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空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0:30:01

发展空间

发展空间范文篇1

关键词:公关业发展空间优劣势发展对策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从第一家国外公关公司落户我国至今,公关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动力环节,更是中国明日经济新干线上最不容忽视的加速器。入世后,国际公关公司凭借着自身的资金、规模、技术等优势进入中国,中国公关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融入了全球一体化市场,对中国公关业提出更多需要,入世又为中国公关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公关业发展空间现状

(一)行业状态

中国公关行业发展十分迅速。据全国专业公关公司调查估计:中国公关行业由2000年的100家发展到2006年的2000多家,营业额从15亿元发展到60亿元,从业人数从5000人发展到25,000人,中国公关行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和业务均有很大的发展。中国公关行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包括媒体传播、媒介关系、活动管理、营销传播、企业传播、政府关系、危机管理以及媒体监测和评估等服务。中国公关行业目前有企业战略咨询、品牌建立、危机管理等高端业务和活动策划、会展策划等低端业务。在中国大陆,排名前10位的外资公关公司主要业务排序为企业形象传播、产品市场传播及日常公关,而前10位的本地公关公司主要业务排序为日常、产品传播和活动管理,相对来说,本地公司从事的业务利润率要低很多。

(二)行业构成

目前有三大行业构成。一是专业化强的国际公关公司:握有科学的公关工具,承多年国际市场的公关经验,是中国公关行业的缔造力量。二是深谙本土之道的国内大公关公司:根源于本土文化的地利优势,最了解“中国关系”的经营之道,凭借家门口的成本优势,能与国际公关公司相抗衡的公关土族。三是大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型小公司。

(三)媒体关系

大多数的中国公关公司更多依赖于媒体关系的作坊式的运作模式,其与媒体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甚至有些中国公关公司的核心领军人物也曾是媒体里的行家里手,中国公关公司的业务来源很多都是依靠多年与媒体积累的人脉关系,“关系”在中国公关领域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公关业发展空间的优劣势

(一)我国公关业发展空间优势

首先,我国公关业发展得益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和灵活的政策。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干预企业经济运作的行为逐渐减少。与政府公关或利用政策公关,已成为许多企业的主要业务。公关业十分了解政府与企业各自所处位置,及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和企业的需要,可以担当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帮助两者相互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进入我国的许多公司、机构在扩大投资、宣传、做大市场和树立品牌等方面,需要借助我国公关业的帮助;而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也需要内外部公关,国际企业公关市场空间很大。

其次,我国公关公司熟悉市场,业务灵活,收费成本低。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了先机。国际公关公司虽然有经验、有技术,但是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根源却非常难,他们很难把握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文化背景。国际公关公司虽然一直强调自己的本土化进程,许多国际公司90%的雇员都是本地人,但从总部沿袭的一套固定套路和固有思维方式却难以转换。

而本土公关公司凭着对市场和人事的熟悉使他们灵活应对行事,凭着和客户打交道的技巧,更多时候能适合客户需要。而且国际公关公司常与媒体关系不好,工作流程模式化,达不到预期效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消费需求扩大,中国公关业不仅只做传统的业务,而且专业服务进一步细化,市场将重新划分,小型化、专业化、中资公司将有更多的机遇和机会。

国外公关公司虽然专业水平高、声誉好、服务质量佳,但是对于越来越多注重公关的企业来说,国外公司的服务门槛高,成本高,收费高,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往往望而却步。

再次,我国公关公司市场亲和力高,沟通能力强。我国公关公司了解国内的文化和情况,理解国人的喜好和精神本质,更了解中国市场,在创意、文案策划方面都更加的切合实际,符合大众的消费心理和传统。中国公关公司还重视建立和强化媒体人际关系,易于沟通,合作方式灵活,更具亲和力。国际公司遵循全球化发展原则,本土控制权有限,对生意地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灵活性不足,并疏于发展与本地媒体的亲密关系。此外,国内大多数公关公司采用扁平式管理,这对信息的直接沟通,提高公司员工的绩效都有很大的优势。

(二)我国公关业发展空间劣势

首先,我国公关业的行业竞争无序。客户单一并集中于IT行业。中国公关公司伴随MOTOROLA,IBM,HP,COMPAQ等一批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而出现,许多公关公司都服务于这些行业和客户。业务模式雷同,业务层面集中于低端。我国公关公司本身资源和定位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本地媒体关系,政府和行业关系以及服务执行层面方面,在战略咨询、经验、专业化等方面与国际公司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公关行业内部恶性竞争,大量低技术含量的常规公关不断复制,难以实现员工和企业专业能力的健康成长。

其次,我国公关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目前,低层次、知识结构单一的公关人员过剩,高层次、复合型的公关人才严重不足。对专业人才的抢夺日益白热化。现在在中国经营的各大外资公关公司均以本地人才为主,这些公司通过高工资、高待遇,挖掘了一大批本地公关人才。“在平静中走过了创业阶段的中国公关业,开始向‘童年’挥手告别,而新的发展方向还没有明确......要想将迅猛发展的中国公关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必不可少。”可以说,人才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国公关业发展的瓶颈。再次,我国公关业的行业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公关行业普遍存在着不法行为:花钱买公关。这种做法完全违背公关本质。公关应以整个社会舆论和公众为受众,需要正确、公开、公平的法律环境。而现中国公关行业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对公关公司的约束力不强。

最后,我国公关业的品牌管理能力弱。国际公关公司大多具有国际大财团背景,有很高的声誉和品牌形象,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而国内公关公司品牌意识弱,品牌管理能力差,品牌管理体系不完善,成为制约中国公关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公关业应注重本土品牌及管理能力的长远发展。

提升我国公关业发展空间的对策

我国公关业尽管存在不少发展空间劣势,但也存在许多发展空间优势。中国公关业应把握机会,采取对策,提升发展空间。

改善行业空间环境,防范行业竞争,顺应行业发展。我国公关业应拥有一套行业惯例和运作规则,吸收国外行业运作的经验,避免低价格竞争方式,注重服务产品和服务价值的竞争。改善中国公关业行业空间环境,防范行业内外部的恶性竞争。

完善公关公司业务空间,发展多元化的全面业务,提升整个行业的公关业务水平。我国公关公司应与客户建立并拥有良好的关系。通过关系营销,保持及扩展客户关系;建立动态关系数据库,掌握客户对一系列公关活动的反馈,为客户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特殊个性化服务;利用媒体功能并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此外,拓展多元多样的公关业务和公关市场,针对不同受众,采用不同公关方案,提高公关行业的整体业务水平。

制定科学的人才策略,促进人才教育,合理聘用、使用和留住专业人才。促进我国公关业专业人才教育的发展。我国公关业专业人才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部分。随着公关实务在国内许多领域的不断拓展,高等院校开设了公关专业,但相较台湾、香港地区的公关教育,内地的公关专业人才教育起步较晚,职业人才数量有限。目前,我国已有初、中、高三级公关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各院校和公关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大量公关专业人才,使中国公关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合理聘用并使用本土化公关专业人才。在聘用本土化公关专业人才时,应对专业人才进行全面考察,选用合适且优秀的公关专业人才。除提供较好的薪资福利待遇外,还应注重对公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供深造、晋升等许多便利,采用传-帮-带方法,使公关专业人才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快速的发展。

留住专业公关人才。营造良好的中国公关业氛围,用感情、待遇和企业文化留住人才。我国专业公关人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内经济、社会等有非常透彻的了解,对我国公关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面对国际公关公司对中国优秀人才的掠夺,我国公关业应制定相应的策略,整合专业人才资源,巩固本土人才竞争的优势。

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关业法律体系,使公关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中国公关业法律体系的细化和可操作性,完善我国公关业法律体系的内容,设定明确行业技术标准,是目前中国公关业的一个主要方向。我国公关业法律体系的健全,能使我国公关公司在业务运作中更规范化、合理化和法律化,使运作流程更加顺畅,使中国公关业的发展空间更健康,对整个中国公关业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树立品牌理念,塑造中国公关业着名品牌。我国公关业应塑造并提高公关品牌的声誉,扩大我国公关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良好公关业形象,使客户感到更专业并值得信赖。此外,打造着名我国公关业品牌,使我国公关业能赶上国外公关业的行业水平,并抗衡于国外公关公司,为我国公关业最终进入国际市场打下基础。

整合公关行业资源,完善公关行业管理方法和方式。我国公关业可通过联盟、并购或整合,集中我国公关业资源,发挥我国公关业的人才等资源优势,畅通公关行业间的交流渠道,挖掘内外部潜力。在知识、业务、服务、经验和规模上,协调并均衡中国公关行业的多方资源,突出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另外,在管理上通过危机管理、快速反应、即时响应等,创新我国公关业的管理方法和方式,提升我国公关业的管理空间,促进整个中国公关业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潘欣.本土公关业洗牌为时尚早[N].财经报道,2003.03.20

发展空间范文篇2

关键词:金融市场,住宅融资,预测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金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宏观经济向好和住宅分配体制改革的深入,未来15年里中国房地产金融将会延续当前迅速发展的态势。

一、三大因素支撑中国房地产金融迅速发展

1、持续稳定的住宅投资形成房地产金融增长的坚实基础

我们选取了东欧、中欧、西欧、北欧、南欧和北美的主要国家,观察1970年、1980年、1990年和1995年住宅投资和固定资本形成资金的比率。绝大多数国家固定资本形成中住宅比率都在20%—30%之间。

反观中国住宅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基本维持在15—19%之间,距离欧美主要国家20—30%的比率上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住宅投资达到欧美国家水平后,在较长时间内其在GDP中的份额仍会保持稳定。持续稳定的住宅投资需求形成房地产金融发展的稳固基础,并将催生巨大的房地产金融增长空间。

2、房地产信贷增长空间大,持续时间长

伴随着各国住房产业发展和住房问题的解决,各国房地产信贷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达到20%以上,而且增长时期较长,一般都在20年以上。美国住宅信贷50年增长100倍,年均增长9.86%;日本房地产信贷25年内增长10倍,年均增长10.3%;澳大利亚住宅信贷2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6.4%;英国个人住房信贷25年内增长47倍,年均增长22.5%;香港住宅贷款10年内增长4.3倍,年均增长18%,新加坡房地产信贷15年内增长6.7倍,年均增长23.6%。

按照国际经验,即使在解决了居民基本住房问题之后,房地产金融仍会得到持续发展。如新加坡解决了基本住房问题后,房地产金融仍然继续发展,90年代房地产信贷数量甚至超过80年代。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信贷增长较快,但很不稳定。其中个人信贷2004年同比增长达到36%,房地产企业开发信贷2004年同比增长维持在17%,增长最快的2003年达到49%;房地产(企业+个人)信贷的同比增长2004年为29%,增长最快的2000年达到61%。

3、房地产证券金融的发展潜力广阔,结构丰富

金融深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传统信贷融资逐渐减弱,证券融资比率逐渐提高。发达国家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资产的比率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认为,证券/信贷越高,金融的发达程度越高。目前证券信贷比为美国3.5:1,德国为1:1.4,日本1:1.2,韩国1:0.91。

近20年来,中国金融深化度进一步提高,表现在有价证券和银行信贷比值的持续上升。截至2002年,该比值达到1:2.75。与发达国家相比,证券融资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金融体系更接近于日本和德国的主银行制度,较长时间内证券发展还难以达到美国的水平,但可能更接近于德国和日本的水平。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房地产信贷的证券化率越来越高,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1970年,GinnieMae首创MBS,揭开了资产证券化作为新的融资手段的序幕。1991年MBS市场规模超过公司债券市场。1999年,MBS市场(余额33342亿美元)为又超过了国债市场(余额为32810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市场。2001年年底,MBS余额为41255亿占总债务余额的22%,而作为第二大市场的国债市场只有16%。2001年美国MBS发行量达到了16.683亿,是公司债的两倍。

近年来,欧洲的证券化发展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1986、1987两年发行的资产支撑证券总量仅为17亿美元,到了1994年,当年的发行量就达到了120亿美元;1996年达到300亿,1997年454亿,1998年466亿,2000年则为924亿,而在2001年MBS的发行量369亿欧元,比上年全年发行量增长了18%。

日本的证券化在96年以后得以迅速发展。98年(125亿美元)、99年(232亿美元)的增长率都达到了100%,2000年达到了30%;2001年的发行量达到3.2万亿日圆。目前,商业银行和住房金融公库,都开始逐步利用证券化获得资金来源。如2000年3月末,日本的三菱银行的MBS余额有6800亿日圆;日本住房金融公库2000年有500亿日元来自于贷款证券化,2001年计划证券化规模为2000亿日元,占计划发行债券的36%。

澳大利亚房地产信贷证券化率从1984年不足1%增加到2004年的23%。住宅通过证券融通资金的金额也越来越大,从1984年的300万增加到2004年的1260亿澳元。

房地产证券化金融提供了更多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渠道,丰富了房地产金融的品种和结构。房地产资产证券的发行和流通,使房地产金融业务从存贷款拓宽到投资、信托、租赁、抵押。保险、贴现、承兑、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及各类中间业务等多项业务活动。

房地产资产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吸引了多元化的投融资者。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之后,在二级市场交易、流通,方便各投融资机构的进入。大量的金融机构,如储蓄和贷款协会。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甚至联邦机构和个人都可据此持有抵押贷款,为住宅建设和消费融资。

很多住宅证券工具,已形成良好的投资工具,成为机构和个人金融资产的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例如在过去30年间,房地产信托(REITs)公司数量增长了5.35倍,市场价值增长了103.7倍。如下图所示,REITS和股票债券一起形成投资组合,能显著降低风险与提高收益。

中国的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程度还非常低,以房地产开发资金为例,传统外源融资渠道基本以信贷资金为主,较少使用证券融资,债券融资比重很低。整体而言,除了地产股票外,债券、抵押债权、地产信托都处于探索和萌芽阶段,未来的发展潜力较大。

二、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

各国房地产金融主要有两部分组成:房地产信贷资产和房地产证券资产,我们的发展空间预测也分为两个部分:房地产信贷资产空间和房地产证券资产空间,二者之和为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

1、房地产信贷发展空间预测

各国住宅贷款占GDP比值差别较大,但近年来显著提高,大多在30%以上,部分国家甚至达到50%。80年代美国的住宅债务存量/GDP为37%,德国为20%,而英国从80年代到90年代迅速增加,截止到2000年已从23%迅速上升到57%。德国未偿还抵押贷款占GDP比率1997年达到50.9%,丹麦达到65%,荷兰达到60%,瑞典达到57%。中国近年房地产信贷/GDP比率大约在13%。

尽管中国的房地产金融模式还很难判定跟哪个国家更为接近,但在以信贷融资为主的中国金融体系下,我们保守估计住宅债务存量保持在GDP30%的比率(增长空间1,为我们的推荐方案),乐观估计住宅债务存量保持在GDP50%的比率(增长空间2),而GDP按年均8%速度增长。

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GDP预计为467693亿,房地产信贷空间保守估计将达到140307亿,是2004年实际房地产信贷余额23800亿元的5.9倍,年均增长可达到12.6%;乐观估计将达到233846亿,为2004年的9.8倍,年均增长可达16.5%。

2、房地产证券资产发展空间预测

我国2002年整个经济社会证券/信贷比比率为1:2.75,我们以该数字为参考,保守估计未来房地产证券资产存量;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更接近于日本和德国的主银行制度,我们选取德国和日本目前信贷/证券比率的平均数1:1.3,作为我们乐观估计房地产证券资产存量的参考值。

由于很难得到房地产证券资产的数据,我们按全社会信贷/证券比率估算2004年房地产证券存量资产的价值为8655亿元(2004年房地产总贷款23800/2.75,实际的数字可能更低),如果信贷/证券比率未来十五年一直保持不变,则2020年房地产证券资产51021亿,是2004年的6倍左右,年均增长12.5%。随着融资工具和融资渠道将进一步丰富,证券融资比重上升,如果2020年信贷/证券比达到日本德国的平均水平,则房地产证券资产达到179881亿,将是2004年的21倍,年均增长22%。

3、我国房地产金

融资产发展空间

综合信贷资产和证券资产,我国房地产金融存量资产到2020年保守估计将达到191329亿元,相当于GDP的40%;乐观估计将达到413728亿元,相当于GDP的88%。2004年我国住宅金融资产低于GDP的25%,未来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巨大:证券化金融工具将逐渐增多,在融资结构中比率迅速上升;新的融资渠道和方法将部分替代传统的信贷融资,但占据主流地位的仍然是信贷金融。

三、结论和启示

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巨大。居民的住宅消费需求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然导致稳定的高住宅投资,从而构成房地产金融增长的坚实基础,其中房地产信贷增长空间大,持续时间长;而伴随着房地产资产的增加和金融深化的加快,我国住宅证券金融的发展潜力广阔,产品日益丰富。

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前景为我们的金融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相应的金融政策予以制度保障,才能促使房地产金融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文中的某些估算,例如今后15年保守估计房地产信贷年增长应达到12.6%,乐观估计年均增长应达到16.5%;到2020年我国房地产金融资产保守估计相当于GDP的40%;乐观估计相当于GDP的88%,可以为我们在审视房地产金融风险和评估房地产金融政策时提供多维的视角。

发展空间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市场,住宅融资,预测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金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宏观经济向好和住宅分配体制改革的深入,未来15年里中国房地产金融将会延续当前迅速发展的态势。

一、三大因素支撑中国房地产金融迅速发展

1、持续稳定的住宅投资形成房地产金融增长的坚实基础

我们选取了东欧、中欧、西欧、北欧、南欧和北美的主要国家,观察1970年、1980年、1990年和1995年住宅投资和固定资本形成资金的比率。绝大多数国家固定资本形成中住宅比率都在20%—30%之间。

反观中国住宅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基本维持在15—19%之间,距离欧美主要国家20—30%的比率上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住宅投资达到欧美国家水平后,在较长时间内其在GDP中的份额仍会保持稳定。持续稳定的住宅投资需求形成房地产金融发展的稳固基础,并将催生巨大的房地产金融增长空间。

2、房地产信贷增长空间大,持续时间长

伴随着各国住房产业发展和住房问题的解决,各国房地产信贷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达到20%以上,而且增长时期较长,一般都在20年以上。美国住宅信贷50年增长100倍,年均增长9.86%;日本房地产信贷25年内增长10倍,年均增长10.3%;澳大利亚住宅信贷2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6.4%;英国个人住房信贷25年内增长47倍,年均增长22.5%;香港住宅贷款10年内增长4.3倍,年均增长18%,新加坡房地产信贷15年内增长6.7倍,年均增长23.6%。

按照国际经验,即使在解决了居民基本住房问题之后,房地产金融仍会得到持续发展。如新加坡解决了基本住房问题后,房地产金融仍然继续发展,90年代房地产信贷数量甚至超过80年代。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信贷增长较快,但很不稳定。其中个人信贷2004年同比增长达到36%,房地产企业开发信贷2004年同比增长维持在17%,增长最快的2003年达到49%;房地产(企业+个人)信贷的同比增长2004年为29%,增长最快的2000年达到61%。

3、房地产证券金融的发展潜力广阔,结构丰富

金融深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传统信贷融资逐渐减弱,证券融资比率逐渐提高。发达国家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资产的比率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认为,证券/信贷越高,金融的发达程度越高。目前证券信贷比为美国3.5:1,德国为1:1.4,日本1:1.2,韩国1:0.91。

近20年来,中国金融深化度进一步提高,表现在有价证券和银行信贷比值的持续上升。截至2002年,该比值达到1:2.75。与发达国家相比,证券融资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金融体系更接近于日本和德国的主银行制度,较长时间内证券发展还难以达到美国的水平,但可能更接近于德国和日本的水平。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房地产信贷的证券化率越来越高,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1970年,GinnieMae首创MBS,揭开了资产证券化作为新的融资手段的序幕。1991年MBS市场规模超过公司债券市场。1999年,MBS市场(余额33342亿美元)为又超过了国债市场(余额为32810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市场。2001年年底,MBS余额为41255亿占总债务余额的22%,而作为第二大市场的国债市场只有16%。2001年美国MBS发行量达到了16.683亿,是公司债的两倍。

近年来,欧洲的证券化发展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1986、1987两年发行的资产支撑证券总量仅为17亿美元,到了1994年,当年的发行量就达到了120亿美元;1996年达到300亿,1997年454亿,1998年466亿,2000年则为924亿,而在2001年MBS的发行量369亿欧元,比上年全年发行量增长了18%。

日本的证券化在96年以后得以迅速发展。98年(125亿美元)、99年(232亿美元)的增长率都达到了100%,2000年达到了30%;2001年的发行量达到3.2万亿日圆。目前,商业银行和住房金融公库,都开始逐步利用证券化获得资金来源。如2000年3月末,日本的三菱银行的MBS余额有6800亿日圆;日本住房金融公库2000年有500亿日元来自于贷款证券化,2001年计划证券化规模为2000亿日元,占计划发行债券的36%。

澳大利亚房地产信贷证券化率从1984年不足1%增加到2004年的23%。住宅通过证券融通资金的金额也越来越大,从1984年的300万增加到2004年的1260亿澳元。

房地产证券化金融提供了更多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渠道,丰富了房地产金融的品种和结构。房地产资产证券的发行和流通,使房地产金融业务从存贷款拓宽到投资、信托、租赁、抵押。保险、贴现、承兑、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及各类中间业务等多项业务活动。

房地产资产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吸引了多元化的投融资者。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之后,在二级市场交易、流通,方便各投融资机构的进入。大量的金融机构,如储蓄和贷款协会。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甚至联邦机构和个人都可据此持有抵押贷款,为住宅建设和消费融资。

很多住宅证券工具,已形成良好的投资工具,成为机构和个人金融资产的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例如在过去30年间,房地产信托(REITs)公司数量增长了5.35倍,市场价值增长了103.7倍。如下图所示,REITS和股票债券一起形成投资组合,能显著降低风险与提高收益。

中国的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程度还非常低,以房地产开发资金为例,传统外源融资渠道基本以信贷资金为主,较少使用证券融资,债券融资比重很低。整体而言,除了地产股票外,债券、抵押债权、地产信托都处于探索和萌芽阶段,未来的发展潜力较大。

二、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

各国房地产金融主要有两部分组成:房地产信贷资产和房地产证券资产,我们的发展空间预测也分为两个部分:房地产信贷资产空间和房地产证券资产空间,二者之和为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

1、房地产信贷发展空间预测

各国住宅贷款占GDP比值差别较大,但近年来显著提高,大多在30%以上,部分国家甚至达到50%。80年代美国的住宅债务存量/GDP为37%,德国为20%,而英国从80年代到90年代迅速增加,截止到2000年已从23%迅速上升到57%。德国未偿还抵押贷款占GDP比率1997年达到50.9%,丹麦达到65%,荷兰达到60%,瑞典达到57%。中国近年房地产信贷/GDP比率大约在13%。

尽管中国的房地产金融模式还很难判定跟哪个国家更为接近,但在以信贷融资为主的中国金融体系下,我们保守估计住宅债务存量保持在GDP30%的比率(增长空间1,为我们的推荐方案),乐观估计住宅债务存量保持在GDP50%的比率(增长空间2),而GDP按年均8%速度增长。

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GDP预计为467693亿,房地产信贷空间保守估计将达到140307亿,是2004年实际房地产信贷余额23800亿元的5.9倍,年均增长可达到12.6%;乐观估计将达到233846亿,为2004年的9.8倍,年均增长可达16.5%。

2、房地产证券资产发展空间预测

我国2002年整个经济社会证券/信贷比比率为1:2.75,我们以该数字为参考,保守估计未来房地产证券资产存量;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更接近于日本和德国的主银行制度,我们选取德国和日本目前信贷/证券比率的平均数1:1.3,作为我们乐观估计房地产证券资产存量的参考值。

由于很难得到房地产证券资产的数据,我们按全社会信贷/证券比率估算2004年房地产证券存量资产的价值为8655亿元(2004年房地产总贷款23800/2.75,实际的数字可能更低),如果信贷/证券比率未来十五年一直保持不变,则2020年房地产证券资产51021亿,是2004年的6倍左右,年均增长12.5%。随着融资工具和融资渠道将进一步丰富,证券融资比重上升,如果2020年信贷/证券比达到日本德国的平均水平,则房地产证券资产达到179881亿,将是2004年的21倍,年均增长22%。

3、我国房地产金融资产发展空间

综合信贷资产和证券资产,我国房地产金融存量资产到2020年保守估计将达到191329亿元,相当于GDP的40%;乐观估计将达到413728亿元,相当于GDP的88%。2004年我国住宅金融资产低于GDP的25%,未来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巨大:证券化金融工具将逐渐增多,在融资结构中比率迅速上升;新的融资渠道和方法将部分替代传统的信贷融资,但占据主流地位的仍然是信贷金融。

三、结论和启示

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巨大。居民的住宅消费需求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然导致稳定的高住宅投资,从而构成房地产金融增长的坚实基础,其中房地产信贷增长空间大,持续时间长;而伴随着房地产资产的增加和金融深化的加快,我国住宅证券金融的发展潜力广阔,产品日益丰富。

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前景为我们的金融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相应的金融政策予以制度保障,才能促使房地产金融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文中的某些估算,例如今后15年保守估计房地产信贷年增长应达到12.6%,乐观估计年均增长应达到16.5%;到2020年我国房地产金融资产保守估计相当于GDP的40%;乐观估计相当于GDP的88%,可以为我们在审视房地产金融风险和评估房地产金融政策时提供多维的视角。

发展空间范文篇4

关键词:金融市场,住宅融资,预测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金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宏观经济向好和住宅分配体制改革的深入,未来15年里中国房地产金融将会延续当前迅速发展的态势。

一、三大因素支撑中国房地产金融迅速发展

1、持续稳定的住宅投资形成房地产金融增长的坚实基础

我们选取了东欧、中欧、西欧、北欧、南欧和北美的主要国家,观察1970年、1980年、1990年和1995年住宅投资和固定资本形成资金的比率。绝大多数国家固定资本形成中住宅比率都在20%—30%之间。

反观中国住宅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基本维持在15—19%之间,距离欧美主要国家20—30%的比率上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住宅投资达到欧美国家水平后,在较长时间内其在GDP中的份额仍会保持稳定。持续稳定的住宅投资需求形成房地产金融发展的稳固基础,并将催生巨大的房地产金融增长空间。

2、房地产信贷增长空间大,持续时间长

伴随着各国住房产业发展和住房问题的解决,各国房地产信贷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达到20%以上,而且增长时期较长,一般都在20年以上。美国住宅信贷50年增长100倍,年均增长9.86%;日本房地产信贷25年内增长10倍,年均增长10.3%;澳大利亚住宅信贷2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6.4%;英国个人住房信贷25年内增长47倍,年均增长22.5%;香港住宅贷款10年内增长4.3倍,年均增长18%,新加坡房地产信贷15年内增长6.7倍,年均增长23.6%。

按照国际经验,即使在解决了居民基本住房问题之后,房地产金融仍会得到持续发展。如新加坡解决了基本住房问题后,房地产金融仍然继续发展,90年代房地产信贷数量甚至超过80年代。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信贷增长较快,但很不稳定。其中个人信贷2004年同比增长达到36%,房地产企业开发信贷2004年同比增长维持在17%,增长最快的2003年达到49%;房地产(企业+个人)信贷的同比增长2004年为29%,增长最快的2000年达到61%。

3、房地产证券金融的发展潜力广阔,结构丰富

金融深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传统信贷融资逐渐减弱,证券融资比率逐渐提高。发达国家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资产的比率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认为,证券/信贷越高,金融的发达程度越高。目前证券信贷比为美国3.5:1,德国为1:1.4,日本1:1.2,韩国1:0.91。

近20年来,中国金融深化度进一步提高,表现在有价证券和银行信贷比值的持续上升。截至2002年,该比值达到1:2.75。与发达国家相比,证券融资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金融体系更接近于日本和德国的主银行制度,较长时间内证券发展还难以达到美国的水平,但可能更接近于德国和日本的水平。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房地产信贷的证券化率越来越高,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1970年,GinnieMae首创MBS,揭开了资产证券化作为新的融资手段的序幕。1991年MBS市场规模超过公司债券市场。1999年,MBS市场(余额33342亿美元)为又超过了国债市场(余额为32810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市场。2001年年底,MBS余额为41255亿占总债务余额的22%,而作为第二大市场的国债市场只有16%。2001年美国MBS发行量达到了16.683亿,是公司债的两倍。

近年来,欧洲的证券化发展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1986、1987两年发行的资产支撑证券总量仅为17亿美元,到了1994年,当年的发行量就达到了120亿美元;1996年达到300亿,1997年454亿,1998年466亿,2000年则为924亿,而在2001年MBS的发行量369亿欧元,比上年全年发行量增长了18%。

日本的证券化在96年以后得以迅速发展。98年(125亿美元)、99年(232亿美元)的增长率都达到了100%,2000年达到了30%;2001年的发行量达到3.2万亿日圆。目前,商业银行和住房金融公库,都开始逐步利用证券化获得资金来源。如2000年3月末,日本的三菱银行的MBS余额有6800亿日圆;日本住房金融公库2000年有500亿日元来自于贷款证券化,2001年计划证券化规模为2000亿日元,占计划发行债券的36%。

澳大利亚房地产信贷证券化率从1984年不足1%增加到2004年的23%。住宅通过证券融通资金的金额也越来越大,从1984年的300万增加到2004年的1260亿澳元。

房地产证券化金融提供了更多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渠道,丰富了房地产金融的品种和结构。房地产资产证券的发行和流通,使房地产金融业务从存贷款拓宽到投资、信托、租赁、抵押。保险、贴现、承兑、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及各类中间业务等多项业务活动。

房地产资产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吸引了多元化的投融资者。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之后,在二级市场交易、流通,方便各投融资机构的进入。大量的金融机构,如储蓄和贷款协会。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甚至联邦机构和个人都可据此持有抵押贷款,为住宅建设和消费融资。

很多住宅证券工具,已形成良好的投资工具,成为机构和个人金融资产的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例如在过去30年间,房地产信托(REITs)公司数量增长了5.35倍,市场价值增长了103.7倍。如下图所示,REITS和股票债券一起形成投资组合,能显著降低风险与提高收益。

中国的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程度还非常低,以房地产开发资金为例,传统外源融资渠道基本以信贷资金为主,较少使用证券融资,债券融资比重很低。整体而言,除了地产股票外,债券、抵押债权、地产信托都处于探索和萌芽阶段,未来的发展潜力较大。

二、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

各国房地产金融主要有两部分组成:房地产信贷资产和房地产证券资产,我们的发展空间预测也分为两个部分:房地产信贷资产空间和房地产证券资产空间,二者之和为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

1、房地产信贷发展空间预测

各国住宅贷款占GDP比值差别较大,但近年来显著提高,大多在30%以上,部分国家甚至达到50%。80年代美国的住宅债务存量/GDP为37%,德国为20%,而英国从80年代到90年代迅速增加,截止到2000年已从23%迅速上升到57%。德国未偿还抵押贷款占GDP比率1997年达到50.9%,丹麦达到65%,荷兰达到60%,瑞典达到57%。中国近年房地产信贷/GDP比率大约在13%。

尽管中国的房地产金融模式还很难判定跟哪个国家更为接近,但在以信贷融资为主的中国金融体系下,我们保守估计住宅债务存量保持在GDP30%的比率(增长空间1,为我们的推荐方案),乐观估计住宅债务存量保持在GDP50%的比率(增长空间2),而GDP按年均8%速度增长。

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GDP预计为467693亿,房地产信贷空间保守估计将达到140307亿,是2004年实际房地产信贷余额23800亿元的5.9倍,年均增长可达到12.6%;乐观估计将达到233846亿,为2004年的9.8倍,年均增长可达16.5%。

2、房地产证券资产发展空间预测

我国2002年整个经济社会证券/信贷比比率为1:2.75,我们以该数字为参考,保守估计未来房地产证券资产存量;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更接近于日本和德国的主银行制度,我们选取德国和日本目前信贷/证券比率的平均数1:1.3,作为我们乐观估计房地产证券资产存量的参考值。

由于很难得到房地产证券资产的数据,我们按全社会信贷/证券比率估算2004年房地产证券存量资产的价值为8655亿元(2004年房地产总贷款23800/2.75,实际的数字可能更低),如果信贷/证券比率未来十五年一直保持不变,则2020年房地产证券资产51021亿,是2004年的6倍左右,年均增长12.5%。随着融资工具和融资渠道将进一步丰富,证券融资比重上升,如果2020年信贷/证券比达到日本德国的平均水平,则房地产证券资产达到179881亿,将是2004年的21倍,年均增长22%。

3、我国房地产金融资产发展空间

综合信贷资产和证券资产,我国房地产金融存量资产到2020年保守估计将达到191329亿元,相当于GDP的40%;乐观估计将达到413728亿元,相当于GDP的88%。2004年我国住宅金融资产低于GDP的25%,未来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巨大:证券化金融工具将逐渐增多,在融资结构中比率迅速上升;新的融资渠道和方法将部分替代传统的信贷融资,但占据主流地位的仍然是信贷金融。

三、结论和启示

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巨大。居民的住宅消费需求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然导致稳定的高住宅投资,从而构成房地产金融增长的坚实基础,其中房地产信贷增长空间大,持续时间长;而伴随着房地产资产的增加和金融深化的加快,我国住宅证券金融的发展潜力广阔,产品日益丰富。

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前景为我们的金融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相应的金融政策予以制度保障,才能促使房地产金融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文中的某些估算,例如今后15年保守估计房地产信贷年增长应达到12.6%,乐观估计年均增长应达到16.5%;到2020年我国房地产金融资产保守估计相当于GDP的40%;乐观估计相当于GDP的88%,可以为我们在审视房地产金融风险和评估房地产金融政策时提供多维的视角。

发展空间范文篇5

一、我县工业发展空间和主导产业的现状

(一)工业空间发展较快,但起步较晚,总量不大,空间存量不足。我县自2002年9月工业园区开园以来,小型工业集聚区在松古盘地上正在逐渐形成。至2011年底止,全县工业集聚区的总用地面积为9102亩。其中:县工业园区一至四期为3000亩;孵化基地工业区为880亩;孵化基地工业区1477亩;各重点乡镇的工业集聚区为3745亩(西屏镇2100亩;古市镇为800亩;镇200亩;望松乡365亩;赤寿乡280亩)。另外,据调查统计,已征用开发而没有安排的用地空间存量不足,大约有1491亩。其中:县工业园区有89亩;孵化基地区块有15亩;孵化基地区块有1167亩;各重点乡镇的工业集聚区有220亩(古市镇150亩,赤寿乡70亩)。

制约工业空间拓展有政策、资金、开发机制、观念等等很多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政策性制约。由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和最严厉的土地政策,促使土地审批工作举步维艰。我县基本农田保护率高达95%,远远高于省定80%的标准。结果就造成了基本农田不可动用,用地指标缺乏严重,工业项目难以落用的局面。近年来,在国土等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虽然突破了一定的束缚,造就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尚不能完全满足发展的需求。总体来说,还是总量不大,存量不足。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积极有效地利用溪滩地和低丘缓坡开发的政策,尽快开发建设更多的工业区块,为我县工业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二)工业主导产业逐步明晰,但产业单一,装备科技水平不高、规模不大。自2004年第一家不锈钢企业在我县落户以来,主导产业这个概念逐步趋于明晰。据统计,201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7.8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134家,规模以上产值为55.9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2.4%。工业总产值排在前五位的行业总产值为41.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其中:黑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主要是不锈钢)的总产值为27.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3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是铜产业)的总产值为5.71亿元,占10.2%;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主要是电缆电机)的总产值3.59亿元,占6.4%;皮革制品业(主要是合成革)的总产值为2.65亿元,占4.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是摩托车、摩擦材料)的总产值为2.41亿元,占4.3%。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全年工业总产值67.87亿元,仅相当于发达地区一家企业的产值,规模过小。就57家已投产的不锈钢产业而言,虽然在产值上占据了我们半壁江山,但也存在着产品单一、装备技术水平不高、规模不大等问题。去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不锈钢产业市场波动较大,造成我县快速发展的势头明显减弱,产业结构过分单一的脆弱性弊端已开始显现。因此,扩大总量,原有产业转型升级,再造优势主导产业已迫在眉睫。

二、对我县拓展工业空间、再造优势主导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抓住机遇,努力破解拓展工业空间的制约。一是要抓住2012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做好《县工业发展规划》和《县不锈钢产业发展规划》、《县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并对各类规划进行无缝对接。二是要拓宽融资渠道,如中长期贷款、BT工程等,集中政府有限的财力,大力拓展工业区块。三是积极探索快速的开发机制。如在园区拓展区、孵化基地工业区、工业区、工业区二期等工业重点区块开发时,对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资金落实、土地审批、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选商引资、企业建设、土地供应等各个环节对相关部门进行效能评估,帮助开发业主解决一些项目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治慢治散,促勤促快,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做到重点项目实施到哪里,效能评估就跟到哪里,党风廉政建设的活动就大张旗鼓发动到哪里,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另外要完善乡镇功能区块的开发机制,促进一些小规模的集聚区块在一些重点乡镇能快速形成。如:古市、赤寿等乡镇功能区块的扩容和提升,以确保我县每年有一定规模的新增工业用地。

(二)因地制宜,培育新的主导产业。《省制造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和《市工业转型升级鼓励产业产品导向目录》是当前我县培育新的主导产业的重要依据。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我们要坚持如下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扩量提质的原则。选择不仅能做大,而且能做强的产业作为我们的主导产业,如不锈钢产业。不锈钢产业现在有了良好的基础,要根据《县不锈钢产业发展规划》逐步改进生产工艺,向高附加值的精密钢管、钢板、钢丝的方向提升,向市场前景广阔的民用钢管、阀门、管件等延伸产品方向提升。筹建不锈钢物流专业市场、不锈钢电子交易信息中心、不锈钢检验检测中心,扩大总量,进一步打造不锈钢这一主导产业。

二是坚持生态环保原则。“生态立县”是我县三县并举战略中的一大战略。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潜力和环境的承载力。要选择污染可控可治的产业作为我们的主导产业,如新一代合成革产业。新一代合成革产业不但改变了在温州用压延法聚氯乙烯人造革的生产工艺,而且在水阁工业园DMF回收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新的提升。新一代合成革暨水性合成革具有无毒、无害等特点,水性树指主要用于合成革干法生产领域,有家居内饰革、纯干洗服装革、沙发革、汽车内饰革等等,既符合产业导向,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新一代合成革产出大,可以迅速形成一个主导产业。目前,水阁工业园区的合成革企业正趋于容量扩张的产业转型升级阶段,从地理位置来讲,我县是这些企业家们的首选区域,因此,新一代合成革将给我县带来再造优势主导产业的良好机遇。

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再造优势主导产业时,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接下去,我们要开发建设园区拓展区、工业区、工业区、工业区二期等区块,还要提升扩容古市、赤寿等等乡镇功能区块。各区块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环境承载力的不同。因此,我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园区拓展区距城镇较近,可以选择一些污染少,原来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如不锈钢延伸产品、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等等产业。工业区在城镇的郊区,可以适当安排新一代制革、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等产业;工业区块可以利用特定的地理位置,选择新一代制革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作为主导产业;工业区二期可以利用工业区原有的污水处理等综合资源,选择以不锈钢为主,其他产业为辅作为主导产业。古市功能区可以选择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竹木制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赤寿功能区可以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重点选择污染可控可治的产业作为主导行业。当然,主导产业的形成,既具有引导性,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某个产业的总量到达一定程度后更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以延续产业的生命周期。

发展空间范文篇6

关键词订单式教育单位人自然人创业教育

1高职院校引入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低潮后,从2002年起获得长足发展。从规模上看,高职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自1998~2004年底,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高职高专教育招生人数从54万增长到237万,在校生从117万人增长至596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3.1%和在校生人数的44%;至2004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有104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872所,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总数的60.5%。

“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将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的高职毕业生,担负着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人才市场面临的新形势,拓展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高职院校急需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引入创业教育。

1.1创业教育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2003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高技能型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可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因此,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前提是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为主旨,符合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1.2创业教育可帮助缓解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

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还存在着较大压力。一方面,高校的连续扩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学生的就业机会。1998年到2004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年均增长26.7%,研究生招生人数年均增长28.5%,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年均增长14.1%。另一方面,社会上仍较普遍地存在着看重高学历、高学位的不科学的用人观,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学历上的劣势压缩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空间。

同时,高职院校订单式教育模式,更多地是在注重、偏重培养“单位人”,而忽视了对学生作为“自然人”进行个体式创业意识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急需丰富创业教育的内涵,教育学生更新观念,进行个体式创业,即自己不能只是求职者,还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1.3创业教育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生涯

创业教育不仅可帮助学生就业,而且由于其丰富的内涵,还能推动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生涯,满足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愿望。从更深层面来考量,一旦大量的高职学生毕业后获取了高质量的就业,家庭教育的投资回报符合或超过个人及家庭的预期,这不但会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目标,而且还激励了家庭对高职教育的热情和信任,从而优化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就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在我国,应把创业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准确追寻并掌握机会的能力,从而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对高职院校而言,创业教育应以帮助完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最终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作为“自然人”的创业教育和作为“单位人”的创业教育。

2.1作为“自然人”的创业教育

亦即个体户式的创业、自己当老板。鉴于目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个体户式的创业应是一种大力提倡的就业渠道。高职学生要成为一名成功的老板,必须具有敏锐的捕捉商机的能力,对实践过程的控制能力以及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纳入到创业教育的内容中。

2.2作为“单位人”的创业教育

“单位人”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际结果。创业教育对“单位人”同样十分重要。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认为:创业教育,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老板,更关键的是培育大学生作为一名未来的“单位人”的开拓精神和创业人格,拓展高职学生在单位的职业上升空间,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3加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3.1准许高职院校试点自主招生,选拔录取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

借鉴普通本科高校的自主招生模式,由政府划定一个自主选拔录取的额度,具体由高职院校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考核,择优录取。在评价体系中,最看重的应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一些学生的分数可能不够某校的最低录取线,但只要符合该校自主选拔录取的标准,程序到位,该校也可录取该生。

通过自主招生的形式,高职院校既可以招收到比一般本科学校素质更高甚至分数也高的学生,也可以招收到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具有对某类事物的强烈兴趣倾向,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过高职院校的培养和进行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后,能更快地成长为具有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和掌握实际操作技巧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3.2改善办学资源,增强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

改善办学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主动实践的机会,是加强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

深化产学结合。政府、学校可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设置,并定期与学生交流,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执行情况。高职院校还可聘请企业的技师作为学生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既可激发企业的荣誉感及对学生的责任感,又能让学生学到真知识。

实施教师实训计划。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同时应是职业实践者,应定期派教师到企业一线学习,大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高职院校应将“教师是否深入到企业一线学习培训”作为一项核心指标纳入到年度考核及专业职务晋升中。

政府、企业、社会基金及学校自身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及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在学校或企业兴建实验教学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切实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

3.3结合专业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

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应尝试采用灵活的教法组织教学,不断锻炼学生养成质疑问题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

教师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在《市场营销》的教学中,可开设有关企业负责人创业案例的讨论课。以一个36人的班级的《市场营销》讨论课为例。讨论规则如下:①案例讨论题不设标准答案,每发现一个创新点,记团体总分5分;②学生每4人一组(共9组),讨论时间为30min;③在讨论结束后,每组指派一名学生(轮流)上台发表对案例讨论题的答案,限时5min;④教师点评15min。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可记录演讲学生的创新点,以供点评之用。开展案例讨论教学,能够锻炼学生协同作战能力,同时,通过聆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学生还可自行进行是非曲直的判断,提高决策能力。教师通过分析和比较9组成员的创新之处,既正面鼓励了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又可培养小组乃至班级整体的协同力与创新精神。

教师还可将专业教学的课堂设到工厂、仓库、超级市场及集装箱码头等场所,使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中接受创业教育。

3.4将创业教育引入学生的第二课堂

开办创业讲坛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讲坛可开办得灵活多样:一是请有一定成功创业史的国有、民营企业家及个体老板,特别是校友来校讲学;二是请有创业尝试但不一定很成功的各领域、各阶层人士来讲学;三是让学生自己上台谈创业计划,进行虚拟创业;四是在校内外提供某些机会,选拔学生来管理、经营某些创业类实体。以此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或经验、抗风险能力及老板气质等。另外,学校还可以自办或与其他院校、与企业合作主办各种形势的创业类竞赛来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

十六大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三层次目标之一。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阵地,必须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丰富教育的内涵,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才能为高职学生拓展出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发展空间范文篇7

2006年以来,市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市政府提出“一手抓空间,一手抓项目”的经济发展战略,认真研究和落实市政府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一系列部署,把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做为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了一手抓国有存量用地出让,一手抓增量用地农转用和土地征收。在工作中认真消化理解《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文件精神,不断强化“一个理念、七个意识”,通过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破解工作中的难题,深度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通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超目标、超历史的完成了任务,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了大量的用地,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对国有土地的收购储备和依法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筹措了大量的资金,解决了国企改革遗留的问题和建成区工业企业的搬迁,进而改善了城市环境。加大了土地收购储备力度,强化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高度垄断,做到“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提出了土地谈迁收购储备要四个结合:一是与国企改革相结合,二是与清欠闲置土地相结合,三是与腾出城市发展空间相结合,四是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的11号令,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国有土地全部实行净地出让,不断提高土地收益;二是扩大信息面,广而告知;三是对外招商,吸纳有实力的外商来鞍投资;四是简化了办事程序,加强售后服务,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2006年初到现在,国有土地出让共公告7期,公开挂牌出让国有土地80宗,191.2万平方米,收取土地出让金总额为33.9亿元,其中,2007年收取土地出让金总额为23亿元。土地出让金收益是2005年以前年收益的10倍。

通过加大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在国家从严从紧管理土地的情况下,抢抓机遇,跑省跑部,争取用地指标、争取农用地转用审批、争取基本农田补划审批、争取征地报件费执行涨价以前的价格,全地区80%以上的征地卷于2007年上半年获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很好地实施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扩大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解决了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特别是建成区工业企业搬迁的承接地和全市招商引资项目的用地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五项措施不断破解征地工作中的难题:一是市本级征地,从征地测图、地类认定、组卷公告、农民补偿、起草各种文件等统一由国土资源部门完成,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征地“五统一”,即:统一征地、统一付费、统一供地、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二是强力推进征地进度。市政府通过规委会建立了征地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征地前期需要协调的问题,实现了举全市之力解决征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征地工作带来了加速度。三是各部门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推进征地工作。在工作中千山区政府、立山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发改委、城建局、交通局等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同唱一首歌,同下一盘棋,为征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四是积极跑省跑部,争取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对我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方案、征地预审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从2006年初到现在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47公顷,用地指标量仅次于沈阳市。2007年国家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分配到市制度,我市得到540公顷的用地指标,在这方面我们抓住了机遇,缓解了我市用地紧张的矛盾,基本解决了今后新增建设用地的瓶颈问题。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通过大量的工作,2007年上半年国土资源部对我市五个批次用地的征地报件费价格全部按原标准执行(原标准32元/平方米,新标准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标准是64元/平方米),为我市征收土地节省了大量资金。五是全力做好征地占补平衡工作,在全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没有的情况下,对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及时做好耕地补充,确保先补后占、占补平衡。2006年以来共投资3600余万元,专项用于补充耕地,解决征地报批的要件问题。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全市共获得国家和省批准的征地面积1164公顷,已报卷待批的征地面积558公顷,为市政府节省报件费1.9亿元,征收土地面积是2005年以前年度征收土地面积的6倍。

按照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重点完成国有土地出让和集体土地征收任务,我代表市国土资源局向大会表决心:

一、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国土资源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做到依法报批土地、依法供应土地、依法监督利用土地、依法依规维护土地所有者的权益,在我市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土地市场环境。

二、严格落实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确保我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分别是24万公顷和21万公顷。按照市政府和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的年度责任状,认真检查落实,形成验收报告。

三、认真做好土地的开发整理和复垦工作。年末前再投资2000万元以上,专项用于补充耕地,达到省国土资源厅对我市征地需要补充耕地入库数量的要求,满足本年度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需要。

四、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为拓展城市空间扩大建设用地范围,满足城市建设对用地的需求,提供规划保障。推进达道湾地区污染地基本农田补划方案的编制和报批工作,落实达道湾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和上报工作。

五、鉴于本年度国家对征地制度实施了改革,用地指标从严管理、指标到我市数量少的实际情况,加大力度争取省再给我市部分指标,解决征收土地的瓶颈问题。

六、年末前再谈迁、收购、储备一部分土地,适时挂牌出让,力争本年度土地出让收入达到30亿元。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工业用地挂牌出让和最低限价标准,对新增工业建设用地要加快速度挂牌出让,挂牌出让率不低于80%。

七、本年度省下达我市的用地指标,在国家方案批准后,立即组卷报批,并做好供地工作。

发展空间范文篇8

一、考察的主要成果和体会

(一)发展旅游业要选好项目,培育市场,梯度开发,形成规模。

这次考察了解到的国外旅游业的一些情况,对我们策划、发展自己的旅游产业不无启发。

高度重视保护环境。我们所到之处,都能看到良好的环境。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小镇,都是整洁无比。特别是奥地利、圣马力诺、南非等国,整个国家就象是一个大花园,绿草、白云、蓝天,一尘不染。各种鸟类若无其事地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向游人觅食,与人们嬉戏,悠闲自在,毫无怯意,真的是“过尽行人都不起”。良好的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旅游产业,在环境上一定要有高的标准。

适度开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和谐。在奥地利、意大利、梵蒂岗等国考察中我们发现,那里的建筑物、城市广场以及一些参观景点的设计建设,都显得自然、和谐,没有过分做作和强加于自然的痕迹。

主题明显,配套完善。这些国家的一些旅游设施均有鲜明的主题和完善的配套。这些各有特色的主题景观吸引了游客,而完善配套的服务则满足了游客的各种需要,也增加了经营者的收入。把每一个旅游项目都当作一个以游客为中心的完善的服务系统来做,这是做好一个旅游项目的共性。

人性化管理,专业化经营。很多城市的文化、休闲设施象博物馆、艺术馆、公园、甚至很好的景点,一般都设有免费的介绍资料、免费的明信片,还会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讲解,且服务周全,会给你物超所值的感觉。相对于国内很多旅游景点高价门票和层层购票的情况,我们感到反差很大。

(二)奥地利种植业、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呈现高度的产业化和绿色化。

可以说,奥地利算作是农业比较重要的国家,农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葡萄种植区,其二是畜牧区,其三是农作物区。奥地利的农业带有典型的山区农业特点,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在畜牧业产值中,奶牛的产值居第一位,其次是肉牛,第三位是猪,最后是禽和蛋。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在自愿、互助、互利的原则上组成名为“莱夫埃森”农业合作社,主要负责农产品贮存、销售和加工,以及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贷款。另外还有乳制品加工合作社、贮存运输合作社、酿酒合作社等,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种做法对于我们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城市规划建设的超前化和法定化,对提升城市内涵,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意大利考察期间,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城市建设多层次、立体感,古代建筑与现代融合为一体,不得不叹服其城市建设的井然有序和风格的一脉相承,显示出了城市的丰富内涵和人性化的魅力。

意大利各级政府在制定规划时,坚持以下原则:1.注重保护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2.综合考虑大区、省、市镇规划相协调;3.注重动态规划;4.注重环境保护,如留有足够的空间发展绿地等;5.考虑人口因素,如随着意大利人口老龄化,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市政设施服务问题。以城市改造为主的城市建设在意大利现行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法律中,有70%的法律对城市改造问题作出规定。如威尼斯在城市改造的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有3个渠道:一是中央政府给威尼斯拨专项资金,直接用于改造的项目;二是威尼斯市政府自筹一部分资金;三是利用私人的资金投资改造。威尼斯市政府在城市改造中,十分注意保护城市原有的风貌,保持威尼斯固有的特点。

城市公用事业逐步私营化意大利的城市公用事业原来都是由政府统一管理和经营的。近几年来,很多城市公用事业都逐步转给私人经营。如城市供水,由市政府水电公司负责经营,这是一个由市政府控股的私人公司;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由市政环境局负责,原来是市政府的机构,目前已经私营化,但由市政府控股。此外,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一些私人机构也积极参与。制定规划时,私人机构可以提出修改意见;一些由政府控股的私人公司,利用政府闲置、废弃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出售、出租后为政府赚取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发展空间范文篇9

一、考察的主要成果和体会

(一)发展旅游业要选好项目,培育市场,梯度开发,形成规模。

这次考察了解到的国外旅游业的一些情况,对我们策划、发展自己的旅游产业不无启发。

高度重视保护环境。我们所到之处,都能看到良好的环境。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小镇,都是整洁无比。特别是奥地利、圣马力诺、南非等国,整个国家就象是一个大花园,绿草、白云、蓝天,一尘不染。各种鸟类若无其事地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向游人觅食,与人们嬉戏,悠闲自在,毫无怯意,真的是“过尽行人都不起”。良好的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旅游产业,在环境上一定要有高的标准。

适度开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和谐。在奥地利、意大利、梵蒂岗等国考察中我们发现,那里的建筑物、城市广场以及一些参观景点的设计建设,都显得自然、和谐,没有过分做作和强加于自然的痕迹。

主题明显,配套完善。这些国家的一些旅游设施均有鲜明的主题和完善的配套。这些各有特色的主题景观吸引了游客,而完善配套的服务则满足了游客的各种需要,也增加了经营者的收入。把每一个旅游项目都当作一个以游客为中心的完善的服务系统来做,这是做好一个旅游项目的共性。

人性化管理,专业化经营。很多城市的文化、休闲设施象博物馆、艺术馆、公园、甚至很好的景点,一般都设有免费的介绍资料、免费的明信片,还会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讲解,且服务周全,会给你物超所值的感觉。相对于国内很多旅游景点高价门票和层层购票的情况,我们感到反差很大。

(二)奥地利种植业、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呈现高度的产业化和绿色化。

可以说,奥地利算作是农业比较重要的国家,农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葡萄种植区,其二是畜牧区,其三是农作物区。奥地利的农业带有典型的山区农业特点,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在畜牧业产值中,奶牛的产值居第一位,其次是肉牛,第三位是猪,最后是禽和蛋。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在自愿、互助、互利的原则上组成名为“莱夫埃森”农业合作社,主要负责农产品贮存、销售和加工,以及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贷款。另外还有乳制品加工合作社、贮存运输合作社、酿酒合作社等,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种做法对于我们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城市规划建设的超前化和法定化,对提升城市内涵,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意大利考察期间,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城市建设多层次、立体感,古代建筑与现代融合为一体,不得不叹服其城市建设的井然有序和风格的一脉相承,显示出了城市的丰富内涵和人性化的魅力。

意大利各级政府在制定规划时,坚持以下原则:1.注重保护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2.综合考虑大区、省、市镇规划相协调;3.注重动态规划;4.注重环境保护,如留有足够的空间发展绿地等;5.考虑人口因素,如随着意大利人口老龄化,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市政设施服务问题。以城市改造为主的城市建设在意大利现行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法律中,有70%的法律对城市改造问题作出规定。如威尼斯在城市改造的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有3个渠道:一是中央政府给威尼斯拨专项资金,直接用于改造的项目;二是威尼斯市政府自筹一部分资金;三是利用私人的资金投资改造。威尼斯市政府在城市改造中,十分注意保护城市原有的风貌,保持威尼斯固有的特点。

城市公用事业逐步私营化意大利的城市公用事业原来都是由政府统一管理和经营的。近几年来,很多城市公用事业都逐步转给私人经营。如城市供水,由市政府水电公司负责经营,这是一个由市政府控股的私人公司;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由市政环境局负责,原来是市政府的机构,目前已经私营化,但由市政府控股。此外,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一些私人机构也积极参与。制定规划时,私人机构可以提出修改意见;一些由政府控股的私人公司,利用政府闲置、废弃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出售、出租后为政府赚取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发展空间范文篇10

关键词:公关业发展空间优劣势发展对策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从第一家国外公关公司落户我国至今,公关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动力环节,更是中国明日经济新干线上最不容忽视的加速器。入世后,国际公关公司凭借着自身的资金、规模、技术等优势进入中国,中国公关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融入了全球一体化市场,对中国公关业提出更多需要,入世又为中国公关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公关业发展空间现状

(一)行业状态

中国公关行业发展十分迅速。据全国专业公关公司调查估计:中国公关行业由2000年的100家发展到2006年的2000多家,营业额从15亿元发展到60亿元,从业人数从5000人发展到25,000人,中国公关行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和业务均有很大的发展。中国公关行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包括媒体传播、媒介关系、活动管理、营销传播、企业传播、政府关系、危机管理以及媒体监测和评估等服务。中国公关行业目前有企业战略咨询、品牌建立、危机管理等高端业务和活动策划、会展策划等低端业务。在中国大陆,排名前10位的外资公关公司主要业务排序为企业形象传播、产品市场传播及日常公关,而前10位的本地公关公司主要业务排序为日常、产品传播和活动管理,相对来说,本地公司从事的业务利润率要低很多。

(二)行业构成

目前有三大行业构成。一是专业化强的国际公关公司:握有科学的公关工具,承多年国际市场的公关经验,是中国公关行业的缔造力量。二是深谙本土之道的国内大公关公司:根源于本土文化的地利优势,最了解“中国关系”的经营之道,凭借家门口的成本优势,能与国际公关公司相抗衡的公关土族。三是大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型小公司。

(三)媒体关系

大多数的中国公关公司更多依赖于媒体关系的作坊式的运作模式,其与媒体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甚至有些中国公关公司的核心领军人物也曾是媒体里的行家里手,中国公关公司的业务来源很多都是依靠多年与媒体积累的人脉关系,“关系”在中国公关领域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公关业发展空间的优劣势

(一)我国公关业发展空间优势

首先,我国公关业发展得益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和灵活的政策。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干预企业经济运作的行为逐渐减少。与政府公关或利用政策公关,已成为许多企业的主要业务。公关业十分了解政府与企业各自所处位置,及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和企业的需要,可以担当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帮助两者相互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进入我国的许多公司、机构在扩大投资、宣传、做大市场和树立品牌等方面,需要借助我国公关业的帮助;而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也需要内外部公关,国际企业公关市场空间很大。

其次,我国公关公司熟悉市场,业务灵活,收费成本低。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了先机。国际公关公司虽然有经验、有技术,但是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根源却非常难,他们很难把握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文化背景。国际公关公司虽然一直强调自己的本土化进程,许多国际公司90%的雇员都是本地人,但从总部沿袭的一套固定套路和固有思维方式却难以转换。

而本土公关公司凭着对市场和人事的熟悉使他们灵活应对行事,凭着和客户打交道的技巧,更多时候能适合客户需要。而且国际公关公司常与媒体关系不好,工作流程模式化,达不到预期效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消费需求扩大,中国公关业不仅只做传统的业务,而且专业服务进一步细化,市场将重新划分,小型化、专业化、中资公司将有更多的机遇和机会。

国外公关公司虽然专业水平高、声誉好、服务质量佳,但是对于越来越多注重公关的企业来说,国外公司的服务门槛高,成本高,收费高,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往往望而却步。

再次,我国公关公司市场亲和力高,沟通能力强。我国公关公司了解国内的文化和情况,理解国人的喜好和精神本质,更了解中国市场,在创意、文案策划方面都更加的切合实际,符合大众的消费心理和传统。中国公关公司还重视建立和强化媒体人际关系,易于沟通,合作方式灵活,更具亲和力。国际公司遵循全球化发展原则,本土控制权有限,对生意地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灵活性不足,并疏于发展与本地媒体的亲密关系。此外,国内大多数公关公司采用扁平式管理,这对信息的直接沟通,提高公司员工的绩效都有很大的优势。

(二)我国公关业发展空间劣势

首先,我国公关业的行业竞争无序。客户单一并集中于IT行业。中国公关公司伴随MOTOROLA,IBM,HP,COMPAQ等一批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而出现,许多公关公司都服务于这些行业和客户。业务模式雷同,业务层面集中于低端。我国公关公司本身资源和定位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本地媒体关系,政府和行业关系以及服务执行层面方面,在战略咨询、经验、专业化等方面与国际公司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公关行业内部恶性竞争,大量低技术含量的常规公关不断复制,难以实现员工和企业专业能力的健康成长。

其次,我国公关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目前,低层次、知识结构单一的公关人员过剩,高层次、复合型的公关人才严重不足。对专业人才的抢夺日益白热化。现在在中国经营的各大外资公关公司均以本地人才为主,这些公司通过高工资、高待遇,挖掘了一大批本地公关人才。“在平静中走过了创业阶段的中国公关业,开始向‘童年’挥手告别,而新的发展方向还没有明确......要想将迅猛发展的中国公关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必不可少。”可以说,人才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国公关业发展的瓶颈。再次,我国公关业的行业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公关行业普遍存在着不法行为:花钱买公关。这种做法完全违背公关本质。公关应以整个社会舆论和公众为受众,需要正确、公开、公平的法律环境。而现中国公关行业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对公关公司的约束力不强。

最后,我国公关业的品牌管理能力弱。国际公关公司大多具有国际大财团背景,有很高的声誉和品牌形象,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而国内公关公司品牌意识弱,品牌管理能力差,品牌管理体系不完善,成为制约中国公关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公关业应注重本土品牌及管理能力的长远发展。

提升我国公关业发展空间的对策

我国公关业尽管存在不少发展空间劣势,但也存在许多发展空间优势。中国公关业应把握机会,采取对策,提升发展空间。

改善行业空间环境,防范行业竞争,顺应行业发展。我国公关业应拥有一套行业惯例和运作规则,吸收国外行业运作的经验,避免低价格竞争方式,注重服务产品和服务价值的竞争。改善中国公关业行业空间环境,防范行业内外部的恶性竞争。

完善公关公司业务空间,发展多元化的全面业务,提升整个行业的公关业务水平。我国公关公司应与客户建立并拥有良好的关系。通过关系营销,保持及扩展客户关系;建立动态关系数据库,掌握客户对一系列公关活动的反馈,为客户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特殊个性化服务;利用媒体功能并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此外,拓展多元多样的公关业务和公关市场,针对不同受众,采用不同公关方案,提高公关行业的整体业务水平。

制定科学的人才策略,促进人才教育,合理聘用、使用和留住专业人才。促进我国公关业专业人才教育的发展。我国公关业专业人才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部分。随着公关实务在国内许多领域的不断拓展,高等院校开设了公关专业,但相较台湾、香港地区的公关教育,内地的公关专业人才教育起步较晚,职业人才数量有限。目前,我国已有初、中、高三级公关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各院校和公关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大量公关专业人才,使中国公关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合理聘用并使用本土化公关专业人才。在聘用本土化公关专业人才时,应对专业人才进行全面考察,选用合适且优秀的公关专业人才。除提供较好的薪资福利待遇外,还应注重对公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供深造、晋升等许多便利,采用传-帮-带方法,使公关专业人才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快速的发展。

留住专业公关人才。营造良好的中国公关业氛围,用感情、待遇和企业文化留住人才。我国专业公关人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内经济、社会等有非常透彻的了解,对我国公关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面对国际公关公司对中国优秀人才的掠夺,我国公关业应制定相应的策略,整合专业人才资源,巩固本土人才竞争的优势。

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关业法律体系,使公关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中国公关业法律体系的细化和可操作性,完善我国公关业法律体系的内容,设定明确行业技术标准,是目前中国公关业的一个主要方向。我国公关业法律体系的健全,能使我国公关公司在业务运作中更规范化、合理化和法律化,使运作流程更加顺畅,使中国公关业的发展空间更健康,对整个中国公关业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树立品牌理念,塑造中国公关业着名品牌。我国公关业应塑造并提高公关品牌的声誉,扩大我国公关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良好公关业形象,使客户感到更专业并值得信赖。此外,打造着名我国公关业品牌,使我国公关业能赶上国外公关业的行业水平,并抗衡于国外公关公司,为我国公关业最终进入国际市场打下基础。

整合公关行业资源,完善公关行业管理方法和方式。我国公关业可通过联盟、并购或整合,集中我国公关业资源,发挥我国公关业的人才等资源优势,畅通公关行业间的交流渠道,挖掘内外部潜力。在知识、业务、服务、经验和规模上,协调并均衡中国公关行业的多方资源,突出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另外,在管理上通过危机管理、快速反应、即时响应等,创新我国公关业的管理方法和方式,提升我国公关业的管理空间,促进整个中国公关业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