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9:35:57

服务经济

服务经济范文篇1

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是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要求,是不断增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迫切需要,是加快经济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可靠保证。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组织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围绕经济发展,选优配强班子、用好干部,为经济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就是要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实践证明,最根本的生产力蕴藏于班子和干部中。只有把班子配强,把干部用好,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是配强班子、特别要选配好“一把手”,打牢服务经济建设的组织基础。在班子配备上,坚持用事业选择人,靠实践锻炼人,把加快经济发展与班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管干部的参与经济工作,让管经济的参与提出用人意见,在坚持干部政策的前提下,谁能把经济搞上去就用谁。在班子调整时,应加强对班子考核,对班子实行位次管理、末位淘汰,按照优势互补原则,注意把每一个班子特别是各党委和政府经济综合部门班子配优配强,让班子充满活力。在具体调配干部时,既要注重干部条件,又要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不图虚名,确保每一个班子都适应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在选配各党委和政府经济部门“一把手”时,应本着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把那些既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懂经济,会管理,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开拓精神,不墨守陈规,善于创新的干部选拔到“一把手”的岗位上来,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组织工作出生产力,选好一个干部、配好一个班子,往往就能够发展一方经济,保护一方平安,造福一方人民。而选错用错一个干部,就会给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带来损失甚至危害。因此,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提高组织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力。

二是看政绩、重民意,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服务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政绩是干部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民心是杆秤,政绩的真假虚实,群众看得最明白。在政绩评定中,坚持让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当领导干部,引导和激发广大干部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把经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完善干部实绩考核机制,量化实绩指标,树立以政绩取人的用人导向。

三是强化监督约束,促进廉洁勤政,使领导干部成为服务经济建设的带头人。干部监督是整个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应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制度、防止领导干部带病提拔制度、重大事情报告制度、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等,从而建立健全干部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增强干部自律意识,树立干部良好形象,真正做到既保护干部,又促进经济发展。

2、围绕经济发展,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经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经济发展需要风清气正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实践证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营造风清气正社会环境的重要措施。

一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抓好党委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特别是各单位一把手要承担起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切实把党建工作记在心上,抓在手上。形成组织部门牵头,基层党委为重点,党支部为基础,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格局和工作机制,并通过目标分解、工作例会、调查研究、分类指导、载体推动等方式,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建立领导干部抓党建工作目标化管理,健全科学的考评目标体系,并把考评结果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是围绕经济抓党建。在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必须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同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及其他各项工作的目标结合起来。在组织设置上,本着有利于推进改革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加以调整,使基层党组织工作能有效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发展党员中,注意改善结构,重视发展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骨干入党,增强党在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力量。在党员教育培训方面,应加大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分量,特别是要教育党员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效益观、人才观,以及竞争、创新、风险意识,充分发挥党员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围绕经济抓载体。重点是选准和优化各种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不断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嘎查村,继续开展“五帮五带、六进农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星级管理、党员联系户、党组织接待日”为主要内容的载体活动,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在苏木镇,要转变政府职能,选准配强嘎查村班子,让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当嘎查村主要领导;在旗直部门,以转变机关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为重点,开展“三创一落实、六争六创、四五三一主题实践、五个一工程、联村包户”等活动,真正形成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联动的服务经济建设网络,为农牧民群众的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农村牧区经济快速发展。在街道社区,以服务居民、稳定一方为重点,开展“365工作日、八进社区、便民服务岗”等载体活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高水平的综合示范区;在企业,鼓励职工为企业提合理化建议,开展企业党组织关爱企业职工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3、围绕经济发展,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党员队伍素质,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转变思想,树立三种观念”。即树立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观念;树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念;树立“人才为本”观念。破除对人才求全责备,以偏概全的成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组织部门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第一资源”。充分发挥组织工作的优势,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党员干部和专业人才,是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是选拔优秀人才,高起点、多渠道建立优秀人才库。在党政干部队伍中,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中青年党政干部;在经济主管部门,选拔一批政治思想素质好、有开拓创新精神、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同时,选拔人才应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建立健全优秀人才、拔尖人才的评选机制,并对优秀人才库的人才要实行动态管理,以保证“人才库”的人才和专家队伍充满生机活力。

三是全方位多渠道引进人才。制定有力措施引进人才,根据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专业、关键岗位的人才现状和需求情况,制定与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引进人才措施。制定优惠措施,鼓励和支持人才向新技术产业流动。还要围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引进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急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使人才队伍形成合理的梯级结构。

服务经济范文篇2

在县邮政局党组的领导下,县邮政局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信息流、实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的渠道优势,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提供邮政、速递物流、金融等综合邮政服务,并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管理促进邮政可持续发展

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经营精细化管理,完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改善服务,提高邮政竞争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财务管理,提升资金资产效能。一方面局加强网点损益核算工作。通过举办网点损益培训班,增强网点工作人员对开展损益核算的认识和责任感,逐步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网点发展业务能力,实现以持续提升盈利能力为核心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邮政各项业务资金管理情况的全面检查,进一步规范经营和财务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杜绝资金风险和资金案件的发生。

二是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工效能。局严格控制用工,确保在岗职工和聘用工和劳务工实现零增长。同时,加强员工素质培训。建立全员培训体系,1-11月份进行各类培训629人/次。另外,加强人工成本管控,合理盘活人力资源。重点将人力资源盘活由盘活数量向盘活质量转变,在全县逐步推行实施邮储柜员制,所有网点实行了合规经理制的派驻,并在今年7月份完成7个网点专职保险经理的派驻,进一步健全了管理制度,提升了人工效能。

三是落实安全管理,保障安全生产。①平时加强“安全法规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职工队伍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和经济案件零目标。②加强日常安全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及夜间巡查,着力检查安全防范和制度执行情况。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和督导力度,1-11月份共开展邮储资金风险排查等安全大检查4次。③多形式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保安全”能力。通过组织广大员工开展消防知识专题培训及结合各网点实际情况,进行防抢、防盗应急演练,大大提升了员工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④规范整治全县所有投递人员自带摩托投递的行为。不定期对所有投递人员驾驶证和摩托车行驶证进行检查,并统一为所有用于投递的摩托车购置机动车强制保险,目前所有投递车辆使用比较规范,有效防范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各板块协调推进,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普遍服务是邮政的根本所在。县邮政局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邮政普遍服务水平,促进公共邮政服务均等化,将强业和惠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邮务、速递物流、邮政金融三大业务板块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邮务类业务普遍服务进一步扩大。主要呈现几个特点:①函件专业多种多样。制作了0.65万份本册式“三八妇女节”专刊;制作了县第二届税收宣传有奖明信片0.5万套共1万个;紧紧抓住“酒后驾车”这一社会热点,成功开发制作了“交通安全、您我共建”数据库商函1万份;开发制作招商数据库商函2万份,制作了明信片2000册,作为县委县政府对前来参加龙舟赛的运动员及嘉宾的指定礼品。②集邮业务再创佳绩。成功开发了建党90周年纪念邮册。③报刊专业、电子专业实现高速增长。1-11月份全县报刊订阅业务累计完成172.69万元,对比上年同期增长3.46%。全县电子邮政专业高速增长,短信业务再跃新高,二类及网点银信通总体规模近2万户。

二是速递物流类业务服务广大群众。通过“新年邮礼”、“端午邮情”、“思乡月”等主题营销活动,今年1-11月份累计完成56.26万元,对比上年同期增长17.69%,量收同比增长名列全市靠前。同时,开办了全县信用社票箱业务及全县电信物资类配送业务。

三是金融类业务稳步发展。今年以来,从经营措施上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按照早安排、早部署、早发展的思路,局迅速行动,开展了邮储业务。保险业务方面,通过与人寿、泰康等保险公司的深入合作,采取资源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努力提高柜员的营销技巧和实战能力,全面推动了我县邮政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总保费居全市首位。

2012年七项新举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就如何做好2012年的邮政工作,县邮政局负责人说:“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坚定信心,以工作发展思路为指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把握县域市场机遇,不断壮大邮政业务规模,努力实现邮政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他指出,明年邮政工作要做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是以业务结构优化为抓手,努力实现经营工作新突破。2012年,邮政将紧紧把握机遇,加快创新发展,确保各项经营指标顺利完成。明确函件核心业务地位,加大对邮务类业务市场的开发。紧紧抓住目前积极推广同心圆的形势,造势气、树典型,做大无名址和数据库的规模。积极培育函件业务新增长点,抓住《新社保法》出台的有利时机,结合法的宣传,推进贺卡、数据库等方面的营销工作……

二是以改革为契机,实现三大板块联动发展。将按照“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市场共有、产品整合、项目联动、交叉销售”的总体要求,充分整合各板块资源,实行项目联动开发,实现客户信息共享,实现网络资源共用,相互使用其他板块产品,努力实现内部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三是以发展为己任,切实增强基础网络建设。加强营业网点的改造升级,建设服务营销型营业平台,逐步推进营业网点的标准化建设,展示邮政的良好形象和实力。进一步加大投递网络优化改造力度,突出投递作业组织的优化,侧重投递处理流程的调整,提高投递服务的质量,为邮政业务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深化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适应邮政经营转型、管理升级的新形势,努力实现功能化网点的普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四是以客户为中心,全面提升邮政服务水平。认真履行普遍服务义务,做好特殊服务、个性化服务和商业化服务,使邮政服务社会、百姓生活,全面提升邮政服务水平。树立“用户是亲人”的亲情服务理念,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邮政的核心价值观,真心实意地从满足人民群众用邮需要出发,以更加优质的邮政服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五是以竞赛为激励,不断提升市场营销能力。继续开展各种业务劳动竞赛,着力深化市场营销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营销激励机制,科学制定奖励政策,有效激发和调动职工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全面跟踪、动态把握客户的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增加客户对邮政业务的忠诚度,积累客户资源,促进邮政业务的稳定持续发展。积极完善营销体系建设,继续深化营销资源的整合,着重处理好全员营销、专业营销、柜台营销、能人营销的关系,努力形成团结协作、联动互助的营销机制,创新营销模式,不断提高企业整体营销能力和营销水平,带动各项业务增量增收。

六是全力抓好邮政安全,防止邮件安全事故发生。严格做好营业、物流窗口单位邮件收寄安全工作,严格执行收寄邮件的验视制度,严格执行逐件仔细验视、双人眼同封装等规定,严把收寄关,严防禁寄物品和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品流入邮政渠道。加强资金安全管理工作,重点对储汇网点、金库、运钞、枪弹、会计、出纳、司押等重要岗位以及涉及资金流动的重点业务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高度重视邮政各项业务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严密监控系统网络安全,及时处理系统故障,保证设备和系统安全正常运转。继续加强对邮政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消防设施、设备的日常检修,坚持每日进行防火巡查,确保消防设施、设备的完好运行,制定完善的应急和疏散预案,防范火灾事故的发生。

服务经济范文篇3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ivinTomer)预言: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和希望经济继续上升的人的压力将推动技术社会朝着未来体验生产的方向发展;服务业最终会超过制造业,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某些行业的革命会扩展,使得它们的独家产品不是粗制滥造的商品,甚至也不是一般性的服务,而是预先安排好了的“体验”。体验工业可能会成为超工业化的支柱之一,甚至成为服务之后经济的基础。依据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II)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H.Gilmore)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指出:体验式经济时代已来临。从此“体验经济”的提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科技、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与欲望,消费者的消费型态也相应的受到了影响。经济提供物由货物、商品、服务转变为体验,经济形态的演变也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至体验经济。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次经济提供物的改变,都会导致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使社会从一个经济时代进化到另一个经济时代。经济提供物的改变和经济时代的变迁,势必会影响到营销所关心的“相互满足的交换关系”。而交换关系一旦改变,营销的模式就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革。

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自工业革命以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在西方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渐减少,作用日渐削弱,而各类新兴、门类繁多的服务部门蓬勃发展。服务部门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于50%,是对服务经济的一个公认判断标准。依据这一标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在服务经济中,服务代替商品变成了社会上的主要经济提供物。

进入21世纪后,体验经济开始慢慢显露出来。首先从宏观上看,体验经济是因为社会高度富裕、文明、发达而产生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企业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引领和示范,都促进了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其次,从微观上看,体验经济的兴起是由于企业对产品及服务在质量、功能上已作的相当出色,以至于顾客对特色和利益已经淡化,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特色和利益”,即“体验”。服务逐渐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商品化逐渐抹杀产品和服务给人们带来的个性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当服务变得更加自动化与商品化后,体验就从服务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供顾客消费的提供物。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的非理性内存外化的必然结果。

目前从美国到欧洲的整个发达社会经济,正以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并紧跟计算机信息时代,在逐步甚至大规模开展体验经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愈来愈多的企业精心设计、销售体验。体验经济从工业到农业、计算机业、因特网、旅游业、商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影视、主题公园)等各行业都在上演着体验,尤其是娱乐业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成长最快的经济领域。“体验经济”也将成为中国21世纪初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

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的区别

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优势,体验经济则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企业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体验经济虽然产生于服务经济内部,但与服务经济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消费行为不同

服务经济时代在生产行为上强调分工及产品功能,消费行为则以服务为导向。当人们购买服务时,购买“一组按自己的要求实施的非物质形态的活动”。体验经济时代在生产行为上以提升服务为首,并以商品为道具,消费行为则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创造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并注重与商品的互动。当人们购买一种体验时,“他是在花时间享受某一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就像在戏剧演出中那样)使他身临其境”。它本身不是一种经济产出,不能完全以清点的方式来测量。

体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购买商品时不仅考虑商品的功能性价值,还更多地关注隐藏于商品中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偏好那些能够展示自己个性化形象,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感性商品。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关注获得的商品,还关注获得的地点和获得的方式。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将表现出如下特点:从消费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从消费内容看,大众化的产品日渐失势,对个性化产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从价值目标看,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从接受产品的方式看,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厂商的诱导、拉动,发展到对产品外观要求个性化,进而对产品功能提出个性化的要求。

(二)顾客的角色不同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是卖方经济,所有的经济产出都停留在顾客之外,不与顾客发生关系。工业经济的定位是以生产者为中心,注重质量和价格。服务经济的定位是“生产者+消费者”,服务经济时代从生产方来理解和强调产品,“按需定制”中,消费者不是生产者,不参与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服务在生产出来后其价值就固定下来。而体验经济的定位是完全以消费者为中心,从消费方来理解和强调产品,经济学家汪丁丁指出:“体验不再是消费与生产截然分开的,体验是消费的,同时又是生产的过程”。顾客参与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体验本身就是目的,这是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的最大不同。此时企业的主要工作是为顾客的体验提供舞台,真正的体验要由顾客来实现。顾客可以在实现体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使体验品产生更大的价值。

(三)满足的需要不同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满足的是一般的生存需要;服务经济满足的是发展的需要;体验经济满足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托夫勒进一步解释了从生存到发展到自我实现的历史和逻辑过程。他说:顾客一方面希望所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稳定、重复和熟悉程度,但是另一方面要求得到一些刺激和兴奋,他们希望有范围广泛的各种体验能感觉到。体验经济正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强调了人的无限需求中的“体验”类需求开始转变为现实需求,从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自我实现需求,对顾客来说,就是快乐,对企业来说,就是成功。让用户快乐和成功,是工业经济的价格战和服务经济的服务战饱和后,价值链上移的主要战略空间。经济形态演进的过程随着消费型态的改变,已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至“体验经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当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的消费重点将从产品和服务向体验转移,这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自然境界。

(四)功能不同

产品是有实体的,服务是无形的,而体验是难忘的。服务经济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如顾客通过维修服务,排除了故障。当顾客购买一种服务的时候,他实际上买的是为他度身定做的一系列无形的活动。体验经济没有解决顾客的任何问题,也没有留下任何有形的东西,当顾客购买一种体验的时候,买的是时间和享受,顾客在这段时间里享受一系列值得回味的活动,认为它比有形的东西更值得珍视。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的一个重要不同,就在于体验经济是制造高潮的经济。体验经济就是把这些高潮系统地、产业化地“制造”出来。

(五)收费和定价不同

在实践中,体验与服务有时很难区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服务经济时代体验消费的提供者不对顾客的体验活动进行收费,而体验经济时代体验消费的提供者对顾客的体验活动进行收费。这种情况像给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一样,如果企业只对产品收费,这属于工业经济的范畴;而如果企业既对产品收费,又对服务收费,就属于服务经济的范畴。同样,体验原先属于个人自己的事情,现在让别人为我们上演体验,并支付一定的费用。事实上,整个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将原先免费的东西进行付费的历史。

服务经济时代价格变动的程度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体验经济时代定价将主要取决于顾客获得的价值,而不取决于企业为设计体验所付出的成本,是与产品的实际理性价值相背离的。其价值是由体验者的心情、感受来决定,体验者认为花费那么多是值得的,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因此企业有比较柔性的定价权,定价的空间非常灵活。

(六)把握价值的方式不同

服务经济是用理性把握价值,体验经济是用直觉把握价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除了包含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以外,还包含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如果说服务经济可以用经济学来指导,那么体验经济甚至可以不用经济学,而是用美学指导。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只是使人们走入必然王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必然经历从经济人理性向“行为”的转变。

(七)核心问题不同

工业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质量,服务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管理,体验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创新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体验经济的经济提供物必须给顾客留下深刻和永久的记忆,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要有好的主题和创意。继标准化洗礼服务传递之后,创新将是体验竞争的焦点。因为,今天看似无法实现的服务,明天很快就会成为行业标准。更何况,即使是服务标准本身也需要用创新来增强它的活力,让创新推动体验走向完美。因此,在体验经济中,创新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唯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八)解释理论不同

工业经济以泰勒、韦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来解释;服务经济以梅奥等开辟的行为管理理论(又叫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理论)来解释;体验经济的未来学源头在托夫勒,心理学源头在马斯洛,经济学源头在戴维•莱布森和穆拉伊纳丹,媒体源头在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哲学源头是“另类”的尼采哲学,尼采认为人的本质是未定型的,人类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本质,人类也应该好好地利用自己的未定型,塑造出更健康有力的人性。

经济形态演进带动营销模式的变革

在工业经济中,消费者完全是被动的接收者,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制造过程和进入市场的过程并不知晓,只能感受到结果物品的存在。而在服务经济中,消费者作为消费主体的主动性增强,逐渐能够感受到服务的过程,企业家们也逐渐照顾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真正的体验要靠顾客自己来实现,也就是说体验产业的产品体验是一个消费的过程,它的价值不是由厂家商家来提供确定而是由消费者自己来选择设计。所以,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在消费过程中自身的重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及作为主人的控制性都得到肯定;这样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从而促进消费。

随着经济形态的演进,营销模式也发生了变革,经历了从“4Ps”到“4Cs”再到“6Es”的转变。

(一)从“4Ps”到“4Cs”的营销模式

工业经济时代的营销模式以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4Ps”营销组合为指导,专注于产品的特色与利益,把顾客当作理智的购买决策者,把顾客的决策看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非常理性的分析、评价、最后决策购买。服务经济时代的“4Cs”营销组合策略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它重视顾客导向,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这实际上是当今消费者在营销中越来越居主动地位的市场对企业的必然要求。在“4Cs”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市场和消费者,与顾客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和动态的关系。

(二)体验营销6Es

体验经济环境认定的顾客价值,是针对目标市场中每一位顾客的个别价值提出的。它要求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使每一位顾客都能获得满意的价值,因此企业必须按照特定顾客的具体需求进行量身定制。这种量身定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量身定制是体验经济的必由之路,并统领着体验经济的运行。体验营销从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5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突破传统营销“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才是营销的关键。从重视产品的性能与质量转变为重视顾客的感性需求,从产品的制造者或服务的提供者转化为体验的策划者。因此,体验营销既是营销重点的转移,又是营销视角的转换;既是一种营销策略,又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体验策略组合由以下要素构成:体验(Experience)、情境(Environment)、事件(Event)、侵入(Engaging)和印象(Effect)延展(Expand)。这六大要素的英文单词都是以“E”开头的,为简单起见将其称为“6Es”组合策略。

一是体验策略。体验经济的灵魂或主观思想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根据消费者的兴趣、态度、嗜好、情绪、知识和教育,把商品作为“道具”,服务作为“舞台”,环境作为“布景”,创造一项顾客拥有美好的、值得记念的回忆,引发消费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在体验经济中,应注重“市场营销+戏剧舞台”概念,“工作就是剧院”和“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舞台”的设计理念应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被广泛应用。主题体验设计现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个设计行业,成功的主题体验设计必然能够有效地促进体验经济的发展。

二是情境策略。情境是企业为顾客创建的“表演舞台”,是体验产生的外部环境。它既可被设计成现实的场景,也可被设计成虚拟的世界。在情境策略的设计中,可以借鉴戏曲理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服务于体验策略。企业要关注消费情景,以创造体验吸引消费者,强调与消费者的沟通,并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

三是事件策略。这里的事件特指为顾客设定的一系列的表演程序。如果企业提供的体验零散且无法辨别,那将很难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和定位,因此,企业必须对表演的过程进行特别的设计。事件策略根据表演的松散程度设立严格的或相对宽松的程序。在事件策略的设计中,要塑造完整的体验,不仅需要设计一层层的正面线索,还必需减除削弱、违反、转移主题的负面线索,考虑顾客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他们之间的活动。

四是浸入策略。消费者比以前更愿意参与产品的设计,希望通过创造性消费来体现独特的个性和自身价值,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满足感。体验营销关注顾客的主动参与性,浸入策略是要通过营销手段使顾客真正浸入到企业所设计的事件中,要求在角色的设计中一定要使顾客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员”。顾客只有真正地参与事件,其心理活动才真正地浸入到情境中,才会最终导致愿意付费的体验的产生。

五是印象策略。体验营销在向顾客让渡体验的同时,要注意顾客终生价值的问题,引入印象策略以提升企业的顾客资产。体验的难忘过程产生了印象,成为维持长期顾客关系的重要因素。但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如不对其进行管理,顾客关系的长期保持将很难实现。

六是延展策略。企业将产品的研发拓展到相关领域中去,形成完整的价值链,顾客体验可以延展到企业的其他产品,延展到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并向他人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了顾客价值的最大化。

在“6Es”组合策略中,各个E之间联系密切,首先,体验策略是体验的设计过程,是情境策略、事件策略和浸入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其他策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体验策略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其次,情境策略、浸入策略和事件策略是体验的实现过程,企业通过这三个策略的实施,完成体验的生产和让渡,同时顾客也完成了对体验的消费。最后,印象策略和延展策略是体验营销的管理过程,它建立在前面策略的结果上,力求保持长期的顾客关系,提升企业的顾客资产。

服务经济范文篇4

一、2012年货币信贷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一)深刻认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坚强基石,健康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均明确提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是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和我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正确方针。各金融机构要深刻认识金融与实体经济共存共荣、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认真贯彻货币信贷政策、产业政策等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坚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在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支持全市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思路。根据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2012年全市货币信贷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进一步深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金融市场发展,保持信贷投放节奏平稳,突出支持扩大内需稳增长,着力推进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全市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

(三)预期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考虑我市的发展基础和支撑条件,2012年全市货币信贷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信用总量增长14%左右;各项贷款增长14%左右,各项存款增长13%左右;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

二、明确服务实体经济重点,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

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有需求的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节能环保、淘汰落后产能、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等方面的金融支持,积极发展民生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和谐。重点加大九个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全市已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220项、总投资3002.4亿元,安排市重大项目50项左右、总投资650亿元左右,百项工业重点项目102项、总投资509.8亿元。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做好对上政策、资金争取工作,加大对这些重点工程项目和列入中央、省投资在建续建项目的支持力度,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的信贷资金供应。

(二)加大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的支持力度,加快工业调整转型。加大对新材料、精细化工、现代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汽车及机电装备等6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总投资121.34亿元的8个列入省战略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采取银团贷款、搭桥贷款、技改贷款等各种形式,推进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五大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大力拓展供应链融资,推动石油化工、氟硅材料、功能玻璃、电动汽车等特色产业链,尽快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按照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关于实施“金成长”工程支持创新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淄银发〔2011〕54号)要求,深入落实对创新成长型企业的8条金融优惠措施。

(三)加大对现代服务业支持力度,推动三次产业优化协调。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全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重点支持鲁中商贸中心、鲁中物流“旱码头”、鲁中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等四大现代服务业优势品牌建设。今年全市安排服务业重点项目70项左右、总投资60亿元左右,各金融机构要提前做好项目对接工作。同时,要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实现金融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市服务业平均增长水平,充分发挥金融业在服务业发展中的排头兵作用。

(四)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文化强市建设。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现代印刷发行、创意会展、工艺美术文博等三个文化产业基地。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可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可通过权利质押贷款等方式,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

(五)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十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新信贷模式,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要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积极拓展生物资产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贷款等涉农信贷的投放力度。今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占比要不低于全部新增贷款的60%。

(六)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做精做强。各金融机构要逐步建立专营机构、专业人员、专享办法、专属产品、专用流程的“五专”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审批服务流程。重点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能够吸纳就业的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要加强贷款监管和用户监测,确保信贷资金用于小型微型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确保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

(七)加大对外贸进出口的支持力度,促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积极调整外贸进出口领域支持重点,充分发挥人民币贸易融资在推动企业进出口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在发展海外代付、保理、福费廷等传统贸易融资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各种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大力支持重要能源资源和关键设备进口,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技术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大力开展对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各类境外投资和合作项目的人民币贷款业务,支持骨干企业的境外投资和资源开发项目,满足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对本币贷款的需求。

(八)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各金融机构要深入研究高青县列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沂源县享受国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政策、淄川区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试点等重大政策,找准金融支持切入点、结合点。积极支持列入黄河三角洲总投资80亿元的45个重点项目和4个海洋产业联动基地总投资153.6亿元的46个在建重点项目,推动融入“蓝黄”两区发展战略。落实有关财政奖励政策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在当地发放贷款。

(九)加大民生领域信贷投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支持妇女、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残疾人等群体创业促就业。推动有条件的区县设立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进一步扩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覆盖范围。加强与政府部门、高校合作,保证符合条件的助学贷款及时足额发放。总结推广高青县“金融支持+挂职帮扶”模式,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发消费信贷产品,改进消费信贷业务管理方式,扩大消费贷款占比,助推居民消费增长。继续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切实提高首套住房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稳步推进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创新。各金融机构要按照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信贷创新工作的意见》(淄银发〔2010〕77号)要求,针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继续抓好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丰富金融产品、拓宽服务渠道、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抵押担保模式,灵活运用无形资产质押、供应链融资、联保互保和信用共同体等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做适合的金融产品。各涉农金融机构要按照《市生物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积极在各区县推进生物资产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中介等合作,大力拓展“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募集资金。继续探索通过股权、债权、保险相结合的形式做好企业融资服务,扩大社会融资总量。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增设产品研发中心,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研发。

(二)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各金融机构要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授权授信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评级制度,健全贷款营销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要在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审核流程,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缩短企业贷款申请发放时限,不断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特别是要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特点,实行有别于大企业的授信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符合小型微型企业特点的授信管理体制;设立科学的小型微型企业信贷准入和审批标准,建立灵活高效的贷款审批模式。

(三)合理确定利率水平,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各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规定,在综合考虑企业成长周期、行业特点、区域集群、信用状况、盈利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的可承受能力和生产经营状况,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除正当的贷款利率上浮外,坚决禁止对企业审核、审批和发放贷款时随意收取“咨询费”、“财务顾问费”、“贷款额度使用费”等各种附加费用;坚决禁止强制要求借款企业将一定比例贷款资金返还贷款银行或强制借款企业以贷款资金作为保证金办理全额承兑汇票;杜绝发放贷款时强制搭售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的行为。

(四)大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丰富支付工具体系,扩大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加快全社会资金流转。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稳步试点、推广助农取款业务。优化进出口产品退税的国库业务流程,提高退税资金到账速度。适度增加POS网点、ATM的覆盖面,稳步发展信用卡业务,积极规范借记卡业务,进一步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加强账户管理,杜绝在企业开立和使用银行结算账户时,附加除正常开户管理规定以外的其他条件。

(五)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扎实做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使合规企业实现收付汇资金直接在银行办理,将出口核销与出口退税脱钩,便利企业货物贸易收付汇。继续给予服务外包企业、技术创新型企业等非贸易收付汇的便利。对近年来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较快、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银行,外汇局在核定短期外债指标时,给予适当政策倾斜。进一步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将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纳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全面反映全市国际收支状况。

(六)加强信贷资金风险监测预警,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密切关注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关注影子银行体系和实体经济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影响,防范非正规金融及其他相关领域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防范跨行业、跨市场等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强化金融稳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各金融机构要及时、准确上报各类重大事项。落实银证保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多方采取措施,切实维护全市金融稳定局面。充分发挥鲁中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作用,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

四、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落实工作。各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组织领导,结合各自业务特色,制定具体意见和措施,全面做好2012年货币信贷工作。要加强与发改、经信、金融办等经济金融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市银企合作信息网络平台的功能,通过银企项目推介会、金融产品宣传会等形式,多渠道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金融创新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既要追求合理企业利润,更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围绕实体经济需求开展金融创新,千方百计降低服务成本,实现与企业的合作共赢。

(二)落实宏观审慎管理要求,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人民银行将综合利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政策工具,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内,组织实施好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根据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经营稳健性状况和执行信贷政策情况,合理确定具体调控参数;同时考虑新设和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特点,对主要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适当倾斜。对于因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出现资金紧张的金融机构,优先给予再贷款、再贴现支持。用足用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优惠贷款利差补贴政策,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流动资金贷款贴息。

(三)继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加强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部门信用信息,推动第三方信用评级,探索实施“征信+评级+信贷”的一体化试点工作。坚持“以用促征”,加强对小微企业、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培植和增进,消除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服务经济范文篇5

下面我就进一步推进全县工业提升工程作一表态发言。根据会议安排。

促使更多的项目尽快落地投产

一、加大银企对接力度。

也是企业和银行加快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为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推进银企合作共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初步构筑起银行、政府、企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惠双赢、共谋发展的新型政、银、企关系,建立长效协调机制,将以工业提升工程为主要目标,以全县规模企业为主要载体,加强部门协调与合作,结合县发经信委、商务局等单位筛选有影响、规模大、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与银行开展银企对接,力争全年举办不低于2次银企对接会。通过完善银企合作对接,召开银企合作专题例会等方式,促进签约资金尽快落实到位。对条件暂不成熟的企业项目,指导做好前期工作,完善各类手续,尽早进入银行视野,力争早日签约。开展好银企对接的同时,重点是搭建好全县银企信息平台,及时将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和企业信贷需求进行信息。

充分发挥担保资金的撬动”作用

二、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全县新批准设立和重新登记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有4家,信用担保是融通银行资金的重要手段。目前。总的注册资金为5.72亿元,其中县政府投资的银丰担保公司1.6亿元,按照310倍的放大比例,理论上可提供融担保额在17亿元—57亿元。充分发挥担保资金特别是政策性融资担保资金的撬动”作用,将会较好地缓解了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目前,企业寻求担保过程中由于存在反担保措施不足,操作程序复杂等一系列问题,担保难依然是制约企业融资的最大障碍。因此,要创新思路、创新手段,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建立互助担保基金和互助性担保机构;积极支持实行联户联保。同时,引导好担保公司自身努力加强内部管理,更新观念,创新机制,苦练内功,控制担保风险,拓宽融资领域,增强担保能力,并积极与银行部门协商,尽可能地扩大担保倍数,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担保需求。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国家不断收缩的货币政策其实施结果可能会形成资金供应偏紧的局面。对于我来讲,今年以来。首当其冲的任务仍然是突破融资瓶颈制约,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因此,利用好银行间接融资的同时,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和新型金融行业,对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务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基金和金融租赁公司等。二是加快融资性担保机构建设。加强融资性担保行业管理,一是有效利用民间资本。及时处置融资担保风险,提高融资担保能力。三是稳妥有序地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全市情况)要加强指导,确保成熟一家、申报一家、办好一家。同时,对正在运营的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监管,建立动态监控系统,完善落实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水平,强化行业自律,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合规经营、健康发展。四是要强化县辖担保机构、小贷公司和县内中小企业的业务对接,做好引导、宣传和服务工作。

大力引进外省市金融部门在县设立分支机构。协调推进新加坡谈玛锡投资公司拟成立的村镇银行早日开业、通过市银监局积极引进江浙地方金融部门在县开设分支机构,2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此项工作目前正在联系推进中。

拟定金融促进地方积极发展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一是制定合理、科学的考核指标,四、加强基础调研。加大激励和奖励力度,引导和调动金融机构对我县企业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二是采取贴息、风险补偿等措施,鼓励信贷投放。三是采取重点引资或建设项目等金融拓展业务与对区域贷款投放相挂钩办法等。

服务经济范文篇6

随着技术革命引发全球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安排,国际服务输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日益成为各国贸易竞争的新领域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逐步把国际贸易的重点,从货物贸易领域转向服务贸易领域(庄丽娟,2004)。目前。服务输出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外向型及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香港发挥人才、信息、资金、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和背靠中国内地的优势,在商贸服务、运输服务、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等领域的竞争优势明显,对亚洲乃至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最新的国际评估结果显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全球列第三位,仅次于纽约和伦敦。服务输出对香港经济的“起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目前香港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2007年服务输出贸易额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已高达40.33%。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旅游中心的地位由此得以确立和巩固。本文试图通过对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历程特征、原因及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期促进香港服务输出在未来更加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大都市服务输出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历程特征

(一)服务输出总量分析

香港虽是个弹丸之地,面积仅占世界总面积的百万分之八,人口也只占世界人口千分之一多(张作乾,1999),但根据全球服务输出的排名及所占比重来看。香港的服务输出位居全球前20位,超过瑞典、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亚太区也领先于新加坡、中国台湾等,排行第四。

20世纪80年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香港服务输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见图1)。1980年,香港的服务输出总额仅为292亿港元,而到2007年,香港的服务输出总额猛增至6518亿港元,可见香港在服务输出,包括旅游、离岸贸易、金融、商业和专业服务等各方面,都具有强大竞争力。根据WTO秘书处的数据显示,2007年香港服务输出总值位列全球第12名,占有2.5%的份额,反映香港在亚太区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担当重要的商业及服务枢纽角色。并已经成为可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商业大都会比肩的世界服务业之都。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1980年至今,香港服务输出大多数年份保持两位数增长,只有在少数年份(1997~1999年,2001~2003年)因香港经济先后遭到世界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和股票市场价格狂泻等的冲击出现低速增长或负增长。为了尽快扶助香港经济复苏,中国内地和香港2003年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CEPA的实施带动了香港服务输出高速发展,其后几年的增长率均维持在15%左右。

(二)服务输出结构分析

根据国际标准以及香港本地需要,香港服务输出分为六个主要服务组别,即运输、旅游、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以下简称商贸服务),以及其它服务(香港统计年刊,2008)。

一直以来,运输、旅游和商贸服务为服务贸易带来了大量盈余,成为香港最重要的服务输出组别。近年来,香港服务输出结构不断地优化,金融服务与商贸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输出组别出现较快增长,无论输出额,还是在服务输出总额中所占比重都有所增长,而旅游、运输等劳动力密集型服务输出组别从输出额数据来看是有所增长,但在服务输出总额所占比重却有所下降(见图2)。

自开埠以来,香港因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自由港制度、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及大量的金融、会计、工商管理、法律、贸易等方面人才,为金融服务成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奠定了基础,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提高和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也推动金融服务不断向外输出。到2007年金融服务输出额达1001亿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3.92%,占服务输出总额的15.36%。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输出在香港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贸服务一直以来是香港服务输出总额占有量最大、增长也最快的组别,2007年商贸服务输出额为2014亿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5.28%,占输出总额的30.9%。这两类服务输出组别的较快增长,显示了香港服务输出结构逐渐由传统服务业的服务输出转向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输出,这将有利于优化香港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服务输出市场分析

多年来,香港服务输出贸易伙伴一直集中于亚洲、北美洲和西欧三大市场。2006年,亚洲占香港服务输出总额的50.22%,北美洲占23.05%,西欧占19.45%。香港往这三大市场的服务输出总额占整个服务输出额的90%以上,而往大洋洲、中美洲及南美洲等市场的服务输出总额在整个服务总额中还不到10%(香港统计年刊,2008)。虽然近年来香港加大了对非洲、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的服务输出,但服务输出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受服务输出伙伴国特别是美欧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较大,所以香港服务输出总额的稳定性,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到目前为止,香港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共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设立领事及商务专员。而从输出国家或地区分布上来看,中国内地及美国一直是香港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目的地,其次是台湾、日本及英国等。1996年香港对中国内地服务输出额为401亿港元,占输出总额的16.7%:对美国的服务输出额为511亿港元,占输出总额的21.2%。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的签订,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服务贸易自由化,逐步减少双方的贸易壁垒。到2006年香港对中国内地服务输出额为1370亿港元,比重增加了8%;对美国的服务输出额为1190亿港元,比重增加0.3%(数据来源于香港政府统计处)。但从CEPA签订到其五次补充协议的实施效果来看,成效并不明显,服务开放的领域也不足,对香港服务提供者要求过高、限制太多,申请审批手续繁杂、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层出不穷,从而影响服务输出的实际运作(饶小琦、钟韵,2009)。

二、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分析

“前店后厂”的模式使香港经济得以成功转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香港服务输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与很多因素相关,本文试图借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理论中的“钻石理论”(MichaelPorterDiamondModel),分析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波特的菱形的钻石体系以四大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为支撑点,彼此相互作用,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钻石体系的四大要素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两个辅助要素为:机会和政府(刘颖琦、吕文栋、李海升,2003)。本文认为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发达服务业的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及政策、机会。

(一)生产要素

波特认为生产要素是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它包括:天然资源、基础设施、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等。香港是东西方贸易及交往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中外贸易的桥梁,有优良的港口,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仓储设备,现代化的通讯系统,投资手续简便。开办企业的门槛非常低,配套服务非常完善(刘冬杰,2007);香港也是中西经济文化交融之处,具有浓厚的国际化特色,其沿用了普通法和其他国际认可的规则和惯例,金融、法律、司法等制度均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它是一系列经济发展要素的集散地,大量的市场信息、资金、技术在这里汇聚,并自由流动;香港有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会计师、律师、建筑师、规划师、评估师等10大专业团体的专业人员形成团体效应,仅会计师就有2.6万人,金融业雇员达到近18万人,约占香港本地总就业人口的5.3%……这些共同推动着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杨国川,2009)。

(二)市场需求

香港的服务输出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吸引香港以外地区使用香港的服务,其二是鼓励香港的服务业“走出去”为香港以外的地区提供服务。作为全球商贸中心,目前全球有近4000家跨国企业在香港设立了地区总部或者办事处(杨国川,2009),因此对相关的商贸服务、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等都产生了很大需求,使香港的服务输出走上了腾飞之路。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为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大批香港企业内迁发展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服务产业与其配套,从而带动了法律、会计、金融、物流等一系列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刘冬杰,2007),对距离内地地理位置最近、文化基础最近、服务业先进的香港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三)发达服务业的支持

服务输出要发展,就必须与其相关产业比如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等新兴服务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而香港是服务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含量的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经济体,近年来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在本地经济中也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服务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90%,香港就业总人口中有近90%从事服务业。其中,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服务和专业服务四个主要行业在本地生产总值比重从2000年的48.7%增加到2006年的57%;就业人数比重也从2000年的43.3%增加到2006年的47%。发达的服务业使香港拥有优秀的专业人才、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国际网络,特别是金融、物流、旅游、信息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香港长期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枢纽地位,从而为香港服务输出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商务部服务贸易司,2008)。

(四)产业结构的转型

香港大力推进“前店后厂”式发展模式,将增加值较低的生产工序迁移到内地和发展中国家,而专注于管理及相关生产支持性服务(杨国川,2009),实现了从“工业化”向“经济服务化”的转型,在贸易、航运、融资和其他专业服务方面创造了大量需求,这不仅推动了香港服务业及服务输出的持续增长,也提升了香港的服务业层次和竞争力水平,使香港迅速崛起为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旅游中心和国际信息中心。据统计,2007年香港服务输出额比1980年增长了22倍以上,输出地位也稳居全球前20位。

(五)政府及政策

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除了经济发展规律使然,香港特区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可以说政府发展当地经济所有的提升投资环境的政策,都是对服务业的促进和支持。多年来,香港特区政府一直都在强化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并在推动香港成为亚太商贸、物流、旅游枢纽和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上不遗余力。

另外,香港是一个全球闻名的自由港,实行税种少、税率低、税制简单的自由贸易政策,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带动了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香港也一直坚持市场主导、公平竞争的自由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采取“最大支持,最小干预”,即“积极不干预”政策(顾宝炎、许秋菊,2007)。香港的金融市场自由开放,没有外汇管制,资金、黄金和外币自由进出,外币自由兑汇,黄金自由买卖,金融衍生产品丰富,很多内地的企业纷纷到香港的证券市场上募集资金,直接促进了香港金融市场的不断壮大。用香港人的话说,就是以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出口贸易之所以能发展到足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无非是自由贸易政策的指引。

(六)机会

从CEPA协议到其五次补充协议的签订和实施,内地在法律、会计等38个领域对香港采取了192项开放措施,其中约三分之二的措施已实现国民待遇,开放的服务行业2009年也将达到40个,包括会展、银行、运输物流等相关领域的服务。截至2008年5月底,香港共有37家银行全面办理存款、兑换、银行卡和汇款4项个人人民币业务,人民币存款达776.8亿元(饶小琦、钟韵,2009)。与此同时,内地访港旅客稳步增长,不仅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复苏,也给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随着内地进出口需求的增长,香港作为地区性运输及仓储服务枢纽继续得到保持,其他贸易支援服务(例如业务洽谈、广告、市场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贸易融资服务、保险、品质认证和测试、贸易仲裁等)向内地的输出会继续加大。CEPA的实施不仅抵消了金融危机对香港服务输出的影响,而且促使香港经济和服务输出全面繁荣。

三、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前景分析

(一)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前景

根据上文对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历程特征及原因的分析,得出香港服务输出额总量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稳健增长,到2010年预期香港服务输出总量达到7000亿港元,年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参见图3)。香港的服务输出也将稳居全球前20位,在亚太区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担当商业及服务枢纽的重要角色。

从服务输出组别来看,商贸服务与运输服务将继续成为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组别,但随着香港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活动的转型,金融资产管理、保险、地产服务的资本服务领域的增长潜力很大,其中,金融服务的增长潜力为最高,而旅游和运输服务输出将有所下降,但是其输出增长预期会较输入快,所以这两者仍然能获得盈余。

从服务输出市场来看,预期香港不仅不断增加对亚洲、北美洲和西欧等主要市场服务输出,而且还不断开发新兴市场以促进其服务输出的发展。中国内地及美国仍是其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目的地。随着内地制造业不断发展以及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进一步升级,内地将继续成为推动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主要动力,香港对内地的服务输出基本集中在旅游服务、商贸服务和运输服务等传统服务项目,但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等新兴行业输出也将得到较快增长。

(二)主要服务输出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服务业主导型的经济带动了香港经济的“起飞”,而四个主要行业中的金融、物流、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香港长期保持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等领域的枢纽地位。2006年,三者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已近四分之一,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之和超过15%。

1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金融业作为香港服务产业的支柱性行业,是带领香港迈向知识型和高附加值经济的火车头,其服务输出成为金融业的重要收入增长来源。但是,伴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先后崛起如东京、新加坡、曼谷、汉城、台北和上海等多个不同规模及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杨英,2002)。同时,中国内地很多城市的财富及金融资产迅速累积,金融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这些都会给香港服务输出带来挑战并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从近年来香港金融服务输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来看,在未来的发展中,预期香港金融服务输出额及在总服务输出额所占比重仍是不断增长的,其对金融业产值的贡献也将逐步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金融服务输出额及其所占比重甚至会超过旅游服务输出,在香港服务输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些都反映了金融服务输出强劲的增长前景。

近年来,美国是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最大目的地,其次是英国及新加坡,而中国内地的贡献维持在低位,约占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3%。从区域来看,西欧及北美对香港金融服务输出总收益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二,亚洲区的贡献则为四分之一(梁伟耀、周锦华、司徒永君、谭仲贤,2008)。所以,在未来短时期内,预期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市场还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北美,但是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将逐步得到开发。而随着香港金融体制的逐步开放,中国内地居民及企业不断增加的融资需求以及在香港的集资活动持续增长,香港向内地的金融服务输出将逐步增加,内地因素在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发展中也渐显其重要性。

2香港运输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香港运输服务发达,一直保持着世界最繁忙货柜港及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的地位,其服务输出是香港目前三大服务输出行业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行业(杨英,2002)。但是近年来,香港运输服务越来越多的受到华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现代化机场和货柜港口的挑战。内地运输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收费低廉的优势,使香港运输服务的未来发展受到一定的威胁。

但是。从香港运输服务输出发展的趋势以及香港运输服务的营运环境来看,预期香港运输服务在未来短时间内仍会不断增加。也仍然高于金融和旅游服务输出额。但是三者之间的差距将有所减少。同时,预期运输服务输出在服务输出总额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其对运输服务产值所做的贡献会有所减少。

从对香港物流服务输出发展所做的贡献来看。内地是其发展的主要贡献者。随着香港和中国内地合作关系的更加紧密的发展。香港联合广东物流业将大珠三角地区打造为世界级物流城市群,同时,香港对中国内地的运输服务输出也将不断增加,物流服务输出能力不断提升。

3香港旅游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香港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性旅游中心。旅游业十分发达,其服务输出额也是逐年增加的。但是,近年来各国均纷纷着力发展旅游业,并有不少国家已将旅游业建设成其主要的经济支柱。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也由此越来越激烈,并日趋白热化。这些给香港旅游服务输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杨英,2002)。

从近年来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发展的趋势来看,虽然服务输出额有所增加,但是其占服务总输出的比重并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的。因此,预期香港旅游服务输出额在未来的发展中仍会有所增长,但其占服务总输出比重将有所下降或维持不变,对旅游总开支增长的贡献也将有所下降。

从旅游消费的主要来源来看,旅游消费主要来自度假旅客,其次是商务旅客。但是,随着香港会议及展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CEPA实施后,香港与内地企业业务的不断增长。商务旅客对旅游服务输出的贡献将预期上升(梁伟耀、周锦华、司徒永君、谭仲贤,2008)。

从对旅游开支增长所做的贡献来看,中国内地的旅客是带动香港旅游服务增长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个人游”计划的扩大。内地来港旅游人数持续增加,使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预期在未来的发展中,内地因素将继续成为推动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在内地市场的作用将因进一步合作而不断扩大。同时,因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来自非中国内地旅客也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四、结论与启示

服务经济范文篇7

关键词:国家审计;经济增长质量;功能定位;实现路径

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的功能包括依法清除功能、完善修复功能和监督维护功能。由于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责任拓展的产物,是推进国家法治审计的基本要求,又是发挥免疫维护功能的必然要求,因此,探究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的实现路径有其重要价值。

一、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的功能

1.依法清除功能。国家审计的依法清除功能体现为在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过程中,审计机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国家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批判的眼光关注每个项目及事项,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常来说,国家审计的依法清除功能体现为,在对国家财政资金或资产出现违纪违规行为时,应通过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来实现问题整改,同时也可针对经济犯罪问题等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在切实履行依法清除功能时,必须根据国家审计清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有效吸取审计经验,实现对风险的有效化解。2.完善修复功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增长质量改善息息相关。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的完善修复功能主要体现为,审计人员履行依法清除功能时,还需根据经济领域内的违法违规行为做效益分析,在不断加强问题整改力度的同时,通过被审计单位督查整改的方式,将审计意见落实到位。与此同时,也应结合政府中心工作的具体内容,有效推进绩效审计和政府责任审计等,将问责机制贯彻到位。审计人员应对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提出警示。3.监督维护功能。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还应履行监督维护功能,国家审计人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审计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有效维护国家宏观政策的严格执行,维持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国家审计人员必须依法开展相关审计工作,对财政经济领域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逐一作出处理。国家审计人员除了要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行为,与违纪违规行为作有效斗争外,还需对会计信息及审计数据等严格清查,确保监督维护功能履行到位。

二、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位分析

1.经济责任拓展的产物。凭借经济增长质量改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间的重要关系,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责任拓展的产物。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标志着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保护社会公众的经济责任。一旦政府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存在较大的矛盾和冲突,国家审计人员就需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客观公正的责任评估及认定,除了要强化独立审计作用,加强监督与监视功能外,还需对政府经营管理的公共资源作出有效审计,此时,经济责任的拓展是不容忽视的。2.推进国家法治审计的基本要求。国务院在设立国家审计机关时,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定时定点向国务院各部门及地方政府加强财政收支审计,国家审计机关对国家财政的审计监督作用不可忽视。在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国家法治审计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内容,国家法治审计的推进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通过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来维护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目前,国家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法律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还应履行国家审计人员的法定职责。3.发挥免疫维护功能的必然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势必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审计人员也需在第一时间适应这种转变,作出审计工作的调整和优化。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位分析还体现为,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是发挥免疫维护功能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在发挥免疫维护功能时,国家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工作的划分,将其从原有的财政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领域,保证审计职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也应根据维护经济安全的需要,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转变。

三、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的实现路径

1.营造合理的制度审计环境。要想实现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就需要营造合理的制度审计环境。审计机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各项经济交易活动进行监督与评价。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开展制度审计以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实现过程中,就要有效发挥经济制度对国家审计服务的制度保障。除了要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有效发掘经济增长的资源要素外,还应通过制度统一的方式,灵活调节执行制度并提高制度执行的效率,合理的制度环境营造不容忽视。2.强化绩效考核与公共管理审计。绩效考核与公共管理审计是国家审计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审计有序开展相关审计工作过程中,必须根据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前提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有效推进国家审计服务的完善优化,强化绩效考核与公共管理审计,是国家审计服务发展的重点所在。一方面,国家审计人员需要扩大绩效审计,通过检验与评估的方式,加强对政府部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有效审计。另一方面,国家审计人员也应全面推进公共管理审计,将政府财政资金及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相关的审计工作落实到位。在优化国家审计工作时,绩效考核与公共管理审计是缺一不可的。3.推进金融安全审计工作的开展。国家审计主要面向财政经济领域,金融审计自然不可或缺。在后阶段发展过程中,必须适应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实际需求,将金融安全审计工作推进到位。在推进金融安全审计工作过程中,国家审计人员要结合国家经济安全及政府经济安全现状,通过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将金融资本的资源配置到位。与此同时,国家审计人员还应营造良好的金融审计环境,通过合理配置信贷资金的方式,将金融安全审计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紧密关联,确保被审计单位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注重严格管理薄弱环节。4.提高生态环境资源审计力度。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得到重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环境资源审计则是从生态角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有力保护。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的客观需求,国家审计人员在服务经济增长时,要将提高生态环境资源审计力度作为国家审计促进经济增长及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路径。除了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方向,加强对高能耗及高污染企业的环境责任审计外,还可通过审计整改意见的告知来减少这类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5.促进政策导向型经济审计。政府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国家审计机关服务经济增长质量过程中同样需要加强政策导向,因此,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的实现路径之一还体现为促进政策导向型经济审计。在后阶段发展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努力适应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的实际需求,将相关经济政策落实到位,并根据政策执行效果有效贯彻。倘若审计人员在促进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现政策执行的偏差或缺陷,就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效果审计并以此促进经济稳健增长。

四、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践措施

1.深化经济审计,加大监督维护。在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当下,国家审计机关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能发挥到位,要深化经济审计,加大审计人员的监督维护力度。国家审计机关除了要大力打造创新型企业外,还应将相关财政经济政策落实到位,通过扶持优势产业发展的方式将发展立足点上升至改善经济增长质量上。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通过审计工作监督规划的方式,避免重复建设或盲目建设行为,对于重大投资项目更是需要加紧各项审计工作。2.依法推进审计,强化审计整改。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当下,依法开展审计工作,加强法律法规对各项审计事项的严格监管,是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的重点内容。为了切实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国家审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审计职责,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依法审计工作的开展,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法律法规对审计工作的约束力,通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方式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也应强化审计整改,通过加强审计监督维护功能的方式,实现审计问题的化解。3.转变工作重点,提高审计能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过程中也应适应新阶段经济审计工作的开展需求,将工作重点转变为更契合实际的内容。一方面,要加强理念教育,确保国家审计人员通过强化自我教育,有效实现审计理念的更新和优化。另一方面,国家审计人员也应通过提高审计能力,保证自身能够更好地满足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需求。国家审计人员要通过审计现场巡视制度和审计公告制度等制度规范,将审计权力置于审计监督下,通过制度来规范审计工作本身。4.改进审计手段,优化人才建设。近年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使得审计手段也有了新的改良。后阶段发展过程中,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增长质量必须改进审计手段,通过优化人才建设的方式满足新阶段国家审计服务经济的客观需要。短时间内,审计手段的改进会存在一定限制,国家审计机关可优先根据审计技术的进步,将现有的审计手段逐一优化改进,确保最终形成的审计体系能够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治理。而在积累了一定的优质人才后,国家审计机关则可进一步推进人才建设,通过优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国家审计对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发挥重要作用,为有效实现国家审计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服务作用,需要营造合理的制度审计环境、强化绩效考核与公共管理审计、推进金融安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生态环境资源审计力度、促进政策导向型经济审计。同时,也可通过深化经济审计,加大监督维护,依法推进审计,使强化审计整改等实践到位。

参考文献

[1]刘更新,刘晓林.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功能体系和实现路径[J].财经科学,2014(06):108-114.

[2]李凤.新常态下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发展路径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2018(01):81-84.

[3]刘杉.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建设的路径研究:反思与重构[J].中国流通经济,2014(10):60-65.

服务经济范文篇8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及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社会中服务活动及相关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距离服务经济形成还有一定差距,但经济发展中已经出现一些与服务经济发展特征一致的发展趋势,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型经济中心城市出现了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势头,为我国服务经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经济形成的起点要求尚有差距

1.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滞后服务经济形成的基本要求。服务经济形成是以现代经济充分发展为基础,是工业化高度发展和经济发展达到相当水平的产物。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发展阶段,工业化进程加快及制造业加速发展仍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按现价美元计算,我国目前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刚刚突破3000美元大关,仍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根据服务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国际经验,即进入工业化后期和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000~4000美元(1970年美元)的标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经济初步形成的起点要求之间,尚有一定的距离。

2.服务业发展尚未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2008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为40%和33%,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41%,均低于50%这一服务经济初步形成的基本水平。说明我国向服务经济转型还有相当距离(见图1)。

(二)向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的势头初步显现

1.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趋势显现。一是服务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3432.9亿元,增长了84倍,30年来平均增长速度为10.8%,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9.8%的增长速度。

二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升,2008年达到40.1%,比1978年的23.7%提高了16.2个百分点,表明30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见图2)。

三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我国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1990年的17.3%提高到2008年的42.9%,提高了25个百分点。尽管低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见图2),这表明长期以来我国仅仅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正在改变,由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四是服务业逐渐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78年的12.2%上升至2008年的33%,30年间上升21个百分点。从1994年开始,服务业已超越工业成为国内第二大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产业,同农业从业人数的差距也在逐年缩小。在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方面,服务业优势更为明显。1978~2008年间,我国新增劳动力3.73亿,其中第一产业就业0.23亿,第二产业就业1.42亿,而第三产业吸纳新增就业人员达到2.08亿,占全部新增劳动力的55.8%。这表明服务业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着第一、二产业难以替代的作用。

2.服务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且在结构调整升级方面也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首先,代表服务经济发展方向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增加值上升幅度最大的三个行业是房地产业、邮电通信业和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分别上升了6.7、3.84和2.2个百分点;增加值下降幅度最大的三个行业是批发零售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分别下降了5.4、5和3.19个百分点,其他行业的变动幅度不大(见表1)。这说明,代表服务经济发展方向的现代服务业已出现快速发展势头,有利地促进了服务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表1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比重变化单位:%其次,现代服务业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动力。从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增长速度来看,1991~2007年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及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部门增长较为平缓,增速基本上介于5%~12%之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特别是以金融、房地产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出现了增速加快的趋势,尤其是金融业,2004年至2006年的平均增速超过20%,远高于其他服务行业(见图3)。

三是新兴服务业大量涌现,特别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如图4所示,2007年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在内的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其中,1992~2007年期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产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达到19.5%;房地产业达到15.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达到17.4%;科技交流推广服务业达到19.5%,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

四是传统服务业现代化程度快速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发展与延伸,大量现代化管理方式、经营组织、服务业态、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商贸、餐饮、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部门逐渐发生更新与产业创新,形成具有新型管理方式和营运业态的服务业。这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保证了传统服务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3.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逐年增加,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步伐也在加快。

一是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我国服务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82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基本上逐年增加,在1982~2008年26年间增长了68倍,年均增速为17.7%,为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增速的两倍左右。

二是服务领域吸引外国资本的能力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约为380亿美元,是2000年的3.6倍,2001~2008年年均增长达19.3%;占全部利用外资的比例从2001年的21.6%提高到41.1%。

三是服务外包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我国服务外包收入已接近80亿美元,2001~2008年间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随着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浪潮的来临,国内和离岸服务外包需求的增加,以及政府对20个试点城市发展进程的进一步推动,未来几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四是服务业开放领域和水平接近发达国家开放度。从服务业内部行业开放范围看,中国的服务业开放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2006年底,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服务、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全部向外资开放,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

4.大型经济中心城市出现服务经济加快发展态势。首先,大型城市成为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地。2008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共有287个,人口超过50万人的大型城市占80%。

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的服务业增加值为72658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2.6%,比2006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出现了服务业向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聚集发展的趋势。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和全国性、区域性经济中心,服务业加速集聚的态势更为凸显,出现了高端服务业和创新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形成CBD、金融街、物流园区、创意产业园区等服务业高度集聚的发展区域。

其次,大型经济中心城市出现服务经济加快发展态势。200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平均比重已经达到46.2%,高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国共有13个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或超过50%,其中,除张家界和固原之外,其余11个城市均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涵盖了我国主要的全国性及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其中,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超过70%,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表22007年全国服务业发展领先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位:%再次,东部沿海地区大型城市初步具备服务经济发展条件。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水平领先的区域,服务业发展也居于全国领先水平,2008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已经超过62%。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东部地区大型城市已经或接近具备服务经济形成和加快发展的条件。如表3所示,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大连、厦门等城市,人均GDP已经达到2000~4000美元(1970年美元)水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左右的水平(除大连外),已经进入服务经济的初步形成阶段。此外,杭州、青岛、南京、沈阳等城市的人均GDP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也已接近服务经济形成的起点标准。说明,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型经济中心城市已进入服务经济形成或加快发展阶段,成为带动我国加速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龙头和基础。

表32008年东部地区部分城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及人均GDP(三)我国向服务经济转型发展还面临多重约束总体来看,我国距离服务经济的真正形成尚有相当差距,在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发展过程中,还将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

1.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突出反映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大关键指标上。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0%,而全球经济中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65%,其中,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已经超过70%,低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则分别为53%和50%。可见,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仅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落于发展水平相近的中、低收入经济体。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及南非并称金砖五国(即金砖四国Brics加上南非)。与其他四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比印度大约低10个百分点,而与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的差距还在持续加大(见图5)。

(四)我国向服务经济转型发展面临严峻的制度障碍

二、影响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制度障碍和问题

(一)服务领域多元化市场主体发育和企业制度建设滞后

(二)要素和服务市场发展改革滞后,市场机制作用不强

(三)监管体制和方式亟待改革创新

(四)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五)法治环境亟待完善

服务经济范文篇9

今天的会议非常成功,与会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为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合理的建议,这将为我们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我们会在进一步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并正确对待各位提出的意见、建议,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在以后的工作认真加以落实,有针对性地就监管执法和服务发展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的举措。在这里,我代表全局干部职工对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结合今天会议上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发言,以及我局工作实际,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加以整改和落实:

一是要正确面对不同意见,积极采纳合理建议。全局上下要按照会议情况,正确认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县中心工作的大局意识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心,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

二是要强化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要正确处理加强监管与服务大局的关系,自觉把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作为工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监管中体现良好服务,在服务中依法加强监管,努力在监管执法中体现对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努力通过加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实现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目标。

三是要完善工作措施,切实强化服务职能。全局上下要围绕县委、县政府发展经济的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市工商局的安排,以县局“__条”措施为主线,按照县局出台的相关配套文件,扎实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符合不同地域和不同对象的具体工作措施,切实抓好各项服务举措的落实,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服务经济范文篇10

首先,我代表××县工商局全体干部职工,对各位在百忙中参加今天这个恳谈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我国成立__周年,是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我们工商系统全面落实新“三定”方案、切实转变职能的关键一年。年初以来,我们××县工商局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研究出台了__项服务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和_个配套方案,努力提升服务层次,拓展服务渠道,以服务项目建设、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扶持市场主体发展为重点,力争在服务发展中进一步发挥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离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离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的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很多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加以完善和加强。召开今天的会议,就是为了倾听各位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对我们在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经营者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给予指正,以便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调整思路、明晰重点、完善措施,更好地服务于全县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下面,我代表县局党组简要地把我们当前正在开展的一些工作向各位作以汇报:

一是利用“两费”停征后的转型期,全力加强干部素质教育。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我们简称“两费”)从去年_月份停止征收以后,系统内外流传着许多种说法和猜疑,比如不收费了工商部门干什么?工商工作如何运转?是不是管不着经营者了等等。客观地讲,在“两费”停征前,我们的基层工商所要用很大一部分精力收取管理费,外界对工商部门的职能也错误地定位为收费,反而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弱化了。“两费”的停征实际上为我们履行市场监管和服务项目发展的职能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条件,使我们从过去繁重的收费任务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监管执法工作中来。针对部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作风能力与履行职责不相适应的现实,我局先后以思想转型、职责转型、能力转型和作风转型为主题,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遵章守纪、重塑形象”、“廉政勤政教育学习”等专题教育活动,以及“科学发展观全员培训”、“履行职责、强化服务知识更新培训”、“执法办案技能培训”等多次能力教育活动,不仅有效地统一了干部的思想,提高了对工商职能的认识,也大大地增强了干部执法办案能力和监管执法水平,为更好地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奠定了基础。

二是落实新“三定方案”为契机,不断优化整合执法力量,强化市场监管与消费维权工作。__年出台的国家工商总局“三定方案”赋予了工商部门更多的职责,我们在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按照实践“四个统一”、推进“四化建设”、实现“四个转变”和“四高目标”的要求,开展“定岗定位、优化组合、双向择岗”活动,对基层机构进行了优化组合,撤消了南古工商所,增设了_个经检分局,赋予几个经检分局不同的监管侧重点,为实现专业化监管思路奠定了基础。在干部的调整上,通过“岗位选领导、领导选干部、干部择岗位”,中层领导找到了可以最大发挥才能的岗位,一般干部找到了能够最大释放潜力的地方,领导与干部之间实现了最优组合,全局实现了人尽其才、量才而用。调整后的基层执法人员达到__人,占全局总人数的__%,基层监管执法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动力和活力。仅今年元月份以来,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件,其中一般程序案件件,涉案金额万元,罚没入库金额万元;受理并成功调解消费者投诉、申诉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万元;受理消费者举报起,查处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起,案件总值万元。

三是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努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水平。近年来,我局坚持用服务发展的理念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克服狭隘的部门观念,跳出工商拓思路,围绕大局搞服务,通过完善制度体系、落实优质服务措施、实行帮扶引导、开展技能培训、开辟绿色通道、落实优惠政策等非常有效的工作,全面提高服务层次和水平,促进了我县非公经济的发展。今年一季度,我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户、内资企业户、私营企业户、个体工商户户,增幅分别达到了%、%、%、%。特别是近期,我们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总体思路,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立足工商职能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出台了五十条具体服务举措,主要突出了_个重点,其中包括全力支持项目建设的__项优惠措施,优化市场主体准入环境的__条具体举措,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_个“放宽”,推进商标品牌战略的_种“渠道”,提升监管执法效能的_项措施和保证各项服务措施落实的具体办法等。具体内容在各位已经拿到的册子上,在这里我不再做重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