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趋势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6:15:13

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范文篇1

1.时代主题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学校德育。许多与我们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也都采取具体措施,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建设。美国一些人认为: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是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日本认为:轻视德育投资的思想值得反省,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英国认为:只有不吝啬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原联邦德国认为:德育投资并不是非生产性投资,它会很快得到经济补偿。各发达国家几乎都把德育改革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美国高校强调要培养学生“理解和忠诚于自由社会”。90年代初提出有针对性的10点建议,呼吁全国各界人士通力合作,建立一个有利于学校培养道德成熟公民的社会环境,共同担负起道德教育的义务。英国教师受命从1994年开始对不守规矩的学生采取较强硬的行动。在此之前,英国政府还曾对一些学校纪律不严发出警告。日本80年代末将德育作为社会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并在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上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措施,强调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形成“人”;还提出道德教育不能单靠学校进行,必须使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结合起来。

可以说,重视和加强德育之所以成为时代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陷入深刻危机的必然选择。

2.综合化趋势。公民教育(包括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德育的共同课题。公民教育一般都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设置特定学科进行道德教育,一是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进行道德教育。战后,尤其近年来,德育内容和方法都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目前国外在德育理论中都注意到多学科基础的综合,力图广泛吸收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新研究成果,加以借鉴和补充。在日本高校,德育课被称为“综合课”,全国大体有25类综合课程和500多个这类课程的专题讲座。文部省规定“学校的道德教育以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进行为原则”。它不同于内容单一的“修身课”,开始形成德育内容序列化综合特征。由于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原则渗透到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打破就学校德育论学校德育的传统,实行开放的“大德育”。美国形成了传统方法(即理论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方法(通过课外活动潜移默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3.适应性趋势。国外德育非常强调适应性,有人称之为“适应道德教育”。这种趋势表现为:在制定德育目标时明确提出,从本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出发,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开拓性的人才,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可接受程度。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日本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在各年级反复循环,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

4.实用性趋势。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强调德育的实用性。美国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诸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大学进行德育的一个突出环节,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总之,美国学校德育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轻理论,重行为;轻说理,重管理”。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有的把道德教育教材编制成易于操作的程序。美国的教育方案除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说明、具体的教育安排、教育建议、实施方法外,还提出了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策略和手段。

5.素质教育趋势。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是国外德育的普遍发展趋势,在各国的德育目标、教育内容、德育方法的应用中,都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整体素质。德育不单单是传授“美德”,解决眼前的社会规范问题,而是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以形成完善的个性。美国在90年代初提出的10点建议中,要求学校注重向学生传授正义、勤奋和尊重他人等美德,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日本强调学校应当成为学生的“精神食堂”,必须给学生以丰富的精神养料,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和富有同情心。新加坡于1992年开始起用一套新的公民与道德课程,给学生灌输一些公民应有的道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同时也采取一些更有效、更富有新意的辅助课程,来提高学生在学业、人格和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这一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既温情又能独立思考的公民,为他们步入急剧变化的技术时代做好准备。

6.重视传统趋势。当代世界范围内激荡着一股“传统热”、“寻根热”、“儒学热”,成为国外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说:“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东方的言行思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日本筑波大学教授高桥进说:“东洋思考方式、伦理观,对面临21世纪的人类来说,可发挥领导作用的时代业已到来。”甚至有不少学者大倡“儒教资本主义”、“儒教工业文明”、“复兴儒学”。当然,正像欧洲“文艺复兴”那样,这种“复兴”绝不是简单地恢复传统文化,而在继承、弘扬古代人文传统的基础上,酝酿创造人类更新、更高的文化。这一点在新加坡表现得十分突出。

二、中国德育实践的审视

审视我们的德育实践,由于受“左”的影响,教育方法僵硬,教育内容“窄化”,把认识问题、实际生活问题、生理和心理问题同思想道德问题“一锅煮”的现象仍然存在。传统的不完整的社会主义德育的内容占居主导地位,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高度政治化的内涵。革命战争中强调阶级关系、阶级感情,这是传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础。建国后,长期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政治挂帅”方针,政治主宰一切文化形态,思想道德被高度政治化,强调思想道德的阶级性、政治性,否认思想道德的普遍性、独立性,思想道德成为政治的附庸,从而抹杀了思想道德的独立性及其内涵的特殊性,最终妨碍了思想道德自身的建设,削弱了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传统思想道德的家族伦理、血缘亲情全面抵制、彻底否定,造成传统思想道德的某种断裂。对西方道德的人道主义也持批判态度,从而造成“五四”新道德传统的失落。政治化的思想道德被“左”倾思潮利用,在“”中成为践踏人性和人类价值规范的工具。

2.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由于国家与社会价值一体化,国家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上都高度政治组织化了,其基本细胞就是工作单位,不存在与之分离的独立个体。在这种体制下,个人没有特殊利益,完全融合于集体利益之中;个人没有特殊选择,只能服从集体安排。在这种公私对立的格局下,必须无条件地肯定或高扬群体价值,否定和抑制特殊的个体价值,个体价值不能独立存在。集体主义道德要求个人服从集体,把集体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不计个人得失,不追求个人成功,提倡谦虚忍让、守纪律、听话等。这种集体主义道德在战争年代和尚未摆脱落后面貌的艰苦创业年代是非常必要的,它抵制了个人主义,维护了国家、集体的利益,鼓舞了人们的献身热情,强化了纪律性,树立了一代新风。但是,这种思想道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主要是对特殊个体价值的否定,压制了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碍于个性全面发展。

3.理想主义的强化。传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原则是高度理想主义的,它继承了传统思想道德的理想化倾向,把个人设计成理想化的革命者,基于这种人格理想,传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仅有思想道德“提倡”和道德“禁止”两极,缺少规范人们现实行为的思想道德“允许”部分。这种理想化的思想道德曾经鼓舞了人们的革命热情,培养了一大批模范典型。但是,它又有对人约束过紧、脱离现实、令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弊病。把思想道德提到一般人达不到的程度,只能培养圣徒,不能指导人们的行为,从而失去其现实功用。

4.思想道德的抽象化。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和计划经济体制使行政关系成为基本纽带,各个独立的人际关系领域尚未分化出来,因而形成了普遍的思想道德,而具体的思想道德规范则缺失。普遍的思想道德在社会关系未分化、社会生活单一的历史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取代具体的思想道德而发生规范作用。但是,普遍的思想道德脱离具体的思想道德规范就难免陷于空泛,使其可操作性大打折扣。一些特殊的思想道德领域,如婚姻、家庭、朋友、师生等人际关系方面,普遍的思想道德的普遍适应性更差。由于缺乏具体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可操作性,“大原则下开小差”是常有的现象,人们往往口头承认道德原则,而具体行为上又违背它,甚至走向反面。

三、国外德育的中国化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以肯定开始的事物往往以否定告终,而以否定开始的事物,又往往以肯定告终。现代市场经济具有较大的制度弹性、意识形态弹性、文化弹性和地域弹性,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和兼容能力,它既可以吸纳伊斯兰文化,也可以吸纳基督文化;既可以兼容欧美文明,也可以兼容大东亚华夏文明。学习和研究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不仅要掌握和运用现代世界各国德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也要研究其相异特点,要分析和研究一定国家和地区形成某种特色的德育模式和体系的原因和社会条件。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绝不能以“中国特色”为借口,来排斥人类社会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堵塞我们步入世界共同发展的大道;但是,无论哪一个国家的德育模式,都不能成为送货上门的进口物,都不能像现成衣服一样拿来就穿,都必须经过我们自己的“肠胃”消化吸收,创造性地成为我们可行、可用的东西。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一样的树叶一样,我国不同地区尤其不同学校的德育模式也不会绝对一致。这就要靠我们以丰富多彩的实践,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我国德育的立足点

1.立足于德育的主体性建设。德育的主体性主要是德育工作主体和德育对象主体。“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德育工作,除了要与德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相适应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德育工作主体职能和角色的根本转变。要使德育工作者的职能,由单向灌输现成的思想道德理论,转变为关心、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使自己也受到教育,获得发展。由此,德育工作主体的角色也相应地要由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主体德性发展的“良师益友”、“人之师表”。为此,德育工作者要面对新时期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讨自身的育人使命有清醒的认识,树立现代德育思想、观念;系统掌握现代德育知识、技能,提高德育的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修养,对受教育者真正能够做到启人心灵、为人师表。

道德是调整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规范系统,德育是一个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特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包含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如果把道德仅仅看成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的就范,道德建设就无法形成主体性的建设,也无法释放个体的潜能,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人的主体活动是道德活动的原动力。德育心理研究表明,道德品质是个人自觉意志的凝结,是一种基于自觉自愿选择的行动过程,对行为实行自我调节是人们道德发展的关键,深刻的自我认识和适当的自我评价是行为自我调节的重要前提。把德育作为提高人的素质的一项主体性建设,就是要注重挖掘和发展主体内在的能动因素,使人摆脱盲目必然性。德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培养人高尚的需要和情感。这是动力学意义上的主体导向、推动、调控的机制。马克思曾经指出:理想社会中的人,不仅是“国民经济意义上的富有”,“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2)把人的低层次的需要和相应的情绪,引向高层次的社会性的精神文化需要和相应情绪,促进人的精神完善,就必须培养人的需要。德育的另外一个机制是面对具体道德情境时主体的智慧操作机制,关键在于发展人的道德思维能力。现代道德教育复兴运动中最著名的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取决于一种“基本的思维——组织”;对一个道德问题的反应不只有特定的知识决定,而是由一个“基本思维——组织”决定的。只要个体形成了某种思维方式,即有了某一道德判断结构,那么,在大部分道德情境下,个体就会运用这种方式或结构从事道德思维,指导道德行动的。他据此提出了一个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方法”。(3)这些研究对我们改变德育中存在的“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是大有启发的。

2.立足于科学性的德育方法。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落后,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成熟,双重体制在一定时期的并存、交织和冲突,使得德育对现代化发展的智力支持缓慢和困难。理论“灌输”为主和形式主义的德育方式还没有完全改观。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受教育者以积极的情感驱动,以科学的理性精神来进行道德实践、道德批判和道德创新,而且要更多地运用观察、调查、实验、个案分析等科学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研究道德现象,总结经验,揭示规律。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正确理论,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信念,在实践基础上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3.立足于双向交流的德育过程。德育不是居高临下单向灌输,是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的互动过程。把德育作为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相互作用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实现的活动,真正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亲密友爱的关系,是创设受教育者主体人格发展的必要前提。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受教育者内在道德需要和思想自觉;优化环境,交流情感,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动人心弦的共鸣中主动实现思想道德的“内化”;教育受教育者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让他们在开放的情境中锻炼自辨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能力,在生活里学会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上不断适应新的客观要求,则是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和重要举措。

4.立足于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德育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育者并使之成为他们由衷的需要、喜闻乐见因而卓有实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学校德育课程,要打破旧的“课程”框框和“学科”模式,以理论、规范和一定阶段学生生活实践为教材,除了显性的课程内容,还要注重开发、利用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中一切积极的隐性课程内容,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把其中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

5.立足于开放式的运行方向。当今的社会是名副其实的“国际社会”。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将会更为“相互激荡”。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多元多彩多变的现代世界,德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为了造就开放社会中能够自学自强自律的思想道德主体,而让受教育者置身于开放的教育环境和过程中,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开放中,不断实现着自己的发展和更新。德育思维的变革也要开拓新的视野,不断吸收世界文明的新成果,德育内容要有一个基础性相对稳定的系统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关注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思想道德上的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和新热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张扬,思想道德批判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实现德育内容的不断创新。

6.立足于综合型德育空间。根据人的素质发展的整体性和影响人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因素的多样性,德育要从整体着眼,打破单一的旧格局,建成整体性和开放性的“大德育”新体系。一要整体规划,既有区别又相联系地安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形成科学序列和整体衔接。二要整体实施,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各育有机结合,寓于学校各学科各课程之中,并以社区为重要依托,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合理配合,构成德育的社会网络和整体合力。努力使受教育者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整体发展。

7.立足于信息化的德育载体。信息化的生活方式已不是一种遐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随着网络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不断普及,它将成为最重要、最快捷、最富有生机活力的大众传媒方式。德育如不介入和运用这种载体形式,就不仅仅是失去一块阵地问题,而是其他形式工作的成效也将受到冲击甚至被抵消。网上思想交流和观念碰撞,不像做大“报告”,一切按部就班;也不像面对面交谈,碍于诸多因素而有回旋余地,而是即时应对,是真正意义上的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网络道德问题的发生,无疑将推动德育工作以及其他学科工作功能的整体化体系建构,德育工作的依附载体形式由“真空传播”向媒化载体转变迫在眉睫。

8.立足于显隐结合的德育效果。德育不再单纯是从外部施加给人的说教和约束,而是以人为本,把道德作为人的内在需要,把受教育者作为成长着的思想道德主体来培养,以主体德性的发展和德性主体的建构为根本目的。因此,它将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切实实行德育的民主化,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自觉,着力提高他们的是非善恶辨别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创新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德育又要重视“规范教育”,把合理规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类道德文明与群体自律精神的集中体现,致力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学生日常行为等规范的养成教育,使这些规范化为主体内在“自律”的要求,从而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建立更加合理的社会生活秩序,为主体德性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使主体真正获得对道德必然的把握。

总之,高度抽象化的道德原则并不能处理具体的道德关系,只有适用于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不同情境、不同职业的道德要求和规范,才具有道德教育的实际意义。中国德育的发展,依赖于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有赖于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道德理念的树立,有赖于用萌芽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来引导人、培育人、激励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9.

[3][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5.

[4]靳诺.德治法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9.

[5]戴纲书.德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

[6]王晓朝.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的转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

[7]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角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

[8]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

[9][英]彼得斯著,邬冬星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

发展趋势范文篇2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

1前言

在青海的3096600hm2土地中,林地面积仅为39.66万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3%。且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65%,其中乔木林覆盖率仅为37%,灌木林覆盖率2.27%,四旁、林网覆盖率0.01%。全省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有3.6873万m3,其中有林地蓄积量占总蓄积量的79.7%,疏林地蓄积量占19.5%,散生木蓄积量占0.6%。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青海的林业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落后阶段。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施,在推动青海地区林业资源发展的同时,还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规范青海地区的林业管理,为其今后的发展奠足坚实的基础。在此,笔者结合本地林业实际情况,结合工作实践,对青海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如下简要分析。

2青海林业发展趋势

林业发展走向可持续化,需要逐渐融入本地经济发展,继承现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完善,弥补其存在的先天不足,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下几方面理应得到发展。

2.1革新机制创新,激活内在潜力

首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林权集体所有不变的前提下,逐渐放活林农经营的自主权,刺激林农注重参与林业经营,落实好处置权,保障林农的收益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充分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着力完善配套改革政策,加快构建林业产权交易体系,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努力完善林业担保机构和森林资产收储系统,推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常规化、规模化发展。继续推动政策性林木保险增资扩面,努力发挥其为林业建设保驾护航的作用。其次,做好国有林场的改革事宜。目前,青海林场可细分为生态公益型和商品经营型,针对不同的林场属性,建议采取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焕发国有林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再次,分类改革林业事业单位,本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逐步做好林业事业单位的改革,深化机制改革,提升林业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同时,逐渐细化事业单位工作职责、工作性质,加强林业管理的保障性,逐步提升管理效益,激活林业发展的内在潜力。

2.2人工森林是关键,逐步扩大森林面积

青海地区现有的林业资源,想要实现森林面积的扩建,大力发展人工森林是关键。未来青海林业的发展,人工森林绝对是突破。大面积种植人工森林,不仅能促进地方林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对生态的保护同样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由此,人工森林的建设,要结合现有林业的发展情况,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谋福祉。但是,较为遗憾的是,实际的人工森林建设中,尤其作为非公有制林业模式,缺乏相依的法律保护依据,其发展受到制约,更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方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3林业发展将处于重要地位,正确处理其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的关系

今后,青海林业产业的发展,将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林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还应考虑其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做强第一产业。注意培育优势林业产业带和林业产业板块,提升林业单位产出的效益。其次,做到第二产业。涉林业发展的第二产业,应向林下经济考虑,做好林业资源的立体开发。注意相关产的深层次加工,注意提升林产品的附加值。最后,做活第三产业。林业的发展,关乎到生态建设。今后,森林旅游业、林业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都将随林业的发展而兴起。此外,还应注意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林业市场销售体系建设,为林业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2.4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向技术性、劳动密集性靠拢

林业的发展,逐渐向技术流转化,大力发展设施林业,积极推进林业机械化,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林业基地建设,提升林业质量效益,逐渐扭转当前林业向资源损耗、劳动密集投入的不利局面。

3结论

综上所述,就目前实际情况,青海林业的发展,要结合当下林业的发展情况,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谋福祉。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革新机制创新,激活内在潜力;人工森林是关键,逐步扩大森林面积;林业发展将处于重要地位,正确处理其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的关系;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向技术性、劳动密集性靠拢。而实际上,在当今社会,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林业发展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同样不能甘于人后,在认清青海林业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必要对林业发展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此外,在保持森林的稳足和增长等万面,建立稳足的结构,突出森林生态环境的优势,都可以表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森林进行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是生态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几年时间,力求初步建立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体系,部分退化实地生态系统得到治理与恢复,生态状况整体恶化趋势初步遏制,重点城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段国库 单位:湟中县上五庄林场

参考文献:

[1]王桂红.论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6):305.

发展趋势范文篇3

1997年至今,我国一直是玉米净出口国,但玉米出口与进口贸易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其中,玉米出口表现出显著的波动性。2003年玉米出口达历史最高值的1638.9万吨,而2004年仅出口231.8万吨,下降85.9%,2008年玉米出口仅为27万吨,比2007年下降94.4%,达到近年出口量的最低值。在进口则表现为数量小且相对稳定。1997—2008年平均进口量仅为4.5万吨。我国玉米出口与进口的不同走势,主要是源于我国玉米生产与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我国东北三省等北方地区为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大于消费;而玉米需求却大都集中在南方的沿海省份,玉米需求大于供给。这种供需的地域差异形成我国玉米“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与此相对应,我国玉米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主产区,进口则主要分布在南方主销区。2003年吉林省出口玉米1047万吨,占当年全国玉米出口总量的63.9%,而广东省每年有超过1000万吨的玉米需求量,是我国玉米进口的最主要省份之一。

贸易政策也对我国玉米贸易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玉米出口之所以呈现较强的波动性,主要受出口政策的影响。2001年和2002年,我国先后出台免征大宗谷物铁路建设基金及玉米出口增值税零税率等促进玉米出口的政策,直接促进了2002—2003年玉米出口的显著增长。2004年,贸易政策开始转向抑制出口,国家将玉米出口配额调减至300万吨,同时取消对玉米的出口补贴,导致当年玉米出口的急剧下降。受到国际粮价上涨的影响,2007年末,我国又出台新的玉米贸易政策,先后取消玉米的出口退税和征收玉米产品出口税,并停发出口配额,使2008年玉米出口锐减。在进口方面,人世后我国对玉米实施国营贸易和关税配额管理的市场准入政策。从2004年起,国营贸易在进口配额中所占比重为60%,玉米进口配额为720万吨。截至目前,我国玉米进口量一直没有超过入世时承诺的配额量。尽管我国在玉米市场准入方面实施一些限制条件,但已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玉米进口市场,只要市场条件允许,即只要存在潜在的玉米需求,未来我国的玉米进口仍存在较大的空间。

我国玉米贸易的发展趋势是由国内玉米市场供给和需求的长期趋势决定的,如果长期内玉米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供给,我国将成为玉米净进口国,反之亦然。对我国玉米供给与需求的长期趋势及玉米贸易流向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已做出大量的分析和预测,①其基本结论是:一方面,随着我国居民对肉、蛋、奶等食物需求的不断增加,对玉米饲料的需求呈刚性且将不断增加,同时玉米深加工规模的不断扩张将导致对玉米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玉米产量的增长可能受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产量增长率将低于玉米需求增长率。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趋势决定我国玉米在长期内将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未来进口玉米将不可避免。

二、我国玉米贸易发展趋势对玉米贸易格局和出口政策的影响

玉米净进口的发展趋势将会使我国目前的玉米贸易格局和玉米出口政策发生变化。首先,我国“南进北出”的玉米流通格局即将形成。“南进北出”实际上是国内南北两个区域市场玉米生产的空间置换向国际的延伸,即由南方省份进口玉米满足当地需求,北方省份可适度出口玉米。届时我国东北地区种植的玉米可凭借地理区位及非转基因优势,出口至韩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②根据美国农业部的展望报告,考虑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今后10年的玉米年出口量可能维持在40万吨左右。其次,进口玉米将导致玉米出口政策弱化。我国南方省份进口玉米,将使国内玉米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玉米价格将随世界玉米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变化,国内玉米市场的供需平衡将更多的受世界市场的影响。通过国内玉米市场价格的传导机制,南方销区玉米价格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北方主产区玉米价格的变动,使主产区玉米价格与世界价格的联动性增强。这种价格的传导作用将使玉米主产区市场化程度提高,贸易政策对玉米出口的干预作用减弱,玉米出口的稳定性将会增强。

我国玉米出口政策的弱化是受进口影响的结果,但同时也需要政府在贸易政策上主动做出调整。从近年玉米出口政策效果的分析中看出,以国内市场平衡为导向的玉米出口政策存在高昂的运行成本。在国际粮食价格高企的背景下,我国于2007年末出台政策抑制玉米出口,使国内外玉米市场被隔断,国内玉米价格远低于国际价格。显然,限制出口政策并不利于主产区种植玉米的农民增加收入,而且还导致走私出口玉米现象的发生;不仅降低海关收入,而且增加社会管制成本。然而,与2007年末相比,当前玉米出口又面临截然不同的境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国际玉米价格已跌去50%有余,很有可能呈现低于我国国内玉米价格的走势。如果没有玉米出口补贴等政策支持,我国玉米很难出口至国际市场。玉米主产区的农民目前面临增产但无法增收的困境,出售玉米获得的收入甚至无法抵消种植玉米的成本,农民利益受到损失。因此,政府需考虑当前玉米贸易政策的高成本,顺应玉米贸易趋势的变化,适时调整玉米出口的政策目标,面向国际玉米市场重新审视和制定我国的玉米出口政策。

三、玉米净进口趋势及贸易政策调整对我国玉米产业的影响

(一)玉米生产和农民增收受到严峻挑战

我国玉米近年来保持较高的出口量,但这并不能掩盖我国玉米生产缺乏比较优势的现实。随着玉米进口的增加,我国玉米主产区将面临国外玉米的强势竞争。如果政府及有关方面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很可能导致玉米价格下降,农民种植玉米收益降低。(二)东北地区的玉米加工业面临成本压力

对我国畜牧业及玉米加工业等玉米需求行业来说,玉米进口将使国内玉米市场价格降低,有助于降低玉米需求企业的采购成本,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但考虑到存在玉米运输成本等因素,东北地区的玉米需求企业并不能产生对进口玉米的直接需求,只能更多的面对省内的玉米市场采购,这样很可能在与沿海地区的同类玉米需求行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不仅如此,随着大型国际粮食企业开始进入我国玉米加工行业,我国玉米加工业同样要面对更加强势的国际粮商的竞争。

(三)玉米贸易政策调整为我国玉米长期稳定出口带来机遇

在目前的情况下,玉米出口的意义已不仅在于贸易顺差和外汇贡献,更主要的是降低用于粮食储备的财政支出,同时出口带来的玉米价格提高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进而促进玉米生产,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

四、我国玉米产业的应对策略

在我国玉米可能出现净进口的趋势下,我国的玉米贸易格局将从目前的“北粮南运”逐渐转变为“北出南进”,贸易政策对玉米出口的影响将会弱化,这些变化将为我国玉米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渐影响到实体经济,我国的玉米产业将会面对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应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一)平衡玉米需求结构

必须注重平衡玉米的需求结构,适度控制玉米深加工业的规模。在我国的玉米需求结构中,饲料和工业需求占绝大部分比重,近年来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工业需求呈现加速增长态势。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的迅猛发展,可能会产生过度投资的风险而造成资源浪费,而将来的玉米进口也不利于我国玉米加工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因此,我国应重视玉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在国内消费与出口间做出合适的选择。如果国内市场需求不振,则应有适量稳定的出口。

(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形成市场化运行主体

国内大多数粮食企业长期依赖政府财政拨款,缺乏市场竞争力。尽管我国已采取相应措施,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改革,以使国有粮食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但从目前看,仍有许多国有粮食企业在中央或省级政府财政补贴下开展玉米存储等业务,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阻碍了我国玉米市场化的步伐,导致玉米流通效率低下,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因此,应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明确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职责,将维护粮食安全的任务赋予国储及省储粮库,其余国有粮食企业在改革后走向市场,使其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的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发展趋势范文篇4

关键词:现代农产品物流;现状;发展趋势

如今,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市场化水平偏低但流通成本却非常高,这不但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而且甚至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农产品最后还是需要靠流通才能能实现自身价值,所以相对比较高的流通成本就导致农民群众未能从流通领域之中享受本应得到的权益。这就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这就需要加快对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的探究,从而推动农产品物流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基本特点

所谓农产品物流,主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地往接收地进行实体流动的整个过程,并要在此过程之中实现相关农产品的保值与增值。农产品物流具有迥然不同于其他物流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因为各个不同地区在气候和水土等各个方面的自然条件均具有较大的差别,分别合适种植不一样的农副产品,所以农产品生产也就具备了非常强的季节性特点,不仅表现为农民群众的生产资料购置要考虑到季节因素,而且各类农产品的产出也具有极强的季节性特点。二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高的难度。绝大部分农产品容易腐烂,对鲜活度的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实施防潮、防虫以及烘干等相应的处理,进而保障农产品的品质以及质量。这就需要农产品物流企业考虑相应的设施与设备,主要包含了物流仓库、专业运输车、专业装卸设备以及加工设备等。三是农产品物流的种类繁多而且规模较大。因为农产品的品种十分丰富,所以流通量也十分大,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量同样也十分大,主要有农药、化肥、农机和农业生产所需相关原材料等。

二、当前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农产品物流行业虽然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然而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来依然显得极为之后,这是由于我国流通领域过于分散之局面造成了农民群众的分散型购销,因为受到经济能力、信息资源等多种要素带来的影响,风险极易转嫁至生产者,从而也就导致了农产品物流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够完善。因为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农产品物流业的活动主要聚集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那些地区,在更加广袤的农村地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则相对比较缓慢,这就产生了农产品物流发展体系不够均衡的问题。同时,到目前为止,中国农产品物流业的运行方式还是相当简单的,只是农户们自身开展相对简单的运输活动,未能对农产品物流业实施全面整合,也未能对农产品物流的流动过程实施全面管理。二是农产品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物流行业取得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还远远没有建立起相互协调的现代物流运输网络体系。农产品物流业信息化状况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在分散式经营的模式之下,农户对农产品相关信息之获取依然依赖于以往那些传统办法,而且诸多农产品市场尚未购买信息化的设备,以至于物流网络系统依然处在空白阶段,农产品的供应链难以进行合理整合。三是农产品物流业的组织化水平偏低。鉴于当前我国农民群众的户均耕地只达到0.5公顷,生产规模非常小,导致传统的粮食供应业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上,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较低。当前,单一农户近年来逐步成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力均,然而这类物流主体不仅规模偏小,而且组织化的程度相当低下,而且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发育相当缓慢,缺乏良好的服务能力,以至于大部分农民群众需要自行解决农产品物流运输的问题,农民群众处于无组织的分散化状态之下,自然也就缺少了足够的市场竞争实力,无法构成规模化经济,而且也无法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具备稳定性,同时还压缩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之趋势

要积极加大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力度,着力培育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物流集团等规模化、体系化发展之主体。要把农产品物流原来较为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进而能够实现产销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顺利流通进程,而且同时还能控制农产品物流中的相应成本。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支持农产品物流业协会的建立与健全,形成农产品物流公司的诚信经营机制以及认证体系,积极支持该行业协会制定出牵涉到农产品物流业的有关行业标准,并严格加以执行。

(二)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之趋势

如今,我国农产品专业物流一体化服务正在逐步建立之中。鉴于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产业化的不断提升,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局面以及特色农业发展趋势已经逐步建立,对于农产品专业化物流的需求也变得愈来愈高。其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加快本行业的分工进程,把农产品物流分配从原来的供应企业与销售企业那里予以脱离,交由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运作,从而让农产品的供应企业以及销售企业能够一心一意地抓好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的工作。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之趋势

因为农产品具备了数量大、类别多、运输困难、容易腐烂等鲜明特色,所以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起从农产品的运输到防腐、加工、配送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发展体系。然而,当前我国的冷链设施以及装备数量上有所不足,技术上还不过硬,也就容易产生易腐农产品,尤其是各类初级农产品被大量地消耗,以至于在食品安全上产生了相当大的隐患。有鉴于此,我国应当加紧构建覆盖面更宽、范围更广、技术更高的农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并且较好地实现农产品物流之更新换代。

(四)零售环节规模化之趋势

如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随着我国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确立,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化,而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也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内在质量。与此同时,鉴于我国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农产品市场也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国际市场的挑战,以上这些均对今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就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积极发展我国农产品的连锁经营行业,就能进一步地实现其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良好对接,从而切实减少流通环节的损耗,持续提升流通的效率,能够进一步地推进规模化经营,持续扩大市场的主体,提升其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实力。同时,推进我国农产品零售的连锁化经营,对于促进中国农产品更趋科学化与规范化也有正面、积极的影响。鉴于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城乡之间的差别比较大,农产品零售要想实现连锁化必然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一开始往往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在物流技术以及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之后,连锁的范围必然会得到持续扩大。

(五)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之趋势

信息化可以说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从农产品的生产起,到存储环节、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农产品物流信息一定要进行快速处理,从而力求做到更加精准的传递。一是要提升农民群众应用信息之能力,全面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掌握信息化知识的能力。要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加快农地的流转进程以及规模化经营的程度,提升农民群众对于信息化工作之需求。同时,各地政府部门也应当进行统一协调,运用市场化导向,认真实施好农产品交易信息的采集以及等工作。要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方面的信息交流以及服务机制建设,积极创建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发展平台,落实农产品的信息化服务工作,形成快速、高效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

(六)农户组织化提升之趋势

中国的农产品从生产起,一直到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以及组织数量非常多,然而规模缺相当小,层次也比较低,缺乏应有的联合性,进而造成组织化的程度不高。要想解决存在于农民群众身上的组织化程度过低和大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较为可行的一项措施是促进家庭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的紧密联系,积极开发多元化农产品的合作方式,加快农地的合理集中,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户经营的规模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整体规模化状况,切实解决分散经营的生产成本过高而效益偏低等实际问题。运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农业龙头企业将原本分散化的农户进行合理的组织,从而产生产业化的组织新方式,切实带动广大农户进入到市场中实施统一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出农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功能,切实提升农户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七)强化专业合作社建设之趋势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指专业生产方向一致的农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实施自主管理和自负盈亏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普通农户比较起来,具有团队协作、要素改进、市场竞争力提升、风险降低以及管理能力提升等各个方面。合作社完全可利用自身更为稳定的货源、更为充裕的资金,对农产品实施全面深加工,以求缓和集中上市带来的各种压力,进而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从而有效缓解农产品在产、销过程中产生的危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展望了农产品物流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今,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业尚处于起步摸索时期,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新型模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政府部门一定要全力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宏观调控等积极作用,落实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规范当前物流市场,提升对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毒,强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从而为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创设出更加优质的运行环境。

作者:冯佳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洪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呈现新趋势[J].中国合作经济,2012(9).

[2]吴霞.宁夏特色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物流科技,2013(7).

[3]恽绵.从供应链特点看农产品物流的趋势[J].中国农村科技,2013(8).

发展趋势范文篇5

关键词:新形势跨国并购发展趋势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至今仍蓬勃发展的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其重要特征就是跨国并购。在投资方式上,“绿地投资”越来越少,“绿地投资”与兼并收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上升。据统计,跨国并购从1993年的831亿美元到2006年的8800亿美元,增长近10倍。2007年上半年,全球并购总额达到5810亿美元,较2006年同期增长58%,全球新一轮并购浪潮再次呈现在各企业面前。本文拟从本次跨国并购的分布特点出发,探讨新形势下跨国并购的趋势。

跨国并购分布状况分析

2000年以来国际并购的新发展和出现的新动向,实质上是全球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加快而带来的一次跨国重组和结构调整浪潮,并又反过来促进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和技术进步。从并购的分布来看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总量占绝大部分

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总量主要由欧洲和美国组成。欧盟的跨国并购资本输出量逐渐下降,而资本流入量则没有明显趋势。美国的资本输出量逐渐增加,资本流入量在2000-2002年呈下降趋势,在2002-2005年呈增加趋势;但欧盟和美国是净资本输出国。2000-2005年,发达国家跨国并购资本输出量所占比例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86.5%-95%之间波动,平均为90.62%。其中欧盟则从70%下降到43.3%,平均为53.5%;美国所占比例从17.4%增加到37.9%,平均为27.2%。而发达国家跨国并购资本流入量占比从93.6%下降到83%,平均为86.2%,其中欧盟所占比例在56.5%-37%,平均为47.2%;美国占比在38.2%-24.2%,平均为29.9%。2006年由于采矿业的几笔交易使北美的跨国并购几乎翻倍;在欧洲,英国是最主要的收购目标国,西班牙成为主要的收购国。

(二)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的跨国并购上升较快

1.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的跨国并购总量相对较小,但基本上呈上升趋势。1987-2005年间,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的跨国并购资本占全球比例从4%上升到13%,并购交易数量从5%上升到17%。跨国并购资本输出量占全球总输出量的比例,从2000年的4.23%上升到2005年的12.5%,跨国并购总资本流入量占全球总流入量的比例从2000年的6.16%上升到2005年的16.5%,均上涨了1倍多,2005年达到900亿美元,2006年达到1408亿美元。

2.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的跨国并购中,亚洲地区和拉丁美洲占了大部分。2000-2005年,亚洲地区跨国并购资本输出量占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总跨国并购输出量的比例在45.4%-59.7%,平均为51%;跨国并购资本流入量占比在31.3%-53.9%之间,平均为41.9%。资本输出量占很大比例是因为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跨国并购总量占绝大多部分。2000-2005年,该地区占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总跨国并购输出量的比例在39.1%-54.7%,平均为46.1%;总跨国并购流入量占比在29.9%-50.2%,平均为40.1%。2000-2005年,拉丁美洲地区跨国并购资本输出量占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总跨国并购输出量的比例在36.9%-49.17%,平均为41.7%;跨国并购流入量的占比在64.1%-30.1%,平均为46.5%。

从2006-2007年的跨国并购来看,新兴跨国公司将在发达国家市场、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市场与老牌公司针锋相对,展开日益激烈的竞争,这正引起世界各地决策者的注意。

(三)亚洲地区跨国并购持续增加

与以往来自欧美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并购占全球并购规模绝大部分比重相比,近年来,由于内部经济高速增长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以亚洲、拉美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企业正日益成为全球并购市场的重要力量。如在2007年前9个月中,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企业在美国市场购并案金额达到161亿美元,超越2006年全年的39亿美元和2005年的18亿美元;在美国购并的交易数量也达到了75宗,而2006年全年的交易总数为78宗。

亚洲尤其是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跨国并购的增长是一个亮点,跨国并购总额在2005年达450亿,几乎是2004年的2倍。2006年上半年的跨国并购购买和出售量分别比2005年同期增长40%和26%。中国、印尼、新加坡、韩国、印度占据了跨国并购售出中的大部分份额。同时,亚洲跨国公司针对美国和欧洲的特大跨国并购交易不断增加。东亚、南亚、东南亚对外跨国并购的增长主要集中在石油、采矿等初级产品方面,尤其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

(四)服务业跨国并购比重较大

从全球来看,服务业跨国并购交易额在跨国并购总额中占据支配地位。近年来的一个新现象就是跨国并购中制造业的份额急剧下降,与2004年相比,2005年出售份额在制造业的跨国并购中下降了4个百分点,而以石油行业为主的初级产品部门的跨国并购出售额增长了5倍。在服务业跨国并购中,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增长尤其迅速。2006年金属矿业公司跨国并购近600亿美元,创历史记录。如:2006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172亿加元收购加拿大镍矿生产企业英可公司;2006年8月古德金矿公司86亿美元收购格拉米斯金矿公司,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公司。2007年以来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并购金额进一步扩大,2007年10月仅英国力拓集团收购加拿大铝业就达到了381亿美元,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铝业公司。

在初级产品方面,近年来出现的一个趋势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加大对石油、采矿等资源类的对外并购力度,而黎巴嫩、叙利亚、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西亚国家间的跨国并购力度也在加大。发达国家正在加大对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主要制造业的跨国并购力度。

跨国并购中的新方式和新主体

(一)特大跨国并购通过股份互换完成的次数呈上升趋势

在跨国并购中,特别大的跨国并购一般通过股份互换来实现,一是可减少现金支付,二是可以对资本利得延迟交税。从1989年到2005年,随着跨国并购总量的增加,通过股份互换完成的交易在增加。股份互换从1989年的10%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17%左右。例如,在2007年的“欧洲银行财团并购荷兰银行事件”中,由苏格兰皇家银行(RBS)、西班牙国际银行(SBP)和比利时与荷兰合资的富通银行(FORB)组成的财团以711亿欧元(956亿美元)的天价击败竞争对手巴克莱银行,成功收购了荷兰银行,欧洲银行财团的收购方案中股份支付的比例相当高。

(二)参与跨国并购的集合投资基金逐渐增多近年来并购猛增的一个新因素是集合投资基金的跨国并购增多,主要是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等。进入21世纪,前所未有的低利率

和金融一体化因素刺激着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从事大规模的跨国并购,在2006年达到1580亿美元,占跨国并购总值的近20%,高于上世纪90年代末和2000年的峰值,其中并购资产值的10%和交易数量的3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各国。

新形势下国际并购的新特点

(一)并购条件苛刻且要求必须控股

并购对象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两条几乎成为近期跨国公司在并购过程中的基本条件。以前跨国公司的“绿地投资”并不要求取得控股优势,仅仅要求参与经营管理。但近年来跨国公司出于整合的需要,表现出强烈的“独资倾向”。即使有些暂时以参股、相对控股完成并购,也明确提出了将来的增资计划和实现绝对控股的要求。

2004年五矿集团成功收购北美第二大氧化铝生产企业Sherwin氧化铝51%的股权;2007年11月28日,平安保险与比利时-荷兰银行保险集团、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富通集团签署谅解备忘录,平安子公司平安人寿通过二级市场以18.1亿欧元(约195.5亿元人民币)购入富通集团约9501万股股份,占富通股本4.18%,成为富通最大单一股东;2007年10月25日,刚获取澳门诚兴银行控股权的工商银行再度出手新兴市场,以54.6亿美元(约405.9亿元人民币)对价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二)并购重点转向重要行业的龙头企业

行业龙头企业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大的生产规模,其技术水平和资产质量在业内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跨国公司的重点收购对象。如我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轴承行业的西北轴承公司、化工机械行业的锦西化机、油泵油嘴行业的无锡威孚有限公司、电机行业的大连电机集团、齿轮行业的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等,这些在我国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被跨国公司并购重组,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垄断的倾向。

(三)并购战略呈现整体并购、全行业通吃的趋势

以往跨国并购往往是单向选择的,但近几年发展为有计划、有步骤的战略行动。以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为例,从1995年开始,卡特彼勒公司与徐工集团建立第一个合资企业起,就着眼于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并购,兼并了山东工程机械厂,又谋求收购厦门工程机械公司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工程机械集团和河北宣化工程机械集团。再如2006年10月,俄罗斯铝业公司(Rusal)收购了西伯利亚乌拉尔铝业公司(Sual)和瑞士嘉能可国际公司氧化铝资产,组成俄罗斯联合铝业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解铝生产企业。2006年12月,优美科公司与澳大利亚金属矿业公司对下属的锌冶炼和合金制造进行合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锌生产企业。

(四)跨国公司出现联合行动

如对我国部分行业龙头企业的并购,既有跨国公司的单独行动,也有跨国公司间的合作行动。其中既有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也有与投资公司或基金的相互配合。有时一家跨国公司会联合几家公司竞购,例如2005年在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收购徐工集团时,事实上有包括美国凯雷投资集团、美国国际集团(AIG)和GP摩根等公司竞购。该集团以3.75亿美元收购徐工集团85%的股权,实际上凯雷作为一个风险投资机构的意图,是将来把股份再转卖给卡特彼勒公司。

(五)并购行业呈现多元化趋势

2006年以来,全球许多行业都发生了规模高达逾百亿美元的并购交易,资源开发、金融、电信、房地产等领域一直是资金流向比较集中的部门。在2007年上半年间,全球10宗最大的并购交易案件中,有4件发生在资源领域。其中,力拓和加拿大铝业公司的并购就达380亿美元。另外,金融领域一直在全球并购资金的产业流向中占有很高的比重。2007年的前11个月,全球银行业并购额便达到创纪录的3700亿美元。其中,仅苏格兰皇家银行牵头组成的财团收购荷兰银行一宗,就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银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除了金融、资源领域外,传媒(IT)、钢铁等行业的并购也同样如火如荼。例如,在传媒(IT)行业,新闻集团50亿美元收购道琼斯、Google以31亿美元并购DoubleClick以及诺基亚81亿美元吞并Navteq等,都成为2007年该领域格外醒目的并购案件。

新形势下国际并购的发展趋势

(一)跨国并购总体发展趋势

1.跨国并购呈波浪式前进态势,正成为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最主要形式。从1987年到2006年,跨国并购经过了三个阶段,在2000年达到高峰,总体呈波浪式前进态势。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跨国并购就成为全球FDI的重要模式,这一趋势在最近一次并购浪潮中更明确地显露出来。有关统计资料揭示,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跨国并购形式流动的FDI占全球FDI流动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下,到1994年,跨国并购首次超过“绿地投资”,占FDI一半以上(51.4%)。此后连续五年,该比例直线上升,从1996年的58%增加到2000年的90%。2005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额达9160亿美元,同比增长29%,跨国并购总量占全球FDI的83%。

2.跨国并购在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的矛盾中发展。在FDI方面的管制改革总体上促进了FDI(尤其是跨国并购)的发展。这些改革主要包括简化手续、加强激励、减少税收,以及对外国投资者加大开放程度,但仍然存在明显的相反动向。在欧盟和美国,拟议的外资收购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例如,2006年初,迪拜港口世界公司(DPWorld)并购美国铁行港口公司(P&O)事件在经历了马拉松式的美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之后,终被否决。在欧洲,米塔尔钢铁公司竞购阿塞洛钢铁公司一事也引起了关注,而且欧洲内部普遍反对欧盟有关服务业自由化的指令。美欧的外资并购管制措施主要着眼于保护内部经济与防范外国竞争,或加强国家对某些产业的影响。

3.跨国并购中特大并购的数量和规模持续增加,其中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增长迅速。2006年全球特大并购多达172笔(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占跨国并购交易总额的约2/3。是2004年的近3倍,在数量上也达到了2004年的近2.5倍,平均每次并购金额超过35亿美元。特别是2006年以来由于国际大型矿产资源公司的并购加剧,并购规模更加大型化。如:2006年加拿大巴力克黄金公司以104亿美元收购了该国第二大黄金生产企业普莱斯多姆;米塔尔与阿塞洛于卢森堡达成协议组建年产量超亿吨的钢铁巨无霸“阿塞洛-米塔尔”公司,交易金额达350亿美元;2007年9月巴西淡水河谷(CVRD)以158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国际镍业公司(INCO)等。

4.跨国直接投资额持续高速增长。近年来,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额持续高速增长,2006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额达13060亿美元,同比增长38%,主要增长区域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东南欧及独联体中的转型期经济体。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45%,达到857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资流入量达到他们的历史最高水平,分别达到3790亿美元(同比2005年增长21%)和690亿美元(增长68%)。美国成为最大的东道国,英国、法国紧随其后。在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新加坡等吸引了数量最多的外资,俄罗斯则在转型期经济体中居首位。(二)2006年跨国并购与资本市场发展的正相关弱化

1.2005年以前资本市场的发展与跨国并购交易的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全球管理咨询机构BCG在其研究报告中发现,欧洲跨国并购交易的增加与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规模的增加密切相关。Julian(2002)利用Thomson金融证券数据库提供的1990-2002年8月间全球跨国并购数据,对影响跨国并购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本国资本市场占GDP的比例对跨国并购交易规模的影响系数为正,即资本市场的规模越大,本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规模越大。从时间维度来看,随着各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资本市场实施的跨国并购的规模和数量在显著增加。Anusha、Paige和Linda(2004)就发达国家于1988-2002年间对9个新兴市场国家的跨国并购研究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资本市场的跨国并购数量在增加。

2.资本市场曾为跨国并购向纵深方向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资本市场为实施跨国并购提供了融资渠道和新的支付手段,如发行股票、债券,股份互换等。根据UNCTAD的报告,1999年的109起特大跨国并购交易中,有26起是以股票作为跨国并购的支付手段和融资工具。以股票作为跨国并购对价工具的交易在1999年占到总跨国并购交易额的45%,而在1996年还没有出现。1999年以来,欧洲对美国的跨国并购增加得益于以股票作为对价工具的创新,尤其是在特大跨国并购中。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以集体投资基金形式参与的跨国并购的发展,近年来以这种方式参与的跨国并购逐渐增多。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在推动跨国并购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近年来,投资银行参与的跨国并购占了绝大部分,而投资银行也推动了跨国并购向纵深方向和更大范围内发展。

发展趋势范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监管政策

一、引言

自2007年第一家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出现,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以下简称网贷平台)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2012年~2014年经历了井喷式的增长,平台数量从20多家迅速增加到600家左右。在极大得丰富了市场上的借贷产品,为企业、个人和平台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因为其高风险性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出现了平台跑路时有发生等乱象。因此,从2015年起,“监管”成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主旋律,对风险点的处置和资产泡沫的放空成为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本文旨在梳理2015年以来互联网借贷平台领域的关键政策,探究在越来越收紧的监管形势下网贷平台面临的考验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2015年以来的主要监管政策梳理

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P2P借贷机构要明确信息中介性质,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非法集资。2015年12月,银监会等部委了《P2P监管细则暂行办法》,列出了共计12条的负面清单,划定了网贷平台的业务边界。2016年10月,国务院正式了《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方案》,正式启动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行动。2017年2月,银监会印发《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详细规范了P2P的资金存管问题。2017年8月,银监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对网贷平台的信息披露指标做出了详细规定。2017年12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57号文),确定网贷平台的备案最终期限为2018年6月底。2018年4月,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通知对于从业资格、停止新增、压缩存量、综合费率等核心进行了明确;同时互金协会也下发了相关的通知,明确要求建立完善的小额贷款风险警示机制,并对其中不合规的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取缔。2017年~2018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江西、福建、安徽等省份也相继出台地方文件,从业务模式、资金存管、信息披露等方面对网贷平台进行规范。从2015年~2018年,针对网贷平台的监管政策出台越来越频繁,监管内容越来越细致,对网贷平台的合规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随着网贷平台备案截止期限临近,各家网贷平台纷纷应声而动,暂时放缓了业务发展进行项目清理,并投入高额的合规费用,以求通过网贷行业的这场“入门考试”。

三、强监管环境下网贷平台面临的考验

1.强监管环境对网贷平台整体的宏观影响。备案制度是对众多网贷平台的一次“入门考试”。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监管部门规定,2016年8月24日之后新成立的网贷机构将不予备案,2018年4月底前完成主要网贷机构备案登记,6月仍无法通过备案的可能会被引导有序退出或取缔。据盈灿咨询分析师预计,“在备案过程中,全国会有超过半数的网贷平台被淘汰。现在仍存在1900多家P2P平台,最终成功备案的可能不超过1000家”。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申请备案并不容易,需要满足设立于2016年8月24日前、具有风险管理能力、具有独立投诉受理部门、能够对接本市网络借贷监管系统、具有完善的网络安全设施、能够与符合条件的银行达成资金存管、能够进行详尽的信息披露等多条要求。强大的合规压力令很多中小网贷平台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网贷之家的报道显示,2018年2月,深圳的不少平台的转让公告在朋友圈疯转,谋求通过并购转让的方式正常退出市场。可见,经历过本轮洗牌的网贷行业,将成为规模较大、发展较成熟、经验较丰富的入局者的战场。2.强监管环境下网贷平台面临的具体考验。网贷平台要想通过备案审核,需要满足诸多条件。下面笔者选取了对网贷平台影响最大的几条,分别加以分析。(1)资金必须委托银行存管网贷平台资金银行存管制度旨在将交易和资金分离,让P2P平台不能直接接触资金,避免资金被挪用、平台自设资金池涉嫌“非法集资”的风险,大幅增加了平台跑路的成本。客户资金账户需要接受独立审计,且会公开审计的结果,平台投了多少钱,怎么运营,投资人投了多少钱,利率多少等都一目了然。银行在决定是否接受网贷平台的资金存管时,比较看重平台的国资系或上市公司背景,因此不具有国资系或上市公司背景的民营小平台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据业内人士预测,仅资金必须委托银行进行存管这一条要求,就会将80%的中小网贷平台淘汰出局。但银行存管也并非绝对安全。据“网贷天眼”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3月,已经有31家建立了银行存管的网贷平台涉及提现困难、经侦介入、跑路、转型等问题,从比例上看,出问题的存管平台占已上线存管平台总量的5%。尽管如此,但银行存管依然是为投资人构建安全投资环境的有效举措,是网贷平台备案审核中的重要内容。(2)信息披露要求备案制度要求网贷平台设立专门的信批页面,按时间按要求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进行披露,应披露的信息有机构基本信息、运营信息、项目信息、重大风险信息、消费者咨询投诉渠道信息等。广东省金融办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参考了《证券法》对于上市公司的部分要求,要求平台进行一般信息报送、重大风险信息报送、年度审计等,意味着P2P行业已经启用了最高级别的信息透明机制。信息透明化对于广大的小型平台而言,是利好也是危机,没有国资系或上市系背景的“小而美”、“小而杂”的网贷平台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加快自身合规化进程,提升品牌口碑,在备案制度后的新一轮业务争夺中获得先机。(3)平台去刚兑,取消风险备付金长期以来,风险备付金制度一直是各家网贷平台对外宣传的重要筹码,在投资标的不能按期收益时利用风险备付金赔付借款人本金损失,从而实现平台的“零逾期、零坏账”指标,而借款人也乐于为这种“保本”承诺买账。但实际上,这一制度并不符合网贷定位,且有涉嫌设立资金池、诱导投资人的法律风险。2017年银监会的57号文明确规定“应当禁止辖内机构继续提取、新增风险备付金,对于已经提取的风险备付金,应当逐步消化,压缩风险备付金规模”。面对这一监管要求,各家网贷平台做出了不同的应对调整。以宜人贷为代表的网贷平台依然保持了风险准备金性质的质保服务专款计划,以人人贷为代表的网贷平台明确了收取风险备付金基准日,但仍对存量借款加以保障,以拍拍贷为代表的网贷平台继续运营名为“质量保障专款基金”的变相风险备付金,而以红岭创投为代表的网贷平台则持观望态度,暂无动作。目前监管仍然允许网贷平台与第三方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合作,通过第三方介入为借款人提供保障。但从长远来看,监管层取消风险备付金,让平台去刚兑,让借款人提升投资风险意识的决心是坚决的,因此实际上上述模式均不合规,只是在正式备案完成之前的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网贷平台势必要严守信息中介边界,释放金融风险。(4)严格限制现金贷现金贷是指利用互联网线上渠道进行获客、信用审查风控并线上发放的无场景、无指定用途、无抵押的小额贷款,现金直接进入借款人银行账户。此前,由于现金贷借款利率高、规模快速增长,不少P2P网贷平台也通过自建借款端或与助贷机构合作的方式参与其中。据网贷之家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1月,有592家P2P网贷平台有现金贷业务,包括拍拍贷、信而富等平台,占P2P网贷平台总数的近30%。虽然现金贷业务并不是涉足这一业务的P2P平台的主营业务,但是却往往为平台贡献了相当可观的利润率和现金流。作为网贷业务中风险最高的业务,随着“裸贷”、“跳楼贷”等负面新闻不断爆出,现金贷受到了监管部门的严厉打压。监管部门明确了“现金贷”业务的开展原则,通过牌照准入、负面清单等方式进行管理。股市应声而动,以趣店为代表的一批从事现金贷业务的上市公司股价一路下跌。虽然监管部门对于现金贷业务并没有一刀切,但这一业务合规越来越艰难、利润率将受到压缩已成不争的事实。加之P2P网贷平台备案进入冲刺阶段,可以预见不少平台将不得不在现金贷和合规之间做出抉择。

四、互联网借贷平台未来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对金融行业整体监管的趋严已成必然趋势。作为新兴业务的P2P网贷平台将逐渐摆脱此前野蛮生长的生态,向成熟、规范发展,回归其作为信息中介的本质。业务模式的不断翻新、营销手段的标新立异将很难再支撑平台成长,在这轮以合规为主题的P2P平台竞跑中,那些拥有良好的客户基础和口碑,能够严守法律红线,能够建立高标准的信息审核、流通、公示制度的平台,将成为最终的赢家。

参考文献:

[1]梁珊珊.P2P网贷在我国的发展及前景展望[J].消费导刊,2016,(9).

[2]网贷中心.P2P备案大考正式“开卷”有分析师预计超半数平台被淘汰[EB/OL].http://www.wdzx.com/ar-ticle-17798-1.html,2018-1-14.

[3]百度金融.监管落地期限将近关停并转风起80%网贷平台将淘汰[EB/OL].https://jin.baidu.com/v/arti-cle/loan/1755044.html,2017-4-20.

[4]网贷天眼.争议银行存管:一年31家上线存管平台爆雷[EB/OL].https://news.p2peye.com/article-509457-1.html,2018-3-2.

发展趋势范文篇7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成长起来的,它转变了此前精英文化的“小众”时代,是商业时代文化和经济的合谋,可以说大众文化正是以实现利润为目标的文化商品化的必然结果。

“大众文化”也称“民间文化”,它主要指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并且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包括各种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广告、时尚杂志、流行歌曲、动漫画制品、营业性体育比赛、时装模特走秀及各种选秀比赛等。

这其中,电视传媒作为一种文化霸权,其主宰地位与传播能量是显而易见。电视产品就是一个消费品,因为它是拿来消费的,所以必定带有商业色彩,必定会考虑到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换言之,电视产品不是从商品到商品,而是从商品到文化,而且是或多或少地带有艺术加工痕迹的世俗化了的文化。这使得当今电视审美出现了一个显著走向——“审美泛化”,即人的审美从理性层面、想象的天地退回到感觉层面和实用目的。这不仅消解了传统审美的高雅性、严肃性,而且泛化为一种日常生活的需要模式化了的个人话语代码,无边际的审美快感使审美体验在不同人群中的距离缩短为“零”。

电视“审美泛化”的结果就是社会受众审美层次的降低、审美角度多样化及审美心态的变异。加之电视媒体之间竞争激烈,为争取高收视率,电视节目不断追奇,导致当今电视审美逐渐变异为“消费化”这一有悖于艺术“为提升人的素质”的审美走向,即片面追求电视节目带来的经济利益、收视率,节目形式华丽、煽情,仅供受众消遣,对提高人的素质没有实际意义。

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东方电视台“我型我SHOW”为代表的选秀节目,堪称电视“审美消费化”的典型。它们以普通观众作为节目的主要参与对象,让这些普通人进行一定的训练和包装之后,有机会走上“星光大道”,其结果是掀起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平民造星”运动,给电视台、商家带来不菲的收入。

然而,这类选秀节目的电视审美取向都极富争议。评委和观众对选手的评判往往发生错位,评委们考察的主要是选手的唱功技巧和舞台表现力,而普通观众除了看唱功外,更主要还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及私人情感。2005年“超级女生”冠军李宇春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她的唱功在三甲中并不是最好的,外形也并不出色,但她以极其鲜明的个性、另类的气质和一种打破中国传统的“双性形象”获得了最高人气;“我型我SHOW”前五强中的施洋,虽为男生,却嗓音尖锐,参赛时专挑女生歌曲演唱,专家批评其唱功不佳,在台上表演时甚至将自己衣服剪破,大肆耍宝、搞怪,竟也人气飚高,晋级五强。如此电视节目传递出的审美取向,越发演变为对传统审美的颠覆。

在分析“超级女声”的社会影响时,2005年10月人民网理论频道首发了近四万字的七篇系列调查报告——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报告。该报告指出了其负作用:“超级女声”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出现错位,使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受到挑战;“超级女声”强调忽略参赛者的知识素养和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无限放大选手的成功几率,大胆改变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价值观。“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都能出状元”正是“超女”的价值观念。以人人都能唱出的歌声为选拔内容,比以学习成绩为内容的比赛更为有趣,更能激发参与热情。因而,“超级女声”成为青少年心中实现价值的另一种方式。

目前,此类选秀节目在全国呈蔓延趋势。央视制作有“非常6+1”、“星光大道”,东方卫视有“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安徽电视台有“超级少年”……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当今由电视“审美泛化”引起的“消费化”影响呢?

其实,从大的社会范围来看,特定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心理。选秀节目的走红也与当前我国社会弥漫的浮躁情绪有关,最直接地说,是与人们渴望“出名”的心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化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和功利化,这种思潮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缺乏引导和规范,就容易演变为一种浮躁的情绪和行为。一旦这种浮躁的情绪弥漫整个社会,就容易出现各种不和谐、失范的现象。二、电视审美向“异化”、“内涵化”相结合的趋势发展

中国在跨世纪之际,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12亿人口中拥有3亿多部电视接收机,2000多座电视台,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大国。这就决定了电视将成为全社会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全社会“人”的综合素质,电视在完成其诸多社会功能的前提下,也将责无旁贷地在强化全民族审美水平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现今的电视媒体对流行文化宣传力度太过火了,总以为老百姓最喜欢的仅此而已,不惜工本拍摄,非常讲究声色光效、画面造型。在黄金时间,流行文化占尽风流,高雅文化年复一年退避三舍。这个事实暴露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电视文化内容虽然丰富,但却是快餐型的软性文化,缺乏当代美学思想的支撑,未能吸纳当代中华民族最高的审美思维成果,缺乏内涵。

有人认为现在是文化转型期,人类传统的审美习惯应该改变了。但是,无论如何,电视审美“为提升人的素质”这个方向不能变。电视媒体必须把好电视审美大关,形成电视审美“异化”和“内涵化”相结合的良好发展趋势。“异化”是指各媒体应顾全大局,不盲目跟风,发展有自己特色形式的电视节目;而“内涵化”即对电视艺术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和审美格调的高追求,在重视收视效果的基础上重视收视率。

“如果我们不把关电视审美方向,让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电视艺术作品泛滥成灾,那么它将培养造就一种浮躁而不沉稳、肤浅而不深刻、油滑而不幽默的群体性的欣赏心理,就会造成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审美修养的滑坡’。”

综观我国地方媒体,在电视审美方向把握上较好的有:安徽电视台,定位于“大电视剧”,以新电视剧的引进和经典电视剧回放为主,注重电视剧的思想内涵,全天滚动播出,娱乐节目也围绕电视剧进行,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大“电视剧卫视”;广西电视台,定位于女性、时尚、民族,以“时尚广西”为口号,做大做强“时尚中国”、“寻找金花”等特色栏目,在获得良好收视率的同时,打响了广西的知名度;香港凤凰卫视,定位于资讯,“小莉看世界”、“文涛拍案”等栏目都具有很强的时政性、知识性,风格犀利,予人启发。它们都沿着“为提升人的素质”这一方向发展,既开发一些区别于其他媒体的节目,形成自身的特色,赢得发展,又通过节目向观众传播了内涵化较高的审美取向。

而要达到电视审美“内涵化”,就必须消除目前电视媒体存在的一个观念误区——“收视率越高,越能体现电视艺术的价值”,将媒体注意力转移到电视审美的正确发展方向上。其实,收视率和收视质量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收视率高未必收视质量高。比如两档节目,一档思想内容比较深刻,文化意蕴比较丰富,审美情趣比较高雅。如果只有100个人看,但这100个受众的修养都很高,他们看完后不仅获得了视听上的感官快感,而且通过快感达于心里,得到了一种认识上的启迪和灵魂的净化,由快感而升华到了美感。那么这个收视质量是高的,通过这100个人的鉴赏体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收看。这样的节目往往是可以反复播出,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提升了受众的素质。相反,如果一档很平庸的节目,虽然拥有1万个观众,但是这1万个人都仅仅是获得了视听感官的刺激感,他们的审美修养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尽管收视率是前者的100倍,它的收视质量却是低的。

发展趋势范文篇8

关键词:经济;财务会计;发展

现在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了,并且已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财务会计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一点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不断进步导致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导致影响财务会计发展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应该保证财务会计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实践,这样才能保证其发展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出相关的人才。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财务会计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因此,为了保证财务会计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我们以财务会计未来发展趋势作为研究的基点,从而探索促进财务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财务会计概述

会计是现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根据服务的对象以及目的存在差异,我们可以将其分成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财务会计其实强调的即使一种可以让外部的人们了解会计信息的一个途径。我们说财务会计确实可以为外部的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其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也确实缺少一定的变通性,这样就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被固化。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好处,不仅具有统一的规范,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固定的程序,这样不仅保证了工作的统一性,也保证了工作程序的稳定性。并且我们应该清楚的一点是,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会帮助企业决策者准确的了解该企业的财务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决策者立足于发展的实践,从而找到现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实践过程中需要避免的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加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决策。

二、当代财务会计发展现状

我们说财务会计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快,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对其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现在是法治社会,在这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东事情都需要制度,财务会计也是一样。制度的制定是需要一个周期的,且在制定的过程中可以准确的和现在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得速度过快,财务会计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没有及时的跟上社会的进步,也就是没有保证在发展的过程中及时的创新。因此,现在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阻碍,不仅不会推动财务会计自身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二)会计信息失真。由于现在信息技术得到很大的进步,会计信息量剧增且传播的速度很快,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会计信息开始出现假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财务会计的发展。提供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若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监督体系导致信息的准确性,那么必然会导致财务会计的工作质量。那么不仅会给决策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带来巨大的影响,且会影响财务会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三)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由于财务会计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执行,这样才能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前提下保证工作质量。但是经过研究我们发现,由于财务会计的专业性较强,那么从业人员必然就要接受系统的训练。虽然现在的很多从业人员确实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但是由于现在社会强调的是创新型发展人才,可是这些人员由于知识储备量有限,必然会导致在发展的过程中跟不上社会的进步,其自身的综合素质自然也就不具备相应的优势。

三、未来财务会计发展的趋势

(一)会计核算向电子化发展。现在是科学技术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科学技术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推动力。财务会计核算作为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自然也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向电子化的趋势转变。最初的核算方式是由人工进行,这样不仅没有电子核算效率高,也没有电子核算方式精准,并且节省了很多的人力、物力,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二)会计信息向开放化发展。我们上文谈到会计信息存在虚假的情况,因此我们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这样不仅便于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也有效的实行了相应的监管,对于虚假信息的出现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并且互联网的使用增强了信息之间的互通性,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开放性,这对于未来开展相应的财务会计活动有着很大的帮助。(三)会计管理向多元化发展。既然现在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那么在这个复杂的发展环境之中会计管理也要朝着多元文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在这里强调的多元文化是在统一制度的前提下,保证信息的多元化、科学核算的多元化以及管理和监督的多元化,只有在每个环节都保证了其与社会的发展步伐相一致,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结语

现在自身就是一个高速发展且多元化的时代,财务会计在这个发展趋势下,自然要不断的创新,保证其与社会的步调相一致,这杨不仅可以解决现在财务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也能保证财务会计往更加智能化、信息更加准确化、服务更加真诚化的方向发展,促进财务会计体系越来越完善。

作者:王臣 单位:大庆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秋红,汤湘希.论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发展[J].财会月刊,2015(8).

发展趋势范文篇9

目前我国服务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

首先表现在服务业规模扩大、比重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提高上。2007年,我国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比1978年的872.5亿元,增长了100倍还多。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达到10.8%。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979年的23.9%提高到2006年的39.4%,提高15.5个百分点。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其次,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890万人猛增到2006年底的24614万人,净增加从业人数19724万人,大大高于同期第二产业平均每年增加439万个就业岗位的水平,充分体现了服务业就业弹性高的特点。1978-2006年,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下降近28个百分点,工业和建筑业上涨近8个百分点,而同期服务业就业比重则上升20个百分点,达到32.2%。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在就业方面发挥着第一、第二产业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并未形成人力资本。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部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科技进步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升级,像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

从长远来看,如果我国服务企业不注重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现有的“比较优势”将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国际化而丧失殆尽,甚至转变为“比较劣势”。因此,要合理规划和安排服务业发展的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在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使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趋于合理,使服务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

三、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服务贸易发展的自由化趋势

商务部世贸司司长张向晨为2006年4月15日举行的第99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撰文时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四年多来,中国认真履行了各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在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法律、旅游、交通等在内的众多服务部门,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水平大幅提高。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程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预计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和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的进一步履行,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大,中国服务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这同时也给了中国服务业一个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从现阶段来看,中国不可能无条件开放国内服务市场,适度保护国内服务市场是必要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只能是在“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来实现。

2.服务贸易发展的加速化趋势

自从加入WTO以来,由于中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82年到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二十九倍,年均增长近16%,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出口世界排名从第二十八位上升到第八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四十位上升到第七位。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高于同期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四千亿美元”的发展目标。

3.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平衡化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方面。一些传统服务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所占比例则很低。从1996—2005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一直居于首位,到2005年,我国实现旅游出口293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近40%。而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基础的一些新兴服务业则明显较弱。2005年,我国金融服务出口额1.5亿美元,保险服务出口额5.5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18.4亿美元,一共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3.5%。在我国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兴服务业才刚刚开始发展,比重较小。由于历史积累和知识技术等因素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并预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服务贸易结构都将不平衡。

4.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科技化趋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服务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特征。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经营行业,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最快。其他如金融、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由于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使得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地高科技化,而且也使很多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服务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装,金融的电子化、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电信业务的数字化都体现了世界服务贸易的高科技化趋势。

5.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由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中国对需要保护的行业和部门必须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比如制定一些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行业标准;政府在安排服务支出的时候,优先考虑本国企业;对本国服务出口实行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宪,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2]邓世荣.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全国商情,2005,(12):61-62.

[3]谢光亚,谢兰兰,孙海燕.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发展战略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1):57-61.

[4]杨亚梅.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探讨.现代经济探讨,2005,(9):14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发展趋势范文篇10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建筑用镀膜玻璃品种目前市场常见的建筑用镀膜玻璃主要有以下几种,热反射镀膜玻璃、Low-E镀膜玻璃、大面积艺术镜用玻璃、纳米自清洁玻璃、低反射镀膜玻璃、高反射镀膜玻璃、单向透视玻璃、IT0导电膜玻璃、热致变色镀膜玻璃、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玻璃等,其中Low-E玻璃因为其良好的低辐射隔热节能效果和成熟的制造技术,成为目前市场上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市场前景最好的镀膜产品。非晶硅薄膜光伏电池玻璃的出现可以实现大面积光伏组件太阳能发电,同时可大大降低光伏电池的成本,若和建筑幕墙、门窗玻璃、采光顶等有效结合,既减少了土地占用面积、安装成本,又可以在幕墙玻璃功能的基础上,大面积使用和推广,对推动建筑光伏生态一体化绿色建筑有着深远的意义。目前光伏薄膜主要以Q-SI基为主的主要有三种:隔碲薄膜、铜铟硒薄膜、铜铟镓硒薄膜。

建筑镀膜玻璃的生产现状目前建筑镀膜玻璃生产企业众多,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方法众多,质量和规模也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利用真空蒸发镀膜或溶胶、凝胶镀膜技术生产镀膜玻璃的小生产企业大约270多家,主要产品是单层热反射膜或民用镜用,主要分布在内地,主要销售对象是农村和乡镇,也有一些用于大中城市小的建筑装潢。利用国产真空磁控镀膜设备和技术生产的企业大约有180多家,设备大多来自北京、秦皇岛、广东等地方,设备装配从20多万到400万~500万不等,工厂规模有大有小,主要产品是磁控热反射镀膜玻璃和艺术装潢用镀膜玻璃,产品质量相比较真空蒸发镀膜和溶胶、凝胶镀膜玻璃要好得多,个别企业生产的热反射镀膜质量和品种可以和进口产品相媲美,比如金色热反射镀膜及磁控艺术镜等。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曾出现过引进镀膜玻璃生产线热,短短几年先后大约从美国AIRCO公司和德国莱宝两家大的镀膜设备制造商引进20多条生产线,全部采用磁控镀膜技术,真空镀膜室和溅射阴极相对比较少,阴极以平面靶为主,主要产品是高档热反射镀膜玻璃,产品质量较好,为我国建筑幕墙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8年以后,随着人们对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不断推出,对建筑用玻璃的节能要求越来越高。深圳南玻、上海新比利、上海耀皮先后从国外引进了Low-E镀膜生产线,拉开了我国Low-E镀膜生产的大幕,随着市场和生产企业的不断发展,目前,Low-E生产已成为玻璃深加工企业的核心和目标。

目前,国内大约有离线Low-E镀膜生产线35条,生产能力大约2800万平方米左右,在建或计划上的离线Low-E镀膜线预计在20条左右,预计到2010年国内Low-E镀膜的产能在5000万平方米左右。利用CVD法或PCVD法在线生产Low-E镀膜玻璃的企业目前有3家,年生产能力很大,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离线Low-E镀膜使用的设备主要可分为4类。一是全套引进国外先进Low-E生产线,二是引进国外关键部件仿照国外设备组装的生产线,三是在原进口热反射生产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生产Low-E,四是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Low-E生产线加工和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制造Low-E生产线。后一类起步虽然比较晚,但是共同的特点是相关研发人员有着多年进口生产线装配、生产和维修经验,可以在总结进口设备优缺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制造,生产线性价比较高,是未来中国镀膜玻璃的主力军和民族产品的希望。薄膜非晶硅相对于Low-E产品来说,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到2008年,国内生产非晶硅太阳能的企业已达14家,例如无锡尚德、深圳拓日新能源、威海蓝星、天津津能等,己形成年装机容量110.8兆瓦的生产能力,设备主要使用美国应用材料、瑞士、日本及韩国等设备,目前国内新爱可镀膜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在开发该类产品的相关设备。总的来说,目前玻璃深加工企业已认识到未来市场对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镀膜产品的需求和发展,正在针对企业自身的经济能力和特点来挑战产业结构,以购买国外先进生产线、购买国产生产线和镀膜设备厂家合作上线、外购可热加工Low-E镀膜产品或外购可异地合片的镀膜玻璃等多种方式来达到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的目的。整个玻璃深加工企业正朝着好的趋势发展,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质量不断提升,规模越来越大。但也有些生产企业急功近利,有的使用高透热反射镀膜玻璃冒充Low-E镀膜玻璃,有的Low-E玻璃质量不稳定,技术不过关,质量事故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镀膜行业的整体发展。随着行业对镀膜产品质量认知度的提高和质量的重视,将逐渐淘汰一些设备落后、质量低下的Low-E镀膜玻璃的生产企业。

建筑镀膜玻璃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危机越来越凸显,阶段性的能源紧缺已经发生。各国针对能源的争夺、摩擦不断,开发新的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使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节约能源和创造可再生能源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建筑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切实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如何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建设”绿色标准建筑“已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

中国如何在20年时间实现西方国家花了近百年时间实现的建筑节能目标,关键在于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技术的选用。尤其是玻璃,它是建筑能耗的主要出入口,若采用新型低辐射Low-E中空玻璃,不仅老建筑更换方便,而且新建筑可广泛采用,建筑成本适中。建筑节能实现的关键点之一在于使用节能玻璃,尤其是Low-E镀膜玻璃。现代建筑的趋势是采用大面积玻璃甚至玻璃墙体,中国现有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大多数节能表现不理想,有130亿平方米需要立即改进并尽快得以实施。到2020年计划新建建筑物总计300亿平方米,以上巨大的工程需求更多的节能玻璃,若采用节能镀膜技术尤其是Low-E中空玻璃,将会给Low-E相关企业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利益。

薄膜光伏电池组件技术属于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2004年德国政府光伏财政补贴引爆了光伏产业,光伏产业强势需求造就了多晶硅原料企业的超高利润。2007年美国FirstSolar的亮丽表现则带来了薄膜产业的新纪元,1.3美元/瓦的低成本,11%左右的转换率,欧洲北美的巨额订单,不受原料限制的大规模生产成就了FirstSolar的高利润、高收入、高可靠的盈利预期,也促使业界发现属于薄膜时代的来临。在过去的2008年和现在的2009年,全球光伏产业最为火热的环节就是薄膜领域,不断有新的项目或者投产,新增订单不断,除了美国Firstsolar,日本夏普也开始大规模投入薄膜领域,而德国的Q-CELI、肖特等也大力投入薄膜事业,台湾几乎瞬间投入了超过10个薄膜项目。国内的非晶硅企业拓日新能源顺利上市,新澳集团高调介入等等都显示薄膜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关注;薄膜自身的优势和低成本也将会是光伏发电成本下降的一大主要驱动力;尽管短期内晶硅电池依然会是主流,但长远来说,它可以和Low-E玻璃结合使用在现代绿色建筑中,创造绿色生态一体化建筑,同时不排除薄膜才是光伏发电成本媲美传统能源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