当前,各地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分析形势,抓住关键环节,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在确保完成今年工伤保险各项目标任务的同时,重点应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学习宣传《实施办法》。准确理解精神实质,是贯彻落实的前提。要通过对《条例》和《实施办法》的逐章逐节、逐字逐句的学习,准确把握政策标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工伤保险制度的认同度、参与度和支持度。

(二)制定实施意见,完善政策体系。《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按照《条例》的授权,对有关政策和标准作出了具体规定,需要细化的,省厅将抓紧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和标准。各统筹地区也要按照《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修改完善本统筹地区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

(三)继续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任何一项好的制度确立之后,都需要有人来落实。按照《条例》的覆盖范围,经初步测算,我省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后,参保人数可达1000万人左右,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业务经办工作十分繁重。目前,全省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兼职人员总共约150人,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的需要。当前正赶上我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增长的特殊时期,但不能因此放弃工伤保险机构和队伍建设。在这方面,中央领导有指示,国家法规有规定,劳动保障部有要求,外省和我省部分市有经验,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从依法行政的实际需要出发,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尽快把三支队伍建立健全起来。同时,各市也要挖掘内部潜力,尽可能调剂使用力量,确保工伤保险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全面启动实施工伤保险,抓好扩面和征缴工作。目前全省各设区市虽然如期启动了工伤保险,但实际工作尚有差距。按照劳动保障部的要求,启动实施工伤保险的标志是:统筹地区的细则、配套文件出台了;经办机构有人参保登记;基金开始有收入,工伤补偿等各环节开始运行。各市要按照这个标准,在近期内对本地区的启动情况进行一次“回头看”,一个县区一个县区地抓落实,争取不留一个白点和死角。特别要增强扩面征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一要突出重点。尽快把已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的国有、集体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扩面重点纳入进来。二要抓好关键点。从工伤保险制度的特征来讲,越是高风险行业越能体现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优越性。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高风险行业的职工安全问题,只有把他们尽快纳入工伤保险社会统筹中来,我们的工伤保险才能树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赢得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此,各地一定要把高风险人群作为扩面的关键点来抓。三要解决好社会热点。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劳动保障部下发的《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我省制定了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批准印发。各地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把农民工参保纳入扩面范围,定出规划,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范文篇2

一、全省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我省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起步于1992年,原邯郸地区行署颁发了《邯郸地区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暂行规定》,率先在全省进行了以县(市)为单位的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试点。1993年,省厅总结推广了邯郸的改革试点经验,工伤保险改革试点在全省逐步铺开。1996年,原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颁布后,各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相关政策,改革试点继续稳步推进。截止到20*年底,全省有7个设区市和136个县(市)实行了职工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参保职工近150万人。《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后,为确保《条例》在我省高标准高起点的如期顺利实施,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贯彻<工伤保险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办字〔20*〕147号),对全面实施《条例》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厅先后召开了全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研讨会和工作座谈会,在全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提高了全社会对工伤保险制度的认识,全省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截止11月底,全省11个设区市和所属县(市)区全部启动了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2.8万人,其中新增参保81.8万人;全省享受伤残待遇人员4637人,因工死亡126人,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2624人;征收工伤保险费9622.6万元,支出3945.9万元,当期结余3323.3万元,累计结余13796.32万元。各地的主要作法是:

(一)制定配套政策。截止11月底,全省11个设区市和省本级共12个统筹地区,除唐山市的统筹方案尚待市政府审议外,其他11个统筹地区全部出台了实施方案。石家庄、廊坊、*、衡水、秦皇岛等市以市政府名义组织召开了实施动员大会,推动了工伤保险的如期启动。省厅及时转发了劳动保障部《工伤认定办法》等三个部颁规章,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关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统一了全省的工伤保险业务管理规程,开发了工伤保险信息管理软件,印发了《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解答》和工伤认定中新老政策衔接等政策意见,保证了《条例》的贯彻实施。

(二)抓紧三支队伍的建设。省和各市都把工伤保险行政管理、业务经办、劳动能力鉴定队伍建设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提出了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总体方案,做了大量工作,三支队伍建设有所突破。经省编办批准省厅加挂了工伤保险处和河北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牌子,省社保局也增加了领导职数和编制;秦皇岛市工伤保险行政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保险业务经办三套机构建设在全省率先取得实质性进展,三套机构全部建立,人员基本落实到位;石家庄市明确了行政管理机构,增加了行政以及劳动能力鉴定、业务经办人员编制;廊坊市成立了业务经办机构;唐山市设立了事业性质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邢台、邯郸、*、承德、保定、衡水等市也都通过内部调剂确定了行政管理和劳动能力鉴定的专职人员,增加了业务经办人员;省和各市都建立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其中秦皇岛、衡水、邢台、承德四市由副市长兼任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主任,增强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组织协调能力。省和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医疗卫生专家库已经建立,初步聘请专家500多人。

(三)重视宣传培训工作。工伤保险政策性强,个案多,情况复杂。因此,全省上下都把宣传培训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今年四月份,省厅在唐山市举办了两期工伤保险业务培训班,对全省各市、县劳动保障部门主管领导、工伤保险行政管理、业务经办、劳动能力鉴定等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参加培训500多人。石家庄、*、保定等市对用人单位负责人及业务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秦皇岛市还开展了送培训上门活动,对重点企业进行了全员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工伤保险业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了广大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责任感,为全面开展工伤保险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石家庄市把培训与工伤保险扩面结合起来,培训一批,参保纳入一批,有效地促进了扩面工作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强力抓好扩面征缴。今年劳动保障部确定的我省工伤保险扩面任务是,当年新增参保人数110万人,到年底覆盖人数达到260万人。省厅根据各市实际,将扩面任务层层分解,并列入年终工作考核目标。各市结合实际,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积极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沧州、廊坊、邢台等市根据工伤保险启动晚、覆盖范围小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好国有、集体、股份制等企业的参保工作。邯郸、保定、*、承德、衡水5个市在工伤保险基本覆盖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情况下,突出抓好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参保工作。秦皇岛市组成由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参加的工伤保险专项执法检查组,对未参保企业进行重点检查,督促其按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并积极与土地、建设等部门协调,对建筑施工企业等人员流动性大、工伤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采取强制参保。邢台市采取“倒计时”方式,开展扩面攻坚战,收到较好的效果。到11月底,已有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保定、承德、廊坊等市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省定扩面计划,秦皇岛、*等市也完成了扩面计划的90%以上。各地在抓好扩面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克服机构不健全、人员紧张的困难,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基金征缴率。截止11月底,全省征缴入库工伤保险基金0.96亿元,征缴率达到73.1%。秦皇岛、邯郸、邢台、保定等市的基金征缴率均达到9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是:各地工作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差距还比较大,有的统筹方案尚未出台;对工伤保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还没有把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建设摆在应有位置,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工作措施乏力;机构和队伍建设滞后,多数地方的行政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和业务经办三套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还不能适应开展工作的需要;有的地方扩面征缴工作进展不快,基金征缴率低,没有达到省里要求的90%的目标;相关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程序还不规范,工伤认定行政复议案件和劳动能力鉴定复鉴案件比以往明显增多。

三、当前应抓好的主要工作

最近,省政府颁布了《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这是我省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全面建立工伤保险制度、推进工伤保险工作、促进安全生产、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当前,各地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分析形势,抓住关键环节,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在确保完成今年工伤保险各项目标任务的同时,重点应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学习宣传《实施办法》。准确理解精神实质,是贯彻落实的前提。要通过对《条例》和《实施办法》的逐章逐节、逐字逐句的学习,准确把握政策标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工伤保险制度的认同度、参与度和支持度。

(二)制定实施意见,完善政策体系。《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按照《条例》的授权,对有关政策和标准作出了具体规定,需要细化的,省厅将抓紧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和标准。各统筹地区也要按照《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修改完善本统筹地区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

(三)继续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任何一项好的制度确立之后,都需要有人来落实。按照《条例》的覆盖范围,经初步测算,我省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后,参保人数可达1000万人左右,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业务经办工作十分繁重。目前,全省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兼职人员总共约150人,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的需要。当前正赶上我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增长的特殊时期,但不能因此放弃工伤保险机构和队伍建设。在这方面,中央领导有指示,国家法规有规定,劳动保障部有要求,外省和我省部分市有经验,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从依法行政的实际需要出发,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尽快把三支队伍建立健全起来。同时,各市也要挖掘内部潜力,尽可能调剂使用力量,确保工伤保险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全面启动实施工伤保险,抓好扩面和征缴工作。目前全省各设区市虽然如期启动了工伤保险,但实际工作尚有差距。按照劳动保障部的要求,启动实施工伤保险的标志是:统筹地区的细则、配套文件出台了;经办机构有人参保登记;基金开始有收入,工伤补偿等各环节开始运行。各市要按照这个标准,在近期内对本地区的启动情况进行一次“回头看”,一个县区一个县区地抓落实,争取不留一个白点和死角。特别要增强扩面征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一要突出重点。尽快把已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的国有、集体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扩面重点纳入进来。二要抓好关键点。从工伤保险制度的特征来讲,越是高风险行业越能体现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优越性。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高风险行业的职工安全问题,只有把他们尽快纳入工伤保险社会统筹中来,我们的工伤保险才能树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赢得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此,各地一定要把高风险人群作为扩面的关键点来抓。三要解决好社会热点。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劳动保障部下发的《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我省制定了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批准印发。各地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把农民工参保纳入扩面范围,定出规划,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范文篇3

《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为了全面推进我省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下面我就全省工伤保险改革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通报如下:

一、全省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我省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起步于1992年,原邯郸地区行署颁发了《邯郸地区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暂行规定》,率先在全省进行了以县(市)为单位的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试点。1993年,省厅总结推广了邯郸的改革试点经验,工伤保险改革试点在全省逐步铺开。1996年,原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颁布后,各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相关政策,改革试点继续稳步推进。截止到20*年底,全省有7个设区市和136个县(市)实行了职工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参保职工近150万人。《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后,为确保《条例》在我省高标准高起点的如期顺利实施,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贯彻<工伤保险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办字〔20*〕147号),对全面实施《条例》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厅先后召开了全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研讨会和工作座谈会,在全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提高了全社会对工伤保险制度的认识,全省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截止11月底,全省11个设区市和所属县(市)区全部启动了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2.8万人,其中新增参保81.8万人;全省享受伤残待遇人员4637人,因工死亡126人,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2624人;征收工伤保险费9622.6万元,支出3945.9万元,当期结余3323.3万元,累计结余13796.32万元。各地的主要作法是:

(一)制定配套政策。截止11月底,全省11个设区市和省本级共12个统筹地区,除唐山市的统筹方案尚待市政府审议外,其他11个统筹地区全部出台了实施方案。石家庄、廊坊、*、衡水、秦皇岛等市以市政府名义组织召开了实施动员大会,推动了工伤保险的如期启动。省厅及时转发了劳动保障部《工伤认定办法》等三个部颁规章,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关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统一了全省的工伤保险业务管理规程,开发了工伤保险信息管理软件,印发了《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解答》和工伤认定中新老政策衔接等政策意见,保证了《条例》的贯彻实施。

(二)抓紧三支队伍的建设。省和各市都把工伤保险行政管理、业务经办、劳动能力鉴定队伍建设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提出了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总体方案,做了大量工作,三支队伍建设有所突破。经省编办批准省厅加挂了工伤保险处和河北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牌子,省社保局也增加了领导职数和编制;秦皇岛市工伤保险行政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保险业务经办三套机构建设在全省率先取得实质性进展,三套机构全部建立,人员基本落实到位;石家庄市明确了行政管理机构,增加了行政以及劳动能力鉴定、业务经办人员编制;廊坊市成立了业务经办机构;唐山市设立了事业性质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邢台、邯郸、*、承德、保定、衡水等市也都通过内部调剂确定了行政管理和劳动能力鉴定的专职人员,增加了业务经办人员;省和各市都建立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其中秦皇岛、衡水、邢台、承德四市由副市长兼任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主任,增强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组织协调能力。省和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医疗卫生专家库已经建立,初步聘请专家500多人。

(三)重视宣传培训工作。工伤保险政策性强,个案多,情况复杂。因此,全省上下都把宣传培训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今年四月份,省厅在唐山市举办了两期工伤保险业务培训班,对全省各市、县劳动保障部门主管领导、工伤保险行政管理、业务经办、劳动能力鉴定等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参加培训500多人。石家庄、*、保定等市对用人单位负责人及业务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秦皇岛市还开展了送培训上门活动,对重点企业进行了全员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工伤保险业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了广大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责任感,为全面开展工伤保险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石家庄市把培训与工伤保险扩面结合起来,培训一批,参保纳入一批,有效地促进了扩面工作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强力抓好扩面征缴。今年劳动保障部确定的我省工伤保险扩面任务是,当年新增参保人数110万人,到年底覆盖人数达到260万人。省厅根据各市实际,将扩面任务层层分解,并列入年终工作考核目标。各市结合实际,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积极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沧州、廊坊、邢台等市根据工伤保险启动晚、覆盖范围小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好国有、集体、股份制等企业的参保工作。邯郸、保定、*、承德、衡水5个市在工伤保险基本覆盖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情况下,突出抓好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参保工作。秦皇岛市组成由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参加的工伤保险专项执法检查组,对未参保企业进行重点检查,督促其按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并积极与土地、建设等部门协调,对建筑施工企业等人员流动性大、工伤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采取强制参保。邢台市采取“倒计时”方式,开展扩面攻坚战,收到较好的效果。到11月底,已有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保定、承德、廊坊等市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省定扩面计划,秦皇岛、*等市也完成了扩面计划的90%以上。各地在抓好扩面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克服机构不健全、人员紧张的困难,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基金征缴率。截止11月底,全省征缴入库工伤保险基金0.96亿元,征缴率达到73.1%。秦皇岛、邯郸、邢台、保定等市的基金征缴率均达到9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是:各地工作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差距还比较大,有的统筹方案尚未出台;对工伤保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还没有把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建设摆在应有位置,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工作措施乏力;机构和队伍建设滞后,多数地方的行政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和业务经办三套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还不能适应开展工作的需要;有的地方扩面征缴工作进展不快,基金征缴率低,没有达到省里要求的90%的目标;相关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程序还不规范,工伤认定行政复议案件和劳动能力鉴定复鉴案件比以往明显增多。

三、当前应抓好的主要工作

最近,省政府颁布了《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这是我省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全面建立工伤保险制度、推进工伤保险工作、促进安全生产、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当前,各地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分析形势,抓住关键环节,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在确保完成今年工伤保险各项目标任务的同时,重点应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学习宣传《实施办法》。准确理解精神实质,是贯彻落实的前提。要通过对《条例》和《实施办法》的逐章逐节、逐字逐句的学习,准确把握政策标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工伤保险制度的认同度、参与度和支持度。

(二)制定实施意见,完善政策体系。《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按照《条例》的授权,对有关政策和标准作出了具体规定,需要细化的,省厅将抓紧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和标准。各统筹地区也要按照《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修改完善本统筹地区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

(三)继续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任何一项好的制度确立之后,都需要有人来落实。按照《条例》的覆盖范围,经初步测算,我省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后,参保人数可达1000万人左右,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业务经办工作十分繁重。目前,全省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兼职人员总共约150人,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的需要。当前正赶上我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增长的特殊时期,但不能因此放弃工伤保险机构和队伍建设。在这方面,中央领导有指示,国家法规有规定,劳动保障部有要求,外省和我省部分市有经验,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从依法行政的实际需要出发,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尽快把三支队伍建立健全起来。同时,各市也要挖掘内部潜力,尽可能调剂使用力量,确保工伤保险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全面启动实施工伤保险,抓好扩面和征缴工作。目前全省各设区市虽然如期启动了工伤保险,但实际工作尚有差距。按照劳动保障部的要求,启动实施工伤保险的标志是:统筹地区的细则、配套文件出台了;经办机构有人参保登记;基金开始有收入,工伤补偿等各环节开始运行。各市要按照这个标准,在近期内对本地区的启动情况进行一次“回头看”,一个县区一个县区地抓落实,争取不留一个白点和死角。特别要增强扩面征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一要突出重点。尽快把已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的国有、集体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扩面重点纳入进来。二要抓好关键点。从工伤保险制度的特征来讲,越是高风险行业越能体现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优越性。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高风险行业的职工安全问题,只有把他们尽快纳入工伤保险社会统筹中来,我们的工伤保险才能树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赢得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此,各地一定要把高风险人群作为扩面的关键点来抓。三要解决好社会热点。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劳动保障部下发的《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我省制定了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批准印发。各地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把农民工参保纳入扩面范围,定出规划,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范文篇4

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年1月1日起施行。为认真做好《条例》的贯彻执行工作,切实维护广大职工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结合我省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执行《条例》的重要意义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我省自1991年开展工伤保险制度改革以来,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参保覆盖面依然偏窄,各地的操作程序也不够规范,工伤争议案件仍在逐年增加。《条例》的颁布施行,为规范工伤保险工作,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对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风险,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我省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要求,充分认识实施《条例》、做好工伤保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条例》的贯彻执行列入各地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条例》的各项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明确有关政策规定

(一)省内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其全部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个体工商户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雇工工资总额乘以其缴费费率之积。统筹地经办机构应根据个体工商户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适用所属行业内相应的费率档次确定个体工商户的缴费费率。

(二)鉴于目前我省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县(市)级统筹的实际,为有利于平稳实施,可以继续实行由设区的市本级、县(市)分别统筹。

电力、铁路、电信、邮政、金融、石油、交通、民航等行业单位的工伤保险统筹,按现行管理办法执行,今后国家另有规定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已参加省级统筹的其他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参加设区的市的市本级统筹。

(三)全省工伤保险费由地方税务部门依法征缴。各级劳动保障、地税、财政、人民银行等部门要抓紧衔接,尽快完成工伤保险费征缴的移交工作。

(四)各统筹地工伤保险基金现有的结余作为储备金,自**年起,各统筹地从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中按10%的比例提取作为追加储备金。统筹地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由上年结转的历年结余弥补;当年出现重大工伤事故,导致上年结转的历年结余仍不足弥补的,由历年储备金弥补;历年储备金仍不足弥补的,由统筹地人民政府垫付。储备金管理、使用办法,由省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共同制定,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五)五级、六级工伤职工,经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五级支付30个月,六级支付25个月。伤残就业补助金,五级支付30个月,六级支付25个月。

七级至十级工伤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七级支付10个月,八级支付7个月,九级支付4个月,十级支付2个月。伤残就业补助金,七级支付10个月,八级支付7个月,九级支付4个月,十级支付2个月。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按单位所在工伤保险统筹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已经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按照每周年递减20%的标准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工伤职工到达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的,不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六)因工死亡职工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60个月的统筹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七)工伤职工享受的伤残津贴调整办法,按照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执行。工伤职工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由省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八)职工因交通事故或其他事故伤害被认定或视同为工伤的,其待遇按总额补差的办法支付。

(九)按照《条例》的要求,工伤保险制度的运行,需要行政管理、业务经办和劳动能力鉴定三套机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地要加强工伤保险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健全工伤保险的工作机构,充实专业人员,为《条例》的施行提供应有的组织保障。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范文篇5

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一是全面总结2000年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交流各地改革经验,明确今年的工作重点和落实工作目标,明确稳步扩大覆盖范围的措施。二是调整完善重点联系城市制度。联系指导的重点主要转向京、津、沪、穗、汉等大中城市,指导这些城市加强基础管理和完善政策。三是加强督促和检查工作。在三项制度改革联合督查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医疗保险扩面和基础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积极配合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促进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竞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药成本。

强化医疗保险基础管理

首先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险组织体系。要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能,明确医疗保障管理范围,健全管理制度。加快机构建设,特别是市县统筹地区的经办机构建设,真正实现职能、机构、人员、工作四到位。同时加大以基础管理为重点的培训力度,通过分层次、系统化、多形式的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管理水平。其次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保证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医疗保险基本情况和基本数据。逐步规范和改进医疗保险管理运行系统,努力实现管理服务的计算机网络化,提高医疗保险事务经办和管理监控水平。第三是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要在保障参保人员获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前提下,加强对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情况的监控,分析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的收支状况,重点是加强对统筹基金的支出管理,确保基金收支平衡。第四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督促各地落实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管理,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管理办法,落实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的具体措施,探索科学合理的结算方式。

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要研究离休人员等特殊人群医疗待遇的保障机制和管理办法。要全面实施和完善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规范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妥善解决基本医疗保险支付之外特别是“封顶线”以上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要指导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同时,研究探索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办法,解决城市贫困人群医疗问题。要研究规范解决多发病、慢性病患者的门诊医疗费用负担过重问题。还要研究解决扩面中困难企业参保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

在全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要稳步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范文篇6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同志们:

建立健全包括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职工权益、促进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为推进工伤和生育保险,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颁布出台了《工伤保险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办法》,州党委、政府专门组织召开了社会保险工作会议,对启动全州工伤和生育保险工作作了详细的安排部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劳动者权益保障、对困难群体生活、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高度重视,是上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今天,我们组织召开启动工伤、生育保险工作动员大会,主要目的就是认真学习贯彻区、州有关工伤和生育保险的法规政策和自治州社会保险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县工伤和生育保险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深刻认识实施工伤和生育保险的重大意义

(一)建立健全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需要。《劳动法》明文规定,应当建立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大社会保险。工伤保险是针对工业化社会客观存在的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所强制采取的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通过建立工伤保险费用与工伤发生率挂钩的预防机制,来促进用人单位改善劳动条件、减少工伤事故、保护职工身体健康。国外发展工伤保险的经验证明,建立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已经成为积极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重要条件。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怀孕、分娩女职工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其宗旨在于通过向职业妇女提供生育津贴、医疗服务和产假,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孕产期以及流产期间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帮助她们恢复劳动能力,重返工作岗位,体现了国家对妇女劳动权益的特殊保护,也是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生育质量,促进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这一国策的落实。

(二)建立健全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我县各类企业,尤其是在煤炭、矿山、化工、建筑等行业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隐患较大,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人数较多,尽管县、乡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手段加以预防,但在现有的条件下,难以完全消除和避免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的发生。一些企业没有很好地履行责任,逃避支付工伤保险费用,损害了职工合法权益。目前有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在不少私营企业,用苛刻的用工条件隐性剥夺女职工生育权,女职工“生了孩子,丢掉饭碗”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还出现了辞退怀孕女职工的恶劣事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企业工伤人员、生育女工权益保障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更需要有制度上的保证。近几年,由于工伤和生育待遇得不到保障而发生的劳资纠纷、上访等事件很多,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这些都迫切要求通过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互济的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来维护广大职工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健全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是均衡用人单位负担的有效措施。不同行业用人单位,或同一个行业内的不同用人单位,其工伤发生率差异很大。不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工伤费用由用人单位自行负担,在发生重大事故时,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往往无力支付工伤费用,致使工伤职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康复,工伤职工和遗属的基本生活也得不到保障。工伤保险就是要通过基金的互助互济功能,分散不同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避免发生工伤事故后用人单位不堪重负。同样,女职工生育期间不能参与劳动,如果要用工单位支付产假工资和医疗费用,无形中加大了人工成本,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企业不愿意多用女工的客观原因之一。而妇女生育不仅仅是其个人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是人类自身生产的实现。生育所带来的风险不应只由妇女个人、家庭或某个企业来承担,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帮助。生育保险就是为了把单个企业的负担转化为均衡的社会负担,从而减少用工单位的后顾之忧,使用工单位能更准确地评价男女雇员的劳动能力,以保证妇女的平等就业权。

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按时启动工伤和生育保险,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又是一项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一项硬任务。启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做,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对我县的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和实施工伤、生育保险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实施两项保险的责任感和紧迫意识,尤其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一是轻视思想,认为工伤和生育保险都是小险种,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畏难思想,认为工伤和生育保险政策复杂,涉及的工作环节多,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又缺少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有畏难情绪;三是等靠思想,不想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不认真研究实际问题,总想“吃现成饭”。这些思想认识都是不正确的,甚至是有害的。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有关政策法规,深刻认识全面推进我县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主动分析研究本地实际情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克服困难,破解难题,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这项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二、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全面落实工伤和生育保险各项任务

(一)制定工作方案,确保全面启动。目前全疆其它地(州)市都相继启动实施了工伤、生育保险,仅剩我们昌吉州没有启动,形势逼人。根据州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全州将从今年月日起启动工伤和生育保险这两大新的保险。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全面把握启动两个险种的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牵头组织对两项保险业务进行培训和学习,认真总结外地州的好经验,科学制定业务流程,促进工作快速有效开展,避免今后走弯路。一是对启动两个险种工作的各个环节认真研究,周密考虑,制定严格规程,做到环环相扣、不留空隙;二是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业务工作队伍。工伤和生育保险专业性、政策性都很强,施行前必须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我县人员编制还未正式确定前,劳动保障和社保经办机构先从内部抽调业务能力强的人员,组成精干的工作班子,通过培训,使相关工作人员熟悉主要政策法规内容,熟悉相关业务流程,逐步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准确性,推动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三是重点加强政策体系和标准的建设,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及时研究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建立健全工伤、生育以及其他保险工作的长效机制,保证我县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二)加强宣传,创造良好环境。工伤和生育保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和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力争将政策法规宣传到每一个用人单位和广大职工,把形势讲清、把意义讲透、把规定讲准、把程序讲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认同度、参与度和支持度,让社会各界理解、关心和支持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为实施工伤和生育保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履行参保责任,力争应保尽保。实施两大新险种,工作的重点是组织各类企业积极参保,逐步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力争做到应参保的都要参保。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规定明确了用人单位在工伤和生育保险方面应尽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因此,我县各用人单位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执行国家、区、州有关法规政策的要求出发,依法积极参加工伤和生育保险,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规定的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相关费用。各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也要采取多种方式督促所属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和生育保险。对应当参加工伤、生育保险而未参加的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督促用人单位参保。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动社会保险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县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能否正常运作,不完全在于单位经济状况的好与差,也不在于工作难度的大与小,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同志特别是主要领导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做好这项工作,我县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县、乡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全县的统一安排和要求,把社会保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特别是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坚持统筹规划,兼顾当前和长远,分清主次,逐步把我县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起来。同时,要不断加大督查力度,对工作进展和任务完成情况要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及时了解工作落实情况,抓住社会保险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研究,重点解决,并进行定期通报。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范文篇7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工伤保险补偿与用人单位民事赔偿责任发生竞合时应如何适用法律,具体表现为,工伤保险补偿能否替代单位的民事赔偿。

一、不同意见

就本案,对工伤保险补偿与用人单位赔偿责任关系的处理有以下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根据《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为张某已经获得了工伤保险金,所以应当驳回原告对红星公司的诉讼请求,张某家属不能重复获得工伤保险金和单位的损害赔偿金。第二种意见认为,单从《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不能得出受害人获得工伤保险而排除获得民事损害赔偿的结论。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刚刚起步,且只处在个别地域范围内进行试点工作,所以,在工伤保险制度完全不成熟的情况下,以《工伤保险条例》排除民事赔偿的适用很难保证受害人的权益;所以,可对《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进行扩展解释,即出现工伤情况下,受害人不能直接向用人单位要求民事损害赔偿,但在不能获得工伤保险或者工伤保险与损害赔偿数额有很大差额情况下,在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可以请求单位补足差额。就本案而言,张某家属获得的工伤保险金与张某死亡造成的损失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法院可以支持原告对张某单位的损害赔偿请求。

二、作者观点

本文认为该案采用第二种意见比较合理。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或工伤赔偿,是指劳动者因工伤致残或死亡,造成暂行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及其家属有权根据法律从国家或者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伤保险立法具有强烈的社会法功能,通过工伤保险使受到职业伤害的劳动者及时获得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并分散雇主在工伤上的风险责任已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

同时考察现代侵权行为法,许多国家侵权立法把雇主责任、法人责任单独列为特殊侵权责任,出现工伤事故时用工单位应当向受害雇员或职工承担无过错民事赔偿责任。对出现工伤事故时的民事赔偿来说,一方面,侵权立法秉承传统私法的精神,追求对侵权者不法行为的非难(具有惩罚功能),强调对受害者全部损失的赔偿;另一方面,侵权立法重新审视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的社会功能,亦强调对劳动者权益进行周密的维护,赔偿不能少于损失。

由此可见,工伤保险制度强调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着眼于补偿受害人的损害,不考虑损害的原因和侵权责任;而侵权之债中,个体利益——尤其是弱者个体利益的保护首当其冲,强调是多少损失多少赔偿。两种立法旨趣差异迥然,这使得在法律适用时产生了冲突。因此,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处理适用保险立法与侵权立法竞合时规定了以下做法:第一,工伤保险取代民事损害赔偿;第二,受害人可以同时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和民事损害赔偿;第三,受害人可以选择获得工伤保险待遇或者民事损害赔偿;第四,民事损害赔偿与保险待遇实行差额互补。上文第一种意见实质上认为,我国《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即为第一种做法——工伤保险取代民事损害赔偿,通过这种做法,用人单位以缴纳保险费的方式承担工伤责任,发生工伤事故,属于用人单位责任的,工伤职工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不能再通过民事诉讼获得双重赔偿。

本文不同意这种“工伤保险完全替代民事赔偿”的意见。本文认为,可以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释明《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的含义,使工伤保险立法既能适应国际立法的趋势,也能与中国现有国情相匹配,使其既能发挥工伤保险制度的社会功能,又能充分保护劳动阶层的权益。所以,第四种做法不失为明智之举,即民事损害赔偿与保险待遇实行差额互补,职工首先应当取得工伤保险金,剩下的数额可向单位主张民事赔偿。其根据本文认为:

第一,制度规定的先进性难以同社会实际情况达成默契,工伤保险制度实践中难以支撑具体案件的审判。

工伤保险首先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形成也是随着社会条件的成熟而逐步演进的(例如,工伤保险主体范围、工伤的认定、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即职能机构的设置、赔偿的范围及标准、保险费的征缴等等的建立、健全都是一个渐进过程),各国因具体情况不同而制定了不同的工伤保险制度。但在我国从计划经济的“福利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过度过程中,原有的“企业保险”行将消失,而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工伤保险制度尚未真正确立。同时,在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的条件下,整个社会并不特别看重对劳动者的保护,更缺乏相应的工伤预防、康复机制的配合,数以亿计的工业劳动者没有工伤保险,每年数以十万计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走向死亡或陷入生存危机的事实,表明工伤保险的缺位正在直接损害着劳动者的生存权益并累积着潜在的社会风险。所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大不足,就是未能适应经济改革和工业化进程的需要而及时将劳动保险制度中的工伤待遇转化为普遍性的工伤保险制度。由此可见,在社会保障体系还远未健全的情况下,侵权法在工伤赔偿中的作用仍出于非常显赫的地位,在解决涉及工伤纠纷的司法实践中,法院应当重视侵权法的利用,以弥补工伤保险制度的缺位造成审判结果的不公。

现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即使在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伤保险制度,但同时也把侵权赔偿作为对工伤保险补偿的补充,以保障受害人的利益。日本立法规定,受害人除请求工伤补偿之外还可以对雇主提起诉讼,请求补偿损失的差额部分,所有的工伤医疗费都可以得到补偿。英国工伤赔偿制度的特点在于:工伤保险的救济并不是工人可以得到的惟一救济,工人在受伤后可以选择接受保险的赔偿,也可以进行诉讼。能够证明雇主对损害有过错的,在接受赔偿之后,仍然可以提起诉讼,就补偿不足的部分进行弥补。

第二,审判实践中,工伤保险补偿的数额有时与民事赔偿差距甚大,很难保证对伤者的公平。此类案件处理,赔付金额往往成为当事人争议的

焦点。《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参保的主体扩大到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但是许多参保主体未能参加保险统筹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即便用人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但伤者最终得到的保险金往往比侵权赔偿少的多,这一点通过比较《工伤保险条例》、《解释》的补偿或赔偿的标准可见一斑。以职工死亡补偿为例,《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而《解释》第二十九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两者的在补偿数额的巨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的低额补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用人单位的风险,但却没有实现工伤保险制度中体现的快速、合理补偿,减少侵权诉讼成本等立法价值,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可能会引起更为繁琐的诉讼。赔偿数额如此之大的差距同样体现在对工伤死亡职工亲属的抚恤上(《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二项,《解释》第二十八条)。在现在西方国家,工伤保险的补偿额度是很可观的,如瑞典立法规定,职工一旦被确认为工伤,就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包括医疗费、病假津贴、终身年金和抚恤金,通常补偿因工伤而招致的全部损失。在本案中,就是因为两种赔偿标准的差异造成原告不能得到合理的补偿。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范文篇8

关键词:农民工;工伤保险;保险制度

一、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已融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中,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主力军。然而在为社会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之时,他们却仍然生活在城市的社会底层。当他们因工受伤甚至死亡时,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合理的补偿。因此,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不仅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立法起步比较晚,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国家在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方面给予了非常的关注,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但是在实际中,这些措施的执行落实却差强人意。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工伤参保率低、工伤认定程序漫长复杂、工伤三位一体机制缺乏等等。

二、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户籍制度的影响

二元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排斥是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缺失的根本原因。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户籍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曾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种带有歧视性的制度与新体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它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影响到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顺利进行。流徙入城的农民工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壁垒的阻碍没有正式的身份,无法融入到就业城市中,不得不在体制外生存而形成一种漂泊不定的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

(二)法律制度的缺失

首先,相关立法大都是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在实践中很难执行,具体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其次,缺少法律援助制度。农民工作为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应当得到国家的法律援助。然而,据一项调查显示,在遇到劳动争议时,只有少数的农民工通过仲裁机构和法律等途径解决,大部分人或者自己解决,或者和熟人一起商量解决。最后,缺乏严厉的制裁措施。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有关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办法,但法律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处罚措施和执法力度均不到位,使得法律的威慑力减弱。

(三)政府职能的缺位

我国政府在保护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农民工的工伤保险状况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原因有两点:第一,观念方面。政府认为,农民工进城打工是其个人短期行为,在对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对农民工采取的主要是以管制为主的政策,从而导致其对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歧视性政策。第二,监督管理方面。用人单位是农民工的劳动场所,也是农民工权益受伤害的最主要的地方。由于政府对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够严厉、监督检查力度不大,致使用人单位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屡屡发生。公务员之家

三、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对策分析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农民工之所以成为迁徙的候鸟奔波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其根源是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其上的各种歧视性制度。只有取消户籍制度,逐步实现公民的迁徙自由,才能使农民工逐步在城镇落户,从而推进城镇化,消除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二元现象。最近几年,安徽、河北、山东、浙江等十多个省相继在一定范围内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农业人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还农民工平等的身份,使农民工真正享受到市民的待遇,获得城市社会保障,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二)加强与完善相关立法

对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相关立法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把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明确规定用于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的资金投入,共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对劳动法规范进行梳理,使其规定相对具体明确,提高其可操作性,着重建立和健全法律规范中的制裁与惩罚措施。加大对那些不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企业的处罚力度,使存在侥幸心理的经营者意识到无机可乘,从而真正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除此以外,在程序立法上,要改进和简化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给付等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使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利得到切实实现。只有这样,法律才能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和规范作用。

(三)强化劳动执法、保障和监察力度

1.加大政府执法力度。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理所应当成为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主要力量。各级政府部门和劳动执法单位要高度重视劳动法律的贯彻实施和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对那些不能自觉遵守《工伤保险条例》,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严肃查处;同时全面加强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管理工作,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2.强化社会监督机制。在既有的行政监督体制下,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行政监督资源,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协调机制。该机制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由有关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冯英,康蕊.外国的工伤保险.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郑尚元.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工伤保险工作既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和职业病伤害、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根本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的高度,切实重视工伤保险工作,着力把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精心组织,认真部署,全面抓好落实。

二、参保范围及目标任务

(一)参保范围:我县行政区域内的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民间非营利组织以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特别是建筑、餐饮服务行业,都必须依法为其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并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

(二)目标任务:从现在起到2010年,全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力争达到5.8万人;到2012年,全县绝大部分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都要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基本实现工伤保险全覆盖。

三、工作措施

(一)抓好工伤保险扩面工作的考核和监督检查。工伤保险扩面工作是市政府考核区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县政府已将工伤保险扩面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县直各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协调,切实抓好工伤保险推进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强化指导、考核和监督检查,定期通报扩面工作进展情况,确保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用人单位特别是煤炭、建筑、非煤矿山、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化工等高风险行业企业要认真履行社会职责,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为其全部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跨地区施工、流动性大的农民工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及时为工作不满1年的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优先解决其工伤保险问题;民间非营利组织、个体工商户也要积极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劳动保障、财政、人事、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督促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要建立工伤保险联合监察执法工作机制,将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情况作为联合监察执法工作重点,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要依法予以处理。

(三)积极推动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工作。事业单位工伤保险是整个工伤保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县劳动保障部门要抓紧将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缴费纳入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正常征缴机制,实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费一票征缴,积极推动事业单位工伤保险费的及时足额征缴,确保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待遇的及时足额兑付。县财政、人事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全力做好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参保工作。

(四)抓好工伤保险配套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伤保险政策体系,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工伤保险参保政策,劳动保障、建设等部门要制定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大力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劳动保障局、卫生等部门要制定商贸、住宿、餐饮等服务业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大力推进商贸、住宿、餐饮等服务业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劳动保障、安监、建设、煤矿安全监察等部门要严格执行《工伤保险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法规和政策,在办理相关许可证前,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伤保险参保证明》进行认真审查,对不能提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工伤保险参保证明》的,暂停颁发相关许可证。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范文篇10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推进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建立健全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公平竞争,化解经营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条例》、《办法》的颁布和施行,对于确保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认真学习《条例》、《办法》及有关文件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搞好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信心,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认真做好宣传教育,为全面启动实施工伤和生育保险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条例》、《办法》及相关政策的宣传,针对不同对象,做到把形势讲清,意义讲透,政策讲准,程序讲明。要采取多种方式,把工伤和生育保险政策宣传到各用人单位与职工,积极引导他们增强法制意识,消除等待观望思想,自觉参加工伤和生育保险。

三、理顺体制,健全机构,充实人员,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市工伤保险目标范围约在380万人,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及生育保险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十分繁重。当前的主要工作:一要明确责任,劳动保障部门作为工伤和生育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工伤和生育保险启动实施的各项工作;二要健全机构,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需要行政管理、劳动能力鉴定、业务经办3套机构来完成,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条例》要求,健全工伤保险体系3套工作机构,并根据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适时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工作机构;三要充实人员,加强培训。工伤和生育保险工作专业性、政策性强,要选择政治觉悟高、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肯学习、善钻研的同志从事这项工作,并通过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明确目标,严格考核,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全市工伤生育保险参保扩面目标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