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网络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1:30:58

服务网络

服务网络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高效、便民、规范、廉洁”为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为核心,依托自治区电子政务专网,不时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推行政务服务网上审批,建立县、乡政务服务网络,打造县、乡、村政务服务平台,推进行政审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为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全面实现县政务服务中心和进驻窗口单位及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网络联通。提高行政效能。

(二)加快县、乡政务服务信息平台的统一建设。实现“一门受理、并联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行政审批模式,真正做到便民、利民、为民。

(三)建立政务服务电子监察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确保政务服务工作廉洁高效。

三、实施单位

并由各乡镇和以下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单位配合实施:彭阳县发展和改革局、城乡建设和环境维护局、农牧与科学技术局、林业和生态经济局、水务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局、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文化广播旅游电视局、卫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档案局、教育体育局、民族宗教事务局、地震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烟草局。全县政务服务网上审批及县、乡政务服务网络建设工作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财政局、监察局、效能办、法制办、政务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具体实施。

四、实施方法

齐头并进”原则开展,整体工作依照“统一规划、统一推销、统一施工、先易后难。集中利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0年10月1日—11月10日)

制定彭阳县政务服务网上审批及县、乡政务服务网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1制定方案。认真分析研究各乡镇、各单位窗口网络基础建设情况。

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2明确责任。成立彭阳县政务服务网上审批及县、乡政务服务网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相关部门责任。县、乡政务服务网络建设工作由县政府办公室牵头,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各乡镇配合,县政务服务中心具体实施。县监察局和效能办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效能监督工作。县政府法制办要督促和指导各部门单位做好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并严格把关,确保事项完整规范,顺序优化简洁。

财政部门依照规定拨付专项资金,3落实经费。研究落实硬件设备购置、工作人员管理培训、审批系统软件装置和调试等工作所需的经费。为网上审批和县、乡政务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提供经费保证。

详细安排布置网上审批及县、乡政务服务网络建设具体工作,4召开会议。及时召开彭阳县政务服务网上审批及县、乡政务服务网络建设工作会议。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二)落实阶段(2010年11月11日—2011年6月30日)

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1严格落实“两集中”根据“应尽必进”厅外无许可”要求。不时整合资源,把分散在各业务股室的行政审批职能相对“集中”一个股室,并整建制进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全县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包括垂直单位)共24个,现已进驻9个,其余15个部门根据实际,实行分批进驻,力争于2011年10月底前实现全部进驻的目标。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后,一律不得在本部门、单位或者其他场所受理、料理相关业务。

政务服务中心配合财政部门做好网络建设所需的服务器和电子监察系统等硬件设备推销工作,2硬件购置和安装。依照区政务服务中心规定的规范和技术参数要求。完成硬件设备的装置和调试。信息中心负责政务服务中心内部局域网的联通,为审批系统软件上线运行做好准备。

政务服务中心协调区政务服务中心网络工程技术人员为中心装置和调试审批系统软件,3网络联通和系统软件装置调试。硬件装置工作完成后。实现我县政务服务中心和区政务服务中心的网络联通。已有审批系统软件的窗口单位要做好与县政务服务中心系统软件的衔接和数据交换工作。各窗口单位建立健全网上审批工作制度,配备窗口工作人员,全力配合网上审批工作。各乡镇要为本级便民服务中心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抽调选配工作人员,确保于2011年6月底前完成与县政务服务中心的网络联通工作。

县政务服务中心要对中心网络管理和窗口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4人员培训。软件装置和调试胜利后。使其熟悉掌握审批系统软件操作技术,尽快适应网上审批工作,确保审批系统的正常运行,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总结完善阶段(2012年7月1日—10月31日)

听取意见和建议,由县政务服务网上审批及县、乡政务服务网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窗口单位和乡镇民生服务中心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改进完善工作,并将整体工作情况总结上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

六、工作要求

服务网络范文篇2

1医疗服务连续性的基本特征

医疗服务的协调性与连续性是指当患者因健康问题进入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体系后,能够获得无缝隙的连续服务,不会因就诊医师或机构的变化而中断或重复提供。卫生服务的连续性包括3个要素,即服务内容和过程的连续,服务提供者的连续以及服务信息的连续。Donabedian从卫生资源配置和规划的角度来描述医疗服务的协调性为“在整体卫生规划中能够让医疗服务所包含的诸多要素关系相适应地结合在一起”[1]。Starfield认为“卫生服务的协调性是指患者先前诊断出的疾病和所获得医疗服务的有效信息以及这些有效信息对于当前医疗服务所产生的积极作用”[2]。Austin等人的研究表明,卫生服务的协调性可以归结为对客户(即患者)的合适规定以及不同医疗结构之间服务的提高以及医疗服务网络的调整。Boon等指出,卫生服务的协调性是影响卫生服务连续性提供的重要因素。服务的连续性与协调性是农村卫生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体现[3]。Lawrence的研究表明美国医疗保健支出中30%~40%同这些“系统失灵”的表现相关[4]。TheoVanAchterberg的研究指出卫生服务的协调性是如何影响卫生服务连续性中学科之间的连续、人际关系的连续以及信息的连续这三大要素的[5]。从卫生服务的效率来看,建立完整有效的促使机构间服务有效衔接与合作的机制,是提高服务连续性、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和提高卫生服务质量的核心。

2医疗服务连续性的相关研究

目前针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服务的连续性与协调性地研究较少。国内外对于转诊行为的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借鉴,我国缺乏有力度的实证研究,对连续性服务的实际情况的揭示并不清楚。国际学界关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研究一定区域内的卫生服务提供机构所提供服务的协调性和系统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Shortell在1976年最早提出,认为卫生服务的连续性是指病人获得不同组织提供的与之需求相适应的、一系列的、协调的和不间断的服务[6]。之后由RogersandCurtis将这个概念进行延伸,称“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是指在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多学科之间的连续,信息传递的连续以及病人—医生人际关系的连续”[7];IMO在此方面的定义更倾向于信息的连续性,认为卫生服务的连续性是指在一组医疗执业者或机构之间有效且及时地传递诊疗信息。Starfield.B的研究认为,服务机构间的孤立是美国卫生系统出现质量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8]。Mur-Veeman认为,卫生保健和初级保健不耦合和不连续,以及医疗和预防分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协调性和合作难以获得[9];BarbaraJ.Mc-Neil认为医疗的不确定性是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深层次的障碍,而多组织协作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对于消除医疗不确定性十分关键[10]。国内基于此问题的研究在近10年来也越来越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但基于此问题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转诊规范、流程及相关制度等。刘滨和张亮认为,在医疗服务中,为了使病人获得连续性的服务就要求医疗服务提供机构间能够加强联系、增强协作,在病人病情需要的时候能够合理的转诊病人,使病人能够获得系统性、连续性的服务,而不会因为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机构的变化而中断服务提供的连续性,或者重复提供不必要的服务[11-12]。在公共卫生服务的协调性与连续性研究方面,于贞杰认为,在我国,由于在资源配置时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的考虑,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体系内各子系统之间、与医疗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而在有关加强卫生服务协调性与连续性的探索与实践方面,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探讨。周其刚认为,通过建立以上级医疗机构为中心、结合区医院及周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医疗集团,能够使双向转诊制度以及综合医院与社区的信息共享得到更加有效的落实[13]。王绚指出,应合理划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妇保所、疾病控制机构等公共卫生机构的职责,如此才能更为有效地提供连续、协调的综合性卫生服务[14]。陶红兵进一步指出,在划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关系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主要落实对个人的公共卫生服务,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主要开展针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负责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价。

3我国农村卫生网络连续性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卫生服务提供系统却患有一定程度的“系统病”,即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各个要素(县、乡、村各级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断裂或者弱化,出现了协同缺失和机制偏差。其主要表现在:(1)机构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合作的机制。由于卫生服务体系是一个由具有专业自治权的机构群体组成的体系,一旦出现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机制的情况时,这种专业自治权极易导致卫生服务提供中出现利用不足、过度利用、错误利用和不必要重复利用等现象。这些卫生服务提供中的“系统失灵”将导致大量的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2)卫生服务机构中存在对疾病治疗的价值观和经济观的偏移,导致卫生服务提供缺乏系统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总是试图最大限度甚至超出自身能力限度地对疾病进行防治,而缺乏系统的、分层级的对疾病进行防治的思想,加之不同层级的机构对利益的追求,从而导致医疗卫生服务链的断裂,不同级次、不同类别机构间对病人展开无序竞争,极大地浪费了卫生资源,降低了医疗卫生服务的系统效率。(3)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缺乏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协调性与连续性的推动促进作用。基本医疗保障在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支付的过程中,对于服务的不连续、重复提供和机构间无序竞争并未有效地利用其经济制约力进行控制。医疗保障经济控制功能的缺位也进一步加剧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协调与不连续性[11]。因此,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间的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机构间服务互动协作成为在有效资源条件下,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民生问题有效途径。

4农村卫生网络服务连续性互动机制研究的意义

互动机制是指系统内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协同合作的运行机制,强调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使各子系统间在服务功能和内容体现上保持连续性和协同一致。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互动不仅包括服务内容和服务功能上的连续互动,还包括服务区域和服务层级之间的互动合作。张亮教授等在其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质量管理和服务模式提供效率的前期研究表明,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无序和协同服务质量低劣是影响农村卫生服务效率的重要因素[11-12]。在医疗资源有限的环境下,患者在多级机构就诊和医疗机构联合提供医疗服务是必然的选择和行为。因此,应重视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的多机构协同质量与医疗服务连续性质量。按照卫生服务网络系统论和“大卫生观”思想,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不仅应加强服务功能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同时还应加强服务提供者层级之间的紧密与协调的互动合作关系,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减少卫生服务资源的无序浪费,从而真正实现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六位一体”的功能,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系统论也强调:系统中全部服务机构个体最优化不意味着服务提供系统整体上的最优。经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我国农村人口的死因谱和疾病谱发生演变。农村地区各类疾病的诊疗流程需要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中不同层级和不同专科性质的机构共同完成。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网络离散的提供模式无法使得身患此类疾病的人得到及时、有效、连续和全程的诊疗[11-12]。从卫生服务提供的效果指标看,保障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连续、协调与互动合作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系统质量改善的关键目标。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连续性和协调性的政策研究,构建适宜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三级服务网络互动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服务网络范文篇3

现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在市委正确领导下,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为目标,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随着经济的强劲发展,我市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也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市文化馆顺利进行了改扩建,建筑面积近6000M2,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居苏中、苏北前列,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正在规划准备中,初步选址、勘测、概念设计等工作已基本完成;20个镇文化站全面建成达标,并对外开放,提前一年实现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已建成村文化活动室298个,占全市总村数的90%;建成农家书屋65家。目前,全市以市级重点文化工程为龙头,镇文化站为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20*年,我市继续被评为江苏省群文工作先进县(市);20*年,被表彰为江苏省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县(市)。

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统筹,强势推进,切实履行政府职能

近几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一是凸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惠民工程,切实做到“五纳入”,即:纳入全市“十五”、“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领导工作分工;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计划;纳入机关相关部门和各镇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每年评选10个文化工作先进镇,并在全市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二是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20*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市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奖惩措施、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20个镇文化站全面达标的必成目标,并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同时,将此纳入20*年市政府为民兴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并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今年初,市政府又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新建工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抓紧规划,迅速启动。三是强势推进,定期督查。市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工作,与相关部门和各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定期进行督查,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

(二)抓住机遇,争取支持,努力破解建设制约瓶颈

资金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最大瓶颈。我们巧抓机遇,善抓机遇,积极化解,重点突破。一是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20*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五件实事之一,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我们多次赴省、市专题汇报,寻求支持。经过努力和争取,全市14个镇列入省专项补助计划。20*、20*两年,我市共计获得省、市文化站达标建设专项补助资金350万元,受助乡镇数和受助资金额均为南通其他县(市)总和;累计争取省“三送”(送书、送戏、送电影)专项补助资金近100万元。此外,还积极争取到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援建计划,获得专项资金100万元。二是紧紧抓住有利于文化工作发展繁荣的政策机遇。“十七大”报告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市镇两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经费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我市在财政状况还不宽裕的情况下,20*、20*两年用于20个镇文化站建设的补助资金达到160万元,对文化站建设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各镇也不断加大建设投入,据统计,近两年全市镇级财政用于文体中心建设的资金累计达800余万元。三是紧紧抓住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机遇。近两年来,全市大力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四室八有”建设标准,“四室”即:办公室、会议室、卫生室、文化室。将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作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四是紧紧抓住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机遇。利用“体育健身村村有”工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镇、村两级文化阵地活动设施和活动内容,提高了文化阵地的吸引力和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三)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务求推进速度能快则快

面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基础薄弱、资金压力大、上级要求高的实际,市、镇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创新举措,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形成推进合力。市政府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情况汇报会,协调解决推进中的矛盾和困难,加大督查、检查的力度与密度。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经济建设压力大、工作任务重、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努力破解资金、用地等难题,按时按质完成了达标建设任务。财政、建设、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尽职尽为,合力推进。市文化局作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责任部门,充分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当好参谋助手:一是组织力量对全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情况调查摸底,及时提出全市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发展规划建议,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定期召开文化站长例会,策划组织各类推进活动,协助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意见,推动全市面上工作快速、均衡开展。三是建立局长挂帅,副局长挂钩包干的工作机制,做到包督查、包指导、包推进。四是加强服务和协调,组织镇分管领导和文化站站长赴通州、泰兴等地参观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推进质量,加快推进速度。五是适时对各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选址、功能设置、内外装潢等给予帮助和指导。由于组织领导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服务指导到位,我市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程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受到了省相关部门的表彰。

(四)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做到功能设置科学实用

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既适度超前,又实事求是;既坚持标准,又经济适用;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在镇文化站建设上,我市提出阵地面积不得少于800M2,基本功能不低于8项,年开放时间不少于250天的要求,略高于省提出的建设标准。由于各镇经济基础不一,情况各不相同,建设模式也不尽相同。全市20个镇,大致采用了三种建设模式:一是东陈、桃园、袁桥、下原、吴窑、江安、磨头、搬经等8个镇,按照标准要求,投资新建,面积最多的镇达1400M2;二是柴湾、如城、郭园、高明、林梓、九华等6个镇,采取资源整合的办法,将闲置的学校、派出所、管电站等用房进行改造,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减轻了财政压力,又妥善解决了文化阵地问题;三是雪岸、常青、白蒲、丁堰、长江、石庄等6个镇,对原文化站或影剧院采取改造提升的办法,按照新的标准要求,增加阵地面积,扩展功能设置。

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结合“体育健身村村有”、“图书援建”等工程的实施,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同步落实,大力推进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可望今年10月底实现全市全覆盖。

市文化馆作为老城区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在2003年旧城改造过程中,有一半的活动用房被拆除。由于诸多原因,改扩建工程一直悬而未决,不但影响了市容市貌,而且制约了阵地作用的发挥。对此,文化部门的同志不等不靠,创新思路,主动作为,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融资600余万元,于20*年对文化馆实施改扩建,20*年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新增活动面积3500M2,拓展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美术、健身、写作等11个大类、18个项目的艺术培训。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活动开展,在全省均处于领先位置。

市木偶艺术团是我市唯一的国办艺术团体,承担着繁重的中心演出和“三送”任务。多年来,团部一直借租在新民建筑站,条件十分简陋,严重影响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剧团的发展。面对困难,市领导主动关心,文化部门的同志想方设法,整合资源,调整市图书馆的四、五楼近1000M2,作为木偶艺术团办公和排练场所,购买了320M2的演员宿舍,妥善解决了木偶艺术团办公及演员生活等基本问题。

(五)建管并重,建用并举,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

一是阵地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市文化馆充分发挥城区文化活动主阵地作用,认真策划和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常年开展电影放映、艺术展览、艺术培训、才艺比赛等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天天都开放”;市图书馆努力拓展服务功能,简化借阅手续,年均接待读者超过20万人次。同时,实行开门办馆,延伸服务触角,在镇村、社区、敬老院、学校、军营开辟流动图书室,并积极做好镇、村图书管理和借阅服务指导工作;市博物馆从今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免费开放,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各镇文化站都能比较正常地开展书报阅览、体育锻炼、艺术培训、综合展览等8项以上活动,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村(居)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则为群众就近开展文化活动、读书看报提供了便利。二是主题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市文化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年均组织开展4-6场大型主题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激发和鼓舞全市人民跨越争先的斗志。几年来,借助“一会两节”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了“群星拜寿”、“*如歌”、“欢乐中国行——魅力*”等数场高质量的大型文艺演出,满足了人们对高雅艺术的欣赏需求。三是社会文化活动形式多样。“雉水之夏”是我市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的文化品牌,市文化部门不断创新内容,拓宽服务范围,变以如城为主,为向农村、企业、港口、军营拓展;变以夏季为主,为全年均衡开展;变一年一个主题,为一次一个主题,让优质文化资源惠及更多百姓,受到了城乡居民的普遍欢迎。群众自办文化红红火火,老年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各具特色,活动常年不断。农民艺术节、文化一条街、文化大院、文化庙会、元宵灯会及体育竞赛等系列农村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白蒲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京剧之乡,如城镇和林梓镇分别被评为南通市工艺丝毯之乡和红木雕刻之乡,如城锦绣莲湘队、宏坝老年文艺队、九华通剧团被评为南通市特色团队。三个家庭参加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星光大道”家庭才艺大赛并获奖。四是“三送工程”深受群众欢迎。20*年以来,累计向镇、村送图书45000余册,送戏189场,送电影5000余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常青镇电影放映员王东生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放映员”。五是文艺创作不断繁荣。近几年,文艺创作、艺术生产成果喜人,32件作品在全国性演出、评比、展览中获奖,58件作品在省级参赛、参展、发表。与日本、浙江温岭、东台等地进行了跨区域的美术、书法作品交流,扩大了我市的对外影响。六是民营剧团不断壮大。全市登记在册的民营剧团达1*个,从业人员800多人,年均演出23000多场,观众达600多万人次。我市民营剧团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被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称为“*现象”,《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均予以报道。去年,首届全省民营剧团优秀节目调演暨民营剧团管理工作座谈会在我市成功举行。

(六)提升能力,激发活力,不断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素质提高工程。2005年以来,文化系统相继开展了“效能革命”、“效能提速”、“争创优质服务单位、争当优质服务标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等主题教育活动,提升素质,激发动力,引导文化人才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担当起推动我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重任。二是实施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引进人才。招聘大中专毕业生16人充实文化队伍,优化了人才结构。合理使用人才。打破人员性质和单位界限,合理调整,将年轻有培养前途的同志放在重要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力培养人才。为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提供条件,营造环境,让大部分同志都有机会在学习培训、工作一线和重大活动中得到锤炼和提高。三是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创新用人机制,严格管理、考评,实行岗位竞争和全员聘用,文化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对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使用方面,文化部门主动与各镇党委、政府交换情况,提出建议,近几年先后对镇文化站4名同志进行了调整。

二、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间凝聚了各级领导、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爱和支持。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阵地不足、设施不佳、服务不好、服务不了等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经费投入正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总体看来,目前财政投入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需求、与上级文化经济政策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直接导致了网络建设相对滞后,质量相对不高,功能相对不全,作用发挥受到制约等诸多问题,与城市化、集聚化建设步伐不相协调。

二是建设标准普遍偏低。从市级重点文化设施现状看,市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仅3000M2,连古籍保管必备的干湿机、阅览室内空调等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电子阅览室、盲人阅览室等基本功能也尚未到位。与国家一级图书馆所要求的“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6000平方米、图书年入藏总数不低于5000种、现代化技术装备、数据库建设、自动化网络建设”等硬件标准相距甚远。市博物馆阵地面积不足,陈列展示、教育研究功能受到很大制约。馆藏库房狭小,文物保护环境差,缺少必备的恒温、恒湿、除菌、除尘设备,文物安全防护级别偏低,给馆藏文物分类保管、科学保管带来很大困难。市文化馆缺少停车场,给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造成极大不便。城区文体活动场所数量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镇文化站建设现状看,仍然存在着建设标准偏低,布局不够合理,功能设施不全等问题。同时,一个镇只有一个文化站,服务半径太大,很难满足几万人开展活动的需求。从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现状看,大部分村人口在3000人左右,而村文化活动室面积仅有几十个平米,最大的也只有100M2左右,人均不足0.3M2,加上设施不够完备,村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单调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由于活动经费和人员数量、素质等原因,不少镇、村文化阵地存在着重建轻管、重建轻用现象,正常开放难以保障。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娱乐变为广泛的“求知、求美、求富”多元化需求,从被动接受变为自主选择。而一些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活动的手段相对简单,形式相对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导致这些镇、村文化阵地出现了“所建”和“所用”、“所供”和“所需”之间不平衡、不适应的现象,使用效率和效益未能达到最大化。

四是文化人才青黄不接。其一,断层现象严重。全市在编文化干部,50岁以上的占到将近一半;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仅占40%;中级以上职称的仅占19%。其二,专业人才缺乏。现有人员中,不少是顶替、土地工安排、政策性安置进文化系统的,大多专业不对口、技能不高,加之文化系统相对冷门,文化人才引进困难较大。文化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人才、文化经营人才尤其缺乏。其三,体制机制不活。尽管文化部门已经做了不少改革探索,但由于体制性障碍,人员流动渠道不畅,考核奖惩兑现难度较大,主观能动性、积极性难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四,基层文化队伍后劲不足。镇文化站人员不同程度存在工资发放不及时、福利待遇低,以及欠缴养老保险等后顾之忧,直接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工作举措

当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通过不懈努力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加到位的认识,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加创新的思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在更高层次、更高起点上谋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新突破、新跨越,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与*“江苏跨越发展的领先者”、“江北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苏中和谐发展的领头羊”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意识,全面领会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新要求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和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为此,我们将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我们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在内的文化工作的领导、协调、保障作用。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工作措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切合本市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为文化工作的发展创造条件,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纳入岗位目标考核,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及权重,把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作为评价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考核对推动文化工作的杠杆作用,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二是正确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长期工程,我们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给予文化建设更高的重视,更多的关注,更大的倾斜,为文化工作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积蓄力量,夯实基础,充分发挥文化独特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使用的关系。阵地建设是基础,是载体,而加强管理,发挥作用才是关键,才是目的。今后,我们将着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根据形势发展和群众需求,进一步完善阵地功能,提高阵地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固守阵地,不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文化设施用途,不挪作他用,对已挪作他用的将限期收回,防止重蹈过去“先建后卖、得而复失”的覆辙;另一方面,将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全市文化阵地管理使用意见,确保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守得住,管得好,用得足。

(二)紧扣时代脉搏,突出惠民宗旨,正确把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新特征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其作用不仅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为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此,我们将努力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公益性。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服务,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属性。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政府既是组织者,更是实施者。市镇两级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确立“政府主导、政府主抓、政府主投入”的思路,制定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在内的各项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着力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政策导向作用和管理监督作用。

2.坚持统筹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采取切实措施,改变“农村文化阵地设施好于城市,城市文化活动开展好于农村”的不平衡现状,做到资金安排向最欠缺的地区倾斜,优惠政策向最薄弱的地区倾斜,优质文化资源向最需要的地区倾斜,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对差距,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对均衡。

3.坚持普惠性。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将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追求。继续加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满足需求,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继续实施“三送”文化惠民工程,务求形式更新,效果更好。继续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一般不收费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积极探索低偿、有偿文化服务新模式,努力提供多品种、多层次的文化服务,使公共文化服务由普惠性向个性化延伸。

(三)坚持高标准,拓展新空间,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新期待

一是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为重点,继续推进市级文化工程建设。做好财政、规划、土地、建设等部门协调工作,实质性地推进“两馆”建设用地、规划、设计、筹资等工作进程,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按照“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列入2009年市财政预算,并力争将其作为2009年政府为民兴办的实事之一,确保2009年底工程主体完工,2010年投入使用;将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列入2010年市财政预算,年底工程主体完工。确保做到高起点规划、高速度推进、高质量建设,真正把“两馆”建成靓丽的文化地标和城市景观。重点加强如城(街道、社区)、*港区、开发区等经济总量较大、人口较密集地区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力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继续巩固和拓展镇文化站服务功能,精心设计阵地活动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形象;创新群文活动形式和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拓宽服务渠道,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一个社区、村(居),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二是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数字电视村村通、体育健身村村有等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以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服务便捷、满足需求、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

三是实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充分发挥文化品牌效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不断迈上新台阶。创优现有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巩固和提升“雉水之夏”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演出形式,延伸服务触角,努力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惠及百姓;继续发挥木偶团等专业剧团作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放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杖头木偶的品牌优势,排演精品剧目,做到服务中心与服务百姓相统一,艺术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继续推进群众文艺创作,以音乐创作为重点,带动文艺创作全面繁荣,力争多出精品力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继续放大民营剧团亮点,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扶持和引导民营剧团做大做优做强。进一步加大稽查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无证演出和不健康演出,取缔违规经营行为,净化农村演出市场,促进整体水平提升,充分发挥民营剧团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补充作用,扩大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着力打造文化活动新品牌。我们将充分依托大剧院等重点文化阵地,每年举办“文化艺术周”;充分利用节假日、庙会、农闲等有利时机,每年组织“农民艺术节”,努力把“艺术周”、“艺术节”办成文化艺术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让广大群众分享文化成果。

四是实施文化服务创新工程。针对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新要求,不断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探索服务新模式,拓宽服务新渠道,提升服务新水平。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农村,汲取乡土文化营养,创作排演内容积极向上,贴近百姓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让广大群众“看得懂”;策划和邀请知名艺术团体来如演出,积极探索政府买单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推行低票价制,让广大群众“看得起”;在注重大型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各类面向农村、农民演出的投入,引导群众文化消费,培育壮大文艺演出市场,让广大群众“看得到”。以文化服务的创新,带动文化消费的普及,用文化凝聚人气、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四)创新工作思路,破解制约瓶颈,积极探索解决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不了、服务不好等问题的新办法

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千方百计确保“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投入标准,将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精品打造、人才培养培训、设备更新维护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努力实现文化设施建设有保障,文化活动有保障,文化人员福利待遇有保障。广泛吸纳民资和外资投资文化建设,大力引导人民群众举办公益文化活动,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创新投入方式,尝试文化活动项目制,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变“养人头”为“养事业”、“养项目”,形成“行政推动为主,市场运作为辅,群众广泛参与,多方筹资并举”的文化网络建设投入新格局。

着力破解人才瓶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继续把文化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全市人才建设工程整体规划,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人员老化、人才短缺的问题,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一是市级有一支过硬的文化专业队伍。以深造、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文化单位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研究和探索文化人才引进的新办法、新措施,在编制、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不断增强文化工作的吸引力,使优秀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鼓励市级文艺人才深入基层,加强辅导,主动承担起文化引导的职责。二是镇级有一支稳定的文化骨干队伍。高度重视镇文化站人员的配备和使用,严格条件准入,调配热爱文化工作、熟悉文化工作、专心文化工作的同志到文化站工作,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文化站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等后顾之忧,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全力为文化建设作贡献。三是村组有一定数量的民间文艺队伍。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文艺团体、文化经营户的发展,做到既积极鼓励,又强化管理,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以满足不同层次对文化的需求。大力培育特色文化镇(村)、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标兵、特色文化家庭,以“四特”培育带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服务网络范文篇4

为进一步转变农村基层组织职能,优化整合为群众服务资源,加快我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以快捷、顺畅、低成本的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镇党委研究,在完善现有的便民服务网络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镇的便民惠民服务网络,形成“民得实惠、党得民心”的“绿色通道”,力争今年年底之前,所有村组织建有便民惠民服务通道。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服务设置。各村需设置便民惠民服务室,并安排一名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同志专人负责,服务流程和相关服务制度上墙,做好服务登记薄。

其他各站所需设置便民惠民服务点,方便广大群众办事。

2、服务内容。依照广大群众热切关心的土地政策、医保、社保、惠民政策、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等问题,提供最新最准确的帮助。

3、服务要求。完善全镇便民惠民网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为群众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服务网络范文篇5

二、在农村普遍可以听到这样的反映,农民“想致富,没门路”。可以肯定,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心情是迫切的,只是摸不到致富道道,找不准发财门路。他们最大的困难是“三缺”问题,一是缺技术,二是缺信息,三是缺服务。从国家部委办到省地市已基本形成一个由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农业信息服务网。据悉,最近农业部将建立农产品信息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准确的市场信息,并拟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建立种植业信息网,以增强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怎样把“三农”急需的技术、信息和服务尽快送到千家万户农民手中,引导服务农民发展效益农业,抓市场活流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县乡两级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省一些地区,采用各种形式,大胆创新,在农业科技(经济)信息推广、咨询、服务上做出有益尝试,取得较好的效果,受到农民普遍欢迎。如“衙州市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利用市、县、乡三级计算机网络,连接“全国农产品信息网”,建立衙州市农村经济信息网,连成冬市、县、乡、村、户的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信德服务网络,使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难题,指及时有效地得到信息网络的帮助指导,得仁解决兰溪市农业局从科技服务、信息引导入手,戈立“兰溪市大地农产品有限公司”,通过这一载体,帮助农民打响农产品品牌,协助农民钊售农产品,同时做好农资、信息等各项服务。各地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又‘技术、信息、服务的需求,调动农民发展效扎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预见性。

三、从我县农业发展实际出发,结合县委县府就发展我县国民经济提出的“一体二翼三支枉”总体发展战略,加快我县农业科技(经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势在必行。

(一)领导重视,政府牵头,各涉农部门通力寸作,县级成立“农业科技(经济)信息服务中,:”,乡镇设立分中心,村设信息服务站和信表联系户,同时,县乡(镇)两级要做到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四落实。

服务网络范文篇6

区财政又拨出专项经费,对业务辐射半径大、硬件设施完善、人员配备齐全的38个重点卫生所进行了升级改造,统一配套治疗台、高压灭菌器、清创包、健康教育宣传栏等,使农民群众的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看病更加方便。截至目前,该区功能齐全的区、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建成,在构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整合区域卫生资源、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新农合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二、积极兴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均等化工程

为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把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区卫生局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全年工作重点,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其主要做法:

1.建立建全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区卫生局与承担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督导责任制,定期督查工作进展情况,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平稳发展。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与村卫生所(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也鉴定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卫生局成立了公共卫生管理督查小组、专业指导小组,由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专业卫生机构进行业务指导、技术支撑、监督管理,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稳步进行。

2.分级管理工作规范化。建立健全分级负责责任体系。区卫生局专门成立了基妇股、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明确了专职人员。各乡镇建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按辖区服务人口3/10000的标准配备业务人员,在行政村(居),由标准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担任本村(居)公共卫生协理员,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实施。

3.制定工作方案确保公共卫生工作有序开展。区卫生局制定下发了《基本共公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工作方案》《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内容及标准》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小组按照考核目标要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绩效考核,每半年一次,考核实行为千分制,850分为优秀,850-700分为合格,低于700分为不合格,考核结果作为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结算依据。年终评为公共卫生服务先进单位前三名的分别给予3至1万元奖励,后三名分别处罚1至3万元。

服务网络范文篇7

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央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构建为民服务网络,更好的联系和服务群众,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通过构建结构合理、运作协调、制度健全、廉洁高效的农村三级服务网络,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完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民服务体系,对党员和群众需要服务的有关事项,方式上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收费”,宗旨上体现“把困难留给干部,把方便让给群众”,标准上按照“设备好、内容全、服务优”,真正让越来越多的党员和农民群众享受到便捷和实惠,为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农村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机构设置及服务的范围

镇党委设立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同时挂党员服务中心牌子),下设党务服务部、咨询受理服务部、社会事务服务部、经济发展服务部、中心办公室;村党组织设立村级为民服务代办点;村民小组安排为民服务员。

(一)、党务服务部

负责党团组织关系接转,外调函的办理,流动党员管理、咨询、活动证办理,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的申请和非公企业党员的管理,党务知识的业务咨询,“双强”型村干部的需求服务等。

(二)、咨询受理服务部

负责各种申请事项的受理和回复;民事调解、法律服务,政策、法律、法规咨询等。

(三)、社会事务服务部

负责准生证、独生子女证办理,出据流动人口生育证明等;农村宅基地申请,村镇工程建设许可、村镇规划许可、建设项目选址等;救灾物款、农民低保、特困群众生活救济物资的发放,扶贫助残、五保户供养、残疾军人、现役军人优待金发放、残疾证办理等;《就业登记证》、《再就业登记证》、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企业离退休职工领取养老保险资格认证等的办理;农村合作医疗基础资料的登记、证件办理、程序咨询、报帐等。

(四)、经济发展服务部

负责涉农补贴发放、信用贷款的办理等;农业、农经方面的服务等。

三、办理程序

基本程序为受理、承办、回复。

1、受理。凡群众需要办理的有关事项,可向员、村级代办点或镇服务中心提出办事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属于范围内的事项,均应受理,对申请材料不齐的,出具补交材料清单,待申请人补齐材料后再重新受理;对于不在受理范围内的,应向申请人讲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如何向有关单位申请。员、村级代办点或镇服务中心受理申请后,进行受理登记,填写《服务群众承办表》,确定该事项的代办人,对有明确办理期限的,将承诺办理期限。

2、承办。镇党务政务服务中心接到材料后,能在镇政府办理的,直接办理;不能办理的,指定代办人,出具相关证明,由代办人带上相关材料到区级有关部门进行办理。

3、回复。承办事项办结后,经具体办理人在《承办表》填写承办结果并签字后交回镇党务政务服务中心;镇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应及时办理好交接手续,并将承办结果回复申请人。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服务行为。

为确保服务服务中心、村代办点、组员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要求建立健全以下各项配套制度:

1、首问负责制。按照谁接待、谁负责的原则,无论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还是村代办点工作人员及组员,只要群众有申办服务事项都要及时受理或做出解释,不得推诿扯皮,不允许不管不问。

2、直接办结制。对群众申请可当场办理的简易事项,服务点工作人员应当场或当天办结。

3、承诺制。对需要现场勘查、上级审批或其它不能当场办结的较为复杂的申请事项,由受理人员向所需服务的群众做出具体承诺,并在承诺时限内办结或做出解释答复。

4、“阳光”办理制。服务中心及各个服务代办点要将为民服务项目、办理程序、所需资料、办理时限、收费标准、收费项目以及工作纪律等,张榜上墙,阳光作业,接受群众监督。

5、廉洁服务制。服务中心和村代办点工作人员及每个员在服务中要做到态度热情,诚恳待人,严格按照服务中心、村级代办点和员工作制度的有关规定办事,严禁向服务对象“吃、拿、卡、要”,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在服务中心、代办点设立监督意见箱,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服务中心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村民可通过意见箱、举报电话或直接向镇领导小组或镇服务中心反映有关意见。

(二)、健全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

1、建好镇党务政务服务中心。镇党委书记对这项工作要亲自过问,要由一名镇级副职兼任服务中心主任,亲自抓,具体负责协调运转,从农经中心、农技中心、规划办、计生办、民政办、国土资源所等站所中抽调人员集中办公,把凡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基本实现“一室受理、全程代办、无偿服务”。

2、抓好村为民服务代办点。村级代办点,作为镇服务中心的延伸,由村现有人员调配任职,代办点人员要切实履行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群众信访调解员、组织建设督导员、强村富民服务员、党委政府协助员等“六大员”职责。

3、选好组员。明确指定组内的村组干部、后备干部、无职党员、预备党员作为员,村党组织书记要识人用人,真正选配一批思想观念新、群众基础好、乐于为群众服务的村员队伍,同时也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对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培养的过程,使群众不出家门,就可享受全程服务。

(三)、有效整合资源,努力拓宽服务领域。

镇党委对这项工作要统筹安排,抓住这次有利时机有效整合现有资源,要充分利用党员服务中心、农经一站式服务中心等现有的资源,将其能合并的各种服务项目尽量合并到党务政务服务中心,无法合并的可以单独挂牌,集中办公,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要主动适应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针对农民群众生产、经营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方式,努力开展全方位、有实效的为农服务。

五、组织领导

服务网络范文篇8

一、技术方案及功能特点

根据我市农村经济条件、农民文化层次和通信网络基础条件,经市政府同意,决定采用“阳光宽带”(即“宽带+机顶盒+电视机”)的接入方案。该方案利用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技术),把网络信息量大的优势与农村电视普及率高的特点有机结合在一起,轻松实现“电视上网”,既降低了农村上网的门槛,减少了网络费用支出,又较好地解决了信息网络技术与农村接轨的问题。其主要特点是:

1、内容全面、实时更新。此业务接入“中国三农信息服务网”,内容分为:价格行情、农业要闻、科技推广、科普知识、休闲娱乐、生活宝典、互动教育、数字农业、节水灌溉等九大版快,内容实时更新,让农民每天都能了解到更多新的信息。同时,对农民群众提出的个性技术需求,农业畜牧水产局信息中心还可随时编辑。

2、电视上网,成本低廉。不用购买电脑,使用费用低,通过现有的电视机上网,使普通百姓都能安的起、用的上。

3、好学易懂,操作简单。采用遥控器的方式,对网站内容进行查询、浏览,不具备互联网知识的农户也能很快掌握,非常适合农村推广使用。

二、建设内容及范围

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的目的在于引导广大农户使用,真正实现“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我市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采取分期推广逐步扩大的方法,首先在全市500个行政村安装,今年的网络设备只安装在每个村的村委会,让农民群众看的见,用的上,搞好试点创建工作。

1、运行机制。采取市、乡镇共同实施创建,村、农民、农技人员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由农业畜牧水产局负责技术指导、提供相关设备,乡镇政府给予政策、技术上的扶持、配合,保障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健康有序发展。农业畜牧水产局届时将会同网通公司进行网络测试、设备安装、实用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等工作。各乡镇政府要确定乡镇和村级的信息负责人员,对工程的实施予以积极配合,在安装和运行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网络安装调试完毕后,各村委会要积极组织农民实地参观,使其成为查询信息的窗口,并交流信息服务的体会和收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以农民上网的成功案例,辐射带动其他农户,最终实现信息服务的大众化。

2、设备投入。安装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所需的机顶盒、宽带调制解调器、电话、第一年的端口使用费240元均由农业畜牧水产局经过网通公司无偿提供。每个行政村需自备一台电视机,同时承担用于网络接入的电话月租费(15元/月)。

3、网络后期运营。信息服务网络接通运营后,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统一管理维护和信息添加更新,各村在第二个年度开始,由乡镇组织缴纳端口使用费(240元/年)。

4、人员培训。我们将分期分批对全市500个行政村的信息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设备操作,能独立上网查询信息和信息。通过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熟悉本行业情况,信息敏感性强的信息队伍,为推进农村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

三、进度安排

本工程计划2007年6月-12月完成。

1、2007年6月,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人员分工。

2、2007年7月-10月,进行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为500个村安装、调试设备。与此同时,分期分批对500个村的信息人员进行培训。

3、2007年11月-12月,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对各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运行情况进行全面验收。

四、几点要求

1、要高度重视。这次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各乡镇一定要认真研究,高度重视,按照分配的村数确定具体村,确保市政府确定的这件为民办的实事办好,真正让群众满意,收到实效。

2、要精心组织。各乡镇要明确主管领导,并确定一名具体工作人员,配合搞好本辖区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拟安装信息网络的行政村也要有专人负责。请各乡镇按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指标表(附表1)的要求,认真填写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申报表(附表2),经乡镇长签字确认并加盖公章后,于6月21日前报到农业畜牧水产局信息中心。

服务网络范文篇9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强化为民服务中心工作的有关要求和市委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工作,提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为民服务的质量,整体推进我县基层党建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现就我县强化为民服务工作,构建为民服务网络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转变党组织的工作职能和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建立健全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县、乡、村、户四级联动为民服务网络体系,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代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目标任务:以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四化”工作目标为保障,建立健全县、乡、村、户四级联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构筑好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及时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二、大胆创新,构建县、乡、村、户四级服务网络体系

(一)深入联系群众,建立联系群众网络

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系”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委委员、党代表和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桥梁作用,使之形成“上连组织、下连群众,上下联动,畅通民意,服务社会”的联系群众网络。一是要确定联系对象。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以三至五户为宜。在确定联系对象时,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联系对象中既要包括农村致富能手、特困户、上访户等社会群体,又要涵盖个私经济、企业等各阶层代表,联系对象不能交叉。二是要在村委会、村小组显要位置对“三联系”情况进行公示,联系对象门口要统一悬挂“三联系户”标志牌,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要确定联系方法、途径,通过与联系对象走访、谈心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党员群众思想、工作、生活、学习等情况,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及时为党员群众解决所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对“三联系”中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梳理,提交党委会分析研究解决。党委每月要召开专题党委会,分析研究处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

要进一步深化民情恳谈、“党群连心卡”等各项制度。积极创新恳谈方法和形式,坚持每季度深入基层恳谈不少于一次,健全民情恳谈“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困”的网络体系,畅通群众提出诉求、表达心声、出谋献策的渠道。同时,要积极创新和探索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党群连心卡”等联系服务群众途径,对党员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真正使群众话有说处,理有讲处,事有办处。

要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领导干部接待日等相关制度。每个领导干部要有相对固定的联系点,保持与基层党员和广大群众的经常性联系,坚持每月下基层联系不少于一次,并以点带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使之形成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网络体系,推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步上新的台阶。

要实施好“三校”进村活动,即党校、成人技术学校、老年大学进村,党校和成人技术学校保证每月进村一次,老年大学每年进村不少于4次。各乡(镇)党委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措施,抓好“三校”进村工作,不断丰富服务群众的方式和渠道,创新服务群众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搭建平台,构建为民服务网络

要着力加强为民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巩固和充实为民服务中心(站)的力量。发挥好县便民服务中心、各乡(镇)为民服务中心、村级为民服务站及共产党员中心示范户在基层为民服务工作中的综合协调作用,形成县、乡、村、户四级联动的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县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和各乡(镇)为民服务中心要推行“一站式”、“阳光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服务模式;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全部实现“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制定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中心围绕社会转,部门围绕窗口转,窗口围绕群众转,使之更加充满活力;通过发挥“共产党员中心示范户”的示范带头作用,使“三农”服务措施更加贴近群众,农民群众更加满意。各乡(镇)党委、村党总支要强化对村级为民服务中心(站)的建设,结合实际,科学定位,明确职责,使之形成以乡(镇)为民服务中心为平台、村级为民服务站为支点、“共产党员中心示范户”为触角的网络体系,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要将“数字党建”作为构建为民服务网络体系的重要载体,不断丰富建设内涵,创新建设载体,打造以宣传、教育、指导、管理、服务为核心的“数字党建”网络。一是要强化“数字党建”网络支点建设。各乡(镇)要积极投入资金,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不断完善党建工作网络的内容和形式。各乡(镇)党委、县级机关各扶贫挂钩单位要群策群力,支持帮助村级党组织推进“数字党建”网络建设。每个村要确定3至5户经济基础好、致富本领强的党员户为“共产党员中心示范户”,通过“中心示范户”的“双带”作用,让“数字党建”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作用,使之形成“上连组织、下连党员群众”的网络体系。二是要整体发挥“数字党建”网络体系的功能,及时将县、乡(镇)、村(居、社区)的党务工作和活动告知广大党员群众,为党员群众解读政策、消除疑问,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并接受群众监督。三是要积极探索网络办公模式,加强“数字党建”网络办公自动化体系建设,实现县、乡、村、户四级联网办公,同时,通过网络体系为党员群众提供在线咨询业务,网上预约等服务,尽可能通过网络为党员群众办理登记、申请、审批等一些简便的业务工作。四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通过“数字党建”网络,由党员对党的建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发表意见建议,并就自己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探讨交流,通过网络及时反馈给党委、政府,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组建队伍,创新为民服务工作方式

县级机关各职能单位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继续充实为民服务先锋队,关注群众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定期、不定期深入群众中开展法制宣传、送医下乡、科普知识宣传、文艺演出等服务活动,卫生、司法、文体等为民服务先锋队要继续坚持好每月一次的服务,并不断扩展服务外延与内涵,用实实在在的服务,帮助基层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各乡(镇)、村也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组建完善科技、政策咨询等为民服务先锋队,定期深入基层开展为民服务。

(四)上下联动,推动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要建立县、乡、村、户四级上下联动、互动协作的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分析研究处理问题的责任制。要明确县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和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在为民服务网络体系中的职责和任务,以创建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机关为切入点,健全和完善县、乡、村、户四级统筹协调、联动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县、乡、村、户四级网络在为民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整体推进全县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形成“上连机关、下联群众、上下互动、左右联动、齐抓共管、一心为民”的为民服务网络体系。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构建为民服务网络体系,是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有益探索。各乡(镇)党委、各单位要切实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整合资源,使基层为民服务工作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县委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为民服务体系网络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党委也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党委书记是构建为民服务网络体系的第一责任人,党委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村(居、社区)党总支书记是具体责任人,要落实责任制,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为民服务工作格局。

(二)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全县各级党组织要明确职责,积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强化县、乡、村、户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各单位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抓好自身为民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帮助挂钩扶贫联系点建立服务网络。涉农单位要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建立服务机构,购置必要的办公设施,及时提供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协助所在乡(镇)、村抓好服务网络的配套建设。同时,县委将组织人员定期对各党委开展为民服务网络体系情况进行督查,了解各党委的工作进度和工作实效,指导、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乡(镇)党委也要对为民服务网络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督促检查,确保此项工作真正收到实效。县委将把各单位构建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纳入永葆先进性·“云岭先锋”工程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在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中工作不力或未完成工作任务的,县委将对责任人实行诫免谈话,主要领导要向县委作出书面说明。

服务网络范文篇10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行政服务网络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升乡(镇、办)和村(社区)行政服务网络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服务水平,市行政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将在全市开展行政服务网络建设考核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核依据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鄂办发[]36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网络建设的通知》(政办发[]5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行政服务网络建设考核办法>的通知》(政办发[]107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老河口市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便民服务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发[]45号)等文件精神,对照全市行政服务网络建设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对乡(镇、办)便民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以下简称服务室)进行考核和验收。

二、考核验收方式

㈠逐个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对服务中心实行逐个检查验收;服务室随机抽查验收,抽查个数不低于服务室总数的30%。

㈡自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市行政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制定考核评分标准(附后),各地对照考核标准,对所属的便民服务中心和服务室建设工作进行自查。自查验收合格后,于年11月底以前将考核申报表(附后)、考核标准评分表和自查报告报送至市行政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市行政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将根据各地上报情况,于12月底前对各乡(镇、办)行政服务网络建设情况进行逐一验收。

三、考核结果运用

㈠对各级行政服务网络建设考核评分在70分以下的,认定为不合格;70分至90分之间的,认定为合格;90分以上的,认定为优秀。考核验收结果将在全市进行通报。

㈡对服务中心和服务室建成比例达到100%的乡(镇、办),市政府将在年终予以表彰。

四、工作要求

㈠高度重视。行政服务网络建设考核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坚持标准,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保证考核工作真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