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功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0:36:09

港口功能

港口功能范文篇1

关键词:港口功能发展

一、背景

《浙江在线》2006年12月4日消息,经交通部和浙江省政府审核同意,《浙江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06年12月初正式公布实施。规划确定了宁波-舟山、温州、嘉兴、台州港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根据规划,浙江沿海港口将呈现以宁波-舟山、温州港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嘉兴、台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据《中国水运报》报道,温州市审议通过的《温州港瓯江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了温州港瓯江港区功能以城市物资运输为主。作为温州港口规划建设的七大港区之一,瓯江港区拥有市区老港区、杨府山、龙湾、七里和灵昆作业区以及瓯江两岸零星的作业港点,是目前老温州港的主体港区。根据规划,温州港瓯江港区岸线总长172.43公里,可作为港口岸线规划使用的有58.16公里。港区功能以城市物资运输为主。

二、港口的概念

一般来说,港湾是指具有天然掩护的可供船舶停泊或临时避风之用的水域,通常是指天然形成的。而港口则通常是由人工建筑而成的,具有完备的船舶航行、靠泊条件和一定的客货运设施的区域,它的范围包括水域和陆域两部分。

港口历来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运输将全世界联成一片,而港口是运输中的重要环节。世界上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自己的海岸线和功能较为完善的港口。明确港口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应当具备的功能,能使港口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更充分的发挥作用。

三、各代港口的划分及其功能内涵

1.各代港口的划分

对现代港口功能发展最早作出代别划分的是1992年联合国贸发会在《港口的发展和改善港口的现代化管理和组织原则》。它第一次对港口功能代别形成年代、主要货物、功能战略、活动范围、组织和生产特点等做出明确的阐述,把这三类港口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港口。

第一代港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前的港口,其主要功能特点是海陆中转,是当时较简单地处理运输和装卸活动的接口,主要从事运输和装卸。

第二代港口是在上世纪60至到80年代的港口,此时世界经济开始复苏,港口功能逐步扩大,已逐渐发展成一个为运输工业和商业服务的中心。

第三代港口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港口,此阶段目前仍在继续。港口已成为一个国际性增长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节点,即国际经贸活动的“后勤服务总站”。

目前,世界大多数现代港口都在第三代或向超出第三展。其中在第三代港口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国际大港,已体现出超越第三代港口功能的趋势。当然,时间并不是划分某个港口属于哪一代港口的确切依据,划分的标准应当是港口所具备的功能。

2.各代港口功能的主要内涵特征

各代港口由于时代、经济、政治环境的不同,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这是不可避免的。根据《港口服务销售和第三代港口的挑战》中对现有各代港口的释义,可以发现它们的以下区别:

第一,各代港口的功能在不断递进,服务对象和内容不断增多。如上世纪60年代的第一代港口只具有一般货物流、客流运输方式的换装单一功能;上世纪60年代后的第二代港口,开始具有部分流通功能(含客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相关产业功能(主要是临港工商产业)和城市社区功能;在此基础上,到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出现第三代港口,功能再次扩展,具有世界全程运输服务中心和国际商贸后勤基地功能。

第二,各代港口发展的战略重点各有差异。第一代港口主要面向战后经济的恢复,第二代港口面向工业,第三代港口面向商业。这些不同的战略重点必将给国际经贸及港航运输物流系统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

第三,各代港口发展空间不断延伸,发展的决定因素也各不相同。其服务方式由第一代单项服务港到港、第二代部分联运点到点到第三代的多式联运门到门。其辐射能力、地位作用由一般的水陆交通枢纽和一般城市的依托港(第一代),发展到重要城市依托港、水陆交通枢纽与传统运输方式物流的分运中心(第二代),并相对于集装箱运输、散装船舶大型化和陆岛客/货滚装等快船运输等现代海上快速三大运输方式而言,乃至成为区域能源保障中转枢纽港、综合物流分运、分拨、配销、信息等综合服务中心,集装箱运输干线基本港和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第三代)。各代港口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则由资源与劳动(第一代),资源与资本(第二代)到技术与信息(第三代)。

第四,各代港口体现的时代特征不同。第一代港以港内独立活动为主,生产管理封闭、粗犷,只有低增值;第二代港口出现货物流动联合服务有所增值,但各国港航市场普遍实行保护,处于小甚开放格局模式;而第三代港口由于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推动港口与经贸运输链一体化和电子数据交换(EDI)及无纸贸易的发展,出现货物与信息双重流动,促进了港口、城市社区、陆上分运带联合和分运、分拨、配销和信息等多元服务,综合服务,增值服务的发展。

四、港口功能的发展

1.港口的功能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

(1)货物装卸和转运功能:这是港口的最基本的功能,即货物通过各种运输工具转运到船舶或从船舶转运到其他各种运输工具,实现货物在空间位置的有效转移,开始或完成水路运输的全过程。(2)商业功能: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物的集散、转运和一部分储存都发生在港口。港口介于远洋航运业与本港腹地客货的运输机构之间,便利客货的运送和交接。港口的存在既是商品交流和内外贸易存在的前提,又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3)工业功能:随着港口的发展,临江工业、临海工业越来越发展。通过港口,由船舶运入供应工业的原料,再由船舶输出加工制造的产品,前者使工业生产得以进行,后者使工业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港口的存在是工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许多地方,港口和工业已融为一体。有的文章认为港口还具有其他的一些功能,譬如城市功能、旅游功能、信息功能、服务功能等。

2.港口功能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前,港口的功能主要是进行货物的集散,完成货物在海上运输与公路、铁路、航空或江河等运输方式之间的换装,港口的主要业务就是货物的装卸和储存。通俗的说法,码头就是货物装卸的地方,港口作业和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码头本身。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港口的发展除了在提高码头装卸效率,扩大港口规模等方面以外,一些传统式港口凭借自身的优势把触角伸向商贸、工业和服务行业,精明的码头经营者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货物的装卸和储存活动,而是着眼于对到港货物进行加工增值,进而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中转货物来港,形成所谓前店后厂的一种港口与城市、装卸与加工紧密结合的模式。港口活动已不再仅限于码头本身,而是扩展到了周边地区。

3.现代港口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的加速,世界主要现代港口,总体上已开始由第三代向更高、更新层次过渡。具体而言,现代港口的主要发展趋势是:

——港口的规划、建设与布局与城市逐渐一体化。以临港产业为城市产业主体的发展新模式,使整个港城效益融合在一起。

——经济腹地围绕港口而协调发展。港口日益成为其所辐射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决策、组织与运行基地。

——港口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并以竞争为主。

——港口进一步向深水化、大型化和专门化方向发展。

——在地理布局上,港口向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为主、以地区性枢纽港和支线港为铺的港口网络,已经或正在形成。

五、港口发展展望

1.港口的信息化水平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前提条件。现代物流是信息化的产物,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技术保障。我国港口的信息化水平虽然与发达港口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信息化建设在我国一些港口已经初具成效。现代国际物流具有流程长、中间环节多、风险大和销售市场覆盖面广等特点,发达的信息技术可以保证物流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和协调,并发挥信息沟通作用。如新加坡港在采用EDI系统的基础上,又引入了附加贸易网络(TRADENETPLUS),提供包括贸易情报基础在内的服务,利用它构筑支撑陆、海、空国际物流需求的物流管理网络。港口的信息化水平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港口城市的信息化水平,而城市不同信息系统间的融合程度是信息化水平的标杆,我国目前建设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的工作已经起步,在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与港口信息系统、城市其它信息系统的融合是当务之急。我国的天津、青岛、上海、宁波等港口已建立了EDI系统,虽然与先进水平尚存在不小差距,但已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基本条件。

2.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向第四代港口迈进。第四代港口的概念已经提出,它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以及未来经济发展对港口功能的新要求共同作用的产物。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策划、组织商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日益频繁,港口作为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愈发明显,港口周边开始成为跨国公司生产、储运和销售基地。由此分析,在整个产品供应链或需求链的网络中,第四代港口已经超出单纯提供服务平台的功能理念,进入一个将生产、销售与运输等资源整合和配置在一起的新境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港口都能发展成为第四代港口,只有自然条件优越(如有足够的水深、岸线长度等),有完善的金融、贸易、港航服务、物流、信息等港口辅助支持系统,地处国际海上枢纽港位置的港口才能走在港口发展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工佐.电子商物与物流.经济管理.2000,(5):21-23.

[2]王海平.港口发展研究.1997.

[3]徐建华.国际航运经济新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356-496.

港口功能范文篇2

关键词:港口功能发展

一、背景

《浙江在线》2006年12月4日消息,经交通部和浙江省政府审核同意,《浙江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06年12月初正式公布实施。规划确定了宁波-舟山、温州、嘉兴、台州港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根据规划,浙江沿海港口将呈现以宁波-舟山、温州港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嘉兴、台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据《中国水运报》报道,温州市审议通过的《温州港瓯江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了温州港瓯江港区功能以城市物资运输为主。作为温州港口规划建设的七大港区之一,瓯江港区拥有市区老港区、杨府山、龙湾、七里和灵昆作业区以及瓯江两岸零星的作业港点,是目前老温州港的主体港区。根据规划,温州港瓯江港区岸线总长172.43公里,可作为港口岸线规划使用的有58.16公里。港区功能以城市物资运输为主。

二、港口的概念

一般来说,港湾是指具有天然掩护的可供船舶停泊或临时避风之用的水域,通常是指天然形成的。而港口则通常是由人工建筑而成的,具有完备的船舶航行、靠泊条件和一定的客货运设施的区域,它的范围包括水域和陆域两部分。

港口历来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运输将全世界联成一片,而港口是运输中的重要环节。世界上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自己的海岸线和功能较为完善的港口。明确港口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应当具备的功能,能使港口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更充分的发挥作用。

三、各代港口的划分及其功能内涵

1.各代港口的划分

对现代港口功能发展最早作出代别划分的是1992年联合国贸发会在《港口的发展和改善港口的现代化管理和组织原则》。它第一次对港口功能代别形成年代、主要货物、功能战略、活动范围、组织和生产特点等做出明确的阐述,把这三类港口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港口。

第一代港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前的港口,其主要功能特点是海陆中转,是当时较简单地处理运输和装卸活动的接口,主要从事运输和装卸。

第二代港口是在上世纪60至到80年代的港口,此时世界经济开始复苏,港口功能逐步扩大,已逐渐发展成一个为运输工业和商业服务的中心。

第三代港口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港口,此阶段目前仍在继续。港口已成为一个国际性增长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节点,即国际经贸活动的“后勤服务总站”。

目前,世界大多数现代港口都在第三代或向超出第三展。其中在第三代港口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国际大港,已体现出超越第三代港口功能的趋势。当然,时间并不是划分某个港口属于哪一代港口的确切依据,划分的标准应当是港口所具备的功能。

2.各代港口功能的主要内涵特征

各代港口由于时代、经济、政治环境的不同,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这是不可避免的。根据《港口服务销售和第三代港口的挑战》中对现有各代港口的释义,可以发现它们的以下区别:

第一,各代港口的功能在不断递进,服务对象和内容不断增多。如上世纪60年代的第一代港口只具有一般货物流、客流运输方式的换装单一功能;上世纪60年代后的第二代港口,开始具有部分流通功能(含客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相关产业功能(主要是临港工商产业)和城市社区功能;在此基础上,到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出现第三代港口,功能再次扩展,具有世界全程运输服务中心和国际商贸后勤基地功能。

第二,各代港口发展的战略重点各有差异。第一代港口主要面向战后经济的恢复,第二代港口面向工业,第三代港口面向商业。这些不同的战略重点必将给国际经贸及港航运输物流系统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

第三,各代港口发展空间不断延伸,发展的决定因素也各不相同。其服务方式由第一代单项服务港到港、第二代部分联运点到点到第三代的多式联运门到门。其辐射能力、地位作用由一般的水陆交通枢纽和一般城市的依托港(第一代),发展到重要城市依托港、水陆交通枢纽与传统运输方式物流的分运中心(第二代),并相对于集装箱运输、散装船舶大型化和陆岛客/货滚装等快船运输等现代海上快速三大运输方式而言,乃至成为区域能源保障中转枢纽港、综合物流分运、分拨、配销、信息等综合服务中心,集装箱运输干线基本港和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第三代)。各代港口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则由资源与劳动(第一代),资源与资本(第二代)到技术与信息(第三代)。

第四,各代港口体现的时代特征不同。第一代港以港内独立活动为主,生产管理封闭、粗犷,只有低增值;第二代港口出现货物流动联合服务有所增值,但各国港航市场普遍实行保护,处于小甚开放格局模式;而第三代港口由于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推动港口与经贸运输链一体化和电子数据交换(EDI)及无纸贸易的发展,出现货物与信息双重流动,促进了港口、城市社区、陆上分运带联合和分运、分拨、配销和信息等多元服务,综合服务,增值服务的发展。

四、港口功能的发展

1.港口的功能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

(1)货物装卸和转运功能:这是港口的最基本的功能,即货物通过各种运输工具转运到船舶或从船舶转运到其他各种运输工具,实现货物在空间位置的有效转移,开始或完成水路运输的全过程。

(2)商业功能: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物的集散、转运和一部分储存都发生在港口。港口介于远洋航运业与本港腹地客货的运输机构之间,便利客货的运送和交接。港口的存在既是商品交流和内外贸易存在的前提,又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3)工业功能:随着港口的发展,临江工业、临海工业越来越发展。通过港口,由船舶运入供应工业的原料,再由船舶输出加工制造的产品,前者使工业生产得以进行,后者使工业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港口的存在是工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许多地方,港口和工业已融为一体。有的文章认为港口还具有其他的一些功能,譬如城市功能、旅游功能、信息功能、服务功能等。

2.港口功能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前,港口的功能主要是进行货物的集散,完成货物在海上运输与公路、铁路、航空或江河等运输方式之间的换装,港口的主要业务就是货物的装卸和储存。通俗的说法,码头就是货物装卸的地方,港口作业和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码头本身。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港口的发展除了在提高码头装卸效率,扩大港口规模等方面以外,一些传统式港口凭借自身的优势把触角伸向商贸、工业和服务行业,精明的码头经营者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货物的装卸和储存活动,而是着眼于对到港货物进行加工增值,进而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中转货物来港,形成所谓前店后厂的一种港口与城市、装卸与加工紧密结合的模式。港口活动已不再仅限于码头本身,而是扩展到了周边地区。

3.现代港口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的加速,世界主要现代港口,总体上已开始由第三代向更高、更新层次过渡。具体而言,现代港口的主要发展趋势是:

——港口的规划、建设与布局与城市逐渐一体化。以临港产业为城市产业主体的发展新模式,使整个港城效益融合在一起。

——经济腹地围绕港口而协调发展。港口日益成为其所辐射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决策、组织与运行基地。

——港口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并以竞争为主。

——港口进一步向深水化、大型化和专门化方向发展。

——在地理布局上,港口向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为主、以地区性枢纽港和支线港为铺的港口网络,已经或正在形成。

五、港口发展展望

1.港口的信息化水平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前提条件。现代物流是信息化的产物,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技术保障。我国港口的信息化水平虽然与发达港口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信息化建设在我国一些港口已经初具成效。现代国际物流具有流程长、中间环节多、风险大和销售市场覆盖面广等特点,发达的信息技术可以保证物流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和协调,并发挥信息沟通作用。如新加坡港在采用EDI系统的基础上,又引入了附加贸易网络(TRADENETPLUS),提供包括贸易情报基础在内的服务,利用它构筑支撑陆、海、空国际物流需求的物流管理网络。港口的信息化水平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港口城市的信息化水平,而城市不同信息系统间的融合程度是信息化水平的标杆,我国目前建设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的工作已经起步,在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与港口信息系统、城市其它信息系统的融合是当务之急。我国的天津、青岛、上海、宁波等港口已建立了EDI系统,虽然与先进水平尚存在不小差距,但已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基本条件。

2.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向第四代港口迈进。第四代港口的概念已经提出,它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以及未来经济发展对港口功能的新要求共同作用的产物。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策划、组织商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日益频繁,港口作为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愈发明显,港口周边开始成为跨国公司生产、储运和销售基地。由此分析,在整个产品供应链或需求链的网络中,第四代港口已经超出单纯提供服务平台的功能理念,进入一个将生产、销售与运输等资源整合和配置在一起的新境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港口都能发展成为第四代港口,只有自然条件优越(如有足够的水深、岸线长度等),有完善的金融、贸易、港航服务、物流、信息等港口辅助支持系统,地处国际海上枢纽港位置的港口才能走在港口发展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工佐.电子商物与物流.经济管理.2000,(5):21-23.

[2]王海平.港口发展研究.1997.

[3]徐建华.国际航运经济新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356-496.

港口功能范文篇3

关键词:港口功能发展

一、背景

《浙江在线》2006年12月4日消息,经交通部和浙江省政府审核同意,《浙江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06年12月初正式公布实施。规划确定了宁波-舟山、温州、嘉兴、台州港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根据规划,浙江沿海港口将呈现以宁波-舟山、温州港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嘉兴、台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据《中国水运报》报道,温州市审议通过的《温州港瓯江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了温州港瓯江港区功能以城市物资运输为主。作为温州港口规划建设的七大港区之一,瓯江港区拥有市区老港区、杨府山、龙湾、七里和灵昆作业区以及瓯江两岸零星的作业港点,是目前老温州港的主体港区。根据规划,温州港瓯江港区岸线总长172.43公里,可作为港口岸线规划使用的有58.16公里。港区功能以城市物资运输为主。

二、港口的概念

一般来说,港湾是指具有天然掩护的可供船舶停泊或临时避风之用的水域,通常是指天然形成的。而港口则通常是由人工建筑而成的,具有完备的船舶航行、靠泊条件和一定的客货运设施的区域,它的范围包括水域和陆域两部分。

港口历来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运输将全世界联成一片,而港口是运输中的重要环节。世界上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自己的海岸线和功能较为完善的港口。明确港口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应当具备的功能,能使港口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更充分的发挥作用。

三、各代港口的划分及其功能内涵

1.各代港口的划分

对现代港口功能发展最早作出代别划分的是1992年联合国贸发会在《港口的发展和改善港口的现代化管理和组织原则》。它第一次对港口功能代别形成年代、主要货物、功能战略、活动范围、组织和生产特点等做出明确的阐述,把这三类港口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港口。

第一代港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前的港口,其主要功能特点是海陆中转,是当时较简单地处理运输和装卸活动的接口,主要从事运输和装卸。

第二代港口是在上世纪60至到80年代的港口,此时世界经济开始复苏,港口功能逐步扩大,已逐渐发展成一个为运输工业和商业服务的中心。

第三代港口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港口,此阶段目前仍在继续。港口已成为一个国际性增长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节点,即国际经贸活动的“后勤服务总站”。

目前,世界大多数现代港口都在第三代或向超出第三展。其中在第三代港口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国际大港,已体现出超越第三代港口功能的趋势。当然,时间并不是划分某个港口属于哪一代港口的确切依据,划分的标准应当是港口所具备的功能。

2.各代港口功能的主要内涵特征

各代港口由于时代、经济、政治环境的不同,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这是不可避免的。根据《港口服务销售和第三代港口的挑战》中对现有各代港口的释义,可以发现它们的以下区别:

第一,各代港口的功能在不断递进,服务对象和内容不断增多。如上世纪60年代的第一代港口只具有一般货物流、客流运输方式的换装单一功能;上世纪60年代后的第二代港口,开始具有部分流通功能(含客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相关产业功能(主要是临港工商产业)和城市社区功能;在此基础上,到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出现第三代港口,功能再次扩展,具有世界全程运输服务中心和国际商贸后勤基地功能。

第二,各代港口发展的战略重点各有差异。第一代港口主要面向战后经济的恢复,第二代港口面向工业,第三代港口面向商业。这些不同的战略重点必将给国际经贸及港航运输物流系统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

第三,各代港口发展空间不断延伸,发展的决定因素也各不相同。其服务方式由第一代单项服务港到港、第二代部分联运点到点到第三代的多式联运门到门。其辐射能力、地位作用由一般的水陆交通枢纽和一般城市的依托港(第一代),发展到重要城市依托港、水陆交通枢纽与传统运输方式物流的分运中心(第二代),并相对于集装箱运输、散装船舶大型化和陆岛客/货滚装等快船运输等现代海上快速三大运输方式而言,乃至成为区域能源保障中转枢纽港、综合物流分运、分拨、配销、信息等综合服务中心,集装箱运输干线基本港和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第三代)。各代港口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则由资源与劳动(第一代),资源与资本(第二代)到技术与信息(第三代)。

第四,各代港口体现的时代特征不同。第一代港以港内独立活动为主,生产管理封闭、粗犷,只有低增值;第二代港口出现货物流动联合服务有所增值,但各国港航市场普遍实行保护,处于小甚开放格局模式;而第三代港口由于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推动港口与经贸运输链一体化和电子数据交换(EDI)及无纸贸易的发展,出现货物与信息双重流动,促进了港口、城市社区、陆上分运带联合和分运、分拨、配销和信息等多元服务,综合服务,增值服务的发展。

四、港口功能的发展

1.港口的功能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

(1)货物装卸和转运功能:这是港口的最基本的功能,即货物通过各种运输工具转运到船舶或从船舶转运到其他各种运输工具,实现货物在空间位置的有效转移,开始或完成水路运输的全过程。(2)商业功能: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物的集散、转运和一部分储存都发生在港口。港口介于远洋航运业与本港腹地客货的运输机构之间,便利客货的运送和交接。港口的存在既是商品交流和内外贸易存在的前提,又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3)工业功能:随着港口的发展,临江工业、临海工业越来越发展。通过港口,由船舶运入供应工业的原料,再由船舶输出加工制造的产品,前者使工业生产得以进行,后者使工业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港口的存在是工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许多地方,港口和工业已融为一体。有的文章认为港口还具有其他的一些功能,譬如城市功能、旅游功能、信息功能、服务功能等。

2.港口功能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前,港口的功能主要是进行货物的集散,完成货物在海上运输与公路、铁路、航空或江河等运输方式之间的换装,港口的主要业务就是货物的装卸和储存。通俗的说法,码头就是货物装卸的地方,港口作业和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码头本身。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港口的发展除了在提高码头装卸效率,扩大港口规模等方面以外,一些传统式港口凭借自身的优势把触角伸向商贸、工业和服务行业,精明的码头经营者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货物的装卸和储存活动,而是着眼于对到港货物进行加工增值,进而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中转货物来港,形成所谓前店后厂的一种港口与城市、装卸与加工紧密结合的模式。港口活动已不再仅限于码头本身,而是扩展到了周边地区。

3.现代港口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的加速,世界主要现代港口,总体上已开始由第三代向更高、更新层次过渡。具体而言,现代港口的主要发展趋势是:

——港口的规划、建设与布局与城市逐渐一体化。以临港产业为城市产业主体的发展新模式,使整个港城效益融合在一起。

——经济腹地围绕港口而协调发展。港口日益成为其所辐射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决策、组织与运行基地。

——港口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并以竞争为主。

——港口进一步向深水化、大型化和专门化方向发展。

——在地理布局上,港口向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为主、以地区性枢纽港和支线港为铺的港口网络,已经或正在形成。

五、港口发展展望

1.港口的信息化水平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前提条件。现代物流是信息化的产物,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技术保障。我国港口的信息化水平虽然与发达港口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信息化建设在我国一些港口已经初具成效。现代国际物流具有流程长、中间环节多、风险大和销售市场覆盖面广等特点,发达的信息技术可以保证物流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和协调,并发挥信息沟通作用。如新加坡港在采用EDI系统的基础上,又引入了附加贸易网络(TRADENETPLUS),提供包括贸易情报基础在内的服务,利用它构筑支撑陆、海、空国际物流需求的物流管理网络。港口的信息化水平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港口城市的信息化水平,而城市不同信息系统间的融合程度是信息化水平的标杆,我国目前建设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的工作已经起步,在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与港口信息系统、城市其它信息系统的融合是当务之急。我国的天津、青岛、上海、宁波等港口已建立了EDI系统,虽然与先进水平尚存在不小差距,但已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基本条件。

2.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向第四代港口迈进。第四代港口的概念已经提出,它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以及未来经济发展对港口功能的新要求共同作用的产物。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策划、组织商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日益频繁,港口作为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愈发明显,港口周边开始成为跨国公司生产、储运和销售基地。由此分析,在整个产品供应链或需求链的网络中,第四代港口已经超出单纯提供服务平台的功能理念,进入一个将生产、销售与运输等资源整合和配置在一起的新境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港口都能发展成为第四代港口,只有自然条件优越(如有足够的水深、岸线长度等),有完善的金融、贸易、港航服务、物流、信息等港口辅助支持系统,地处国际海上枢纽港位置的港口才能走在港口发展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工佐.电子商物与物流.经济管理.2000,(5):21-23.

[2]王海平.港口发展研究.1997.

[3]徐建华.国际航运经济新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356-496.

港口功能范文篇4

关键词:港口功能发展

一、背景

《浙江在线》2006年12月4日消息,经交通部和浙江省政府审核同意,《浙江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06年12月初正式公布实施。规划确定了宁波-舟山、温州、嘉兴、台州港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根据规划,浙江沿海港口将呈现以宁波-舟山、温州港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嘉兴、台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据《中国水运报》报道,温州市审议通过的《温州港瓯江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了温州港瓯江港区功能以城市物资运输为主。作为温州港口规划建设的七大港区之一,瓯江港区拥有市区老港区、杨府山、龙湾、七里和灵昆作业区以及瓯江两岸零星的作业港点,是目前老温州港的主体港区。根据规划,温州港瓯江港区岸线总长172.43公里,可作为港口岸线规划使用的有58.16公里。港区功能以城市物资运输为主。

二、港口的概念

一般来说,港湾是指具有天然掩护的可供船舶停泊或临时避风之用的水域,通常是指天然形成的。而港口则通常是由人工建筑而成的,具有完备的船舶航行、靠泊条件和一定的客货运设施的区域,它的范围包括水域和陆域两部分。

港口历来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运输将全世界联成一片,而港口是运输中的重要环节。世界上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自己的海岸线和功能较为完善的港口。明确港口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应当具备的功能,能使港口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更充分的发挥作用。

三、各代港口的划分及其功能内涵

1.各代港口的划分

对现代港口功能发展最早作出代别划分的是1992年联合国贸发会在《港口的发展和改善港口的现代化管理和组织原则》。它第一次对港口功能代别形成年代、主要货物、功能战略、活动范围、组织和生产特点等做出明确的阐述,把这三类港口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港口。

第一代港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前的港口,其主要功能特点是海陆中转,是当时较简单地处理运输和装卸活动的接口,主要从事运输和装卸。

第二代港口是在上世纪60至到80年代的港口,此时世界经济开始复苏,港口功能逐步扩大,已逐渐发展成一个为运输工业和商业服务的中心。

第三代港口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港口,此阶段目前仍在继续。港口已成为一个国际性增长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节点,即国际经贸活动的“后勤服务总站”。

目前,世界大多数现代港口都在第三代或向超出第三展。其中在第三代港口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国际大港,已体现出超越第三代港口功能的趋势。当然,时间并不是划分某个港口属于哪一代港口的确切依据,划分的标准应当是港口所具备的功能。

2.各代港口功能的主要内涵特征

各代港口由于时代、经济、政治环境的不同,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这是不可避免的。根据《港口服务销售和第三代港口的挑战》中对现有各代港口的释义,可以发现它们的以下区别:

第一,各代港口的功能在不断递进,服务对象和内容不断增多。如上世纪60年代的第一代港口只具有一般货物流、客流运输方式的换装单一功能;上世纪60年代后的第二代港口,开始具有部分流通功能(含客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相关产业功能(主要是临港工商产业)和城市社区功能;在此基础上,到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出现第三代港口,功能再次扩展,具有世界全程运输服务中心和国际商贸后勤基地功能。

第二,各代港口发展的战略重点各有差异。第一代港口主要面向战后经济的恢复,第二代港口面向工业,第三代港口面向商业。这些不同的战略重点必将给国际经贸及港航运输物流系统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

第三,各代港口发展空间不断延伸,发展的决定因素也各不相同。其服务方式由第一代单项服务港到港、第二代部分联运点到点到第三代的多式联运门到门。其辐射能力、地位作用由一般的水陆交通枢纽和一般城市的依托港(第一代),发展到重要城市依托港、水陆交通枢纽与传统运输方式物流的分运中心(第二代),并相对于集装箱运输、散装船舶大型化和陆岛客/货滚装等快船运输等现代海上快速三大运输方式而言,乃至成为区域能源保障中转枢纽港、综合物流分运、分拨、配销、信息等综合服务中心,集装箱运输干线基本港和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第三代)。各代港口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则由资源与劳动(第一代),资源与资本(第二代)到技术与信息(第三代)。

第四,各代港口体现的时代特征不同。第一代港以港内独立活动为主,生产管理封闭、粗犷,只有低增值;第二代港口出现货物流动联合服务有所增值,但各国港航市场普遍实行保护,处于小甚开放格局模式;而第三代港口由于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推动港口与经贸运输链一体化和电子数据交换(EDI)及无纸贸易的发展,出现货物与信息双重流动,促进了港口、城市社区、陆上分运带联合和分运、分拨、配销和信息等多元服务,综合服务,增值服务的发展。

四、港口功能的发展

1.港口的功能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

(1)货物装卸和转运功能:这是港口的最基本的功能,即货物通过各种运输工具转运到船舶或从船舶转运到其他各种运输工具,实现货物在空间位置的有效转移,开始或完成水路运输的全过程。(2)商业功能: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物的集散、转运和一部分储存都发生在港口。港口介于远洋航运业与本港腹地客货的运输机构之间,便利客货的运送和交接。港口的存在既是商品交流和内外贸易存在的前提,又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3)工业功能:随着港口的发展,临江工业、临海工业越来越发展。通过港口,由船舶运入供应工业的原料,再由船舶输出加工制造的产品,前者使工业生产得以进行,后者使工业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港口的存在是工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许多地方,港口和工业已融为一体。有的文章认为港口还具有其他的一些功能,譬如城市功能、旅游功能、信息功能、服务功能等。

2.港口功能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前,港口的功能主要是进行货物的集散,完成货物在海上运输与公路、铁路、航空或江河等运输方式之间的换装,港口的主要业务就是货物的装卸和储存。通俗的说法,码头就是货物装卸的地方,港口作业和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码头本身。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港口的发展除了在提高码头装卸效率,扩大港口规模等方面以外,一些传统式港口凭借自身的优势把触角伸向商贸、工业和服务行业,精明的码头经营者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货物的装卸和储存活动,而是着眼于对到港货物进行加工增值,进而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中转货物来港,形成所谓前店后厂的一种港口与城市、装卸与加工紧密结合的模式。港口活动已不再仅限于码头本身,而是扩展到了周边地区。

3.现代港口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的加速,世界主要现代港口,总体上已开始由第三代向更高、更新层次过渡。具体而言,现代港口的主要发展趋势是:

——港口的规划、建设与布局与城市逐渐一体化。以临港产业为城市产业主体的发展新模式,使整个港城效益融合在一起。

——经济腹地围绕港口而协调发展。港口日益成为其所辐射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决策、组织与运行基地。

——港口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并以竞争为主。

——港口进一步向深水化、大型化和专门化方向发展。

——在地理布局上,港口向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为主、以地区性枢纽港和支线港为铺的港口网络,已经或正在形成。

五、港口发展展望

1.港口的信息化水平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前提条件。现代物流是信息化的产物,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技术保障。我国港口的信息化水平虽然与发达港口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信息化建设在我国一些港口已经初具成效。现代国际物流具有流程长、中间环节多、风险大和销售市场覆盖面广等特点,发达的信息技术可以保证物流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和协调,并发挥信息沟通作用。如新加坡港在采用EDI系统的基础上,又引入了附加贸易网络(TRADENETPLUS),提供包括贸易情报基础在内的服务,利用它构筑支撑陆、海、空国际物流需求的物流管理网络。港口的信息化水平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港口城市的信息化水平,而城市不同信息系统间的融合程度是信息化水平的标杆,我国目前建设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的工作已经起步,在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与港口信息系统、城市其它信息系统的融合是当务之急。我国的天津、青岛、上海、宁波等港口已建立了EDI系统,虽然与先进水平尚存在不小差距,但已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基本条件。

2.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向第四代港口迈进。第四代港口的概念已经提出,它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以及未来经济发展对港口功能的新要求共同作用的产物。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策划、组织商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日益频繁,港口作为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愈发明显,港口周边开始成为跨国公司生产、储运和销售基地。由此分析,在整个产品供应链或需求链的网络中,第四代港口已经超出单纯提供服务平台的功能理念,进入一个将生产、销售与运输等资源整合和配置在一起的新境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港口都能发展成为第四代港口,只有自然条件优越(如有足够的水深、岸线长度等),有完善的金融、贸易、港航服务、物流、信息等港口辅助支持系统,地处国际海上枢纽港位置的港口才能走在港口发展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工佐.电子商物与物流.经济管理.2000,(5):21-23.

[2]王海平.港口发展研究.1997.

[3]徐建华.国际航运经济新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356-496.

港口功能范文篇5

1港口在国际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功能要素的有机整合,最有效地实现产品的时空价值。现代物流已发展成为由节点和线路构成的综合性物流系统,港口作为物流系统的重要节点,是水陆空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港口按其基本功能可分为商港、渔港、军港和避风港四大类型,其中,商港不仅是水陆空运输的枢纽和货物集散地,而且也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单位,其规模的大小一般是以吞吐量来表示的,成为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第三代港口市场和挑战》报告中强调指出:“贸易港口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陆运、空运或内河航运)的必要过渡点的作用逐渐减弱,作为组织外贸的战略要点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综合运输链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有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支柱……国家贸易的后勤总站。”港口在现代国际生产、贸易和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1)货物集结点。港口是整个供应链上最大的集结点,连接着各种陆路运输方式,汇聚着内陆运输、水路运输等大量的货物,世界贸易的90%以上是通过港口实现的。(2)信息中心。在港口地区落户的有货主、货运商、批发商、物流企业、海关、商品检验机构及其他各种有关机构,汇集了大量的货源信息、技术信息和服务信息,促使港口成为重要的信息中心。(3)现代产业中心。港口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缩小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优化配置国际生产要素建设工业,可以节省大量物流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4)国际贸易服务基地。港口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服务基地。在物流方面,港口为船舶、汽车、火车、飞机、货物、集装箱提供中转运输、装卸仓储等综合物流服务;在商流方面,为用户提供如、保险、融资、货代、船代、通关等商贸和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港口是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开展国际物流的理想角色。随着港口物流功能的不断完善,港口保税区、临港工业区以及自由港的发展,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发展成为具有涵盖供应链物流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2国内外典型港口物流发展的特点

港口物流是最近几年才频频出现在学术研讨和各类媒体上的新名词。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随着人们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与成熟,发展中心城市的港口物流已经越来越引起物流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港口物流取得迅速发展。据统计,全球国际贸易海港约有2500多个,位于世界各海洋的要道,其中吞吐量超过1000万t的有100多个,5000万t以上的有20多个。目前,世界上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港有80%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它们往往也是大工业中心。发展中国家的港口,多是原料出口港,工业不够发达。

世界港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港口功能定位为纯粹的“运输中心”,主要提供船舶停靠、海运货物的装卸、转运和仓储等;第二代港口功能定位为“运输中心+服务中心”,除了提供货物的装卸仓储等,还增加了工业和商业活动,使港口具有了货物的增值功能;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除了作为海运的必经通道在国际贸易中继续保持有形商品的强大集散功能并进一步提高有形商品的集散效率之外,还具有集有形商品、技术、资本、信息的集散于一体的物流功能。第三代港口处理的主要货物是集装箱,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班轮公司联盟,是国际海陆间物流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是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商务中心、是区域性的信息中心。目前,世界主要港口中第二代港口仍是发展的主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开始向第三代港口转型。

2.1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的三角洲,濒临世界海运最繁忙的多佛尔海峡,是西欧水陆交通的要塞,是荷兰和欧盟的货物集散中心,运入西欧各国的原油、石油制品、谷物、煤炭、矿石等都经过这里,有“欧洲门户”之称。目前,该港年吞吐量有超过5亿t的纪录,当之无愧地占据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鹿特丹港口物流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多样化的集装箱运输形式。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驳船集装箱运输。(2)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鹿特丹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在港区内实行“比自由港还自由”的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拥有大约3500家国际贸易公司,拥有一条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部门的临海沿河工业带。(3)现代化的港口建设。鹿特丹港以新航道为主轴,港池多采用挖入式,雁列于主航道两侧,按功能分设干散货、集装箱、滚装船、液货及原油等专用和多用码头,实行“保税仓库区”制度,构成由港口铁路、公路、内河、管道和城市交通系统及机场连接的集疏运系统。(4)功能齐全的配送园区。鹿特丹港在离货物码头和联运设施附近大力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其主要功能有拆装箱、仓储、再包装、组装、贴标、分拣、测试、报关、集装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欧洲各收货点配送等,发挥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5)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鹿特丹港务管理局不断在进行功能调整,由先前的港务管理功能向物流链管理功能转变,继续扩大港口区域,尝试使用近海运输、驳船和铁路等方式,来促进对物流专家的教育和培训,建设信息港,发展增值物流。

2.2安特卫普港

安特卫普港位于比利时北部斯海尔德河下游,距北海约80km处,是欧洲第二大港、世界第四大港,港口接近于欧洲主要生产和消费中心,吞吐量的一半为转口贸易,是欧洲汽车、纸张、新鲜水果等产品的分拨中心,港口运输量几乎100%是国际运输,建设成为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完善的交通网络。安特卫普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2)良好的硬件设施。安特卫普港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3)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安特卫普港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控制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用“安特卫普信息控制系统(APICS)”。私营行业还建立了“安特卫普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系统”,并与海关使用的“SADMEL系统”以及比利时铁路公司使用的“中央电脑系统”等其它电子数据交换网相连。

2.3香港

香港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繁忙货柜港的美誉,是世界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发挥自身特点,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香港以中国内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腹地发挥自身特点,依托中国大陆,连接欧美,面向东南亚,重点做好占其港口吞吐量83%以上的转口贸易中的中转货运物流,把香港建设成为虚拟供应链控制中心,使香港物流业的覆盖面遍及整个内地。(2)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其港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起点高,先进的港口设备堪称世界一流,其物流运作的速度和效率也是首屈一指。(3)政府扶持,创造优越的发展软环境。香港政府一直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国际及地区首选的运输及物流枢纽中心,香港成立了物流发展督导委员会和香港物流发展局,强化与港口物流相匹配的服务功能,健全法律制度,提供金融与保险等一系列物流援助或服务、快捷高效的海关通关服务等。(4)重视人才,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香港与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培养一流的港口物流操作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建立全球公认的公务员廉洁制度,提高港口物流从业人员全员素质,从而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2.4新加坡港

新加坡不仅有优良的深水港,还兴建了4个集装箱码头,每年可装卸超过1500万个集装箱,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装箱枢纽港。新加坡的远景目标是把该国发展成为集海、陆、空、仓储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物流枢纽中心。新加坡港口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调整港口管理策略并制定新措施,准备开放港口允许船舶公司以合资方式拥有自营码头,并欢迎国际上的港口经营集团到新加坡投资发展码头。另一方面,注重技术改造,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来提高生产力。2002年3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进行了一项试验性计划,在新加坡海港采用自动识别系统,避免船舶相撞并提高港口航行的安全。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政府支持“一条龙”发展物流。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导委员会制定发展纲领,同年新加坡贸易发展局联合13个政府机构,展开“1997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先后推出了“1999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以及“2001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成功地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整合成“一条龙”服务。(2)物流与高科技的结合。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新加坡政府启动“贸易网络”系统,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在线信息交换,物流企业都先后斥资建成了电脑技术平台。(3)专业性强,服务周全。新加坡境内的物流公司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可以为某一行业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也可以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某一环节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由物流公司和客户共同研究选择出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服务方式,最终找出能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从以上四大港口发展的状况和措施可以看出,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能港”以及发展“虚拟物流链控制中心”是当前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在港口物流发展过程中,港口物流发展轨迹是一个由成本理念到利润理念再到综合物流服务理念的过程。成本理念追求的是降低物流总成本,利润理念追求的是获取最大利润,而综合物流服务理念则除追求商品自然流通的效率和费用外,还要强化客户服务意识,切实转换经营和管理方式,按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整合,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管理和控制,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

3加快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路

3.1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拥有1.8万km海岸线,11万km内河航道,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1460多个商港。2003年,大陆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19.8亿t与6.5亿t,比2002年增长18.6%和14.7%,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八大港口货物吞吐量均超过亿吨,加上香港、高雄,我国亿吨大港口已占世界亿吨大港半壁江山,其中上海港超过3亿t,成为世界第三大港。与此同时,集装箱吞吐量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2003年完成4800万标箱,跃居世界第一,比2002年增长31%。其中,香港突破2000万标箱,雄踞全球龙头老大,上海、深圳港完成1128万标箱和1062万标箱,分别位列世界集装箱第三和第四大港。

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标志着我国港口管理步入了以法行政、以法治港、港口管理迅速与国际接轨的历史新阶段;同时,港口下放和港口体制改革推动了港口发展新一轮热潮,各地方政府抓住机遇,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新战略。例如,大连将“西拓北进、产业强市、港口兴市”作为其“大大连”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连云港提出走“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之路;上海正通过港口兴市、贸易兴市、金融兴市、技术兴市共同拉动,增强上海的总体实力和经济规模;汕头以港口兴市,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建设集运输、储存、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现代港口城市;湛江正积极实施“港口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深圳早于前几年已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它的港口兴市战略;福建省的厦门、漳州、莆田、宁德等地市也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战略。

目前,港口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我国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140多个,已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按2010、2020中长期港口发展规划,对长三角、环渤海、华南和东南沿海、西南沿海四大区域经济的港口货源进行整合,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0个枢纽港的建设,提高码头泊位大型化和专业化水平,增深长江口等出港航道水深,促使港口成为国际物流的核心枢纽。

3.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港口物流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许多方面还处于传统物流状态,无论是在物流意识上还是在物流硬件设施上,与国外先进的现代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港口含金量不高,在对地区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上,与发达国家港口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港口物流发展的滞后,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

3.2.1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港口装备参差不齐。近年来建设的港口,如矿石中转港北仑港区、煤炭装船港秦皇岛和石臼港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黄埔港的集装箱码头等,相当于发达国家八十年代的水平,大连、青岛等港的原油装船码头等的港区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港口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

3.2.2港口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港口码头泊位少特别是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更少集疏运条件差中转储存能力低。港口航道水深不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老港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新港区开发建设任务繁重。

3.2.3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港口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港口的管理体制仍存在“政企合一”的现象,使港口企业无法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致使与港口关联的临港工业、商贸业、运输业、港口服务业以及现代物流得不到相应发展,港口功能结构不合理,且较为单一。

3.2.4物流联盟程度低,港口物流的信息系统利用率不高。各港口物流业基本上处在无序竞争状态,码头前方装卸与后方仓储、运输不协调。尤其是后方仓储,运输业规模小,多数仍为粗放式经营,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3.2.5物流标准化水平低。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各类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不一致、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信息技术不能实现自动无缝衔接与处理、物流标准的应用推广难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降低了物流效率。

3.2.6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匮乏。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而且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意识,这同时导致了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善待提高。

3.3进一步发展我国港口物流的建议

在现代物流理念下,传统港口将成为货物转运、聚集、增值、拼装和配送的中心,并且控制着货物的及时流转。港口质量高低已经不再是仅决定于船只进出的速度、码头处理货物的速度和质量,而是越来越取决于与腹地联系的质量、增值服务的质量,如物流和信息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港口物流业任重道远,应立足实际,抓住机遇,从各方面提升我国港口物流的核心竞争能力:

3.3.1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体制建设等手段,积极为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的良好宏观环境。首先,把握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趋势,对港口进行正确定位,制定港口物流发展政策,实现国土、财税、工商、城管等各个管理工作、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其次,调整优化港口结构,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促进物流联盟的形成,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服务。

3.3.2增强基础设施能力。首先,整合港口现有的条件,对港口的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合理安排作业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港口通过能力,缩短船舶货物在港停留时间;其次,加强包括集装箱码头数量、装卸能力、码头堆场、航道水深等在内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大型现代化仓库,为客户创造“零仓储”。

3.3.3建设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利用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及有效的客户反馈(ECR)、资源管理系统(ERP)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港区生产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的功能,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的有机整体。

3.3.4制定物流标准体系。尽快建立与国际物流标准相一致的物流国家标准体系,在物流管理术语、物流安全管理技术系统、集装技术系统、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单证体系、商品信息编码体系、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标准化程度,做到商品包装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集装单元化,托盘、集装箱、卡车车厢尺寸标准化。

3.3.5建设自有特色的港口物流。任何一个港口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都不相同,物流服务的范围和重点也不一致。我国港口必须因港制宜建设各有特色的港口物流。比如,枢纽港充分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实力优势,向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具备物流集散、货物存储分拨配送物流服务和市场交易、信息管理、服务咨询增值性服务等功能;中小型港口则应根据业务范围,选择与大型港口联营等方式找准物流服务的切入点。

3.3.6拓宽港口物流服务功能。港口物流服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货物装卸为主的核心服务;二是在特定的货场完成货物装卸、运输、堆码、储存的辅助服务;三是向货主提供优质、便捷的货物交接的延伸服务。我国港口必须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来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开发包装、流通加工、储运、配送、免税自由贸易等物流功能,提供融资、报关、商检、货物保险、风险规避、信息交流、专业人员培训等增值服务,提高综合物流效率。

港口功能范文篇6

1港口在国际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功能要素的有机整合,最有效地实现产品的时空价值。现代物流已发展成为由节点和线路构成的综合性物流系统,港口作为物流系统的重要节点,是水陆空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港口按其基本功能可分为商港、渔港、军港和避风港四大类型,其中,商港不仅是水陆空运输的枢纽和货物集散地,而且也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单位,其规模的大小一般是以吞吐量来表示的,成为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第三代港口市场和挑战》报告中强调指出:“贸易港口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陆运、空运或内河航运)的必要过渡点的作用逐渐减弱,作为组织外贸的战略要点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综合运输链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有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支柱……国家贸易的后勤总站。”港口在现代国际生产、贸易和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1)货物集结点。港口是整个供应链上最大的集结点,连接着各种陆路运输方式,汇聚着内陆运输、水路运输等大量的货物,世界贸易的90%以上是通过港口实现的。(2)信息中心。在港口地区落户的有货主、货运商、批发商、物流企业、海关、商品检验机构及其他各种有关机构,汇集了大量的货源信息、技术信息和服务信息,促使港口成为重要的信息中心。(3)现代产业中心。港口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缩小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优化配置国际生产要素建设工业,可以节省大量物流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4)国际贸易服务基地。港口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服务基地。在物流方面,港口为船舶、汽车、火车、飞机、货物、集装箱提供中转运输、装卸仓储等综合物流服务;在商流方面,为用户提供如、保险、融资、货代、船代、通关等商贸和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港口是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开展国际物流的理想角色。随着港口物流功能的不断完善,港口保税区、临港工业区以及自由港的发展,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发展成为具有涵盖供应链物流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2国内外典型港口物流发展的特点

港口物流是最近几年才频频出现在学术研讨和各类媒体上的新名词。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随着人们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与成熟,发展中心城市的港口物流已经越来越引起物流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港口物流取得迅速发展。据统计,全球国际贸易海港约有2500多个,位于世界各海洋的要道,其中吞吐量超过1000万t的有100多个,5000万t以上的有20多个。目前,世界上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港有80%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它们往往也是大工业中心。发展中国家的港口,多是原料出口港,工业不够发达。

世界港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港口功能定位为纯粹的“运输中心”,主要提供船舶停靠、海运货物的装卸、转运和仓储等;第二代港口功能定位为“运输中心+服务中心”,除了提供货物的装卸仓储等,还增加了工业和商业活动,使港口具有了货物的增值功能;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除了作为海运的必经通道在国际贸易中继续保持有形商品的强大集散功能并进一步提高有形商品的集散效率之外,还具有集有形商品、技术、资本、信息的集散于一体的物流功能。第三代港口处理的主要货物是集装箱,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班轮公司联盟,是国际海陆间物流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是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商务中心、是区域性的信息中心。目前,世界主要港口中第二代港口仍是发展的主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开始向第三代港口转型。

2.1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的三角洲,濒临世界海运最繁忙的多佛尔海峡,是西欧水陆交通的要塞,是荷兰和欧盟的货物集散中心,运入西欧各国的原油、石油制品、谷物、煤炭、矿石等都经过这里,有“欧洲门户”之称。目前,该港年吞吐量有超过5亿t的纪录,当之无愧地占据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鹿特丹港口物流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多样化的集装箱运输形式。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驳船集装箱运输。(2)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鹿特丹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在港区内实行“比自由港还自由”的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拥有大约3500家国际贸易公司,拥有一条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部门的临海沿河工业带。(3)现代化的港口建设。鹿特丹港以新航道为主轴,港池多采用挖入式,雁列于主航道两侧,按功能分设干散货、集装箱、滚装船、液货及原油等专用和多用码头,实行“保税仓库区”制度,构成由港口铁路、公路、内河、管道和城市交通系统及机场连接的集疏运系统。(4)功能齐全的配送园区。鹿特丹港在离货物码头和联运设施附近大力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其主要功能有拆装箱、仓储、再包装、组装、贴标、分拣、测试、报关、集装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欧洲各收货点配送等,发挥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5)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鹿特丹港务管理局不断在进行功能调整,由先前的港务管理功能向物流链管理功能转变,继续扩大港口区域,尝试使用近海运输、驳船和铁路等方式,来促进对物流专家的教育和培训,建设信息港,发展增值物流。

2.2安特卫普港

安特卫普港位于比利时北部斯海尔德河下游,距北海约80km处,是欧洲第二大港、世界第四大港,港口接近于欧洲主要生产和消费中心,吞吐量的一半为转口贸易,是欧洲汽车、纸张、新鲜水果等产品的分拨中心,港口运输量几乎100%是国际运输,建设成为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完善的交通网络。安特卫普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2)良好的硬件设施。安特卫普港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3)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安特卫普港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控制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用“安特卫普信息控制系统(APICS)”。私营行业还建立了“安特卫普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系统”,并与海关使用的“SADMEL系统”以及比利时铁路公司使用的“中央电脑系统”等其它电子数据交换网相连。

2.3香港

香港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繁忙货柜港的美誉,是世界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发挥自身特点,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香港以中国内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腹地发挥自身特点,依托中国大陆,连接欧美,面向东南亚,重点做好占其港口吞吐量83%以上的转口贸易中的中转货运物流,把香港建设成为虚拟供应链控制中心,使香港物流业的覆盖面遍及整个内地。(2)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其港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起点高,先进的港口设备堪称世界一流,其物流运作的速度和效率也是首屈一指。(3)政府扶持,创造优越的发展软环境。香港政府一直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国际及地区首选的运输及物流枢纽中心,香港成立了物流发展督导委员会和香港物流发展局,强化与港口物流相匹配的服务功能,健全法律制度,提供金融与保险等一系列物流援助或服务、快捷高效的海关通关服务等。(4)重视人才,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香港与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培养一流的港口物流操作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建立全球公认的公务员廉洁制度,提高港口物流从业人员全员素质,从而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2.4新加坡港

新加坡不仅有优良的深水港,还兴建了4个集装箱码头,每年可装卸超过1500万个集装箱,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装箱枢纽港。新加坡的远景目标是把该国发展成为集海、陆、空、仓储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物流枢纽中心。新加坡港口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调整港口管理策略并制定新措施,准备开放港口允许船舶公司以合资方式拥有自营码头,并欢迎国际上的港口经营集团到新加坡投资发展码头。另一方面,注重技术改造,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来提高生产力。2002年3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进行了一项试验性计划,在新加坡海港采用自动识别系统,避免船舶相撞并提高港口航行的安全。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政府支持“一条龙”发展物流。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导委员会制定发展纲领,同年新加坡贸易发展局联合13个政府机构,展开“1997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先后推出了“1999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以及“2001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成功地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整合成“一条龙”服务。(2)物流与高科技的结合。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新加坡政府启动“贸易网络”系统,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在线信息交换,物流企业都先后斥资建成了电脑技术平台。(3)专业性强,服务周全。新加坡境内的物流公司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可以为某一行业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也可以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某一环节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由物流公司和客户共同研究选择出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服务方式,最终找出能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从以上四大港口发展的状况和措施可以看出,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能港”以及发展“虚拟物流链控制中心”是当前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在港口物流发展过程中,港口物流发展轨迹是一个由成本理念到利润理念再到综合物流服务理念的过程。成本理念追求的是降低物流总成本,利润理念追求的是获取最大利润,而综合物流服务理念则除追求商品自然流通的效率和费用外,还要强化客户服务意识,切实转换经营和管理方式,按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整合,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管理和控制,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

3加快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路

3.1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拥有1.8万km海岸线,11万km内河航道,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1460多个商港。2003年,大陆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19.8亿t与6.5亿t,比2002年增长18.6%和14.7%,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八大港口货物吞吐量均超过亿吨,加上香港、高雄,我国亿吨大港口已占世界亿吨大港半壁江山,其中上海港超过3亿t,成为世界第三大港。与此同时,集装箱吞吐量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2003年完成4800万标箱,跃居世界第一,比2002年增长31%。其中,香港突破2000万标箱,雄踞全球龙头老大,上海、深圳港完成1128万标箱和1062万标箱,分别位列世界集装箱第三和第四大港。

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标志着我国港口管理步入了以法行政、以法治港、港口管理迅速与国际接轨的历史新阶段;同时,港口下放和港口体制改革推动了港口发展新一轮热潮,各地方政府抓住机遇,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新战略。例如,大连将“西拓北进、产业强市、港口兴市”作为其“大大连”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连云港提出走“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之路;上海正通过港口兴市、贸易兴市、金融兴市、技术兴市共同拉动,增强上海的总体实力和经济规模;汕头以港口兴市,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建设集运输、储存、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现代港口城市;湛江正积极实施“港口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深圳早于前几年已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它的港口兴市战略;福建省的厦门、漳州、莆田、宁德等地市也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战略。

目前,港口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我国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140多个,已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按2010、2020中长期港口发展规划,对长三角、环渤海、华南和东南沿海、西南沿海四大区域经济的港口货源进行整合,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0个枢纽港的建设,提高码头泊位大型化和专业化水平,增深长江口等出港航道水深,促使港口成为国际物流的核心枢纽。

3.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港口物流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许多方面还处于传统物流状态,无论是在物流意识上还是在物流硬件设施上,与国外先进的现代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港口含金量不高,在对地区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上,与发达国家港口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港口物流发展的滞后,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

3.2.1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港口装备参差不齐。近年来建设的港口,如矿石中转港北仑港区、煤炭装船港秦皇岛和石臼港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黄埔港的集装箱码头等,相当于发达国家八十年代的水平,大连、青岛等港的原油装船码头等的港区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港口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

3.2.2港口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港口码头泊位少特别是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更少集疏运条件差中转储存能力低。港口航道水深不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老港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新港区开发建设任务繁重。

3.2.3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港口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港口的管理体制仍存在“政企合一”的现象,使港口企业无法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致使与港口关联的临港工业、商贸业、运输业、港口服务业以及现代物流得不到相应发展,港口功能结构不合理,且较为单一。

3.2.4物流联盟程度低,港口物流的信息系统利用率不高。各港口物流业基本上处在无序竞争状态,码头前方装卸与后方仓储、运输不协调。尤其是后方仓储,运输业规模小,多数仍为粗放式经营,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3.2.5物流标准化水平低。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各类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不一致、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信息技术不能实现自动无缝衔接与处理、物流标准的应用推广难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降低了物流效率。

3.2.6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匮乏。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而且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意识,这同时导致了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善待提高。

3.3进一步发展我国港口物流的建议

在现代物流理念下,传统港口将成为货物转运、聚集、增值、拼装和配送的中心,并且控制着货物的及时流转。港口质量高低已经不再是仅决定于船只进出的速度、码头处理货物的速度和质量,而是越来越取决于与腹地联系的质量、增值服务的质量,如物流和信息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港口物流业任重道远,应立足实际,抓住机遇,从各方面提升我国港口物流的核心竞争能力:

3.3.1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体制建设等手段,积极为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的良好宏观环境。首先,把握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趋势,对港口进行正确定位,制定港口物流发展政策,实现国土、财税、工商、城管等各个管理工作、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其次,调整优化港口结构,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促进物流联盟的形成,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服务。

3.3.2增强基础设施能力。首先,整合港口现有的条件,对港口的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合理安排作业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港口通过能力,缩短船舶货物在港停留时间;其次,加强包括集装箱码头数量、装卸能力、码头堆场、航道水深等在内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大型现代化仓库,为客户创造“零仓储”。

3.3.3建设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利用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及有效的客户反馈(ECR)、资源管理系统(ERP)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港区生产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的功能,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的有机整体。

3.3.4制定物流标准体系。尽快建立与国际物流标准相一致的物流国家标准体系,在物流管理术语、物流安全管理技术系统、集装技术系统、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单证体系、商品信息编码体系、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标准化程度,做到商品包装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集装单元化,托盘、集装箱、卡车车厢尺寸标准化。

3.3.5建设自有特色的港口物流。任何一个港口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都不相同,物流服务的范围和重点也不一致。我国港口必须因港制宜建设各有特色的港口物流。比如,枢纽港充分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实力优势,向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具备物流集散、货物存储分拨配送物流服务和市场交易、信息管理、服务咨询增值性服务等功能;中小型港口则应根据业务范围,选择与大型港口联营等方式找准物流服务的切入点。

3.3.6拓宽港口物流服务功能。港口物流服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货物装卸为主的核心服务;二是在特定的货场完成货物装卸、运输、堆码、储存的辅助服务;三是向货主提供优质、便捷的货物交接的延伸服务。我国港口必须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来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开发包装、流通加工、储运、配送、免税自由贸易等物流功能,提供融资、报关、商检、货物保险、风险规避、信息交流、专业人员培训等增值服务,提高综合物流效率。

港口功能范文篇7

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功能要素的有机整合,最有效地实现产品的时空价值。现代物流已发展成为由节点和线路构成的综合性物流系统,港口作为物流系统的重要节点,是水陆空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港口按其基本功能可分为商港、渔港、军港和避风港四大类型,其中,商港不仅是水陆空运输的枢纽和货物集散地,而且也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单位,其规模的大小一般是以吞吐量来表示的,成为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第三代港口市场和挑战》报告中强调指出:“贸易港口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陆运、空运或内河航运)的必要过渡点的作用逐渐减弱,作为组织外贸的战略要点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综合运输链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有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支柱……国家贸易的后勤总站。”港口在现代国际生产、贸易和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1)货物集结点。港口是整个供应链上最大的集结点,连接着各种陆路运输方式,汇聚着内陆运输、水路运输等大量的货物,世界贸易的90%以上是通过港口实现的。(2)信息中心。在港口地区落户的有货主、货运商、批发商、物流企业、海关、商品检验机构及其他各种有关机构,汇集了大量的货源信息、技术信息和服务信息,促使港口成为重要的信息中心。(3)现代产业中心。港口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缩小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优化配置国际生产要素建设工业,可以节省大量物流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4)国际贸易服务基地。港口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服务基地。在物流方面,港口为船舶、汽车、火车、飞机、货物、集装箱提供中转运输、装卸仓储等综合物流服务;在商流方面,为用户提供如、保险、融资、货代、船代、通关等商贸和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港口是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开展国际物流的理想角色。随着港口物流功能的不断完善,港口保税区、临港工业区以及自由港的发展,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发展成为具有涵盖供应链物流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2国内外典型港口物流发展的特点

港口物流是最近几年才频频出现在学术研讨和各类媒体上的新名词。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随着人们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与成熟,发展中心城市的港口物流已经越来越引起物流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港口物流取得迅速发展。据统计,全球国际贸易海港约有2500多个,位于世界各海洋的要道,其中吞吐量超过1000万t的有100多个,5000万t以上的有20多个。目前,世界上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港有80%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它们往往也是大工业中心。发展中国家的港口,多是原料出口港,工业不够发达。

世界港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港口功能定位为纯粹的“运输中心”,主要提供船舶停靠、海运货物的装卸、转运和仓储等;第二代港口功能定位为“运输中心+服务中心”,除了提供货物的装卸仓储等,还增加了工业和商业活动,使港口具有了货物的增值功能;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除了作为海运的必经通道在国际贸易中继续保持有形商品的强大集散功能并进一步提高有形商品的集散效率之外,还具有集有形商品、技术、资本、信息的集散于一体的物流功能。第三代港口处理的主要货物是集装箱,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班轮公司联盟,是国际海陆间物流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是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商务中心、是区域性的信息中心。目前,世界主要港口中第二代港口仍是发展的主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开始向第三代港口转型。

2.1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的三角洲,濒临世界海运最繁忙的多佛尔海峡,是西欧水陆交通的要塞,是荷兰和欧盟的货物集散中心,运入西欧各国的原油、石油制品、谷物、煤炭、矿石等都经过这里,有“欧洲门户”之称。目前,该港年吞吐量有超过5亿t的纪录,当之无愧地占据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鹿特丹港口物流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多样化的集装箱运输形式。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驳船集装箱运输。(2)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鹿特丹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在港区内实行“比自由港还自由”的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拥有大约3500家国际贸易公司,拥有一条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部门的临海沿河工业带。(3)现代化的港口建设。鹿特丹港以新航道为主轴,港池多采用挖入式,雁列于主航道两侧,按功能分设干散货、集装箱、滚装船、液货及原油等专用和多用码头,实行“保税仓库区”制度,构成由港口铁路、公路、内河、管道和城市交通系统及机场连接的集疏运系统。(4)功能齐全的配送园区。鹿特丹港在离货物码头和联运设施附近大力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其主要功能有拆装箱、仓储、再包装、组装、贴标、分拣、测试、报关、集装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欧洲各收货点配送等,发挥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5)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鹿特丹港务管理局不断在进行功能调整,由先前的港务管理功能向物流链管理功能转变,继续扩大港口区域,尝试使用近海运输、驳船和铁路等方式,来促进对物流专家的教育和培训,建设信息港,发展增值物流。

2.2安特卫普港

安特卫普港位于比利时北部斯海尔德河下游,距北海约80km处,是欧洲第二大港、世界第四大港,港口接近于欧洲主要生产和消费中心,吞吐量的一半为转口贸易,是欧洲汽车、纸张、新鲜水果等产品的分拨中心,港口运输量几乎100%是国际运输,建设成为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完善的交通网络。安特卫普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2)良好的硬件设施。安特卫普港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3)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安特卫普港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控制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用“安特卫普信息控制系统(APICS)”。私营行业还建立了“安特卫普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系统”,并与海关使用的“SADMEL系统”以及比利时铁路公司使用的“中央电脑系统”等其它电子数据交换网相连。

2.3香港

香港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繁忙货柜港的美誉,是世界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发挥自身特点,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香港以中国内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腹地发挥自身特点,依托中国大陆,连接欧美,面向东南亚,重点做好占其港口吞吐量83%以上的转口贸易中的中转货运物流,把香港建设成为虚拟供应链控制中心,使香港物流业的覆盖面遍及整个内地。(2)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其港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起点高,先进的港口设备堪称世界一流,其物流运作的速度和效率也是首屈一指。(3)政府扶持,创造优越的发展软环境。香港政府一直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国际及地区首选的运输及物流枢纽中心,香港成立了物流发展督导委员会和香港物流发展局,强化与港口物流相匹配的服务功能,健全法律制度,提供金融与保险等一系列物流援助或服务、快捷高效的海关通关服务等。(4)重视人才,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香港与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培养一流的港口物流操作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建立全球公认的公务员廉洁制度,提高港口物流从业人员全员素质,从而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2.4新加坡港

新加坡不仅有优良的深水港,还兴建了4个集装箱码头,每年可装卸超过1500万个集装箱,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装箱枢纽港。新加坡的远景目标是把该国发展成为集海、陆、空、仓储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物流枢纽中心。新加坡港口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调整港口管理策略并制定新措施,准备开放港口允许船舶公司以合资方式拥有自营码头,并欢迎国际上的港口经营集团到新加坡投资发展码头。另一方面,注重技术改造,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来提高生产力。2002年3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进行了一项试验性计划,在新加坡海港采用自动识别系统,避免船舶相撞并提高港口航行的安全。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政府支持“一条龙”发展物流。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导委员会制定发展纲领,同年新加坡贸易发展局联合13个政府机构,展开“1997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先后推出了“1999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以及“2001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成功地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整合成“一条龙”服务。(2)物流与高科技的结合。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新加坡政府启动“贸易网络”系统,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在线信息交换,物流企业都先后斥资建成了电脑技术平台。(3)专业性强,服务周全。新加坡境内的物流公司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可以为某一行业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也可以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某一环节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由物流公司和客户共同研究选择出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服务方式,最终找出能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从以上四大港口发展的状况和措施可以看出,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能港”以及发展“虚拟物流链控制中心”是当前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在港口物流发展过程中,港口物流发展轨迹是一个由成本理念到利润理念再到综合物流服务理念的过程。成本理念追求的是降低物流总成本,利润理念追求的是获取最大利润,而综合物流服务理念则除追求商品自然流通的效率和费用外,还要强化客户服务意识,切实转换经营和管理方式,按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整合,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管理和控制,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

3加快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路

3.1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拥有1.8万km海岸线,11万km内河航道,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1460多个商港。2003年,大陆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19.8亿t与6.5亿t,比2002年增长18.6%和14.7%,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八大港口货物吞吐量均超过亿吨,加上香港、高雄,我国亿吨大港口已占世界亿吨大港半壁江山,其中上海港超过3亿t,成为世界第三大港。与此同时,集装箱吞吐量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2003年完成4800万标箱,跃居世界第一,比2002年增长31%。其中,香港突破2000万标箱,雄踞全球龙头老大,上海、深圳港完成1128万标箱和1062万标箱,分别位列世界集装箱第三和第四大港。

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标志着我国港口管理步入了以法行政、以法治港、港口管理迅速与国际接轨的历史新阶段;同时,港口下放和港口体制改革推动了港口发展新一轮热潮,各地方政府抓住机遇,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新战略。例如,大连将“西拓北进、产业强市、港口兴市”作为其“大大连”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连云港提出走“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之路;上海正通过港口兴市、贸易兴市、金融兴市、技术兴市共同拉动,增强上海的总体实力和经济规模;汕头以港口兴市,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建设集运输、储存、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现代港口城市;湛江正积极实施“港口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深圳早于前几年已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它的港口兴市战略;福建省的厦门、漳州、莆田、宁德等地市也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战略。

目前,港口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我国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140多个,已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按2010、2020中长期港口发展规划,对长三角、环渤海、华南和东南沿海、西南沿海四大区域经济的港口货源进行整合,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0个枢纽港的建设,提高码头泊位大型化和专业化水平,增深长江口等出港航道水深,促使港口成为国际物流的核心枢纽。

3.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港口物流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许多方面还处于传统物流状态,无论是在物流意识上还是在物流硬件设施上,与国外先进的现代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港口含金量不高,在对地区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上,与发达国家港口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港口物流发展的滞后,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

3.2.1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港口装备参差不齐。近年来建设的港口,如矿石中转港北仑港区、煤炭装船港秦皇岛和石臼港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黄埔港的集装箱码头等,相当于发达国家八十年代的水平,大连、青岛等港的原油装船码头等的港区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港口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

3.2.2港口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港口码头泊位少特别是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更少集疏运条件差中转储存能力低。港口航道水深不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老港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新港区开发建设任务繁重。

3.2.3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港口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港口的管理体制仍存在“政企合一”的现象,使港口企业无法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致使与港口关联的临港工业、商贸业、运输业、港口服务业以及现代物流得不到相应发展,港口功能结构不合理,且较为单一。

3.2.4物流联盟程度低,港口物流的信息系统利用率不高。各港口物流业基本上处在无序竞争状态,码头前方装卸与后方仓储、运输不协调。尤其是后方仓储,运输业规模小,多数仍为粗放式经营,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3.2.5物流标准化水平低。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各类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不一致、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信息技术不能实现自动无缝衔接与处理、物流标准的应用推广难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降低了物流效率。

3.2.6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匮乏。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而且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意识,这同时导致了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善待提高。

3.3进一步发展我国港口物流的建议

在现代物流理念下,传统港口将成为货物转运、聚集、增值、拼装和配送的中心,并且控制着货物的及时流转。港口质量高低已经不再是仅决定于船只进出的速度、码头处理货物的速度和质量,而是越来越取决于与腹地联系的质量、增值服务的质量,如物流和信息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港口物流业任重道远,应立足实际,抓住机遇,从各方面提升我国港口物流的核心竞争能力:

3.3.1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体制建设等手段,积极为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的良好宏观环境。首先,把握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趋势,对港口进行正确定位,制定港口物流发展政策,实现国土、财税、工商、城管等各个管理工作、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其次,调整优化港口结构,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促进物流联盟的形成,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服务。

3.3.2增强基础设施能力。首先,整合港口现有的条件,对港口的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合理安排作业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港口通过能力,缩短船舶货物在港停留时间;其次,加强包括集装箱码头数量、装卸能力、码头堆场、航道水深等在内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大型现代化仓库,为客户创造“零仓储”。

3.3.3建设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利用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及有效的客户反馈(ECR)、资源管理系统(ERP)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港区生产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的功能,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的有机整体。

3.3.4制定物流标准体系。尽快建立与国际物流标准相一致的物流国家标准体系,在物流管理术语、物流安全管理技术系统、集装技术系统、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单证体系、商品信息编码体系、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标准化程度,做到商品包装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集装单元化,托盘、集装箱、卡车车厢尺寸标准化。

3.3.5建设自有特色的港口物流。任何一个港口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都不相同,物流服务的范围和重点也不一致。我国港口必须因港制宜建设各有特色的港口物流。比如,枢纽港充分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实力优势,向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具备物流集散、货物存储分拨配送物流服务和市场交易、信息管理、服务咨询增值性服务等功能;中小型港口则应根据业务范围,选择与大型港口联营等方式找准物流服务的切入点。

3.3.6拓宽港口物流服务功能。港口物流服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货物装卸为主的核心服务;二是在特定的货场完成货物装卸、运输、堆码、储存的辅助服务;三是向货主提供优质、便捷的货物交接的延伸服务。我国港口必须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来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开发包装、流通加工、储运、配送、免税自由贸易等物流功能,提供融资、报关、商检、货物保险、风险规避、信息交流、专业人员培训等增值服务,提高综合物流效率。

港口功能范文篇8

1.1无水港的内涵

所谓无水港,就是依托相应沿海港口,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和多式联运方式,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内容的口岸监管、港口服务功能的大型区域物流服务平台,兼具物流中心(供应链节点)、多式联运集散地和信息交汇平台三种性质。首先,无水港应是其所参与的沿海港口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沿海港口紧密联系,起着为后者集疏货物的基础作用。无水港是港口口岸功能向内陆地区的延伸和前移,最终将以“逻辑海港”的形态存在。对内陆腹地的进口而言,所有海港功能后移至内陆无水港;对内陆腹地出口而言,所有海港功能前移至内陆无水港。其运作是否高效关系整个链条的效率。无水港作为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将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功能及其增值服务在内的集港口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其次,无水港应是内陆腹地的多式联运集散地。无水港作为水、陆、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集散中心和控制中心,控制着基础交通资源和相关物流资源。集约化使用不同运输方式进行协调作业,为客户提供方便和快捷的服务,是多式联运能够发挥优势的关键所在。作为多式联运集散地的无水港,理应具备多种运输方式的物流整合能力和在港口物流与内陆物流资源的协调优化配置作用。再次,无水港应是信息交汇平台。无水港作为拥有港口功能的特殊发展区域,涉及海关、检验检疫等行政职能部门及港口当局、船公司和货主等。无水港作为信息交换平台,通过口岸及区域信息系统建设和资源共享,协调各监管部门及多式联运各方的信息化服务系统需求,实现货物各节点的运输、仓储等物流信息的实时监控和通关及检验检疫。

1.2无水港的优点

“无水港”作为集装箱运输网络中内陆集装箱运输的枢纽,是集装箱货物的集散地以及集卡之间、集卡与火车之间的衔接点;为沿海港口提供了集聚输运货物的作用;也为内陆企业便捷了报关报检等相关业务;把港口的部分功能迁移至内陆地区完成,舒缓了沿海港口的压力等。综合而言,无水港具有以下几点优点:①增加贸易流量;②扩大现有海港的容量;③降低货物门到门的运价;④降低总运输成本;⑤优化使用公路和铁路运输;⑥更好的利用港口的吞吐能力;⑦有利于集装箱普遍使用;⑧有利于多事联运的发展;⑨减小环境问题和空气污染。

2.我国无水港发展现状

2.1我国无水港群雏形初现,但建设弊端渐现

自2002年10月首开具有无水港性质的朝阳口岸后,无水港建设得到了沿海港口和内陆腹地的一致认可和大力支持。中国无水港的建设走势可以准确地表述为:从北到南,由东至西。从北部的天津港、大连港逐步向南推进到宁波港,再到珠三角、北部湾及海西地区也奋起直追,向内陆无水港货源高地进发。目前,我国无水港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港口企业为主的建设模式、内陆地区为主的建设模式、内陆和港口企业共同开发的建设模式。目前发展初具规模,从北到南已形成了4个无水港群:一是以大连为门户的沈阳、长春、哈尔滨东北无水港群;二是以天津牵头的北京、石家庄、郑州、德州、包头等中东部12个省市区无水港群;三是江浙沿海一带向华南和西南内陆辐射的金华、义乌、绍兴、余姚、衢州等无水港群;四是积极筹划的以厦门港与福州港为龙头的龙岩、三明、南平、长沙、南昌、鹰潭、赣州等海西无水港群。纵然无水港在中国的建设布局已经展开,但无水港整体的运营效果不佳,还有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地域限制明显,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无水港功能尚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港口的设施、功能和服务以及口岸系列配套服务与无水港服务无法进行对接;沿海港口、道路运输、一关三检、金融保险、物流企业等物流机构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无水港的整合进展缓慢。不少无水港遭遇上马时大张旗鼓、眼下却运营困难的尴尬境地。

2.2我国无水港整体运营效果不佳,但发展前景看好

谈及无水港运营效果不佳,不排除个别地方为搞政绩工程、没有进行深入调研和可行性研究的因素,造成无水港建设表面上的繁荣。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无水港都存在运营不佳的情况,其原因值得深究。首先,无水港投资回报周期长。无水港前期建设投入巨大,运营费用不菲,直接回报较低,使得无水港即时的经济效益很不明显。特别是在无水港的建设初期,如果没有政府公共资金的支持,完全依靠港口企业、私有资本的投入,会造成无水港的负债运营,增加无水港的运营成本,降低无水港服务的竞争力和对市场客户的吸引力。在无水港运营费用较高的情况下,却没有足够货源量的支持,出现设施设备闲置现象,进一步加剧亏损的严重程度。其次,内陆腹地的经济推动力和货源量不足。当前,大部分腹地外向型经济不活跃,适箱货源短缺。无水港在投入运营中缺少现时的货量支持,出现“有港无货”的情况。无水港的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也只有在无水港货源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得以实现,而经济推动力和货源量不足这一状况的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各地纷纷上马无水港项目,造成无水港网络布局不能得到合理规划,导致无水港辐射区域经济腹地的叠加,不利于无水港群整体经济效益的实现。再次,无水港模式不能得到货主的大力支持。无水港本身是一个较新的名词,普及程度不够。即使无水港模式有着诸多优势,广大货主还是选择传统的运作方式,业务量不大也不足为奇。加上无水港的相关对接政策没有真正落实。例如无水港内在功能要求具备在当地一次性办结海关手续,但目前海关现有的通关模式均难以满足。目前绝大部分无水港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陆口岸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只能起到单纯的内陆货运场站的作用,在效率和效益方面都没有优势,对广大货主缺失吸引力。

3.无水港物流网络的意义

3.1沿海港口方面

3.1.1扩大了沿海港口的经济腹地范围,提升沿海港口的竞争力

具有广阔经济腹地的港口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如果过于单一的依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喂给港,其发展肯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威胁。因此沿海港口和内陆地区合建无水港,将港口的功能“内迁”至内陆地区,扩大了港口的辐射面积,将无水港城市的区位优势延伸为具有沿海国际性港口城市的优势,实现了沿海港口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现代无水港其实也是一个具有沿海港口口岸功能的区域物流中心,作为沿海港口参与供应链的重要一个节点,为沿海港口起着集聚疏散的作用。因此无水港的建设不仅扩大沿海港口的腹地和增加货源,同时无水港物流网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体供应链是否流通顺畅,进而影响沿海港口功能的发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1.2缓解了沿海港口集疏能力不足的局面

管理学上有个“木桶理论”,就是讲即使其他所有方面的都是最优,但是由于某一块的缺失或不足,那整体上的评分还是取决于那块缺失的或不足的能力,最终的能力还是差的。由于码头的土地资源有限,常会发生库场能力或集疏运能力不足的问题,造成港口拥堵的现象。而无水港有着集货的功能,可改变零星的货物长期以来单独送到港口的状况,通过从货主企业中汇集货物,将货物成批的运输到港口,从而缓解港口集疏运紧张的局面。同时无水港物流网络组织会动态的,自适应性的调整整个网络系统的均衡,使得每批货物能顺畅的通过港口,而不会在港口中有过长的等待时间,造成拥挤现象。

3.2无水港方面

毋庸置疑无水港的建立对发展当地经济、促进沿海港口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发展无水港,推进跨区域的口岸合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的无水港建设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设施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具有枢纽性质的内陆港。而港口必须要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吸引更多的货源、物流公司等相关公司入驻,所以其功能和运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高。从无水港的功能上我们可以看出:无水港并非一个简单的结点,而是一种高效的物流组织,其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无水港的建设涉及了企业、港口、海关、商品检验检疫部门、银行、地方政府等多个因素,只有这些因素都具备了才能建成一个无水港。如果无水港失去了任何一方参与都会对其功能和自身的发展会有所影响,也失去了当初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而在众多参与方中,沿海枢纽港口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对内陆无水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持作用。因此无水港就可以通过物流网络借助沿海枢纽港口企业丰富的经营经验、管理技术和资金优势,再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提高其运作效率,最终实现其自身的迅速发展。

3.3其他方面

3.3.1对企业的影响

内陆各类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都要到港口、沿边口岸办理货物的转关或结关手续,以致要多次往返企业所在地和口岸之间,不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延迟了货物投入市场的时间,增加了物流成本。合理的无水港物流网络不仅可以便捷企业就可以就近在内陆港办理货物的各种进出口通关手续,提高效率,又可以让企业能以最小的物流成本使货物通关,节约了成本。

3.3.2促进多式联运的发展

集装箱运输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组织和管理形式,已被国内外广泛的采用。现代的集装箱运输热潮遍及全球,各国都把集装箱运输的普及和发展作为本国货物运输现代化进程的标志。集装箱多事联运是集装箱运输的高级发展阶段,代表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集装箱是多式联运的基础,多式联运的发展会形成多式联运通道,换言之,随着集装箱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促使着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的形成。而集装箱多式联运也会促进集装箱的发展。“无水港”在作用上加快了集装箱货物的流通。无水港物流网络的建立会合理配置资源,让集装箱货物能有效率、有速度的运输至货主手中,对集装箱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促进了多式联运的发展。

港口功能范文篇9

这次学习考察,时间短,行程安排紧凑,所到之处,亲眼目睹当地经济社会特别是港口经济的迅猛发展,切身感受三市干部群众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留下了深刻印象,带来了思想上的震撼。这是一次学习经验之旅,是发现自身不足之旅,也是一次振奋精神之旅。同时,通过互相交流,宣传了**,宣传了**港口发展,增进了**与三市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为进一步开展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三市港口发展的做法与经验

此次考察,印象最深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港口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三市都把港口发展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核心位置,思路宽、定位高、气魄大、工作实、后劲足,呈现出建设大港口、集聚大产业、实现大发展的宏大格局,态势迅猛,气势逼人。总结三市的经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思路明确规划定位.大手笔推进港口开发建设。

三市以“得港口者得天下”的气魄和“先发展起来就是硬道理”的理念,大思路抓规划,大力度抓投入,大手笔抓项目。一是明确港口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三市从城市整体、长远发展战略高度,定位港口发展,把港口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动力,把港口功能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强调以港兴市、港城联动,并据此科学编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港口总体规划,层层明确,互动衔接,确立港口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使港口发展站在城市发展的制高点上,大思路定位,大手笔建设,大力度推进。二是确立具体的港口功能定位。三市都提出要跳出地域限制,登高望远,定位港口发展的功能目标,迎接扑面而来的机遇和挑战。如天津港,借助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东风,调整港口发展思路,定位为面向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集装箱枢纽港,中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体港,环渤海地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深水大港。在大连,我们看到大连港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顺应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大势,将港口功能目标定位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六大中心”、“三大基地”和“四大系统”。青岛港,发挥连接渤海与黄海、东海,沟通环渤海区域与长三角地区的有利条件,明确定位为我国沿海区域性中心港口和集装箱干线港,能源、原材料运输重要枢纽,建成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港,形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三是大手笔、高强度推动港口开发建设。三市港口面对发展机遇和竞争挑战,在超前谋划的基础上,高强度投入,超常规发展,打造港口发展强大的物质平台和基础支撑。这方面,天津港堪称大手笔,投资540亿元建设12个港口项目和22个配套工程,港区总面积由3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正在全面建设的东疆港区,填海造陆面积达33平方公里,同步开挖形成世界最大的人工深水港,布局一流的集装箱泊位和保税物流园区,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港区。青岛港则集中力量,建设总通过能力达1.18亿吨的前湾新港区,其中集装箱泊位数达到28个,并在港区周边陆域建设与港口功能紧密配套、面积达5.7平方公里的临港加工区和物流园区,形成以深水集装箱泊位带动大项目、大工业园、大物流园的发展格局。大连港正在投巨资建设七大核心功能区,其中的大窑湾港区将建设50个深水泊位,总吞吐能力超亿吨,并沿港区建设18平方公里的物流保税园区,大幅提升集装箱泊位能力和竞争力。

(二)大力培育核心企业和核心功能,掌握发展竞争主动权。

三市都非常注重培育实力强大的核心龙头企业和关系港口兴衰的核心功能。在核心企业培育方面。天津、青岛、大连的共同做法是:通过创新机制,加大政策支持,组建港口集团,做大做强港口集团这一核心企业,打造政府控制的港口开发运营核心实体。借助港口集团这一平台,充分体现和落实政府对港口发展的战略意图,使港口更富活力,奠定港口区域竞争地位和优势,把握发展的控制力和主动权。在考察中我们看到,三个港口的开发建设都是在政府支持下,由港口集团具体实施运作的。如天津港集团,作为港口发展的主体,2003年政企分开组建以来,在市里强力支持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开放合作,滚动发展,成为拥有数百亿资产,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港口企业集团。青岛港集团,在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下。资产由5亿元快速裂变增值到1.56亿元,拥有一流的集装箱、原油、铁矿、煤炭、散粮等码头,大陆港口规模最大的EDT信息中心,全国港口唯一的部级技术中心,成为雄踞山东半岛、辐射南北两翼的港口企业集团。大连港集团,同样是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快速发展,现有资产200多亿元,拥有84个现代化专业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2个,并拥有一大批港航基础设施及集疏运物流设施,牢牢掌控着大连港韵开发运作,成为东北亚实力雄厚的港口企业。在港口核心功能培育方面。三港不约而同地都把集装箱码头建设作为港口开发的重中之重,从港口规划、合作伙伴、要素投入、腹地及市场开拓、陆域配套发展等方面谋划布局,竞相发展国际影响大、产业辐射广、综合效益好的集装箱泊位,营造港口核心竞争力。这方面,无论是大连大窑湾港区正在建设的绵延数公里的集装箱深水泊位工程,还是青岛港前湾港区三国四方参与的集装箱码头建设宏大场面,还有天津港东疆保税港区大开大合的集装箱泊位开发建设场景,都在告诉我们:三个港口投入巨资、结盟业界巨头,加快扩充集装箱泊位能力,正在抢占新一轮港口发展竞争的先机和主动权。

(三)实行开放发展策略,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

三市港口快速发展,很重要一条就是以完全开放的心态,向全国开放,向世界开放,互利互惠,合作多赢,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借助市场力量,加快发展,壮大自己。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三市的做法是:合作对象上,以长远眼光和战略考虑,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外著名码头运行商、航运巨头、大货主,实行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合作方式上,通过加快港口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或出让原有码头部分经营权,或组建股份公司合作建设码头,股份构成发展初期限于实力。让合作方控股,实力强大后,实行总体控股;合作内容上,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更看重引进先进的码头运营管理经验,开拓货源和航线,创新经营机制,快速提升港口等级水平。如大连港引进了新加坡港务集团、马士基、中远、中海、日邮和现代货柜等国内外著名的航运巨头。天津港已与招商局集团、迪拜港口世界公司、神华集团等合作,开发建设新的深水码头。青岛港先后建立中外合资港口企业近20家,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家,特别是前湾集装箱港区,由世界第一的丹麦马士基公司、第二位的英国铁行集团、我国最大的航运公司中远集团和青岛港集团“三国四方”战略结盟、强强联手开发经营,打破了此前我国港口多采用两方合作的方式.在国内外港口界引起很大震动,充分展示了开放发展的巨大成效。

(四)综合发挥港口优势,拉动牯港大产业发展

抓住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加速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的机会,发挥深水良港优势,积极发展积极发展临港大产业,做大做强临港经济,力争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是三市港口发展的又一成功经验。如青岛市,高度重视发展与港口、海运关联度高的特色经济和相关工业产业,打造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造船、新材料等四大工业基地,每年全市工业产品集装箱进出量达。300多万标箱,约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60%,依托港口布局的四大工业基地去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3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港口经济和与之互动的工业经济成为支撑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天津市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实现港区、港城联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天津港周围已形成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临港工业区、物流区等五大功能区,成为滨海新区开放开发的主战场,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汽车及船舶、现代物流、涉港服务业等一批优势产业,港口周边区域成为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同时,天津港正在拉开更宏伟的港口大产业发展格局,东疆港区30平方公里港口带动大产业开发工程正在全面推进建设。大连港在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起实力超群的船舶、机车、重型装备、化工等临港大产业的基础上,已经全面启动长兴岛临港工业基地建设,引进新加坡万邦集团,按港口陆域整体规划开发的新加坡裕廊岛模式将长兴岛建设成为木材、粮食、钢材深加工基地,大型设备组装转运基地,船舶及海洋工程制造基地,打造港口陆域紧密互动的临港产业岛。

(五)构筑发达的集疏运网络,不断拓展腹地和市场空闻。

三市港口都十分注重规划建设方便、快捷、高效的集疏运网络和综合服务体系,加强与经济腹地的省、市、区互动合作,在腹地省会城市或者重点货源生成地区设立办事机构,通过与当地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具有综合物流集散功能的内陆“无水港”,吸纳腹地更多的中转货源。备港口还着力打造集装卸仓储、加工分拨、配送联运、商贸信息、金融结算于一体的港口物流平台,增大物资流、商贸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货物进出提供“一站式”“大通关”服务,利用便捷的出海通道增强港口对腹地货源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如天津港,为加快开拓经济腹地业务,投巨资建设“三横两纵”公路和铁路通道,构筑腹地集疏运网络,去年进出口货源70%以上来自腹地,涉及腹地总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近四成七。青岛港在集疏运体系建设方面实施“东出西进”的大青岛交通发展战略,大力改变青岛港在腹地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格局,“西进”将港口物流能力伸向潜力巨大的我国中部地区,“东出”主攻日、韩方向的贸易货源,双向出击拓展国内物流腹地和国际市场空间。大连港通过建设完善纵贯东北三省、连结内蒙及蒙古、俄罗斯、朝鲜半岛的铁路、公路网络,将港口物流范围覆盖到了整个东北区域和西北部分地区,还吸纳了部分东北亚国际物流。

(六)强化政府支持力度,创造加快发展的环境条件。

三个城市都视港口为城市和所在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表现出很强的以加快港口发展推动城市发展、以提高港口等级水平强化城市地位和作用的意识,相继出台有关港口发展的文件,配套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措施,主要包括财税和一些政策性收费等方面的优惠,岸线、用地及用海方面的优先保证,设立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等。支持港口、疏港道路、临港产业、物流业、综合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天津市,港区企业所得税以2001年为基数,基数内部分全额返还天津港集团,超基数部分返还地方分享部分,天津港集团缴交的海域使用金除按规定上缴国家部分外,其余部分全额返还,以促进港口发展。港口功能的提升,迅速形成了一批临港型主导产业,港口经济成为全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大连港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辽宁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定》,大连市委书记、市长多次来到大连港,具体研究加快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明确大连港集团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和旗舰,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全力支持集团做强做大。青岛市也专门出台了加快港口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并将责任分工落实到部门,营造合力,扶持港口集团,推进港口经济快速发展。在出台地方扶持政策的同时,三个城市都千方百计,不遗余力争取国家对三地港口的开放政策。目前,天津、青岛、大连三港均已获国家批准实行“区港联动”政策。在考察中我们还了解到,三港在各地党政的大力支持下,正在进一步争取由保税物流园区向带有自由港性质的保税港区转型,以期构筑港口经济发展的更诱人空间。

二、启示与借鉴

这次考察,感受到了三个市在港口发展方面的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也在比较中看到了**的差距和不足,增强了急起直追的紧追感,坚定了加快**港口发展的信心。贴近**实际,梳理这次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三个市在港口发展方面的诸多举措和做法,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各有特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细细消化,学习借鉴。

(一)全面提升港口发展理念势在必行。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深切体会到,发展要领先,首先观念要创新,思路要突破,决策要果断,行动要快。当前国内外港口发展竞争形势表明,思想领先,步步领先,理念落后,处处被动,行动迟缓,未参与竞争就已落败。借鉴三市经验.结合**实际,全面提升发展理念,就是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以港兴市、全面跨越”发展战略.打破思维定势,大格局思考加快推进**港口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看准目标,果断行动。尽快使**港口发展进入又快又好的轨道。一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三市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开放的港口,才是有活力的港口.才是充满吸引力的港口,才是充满希望、能够持续快速发展的港口。对**来说,同天津、青岛、大连这些原来的部属港、实力强大的百年老港相比,城市规模小、实力不强,港口发展历史短、经验不足,坚持开放发展尤其重要,尤为必要。放开心胸,开放发展,就能登高望远,理出大思路,谋划大手笔.就能带给我们引进世界先进企业、先进水平的机会,带给我们选择最佳合作伙伴的机会,带给我们依靠市场化运作加快发展壮大的机会,也才能在开放中不断比较,寻找不足,自加持续奋进的压力和动力。二要坚持港城一体理念。港城一体化发展代表着当今世界港口发展的一大方向,以港兴城、以城促港,实现港城一体,联动发展,是许多港口城市发展的经验所在。这次考察中我们看到,三市都把港口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通过加快港口发展带动整个城市发展,成效非常明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看,经过前阶段的发展,**已经到了以港口带动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不失时机。走港城一体化路子,大力推进港城一体化发展,把港口与陆域、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统一发展。要利用港口功能多元化的趋势,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港口范围,借助港城一体化发展的推力,为港口功能拓展提供发展空间,形成港口开发一临港产业发展一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可以说,实施港城一体化是我市港口发展的必然选择。三要坚持陆岛互动理念。**是个海岛城市,有优势,也有劣势,港口发展必须扬长避短,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通过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与大陆全方位的对接,实现陆岛互动,借一体化契机,促进**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区域整合发展,加快**接轨大陆、融人长三角、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步伐。为此,要坚持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持之以恒,营造和强化比较优势,通过陆岛互动,优势互补,发展自己,服务大局。四要坚持以快争胜理念。三市对港口发展,决策思路之果断、行动建设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催人警醒,催人奋进。**作为后发城市,以快争胜更有特殊意义。**地处激烈竞争的长三角,自身实力又不强,如果不抓住机遇加快港口发展,加快做大做强港口经济,就会面临再失发展良机,核心利益长期边缘化的现实危险。为此,必须不失时机,果断行动,超前谋划,抢抓发展机遇,以争当一流的气概,瞄准目标,盯住不放,加速推进。

(二)全面谋划港口发展定位迫在眉睫。

在当今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拥有强大的港口,谁就能抢占发展的先机,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三市的经验表明,要建设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港口,在新一轮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港口发展的布局,在港口功能定位、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谋划和调整,以求优化发展策略和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加快集聚实力。借鉴三市经验,我们认为,科学定位**港口功能,必须在宁波一**港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突出二大优势,实行分类谋划,推动跨越式发展。(1)突出二大优势。与沿海其他港口比.**有两个优势:一是地处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出海口的区位优势。从这次考察和各方面了解的情况看,抛开区域因素,**港口的自然条件并不十分突出,和青岛、大连、天津比,只能说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很多港口所不具备并且非常羡慕的,就是**处于我国沿海中部和长江交叉口,处于我国海陆交通衔接最重要的十字路口,处于我国经济最发达、腹地最广阔的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出海口,这是我们谋划港口发展的一个基点,一个能够放大其他优势的有利因素,必须好好把握,充分利用。二是位居长三角地区前茅的港口条件。包括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直通国际航路的航道资源,星罗棋布的锚地资源,潜力丰厚的填海筑港资源,等等。在长三角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2)实行分类谋划:要根据**的特点和优势,扬我所长,分类谋划功能定位,并据此对岸线和陆域进行有效规划控制。区域类型上,陆桥相连岛屿,可考虑借鉴大陆型港口的经验,定位和布局产业链长、效益空间大的港口功能,重点发展集装箱物流、件杂货物流等;独立岛屿,主要布局水水中转为主的大宗散货物流。货种结构上,大宗散货是**已经形成的特色,要作为**港口发展的门面和架子,作为近中期冲量的主要途径,继续发展,巩固优势;集装箱是国内外港口竞争的聚焦点,含金量高,辐射面广,拉动产业发展乃至城市发展能力强,**绝对不能袖手旁观、长期缺席,必须痛下决心,把集装箱作为**港口下一步发展的战略和战术重点,尽快谋划底定,实质动作。(3)推动跨越式发展:为了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要按照“以资源换速度、以合作出效益、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在开放发展的大旗下,跟国际国内一流的港口运行商、船公司和大货主直接进行对接合作,项目开发建设瞄准一流目标一步到位。在角色定位上,着眼借力发展和长远发展,初期**可以当配角,让渡部分利益,在合作中加快学习、培养人才、壮大自己,目的是早日使自己成为项目开发、码头运营、产业辐射、核心和利益的实质掌控者。

(三)全面提高港口发展能力时不我待。

港口要快发展、大发展,必须要培育并不断提高推进发展的方方面面的能力,这是三市经验给我们的又一重要启示。涉及港口发展的因素很多,借鉴三市经验,结合**实际,要抓紧时间,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港口发展能力:一是培育大企业,提高项目运作能力。倾力发展港口集团,是三市加快港口发展的核心举措之一,令人印象深刻。对**而言,就是要把**港务集团定位为**港口发展的主体,作为命脉企业和核心平台,加紧做大做强。要通过政府注资、资产重组、涉港利益返还、多元融资、收缩剥离非主营业务以及机制创新、人才建设等,把**港务集团培育成具有强大实力、能掌控项目建设运营的港口大企业.只有形成自身实力强大的港口龙头企业,才能确保**港口快速发展,核心利益控于我手。二是抓好大投入,提高基础支撑能力。三市的经验表明,港口没有大的投入,就形不成大发展的局面,加大投人,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港口竞争力的前提。在加大投入上,要借鉴三市经验,把政府财政投入、争取上级支持和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在港口起步阶段,政府的先期强力投入必不可少;在扩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吸纳外部资金、实行多元化投入必不可少;在经营上,勇于创新机制,“以港养港”、滚动发展、多元经营必不可少。通过大投入,努力实现**港口的快发展、大发展。三是推行“大通关”,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三市通过提高通关效率、提升服务功能,进而提高港口整体竞争力的做法,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鉴于**港区、码头相对分散,口岸“大通关”应实行相对集中、适当分散的模式,重点放在完善阿络服务功能上,扩大港口EDI中心的联网范围,实现口岸物流信息、作业信息与海关通关信息的全面对接互动,保证监管、完善功能、降低费用、优化服务,提高竞争力。四是实施大政策,提高政府主导能力。就是政府通过在政策方面的强势作为,营造良好的政策大环境,主导和推动港口超常规发展。从竞争经验看;下步我们应着重考虑在财税政策、土地使用政策、海域使用政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港口发展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向上争取对港口发展至关重要的区港联动等各项开放政策。

(四)全面发挥港口综合效应至关重要。

港口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城市综合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好港口拉动多种产业、带动大量就业、促进城市全面繁荣的综合效应至关重要。换句话说,全面发挥港口综合效应之时,就是港城一体发展之时,这已被三市经验所证明。当前,是港目城市发展临港产业的战略机遇期,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迅速将港口优势转化为临港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城市综合发展优势,将是**港口发展的生命和希望所在。为此,要加大力度,强力推进相关工作:一要深化港口及临近陆域空间布局安排,重点处理好港口、港区、工业开发区的关系。研究布局与岸线功能紧密衔接、互动发展的临港工业区、物流园区、仓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临港产业区块,主要包括本岛老塘山区块、大北部区块,六横岛、金塘岛、衢山岛等岛的临港区域,考虑将这些区块纳入港区整体规划开发范围,出台具体的规划开发方案,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进行充分衔接。二要突出重点,加快特色临港产业发展。临港工业,主攻船舶、重型装备、石油化工、大宗物资深加工等产业。港口物流,巩固散货物流优势,狠抓集装箱物流,使集装箱成为**港口发展的战略增长点。涉港服务业,大力发展货代、通关、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业等。建设依托港口布局的临港工业带和水水、海陆物流中心,以及与港口运营、城市发展共生的综合服务中心。三要瞄准大集团、大公司、大货主,狠抓大项目引进建设。多做少说,只做不说,通过引进一流大项目,突破**港口发展量大质不高的瓶颈,让港口的优势渗透到、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建设名副其实的“港城”。

(五)全面启动港口发展工作刻不容缓。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对照三市理念激发思路、思路带动决策、决策付诸行动的果敢冲劲,我们必须急起直追,争分夺秒,心要热,头脑要冷静,全面启动港口发展各项工作:一要及早明确涉及规划控制、要素配置的相关事项,包括港区扩大问题,岸线使用管理问题,港规与城市总规、土地总规的相互衔接问题.政府集中投资与社会分散投资的关系问题等。二要抓紧整合市内港口发展的力量,重点是完善机制,明确和落实部门责任,形成合力支持港口发展的工作机制。三要抓紧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制订,宣示市委、市政府强力实施“以港兴市、全面跨越”战略、加快港口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落实相应的实质性支持措施。

三、近期具体工作建议

(一)加快项目推进。在建项目,按计划抓好各项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早投产、早出效益。拟建项目,要加快各项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动工。在谈项目,要抓住不放,优化谈判策略,争取项目落户。

(二)组建港口战略研究班子。按照理顺港口发展机制、整合力量的思路,抓紧组建专门的研究班子,6月中旬人员到位,开始运作。

(三)对现有涉港文件进行一次清理,该完善的完善,该重新修订的重新修订。

港口功能范文篇10

从惠州港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惠州港口在功能上已经历了由第一代港口向第二代港口的代际演进,港口经济的内容也实现了从简单向复杂、从单元向多元的转型升级。1990年5月25日,惠州在大亚湾荃湾半岛实施移山填海定向大爆破,正式拉开了惠州以港建市的序幕。作为天然良港的惠州港,吸引着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但由于上世纪90年代惠州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区域和国际贸易还未形成规模,沿海港口尚处典型的第一代港口发展阶段。功能较为单一,仅具水水(河海)、水陆换装功能,只能提供简单的货物装卸、仓储等港口共生行业服务,且货物分散、规模较小,港口经济基本就是港口运输功能所产生的经济贡献。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以大港口带动大工业促进大发展的以港兴市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在追求低成本运费的驱动下,大批依赖海运的原材料和产成品项目纷纷在惠州大亚湾周边建成投产。随大型专业化货主码头加快发展,惠州港除了水水、水陆换装功能之外,大幅增加了大宗原材料及产成品无缝进出海的直接通道功能,有力支撑了惠州石化、电力等港口依存工业的跨越发展,以服务临港工业为本质特征的第二代港口的功能得到极大提升。根据国际经验,在第一代港口和第二代港口之后,港口功能还将向第三代港口和第四代港口延升拓展[2],这也是惠州发展港口经济、实现由以港建市到以港兴市再到以港强市战略转型的方向所在。所谓第三代港口,是指港口作为国内外客货流、信息流、资金流多重网络汇集的重要枢纽,顺应社会需求,增加了使货物增值的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现代物流功能,并吸引商业贸易、航运服务、金融保险、港口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向港口集聚,与港口共生行业和港口依存工业密切相关的服务性行业蓬勃发展,实现港口功能从地区性产业港向区域性物流港的转型升级。第四代港口则是指,随集装箱运输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海上轴幅式运输体系迅速形成,班轮化运输使得具有上下游业务关系的港口和港航联盟赢得新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非属地和连锁型码头发展。香港和记黄埔加盟惠州港集装箱码头,以及惠州与深圳盐田港集团合作开发荃湾煤码头等举措,均是惠州打造港口和港航联盟,加快港口经济向第四代港口转型升级的新动向。

惠州发展港口经济的优势与瓶颈

当前,惠州发展港口经济既面临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巨大,区位优势明显、集疏运通道顺畅以及专业化规模化优势突出、港口生产与产业发展实现共赢的优势[3],也面临港口功能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公用设施整合滞后于港口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要求的瓶颈。惠州发展港口经济的优势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巨大。惠州拥有自然海岸线总长223.6公里,其中大亚湾(含惠东县和大亚湾区)具有优越的建港自然条件,回淤少、水域宽、风浪小、航道短、深水岸线长、避风条件好、发展空间大,是华南地区难得的天然良港。现规划有港口岸线54.9公里、城市生活旅游岸线81公里和渔港岸线9.1公里,可用于港口开发的海岛岸线18.21公里。东江内河规划11个作业区的港口岸线26公里。据规划测算,惠州沿海宜港岸线若得到充分开发,可建设80个以上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7个),设计吞吐能力可达2亿吨以上,完全具备建设成为全国沿海枢纽港的条件和潜力。东江内河可建设150个码头泊位,设计吞吐能力达6000万吨。二是区位优势明显,集疏运通道顺畅。惠州沿海港口位于我国华南沿海经济中心的珠三角东部,背靠珠三角、泛珠三角广阔的市场腹地,地处以香港为核心的远东航运中心地带,依傍国际环球和环太平洋航线,是华南沿海便捷的海上门户。以荃湾港区为代表,惠州港陆路距惠州市区48公里、距深圳74公里,水路距香港47海里,区位优势明显。同时,较为发达的公路网络为惠州港提供了通往全国各地的公路运输体系,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贯通惠州,专设惠大铁路连接惠州港,形成铁路连接港口的大陆桥格局。惠州直接连接港口的惠大高速公路、广惠高速东延线等正在加紧建设,港口物流所需的外部集疏运通道初步形成,并正在加紧完善之中。三是专业化规模化优势突出,港口生产与产业发展实现共赢。港口是临港工业布局建设的基础条件,没有港口码头就难有临港大工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积极培育惠州临港基础产业,建设石化产业基地”。沿海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惠州需要配套专业化码头的项目众多,包括中海壳牌、中海炼油、平海发电、国华热电等。另一方面,临港产业发展也为惠州港口生产培育了最稳定的非竞争性货源和港口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石化、能源等大型临港基础产业的布局发展,惠州港吞吐量迅速增长,东马港区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原油接卸基地。2003年惠州港实际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2007年突破2000万吨,2009年突破3000万吨,2010年突破4000万吨,2011年突破5000万吨。惠州发展港口经济的瓶颈一是港口功能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港口是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惠州临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为腹地内企业提供能源、原材料及产成品等大宗物资输运服务,是珠三角集装箱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京九铁路沿线内陆物资的交流服务。但从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惠州港最明显的特征还是产业港[4],为临港产业配套的业主专用码头占主导地位,货类单一,辐射范围仅限大亚湾沿海一带的滨海产业。从码头生产类型来看,2011年业主专用码头完成吞吐量4056万吨,占总吞吐量的78.5%;公用码头完成1114万吨,占总吞吐量的21.5%。从货种来看,石油及其制品吞吐量3682万吨,占总吞吐量的71.23%;集装箱吞吐量39.5万标箱,仅占惠州外贸企业每年集装箱生成量的不足20%。软硬件环境不配套、固定航线少、班轮班次少,港口仓储物流业、临港商贸旅游业功能严重滞后,对全市及周边腹地经济带动作用尚不明显。二是公用设施整合滞后于港口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要求。惠州现有荃湾、马鞭洲、东联和碧甲4条海港主航道,目前均由港口企业投资建设并维护。应该说,在港口发展初期,由于惠州财力有限、港口吞吐量不大、航道使用主体不多、船舶通行密度小,以企业为主体投资自建自管航道等公用设施是一种可取、也是现实的选择。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惠州港已达到中等规模水平,吞吐量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26位、全省第6位,海港主航道通行的船舶数量大幅增加,海港公用设施私拥性带来的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海港主航道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锚地内船舶任意无序停泊引发安全隐患,海港主航道的私拥性和排他性带来航道使用的不合理、不公平,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大泊位小航道问题,制约了惠州港的可持续发展等等。而且,在惠州海港主航道通行和锚地停泊的船舶大多装载石化能源危险品,对航行和停泊的安全要求非常高,亟需政府主导、企业联动,整合公用航道、锚地和防波堤等港口公用设施,实现港口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