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5:29:19

非营利性范文篇1

关键词:非营利性;监事制度;构建

新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要求民办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在这里并没有区分营利性民办院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可见,不管是营利性民办院校,还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都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在实践中,有部分民办学校打着非营利的旗号,享受着国家的财政扶持待遇,却变相从事着营利的活动,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非营利民办学校内部设立监督机构,以解决其内部监督缺失的问题,促进其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促使其内部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进而保证我国民办教育能够获得健康、持续发展。但是非营利性民办院校的监事制度如何设立,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院校监事制度设立的现状

通过调研,我国除极个别非营利性民办院校设立了监事制度,绝大多数非营利性民办院校并没有设立监事制度。以陕西省为例,全省18所民办普通高校只有1所设立了监事会,其他17所学校均没有设立监事会。在全国少数几个设立了监事制度的非营利性民办院校中,其监事会大都依附于董事会,监督效果并不理想。这反映了我国民办院校的内部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主管部门和民办院校的举办者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还重视不够,迫切需要加强与完善。

二、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院校监事制度设立的必要性

(一)法律要求新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要求民办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在这里并没有区分营利性民办院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可见,不管是营利性民办院校,还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都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对法律这一强制性规定,任何民办院校都必须遵守。

(二)实践需要在实践中,有部分民办学校打着非营利的旗号,享受着国家的财政扶持待遇,但却变相从事着营利的活动,严重违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宗旨。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非营利民办院校内部设立监督机构。

三、非营利性民办院校监事制度设立的他国经验

与营利性民办学校不同,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外部监督。在大陆法系国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监事会,在非营利法人的治理结构中并不是是法定的必设机关。在监事会的权力配置上,因各国公权力对非营利法人介入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如果外部监督比较严密,则监事会的权限较小,否则会对董事会及其执行机构权力的行使造成很大的束缚。反之,则监事会的权限就较大,必须达到对董事会及其执行机构的权力行使起到有效制约的作用。[1]在英美法国家,则没有监事会的设置,对非营利性法人的监督主要是依靠其他制度因素来实现,如美国依靠严格的会计准则、全面的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禁止内幕交易制度、鼓励成员诉讼的程序规则以及发达的新闻监督制度等。此外,捐助人、受益人和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监督作用。

四、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院校监事制度的构建

(一)监事会的人数、人员构成参照我国《公司法》及国外的相关规定,非营利性民办院校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3人。规模较小的,可以设1-2名监事,不设监事会。监事会设主席1人,由全体监事过半数选举产生。主席负责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如果主席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监事共同推举一名监事召集和主持会议。对于监事会的人员构成,由于其监督的对象是董事会和校(院)长及整个行政团队。因此,董事会成员、校(院)长以及各职能处(室)的正副负责人都不宜进入监事会。考虑到利益相关者权益的维护,监事会成员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一是主管教育部门指派的代表;二是学校党委监察人员代表;三是出资人代表,但担任董事、校(院)长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正副负责人的除外。四是教职工代表,由单位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五是学生或家长代表,由学校学生代表大会或者家长委员会选举产生;六是熟悉财务、会计、审计、法律工作的社会热心人士。同时,应规定与被监督者具有具有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不得担任监事。

(二)监事的任期限制以及工作报酬对于监事的任期,应规定与董事会任期相同,每届5年,任期届满,可连选连任。同时,为了达到监督效果,必须对监事给予相应的工作报酬。报酬的数额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当地的物价水平确定。另外,为了能充分调动监事的履职积极性,要对监事建立考核机制,其报酬要与年终的考核相挂钩,要根据其履职的情况进行动态浮动。为保证监督的独立性,该报酬的经费来源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予以保障。

(三)监事会的负责对象根据公司治理的理念,设立监事会的目的就是对董事及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以达到保护股东利益的目的。因此,规定监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而我国目前非营利性民办院校很少设立有股东会,而只有董事会。并且现实情况是,我国绝大多数民办学校的举办者都是通过控制董事会来控制学校的。如果让监事会向董事会负责,那么监事会就会沦落为董事会进一步控制学校的工具,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建议组建由政府、举办者、教师代表、学生及其家长代表等组成的社员代表大会作为学校的权力机关,由监事会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四)监事会的职权对于监事会的职权,为了更好的体现非营利性民办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监事会存在的价值,有必要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私立学校法》中有关监察人发现可疑事实有权向主管官署报告的规定,可以规定监事(会)如果发现董事会及其执行机构有违法、违规行为,可以要求其限期整改。如果对方拒不改正,监事(会)可以向主管教育部门报告。因此,建议监事会的职权包括:1.列席董事会会议,对董事会决议有权提出质疑。2.检查学校的教学管理、财务管理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有权要求其限期整改;3.维护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当董事、校(院)长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正副负责人的行为损害学校或教职工、学生的利益时,有权要求纠正,必要时可以单独或协助相关当事人对被监督者提起诉讼;4.监督董事会和行政机构成员的履职情况,对被监督者在执行职务时的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学校章程行为有权进行监督、批评和责令整改,必要时可向主管教育部门报告;5.必要时,有权提议召开临时董事会;6.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五、结语

在非营利性民办院校内部设立监事制度,是对非营利性民办院校进行监督的关键环节,但这并不能取代其他渠道的监督。监事制度能否有效、客观、公正的运行,一方面取决于民办院校的举办者、董事会成员、校长等能否具有长远眼光和海纳百川是胸怀,能否认识到监事会制度的设立对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能否自觉的接受监督。另一方面还有赖于相应的配套制度,要实现对其有效监督,必须多管齐下,必须努力建立健全教育行政部门的年度检查制度、信息的公开与披露制度、资产与财务的审计制度等以及来自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行业监督和新闻媒体、普通公民的社会监督等。只有这样全方位、多渠道的监督,才能达到监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圣足.浅论民办高校监督制度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2).

非营利性范文篇2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工作具有公益性的特征。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主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不具有排他性及竞争性。公益型研究的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技术推广和服务。公益性的定位取决于科研活动的服务对象,即主要服务于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不明显的行业或产业,同时由于此类科研机构使用国家的财政资金,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和维护公众利益,为国家的特定目标服务。科研项目的立项原则应体现国家的战略目标需求,充分考虑非营利科研机构自身的能力与优势所在,同时资源能否充分利用,研究的成本和预期效益也是决策的参考因素。科研项目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其中心的任务是保持科研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保持科技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科研管理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它具有三个层次。第一,科研环境的开放性。科研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系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具有一定的风险。科研活动的根本宗旨和动力在于创新,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保持一个畅通、开放的研究环境,吸取各方面的有用信息,对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研究素质和科研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家战略任务的不断调整,科研工作是在各相关领域之间发展形成的一个相互渗透、影响、交叉和促进的过程。其次,科研管理中要避免“内部人”现象的发生,保持开放性不可或缺,这样能够体现科研竞争活动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第二,科研人才的开放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外部单位之间人员的合理流动是促进提高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提高科研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以及赶超同行业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意识,同时,人才流动的畅通可以不断地为科研机构带来新的思路、新的创意,保持科研机构的活力。第三,科研成果的开放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中要贯彻公益性的要求,真正使科研成果发挥最大社会效益,使科技资源实现科学合理的配置,提升国家整体科技竞争实力。要做到科研成果的全社会共享,建立信息和科研设施的基础平台,打破部门、行业间的界限,提高科研设备的使用率,减少设备的盲目引进,重复购置。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管理是对科研工作运行过程的管理,其基本宗旨应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效率,提高科研设备、成果数据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高质量地完成国家战略目标。科研工作的运行过程包括科研活动的全流程,具体有:科研规划、先题立项、组织实施、质量管理、验收评估、成果使用等内容,相应地科研工作的管理也涵盖了对上述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此外,科研活动的支持系统、有关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外部科研机构或单位的交流合作也是科研工作运行和管理的延伸。科研管理应该根据科研工作的特点,通过对科研工作自身的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认识,不断完善和发展科研管理体系,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和需要。科研支持系统的职能是为一线科研人员服务,对科研硬件设备的服务与管理,其性质是科研活动的后勤服务基地。其工作重点是通过建立并执行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尽可能地将与科研相关的硬件设施、信息网络的配套服务,将因保障工作的不到位、不及时而可能对科研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科研支持系统位科研人员提供开展各项研究活动所必须的环境与条件并管理好这些硬件设施和信息网络。

2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实行院所长负责制的改革,改变原有的统得过死,僵硬的管理体制,科研院所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到1992年为止的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实现“科技长于经济”,科研院所可以从事经营性的经营活动。1992年以后,提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实行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自1999年开始,我古的政府所属的研究开发机构开始了以机构转制位重点的重大组织结构调整。*年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开放启动,一部分有市场能力的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化经营。对于不能面向市场,没有营利能力又确实需要政府支持的科研机构逐渐向具有独立性、自治性的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转型。在分配与激励制度上,目前很多社会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通过各种方法试图改变原有的吃大锅饭、平均分配的机制,拉开不同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使收入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学科倾斜。通过相当一部分收入从科研课题和经营开发活动中支出,力图使承担科研任务多或创收能力强的人员拿到较高的收入,这是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出现的一些积极变化。

科研院所改制以来,科研工作的运行和管理逐渐向规范、有序、效率的方向发展。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项目课题来源主要是政府,企业委托的课题比例逐年下降。在课题研究方式上,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研究的课题在不断下降,独立研究的合作课题的比例不断上升。

经过十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科研机构在人事制度上已较普遍地实行了院(所)长负责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等管理机制,这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积极性。中组部、人事部等部委*年3月颁布了《关于深化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面实行聘任制、岗位管理制度、公开招聘制度、建立解聘、辞聘制度、实行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方式、鼓励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以外兼职从事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但是,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科研单位逐渐在不同程度上暴露出用人机制不灵活,分配制度不适应科技发展的问题,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这些严重阻碍着科技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也必然制约着科研的发展。

科研院所改制以来,科研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研立项上没能真正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没有向国家的战略目标倾斜。科研项目分散,小而全的现象普遍,不能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支持的科研项目上来。第二,在科研体系支持系统上,综合服务水平低,仪器设备落后,跟不上科研发展的需要,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公开监督、协调合作、合理使用的机制,部门利益各自为政现象突出,一些先进的设备利用率低,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在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不力,公益性科研成果、数据不能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开,科研成果的共享有待加强。第三,符合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很不健全,能下能上、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形成。任聘解聘,绩效考核制度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第四,科研人员流动制度难以实施,其中社会保障、户口、住房等外部制度不健全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吸引优秀人才包括归国留学生、国外专家的措施比较有限。目前我国相当部分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项目团队的凝聚力、科研协作攻关氛围还不够强,对科研项目的主要骨干的激励措施不够到位。科研院所目标必须通过成员间相互协作才能得以实施,因此科研院所成员之间的关系从本质看是一种利益竞争与目标协作的关系。

今后的几年时间,是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加快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及人事制度改革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3对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管理的若干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工作运行和管理出现的问题,建议对科研管理进行进一步改革。

首先,在科研项目立项评审上,组成一个包括多方面人士参加的评估机构,保证科学地进行决策,使科研立项能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向国家战略目标上倾斜。评估机构的人员构成应避免某一领域或部门出身的专家人士过于集中的现象,可以考虑聘请社会上独立的知名人士或政策官员共同参与,评估的标准设计应充分考虑相关领域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体现国家战略目标,项目的发展方向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和可行性。

其次,加强对科研支持系统的管理和协调,打破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封闭的现状,形成一个科研资源的档案登记,各有关单位资源共享、合理有效使用的开放性的健全机制。政府加强投入更新科研基础设施,成立一个科研资源信息管理的非营利性机构,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购置,不同单位可以互通有无,提高一起设备利用率,在非营利科研机构之间形成竞争和协作并存,资源利益共享的机制。加强对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科研数据、资源等科研成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设立数据共享平台,使科研成果及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非营利性范文篇3

[论文摘要]随着医疗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绝大部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虽有部分财政拨款,但远远弥补不了实际的资金需求。为了生存与发展,各级医院纷纷实行成本核算这种现代化管理手段,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难点和问题逐渐浮现,并日益突出,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中国加入WTO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医疗市场创造了公平、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我国占绝大部分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虽有部分财政拨款,但已远远弥补不了实际的资金需求。为了生存与发展,各级医院纷纷引入成本核算这种现代化管理手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难点和问题逐渐浮现,表现如下:

1政府定价的“大福利”与科室核算的“小利益”之间的矛盾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由政府投资建立的,因此,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理应由政府制定。政府制定收费价格要考虑到百姓的实际情况,即从社会这个“大福利”角度出发;同时医院的福利性质也要求其承担一部分社会义务,不能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制定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基本上是服务成本,有些基础性医疗服务项目甚至定价在成本以下,这种定价的差别,使科室在成本核算中考虑自己的“小利益”时出现了问题。

科室的奖金一般是以科室收入扣除成本后,按一定比例进行提取。这样就存在有些科室由于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定价偏低,即使工作努力,节约消耗,但由于收入不高,使得奖金偏低,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而有些科室,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定价高,收入高,为防止奖金太高医院封顶,而并不太注重成本的节约。在全院实行成本核算时如何剔除物价因素,做到公平合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2科室更多追求经济效益与医院兼顾社会效益的矛盾

非营利性医院的性质,要求医院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方向,既要讲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医院长远发展的基础。但在实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科室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短期效应,经常会出现一些负面现象。对于那些社会效益虽好,但经济效益差的项目,科室开展起来缺少积极性,比如在手术科室,医生们愿意做那些用时少、收费高、消耗低的手术,而对那些用时很长、耗人力、物力,但收费有限的项目积极性不大;在病区,医院给每个病区设立了陪护椅,由于按物价部门的定价,陪护椅不能收费,而椅子坏了维修费用需科室承担,因此,有些病区干脆将椅子收起,不让使用,这种结果是完全有悖于实行成本核算初衷的,不仅损害了病人的利益,也会影响医院的长远利益,因此,如何加强监督管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是医院在开展成本核算的同时需同步解决的问题。

3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存在的弊端

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成本效益作为奖金分配依据,其优点是将奖金分配和成本管理责任制联系起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将收入作为奖金计算依据,无形中可能导致科室通过大处方、重复检查等方式来提高收入,这无疑会浪费资源,加大病人负担。其次,奖金提取比例的制定有很大的人为因素,没有科学依据,易造成科室之间的矛盾,影响工作,降低奖金分配的激励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以成本核算为依据计发奖金的办法,易使科室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奖金上,忽视了医疗技术质量这一医院的核心和永恒的主题。如何将医疗技术质量作为分配要素,参与奖金分配,是否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有待实践进一步验证。

4如何加强后勤管理

如何加强后勤管理,以适应成本核算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医院成本核算分为院级成本核算和科室成本核算,在实行科室成本核算时存在间接费用的分摊问题。然而,由于医院设置,许多建筑的设计达不到每个科室安1个水电表的要求,因此,医院的水电费必须按一定方法进行分摊。常用的方法是按人员分摊,造成的结果是科室之间核算的不公平,也起不到节约用水用电的目的。后勤水电管理部门如何比较准确地提供出各科室的实际用量还需多做研究。目前,大多数医院在实行成本核算时,对于科室的维修费采取的是医院内部结算方式,即参考市场价格,制定出内部结算价格,当后勤部门为医疗部门提供服务时,按结算价计入科室成本,同时算做后勤部门的收入。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制定一个临床科室、后勤科室都满意的内部结算价格是很困难的,从而影响医院的全局工作。

5实行成本核算过程中,医院在物资购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非营利性范文篇4

1政府定价的“大福利”与科室核算的“小利益”之间的矛盾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由政府投资建立的,因此,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理应由政府制定。政府制定收费价格要考虑到百姓的实际情况,即从社会这个“大福利”角度出发;同时医院的福利性质也要求其承担一部分社会义务,不能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制定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基本上是服务成本,有些基础性医疗服务项目甚至定价在成本以下,这种定价的差别,使科室在成本核算中考虑自己的“小利益”时出现了问题。

科室的奖金一般是以科室收入扣除成本后,按一定比例进行提取。这样就存在有些科室由于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定价偏低,即使工作努力,节约消耗,但由于收入不高,使得奖金偏低,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而有些科室,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定价高,收入高,为防止奖金太高医院封顶,而并不太注重成本的节约。在全院实行成本核算时如何剔除物价因素,做到公平合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2科室更多追求经济效益与医院兼顾社会效益的矛盾

非营利性医院的性质,要求医院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方向,既要讲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医院长远发展的基础。但在实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科室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短期效应,经常会出现一些负面现象。对于那些社会效益虽好,但经济效益差的项目,科室开展起来缺少积极性,比如在手术科室,医生们愿意做那些用时少、收费高、消耗低的手术,而对那些用时很长、耗人力、物力,但收费有限的项目积极性不大;在病区,医院给每个病区设立了陪护椅,由于按物价部门的定价,陪护椅不能收费,而椅子坏了维修费用需科室承担,因此,有些病区干脆将椅子收起,不让使用,这种结果是完全有悖于实行成本核算初衷的,不仅损害了病人的利益,也会影响医院的长远利益,因此,如何加强监督管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是医院在开展成本核算的同时需同步解决的问题。

3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存在的弊端

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成本效益作为奖金分配依据,其优点是将奖金分配和成本管理责任制联系起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将收入作为奖金计算依据,无形中可能导致科室通过大处方、重复检查等方式来提高收入,这无疑会浪费资源,加大病人负担。其次,奖金提取比例的制定有很大的人为因素,没有科学依据,易造成科室之间的矛盾,影响工作,降低奖金分配的激励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以成本核算为依据计发奖金的办法,易使科室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奖金上,忽视了医疗技术质量这一医院的核心和永恒的主题。如何将医疗技术质量作为分配要素,参与奖金分配,是否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有待实践进一步验证。

4如何加强后勤管理

如何加强后勤管理,以适应成本核算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医院成本核算分为院级成本核算和科室成本核算,在实行科室成本核算时存在间接费用的分摊问题。然而,由于医院设置,许多建筑的设计达不到每个科室安1个水电表的要求,因此,医院的水电费必须按一定方法进行分摊。常用的方法是按人员分摊,造成的结果是科室之间核算的不公平,也起不到节约用水用电的目的。后勤水电管理部门如何比较准确地提供出各科室的实际用量还需多做研究。目前,大多数医院在实行成本核算时,对于科室的维修费采取的是医院内部结算方式,即参考市场价格,制定出内部结算价格,当后勤部门为医疗部门提供服务时,按结算价计入科室成本,同时算做后勤部门的收入。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制定一个临床科室、后勤科室都满意的内部结算价格是很困难的,从而影响医院的全局工作。

5实行成本核算过程中,医院在物资购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非营利性范文篇5

首先,我国非营利机构财务体制不完善。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介于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作为公益性部门迅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国多数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案集中于国家企业、大中小型私有企业。在针对于非营利性机构现有财务困境时,比较常用的几种财务风险分析模型有:Z分数模型、单一指标模型,这两种模型主要是对企业具体的财务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用较为经典严谨的数学评价方法,分析出的评价标准依赖过去的经验数据,由于非营利性机构的特殊性,所以难以避免分析结论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其次,我国大多数的非营利性企业的现有财务预警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无法有效整合。虽然目前有一些机构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通过SAP等管理信息技术将企业的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理论上为财务风险的预警扩宽了渠道,但实际上却很难将数据采集日常化,在非营利性组织的财务风险识别中,对于这些忽视了定性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而形成的分析结论,会导致财务风险评价结果不准确且不全面。众所周知,非营利性机构在财务方面有着巨大的舆论压力。非营利性机构是大众非常关注的机构之一,大家都对相关公益机构十分的财务问题非常敏感,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现有的非营利性机构所采取的防范性发展战略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我国的非营利性机构很难被外界监督,也很难做好自我监察。这会导致非营利性机构很难建立持续性的将经费投入业务继续发展的问题的合理性结论,这会导致非营利性机构陷入运作难题。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防范的主要困境

第一,财务风险难以量化衡量,从而进行风险防范较为困难,首先要识别风险中较为常见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使得机构由于机构形态和运作方式方面的原因给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市场和舆论的不确定性是财务风险的主要根源。有些时候财务风险会根据资金短缺的筹资行为而引起的投资者收益的可变性和偿债能力不确定性,并会由于财务信息的不可靠性等带来其他风险。第二,在财务预警方案的建立中定性和定量难以相结合。主要想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对于建立规范的收支管理、成本效益分析、财务数据分析等风险识别制度,但是要真正实现财务透明,多方面的监督是必须的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现有的财务预警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有效整合,并且缺乏有效运行缺乏组织和制度保证第三,非营利性机构的一大特点就是现金流量指标量大且项目复杂,常规的模型中,难以在分析财务风险评价模型变量时进行运用,而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中,资产负债表是相对于非常重要的反应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核心报表之一,从这个角度而言,现金流动状况是评价非营利性机构财务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此类企业现金流量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灭亡。

三、对于财务风险识别困境的几点应对

(一)建立财务风险专项基金。建立财务风险基金是一种有效的保障非营利性机构正常运转的方式,能够防止机构由于财务风险无法识别而导致陷入财务困境,是从非营利组织的投资收益中,也可以从公盏资金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这笔资金类似于广大企业所普遍采用的“坏账准备金”、“投资跌价准备”等准备金制度,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控制。该程序可以使非营利组织在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作出恰当的反应,同时又不影响组织日常工作的运行。(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财务预警方案。树立风险意识是风险控制的要求,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针对各个财务风险可行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例如:财务风险数据分析、财务风险程度评估、财务风险报告等,对财务风险进行一系列防范和控制,并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的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的数据建立财务预警的特定指标,从而在加强财务风险预测功能的同时逐步开启财务风险的监控、预警、报告、评价的整体系统。通过对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横向、纵向数据比较分析。对非营利性机构的财务运作中发生的潜藏风险进行预警预报,并且随着经验的积累,提高整体非营利性机构对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非定量因素对识别结果的干扰行为,逐步带来更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这样不仅有助于非营利性组织内部进一步防范控制财务风险,也有利于整个行业建立更合适的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风险识别制度。(三)建立可读性较强的公众监督平台。在现有无法解决的财务困境的影响下,民间非营利机构想重视信息透明等行业基础建设,但是能力有限,非营利性机构的财务风险本质上所受的行业信任程度与财务信息公开化程度的巨大影响,针对信息公开需要的其实是专业能力和运营成本,将财务数据以大数据分析的状态呈现在公众面前以获取更多的社会影响力,谋求更好发展。此外多数非营利性机构的财务人员观念还是集中于将账务交给机构,并没有建立起良好有效的核对和审核的机制,本项目将通过建立更好的财务风险识别方案来将财务责任建立在非营利性机构本身,使非营利性机构建立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在其各子系统之间实现系统的资源共享及功能集成,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从而为财务预警系统提供充分的数据来源和畅通的传递途径,使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关于构建现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思考》.肖坤.《生产力研究》,2006-08-15.

[2]《浅谈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刘旭光.《河北企业》,2013-04-20.

[3]企业财务预警体系的探讨.冯宇.《商业经济》,2010-08-10(是否引证:否).

[4]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冯艳.《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04-01(是否引证:否).

[5]李霞.干胜道.《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评价研究》.《湖北社会科学》.ISTICPKUCSSCI-2016.(3).

[6]庄蓉.突破NPO的“经费瓶颈”———NPO资金筹集问题研究.公共管理.2006.(9).

非营利性范文篇6

如何理解民非单位的“非营利性”?民非单位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其宗旨是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并非为了营利。但民非单位的非营利性并不排斥其根据自身提供的社会服务收取合理的费用,这些费用是服务的成本价格,是维持并扩大其服务必不可少的资金。对非营利性的正确理解还应包括能够理解民非单位可以从事一定的营利性经营活动。区分营利与非营利的根本不在是否营利,而在营利如何分配。民非单位的盈余资金不得在成员中分配,注销后财产不得私分。

我们目前登记的所有民非单位都制定了与《暂行条例》规定相一致的章程,并在章程中突出强调“资产管理、使用原则”和“单位终止后资产处理程序”,也即明确界定了民非单位的非营利性。但大多民非单位的章程只留于形式,并未真正理解其中“非营利性”所包含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民非单位只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却不履行相应的义务,如一些民非单位打着非营利组织的旗号,从事营利性的活动;帐目不透明,财务支出不合理;在成员中分配资金,私分或挪用固定资产;从事宗旨以外的活动等等。这些民非单位假非营利之名,行营利之举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必将引起市场竞争秩序的混乱,影响社会经济的增长,甚至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我们目前对民非单位的主要管理手段是年度检查和平时的行政监督。《暂行条例》中规定,年检的内容包括①遵纪守法情况;②照章(程)办事情况;③履行登记手续的情况;④财务管理情况;⑤从事经营活动的情况。可以给予行政处罚的情形中也包括了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违反财务制度;侵占、私分、挪用单位资产等内容。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在保证民非单位“非营利性”的性质上,用法律从宏观的角度给予了明确规定,但登记管理机关在履行职责时还缺乏明显针对非营利性的有效制度和具体标准,具体工作很难于操作。这一问题已成为规范我国民非单位发展过程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民非单位的管理领域急需建立起科学性与可行性兼顾的非营利性评估机制。

在国外,很多民非单位比较发达的国家相应的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非营利性评估机制,包括健全的评估制度和详细的评估标准。这里笔者试图通过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探讨一下我们在建立非营利性评估机制中的几个要点。

(一)建立中国非营利性评估制度的几点想法

1、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转变,但政府对民非单位的监督与评估决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强化。即使象美国这样政府“很斜的国家,仍要依靠国税局这样的强势部门来落实对民非单位的监督职能。在我国,民政部门是政府对民非单位登记管理的执行机关。但目前民政部门还是个相对弱势部门,要树立政府对民非单位评估的权威性,必须赋予民政部门更大的职权,加强民政执法力度。但在评估的内容和方式上必须变革,使得既不会管死守法的民非单位,又能较好的促进其整体向前发展。

2、我们的民非单位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实行双重管理,在管理范围上是无一遗漏,在管理内容上更是面面俱到,表面上看这种管理方式非常完善,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美国国税局每年通过抽查和重点审计的办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不妨效仿一下,将我们以往的全面监察,改为随机抽查和对重点的单位重点审查。这样一来可以令民非单位防不胜防,二来可以从精力上保证重点对象重点检查。同时,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经劝告仍不悔改者必须进行更为严厉的处罚。

3、建立民非单位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制度,借助公众的力量来对民非单位进行监督和评估,即以一定的方式强行规定民非单位公开财务信息,所有公民只要支付了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从任意一家民非单位得到年度报告和财务信息。外国的实践经验证明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全社会的公民参与其中,效果非常好。比方说有A、B两家诊所,A是营利性的,B是非营利性的(可以享受税收等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如果B诊所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势必造成A诊所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了监督的动力。再如,同是两家民非单位,一家遵纪守法,一家违法乱纪,这也必将调动起同行互相监督的积极性。再放眼全社会,民非单位提供的是社会服务,其服务受全社会公民的关注,从而形成了以全社会公民为监督主体的强大监督力量。

4、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进一步提高民非单位的非营利性。美国对非营利性评估制度的一条有效经验是充分发挥媒体与舆论监督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的作用尤为突出。而在中国,媒体在这方面的报道多是报喜不报忧。这也许是政府扶持民非单位发展的结果,但长此下去,显然不利于民非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中国非营利性评估标准的几点想法

1、治理结构。从理论上讲,民非单位的产权并不属于其负责人,而应属于社会大众,因此需要用机制来确保民非单位的执行管理人员不损害公众的利益。因此应将决策层和执行层分开,即由执行者实施决策者的决议。建立由独立的自愿人组成的董事会(或理事会),减少直接或间接受薪的董(理)事,通常不超过有投票权的董(理)事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决议的公正性和代表性。

2、资金的使用和运作。根据国际惯例,民非单位每年至少有50%--60%的经费支出要用于项目开支。以民办教育机构为例,它每年用于教育事业上的开支最少要达到全年总支出的50%,否则则有营利性之嫌。当然维持一个单位的正常运作,行政性开支又是不可避免的,这里关键是强调一个比例,这一比例应在50%左右。不过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的民非单位的行政性支出比例也应有所不同,例如规模大的民非单位用于行政开支的比例应较规模小的低一些。

3、经营收入的比例。如果一个单位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市场销售的收入,它就是营利组织;如果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则是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收入应来自于其提供服务的成本。但并不能彻底否定民非单位从事营利活动,资金来源的多样化,有利于其发展,关键看营利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根据联合国的标准,这一比例不应超过50%。另外,一定要从制度上保证营利收入用途上的透明,任何组织或个人只要通过一定程序都可以得到其营利收入的使用情况。

非营利性范文篇7

一、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界定

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机构整体划分。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医疗机构的经营目的、服务任务,以及执行不同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

1.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运营中的收支结余只能用于自身的发展,如改善医疗条件、引进技术、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等。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

2.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完成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这二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也可以提供少量的非基本医疗服务,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当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疫情等特殊情况时,各类医疗机构均有义务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

3.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同级政府给予的财政补助,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财政补助。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政府规定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4.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财政部、卫生部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等有关法规、政策。营利性医疗机构参照执行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

二、医疗机构分类的核定程序

医疗机构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进行设置审批、登记注册和校验时,需要书面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明其性质,由接受其登记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医疗机构投资来源、经营性质等有关分类界定的规定予以核定,在执业登记中注明“非营利性”或“营利性”。

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有关法律法规还需到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医疗机构改变其性质,须经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批准并办理相关变更手续。

三、做好与现有医疗机构管理制度的衔接工作

现有医疗机构性质的划分应遵循如下原则:自愿选择和政府核定相结合;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体和主导地位;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1.现有政府举办的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性或国家水平的医疗机构,经同级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和医疗需求予以核定,可继续由政府举办,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其余的可自愿选择核定为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2.社会捐资兴办的医疗机构一般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3.企事业单位设立的为本单位职工服务的医疗机构一般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社会开放的,由其自愿选择并经当地卫生行政等部门核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4.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医疗机构,由其自愿选择并经卫生行政等部门核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5.城镇个体诊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一般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6.国有或集体资产与医疗机构职工集资合办的医疗机构(包括联合诊所),由其自愿选择并经卫生行政和财政部门核准可改造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营利性医疗机构;也可转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7.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得投资与其他组织合资合作设立非独立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的“科室”、“病区”、“项目”。已投资与其他组织合资合作举办营利性的“科室”、“病区”、“项目”的,应停办或经卫生行政和财政等部门批准转为独立法人单位。

四、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相关制度

1.加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国有资产监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国有资产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不得自行处置、转移、出租或变更用途;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变成营利性医疗机构,涉及的国有资产,必须经财政部门批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从营利性医疗机构中退出的国有资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解散后的国有资产,经卫生行政部门协商财政部门后可继续用于发展卫生事业。

2.规范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职工工资等收入的分配方法。政府举办的非营利医疗机构可在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核定的工资总额,自主确定各类人员的内部分配办法;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坚持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本单位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原则的前提下,确定工资分配办法。要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等纳入分配因素确定岗位工资,按岗定酬,并将工资待遇计入医疗服务成本。

非营利性范文篇8

一、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界定

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机构整体划分。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医疗机构的经营目的、服务任务,以及执行不同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

1.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运营中的收支结余只能用于自身的发展,如改善医疗条件、引进技术、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等。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

2.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完成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这二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也可以提供少量的非基本医疗服务,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当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疫情等特殊情况时,各类医疗机构均有义务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

3.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同级政府给予的财政补助,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财政补助。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政府规定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4.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财政部、卫生部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等有关法规、政策。营利性医疗机构参照执行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

二、医疗机构分类的核定程序

医疗机构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进行设置审批、登记注册和校验时,需要书面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明其性质,由接受其登记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医疗机构投资来源、经营性质等有关分类界定的规定予以核定,在执业登记中注明“非营利性”或“营利性”。

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有关法律法规还需到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医疗机构改变其性质,须经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批准并办理相关变更手续。

三、做好与现有医疗机构管理制度的衔接工作

现有医疗机构性质的划分应遵循如下原则:自愿选择和政府核定相结合;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体和主导地位;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1.现有政府举办的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性或国家水平的医疗机构,经同级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和医疗需求予以核定,可继续由政府举办,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其余的可自愿选择核定为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2.社会捐资兴办的医疗机构一般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3.企事业单位设立的为本单位职工服务的医疗机构一般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社会开放的,由其自愿选择并经当地卫生行政等部门核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4.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医疗机构,由其自愿选择并经卫生行政等部门核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5.城镇个体诊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一般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6.国有或集体资产与医疗机构职工集资合办的医疗机构(包括联合诊所),由其自愿选择并经卫生行政和财政部门核准可改造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营利性医疗机构;也可转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7.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得投资与其他组织合资合作设立非独立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的“科室”、“病区”、“项目”。已投资与其他组织合资合作举办营利性的“科室”、“病区”、“项目”的,应停办或经卫生行政和财政等部门批准转为独立法人单位。

四、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相关制度

1.加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国有资产监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国有资产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不得自行处置、转移、出租或变更用途;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变成营利性医疗机构,涉及的国有资产,必须经财政部门批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从营利性医疗机构中退出的国有资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解散后的国有资产,经卫生行政部门协商财政部门后可继续用于发展卫生事业。

2.规范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职工工资等收入的分配方法。政府举办的非营利医疗机构可在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核定的工资总额,自主确定各类人员的内部分配办法;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坚持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本单位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原则的前提下,确定工资分配办法。要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等纳入分配因素确定岗位工资,按岗定酬,并将工资待遇计入医疗服务成本。

非营利性范文篇9

一、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界定

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机构整体划分。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医疗机构的经营目的、服务任务,以及执行不同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

1.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运营中的收支结余只能用于自身的发展,如改善医疗条件、引进技术、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等。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

2.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完成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这二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也可以提供少量的非基本医疗服务;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当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疫情等特殊情况时,各类医疗机构均有义务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

3.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同级政府给予的财政补助,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财政补助。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政府规定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4.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财政部、卫生部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等有关法规、政策。营利性医疗机构参照执行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

二、医疗机构分类的核定程序

医疗机构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进行设置审批、登记注册和校验时,需要书面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明其性质,由接受其登记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医疗机构投资来源、经营性质等有关分类界定的规定予以核定,在执业登记中注明“非营利性”或“营利性”。

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有关法律法规还需到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医疗机构改变其性质,须经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批准并办理相关变更手续。三、做好与现有医疗机构管理制度的衔接工作

现有医疗机构性质的划分应遵循如下原则:自愿选择和政府核定相结合;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体和主导地位;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1.现有政府举办的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性或国家水平的医疗机构,经同级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和医疗需求予以核定,可继续由政府举办,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其余的可自愿选择核定为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2.社会捐资兴办的医疗机构一般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3.企事业单位设立的为本单位职工服务的医疗机构一般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社会开放的,由其自愿选择并经当地卫生行政等部门核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4.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医疗机构,由其自愿选择并经卫生行政等部门核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5.城镇个体诊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一般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6.国有或集体资产与医疗机构职工集资合办的医疗机构(包括联合诊所),由其自愿选择并经卫生行政和财政部门核准可改造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营利性医疗机构;也可转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7.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得投资与其他组织合资合作设立非独立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的“科室”、“病区”、“项目”。已投资与其他组织合资合作举办营利性的“科室”、“病区”、“项目”的,应停办或经卫生行政和财政等部门批准转为独立法人单位。

四、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相关制度

1.加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国有资产监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国有资产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不得自行处置、转移、出租或变更用途;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转变成营利性医疗机构,涉及的国有资产,必须经财政部门批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从营利性医疗机构中退出的国有资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解散后的国有资产,经卫生行政部门商财政部门后可继续用于发展卫生事业。

2.规范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职工工资等收入的分配办法。政府举办的非营利医疗机构可在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核定的工资总额,自主确定各类人员的内部分配办法;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坚持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本单位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原则的前提下,确定工资分配办法。要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等纳入分配因素确定岗位工资,按岗定酬,并将工资待遇计入医疗服务成本。

非营利性范文篇10

关键词:民间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策略探究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是财政部门在2004年颁发的一项会计制度,针对民间非营利组织,并且在200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解释》通知中明确规定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适用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该通知的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财务制度及财务管理指明了发展方向及发展标杆,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平,保障了资金健康流动,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意义

1.确立了统一的会计制度。在2019年之前,部分民办高校使用《高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账目处理。选择该制度的特点:一是与公办高校一致,便于上报教育厅各项数据;二是该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不能准确反映资产现状。随着2019年《高校会计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民办高校不得不重新思考所需执行的会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是国家在2017年9月颁布的一项促进民办教育的法律。民促法的颁布奠定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基础,逐渐成为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法加快了民办教育的发展,明确规定了民办学校的属性、法律地位、分类管理、监督等各方面措施。其中,明确确定民办学校要实行分类登记管理制度,即分为营利性学校与非营利性学校,民办高校也是如此。教育部门对这两类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登记管理,非营利性民办高校需到民政部门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营利性民办高校需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因此,民办高校执行的会计制度必须与高校办学性质相结合。财政部2020年6月15日印发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规定非营利性民办高校适用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而营利性民办高校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2.有利于提高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单位的发展上限,《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确立依据制度规定,规范并提高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如,《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明确提出了要在财务核算中切实反映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现金流动情况等,这样有助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及时对资产情况、负债情况、资金流向等进行掌握,有助于民办高校管理者对财务问题进行调整,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执行现状

1.净资产科目过于简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净资产类科目,设置非限定性净资产及限定性净资产两个明细科目。对于复杂的民办非营利性高校来讲,无法满足核算要求,如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增加出资的核算;限制用途的科研结余、政府拨款补助结余等的核算。《〈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净资产应及时根据用途是否被限定,及时互相结转。即限定性净资产若不再被限定,应当及时结转为非限定性净资产;同样对以前期间未设置限制的资产增加限制时,应当及时将相关非限定性净资产转为限定性净资产。由此看来,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限定性净资产与非限定性净资产互相转化较为频繁,而最终体现在业务活动表的限定性净资产转为非限定性净资产项目中,从而导致报表取数较为困难。2.损益类会计科目不够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民办非营利性高校实施过程中,发现损益类会计科目设置不够完善。如会计科目政府补助收入反映收到的政府专项资金,而此项政府专项资金的支出均通过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筹资费用和其他费用核算。由此得出,损益类会计科目分配设置不够明细,没有与政府补助收入相对应的政府补助支出等核算科目,也无专门的核算科研收入与支出的会计科目。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之一,所以科研收入是民办非营利性高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如长时间按原有科目制作凭证及财务报表,不仅没有减少会计的工作量,反而增加了会计工作的查账难度,降低了财务工作的效率,影响高校管理者的决策决定,势必将阻碍高校的长远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损益类会计科目进行分类整理并加以完善。3.无涉税事项科目及项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总账科目及会计报表(主要指业务活动表)中均无涉税事项的反映。而民办非营利性高校虽然是非营利性,但仍然会发生营利性业务,需要缴纳流转税(增值税及城建税费等)及所得税。若使用原有科目及报表,将不能直观地从业务活动表中了解到本高校的流转税及所得税缴纳情况,将给高校管理者及报表使用者带来许多不便。

三、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中《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执行策略

1.净资产科目下增设明细科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出资者为学校长远发展,根据法律和学校的章程,可以以货币或实物形式继续增资。所以,建议在净资产科目下,增设开办资金(注册资金)。限制用途的科研结余、政府拨款补助结余等,建议通过净资产科目下增设明细科目进项核算。鉴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限定性净资产与非限定性净资产互相转化的问题,建议在净资产科目下增设过渡性科目,无实际意义,只是为方便报表取数。即每次限定性净资产转为非限定性净资产时,都要通过过渡性科目的借贷方过渡一遍;非限定性资产转为限定性资产也是同样的。2.增设辅助核算完善会计科目。提高损益类会计科目设置的完善性,有助于提高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会计核算效率。所以,建议完善损益类会计科目的同时,增设项目辅助核算。建议完善会计科目包括增设政府补助支出、科研收入、科研支出等。建议增设项目辅助核算,即在收入成本费用类科目下增设项目辅助核算,以实现财务项目多维度核算,更好地为民办学校管理者提供决策服务。3.完善业务活动表及总账科目。建议总账科目增加税金及附加及所得税科目,用来核算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计提的各项流转税等其他税费及所得税。建议在业务活动表中单列税金及附加及所得税项目,用来填列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计提的各项流转税等其他税费及所得税。

四、结语

目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已经在发展中实施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各个高校依据实际情况,分析执行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探讨,包括完善会计科目、增设报表项目等,以提高民办高校形象,切实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侯婷婷,余纯琦,徐建群.《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中的若干问题探析以民办高校为例.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

2.任英姿.《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民办高校运用矛盾及对策.知识经济,2018(18).

3.邱道欣.《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民办高校的运用.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