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1:47:26

高教范文篇1

当前高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09年高等教育总学规模达2979万人,高校毕业生每年达600多万人,由此我国成为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教育大国,在这十多年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为我国社会的安定和谐和经济的向前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是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少高校盲目扩大招生力度,但其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却跟不上扩招的步伐,从不同程度上影响高校的办学水平,从而很难使高校在扩招的背景下达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模糊的办学定位知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收到影响。第三,人才类型的培养经验不足,无法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就必须具备改革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了构建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实现文化产业化向教育质量化的有机转变。

1、改变文化产业化教育理念,实现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良好环境针对扩招政策带来的文化产业化的负面影响,高校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之大,不在于校园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同时校园学术氛围和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办学水平。高校要从全局入手,努力建设高校教学质量体系,把文化产业化转变为高校教育素质化,实现人文素养的美好环境。

2、实现专业向社会化有机调整,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力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级专门人才,使高等教育质量由学术化定位转向社会化定位,由学科取向转向职业取向,由一元化原则转向多元化原则。

3、强化高校师资力量,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责任重大,使命神圣。要抓好现有教师培养,提高和稳定用好现有人才,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德立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平凡中放歌,使自己的才华在教书育人中发挥最大价值;在平静中耕耘,使自己能够持之以恒地认真教学研究;在平常中闪光,使自己不辱使命地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4、不断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以科研开辟创新之路,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结语

高教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意见》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1、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到2015年,中小学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取得明显进步,学校教学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2、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取得实效。按照《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使教育教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改变教育教学严重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现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坚决摒弃单一的应试教育。加快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

3、教学评价更加科学。以“减负提质”为目标,狠抓“八个严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中小学质量评估方案》,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评价功能,建立健全评价内容多元、主体多元的学生评价机制及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对中小学教育质量和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受教育状况进行监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4、师资素质整体提高。教师队伍总量逐年增加,年龄、学历、学科、职称结构及配置趋于合理,敬业精神明显增强,教学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教师“从教、乐教、爱教”及生活的幸福感明显增强。到2015年,全区各类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5%。小学教师本科学历达30%以上,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不低于10%。

5、学校特色基本形成。通过特色学校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的格局,形成具有符合实际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学校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推动教育品质发展。争取2015年全区90%左右的学校达到学校特色要求,30%左右的学校成为特色学校,2所以上学校成为全市有影响的特色学校,1所以上学校成为全省有影响的特色学校。

6、办学效益稳步增长。通过五年左右努力,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体系完善、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社会满意”的教育发展格局,城区、城乡、校际之间差距逐步缩小,择校问题、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基本缓解。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增强,全区教育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前列。

二、重点工作

(一)改革评价机制,构建科学考评体系。

1、完善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以小学、初中国家课程方案的落实和监测考试成绩、普通高考成绩等为主要指标,进一步完善《区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2、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制定《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细则》,开展由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注重学生成长过程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3、完善《中小学校长绩效考核方案》。完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的年度工作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办法,把教育质量作为奖惩和任免校长的重要依据,实行教育质量年度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4、完善学校年度工作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区中小学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实行综合考核,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二)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提高两支队伍素质。

1、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三爱”主题教育,出台《区关于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不断丰富师德建设的内容,实现全区师德建设工作常规化、制度化、科学化。

2、建立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制定培训计划,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决战课堂、提高质量”总体目标,以“一德四新”为主要内容,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为引领,以“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和市级培训为抓手,以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为基础,开展全员培训和专项培训;深入开展学历提升、骨干教师、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班主任远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等各类培训;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将信息技术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教师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比例达到70%以上,其中城区达到85%以上;出台《区首席班主任评选与管理暂行办法》,提升班主任素质;强化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力度,树立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良好教师形象。

3、建立教师业务考试制度。深入实施《市区教师业务考试实施方案(试行)》,坚持暑期教师业务考试制度,以考促学、以考促培,不断创新考试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4、建立校长培训长效机制。严格按照省市的相关要求,制定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创新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扎实开展校长后备干部队伍培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校长管理能力提高培训等常规培训;建立校长挂职学习制度,定期选派乡镇学校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定期选派校长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5、建全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制度。建立健全省、市、区、学区(校)四级骨干教师队伍体系,完善骨干教师选拔培训及考核制度,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较强业务能力、较新教育观念,在课程改革实验与培训中能起带头作用的省、市、区级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和示范作用,明确“以老带新”和“结对帮扶”任务。落实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选先的优先政策。

(三)切实抓好各项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0%达到省颁标准,到2020年全部达到省颁标准。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义务教育重大投资项目,提高农村寄宿学生义务教育保障水平。

2、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以门户网站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各级学校局域网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每年投入500万元,以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为重点,三年内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全面建成校园网或局域网,城区学校实现网络环境下“班班通”,并建设成电子白板环境下的视频录播教室。乡镇中心学校配齐多媒体设备,5年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班班通”,8年内逐步实现片区学校以上每个教学班都能开展多媒体教学,城区、镇中心校、村校逐步达到省级一、二、三级标准。缩小城乡学校信息化差距,城区学校信息技术课生机比达到1:1,镇乡学校不高于2:1。积极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综合电子政务管理平台和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建设。3年内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与运行平台以及教育基础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健全教育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3、加快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扩大区级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基地覆盖范围,5年内覆盖片区校以上学校。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与研发骨干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资源研究、规划、开发、应用体系。依托教育资源网,建设内容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习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发一批具有特色的网络精品课程和课件。城区学校建成数字资源库、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镇乡学校逐步建成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库。探索形成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机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融合,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4、深入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名师工程”考评体系,健全骨干教师培训培养机制,积极组织各层次骨干教师推评工作,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扎实开展“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5、大力开展特色学校建设。以《区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意见》为统领,成立具有指导能力和水平的特色学校建设专家指导小组;丰富和完善特色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方法,继续通过专项督导、评估验收、一对一定点指导、深入学校调研、召开现场会、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指导学校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建立特色发展的理论模型,用“2+3精品建设”与“普遍建设”模式,选取有代表性的3所小学和2所初级中学,着力打造成特色学校建设的品牌学校,点面结合,分片区组团打造特色,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时间,创建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管理模式科学、师生素质优良、学生个性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特色学校,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

6、着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制定《关于推进“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分步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完善评价机制。加强“高效课堂”理论培训力度,继续开展教学视导,组织各层面、各学科“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研讨会,围绕“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建设,深入推进校本教研,开展全员校本培训,鼓励教师自我研修;指导各校建立健全学科中心教研组、备课组,着力解决小规模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困难的实际问题;加大学科教研组长培训,切实组织好集体备课;定期开展优秀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案、课例、课件评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发挥学科分会作用,组织研讨、观摩、讲座到镇、校,促进农村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7、继续抓好“三室”建设。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实施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意见(试行)》要求,加大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狠抓实验教师培训,开展区级实验教学教研活动,举办全区实验教师技能大赛、优质课比赛、中小学生实验技能大赛。组织开展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及图书管理专项督查,努力落实“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要求,促进实验教学及“三室”管理规范有效,保证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8、认真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建设。推动阳光体育活动不断深入开展,进一步督促指导学校开展“1+X”体育活动,使“体育大课间”活动常态化,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将学生专项体育训练队组建训练纳入学校常规;加快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加大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资助,开展中小学生航模比赛;组织学生书画比赛,开展校歌合唱比赛、校徽设计评比、校园风貌摄影大赛等活动。定期举办“校园之声”文化艺术节,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拓宽师生展示才艺和特长的平台。

9、全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为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各级各类学校要高起点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初步建立以学校管理、学校发展、学校课程、学校教学、教师发展、校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建设新模式,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核心,不断培养师生的学校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性,全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以文化的力量推进质量快速提高。

10、认真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改革创新德育教育方法,摒弃“假、大、空、远”,倡导“近、小、活、实、主、新”等德育教育方式,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在中小学校广泛深入开展“五好”教育,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在中小学认真开展“文明六在”(文明在我心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身上、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笔下)活动,提升中小学生文明素质;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全面渗透法制教育,培养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从根本上扭转中小学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缺失的状况。

11、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积极探索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形成政府投入、社会投资、多方捐赠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开发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场地。到2015年,力争区内至少有一所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经济实用、功能配套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综合实践基地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要面向广大未成年人开放,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基地要坚持公益性质,突出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四)创新管理体制,不断激发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动力。

1、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中小学办学体制,采取招商引资、独资办学、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兴办普通中小学,重点支持发展民办普通高中,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中小学教育新格局。

2、深化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在部分公办学校推行合作办学改革,探索两种办学模式试点,即强校引领、法人不变、编制不变、师资互派、资源共享、捆绑考核的盟校办学模式,以强并弱、资源整合、班子重组、交融发展的兼并式办学模式,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后勤保障制度改革和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学校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相关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学习和引进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

3、建立完善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建立与区外学校“结对”机制,从高中到小学选择部分学校与区外名校“结对”,促进学校快速发展。建立城区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制度,深入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和“城区教师支援农村学校”活动。定目标、定措施、定期限、定奖罚,并实行捆绑考核,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积极探索城乡教师均衡配置的新途径,通过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城乡教师双向对口换岗任教、城乡学校互派校长交流挂职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村学校尽快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学校共同进步,均衡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要职责,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教育优先发展问责制,把教育质量的提高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范围。

(二)健全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完善义务教育财政全额保障制度,积极争取并统筹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大体育运动场馆建设和体育艺术设施设备投入,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重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问题,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坚决纠正截留、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和学校资源等行为。

高教范文篇3

本文作者:侯艳娟工作单位:襄汾县邓庄职业中学校

用“爱屋及乌”、“期待效应”,感染学生。用事业心点燃学生的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具有积极向上的要求,有自我完善的愿望,又渴望得到关注,渴望成功的心理。只是多年来的环境或定式这些心理需求在这些孩子们身上表现的微弱或短暂,针对这样的现状,老师应该用自己独特的魅力与方法首先让学生们喜欢你,重新建立“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美好的形象。其次交往中,给予他们更多宽容、体贴和关怀,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真心点燃他们心底深处要求进步的火花,为他们插上自信的翅膀,不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老师相信你!”“你能行!”等激励性语言去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伴随他们的学习过程,使他们能快乐的学习自己的专业!在爱的体验中自我肯定,在老师的期待中慢慢进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是可以的!我相信这样他们会品尝到上学的快乐!慢慢飞向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老师要勤与家长沟通,做好“粘贴剂”,共为学生成长努力。让学生家长感到贴心,并放心要从根本上真正让一个学生快乐、进步,仅靠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重点还需要与家长的沟通。我所接触的家长中,有的是推卸型,完全不关心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甚至孩子上高二了都不知道他是哪年级哪班;有些是无奈型,带孩子来报道就向老师诉苦:孩子在班里只要不惹是生非就行,学多少算多少(这些孩子大多是班里的重点保护对象,老师会格外注意的);还有一些属忙碌型,可能孩子小时缺乏与父母的接触,在外地打工,见面少自然教育就会有空缺;更有一部分家长属盲目型,他们在观念上就认为学校老师就是教育孩子的,无需与家长共同管理,将来成人靠命运,无需太认真等等。面对五花八门的家长,所以教育其子女也必须从更新家长观念做起,与他们达成共识,一起来寻找补救孩子的办法与措施,齐心协力关注他们、教育他们,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重要,从而产生责任心,进取心,最终走向光明!莫泊桑说过,“往往一件小事,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要成才先成人,成人先从思想、心理这些小细节入手,这是根本。要知道,这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我相信,只要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别用一番心思”,甘愿做学生成长道理上的一块小小的铺路石,坚持不懈,那么将来职业教育的老师会更有魅力,职业教育发展的路会越走越宽!生活在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温暖与实惠!

高教范文篇4

设在法国巴黎的uNESCo远程教育委员会是我们这次考察访问的主要一站。2(X)5年11月17日上午ro时,我们一行经过严格的安检之后,在UNESCO大楼内见到了接待我们的UNESCO远程教育委员会执行行动主管克鲁博士及其助手们。围绕uNEsCO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远程教育情况,克鲁博士为我们作了专门的介绍。克鲁博士提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将是未来教育的新形式。网上教育的应用将成为推动研究中心、大学和地区培训机构间合作的希望之路。教育国际化可以采用远程教育的形式,开展多种培训并通过网络形式建立各个国家间的教育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但资源的知识产权仍属于各个国家的承办机构。这项工作的第一阶段是很重要的,即在网络条件下对参与培训的任教教师进行培训,合格者发给培训工作教师资格证书。各个国家也可根据本国的情况与需求,向UNESCO远程教育委员会提出申请,如生物医学、农业技术等,经批准后进人培训。同时,克鲁博士还指出有五个环节是落实其培养计划的重要保障:一是组织机构,即要有专门的为实施培训而设立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二是教育方式,即要有能为落实远程教育的教育方式;三是教育技术条件,即要有能同国际接轨的网络环境和为培训学习所提供的资源条件;四是政策法规,即要有为落实教育国际化、国际合作条件下的教育法规为其保障;五是质量检测,对在远程教育形式下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按照uNESCO远程教育委员会的培训要求进行质量检测,以保证其产生最大的效果。在谈到近年来UNESCO在实施远程教育工作中的主要项目时,克鲁博士重点介绍了地中海地区开展的工作。目前,由UNEsco负责、欧盟资助,地中海地区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及、法国、意大利、马耳他、摩洛哥、西班牙、罗马尼亚、塞浦路斯、土耳其、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和叙利亚等巧个国家的高等学校,依托于阿维森纳校园网①开展的远程教育比较成功。该项目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向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和地区推广。

地中海地区是环海文明的建构地,传承着欧洲、非洲和亚洲相互交融的文化;同时注意到代表地中海地区文化和文明中心的合作与对话,跨文化交流更为重要,所以在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他们彼此分享着专业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远程教育的开展,将能变成团结的力量和连接地中海环海国家真正的桥梁。这个地区的网络条件也比较完善,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这巧个国家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除了开展专业课程的远程教育之外,还可根据各国的需要,开设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和目前尚未建立的一些新专业,使地中海地区的巧个国家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共建共享,这样不仅弥补了学校师资及资源的不足,最重要的是促进了各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果中国的某大学要开设远程教育条件下的课程,UNESCO根据其申请先对其培训教师,之后该大学才能开设课程。为什么在高等学校进行,因为高等学校的条件能保障远程教育形式下的教学任务的实施。在地中海地区实施的这个计划(2001一20(巧)属学历教育,目前已经实施了5年,受益的学生每年多达2.5万人,2007年后每年将会达到7万人。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由学校和UNESCO共同发放,大多是硕士层次的。此次欧洲之行,我们还访问了地处德国法兰克福市远郊的杜宾根大学。接待我们的是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朗•克拉斯教授。实际上这所学校也只有三位负责人,一名校长、一名副校长和一位相当于副校长的管理职员(其职责是负责除教学之外的所有工作)。学校在杜宾根市的郊外,这座城市不大,汽车在市内转了几圈之后翻过一座小山就见到了学校大楼。学校也不大,但却有着100多年的历史,从1879年建校到1971年才发展成为三年制大学,目前有2300名学生,6O多位教授、副教授和几十个管理人员,开设了农业、农业贸易、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电子学、机械制造、经济工程学,以及信息技术、信息工程学等12个专业。学校虽不大,但农牧方面的专业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与中国的天津农业大学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还有自己的葡萄园、奶牛养殖场以及实验基地和工厂。

思考与启发

1.教育国际化引出智力援助新形式

多少年来,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或地区)的援助大多停留在经济上的援助,联合国也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为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受灾地区组织援助,当然也有许多文化、教育、医疗方面的援助项目。通过这次考察,我们得到的一个很大的启发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远程教育的不断完善,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UNESCO根据各个国家的工业、农业、医疗、教育和文化的需求,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形式,组织世界人才和知识优势向需求国家进行国际化的智力援助和知识援助。网络信息高速公路架起了友谊与和平的桥梁,形成了信息无国界、知识直通车的全球化格局,使世界各国人民看到网络对信息的传播是友好与友谊的传播。首先实现了“地球村”中的“信息村”,网络共同体引起了世界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产生了国际援助的新形式—网络知识援助。

2.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UNESCO远程教育委员会为了使现代远程教育形式下的国际培训计划真正发挥作用,制定了相应的五条规定,即:组织机构、教育形式、教育技术条件、政策法规和质量检测。这五条规定包涵了从教育的起步到完成的全过程,它既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检测,也包括落实这一新的教育形式必须具备的环境条件和政策法规,是一个较完整的针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规则。这对我国目前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即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都有较适用的借鉴作用。

3.新教育形式加速新知识的扩展规模

UNESCO在地中海地区巧个国家的高校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形式开设新专业、新课程,为飞速发展的社会培养急需的紧缺人才,这一项目实施的重要性就在于:新教育形式加速了新知识传播的规模和速度,新技术、新方法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速度,从单一的、封闭的学院式培养到全方位的、开放式的跨国培养。这一计划是前所未有的,其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有:①阿维森纳远程教育模式,是一个用经济、有效的方式来提高教育培养利用率和教育质量的模式,它使更多的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及其使用者有机会接触到高质量的资源与教育,扩大了新知识的传播速度与扩展规模。②可以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供学习的机会与条件。③在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做到资源共享和成本的降低。④为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便利与条件。

4.教师是各种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保障

克鲁博士在介绍UNESCO近几年利用远程教育手段进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工作时多次强调先培训教师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在拥有了合格教师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远程教育实施过程的有效性。他提到,虽然在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下也强调教师的重要性,但由于传统教学形式和传统教学环境的特性所决定,一个教师只能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学效果的优与劣的影响范围不大,而在开放的远程教育环境下,师资水平的好与差,影响着成千上万的受教育者。所以,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下的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将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做到以师为本,才能做到以生为本。

5.办学最重要的是办学质童

与我国大学规模相比,杜宾根大学每年招收学生不足800人,在德国也绝对属于一所小规模的大学;学校所在城市也不大,且位置很偏僻,但学校招收的学生和交流的学生却来自德国的各个州,以及世界诸多国家。该校的农业畜牧业类专业在世界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朗•克拉斯博士给我们介绍学校概况时,我们不仅看到投影器上映示的彩色的学校葡萄园投影片,还亲眼目睹了大片的葡萄园。他非常自豪说:“我们的葡萄品种是德国酿制葡萄酒最好的原料”;现代化的奶牛场,其奶牛喂养的现代化程度也很高—奶牛会进人自动挤奶器,无需人工操作。访问后坐在汽车上,就想起中国的一句名言:酒香不怕巷子深。办学最重要的是办学质量,而不是学校的位置;即便放在最热闹的地方,饭菜质量不好,这个“饭馆”也不会有食客。

6.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挑战

朗•克拉斯博士提到,根据德国的情况,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大学的生源会越来越少。如何发展学校教育,在战略上是一个挑战。关于如何应对?他谈到三点想法,一是争取成为一所独立的大学,学校会拥有独立招生资格,在国家、州教育法的前提下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二是学生要对学校的专业和学习条件感兴趣;三是扩大成人招生和继续教育规模,采用网络远程教育授课;四是争取办学经费和研究费用,要从企业和政府那里去申请、去争取,学校的研究成果越多,政府的支持也就越多。以上四点是学校发展战略,这是因为如果这样做了,学校就能在新时期得到发展。

7.加强制度、章程与责任的建设

在杜宾根大学的学校管理工作中,最高管理层只有三个校领导,负责人事、学生、财务、资产、教学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我们了解到学校的正常工作依靠管理委员会、大学委员会和混合委员会进行,而且都有学生、老师和公务人员参加。进人委员会的每一个人做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工作开展的也很顺利。由此可见,一个学校管理工作的好坏,与管理人数多少并不成正比,而在于制度、章程与责任。

高教范文篇5

【关键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改进

吉林大学自曝财政危机以来,高校财政危机问题日益走入公众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原因众多,如国家财政支持不足、扩招、财务管理混乱、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低,以及缺乏明晰的产权和明确的责任等,但高等教育陷入财政危机的最大原因当属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所致。

一、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的现状

(一)高等教育投入体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7条提出:“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这个论断被总结为“财(财政拨款)、税(教育税附加)、费(教育收费)、产(校办产业收入)、社(社会捐赠)、基(教育基金)”等六个渠道的教育投资体制。后来,教育部财务司又总结为“财、税、费、产、社、基、科(科研经费)、贷(银行贷款)、息(利息收入)”等九个渠道的教育投资体制。在这九个渠道中,没有吸引社会资本(民资、外资)这个渠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投入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社会资本应是完善教育投入体制的新渠道。

(二)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

1.教育投入4%目标仍未实现

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的统计,1999-2000年度,法国、日本、英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4.8%,而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5.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呼吁世界各国,到2000年应实现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6%的目标。据“全国教育经费情况执行公告”披露,1998—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是2.55%、2.29%、2.87%,进入新世纪后的2001-200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未达到4%的规定,分别是3.19%、3.52%、3.28%、2.79%、2.82%、3.01%。

2.财政投入总体不足

与学生人数的超常规增长相比,普通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在2006年达到1062亿,比1998年的356.75亿元增加了705.28亿元,增长1.97倍,年均增长12.7%。财政投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学生人数增长。据2006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5869元,比1998年的6775元下降906元。

3.财政投入结构不均衡

地区之间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差异显著,部分省区对于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十分有限。据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5869元,最高的省份北京达到18228.36元,最低的省份江西省仅为2219元,前者是后者的8.2倍。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部地方所属高校学生人数的82%。

4.事权与财权不分离

我国国家预算按预算等级依次分为类、款、项、目四级,尽管财政部1999年将教育事业费升格为“类”级,但教育基本建设费仍设在“款”级科目中,教育经费没有预算单列,导致财政性教育经费长期以来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的状态。具体体现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育事业,财政部门负责教育事业经费拨款,政府计划部门负责教育基建投资,在预算表格的汇总归类时,教育财政预算总额要与文化、科学、卫生部门的预算汇总成整个财政事业费预算中的“类”级和财政基本建设费预算中的“类”级。教育事业费属于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类中的款级,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属于基本建设费类中的社会文教费款级。国家预算首先在类级支出中分配,然后依次在款、项、目级中进行再分配,教育经费是国家预算第二次分配。由于教育经费预算等级较低,教育的事权属教育部门,教育的财权属财政与计划部门,教育的事权与财权相分离。教育部门财权较小,难以有效行使事权,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5.多元化筹措教育资金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政府投入是主渠道的前提下,能否开拓非政府渠道,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中国虽然也颁布了捐赠法,但在具体税收政策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只是实行税前从所得中全额扣除捐赠额外,没有其他税收优惠以鼓励社会捐赠。企业投资也是高校经费、特别是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另外,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自于社会的投资也不是很高,虽然近几年民办高校发展迅速,但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长期受国家政策的制约,《高等教育法》规定“设立高等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许多有眼光的企业家也看好这一产业,很想向民办高校投资,而投资必然要求回报。

二、改进高等教育财政投资体制的建议

(一)强化法律的保障与约束功能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除政府财力的原因外,相关教育投入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与执法不严是主要的原因。借鉴美国与日本的经验,确保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应从立法与执法两个层面来完善。

在立法方面完善我国的教育财政法律体系与财政资金分配的民主机制:一是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投资责任,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低于4%的最低目标;二是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要求,确保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主导地位;三是规定中央财政在地区差异的协调、困难学生资助、基础性科学研究、公立大学经费以及重大教育工程项目等方面的经费责任;四是规定地方财政承担地方高等教育经费的责任,包括经常性教育经费定额标准、专项经费与基本建设经费的规模。

在执法方面要以立法形式明确教育财政的决策程序与各级政府的相关责任。包括:一是规定教育政策的决策程序,对重大的教育决策必须进行财政性可行性论证;二是对教育经费预算的项目、标准,教育经费在预算支出中的比例,以及教育经费在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分配等事项的决定权,在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下设的拨款委员会上通过;三是应增加对各级政府保障教育投入的约束条款,授权同级人大监督与执法检查的权力,对于不按照规定执行的政府职能部门及政府主要领导人由同级人大追究其相应的行政与法律责任。

(二)增加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必须保证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确保“三个增长”,并使高等教育经费在总的教育经费的比重稳定在20%左右。同时要尽可能平衡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教育投入,在法定的高等教育财政经费内,加大对中西部普通高校的财政投入,促使其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从而逐渐改变现有高校空间布局。

(三)国家财政贴息补息

可以首先采用贴息、补息等办法,减轻高校的债务负担,或把中长期贷款转为长期,解决短期集中还款带来的严重问题,或将公办高等院校贷款债务注为国债形式以减轻财政压力与风险。

(四)加大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

在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公共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中的投入结构应有所调整,过去的一部分政府直接拨给学校的经费应转变为政府为贫困学生提供就学保障,包括对贫困学生的无偿资助和部分以助学贷款性质提供的有偿资助。

(五)增强金融杠杆的支持

首先,要抓紧建立高等教育银行。建立高等教育银行可以扩展教育财政经费的来源方式,利用教育银行具有发放债券的职能,可以为高等学校获得发展的资本基金。其次,可以利用国际银行组织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贷款,有了国际组织的银行贷款,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教育体系之外的大量资金为高等教育财政提供援助。按规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提供的硬性贷款利率低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但只发给会员国中低收入国家和政府以及由会员国政府担保的公、私立机构。如果能够向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申请长期硬性贷款作为高等教育贷款基金,是提高教育投资指数的一个极佳的途径。再次,教育银行能够有效利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补充教育财政,集中用于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最后,发行高等教育。教育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若能够发行一些额度小、风险低的高等教育,可以增强我国的高等教育财政实力。

(六)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

首先,建议成立联系政府与高校的中介机构——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主要职能是为政府评估高校整体财政计划、明确各高校使用经费应承担的义务、运用审查和评估手段贯彻政府政策和落实教育目标、确保经费使用的效益和效率等。同时,它本身也应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其成员可由政府官员、教育专家、学者、工商界人士等组成。

其次,引入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模式,依据对高校的绩效考评结果确定拨款规模。一方面可以更合理地分配资源、更有效地利用资金,同时促使高校重视其社会责任、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绩效评估标准来引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绩效拨款模式可以作为政府调控高等教育的一种手段。实施绩效拨款模式前提是有一个合理、公平的绩效评价方案,目前可以借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及教育部2002年提出针对“985”项目高校绩效拨款方案—《高水平大学评价与拨款方案建议稿》来设计我国高等学校绩效拨款的模式。

(七)举办民办高等教育

各级政府从政策上落实好民办高校在用地、基本建设、缴纳税费、供电、供水、供气等方面的同等待遇,民办高校教师在教师资格认定、业务进修、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科研立项、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同等对待,民办高校学生在学籍管理、表彰奖励、升学、毕业生就业与户口管理、申请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交通优惠、医疗保险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同时,支持民办高校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投资办学,实现产权结构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高教范文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系统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管理学科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建设更是处于起步或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实践教学是直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旅游管理专业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必须在进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让学生能有效地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服务社会,将产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效果。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实行产学结合是必不可少的,是整个教学中应渗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他专业的生产实习可以选在学校实验室,凭着学校的实验设备与师资力量,学生完全可以达到产学结合。但是旅游管理专业不行,在学校实验室的实践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基本操作技能,操作技能学会后,并不一定就能在旅游行业服务与工作,因为它还要求有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情感,以及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心态与完善的人格。这些对旅游行业来说至关重要的素质训练,我们在学校的实验室却没法完成,因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如果走传统的道路,将无法真正实现产学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要实现产学结合,必须将实践综合教学的场所选在酒店、景区或旅行社。据初步调查显示,全国几乎所有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环节中都会将学生在酒店、旅行社或景区安排实习一段时间,实行校企结合,双重管理。实践证明,实习回来的学生,学习意识和欲望更强,学习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学习效果也有很大提高。尤其是,他们懂得了如何去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因为通过实践,他们知道了自己能干或是适合干什么,不能干或是不适合干什么,自己的优势、长处和劣势、短处分别是什么等,因而能够较好地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这是学校的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践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但是这种实习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学生由于不能很快适应现实社会,因而不能坚持实习,自己中途中断,没有完成实践阶段的学习,进而导致这些专业学生在本行论文业流失。企业在管理中也有困难,既要将学生作为正式员工进行管理,但又不能完全将其视为正式员工,他们的身份是学生,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他们会回到学校。

就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来看,这一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校企联合管理的模式,运行的并不是很好。有的是学校管理太多,实践教学只是租用企业的部分场所或部分时间段;有的是企业管理太多,学校完全将管理权交给企业,学生成为企业的普通员工的一部分;有的则是二者都参与管理,但却难以找到一个平衡。学生、企业、学校都难以在这一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中找到自己的正确的位置,难以适从。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际需要,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产学结合的现状与困惑,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行之有效的、新型的产学结合与三方共赢模式,是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分析

(一)研究方法

研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可以采取先调查后分析的方法。调查有普查和抽样调查之分,由于普查范围太广,需要的技术与物质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都非个人或一般组织机构能承担和完成,所以在学术研究中我们一般采用抽样调查。具体到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研究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以一特定区域的旅游高等院校或专业为抽样调查对象,进行调查与对比分析,归纳出一般特征,总结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特征;第二种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寻找一个典型作为代表,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征。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首先就湖南省内几所高校的实践教学展开了实地调研与走访,然后又利用各类旅游学术交流会议了解了省内外高校以及国外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通过走访与调研,我们了解到湖南省内旅游管理的本科院校一般都采用了课堂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有的学校有一些较好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如湘潭大学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旅游与酒店管理实验中心,湖南工程学院有功能较齐全的实训室等。而在校外实习教学中,一般都选在星级酒店,也有较少因为专业方向或是学生意愿选在景区或是旅行社,而较好的是有的高校与一些酒店建立了较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学校的稳定和特色实践教学基地。

鉴于第一过程的调研结果,在本课题的后期调研与写作中主要采用第二种方法进行研究,即选取典型进行调研分析和总结,然后建构新的模式。湖南工程学院是一所有较长办学历史的但又是新升本科的院校,旅游管理专科专业有较长办学历史,也有较丰富的办学经验,但本科专业办学历史不长,各方面都处于探索与改革期,这与湖南省内大部分本科院校情况相仿,且湖南工程学院在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方面很有特色,因而选取这一院校进行典型性的调查研究,既有一般性特征又有一定的个体特殊性。调查主要采取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与座谈的形式。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和探测性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调查问题,设计问卷,就实践教学的各相关方,主要有学校、该专业教师、该专业学生、旅游企业等,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展开调查。调查的主题主要围绕实践教学的形式、实践教学的场所、实践教学的时间以及实践教学的管理等来展开。调查问卷于2010年6月底主要在湖南工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所有在校学生中发放,共发放411份,回收408份,有效问卷为402份,有效问卷率为97.8%。其他对象与相关方主要采用走访与座谈的形式。同时有些信息来源于笔者与课题组其他成员长期在教学一线的实地观察与亲身体验。

(二)结果与分析

1·第一阶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经过前一阶段的调查与走访,几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主要有如下特征:

(1)实践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效果未实现。大多数旅游高校(系、专业)仍困于传统培养模式,以学历教育为本位的理论化教育模式,十分强调理论教学,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所占比例达到了75%以上,而实践教学往往缺乏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造成理论性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基础性知识偏多,应用性知识偏少,普遍对旅游专业实践环节重视不够。有的院校把实习实践环节减了再减,一些院校对实习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实践环节形同虚设,实践课程少,实践学时比重较低。而毕业生也有相当比例的不能立刻适应职业需要,往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熟悉。

(2)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短缺是当前困扰旅游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教育经费的紧张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滑坡,如很多院校至今没有自己的实习场所,改革落后的教育手段也由于经费问题而搁浅。一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管理人才,不需要多少投入,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办起了该专业,但是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与规划。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和场所在很多高校较缺乏。

(3)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实践教学开展难。师资是旅游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我国高校的旅游专业现有师资主要由两类组成,一类是原来从事旅游以外的其他相近学科如历史、地理等转化而来的中老年教师,不少人并不具备旅游学科所需要的人文、社会、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旅游专业教育;另一类大多是旅游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其理论水平、学术水平较高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足。这种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较严重影响该专业的学科地位及教学水平。而且现在我国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都缺乏旅游实践的磨练,旅游从业经验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很少,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尤显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进而影响到整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在教学模式方面。我国大部分旅游管理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根据专业建设的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反映旅游管理专业重应用的培养目标,体现旅游行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特点。但是,我国传统的“教室中心式”的教学模式还占据主导地位,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一个概念,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很大的制约。旅游企业讲究人才的适应性,要求所用的人才一是要能适应旅游行业的特殊要求;二是要能适应特定旅游企业的管理风格与要求;三是要能适应特定岗位的任职要求。如果不能适应这些要求,即使是高学历的人才,也难以被企业认同。

在教学安排方面。目前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即使旅游高校有教学实习计划,由于企业的不合作,往往只能停留在纸上,难以落实。目前,我国饭店接受大学生实习的时间要求至少在6个月,而大学的实习计划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时间为3个月左右,与企业的要求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加之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忙于找工作,导致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的局面。2·第二阶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在第一阶段调研的基础上,选取湖南工程学院进行典型的个案调查与研究。湖南工程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结合“应用型”办学特色和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的要求,现行教学环节设置了许多实践教学环节,如认知实习、礼仪训练、酒店技能训练、导游实习、酒店服务与景区管理实习等。以上环节除了最后一项外,大多是在学校的实验室、训练室或是模拟的场景中进行,且大多属于专项实习或课程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了起来,训练了学生某一方面的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对于酒店服务实习,该校在多年与星级饭店合作的基础上,已建立优秀的校外实习基地。

在调查中,对不同的调查对象选取的调查主题和调研方法略有差异。具体调研结果如下:(1)关于实践教学形式、场所与时间。通过访谈,大部分学生家长支持学校的教学安排,但也有少数学生家长不支持将学生放在酒店或旅行社实习,认为这样有风险,或担心自己的孩子太辛苦,如北京“甲流”期间,家长坚持不让孩子继续在实习单位实习;有的家长不支持,则是认为实习会影响就业,因为攻读旅游管理专业并非其自愿选择,勉强读完之后也只是当做进入其他行业的敲门砖。这部分学生成为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第一次流失”的主要成员。校方管理人员对于实践教学形式和时间一般会认可专业教研室安排,出于安全与方便管理考虑,一般选择离学校较近或要选择省内实践教学的场所。星级饭店和主题公园的管理层对学生的实践实习要求略有差异。星级饭店管理层认为要让学生完全成为饭店的一部分,时间至少半年,最好能有一年的时间。基于经营风险与成本方面的考虑,一般把实习生放在最基层,且不予轮岗。而主题公园对于学生的实习时间一般要求为三到六个月,实习时并不要求学生将就业结合起来,相反,他们建议将景区实习放在本科学习的第二年或第三年,实习结束后,有一个让学生继续回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机会与时间。

专业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其形式不仅要有在校内实习基地的培养实践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在校外实习基地的上岗实习,学生能真正成为实习企业员工的一部分,参与生产、经营与管理。对于本科生,一般要求在实习中要有初级管理者角色的顶岗实习。在实践中,要有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即使是在学生长期顶岗实习期间,也要有理论的学习,实现真正的产学结合,产学相长。

在该专业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72.2%以上的学生对于实践实习时间和形式一般会遵从学校的安排,而对于场所则难形成一致意见。对于校内的实训实践,学生85%以上愿意在校内已有场地进行,也有少部分提出要在校外的相关企业场所进行。综合实习,学生愿意选择知名的国内的旅游景点,同时要求消费不要太高。对于景区管理和酒店服务实习,87.1%的学生都选择沿海发达城市或是北京等大城市,78.9%的学生愿意选择国际品牌酒店和国内知名旅游景区。

(2)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家长认可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方式,即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进行不同的管理。有少数家长出于对孩子过多的担心,认为应由学校教师全程陪同。学校和专业教师认为,实践教学的管理难而重要。在管理方面,一般应按照学校前期教学规定和相关教学要求进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实行人性化和情感化管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管理方法与方式应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要求进行调整与灵活运用。

根据调查问卷发现,该专业学生对于在旅游企业的实习,只有55.5%的学生认可学校现行的管理方式;有40%的学生认为学校管理太隐性或太少;4%的学生认为学校管理过多,给他们的空间不够;而0.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可有可无,或根本不需要,认为其管理监护权应该属于其父母。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产学结合的模式构建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践教学的特性与要求

1·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反映该专业重应用的培养目标,体现旅游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质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素质。旅游行业需要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精神、有责任感、自尊、有社交能力、自我管理、正直和诚实等。

(2)就业适应性。在现代社会中,就业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趋势使其就业岗位经常变动。只要有一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人才就可能流动。而人才的流动不再是简单地更换工作岗位而是改变职业。另外,现代人的职业兴趣和个性发展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专业能力就是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

(3)创新能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创新活动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企业需要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岗位弹性适应能力,且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对现实工作进行创新的人才。

(4)心理健康。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能够自立自强,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

2·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具有外向性特点,对人才进入有基本素质要求。旅游经营包含了行、住、食、游、购、娱等各个方面,要求人才必须具备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要以培养行业基本素质、行业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三部分主要目标,形成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行业基本素质。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行业素质,包括卫生习惯、语言沟通能力、交际礼仪、服务和服从意识等。这些基本素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因此,对这些素质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

(2)行业基本技能。服务基本技能是进入旅游行业的基本要求,具有基本技能的人才才能保证企业正常或非正常情况下都能运转,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基本保证。本科教育的基本技能训练,必须能够满足克服行业壁垒的要求。包括饭店服务基本技能、旅行社服务基本技能等。对于行业进入有取得相应技能资格要求的,必须达到取得资格证的技能水平。

(3)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公关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产学结合模式构建

鉴于调研结果,结合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特征与要求,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产学结合的模式系统的构建,以期达到学生、旅游企业和旅游高等院校的三方共赢。我们初步将这种模式称为“一条主线、两大目标、三大模块、多种形式”的系统产学结合模式。

1·一条主线。以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规格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艰苦创业、敬业奉献、竞争向上的精神。

2·两大目标。以学生成才和市场需求为两大目标。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目标。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社会需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使学生掌握前沿的知识,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3·三大模块。实践教学应由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这是系统产学结合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指基础层次、专门层次和综合层次的实践教学。基础层次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对专业的基本认识的实践教学,如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等,以及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与理论教学相融合的课堂实践教学。这部分实践教学一般放在校内或周围,安排在大学第一学年。专门层次是培养学生在行业工作的专业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如礼仪训练、现场导游模拟训练、客房服务操作技能培训、餐饮服务操作技能培训、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规划仿真模拟、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实例训练、旅游公关训练等。这些实践教学直接为该专业的学生培养行业操作技能。一般要集中时间进行。地点可以安排在校内实训室,如礼仪训练等;或是校外的有关行业部门和校外实习基地,如餐饮服务技能与客房服务技能等,这样能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发展现状。教学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综合层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素质为目标,通过学生较长时间的在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来实现。时间一般为半年,可以放在第三学年或是第四学年。在三大实践教学模块中,要采取不同的管理和评价保障机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进行合理评价与管理。对于基础层次,采取教师全程指导与管理,学校、教师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对于专门层次,我们应采取专门教师负责指导和管理,可以请业界精英进行现场教学、或是让学生走进企业的实训课堂的形式进行,评价要结合多方意见进行;对于综合层次,要采用学校、专任教师和旅游企业共同管理和指导的形式进行,以旅游企业管理为主,评价宜采取旅游企业、教师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围绕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通过理论学习与三大模块的实践环节训练的同时循环,螺旋上升,达到两大目标。

4·多种形式。

(1)校内模拟实验室形式。学校应建立现代化的旅游管理教育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熟悉并了解当代世界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对现代设备、设施有初步了解,并能掌握操作技能。通过计算机、仪器设备等设置与实际工作相仿的环境、程序、设备进行操作演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如建立导游模拟实验室、餐厅模拟室、客房模拟室等等。

(2)校内实习基地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利用学校本身的设施、设备和环境进行教学实习,如实习酒吧、客房、餐厅、旅行社等,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服务做起,实行岗位轮换,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掌握宾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最基本的技能和技巧,积累实践经验。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有实践锻炼的机会。如可以让旅游系学生为学校的外事接待活动提供服务,参与学校大型活动的策划、宣传等。

高教范文篇7

一、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完成了数学科的教学工作任务。自2005年5月1日参加工作一直担任数学科的教学工作,先后完成了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级、高二级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精心备课,精心讲课,精心设计课后练习,课后个别辅导,使学生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进步,平均成绩由原来的二十多分提高到了八十多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讲课有特色,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欢迎。三年来每年都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优秀教案书写者,优秀作业批改者。

二、以“管理要严,奖罚要明,跟班要紧”的原则,完成了班主任工作。先后担任了八年级、九年级、高一级、高二级的班主任工作。在日常管理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扬民主。使每个同学都得以健康发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班会主题活动,如“谈班级管理”、“师生换位”、“学习经验交流”、“话高考”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做班级的主人。组织学生义务劳动,使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间断性地召开了班干部会议,学习委员会议,及时地了解班级情况,常以小事不小来感悟学生,提高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课余个别谈话,交流思想,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转化了一大批后进生,大大改善了班分。

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完成了理科教研工作,三年多来,一直担任理科教研组长工作,组织了本组教师研究新课改,听课,评课活动。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学校教学氛围有了大的转变,并且推出看好些深受同学喜欢的教师如苏德明,靳双虎等。严格完成了常规工作,每周检查教师教案,每月检查学生作业,并且组织学校每学年的期中、期末考试工作。在2008年受学校信任,完成了中考永坪初中考点的考务工作,平时引导教师撰写论文,在2007年理科教师发表了5篇论文。

三年来,虽然我对工作尽心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高教范文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策略;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内涵概述

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张涛教授认为:所谓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要解决国家、地方及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根本制度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涉及到领导权力分配、机构设置等事务。【1】吴志宏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根据有关的法规、政策建立起来的管理教育事业的制度体系,它包括各级教育机构的设置、功能作用的规定、相互间隶属关系的界定以及权限的分配与划定等诸多元素和要件。【2】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人员配属、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职能与承担的角色不清晰

参与的角色过多,使用权利过于集中,对高校的管理往往带有行政强制性。

(二)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

高等教育依然对国家、政府的依赖性,附属性很强,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高等学校是政府机构的附属部分,而不是独立的运行实体。

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策略

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不断进行改革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还是存在的,所以应进一步进行改革。

1、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议

首先,要加快政校分开的改革,进一步让学校成为真正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其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形成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第三,国家教委与中央业务部门的关系。教委主管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提供良好的服务。第四,社会与高校的关系;扩大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增强办学的活力与气氛,这样可以扩大教育投资渠道,筹集更多的教育经费,改变单一依靠政府拨款的局面,从而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

2、以和谐发展的理念实践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高教范文篇9

论文摘要:导致教师教学反思倦怠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反思不见成效。因此,学校应帮助教师从微观问题入手进行反思,并配以行为跟进,让教师能及时见到实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增进教师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方法,通过反思可以将经验提升为理论,通过在反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生成知识。但是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教学反思倦怠,具体表现为反思心理疲倦、不愿反思、对待学校的反思要求持消极应付态度等。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那么刚刚建立起的这条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将会变得越走越窄,为此,必须认真分析教师反思倦怠的原因并积极寻求对策,使教学反思真正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教师教学反思倦怠的症因分析

1.教师时间紧、工作压力大是其中重要因素教师一天正常的工作包括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做学生思想工作等,这些工作让教师感到非常疲倦,坐下来也就不愿再思考有关教学方面的问题了。

2教师对反思实效感觉不明显

新课程改革以来,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被学校制度化,多数学校要求教师“天天有反思,周周有札记,月月有案例,期期有论文”。然而,实践中,许多教师工作一天后,即使没有遗憾,没有亮点,一般也就没有反思,但是还得写,于是,就出现了应付、敷衍了事现象,反思也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简单回顾而已,成了应景式的反思。这种情况日复一日,最终导致反思形式化、表面化,内容平凡重复,反思无新意、空洞无物。这样的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不到什么作用,反思也就成了没有效果的行为,教师对反思的认同感和新鲜感也就日益减退,对反思感到厌倦。让反思制度化的出发点虽好,但要求过度,容易使教师疲于应付,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反思的形式化、表面化、无效化,从而导致教师对反思丧失兴趣。

3.当前的唯成绩论导致教师反思归因不当,偏离专业发展方向

大多数学校的考评制度以学生考试成绩为重要指标,成绩上升教师就很少去反思,成绩下滑才引起教师反思,这种关于成绩下滑的反思往往又归因不当,教师常常归因于作业布置得少了,对学生要求得不严了,而很少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思考自己不当的教学行为或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当的反思让教师并不能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的不足,而这给教师反馈的信号就是反思无成效,从而也就影响了教师的反思情绪。

4.反思自身的局限性

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反思是很难形成的,是相当深奥的要求,他们认为反思对于他们掌握那些一般认为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没有什么作用。而一些老教师也认为反思对教学并没有多大帮助,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教学上的重复了。另外,反思一般是针对现实问题的,但只进行问题的反思而不关注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思考是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即便是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若反思后缺乏行动跟进,同样不能解决现实问题,难以改变现状和显现实效,教师自然就没有积极性,感到厌倦。

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对策

改变教学反思现状,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变强制性反思为鼓励性反思

教学反思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思维,可以简单地将教学反思理解为对过去的教学过程或教学经验的再思考,所以,通常意义下教学反思不是当下发生的,也不是即时作出的。教学反思是教学行为作出之后,对行为过程及其结果或经验的再审视和再思考。也就是说,教学行为发生之前,教师通过备课活动这类的教学思维对采取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分析思考,并认为如此教学是可行的,教学之后,教师根据实际反应,又回头审视当时做出如此行动的想法的不足或英明。它不是与教学实践同时发生的,而是发生在教学实践之后。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显然这种理解更具有实践意义。

在这种理解意义下,教学反思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觉的自我行为反思,这种反思属于基于教师自觉性的一种反思;另一种是学校要求的反思,属于学校行为,有学校督促检查,这种反思属于基于学校要求的反思。这两种反思,一种出于自我,一种出于制度。反思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会产生真正的效果。也就是说,后一种反思必须转化为前一种反思,才能产生实效,才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高压下的反思多数是应付的反思,是没有功效的反思。所以,学校应重新考虑对教师反思的具体要求,改强制为鼓励。同时,教师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适当的反思是必要的,但过多的反思可能是虚伪的。

2.从微观问题着手进行反思

首先要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反思作用观,那就是反思功能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理论工作者常期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提炼,使之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形成理论,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教师如果仅仅对经验进行反思,那就更难以感受到反思的实效性。其次,引导教师的反思方向。事实上,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可以说反思产生于以往教学过程中遭遇的“问题”或“无知境界”。所以,要将反思引导到对现实问题的反思上。当然,问题的内涵应该扩大化,凡是能引起自我信念的疑难或心理上的不适都应该看作是问题。如果教师没有遇到现实问题,而经验也没有明显增加,也就难以反思。“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即使“好”教师也难做无反思对象的反思。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从微观层面和局部视角去分析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发现问题,从而进行反思。这类反思容易见到实效,容易激发教师反思的兴趣和热情。

3.反思后要有行动跟进

教学反思不是为回顾而回顾,而是要在回顾中发现问题和不足,进而修正行动方案,进入新的行动尝试。只有反思后进行行动跟进,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改变和成长。许多教师感觉不到反思的效能,就是因为反思后缺少行动跟进。所以,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提出的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二经验+反思”,“成长、经验、反思、行动跟进”构成教师专业成长一个小周期,如下图。

每天都要求写反思日记可能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教学行为技能需要巩固、熟练。意识到问题了,要认真反思;发现问题了,要深度反思。每次反思,都要调整改变教学行为,要有行动跟进。

4.反思定位要明确

在对教师反思的目标要求上,往往是要求教师指向更新教学观念,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但一开始就把教学反思定位在改变和重组教师的教学经验,形成先进的教育观念和个人化的教育哲学,要求有点高。刚开始应该把反思目标定位在改变教学行为上,这样就更直接具体一些,更容易见到实效。因此,对教学反思应适度要求,让教师慢慢养成习惯。

5.反思不等于写反思日记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是教学后的反思活动,而不是写反思日记,写反思日记是反思成果外化的一种形式。要区分反思和写反思的不同,只要反思之后认识提高了,行动跟进了,也未必要写出来。写反思日记、叙事写作,会产生关于被评价的日记或叙事的真实性和伦理问题,而目前学校可能还没有这样一个呈现真实反思的环境,所以,反思日记一般都是写些空泛的话,难以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学校要创造真正有利于教师反思活动的机制和环境,促成教师经常反思的习惯,让他们主动进行思想交流,而并不一定仅仅是每周都提交一份反思日记。

高教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教自考有着自己本身的特点,但其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高教自考的教学必须深化改革,努力创新,以提高其质量。

高教自考开展20年来,以其灵活、形式多样的特点吸引了大批学习者,全国累计报考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获得文凭的人数超过300万。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众多形式中占居重要的一席,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和其他成人高等教育形式的快速发展,高教自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其“毕业难”的瓶颈造成了自考生生源的大量流失,严重制约了高教自考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怎样根据高教自考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教自考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高教自考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自考生生源基础较差

普通高校自考的生源主要是高考的落榜生,而且采取免试入学的形式,学生的基础显然较差。当前多样化的成人教育结构,又使生源的争夺更加激烈。一个高考落榜生,除了可以选择自学考试外,还可以参加函授、电大、夜大、干训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方式.高教自考,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已经相当不容易了,生源的基础又从何谈起?更有甚者,为了抢夺生源,有些学校甚至采取了高价买卖生源的方式,在“生源贵如油”的情况下,高校自考的招生有任何选择余地吗?另一方面:生源的素质同样没有任何保证。“自考生素质差”已成为大部分人的共识,打架、盗窃等不良现象频繁出现在自考生当中。

(二)实行“宽进严出”的办学方针,考试的应试特征表现得较为突出

目前,读自考是没有人学条件限制的,但要取得毕业证,必须通过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科目考试。考试采取全国统一命题、省级协作命题、省级命题的三级命题方式,授课教师不参与命题,教考职责分离。这保证了自考毕业生的质量,但也造成了“毕业难”的瓶颈。就广西民院而言,近几届的理科自考生毕业率都不到100o。这固然有自考生本身的原因,但“读自考毕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毕业,就必须通过考试。残酷的现实为自考的教学工作打上了深深的应试烙印,素质教育受到挑战。

(三)自考的形式多样、专业选择自由、科目考试灵活

自考的形式多样,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参加短训、可以参加自考班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众多的学习者。此外,自考的专业可以由学习者根据市场需要或个人爱好任意选择,这是普通高校所不能相比的。再者,自考的科目考试非常灵活,它没有时间的限制,过一门是一门,只要你通过分全部的规定科目,不管你是什么时候过的,你都能拿到毕业证。这一特点更是受到大多数学习者的青睐。

二、高教自考的教学现状

(一)学校不重视,教学投入不够

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的扩招规模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1998年,我国在校学生仅643万人,而到了2001年,在校大学生已达到1214万人,几乎翻了一番。正规生的扩招使部分高校的自考办学积极性受到打击,对自考的教学投入一减再减:不愿意聘请高水平的教师从事自考的教学工作、减少自考的教学经费预算,甚至不允许自考生再使用某一些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室、校内宿舍等。这无疑把高教自考逼上了悬崖。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听课率较低

目前,许多自考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一部分自考生是被家里“逼”来的,根本就不想学习,当一天和尚就撞一天钟。另一部分觉得毕业太难,缺乏刻苦学习的信心;还有一部分想学却又缺乏毅力,一个懒觉就起不来了。在这部分人的影响下,其他自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严重受挫,自然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另外,根据从事自考教学的教师以及本人所教授的自考班级的情况来看,听课率低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好一点的班级能达到80%,差一点的班级则不到50%.

(三)对教师的教学质,监控不够

教学质量是自考办学的根本,而且是吸引生源的关键。但这一点却没有引起自考班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学校又缺乏相应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因而,不少教师备课不认真,讲课随意,课后不布置作业,甚至有部分教师出现迟到、随意调课等不良现象。另外,部分教师对自考生缺乏责任心也是一个事实,一些教师只管完成上课任务,从来不过间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建议等。再者,高教自考是一种“宽进严出”的制度,毕业与考试直接挂钩,应试特征表现较为突出。因此,处于素质教育大环境下的高校教师不能完全套用普通高校教学模式,但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

(四)管理不严

部分高校对自考生的管理基本处于“放任”状态:不设早读、没有课堂考勤,不实行宿舍卫生纪律检查。班主任对自考班的班级管理同样不敢恭维:一些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对于经常缺课的学生也不进行教育,更不会去检查学生的宿舍。只有开会或催交费用时,才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三、提高高教自考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路

面对现状,高教自考的教学必须深化改革,努力创新,才能使其质量得到提高。

(一)立足现状,正确诱导,严格管理

针对自考生生源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事实,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其树立毕业的必胜信心,培养其刻苦学习的精神。在管理中采取自愿加强迫的方针,加强管理,从管理中要质量。设立早读,严格执行课堂考勤制度,实行宿舍纪律卫生检查,对于个别不遵守纪律的顽固分子,可采取个别谈话的方法,逐个攻破。实行班级评比制度,树立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将评比结果跟班主任津贴适当挂钩,充分调动班主任的管理积极性。以统考课程的通过率为基准,在班内实行宿舍学习评比制度。对于通过率较高的宿舍给予奖励,并鼓励通过率较低的宿舍迎头赶上。

(二)稳定生源,加大教学投入,严格实行教师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生源是高教自考的生命线,虽然当前生源争夺激烈,但仍有不少的生源可以挖掘,比如农村生源。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进人结构调整的战略发展阶段。经济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大批的专门人才。自学考试可以深人农村,为农村培养更多的“留得住,用得着”的专门人才。高校应该把自考工作重视起来,加大教学资源的投人,把一些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用到自考教学上。划出一定的宿舍区、教室等场所供自考生使用。同时,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组织青年教师听课,提高其教学水平。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质量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听课,检查作业,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和岗位津贴适当挂钩,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对课程施行突出应试特征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