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设施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1:11:30

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范文篇1

濮阳市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收入来源体系、繁荣城乡经济的重要举措。当前,该市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势头良好,具备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近几年在政策扶持下,设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以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设施农业为主。截至2010年底,濮阳市设施农业总面积发展到1.38万hm2,示范园区达128个(日光温室1.3万座、塑料大棚3.6万座)[3]。其中濮阳县、清丰县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园区建设规模迅速扩大,档次迅速提高。目前濮阳县设施农业总共达6800.00hm2,台账建设园区也达42个,园区面积达800.00hm2,日光温室382座,塑料大棚4037座;清丰县光2010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026.67hm2,其中,日光温室1206座,塑料大棚1598座,中小拱棚1866.67hm2,食用菌30.00hm2,完成示范园区建设6个。随着设施农业面积的不断扩大,清丰县部分蔬菜已逐渐形成优势并进一步形成品牌。随着县委、政府不断推动设施农业的建设发展,日光温室规模不断扩大,各基地已逐渐连片形成规模,计划到2015年设施种植业面积要达到6666.67hm2;设施畜牧业要新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100个[4]。

2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因素

设施农业创造了动植物在不受大自然影响的最适宜环境中生长发育的条件,实现了农业的集约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农业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这样,设施农业仍然会受到来自大自然气候资源的约束,且不利的气象条件对设施农业仍有巨大影响。极端最低温度、日照、大雾、大风、大雪等气象要素对设施农业有较大影响。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日光温室、大棚内的温度会随之升高,室外温度降低其内部温度也会随之降低,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外界温度影响着日光温室及大棚的管理。同样的日照时数、阴雨天气对设施农业种植作物的光合作用有很大影响[6]。而大风天气易造成大棚、温室骨架倒塌和风鼓毁膜,如果在建设大棚和日光温室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风向风速问题很可能会造成骨架扭曲变形甚至倒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设施农业建设初期不仅要考虑当地土壤情况,还应该综合考虑气候条件,了解设施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天气状况的喜好,根据作物自身情况对设施农业内种植的作物和饲养的牲畜进行科学管理。在调查中发现设施农业农户对于天气情况特别关心。他们一般通过每天的天气预报节目、广播节目中的天气预报以及气象手机短信来了解天气情况,但这些已不能满足需求,他们特别希望在有天气过程以及天气变化的时候提前得到相关气象信息,能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大棚、温室内作物、牲畜不受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如在春天,大风天气比较多,他们希望在有大风天气的时候能够提前收到信息,对大棚进行加固,减少大风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夏天,天气形势比较复杂多变,农户们希望在天气突变时能提前收到气象信息,对设施农业进行相应的管理,特别是晴天突然转雨天、连续的阴天;夏天的最高温度和冬天的最低温度也是设施农业农户最为关心的气象因素。有些农户还希望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设施农业所在地的空气湿度、土壤水分情况等信息。因此提高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的针对性已经刻不容缓。

3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的对策

为适应濮阳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濮阳市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针对该地区设施农业开展了调查走访。在调查中发现,现在濮阳市设施农业发展已经呈现了规模式发展,在丁寨看到了大片的草莓、甜瓜大棚,在王助则看到了不少的花棚,在清丰则有不少的无公害蔬菜大棚。要使濮阳市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该市气候资源,优化设施结构、设施环境调控与配套种植技术,必须着力构建濮阳特色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业务体系。

3.1加强设施农业的气象监测

近几年濮阳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已经充分展现出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该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外界的天气对设施农业依然存在很大影响,制约其发展,可见对设施农业周围及设施农业内部的气象条件进行长期的监测,对于提供更加有效、针对性更强的气象服务是重要的前提。因此在利用现有气象监测设备对设施农业小气象条件进行监测的同时,还需加大相关监测设备的安装,使监测数据更加精准,为气象服务设施农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3.2加大气象科技的投入,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

气象预报准确率是一切气象服务工作的前提。近年来,濮阳市政府加大了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和更新气象观测、预报的硬件设施。2006年,多方筹资投巨资,建立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站、气象预警终端、土壤水分站等,提升了气象现代化水平,为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有效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准确的天气信息可以让农户具有针对性地对大棚、温室内的作物、牲畜进行适当管理,利用有利天气条件让作物更好生长,同时也能减少不利天气条件对作物的影响。

3.3加强对突发性天气临近预报预警与防御服务信息的

针对设施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制订专项预报方案,开展高、低温影响天气预报,指导农户提前安排通风、降湿、保温、增温等措施[7],为各设施农业园区提供大风、大雪、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与防御措施服务。信息采用多渠道,针对设施农业集中的地区,通过设立灾害预警显示屏及时每天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农事信息,为农户管理设施农业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

3.4进行气候评估

针对濮阳市设施农业区域化的发展模式,今后可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对全市气候资源系统评价,提出不同区域设施农业生产布局,开展不同区域设施农业生产方向、气候资源利用途径、设施结构与光能利用关系的研究,为设施结构设计和设施作物茬口安排的优化提供依据[7]。

3.5与涉农部门联合

开展未来1~3d的动态设施农业温度、湿度和地温的预报服务,与农业部门联合对于设施农业种植作物土壤成分定期分析,为设施农业生产管理与环境调控提供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7]。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与温室环境条件的关系,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建立不同设施农业种类的主要病虫害发生预警系统,提示农民做好作物的病虫害防御。另外通过培训的方式,使农民加大对气象信息基础知识的利用,在生产实践中避免一些可控因素对作物及牲畜的影响。因此,气象科技人员和农技人员应联合定期下乡去指导农户或通过办培训班方式指导农户利用科学进行农业生产。

3.6架起农民与气象部门之间的信息桥梁

服务设施范文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民发〔**〕85号)精神,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社区组织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强化社区管理,推进社区建设,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整合资源,切实解决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

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是社区组织开展工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也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活动的重要平台。各地要根据社区建设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多渠道、多形式解决好社区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一是社区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属租借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公房的,租借单位应当继续予以优惠、免收租金。二是从国有企业剥离出来主要服务对象仍为原企业职工和家属的社区组织,其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国有企业应当继续交给社区组织无偿使用。如遇企业改制、分离办社会职能、出售职工住房等情况,应当将租借给社区组织的房屋产权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无偿划转给社区组织。三是除企业以外的单位型社区,应由单位无偿为社区组织提供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四是有建房土地但无建设资金的社区,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应为社区自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提供资金。五是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单位应按每100户15平方米的标准无偿提供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开发区域或人数达到建一个居委会标准,而提供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面积不能满足社区组织的工作及公益性服务需要的,不足部分由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负责解决。开发区域或人数不足建一个社区居委会的,开发建设单位按应提供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价款交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由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在规划范围内统一购买。开发建设单位按标准无偿提供的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用房部分,免交土地出让金和各项税费。六是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安排,逐步解决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七是倡导驻社区单位自愿赞助。

二、健全功能,切实优化社区组织的工作和服务环境

新建(改建、扩建)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面积要与工作需要相适应,除完善室内功能外,要有一定的室外活动场地配套(因条件限制,室内、外设施不能在同一地点的,可在同一社区内分设)。室内办公和活动用房要配备电脑、电视、音像播放设备等必要设施,室外活动场地要配有适合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其他居民群众的娱乐、健身器材。社区组织开展工作和公益性服务的用水、用气,按居民用水、用气价格执行,用电按有关政策执行。对无力承担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管理及维修费、水电气费的社区,当地政府应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必要的财政补助。

三、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作用

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除企业和个人资助的以外,产权归当地街道(镇),社区具有永久使用权。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只能用于社区组织办公和公益性服务,不得改作他用。各区县(自治县、市)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使用管理办法,切实做好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要加强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有关资料的归档、建档工作,防止因管理不善而造成资产流失。要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拓展居民公益性服务项目和内容,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作用,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

四、齐抓共管,切实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

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扎实做好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有关工作。

各级政府要将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展改革部门要及时做好有关工作。

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对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对部分困难区县(自治县、市)新建、扩建、改建、购买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的,市财政要给予适当补助。

建设管理部门要及时为社区组织办理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的有关手续;要加强对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积极参与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的控制性详规及项目选址、定点和方案设计审查等工作;在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区项目初步设计审批中,要严格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条文规定进行审查,对不按初步设计面积建设或提供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单位,要责令限期整改,并将其不良行为纳入房地产开发单位信用档案。

规划部门要将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凡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区,要在项目方案设计审批中,指导开发建设单位选择位置适中、便于居民办事和开展活动的地方,按应提供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面积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对不按规定配置或提供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不予批准。

国土房管部门要落实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的用地,用地手续优惠办理。对不提供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的开发单位不予办理房屋预售许可手续。

人防、消防、市政等部门要对新建(改建、扩建)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部分,免收有关规费。

服务设施范文篇3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现状;融资方式;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越来越注重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的提高。国家出台的发展规划纲要就指出,到2018年基本上使我国大小城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建立起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方便顺利的享受各种公共文化服务,使其基本的文化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近年来,我国的民间资本正在有条不紊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更快地进入文化领域,使得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供给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文化的大众化需求和精英化供给不协调

我国的公共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共文化萌芽于封建主义社会,当时的文化是由上层阶级的少数精英才能够消费和享受,因此,当时的文化可称为“精英文化”,文化的发展主流为精英文化[1]。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科学技术、经济水平和思想意识发生的巨大改变,文化也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例如,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就是由广大人民群众所消费的文化,它的出现是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的新纪元,代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和小有成效。然而,大众文化的发展形态还不够成熟,深入研究后发现现阶段的大众文化仅仅是以一种传播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而且它的传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封建社会的精英文化有所类似,传播端开始于上流社会阶层,公共文化并没有与市场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挂钩,而且由上流社会精英诸如艺术家、文化管理部门制定的精英文化与公共文化相差甚远,这就造成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

2.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置的不平衡

文化与经济发展是两者相辅相成,因此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了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水平[2]。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同的阶层之间,不同的人群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就造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整体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根源是深远的,早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我国重点发展的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很高的,然而水平高的区域并没有带动其他区域,这就成为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资源矿产分布极不平均,这就造成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从而加剧了它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置的不平衡。

3.文化供给脱离公共文化愿景

从规模来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的投资水平是相当大的,但是其产生的作用和成效相比于它的规模却是远远不够的[3]。例如,我国某大型城市的某博物馆。从其外观上来说,建筑气势宏大壮观,无论从建筑面积和风格来说都是令人瞠目的。可是,博物馆的重点在于其内部所展览的物品,展览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价值决定了该博物馆的真正价值。然而,博物馆内的展览品不仅从数量上来说与其占地空间相差甚远,而且所展览的物品也是平淡无奇,毫无价值,前来参观游览的人流量日渐减少。博物馆就是公务文化服务设施,那么建造这么一个豪华宏伟的博物馆的钱从何而来,这些是否真正为我们公共文化所服务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花费巨资所建造的公共文化设施脱离了大众愿景,这样的博物馆并不是我们大众所追求的,它不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反而浪费了国家和人民的钱财。

二、公共文化服务融资方式的选择策略

1.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融资的主体

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偏远乡村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依然存在,因此,政府供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4]。由于经济发展相对不成熟,市场资源的配置能力尚不强势,市场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机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这个关键的阶段有需要崛起,因此,国家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中。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出手援助,必须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努力进行相关方面的工作。对政府来说,其本身就具有进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义务和责任。政府为融资主体是指政府将资金从所有者的手中融集起来,然后再分配给管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相关部门,予以建设工作。目前政府融资方式包括:国家预算、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资助、城市相关部门维护建设资金、公用事业资金援助等。政府融资方式实力雄厚、种类多样,将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主体力量。

2.资本市场融资是关键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以其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意识、成熟的管理特性成为当代经济市场的主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兴盛,越来越多国外的先进企业进入中国,跨国企业如今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企业。如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形式,越来越多投资者甚至是普通大众都加入了资本市场中,成为投资资本市场的一份子。资本市场有效地调节着资金供求双方的平衡合作关系,资金充裕的所有者将资金转移到资金缺乏的所有者手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长期维持了一种市场的平衡发展。通过资金的有效转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可获得大量且充裕的资金补给。如果说政府的财政支撑是主体,那么当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到先进的资本主义市场之后那便是真正地走上了发展的正轨,资本主义融资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施走上兴盛的关键方式。3.项目市场化融资是保障项目市场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多样化的一种代表性产物,它可以合理有效地运用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投资工作中。项目融资具有多方面的含义,主要包括两种方式。表面上的项目融资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贷款[5]。因为我国的公共文化的服务设施建设工作是大势所趋,这归根结底是利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它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多方面鼓励和扶持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的建设工作,因此,在贷款方面是一路畅通的,而且贷款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工作这种具有广阔前景的利国利民的工作是十分适合的;深层次的项目融资包括产品支付,资产证券化等等。其中产品支付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同的项目融资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去采取不同的项目融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的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融资工作。

三、结论

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以及现阶段经济市场体制的复杂性,导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投资工作的举步维艰。基于这样的艰难背景,我们应大力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同的发展时期,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的供给形态是不同的,我们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只有从其根本问题出发,详细的分析其产生的现象及原因,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如今的社会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每种融资方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对每种融资方式都应该进行研究,将它们与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供给形态整体分析,只有在最适合的状态下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才是最终的目标,才能在真正意义促进我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发展工作。

作者:杨铮铮 何文婷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鲲,肖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创新研究[J].探索,2010(02):9-94.

[2]吕炜,王伟同.发展失衡,公共服务与政府责任———基于政府偏好和政府效率视角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8(04):52-64.

[3]何芳,李晓丽.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及满意度因子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四高小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04):83-90.

服务设施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全会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根据市委《意见》,在全市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群众满意为准则,按照“区域规划最佳、设施配置最优、服务效率最高、资源效益最大”的要求,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出发,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促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配置,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综合管理和保障体系,推动社区规范化建设,逐步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社区。

二、总体目标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城市规划网格化管理、推进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依据之一。通过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在中、近期建设行动计划期限内,按照“社区有规划、设施能落实、居民可共享”的总体目标,逐步推进社区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配套齐全、使用方便、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高效,适宜国内外各类人士生活、学习和创业的新型和谐社区格局。

三、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统筹兼顾。按照社区规划人口、社区发展需求和地区实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

(二)合理布局,便民利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范围原则上以本社区居民为主,服务半径根据不同功能的设施合理确定。

(三)因地制宜,差别配置。从实际出发,不同区域的社区,按其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及本区域内已有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同情况,实行差别化配置。

(四)形式多样,资源共享。中心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坚持突出重点,急需先配,分步到位。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和调整、共享、租赁、收购等多种形式,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计划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落地。

四、基本要求

(一)规划编制中实行差别配置

在中心城区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及郊区新城、新市镇总体规划等指导下,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暂时没有条件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社区,先编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用以指导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按照实施。

在规划编制中,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原则上按照*市《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以下简称《居住区标准》)执行;确实有困难的地区,参照《居住区标准》,根据本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情况以及社区网格化管理要求,在满足社区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在不同区域实行差别配置。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建成区(老城厢地区)对执行《居住区标准》中“用地”及“建筑面积”两项指标均有困难的设施项目,按建筑面积指标考核。

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配置,按照不同地区分为三类:

1、严格执行《居住区标准》的地区浦东新区、郊区新城和城镇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新市镇地区以及中心城成片改造或新建地区等。

2、可按照不低于《居住区标准》建筑面积下限80%配置的地区

中心城浦西内外环线之间的建成居住区,郊区新城建成区(老城厢)等。

3、可按照不低于《居住区标准》建筑面积下限60%配置的地区

中心城浦西内环线以内的建成居住区,地处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居住社区等。

此外,郊区城镇人口在5万人以下的新市镇、中心村,可根据国家和*市村镇规划编制的有关技术标准,配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二)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参照《居住区标准》和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区建设扩大试点工作指导要求》等规定,各社区(街道、镇、乡)要重点建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融入社区管理、文化学习、图书阅览、文艺活动、休闲娱乐、体育锻炼、医疗服务、卫生保健、社区教育等其它社区服务设施。

1、整合优化行政管理职能,提高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以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归并、调整和优化社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服务机构,合理配置行政设施,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逐步强化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每个社区都要设立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完善社区生活服务求助系统,落实和完善居委会和居委会会议活动用房,方便居民就近办事,解决居民实际困难。

2、发挥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功能,努力提高社区文明程度。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载体,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阵地建设,整合社区图书馆、文化馆(宫)、群艺馆、青少年宫(中心)和少科站等文化设施资源,构建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惠及未成年人、中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群体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保障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投入,采取多种渠道,加快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要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学校、单位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重视室外公共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室外公共体育活动设施可与公共绿地建设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综合利用。

3、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配置,方便居民群众就近看病求医。原则上,每个社区配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并设置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为居民提供基本、综合、公平、可及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

4、重视基础教育设施配置,进一步完善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设施。新建居住区必须严格按照《居住区标准》,配置基础教育设施。中心城区中学、小学、幼儿园设施配置不足的,要按照批准的规划,逐步完善和提升学校教育设施水平;已列入旧区改造的,要就近安排,先建设后拆迁。按规划建设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等教育设施,未经规划许可,不得任意改变使用性质。

5、加强社区福利设施建设,尤其重视老年服务设施配置。

要加强社区福利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救助网络,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权益。尤其要重视老年服务设施的配置,每个社区(镇、乡)至少设置1个养老设施。到2010年,中心城浦西内环线以内的建成区以及地处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居住社区,按照不低于本社区老年人总数的1.5%配置床位;中心城内外环线之间的建成居住区以及郊区新城老城厢地区,按照不低于本社区老年人总数的2%配置床位;浦东新区、郊区新城和城镇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新市镇以及中心城成片改造地区或新建地区,按照高于本地区老年人总数的2.3%配置床位。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团体创办不同标准的敬老、养老设施,以调节、补充养老床位,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要特别充实完善为老年人、残障人服务的内容。

6、加强菜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要切实加强菜市场规划和管理,按规划配置建设的菜市场,不得挪作他用;已挪作他用的,要恢复原有功能。

社区菜市场配置不足或不达标的,要按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结合旧区改造,采取收购、改建或置换等措施逐步解决,切实保障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7、按照《居住区标准》及社区需求,合理配置其他社区服务设施。新建居住区要严格按照《*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配置停车泊位。中心城已建成居住区,要充分利用现有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合理配置社会停车场(库)。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放自用停车场地,为社区服务,缓解中心城停车难的压力。要按照社区网格化管理要求,合理配置社区安全防范设施,提高防灾应急能力,为社区居民营造管理有序、安全舒适、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各区县要结合实际,按照《居住区标准》合理配置其它社区服务设施。

(三)充分挖掘、综合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人民群众服务。中心城社区要依托区内的市级、地区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采取购买、置换、改建、租用等方式,实行综合利用、余缺调剂,资源共享,为社区人民群众服务;要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鼓励社区内一些有条件的单位在节假日期间,将内部的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开放,增加社区公众活动空间。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改建引导,优先配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城区及郊区新城建成区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凡现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或缺口较大(达不到配置标准50%)的社区,要严格控制存量土地的开发建设,并按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确定的规划指标,优先建设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要集约使用土地,尽可能综合配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在中心城区及郊区新城建成区结合建设项目,配套建造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对增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部门在审核规划指标时给予一定奖励;对经营性建设项目中增加建设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经区县政府认定,可向建设方返还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而增加部分的土地出让金。

(二)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禁止擅自改变使用性质。按照规划配置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其产权除已有明确规定的外,一律归区县政府所有,明确国资监管责任主体,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行余缺调剂、综合利用、合理使用,属公共服务设施范围内调剂的,须经区县政府批准,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有关手续。按照规划建设(配置)的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得改变设施用途,确需更改作为非公共服务设施用途的,须经区县政府同意后,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报市或区县规划等相关部门办理手续。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途的,一经查实,按照《*市城市规划条例》和《*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增加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财力投入,保障公共服务设施有效运行。构建政府公共财政框架,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经费纳入市、区县两级预算管理体制。区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财政支出用于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建设的均衡保障。建立和形成多元投入的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投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四)发挥街道(社区)、镇(乡)的作用,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和管理。以社区为基本网格,实行区县、街道(社区)分级负责管理。街道要参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优化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规划验收,并受区县政府委托,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使用,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服务设施范文篇5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省养老服务条例》,聚焦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不到位、配建不到位、移交不到位、使用不到位等问题,健全工作机制,摸清设施底数,查找问题短板,强化整改落实,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提升全县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到2021年底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机制和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全面建立,清查整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到2022年6月底前,排查问题全面解决。

二、主要任务

根据《省养老服务条例》及鲁政发〔2014〕11号、鲁政办字〔2016〕22号、鲁政办字〔2018〕18号、鲁政办发〔2019〕31号、鲁民〔2021〕10号等各级文件要求,认真进行检查整改。其中,本方案中的城镇居住区新建小区和既有小区,以2014年5月26日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鲁政发〔2014〕11号)为界限,既有小区是指2014年5月26日之前已明确拟出让土地规划条件的小区,新建小区是2014年5月26日之后明确拟出让土地规划条件的小区。

(一)设施规划情况

1.根据《省养老服务条例》,县民政部门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国土空间规划、老年人分布以及变动等情况,编制《2020-2035年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完成时限:2021年10月底前)

2.民政、自然资源和规划、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新建住宅小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移交和使用管理工作。落实新建城镇居住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要求。(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3.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在提出居住用地规划设计条件时,应当明确配套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设计要求。在审查新建住宅小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当核查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否符合规划设计条件,对不符合的不得通过审查。在审查前,应当征求县民政部门意见。(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二)设施配建情况

1.根据鲁政发〔2014〕11号、鲁政办字〔2016〕22号文件要求,新建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会同县民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中明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投资来源、产权归属、完成时限、移交方式等内容。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依法对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是否符合规划设计方案予以核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依法对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是否符合建设条件意见书予以核实,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既有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的标准,参照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要求,以不大于1000米为覆盖半径,由镇(街道)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调剂解决养老服务设施。(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镇街;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2.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应当按照《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J450-201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等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三)移交利用情况

1.对新建的城镇居住区配套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竣工验收前县民政部门与建设单位签订移交协议,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三个月内将设施以及有关建设资料全部无偿移交县民政部门。对未按约定移交、未纳入民政部门统一登记管理的,县民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镇街工作专班,逐小区清理移交。(牵头单位:县民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各镇街;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2.对配套建设和调剂配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以及政府资助建成的公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在不变更产权关系的前提下,由镇街负责明确养老服务专用面积、共用面积,登记造册,县民政部门统一登记管理,通过招标、委托等方式,根据实际无偿或低偿提供给养老专业服务组织使用,未经民政部门同意不得改变用途。(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各镇街;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3.检查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使用情况,对存在被挤占挪用、资源闲置、服务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整改。(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各镇街;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四)建设与运营

1.县民政部门统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镇街根据配建房屋结构等实际情况,原则上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日间照料中心,低于300平方米的建设老年食堂、文体活动中心、养老驿站。(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街道、乐安街道、大王镇;完成时限:持续建设)

2.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原则上由第三方运营,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活动中心-养老驿站“四位一体”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将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为居家养老提供有力支撑。(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各镇街;完成时限:持续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民政、自然资源和规划、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镇街等主要领导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组建以上部门分管领导和业务股室负责人为主的工作专班,逐小区进行清理整治移交。建立工作协调机制,领导小组定期会商研究,加强检查督导,及时发现和整改存在的问题,对整改工作原则上至少半月一调度。

服务设施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家具地域文化武汉市

“城市家具”是被集中和使用于城市中的物体,如邮箱、果皮箱、电话亭、休闲座椅、公交候车亭、交通指示标志、广告牌、照明设施、花坛、宣传旗帜、书报亭等。它是现代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元素,对它们的设计和处理,最能体现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质。

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并带有历史传承性,能融合历史和现代文明,体现地方人文和自然特色的本土文化。由于地域、民族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民俗风情形成了本土特有的文化特色。在城市大同的浪潮下,一个民族历经多年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符号、艺术等,如果不被后人继承与传扬,就会渐渐没落至消失。作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记忆、提高识别性的“城市家具”设计,必须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其城市家具应体现出与重点城市相配的水平,设计要与城市的地域文化一脉相承,要与楚文化、水文化、码头文化相吻合,与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共鸣。

一、楚文化

“城市家具”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它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行为与活动要求,更在视觉上形成许多节点与记忆。与人们近距离地接触,传达出最鲜明的城市语言,具有提供空间界定、转换、点景,甚至成为城市地标的作用。其设计能否体现出地域特色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要经过精心、系统的考虑,使“城市家具”成为足以凝聚能量、释放活力的区域象征。

武汉位于楚文化的中心地带,其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通达的地域特征决定了楚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与东吴、南粤、巴蜀交融,是极其多元和包容的。楚文化的载体是考古发掘出来的如青铜器、漆器、绘画与雕刻、丝织与竹编以及玉器、玻璃器、金银器等。楚地青铜器有的结构严谨,铸造精工,气度非凡,如四羊尊、龙虎尊;有的在幻想与现实的交织中,设计别具巧思,如立鹤方壶;有的以结构奇巧取胜,如错金银龙凤图案。楚地漆器的线条是张扬的、活泼的、浪漫的、自由的,是狂放而奇诡的,它不像殷商漆器的狰狞、威严,也不像周漆器那么简洁、朴实,在气质上楚漆器有更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天真的自然气息,是典型的“原始浪漫主义”。其艺术风格瑰丽流畅,情感外露,富于抽象形式美感,是体现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艺术写照。它的独特的艺术智慧和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源于楚民族达观的生命态度,源于他们对精神生命的执著追求与热爱,以及对神秘未知世界和自由精神境界的忘我追求。它的创作既不是纯粹的自然,也不是纯粹的观念,在包容某些自然形式和观念意识的同时,它就是它自身。它所具有的超越模拟的象征意象构成手法,给艺术直觉和想象以极大的回旋余地,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观念的羁绊而获得新的文化价值。它代表了华夏民族文化中被两千多年的历史沉积物所掩盖了的一种传统和一种精神——楚骚、楚韵传统及其所体现的积极进取、发扬卓厉的文化精神。它提供了许多别具一格的视觉样式,不仅反映了古代楚国人的艺术倾向,同时也凸现着中国艺术在上古时期的一些观察特性和艺术感觉。

从现存器物上反映出的楚文化具有恢弘的气度、精致绝美的品质、凌厉坚毅的风骨,在中华先秦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以符号的形式将楚文化渗透到城市家具中,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延伸文脉和场所感,是武汉城市家具设计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方向。

二、水文化

《管子·水地》曰:“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水是最无私的,它永远扮演着吐新纳旧的角色,永远都愿意给人们最好的一面。孔子倡导“智者乐水”,是因为水的透明让人想到圣洁与崇高,水的色泽让人感受生命的灵性,水的流整理动让人感悟它的活力,水的随物赋形让人联想其变通,水的平静让人体会其柔美,水的汹涌广阔让人惊叹它的威力,水滴石穿让人折服于它的坚韧。水似乎具有君子的德、仁、义、智、勇等所有品格。《堪舆漫兴》曰:“山旺丁,水旺财,只见山峰不见水,各为孤寡不成胎。”《管氏地理指苎》曰:“水深处民多富,水浅处民多贫。”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从3500年前古“云梦泽”旁盘龙城的兴衰,到三国时期占据长江天险的武昌城的兴起,再到汉水改道后汉口的繁荣,以及近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快速发展而成的“大武汉”。同全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汉市的水资源优势突出。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第一。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的人文历史就是水兴武汉、武汉兴水的历史。源水而发、因水而兴,其城市之根就是水,文化之根就是水文化。因水患肆虐而闻名的龙王庙、江河交汇的南岸嘴、山拥水抱的东湖风景区、全国最大的滨江景观江滩……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武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近几年来,武汉市建设了一批美丽的亲水景观,但在城市家具的设计中,水文化内涵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课题。中国人爱水,更善于表现水,而水文化的真正内涵就在于它与人的和谐相处,与这个城市的融为一体,相存共亡。把武汉水文化的历史感渗透到“城市家具”中,挖掘和凸显其文化内涵。依托一定的材质、载体使水的个性有形化,寻找武汉之水不同于它地之水的特点,将使城市传承历史气韵,并展现出独有的风采。

三、码头文化

码头本身并不能称之为文化,但因码头而生的诸多民风习俗和因此带来的地域特征在人们性格中的表现则可以称之为文化。武(昌)汉(阳)双城作为重要的码头自汉末新兴而繁盛于唐宋,而汉口自明朝成化年间汉水入江口改道固定后才因水而兴,因码头而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继而成为中国四大商埠中唯一的内陆中部大商埠。可以说码头文化是汉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武汉的两江三镇在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靠码头相联的,是码头让三镇居民有了联系的纽带,也是码头把汉口与全国各地联系了起来。对于四大商业名镇之一的汉口来说,码头就是码头文化的基石。武汉大码头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汉源性,源于江汉流脉而有汉派特色;二是兼容性,转运八方而会通四海兼容天下;三是开放性,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其本身脉动与世界潮动同步;四是时新性,灵活机变而趋新致新,具有创化、创造、创新品格。表现出务实与豪放相统一、浑厚与精明相统一、谨重与灵活相统一、持守与变通相统一的文化品性;有包容超越的大气、风发激扬的豪气、顽强拼搏的锐气和机敏活络的灵气。码头的遗存、元素符号、长期形成的个性特征和其他的文化遗产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与历史息息相关,同时还涉及航运贸易、滨水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文社会、艺术美学等要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这种独特的城市文化,为城市家具的设计留下了许多可利用的元素,将这些文化的精髓所在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必将创造出极具当地风情的城市家具。因此,设计时应保护其遗产的历史原真性、完整性、易读性,同时强调科学性、最大程度的共享性、文化的可持续性。

服务设施范文篇7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规划区内城市公益性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

市城区内的物业服务用房、会所及其他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共用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公益性服务设施,是指按照规划和设置标准建设,为公众提供非经营性服务的房屋等设施。

第四条市城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合理配建、专项使用、便民利民的原则。

第五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公益性服务设施的规划管理;市住房建设部门牵头负责市城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竣工验收;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市城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建设、使用和管理。

第六条市城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单位,应按照规划和设置标准统一配建公益性服务设施,竣工后移交给市政府,产权归国家所有。

市城区新建公益性服务设施使用的土地,按照国家《划拨土地目录》的规定采取划拨方式提供。

第七条规划设计单位在设计详细规划时,应当明确各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平面布局和具体位置,不得缩小配建规模。

第八条设计单位未按照规定进行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其设计成果。

第九条市城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应当根据各设施项目的使用性质需要、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采取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

第十条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和设计文件配建市城区公益性服务设施,不得擅自调整规划和设计文件或者将已建成的公益性服务设施进行销售、挪作他用。

未按照规划和设计文件配建市城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的新建住宅建设项目,市住房建设部门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第十一条市政府接收公益性服务设施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合理分配使用。

第十二条本规定施行前既有公益性服务设施不足的,可以采取下列方式解决:

(一)具备新建、扩建条件的,由市政府组织进行建设。市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划、建设用地和工程建设等审批方面给予支持。

(二)不具备新建、扩建条件的,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或者街道办事处通过购买、租赁、资源整合、接受社会捐助等方式解决。

第十三条具体负责市城区公益性服务设施使用管理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或者社区组织,应当按照规定使用管理,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或者利用其从事营利性活动。

第十四条市城区新建公益性服务设施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市财政部门负责移交给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市住房建设部门负责办理确权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市城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移交后,市卫生部门负责医疗卫生设施的监督管理;市教育部门负责中小学、幼儿园的监督管理;市文广新部门负责文化活动场所的监督管理;市体育部门负责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市市政公用事业部门负责公厕、生活垃圾中转站的监督管理;东昌府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本辖区社区管理服务用房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公众有权对市城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发现擅自改变用途或者利用其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用途,并可根据情节处以罚款。

第十七条开发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划和设计文件建设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行政执法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并通知市国土资源部门核补土地出让金。

第十八条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履行职责,不得玩忽职守、推诿、扯皮,影响城区公益性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对玩忽职守、推诿、扯皮,情节严重的,依法严肃处理。

第十九条市城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和实施细则,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服务设施范文篇8

狠抓落实。齐抓共管,切实加强检查督促和考核。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各司其职、科学合理地设定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每年年底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考评,严格奖惩。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展示区、文化繁荣先行区、平安和谐优秀区”建设,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立足市情,从薄弱处求突破,普及上求提高,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加大资金争取、健全保障制度,推动公共资源向落后地区、困难群众、社会事业倾斜,有效解决民生方面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

二)努力实现“六个明显提高”即:城乡基础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总体目标。通过构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住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二、主要内容

一)构建覆盖城乡的教育均衡发展体系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升学率达9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3%高中毛入学率达75%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1基本目标:2012年。高质量、高水平巩固提高“普九”义务教育成果。全市公办中小学基本实现规范化学校标准,完成覆盖全市的基础教育网络化建设。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教育均衡发展体系。

加强基础教育建设,2主要工作任务: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补充、合理配置原则。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规范化和均衡化发展。健全义务教育就学保障机制,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加强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建设,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积极发展幼儿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特别是干部教育,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立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实现师资力量的区域均衡发展。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格局。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重点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3近期工作重点:全市完成3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年完成30%加固施工改造任务;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保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当;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争取民生工程评比单项考核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加快教育人才培养、引进和交流力度,培育一批名教师;加大争创部级重点职校和区县职教中心建设力度,积极筹建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技师学院,构筑人才发展保障体系。

二)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2012年,1基本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达80%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全省较低水平。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们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2主要工作任务:建立动态增长的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机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健全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巩固和完善城乡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大公共卫生基本设施投入,推进乡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社区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络,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同发展,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3近期工作重点:启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九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乙肝补种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开展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继续扩大新农合保障面,2010年筹资水平提高到150元;通过卫生培训、进修、招募、支农等多种形式,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提高服务能力。

三)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1基本目标: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绝大多数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障,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管理服务规范高效。2012年,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5%以上。逐步建立覆盖全面、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就业、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按照多层次、广覆盖的要求,2主要工作任务: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资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工作重心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根据城乡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采取分类施保,体现阶段差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社会综合救助平台。对城乡家庭生活困难又未纳入低保对象的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遭遇突发灾害等困难人员,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制度。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落实相关征地保障政策,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建立“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有序推进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及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搭建全方位的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健全面向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服务制度,加大就业和全民创业基础建设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3近期工作重点:加强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建立城乡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台账;扎实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三项民生工程,认真落实好困难企业就业扶助政策;加强社会保险政策的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扩面征缴工作;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权益;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保障标准,加快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全面开展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扶助困难家庭脱贫。

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0%行政村都有一个“农家书屋”有条件的村实现“一个标准篮球场、两张室外乒乓球台”从根本上解决全市边远山区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1基本目标:2012年。实现城乡群众广播电视共享服务。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力军作用,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设施和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2主要工作任务: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开展“农家书屋”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尽快完成已通电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深入推进体育健身工程,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把文化体育健身设施覆盖到社区和农村。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体育产业。紧扣徽州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推进“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坚持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投资原则,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培育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把徽州文化品牌优势变成文化产业优势,全面促进徽州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确保全省民生工程评比单项进入先进行列;加强各类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建设;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3近期工作重点:年完成49个行政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组织好国际山地车节、登山大会等集体育、旅游、经贸为一体的国际赛事活动;完成174个“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和41个乡镇文化综合站建设。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工作,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完成573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五)构建覆盖城乡的困难群体基本住房保障体系

实现应保尽保,1基本目标:对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或实物配租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并逐步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保障户数2012年达到1.5万户。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消除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农村群众居住条件稳步改善,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明显提高。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困难群体基本住房保障体系。

着力解决面向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重点的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化政府主导,2主要工作任务: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创新保障方式,实行实物配售,加快廉租房建设步伐,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机制,逐步改善农村地质灾害区和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3-5年内使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抓好现有申请对象的保障资格审查和认定工作,3近期工作重点:做好住房保障对象的调查摸底等基础性工作。年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0m2城市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规范租金补贴发放程序,确保中央补助的资金按规定及时发放;加快推进廉租房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廉租住房租售并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扎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六)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治安灾害事故稳中有降,1基本目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应急预案体系、组织体系、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2012年,全市平安县(区)达标率100%平安乡镇达标率在94%以上,平安村(居)达标率在90%以上,平安单位达标率在85%以上,创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安全保障服务体系。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创新公共安全服务体制。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管理体制,2主要工作任务:改进公共安全服务方式。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按照预防应急并重、常态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救援队伍,实现全社会整体联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加强技防和人防队伍建设,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加强群防群治工作。加强城镇、旅游景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社会预防火灾能力。逐步改造“四无小区”提升小区防控水平。加强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安全体系,抓好公共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疗安全、消防安全等日常监管工作。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3近期工作重点:坚持实行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带案下访”制度。强化维稳责任制工作落实,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巩固平安和谐的社会基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抓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快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将技防措施向农村、城郊结合部及案件多发地区、路段和部位延伸;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落实群防群治措施;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三、保障措施

一)抓好目标任务的分解细化。市委、市政府成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各区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领导。积极作出相应的决策和部署。市直各责任单位要联系部门实际,抓紧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细化,稳步推进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相应措施落到实处。

服务设施范文篇9

一、服务设施建设

抓好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4月底前完成资产评估,6月底前完成资产收购,12月底前完成康复中心内部装修改造并投入运行。加强和完善综合服务机构建设,按照定点机构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听障、智障康复机构和市中医院脑瘫康复机构建设,全面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水平。

二、康复工作

组织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春苗阳光”工程,开展0—10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服务工作。规范完善市级各类残疾人技术指导中心、镇(街)康复指导站、村(居)康复服务站三级网络;继续深化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突出抓好康复示范点建设和社区康复工作,加大康复管理人员和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康复质量和水平。继续开展“四个示范市”创建活动,力争进入先进行列。

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残疾人康复由项目救助向制度化、规范化转变;进一步扩大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报销范围。

三、劳动就业工作

坚持就业与创业相结合,加强残疾人培训和从业就业工作。鼓励并推动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个体就业和自主创业。采取多种形式,多层面、多层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残疾人培训率和就业率,使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充分就业。依托市残疾人培训基地,全年培训残疾人6200人(次)以上。巩固建设扶贫基地12处,新增按比例安置稳定就业80名,扶持30名贫困残疾人实现个体就业。

强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缴和管理使用,完善征管手段,以征收促进就业。

四、服务保障工作

(一)落实贫困残疾人救助政策。把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逐步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落实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政策,为1720名低保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鼓励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300户特困残疾人家庭、200名贫困残疾学生或贫困残疾人家庭在校子女提供救助。为考入大专以上院校的残疾学生提供助学补助。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

(二)保障残疾人基本医疗需求。扩大城镇和农村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比例,对农村残疾人加入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助。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进一步落实好残疾人优惠医疗政策,切实减轻残疾人医疗负担。

(三)落实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项目。继续实施“温馨安居工程”,加大资金投入,为20户贫困残疾人危房户或无房户实施新建和改造住房,保障贫困残疾人家庭基本住房需求。

(四)稳步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加大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力度,积极开展“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探索建立机构托养、社区服务、居家托养等多种形式服务模式。

五、宣传文体工作

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推进残疾人文化进社区工作。参加市第七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和市第八届运动会残疾人组比赛,做好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工作,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组织开展“自强健身工程”、第三届“残疾人健身周”活动、第七次全国特奥日活动,完成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培训和建立残疾人健身活动站工作。

六、组联维权工作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以市残联为主导、镇(街道)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疾人协会为基础的残疾人组织网络,进一步夯实残疾人工作基础。加大镇(街道)残联专职干事考核管理力度,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做好专门协会工作,推动协会工作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协会联系、凝聚和服务残疾人作用。

(二)加强残疾人信访维权工作。贯彻落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残疾人法制观念和维权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依托市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服务站,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服务设施范文篇10

一、立足街情,查找差距

**街道是区内建制较早的街道,老居民区占绝大多数,现有23个社区居委会,2个筹备组。由于历史欠帐等原因,社区办公服务设施整体不足,除**、**2个社区达标外,其余社区均未到规范标准。而且大部分社区分布在老居民区,居民居住密度大、环境差,社区办公用房违章多、面积小,可拓展的空间十分有限。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我街党政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从政治上讲,是构建和谐社区、保持社会稳定的问题;从群众生活上讲,是维护群众利益、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问题;从经济角度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必须下死决心、下大力量、非抓不可,不见成效不撒手。工作中,我街坚持把加强社区设施建设与构建和谐社区相结合,与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克服规划选址难、资金筹措难、群众工作难以及\"等、靠、要\"思想和畏难情绪,服从大局,主动加压,自我挖潜,深入调查摸底,整合社区资源,选准用力方向,确保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街成立了由办事处主任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和分管社区工作的副主任为副组长,两办主任、社区工作科科长、市容管理科科长、综治办科长为成员的街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抓落实。并明确职责分工,层层建立责任制,形成了街、科、居三级层层负责、逐级落实的工作机制。我亲自带领干部,深入社区,实地考察,确定工作重点,本着\"一切工作往前赶\"的精神,不仅把任务拍死,而且倒排工期,列出时间表,把时限卡死,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真正做到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摆上位置,行动上真抓实干。

三、加强宣传,化解矛盾

为把好事办好,取得对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的理解、支持与共同参与,我街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社区设施建设的舆论宣传,使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设施建设上来,逐步形成“人人关注社区建设,人人支持社区建设,人人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主要通过下发公开信、走访群众代表等多种形式,了解群众对社区设施建设的想法和意见,摸清底数,分门别类予以解决。对共性问题与意见正面宣传引导,公开承诺新建设施绝不对外出租、转让及开展盈利性活动,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对个性问题实行一事一议,化解矛盾。对容易引发不稳定的苗头问题事先研究预案,确定专人负责,避免引起矛盾纠纷,确保了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改造工程顺利实施。

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为了确保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任务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我街在前一阶段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本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实施方案,合理规划布局,通过新建、置换、追还和租借等方法和途径,按照示范、标准、达标三个档次,分步推进三年总体目标的落实,力争多出精品,形成看点、亮点和闪光点。今年,我街通过采取新建、置换、协调配套等多种方法和途径,加快推进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主要采取了三种途径:一是筹措资金,新建一批。即**、**、**社区办公服务设施。二是整合资源,置换一批(即街道办事处退出出租房屋)。即**、**、**社区办公服务设施。三是协调配套,还建一批。即**、**、**社区办公服务设施。

五、内部挖潜,争取支持

我街克服困难,从大局出发,主动将街道自有的4处、280平方米服务性经营用房调整置换出来,对**、**等4个社区进行资源整合,实行改、扩建,用于改善社区办公条件,仅此一项街道每年损失租金近6万元。同时,我街动员社会力量,挖掘整合社区资源,以资源共享、多方投入的方式,解决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薄弱问题。我们主动争取建委、房管、旧楼办等部门支持,积极协调**房地产开发公司,落实了**、**、**3个社区、300平方米配套办公用房;驻街单位天津**厂也投入资金用于**社区建设,实现了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形成了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