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控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9:56:51

费用控制

费用控制范文篇1

那么,有没有好的控制营销费用的方法或技巧呢?笔者在从事营销、管理类工作时,深感其中奥妙之无穷,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讲述出来,以供同仁参考。

找个好的“管家婆”

男人在结婚前,多是自由自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今朝有钱今朝花,从不考虑积蓄问题;但结婚之后就不一样了,这时“管家婆”就要出来干涉“财政”问题了,所以人们经常说,男人只有结婚后才变成熟。企业在控制营销费用方面,道理也是这样。所以,企业管理者、销售老总或销售经理应该找一个好的财务人员,当好自己的“管家婆”。

每个企业、销售分公司都有自己的专职财务人员,但是许多财务人员并没有将营销费用控制得很好。问题出在“管家婆”身上,与财务人员的直接上司更有直接的关系。

要想控制好营销费用,首先应该制定出详尽的营销费用使用制度。“制度重于一切”,现在的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而且十分复杂,单靠个人的自律和财务人员的个人努力是没法对营销费用进行有效的控制的。企业(含销售分公司)必须制定详细的财务制度,大到销售额、回款、冲帐、促销费用、市场建设费用、广告宣传费、工资奖金、赠品费、活动(展会、座谈会等)费、报帐等,小到办公用品的采购、内勤杂务以及其他事项,这些都是必须明确的。

其次,必须将这些制度贯彻到底。企业营销费用控制不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令不行”,“管家婆”和直接上司对这些财务制度视而不见,“上行下效”,下面的营销人员对这些制度更是不屑一顾了,控制营销费用变成一句“口号”。我初出茅庐,到一个销售分公司任职时,财务人员和销售经理都很重视“大”的营销费用的控制和使用问题,比如,市场建设费用控制,促销经费控制,工资奖金发放,每月报帐冲帐等等,但是对于一些“小节”则疏忽了(或者是为了缓解员工紧张情绪吧)。那时,我们租住的房子整天都开着空调,亮着灯,水是哗啦啦不断的流,办公室里面的纸张、墨笔以及其他用品四处乱扔,促销礼品被员工分次邮寄回家……实情如此,试问我们的营销费用又怎能控制呢?

最后,要学会唱红脸、白脸。有的财务人员能够制定完善的营销费用控制制度,而且也能贯彻执行下去,但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财务人员还要有灵活而非死板的头脑,同时要学会“演戏”。表面看上去,这对于控制营销费用并没有太多用处,但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财务与销售经理、销售人员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对于控制营销费用将起到令人惊异的效果。比如,在与商家谈判时,销售经理唱红脸,表示理解;而财务唱白脸,坚决反对,不肯付款,商家一般会主动降低门槛的,这对于降低营销费用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事实上,找到一个好的“管家婆”,控制营销费用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当然,这个前提是“管家婆”的直接上司有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之领导才能,且受到“管家婆”的信任与尊重。

个人效益成本帐

由于营销费用主要产生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中,而市场营销是营销人员的工作范畴,所以我们讲控制营销费用,实际也是讲如何控制每个营销人员的营销活动费用。从做营销工作的第二年起,我就将控制营销费用与营销人员的个人效益成本挂钩上了。

所谓个人效益成本帐,就是每个营销人员创造出的效益减去必要的成本,就是他们最终应拿到的收益。

其中,创造出的效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每个营销人员每个月的出库数、销量、回款数、冲帐数(冲帐数与回款数在许多时候并不一致)都是可以确定了。效益主要根据当月冲帐数来确定,比如,当月冲帐100万,提成比例1.5%,那么,当月效益应该是1.5万元。但这其中还有其他一些考核制度,比如,总部规定的每月出库、销量、回款等要求,达不到或者超额完成有惩罚或奖励,这些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另外,一些商品在卖给经销商时是加了价的,对于这部分增收部分,营销人员可以得到60—80%.综合算出的就是营销人员自己创造出的最终效益。

营销人员最终拿到的收益很简单,就是最终的工资、奖金以及其他一些福利。

成本是我们重点考察对象,控制营销费用的关键之处也即在此。成本大体上分为四类:一类是必要的工商税收等;第二类是总部和销售分公司提成的部分(养活其他非营销类员工,利润源泉,这占了很大一个比例);第三类是销售分公司自留资金;第四类是营销人员每个月花费的其他营销费用,包括报帐费用(含每月交通、通讯、食宿、请客吃饭、租车送货等开支)、市场建设费用(商场进场费、展台修缮费以及其他)、促销活动费用(户外活动费用、临时促销员工资、促销礼品及其他)、广告宣传费用等等,这些费用中除报帐费用是每月一结算外,其他多为营销人员分摊费用,或一次付清,此后按月扣除。前三类成本可以看做是“固定投资”,我们基本上是没法控制的。而第四类成本就是企业经营者和营销工作者必须加以关注的,因为营销费用的控制关键就在此。

确定“个人效益成本帐”制度之后,企业经营者和营销经理在控制营销费用方面将得心应手,而营销人员也知道该如何去尽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从报帐费用来讲,在缺少个人效益成本帐前,财务人员根本不知道哪些帐是应该报的,哪些是不应该报的,报多报少也没依据;但现在有了个人效益成本帐,那么,财务人员可以报销营销人员所有的帐,只是最终营销人员拿到的工资奖金就相差迥异了。而且,每个营销人员都应该没有抱怨,因为销售业绩和效益摆在这里。

从市场建设费用来考虑,以前大家对进场费、修缮展台费都是非常积极,而且毫无异议,因为花钱多少与自己无干,而且对自己营销工作有利。但现在不行了,有了个人效益成本帐,这个投入要计算到自己头上,那么,营销人员必定要与商场负责人软硬兼磨,降低进场费(这个商场进场费是大有讲究可言的,并非铁板一块,说一不二的),挑选好的展台位置,与展台制造商讨价还价,最终算下来,营销费用要降低一大截。我所了解的,当初我们一个地级市分公司,一年的展台修缮费就达30万,而这其中至少可以降低10—20%.

广告宣传费用更是如此,包括电视、报刊、电台、邮报、夹报、墙体广告等等,这笔开支甚至比市场建设费更多,小一点的分公司一年也有三四十万。以前没人关注,现在则需要专人负责,一笔一笔的谈,一点一点的降成本,而且做了宣传还要有效果,要不就是提升品牌形象,要不就是为了促销造势。以前可没这么多的想法。

促销活动方面更是如此,以前搞促销活动,每个人都是积极申请要钱要物,但是活动效果从没人关注过,现在不行了。成本与效益紧密挂钩。从前的促销员都是多而无用,现在则是少而精干,不但活跃气氛,还要能卖产品;以前礼品四处乱放,现在则是精心保管,那可是自己的钱呀;以前是为了促销活动而搞促销活动,现在是为了卖产品而搞促销活动。

这样一来,营销费用得到了极好的利用,费用控制都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了。而且,个人效益成本帐还告诉营销人员一个真理:最佳的控制营销费用的方式,其实就是把市场做好,做的越大越好。从我们开始看的“收益=效益—成本”这个公式也可看出,把市场做好,增加效益,收益也同比增加了,相当于是节约了成本。在我从事营销工作中,坚决执行此项政策,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调用一切社会资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聪明的人会利用一切现实的和潜在的资源为自己办事;企业亦如此,一个企业是否真正把营销费用降低下来,主要看它在营销渠道上能否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资源。

我的经验是:捆绑经销商利益,以市场来养开支,从而达到控制营销费用的目的。

具体而言,就是重视经销商,通过利益关系将经销商与自己(企业或销售分公司)捆绑起来,让经销商和自己同一条心。然后双方共同出资出力,将市场拓展开来,从而获取市场上的胜利,以市场上的收益来填补付出的成本和开支,从而达到以市场养市场的目的,最终营销费用也得到很好的控制。

我在各地分公司任职时,多采用此种营销策略。公司主要是通过提供特价产品、策划方案、条幅横幅、宣传资料、服务人员和给经销商优惠的营销政策,而经销商提供场所、促销礼品、促销人员和其他必要的辅助设施,共同举办一系列促销活动。其中促销礼品在月末,由我方冲帐,经销商没有半点损失,但我方也不吃亏,因为促销礼品是卖出产品才赠送出去的,而在销售产品创造的效益中包含了礼品的价值。双方是各得其所,共同赢利。

在广告宣传方面,通过经销商也可有效降低、控制营销费用。由于经销商多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与当地媒体关系良好,而且这些经销商在当地电视台、报纸上有固定的广告宣传时段,我们利用这点,可以在平时加强与经销商的感情交流和密切联系,通过这些“免费的中介”在当地做广告宣传,价钱会比较实惠;同时尝试让经销商在他们自己做的广告宣传中着重描述我们企业产品和形象,做到不花钱做广告的程度。这等于是变相的降低了企业营销费用,达到控制营销费用的目的。

费用控制范文篇2

关键词:现代化企业;内部控制;成本费用控制;相关性

一、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

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思想,最早起源于18世纪产业革命后期。内部控制思想是企业规模化和资本分散化的产物,它代表了一种企业管理的分散化方式。自此,内部控制思想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直至20世纪初,才出现了一些以组织调节和制约为主要功能的生产经营活动控制方式,并陆续建立了一些控制制度。功能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1929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共同修订的《会计报表的验证》。在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以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为目的,采取定期检查账簿的准确性及其他在公司内部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实践和应用最早始于2008年。2009年中旬,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等部门联合定制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其中明确规定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和作用范围。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旨在为实现企业控制目标的过程。这也和上文提到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从中能够看出内部控制的核心理论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但其本质思想却没有发生变化,将内部控制方式嵌入现代化企业的生产运营等各环节中,能够为企业的经营效果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二、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与成本费用降低

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并利用获取的经济效益,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而用何种方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呢?结合几百年来的企业发展路径历史进行总结不难发现,将内部控制机制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能够降低企业经营的成本费用,并提高企业的经济经营效果。同时为其赢得良好的市场口碑和社会声誉。在创造企业收益的同时,一些随着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而衍生出的管理学策略和模型也在长期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充分证实了内部控制思想和理论的实际价值。现代化企业在调控经营成本,配置可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控制企业的净利润,就要认真对待企业在生产、加工等相关方面的项目成本标准制定。只有在降低成本费用方面下功夫,才能够在获得经济效益不变的情况下,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收益。而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费用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就目前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状况来看,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是其唯一的解决办法。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以成本责任区分和岗位责任制作为企业的责任划分方式,按照成本责任人唯一的原则进行确定。对加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工序进行实时的监管,对各层次,各环节,各岗位的成本负责人进行确定。保证各环节的成本均按照企业经营的既定方式进行核算。科学核定成本责任人和岗位成本责任人的成本指标,从而建立一套高效有序的成本费用管理体系。将企业内部的控制细化到每一个岗位,每一名员工身上。以此保证企业内部的良好工作环境和秩序。让全员参与到内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之中,并结合相关的内部控制机制作为推动力,进一步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费用。

三、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在现代企业筹谋自身的发展路径和内部控制方式时,可以充分借鉴海内外优秀企业的管理思路和成功经验。结合几百年来的企业发展历史,优秀的企业家们数不胜数。他们通过不断地寻求和探索,找出了适合自身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20世纪90年代,通用电气公司经过实践,总结出了一套6-Σ全面质量管理方案。现代企业可以充分借鉴和提炼其中关于流程管理技巧部分的核心理念,以及其他有着高度可行性的方法。通过本地化的转化应用于自己的企业当中,为企业的竞争力带来保障。先进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影响企业的运营秩序和取得的经济效率,还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内部控制机制在摩托罗拉、通用电气、戴尔、西门子、索尼、华硕等众多跨国企业的应用,充分证实了它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借鉴这些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现代化企业可以结合日常经营和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关的控制成本费用的方法和措施。(一)建立成本责任控制中心,控制生产经营成本。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机制,制定具体措施和路线规划的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经营和生产的本质属性区别进行差异化的措施制定。以生产制造类企业为例,主要是根据工艺流程作为主线。可以设立相关的附属成本费用控制中心。通过建立生产责任中心,辅助生产责任中心等方式,让生产责任中心由多个责任小组分管不同领域,完成多角度,分工明确的成本预算工作。例如,可以设立原料预处理段的责任小组,主要负责原材料采购及初始环节的加工。在实行小组责任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各小组的职能进行明确的划分界定。具体生产经营中的各类操作事务等只能有唯一的负责人,不能存在职能责任交叉的情况,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成本管控责任制的落实。除此之外,在定额成本核算方面,需要结合定额编制维修预算、能耗预算以及人力资源的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机制在这些方面的严格执行,才能确保各类控制能源的费用,维修费用,人员费用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保证了辅助责任中心的实效。(二)建立绩效考核体系,降本增效纳入考核指标。为了有效保证员工在企业中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立相应的纪律及措施。对指定时间区间内,表现优异,工作效果突出或取得卓越成就的员工给予嘉奖和表扬。对于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进行警告和处分。通过奖惩分明的绩效考核方式,充分平衡内部控制的管理机制。在成本费用控制方面,制定费用考核目标能够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时成本费用控制的效果。将费用控制的具体数额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与员工个人的绩效工资挂钩。以此能够实现对成本费用控制效果的有效保障。充分促进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成本费用的关注度提升。对节约者嘉奖,对超标准者惩罚的方式也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开展技术革新,通过更加精益的管理方式,在经营环节中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费用。除此之外,企业领导层还可以组织成立TPM小组,以研究管理方式等课题为契机,让员工在研讨过程中为企业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寻求更加有效的降本增效改善对策。(三)加强采购成本控制,从源头降低成本费用。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九成以上均来自采购成本。采购成本1%的下降就可以换得5%的企业利润增加。因此,采购成本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经济效益的最主要成本费用。它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包含了生产经营过程所使用的各种备品备件的采购以及能源动力的采购等。各个环节都涉及成本费用的开销。因此,要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实行成本费用控制,就必须要找准成本费用在采购方面的产生渠道。为了有效保证成本费用的降低,就要对采购这个成本开销大户进行有效控制。为了使采购成本降低,除了应用行业内各种相对成熟的内控制度外,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式和采购原材料的习惯和途径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新,探索寻求降本增效的有效方式。

四、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性为依据,只有将成本费用控制意识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路径,才能切实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充分保障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并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透红.关于成本费用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J].财会学习,2018(21).

[2]满玉静,梁伟.生产制造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5).

[3]孙建兴.对制造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8(1).

[4]卡尔洛.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执行的一些思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7(6).

费用控制范文篇3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企业;成本费用控制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企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竞争。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需要减少成本投放,给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成本减少预示着加强成本管控,精细化成本管理则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并且得到了企业的高度关注。怎样才能把精细化管理理念顺利的应用在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活动中,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是企业重点思考的内容。所以,加强对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探究,对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减少成本消耗有着重要意义。

1精细化管理在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中运用意义

精细化管理也就是指,全面贯彻职责体系,细化管理目标,把分解并细化的目标分配到企业各个部门中,由专业人员负责。精细化管理和传统管理模式相比较,在管理内容和要求上有所差异,要求企业中每个人员都更按照精细化管理标准落实好自身工作职责,减少失误,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把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到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工作中,根据企业成本管理要求,制定成本管理目标,并严格按照管理目标进行成本控制管理,提高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水平。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的主要意义在于,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将成本管理和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把精细化管理中内控监管作用充分发挥,防止不必要成本支出,提升企业整体效益,从而引导企业长远发展。

2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成本费用控制意识问题。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在开展成本费用控制管理工作时,普遍存在成本控制管理意识薄弱状况,相关人员没有给予成本费用控制工作高度注重,掌握的管理知识比较少,认为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应交由财务部门落实,其他部门无需参与其中。在实际生产运营过程中,管理人员比较注重生产运营效率,忽略成本费用管理,也没有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及时找出成本费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强调生产环节中成本控制,忽略营销及其他环节成本管理,存在重产量轻管理的现象,没有在成本费用控制中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合其中,导致最终成本管理效果并不理想。2.2成本费用控制方式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企业快速发展,其已经认识到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并且在企业内部落实了成本费用控制工作,构建了相关管理体系,但是受到传统管理理念影响,部分企业在进行成本费用控制管理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费用管理方式。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成本费用控制也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生产运营情况进行评估,采集相关财务信息,对企业运营发展进行预测,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企业长效发展。但是从目前情况来说,部分企业在开展成本费用控制工作时,采用的管理方式以事后管理为主,没有从事前、事中进行成本把控,建设三效合一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偏低,制约企业更好发展。2.3成本费用控制体系问题。企业在进行成本费用管理过程中,成本管理筹划目标主要是通过收集历史数据信息后设定,成本分解主要根据行政区域划分情况进行,没有注重区域内成本项目之间的差异,在成本费用控制方面,控制管理方式主要依赖于制度要求进行,这种比较落后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运营发展需求。此外,一些企业没有根据费用管理要求,制定完善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只是根据现有的体系进行管理,这与企业运营发展目标相背离,不符合企业生产作业标准,导致成本预算和实际成本投放之间有所差异,影响最终管理结果。2.4成本费用细节管理问题。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在进行成本费用控制时,控制管理依据在于内部成本组织结构,没有注重外部因素给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带来的影响,成本费用控制比较重视生产成本节省,忽略其他成本把控,并且出现对成本费用管理各项指标落实不到位的状况,管理工作一般是在出现问题后进行,忽视超前预测和事中管理,导致成本费用控制不能满足企业运营发展水平,阻碍管理目标顺利实现。

3精细化管理在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中的运用对策

3.1强化成本费用精细化管理思想。要想让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强化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意识,给予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充分关注。首先,企业领导人员应做好成本精细化管理宣传工作。作为企业运营发展的指导者,领导人员思想意识将直接决定企业今后发展,只有保证领导人员树立正确的成本精细化管理理念,才能将精细化管理顺利地应用到成本费用控制活动中,提升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管理水平。所以,在领导人员中,应该转变传统管理思想,提高精细化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地位,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学习积累更多的精细化管理知识,通过向外界学习,把现代化管理理念引入其中,从而实现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框架优化,将成本精细化管理价值全面发挥。其次,企业基层工作人员应统一成本精细化管理思想。基层人员作为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执行者,通常和成本管理有着必然联系,只有保证其掌握正确的精细化管理思想,才能给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支持,提高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培训体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利用机制规范职工工作行为,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给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3.2创新成本费用精细化管理方式。为了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到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活动中,应转变以往的管理方式。首先,企业应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对于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积累国际上现代化管理经验,通过对优秀管理内容进行参考,如某企业采用的WCM管理方式,让成本精细化管理更具合理性和规范性,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在进行成本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企业应结合实际状况,明确成本精细化管理要求,自主研发信息化管理系统,创建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平台,实现成本控制管理的信息化。其次,企业开展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意义在于对生产运营过程进行监管,实现生产成本的把控。所以,应该把主体管理部门管理思想为主体,对企业实际运营生产状况进行整合,通过收集各项数据信息,建设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建设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型,把互联网技术引入其中,利用收集的数据设定成本管理目标,给企业效益提升提供保证。3.3完善成本费用精细化管理体系。企业为了保证成本费用精细化管理目标顺利实现,需要在企业所有职工共同努力下进行,但是因为整个管理过程需要在人的参与下完成,所以在具体操作中将会受到各种不可控因素影响,需要结合成本费用精细化管理要求,制定完善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并根据体系进行优化。在建设成本费用精细化管理体系时,应包含考核体系、制定体系及职责确定体系等,根据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及可能面临的特殊因素,做好费用把控工作,其中包括由于意外因素产生的额外支出,如企业面临自然灾害等,对企业生产运营有着直接影响的费用支出。综合思考,企业应利用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成本费用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实施,从而给企业运营发展提供保障。除此之外,企业在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运用到成本费用控制活动中,要求企业所有职工参与进来,把成本费用控制主体分配到各个车间中,将成本费用管理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结合企业职工工作范畴进行划分,以车间为管理主体,结合车间生产情况进行规划,分析车间成本费用管理效果,保证数据分析的真实性和专业性。企业也可以结合各个单位主体要求设定管理目标,把单位实际生产能力当作根本,细化单元目标,将其实施到具体岗位上,保证每个职工都能结合成本费用控制目标完成自己工作任务。3.4加强成本费用细节管理。针对成本费用控制工作而言,是企业所有职工共同参与的活动内容。因此,为了把精细化管理运用到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活动中,应在企业内部加强宣传管理,建设节约体系,要求各级人员参与其中,强化管理力度,提高成本费用控制水平。企业应根据成本费用控制要求,完善管理机制,要想促进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应具备强有力的管理体系支持。管理体系系统化,管理机制专业化,是提升生产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依据;丰富成本管理内容,明确成本管理职责,细化成本管理目标,改善成本管理方式是确保生产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关键。在生产成本管理过程中,应把管理职责分配到各个部门,在企业内部形成由上至下的管理格局,从生产成本、营销成本、管理成本等细节入手,完善成本控制机制,并把成本管理工作融入到各部门绩效考核范畴中,在提升企业职工思想意识的同时,也能规范职工工作行为,加强成本费用管理,在保证企业生产质量的情况下,极大限度地减少成本投放,给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4结语

总之,要想把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到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活动中,需要强化企业所有人员思想意识,明确成本精细化管理价值,从生产运营角度入手,加强细节管理,科学把控成本支出,合理设定成本费用管理目标,做好成本费用控制执行监管工作,将精细化管理和管理要求充分结合,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对企业成本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掌握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和成本控制效果,进一步把控成本支出。因为企业内部设有诸多部门,企业决策层和财务管理人员应做好内部协调工作,在各个部门配合下,保证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在缩短成本支出的同时,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从而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运高.精细化管理在工业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中的实际运用[J].财会学习,2019(25).

费用控制范文篇4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费用,药品控制

PharmaceuticaleconomicsanditsroleincontrollingdrugcostsHeZhigao,ChenJie,Dept.ofResearchonHospitalAdministrationofShanghai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200032

AbstractControllingtheriseofdrugcostshasbecomeaproblemwhichisindireneedofsolution.Thestudyofpharmaceuticaleconomicsprovidesanewapproachtothesolutionoftheproblem.Thepaperoffersanintroductiontothedefinition,researchmethods,applicationstepsandfunctionsofpharmaceuticaleconomics.

KeyWordsPharmaceuticaleconomicsCost,DrugControl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2],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定义: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ostMinimization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

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

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实施步骤: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4]:(1)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的观点;(3)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4)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5)结果的货币价值;(6)资源的区分;(7)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8)决策分析;(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用于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五)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医科大学医院管理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查仲玲.药物利用研究.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2:112.

2郑淑鹏.美国受控医疗计划的药品政策.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4.4∶165.

费用控制范文篇5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费用,药品控制

PharmaceuticaleconomicsanditsroleincontrollingdrugcostsHeZhigao,ChenJie,Dept.ofResearchonHospitalAdministrationofShanghai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200032

AbstractControllingtheriseofdrugcostshasbecomeaproblemwhichisindireneedofsolution.Thestudyofpharmaceuticaleconomicsprovidesanewapproachtothesolutionoftheproblem.Thepaperoffersanintroductiontothedefinition,researchmethods,applicationstepsandfunctionsofpharmaceuticaleconomics.

KeyWordsPharmaceuticaleconomicsCost,DrugControl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2],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定义: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ostMinimization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

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

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实施步骤: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4]:(1)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的观点;(3)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4)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5)结果的货币价值;(6)资源的区分;(7)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8)决策分析;(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用于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五)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医科大学医院管理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查仲玲.药物利用研究.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2:112.

2郑淑鹏.美国受控医疗计划的药品政策.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4.4∶165.

费用控制范文篇6

[关键词]会计成本;费用控制;问题;应对措施

面临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环境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所以企业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要率先转变发展观念,改革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尤其是成本控制制度的完善,才能为企业的后续发展赢得了先机。会计成本控制体系关系着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乃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1企业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成本费用目标,对构成成本的诸要素进行的规划、限制和调解,及时纠正偏差,控制成本费用超支,把实际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内。主要包括预算实施、成本核算、资金管理、差异分析等等,因此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应该包括但不限于这几项,但实际上企业的会计成本费用控制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成本费用控制意识薄弱、观念落后、管理方法陈旧,工作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缺少完善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会计成本费用核算的范围和内容不够严密,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技术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这都影响了成本费用核算的实效性和可参考性;企业管理者和财务队伍的职业修养有待提高,存在成本信息失真的现象,这一切都严重束缚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故而,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2企业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对策分析

2.1提高企业及其财务人员的成本管理理念。树立企业管理者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效益观念,管理者是企业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负责人,财务人员则是会计成本控制的直接实施者,因此要想提高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实效性,转变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观念至关重要。面临当前处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理念,转变原有的传统粗放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水平。另外,还要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成本控制氛围,将成本控制意识贯穿到每一位员工的实际日常工作中。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建立成本控制工作组,将成本控制的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员工身上,并且与绩效考核相关联。2.2构建并完善企业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管理体系。企业要借鉴国内外企业的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管理体系,完善其自身的成本费用控制管理体系。还要加强对财务的重视,注重成本费用控制,规范内部资金审批程序、严格执行预算制度,节约企业的资金。这一方面能够加强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监控管理力度,能够明确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专业的分析预测还帮助企业决策层准确掌握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等情况,从而提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先进的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管理体系,不仅仅是能够为企业降低成本,节约资金,更重要的是能逐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改良企业的生产结构。2.3加强成本核算工作,明确部门成本任务。成本信息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重点的数据依据,因此企业要重视成本费用核算工作,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尤其是要重视原始信息,销售记录、统计报告,会计单据等的收集,拓展核算范围,改进核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确保企业成本费用计划的科学执行。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故而应该明确各部门的具体成本任务,形成层级分明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要将预算和成本计划等分配给企业的各个部门,部门再细化到具体个人,从而将员工的自身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提高员工的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4优化成本分析工作,落实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全面利用成本费用核算数据,优化成本费用分析工作。不仅要将生产信息和销售信息纳入成本分析中去,也要将售后等环节进行深度分析,这样才能全面地形成参考数据,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需要。预算管理制度同样是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不可缺少的一环。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需由财务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合作。在编制财务预算过程中,要细化预算科目,对相关数据要层层分解,同时结合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另外,预算编制完成并下达之后,一定要严格执行预算,严格控制企业的各项费用支出,在预算金额下达之后,各项目、科目之间不能随意调整。2.5实现信息化的成本费用管理,打造高素质财务队伍。要加快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将成本核算与实施等步骤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中,避免出现信息漏报或者失真的情况,最大程度地确保其真实性和全面性,进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企业要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以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工作经验为标准来选拔财务人员。通过培训等机制不断提高财务队伍的成本控制手段。还要细化会计的岗位职责,从而形成实时监测预算执行情况、监控成本核算情况的财务体系;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考核机制,以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把评价体系贯穿于成本控制的全过程当中,提高员工的成本费用控制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3结语

费用控制范文篇7

(一)成本控制的概念

成本控制是指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其事先进行规划、预算和制定系数目标;事中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事后进行评价分析,在总结和改进的基础上,修订和建立新成本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简而言之,成本控制是为实现成本管理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6个环节,它的最终目标是力求以较小的耗费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而商品流通企业在成本控制的外延上,则更突出的是费用在经营过程中的控制。

(二)成本(费用)控制的重要性

1.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根本途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降低成本都可以增加利润。在企业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使利润增加;在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使企业利润更快地增长;在企业销售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有效地控制利润的下降。因此,企业应该把成本控制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2.成本控制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的重要武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同行业的竞争、企业职工要求提高薪水、改善福利待遇等。企业要想在压力中寻求生存及发展,降低成本是最重要的措施。降低成本可以降低保本点,扩大安全边际,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后有了稳固的经营基础,才能有力量去寻求新的发展。

二、国内外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一)国内外企业成本控制的总体现状

目前国内外企业在成本(费用)控制方面的现状:一是国外发达国家的成本控制水平较高,且都形成了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成本(费用)管理模式;二是国内企业成本(费用)控制还在探索和借鉴的进程中,成本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具体来说可细分成: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较高,而其他行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则较低,商品流通类企业又较服务业、施工业等行业略好些;从整体看,越是大型的企业,企业成本控制水平就越高;从产权性质来区分的话,上市公司的成本控制水平最高,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水平较私营企业水平要略高。

(二)国内外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就国内外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由于受量化的影响,国外成功的成本(费用)控制更多是在工业企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商品流通类及其他类企业则还较欠缺。

2.由于信息化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运用,使得经营模式打破了传统零售和批发格局,同时也带来了如何适应新型的如超级市场、企业连锁店、网络销售等营销业务的成本控制问题。

3.对成本(费用)控制的实践还带有地域性、文化性的差异,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较早,随着工业技术的革命,企业管理也经历了几次较重大的创新,并且已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而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经验无法照搬、照抄过来的。

4.我国正处于经济迅猛发展阶段,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其他因素,如:国家政策、经济环境、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等等,成本问题并不对企业有太大的影响,因而势必在一定时期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探讨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与国际同行竞争也不再隔山隔海,如何发展和壮大自己,是我国许多企业正在探索的问题。一些企业已走出国门,在与世界商业巨子站在同一舞台的同时,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国门打开了,也给我们引进了许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这些理论是否适合中国这片土壤,能否在中国生根发芽,还值得我们去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尤其是对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方面理论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人都曾经提出过有效控制成本的种种途径,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有效途径:

(一)建立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组织体系

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组织体系就其整体结构而言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成本控制决策系统:该系统负责决策成本控制总体目标,制定成本控制战略措施。二是成本控制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以成本控制总体目标和战略目标为指导,制定成本控制计划,行使协调、监督职能,是成本控制主体层次系统的中间层次。三是成本控制执行系统:该系统一方面从已经明确的成本控制责任出发,各具体控制现代企业人财物对象成本和产供销环节成本的成本控制主体(包括各部门、各内部单位和各岗位职工),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系列战术和措施,努力完成或超额完成各自分解到的成本子目标;另一方面,根据各部门、各内部单位的工作特点和生产工艺及成本的形成特点,制定二级成本控制方法,并行使相应的决策、管理职能,以保证完成或超额完成各自分解到的成本控制子目标。

(二)改革财务管理体制

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企业内部划分为小核算单位后,相继出现了一些经营实体另立户头,财权分散,出现了开支成本总部负担,盈利留在下属部门,而对下属部门的财务监督力度较软,造成企业效益流失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必须改革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解决好扩权、放权与必要集中的关系,将分散的财权收归总部统一管理。为确保这一集中的实现,各单位的核算员必须与原单位(或部门)脱钩,划归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人员的聘用应由财务部门决定,使核算员能在职权范围内尽职尽责地做好财务核算工作。(三)加强企业成本的日常管理工作

成本的日常管理,在企业既是一项极其普通的管理工作,又是一项极其难以控制到位的工作。成本控制的效果受内在及外在因素的影响,包括执行标准的科学性,贯彻的准确性、普遍性及个案的特殊性等。企业成本的日常管理要根据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成本分级归口管理责任制,明确企业内部应建立以资金、固定费用、变动成本三大指标为中心的核算、控制、考核体系。企业财务部门应会同经营管理等相关部门,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对下一年度进行成本预测,并将成本分解落实到各下属单位、部门,加强考核与控制,把下属单位、部门的变动成本和利润作为考核指标,把劳动生产率和利润捆绑在一起,作为评分计奖的依据,总部下属各单位、部门应对责任指标进一步分解为产量、质量、消耗、出勤率4项指标下达到下一层,以保证本单位责任指标的完成,月终通过编制责任会计内部报表,反映各单位各项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以达到事前、事中控制,降低成本的目的。

(四)加强物资采购的管理

物资采购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健全的物资采购制度,合理的采购分工,科学的采购方式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根本保障。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1.物资采购应实行归口管理。物资采购只有归口物资部门,才能为实现集中批量采购打下基础,反之,不实行归口管理,造成多头采购,必然形成管理混乱、成本失控的局面。

2.实行集中批量采购。集中批量采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降低采购价格的前提。要实现控制,首先就要集中采购,只有集中才能形成批量,有了批量才能争取到生产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才能达到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

3.加强物资采购来源渠道的管理。选择物资采购来源渠道,应坚持“质量合格、费用最低,费用相同、质量选优”的原则。按照这样的原则确定长期的采购供应渠道,建立物资采购来源渠道档案,对物资采购来源渠道实行动态分析管理,定期评审,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调整。同时还要继续开辟更优的渠道,形成渠道间的竞争,为保证物资供应和降低采购成本创造条件。

4.合理制定采购方案。制定合理的采购方案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有效措施,对需采购的物资,采购部门要依据企业审定的渠道,根据到站情况、运输方式等,逐一测算采购总成本并用采购成本法进行核算,据以确定最佳方案。

(五)充分利用闲置资源

这里所说的闲置资源并不仅仅指企业内部的闲置资源,包括充分利用外部和内部本身的闲置资源,如土地、未开发的矿产及自然物,闲置的厂房、仓库以及机器设备等等。这些资源本身具有使用价值,由于种种原因而废弃不用,使其价值被埋没。如果通过合作、租赁等方式将它们合理的经营运作或以较少的资金拥有它们,就会产生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六)盘活积压商品

商品滞销积压,是企业经营中常见的问题。商品卖不出去,其价值自然会减损,这时候,及时处理积压商品就成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件重要事项。积压的商品如果不及时推销出去,便会慢慢地失去市场,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积压商品卖出去,表面看依然是亏损,实际上是把企业因商品积压而造成的亏损降到了最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积极处理积压商品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成本的节约。

(七)加强费用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

在费用管理上,要全面实行目标限额控制以及节约奖励超支处罚制度。首先要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财务制度的要求,正确确定费用开支范围和各项目开支标准,按照费用项目的性质和可控制原则,归口到各有关单位,如:营业费用归口由物资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管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归口由其他各职能部门管理。各部门还要将费用项目分解到下属各车间、班组及个人,明确责任,使全员提高费用控制意识,以达到全面控制费用支出的目的。

费用控制范文篇8

关键词:油田建设;费用控制;管理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油田建设项目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油田项目开发管理经验,同时还需要对相关的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油田建设项目费用控制指的是对项目运行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计划、监督和控制,将费用控制在计划目标范围之内。但是在实际的项目费用控制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引起足够的重视。

1油田建设项目费用控制的概述和核心

(1)费用控制的概述:建设项目费用控制管理,是指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前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费用控制管理。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项目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竣工结算和竣工决算。第二,在项目建设的各阶段,把工程项目费用控制在批准的目标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确保工程项目费用控制目标的实现。建设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成后的效益。(2)费控管理的核心:油田建设项目遵循“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招标、招标控制合同、合同控制结算”的原则,做好项目建设各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将项目投资控制在批复范围内。建设项目费控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树立项目建设全员全过程费用控制理念,在项目建设各阶段,对各项费用进行跟踪监测、对比分析和趋势预测,对可能发生的费用变化提出纠正或调整建议,将项目投资控制在批复范围内。1.1油田建设项目费用控制。在油田项目建设过程中,其中所需要的成本主要包括了劳动力与材料各方面所需要支出的费用。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项目成本费用的控制工作,当监督过程中出现偏差现象时,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和解决,才能将项目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因此,为了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在建设项目开展之前制定出相应的成本计划方案,将费用支出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当中,从而实现对项目成本的控制工作。对于油田建设项目的管理人员而言,一定要保证管理工作可以实现全面严格的落实,减少投资成本的投入力度,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明显的提升。

2油田建设项目费用控制与管理原则

2.1全面控制原则。在全面控制原则当中,应该实现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指的就是在工程项目明确之后,从施工准备阶段开始,经过工程施工到竣工交付使用后的保修期结束,在这过程中产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需要列入到费用控制的范围之内。另外,在全面控制原则当中,还应该严格遵守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指的是贯彻执行计划的一种方法,可以将计划中的方针、任务以及目的进行有效的分解,从而提出更加系统的要求,并保证落实到每一个执行部门当中。在目标管理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了目标的明确和分解、目标的责任落实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情况以及目标的评价和纠正等。2.2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要想有效减少项目成本的投入力度,不但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工作,同时还应该落实好对支出费用的节约工作。因此,在油田建设项目的的费用控制工作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开源与节流的基本原则,保证在每产生一笔较大支出费用的过程中,都应该对相应的预算收入进行全面的检查,对于其中存在的偏差现象进行合理的纠正,从根本上实现对项目费用的合理控制。2.3动态控制原则。油田建设项目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油田建设项目具有明显的独特性特征,在费用控制和管理过程中也不具备稳定性。所以,在对油田建设项目费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应的动态管理原则,对项目的预算以及计划安排实施全面跟踪控制和纠正。

3油田建设项目的费用控制与管理

目前油田建设项目超概现象发生的频率较前几年大幅降低,项目责任单位费用控制意识有所提高,但是整体的建设项目费控管理水平和层次与国内先进企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项目建设费用控制管理方面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2)项目建设缺乏一个牵头部门来统筹管理费用控制工作;(3)各单位建设项目全过程费用控制意识有待加;(4)费控人员费控管理能力有待提高;(5)在项目总投资组成中,设备购置费通常占到项目工程费的50%左右,占到总投资40%左右。有的单位费控人员偏重建安工程费的结算控制,没有抓住费控重点。3.1项目决策阶段的费用控制。决策阶段的工程计价对项目全过程的造价起着宏观控制的作用,特别是建设标准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评选、主要设备的选用及进口范围等,直接关系到工程投资的高低,也关系到项目投产后产品生产成本的高低。决策阶段简而言之“定规模、定标准、定方案”,这个阶段的费用控制非常重要。各技术部门即为费控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就工艺路线、设计标准、装置规模、进口范围、选址,以及造价指标、财务评价等方面因素积极参与评审,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避免项目可研做得不准确、不符合实际。3.2初步设计阶段的费用控制。设计阶段是项目即将实施而未实施的阶段,在油田项目建设过程中,为了有效避免施工阶段不必要的修改,避免设计洽商费用的增加,从而增加工程造价,应该将设计环节进行不断的细化。在项目开展之前应该对外部建设条件进行全面的检查,主要是看建设内容是否存在遗漏现象,预测在建设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变动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对工程概算进行编制的过程中,需要实现技术与经济之间的有效结合,加强可行性研究的快审与校对工作。3.3发承包阶段的费用控制。在发承包阶段的费用控制中,主要包括了招标部门、造价部门以及采购部门等,共同完成对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的编审。清单计价规范规定,招标工程量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其准确性和完整性应由招标人负责。费控人员应检查招标控制价是否控制在概算内。高于概算的,建设责任单位联合设计院,进行方案的优化,重新编制招标控制价。由于工艺路线、选址改变等引起的重大变更或者设备引进范围的变化时,应按集团公司相关规定审批后方可进行招标工作。严禁通过变更扩大规模、增加建设内容和提高建设标准。3.4施工阶段的费用控制。项目实施阶段是费用控制的重点阶段,是实现工程价值的主要阶段,也是资金投入量最大的阶段。该阶段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这个阶段施工中不可预见的因素全部表现出来,使得费用控制难度加大。第二,各项目实施单位应指定专门的费控部门进行统筹控制与管理费控部门及时汇总整理各专业合同台账、动态控制,根据实际发生值,预估未发生费用,时刻与概算进行跟踪对比。第三,预防并处理好工程变更与索赔及形成的签证。3.5竣工阶段成本(费用)管控。竣工阶段属于整个项目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油田建设项目竣工阶段的费用控制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需要对合同条款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工程验收的合格性;其次,隐藏验收记录检查工作,保证油田建设中的每一个审核单子都是项目经理或者是质检人员的亲笔签字,并与档案资料一起进行存档;最后,对现场产生的变更签证进行仔细检查,从而保证变更价款的真实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油田建设项目中,其项目费用控制工作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想实现对项目费用的合理控制,需要各个部门做好互相配合与协调工作。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影响因素,针对这种现象,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费用管理与控制原则,落实好项目施工之前与施工阶段的费用控制工作,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减少项目成本的投入力度,从而使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景雯雯,李俊亭.油田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分析[J].当代经济,2016(12):69-70.

费用控制范文篇9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控制;问题

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个人财产、安全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加之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持续有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财产保险行业进一步发展。但是财产保险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财产保险公司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获得更好地发展机会,必须全面提升综合实力。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成本支出,包括人员成本、赔付支出、业务管理费、销售费用等等。因此,财产保险公司须要做好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降低财产保险公司资金压力与经营压力,促进财产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对成本费用控制认识与重视不足,使成本费用控制效果不佳,严重影响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控制质量,需要引起重视[1]。

1探讨成本费用控制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发展的重要价值

1.1可以有效降低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中成本支出环节较多,成本费用在公司经营中占比较高。成本费用控制不合理,极易给财产保险公司带来不可预知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通过实施成本费用控制可以强化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防控水平[2]。首先,实施成本费用控制有利于广大财产保险公司重整财务管理秩序,建立起包括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流程等在内的完整且统一的财务管理秩序,使财产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实现精细化发展,降低财务环节漏洞与问题,防止财务成本浪费。其次,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控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财产保险公司需进一步完善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机制等,帮助成本管理人员实现转型,让成本管理队伍可以更好地为财产保险公司服务、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此外,通过实施成本费用控制有利于防范人为因素导致的财务风险,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监督参与财产保险公司成本管理队伍的工作情况。1.2可以促进财产保险公司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成本费用控制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十分重要,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成本。财产保险公司成本组成较复杂、种类繁多,任何一个环节疏漏,都可能造成成本支出浪费,导致财产保险公司的经济损失。首先,成本费用控制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各项成本支出全过程控制,做到心中有数、成本支出有度。其次,成本费用控制可以进一步提升财产保险公司财务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利于推动财产保险公司财务人员转型,避免财产保险公司因人为失误而诱发财务风险,降低风险概率。最后,财产保险公司实施成本费用控制,有利于财产保险公司掌握各工作环节的成本支出情况,从而制定成本核算方案,提高成本核算质量。对成本进行合理管控,可以提升财产保险公司成本利用效率,提高资金转换率、提高利润。

2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控制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2.1财产保险公司对成本费用控制的认识不够。当前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在成本费用控制过程都存在对成本费用控制认识不足的现象。首先,保险公司领导对成本费用控制缺乏有效认识,在制定企业决策时,容易忽视成本费用控制。其次,成本贯穿于财产保险公司各项工作中,财产保险公司每个部门都应该参与其中。但在一些保险公司中,除财务部门外的其他部门对成本费用控制都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也未积极参与及配合,使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工作的推行与落实产生了很多阻力。最后,财产保险公司对成本费用控制缺乏深入分析。只做到对部分成本的控制,更多成本环节未纳入在内。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一些财务保险公司存在恶意打价格战的现象,使整个财产保险市场的保险赔率大幅提升[3]。2019年整个车险市场保险赔率上升了5个百分点,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但有些财产保险公司却并没有在成本费用控制中,将市场变化所造成的成本费用问题考虑在内,所以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全面性还需要提高。2.2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控制人才稀缺。财产保险公司想要做好成本费用控制,需要更多的专业从业人员。但显然在一些财产保险公司内,专业化成本费用控制相关专业人才相对稀缺。首先,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人员存在对自身要求比较低的现象,无论在思想建设,还是在技能运用上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缺少主动学习与实践精神,对自我要求较低。其次,财产保险公司缺乏对成本费用控制专业人员进行相关专业培训的重视程度。在培训及考核上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与计划,导致成本费用控制人员的学习热情与工作热情降低。最后,财产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成本费用控制需要,降低了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人才招聘的针对性与时效性。2.3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控制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首先,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控制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备的机制,导致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管理存在无序性,从业人员存在随意开展工作的现象,成本费用控制没有方向性。当前,财产保险公司渠道成本不断增加,但一些财产保险公司却忽视这一环节上的成本费用控制。其次,财产保险公司在进行成本费用控制时,缺少精细化管理理念,导致成本费用控制很难深入各个层面。最后,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信息化系统不完备,增加了成本费用控制队伍的负担,不仅降低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费用控制效率,还容易增加信息化风险隐患,所以需要财产保险公司进一步完善成本费用控制信息化系统[4]。

3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控制建设的优化方法分析

3.1要对成本控制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精细化管理流程。财产保险公司成本支出种类繁多,所以想要做到成本费用控制没有遗漏,必须要对成本费用控制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首先,财产保险公司在对成本费用进行事前控制时,要根据企业成本支出实际状况,制定计划,针对不同的成本费用制定不同分配、控制计划等。其次,财产保险公司在成本费用进行事中控制时,要根据不同成本费用支出项目编制年度预算,并对项目预算进行核算,保证成本支出的合理性与准确性,降低成本支出浪费,并做好对成本费用控制人员的管理与监督,保证其落实好工作。最后,财产保险公司在对成本费用进行事后控制时,要做好预算审查工作、绩效考核工作,将成本费用控制落实到具体部门与具体人员,如果出现成本费用控制问题,可以快速地找到相关负责人。3.2财产保险公司要积极推进战略转型。财产保险公司应更加深入统一思想和行动,坚持推进和落实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战略转型。在推动财产保险公司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客户的商业模式转变中,成本费用管控工作需要与财产保险公司战略转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财产保险公司在推进战略转型时要保证合理的资源配套投入;另一方面,财产保险公司战略转型将提升公司的整体活力,从而更有利于带动整体发展,使财产保险公司将更多精力推动成本费用控制工作的实施与落实。3.3做好财产保险公司固定资产的成本费用管理与核算。财产保险公司在成本费用控制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固定资产成本费用控制的重要性,但固定资产也会出现折旧、损坏等问题,从而形成成本支出,所以财产保险公司要提高对固定资产成本费用的管理与核算。首先,财产保险公司固定资产成本费用核算要具备全面性,要涵盖计划、招标、设计等工作环节。其次,财产保险公司要做好固定资产检修、报废处置等折旧费用的核算等,细化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支出,让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控制更具全面性。3.4夯实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控制人才队伍。财产保险公司需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从思想与技能两方面不断夯实从业队伍。首先,财产保险公司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根据成本费用控制队伍的实际状况及需要来开展培训工作,并保证培训进度的落实。此外,财产保险公司还要保证培训的先进性,针对当前信息技术在成本费用控制中应用不断深入的现状,财产保险公司要在培训时,加强对从业队伍在信息化技能掌握与运用方面的能力培训,提高从业队伍的先进性与全面性,从而保证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控制质量。其次,财产保险公司要建立内部沟通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成本费用控制状况,根据成本费用控制需要来进行相关人才的招聘,在增强招聘针对性的同时,可以为财产保险公司引入更多专业化人才加入成本费用控制队伍当中。最后,在新的发展时期,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费用控制人员要及时认识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自我的要求与管理,为财产保险公司做好成本费用控制工作尽最大努力。3.5把握行业规律、提高运营集约化水平。财产保险公司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升成本费用管理能力,应充分考虑保险周期的影响。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国内经济仍将保持可观的增长速度,而保险业仍将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从阶段性特征分析,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还将延续,这也需要引起财产保险公司的重视。此外,财产保险公司需要进一步提高运营集约化水平,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等每一个运营环节,都承担着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综合成本率的责任,财产保险公司要统筹处理好客户满意度、服务效率和成本管控三者的关系。

4结束语

成本费用控制关乎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财产保险公司必须要提高对成本费用控制工作的重视,积极构建完备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方月强.财产保险公司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6):177,179.

[2]杨清风.浅谈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成本管理[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7):215-216.

[3]吴小星.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粘性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6.

费用控制范文篇10

所谓费用是指企业在组织生产经营、销售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其中包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为了提高利润,需科学地制订资金使用计划,合理安排各项费用支出目标,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分析、评价、考核计划执行情况,以检验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是否按照计划执行,这种管理模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越发显出其重要性。1.1企业战略中低成本战略是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法宝。市场经济中价格战越来越激烈,同等产品质量标准化的前提下,企业操纵产品价格的弹性越来越有限,企业只有将成本费用控制到低于竞争对手或者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以下,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2有效的费用管理可以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手段,与费用管理相辅相成,内部控制有效可以将企业的费用控制在预定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可能性。1.3费用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在这种费用管理模式下,为了提升业绩,企业管理者努力创新管理方法和制度体系,从而带动了企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2内部控制薄弱对企业费用管理的不利影响

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颁布,企业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内控的理论和方法与费用管理相结合,采取多种内部控制措施,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效果。但是有一些企业由于在内部控制机制和执行内控程序以及内部审计方面不足,给企业费用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2.1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对费用管理的影响。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更多企业领导者意识到费用内控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根据自身业务特点从费用控制的风险点和控制流程角度搭建起内控程序体系,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完善的制度做保证,费用控制要形成长效机制也很困难。企业费用管理制度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岗位分工制度的缺乏。企业在进行费用内部控制时,普遍存在岗位没能进行合理安排、一人多岗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费用控制的内部制衡机制失调,使企业管理费用无法有效进行,增加企业内部营私舞弊发生的风险。(2)细节管理的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在控制过程中对细节内容进行有效的指导,有些企业的内控制度做得不够细致,对细节控制不到位,从而在费用管理上产生漏洞。(3)授权审批制度的缺乏。许多企业在进行费用内控过程中,日常授权往往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审批流程,在审批过程中随意干扰因素过多,人为不合规操作过多,甚至存在越权审批现象,使得授权审批内控措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4)责任制度不健全。有些企业权责不明确或者只注重权利责任意识淡薄,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产生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的现象,责任难于落实问题难于处罚。(5)标准管理制度的缺乏。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缺乏严格的标准,或者即使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标准,企业没有制定与自身实际相符合的标准,也会使企业在费用管理上出现问题。2.2企业执行内控程序不到位对企业费用管理的影响。企业内控程序与业务流程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因此相关的控制应当深入到业务的各个链条,随着业务链条发生变化相应的控制程序也应当随之发生变化,否则就可能出现控制程序脱节的问题。内控程序不健全,给重大差错、舞弊或欺诈创造了机会,可能会导致弄虚作假、材料质次价高、虚列成本等现象的产生,使费用控制失去应有的牵制和约束,从而使得企业利益受损。2.3企业内部审计力度不够对企业费用管理的影响。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评价企业内控是否有效的一种手段,它为企业降低风险、合规经营提供有力保障。有些企业没有相应的内审机构组织作支撑,缺乏独立性,内审流于形式,没能真正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向上反馈,只是敷衍了事,使企业的风险管控没有落实到位;另外,企业的内审通常是事后监督,事前监管还很欠缺,导致费用管理方面的内控薄弱,监管力度不够,费用控制发生问题不能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导致产品成本超标,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出其真正作用。

3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升企业费用管理的对策建议

对于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控制这个有力措施、有效手段,发挥内部控制的管理费用机制。3.1健全费用管理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企业费用的基础,健全的内控制度能保证费用管理的有效性,在企业费用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将费用控制纳入到严格、健全的制度中来,以保证各个生产经营环节都能够按照规范合理运行,最大限度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以保证费用管理预期目标的实现。3.1.1企业规章制度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定并执行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依法进行,企业费用管理工作也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新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费用管理的内容,将费用控制纳入到严格、健全的制度中来,用规章制度约束企业费用产生。3.1.2完善授权审批制度。企业应根据费用控制目标,以及相关的管理规范,制定科学的授权审批体系,控制管理中乱批条子等违规操作,提高制度在费用管理中的实效性。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在重大事项中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3.1.3加强责任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权责明确的管理机制,将费用管理目标分解到相关部门、相关个人,建立第一责任人制度,提高其管理的责任感,避免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现象。3.1.4建立岗位分工制度。企业应当合理安排岗位,建立科学的岗位分工责任制,将内控措施镶嵌在岗位分工中,充分发挥岗位的制衡作用,从根本上减少营私舞弊发生的风险,加快费用管理目标的实现。3.2建立费用的预算管理制度。将生产经营、成本费用支出纳入预算中来加以控制,制订科学合理的资金计划安排,通过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证成本费用支出控制在计划范围内。企业的经营管理不仅需要宏观的经营战略,更需要对控制过程中的细节进行加强管理,将管理过程中的细节纳入内控制度中,使其日常化、制度化,例如在费用报销单据上签字、盖章时,应明确身份并留存签字样本。在完善费用支出标准方面,企业可以参照国家、行业标准,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身的费用支出标准,将其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分析、考核实际费用支出与标准之间的差距,通过内控措施调控其差距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实现。3.3完善费用支出的内部控制程序。企业内控程序的建立,需从企业业务流程入手。企业的内控程序包括两部分,管控类活动和专业类活动,管控类活动包括各级别经理人的决策、审批、签字、授权、会审等;专业类活动包括市场调研、设计、产品生产、销售等。管控活动属于内控活动,专业活动则属于内控措施。企业业务流程是从企业所有业务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建立,而企业内控程序需对业务流程中的内控关键点进行控制,企业内控程序是企业业务流程中落实内控要求的集合。企业各种管理体系均要落实到企业具体业务流程中去执行。建立健全费用的内控程序要把握好以下几点:(1)梳理费用支出的业务流程,确定费用支出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费用管理中企业采取有重点的控制,也就是“关键点控制”模式进行控制。“关键点控制”的关键是企业要选好关键点。在选取关键点时,企业可以遵循选择“重点目标”为关键点的原则。比如成本利润率、计划完成率、费用增长率等控制目标作为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2)明确费用管理目标,分析费用发生业务的风险。在企业费用控制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明确费用管理目标,针对目标充分考虑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因素,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估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加以应对,以降低可控风险水平,保证这些关键目标的有效实现。(3)费用支出流程对岗位职责分工的主要内控要求,要求费用控制延伸到业务的各个链条。企业业务链条变化后也应当有恰当的控制程序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防止程序脱钩。3.4增强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企业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内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企业在管理实际生产经营时需要分析面对的问题以及可以改变现状的途径,不断调整解决方案。在企业内部控制中针对风险管理建立起合理的沟通渠道,让企业的信息能够有效地传达,提高信息质量,使企业内部控制能顺利开展。企业应针对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融资风险进行内审,力争降低企业风险。开展内审工作时,以建立一支专业的、独立的内审部门为基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内审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涵盖制度流程、监督体系、内审工作规范等,将内审工作常态化管理。在内审工作中,关键而基础的是审计生产经营的各种指标以及财务报表,从审计数据中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内控风险,提出问题进行复核,最后形成有效的内部审计整改报告,明确需要整改的责任部门,督促其在整改限期内完成对问题的整改工作。内部审计工作还要将常态化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使审计内容涵盖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可以越级快速反映给企业高层知晓,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监督作用。企业的内审人员始终要有专业态度及对企业的责任心,不断提高审计知识和技能,从审计的角度善于发现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4结语

费用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个分支,对企业的未来与发展、企业的效益、竞争力有着重大的影响,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从建立健全企业的内控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内控程序、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力度等方面入手,实行对费用的有效控制来提高企业费用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恩榕.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现代信息经济,2018(5).

[2]吴艳丽.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措施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